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1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中原经济区;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6;G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20

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有作为。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姓氏文化、文字文化、功夫文化、根亲祖地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古迹遍布、交通便利的旅游大省,但并非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因此,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策,对河南省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立省”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回顾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逐渐改变着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前,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对产业融合的界定

国外最早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NicholasNegroponte用3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3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1980年代,Yoffie等[2-4]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与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三者的融合[5]。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产业融合的定义。厉无畏[6]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马健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7]。

2.产业融合的方式和程度

厉无畏等[6,8,9]认为,产业融合有不同的方式,但都能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产业融合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向其他产业渗透,形成新的产业;二是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延伸和互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三是重组融合,即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通过重组完全融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马健[10]提出,根据融合后对原有产业的替代程度的不同,可将融合程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融合,指通过融合,新产业逐渐替代原来产业,使原来产业不断缩小,直至最后完全消失;二是部分融合,指融合后的新产业部分地替代了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原来的产业之间形成替代且互补的关系;三是虚假融合,指融合只是发生在产业内部,没有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处,融合后的产业不能替代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现有的产业融合研究涉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者很少,结合河南省省情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本文拟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据出发,通过对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据

1.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旅游的灵魂和魅力在于文化,文化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得到传播和弘扬,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构成了不同地区的旅游特色,且可以产生叠加放大的蝴蝶效应,旅游使文化更富活力,文化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以文化为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可以拓展旅游的发展空间,又能够呈现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特色,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它不仅可以使游客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和调理,而且能满足游客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使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文化以旅游为重要载体,旅游景点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游客的集散地,是各类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的重要场所。因此,挖掘保护文化资源,让地下的文化走上来、书本的文化走出来、死的文化活起来、静的文化动起来,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加深游客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掘、传承与繁荣。

2.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共生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使旅游资源的品位得到提升、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得到增强,对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升级后的旅游业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体现,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科技化和精品化发展。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2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国际旅游业;产业发展;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82-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依凭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吸引国际游客,国际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云南省入境旅游人次在全国6—9排位波动,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差等问题,使其整体功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国际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所以,研究其国际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对民族旅游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

计算数据资料来源:云南省历年旅游统计年鉴。

二、云南省国际旅游发展状况

(一)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

从l978—2012年的入境旅游人次变化看,接待入境人次呈现曲折上升趋势。曾出现了4个高峰期,即1988年、1997年、1999年、2002年;同时出现了4个低谷区,即1989年、1998年、2000年和2003年。1988年达第1个波峰,入境人数达11.883 1万人次;1989年,受政治因素影响,来华游客大减,出现第1个波谷,入境人数为7.232万人次。之后,国内外形势趋于稳定,入境游客持续增加,特别是1997年适逢祖国,云南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第2个高峰年,入境人数达80.679 5万人次。1998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使国际游客急剧下跌,出现了第2个波谷,入境数为75.799 6万人次。之后,国际环境趋于和平发展,中国经济加速腾飞,1999年又赶上祖国和世界博览会,旅游经济出现第3个高峰年,入境人数为103.536 1万人次。2000年,出现了第3个波谷,入境数为100.103 1万人次。2002年出现第4个高峰年,入境数为130.351 4万人次。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2],出现了第4个波谷,入境数为100.012 8万人次。由此看出,云南省国际客源市场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比较明显。可见,受到人文因素影响比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云南省的国际旅游收入呈现递增趋势。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998—2003年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不断增加。

(二)国际客源市场状况

客源市场状况看,市场内部结构的差异比较大,按照多年占有的市场比例可分为,一级市场:香港、澳门和台湾,所占的比例一直最高,并且此市场高速增长;二级市场: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除美国外,波动性比较大;三级市场:德、法、意大利、英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变化比较平缓,总体呈现波浪式逐渐增长的趋势;四级市场:菲律宾、俄罗斯、新西兰,一直处于最低层,旅游人次相对比较少,总体趋于上升。

从1987—2012年的统计数据看:长期以来,云南省海外旅游市场中,外国游客居主要地位,大约占60%—70%,其中,日本占10%、泰国占6.3%、新加坡占5%、美国占4.9%、德国占2.1%、法国占2.03 %、英国占1.9%、澳大利亚占1.2%、加拿大占0.9%、意大利占0.9%,分别处于前十位;港澳台占30%—40%,其湾大约占15%。云南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亚洲市场为主,多年占60%以上,欧洲占8%以上、北美市场占6%,分别处于第二、三位,大洋洲市场居第四位。

三、云南国际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信)比较薄弱

云南省94%为山地,属地势较高、山峦起伏、地形复杂的地区,加之经济开发相对滞后,与发达省份相比,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机场仍不能满足需求,通往境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班偏少;铁路东有西缺,里程短、线路少、功能不全,往返国内主要客源地的车次少、运力低;省内连接主要景区景点的支线公路和景区内游览公路等级较低,一些重要的旅游环线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全面发展[3]。交通和邮电通信比较滞后,结构效益差,处于劣势。

(二)旅游购物消费低,娱乐消费效益差

购物收入比重偏低,游客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如2005年,入境旅游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19.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50%—70%的水平相距甚远。虽然入境旅游娱乐消费增长迅速,其所占入境旅游总收入的比重(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但是,结构效益低。许多旅游景区景点所提供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大面积雷同,加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薄弱,装备和工艺水平低,制作粗糙,质量低下,设计、包装简陋,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吸引旅客。另外,流通机制不健全,旅游购物市场秩序较乱,商品宣传促销力度偏弱,鼓励旅游商品开发的优惠政策不配套,开发投资机制不完善[4]。娱乐消费产品多样性缺乏,质量差,效益差。

(三)旅游饭店供大于求,旅游饭店和餐饮结构不合理

云南省的旅游饭店业整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如2005年,星级饭店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仅为53.73%,低于全国的星级的60.96%。云南有饭店799家,其中,五星级9座,四星级45座,三星级150座,二星级482座,一星级113座。高中低档比例为1:12:1.8。可见,旅游饭店结构比例不合理,高、低档缺乏,空间布局上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昆明;云南旅游餐饮业中以民族餐饮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餐饮没有形成市场[5],故餐饮和住宿结构效益差,处于劣势。

(四)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经济优势的能力低

游览业与其他旅游产业部门相比所占比重比较小,并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结构效益差,处于竞争劣势。云南省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的状况不符,说明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推广宣传不足。

(五)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

云南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以亚洲市场为主,多年占60%以上,并且集中于东亚和东南亚,市场总体比较单一。

(六)国际旅游经济效益低

国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比较低,国际旅游收入占总旅游收入底于16%,与旅游资源不相匹配。说明经济效益低。

四、优化对策

(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开发

云南省虽然有着丰富的高档次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品基本上以传统型为主,且集中于观光旅游产品[3]。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是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而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徒步探险、健身康体等内涵丰富的旅游形式还未能引起重视,旅游产品老化趋势明显,新产品开发方面不足。所以,必须积极适宜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必须注意产品的区域性和特色,加快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优势。

(二)加强宣传促销,保持海外游客市场稳定发展,积极打开新市场

云南省国际旅游市场开发促销还不够,从总体来看,旅游业缺乏自我包装、自我推销和招揽客源力度,未能根据客源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确定营销方式、促销手段单一。旅游投资环境宣传不足,客商对的旅游投资环境了解比较少。目前,云南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应该在巩固现有的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开新市场。

(三)优化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云南省空间辽阔,区域差异大,山地多,未开发和进一步开发的资源多,基础设施配套差,所以,应积极多渠道引进资金,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私人资金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是一个综合环境,要求全社区均树立旅游质量第一信念,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旅游区的形象,降低旅游地的吸引力。旅游地各要素的吸引力实质上就构成了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其运行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系统、旅游服务吸引力系统和旅游环境吸引力系统[5],因此要在这三个方面提升。而旅游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群体,必须全区全员共同参与建设,营造文明待客的氛围。对于云南省国际旅游来说,需要展示的是文明、进步、发展、和谐的云南,而不是野蛮、贫穷和落后的云南。所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很重要。云南省人民有很多的优良传统,如购物排队等。但是也有不好的现象,如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等问题。云南省的旅游开发,应该保护其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别注意展现其原滋原味和文化生态特色。

(四)加快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的开发

加快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的开发,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发挥云南省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开发各种地方名特土产、民族服饰、民族风味食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切实抓好旅游商品的设计、加工、生产、包装和营销,强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可在景区、景点设点,促销各具特色的地方名特土产和旅游商品,大幅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4]。其次,要改善购物环境,提高商家市场意识,提高信誉;提高商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提高其心理满意度等等。娱乐方面,继续完善产品体系,增加大众参与的娱乐项目和节庆活动,提高夜间文化生活和娱乐节目,做到区域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结合。

(五)积极优化饭店结构,发展特色餐饮

调整饭店结构比例和优化、合理布局,星级饭店应该向重点景区依托的城市转移。加强对餐饮产品的文化包装,在餐饮产品开发中,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对餐饮产品实施全方位包装,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挖掘地方名食,并对传统品牌提高其工艺水平,不断推出新品牌[6]。在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同时,结合国内外实际加以深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 左冰.云南海外旅游市场周期性波动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2,(3):85-88.

[2] 李水凤,王建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70-72.

[3] 黄继元.优化云南旅游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J].昆明大学学报,2007,(3):60-64.

[4] 牛蓉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87-91.

第3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存在问题;技术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力度,力求创建现代园林城市,这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和管理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由于各种因素,又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化环境的质量。因此,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主管单位及施工企业来说,在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应该切实把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1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理论的认知和运用不够

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管理理论、程序、方法和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在实际施工中运用这些理论、程序、方法和技术,使质量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1.2 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不专业

一些质量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知识、技术和经验。一些园林工程施工中,甲方建设单位及乙方承包公司都存在非专业人员实施质量管理的现象。还有一些大型园林工程由非专业政府官员实施质量管理,完全忽视质量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一些园林工程公司由非专业管理机构直接运作质量管理。非专业的质量管理机构,如行政机构、工程承包后临时组建的领导小组等,这些非专业机构没有规范的质量管理程序、方法和技术,缺乏配套的质量管理专业人员,必然会违反质量管理的客观规律,导致质量管理实施的无序性,降低工程质量。

1.3 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园林建设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很难科学、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目前,我国多数园林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的管理体系。许多园林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都存在随机、随意的现象,随机即没有计划,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随意就是决策不遵守规律和程序,杂乱无章。引起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或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1.4 监督质量管理实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为了促进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但是,由于园林工程公司及工程建设单位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园林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阻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正常进行和进一步发展。

2 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内容

通过网络计划的贯彻能够提高园林建筑施工部门的管理水平,改善施工过程中的调度平衡工作。网络计划技术可以作为园林小区施工管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并为实现园林建筑施工部门的计划管理目标,谋求园林建筑施工企业生命力,发挥一定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应用网络技术来编制园林小区的施工计划还只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实施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还需不断摸索和改进。

园林绿化施工总体网络计划编制。首先,可以将一个园林工程划为若干个施工区域,由若干个主要工种的施工队进行平行施工。把每个工区的若干个工程项目看作一个单体工程组织网络计划。这种组织方法不但克服了园林建设工程规模小,难以组织施工网络的弱点,且可扩大工作面,增加计划的灵活性,使网络计划在园林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有了实际意义。其次,按群体工程网络计划的思想方法去组织园林小区的施工。在园林小区施工中,由于建设项目繁多,施工过程中情况经常发生变化,组织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为了使各单体网络之间的资源在使用上保持基本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可以设想将一个园林工程组成一个总体网络计划,将有关的工程作必要的联系。总体网络计划主要起控制作用,以控制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体网络的施工工期。

3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3.1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1.1 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绿化施工有别于建筑工程,只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即可,绿化施工过程是又一次创作过程,存在如何充分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问题,因此,图纸交底异常重要,要求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以便在施工中灵活运用,如树丛栽植时,哪株直,哪株斜,倾斜的角度,如何让其搭配和谐而又顾盼生姿,生动有趣,这从施工图纸上是反映不出来的。

3.1.2 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既然包括了多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项园林工程项目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统一领导,各部门、各项目要协调一致,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这也就是常说的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园林工程的实际特点,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取得工程施工项目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工程概预算,为工程开工做好施工场地、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队伍等方面的准备。②根据对施工工期的要求,组织材料、施工设备、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计划好工程进度,保证能连续施工。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施工组织机构需明确工程分几个工程组完成,以及各工程组的所属关系及负责人,注意不要忽略养护组。人员安排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按时间顺序安排。

3.2 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

3.2.1 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

3.2.2 定点放线的处理。一般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种植穴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标明边线,但特殊情况又需灵活处理,如分车带中栽植乔木,遇路灯灯柱时应与灯柱保持2m距离的规范要求,放线时就须灵活处理,适当调整株间距离。另外,还有行道树的定点,由于道路两侧地下管线、消防栓、商店等因素,时常要适当做些调整。

3.2.3 种植穴、槽的挖掘。种植穴、槽的挖掘视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来要求,尤其是土质较差的种植穴一定要挖深些,然后进行施基肥和客土,以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3.2.4 把好苗木质量关。(1)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2)观叶植物,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3)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5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3cm。(4)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 %以上方可使用。

3.2.5 苗木栽植。苗木栽植前应对苗木根系、树冠进行修剪,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土球的乔木栽植时,种植穴底部要踏平,裸根的种植穴底部要将土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压实,最好用锄把捣实,不留空隙,注意观赏面的朝向,种植带土球树木时,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必须拆除。浇定根水苗木栽植后,24小时内必须浇定根水,且要浇透,以后应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北方地区种植后浇水不少于3遍。黏性土壤,宜适量浇水,根系不发达树种浇水量宜较多,肉质根系树种浇水量宜少。固定支撑5cm以上的乔木应设支柱固定,固定物应整齐美观。

3.3 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产品做到及时整改,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

3.4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可缺少的部分。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保证合同,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全面综合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因此,竣工验收必须有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通过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档案整理,既能总结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施工过程和养护过程,又能为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变更、竣工资料,提供后期使用、维修的根据。项目经理部必须重视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工作,确保工程圆满结束,质量合格。

4 工程实例分析

以某绿化工程为例,该工程的绿化面积为1.2万m2。为配合整体工程的最终效果,投资方要求施工质量必须保证良好,整体感官效果优美,乔木与灌木的种植需搭配协调、合理,尤其是乔木的种植,必须按投资方的要求严格进行。

4.1 工程需求分析

园林工程种植要求:①苗木树干挺直,蓬型饱满,没有阴阳面,树高总高度、分叉点均达到验收方要求。②土球大小必须达到苗木地径的8倍,土球的绑扎必须符合要求规范。③在苗木运输途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苗木进行遮荫和保湿处理,如到工地时,叶片有风干现象,则无条件退苗。苗木在装车吊装、运输途中必须用草绳进行绕干,以避免树皮损坏,防止枝条断裂。④在起挖前,需要对土球进行处理,起挖前需要对苗木进行初修剪,如对苗木有特殊要求,则必须达到验收方要求。⑤施工方对现场的勘查发现,施工所在地的土层较薄,在种植大型乔木时,需运外土进场,否则会由于乔木树根较大、土壤覆盖不够,而导致水分过快流失,最终乔木会因为水分不够而长势变差,甚至会干枯致死。同时,由于白天工地还有其它施工作业,而大部分乔木规格都在胸径15~20倍,运输时需用大型卡车,车辆进出工地会对其它施工作业造成影响。为不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乔木的进场时间可安排在晚上。

4.2 绿化施工技术管理方案

4.2.1 乔木种植技术方案在挖掘时防止将树根损伤。运输搁放时应用湿草包裹根部,大乔木用挖机吊运,吊运时要注意对树皮的保护。施工单位确定采用2次沉降法种植,放正树木后,先回土再用水枪冲灌,并用铁锹搅拌成泥浆,l0~l5分钟后,水自然沉降,水的吸力使种植土在土球下半部紧密填实,形成第1次沉降。然后,在沉降凹陷处再回土、浇水,稍稍搅拌,使土的密度略小于下部,形成第2次沉降。通过2次沉降法就可使整个土壤松密有致,既满足树木的排水需要,又与树木土球紧密结合。在将乔木的土球植入树穴时,必须使土球与土壤紧密结合,加土时需用捣棍一边加土一边夯实,使土球与土壤充分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根系的正常生长和恢复。回填土采用特种珍珠岩与营养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这样既能保证根系周围的养分充足,也有利于水分和空气的流通。树体绑扎采用草绳绕秆,外包麻片,密扎至树高的2/3和2级分枝,这样可保证树体不至于过干和水分散失过快。固定则按照每株树体的高度分别确定,一般三脚支撑定位在树高的3/5,而“井”字基础桩则在树高的1/3处,树桩打入土中50~80cm。

4.2.2 后期养护管理方案。重视施工后的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提高苗木的种植成活率。在苗木种植过程中常易出现树干及枝条的树皮破损过多或修剪方法不当,而使病菌从伤口侵入到树体内,但同时修剪量不够也极易造成树木衰弱。种植过深或土球表面覆土过多,易造成根系窒息死亡。树木在种植时,其树根的土球与土壤没有紧密结合或在种植后无支撑,大风吹杆造成根部松动,与土壤分离,致使树木死亡。乔木种植时覆土的密度低于原有土,致使根系积水引起死亡。土壤为深层土,与土球、根系接触后,根系无法发根引起死亡,同时,一定要了解苗木本身的具体情况,例如,苗木是否为山苗,土球的大小,运输时间的具体安排和长短,在施工季节栽种苗木是否适合等。另外,种植苗木时,也需要具体了解土壤的情况,如土壤为何种质地土,土壤ph值和密实度,种植后是否会存在积水等问题。

4.2.3 实行预验收制度。园林绿化工程交业主验收前,项目部、公司质检部门先按标准进行预验收。施工过程中,对半成品、乔灌木进行货源地预验收,以此增强业主信心,减少现场验收程序,确保施工进度。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行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变得愈为重要,是园林建设过程中应该抓好的重要工作。因此,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相关参与者一定要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出既符合生态,又注重景观,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园林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峰.综述园林绿化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2 莫旭芬、郑娴.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1)

3 左雪峰.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6)

第4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翻译;旅游文化;文化输出

【项目】2013年河南省政府招标资助课题:河南对外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旅游文化输出为例。项目号:2013B049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25-2.5

一、引言

河南旅游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国际影响与日俱增。河南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旅游产品中有底蕴深厚的古都文化、根文化和佛文化,有名扬天下的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拳,还有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美甲天下的洛阳牡丹和开封。近些年来,我省在旅游产品文化包装上也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长足进步,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好评。河南省政府在2009年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河南省旅游景区到2015年达到年平均接待量为海内外游客四亿人次的目标。然而河南省的旅游翻译却并没有提出相匹配的目标和要求,依然存在着如译文“过信”、“人本”不足、缺乏协作与监管等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打通旅游文化、翻译的复合型人才奇缺,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强度”受限。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即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当前国际较量的重要内容和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亦是我国各省、区进行文化改革发展、提升形象、扩大国内外影响力的必然突破点。由于文化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及柔性力量,故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构成的最重要元素;旅游是体现文化软实力价值的载体之一。拥有厚重旅游文化资源的河南,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首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

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软实力基础建设的核心部分,曾经在“西学东渐”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前多元文化语境下,要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世人所知,没有翻译,谈中国文化走出去,谈提高软实力就是句空话。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的重点是中译外。旅游翻译是翻译活动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其他翻译一样,旅游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转换的标准和翻译策略问题,译者也同样需要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译得好,会有助于游客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地理风情的感悟,适当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和向往,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影响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水平的“中译外”人才严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行业内集旅游和翻译为一体的符合型人才亦是奇缺。在河南省“旅游立省”的大环境下,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遏制了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翻译在提升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打通中西的高水平中译外人才严重不足,旅游外宣效果打折。尽管旅游翻译取得了一些成就,也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但受文化、国情、社会民生等方面诧异的影响,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者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现象,如王秋生(2004)在《旅游景点翻译亟待规范》中提出并讨论了在南京旅游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英文标识;、张草(2013)谈到了徐州的旅游景点翻译,汪翠兰(2006)作为我省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景区的一些翻译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担任着重要角色。翻译工作的进行要以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深度了解和掌握为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方法和理论,完成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传递。但是,以河南省几个名胜景区的翻译为例,可以看出,这些景点的相关内容的翻译并没有遵循翻译理论、利用合理的翻译策略,这归根结底在于旅游翻译中缺乏中译外的高素质人才。

第5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指学者关于高句丽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分析、旅游资源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遗产作为区域旅游的资源优势等方面的研究。早在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韩杰在分析“通化—集安旅游区”旅游资源特征时,专门论述了该旅游区的人文资源的高句丽特色[1]。韩杰是较早对高句丽遗产进行旅游方面研究的学者,但其研究并非专门研究,只是把高句丽遗产作为区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分析不够深入。同样,1997年李秀霞在其研究中论述集安市旅游资源特征时,第一点就特别指出高句丽文物古迹驰名中外[2]。2004年,高句丽历史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其品牌价值意义凸显,学者对其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多数是以世界遗产的角度进行的。刘贵富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为集安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源,作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3]。李亚丽、李悦峥在分析集安旅游资源特色中强调的前四点,全部是高句丽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胡黎霞认为,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古迹遗存、独具特色的王城建筑和璀璨的高句丽王室贵族壁画墓几个方面[5]。艾嘉西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6]。王晓南认为,高句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高句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7]。陈玲玲、孙克勤指出,集安旅游资源从数量、类别和质量上都具有极佳的资源本底优势,其中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垄断性优势,申遗成功后又具备了极强的品牌优势[8]。朱尖等在对集安市旅游资源整体布局、功能分区研究中对高句丽世界遗产资源进行了专门分析[9,10]。此外,一些研究运用定量分析法对高句丽遗产资源进行了评价;齐兰兰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层析分析法对集安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洞沟古墓群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丸都山城文物价值较高但基础差,开发潜力不佳[11]。朱尖同样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12]。从众学者的研究可得出结论:高句丽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尤其成为世界遗产以后)有着极强的优势,不管是资源本身的价值,还是申遗之后的品牌价值,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2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关于高句丽世界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学者们较早开始研究的领域。笔者在文献整理时发现,早期的论文基本都是以开发作为专题研究的,虽不是专门针对高句丽遗产,但文章内容的大部分都涉及到了遗产的开发问题。韩杰在对“通化—集安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景区划分了集安副区,罗列了副区内的主要景点,设计了高句丽文物古迹游览线,并对旅游区开发程序及旅游区建设进行了研究[1]。李秀霞对集安旅游资源开发划分了洞沟高句丽古文化、朝鲜族风情游览区,并且强调开发应当突出高句丽历史文化古迹的特色,还要广泛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2]。王丽丽、崔庠提出高句丽文化遗存的科普旅游开发,指出古高句丽国文化遗存类科普旅游具有垄断性,应作为科普旅游开发的重点,指出应深入挖掘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关注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建立规范的解说系统;适当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再现古高句丽族人的生活、生产场景,深化游客对高句丽文化的理解[13]。王丽丽、崔庠较全面系统地规划了高句丽科普旅游发展的实现路径,很多措施和方法很科学,具有前瞻性。李亚丽、李悦峥研究强调发展集安旅游业要充分利用高句丽这一独特资源,开发具有高句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重现高句丽祭祀、出巡、狩猎、婚礼场面[4]。针对世界遗产的进一步发展问题,陈绍辉、陈楠分析了集安旅游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指出旅游业发展要进行体制改革,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为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策略[14]。艾嘉西指出,集安旅游开发要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构建合理旅游网络,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并保护旅游资源[15]。王春艳研究了高句丽文化遗产区域旅游开发的省际合作问题,指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地跨吉林与辽宁两省,两省旅游地地域相邻、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相似,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互补性,构成了高句丽文化发展的完整画卷,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此外,区域内人民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也有共同的合作愿望,省际合作潜力巨大[16]。陈玲玲等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集安市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集安市遗产旅游的发展策略:确立旅游发展定位,加强城市品牌营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通达性;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植旅游企业;以及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17]。朱尖提出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的想法,并从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了研究[18],又对集安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提出了建议[10]。

3遗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保护是遗产能够存在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遗产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关遗产旅游的异化问题,常常会出现在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如对遗产资源认识不清,遗产旅游的严重趋利化,盲目开发、错位开发,遗产旅游的功利主义盛行,遗产原真性的丧失与变异等。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遗产地的旅游业,弘扬和传承遗产资源,同时又能对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目前业界极为关注的问题。2004年就在高句丽历史遗迹申遗成功之时,就有学者告诫:高句丽不容在开发中破坏。申遗说到底是为了使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获得更大范围、更高规格的重视和保护[19]。刘贵富强调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存在游客剧增、承载力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旅游科技水平低、发展滞后、旅游经济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的问题和矛盾,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是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必然选择[3]。田大方等探讨了高句丽王城的保护策略,文章指出高句丽王城空间格局,城防体系等城市设施保存较好,因此高句丽王城遗产保护应遵循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同时,由于王城内历史遗存类别较多,且遗存完好程度不一,因此对待个体遗存应采用多元化保护模式[20]。张金胜认为,面对集安这样一个已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而论,历史保护是其城市总体规划的灵魂所在,是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健全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更新基础设施与宜人尺度、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协调方面对高句丽古遗址的历史保护提出具体建议[21]。耿铁华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实际操作都存在很多问题,就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而言,其保护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物遗迹本身的保护,二是文物遗迹周围环境的保护[22]。张岩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详细探讨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23]。艾嘉西认为,保护高句丽遗产资源要完善政策,让遗产保护有具体可实施的法律政策依据;加强政府在保护上的投入力度,鼓励普通民众参与到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15]。周博根据申遗成功后集安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所表现出来的互利关系,证实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即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在政府宏观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对文化遗产旅游景点进行深度开发;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区参与遗产旅游开发;将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既保护自然环境又保护文化遗产[24]。于富业专门探讨了五女山城遗产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构建危机管理保障体系、建造高句丽历史文化珍藏馆、践行五女山山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三个方面的保护对策[25]。李亚丽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集安市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在文章的第六部分对高句丽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26]。陈玲玲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集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为例,对集安高句丽历史遗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集安高句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还处于过渡阶段,并针对现状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27]。此外,董峰[28]和韩福今[29]对高句丽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做了研究;陈同滨[30]、李宏松[31]等提出了高句丽遗产规划的原则和保护的理念。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高句丽遗产旅游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总文献中所占比例最高,除了专题研究之外,基本所有文献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保护问题。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文献量较少,不能单独分类其研究成果。耿铁华探讨了高句丽文化研究与长白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指出长白山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备、内涵深远、特色独具,特别是高句丽文物遗迹资源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文化历史与旅游的一大特色,对高句丽文物遗迹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能促进长白山区旅游事业的发展[32]。吕琳璐以集安市世界遗产旅游社区为个案探讨了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的关系,指出集安市遗产旅游社区参与的主要困境表现在:居民参与的人数少、居民参与的范围窄、居民对旅游业的了解程度底、居民处于被动参与状态,作者从社区发展的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和制度建设提出了具体构想[33]。刘佳研究了集安市旅游形象传播问题,运用传播学、广告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剖析了目前集安在旅游形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症结,并通过借鉴成功旅游城市案例,从政府、公众、媒体三个角度切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集安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34]。许伟民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进行了专门探讨,指出集安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尤其高句丽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之后,应加大宣传集安的旅游资源,极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具体应在政策、组织、体制创新、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与保障,极力拓展旅游市场[35]。

5总结与展望

第6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 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对旅游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旅游用地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效应探讨 生物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议小水电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浅议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形成 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产品开发过程中的EMC设计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影响 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Sketchup软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采油工程的作用与方向 浅析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刘秀琴,张自和.兰州古梨树群调研与保护初探.草业科学[J] 2008(10).

参考文献:

[1]柴素荣.兰州市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J].学术纵横,2010(07).

[2]皋兰县什川镇古梨树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EB/OL].2010-04-08.甘肃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article_view.asp? id= 57.(2012-05-09).

第7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江西各地优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文化历史,便利的交通设施,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旅游者纷至沓来。其中,韩国游客来江西旅游增长的最为迅速,一跃成为江西省的第二大客源国。特别是以三清山为代表的江西各5A级旅游景区深受韩国旅游的喜爱。韩国游客的不断涌入,在国家旅游局的要求和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背景下,江西各5A级旅游景区都制作了韩语景区指示牌和相应的韩语解说词。这不仅方便了韩国游客的游览,也能让韩国游客进一步加深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受到了韩国游客的好评。但对各5A级景区实际走访和对韩国游客的实际访谈之后,发现江西各5A旅游景区的韩语翻译还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存在错误的单词拼写

在江西各主要5级旅游景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单词的拼写错误,这些错误虽小,但有时候却会对韩国游客的游览带来不小的困扰,特别是对那些无导游带领的韩国自由行游客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对景区的游览要极大的借助于景区的韩语指示牌和景区的韩语解说,错误的韩语指示牌和韩语解说,往往会给韩国游客带来困惑,降低景区旅游体验和满意度。比如,龙虎山景区中,将“高空栈道入口”翻译成了“??????”,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在明月山景区中,将“请勿拥挤,小心跌入水中”翻译成了“?? ??? ?? ?? ?? ? ??? ??????”。先不说这句话翻译的地道与否,单从拼写上来说,就存在着问题,因为“跌入水中”应该是写成“?? ???”而不是“?? ???”。在婺源的江湾游客服务中心区,将“中型汽车10元”,翻译成了“????10?”,这句话当中将“汽车”翻译成了“??”,而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在各个5A级景区中都存在,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即有可能是前期翻译的错误,也有可能后期编辑出了问题,当然和后期指示牌或解说牌制作好后没有进行细心的校对也有关系。

(二)同一名称存在不同的翻译

在江西的各5A级景区中,普遍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同一名称却往往存在好几种不同的翻译,比如,在龙虎山景区中,对于洗手间的翻译存在着不同的翻译,有的地方的指示牌翻译成“????”,而有的地方又翻译成“???”,而实际上符合韩语地道表达方式的翻译应该是“???”,因为“???”比“????”更加的文雅,也更符合韩国的实际使用情况。另外,在龙虎山景区中,对于“无蚊村”也存在不同的翻译,一种是直接按照无蚊村每个汉字所对应的韩语直译成“???”,而另外一种译法则是采用意译的方式来进行,将“无蚊村”翻译成“??? ?? ??”。站到韩国游客的实际感知的角度出发,直译“无蚊村”无法让韩国游客了解这个村子的最主要的特点,而意译则能够清楚的表达这一点。所以,从韩国游客能够实际理解的角度出发,将“无蚊村”统一翻译成“??? ?? ??”可能要更加恰当一些。另外,在龙虎山景区中,对“景区”这一个词的翻译就存在着“???”,“????”, “???”,“???”等好几种不同的翻译。按照韩国的实际使用情况,一般来说“景区”翻译成“???”和“???”都是可以的,而“???”“????”这两种表达不常见。为保持“景区”这个单词翻译的统一性和和谐性,可以统一翻译成“???”或是“???”,但不建议混合着使用。

(三)韩语写法有间隔的习惯被忽视

韩语和汉语不同,韩语在每一句话当中根据使用习惯和语法等特点是要空格的。例如,明月山景区有如下一段介绍景区的话:“旅游区由12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主峰太平山,海拔1735米。群山巍峨壮观,千姿百态,有“绝壁惊人,怪石争奇,苍松斗妍,山花织锦”四绝,以峰、瀑、洞、石闻名。旅游区包括明月广场、云姑沐月、竹林月影、咏月碑林、新月桂圆、荷塘月色、二泉印月、月柳黄昏、生肖闹月、月亮街、晃月桥、抱月亭、浸月潭、月下老人、拜月坛、梦月山庄、星月洞、青云栈道、高山揽月等月亮文化主题景点及云谷飞瀑、玲珑瀑、鱼鳞瀑、玉龙瀑、飞练瀑、骆驼峰、狮子峰、千丈崖、石笋穿天、姐妹峰等自然景点。而其对应的韩语翻译如下:

?????????????12????????????????????1736m??. ??????????????????. ?? “????????,??,???????,??????”????????????????.???,??,??,????????.????????,????,????,????,????,????,????, ????, ????,???,???,???,???,????,???,????,???,????,???????????????????,???,???,???,???,???,???,???,????,????????????.

上段韩语的翻译当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韩语的翻译完全没有按照韩语的习惯写法来写,整篇翻译中完全看不到空格,从韩国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这种不空格的写法,读起来会非常不方便且容易发生理解的错误,对游客会带来极大的困扰。正确的写法应该如下:

???? ??? ??????12?????? ?????? ?????? ??1736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韩语翻译直译较多,且表达较多不符合韩语的惯用表达

在各5A级景区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韩语的翻译表达不符合韩语的地道表达方式,很多的翻译存在着受制于汉语的表达,更多的是对汉语表达的直译,存在着将简单明了的意思表达的过于复杂与晦涩。比如在龟峰景区中“身在绿海中,防火记心中”,其对应的韩语表达为“?? ??? ?? ?? ?? ??? ??? ??”。其韩语的翻译基本上是对上面韩语的直译,表达的过于复杂,对于指示牌来说,表达不够简单明了。根据韩国游客的实际感知,直接将本句想表达的意思直接用“?? ??”反而更加的简单明了。再比如,在龙虎山景区中有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进入景区,严禁烟火” ,而其对应的韩语翻译为“??? ??, ?? ??”,对“进入景区”的翻译不仅存在错误,也不符合韩语的惯用表达。直接用“?? ??”反而更加的一目了然。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上江西各主要5A级景区中韩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对韩国游客的游览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韩国游客旅游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同时也和江西旅游大省的形象格格不入。结合韩国游客的实际感知,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景区韩语标识牌的翻译应该参考《公共服务领域朝-韩文译写规范》

国家已经出台了《公共服务领域朝-韩文译写规范》,可见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正确规范的使用韩语的重视,旅游景区作为一个国家公共服务领域的窗口行业,准确、规范的使用韩语标示,对提高韩国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扩大景区韩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景区韩语解说的翻译要聘请韩语精通,并懂旅游的专业人士来翻译

景区韩语的解说,不应该看成是单纯的将中文的景区解说翻译成韩语,特别是不应该简单的对中文解说的简单直译。这种直译出来的东西,往往生硬无趣,也不符合韩国的惯用表达,让韩国游客会存在感知上的困惑。因此,对于景区韩语解说的翻译,应该是在充分理解景区历史背景、景区现状等基础上,从符合韩国游客感知的角度,从韩国游客最想了解、最感兴趣的方面出发进行再创作。这就需要既要精通韩语又要懂旅游的专业人士来进行高质量的翻译,并要保证翻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同一地方出现不同的翻译情况等的情况出现。

(三)景区的韩语指示牌、韩语解说在制作完成之后要进行再一次的仔细校对

由于几乎没有广告牌制作商懂韩语,即使翻译者将韩语翻译的很准确,在后面户外广告牌的排版和制作过程中,有雨广告牌制作者的失误或者误操作等原因,很容易出现排版、错字、少字等情况。因此,广告牌制作完成之后的再次校正非常有必要,对出现有问题的广告牌要及时的重新制作更换。

第8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研究旅游文化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旅游文化研究中的许多纷争和分歧多源于对旅游文化概念认识上的不同。我国旅游文化学界一向注重对旅游文化的界定。上述各位学者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的各种表述无疑都在一定视角、一定层面上揭示了旅游文化的内在本质与特征,对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旅游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但上述观点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分析,忽视综合。上述除了“相关文化总和说”和“旅游体验-介入文化说”外,关于旅游文化定义的阐述几乎都特别重视对旅游文化的分析和解剖,并对每一个部分进行特别的论证和阐述。这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分析是人们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但问题是,分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将一个完整的事物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对其进行各自的考察了解,而在于通过各部分的分析和了解之后,最终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涵。旅游文化虽然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众多部门的综合性社会文化现象,但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其本质与内涵的研究,可以采用分析的方法,但这种分析必须建立在保持旅游文化整体的完整性的基础之上。否则,即使分析之后将其各部分勉强地综合在一起(如“相关文化总和说”),也会因缺乏彼此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成为旅游文化“拼盘”而不是旅游文化的本体。

第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是研究目的,还是研究视角,都要指向旅游文化本身,而不是其他。即使是指向旅游文化本身,也必须是全部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旅游文化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旅游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为了研究的方便,旅游文化可以分别从主体、客体、中介体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分析和探讨,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可以以点带面、以偏概全。遗憾的是,上述除了“相关文化总和说”和“旅游体验-介入文化说”之外,有关旅游文化定义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这一不足。这不仅违背学术研究的逻辑规范,也使人们很难形成对旅游文化科学而正确的认知。

第三,认识模糊,概念混淆。目前,旅游文化研究中的最大问题是对旅游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上的模糊。这不仅表现在一些研究者常常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旅游主体文化”与“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与“旅游介入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与“旅游文化物质载体”“旅游文化事项”与“旅游文化类别”“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等混为一谈;还表现在将研究的视角错位成研究对象本体,以为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旅游就成了旅游文化学,殊不知在研究对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不管采用什么视角或者是方法都只是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而不是对视角和方法的认识。因此,上述观点中的魏小安(1987)和章海荣(2004)的定义就明显地存在着将研究视角当成研究对象的错误,即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则不是;旅游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而旅游文化的实质则不是。造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除了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教育经历和认识水平等密切相关外,恐怕主要还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的问题。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旅游文化研究绝不是简单地嫁接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也不是简单地用语言介绍和文字描述便可了事,而必须采用多视角、多层次、辩证的方法进行。同时,旅游文化研究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端正态度,实事求是,严守规范。观点的阐述要言之有据,引证可靠,逻辑清楚,自圆其说,不能模棱两可,太过随意。只有这样,旅游文化研究方能产生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不会备受责难,诟病多多。

二、旅游文化的定义原则及其内涵

鉴于目前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要科学地定义旅游文化,除了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旅游文化本质内涵与外在特征外,还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在定义旅游文化时一定要从旅游文化的整体性出发。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经过若干的分析,但最后一定要回归到旅游文化的整体上来,不能将其人为地分割成各个部分。如要深入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可以在保证其整体性的前提下,将其分为主体部分、客体部分和中介部分,但对各部分的分析理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文化的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之所以要从整体性出发,也在于事先就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实际上就等于承认其各个部分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以避免分析整合之后造成的内在联系机制的丢失。

第二,逻辑性原则。这里的逻辑性原则,重在强调两点:其一,在给旅游文化下定义时所作的判断、推理等要符合逻辑规范,避免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现象。也就是说,既然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中介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构成部分,就不能逻辑地推断出部分等于整体的判断。所以,将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均视为旅游文化,实际上违背了基本的逻辑判断原则。其二,定义的语言表述要符合基本的逻辑规范。根据概念定义的公式“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在定义旅游文化时绝不应当出现旅游文化就是“……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之类同义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第三,对象性原则。所谓对象性原则是指研究的对象决定研究的视角而不是研究的视角决定研究对象。给旅游文化下定义,实际上就已经明确了定义的对象。在对象已经明确的情况下,虽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旅游文化下定义,但定义的对象一定是旅游文化而不是定义旅游文化所采用的方法和视角。所以特别强调这个原则,目的在于深入探寻旅游文化的本质,避免将各种非旅游文化混淆成旅游文化。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旅游文化应当定义如下: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和为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其内涵包括:

(1)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文化。这部分文化在性质上属于原生性旅游文化。它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主要来源于旅游者、旅游业者等在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当中的创造。没有旅游活动,也就不会有这部分旅游文化。换句话说,这部分文化在旅游活动产生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原生性旅游文化主要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旅游体验文化以及旅游业者为满足旅游者需要创造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企业文化和旅游景观地所设计建造的旅游景观文化。

(2)旅游文化是为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这部分文化在性质上属于非原生性旅游文化。它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逐渐被旅游者、旅游业者等整合到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活动中而形成的文化。这部分文化先于旅游活动产生,属于文化的一个类别,可能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文化或一般的观念性文化。在没和旅游活动发展联系并被整合到旅游活动中以前,它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直至旅游者或旅游业者根据旅游的需要将其整合到旅游活动中后才转化为旅游文化。

(3)旅游文化是现象和活动相统一的文化。旅游文化是静态的文化现象和动态的文化活动相统一的文化,二者不能截然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笼统地说,旅游文化既可能指旅游文化现象,也可能指旅游文化活动。同时,旅游文化又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有时既指过程意义上的旅游文化行为(如礼仪、民俗、行为举止、服务方式等),也指结果意义上的旅游文化产品(如照片、音像、景观艺术、旅游传说等)。

(4)旅游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文化。旅游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产品、景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有形的客观存在,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无形的意识形态。二者是一个精神内涵与物质外显的统一体,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割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独立的部分,但二者在旅游文化结构体系中的排序和作用是不同的。精神层面处于旅游文化的核心,虽不可见却在总体上决定旅游文化的性质;物质层面处于旅游文化的外层,虽是可见的外部特征,但却是精神内涵的外在显现。

(5)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过渡性文化。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活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其中,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全新程度自不必细说,即使是因旅游活动所整合而产生的非原生性旅游文化也因将各种业已存在的文化都视为整合的“原材料”而蕴涵相当程度的新因素在其中。同时,旅游文化实际上是处于“前旅游文化”和“后旅游文化”之间的过渡性文化。在前旅游文化阶段,旅游文化赖以产生或整合的各种文化事项和因素,因还未与旅游发生联系,自然不属于旅游文化;在后旅游文化阶段,随着旅游文化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它可能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而不仅仅属于旅游文化。

三、旅游文化特征研究的述评与认识方法

特征是一物区别于另一物的标志。旅游文化特征的研究,是旅游文化概念与结构研究的延伸。把握旅游文化的特征,不但便于识别旅游文化与非旅游文化的差异,更有利于把握旅游文化的运动规律。上述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探讨,这些都是积极而有益的,不少观点也很有见地。然而,上述提出的很多特征并不是旅游文化的专有特征,而是文化的一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文化的一般属性,严格地说,是不能算作旅游文化的特征的”(马波,1998)[8]38。这些特征与其说是旅游文化的特征,倒不如说是旅游的特征。因此,将文化的一般特征看成是旅游文化的特征,显然忽视了旅游文化的特殊性。那么,如何认识和解决旅游文化特征研究中的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有两点需要考虑:一是旅游文化特征是否应为旅游文化专属的问题;二是旅游文化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关系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单就某一个特征来讲,不一定为旅游文化所专属。原因在于,分析和探讨旅游文化的特点时不要将其每一个特点孤立地割裂开来看待,而应当从旅游文化整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特征。旅游文化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的特征是统一于旅游文化整体之上的,每一特点都在一定层面上凸显和折射出旅游文化的本质。这些特点的高度抽象、高度集中实际上就是旅游文化的本质。虽然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但这种标志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内在的本质,也就是说要将一个事物同其他的事物区别开来,最终只能依靠其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综合特征,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单独的特征。因为,仅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将它与其他事物进行严格的区分有时是极其困难的。关于第二个问题。旅游文化虽然不同于文化,但旅游文化毕竟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和为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判断某种文化是旅游文化还是非旅游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准就是它和旅游活动的密切程度:是因旅游活动所产生,还是为旅游活动所整合,亦或是独立于旅游活动之外。因此,我们将文化的个别同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属性,看成是旅游文化的特征,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未必是不可行的。这既可减少将文化和旅游文化人为分割之嫌,也能很好地解决旅游文化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探讨旅游文化的特征时,我们可以遵循两个标准:一是尽量找出旅游文化的特殊性,即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文化的独有特征;二是尽量找出文化的一般属性中和旅游活动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将其视为旅游文化的特征。

四、旅游文化的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对旅游文化特征的探讨,并综合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旅游文化具有双向扩散性、民族性、地域性、阶层性、大众性特征。

1.双向扩散性。旅游文化是一种移动的传播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旅游主体的运动而漂移和扩散。在旅游主体的移动中,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所负载的客源地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传播给目的地,强烈地冲击并影响着目的地文化。同时,旅游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又强烈地吸引和反作用于旅游主体,迫使旅游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容忍目的地文化,显现出对母体的客源地文化的一种反叛和背离。旅游主体返回旅游客源地后,旅游目的地文化便被带入到旅游客源地,并对旅游客源地文化造成某些影响。当然,旅游文化这种看似平等的双向扩散,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旅游主体文化会对目的地文化造成严重冲击,甚至会彻底瓦解目的地的传统文化,而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旅游主体的影响却小得多。

2.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的表象和内涵是不同的,常常呈现出较大的民族差异。以旅游主体的旅游性格为例,一般说来,多数中国旅游者较为内敛稳健,而多数西方旅游者则较为外向、好冒险;中国人重视旅游的内心体验,而西方人则钟情于旅游的外在观察;中国人倾心于旅游的道德塑造功能,富于人文情怀,而西方人则看重旅游的求知价值,充满科学精神。正是由于旅游文化民族差异的存在,旅游主体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人情产生强烈的好奇,纷纷尝试在文化的反差中体验感受异质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也正是由于旅游文化民族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比较中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从而在旅游活动中焕发出独有的魅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因为,民族的东西越独特,文化的流传越久远。

3.地域性。地域文化的不同是旅游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造成旅游文化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旅游文化的地域性首先表现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青藏及台湾旅游区等都在地域上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以其背后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吸引着旅游者。其次,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还表现在旅游动机的差异上。一般说来,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总是乐于前往经济不发达甚至落后的地区旅游,对文化的原始状充满眷恋;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旅游者却对经济发达地区情有独钟,对文化的现代化充满憧憬。最后,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的差异上,如中华文化圈中的齐鲁、关陇、三晋、吴越、荆楚、巴蜀、岭南等亚文化都在建筑、装潢、遗址、遗迹、风俗、服饰、发饰、饮食、语言、思维、行为方式、精神风貌等方面发出独特的耀眼的光彩,从而使自己同其他的文化区别开来,成为特殊的、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

4.阶层性。旅游文化从旅游主体的角度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阶层性。一般说来,上层社会的旅游者一般是较矜持和庄重的,中层社会的旅游者多较为自信并富于冒险精神,而下层的旅游者则较为保守和怯懦。并且,在旅游活动中越是下层的旅游者越是易于用实用价值代替观赏价值,越是社会上层旅游者越是倾向于用超越实用的眼光,即审美的视觉来欣赏、体验旅游客体或旅游景观。正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有山林隐逸之乐而不知享者,鱼樵也,农圃也,缁黄(僧道)也;有园亭姬妾之乐而不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旅游文化的阶层性对于旅游客源市场的细分,开展个性化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9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____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急功近利,管理缺位和保护不力等原因,也带来了环境被破坏,文化被误解、歪曲等负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了________苗族传统文化在立法方面的缺失和执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加快____苗族文化旅游的立法步伐,尤显迫切。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____苗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不可再生性。____旅游文化资源普遍存在苗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差异性与不可再生性。整个____区以峡谷、奇山、奇瀑等自然景观为基础,“静、野、奇、特”的峡谷风光与苗族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夯沙乡集镇体验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民族演艺文化,夯吉村摄苗寨美景,学苗家武术,踏“弹琴场”听天籁之音,大丰冲 “太阳鼓”观奇瀑,唱《吕洞神活》,吕洞村感悟以圣山祭祀为依托的苗族祭祀文化,矮坡村品黄金茶,排拔摘瓜果蔬菜,吃农家饭回归山野,新田老寨古榉木树下听____爱情故事,置云海天堂看沧桑圣山。由此可见,____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呈现出与其他苗族地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不一样的天赋。

(二)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起步迟、规模小与多样性。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于21世纪因____州“百千万工程”逐渐兴起,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形成六种产业类型。一是小桥流水型。主要以梯子村和夯沙村为代表,依托夯沙河纯净的山体资源和恬静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桃花虫”和苗育饮食文化,以赤脚抓螃蟹,捉挑花虫为主要娱乐方式,以桃花虫和长桌宴为主要特色饮食及小桥上柳荫下欣赏田园美景。二是地方特色餐饮型。主要以吕洞村苗家酸鱼、苗家酸肉等地方特色餐馆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吃”为主要旅游内容,并辅以一定的休闲活动项目。三是少数民族风情型。主要以夯吉村为代表,依托当地苗族长期存在的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村寨风水及建筑构造、生产方式、苗族织锦、民族服饰、节庆(武术表演),、稀缺的“弹琴场”等资源进行开发,以体验苗族风情为主。四是农作物采摘型。以矮坡村、吕洞村为代表的万亩生态茶文化旅游区,依托当地特有的黄金茶、猕猴桃、桃子、李子、梨子等经济作物,以游客采摘为主要体验,辅之以一定餐饮和休闲娱乐活动。五是农家庭院型。以排拔、蜂塘的部分农家乐接结点为代表,依托周围的自然环境,当地原生态的农事生态活动,并辅以一这的娱乐活动。六是科技农业型。主要以梯子村、夯沙村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种植基地为代表,依托种植景观,以观光为主,并辅以一定的购物活动。

旅游开发对____苗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开发过程其实就是保护过程,要在发掘、整理和提炼____苗族、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苗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前,____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面临突出的法制问题。一是商业化趋重,苗族文化“失真”问题;二是文化同化使其原生态环境开始面临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