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
[DOI] 10.13939/ki.zgsc.2016.28.118
当前,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一条主线。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1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旧的高度依赖要素投入特别是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事实上,当生产力水平没有提高时,经济增长就只能依靠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这便是过去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而当生产要素的数量已缺乏增长空间甚至开始下降时,要维持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便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2 关于科技创新与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破题之举,自然是创新。纵览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成功的国家都是在创新发展中巩固自身的优势。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轨迹,正说明了这一点。20世纪前半叶,拉美由于几乎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侵袭,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全球范围内处在相对较高的区间。至20世纪中期,不少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然而这些国家长期未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始终停留在较低层次,加之社会分配不公,最终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日、韩等国则因其长期的高人力资本投入和持续的科技创新,成功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正面临稳健增长和停滞不前的关键十字路口。创新驱动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是影响中国“国运”的命门。因此,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研判中国经济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3 如何依靠创新助推供给侧改革
以创新发展促供给侧改革,关键要从创新主体入手。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体系的核心必须是企业,只有企业能够最好地打通资本、技术和市场三个环节。从企业内部来看,创新又要靠人,尤其靠两类人,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以企业内部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来提升效率;一类是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人才、产品经理,他们是新技术、新模式的直接创造者。政府可以在科技成果自主转移、科技人员兼职开展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松绑,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进一步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大动能,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添新活力。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要在创新源头、创新过程、创新产出三个供给端齐发力,提高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3.1 源头供给
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组织科技攻关。源头供给主要是抓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聚焦发展战略不够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攻关必须围绕着企业的需求、产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去做研发、去做攻关。
要改变原来高校、科研院所侧重于基础研究,为了做学术、写论文、带学生,很多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不良现象。新形势下的科技攻关,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的企业创新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去组织科研攻关,否则科技计划不纳入支持范围。
要积极建立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协同区域高校院所推进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改革,确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要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科技特派员真正深入企业开展工作,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团队,为企业服务。
3.2 过程供给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过程供给主要是提供有效服务,解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要将推进机制创新,作为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力的根本。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起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的平台和体系,实现协同共担科研项目、协同共建研发平台、协同共促成果转化、协同共育科技 人才、协同共享科技资源,重点建立完善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着力推进“三个”转化。
一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向高校院所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建立“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技项目实施机制,引导、支持高校院所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形成科技攻关成果。
二是推进科技攻关成果向中试成果转化。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行业中试中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经过中试就地转化。
三是推动中试成果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产业化。通过创新科技成果托管、挂牌交易、拍卖等多种交易方式,用市场化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3 产出供给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项目链。产出供给主要是抓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项目链,以技术链延伸产业链,解决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尤其是地方科技工作一定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来确定创新方向,最终的目标是要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现实生产力,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一要把项目作为创新发展的载体,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项目链,以技术链延长产业链。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解决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技术难题,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业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为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要把培育和发展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来抓,作为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来落实,通过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等,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产业末端,迅速拉长产业链条,逐步改变过去传统产业“一业为大、顶天立地”的结构单一局面,逐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群雄并进、科技型“小巨人”企业铺天盖地的新格局。
4 结 论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让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通过科技政策、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资金三大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吸引和凝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便利资源和宽松环境,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推动经济步入转型升级健康轨道的合力,形成鼓励“两众两创”、倡导创新转化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岳雯雯.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6(2).
1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
公众科技创新能力,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副院长米勒创造的体系分析一般应包括3个方面:①对基本的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分子、计算机或DNA等科学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②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这是分析公众是否具备分辨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具备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③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解程度。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公众理解科学”的调查,理解科学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公众科技创新能力,其水平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中国对公众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是有争议的,国内对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调查,基本上采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但也依据我国基本的情况作了较少的修改。这样,就可以把中国的调查结果和国际上进行对比。归纳起来这样的“女性科技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①了解具体的科学方法。如:“科学研究”、“实验数据”、“概率”等;②对科学术语(比如DNA、Internet之类)和科学理念和观念(比如“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一年”之类)的了解;③对封建迷信(如:求签、相面、星座预测、碟仙或笔仙、周公解梦)的认可程度;④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对诸如“我们过于依靠科学,而忽视信仰”、“有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这种的表述的态度)。在第③、④点上,其实不仅是用相信程度来表达,而是辩证的态度,科学的分析,理智的处理。中国公众科技创新能力和西方国家相比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也意味着中国进行全方位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局面还没有形成。根据国家和各个省市做过的调查显示,尽快提炼出客观反映中国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定性和量化标准是本文的一个工作。基于此,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应该这样理解: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在信息社会对女性整体科学素养的普及,这种普及工作将会改变由于传统性别差异而导致的男女两性在科学中的不平等地位,针对社会不同女性群体要做不同的科技普及工作,力争作到不同女性群体在其视野所及的范围内达到对科学及与科学相关的领域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达到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的人文教化功能,在普及及其人文教化之后推进对科学及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具体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认识科学工作的社会意义;②了解科学的历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③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四是提高吸取最新科技知识及整合其的能力;④在前3点工作基础上的推进工作。
2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养成的途径
2.1女性掌握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除了在高等学校获得教育以及进一步学习提升之外,新闻媒体是女性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调查显示,在包括电视、广播、图书杂志、科学期刊、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各种信息渠道中,电视是我国女性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高达91.0%。女性通过“电视”获得科技发展信息;“报纸杂志”也是我国女性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所占的比例为44.9%;女性通过“广播”获得科技信息渠道的比例为22.4%;通过“图书”、“科学期刊”和“其他”途径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0.2%、9.5%和7.9%;通过“互联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达到57.4%,另外,有28.7%的女性还通过“与人交谈”的方式获取科技信息。基于女性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的研究,加强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科普工作在电视等传媒的推广力度,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女性对科普知识的吸取,同时在新媒介中,如电子媒介信息、手机中推广。
2.2女性对一些科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性参加科普活动的比率很低,一方面我们科普场馆和科普活动受限,另一方面是普遍没有接受科学熏陶的习惯,社会也没有形成这种氛围,相关的科技展览、科普讲座和科技培训几乎是并不多见,除了极少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高知女性,绝大多数的女性对科技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并不十分了解。
2.3女性对神秘现象的科学认识在调查中还发现女性对神秘现象尽管并不完全是顶礼膜拜,但她们所受的教育有时并不与对神秘现象的认识成正比。在她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幼年到少年时期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观念非常牢固。母亲对神秘现象的认识在下一代身上潜意识烙印深刻,在她下一代人生成长关键的时期形成的世界观直接关乎到她们对未来事业、家庭的选择,使她们在处理人生重大问题时不总是科学地处理而是听凭超感知现象的不知觉指引,这与女性的社会角色的附属地位有很大关系,往往酿成人生导向的失误,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普及直接关系到她们的下一代的未来的人生命运的幸福,也许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命运,是我们民族命运的幸福与否。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要从确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开始,破除迷信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总结上述数据和图表,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的科技教育普及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发现欧洲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普遍比我国女性高,与她们国家科技教育的普及有密切关系,若要提高女性的科技创新能力,教育让女性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是重中之重,2003年以来我国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有普遍提高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有很大关系。另外,独生子女的成长让城市中和绝大多数条件的乡村父母给予他们的下一代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也是不容忽视的值得考量的一个原因。但我国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普及程度远远不及男性则是事实,当然这有社会的深层原因。如果我们不能认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改变就是难事。在调查中发现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在不同人群中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不同年龄段、教育程度、职业、城乡差别、发展的不同区域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差异。相比较之下,年龄成熟辨别能力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不易受外界诱惑;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居住在资讯发达的、交通便利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越高。我国女性获得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电视是最主要的依靠对象,其次是报纸杂志,再次是在与人的交流中获得,其后是互联网,广播,手机的影响力排在互联网的后面。电视作为媒体时代的生力军,具有绝对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老少,女性在电视中更多喜欢情节轻松欢快的节目,只有一些高知女性才会被科教类节目吸引,所以,电视传播科学的工作需要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的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需要加大国民经济中GDP的科技含量,而且应该是实质的含量。在这一过程中受惠的不仅是知识女性,将是绝大多数女性,是女性大众,是女性整体命运的改变。互联网作为后起之秀,2003年以来在呈现上升趋势,我们预期互联网的影响将会逐步提高,尤其是通过手机上网,但它不仅是传播科学的工具还是传播各种文化形态的工具,只有成熟理性的女性才会在这里真正成熟。这样一个平台如果能够为科普提供舞台,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养成的社会价值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知识的创造、生产、传播和学习将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对科学的学习是终身的社会教育。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伴随女性终身成长的过程,应当成为一种社会习惯,有规划、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地进行。
3.1关注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女性自身文明素质所向在女性群体中把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深深地扎根生长,是社会德性追求的表现,在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把科学精神注入给女性文化,为建设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新奉献,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价值。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科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缺失和压抑严重,对女性表现的就更为严重,男尊女卑,女人在参加社会活动、接受教育、从事政治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占人口比重的一半,这一半人口比重的科学水准如果持续徘徊不前,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规划就是一句空话,如此大的群体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将成为阻碍公众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对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家庭和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2关注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养成的需要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科技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的文化软实力,从基础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国与国竞争不断加剧下,如何体现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上就是科技和人才的较量。女性在其中就扮演半边天的角色,不仅是半边天,还担负着后续生产力的培育。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赖于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既要传播科学文化,又要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及非科学,让学习型社会成为人全面提高的社会基础和成长发展的空间。提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女性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在全球化的当代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更加紧迫。如何把我国女性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公民群体,既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才发展的目的。
变性淀粉产业是东乡工业一大起点高的优势特色产业,是由上世纪80年代红星企业集团筹建的国营江西红星变性淀粉厂而逐渐裂变发展起来的。起步于1990年的红星变性淀粉厂,投资1760万元从瑞士引进先进设备,其独特的真空干法生产工艺保证了产品品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的变性淀粉产业中独占鳌头,培养了一批技术、经营人才。可企业因投入不足、机制不活而一直徘徊不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管理体制的改变,红星变性淀粉厂的技术管理人员和销售业务人员纷纷走出公司,投资创建新的变性淀粉生产企业,并迅速向工业园区聚集。历时20年的扩张裂变,形成了以红星、雨帆、顺昌隆、博大、宏大、六和等企业为龙头的22家变性淀粉产业集群。
全县22家变性淀粉企业占全省变性淀粉生产企业九成以上,已开发的变性淀粉产品包括预糊化淀粉、酸化淀粉、酯化淀粉等100多个品种,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食品、石油化工、医用、建筑、农业饲料、日用化工等行业。变性淀粉产业在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2009年,全县变性淀粉产能达到2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变性淀粉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25%,并出口到韩国和东南亚国家。
在年加工木薯10万吨、生产变性淀粉8万吨的东乡县江西雨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里,我们处处看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公司正在组织力量加紧生产刚刚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YF518阳离子交联淀粉。这是东乡变性淀粉产业蒸蒸日上的一个生动镜头。拥有省级变性淀粉产业基地称号的东乡县变性淀粉产业依托科技不断创新,始终牢牢占领产业科技高地,促使产业做大做强,集群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有变性淀粉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产能30多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产能和市场份额独占江南鳌头,并且10多年来长盛不衰。
江西雨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东乡变性淀粉龙头企业,非常重视科技研发,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引进的真空干法和湿法变性淀粉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10多项,其中最近研发的YF518阳离子交联淀粉科学技术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打产品YF300-1多元复合变性淀粉和YF338两性淀粉也是近年投入巨资与国家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研制的,填补国内造纸助剂空白,能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该县鼓励引导变性淀粉产业发展壮大,尤其在科技创新上给予重点扶持。建设了5万亩的变性淀粉原料木薯基地;组建了东乡县变性淀粉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东乡县变性淀粉研究所,做优变性淀粉科技研发平台;每年设立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发展基金,扶持变性淀粉产业的发展和引导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组织、人才、技术、财税、资金、环保等生产要素方面给予变性淀粉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和科研院校加强合作提供联姻平台。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促进了东乡变性淀粉产业的科技之花灿烂开放。近年来,东乡变性淀粉产业共成功申报了12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多个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继去年,红星变性淀粉厂、江西宏大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博大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50至100万元不等的国家创新基金,今年江西顺昌隆化工有限公司又获得70万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力的资金支撑。
变性淀粉企业生产规模的主流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变性淀粉生产企业规模扩大以后,不但产品质量易于稳定,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也有利于市场竞争、引进人才和新产品研发等。同时,一家企业具备多种变性淀粉生产线和多种生产工艺优化组合生产多元复合变性淀粉,将成为变性淀粉发展的一大特点。为适应市场对各种变性淀粉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建多种变性淀粉生产线。还可通过多种变性工艺优化组合生产出多重变性的淀粉,满足市场对特种变性淀粉的需求。
东乡变性淀粉企业自身重视科技创新。8家变性淀粉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科研团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与科研院校联姻,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各大变性淀粉生产企业纷纷导入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8家规模企业从2004年开始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近年来,江西顺昌隆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的SL-988两性淀粉和博大化工、六和化工等企业产品成为江西省重点新产品项目,并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红星变性淀粉企业生产的B210膦酸酯淀粉荣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一等奖。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在较多的竞争者,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企业中,工商管理是运转的核心,与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所以应该将科技创新工商管理工作中,全面提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管理模式较为滞后
几年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并在及时调整了工商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促进企业发展。但是,从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管理模式较为陈旧,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并且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为将当前形势与工商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失去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2.管理观念较为落实
工商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源泉,一旦工商管理存在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要想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就应该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进而提高自身的优势。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其观念较为落后,不能及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企业发展前景。
二、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1.提高管理效率
创新是促进的不竭动力,将科技创新融入企业的工商管理中,能够进一步优化管理的模式,弥补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为企业工商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尤其在工商管理的流程中,依据可以创新从根本上加强了企业对日常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的力度,并且依据企业的发展现状、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标准,在企业内部形成系统的管理网络,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并且依据信息技术采集工作人员的信息、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然后系统自动统计、归类,将结果呈现给管理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减少工商管理对人员的需求,同时保障数据信息精确性,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2.提高效益水平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竞争,而具备高效的工商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获取经济的效益的手段。以企业工商管理为基础,在工作中实现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提高效益水平提供保障。当前社会属于信息化阶段,企业需要,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对此只有发展科技创新,才能够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行业中的扩张能力、业务能力,增强企业工商管理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发方式,使企业能够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将更多的业务建设提上日程,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拓宽业务经营的渠道,进而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保障。
3.增强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企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冲击效果。为了保障企业能够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稳定发展,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做好应对发展风险因素的防范工作,并将核心竞争力作为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必须重视科技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具体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其应用在企业工商管理中,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在管理工作中实行岗位绩效考核制度,通过信息的方式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对于优秀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并且为员工提供稳定的晋升空间,从而提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内部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应对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4.促进企业发展
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健康的发展,是管理人员的最终目标,但是传统的工商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科技创新融入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能够在工商管理以及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积极、有效的应对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通过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科技创新,企业能够积累更多的发展经验,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发展,保障企业能够在竞争市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增添全新的动力,拓展企业业务的范围,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性的局面,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目标。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路径
1.加强重视程度
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于发展,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运营,所以企业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企业中,不仅要领导重视科技创新,管理人员还应该将科技创新的理念传递给基层的员工,通过恰当的激励方式引发员工的重视程度,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就领导来说,应该从全局出发的,正确看待科技创新,并且通过宏观干预、统筹的方式保障科技创新的顺利性。
2.强化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员工的能力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企业才能够更上一层楼。对此,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应该强化人才培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首先,企业需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保障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在工作之余加大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如巩固工商管理常识、科技创新课程等,不仅能够激发员工学习的热情,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增强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降低管理工作的难度,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
实际上,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的工作,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仅需要足够的人才,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上部分说道企业要强化人才的培养,那么该部分则具体阐述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工商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其中,科技创新不仅仅涉及到创新项目,还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创新人员的劳动报酬水平,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来提供工作人员的创新效率,如发放奖金等,确保科技创新能在企业内部顺利进行。
4.重视科技检验
完成科技创新以后,企业需要成果进行检验,保障成果的有效性,进而为工商管理工作提供帮助。在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很多企业正在运用科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的现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情况。因此,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检验的方式确定科研具有推广的价值,从而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避免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管理存在弊端,需要将科技创新应用在工商管理中。以此为基础,工商管理工作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了企业的收入,增强了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能够促进企业长久发展。但要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与价值,还需要企业加强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资金投入,强化对科技的检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美静.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经贸实践,2016,(05):128.
目前,我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将日益显示出其活力,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对于提高我省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其深远的意义,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建筑业的创新能与其它“信息、机械、电子”等行业相比,其创新能力远低于它们,最明显不过的如“手机”,其升级换代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笨重的“大哥大”,“二哥大”等模拟机,向GSM、CDMA数字手机发展,目前已升级换代到集语言通信与多媒体相结合的3G手机,苹果第4代产品智能化手机也在推出。短短的数年,完成了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而我们的建筑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展缓慢,科技创新的能力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存在相对滞后的状况。我们必需认真加以思考,有必要思想更加解放,观念转变的步伐迈得更大步些,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建筑业发展更加繁荣。本文试图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在建筑业企业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大中型建筑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一些小型企业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这与低价中标及企业领导重视不够有密切关系。
2、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员短缺
建筑业企业里面,大量的是一线生产员工,占95%以上,有工程师、高级职称的人员不足3%,大量的都是技术水平不高的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项目的实施依靠项目部,许多企业项目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于企业,许多技术难题,“四新技术”应用等需攻关的难题,企业不能很好地加以指导,将管理的责任推给项目部。项目部往往借助社会力量加以解决。这说明项目部人才短缺,企业高资质管理人员更加短缺,许多企业负责技术的总工室(办),只有总师一人或者二、三人而已,处理工程现场技术问题都来不及,更加没有时间考虑科技创新问题。据我们调查许多一、二级企业,高素质人才仅数人而已,无法成立技术中心。
3、缺少科研场所
在行业普遍微利甚至无利的前提下,忙于为生存而竞争,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许多企业没有考虑科研场所,更没有能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4、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大型建筑企业,点多面广,同一个企业往往有多个项目部从事同一类别的工程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彼此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导致在不同的项目部都进行类似的科技创新工作,使得企业的科技资源在同一水平上面重复投入,停滞不前。项目部相互之间缺乏集成联动的机制,没有形成相互援助,相互依存的网络和集群。
5、科技创新关联意义益不显著
建筑企业的特点是实行项目管理制,为了项目建设而集聚一批人,项目一结束,人马又散开,新项目的开始又得重新招兵买马。由于建筑项目的单一性的特点,前后项目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对科技成影响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不足的现象,科技创新级别难以提高。
6、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的影响
许多建筑企业高层领导认为,施工企业按图施工,满足合同要求就行,科研工作应科研机构完成,研发轮不到施工企业,建筑行业没有什么新东西,科技含量不高等,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研究新科题,客观认识上存在不足。
三、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必要采取对策措施:
1、解放思想,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①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激情,系统地对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提升认识水平与创新技能。
②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解决“安全文明措施费”一样,专项划出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③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陆续在企业资质,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有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管理规定,引领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架构
①进一步完善以企业总工为第一责任人的科技创新班子,充分发挥企业总工的优势,带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组织选题,落实组织机构,指导科技科题的研究,定期向公司汇报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并有计划地提交科技成果报告。
②将科技创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当中。
对基层单位来讲,科技创新是软指标,科技进步的关注和投入不足,开展科技活动不广泛,科技成果中推广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改变这一局面,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创新方面加以明确并量化,督促企业重视这一工作,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建筑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①建筑企业认真组织研究科技创新激励方案,使企业、项目部和个人都能够受益。
②加强工法的研究,开展 QC小组等活动,抓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工作,开展多层次颁奖活动,激励相关人员。获奖成果与个人收入、荣誉等方面挂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5、合理选择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有三种模式,一是率先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三是模仿创新。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学习首创者的思路,掌握其技术要领,并在工艺、功能、结构等方面加以改进和革新,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场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仍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应用程度仍有较大差距。如何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找准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探求可行的实现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着力点
(一)着力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致力于改变传统产业居主导地位的局面
2016年,重庆市农林牧渔和新型服务业结构比例为65.12︰4.05︰24.22︰5.03︰1.62。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分产业看,一是粮猪型结构居支配地位。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占比接近90%。二是林业资源配置失衡。全市林业增加值53.61亿元,在农林牧渔中的比重仅为4.05%,逾6690万亩林地资源实现的增加值严重不足,林业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三是农业新型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新型服务业占比严重偏低,仅为1.62%。专业化分工明显不足,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此,从宏观结构看,应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着力于市场导向,致力于改变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局面
从工作实践看,科技支撑更加侧重于农业生产需要,而一定程度忽视了市场需求,进而弱化了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加剧了农业生产供需矛盾。结合重庆农产品消费市场调研结果,当前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高端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2016年重庆最大3家超市全年大米采购量,来自市外的占82%,本市自产大米仅占18%,说明本土高品质大米在全市城区商品性口粮的占比严重不足。二是多种食品对外依存度高。全年水产品和食用油等食品的对外依存度也高得惊人,分别超过40%和80%。三是“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全市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740个,认证基地770萬亩,不足黑龙江的1/4。此外,农产品结构层次不合理、品牌影响力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也难以满足公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农产品品质成为重庆农业的重要症结。必须转变观念,将科技创新的着眼点从农业生产向市场导向转变,充分调查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生产和市场匹配性。
(三)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改变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过于薄弱的局面
我国科技创新应用难、推广难的重要根源是现代农业基础性支撑体系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自然条件差。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旱坡耕地面积占全市的84%。其中,土厚不到33厘米的占70%以上,这些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薄易旱,产量低而效益差。二是农业机械装备落后导致劳动效率低。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重庆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仅30%,劳动生产率23406元/人年,两项指标均位列在全国倒数第三。三是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滞后。涉农信息散落于农业、商务、物价、统计等各行业,部门间缺乏共享机制,信息难以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无法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预警引导,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
(四)着力于制度建设,致力于改变农业配套政策不完善的局面
农业科技具有准公共品特性,需要强化政府行为导向,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但是,相关农业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远未形成。一是科技激励机制不活。国家早已建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但重庆主导和优势产业相应技术体系一直缺位,导致农业科技与产业连接不紧密,进而影响到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和科研绩效的合理分配,无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二是重点群体扶持政策乏力。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对其技术应用、产品创新、租地用地政策,缺乏吸引力。三是农村实用人才认证管理服务不到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认证等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导致科技示范效果不显著,扶持效率不高。
(五)着力于人才建设,致力于改变农村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局面
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农村劳动力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显著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效应的发挥。一是农村常住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重庆市农村常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5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只有7.3%,其农业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较弱。
二是现代农业新技术人才紧缺。调研发现,73.43%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种养业和建筑业,而随着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蓬勃兴起,农村急需的体乡情、知农情、会管理的复合型中高级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二、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是新的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为重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
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制约,农业科技投入总体强度长期偏低,部门条块分割投入分散,使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更为突出。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国家层面加大对不同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投入,省市层面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部署,加大区域性农业公共基础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的推广示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
农业科研要与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从选题、立项到研发推广,精准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针对性地选择重点课题加以突破,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为重庆粮油保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三)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科研推广体系
现有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为解决温饱而设立的。无论是区域布局、机构设置,还是岗位职责,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对科技支撑的新要求。因此,在统筹推进财权、事权改革中,要整合现有机构职能和编制,建立资源、环境、生产、质量、市场的农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多位一体”的动态监测体系,既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提供基础支撑。
(四)针对关键制约因素,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瓶颈
科技创新必须面对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才能突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如重庆榨菜产业,关键是要解决春季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保鲜问题,如果外销不能有重大突破,扩大种植面积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基本口粮安全,若不能有效提升地产稻米的口感品质和整精米率,盲目实施规模化连片种植,必将导致稻米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柑橘、茶叶、中药材和调味品等特色产业,需要在精深加工和品质、品牌及市场占有率上有所突破,才能形成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能实现加工增值或扩大外销,扩大种植面积反而难以增收。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必要性;发展规划;辽宁铁岭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89-02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要粮仓。“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是辽宁农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5年。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辽宁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利用铁岭农业科研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础良好交通便捷自然地理位置优越等方面优势,建设铁岭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的中心和枢纽,带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我国粮食生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保持连年增加,多数农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的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量所占比重约为40%,如能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再提高10个百分点。
1.2 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强调农业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及农业技术成果的实用性;重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保护和保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继承传统农业的优秀成果,同时注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1-2]。
1.3 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关系越来越紧密,客观上要求要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还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学技术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扩散,从而实现科技的使用价值[3]。
1.4 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农业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生产面临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严峻挑战,农业发展政策也受到WTO框架下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使过去对农业的一些保护政策失去了法律依据,这些方面使今后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必须依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农业整体实力的有效措施[4]。
1.5 优势明显
铁岭资源丰富,交通便捷,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全市区域面积1.3万km2。耕地面积54.67万hm2,是辽宁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地带,适宜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杂粮、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种植,是辽宁生产水平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典型代表。在这里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具有代表性,有助于解决辽宁省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铁岭市农业科研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础良好,为铁岭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经形成了铁岭农业科研中心、种子生产中心、设施农业中心、成果引进与转化及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的中心,通过进一步组装集成,便可大大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广率及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率。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将在辽宁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腾飞进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铁岭乃至辽宁的农业发展也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
2.1 示范展示平台
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及农技推广的团队优势,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团,建立铁岭县菜牛乡玉米示范基地、开原八宝乡水稻示范基地、西丰营场乡中草药(五味子)示范基地、昌图大兴乡养牛示范基地、清河区张相镇葡萄示范基地、开原三家子草莓示范基地以及27个农业综合展示点。重点展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蔬菜、草莓、中草药、畜牧等新品种,组织当地基层干部、农户到示范点参观,并通过报纸、电视台、广播、多媒体、发放农情海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扩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影响,激发农户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欲望,达到由点向面辐射推广的效果。鼓励科技特派团建立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使派驻乡镇成为派出单位的研发基地、创收基地和成果展示基地,促进基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2.2 推广培训平台
2.2.1 农业技术培训。建立科技特派培训体系,聘请粮油畜禽果蔬食用菌植保土肥水产农机林木园艺农村政策等方面专家,搭建农业专家培训平台,并依托科技特派培训基地,发挥科技特派员传、帮、带的作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业技术人员、乡镇科技助理、农村经纪人以及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开展农民科技致富能人、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民经纪人、农民技术员、乡土科技带头人培训,提高培训人员的创业能力。此外,与铁岭电视台辽北新农村栏目合作,制作农业技术光盘,对一些农业典型事例报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农民勇于探索,寻求致富门路,鼓励科技特派团员创办、领办、协办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农民技术员为载体,农事企业、农民为服务对象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
2.2.2 成立农业专家科技服务热线。组织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成立农业专家科技服务热线,解决各种生产问题,实现农技服务“全天候”,极大地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5]。
2.3 网络信息平台
2.3.1 建立铁岭涉农信息门户网站。整合互联网相关涉农网站,将国内农业方面的网站链接到门户网站首页,构建作物品种栽培、农产品市场信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多种数据库,加快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并在平台上为农户提供网上检索文件传输、信息资询、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最终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6]。
2.3.2 建立“一村两站”工程。结合铁岭市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建立12个农业科技信息示范村,在每个示范村,建立“一村两站”工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将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通过互联网使用技能的培训,使农民学会收集、分析、、传递农业科技信息[7]。同时为每个示范村建立互联网站,并统一链接到铁岭涉农信息门户网站上,将具有本村特色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技术信息、村屯的自然情况、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让世界了解村屯,使村屯走向世界。
2.4 管理措施平台
加强组织领导,组成铁岭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特派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科技特派工作,解决科技特派行动的重大问题,制定科技特派行动实施方案,保证科技特派行动的顺利开展[8]。健全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要建立科技特派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下派、奖励等重大事项。
3 参考文献
[1] 赵林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2):2-6.
[2] 李军,何荣明,毛祥东.当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紧迫性、存在问题和对策的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4(4):134-138.
[3] 郭照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4] 张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 薛庆林.我国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 冉学忠,郭立杰,白胜双.对铁铃市农科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229-230.
关键词:科技;兴市;多元;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近年来,南安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省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以建立健全激励创新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抓手,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下面,我就“多元创新 科技兴市”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我们要注重推动石材陶瓷业转型升级。重点研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节约资源的新型石材产品,促进石材废弃物资源化。推动水暖厨卫业集成优化。开发自洁、抗菌新材料及数控智能化、个性化、多功能化新产品,推广绿色厨卫集成优化技术。提升鞋服轻纺业核心竞争力。开发新型制鞋、纺织材料及环保型胶粘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设计加工水平。建设并运作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进一步加强科技园软硬件设施建设,并以此为依托,组建“一院一站一中心”,充分发挥好科技园职能。组建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引进北京理工大学联办南安工业机器人及应用研究所,引进国防科技大学联办远红特种消防设备研究所,引进更多高端研发机构入驻;组建创新驿站,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组建技术转移中心,开展“企业找项目、高校找载体”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并尽快形成产业化。建设并运作好一批企业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具有南安特色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扩大政策知情面和惠及面;组织政策培训辅导班,如可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申报辅导班、“企业研发活动管理”专题研讨班、科技与金融讲座等,为我市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拓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新渠道方面给予政策解读和辅导;进一步引导企业规范技术创新工作,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点培育,在研发机构建设、项目实施带动、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工作、信息化运用、创新工作示范等六方面,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做大做强光电信息产业。推进泉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安分园——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提档升级装备制造业。推进滨江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努力打造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发展创意产业。推进福建省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南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实施科技项目带动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泉州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二是实施产业专利引领计划。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形成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确保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和质量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三是是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优选一批专利技术,组织申报各级专利实施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好本级专利实施计划项目。四是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体系。鼓励引导企业申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推动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五是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加大与上级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强化专利违法案件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严厉打击专利侵权行为,维护良好的自主创新法律环境。围绕光电信息、装备制造、水暖厨卫、鞋服轻纺、石材陶瓷、创意产业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规模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对接转化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重点支持由企业为主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坚持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立项机制,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求调查,找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技术创新路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顶层设计,组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组织符合条件的优秀项目申报各级各类相关科技奖项。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扶持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以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为重点,开展培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农、渔业技术交流,大力引进推广台湾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和精细农业技术项目。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重点抓好“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在全市416个行政村(居)深入推广应用“世纪之村”便民通信缴费系统、泉州网上供销社服务系统、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世纪之村农村电子商务系统(二期)。做好世纪之村为民办实事项目跟踪管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落实好《南安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实施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实施科技项目带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实现多元创新,才能达到科技兴市。
参考文献:
[1]《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闽委[2006]21号.
[2]《关于进一步做好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工作意见》.南委〔2008〕61号.
[3]《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泉委〔2011〕1号.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主题之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强调以科技型企业为代表。一支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群体就是科技型企业,它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隐藏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创新人才缺乏和融资渠道单一,必须完善企业发展环境,改善自身开拓市场能力不足、改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所以当下首要任务就是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带动广大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科技型企业支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它为促进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具有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推动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当下是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在较高起点上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首先在业态转型、市场开拓和苦练内功方面上下大工夫,解决自主创新这一带有本性、战略性的问题,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两方面驱动的综合效应,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概述
科技型企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能够实现自主创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这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因而,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指出:企业文化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共同的价值观,第二部分包括部门引为规范,并且实行顺者昌逆者亡的手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其作用尤为重要,如今物质生活愈加丰富,企业就更加需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以此来激励员工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而言,由于员工的素质普遍较高,创建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第二具有行业典型性和自主品牌;第三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第四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为此相关企业必须在同行业中的技术水平占上游,尤其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成长性,注重创新与管理自主品牌,经过竞争发展,创建企业独特的品牌,从而打造市场的知名度。实现企业创新,必须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此外必须积极主导和参与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重视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总体来讲,专门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是职工总数的10%以上。建设创新能力较大的提升了年研发投入比例,针对相应的技术领域,健全研发机构和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能够形成较强的发展潜力。
2我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科技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少,尤其以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居多。由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单一。但凡市场出现新的替代产品或出现较大的价格浮动,很快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产品市场波动直接影响着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较低的产业聚集程度,尤其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对于有不少较小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即使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好,但规模小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融资困难,缺少资金导致不少小型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好市场,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跌入低谷。同时资金短缺使得较难转产。导致企业进入“资金短缺不但无法上新项目,而且难以回笼资金”的恶性循环。比较可惜的是当中有不少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因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项目进展慢,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意识不足也是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不少科技型企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创新意识,利润率低,从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因素之一,另外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型缺乏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未能全面了解新出台的政策,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必须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而有利于建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的内部体制;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必须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创新领军人才、研发骨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必须充分发挥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采用相应的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技术要素与收益分配相挂钩的制度;必须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和统计核算体系。
3.1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另外,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一方面要倡导创新,同时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如果不能宽容失败,我们从技术创新从选题开始就很难有大的突破,只是满足于开发一些有把握的技术,长此以往,极大地约束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鼓励员工大胆探索技术参与分配,为技术创新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塑造企业文化灵魂,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党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确立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平台,尊重和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观念决定命运,企业的思想观念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重中之重,科技创新要以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在党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作为央企我们必须优化人才环境,近几年国家扩招后人才的学历水平总体提高,这也为企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打造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创建公平和谐的企业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专业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能力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立足于中机六院实际,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提升市场形象为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除了积极推进视觉识别系统和制度性文化的建设之外,还初步提炼出了中机六院的企业理念。
中机六院的文化是“三和”文化,“三和”即:和睦相处、和谐工作、和气讲话。和睦相处体现在院领导、中层干部和全院员工当中。对院领导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善于创新、积极拼搏。对中层干部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快速反应、执行力强,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搭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对员工的要求是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推诿,不扯皮。和谐工作体现在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在经营过程中,要求领导、员工、部门互相配合,快速反应,工作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后期服务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支持、互相搭台。和气讲话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真诚相待。院领导之间互相尊重,讲话和气,但也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管理工作中,既有上级指导下级的严肃性,又有同志、同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帮助。员工对客户既有内心的真诚、言语的尊重,又有技术问题上的据理力争。员工之间既有和气讲话、真诚对待,又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探讨。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机六院)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大型综合设计研究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隶属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有12个工程院、4个子公司、2 500多名员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英国皇家特许建筑设备注册工程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10人、高级工程师386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604人。建院以来,完成工程项目15 00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5项;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1项、鲁班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5项、省部级奖300余项。中机六院的业务已经涵盖机械工业16大行业,包括机床工具、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石油石化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重矿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通用基础件、能源装备、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烟草及其他机械等,拥有一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技术服务优势。放眼望去,随着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重点加强业务板块领军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和产品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和谐,企业文化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促进,为实现国机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3.3利用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型企业国际化
加强科技型企业国际化发展,引进海归人才,凭借各类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和科研基地的信息与中介服务功能,要积极开拓外资项目和国际设计咨询业务,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工程公司联营合作,根据企业发展趋势从优选择几家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并与其建立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制订并完善实施涉外工程项目的规定和制度,最终向国际工程公司转型打下基础。结合我院在机械行业、建筑行业、轻纺行业、军工行业拥有甲级设计资质,凭借拥有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建筑智能化设计与施工两个专项甲级资质以及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多个设计资质。力争更多的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增强涉外项目的技术业务能力和商务活动的能力,有计划地掌握涉外项目的设计方法,在科技能力上与国际标准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文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6).
[2]马建强.科技型企业创新成长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师,2011(16).
[3]刘为民.促进中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