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缺乏创新意识及改进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满足社会对日益增长的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工业设计人才,为我国的设计产业提供人才支持,最终促进我国设计产业的顺利发展。而当前的设计市场不同于传统的设计市场,它需要创新型技术保障我国的设计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推动从业人员创造出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作品。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1.国外相关研究。设计教育在法国是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学科,要求学科设置合理,学习形式受欢迎,教授具有综合才能。法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赫钦斯指出,在开展高等教育时需要加强对普通教育的研究,积极开展两者之间的衔接。大学生在生活中会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內容相关的工作。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指出高校要改变培养目标,重新安排、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锻炼、培养实践能力。开展创新意识培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形成主体意识,这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平台、开展创新型课程实现。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国内学者对艺术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重在认识层面,以论述人才功能为主,缺少实际操作层面有关运行机制的研究。第二,部分学者注重在某一方面对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阐述,缺少对推进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第三,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较少涉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对创新的理解还不到位,并且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够,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学习成效评价方式落后,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足。在对教师的测评中发现,教师并没有较好地开展创新意识的教学,而且一部分教师本身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由于设计专业对创新性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其创新要求,缺乏必要的条件及氛围,学校在管理上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改革要面面俱到,需从学生、学校、教师及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第一,应当提高学生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需要正确引导,创新意识培养的心理障碍需要克服,开拓进取的个性品质需要极力塑造。第二,明确院校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和特色。正确区分理工科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需体现院校的特色,设计人才需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第三,改革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凸显人才培养的全面化;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第四,建立一支勇于变革、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教师的革新意识急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急需增强,教师的艺术设计精神有待加强。第五,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第六,加强艺术创新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四、总结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手段与措施。高职院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导向,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在尊重学生自我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教学。此举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赵慧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成卓,陈征,马宇飞.如何加强动漫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3(35).
一、存在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不主动。平时主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活动,自学意识不强,有时在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才主动的学习,做不到耐心和坚持,因此,学习收获较浅,未能跟上形势和工作发展的需要。
2、工作还不够主动。工作大多是承办领导交办的事项,经常处于奉命行事状态,超前思维少,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欠缺,对细节问题考虑不够,业务水平不高,办事效率低下。
3、联系群众不够紧密。平时总为自己找借口,工作忙,事情多,时间少,很少同领导和同志交心谈心,缺乏交流沟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习不够重视。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未能培养起自己的学习兴趣,致使学习形式单调,学习面窄,没有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
2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不与时俱进就不能解放思想,更不会有创新。不改造思想,日常工作就会受到掣肘,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按老经验办事,容易造成自身缺乏思考精神、创新意识,影响本职工作效能。
3、深入群众不够。想做一名服务型组工干部,就要多深入群众,充分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急,才能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措施。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今后,我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突出学习重点,创新学习方法,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实践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工作。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本职工作的灵魂,切实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服务方式,推进本职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赵斌(1968-),男,吉林公主岭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教授;钟晓晖(1977-),男,河北邢台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编号:K1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08-02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各高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任务。研究生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来源。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教育教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除了运用已有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因此,研究生应该如何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现阶段,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招生计划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扩招给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部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缺乏等。[2-3]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的能力才能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另外,社会实践还能增强研究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研究生只有把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让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社会实践是提高研究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创新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一定目标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开拓新道路,解决新矛盾,并产生新的思想成果或者物质成果,以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过程和行为。[4-6]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必经之路。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和发展需靠创新来支撑,需靠创新型人才来引领。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二、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培养现状
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全国工科领域内最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它把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转变为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是实现创新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与实践平台,竞赛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扩大了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在教务处主办、冶金学院承办下,河北联合大学首次参加了第三届节能减排竞赛,研究生团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炉煤气显热回收与变工况发电工艺设计”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第四届节能减排竞赛中,河北联合大学社会实践作品“唐山市工业锅炉利用现状调研及节能减排对策分析”再次荣获全国三等奖。通过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学生们逐渐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学会了从多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河北联合大学在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设有硕士站,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主要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同时开展安全阀校验、锅炉水质检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金属材料理化试验等技术服务。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在该所实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去现场进行检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与专业人员对问题进行探讨,拓展了研究生想问题的思路,开阔了视野;通过现场的实践和锻炼为研究生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2.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失衡。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生多师少的“放羊”局面,研究生和导师比例失调的问题随之出现。导师数量较少,形成了一个导师多个学生的培养模式。在一些热门专业中,研究生人数往往是导师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往往是本学科的骨干力量,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实际用来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研究生精心培养的问题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2)研究生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研究生生源的总体水平有所下降。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学生都倾向于就业形势良好的理工科专业,而忽略了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和心理卫生的学习,致使综合素质偏低。[7]近几年,部分用人单位指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创新、独立完成任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处于一般水平。此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如下:学校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使研究生参与度不够;研究生自身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3)教学资源匮乏。自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以来,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学习环境。目前,部分院校仍存在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用品缺乏等问题,[8-11]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得不有所取舍,降低实验标准。在研究生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固然重要,若没有实验平台作为依托,创新活动就如纸上谈兵。在教学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某些院校的非热门专业中对研究生的培养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授予,没有相关的实验室,缺乏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方法及对策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还必须有社会、学校和导师的积极协助和配合。针对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方法和对策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增加导师数量,提高导师质量
对于导师数量不足的专业,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订相应奖励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企业导师充实专业导师队伍,确保导师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导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参加创新活动,获取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行正副“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副导师可聘用企业专家等,拓宽导师的选择范围。
2.建立健全研究生知识体系结构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该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兴趣等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以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没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在教学上,学校要不断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制订创新奖励制度,把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创新和实践当中去。学校应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努力寻求新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实践平台。学校还要合理分配资金,加大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断引进新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4.组织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必须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活动。研究生只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上才能很好地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才能不断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为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导师还应监督研究生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并激励学生在重要期刊上,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
5.严格规范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和撰写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完成和撰写是否顺利,选题也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生课题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以便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通过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研究生要明确论文的预期创新点,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和具体实践环节中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和创新统一起来。
6.发挥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动性
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逐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时刻关注现阶段的学术动态。另外,还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能够正确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善于总结和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使自己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5-47.
[2]薛惠锋.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四大共性问题[J].中国研究生,2010,(8):53-55.
[3]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赵珂,贾杰,方芳.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58(2):201-203.
[5]彭春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6]颜海涛,马跃进,赵建国,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7(3):14-17.
[7]孙兴民.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6-58.
[8]安利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世纪桥,2011,(7):156.
[9]邓建国,阎鸿森,张鹏辉,等.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20):23-25.
自机关作风集中整顿以来,通过学习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对照自查,对个人进行了认真剖析,深刻感受体会到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现按照机关作风整顿要求提出自身的不足和整改的措施。
一、个人存在问题和不足
1: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不深。在理论学习上存在浮燥情绪,在学习内容上,认为没有业务知识更实用。在学习的方式上,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不能融会贯通到真正的在干中学和学中干。
2:在思想上还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在思维方式上,有时习惯于凭经往常经验考虑问题,大胆探索的方式方法比较少。
3:工作作风有时不够扎实、不够深入、处理问题有时有时还存在不妥之处,工作中还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我思想有时还存在。
二:根据以上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整改措施:
1、努力强化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自己越来越注意到在当今这个与时俱进、知识与信息不断更新的社会里,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一要务,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式和环境中,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这不但要学习应具备的相关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法律法规、科学管理、市场经济、计算机、英语等普及社会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游刃有余的工作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问题,还要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一个有德有才的大家认可的机关人员,做一个高素质的人。
2:不断提高和改变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水平。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报告本领的同时要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新见解,对企业、基层农民,我们除了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更要时时刻刻的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去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争创一流。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必须创造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电力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全面提高。无论对于新员工还是老员工,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输入和原有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人员的素质制约企业的发展事例屡见不鲜,人员在配置上、思想上、综合素质上都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人力资源便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即为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的基础上,以招聘、甄选、培训与报酬等管理方法对企业内外的有关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从而满足企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确保企业目标实现以及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近年来,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必须增强管理力度。从本质上来看,企业间的竞争即为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人才是企业生产效益科技创新、管理改革提升至更高层次的关键。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良好、社会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聘用要求也非常高,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其最终目的即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电力企业是科技型企业,日常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对技术型人才偏重,对管理、经营、销售等人才不够重视,导致人才结构不平衡,造成人力资源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配置不科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电力企业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一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电力企业虽然是高科技型企业,但是并没有建立起高素质人才队伍,日常维护、维修、安装技术不复杂,难度不高,导致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开发能力不足。二是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少,电力企业更注重的是技术方面,对市场模式不重视,导致复合型人才不够,管理服务不到位;三是高学历层次人员依然偏少,整体看电力企业对学历要求并不高,高学历占总人数比例较低,创新能力后劲不足;四是资本运营人才不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经营企业,运营企业,但是目前由传统经营模式转变过来的人员,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对法律、市场认识不够,导致电力企业竞争力不足。2.工作气氛沉闷,激励机制不完善。鉴于电力系统职工工作的稳定性、安逸性,部分体制内人员由于受到僵化的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缺少进取心和上进心,缺少活跃的工作氛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钝化部分人才的能力,使更多的人选择安于现状。员工失去了斗志与竞争的激情,使整体上的工作气氛沉闷不堪,潜能型员工的深层次潜能、技能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再加上现有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一些奖励、激励制度在实际贯彻落实中无法深入开展,部分员工也失去了竞争的意识,电力企业要想改变沉闷的工作气氛,就必须深入改革、完善其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平等晋升的平台,通过设定优胜劣汰的机制激励员工深层次发展。3.企业员工缺乏创新意识。目前,我国许多电力企业大多由国家控股,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缺乏创新。同时,企业中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工程的意义,往往认为做好本职工作便可,员工间缺乏创新意识与理念。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发现,电力企业中的大部分管理工作人员仅重视本职工作的完成,几乎不会为企业的改革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自身的思想也缺乏创造力,专业知识也相对落后,此类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创新
1.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电力企业要革新理念,转变思想观念,朝着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要彻底转变传统“任人唯亲”的用人理念,转向“任人唯贤”的理念,打破“关系挡道”的局面,转向“公正、公开、公平”地面向社会广泛招贤纳士,内部员工的选拔也要公正严明的从其工作业绩、工作表现等方面出发,通过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整个企业在先进的理念引导下经营发展。要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培育与培养,把“人”当成最富活力、创造力的因素,将其作为创造性的资源,创建一个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考核、提拔的系统模型,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制度方法。2.建立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保守性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致命伤,需要在实践中打破,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弹性、灵活。电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适应新形态,推进改革任务落地、确保改革成果稳定,需要抓住电力体制改革良好的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合理规划企业用人结构,通过裁减、分流部分富余人员,重新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使人才更加符合岗位需要,为企业后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实现弹性人才管理。3.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加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关于管理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经营管理中,不能随波逐流,要有创新的思维考虑问题,更不能追求短期利益牺牲创新,管理人员应该多多学习国际企业的管理理论与经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4.确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与功能,并且还需依据考核对象所在职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与应用的素质、能力,以及考核的目的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充分体现各岗位的不同要求。此外,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应尽量减少随意性与主观性,对企业员工进行真实的、科学合理的评价。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电力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只有把人才强企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形式,全面做好人才管理,深入分析企业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解决性的对策与措施,以此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发挥。
作者:王晓敏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市金坛区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林晶晶.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J].通讯世界,2017,03:178-179.
[2]石学玲.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96+123.
【关键词】高校 教务人员 创新意识 淡薄
教务管理在高校教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维系着教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协调、监督教学工作的保障。教务人员是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人员,承担着正常教学秩序的管理、协调工作,为高校领导制订工作计划反馈意见与决策提供根据。随着我国高校快速发展带来的日趋扩大的教学规模与多元化的教学层次,教务管理工作已不再只局限于行政工作,而变得日趋复杂。提高高校教务人员的创新理念与工作素质已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并关系到高校日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高校教务人员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1.高校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教务管理部门负责高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从教学课程的安排到教材的选择,再到学生学籍的管理,都离不开教务管理部门。高校教务人员也就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并对其他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在权利如此集中的管理模式下,教务部门无法做到高质量安排与管理高校的各项工作,也缺乏利于教务人员树立创新理念的环境。
2.高校信息化设备的不完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越发普及,高校的招生人数与办学规模也日趋扩大,这也就给教务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如此高要求下,部分高校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却不完善,无法有效地辅助教务人员开展工作。部分高校也不注重相关教务平台的开发,加大了教务人员日常的工作量,不利于高校教人员创新理念的提高。
3.教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新时代的要求下,高校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也对教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教育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无法有效地协调组织高校日常工作以及创新工作方法。更甚者,高校的教务人员不是通过合理招聘的优秀人才,而是通过裙带后其他关系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就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不利于教育人员的创新意识的树立。
二、提高高校教育人员创新理念的办法
1.树立科学开放的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应树立“人本思想”的管理理念,教务部门要不断下放权利,并赋予院系更大的权利去管理本院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在开放的管理理念下,各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形成有效的合理推动高校的教学管理职责。教务人员也要在开放的管理理念下,逐渐实现开放化的管理模式,深化认识教务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树立起适合高校、学生协调健康发展的管理理念,为树立创新工作理念营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高校发展形势下,教务人员不仅要负责高校日常的行政工作,还要完成相应的学术管理职责。这就需要教务人员根据高校办学宗旨与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承担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价等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人工管理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教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加强了高校各部门间交流与合作,全校师生能够使用互联网随时查看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安排。此外,教务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与合理,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3.提高教务人员的素质
提高教务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是提高高校教务管理质量的基础,同时还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了力量。因此,加强高校教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高校管理层面来看,要对教务人员实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岗前培训、短期培训、合作交流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提高教务人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并提升其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不断鼓励教务人员对自身工作进行研究,并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此外,高校教务人员还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时刻倾听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在学校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安.浅谈如何解决图书馆工作中服务理念淡薄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06):94-96.
【关键字】中专体育;现状;改进措施
随着中专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如何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更加的趋于合理化和多样化,体育课程的管理体系也逐步的规范和完成。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作为中专老师我们也必须面对教学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以期可以更好的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
1 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分析
1.1教学观念落后
西方国家的体育教学早已经开始倡导“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这些观念了。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仍然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这种教学观念已经在老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了,并且直接体现在教学方面。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则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出发,更加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身心健康。而在竞技体育之下,则是如何能够培养运动人才,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也主要是侧重运动技能的培养,将学生的体育学生放在了评价学生是否学好了体育的重要位置。
1.2体育教学缺乏创新
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兄弟学校的调查分析,发现在中专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中突出表现在教学的目标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的内容比较陈旧且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同时笔者还发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旧是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往往缺乏创新能力。
1.3评价机制不完善
中专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自信心有着十分大的关系。分析目前我国体育成绩的评价标准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地区以及身体状况的差异往往在体育考试中屡屡受挫,这使得这些学生很快丧失了学习体育的信息和兴趣。很多中专学生在现行评价标准之下,基于体育成绩的压力,很多都被动的参与体育课程。有些学生在考试的成绩合格之后,往往就不再进行体育锻炼,这忽视了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2 中专体育教学的措施分析
2.1加强体育老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创新同样可以给予其智慧之光。但在中专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了解科技发展的老师,才能具备比较强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够培养学生进行用于探索。因此老师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首先应该明确树立自己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的参加继续教育,接受新的观念,同时鼓励老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学术研究。在教学中学校要给予老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空间,鼓励老师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观点,敢于采取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进行体育教学,从而更好的开展创新课堂,培养中专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现阶段的中专体育教学往往都是集体进行,强调过程的纪律性和统一性。一般在教学中往往是采取分组轮换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是却没有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不利于中专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积极性的创造和发挥。中专生往往处在青春期,都有着很明显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身高、以及性别等情况来进行分组教学,同时也可以采取让学生来自由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分组教学。同样,老师也可以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设计出难度阶梯式的训练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选择练习,这样不仅仅可以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爱好了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
2.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般传统的体育课程分为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以及结束部分,这种重复单一的课堂过程,往往会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感觉厌倦。中专生正处在青春期,比较活泼好动。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计划,让学生可以在真正的感受体育课程所带来的愉悦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健康体魄的目的。
3 小结
中专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重要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评价方式,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体育课的课堂内容,从而有效的改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看法,最终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学校要完善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制度,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的办法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总的来讲,中专体育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仍旧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需要广大的体育教学的工作者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燕华,林昭绒,冯娟.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06)
[2]魏金城.全面培养重点发展 锻炼意志提升素养——体育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24)
[3]陈 成.由“老人要捧,小孩要哄”想到的——谈中学体育课堂中的激励教育[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24)
机械设计虽在近几年有了显著的地位提升,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教学改革,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机机械设计专业属于一门机械类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我国的机械设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这门学科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好坏,并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机械设计教学现状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缺乏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
在我国现如今的机械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取陈旧且传统的教学思想,教材内容普遍是本科大学课本的压缩版,一般在内容教材上较为注重深奥和繁重的理论知识,因此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缺乏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进而导致学生所学到的机械设计专业知识得不到实际的运用,严重脱离实际。与此同时,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要求教学内容和教材要随之进行不断且快速的更新,但这对学校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也就导致学生所学的部分知识与行业所需相比有些落后,进而出现了学生知识结构落后甚至被淘汰的情况。
1.2 缺乏具有灵活性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学校在进行机械设计教学的时候,大部分依旧采用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缺乏具有灵活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于专业知识的完整传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置,停留在一个只能依赖的从属位置上,进而阻碍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创新,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无法提高机械设计教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1.3 缺乏具有有效性的实践教学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在进行机械设计教学的时候,主要注重课堂中的理论教学知识,而忽略了实践实验教学,并且在进行教学考核时采取主要依照学生笔试成绩来评判的方式。由此可知,学生仅仅只是掌握了较为充分的理论知识,依旧缺乏一定的实验和实践经验,出现了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实践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于老师掌握整体教学课程的进度增添了较大的难度,这也就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就会出现不理想的教学效果。
1.4 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在我国学校的机械设计教学目标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学生在完整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熟练地进行相应的操作。因此,这就对教机械设计的老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除了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但在我国现如今的教学队伍中,从事机械设计的老师虽然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以至于在指导和实践上仍存在着问题,往往会在进行教学时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进而影响整个机械设计实践教学过程的效果及质量。
2 改进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具体建议
2.1 建立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模块
首先,通过建立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模块来构成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机械创新的平台,并形成一个确实的创新实践基地,再号召和组织学生参与到各式各样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其次,制定合理的机械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措施,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和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受到有益的影响,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注重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块化,对于每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都要进行详细的整理,并逐步调整如今重视学科知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2.2 形成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模式
如若想要形成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模式,就应颠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进而激发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于课本的解读和传授,但教育只有走出课本,接触到社会实际和生产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强,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结合时,我??的科技能力便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积极展开和组织多种多样的机械创新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其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新颖,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兴趣和老师的正确指导,养成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明确机械设计的教学目标
学校应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部的教学大纲来制定一个合理且实际、有效且科学的机械设计教学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和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调整整体教学进度。第一,教师在进行机械设计教学之前,要不断地对机械设计课程的资料进行完善和检查,对课堂问题设计要有灵活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进而引导和带动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第二,教师应对实验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加强,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科学性的优化及改革,进而让实验和实践课程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第三,教师应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积极地找寻教学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网络起辅助作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自主地去探索和学习。
关键词: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张雪乔(1979-),女,河北深泽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四川 成都 6102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38-02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手段的日益先进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人类所暴露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控制污染以拯救自己。除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之外,物理性污染也越来越突出。为适应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大都将“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作为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物理性污染的基础知识以及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污染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案,了解环境污染评价的基本方法。物理性污染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等要素的污染。怎样把这门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相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控制工程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但是“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尚属新课程,教学经验少,故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系、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教材建设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课程体系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目前主要为课堂教学。由于环境工程属工科专业,因此对该专业学生要求应当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以及单一的教学方式注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课堂“注入”式的教学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的根本原因;由于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大学物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这些课程内容上存在交叉但也有侧重和区别,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使得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学的手段上比较落后,只是多媒体代替板书,多媒体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入工程实例图片、资料,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教材缺乏实用性,教学内容本身抽象,教材中关于基础理论的计算又过于重复和繁琐,使得知识点内容更加抽象和松散,导致学生学习抓不住重点;此外,电子课件建设没有形成系统化,不利于学生对环保新科技、新知识的认识,也不利于老师对该课程发展趋势的认识。
二、教学改革目标及整体构想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体系,同时在分析当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性强、发展迅猛、就业口径宽等特点,提出优化、创建富有实用性的课程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析各种物理性污染过程,优选控制方法,具备控制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工程设计能力,提高和促进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关于该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实践环节设计的整体构想有以下几点:分析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式以及环保领域企业和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实践环节;科学合理分配课程学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重点突出,同时结合工程实际增加实践环节,内容注重实用性,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优化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重叠部分,协调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课程设置上的互补;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理论的知识实践化,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主要方法与步骤
1.教学内容的优化
谈到教学内容优化,一般需要从课程与课程间以及课程内容本身两个方面去考虑。该课程与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联系密切,且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内容上存在交叉性,又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多门课程一样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因此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应从整个专业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切实做好课程间的关系协调。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而言,“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开设于第七学期,之前已开设“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这三门课程均涉及噪声测量及噪声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重叠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必须注意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科学合理、有侧重地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相关知识。此外,本课程内部在知识点上联系不够紧密,相对独立,但是各章节内部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又有很大关联,因此分析各章节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连接和交叉渗透,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也是一个需要十分注重的问题。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分析,确认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重点,进而更好地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适应我国环保产业大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
环境工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科。然而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虽然每年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规模达万人,但毕业后真正从事环保类工作的学生尚不足总人数的10%,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环境工程毕业生缺乏工程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差。面对这些就业矛盾,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使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社会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素质的重要标准。[1]那么针对“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就很有必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可采取措施有:合理分配学时,增加实践环节,不但需要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实践内容,还需加强学生的工程训练和动手能力;通过工程范例图像资料和理论教学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邀请校外工程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应用实际案例对物理性污染控制设计、运营等方面关键问题进行讲解,这样针对性更强;通过网络学术期刊,了解物理性污染的前沿新技术和新方法,完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优化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教学中充分、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充实教学内容,使理论性较强、形式较为刻板的课堂鲜活起来,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更可把实验室及实际现场搬到课堂,声形并茂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2]“物理性污染控制”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程,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入案例或是图片帮助理解。对于辐射污染、振动污染,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这类污染的认识和防治措施相关内容的理解。对于噪声控制一部分,可以借助各种噪声控制结构和材料的图片,将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很轻松地接受。当然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仅仅针对课本内容进行开展,还可以引入科技前沿的研究结果让学生们了解各类污染防治措施的研究动态和一些新技术、新方法。[3]此外,多媒体教学还有多媒体课件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授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课程知识点的特点以及专业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课件内容,合理选择题材,真正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为师生服务。
4.教材教学过程改进
关于“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教材很多,教材编写在知识点上也是各有侧重,然而普遍存在书中理论计算多、知识点内容抽象、结构逻辑性松散、实用性不显著等问题。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应体现理论性、基础性、典型性、综合性和深入性,适应启发式教学和今后网络教学需要。[4]因此有必要对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各章节中知识点的描述上进行改进,同时增加实用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培养工程理念。此外,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和革新。为此,可以经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相互介绍最新的环保科学技术,让最新环保科技融入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将这些创新技术引入课堂,不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是对新时代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因此针对本门课程内容特点以及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实践环节的引入以及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这门课程从理论性向实用性的转变,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缓解就业压力并为企业社会输送高科技工程技术人才。“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教学改革仅仅是一个开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更多地吸取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与成果,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7):61-64.
[2]邓辉,武占省,曹鹏,等.《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探讨[J].广州化工,2012,(19):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