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1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2-01

血液透析指的是把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有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利用弥散/对流的原理让血液与透析液(透析液是一种与机体浓度相近的电解质溶液)进行物质交换的,达到清除代谢废物与过多水分,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的过程。血液透析广泛应用于肾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急性肾衰竭的患者通过血液透析为肾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通过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血液透析室就是肾衰竭患者或者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场所,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由于肾衰竭的患者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继而并发其他合并症,甚至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因此,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控制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的基础。本文主要就影响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讨论,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探讨这些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血液透析室的管理现状和危险因素

1.1 血液透析室的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的血液透析室管理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关医护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包括设备的更新都存在较多的问题。

血液透析室的管理。血液透析室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但是多数医院的管理层都只看眼前效益和直接利益,造成血液透析室的人员分配不合理,设备维护不及时,血透仪器的稳定运行和质量安全没保障,透析室的规模跟实际需要不匹配。

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差。血液透析室需要专业的医护工作者,而许多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是从别的科室临时调配,对相关管理规范不了解,对仪器的性能不清楚,在仪器运行与维护时,有的医院请的工程师也是临时的,造成血液透析室的人员流动性大,增大了医院感染的概率。此外,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不强,无菌操作不规范,防护不到位,流程简化,卫生依从性低是普遍现象。

设备更新不及时。由于血液透析室规模和需求的不相配,设备配备不足,对透析机的性能要求高,许多医院的设备更新不及时,而工作的间隔太短,造成血液透析系统的消毒不彻底,埋下感染的隐患。同时,部分医院为了节约资金,不工作的时候将血液透析机的水系统停止,造成毒素沉积、细菌滋生,为系统清洗留下隐患。

1.2 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从大多数医院的管理现状出发,可见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从患者本身出发。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通常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加上肾衰竭属于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患病,肾功能受损导致体内多余水分、毒素无法正常代谢,继而影响其他脏器功能,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容易受外部细菌病毒的侵袭,发生感染。另一方面,患者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穿刺、置管等过程会使血管受损,皮肤屏障被破坏,如果在操作时不能做到严格无菌,则细菌更易侵入。

(2)从设备仪器出发。血液透析机需要重复使用,以满足越来越多患者的需求,如果杀毒或者灭菌不到位就会导致设备、医疗器械(如透析膜)上的细菌、病毒进入血液,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即使肉眼看不到血污,也可能会有低水平的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存在。一旦进入人体血液,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3)从环境出发。血液透析之后使用的一次性物品要集中处理,处理不当,会造成交叉感染。

2 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控制

对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管理,规范科室制度。科学合理的血液透析室布局,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血液透析室是医院感染的重点区域,要将清洁、半清洁和污染区域进行严格的划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存放要做好干燥、通风、独立、完善,需要复用的物品放置在单独的区域。成立专门的感染防控小组对分别负责不同管理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其在药品/溶液配置、仪器使用和消毒时都严格遵循工作流程,使工作标准化,责任到人。进行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加强医护人员管理。对医护人员、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管理员等进行教育培训,保证无菌物品的合理存放和医护人员的严格无菌操作,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来进行操作。保证一次性物品包装完整,有效合格,做好消毒剂的微生物检测,做好医疗废品的收集、分类、处理、管理、登记工作。同时要求医护工作者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佩戴口罩、眼罩等,并定期检查身体。

加强设备管理。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保养,设备要定期消毒,透析水和透析机都要定期进行细菌培养,透析用水的水质监控,细菌培养应每月1次,要求细菌数

做好患者的检查工作。建立严格接诊制度。对初次来透析或转入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毒感染的相关检查。对长期透析的患者应该至少3-6月检查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1次。如有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乙肝、丙肝阳性,应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丙肝标志物检测。对于怀疑可能感染乙肝或丙肝的患者,如病毒检测阴性,其后1-3月应重复检测病毒标志物。要使用专机专区隔离治疗。

3 小结

通过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管理与规范,能有效控制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提高医疗安全性,保证患者的的生存质量。对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进行防控的关键在于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其对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形象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狄友华.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52.

[2] 李艳,杨永杰,郝光.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管理现状及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34-135.

第2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1.1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适应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是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之一,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会越来越多地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他们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同时,也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第一线,应该了解健康危险因素与促进因素,具备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医学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卫生人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适应社会卫生发展的需要。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培养临床医学生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形成现代医学观[3]。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医学毕业生从事社区卫生工作和全科医疗的质量。1.2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弥合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的裂痕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长期存在分离状态,2003年SARS流行的防控,凸显了这种医学教育分离的缺陷,防治实践表明,大量临床医生缺乏群体预防的观念与群体预防的实践能力;而预防医学医生又缺乏诊断与治疗病人的经验与能力。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弥合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的裂痕,是培养能防能治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预防医学实践训练,具备预防医学背景,他们能够熟悉和了解预防医学工作环境、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对象,从而将临床医学知识与预防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更好的为人群健康服务。

2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主要以“三大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和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预防医学》规划教材。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足够的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许多院校仅仅局限于实验教学,培养预防医学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缺点。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主要是带学生去工厂现场参观,见习为主,并未将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对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帮助不大。

3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能力的探讨

第3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创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基于时展对临床和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是能够不断将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总结与完善教学方法的教师。可见,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遵循预防与临床并举,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纯预防医学背景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交叉或职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3.3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

第4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联系;现状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预防医学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共卫生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工作非常复杂,但是只有二者兼容并济、相辅相成,才可以完善公共卫生行业,为广大群众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为了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就必须要理清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之问的联系,明确工作内容和形式,从本质上提高服务质量,为公众提供更有效、更健康的安全卫生保障。

一、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以及内涵

公共卫生服务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主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各项医疗政策、评价各项医疗服务等来切实促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属于一种服务性的模式。而公共卫生就是通过对有关监测指标进行细化,综合考评各级医疗机构、卫生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促使其不断进步。近数十年,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充分重视中央、地方等各级地区的公共_卫生服务,深入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杜绝形式主义,同时以服务人员为公共信仰,健全有关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将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但是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在今后很长~段时间内,公共卫生服务都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降低重大传染性疾病对国民造成的危害性,同时,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联动机制,问题发生后,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倒是应急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此外,国家一些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于缺少足够的人力、财力投入,导致工作质量不高。

二、预防医学的现状以及内涵

预防医学也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以人群、环境的健康为基点,借助于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结果,来探讨人类健康和环境因索之间的细微连接,从而将其适用于人类,寻找有关疾病的防治规律,以预防为主为理念,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预防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清晰的发现预防医学具有以下特点:

预防医学重视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微观、宏观统一分析的研究理念;(2)预防医学非常重视和临床医学之间的结合,以预防、治疗有机融合作为基本的医疗理念,不仅仅强调理论的指导性作用,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3)预防医学涉及到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还包括以区域划分的人群,尤其是没有身患疾病的人群。

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之间的联系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工作内容、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并且分工明确的学科,但是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以不断提高二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首先,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如果说预防医学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那么公共卫生服务就是一种实践性的检验,两者不可以混为一谈。虽然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国民的身体健康,但是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预防医学更加倾向于研究,研究健康、人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微观联系,研究控翩疾病发展、保障公众健康、改善环境的方法,而公共卫生服务则更加倾向于实践,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及时反馈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所以,可以这样说,公共卫生服务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一种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制度,而预防医学无论经过多长时间的发展,都仍然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其次,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有关工作实践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预防医学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可以将预防医学划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内,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清楚的显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却有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预防医学通过有效的研究。

对疫情的传播和发展实施了有效的控制,防控效果较好,所以可以说,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力的关键环节。

最后,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关系,公共卫生服务需要预防医学为其指导发展的方向,而预防医学也需要公共卫生服务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只有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工作效力,不断发展,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决定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深度,而公共卫生服务决定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只有最大限度的扩大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使其覆盖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才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工作效力,并且,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不仅是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国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

作者:李传信

参考文献: 

第5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一、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背景

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改革高等医学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HealthforAll/2000进一步扩展为21世纪的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将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主动的健康促进及健康保护。在国内,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3]。当前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已发生改变,由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另一方面,传染病特别是新的传染病,时时威胁人民健康,地方病、营养不良和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劳动保护问题,都威胁着人民的健康[4]。

2003年SARS疫情的发生,突显了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通病。为此,教育部、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育的通知》,要求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补充群体预防、社会医学、心理健康及非典治疗与防护等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使广大毕业生能以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走上工作岗位。

二、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共有两类:

《卫生学》教材,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学和卫生组织保健,其体系是沿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是“卫生专业的大拼盘”;《预防医学》教材,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该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卫生专业体系,围绕群体-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将各有关内容重新融合,并要求增加为期一月的社会卫生实践。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忽视了进行有益的预防医学教学,不管选用哪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融合,困难也逐步体现出来。由于该学科长期被人轻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他们是为了完成学业的规定不得不学习该课程[5]。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纯学院式的教学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了解中国的卫生现状,缺乏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虽然《预防医学》正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要求增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卫生实践。但苦于多数无进行社会卫生实践活动的经济实力或条件,很少开展预防医学的社会卫生实践。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已开始着手改革《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以弥补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但没有现成经验。

我校预防医学系在全日制本科层次已开设《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等课程,其中以《预防医学》为重点,各专业均开课,并且整个教学重点在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设计和分析能力;在教学安排上,有理论和实验课,但没有社会卫生实践;《社会医学》为选修课;《临床营养学》只对护理本科专业开课,大多数学生在群体预防、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全科医学、流病调查等方面知识欠缺。

三、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现阶段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但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起到推动医学模式转变的作用,因而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该模式的应用[3]。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最近十多年来,也多次发文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与改革,以应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卫生事业的发展[6]。为此,我系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本科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的时机,进行了新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大纲采用新版《预防医学》教材,全面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重点调整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课时总数也由104节增加到120节;多媒体课件根据新教材和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见表1。

新的教学内容结合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其中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重点讲授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使学生能真正做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预防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真正通过健康促进来达到健康保护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

2.建立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

多年来我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在全日制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只有《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医学》和《临床营养学》,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战略,调整了课程体系,申请开设了《社会医学》、《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艾滋病健康教育》和《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四门选修课,对部分专业学生增设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科研设计》、《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和《运动营养学》等必修课。具体情况见表2。

3.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我们的理论课教学方法较单调,主要为传统的板书和投影形式,教师备课工作量大,传递信息量小。从2002年开始,我院在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预防医学教研室各位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提高了教学效率。目前,在理论课教学中,100%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见表3。

4.改革考试方法。

《预防医学》的考试内容以往侧重概念和重要原理、方法的考核,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强记也能获得高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应用。通过改革,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向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特别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部分,增加了分析题和辨析题,充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实践基地的问题。

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小,学院经费紧张,人力资源也较为紧张,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至今尚未建立,无法开展为期一月的社会卫生实践,这对于改善和提高我院临床医学毕业生的预防战略意识会有较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在SARS疫情发生之后,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积极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2.“研究型学习”的开展。

多媒体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它的优点,但运用不当或准备不足,会加快教学进度,出现3学时教学内容在2学时完成的现象,或为凑教学时间不断简单重复的现象[7],并且如果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一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当前,我们虽然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应试教育的成分较多,素质教育的成分较少。“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改善当前教育现状有一定的作用,这正是我们的薄弱之处。

第6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1PBL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以实践性强为特点,实验环节教学占据了教学相当的时数。学好实验课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尤为重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及自学能力,且《预防医学》实验课一贯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在客观上具备了实施PBL教学的条件。为此,2004~2005年期间,我们在2001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立项资助(编号:GDC168),广州市高校第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级和2002级临床医学本科《预防医学》实验课中选取了四个适合的内容应用PBL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四个内容分别为食物中毒案例讨论、流行病学“三间分布”案例讨论、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案例讨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案例讨论,该教学方法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形式)来开展,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2PBL教学实施过程

2.1课前准备本教研室教师一起讨论制定通过这一病案的讨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可通过学生的课后自学及查找资料而获得;实习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学(到图书馆和英特网上查阅有关书籍、文献),寻找答案。

2.2课堂讨论带教老师将实验班学生分为5~6个小组,每组5~6人,课前教师要明确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以此为线索提出问题,并可提供部分参考文献目录,交给学生分头去查阅相关资料。在同学们进行充分自学,查阅相关书籍及小组交流以后开展小组讨论,由学生自己主持小组讨论,讨论前随机指定主持人,讲座围绕每单元指定的案例进行,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布置任务、把握方向、引导和总结归纳的作用。讨论时由主持人陈述案例,提出问题,同学可自由发言,提出每组或个人的观点,也可发表对其他同学的观点的不同看法。最后教师就同学们争论的焦点分歧最大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拔,最终获得每个问题的圆满答案,并做出单元总结,使其掌握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报告。带教老师根据学生课前准备工作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和书面报告对学生进行评分。

2.3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和网上评价系统的反馈意见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反应良好,普遍认为PBL教学法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培养其主动分析问题、查找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非常有益的,并希望在今后的实习课中多安排一些PBL教学内容同时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都收到一定的效果。对教师来说,带教老师普遍反映PBL教学法的实施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不但加强了师生交流,密切了师生关系,而且还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某些启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7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谱与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行为职业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取代传染性疾病,居于我国疾病死亡谱的前列。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加之伤害已被公认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应地,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群体一预防~社区保健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预防医学乃至整个医学将在传染病、慢性病及伤害这三条战线上捍卫人类健康。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医生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和社区,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工作。预防医学尤显重要,因而加强医学专科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具有相应的临床预防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1认识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医学分为三个学科,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而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与临床医学相比,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如工作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象侧重与健康人群,研究中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求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临床医学人才,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先决条件。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为患者服务奠定基础。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准确,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污染的经典事例,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与健康等,触目惊心的画面信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教学内容充实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信息量大、可高度共享、迅速搜索、快速传播等特点,成为教师利用国内外广泛资源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交叉及渗透的重要方法。有益于教师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进一步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潜能。其方法是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预防医学中的一些问题,如食物中毒、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等,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对于在研究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该教学方法具有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特征,并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第8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预防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日益增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为此,国家教育部门也越发重视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不少高校都进行了预防医学课程改革[1]。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医学生由于受到学校环境,自身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均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校杏林学院和普通本科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差异性,对于提高独立学院预防医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二、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普通本科和杏林医学专业共600名学生。根据现行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2]和教学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行为两个方面共18道选择题。将问卷结果录入电脑,利用Stata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剔除有缺漏项和逻辑错误的问卷33份,得到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为94.5%,其中普通本科(以下简称普本)学生280人,杏林学院(以下简称杏林)学生287人。现将所有调查结果展示如下:1.课程重视情况。学习本课程前,普本有12.14%,杏林有5.92%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医学生来说不重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学习完本课程后,普本有6.07%,杏林有1.05%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医学生来说不重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另外,普本有37.14%,杏林有41.81%的学生对预防医学感兴趣;对该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发现,普本20.36%、杏林21.60%的学生认为与我专业关系不大,普本18.93%、杏林14.98%的学生认为专业性太强复杂难懂,普本11.79%、杏林8.01%的学生认为书本内容陈旧编排不合理,普本11.79%、杏林8.01%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解不生动重点不突出;普本与杏林学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4)。2.学习预防医学的动力因素如下(见表1),普本与杏林学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预防医学学习方式调查。普本有59.64%,杏林有52.96%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前及时预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2);普本有38.21%,杏林有33.10%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57);其中普本有11.79%的学生平时带着复习,多于杏林8.71%(P<0.001)。普本有55.71%的学生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杏林这一比例为44.6%;课堂上自己看书的普本占26.43%、杏林占29.97%;剩下的学生(普本17.86%、杏林25.43%)则是在玩手机、听音乐、看别的书、发呆睡觉等。总体看来普本学生课堂状态好的比例要高于杏林学生(P=0.0091)。具体的复习方法调查结果如下(见表2)。4.预防医学难易情况调查(见表3),普本与杏林学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5.学习态度、行为、期末成绩得分统计。将杏林和普本医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进行赋值,得到学习态度和行为得分,并与期末成绩一起,进行t检验(见表4)。

四、讨论

对以上这些结果初步作如下分析:1.更多的普本医学生不重视对本课程的学习;而杏林医学生在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兴趣点方面要好于普本。2.与普本相比,更多的杏林医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此外,对于一门新课程的学习,课堂讲授很关键,抓住课堂效率成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普本比杏林的医学生更重视课堂学习,并且,普本中有一定比例的医学生从课程一开始便为考试作复习准备,略高于杏林。3.与普本医学生相比较,更多的杏林医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中最难的。在整个预防医学课程中,只有统计学知识偏向于理科,它所强调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公式繁杂等学科特点[3],需要学生通过深刻理解每个知识要点才能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而其他部分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比较容易掌握的。再看学校的试卷结构,满分100分的试卷中统计学部分占有30分。由此看来,医学统计学无疑成了学生成绩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部分。结合表4数据和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杏林医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比普本的好,而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不如普本。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到位,杏林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普本,从而造成整体成绩低于普本医学生。4.从普本与杏林医学生的生源状况分析[4],南通大学杏林医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属于三本线,而普本医学生属于一本线,入学时的基础差距也是造成入学后学习成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综上所述,虽然杏林医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态度好于普本,但是普本医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却要高于杏林。由此可见,好的学习态度不能决定考试成绩的优秀,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入学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此外,本研究认为仅凭考试成绩这一项指标来判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充分的,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应当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邱伟,李小波,罗江洪,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72-75.

[2]黄水平,徐广飞.预防医学[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

[3]陈卫中,魏敏,杨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阶段《医学统计学》教学满意度评价及建议[J].现代预防医学,2013(23):4486-4489.

第9篇: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范文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