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和科技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以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在循环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即减少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原则就是指在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使用用于生产和包装农产品的机具和容器,实现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防止它们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就是指对废弃物的再加工处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二、积极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发展,但是发展模式不多,覆盖面积不大和普及率不高,还没有大范围推广,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不断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让社会取得生态效益。加强宣传,就是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培训,就是要对农户进行培训,要让农户真正掌握那些“学得来”“用得上”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本领,进而激发农民群众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任何一项工作推广都必须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也离不开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要求相关部门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深入、持久,比如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给予经济奖励措施。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对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科技就是生产力,只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现在农村实用最多的“沼气”资源,虽然已经作为循环经济常见、有效模式被大家所接收,但还是可以继续利用科技这个工具,优化、创新相关设备,提高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四)加大、加强资金扶持力度。推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除了技术瓶颈外,关键是资金,如果能有专项资金的扶持,确保专款专用,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捐资,帮扶农村贫困户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造,积极引导和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充分依靠农户自主投入的主体作用,防止过分依赖政府。
(五)树典范、立标兵,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推广。虽然经过广泛深入宣传之后,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但这还不够,只是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印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镇、村组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示范户和生态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到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作用,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很多,关键看哪种模式更适合自己,应该积极探寻符合当地实际,吸收成功模式经验,创立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要追求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比如有些地方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需要,同时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对增加农民售、保护森林资源、节约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平衡产生了作用。
关键词:怒江州兰坪县;农技推广工作;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30
怒江州兰坪县是集民族、山区、边疆的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依然有12万左右的人年收入低于1200元,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农业产生在兰坪县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实现农技创新推广和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经济,对于提高县区人民经济收入和推动全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怒江州兰坪县农技推广工作创新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怒江州兰坪县农技推广机构的现状分析
目前,怒江州兰坪县农业与科技技术局,总共设置9个工作机构,现有干部职工为230人,其中,从事畜牧、兽医的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为80人,比例为35%,从事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人数为150人,占比为65%,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总共210人,总共设置了8各农业综合服务站。但是,兰坪县全县20.8万人,依然有55%左右的人年均收入小于1200元,还有4.7万左右属于深度贫苦人口,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农技推广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以此加快兰坪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由此可见,农技推广创新和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2 怒江州兰坪县农技推广工作创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创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兰坪县应该根据县域特点,创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采用集成高产配套栽植技术,并推广种植优良品种,充分的挖掘县域农业特色品种的生产潜力,不断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通过创建典型的示范基地,能够充分的发挥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以点带面的作用,种植和推广以小麦、大麦、王米为主,高山杂粮荞麦、燕麦、青稞为辅,引进高产、高品质的种苗,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同时,还应该创建新技术示范试验基地,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培训,保证所有的种植户都能够掌握相应的技术。以小麦种植为例,小麦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兰坪县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在全县粮食种植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小麦高产、稳产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施足底肥,为了保证小麦前期早发,中期稳定生长,后期不出现早衰的显现,在种植之前必须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并适当的施加氮、磷、钾肥;整地管理,通过整地,能够为小麦的萌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整地管理应该做到“平、实、透、细、净”;精选良种,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应该选择耐贫瘠、耐寒、高产、稳产的品种,并且在播种之间进行催芽处理;合理密植,苗木的单位种植面积会影响麦苗的壮弱,根据兰坪县的实际状况,对于高产、稳产的地块,应该选择弱春性、分蘖能力强的品种,每667m2种植基本苗20万株,单产量高达450kg/667m2左右;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主要包括早浇出苗水、追肥管理、除草管理、病虫害管理。
2.2 田间桔杆处理技术推广和应用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并且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具有众多的用途。但是,长期以来秸秆的用途并不被农民群众重视,大部分秸秆被焚烧,造成浪费。田间秸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2种,利用秸秆回收机,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切割、切碎,既可以直接还田,还可以当做畜牧业的饲料;利用微生物腐熟剂,对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青稞等秸秆进行处理,同时还能够对畜禽粪便、垃圾等进行处理,这样既能够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又能够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3 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当地政府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并创建“专家-技术指导-农户”三位一体的模式,充分的发挥政府主导、农技专家指导的作用,狠抓技术培训,加快农技推广进程,快速的提农民收入。创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广方式,充分的发挥当地所有农户,创建各种农技合作社,逐渐的形成农技推广人员带动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推广模式,实现共同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怒江州兰坪县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农技推广机构人数不足、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力度不足。因此,应该根据兰坪县的实际状况,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创新农技推广工作,以示范式、科技式、带动式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带动兰坪县农业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带动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密建花.浅谈兰坪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4):125-126.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防装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加强预先研究管理工作
1.1 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首先要认识到技术创新和引领对本单位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本单位能在行业内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顶层创新思路是一个单位的生命线,核心技术的储备是一个单位寻求增量的基础和有力保证,同时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又决定着今后的出路。所以,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一定要具备先进的创新理念,要拥有、掌握和用好核心技术,在行业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加强国防装备预先研究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2 认识预先研究的重要性
国防装备预先研究(以下简称预研),核心是围绕国防科学技术中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开展研究攻关。通过预研,可造就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预研能够科学地验证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技术,通过评估可以减小型号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对于技术创新型的国防科研院所来说,只有重视预研,重视新技术开发,才能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才能争取更多任务,后续发展才能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才能在行业内保持领先。
1.3 建立完善的预研框架和组织体系
预研要出成绩,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这是基本前提。首先要策划和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体系的梳理,完成研发主体、核心技术、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的重构,建设起总体能力完备,核心技术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共享,管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要形成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专家梯队和组织,从顶层上做好核心规划,加强重大科技项目谋划,支持和指导技术创新团队,并着重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第三,要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队伍。在院所领导层上,要有专门负责分管预研工作的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顶层给予指导。
1.4 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
预研项目干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及保障团队的构建和该团队战斗力的发挥,组织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至关重要。一般科研院所从事预研工作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在承担着其它型号任务,研究人员时间精力很难兼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研制人员所在部室要设立专门的分管领导和管理协调人员,在型号研制和预研中进行决策,以保证相关资源用于预研项目。因预研项目有些元器件指标要求高,有些进口元器件很难引入,国产化本身就是一项关键技术。所以,对物资采购、外协加工和资金保证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在物资采购部门设专人负责预研所需物资的采购和引进;加工生产部门安排一批人员专门进行预研项目的生产和加工;财务部门出台专项专款使用政策,有力保证预研专项资金的及时到位等。
1.5 院所领导高度重视预研工作
国防科研院所的领导层要认识到预研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作用,要做到真正重视,特别是院所主管领导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意识,高度重视预研工作,要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分管预研工作的院所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要起到顶层指导和决策的作用,要亲自抓项目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落实,积极为管理和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推动二级管理层采用现代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预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为预研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预研管理环境,营造一个良性的的预研管理机制。
2 建立健全有关预研各项管理制度
预研工作管理制度是开展预研工作的规则和指导, 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指导预研的运行和管理。
2.1 面向创新探索新的的预研管理模式
预研要突破许多新的关键技术,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另外,如果管理模式不适合、组织体系不健全、精力分散、资金投入不到位等等都会给预研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情况的预研管理模式。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防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也要推陈出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对预研的项目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手册,目前正在结合新的组织架构和自身特点优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程序,“十二五”期间,对这些新型管理模式和创新举措的探索将会大大推动本所的预研工作开展。
2.2 加强立项管理,完善课题立项制度
在预研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论证阶段,组织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本单位顶层专家团队参加上级部门的战略规划和指南编制任务。要在指南前,积极开展前期论证和市场开发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论证,认真编写战略规划和项目指南,及时上报上级机关供选。在项目论证和选题中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综合论证。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在申报国家预研任务的同时,还自筹资金,围绕本单位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开展自筹开发工作。在自筹项目立项工作中,要根据本院所长远发展战略,认真组织专家做好立项评审工作,严格把关和审核,是好钢就要使在刀刃上。
2.3 用规划指导计划,加强计划管理
科研院所中长期规划是长远的方针和指导方向,如何根据单位长远规划制定详细的计划是必要的。针对运行计划的管理是预研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体现预研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预研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应根据项目具体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的编制计划。自“十一五”以来,项目的验收改为每年组织一次,那么我们制定计划就可以分为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等。对上级部门下达的重大预研项目,除了要编制上述计划外,还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可考核的周计划等。对五年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对年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里程碑节点和关键成果的体现;对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对相关技术细节的控制,周计划更是要具体到人财物的控制等。在计划编制时要体现规划、计划和经费的一体化考虑。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行计划进度网络节点管理,加强节点的考核和检查,做到月、季、年度都有检查,关键节点都有考核。管理部门要积极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一旦发现问题,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保证项目顺利运行。
2.4 强调风险控制,重视延期预研项目的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研究过程存在不可预见性,可能会出现延期和反复现象,所以要提前做好预案,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对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首先要冻结其经费的使用并收回其科研经费,其次要马上着手拟制研制验收申请并向上级机关报送。接下来,对外要做好阶段成果的展示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汇报;对内要给予一定的处理,并积极寻求技术改进和弥补工作。
2.5 加强预研项目经费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经费控制和使用策略,项目很难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加强经费管理,只有不断加大对预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才能使此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关键时刻所内通过自筹资金的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预研经费管理目前大都采用按照年度计划拨款方式,根据任务计划和关键节点配置相应的经费,从而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日常管理使预研项目顺利运行,使上阶段经费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征得下阶段的研究经费。
2.6 健全考核制度,推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预研项目的主力军是奋斗在一线的研究开发人员,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营造“想干事的人能干事,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干成事的人得实惠”的综合环境,逐步建立健全骨干选拔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在考核方面,要做到赏罚分明,以鼓励和奖励为主,处罚为辅但要到位,责任要具体到人,可以采用通报制每月进行通报。合理的奖惩机制对预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它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敦促和惩罚拖延怠工者。最主要的是通过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在物质和精神上多进行奖励,宣传一线科技人员的作用和成绩,形成尊重人才、重视预研、注重成果的良好氛围。
3 加强预研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发展
预研过程结束后,可以提供周密而完善的概念研究及方案、先进而成熟的系统性技术储备和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把这些经过多年预研开发工作获得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批量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产品升级,持续经营,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是预研项目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当前很多科研院所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运行管理和成果转化脱节现象,甚至出现两者隶属不同部门管辖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预研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应用和转化的问题。这样,通过预研辛苦奋斗的结果就是成果搁置、技术得不到应用,仅仅是锻炼了一批技术队伍、拿到了一点阶段研究经费而已,很难推进后期的产业化所带来的增量。那么,在推动预研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需求牵引,研究阶段要与用户经常保持沟通,了解需求、满足需求;研究成功后,要及时请用户评估认可功能指标和作用,并做好推广和宣传,加强在型号装备中的更新和应用。
4 增强原始自主创新,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
自主创新,就是从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通过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储备核心技术,增强原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指数。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积极开展前沿性、探索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密切关注新兴技术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技术动态,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
5 加强与大学高校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与国防部有预研合作关系的大学就有近300所。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这些大学在上级部门和科研总体单位的资助下,积极从事前沿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活动,很多还建立了应用研究机构,同时还保持了和国际前沿的交流和接轨。例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大学高校不仅为我国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输送大批技术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大批的前沿科学研究项目。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加强和这些大学的合作很有必要。科研院所可用到这些高校先进前沿的理念和资源,高校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面向工程化应用培养人才,继而向科研院所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样,双方就形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最终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许艳林.面向十五发展,如何加强预先研究管理[J].科研管理,2001(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
1.引言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现状,将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教学活动和在校师生的水平。
2.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2.1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绝大多数高校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培养和建设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建设作出了一定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这都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2.2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由于办学方向和管理理念的偏差,仍有部分高校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其工作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相比,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另一方面,认为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只需要做好基本的档案整理就可以了,缺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3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许多图书馆管理工作不发达的高等院校由于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意识薄弱,而没有能够研究和制定出一套完整和规范的工作制度。一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的材料搜集以及档案的归类、维护、借阅等工作缺乏规范的工作制度,造成了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影响了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的工作制度,在人员的进入、奖惩、教育、培训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影响了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2.4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良莠不齐,其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个别高校因为对图书馆档案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而没有安排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事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影响了档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图书馆档案管理从业人员考核、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5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信息化水平低,极有可能导致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能力有效,不但不利于读者的借阅,更严重阻碍了档案文献的维护和管理。
3.创新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3.1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建设
档案管理工作对图书馆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各项事务有着全面而规范的记载。因此,加快创新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将有助于总结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得与失,重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的建设。
3.2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服务读者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影响和制约着图书馆服务广大读者的水平。这是因为,图书馆档案记录和整理了图书馆在服务校园师生工作的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因此,加强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创新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新做法和新思路,不断提升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3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有利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高等院校中的重要文化符号,是高等院校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图书馆档案管理则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图书馆档案对于记载和传承高校校园文化,推广高效文化建设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由此可见,创新和发展档案管理有利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4.如何创新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
4.1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开展好任何一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就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而已,要想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校方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图书馆档案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投入,逐步强化管理人员建设、管理设备配置、办公条件改善、管理技术引进等方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4.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工作制度
通过工作实践可以知道,如果缺少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将会使档案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因此,为了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可行的的人员、设备、工作方法和流程的管理制度,这是图书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和条件。
4.3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引进一批具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时确保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档案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采用丰富多样的训练、评估和考核形式,不断提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4大力提升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大力提升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可行途径之一。在研究和探索图书馆档案工作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大量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逐步将传统的工作模式转变为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最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加强思想认识、完善工作制度、建设专业管理队伍和推动信息化建设才能逐步现象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敏,高校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01):73-7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交织发挥作用的时代,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虽然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很快,对外经济开放度也很高,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整体上看,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以2005年的经济总量为例,当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达到22600亿美元,但只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5%左右,如果用13亿中国人口一平均,绝大多数指标都处于世界的平均值以下。这正像总理曾经讲过的一句话那样:再小的问题,让13亿中国人口一乘,就成了天大的事;再大的成就,让13亿中国人口一除,就显得微不足道。这是很有道理的。
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相类似,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这些年来虽然发展很快,有一些指标已经处在世界前列,如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的手机、固定电话总量达到7亿多部,为世界第一;中国的网络规模也上升到世界第一;宽带网规模世界第二;上网人数达1亿2千万,世界第二;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主机已经达到5000万台。但这些数字并不证明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很高。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政府信息化还是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发达国家比,我们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
我国目前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如果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都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致于体现科技创新水平的国家创新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尽管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很大,增长很快,国家的外汇储存也已上升到世界第一,但是,据一些专家分析,由于我国近30年吸引了大量外资,有许多外资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即原材料需要进口,产品生产出来后,又全部或者大多数出口,这一进一出,都增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再加上那些真正附加值高的产品,我们并未掌握核心技术,更多的钱都被境外的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拿走了。也就是说,这些表面上在中国“转了一圈”的利润,最终还是回到了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跨国公司的腰包。同样,在信息化领域,尽管我国这些年来发展很快,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但是由于在这个领域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如芯片技术、高端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主要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因此,真正能够赚大钱的仍然是这些国家。
按照创新国家的标准,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原始创新一般是个人行为,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细胞。只有创新人才得到重视、尊敬、保护和支持,原始创新才能出现,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建立,创新型国家才能形成。
集成创新也是一种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创新目标,在特定的系统内集成相关的成熟技术和创新成果来实现创新。因此,集成创新常常是原始创新的集成,计算机技术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主创新。这种创新是指某一个创新群体引进、消化、吸收他人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它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必要补充,目前主要是指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作为具有标志性创新的通讯网络技术领域,我国最缺的就是原始创新了。也就是说,我国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在原始创新方面,显然处在比较薄弱的地位,这种状况也大体反映了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加强我国的原始创新,进一步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的水平,将成为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以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无疑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美元以后社会的大变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不管是经济、技术或者是科学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结构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社会组成要有更多的新兴的动力,从技术创新上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国家信息化,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就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而我国刚刚颁布实施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理由有四:
首先,从我国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来看,未来国家信息化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我们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很显然,这个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实现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
其次,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来看,更多地突出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信息化发展中地位和作用。这中间,特别强调了“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等,对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论证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第三,从未来我国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来看,在强调为信息社会奠定基础的同时,同样突出了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对信息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如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并把通过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作为具体的战略目标确立下来。
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未来15年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大战略重点: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先进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信息化,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关键词:改革创新;大学教育;理念;体制
大学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理应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
一、当前大学教育在改革创新教育方面的不足
(一)价值观培养基本方法单调
由于大学教育直接面向社会生产,以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等课程教学为主的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课堂和课余时间,虽然这些课程的教学也是必需的,但也造成了对大学生的理想、人生等价值观教育仅仅局限于“两课”那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当部分的专业教师没有抓住专业教学的时机,没有结合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适时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传统道德教育。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必要的辨别能力,盲目追求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没有吃苦耐劳、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有些大学毕业生对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制度不适应,要么紧张焦虑、要么自卑胆怯、要么急功近利。
(二)素质教育过分强调“文化素质”
传统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经来看,大学教育主要以文化知识培养为主,而对全面素质发展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这样一来。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具备改革创新精神。导致部分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指导下,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填鸭式、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到大学后虽然有部分改进,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还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相当部分的大学教师没有把精力用于钻研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没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不用自己动脑的教学方法,所以,许多大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缺乏创新和创造能力,毕业后不具备创业观念和创业素养,难以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
二、充分认识大学教育培养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顺应时展的新需要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特别应当充分估计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并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石。
作为年青一代的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未来发展的关键人才,并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如果高校不对他们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精神的教育,如果他们不具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基本素质,必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不利于加快我国追赶国际经济科技进步的步伐。
(二)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如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等。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唯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唯有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精神实质是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走科学发展道路,也只有具备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能够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能够使人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
(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大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心理、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专业技能等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但这些并不代表高素质人才所要求的一切要素,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学生还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创新和创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缺乏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就构不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大学教育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精神,是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要求,改革创新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培养改革创新精神的战略思考
(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改革创新精神的关键首先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在增强创新意识方面,要着重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教育之中。
(二)改革教育体制,推进创新机制
改革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既要有观念的更新,也要有配套合理的教育体制、机制。一个科学的体制、协调的运作机制,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转变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在教育模式上应逐步变应试教育为创新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适应时代及科技发展的需要,舍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充实、补充新理论、新知识。
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推进改革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机制上要能促进教师担负起主要职责,要突出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建立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破除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框架,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学分制方法,创设评选优秀学生的条件与方法,并应考虑考评体系的可操作性,做到既全面客观,又突出“创新”这个重点。
(三)改进教学方法,开拓创新思维
在注入式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启发式教学法的比例和质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方面及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方法,它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概念和新理论深入地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养成良好习性,培育创新素养
大学生改革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引导,又有赖于学生的自我培养。平时应养成随时记录思想火花的习惯,刻意塑造富有怀疑精神的品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富有好奇心、探索欲,逐渐培育自身的创新素养。
(五)锤炼坚韧意志,焕发创新激情
改革创新没有现成的教条,改革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固定的程式,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刻苦、坚忍不拔、大无畏的气魄。我们应力戒懒散怕苦、不能持之以恒的习性,力戒缩手缩脚、畏缩不前的心理。要敢想敢说,敢为天下先,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锤炼坚忍的意志,时时焕发创新的激情。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19-02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企业创新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彼此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动性。企业往往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而已,但选择的原则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并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市场机会及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原始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主。集成创新就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技术,整合为新的系统,是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对引进的科学与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研究,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后两种创新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过去我们的原始创新少一点,所以现在讲得比较多。事实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不能偏废哪一类。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的。但鉴于中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占很大比重。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原始创新在创新整体中也没有占到最大比重,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中国现阶段,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大量的。由于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企业只能不停地引进升级设备,造成了“反复引进”。因此,企业在确定技术引进项目时,就应该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制度及具体步骤,这样才能真正“买到”技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型企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聚集技术力量,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促进国家重点企业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调整和改进中国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间的合理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使产业组织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中国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效率。
2.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作出长远规划。建立与完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以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关部门应当及早将这些工作纳入国家政策的整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制定积极的对策。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取向应是市场化,一方面应把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向市场,使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提供适用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还应转换技术创新的主体,即由院所导向型转为企业导向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样,有利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激励技术创新。
3.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国家要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流通,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尤其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向社会公布企业技术难题,征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及时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组织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上的持续创新。
4.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要完善竞争法、金融法、税法等,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法律环境,完善科技进步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要重点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行具体细化,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此激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创新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此外,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应用,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鼓励科研机构及发明创造人发挥潜能进行科研创新;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并加快审批速度;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对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版权的综合运用和战略管理能力,发挥知识产权在保护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构建技术创新模式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市场的新收益。自主创新是企业利用自有的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掌握新的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使企业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能够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自主创新优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效能革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2.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和利益机制驱动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对获得的高新技术的隐含知识;通过模仿实验掌握技术要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初的隐含知识多从先进的分解技术来破译高新技术产品获得,或是通过招聘有此经验的工程师的方法获得,也有的是通过对从文献中获得的明确知识进行研究,以及采用参观生产现场的办法来提高企业前期隐含知识水平。这种模仿创新比较适合于企业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提高。
3.引进创新模式。引进创新是引进高新技术,进行充分消化,全面掌握技术要领,同时紧紧跟踪引进方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的目的在于创新。离开创新的引进是消极的引进。这种引进能维持企业短暂的领先地位,然后便会进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引进创新的成本较高,但成功的把握亦较大。引进创新优势:在原始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更明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而容易创新成功;攻关方向明确,可以避免原始创新的许多弯路,易获得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许多国家的企业的实践证明,引进创新是弱小后进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的赶超战略,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快速途径,是实现低风险、低成本的创新形态。
4.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为主体,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政府相互或共同合作实现创新经济活动的创新模式,紧紧依靠科技,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加速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合作创新的优势在于优势互补。
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法宝。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服装、化工、仪表、机械等传统工业行业中,加入WTO后,这些行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型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层面,不仅在创造 GDP、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活跃力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白津光.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李富强.知识经济和知识产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黄淑和.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努力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J].国有资产管理,2007,(11).
1.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指出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创造新的价值,以获取经济上的成功,包括要素创新和产品创新。创新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更具有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作为重要产业部门,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惠及之处远远大于某一单一的市场主体或者客体,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的结果的作用明显之处就在于惠及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劳动大众。因而,交通运输技术创新是改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有效途径。
2.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瓶颈
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管道运输构成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也为技术创新构成了某种程度的瓶颈。
2.1交通运输系统结构复杂
交通运输由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这五种运输方式相互联系而组成一个统一的运输系统,而每一种运输方式又是一个独立的运输系统,各有各自的结构系统和功能系统。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就必须考虑五大运输系统间以及系统内的协调问题。交通运输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物流业发展的载体,实现物质的有形流动,需要多种运输要素的综合作用。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是交通运输系统中两个最重要最基本要素。与五大运输方式相关的产业其技术创新又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又需要专门探讨。因而,这种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关系性,为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带来系统结构上的障碍,构成创新的瓶颈之一。
2.2运输技术创新主体“多头化”
确定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然而,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就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如铁道部铁路规划部门在铁路建设总体规划的技术创新问题、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作为铁路运输如何提供优质服务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等。这些相关部门技术创新工作是捆绑在一起的, 因而决定其技术创新主体不仅有铁路建设的各大中铁局集团, 还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科研院所和相关支撑高等院校。所以,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就必须首先考虑到创新主体“多头化”的特点,这些“多头化”为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带来巨大难题。
2.3交通运输产业效益失衡、竞争与垄断并存
交通运输产业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是社会基础结构部门,其主要功能是为其它组织提供服务,实现人和物快捷、方便的位移。交通运输的基础性特征使得这一产业带有半公半私的性质,同时带有一定的垄断性。如何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其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把市场的压力真正变成具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构中必须注意的,也构成技术创新的难题。
2.4交通运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分离
交通运输的职能是实现人和物产生空间上的位移。这一职能是由五大运输方式相关的企业来完成。如收费公路投资企业,提供的主要是服务,而这类企业所直接追求仍然是最大经济利益。与经营投资企业利益相关的则是基础服务设施,若没有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经营性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如何使交通运输主体和服务性主体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就构成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
3.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对策分析
针对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瓶颈特点,在改变这一瓶颈的措施中,服务创新无疑是交通运输业技术创新的核心。
3.1突出服务创新的核心地位
作为政府,在使社会交通运输体系四通八达,运营效率快捷方便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从服务上实行创新,改变固有的管理理念,同时监督建设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和工作效率;作为交通运输经营性企业而言,更多的是要考虑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如何改变服务,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如何通过建立灵活、便捷的信息网络和运输手段的改进,提高运输效率,从而使精通运输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作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的改进使公路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确保公路运输安全、畅通。
3.2分工明确、职责鲜明
政府作为交通运输的主体,主要职责是负责投资和监督;交通运输经营性企业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交通运输的运营管理和协调。创新主体各子系统之间要分工明确,职责鲜明。避免权责不对等而造成的“”和“举人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局面。
3.3吸收再创新
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化吸收再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作为国家第三产业,引进化吸收再创新实则是降低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从而降低了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投资成本,从隐性上比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增加收益,节约国家资源。因而,引进国外先进交通运输创新技术进行吸收再创新无疑也是一种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手段。
4.结论
针对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瓶颈进行分析,要解决该领域的技术创新问题,则应该从服务创新、明确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各子系统间的分工和职责以及引进吸收创新方面着手,只有这样,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