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法律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和特征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保险既包含了对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保险,还包含了对农产品在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隐含风险的保险。而狭义的农业保险仅针对养殖业和种植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投保。本文所讨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广义上的农业保险。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政策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广时不同于一般商业保险,商业保险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靠市场调节;而政策性农业保险首先考虑的社会效益,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益为目的,会随着国家农业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第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险种的差别,另外,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政府给予优惠和支持,各地政府会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当地的优惠政策。但商业性农业保险因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商业保险的经营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第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而在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大多数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即使经过前期的调研也无法确定此种农业保险业务的风险系数。但商业性保险的风险性相对来讲是较为确定的,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选择风险低、利润大的业务。第四,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每一个季节出现的气象灾害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会有明显的季节性。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我国已经设立了很多试点并取得相当的成绩,并在全国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无论是从制度的完善还是实际的操作,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一)没有确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代国家发展农业保护农民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补偿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以及农民自身发展提供保障,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在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各级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农业保险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均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施细则,为本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但是就更大的范围来讲,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施,也没有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更没有明确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细则等。总之,制度的缺失、立法的不到位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信息掌握不对称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信息不对称是指保险产品的交易双方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即其中一方掌握的信息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而另一方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中,农业生产者(投保人)熟悉投保标的即有生命的动植物实际情况,了解当地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损失情况等信息;保险经营公司则对上述信息的第一手资料难以充分掌握,继而影响了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风险预判做出科学和准确的判断。
(三)抵御巨灾风险能力差
从我国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个试点来看,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试点,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试点,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面对巨灾(是指由于天灾或者人祸造成大面积的财产损失或人员的伤亡)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各试点的保险经营机构都要靠政府来兜底,政府扮演最后一位“埋单”的角色。各试点政府的财政资金不仅要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推广和发展上,而且其中大部分资金用在了巨灾后的补贴上。每个保险经营机构都依靠政府的财政来赔付,这样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四)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制度不完善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再保险对于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稳定发展。因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利用政策性再保险制度规避系统性风险是被各国广泛使用。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就是保险经营机构向另一个经营机构进行一定比例的再次投保的行为,通过该种行为来实现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从而降低保险经营机构的业务风险,提高保险经营机构的赔付能力。
三、对我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
从20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探索,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曲折中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予以扶持。农业灾害影响农民生活、农业稳定,因此农民和保险公司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其受益程度远远大于单纯的农业保险公司本身和农民本身。因此,国家应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地位,建立农业保险的相关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所应具有的职能和应发挥的作用,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使农业保险深入推广。
(二)建立农业保险主体模式多元化
自从我国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以来,在以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各种尝试。在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主渠道作用时,根据不同地区需要,鼓励大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的农业保险模式,成立由农民自己组成的非盈利的农业保险合作组织。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农业保险风险基金会、农业保险互助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联合共保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组织。
(三)建立巨灾风险制度
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大,特别容易发生巨灾风险和巨灾损失,而我国目前尚未确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我国的农业保险基金不能满足农业风险保障资金的需要,各级政府应及早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巨灾风险准备金由农业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筹集,巨灾风险准备金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中央财政按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拨付的资金;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一定比例的年度盈余;整合优化目前的支农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所减免的税收等。一旦发生巨灾风险时,在保险公司进行赔付缺口之外,农业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启动巨灾风险准备金补充赔付。
(四)建立再保险制度
农业生产具有巨灾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催生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业务的产生,农业再保险公司或者机构主要是为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提供的一种为原保险人分散业务风险的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有助于提高保险经营公司的承保能力、确保公司运营资本的安全性;增强保险经营公司的业务持续性和稳定性;可以间接、合理的调整公司内部的经营结构,降低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化,将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一个旅游点吸引人的地方不单单是其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还得有其特色所在,黔西南地区可以发挥其文化产业,将旅游点更加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这样可以更多的吸引人的眼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二)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黔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该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音乐等都受人们的青睐。为此,黔西南地区可以将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少数民族舞蹈和音乐爱好者更加青睐,更具吸引力,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三)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在旅游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节目表扬,通过具有地域特殊的表扬来带动旅游业,让节日文化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行业发展中。比如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等节庆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旅游者的兴趣,还可以让旅游者学习到更多的地区文化。也是对地区文化的有效传播。
(四)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要想将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政府必须有效的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合理的文化渗透,来有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
三、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本科化趋势,学校很少考虑行业需求,使得培养的人才因为缺乏行业能力而受到市场的排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不足。
1.沿袭传统培养模式,旅游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一直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讲解,讲解过程多围绕教材进行。学生只能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教材知识,片面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当前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多用来应付考试,与实际联系不大。这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创新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当前旅游产业的具体需要。当前旅游专业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很多旅游专业的教材只不过是相关专业内容的简单拼凑。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旅游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但与旅游行业发展形势紧密相关的旅游业传统文化交流、旅游业农家乐经营管理等内容却很少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国旅游专业的高职教育教材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实际需要。
2.师资力量亟待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建立。
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其他学科,旅游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对旅游行业的实践了解不深,缺乏旅游知识的更新。其中也有部分专业教师通过潜心研究,理论知识掌握十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够,尤其是农家乐经营管理等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是不能单纯依靠专业书籍就能学好的。教师如果只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积累,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就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从高技能人才体系的建立情况来看,当前的旅游企业不断向国际化、品牌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相结合,复合旅游产品不断增多,但复合型旅游人才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旅游人才创新水平较低,无法适应企业转型及产品更新换代的高要求。我国高职人才培训体系不适应当前教育新发展,研发投入力量不充足,旅游专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行业培训力度不够,专业化培养水平不高。
第一,培训机制严重滞后。培训脱离实践管理,培训渠道狭窄,培训过程笼罩着浓厚的行政色彩,缺乏系统的培训思路。第二,旅游培训基础较差。部分培训教师没有取得相关合格证,培训教材结构不合理,培训基地品牌建设薄弱。尽管高职旅游学校的培训机构设置了相关专业,但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专业化水平不高。第三,培训组织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且培训效果不高。
二、我国高职院校休闲旅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旅游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
我国的旅游行业很长时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合理性较差。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不管是旅行社还是旅游景区都是如此,人才流失率高达20%以上。其中,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业务能力较为出色、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流动性最强,人才的高流动性使旅游行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2.高职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行业的发展。
高职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岗位需求。首先是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时总是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旅游行业新形势的发展,旅游行业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强的需求,但高职旅游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另外,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在质量上低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都满足不了岗位的要求。
3.国际化旅游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高职旅游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压缩品,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紧紧围绕旅游知识,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高职生在理论方面比不过本科生,在技能方面比不过中专生,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因此,高职旅游院校要紧跟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如旅游投资分析、出境旅游线路策划以及旅行社职业经理等紧缺人才,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国高职院校休闲旅游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及对策
创建新型的旅游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注重同时满足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者的具体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旅游专业的紧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旅游行业培养大量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且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综合性旅游专业人才。
1.高职院校休闲旅游业高技能人才体系构建的内容。
创建旅游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前首先要解决三对矛盾: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矛盾;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之间的矛盾;学校落后的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所以,高职旅游院校在设置培养内容体系时应注重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进行。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材内容。
在设置专业前,既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考虑将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既要调查研究企业当前需要的人才种类、要求,也要重视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一定要以学生掌握旅游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自美国的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是一位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他认为设置课程一定要重视综合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观点对培养旅游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素养。
以提高学生的旅游行业能力和旅游职业技能为基础,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建立课堂理论学习同课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旅游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摸索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高职院校一定要开阔视野,积极学习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成分,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或者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去旅游企业学习旅游经验,高职旅游院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旅游人才为学生传授旅游行业中的工作经验,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实现“双赢”。
三是尝试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注重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选择边工作边学习。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与当前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提高就业能力,毕业后,不但要拥有毕业证书,也要拥有相关技能证书。另外,要加强旅游院校的改革力度。政府要利用自身力量,为与旅游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旅游集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来自于民间的资金支持旅游学校的建设。
2.高职院校休闲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旅游专业教师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并体现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区域旅游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从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多个角度出发,培养操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坚持“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形成办学特色,建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能够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精妙绝伦的人文景观的好习惯。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符合这一点,所以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旅游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高职旅游院校应严格控制专业教师的学历条件和实践经历,保证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旅游行业人才为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高职旅游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而教学管理人员理解教学目标的程度又决定着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评价限于教学管理人员针对某一节课进行,而关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质量却很难及时做出评价,或者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已经没有机会改正了。所以每一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每一节课的安排都要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三要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行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际旅游市场来看,当前竞争的最关键问题是专业化旅游人才的竞争,而旅游专业人才需要相关制度来认定,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旅游人才认定制度。具体来讲,旅游专业人才认定制度应涉及从业资质、执业规则以及分等定级等内容。
四、结语
关键词:信息科技;智慧;旅游景区;问题;对策
国家旅游局站在时代性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和长远规划上,于2013年提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主线,以信息科技为发展助推器以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之路。特别指出,旅游景区的建设要全面贯彻智慧化指导方略,要求各地旅游景区坚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紧抓智慧旅游主线,构建旅游城市、景区和旅游地实现智慧化,同时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各个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智慧旅游思想的引导,有条不紊地加大智慧旅游的主题宣传和推广,进而推动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旅游市场占据市场销售份额,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与时代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也是信息科技与旅游行业相融合的产物,更是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构想。
一、界定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
“智慧景区”是基于旅游消费的视域,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消费服务和质量上的高层次性要求,根据各地旅游景区的特点和现状,从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维护和发展等方面而建构旅游景区的建设体系,凸显旅游景区建设的新特点,以信息科技促旅游景区发展,实现旅游景区发展智慧化,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旅游行业的消费要求,最终为旅游景区的发展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内驱动。
众所周知,自从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就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且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彰显,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旅游行业向纵深领域的推进和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必备要件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从技术动力的层面来说,利用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促使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之所以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且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就在于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进行深刻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支撑因素,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其次,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再次,汲取和利用国内外各个旅游景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建设机制和工作程序;而后,信息数字化,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对景区内的数字进行分析和整合,建立旅游景区信息档案库,利用信息档案库弥补旅游景区的不足和缺陷;最后,人性化和科学化相结合,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能够单一靠科学技术,而应该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加强人为操作和管理机制,以更加合理的、温馨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从而也潜在地实现了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景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组合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内各部门协调配合、管理监控实现动态化、服务水平高层化,从而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公开化、行业制度规划化和服务管理标准化。通过旅游行业的市场化动态以及旅游消费者的旅游现有发展状况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性把握,从而促使旅游行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实现有效性引导,进而促使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转变基本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意识,最终提高旅游景区的市场形象,为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渗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多样化销售途径和平台,比如电子商务式旅游销售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旅游广告宣传平台以及手机app旅游服务平台等。伴随着科学信息培植的旅游项目的推进,使得旅游服务咨询系统、将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吸引人们的消费方向向旅游产业转移、促使游客对消费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意见和建议,特别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规划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现代信息技术因素植入的旅游景区产业链的建立,进一步使旅游景区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性设施向智能性转化,最终使旅游景区的发展更具有市场吸引动力和潜在的附加值。
3.促使旅游企业将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旅游经济增长点的爆发
以市场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管理系统方面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变原有靠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管理模式,进而减少了旅游管理支出成本,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丰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动态化地对景区内的游客消费现状进行数据性分析和跟踪,从而剖析出游客的市场消费动态,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整和开发,并以游客的消费需求为服务目的进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新市场消费热点得到激发,进一步扩充了旅游景区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景区在旅游同行业内的市场影响力,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并占据巨大的市场消费份额,实现了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剖析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层次不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得各地区在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也不一致,这势必影响旅游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势必要求旅游行业进一步规划和布局旅游业的发展大局。从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的机构进行综合性分析来看,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考量中,是促使各地国民收入的主要经济组成部分,但是各地的经济经济基础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引导、信息科技的发展布局以及移动通讯设施的覆盖率等不同,致使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差异化非常明显,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低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而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异常性繁荣。从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窥视出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客观性规律和方向,比如我国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其旅游景区进行考察来看,其旅游景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而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高的内陆和边疆地区来说,其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规划不合理不科学,致使旅游景区产生的市场效益比较低,更不用说带动周边地区的相关性产业的发展了。因此,国家旅游当局,应该站在国家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进行旅游行业规划和布局,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各地旅游行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促使国家战略性角度上的旅游行业智慧化程度比较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激发点。
2.智慧旅游应用形式过于单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不断创新,智慧旅游也被广泛的应用,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智慧旅游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利润的提高,然而在地区追逐经济的同时,智慧旅游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出现了淘宝、去哪儿等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但单从旅游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均为用户提供普遍的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渐渐的不仅在应用软件上,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中同质化也日益严重,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探讨解决智慧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的对策
1.详细阐释和践行智慧景区的内涵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了使国家的旅游行业与信息科技时展相适应,提出了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并要求各个地方的旅游部分提高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并使旅游景区智慧化。然而有些地方部门对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未真正其内在含义,导致其对旅游景区的建设上只处于形式化,并能够形成旅游景区发展的科技动力。这需要有些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认真挖掘智慧旅游景区的深厚内涵,并使其得以实现,从而使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得以整体化和时代化。
2.加强政府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智慧旅游景区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政府部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内在职能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起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首先,基于当地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地经济的未来整体性规划,制定有地方性特色的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确保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方向;其次,发挥市场和政府宏观性调节的两种手段对地方性旅游景区市场进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对混乱的旅游进行监管,基于综合性对地方性旅游企业的考量加大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地方性旅游产业的发展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适应信息科技时展现状的要求,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并促使旅游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因子之一。
3.确立和发挥景区管理部门在智慧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地方性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是智慧旅游景区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和践行者,单一靠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的引导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难以实现。还必须确立和发挥地方性景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使地方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能够基于自身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并审视自己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不足,根据自己景区的独特优势,并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相结合,构建一套既体现国家旅游行业对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又能够彰显地方性旅游特色,从而实现旅游共性和个性结合,在同性中突出地方性个性,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建设走出一条立足长远、立足当前和立足现实的智慧化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并使其成为地方智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基于时代性发展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现代科技助推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拓展现代科技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综合性对旅游行业进行考量,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的旅游行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发展理论上,且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化,这样的旅游发展状况严重与信息科技时展主题相脱离,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需要旅游行业革新弊端,锐意进取,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以实现旅游景区各个工作环节和方面体现现代科技的优越性,促使旅游景区发展更加系统化和可塑化,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真正体现智慧深厚内涵。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6):220-221.
[2]齐新章.“互联网+”背景下西宁野生动物园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19-220,224.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于地区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
民族地区旅游行业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广泛,可直接或间接的对一百多种行业和单位造成影响,对地区的经济格局具有相当巨大的带动作用。提高对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利用效率,可加快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并在旅游行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以后,构成积极的产业增长极,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提高和发展,并进而为整个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体系支持格局。以我国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凤凰县为例,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之前,当地的产业结构以农牧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极度匮乏,只有零星的餐饮、邮电、农牧相关物资生产等行业。自从当地的旅游行业开发之后,地区内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产品主要供给当地旅游服务单位或向游客出售,旅游业带动相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当地的餐饮行业、住宿行业、贸易行业、零售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环境,而旅游相关产品生产、旅游纪念品、民族特色商品的制造等第二行业也同样蓬勃发展。凤凰县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2009年凤凰古城被评升为国家4A级景区,在这两年间凤凰县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第三产业在凤凰县的经济结构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07年至2008年一年的总产值增长率达到了45.75%,2008年至2009年虽然经历了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萎缩,但是凤凰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仍然保持了同比17.46%的增长率。可见旅游行业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力量是十分强大的[2]。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于地区城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推进作用
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运作模式是将本地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使之发展成为本地的旅游景观或者景区,再通过专业的设计和规划,讲之分门别类的融入不同的旅游线路当中,从而达到吸引广大旅游者进行观光旅游活动,并促进旅游相关消费。因此需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为游客提供良好全面的旅游接待服务,且需借助各类型的城镇化基础设施、旅游专项设施和优质的旅游环境。因此,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行业,需先投资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在此之上,还需加强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等旅游相关设施,加速了民族地区城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速度[3]。
二、城镇化建设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促进影响
(一)城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生产要素合理分配的推进作用
旅游行业的各种工作活动的要素涵盖面及其广泛,包括土地、人员、资金、环境、资源、设施、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配合。我国多数民族地区都拥有较为优质的旅游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资源,大量的旅游主题素材,一致的市场体系和相对的基础设施,可经由市场机制将以上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运用,城镇化的孵化器作用,可帮助旅游从业单位更加便捷的找寻旅游相关资源进行合作,可更加利于旅游行业从人才市场当中获取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充实本行业的人才储备,让本地区的旅游行业更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二)城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旅游行业完善及其产业链条延伸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趋势;软实力;文化;对策
引言
近几年来,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国家也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势头迅猛,比如以云南为代表的丽江古城、四川的稻城亚丁、海南三亚……国际旅游风头正盛、花样迭出,什么新马泰、欧洲十国、巴厘岛、马尔代夫等等都赚足了眼球和元宝。因为“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在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当越来越多的旅游信息充斥我们生活的时候,什么样的旅游景点或旅游胜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气,旅游产业将如何“疾风知劲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乘势发展,是每个旅游企业或运营单位都必须研究和面对的话题。当旅游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硬件设备趋于大同小异,旅游方式和行为开始趋同的时候,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已经无法造成很多差异化的时候,有一个东西就显得特别重要,在生物学里叫独特的基因,在营销学里叫USP(独特的销售主张),在市场学里叫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经营管理学里叫软实力,在行为学里叫个性。目前,在旅游企业和景点连锁发展、旅游和地产联姻并逐渐趋同的情况下,文化的竞争成了核心和重点,文化竞争力就成了旅游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研究文化之前,我们先来看下:
一、目前旅游行业的一些走向和主要趋势
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都已经从“硬实力”过渡到了“软实力”时代,那么,旅游产业、旅游营销活动、旅游品牌的塑造都上升为国家知名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所以,它们也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
2、全球开始重视环保,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臭氧层穿孔、全球变暖等国际话题,大家纷纷开始采取行动,比如以环保为主题的景点设计和创作,支持和捍卫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之违背的企业肯定是不被市场接纳和欢迎的。
3、发展中国家进军旅游市场和旅游行业已成经济攀升之趋势,蓬勃发展中的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都已经有初步迅猛的发展势头,据权威机构统计数据和预测,中国在2015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这一切,所有中国人拭目以待。
4、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颠覆和改变了旅游行业的运营与发展模式、网络营销或网络直销大大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减少很多中间环节。通过网上预订,自由主团出行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团购、换住等各种各样繁多的模式出现。
5、整个行业发展开始重新洗牌,小企业将被大型的旅游机构或财团并购,品牌化、网络化盛行,有强大实力的大财团才能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6、旅游休闲已成一种趋势,就像吃饭、睡觉、上班一样,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有很浓的时代色彩和烙印。文化与特色,网络和品牌作为所有旅游发展企业或营销集团竞争的必杀技,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涵养文化的竞争力,是每个企业都需要修炼的。笔者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和跟行业内的大师、朋友交流,总结出以下四点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二、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的策略
1、从自己本身的特色出发,挖掘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加以完善放大和推广;
像云南丽江,香格里拉那些地方,由于旅游发展起步早,都已经形成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比如其定位语七由以前的“七彩云南”到“彩云之端、万绿之综”,诉求的是其色彩斑斓的美丽风景、原生态、当然还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如果我们认定“七彩”是云南的一个特色元素,其实这是拘泥于表面没有深入到精髓的层面,随着认识和引导的不断加深,就成了“彩云之端、万绿之综”,将云南的绿提升到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当然,要想品牌之魂持久常新,我们还需要不断挖掘,进行提炼和提升,才能延着品牌的方向,基业常青。
2、跨界营销,比如与旅游联姻,把旅游品牌和其它有影响力的品牌捆绑推广;
其实在国内做跨界营销这块做得最棒最有特色和收获的,无疑是华侨城地产和旗下开发的主题公园式旅游地产。从华侨城里最初的世界之窗,“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一个世界”,到旁边欢乐谷“都市繁华休闲地”,然后具有民俗特色的“锦绣中华”,到后面开发的“东部华侨城”,以及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的“欢乐谷”……华侨城将欢乐做到了极致,将旅游和地产的结合玩到了极致,更将钱赚到了极致。
3、利用特殊时期的特殊营销活动,缔造带有自身文化密码的公关活动。
旅游中的特殊时期,当然指和旅游相关的庆典或特别念日。比如武当山大兴一百年,武当山风景区及武当山营销团队请了国内名导和国内当红一线演员、制作班底,拍了一部《大武当》电影,还有电视剧,作为武当山特有的文化活动,这些都让武当山响当当的名声更加经久不息、传播至世界各地。比如湖北省内的恩施自治州,针对夏季市场的营销推广活动时,诉求恩施市很多优质避暑胜地,别出新裁,给游客颁发“凉民证”,在市场上大受热捧,虽然也因谐音问题争议连连,但在所有营销人眼里,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公关营销。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服务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如何立足行业,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行业文化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的必然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进行,按内容可划分为新闻、社会热点、短信、网络、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等,按教育主体可划分为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等。但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来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载体是行业文化。
1.实现高职院校教育宗旨需要行业文化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行业、企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决定了高职院校“既姓高、又姓职”的特点。
2.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行业文化
目前全国高职院80%以上由行业办学,例如旅游职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水电职业学院等等,都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即便是一小部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企业办学,其毕业生也是主要面向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所以“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理念应是各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给高职教育理念和模式带来重大变革,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校与行业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合作的新取向。
3.培养高职生专业技能需要行业文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在校期间长期接受的是校园文化的熏陶,对于相关行业文化了解甚少,仅凭理论所学、纸上谈兵,从校园文化氛围直接步入行业文化氛围,绝大多数毕业生存在“断乳期”,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导致他们迟迟不能进入行业的正常生产、管理的轨道上来。
4.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需要行业文化
一些较好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生产一线的操作技能,但缺少应有的文化涵养和底蕴,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接纳基于行业发展的继承性文化、支撑行业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文化、提高行业整体绩效的实效性文化、体现行业个性及管理个性的独特性文化,不能和谐地融入行业的文化氛围之中,既影响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自身的成长。
二、行业文化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的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二为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行业。行业需要热爱行业,对行业有一定认识,具有责任感、事业心、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行业文化,实现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两者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效结合。
2.教育手段可操作性强、实效性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让人觉得死板、空洞,融入行业文化、具体场景的现实案例则显得生动、深刻。将生活中、行业中的一个个真实案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贴近生活、融入行业,往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三、行业文化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旅游行业为例,将旅游行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立足于旅游行业,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认识行业、了解行业,促使其在融入行业、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行业发展。
1.行业服务文化强化学生的三观教育
服务是旅游行业文化的核心,为旅游行业培养职业人,建立服务的理念是根本。企业形成各自的服务文化。这些服务文化体现了诚信立业的重要性,体现了回报社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的赤子之情。这些服务文化为学生的三观教育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市场出现的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产生了约束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他们做好服务的信念。
2.行业制度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旅游行业文化的最初形式表现为制度,制度是依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的,制度化带来了行业成员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一个专业的价值标准。制度文化体现在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这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导向功能,有助于他们把现在的专业学习、纪律要求与未来职业的追求结合起来,向行业的要求看齐,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行业竞争文化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追求教育
旅游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以服务为中心的人才竞争、质量竞争、创新竞争等,这些企业竞争文化能激励学生对职业追求的不懈进取,增强求知欲望,重视专业技能学习与职业技能的掌握,加强对专业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掌握职业真本领。
关键词:酒店旅游行业;发展问题;发展趋势;具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以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水平发展,近几十年内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有了更高境界的升华,于是酒店业与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中很多问题还未解决,其中管理问题是目前该行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酒店行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的问题
分散式的酒店行业分布导致的管理体制无法系统的实施。我国的酒店行业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分散式的酒店行业分布,由于国家对于就业问题的重视以及自主创业人才的鼓励,对于酒店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于国外而言比较低,基本上拥有了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以及相应的条件之后,都拥有办理营业手续的资格,这种独立性的经营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地促进就业与拉动内需,但是很多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无法得以实施,上情下不达。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对于酒店行业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很多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都采用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现代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言,存在着极大的不适应性。
(二)管理人员的问题
酒店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首先我国的现代化酒店行业起步比较晚,酒店的营业目标主要是为了经济效益,对于专业的管理人才需求并不是很大,我很多酒店对于管理人才仅仅看重管理的经验,对于酒店的大堂经理、管理层人员的招聘由于选择也仅仅看重管理经验,并没有注重其创新能力。在现代化的酒店管理当中,需要面对人们多元文化与多样需求,对于酒店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另外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比较淡薄,很多酒店的管理人员执着于任务目标以及客服的反馈,但是对于潜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没发生过,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生,针对这一点,酒店管理人员根本不看重。
二、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的问题
旅游行业被称之为“朝阳产业”,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当中,对于旅游产品的选择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现象。比如欧美建筑比较兴起的时候,很多旅游区都将其酒店、商户、房屋都改造成了欧美的城堡建筑,并且存在着“仿而不像”的现象。而真正从游客的心理上考虑,到一个风景区旅游主要就是了解不一样的文化特色与风景类型,而如果盲目地模仿只能降低旅游区自身的价值。另外就是旅游产品过度依赖于人工的创造,大自然是最美的造型师,很多鬼斧生工的风景杰作是大自然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几百万年的光景形成的,人工创造不仅毁坏了风景原有的历史价值,还将人工美强行赋予了自然,这甚至是弄巧成拙,对于风景的浪费。
(二)旅游文化感淡薄
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而言,应该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单单就是名胜古迹就数不胜数,远的有秦皇兵马俑、近的有井冈山革命风景区。但是在现代人的思维当中,比较青睐现代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很多旅游风景区都改变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将西方文化与现代文化与之相结合,从而使得很多风景胜地“古不像古,今不像今”十分尴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深入,旅游业对外国友人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如果外国人来到了中国却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建筑,那么这种旅游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中国的旅游应该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三、酒店与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基本上可以预见我国酒店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就是集约化产业发展,对于酒店行业而言,只有集约化的管理才能将系统先进的管理体制予以实施,将类型企业采取兼并等方式,小型酒店会被大型酒店收购,组合发展成酒店整体产业。另一方面则是百家争鸣,各种创意性酒店行业兴趣,针对社会上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不同酒店的发展,比如情侣酒店、儿童主题酒店、青年旅社等,针对不同的受众开展不同的发展方式。最后就是多元化的酒店服务型人才,从客户的安全、舒适、贴心等方面出发,想客户所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找到立足之地。
(二)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而言,首先就是区域化的旅游产业整合,将旅游区域内的各种行业发展相结合,旅游娱乐区域化发展,比如餐饮、食宿、销售、房地产等行业的共同发展,由旅游行业大头,带动各行业之间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文化旅游的兴起,这一点是对于旅游形式的改善,各区域内不同的旅游价值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秦皇兵马俑、八达岭长城、革命风景区、历史古迹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播撒向全世界,让世界各国的游客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底蕴与魅力。最后就是文化产品自成一格,将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与环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自然风景区,将大自然的美融入人的眼中,不加以修饰。
结语
旅游与酒店行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有着比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与酒店行业的发展要遵循实际、继承传统、发扬文化,将自身独特的优势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周书云,方微.佛山美食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82-87.
[2]任思璇.酒店与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形势的探讨[J].山西青年,2016(02):135-136,134.
1、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不足
旅游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旅游教育。放眼世界,旅游产业已经走向国际化的高端发展道路。要想跟上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就必须对旅游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严格把关,以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还没能达到要求。最重要的落后之处在于对旅游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旅游行业是一个灵活多变、飞速发展的行业,仅靠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争取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能随机应变,这样才是旅游产业的实际需要。如果过分重视理论而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尚未形成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谓创新人才的培养,深究起来离不开拼搏向上,关注现实的人文创新。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人才培养这一环节起到不容置疑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的尊重以及鼓励进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创新人格养成的人文氛围和展示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沦为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有些院校虽然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创新教育不能实施到位。
3、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管理体制尚欠齐全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事实上,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素质素养的培养,旅游人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更能激发奇思妙想,并产生出新的设计和方案。然后是教学方法偏重于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引导探究。教师的填鸭式讲授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创新才能得不到展现,消磨了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新问题的激情。再有,教学内容偏重智力因素方面的考察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考虑。非智力因素其实比智力因素对于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更加重要。无论是对意志品格还是对心理情感而言。四是考核评价注重结果的好坏而忽视过程。长此以往造成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缺乏主动提高创新意识、应变能力、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间和激情。
二、人才培养策略
1、构建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模式
(1)管理人才教育的思维创新
要时刻记住创新思维教育的新理念。我国旅游行业需要靠高校来输送人才。可以说,高校的旅游教育是决定我国旅游行业能否与世界接轨,逐渐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其实际运用才是重点。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高,重点要突出创新能力,要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高等院校在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方面要多创新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专业知识结构改善
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为考虑方向,注重知识结构的创新,中国旅游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行业规模和发展。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相比是较落后的,所以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跟上旅游市场的脚步。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高校培养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就要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且,对于特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这方面也是要特别需要注重的,发展旅游专业教育应结合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创建具有本校创新知识结构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并以特色取胜。高校还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以及行业动态,通过动态地调整,促使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稳固,使之不与市场脱轨。
(3)旅游管理人才多角度培养
通过对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现状的审视可以发现,努力培养并强化全方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管理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将案例教学与实例讲解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创新意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将其积极应用于旅游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中,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
2、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和推广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需要有创新性管理人才来主导整个旅游市场。然而,满足这些因素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做到这些,中国的旅游市场才有可能走上正轨,并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旅游人才研究基础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些就需要广大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者开展视野、创新思路。结合中国现有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创新型人才发展理论,这只是其一;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只依靠研究员发展理论研究工作,需要更多的旅游行业前沿工作者加入进来帮助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机构开展咨询调研、命题研究的诸多工作,鼓励那些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科学有效的建立起旅游创新理论格局,为培育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行业发展,转变人才培育观念
任何行业,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没有人才的创新,该行业必将迅速凋零,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旅游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就更需要人才的创新,而创新的前提,便是观念的转变。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还未到达峰值,接下来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很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来主导这一产业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目前旅游行业现状,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会面临道德困境的创新型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需要树立以学生素质培养及创新为首要目的的人才理念,还需要实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建立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教学方式改变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需要加快改革,重新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在人才教育的模板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需求,有必要的整理出培训大纲,不能每一步教学都按设计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会禁锢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而实际旅游行业中会有林林种种的问题出现,到时候这些人才无法解决问题,那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岂不是成为了一句空话。鼓励培训机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结合、理实统一的规划道路,改进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进一步整合师资队伍,多角度全面的建立起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与此同时,关于旅游管理的课程也是改革的一大重点,教学资源要倾斜于实践类课程,开展与企业的高效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4)设立奖励机制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要想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相当重要。在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竞技比赛、举办讲座等来实现创新文化氛围这一中心。学生有更多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比赛过程中赢得自信,收获乐趣。在课堂讲座中自由发表言论,拓宽思维,也可以从别人的观点中学会思考。另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创新。创新首先应该受到尊重,学生的任何创新都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学校通过申请创新基金来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承接项目。对于表现突出的,可以适当给与奖励,比如增加学分,颁发获奖证书或者是发奖金,无论何种形式,旨在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打好基础。
3、发挥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优势
(1)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先得发展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
通过创新管理理论来带动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国对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经验尚浅,还有很多地方有待进步。理论服务于实践,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必须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适应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创新型管理理论是其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研究理论体系的同时应该注重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进而来完善理论体系,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不可懈怠。只有坚持以创新管理理论为实践做指导,才能促进旅游行业的理论研究工作,并且促进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2)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经营策略要靠创新管理思维
经营策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地对经营策略进行完善和更新,才能保证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经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策略已经跟不上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从属性上来说,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如何迎合客户需要,为其提供专业意见及具体策划是服务的重点,值得令人反思。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不够开放。加上我国旅游管理方面的管理经验欠缺,所以势必要向国外旅游行业的先进管理学习。在引进国外先进思维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套。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思维,从经营理念上提高,进而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