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慢性病治疗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治疗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病治疗方案

第1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慢性肾病;高血压;厄贝沙坦;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058-01

高血压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患有此种疾病的患者例数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除此之外,慢性肾脏病也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针对CKD合并高血压患者,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对其血压进行有效控制[1]。为了研究有效的方法对CKD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CKD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大剂量厄贝沙坦完成治疗后,在血压的控制方面以及降低患者24h尿蛋白方面表现了极其显著的意义。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08月―2013年08月110例CKD合并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0例,女50例;患者最小年龄为55岁,最大年龄为8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9.2±1.6)岁。选择标准:①患者的年龄不小于55岁;②对患者进行临床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患有高血压疾病的同时还出现了CKD 3期的情况,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最少为0.15克,最多为3.5克;③患者临床精神状态表现全部正常,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血钾指标大于5.6mmol/L,患者血肌酐指标大于265.2μmol/L;②患者双侧肾动脉出现了狭窄的情况;③患者出现了心功能不全(严重)的情况,患有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以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

1.2 方法

选择厄贝沙坦片(150毫克/片)对患者进行治疗。针对所有CKD合并高血压患者,导入期设定为2周,要求CKD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导入期内,将以往使用的降压药停用,转换为厄贝沙坦进行治疗。超出导入期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针对A2组患者,按照150毫克/天的使用剂量进行治疗,针对A1组患者,按照300毫克/天的使用剂量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16周的观察[2]。

1.3 观察指标

A1组与A2组患者完成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的情况以及患者尿蛋白下降的情况。观察患者血压的情况以及24h尿蛋白的情况。每间隔2周-4周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血压的控制效果、咳嗽症状的缓解程度以及临床胃肠道表现的不良反应等[3]。

1.4 评价标准

患者临床血压达标的相关标准:患者收缩压不大于130以及舒张压不大于80mmHg;患者24h尿蛋白达标的相关标准:患者24h尿蛋白小于0.15克或者下降基础值的一半当作此次治疗的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主要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本次实验数据库的建立,通过t检验表示组间比较的情况,通过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两组患者分别完成治疗后,在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的控制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P

2.2 对比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尿蛋白下降的情况以及肾功能变化的情况

A1组与A2组CKD合并高血压患者完成治疗后,在尿蛋白下降方面以及肾功能的恢复方面,A1组优于A2组患者非常明显(P

3 讨论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采用大剂量的厄贝沙坦对CKD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临床的血压情况、患者尿蛋白的情况以及肾功能的相关情况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最终发现,采用大剂量的厄贝沙坦进行治疗,最终获得的血压达标率较高,并且能够使CKD患者的尿蛋白表现为显著程度的下降。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在血压的控制方面以及24尿蛋白降低的程度方面,A1组优于A2组CKD合并高血压患者极其明显(P

总而言之,针对CKD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大剂量厄贝沙坦进行治疗,在降低患者24h尿蛋白以及降压达标率方面发挥了显著价值,成功凸显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易伟,周静.加倍剂量厄贝沙坦治疗慢性肾脏病轻中度蛋白尿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1,2(20):105-106.

第2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糖皮质激素;口服;静脉滴注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a)-0130-04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lucocortic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ways

SUN Huiping XU Huijuan DAI Jiale

Department of Pharmacy, Rongjun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Jiaxing 3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lucocortic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with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ways.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ECOPD were collected from Rongjun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Febr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ral treatment group (43 cases) and intravenous infusion group (43 case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Patients in oral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oral methylprednisolone treatment at a dose of 35 mg/d, while the one in intravenous infusion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 treatment at a dose of 1 mg/(kg・d) in the first 3 days, followed by 0.5 mg/(kg・d) for the next 4 days, qd. One week was considered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first second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EV1)%pre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aO2), MMRC score, CAT score in oral treatment group and intravenous infusion group were (40.8±3.6)%, (38.2±3.4)%; (7.7±1.0), (7.5±0.6) kPa; (3.1±0.5), (3.4±0.9) points; (24.8±6.4), (23.1±4.8) points. After treatment, FEV1%pred, PaO2, MMRC score, CAT score in oral treatment group and intravenous infusion group were (49.2±5.1)%, (47.3±5.7)%; (8.6±1.4), (8.8±0.7)kPa; (2.0±0.3), (2.6±0.3) points; (12.7±5.1), (14.7±3.5) poin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bove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bove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intravenous infusion group (67.44%)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ral treatment group (13.95%) (P < 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discharged three months in intravenous infusion group (44.19%)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ral treatment group (18.60%) (P < 0.05). Conclusion Oral and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glucocorticoid have better efficacy on AECOPD. However, oral administration is superior to intravenous injection due to its lower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cute exacerbation; Glucocorticoids; Oral; Intravenous infusion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患者在致病菌或病毒的作用下,短期内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患者会在短期内咳嗽、气促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且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症状明显加重的表现[1]。AECOPD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疾病的第4位[2]。糖皮质激素因具较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而成为AECOPD临床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3]。有研究显示,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对改善肺功能、低氧血症等均具有较高效果[4]。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患者效果显著,但其最佳给药途径仍不是十分清楚[5]。本研究采取不同给药方式(口服、静脉滴注)治疗AECOPD,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呼吸科采用糖皮质激素类治疗的AECOPD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指南[6-7]。排除标准:①临床有支气管哮喘、心肺疾病、过敏性或血液性疾病患者;②有精神疾病患者;③近3个月内曾使用过激素类患者;④住院期间进行机械通气或死亡患者;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为前瞻对照性研究,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口服给药组和静脉滴注组,每组43例。口服给药组: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66.3±6.8)岁,平均住院天数(13.4±2.5)d,平均病史(11.2±4.7)年;静脉滴注组: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7±7.5)岁,平均住院天数(11.5±3.3)d,平均病史(11.2±4.7)年。两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和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挛、平哮喘、给氧;若有心功能不全则给予抗心力衰竭处理。在此基础上口服给药组和静脉滴注组,分别给予口服甲泼尼龙片(辉瑞制药比利时公司,批号:X752A)治疗(35 mg/d)和静脉滴注甲泼尼龙(辉瑞制药比利时公司,批号:H140925)治疗[1 mg/(kg・d),qd,第1~3天;0.5 mg/(kg・d),qd,第4~7天],1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日本福田公司生产的ST-150肺功能仪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pred[8];检测患者氧分压(PaO2);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AT)进行CTA评分;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进行MMRC评分[9];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困难程度、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的随访情况及AECOPD复发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pred、PaO2、MMRC评分、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两组治疗后FEV1%pred、PaO2、MMRC评分、CA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观察指标比较(x±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PaO2:氧分压;MMRC:呼吸困难量表;CA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1 mmHg=0.133 kPa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况比较

静脉滴注组患者高血糖、高血压、肺性脑病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口服给药组(P < 0.05);静脉滴注组出院3个月内复发率高于口服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况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会释放多种炎性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组胺、白三烯等,因此普遍存在肺部慢性炎症,尤其在AECOPD患者中,呈现出明显加重的气道炎性反应、气管收缩、气道阻塞等肺功能下降症状[10-1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于AECOPD患者治疗中用量、时机、疗程等的选择一直存在着较多争议[12]。近年来,国内外对应用糖皮质激素类治疗AECOPD的方案基本达成共识,并已将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的方案列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的全球策略中[13-14]。因此,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最理想的给药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16]。研究证实,口服糖皮质激素生物利用度较其他方式高,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7-19]。但有研究认为,在哮喘急性发作过程中,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产生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与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治疗不同的是,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能明显降低医疗费用、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策略目前推荐使用口服小剂量泼尼松30~40 mg/(kg・d)治疗AECOPD[21]。

目前,国内对AECOPD患者进行初始治疗,往往采用静脉滴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22]。在de jong等[23]的一项随机试验研究中,选取435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给药组或静脉给药组,使用60 mg泼尼松等效激素剂量,两组患者均产生了相同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指南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拓展,研究发现,口服给药组与静脉滴注组治疗后FEV1%pred、PaO2、MMRC评分、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但口服给药组和静脉滴注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的效果是肯定的,且口服给药与静脉滴注给药,两种方式治疗效果相当。本研究还显示,静脉滴注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67.44%,高于口服给药组的13.95%(P < 0.05),且静脉滴注组患者出院3个月内复发率为44.19%,高于口服给药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采用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AECOPD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的复发率均高于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4-25]。因此,本研究结果仍待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254-261.

[2] Casaburi R,Briggs DD,Donohue JF,et al. The spirometric efficacy of once daly dosing with tiotropium in stable COPD:a 13-week multicenter trial. The US Tiotropium Study Group [J]. Chest,2013,118(5):1294-1302.

[3] Leuppi JD,Schuetz P,Bingisser R,et al. Short-term vs conventional glucocorticoid therapy in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he REDUC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JAMA,2013,309(21):2223-2231.

[4] Suissa S,Dell′Aniello S,Ernst P. Long-term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evere exacerbations and mortality [J]. Thorax,2012,67(11):957-963.

[5] Lee TA,Pickard AS,Au DH,et al. Risk for death associated with medications for recently diagnose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nn Int Med,2008,149(6):380-390.

[6] Laratta CR,van Eeden S.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ardiovascular links [J]. Biomed Res Int,2014,20(15):528-539.

[7] 王慧敏,何慧洁,张冬,等.APACHEⅡ评分对AECOPD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41-42.

[8] Agustí A,Edwards LD,Rennard SI,et al. Persistent systemic inflamm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 COPD:a novel phenotype [J]. PLoS One,2012,7(5):374-383.

[9] Aaron S,VandemheenK,Hebert P,et al. Outpatient oral prednisone after emergency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N Eng J Med,2003,34(8):2618-2625.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专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3,7(1):1-13.

[11] 陈菁,孙洁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吸入布地奈德对血糖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2):124-125.

[12] Alía I,de la Cal MA,Esteban A,et al. Efficacy of corticosteroid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ceiving ventilatory support [J]. Arch Intern Med,2011,171(21):1939-1946.

[13] 陈荟仿.不同种类糖皮质激素对AECOPD临床疗效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3):12-14.

[14] 沈侃,王真,周林水.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5):70-73,76.

[15] Au D,Bryson C,Chien J,et al. The effects of smoking cessation on the risk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acerbations [J]. J Gen Intern Med,2009,24(19):457-463.

[16] Bourbeau J,Nault D,Dang-Tan T. Self-management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COPD [J]. Patient Educ Couns,2004,52(123):271-277.

[17] 夏红雷.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2012,24(1):96-99.

[18] 张雪漫.4种糖皮质激素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突发喘累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 9(4):133-135.

[19] 杨庆仁,梁鹏,杨浩明.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148-150.

[20] Christenhusz L,Prenger R,Pieterse M,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an intensive smoking cessation intervention for COPD outpatients [J]. Nicotine Tob Res,2012,14(11):657-663.

[21] 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1-12.

[22] Welte T,Miravitlles M,Hernandez P,et 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budesonide/formoterol added to tiotropiu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180(11):741-750.

[23] de jong YP,Uil SM,Grotjohan HP,et al. Oral or Ⅳ prednis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exacerbations:arandomized,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 [J]. Chest,2007,132(6):1741-1747.

[24] Pete RK,Linden A,Penelope S,et al.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JAMA,2010, 303(23):2359-2367.

第3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 慢性病;社区;康复治疗;规范化管理

慢性病(chronic disease),又称慢性非传染疾病,是指长期的,从发病之日起超过3个月的,且几乎不能被治愈的一类疾病。这是对于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指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疾病等疾病。这类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一般无传染性。慢性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以及治疗的医疗费用昂贵等特点。因此,在社区广泛开展有效的康复治疗,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慢性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慢性病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单靠临床治疗已无法控制其迅速的增长趋势,而在社区开展的康复治疗却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有调查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与规范化管理可以使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减少,显著延长患者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分别对慢性病的发病特点以及该类疾病在社区中的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阐述,报道如下。

1 慢性病的发病特点

慢性病的发病特点为病程缓慢且呈逐渐加重之势,引发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且常伴有不可逆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保健和治疗。目前对慢性病尚无确实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使患者痊愈,只有找出可能引起这类疾病的这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对易感人群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来减轻该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此外,慢性病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其发病方式和病理特征的复杂性,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理问题。因此,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不能采取简单的对症下药的方法。

2 开展社区康复治疗的意义

对慢性病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可使广大患者都得到康复治疗,节省患者的治疗成本。减轻治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采取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措施,不仅利于疾病的控制,也可以促进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

3 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

3.1  加强社区康复治疗的宣传力度:加强社区康复治疗的宣传力度,使患者和家属能了解社区治疗的优势,而选择这种治疗方式。由于慢性病是一类长期、且一旦发生就几乎不可能治愈的疾病。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这类疾病的社区康复治疗可通过对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而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力度和提高社区居民的保健意识是干预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针对与各种健康问题相关的目标人群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保健意识,让其能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状态,最终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3.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是我们国家整个卫生保健体系的基础,为广大居民提供最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机构对社区内所有人群的健康进行维护。因此,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及时发现慢性疾病,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  慢性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4.1  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档案:建立慢性病患者完整的病情管理档案是能否有效控制病情的关键。在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病历的书写和病情和治疗情况的记录,建立完整的疾病管理档案,并对相关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定期查阅,以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掌握,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4.2  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监测:慢性病的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主要随访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效果,同时,预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4.3 加强与上级医院的病患管理联系:社区卫生组织应及时与上级医院进行患者情况的沟通,并与其加强病患管理联系,这也是慢性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一旦患者的病情恶化,需要转入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时,上级医院的医生能快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迅速反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节省宝贵的治疗时间。

慢性病的主要治疗策略是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社区卫生组织接触的是范围最广的社区居民,是可以对疾病进行控制的最直接机构。对慢性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可通过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档案、对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以及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等手段,来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在社区中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力度,可以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医疗花费,达到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鲁,施榕. 社区预防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3.

[2] 吴毅,陆蓉蓉. 加强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24):967-968.

[3] 陆蓉蓉,吴毅. 慢性病社区康复的适宜技术与规范化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24):1052-1055.

第4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努力将中心打造成“小病时的医生,大病时的参谋,重病时的家人,社区的健康管家”。

“三师共管”将高血压、糖尿病做到精细化管理

中心以“高血压、糖尿病”试点探索建立了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据中心副主任黄岳青介绍,中心依托苏州市立医院支撑,建立了中心专家组,其中1名首席专家为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内分泌科科主任,另外4名专家组成员包括2名内分泌科专家及2名老年心血管内科专家,专家每周定时来中心坐诊。中心全科医师坐诊时如发现血压、血糖控制不稳定、初发高血压或糖尿病、疑似出现并发症、内分泌科及心血管内科疑难病例,便会填写专家预约单并为患者预约相应专家,同时纳入中心“三师管理”。即由专科医师负责对签约入网患者进行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全科医师负责监督患者对专科医师制定的诊疗方案的执行情况,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做好随访记录,将病情控制不良的患者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以期尽快解决问题;健康管理师负责患者日常的随访和健康教育,对患者生活行为问题进行平价分类,做好相关记录,强化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早日实现日常自我管理,及时向医师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负责预约患者下次随诊时间及双向转诊等相关事宜。

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中心以所在居委会为单位,只要人数满20人,便在居委会开设强化管理教育班,对患者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防治并发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以通过强化管理教育班的患者为组长,组建慢性病自我管理俱乐部,延伸发展,进一步提升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

多方合作,专人督导,联手防控慢性病

基层医疗机构是慢性病防控的主战场,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与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式关系。在慢性病防控方面,中心与多方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体系。

第5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方法: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在治疗中积极加强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综合行为干预与建立自我管理模式。

结果: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结论:当前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护理干预能在降压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不合理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人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1-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老年化趋势的深入,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1]。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这就是高血压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根据现代健康教育学理论,良好的知识,可以促进形成正确的信念,并能进一步指导有利于健康的行为[3]。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促进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知、信、行改变,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最终达到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症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入选标准: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公布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无严重并发症与精神疾病。男102例,女98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69.52±9.15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6.36±0.23年。

1.2护理方法。本文在护理干预中,严格贯彻高血压三级预防的有机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管理质量。①建立健康档案: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档案建立,内容包括基本个人情况,生活行为状况、心理状态,初步进行分级管理。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和饮食运动治疗方案,以后的病情和治疗变化均记录入档。与患者及其患者家庭沟通交流建立联系互动机制。②综合行为干预:主要采用个体面对面咨询指导方式,有时召开小型座谈会,并适当利用传媒手段,使干预措施更加有效。加强对正常血压范围、经常测量血压的重要性和如何判断血压是否正常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根据血压记录调整控制方案,通过非药物治疗达到降低血压。科学的指导他们合理膳食,降低食盐摄入;建议戒烟戒酒;进行一定负荷的体力劳动或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以及限制超重和避免肥胖。③建立自我管理模式:对患者发放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每日定期血压测量记录表格,每日服药种类剂量提示表格,社区及医院随诊记录,日常生活方式改变记录等,同时积极随访与询问,保证患者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

1.3观察指标。观察本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胆固醇变化情况。同时对本组患者的吸烟、饮酒行为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分析。使用SPSS10.0数据库进行分析,相关结果指标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过观察,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全球分布广泛,目前全世界患高血压的患者达十亿,而我国约1.6亿[4]。针对高血压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严峻性,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控制高血压的治疗和护理模式,目的都是为了寻求一种最佳的干预方法,来有效控制高血压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前人调查发现,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重视不够,高血压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疾病的危害性缺乏认识,未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同时高血压本身的发生发展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同时也是导致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害因素[6]。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开展高血压的社区防治时,加强高血压基础、病因、临床症状知识等内容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护理干预通过影响人的知识、态度来改变人的行为,促进人的合理行为态度,消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7]。本文结果显示,经过观察,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总之,当前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护理干预能在降压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不合理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苏中.北京方庄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与管理现况的调查[J].中国慢性病控制与预防,2009,7(3):136

[2]李立明.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几问题[J].中国慢性病控制与预防,2008,2(6):246-248

[3]蔡建伟.浅谈音乐疗法与身心康复[J].中国民间疗法,2010,11(8):47

[4]曹佳宁.轻度高血压(临界高血压)240例7年预后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10,10(3):610

[5]高京红.步行锻炼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病[J].现代康复,2010,4(2):268

第6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症定义为可控慢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理变化缓慢,病程长,短期内不能治愈或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虽然不能治愈,但只要按规律用药就能够长期生存。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朱尧武副主任医师,致力于肺癌研究近20年,认为将恶性肿瘤定义为慢性病包含了两层意义:①肿瘤的发病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重视预防和早诊早治。②尽可能将临床发现的肿瘤变成可控慢性病,延缓发病进程。

朱尧武认为,慢性病的概念增强了我们战胜肿瘤的信心,但也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治疗理念,更需要我们将肿瘤纳入到慢性病的管理模式中。而要让肺癌成为一种慢性病,特别是晚期肺癌带瘤生存。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不规范及过度治疗。

1.不规范及过度治疗

我国医疗资源尚不均衡,一些医疗单位在肺癌的治疗中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1)首诊科室首先治疗

一些医疗单位各科医生各自为政,仅从自身专业出发来诊治患者。如肺癌患者遇到内科医生便接受化疗,遇到外科医生则进行手术,遇到介入科医生则实施介入治疗。肺癌主张多学科综合治疗,包含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及中医药等,任何单一疗法都无法取得最佳效果。

(2)过度治疗

手术过度:肺癌手术强调彻底根治。考虑到恶性肿瘤常常无明确的界限,以及易出现邻近淋巴结的转移,一些医生认为肿瘤的手术范围越大越好,导致创伤加重,并发症增多,甚至小细胞肺癌也首选手术,延误了治疗时机。

放疗过度:一些医生为求治愈不考虑放疗反应,给予较大的放疗剂量,往往造成严重的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等,导致患者呼吸功能严重下降。

化疗过度: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认为: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周期数在4-6个之间,即使化疗有效,也不应超过6个周期。

(3)滥用治疗技术

一些医疗单位不重视诊疗规范,滥用新技术,如γ-刀、氩氦刀、质子刀、超声聚焦刀等,或盲目追求微创手术,不恰当地应用胸腔镜。

2.肺癌治疗的基石――规范化

规范化治疗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期乃至患者个人经济状况及其治疗的意愿等因素,多学科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有顺序、有计划、有步骤、合理规范的治疗。NCCN指南以肺癌组织细胞类型、临床分期为依据,以随机对照、国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是肺癌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明确提出了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不同策略,同时也确定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治疗原则和实施细节,有助于提高我国肺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

(1)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治疗

早期肺癌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IA期术后辅以免疫治疗,不主张术后放化疗。IB期可以有选择地(高危因素)进行术后辅助化疗。II期及IIIA期术后应施以辅助化疗。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尤其是一些局部晚期不能手术切除者,给予术前新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治疗,不仅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治愈率也能提高,一般2-4个周期为宜。

(2)非手术的多学科治疗

主要为放、化疗,适用于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晚期肺癌。化放疗联合治疗的对象为局限性晚期肺癌,可望提高疗效,倾向于同步应用化放疗为好。含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是肺癌化疗的基础,尤其是小细胞肺癌,二药联合优于三药联合或单药,化疗周期以4-6个周期为宜,增加周期数并不提高疗效,也不提高生存率,相反可能增加累加毒性。

非手术的多学科治疗还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及中医药等。

3.肺癌治疗的希望――个体化

规范化治疗是以大样本临床资料为依据,重点考虑的是相同临床特征的患者群体的治疗策略(矛盾的普遍性)。但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并不能让所有群体得到相同的获益。不同种族及患者自身差异,也使得肿瘤有不同的结局和转归。可见规范化治疗缺乏深层次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思考(矛盾的特殊性),其结果也没有给大多数肺癌患者的预后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在积极倡导肺癌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肺癌的个体化治疗。

(1)基于临床因素的肺癌个体化治疗

依据疾病因素的肺癌个体化治疗首要的是TNM分期。肺癌分期是一个最重要的临床预后指标,依据分期制定肺癌的治疗策略,是目前公认的个体化治疗基本标准之一。中医也认为肺癌随病期由早到晚,病邪由浅入深,其虚证由气虚向气阴两虚、阴虚、阴阳两虚发展。

依据疾病因素的肺癌个体化治疗还需要考虑病理类型。非鳞癌患者顺铂+培美曲塞组疗效优于顺铂+吉西他滨组,鳞癌患者顺铂+吉西他滨组更优。2012年NCCN指南建议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时首先确定组织学类型,将患者分为鳞癌与非鳞癌两大类。中医辨证论治探讨NSCLC不同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作者认为鳞癌以痰湿阻滞型为主,偏实证,腺癌以阴虚内热型为主,偏虚证。

依据患者个体因素的肺癌个体化治疗涉及的有种族、性别、吸烟状态等,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但最重要的是体能状态(PS)和体重减轻指数,如果PS>2或体重减轻指数>5%,则化疗无益。2012年NCCN指南对于PS0~2分的患者推荐含铂两药方案,对PS3~4分的患者不推荐一线化疗。而中医也认为在肺癌的预后转归中,在“正”与“邪”的矛盾运动中,正气起主导作用,存得一分正气,留得一分生机。

(2)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肺癌个体化治疗

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向我们展示了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可能是一组遗传学上完全不相同的疾病,每一位肺癌患者是特殊环境下的独立遗传与变异个体,正是这种遗传学上的差异,导致了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相同的肺癌患者,对相同药物治疗的疗效存在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

如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可以预测顺铂的疗效,核苷酸还原酶调节因子1(RRM1)过表达预示吉西他滨耐药,多药耐药基因(MDR-1)过表达预示阿霉素耐药,微管蛋白β亚型III(β-tubulin III)预示紫杉类耐药,胸苷酸合成酶(TS)导致培美曲塞耐药。

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已从依据患者临床特征进行选择(如吉非替尼、厄罗替尼对具有亚洲、女性、不吸烟、腺癌临床特征的患者有效),逐步过渡到依据肿瘤细胞的基因结构变化特征进行治疗选择的阶段。

吉非替尼、厄罗替尼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的是非小细胞肺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但K-ras(一种原癌基因)突变可引起耐药。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C225)也有较好的疗效。

在众多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中,与EGFR靶点同样受到关注的是抗肿瘤血管药物,其代表药物贝伐单抗。此外,一些多靶点作用机制的药物,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范得他尼等也分别进入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

随着对EML4-ALK融合基因、K-ras突变等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的认识,对非小细胞肺癌已开始实施基因变异联合或分步检测,以使具备不同分子特征的患者在分子精细鉴定的基础上得以接受最精准有效的治疗,从而推动了治疗的进步。目前针对EML4-ALK基因的小分子抑制剂克唑替尼具有令人瞩目的治疗效果;一些临床试验中K-ras与索拉非尼非也具有非同一般的疗效关系;新一代不可逆双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IBW2992,PF299804等)用于EGFR-TKI抗药相关的T790M突变;而针对C-MET扩增,可给予ARQ197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个体化治疗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历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使肺癌治疗向个体化的目标更近一步。

4.肺癌治疗的保障――中西医结合

中医中药在治疗肺癌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增效解毒,在许多临床与实验中得到证实。临床研究表明,扶正中药合用化疗能减轻毒副反应,增加肿瘤化疗的敏感性;中医中药与靶向药结合,也能降低靶向药的毒性,延长靶向药的缓解期;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有防止肺癌复发转移的作用。

肿瘤的发展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机体存在着多种免疫监视机制,发挥抗癌作用,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机制。其中以T、B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等为主的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中医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肿瘤持续性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因素中,最有效和特异的因子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VEGF不仅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而且还能促进微静脉和小静脉的通透性增加,因而VEGF表达对肿瘤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TSGF是肿瘤形成和增长过程中逐渐释放到外周血液的与恶性肿瘤生长相关的糖类物质和代谢的统称,对恶性肿瘤增生和肿瘤周边毛细血管增生起重要作用。VEGF、TSGF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肿瘤及周边毛细血管增殖,抑制恶性肿瘤形成和生长。多个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能够降低VEGF,TSGF水平,抑制其表达。

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医药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及生存质量的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均已结题,结果也令人鼓舞,中西医结合组无论在化疗完成率、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期上均具有明显优势。

在个体化治疗时代,中医药与靶向药结合则更具优势。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千百年来中医一直沿用的“三因制宜”,依靠望、闻、问、切的辨证论治体系治疗疾病,是个体化治疗的集中体现。中西医肿瘤工作者在“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口号下站到了一起,但中西医对个体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中医依据辨证论治实施个体化治疗,着重“病的人”,西医依据细胞分子生物学特征实施个体化治疗,着重“人的病”,两者可互为借鉴补充。

个体化治疗在西医,中医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存在。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个体化治疗的最好体现。但其实中西医对个体化的理解不尽相同,同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是中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西医个体化治疗建立在肿瘤异质化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肿瘤分层治疗,所辨为“靶”,靶同治同,靶异治异。中医个体化治疗是在病下辨证分型,同一种肿瘤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病程表现为不同的证型,所辨为“证”,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将非小细胞肺癌分为肺脾气虚证、肺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热阻肺证、气阴两虚证五型。准确辨证是中医疗效的关键,正如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只识病而不辨证,……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上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离中医精髓远矣。

目前研发的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单个靶点,而大多数恶性肿瘤都是多靶点多环节复杂的细胞调节过程,单一阻断一个受体或一条信号通路不可避免地带来耐药问题,导致治疗失败。中医药多采取复方治疗,具有多种有效成分和多靶点、多环节,多部位效应,但往往重点不突出。因此,深入研究西医靶向治疗与中医药的结合,可弥补中医药在病灶控制方面的不足,又有希望改善西医靶向治疗耐药状况,延长缓解时间,我们手头已经有一批生存期超过了5年的晚期肺癌患者。

肿瘤是一类非常不均一的疾病,因此个体化成为现代肿瘤治疗的基石。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个体化治疗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实践上具有互补性,如中医注重“人”,西医注重“病”,中医虽有多靶点作用特点,但重点不突出,西医单一靶点作用虽强,但易耐药,二者结合可能取长补短提高疗效。中医疗效取决于对“证”的准确把握,但仅仅依靠传统宏观辩证显然不够,需要吸收西医个体化治疗的研究成果。虽然单一西医指标尚不能揭示中医”证”的本质,且不具备与证型之间一一对应关系,但通过对不同分子生物学特征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观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证侯演变规律,典型证型与基因谱,证效关系与方证关系等研究,仍然有可能找到中医证侯的分子生物学基本规律,丰富辨证论治内涵,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

将肺癌纳入慢性病管理

1.像慢性病人一样长期生存

正因为上述理由,肺癌已不再是绝症,生存期大为延长。随着个体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肺癌病人完全可以依靠药物,象其他慢性病一样长期生存。即使无法彻底清除肿瘤,通过合理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其生长,使之与人体和平共处,长期“带瘤生存”。

2.像慢性病人一样长期服药

晚期肺癌治疗摈弃了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的传统理念,取而代之的是带瘤生存概念。研究表明,治疗后肿瘤稳定与肿瘤缩小或消失可以取得一样的生存时间。可见过度治疗是不必要的,只要肿瘤稳定不发展就可以了,化疗一旦取效,就可以及时转入维持治疗。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药物,一般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只需每天服一粒,定期检查即可,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一样。

中医药在维持治疗及与靶向药相互配合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能明显延长生存时间。

3.像慢性病人一样精打细算

第7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3年4月参加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汝康沙龙”活动的康复期乳腺癌患者153例。纳入标准:①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并已完成手术及放化疗的康复期患者;②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③患者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④患者知晓病情,并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排除标准:处于围手术期或化疗期的乳腺癌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①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例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费用支付方式、民族、工作状态等)和疾病相关资料(例如:病程、疾病分期、复发或转移、其他慢性病、乳腺癌家族史、参加抗癌团体、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②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GrowthInventory,PTGI):该量表最初由美国学者Tedeschi和Calhoun[6]于1996年设计开发,用于测量创伤后正性改变的程度。量表包括人际关系(7个条目)、新可能性(5个条目)、个人力量(4个条目)、精神改变(2个条目)和欣赏生活(3个条目)5个维度,共21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5分评分法:0分表示“完全没有经历这种转变”,5分表示“这种转变非常多”,得分越高代表PTG水平越高。该量表内容效度为0.98,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5[7]。该量表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8]、车祸[9]等人群。由于每个分量表条目数不同,得分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而本研究将分数转化为百分制分数进行各分量表之间的比较:百分制分数=(量表实际得分/量表最大可能得分)×100。

1.2.2调查方法由乳腺科护士组成调查小组,调查前对护士进行统一的培训,讲解问卷填写方法。并于2013年4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汝康沙龙”活动中发放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20min后收回问卷,并对问卷的完整性进行初步检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为95.63%。

1.2.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输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康复期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73(56.88±8.01)岁;病程0.5~30年,中位数为5.5年。其余一般资料见表1。

2.2康复期乳腺癌患者PTG状况(见表2)2.3康复期乳腺癌患者PTG影响因素分析年龄、病程与PTG的单因素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r=-0.012,P=0.036)和(r=0.238,P=0.004)。其余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指标包括: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费用支付方式、工作状态、疾病分期、复发或转移、其他慢性病、参加抗癌团体、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以PTG总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3。最终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病程和人均月收入为正相关因素,疾病分期和其他慢性病是负相关因素,结果见表4。

3讨论

3.1康复期乳腺癌患者PTG水平较高本研究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的PTG总分为(75.42±3.20)分,明显高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3,10-11],其原因可能是:首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均为参与某医院“汝康沙龙”活动的康复期乳腺癌患者。“汝康沙龙”是以心理康复为目标的乳腺癌患者心理治疗团体,以多种方式的教育和心理康复辅导为她们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有研究表明,参加抗癌组织的乳腺癌患者表现出更好的PTG水平[7]。其次,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对PTG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再次,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经过诊断、手术和放化疗后,对于目前的身体状况基本接受,并且乳腺癌及其治疗为患者带来的创伤促进了其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故欣赏生活维度得分最高。同时,患者会对生活进行重新规划,找到生活的新方向,在处理疾病与治疗相关问题中变得更坚强和自信[6],且愿意花更多精力于改善人际关系。但精神改变维度得分最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中国真正参与宗教、有的人数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

3.2康复期乳腺癌患者PTG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2.1病程表4结果显示,病程越长,患者PTG水平越高。随着病程的推移,乳腺癌为患者带来的负性影响逐渐减弱,同时,其对自身和人生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全面和深刻,对疾病所带来的正性改变拥有更多感受和体验,同时愈发拥有开拓新生活和尝试新事物的认知与感悟[7],越可能产生更高的PTG。提示医护人员应在患者患病早期即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度过疾病早期阶段,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其PTG发展。

3.2.2人均月收入表4结果显示,人均月收入与患者PTG水平呈正相关。人均月收入较高的患者一般不用担心此次患病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且有研究表明,家庭收入较高的患者更能有多种渠道获得疾病相关信息[13]。相对而言,她们能用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面对此次患病,并积极寻找最适合的治疗及保健方式。而人均月收入较低的患者常担忧患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她们遭遇的情境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增加了她们体验积极改变或成长的难度[14]。因而对低收入患者,医护人员应针对其家庭经济状况与患者商讨最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仍无法支付最经济治疗方案的患者,医护人员还可以帮助其向癌症康复组织或慈善机构求助,以克服实际困难,促进其积极心理改变。

3.2.3疾病分期表4结果显示,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的PTG水平随疾病分期增加而下降。癌症分期较早一般代表疾病预后较好,患者更易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有较为乐观的估计。较高的生存率对患者有更多的心理暗示和鼓励作用,在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的同时,也促进了PTG的产生。而分期较晚的患者往往对身体和生活抱有不良的估计,影响了心理调适过程,也影响了PTG的产生。因而在临床上,对于分期较早的乳腺癌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的信心支持,而对于分期较晚,预后较差的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与病情更为严重的病例比较,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并不是最差,促进其治疗康复的信心。另外,还可以使用心理暗示或病友示范的方式,建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8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采用传统的放化疗进行肺癌治疗,患者要经历难以忍受的药物毒副反应,而且失败的次数越多,后续治疗效果越差。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患者战胜肺癌带来更多胜券。

目前,肺癌通常有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每个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取决于多种因素,因此,在多个可能的治疗方案面前应全方位考虑,选择最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晚期肺癌有望真正变成一个慢性病,像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一样,在医生指导下在家服药,病情就可以得到长久控制,带癌生存。

分子靶向治疗是在对肿瘤分子生物学了解的基础上,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临床应用也证实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特别是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认识的逐步加深,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全球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亮点,特罗凯、易瑞沙、爱必妥、贝伐单抗等靶向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与放化疗协同作用,使肿瘤综合治疗科学性更趋完美,治疗有效率提高至少20%以上。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通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I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将达到60%~80%。所以,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进行检查。目前最常用筛查手段是胸部X线片,但是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

分子靶向治疗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治疗。癌症很难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治愈,应提倡“鸡尾酒”理念,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地把生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局部高温、局部冷冻、局部化疗、栓塞疗法相结合,制订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保持最好的生活质量。

有肺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包括长期吸烟,尤其是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直系亲属有肺癌者;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存在致癌因素者;肺部反复慢性损伤者,如反复感染、肺结核等。特别是患者咳嗽久治不愈;胸痛,尤其是深呼吸时加重者;肩痛伴有手指麻木;伴有或不伴有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其他如体重下降、呼吸短促、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等,需要早期筛查排除肺癌。

第9篇:慢性病治疗方案范文

慢性病不能光依赖小药箱

不少老人了解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或“久病成医”,在家里备了小药箱,认为慢性病在家治疗既省事又省钱。还有的慢性病患者,凭着自己多年看病吃药得来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他人经验”给自己开处方,这样做隐患很多,弊大于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专家点评:有些疾病发病初期的症状可能与老年人原有的某些慢病相似,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即使是慢性病,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定期复查。

看病要有全科意识

总的来说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在衰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增大,但老年人还是习惯哪儿不舒服就看哪科,看病缺少全科意识。

专家点评:看病前最好先由全科医生诊断一下患有哪些疾病。再请医生建议主要应先治哪种疾病,辅助治疗哪种疾病。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有利于身体恢复健康。

别把心理问题不当病

抽样调查显示,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使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专家点评: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也不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受到影响。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调整,多与人沟通,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吃药不能跟着广告走

过分相信广告,是老年人用药的一大误区。

专家点评:老年人既担心自己有病,又怕到医院检查出病,就自己看广告买药。结果常常是药不对症,花了不少冤枉钱,也没有治好病。因此,吃药最好听从医生的意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少花冤枉钱。

用药剂量、疗程要遵医嘱

程阿婆得了胃病,看病时医生给她开了一种药,并嘱咐她吃完后复查。她一吃就感觉好多了,药吃完了她没再去看医生,而是自己到药店买来这种药服用,且一吃就是半年,直到出现持续腹痛、腹胀的症状才上医院。医生说是药物服用时间过长所产生的副作用。为了减少上医院的麻烦,自己随意改变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的现象,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

专家点评:自主用药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最危险的。因为许多药物长期服用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很多老年病患者都需要终身用药,并应在医生指导下,对长期服用的药物定期进行适当的调整。

少花钱看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