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1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 管理 对策与建议

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成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业主要依照经济活动以及活动性质进行区分,分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业与私营性的服务业,二者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服务的对象性质不同。随着我国私营就业服务业的合法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行业规模逐渐提升,在社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尽管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措施,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策略,从而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中,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障碍,这些难题阻碍了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相关扶持政策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现有的政策不足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从而改善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

(二)综合实力落后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其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和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综合实力以及发展规模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人力资源服务业主要是为各个企业公司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而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本身的专业性人才就存在着短缺的现象,因此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人才不足导致了行业规模小,不利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2.人力资源服务业缺乏专业、统一的管理。由于专业性人力资源人才的不足,导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缺乏专业的知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整体质量较低。因此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服务效率。

3.人力资源服务业处于初建期。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主要原因是其资金不足,鼓励政策较少,导致行业发展十分困难,人力资源服务业如果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充足的资金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是十分重要的。

(三)行业标准和服务不规范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和服务没有受到合理的约束,导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服务规范方面缺少统一的管理,合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服务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业鼓励政策

人力资源服务业要想发展新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改善行业现状,需要充足的资金进行开发、改革新的产品和系统。我国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投资与融资的扶持力度,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改善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单一的发展现状。与此同时,减轻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中小型企业的财政税收,减少其资金压力,对于发展前景可观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进行积极的补助以及贷款贴息,鼓励其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的建设。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来完成,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服务功能。实力相当的企业强强结合可以飞速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鼓励我国中小型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的合并重组,能够促进企业的互补和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大规模企业。从全球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服务业需要不断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的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扩招专业人才队伍,从而促进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高。

(三)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自律发展

从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各行各业都必须建立合理有序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政府在管理和约束企业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自律发展,做到守法经营、诚信有序,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可以通过制定诚信档案等措施,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能够自主自觉的遵守市场秩序,从而实现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长期有序的发展。

(四)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对促进私营企业服务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平台,其次,行业协会的代表以及领导,能够与政府积极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帮助企业掌握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促进企业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和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也逐渐增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发展及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晶.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

第2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产业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划分越来越模糊,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融合发展表现突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一、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相互渗透促进产业间的融合

现代服务业是指建立在新的商业、服务模式和先进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点(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既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也包括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现代制造业是一个新型产业概念,它是传统制造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添加了现代两个字都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这两个行业添加了不少优势。目前,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联系紧密,他们相互依赖,共同作用,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以现代物流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为例,现代物流服务业是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的优质服务及物流信息的共享改变制造业的业务流程,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管理,进而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相反,现代制造业呈现出的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流程的创新及跨地区协作等特点也推动着现代物流业在组织、产品及服务模式上的创新。由此可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产业融合既可满足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又能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理论支持

产业融合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最终融合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集群理论指出,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之间高度关联的有机整体。产业融合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二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并形成的新型产业;三是产业间的相互融合。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发展现状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主要发生在大型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型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它是大量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的流向和聚集地,同时大型城市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些都是现代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生产要素,所以大型城市往往是现代制造业的聚集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现代制造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者,它的分布直接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分布,同时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较强,所以,大型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

在北京,提出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业,推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融合。如推进“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石景山数字内容产业基地”等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设立了“北京现代服务业促进”专项计划,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推动作用;上海,推进生产业功能区建设,为先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如打造“研发设计平台”、“ 创新孵化平台”;在上海化工区、浦东空港等产业园区配套发展物流型功能区等;天津,加大引导力度,加强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狠抓生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态势。如滨海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步带动现代物流、设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湖南长沙,以产业创新需求导向、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科技支撑为原则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如长沙高新区重点发展和打造文化艺术创意、工业设计等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基地建设配套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产品创造与交易平台等完善产业链条;江苏无锡,通过打造工业设计园、电信物流信息平台、高新物流中心等服务平台,促进发展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产业融合。

2、发展趋势

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相互依赖,共同作用,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并呈现加速状态。另一方面,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促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向国际化转移,两产业的国际化特征直接导致其产业融合也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点。

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发展途径

1、主要问题

(1)现代制造业活力有余但后劲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发展迅速,但后劲不足。主要体现在对生产要素的整合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较弱。在我国,生产要素虽然已在一些地区(如大型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但就整体而言,生产要素并不是很丰富,对生产要素的整合和利用能力较弱致使资源利用不足,各方面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继而阻碍产业聚集群体发展,对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融合产生不利影响。

(2)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力不强、整体结构不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特点,从而影响了服务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服务行业市场尚不成熟,知识产权意识和安全性差,缺乏与各级政府、科研机构、服务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同时普遍没有较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不同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致使现代服务业呈现不均衡发展的局面,因此不利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及产业间的融合。

(3)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不完善,产业间的融合处于较低状态。在我国,普遍存在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不完善的状况,致使产业间的融合程度较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仍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良好的产业配套和优越的服务条件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并提升其融合程度,反之则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及融合。

2、发展途径

(1)大力发展适合产业融合的环境,完善服务支持体系。良好、宽松的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同时也要求职能部门强化对服务业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服务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宣传鼓励,以推动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2)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不断延伸,应充分发挥“粘合剂”作用,使产业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产业融合中的制度障碍。

(3)加大产业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产业融合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可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或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进而拥有大批人才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树义,论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现代商业,2007,23

[2] 邓丽姝,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

[3] 时炳艳,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思考,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4] 周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 开发研究, 2010,06

第3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世界经济,2006(8).

[2]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世界经济,2007(1).

第4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信息产业的涵义

在当今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这个名词不再陌生,它的概念也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关于当今的信息产业的概念,以及国际上关于界定信息产业范围有许多种观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则将信息产业的概念在原来主要指制造业、软件业、通讯业和IT服务业的基础上,扩充了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信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内容。一般而言,信息产业是由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构成[1]。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今天,发达国家中1/2以上的从业人员从事以信息为主的工作。如果现在的预测准确无误,那么在未来10年人类的全部工作中将4/5与信息有关[2]。而在世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一直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早在1983年国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就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了国家对策;1986年制定“863”计划时,又把信息技术列为重点开发的高技术领域;1993年进一步提出将建立“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列入加紧开发的大项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兴起,中国也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建设计划。从建国以后信息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到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信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发展速度增长,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信息产业的年总产值由100亿元增加8000亿元,增长了80倍。中国在消费类和投资类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方面已经成为了世界信息产业大国。

如今,信息产业已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形成了中大型的规模和相当的竞争力。以典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来说,2008年增加值总量达到7859.7亿元,同比增长17.21%。而2009年在电信业务方面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5553.6亿元,同比增长14.86%;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9.89%,其中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74721.4万户,普及率已经达到56.27%,移动用户数占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达到70.43%[3]。

三、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关键

当前我国信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从总体上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的是,本土企业面临着核心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困境。

首先,与国外公司相比,本土企业多而不强,缺乏能整合各环节经济资源的链核。中国在信息产业企业总体竞争力比较弱的情况下,出口的只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低端信息产品,而国际资本和国际信息产品占领的却是增长迅速的高端信息产品市场。无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还是自主创新能力,跟国外优秀信息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海尔在国内电子信息企业中算是实力强大,旗下品牌众多,但也只有白色家电等“传统保留节目”算得上是主导产品,电子信息类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仍然有一定差距。我国信息产业链缺乏能整合各环节经济资源的“领头羊”,产业链基本上呈孤环、断链、短链的状态,集成竞争力被大打折扣。因此,由信息产业推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的基础上,要想在国际信息经济的大潮中不被淹没,我国只有加快促成信息产业链形成,提高信息产业链集成竞争力。

第二,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所限,长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而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的发展远落于其后。这种信息产业发展“头重脚轻”导致了上游环节的生产能力大于下游环节,产业环节不配套,上游大量产业资源被闲置的结果。因此,要解决信息设备制造业产业能力过剩问题,要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

第三,虽然现阶段国内许多信息产业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但多数限于低端制造,并未参与核心技术研发,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信息产业目前仍是一种层次较低的国际化。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调整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在继续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和产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国内信息产业企业积极的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限制引进一般的产品、设备和生产线,特别要鼓励国内信息产业企业开发高端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对外开放国内信息市场的同时,做到切实的提高国内信息产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乎和竞争力,要做到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自己能订立出国际标准,才真正能够与跨国信息产业企业展开竞争,才能在信息经济中获取丰厚利润。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产业发展中,信息服务业和内容业是信息产业链条上高增值、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是提高信息产业链集成竞争力的关键。信息服务业已成统领信息技术产业的中枢神经,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IT硬件制造商向软件与服务转型,并带动了其它制造业的转型。从长远看,信息产业价值链的重心将向上游迁移,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是信息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4]。而且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人才济济,在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次转移中,正吸引着大型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和公司总部纷纷向我国转移,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蒋霞美.我国信息产业链逻辑结构解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5(4):153-156.

[2]李仁主.项目选择与高起点扩张[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1).

第5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特点;移动终端;互联网行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网民的逐年增多,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呈爆发式增长,并且这种增长趋势将继续蔓延成为世界电子商务业的中流砥柱。与之相应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引擎和信息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日益广泛和深刻。如何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以及如何消除“数字鸿沟”并遏制其与“经济鸿沟”相互强化,是影响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时间短,增长速度极快,而目前的硬件和软实力不足是制约其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已经开始转型,许多新兴行业也开始萌芽并快速发展,其中电子商务的发展最为明显。2002年以后,中国企业开始从内部系统集成走向外部电子商务,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速(28.64%)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7.4%)的3.86倍,全年网络零售额的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37.7个百分点;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50%,全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信息消费的拉动带动了相关产业1.2万亿元的发展,对GDP贡献约0.8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支柱,其发展带动了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

1.1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涉及到的领域正在逐步扩大,电子商务行业与传统行业相互融合之后,将带动传统的物流、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也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兴起。由于电子商务交易在人们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服务行业开始在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行业中有所表现,他们通过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电子商务应用需求。

1.2促进传统企业快速转型

电子商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及市场占有率加大,一方面对传统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其发展受到桎梏,而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和改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采购、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将向企业内部进行深层次延伸,与企业内部价值链深度整合。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

2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应用水平的提高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双重发展,这一点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他们把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诠释为所谓“在线(online)”与“离线(offline)”的融合,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走到了历史的三岔口,在未来必然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和电子商务自身的特点来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一定是依托与互联网市场与实体市场经济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之上。

2.1移动终端应用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力军

移动终端应用因具有时效性、便捷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而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这也为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平台。随着互联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手机网民的增多,移动终端应用将成为有效促进电商企业发展的新力量。

2.2促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行业融合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电子商务网购平台有有大大小小商家企业约二十多家,随着网络购物规模的不断扩大,实体+网络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将成为各行业的主流。网购不仅让许多网民乐此不疲,而且成为不少零售企业抗击金融危机的一条新出路。同样,资本在电子商务这一爆发领域聚集。

3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度体系不健全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相关法律不完善,导致侵权行为,售假、售后服务不完善缺陷严重阻碍了电商行业的发展。对此,政府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引导电商向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3.2支撑体系不完善

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支柱有网络平台、物流服务业、人才配置等。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网速排名在全球中仍然靠后,电商行业的中高端人才配置依然比较落后。为此,政府应当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尤其在注重在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络建设,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培养中高端的电子商务人才,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4结束语本文主要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首先针对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就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特点中暴露的问题提出了简要的应对措施。希望本人的分析研究能够给相关的电商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作者:胡江涛 陆娜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 产业结构升级 现状

一、 引言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目前,天津正立足中国北方、辐射东北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型大都市,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大转型的加速现代化时期。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发展服务业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天津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研究,提出了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1.服务业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和趋势。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一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使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均衡和协调发展;二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产业层次。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就是要继续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夯实基础地位;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经济中的比重,最终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是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服务业产值的提高就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

2.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和突破口。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努力提高其发展水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把握生产业的发展趋势,抢抓生产业的发展机遇,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对于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占据优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达,产业结构处于高端位置。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制造业不断受到冲击,但美国抓住了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个关键环节,保持了经济占优势的地位,如硅谷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业、华尔街的金融保险证券业等在国际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天津产业结构现状

1.产业结构横向比较,2009年天津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7:54.8:43.5,其产业结构还处于“二、三、一”阶段。“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三次产业结构交错演变,总的趋势是,进入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持续上升,其中,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三产比重超过50%。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国家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除少部分国家外,一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50-70%之间,2009年,天津人均GDP为6240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以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为9136美元,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3.5%。同一年,作为我国另外两大直辖市的北京市和上海市,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分别达到75.8%和59.4%,第三产业对北京市和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分别达到81.7%和65.3%。北京和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经升级到了“三、二、一”阶段。由此看出,天津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还处于中等水平,与其人均GDP并不相符,天津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大力发展。

2.服务业纵向比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1年至2008年一直保持着平均13%的增长率,2009服务业有很大进步,增长率达到了35%,比2008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占全市生产总值平均为42.5%,而2009年其比例达到了43.5%,比2008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天津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起伏不断,平均为36.2%,09年的贡献率上升到了44.5%,比2008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服务业发展发展在08年以前的发展是比较稳定的,而2009年服务业发展的却有了突飞猛进的趋势。无论是比列数还是贡献率都有了提高。

3.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占统治地位。2008、2009年天津服务业构成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了50%。占据了服务业的半壁江山,可以看出虽然天津服务业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缺乏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生产业增速缓慢。

四、对策建议

1.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2.政府应着力招引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更加注重服务业品牌引进工作,突出招引品牌连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新型物流等新兴服务业。

3.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平台和条件。

4.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可以先行先试,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5.实行“走出去战略”,发展全球化服务业,而不局限一个小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善同.21世纪初的中国服务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天津统计局.2009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第7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状;对策

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全球产业发展出现崭新的迹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集中体现其精髓的生产业部门的作用逐渐凸现。当今社会,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现代服务业及其最新发展趋势

1.辩证看待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国内的提法,先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决议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使用。在此之前,我国经常使用第三产业这个概念。

我国出现现代服务业提法的文件并没有给出其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在国际上并没有正式使用过现代服务业的提法,而是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我国学者多数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一般认为,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包括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具体可概括为“两新五高”。[2]“两新”指新服务领域和新服务模式。前者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了传统的消费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业等新领域;后者指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的新的服务业态。“五高”包括高文化品味、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智力密集、高服务质量。此外,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区分也是动态变化的。传统服务业以新技术、新管理方法改造后可以转化为现代服务业;旧时代的“现代服务业”因历史推移而落伍也可能蜕变为新时代的“传统服务业”;一个服务行业中同时存在着传统部门与现代服务部门。

2.现代服务业的最新发展趋势[3]

(1)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产值和就业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2)现代服务业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的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生产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产业组织复杂化,制造企业内部的设计、研发、测试、会计审计、物流等非制造环节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化服务部门,如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许多行业相互融合,产生了一批新的现代服务业行业。

(3)创新和创意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创意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以迅猛的势头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价值已达到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则更快,如美国达14%,英国为12%。

(4)服务外包成为现代服务业国际化转移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1/4,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服务业的跨国投资逐渐成为国际投资的一种主要形式。

(5)品牌成为现代服务业核心价值的决定因素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没有品牌的服务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服务企业,没有品牌的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城市。越来越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加强品牌建设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6)服务制造业集群成为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超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为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专业化生产的服务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以推进,相继出台了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专门成立了各级服务业委员会,各服务业相关部门都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全省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

振兴以来,我省的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2487.8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29亿元,年均增长11%。随着其发展规模的扩大,社会贡献日益突出,2009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3%,拉动GDP4.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实现地税收入707亿元,占全省地方税收的63.2%,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实现新增社会就业61.7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53.8%,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同时2009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的51.1%,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军。

但是,从与发达地区的对比来看,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更多的不足:

1.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比重偏低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已达到占GDP70%以上的水平。我国的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比重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2009年北京市服务业比重为(75.6%)、上海(59.4%)、广东(45.7%)、天津(45.3%)。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照,辽宁服务业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资料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10

2.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我省的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成分较大的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24%,而金融业占10%,科技研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占比不到5%。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生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从世界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来看,在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信息通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服务业的主流,在主要工业国已达50%以上。我国的发达地区现代生产业也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2007年北京地区生产业占服务业产值的55%,占北京市GDP比重接近40%,广东分别为51.1%和22.1%,浙江分别为50.6%和20.5%;江苏分别为48.6%和18.2%;山东分别为48%和16.1%。与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省现代生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占服务业比重和GDP的比重分别为34%和13%。(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最新的数据无法得到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趋势)现代生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比重小就会导致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渗透能力不强,难以支撑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3.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集群水平较低

现代服务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现代服务业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

2009年我省城市化率超过了60%,全国平均水平为46.6%,城市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国服务业比重为43.4%,我省为38.7%。可见,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国内外中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区域具有高度集聚的特征,尤其是以金融和商务为主导的核心集群,往往在推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主引擎的角色。

4.缺乏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企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差,关键在于现代服务

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一个区域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得快、竞争力强,那么这个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就会发展得快发展得好。而我省缺乏规模型、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2010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我省现代服务业中大商集团123位。另外,巨大的品牌效应对服务企业、行业、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目前我省的现代服务业还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力不强。

三、促进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1.改革体制机制

第一就是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继续推进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第二、促进制造业分工深化,加速生产业产业化进程。第三、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加强对服务业的市场监管,可有效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无序竞争,对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而提供有效的支撑:一是发挥大学等科研就够的支撑作用,形成政府的支持、研究机构的科研开发、企业的推广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二是培育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三是构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

3.培育和集聚服务业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是当前辽宁省培养和集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首要途径。加快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应重点立足辽宁省产业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训练基地。

4.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整体来看,我省的行业协会由于历史原因,依附于政府的官方色彩比较浓重,在行业治理方面的职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还需要在政会分开上下功夫。应确立行业协会的独立地位,对行业协会实行在机构、人员和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的彻底脱钩。明确行业协会独立职能,界定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职能边界。调整行业协会结构布局,推进现有行业协会的重组整合。

5.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辽宁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也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无论生活业还是生产都有潜在的份额巨大的市场需求。辽宁人口众多,且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对生活业的需求很大。辽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国际转移客观上为辽宁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许多制造业跨国公司转移到新兴经济国家,在转出国为其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企业也随之而来。因此我省要通过积极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吸引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流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改造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以提高我省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提高现代服务业附加值。

6.加强集团化、品牌化建设

我省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创新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开发和建设,以品牌促发展。对确认的国家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企业要加大扶植力度,比如重点培育东软集团、大商集团、大连万达集团、辽宁出版传媒、大连商品交易所、联合物流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本地大公司。努力提升服务业的产业能级,增强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国云.服务崛起――中国服务业发展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顾乃平,陶锋.现代服务业知识干部读本[M].广东:公东经济出版社,2010.

第8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转型期;服务企业;管理;营销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服务企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国的服务产业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在国际服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企业有及其深远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一方面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有很大的提升。

(二)我国服务企业面临的机遇

现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十”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网2012年12月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将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2010年相比要提高4%。一是推动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活业,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服务业迅速恢复,许多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服务业投资增大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然而,我国服务业由于起步晚,面临很多发展问题。比如,发展长期滞后,生产业水平不高,生活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服务企业中服务人员平均素质和能力不高,服务标准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方面,我国的服务业没有明显优势,这些对于我国服务业都是不小的挑战。因此,服务企业需要通过服务管理和营销提高服务的标准化程度、服务水平和服务人员素质等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如图1所示。

三、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进入服务型社会。目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服务业的平均水平,成为发达国家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此外,由于发达国家专注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服务业环节,并依靠资本、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服务贸易处于有利地位,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服务输出国。时代大潮流下我国未来服务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特征。传统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要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如图2所示。

第一,服务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代表着服务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了服务业发展。我国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和服务消费需求日益明显。我国的服务企业要不断了解和把握新时期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心理,设计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以专业的服务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才能够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把握先机。

第三,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表现在资金的投入以及放松了服务业发展的限制,鼓励服务企业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流程。

第四,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员工,现代服务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知识型员工。服务企业应培养有专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服务企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

我国服务企业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市场细分化和需求多样化,主要挑战来自管理和营销。要努力适应新经济环境,将服务营销和管理作为竞争的手段,做到坚持“以顾客为中心”;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服务文化,如图3所示。

(一)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和营销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以顾客为中心”

20世纪70年代中期,市场份额的利润效果研究小组研究发现市场份额是决定赢利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很多年企业都将市场份额视为企业取得利润的原动力。但是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服务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服务企业的顾客忠诚度比市场份额更重要。它们声称“以顾客为中心”,但如何落实和推行这一理念,并进行管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如今,我国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的服务企业要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以顾客为中心”意味着所有的战略需要关注顾客,运营和人力资源的决策要考虑对顾客的影响,服务营销的工具要以顾客为基础。

“以顾客为中心”首先要求服务企业从顾客视角看待服务。在新时期,我国服务企业要明确顾客购买的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由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利益组合。顾客搜索能给他们带来价值的解决方案,服务是某种解决方案存在的载体和形式。服务价值对于顾客不是单纯服务,而是由产品、服务、信息、关怀及其它要素所组成的集合、利益和解决方案。只有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才能在激烈的服务竞争中,在顾客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和营销运营的基础是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第9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河南 服务业 发展路径

一、河南服务业发展现状

河南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03年,河南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4.3%的历史顶点后,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与世界平均6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只相当于世界低收入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河南产业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在服务业内部构成中,河南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但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以知识为中心的科技、教育、信息服务业落后,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中起核心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相对薄弱,将影响到第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探索服务业发展路径,是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二、河南服务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该阶段将经历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业经济主导的转型,经历产业结构软化的历程,即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大,同时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即工业深化和农业深化)的过程。预计在这一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将进行两次大的调整和演变:第一次是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服务业中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中由生产初中级产品为主完成向生产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中级产品为主的转变(即完成高加工度化阶段),大致将在“十一五”末期至“十二五”期间进行;第二次是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大致将在“十三五”末期至“十四五”期间进行。

目前,河南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尚不会出现服务业取代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质变,但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业含量将不断增大,呈现较明显的产业结构软化的量变趋势;产业结构合理化中,更多地表现为工业、农业生产迂回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向第一、第二产业不断渗透,出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各产业内部也将出现知识技术密集化趋向,生产业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三、拓展河南服务业发展空间的路径

1、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生活业发展开拓空间

收入分配制度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活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为生活业发展开拓市场空间。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加快农业、工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加工深度,为生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只有提高农业、工业加工深度,才能增加农业、工业的服务业环节比重,拓展为农业、工业服务的生产业空间,推动河南生产业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小,农产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如设备研发、物流、零售业等产业)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所以要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及相关服务业。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河南应积极适应这一转变,促进服务业向工业不断渗透,顺应工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的趋势,推动为工业服务的生产业大发展。

3、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为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发展服务业的载体和依托。服务业要想发展需要最低“入门人口”,也就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服务业才具备盈利的条件,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城镇化的人口集聚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餐饮业、教育、科技、交通、文化、卫生、金融保险、信息等各种服务业的产生、完善和壮大。城镇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为河南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加速河南服务业发展的路径

1、大力发展生产业,满足生产服务化需求

河南正处于制造业转型时期,应充分发挥生产业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的飞轮作用,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发展,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之一。河南制造业发展已进入迫切需要生产业支撑和引领的关键阶段。

以生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河南省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在不断增长的生产业需求中,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增长最快,在面向生产业发展中,如何解决好这几个关键性行业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好相关政策体制和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要在金融体制、体系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上取得进展,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是要解决好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与软件产业的发展问题,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与诚信制度建设的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需求,河南应科学地选择发展生产业的重点和主要方式。在制造业较发达的地区,发展生产业的重点是,加快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生产业或其战略性环节,如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咨询培训服务业、会展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主导产业信息化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在制造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生产业的重点是,加快发展适应制造业产能扩张,有利于支撑其开拓市场、节本增效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专业化与特色化水平的生产业,如市场营销服务业、咨询培训、会计和法律服务、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等。

2、积极发展现代生活业,推进服务现代化进程

推进服务业转型,壮大服务业规模,需要适应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的趋势,大力发展满足现代生活消费需求、能拉动内需的现代生活业。目前,河南既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又能拉动内需,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好产业基础的现代生活业,主要有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和商贸服务业。推动这些产业调整和发展,对壮大河南服务业规模,拉动省内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积极培育支柱型生活业,壮大服务业规模。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其次贯彻“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综合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领先产业和窗口产业,把河南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强的旅游之地。再次加强引导规范,发展壮大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保障性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最后适应消费市场需求,立足省内,面向全国,依托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3、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构建“一极、两带、多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以郑州市为核心,构建全省现代服务业增长极,进一步增强省会郑州的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以郑汴―郑洛产业带和郑新―郑许产业带为两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相互支撑的生产业集聚带,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以各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结合优势,明确定位,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业集聚区。

突出特色,推动服务业重点城市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强力推动重点城市服务业发展,形成以郑州为龙头、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区,沿边各市为支撑,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服务业新格局。大力培育中原城市群服务业核心区,加快中原城市群各市与郑州的空间、产业和功能对接,助推服务业加速发展,形成连接紧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各地要因地制宜,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全力推动本地区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尽快在全省建成一批功能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的服务业集聚区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耀: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