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前言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能否成功培养起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将来的影响十分巨大。独立思考能力应该是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数学课程中更是如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1]
二、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课题的研究价值
1.存在的问题
2011年2月13日《福建教育》编辑部钟建林在主持题为“小学数学预习,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时,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曾经负责了几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的前期组织工作,几乎每次都有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提前预习。不让学生预习,那就剥夺了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数学思考方面有一条: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2]
2.课题的研究价值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既然“凡为教,目的都在达到不需要教”那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也应该如此。他还指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可见,与教师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相比,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如果教师把精力都花在教学生有限的知识上,不仅学习效果不如人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想拥有自学能力,首先要能独立思考,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多的好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目前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解析
当前,我国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还不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很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原因导致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不足:
首先在于我国教育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千百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讲授式的教学,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就,平时只关注标准的答案是什么样的,而不思考变准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这样的教育是保证了学校和学生的升学率。但是却形成了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学生只能盲目的听教师讲授或者记笔记,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有些老师甚至认为学生有自己的意见是叛逆的行为,长期下来,学生自然放弃自己思考的机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终成为老师口中的“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其次,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度地关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学生每天的课业非常繁重,据调查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5-7科的科目,上课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由于小学生智力和精力都有限,加之绝大部分时间已经耗在课堂之上,就客观地造成了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难以形成。
四、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建议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虽然较差,但是,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养成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活跃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教学为主。将数学课堂打造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探索的民主式的自由课堂,老师做好纪律控制和引导。例如,在倍数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发表意见,或是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演算和分析,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指导。
2.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很多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差,所以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学案例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也就达不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教学,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会更好,也会在生活中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在加减法算数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或是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指来进行验算,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其实,当下流行一种手指演算法,无论是加法、减法还是较难的乘法、除法都可以用手指简单地进行计算,而且结果非常准确。但,鉴于这种方法多存在于一些课外培训机构中,教师可以选择进修或是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更好的将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加强数学的课下学习。数学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课下的求知和探索过程更加重要。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也可以不分组,安排与课程有关的数学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索和寻找答案,并及时对学生的课下探索结论进行检验和纠正。课下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应该自觉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不能总是被动地学习,应该培养主动好学的精神,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战胜别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判断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凭空地去钻研,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知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纸空文。比如,在课间和放学的时间里,其他同学都去玩耍,自己却静下心来研究和思考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和理论,对不理解的自己进行思考,同时要加强对自己的自信程度,长期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五、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缺憾。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培根: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2、牛顿: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3、狄德罗: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
4、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一、培养集中的注意力,养成认真听课,会听课的习惯
学习过程没有注意力就吸取不了信息,就得不到知识。注意听了,还要培养学生能分辨出哪些知识理解了,哪些知识不理解,不理解的知识又是卡在什么思维过程上……这就是会听不会听的问题。听是为想作准备,通过想才能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能提问题,就是善于思考的表现。这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排除中、困生的学习障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步。
二、训练说的能力,养成积极主动正确地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或同学的问题。这是现代教学论所主张的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的问题。为此,就要训练愿意“说”,要“说”就得先“想”。要“想”就是动脑思维。“说”的能力培养分开层次。中困生不爱质疑问难和回答问题的原因,首先是缺乏信心、缺乏勇气,害怕说不好让同学耻笑。教学时就应主动鼓励其说的勇气,给他们以教育、示范和训练。有的自己没想好,要说又没有把握能说对。说不好的就要教给他怎样说,模仿老师和同学的说法,也可以在课前教给他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能回答上来就表扬,说对一点就鼓励,说不对的地方或说不出来的时候,就启发他想好了再说。这是培养回答问题习惯的训练过程。高一层次就是要求善于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三、训练学生探索知识结论的推导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结论产生的思维过程。数学学习能力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听会的,而是在独立思考锻炼中养成的。
数学教学要指导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思维习惯,即合乎初步的逻辑的思维、会运用数学语言的思维和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思维的习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然后再由教师指点完善概念的结语;教学数学的法则、性质、定律时,则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事例和算式启发引导学生找出一般的共性规律,再由教师总结归纳,学生阅读课本,掌握知识的结论。这样就会使学生从中获得独立思考的乐趣,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看书,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
课本是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无声的教师。但现行数学教材不是无师自通的教材,小学生的语文、数学基础还很有限,所以数学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靠预习自学获得知识。但在讲完新知识之后,对知识的结论和它的推导过程,必须让学生能在课本上找到是怎样叙述的。因为在课内指导阅读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阅读习惯所必需的。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后复习时阅读课本,让他们找到知识的重点和关键。要指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路,这些阅读教材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培养学生会审题和自检的能力,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自从学校里提出反对限止干涉过多,要发扬民主,发挥同学的积极性,培养同学独立思考能力后,我们学生的思想是活跃多了。根据这个精神,我们学文科和社会科学的七、八个爱好写作的同学想搞一个墙报。墙报的主要内容是刊登我们平日的学习心得和见解,探讨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发表我们对学校和社会上各种问题的意见。但是,我们的想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对他们的意见,我们并不以为然。
他们不同意的理由之一:学校里办有校刊,团组织、学生会、系级专业也有墙报和黑板报,同学们有稿件有意见尽可以在那里发表,没有必要自己再出一些墙报。我们认为:同学有稿件有意见固然可以通过那些刊物发表出来;可是,这些刊物的篇幅有限,而且要求不同,无法发表很多同学的来稿和意见。当然,我们搞墙报的主要目的还并不在于能否发表稿子,而在于通过办墙报,组织一部分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见解,研究探讨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发表对学校和社会问题的见解,来逐渐形成自由思想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通过墙报,对学校和同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意见,吸引同学们关心学校和同学本身的工作,展开批评自我批评,这样,对帮助同学克服缺点,推动学校改进工作,也会起积极的作用。而要获得这些好处,光靠学校已有的少数墙报是不够的。
他们不同意的理由之二是:怕同学们自由出墙报后,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和相互批评的文章,会引起同学们思想上的不一致,造成同学与学校行政和党团组织的对立,因而学校行政和党团组织就难于领导了。我们认为,同学中既然有了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他们思想上已经并不一致。对这些不一致的意见,是不让其发表出来好呢?还是让其发表出来好?应该说是让其发表的好。因为只有让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引起大家来争论和讨论,才能引导大家求得真理。学校行政和党团组织的领导作用也就表现在这里,它应该允许而且要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各种不同意见,放手让同学们展开争论。在争论中,学校行政和党团组织应该加强领导,对正确的意见加以发扬,对错误的意见加以分析批判,引导同学们逐步探索真理。我们应该相信同学们都都能服真理的。而堵塞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实际上是抹杀客观存在的矛盾,它是不能引导同学求得真理的。当然,让同学们自由出墙报,发表各种不同意见,是难免不出偏差的,因此,学校行政和党团组织还应加强对墙报的具体领导。为此,学校行政和党团题织可以制订同学自由出墙报的条例,以防止不负责任的乱出墙报,防止不符事实、不着对象的乱登批评文章。另外,学校行政和党团组织还可以通过校刊、团、学生会办的墙报和黑板报来指导同学们办的各墙报。因此,我们认为让同学们自由出墙报后会引起学校混乱的过虑是多余的。
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是美术老师。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很荣幸今天可以跟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
儿童学习绘画的好处(一)
幼儿从小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会感到好奇心,特别对于画画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开始的涂鸦期开始就表现出了幼儿对画画的兴趣是很深厚的。而且画画对于幼儿、儿童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从小培养幼儿画画培养儿童画画对孩子的成长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总结一下优点多多哦!
1、学画画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
绘画课每天都有新的内容,绘画应该是孩子距离客观世界最近、最直接的一种活动。画画的孩子每天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专门研究不同的观察方法,并切实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描述。如此日积月累,孩子就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敏感。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越来越聪明。
2、学画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用双手制作一件东西对于发掘孩子潜在的天资与无限的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绘画、手工的教学中,孩子会用自己的双手接触到不同的笔、颜色、纸……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并在绘画与制作练习中熟练掌握这些材料各自的特点与不同的用法,也许只有在美术客堂中,孩子才能真的利用他们的双手独立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3、学画画增长孩子各方面的知识。
每画一张画,每涉及到一个新的绘画内容,孩子不仅仅要准确观察对象的形状与颜色,更要认真了解每一事物的构造与特征,分析其外在特征的形成原因,并大胆设想其可能出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画出成功的作品来。美术课堂的讲解范围广泛涉及艺术、文学、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常识。所以,美术课堂真的可以当作一本趣味性极强的百科全书
4、学画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术也许是唯一一个永远都没有枯燥的重复、永远都不会出现固定法则的学科。美术永远有新的课题、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永远需要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感受、不断寻求自己的观念与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这种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应该从小养成。让一种优秀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意识,才算真的具有创造性。
1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有目的的提问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然而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课堂提问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调查和反思,我认为主要问题有:
1.1 提问繁多,不具针对性
有些教师课堂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接连不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回答当然不尽如人意。过多的问题,不具有针对性,学生抓不住重点,不了解老师的真正意图,回答只停留在表面,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接二连三的提问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课堂气氛差,教学效率低下。
1.2 只重提问,忽视回答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得出结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在有些课堂上老师只顾提问却不善于倾听,更不要说分析学生的答案、指出学生回答中值得肯定和欠缺的地方。学生经过思考然后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值得鼓励的行为。老师作为一个提问者同时更作为一个倾听者,一个眼神的肯定都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作为老师坚决不能吝惜这些。回答问题的同学受到鼓励就可以把其他同学带动起来,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课堂效率也会跟着提高。相反,老师如果对学生发言不够耐心,他们会觉得被忽视,有的甚至怀疑回答的有问题,这样会严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1.3 提问模式僵化,问题答案唯一
在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老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关注。在实际中往往并非如此。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老师认可,也希望老师可以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然而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固定的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对其他学生视若无睹。另一方面,有的老师总是在学生给出答案后头头是道地反复强调自己的“正确答案”。这样的模式学生参与性会下降,长此以往会造成一些学生的消极倾向,在以后的课堂他们就不再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了。
2 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上述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使提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改进的措施主要有:
2.1 抓住重点,把握引导时机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教学手段,但提问绝不是越多越好。老师应该把握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要善用提问,循循善诱。精心设置问题,有目的地提问,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和数量,提问简洁,切忌冗长繁多,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答案,避免他们过于仓促而应付了事。对于复杂的问题老师一定要善于引导或者把问题分成小问题以降低难度,避免问题晦涩,学生不知所云,打击学生积极性。
2.2 转变角色,做好引导者和倾听者
上述几个问题或多或少都指向了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的弊端,基于这一根源,作为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多地做好引导者和倾听者。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4课《乌鸦喝水》,可以提问小朋友如果他们是乌鸦他们应该怎么做,肯定会激发小朋友的兴趣,然后鼓励对他们的发言,答案并非唯一,告诉同学们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而且办法不只一个。作为老师还应该让学生提出疑问,比如可以问对于乌鸦的方法大家有问题吗?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且有疑问就勇敢提出,大家在说出自己的看法的同时也倾听和分享了他人的智慧。老师要旁敲侧击,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这比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一节课效果好多了。
2.3 巧妙设问,照顾到每一个同学
提问是老师与同学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形式,老师在设置问题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回答,这样既保证了这些同学的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他们也是鼓励。因材施问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4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悟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会被用来当做教师教不出好成绩的托词。笔者认为,如果将“悟性”简简单单地与学生天生的能力或者是“智商”等同起来,那是对“悟性”的最大误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由此可见,“悟性”可以培养,而且应该要成为评价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学生的“悟性”不仅不应该成为教师低能的挡箭牌,更应该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助推剂。那么,学生的“悟性”该如何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提供更广阔的阅读平台
还记得《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中摘要刊登了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信中还写道,如果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语文,那么高三毕业生的语文水平和初三毕业生是没有区别的。这封信无疑刺痛了所有语文教师的神经,但也理应引起全中国的语文教师沉痛反思。良好的“悟性”来自于哪里,我们从这封信中应该能找到答案。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都不缺少苦口婆心的劝学,不缺少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缺少持续扎实的读练,但所有这些似乎并没有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倒是偶尔给他们“开点小荤”,如上阅览室自由阅读,把他们各自的藏书拿到学校来与同学共享等,他们反而格外地兴趣盎然。我们有许多语文老师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或是现行体制的约束,在给学生提供阅读平台时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担心他们读的太多太杂又吸收不了,是在浪费时间,并害怕因此耽误了正课而影响考试。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实在大可不必。因为无论学生读到了什么,也无论他们是囫囵吞枣还是精品细读,语言文字的魅力都在或多或少地冲击着他们的大脑神经,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得以提升。只是这种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读自己喜爱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做思考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去找另一本。这种自主性阅读值得我们借鉴。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要一味地跟教材“死磕”,要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平台,让他们博览群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语文的“悟性”也自然得以濡养。
二、培养更独立的思考习惯
我们还是来谈谈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奇怪现象。我们在感叹那个拼命做课堂笔记却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太没有“悟性”之余,是否也应该思考,他为何没有“悟性”?笔者想,这恐怕还是他自己的学习习惯使然,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长此以往,大脑成为装别人思想的容器,自己的思想却逐渐枯萎,如此,“悟性”何来?总理在与首都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时曾提出殷切期望: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当然,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时候责任在教师。第一,板书太多,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不足。现代教学中,媒体的使用早已成为习惯,因为它方便直观,也省去了教师的书写之苦。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信息,奢华绚丽的板书设计一股脑儿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缺乏判断力的学生而言,面对稍纵即逝的幻灯片,他们唯有奋笔疾书,捡到篮里都是菜,至于老师讲什么自然无暇顾及了,更不要说停下来去思考一下。因此,课堂教学容量小一点,板书精简一点,学生才有更多的思考余地,不要把本应该像在花园里徜徉的语文课堂变得像赶集一样。第二,交流太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萎缩。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把眼睛盯在“合作、探究”上,课上得轰轰烈烈,好像不交流讨论一番就不叫新课程。对学生而言,也似乎能从这种所谓的“集体智慧”中得到好处,而尝到甜头的他们自然就更愿意配合教师的“合作交流”模式。久而久之,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萎缩,一旦遇到不能合作交流的场合(如考试)就束手无策了。其实,一味注重“合作交流”是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解读,殊不知“自主”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合作交流”应当只是点缀,静静地沉思,默默地涵泳,才能使学生真正“开窍”,也是培养“悟性”的必由之路。
三、创设更自由的写作空间
“悟性”这个东西最怕的就是桎梏,写作更需要“悟性”。经过对近几年高考作文的评价分析来看,富有灵性的,敢于表现真情实感的文章更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而那些四平八稳、缺乏个性的“现代八股式”文章早已被打入冷宫。《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现实是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在抱残守缺,他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用各种“规范”“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鼓励学生写所谓的“安全作文”。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写命题周记,理由是学生的周记充斥着大量偏激的、低俗的、无病的或者是价值观有问题的文章。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周记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我们更不能因噎废食,如果我们连学生最后一块自由的思想净土都剥夺了的话,还谈什么“悟性”的培养。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创设更加自由的写作空间。比如周记,除了那些有严重的价值观问题的文章需要对学生本人进行疏导外,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无需过分地追求“有意义”,仅仅只是“有意思”又未尝不可?同时,在创作形式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如现代诗歌、古体诗词、文言文、歌词、对联甚至是相声、小品、话剧等等皆可入文,让周记真正成为他们放牧思想,放飞性情的一块自留地,让他们的灵性得以自由舒展。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乃至感情才会慢慢形成,独立的人格、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才得以养成,“悟性”也随之逐渐提高。这样,即使是面对“戴着镣铐跳舞”的考试作文,相信他们也一样能挥洒自如,“镣铐”自然不堪一击。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比如讲“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再次,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鼓励合作交流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出示图形后,先猜想其性质,再指导学生从其概念出发,分别从边,角和对角线方面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论证很容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的性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另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寓,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而能力。探究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能力;提升
在要求施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赋予初中数学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只有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数学教育中课堂上,一直采用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忽视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使得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无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数学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也没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达到真正的掌握知识的目标,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等表达能力。
一、营造轻松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
由于数学这个学科的本身具有严谨周密的特点,这会让初中数学课的气氛显得比较沉闷,而传统教学方式也会大大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他们无法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导致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大胆的进行发言和提问。所以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充当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的教学观念,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去发现自己的困惑点,产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并且解决自己疑问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欲望之后,身为他们的导师还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对自己的疑问进行准确的表达,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课上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怎么去分析问题,怎样结合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疑问点,提出有质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逐步学会该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慢慢的在讨论中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使其勇于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大阻碍是学生对提问这件事本身的认知不正确,在学生想要向教师提问时往往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让其打消提问的想法。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比较敏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别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问题,自己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会招来同学的嘲笑,于是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深深的藏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就无法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下滑。所以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对待提问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白提问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事情,善于提问的人是值得人尊重和表扬的。正是因为有疑问所以才会让人们进行积极的探索,疑问促进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懂得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的道理。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在求学时实事求是心无旁骛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四、耐心的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面对学生提问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主动提问时数学老师应该耐心的进行答疑。有很多学生不想向教师提问的原因是他们在第一次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而且在解答时没有十分认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会在初中学生原本敏感的内心中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提问产生抵触心理,大大的削弱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都闷在心里,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而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觉得力不从心,让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数学成绩下滑,陷入一种越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在学生主动提问时,我们要十分认真的耐心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我们对的他们尊重,让他们体会到教师与他们之间在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要带给他们心理负担,慢慢的让学生养成有疑必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五、总结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承前启后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培养起学生的提问能力将会对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有莫大的好处。所以身为学生引导者的我们也应该不断的从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汲取养分,逐步提高自己数学水平和教学水准,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增益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郑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