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十六届、十七届世界猪病大会有许多关于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题,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类似这种由多种病原、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将是今后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猪的呼吸道疾病被认为是困扰猪场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从病理学上,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鼻炎、肺炎、胸膜炎。不同病原侵袭不同生理部位,造成靶器官损伤或全身各系统病征。在生产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MH),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APP),猪链球菌病(SS),进行性萎缩性鼻炎(AR),猪肺疫等;(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PRRS),猪伪狂犬(PR),猪流感(SI),猪瘟(HC)等;(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性、环境、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
1传染性。 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购猪、人员和物品等在猪场间的流动,也可通过空气在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PRRS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PRCV)等经空气传播,其传染性可达数公里。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 周边地区有屠宰厂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 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有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Bille等(1975)发现冬季仔猪肺炎发病率远远高于夏季。丹麦屠宰场的资料证明,气候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影响,胸膜炎在夏季发生率最高,冬季最低,萎缩性鼻炎在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来说,在秋末、冬季、初春时,猪舍空气干燥,粉尘大,换气与保温的矛盾处理不当,常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3管理。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外引种猪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AIAO)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消化道疾病可降低机体对肺炎的抵抗力,据屠宰发现,曾患有肠炎的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Aalund等,1976)。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猪群免疫程序是否健全,保健是否科学,免疫水平,营养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遗传。多数研究表明,呼吸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有临床观察表明,纯种汉普夏猪(Hampshires)比约克夏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低(LundehEim和Tafvelin,1986)。约克夏猪比长白(Landrace)猪对萎鼻(AR)的易感性高(LundehEIm,1979;Smith,1983;Straw等,1983)。中国编辑。
有资料表明:去势公猪对肺炎和胸膜炎的发病率比母猪高10%,可能是去势造成的应激及其引起的激素变化导致了这种差异。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呼吸系统疾病应依据病史,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和尸体剖检包括屠宰时检查等做综合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制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应在整个猪群中消除病原或降低猪群的感染压力,同时增强猪群的防御机能;在明确病原,并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情况下,净化病原是目前控制许多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制订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1.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指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及猪群的保健等。
2.猪场内采取封闭式管理 。饲养人员应极大限度地减少流动。减少出入场频率,禁止串舍串栋。
3 .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 结合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及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病原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一猪一针,安全接种。
4 .科学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加强和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抗病力。
5.预防性用药,防患于未然
五 .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猪群的治疗对策
(1)有些呼吸道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来控制其它病原的继发感染。
(2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饲养,精心护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于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及时淘汰。
(3 )药物群控防止继发感染:可在母猪围产期饲料、仔猪料、育成猪料中定期添加敏感药物。对某些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可采用脉冲式给药。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加康、氟甲砜霉素、泰妙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根据病情选用单一或联合用药。注意:对于即将屠宰上市的猪只,考虑好药物的休药期。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选择性剖宫产;围产期;临床分析
近年来,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根据WHO的全球性调查显示,我国剖宫产的概率最高,达到46。2%[1]。但是,由于选择性剖宫产中的胎儿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的挤压,促使胎儿在很短的时间内脱离母体,对于子宫外的环境不适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存活质量[2]。本文对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104例足月剖宫产进行回顾与分析,从中探究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剖宫产案例104例,其中对照组52例,经过试产后进行剖宫产;观察组52例,直接进行剖宫产。在对照组中,孕妇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28.0±1.5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1.2周;新生儿男性22例,女性30例;体重在2400―4200g之间,平均体重3480±350g。在观察组中,孕妇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29.5±1.2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0.8周;新生儿男性28例,女性24例;体重在2600―4000g之间,平均体重3050±480g。两组在年龄、孕周、新生儿性别、体重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1)孕妇的分娩孕周为36―40周之间,单胎妊娠,分娩发动前进行选择性的剖宫产并且活产。(2)将患有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孕妇进行排除。
1.3临床分析方法对照组直接进行剖宫产;观察组首先进行试产,因孕妇恐惧、不愿忍受疼痛、有剖宫产指征而采取剖宫产。
1.4观察项目与指标(1)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疾病主要包括湿肺、吸肺、气漏、RDS、PPHN。(2)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常压吸氧、常频通气、高频通气、NCPAP。(3)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疾病治疗的转归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呼吸系统疾病上(湿肺、气漏、RDS、PPHN)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湿肺 吸肺 气漏 RDS PPHN
观察组 52 9(17.3%) 3(5.8%) 3(5.8%) 4(7.7%) 5(9.6%)
对照组 52 2(3.8%) 4(7.7%) 1(1.9%) 2(3.8%) 1(1.9%)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呼吸支持或机械通气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常压吸氧 常频通气 高频通气 NCPAP 总计
观察组 52 8 4 3 5 20(38.5%)
对照组 52 2 2 1 1 6(11.5%)
p <0.05
2.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平均住院时间(天) 治愈例数 死亡例数
观察组 52 10.0±2.5 24 0
对照组 52 5.0±1.0 10 0
p <0.05 >0.05 >0.05
3.讨论
3.1剖宫产新生儿肺病多发的原因剖宫产新生儿发生肺病的直接原因是肺液过量。肺液由肺组织产生,随孕周增加,而肺液的吸收和儿茶酚胺密切相关[3]。选择剖宫产的新生儿,一方面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低,不能抑制氯离子汞的活性,不能有效终止肺液的分泌。另一方面,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挤压,肺泡、气管内的肺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肺液含量过多,从而促使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道疾病的产生。
3.2剖宫产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第一,采用剖宫产的新生儿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在出生后的12小时内要重视呼吸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疾病马上转入儿科进行治疗。第二,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对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进行动态监测,出现呼吸困难但采用常压吸氧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要进行机械通气或NCPAP[4]。第三,剖宫产患儿在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常常会伴有低钙血症、低血糖、喂养不耐受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综上,为保障母体健康和新生儿的存活质量,鼓励孕妇阴道试产,考虑剖宫产对母婴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洪海洁,王谢桐.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时机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04(11):270-274.
[2]富琴琴,蒋琦,林梅芳.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17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06(02):48-49.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医院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院管理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变化。结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结论根据某院疾病构成情况,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院医疗诊断、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竟争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状况及变化,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员、设备,加强科室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吸引患者来院就诊,增强医院竞争力,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 ) ,3年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病案自动收集、汇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与分析
3年来,该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与顺位见表to
2.1疾病构成比
从表1可见,2006-2008年该院出院人数逐年增加,依次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计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90%。关注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应成为民院峡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2.2住院疾病顺位
从3年共计顺位看:损伤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顺位有变化,但3病种不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的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3讨论
3.1损伤和中毒处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颅脑损伤占大多数。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车增多、驾驶员素质低、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频发。二是意外跌伤。三是由于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杀、自伤、他杀、他伤。四是社会暴力增多。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骨科、神经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医疗、护理人员及床位,防止人员过度疲劳,床位超负荷运转。相关部门应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培训考核驾驶员,对驾驶员进行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宜传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3.2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这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万户居民搬人经济适用房,家庭豪华装修造成家庭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增多,污染企业增多,私家车增多,致使我市空气质量下降。为此应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一是装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产品,晾晒一段时间后,有环境专业机构检测家庭空气质量,达标后才人住。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停污染企业,减少私家车驾驶天数,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三是注重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排第3位。该院坐落在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轻人较多,生育率高。同时,医院宽敞明亮的新病房,温馨热情的医疗服务,先进的医疗技术,吸引了患者来院就诊。管理者也应在软件、硬件上支持妇产科。
3.4循环系统疾病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为多。近几年,医院领导敢视人才建设,引进心血管博士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心脏体外搭桥等新技术、新项目,诊断、治疗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疗疾病,使医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统疾病顺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可见,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重视科学的饮食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摘要】目的 探讨患者在肺功能检查时的沟通方法,以取得满意的诊断效果。方法 对180例患者肺功检查时使用的沟通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在操作员的心理指导、书面、非语言以及与患者家属沟通等方式下,取得了患者的配合,使检查顺利完成。结论 恰当的沟通方法能让患者配合完成检查,取得满意的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患者 肺功能检查 沟通方法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功能性诊断方法,帮助了解呼吸系统疾病过程中有关功能损害的存在以及对功能损害的性质与程度做出判断,加深对呼吸系统疾病过程的认识,并对其治疗,预防作用进行评估。肺功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患者的配合非常关键,需要患者以视、听功能相协调配合来完成,面对疾病、年龄、文化层次不同的患者,需要用恰当的沟通方式,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而沟通需要语言交流,语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交通工具,是治疗与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1]。现将180例患者肺功能检查的沟通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0年8月180例患者在我院做肺功能检查,年龄14—93岁,其中男性128例,女性52例,非农民130例,农民50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78例,初中58例,小学10例,文盲4例。
2 沟通方法
2.1 操作员要有好的服务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
患者进入检查室时,工作人员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目光友善的接待患者。在指导患者时必须用语恰当、态度和蔼、谨慎、使患者感到亲切感,信任感和依赖感。操作员不但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
2.2 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里
告知患者肺功能检查无痛苦,只要尽最大力吸气呼气,测定值与配合很关键及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心理接受。
2.3 教患者掌握检查方法
检查前操作员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此检查的做法,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地进行呼吸,并示范动作,要求患者努力配合[2]。然后要患者示范 ,达到满意的要求后再正式做检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2.4 使用合适的交流方式
做肺功能检查的人群中疾病、年龄、文化层次不同、所采用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年轻人有害羞感,不好意思做吸气吹气动作,告知患者这是一种检查方法,没什么,这个检查结果对他的疾病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要房间其他人员离开,这样患者就会消除害羞感很好地配合。有些老年人听力,反应能力差一些,要贴着患者耳朵大声说话,同时用手势,告知患者操作员手抬上就吸气,抬下就吹气,这样患者就明白了。文化低,理解能力差,听不懂普通话的人,先教会家属吸气吹气动作,然后要家属用方言指导患者,同时操作员打手势,一起协同患者完成检查。聋哑人先在纸上写好检查方法给他们看,然后示范吸气吹气、手势;在检查时作操员要同时和患者一起做吸气吹气,并打手势。在指导患者时操作员要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讲解,不能说鄙视的话打击患者,特别是反应能力差、聋哑的患者,以免伤他们的自尊,同时要不断地鼓励、夸奖。
3 结果
通过对180例患者给予心理指导、书面、非语言以及与患者家属沟通等方式下,取得了患者良好的配合,使检查顺利完成,取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
4 结论
目前,肺功能检查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胸腹部外科、儿科、妇产科、环境医学检测、航空医学、高原医学、职业病评定等各个领域[3]。可以诊断出早期肺功能异常;明确呼吸功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推断呼吸系统的病变性质;协助和论证临床疗效;在职业病的早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评估及上气道阻塞的诊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在检查过程中,要取决于仪器、操作员和患者三方面因素,而患者的努力配合是检测成功取得满意诊断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而要患者使努力配合,恰当的沟通方法又是最重要的。
参 考 文 献
[1]张宝芹.刍议护理语言的应用及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4):565~567.
认识儿童鼾症
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对儿童来说不仅可以恢复体力,储存能量,促进体格生长,同时还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充足的睡眠无疑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传统观念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为什么会导致林林学习成绩下降呢?
“打呼噜”是睡眠中常见的一种节律性较响亮的异常呼吸音,在正常人睡眠时出现轻微的鼾声是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程度不同的呼吸节律异常甚至呼吸暂停、憋气、惊恐、遗尿等症状,则属病理征象,临床称之为“鼾症”。鼾症的主要原因是睡眠时喉以上的气道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的黏膜皱襞及分泌物时阻力增高,且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形成鼾声。严重的鼾症,睡眠时有多次的呼吸暂停发作,伴有缺氧,为睡眠呼吸障碍,亦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反复发作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频繁觉醒引起的睡眠不完整,导致神经体液的一系列改变,如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儿茶酚胺、肾素一血管紧张索、内皮素分泌增加、微血管收缩、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动力学改变、微循环异常等。因此鼾症不能简单的视为生活中影响他人休息的厌烦声响,更不能认为是睡得香,而是需要进一步仔细检查的一种临床疾患。
儿童鼾症的危害
鼾症可引起儿童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常见表现有睡眠时打鼾、憋气、张口呼吸、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并可引起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特别是对心、肺、脑血管损害,出现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夜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儿童各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较大,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长期缺氧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过长将导致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夜间慢性缺氧将干扰脑组织能量代谢,影响神经细胞正常生长发育,可以出现脑电图异常,神经认知异常,注意力分散、多动及智力减退,致使儿童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林林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打不起精神,进而使林林的成绩一降再降就是“打呼噜”导致睡眠呼吸障碍的结果。
如何诊断鼾症
目前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鼻咽侧位x线片了解鼾症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上呼吸道阻塞以及阻塞的部位。明确诊断则需要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监测脑电、眼电、下颌肌电、心电、血氧饱和度、口鼻气流、胸腹运动、腿动、鼾声及记录等,连续监测7小时以上,根据其呼吸暂停事件发生频率进行诊断。鼾症的治疗方法
鼾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种。
非手术疗法以减肥、睡眠时调整和睡眠时应用无创呼吸机持续正压通气为主,后两种方法有可能干扰人体的睡眠质量。
而手术疗法适合于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或颅面部发育异常的儿童,儿童扁桃体腺样体属外周淋巴腺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不宜随意过早切除。应根据儿童病变部位、严重程度慎重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家庭护理建议
鼾症儿童的家庭护理应注意加强体格锻炼。尽量减少呼吸道感染,避免辛辣食物、“二手烟”等外界不良刺激,肥胖儿童应适当减肥,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排痰通气除咳喘呼吸疾病可逆转
呼吸系统疾病的共同症状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呼吸困难等,具有气道堵塞,反复感染,气体交换障碍,对呼吸功能造成进行性破坏等病理特征。如果治疗不当,往往难以逆转,易导致多种病发症,直至呼吸衰竭。
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治疗,目前主要停留在“对症治疗”阶段:使用各种抗生素、扩张气管类药物、祛痰化痰类药物,或服用大量中药进行调理,或用氧气疗法来改善缺氧。药物治疗和吸氧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且只能暂时控制病情,不能解决气道阻塞和气体交换障碍问题,肺内通气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使病症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重。
临床研究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难题在于:痰液长期阻塞呼吸道,造成反复感染和呼吸阻力增大;患者肺泡内潴留大量残气。二氧化碳呼不出来,氧气自然吸不进去,导致人体缺氧。
医学界将“负压脉动疗法”定义为:应用负压脉动震荡气流,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排除痰液、疏通气道、消除炎症、清除气体交换障碍,恢复正常呼吸功能的物理康复疗法。其基本原理可概括为:通过“负压”来实现自主排痰,清除肺毒素、疏通气道;通过“脉动”来改善肺部微循环、增加血氧交换量、清除二氧化碳潴留、消除炎症。
“负压脉动疗法”的治疗核心是提高患者的呼吸动力和自主排痰能力,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先进治疗理念和方法:
排痰通气负压脉动振荡气流直接传导至各级支气管和肺泡,产生涡旋气流帮助肺内的残气呼出体外;同时增强支气管纤毛运动能力,振动痰液松动,在气流的带动下附壁爬升,痰液快速排出,缓解气道痉挛,有效疏通气道。
控制感染呼吸道和肺内的温湿环境和大量分泌的黏液,是细菌和病毒滋生的温床,痰液长期滞留是反复感染的主因。负压脉动疗法通过彻底清理患者的呼吸道,达到彻底消炎,避免反复感染的目的,使患者逐渐减少或停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
消除呼吸障碍负压脉动疗法有效清除肺泡内潴留的二氧化碳,降低肺内压,增加肺动力和肺部微循环,改善肺内通气环境,增强血氧交换能力;
解决缺氧负压脉动疗法从助力“呼气”人手,呼气量的提高,必然带动吸气量的增加。增强呼吸动力,提高患者有效深呼吸的能力,提高呼吸效率,使患者依靠自身呼吸能力的提高来解决缺氧问题。
“负压脉动疗法”是真正的“对因治疗”,其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众多权威医疗机构的临床验证,被医学界誉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医学空白。――摘自《呼吸疾病的物理疗法》
1990-199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总院、304医院、北医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医院进行临床实验,由八家权威机构组织的专家组,对负压脉动式清肺仪进行鉴定,获得一致好评,取得“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1992年,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批准负压脉动式清肺仪为国家Ⅱ类器械注册证,准予上市。
1993年被列入国家级火炬项且计划,并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产品项目。
2004年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京科高字0411008A04497号。
2004年清肺仪被评为“中国医疗器械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4年,中科院、北京协和医院以及上海中山医院联合进行基础医学实验,进一步验证负压脉动作用于气管和肺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取得了权威的医学数据和临床报告。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10-02
The correlative factor analysis of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ZHAO Li-ping1, FAN Hong2, LIU Jing2
(1.The Hospital of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Cangzhou 061001,China;2.The Cangzhou Hospital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angzhou 06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ion system diseas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rational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Methods: We cultured sputum fungus fo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patients,unambiguou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144 cases,analyzing the composing ratio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the relativity of fungus infection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age,course of diseases,antibiotic application.Results: In 144 case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the composing ratio of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was chronic bronchitis tracheitis(42.4%)>lung tumor(25.7%),cor pulmonale(16.0%)>emphysema(9.7%),pneumonia(6.2%),every group had obvious difference(P
[Key word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Fungus;Infection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率为22.8%,并呈逐年增长,平均年增长6.9%[1],真菌感染正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了探讨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我们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通过痰液真菌培养,对明确真菌感染的14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144例,男79例,女65例,平均年龄67(32~81)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61例、肺炎9例、肺气肿14例、肺源性心脏病23例、肺肿瘤37例。
1.2真菌培养方法
1.2.1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复漱口,深咳留取第一次痰液送检,并连续送检3次。标本合格判断标准[2]: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不合格标本重新送检。
1.2.2 真菌培养痰液标本留取后1 h内送检,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培养时间24~48 h,培养温度35℃,真菌鉴定以分纯菌落接种于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系统内读数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 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每例患者痰液真菌培养连续2次或2次以上阳性,经鉴定为同一真菌,并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为真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白色黏液丝状痰或黏液胶胨样痰或脓痰,重者痰液中可带有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不同疾病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构成比见表1,慢性支气管炎>肺肿瘤、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肺炎,各组间有明显差异性(P
表1 144例呼吸系统不同疾病真菌感染的构成比
病种 例数(例)构成比(%)
慢性支气管炎61 42.4
肺炎 9 6.2
肺气肿14 9.7
肺源性心脏病23 16.0
肺肿瘤 37 25.7
合计144 100.0
2.2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年龄≥60岁的98例,占68.1%;年龄<59岁的46例,占31.9%,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2.3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在真菌培养前应用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激素类药<2周的9例,占6.3%;在真菌培养前应用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激素类药≥2周的135例,占93.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2.4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病程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原发疾病病程≥6个月的105例,占72.9%;原发疾病病程<6个月的39例,占27.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并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特别是白色念珠菌能抑制细胞免疫[3],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使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致命[4],真菌已日渐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特点为,一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慢性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构成比最高;二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比其他患者真菌感染高2.1倍;三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抗生素应用不当患者。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总结分析如下:
3.1 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严
本研究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0%的患者在疾病发作后不进行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首先使用抗生素,部分患者还同时应用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甚至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应用时间超过2周以上。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严主要表现为,一是试验性抗生素的应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采用由高级到低级、再由低级到高级的轮翻战术,这种抗生素无效换用那种,那种抗生素无效换用这种,反复试用抗生素;二是经验性抗生素的应用,临床医师往往以自身的经验,想当然地应用抗生素;三是患者自主抗生素的应用,大多数患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疾病均应抗感染治疗,因此大小疾病自主应用抗生素。由于长期反复大量应用抗生素,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而极易发生真菌感染。
3.2 临床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淡薄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的患者在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后,才进行痰液培养及药敏试验,其中有3例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无效时,不断加大抗生素的剂量,反复更换抗生素的类型,以致联合应用3种抗生素,而病情仍逐渐加重至死亡。在治疗过程中一直未能进行细菌培养,最后通过死亡前的痰液细菌培养才证实了白色念珠菌感染。多数医师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只考虑抗生素应用的种类不正确,反复更换抗生素的种类,而不注重感染菌谱的检查,这就增加了真菌感染率。
3.3 恶性肿瘤的放化疗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长期放疗或化疗,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可破坏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易发生真菌感染。本研究也提示肿瘤患者的真菌感染率较高。
3.4 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肺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治疗过程中,为了预防因化疗药物造成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的细菌感染,同时应用大量抗生素[5],其实放化疗治疗所造成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本身就易发生真菌感染,再加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破坏了机体的正常菌群,更增加了真菌的感染机会。
3.5 滥用激素
激素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特别是农村,盲目追求治疗效果,任何疾病均应用激素类药物,使激素成了常规用药。
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真菌感染,特别是老年患者、慢性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应注意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并做到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因此,细菌培养监测呼吸系统感染菌谱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尤其是对年老多病、身体虚弱、慢性疾病、放化疗患者,更应慎重选择药物。同时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征,加强基础护理,注意病房和患者的个人卫生,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院内交叉感染,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范洪,郑晓丽,石海香,等. 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养结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1):24-26.
[2]叶应妩,王毓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87.
[3]蒋洪敏,韦超凡,陈利玉,等.白色念珠菌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9,19(6):453-455.
[4]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6-255.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
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的恶化, 此病发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在给患者进行积极治疗之外, 应该加强护理干预[1]。为进一步探讨呼吸内科护理对重症患者的影响, 对本院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0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比较好的护理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10月本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120例, 男66例, 女54例;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60.7±5.4)岁;支气管炎45例, 慢性支气管哮喘43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 肺癌4例, 其他 8例。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经肺部X射线与CT证实。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内科护理。保持患者病房适宜温湿度、干净卫生及通风良好, 防止有害气体与粉尘的吸入;叮嘱患者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对患者做好保暖措施, 预防感冒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的呼吸、脉搏与心率等生命体征给予密切监测;注意夜间病房巡视;注意患者呼吸状态的观察, 如果患者发生缺氧等症状需要向医生汇报并协助医生采取妥善措施给予处理[2]。
1. 2.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因为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心理上很难受, 常常出现焦虑及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 加上患者对自己疾病转归与预后不是很了解, 进而缺乏治疗的信心及决心, 在治疗上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多关心、多鼓励, 积极与其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 从而配合医生积极治疗。② 机械通气护理: 对于危重患者可运用机械通气护理, 注意观测呼吸机能否正常运行, 使患者能够获得足量的氧气, 保证患者通气顺畅。在患者床边可根据临床条件放置简易呼吸装置、吸氧装置与吸痰装置等备用。③环境与休息护理: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空气污染情况的监测, 也可对病房采取消毒措施。要降低家属的探视次数, 以保证患者足够休息。患者处于恢复期时, 可指导其适当下床进行活动, 但是危重患者一定要让其卧床休息。④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 导致其身体抵抗力比较弱。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饮食指导, 叮嘱患者多饮水, 尽量少食多餐, 必要时可以运用静脉方式给患者补充高热量与高蛋白等, 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促进其体力的恢复。⑤药物护理:综合考虑患者的重症情况, 科学制订给药方案, 正确使用药物, 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3]。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病情显著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病情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 病情加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3%(59/60), 对照组为86.7% (52/6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灶大部分位于气管(支气管)、肺部等部位, 病情较轻者的临床表现为咳嗽、烦躁不安与胸痛等, 而病情较重者则常常呼吸较困难, 甚至出现呼吸衰竭[4]。国内呼吸系统重症患者随着大气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发病率逐渐上升, 病死率逐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老年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往往由于身体体质比较差, 在临床上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怀及护理[5, 6]。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当前护理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护理、环境与休息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护理。研究显示,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P
综上所述, 对呼内科重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应用价值比较大, 在提高临床效果及提升护理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9):122-123.
[2] 车晓杰, 李春梅, 刘红梅. 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及质量管理.吉林医学, 2010, 31(26):4615.
[3] 孔彬, 冯琼.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8):334-335.
[4] 朱云霞.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11):1705-1707.
[5] 冯海燕.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4(4): 308-309.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人类发生与发展呼吸系统疾病,除恶劣的生活环境外,滥用抗生素、激素的也是心脑血管病产生的必要因素之一。因为人的免疫力的下降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相继产生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诸如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与呼吸系统有关。这些根除困难、经常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有的人是先天性的。有的人是后天性的。患者呼吸疾病表现特点与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离外,发生呼吸疾病原因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生理素质、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是发生呼吸疾病原因的关键所在。患有呼吸疾病的人因系统免疫力极端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好与否感觉非常敏感,易感染程度高。这样严重困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这样反复无常的长期发病会造成患者心情焦躁不安。抑郁的心情和焦急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1]。
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疾病,患者的病程一般都比较长,病情恶化速度快且容易发作从而导致患者情绪烦躁、精神紧张、意志消沉,令患者在短时间内进入危险状态,严重可致死。因此呼吸内科患者在医治的基础上辅以正确合理的护理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焦急情绪得到抑制,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得到提高。现在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患者220例临床资料,具体资料分析状况如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20例患者,男120例,女100例,年龄18~84岁,具体分成干预与对照两个组,每个组110例。220例重症患者的基础疾病是:有108例患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者,48例患支气管哮喘的患者,13例患肺癌的患者,38例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13例患支气管扩张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只是实施一般性的护理,同时对护理的情况作详细的记载;对于干预组是采取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人员有目的性和由针对性实施的应急干预护理的措施,同时对护理状况作了详细记录。
2结果
对照组发现29例呼吸不畅患者护理记录,出现呼吸急促的患者有19例;干预组出现42例呼吸不畅患者,19例呼吸急促患者。医护人员对这两组分别施行常规性护理(指对照组)与常规性护理加应急性干预护理(指干预组)后,与施行护理前进行细致比照,两个组通过护理后,各自的氧分压升高明显(P
3护理措施
3.1呼吸观察 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难以咳出,患者经常坐立不安。患者发病比较严重的时候,表现出现张大嘴巴、大声喘息、头上冒出汗粒等症状。只有不失时机的对患者的呼吸观察,才能准确有效地为医生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对患者进行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咳出非常困难,并且痰液中带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在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就是急性肺水肿的征兆[1]。还要对患者进行意识观察:假如患者出现意识不明朗,大白天喜欢睡觉,脑筋反应非常缓慢,这时候应该严密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症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2加强病情的监测护理 鉴于呼吸内科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快且时间短,因此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及时观察对病情的判断非常重要,且对患者的呼吸、意识及输液观察都有重大意义。进行护理治疗时:首先对于重症患者出现症状的观察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对患者的呼吸的快慢节奏、呼吸的深浅度、咳痰的计量、心脏搏动的节律、脉搏跳动的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指标进行详细的观察。其次是对患者进行有无并发症及诱发因素的细致观察并作详细记录,为了预防哮喘患者半夜发病或病情加重出现的危险,应加强后半夜的巡视、观察及护理。最后要是重症患者出现缺氧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为了消除患者吸氧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做到操作规范,并对吸氧状况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详细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氧流量进行及时调整,与此同时还应对患者的血气做好监测。
3.3给氧的护理 氧疗及卧床护理:给氧的标准应实行持续低流量,流速为1~2L/min,氧的浓度保持在24%~28%,给氧的具体办法为鼻导管或鼻塞,在氧疗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需调节流量时,要采取先取掉鼻塞之后再调节流量的方法;停用时先取出鼻塞,再将氧气开关关闭。病情好转时逐渐减少吸氧时间直到完全撤去。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定时检查氧流量,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2]。
3.4用药干预护理 对于呼吸重症患者进行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高度把握用药浓度以及用药的剂量。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仔细观察滴注的速度的快慢,随时作调整,还要查看患者用药后所产生的各种反映。由于兴奋剂类药物具有抑制性介质,它有增强气道黏膜的清除的功能,故适当应用吸入气雾剂,吸入制剂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气道反应性等作用。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注射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同对患者心律等指标进行检测。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在其产生抗过敏、抗炎及松弛平滑肌等效果的同一时间内,也要及时的关注患者的状况。
3.5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痰液要迅速清理干净,使通气量增加,保障患者不受到任何感染。按时给患者翻身,并用手轻轻扣患者背部,利用翻动身体,排出附着气管内壁的痰液排,对头脑清晰的患者应鼓励其进行咽喉部咳嗽部,以引发咳嗽,也可以实施雾化的措施吸入。利用吸痰器以帮助吸痰,可将吸痰管经过鼻腔插入气管吸痰,还可经过口腔径直吸痰。但要用轻缓的手法,使粘膜不受到刺激,吸痰的时间每次不少于15s。
3.6饮食护理 肺心病呼衰者,因为卧床时间较久,活动量几乎没有,消化功能非常之差,再加上肺心病常合并右心衰,导致产生严重消化不良现状。故应该吃些清淡、营养价值高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菜汤、蛋白汤、牛奶、蛋白汤之类。不要食油腻和难以肖化的食物。
3.7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常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患者任何主诉不适都应给予关心,并及时处理;对脑筋反应迟缓、喜欢嗦的患者护理要有耐心,不随便转移他(他)的话题;要照顾患者的情绪,顺其自然地结束与患者的交流;在喊叫患者要时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也不能直接号;进入病房时,要主动和患者寒暄,嘘寒问暖,以打消患者孤独和恐惧感,消除其抑郁情绪,让患者应对疾病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要稳定患者的情绪,便于日常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相应的专业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其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3]。
4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护理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况,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都要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有效的医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亚莉,李亚娜.浅析呼吸内科患者临床护理[J].现代养生杂志,2013(12).
讨论与分析
外科病例分析外科病是所调查病例中患病率最高的,外科手术、皮肤病、外伤是最常见的外科病,除外科手术外,皮肤病是犬外科病例中患病率最高的。凡能引起皮肤瘙痒、脱毛、结痂和皮肤异常变化的疾病,通称为皮肤病[1],所谓犬皮肤病实际上为多种病因的一种外在症候群。有学者认为营养因素对维持犬的皮肤健康以及在犬的皮肤发病和治疗上都起到一个重要作张婷婷等:大庆地区犬病的调查分析27用[2]。而兽医门诊的卫生,消毒,交叉感染也很重要。经调查分析,皮肤病患犬一般都做不到营养均衡,除一少部分以犬粮为主,其余均以犬的嗜好为主,例如一些患犬常年吃鸡肝、火腿肠、面包等等,不但造成犬身体健康问题还容易诱发皮肤病等一些疾病,因此犬的营养均衡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在外科病例中外伤达到96例,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根据查阅病历档案可知,导致犬外伤病历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随着车辆增多,饲养者行为不规范,造成宠物犬车祸,意外伤害等不必要的损伤;其次,犬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如动物权问题,流浪犬和无证犬处理问题,受伤害犬的获赔问题等,也造成犬的外伤病例一再增多。
内科病例分析内科病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占主导地位,占内科病总数的59.7%,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和营养代谢病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内科病总数的27.8%,而呼吸和消化系统病例中幼年犬(≤1岁)占主导,可见幼年犬是内科病的高发群体。导致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很多,原发性疾病根据其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但是一些继发性疾病需要做特殊检查才可以确诊,因此准确诊断很困难。但是经过对病例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疾病都是由于其主人缺乏科学合理的营养、喂养、护理知识而引起的,如过冷过热的食物,难消化的食物以及抗生素使用不规范造成消化道菌群紊乱等原因;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饲养管理等健康意识淡薄造成的,比如洗澡着凉、环境通风不良、运输、应急等。所以要减少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还是要从根源抓起,规范饲养管理,提高宠物养护水平。本次调查中,血液循环系统疾病59例,占内科病总数的15.4%,中老年犬占主导,且通过对比过去几年的病历登记簿我们发现该类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大庆人养宠物从90年代末期开始,当然最早养宠物的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2005年以后开始大规模养宠物,如此算来,当时的那批宠物犬已有七八岁,按照人类的标准已达到五六十岁,越来越多的犬步入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病譬如心脏病、糖尿病、白内障等疾病也随之增多。在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中主要是犬的心脏病,因为宠物诊疗技术方面的原因,一些确诊为心脏病的犬大多是被认为有先天性因素,治疗也多以治疗心力衰竭,强心利尿为主[3],心脏病的诊疗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经过对病例的档案分析,这些患犬的共同特点是肥胖。而营养代谢病的中老年患犬不同程度上也伴随心血管疾病。因此,宠物主人在要求小动物临床进步的同时也同样要“健康养犬”,而宠物诊疗也要紧跟时代要求向专业化、分科化的方向发展。
产科病例分析犬生殖道疾病26例,占产科疾病的47.3%,约占产科疾病的一半,经调查患犬病历资料,患生殖道疾病的母犬均未做绝育,患犬主人也缺乏相关知识。而犬做绝育的利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母犬做绝育可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如降低母犬患乳腺癌的风险,消除患子宫积脓、患卵巢瘤、卵巢囊肿、假孕等疾病的风险[4];降低公犬前列腺增生、会阴疝、肛周瘤的发生率,减少公犬的尿液标记等[5]。缺点包括:手术存在风险,如卵巢出血,术后感染等;易发生肥胖、遗尿和骨质疏松;骨肉瘤和前列腺癌的发生几率增加,增加患膀胱炎的风险和增加母犬的攻击性等[6]。但是否做绝育或去势需要主人自己权衡,而我们的调查发现,引起犬产科疾病的因素很多,遗传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生殖器官病理性,及内分泌因素等都可引起母犬发病。母犬一旦发病,较难完全治疗,因此,犬产科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做好饲养管理工作,给以合理的营养,创造舒适的环境,搞好犬舍卫生,合理使用激素,保持母犬健康。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例分析传染病发病数96例,占总病历数的8.6%,寄生虫病17例占总病历数1.5%,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院门诊病历登记簿的数据,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以往犬传染性疾病发生为主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主要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7]。由此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兽医卫生工作的重视,免疫机制的健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宠物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犬的饲养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犬的传染类疾病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要完全消灭传染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