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股票交易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票交易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在股指接连振荡走低之时,印花税税率是否偏高已成为一个敏感话题。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称,我国现行股票印花税税负过重,2007年征收的股票印花税几乎相当于前16年总额,现行的印花税率提高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极大地增加了股民的投资风险。

贺强的讲话表达了许多投资者的心声。股票交易印花税是投资者从事证券买卖所强制交纳的一笔费用,在实践中发挥着调控职能。但是,我国印花税制的设计尚存在税率变动频繁、征收“一刀切”等问题,弱化了该税种调控的实际效果。

一般而言,政府征税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受益原则,其二是支付能力原则。从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的现实情况看,该税种与这两个原则是有偏差的。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扭转了A股市场长达五年的颓废之势,牛市接踵而至。广大投资者惊喜地发现他们也可以从股市中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盛宴,然而各种投机行为也随之频频闪现。为了遏制投资者的投机心态,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于去年5月30日由1‰猛然上调至3‰。监管层大幅度提高印花税的初衷是,通过税收杠杆向投资者传递出“价值投资”的指导方向,可谓用心良苦。但同时这也说明一个现状,那就是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高低并不直接与“受益原则”相挂钩,而是更多地扮演着调控投资者买卖频率的工具角色。而且在法理上,纳税人应同时具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和获知税收用途、享受税负回报的权利,但目前对于广大股市投资者而言,印花税只是充当了行情调控的工具,远远未实现该税种设置的应有之意。

而从“支付能力原则”看,当下的印花税税率是否合适,能否满足该原则的要求,同样值得怀疑。印花税税率的陡然增高、再加牛市背景下交易活跃,令2007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比2006年增长10.2倍,2007年全年股民上交的证券印花税2005亿元,这一数字甚至高于去年约1800多亿元的上市公司分红总额。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给股东的利润回报不仅都以税收形式被抽离股市,而且投资者还要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显然,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已经偏离了投资者合理支付的范围。

第2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股指期货;现货市场;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44-03

1 什么是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是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的简称,是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的一种金融期货,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的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同其他期货交易品种一样,股指期货也是适应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实质,是投资者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通过对股票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冲抵股票市场的风险。由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对象是股票指数,以股票指数的变动为标准,以现金结算为唯一结算方式,交易双方都没有现实的股票,买卖的只是股票指数期货合约。

根据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股票市场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宏观性因素决定的,作用时间长,涉及面广,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加以规避,属于不可控风险。非系统风险则是针对个别股票发生的风险,与整个市场无关,投资者可以通过采取投资组合的方式规避此类风险,因此,非系统风险属于可控风险。投资组合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系统风险,但当整个市场环境或某些全局性的因素发生变动时,即发生系统I生风险时,单凭在股票市场的分散投资,很难完全规避价格整体变动的风险。在长期的股票实践中,人们发现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代表了全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趋势和幅度。人们从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中受到启发,把股票价格指数改造成一种可买卖的商品,设计出新型金融投资工具一股票指数期货。由于股票指数和整个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高度为正相关关系,因此投资者便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对股票进行保值,以避免或减少不可控风险的影响。

2 股指期货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1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

(1)价格发现功能。相对于股票交易来说,股指期货交易成本低、费用少,对有关信息的反应更为敏感。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根据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期以集中撮合竞价方式产生未来不同到期月份的股指期货价格,股指期货价格领先于股票现货价格,两者趋同。股指期货价格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整个股票市场现货价格总水平,成为股票现货市场价格走势的风向标。

(2)平抑股市波动,防止暴涨暴跌。由于股市中存在着众多的套期保值者和套利者,当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偏离超过一定幅度时,市场套利行为使期货价格向内在价值回归。

(3)增加市场流动性。股指期货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风险管理手段,而且交易成本低,杠杆比率高,各种闲散资金、机构资金不仅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这个市场,而且还会从战略上考虑在这个市场配套长期投资,股市的规模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推出股指期货会使股票现货市场更加活跃,期市多空双方为影响股指期货价格而大量交易股票会提升股市交易量,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将呈双向推动的态势,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

2.2 对投资者而言

(1)套期保值功能。是指通过股票组合与股指期货合约的配合使用以达到规避系统风险。其基本原理在于股票价格和股指期货价格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且股票价格对应的现货指数和期货指数,随着期指合约到期的临近,两者趋于一致。

(2)投机功能。是指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满足了投机者的需要,使投机者愿意承担套期保值者转移的风险,以获取高额利润。

(3)套利功能。是指根据各自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套利者能够在不同的偏离程度上,对股指期货的波动进行套利交易,获取收益。

3 股指期货带来了什么

3.1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于现货市场短期趋势的影响

在不同地区,股指期货推出对于现货市场短期走势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它具有特殊性。如表1所示,中国香港、韩国两地区的市场均出现“股指期货推出后,短期内现货市场由涨势转变为跌势,即推出前大幅上涨,推出后下跌”的现象,美国、法国和中国台湾三地区市场均出现“短期内现货市场走势转弱”的现象,日本市场则出现“股指期货推出后,短期内现货市场走势转强”的现象。

由于不同地区推出股指期货时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造成了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的短期走势的影响有所不同。当市场处于弱势整理时,推出股指期货可以提高市场热度,使得市场短期走势走强,例如:标普500指数期货、法国CAC40指数期货推出之后,短期内现货走势比道琼斯指数走势强劲;当市场处于牛市后期时,推出股指期货可能促使市场顺势下跌。例如:印度Nifty指数期货和德国DAX指数期货推出之后,现货市场走势弱于同期道琼斯指数。韩国推出股指期货时,正处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因此,韩国股票市场处于非常态下,不具备普遍意义。

3.2 股指期货推出对于现货市场长期趋势的影响

从世界不同地区推出股指期货前后现货市场的趋势来分析,欧美、中国香港等地区推出股指期货后,股票市场延续了前期的上涨态势;日本推出后一年左右仍保持涨势,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转入了长期熊市;而韩国、中国台湾股指期货上市后不久就呈跌势,它们主要是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中:日本于1988年9月推出日经225指数期货,当时日本股市自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疯狂上涨,处于估值泡沫状态,加之股指期货的推出正值日本央行提高利率、进行紧缩货币政策之际,因此,股市一年后转入熊市。韩国于1996年5月推出KOSPl200指数期货,股指期货推出后不久,韩国遭遇了金融危机,造KOSPl200指数连续下跌。中国台湾的情况类似,中国台湾股市在本币升值的背景下大幅度上涨,此后,中国台湾于1998年7月推出台湾加权指数期货,此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台湾股市因而受到牵连而连续回调。

因此,决定市场长期趋势的根本因素是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而期货市场只是一个依存于现货市场的衍生产品,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现货市场的趋势。

3.3 股指期货推出对于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关于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即股票股指期货的引入导致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减小、波动性不变以及波动性增大。Chales M. S Stutcliffe 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波动率影响的48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29组研究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基本不改变现货市场波动率,9组研究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降低现货市场波动率,8组研究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增加现货市场波动性,其余两组研究认为股指期货在某些情况下增加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而某些情况下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

随着1987年全球性股灾的发生,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研究工作也随之达到一个阶段。在研究股灾产生的原因时,“布兰迪报告”认为,股指期货加剧了现货市场的负面动荡,是1987年股灾的罪魁祸首。该报告认为,股指期货的程序交易会引起股市下跌的恶性循环,并称之为“瀑布效应”――套期保值者会建立股指期货空头部位以避险,期货的卖压使得期货价格大幅低于现货价格从而触发程序交易中的套利,程序交易者在买入期货的同时,卖出现货导致现货市场进一步下跌,继而触发套期保值者卖出期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股灾。

但是,随后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一观点不成立。统计数据表明,当时套期保值交易仅占期货总交易量的20%。Roll(1988)对当时各国进行研究发现,5个可以进行程序交易的国家里,现货市场平均下跌幅度为21%,大大低于没有程序交易国家平均28%的跌幅。同时大量的研究表明,股灾不应该归咎于股指期货,恰恰相反,股指期货市场不发达,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无法得到有效地对冲,反而使得现货市场卖压较大,下跌较多。因此,短期之内股指期货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现货市场波动性存在的可能性。但是长期来看,它的推出会改变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机制,影响现货市场接受信息(包括新的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冲击程度。因此,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不会增加现货市场波动性,反而能够起到稳定现货市场的作用。

3.4 股指期货推出对于现货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变现的能力,或者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价格发生显著的波动。流动性度量方法很多,有的从完成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出发进行考察,有的从交易双方达成的价格出发进行考察,还有的从交易的活跃程度进行度量。无论从哪个方面出发,流动性都与市场资金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股指期货推出对于现货市场的资金量存在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股指期货的推出可能会分流现货市场一定的资金量,尤其部分投机者和被动投资者,会将部分资金从现货市场转移到期货市场;另一方面,股指期货的推出,会促进股票市场交易的活跃和价格合理波动,吸引更多场外资金的进入。大量的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会提高股票现货市场规模和流动性。股指期货推出对于股票现货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是上述两方面的综合结果。

从全球已经推出股指期货的市场来看,股指期货推出不仅不会造成现货市场流动性的下降,而且可能促进现货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大多数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股指期货推出初期,现货市场可能存在一定的资金转移现象,但是长期来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交易量均显著增长。Kuserk和Coeke(l994)研究认为,美国推出股指期货后,吸引了大量的场外资金,对于美国股市的发展具有长期推动作用。香港1986年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后,股票交易量当年增长了60%。

3.5 股指期货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股指期货有助于机构投资者规避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成熟的股指期货市场一般以机构投资者的对冲易为主,而新兴市场早期往往个人投资者占的比例较高,交易则以投机易为主。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主要是利用其套期保值和套利的功能,减少投机交易所占比例,对市场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股指期货可以推动产品创新,丰富投资品种。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市场风险,如在股票价格低时买入股票,而在股票价格高时卖空股指期货,这样在股票价格继续上涨时可以获取更多股票收益,而在股票价格下跌时可以弥补股票损失。基金公司将股指期货加入投资组合中,根据股票、债券和股指期货配比不同可以开发出风险和收益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者需求,避免同质竞争。

对于证券公司来说,有助于改善自营和资产管理盈利水平,降低承销风险。对于自营业务而言,在推出股指期货前,券商只能通过采用投资组合方式降低非系统风险,采用股指期货可以对冲整体市场下跌风险,稳定收益。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既可通过股指期货对冲风险,又可通过调险水平开发各异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在承销业务中,采用股指期货可以减轻在二级市场低迷时,包销股票的破发带来的损失,从而稳定承销业务的收益,降低发行风险。

4 结语

股指期货在我国刚刚推出,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监管,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股指期货交易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金融市场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其运行模式、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金融市场较完善的国家,尤其是英国、美国、日本的成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

(2)加强对股指期货的监管。股指期货作为一种衍生金融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杠杆的特点。而且,其涉及面较广,横跨证券、银行和交易结算制度,交易风险的联动性、集中性较强。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其的监管,以防范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稳定,促进股指期货平稳健康发展。

(3)加快股指期货的法律法规建设。股指期货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法规,使股指期货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市场。

(4)加快培育有专业知识的证券市场投资者。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因此,我们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大投资知识和理财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并增加对高校金融等相关专业的教育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杨炽.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甄红线.对国外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09,(4):61-64.

第3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本文介绍了股票价格指数编制的一般原因和 方法 后,重点讲述新华财务股指的编制。

关键词:股票 价格指数

中图分类号:o212 c8 f830

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66(2000)02——0051——09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on securities and futures markets (2)

index number of securities (1)

li cong-zhu zheng wen-tang wang ling-hua che you-lia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00041)

abstract in this paper,som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xin hua index numbe of securities is studies mainly after.

中央电台午间新闻30分指导沪深股票行情时,首先报导上证综合指数开盘是多少,前市收盘是多少;深证成份指数开盘是多少,前市收盘是多少等。综合指数,成份指数是什么,它有何意义,本文就来回答这些 问题 。为此,我们先从股票价格指数的基础知识谈起。

股票价格指数(以下有时简称股价指数)是我们统计学里指数中的一种。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某一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的综合变动方向和程度的动态相对数。由于 政治 经济 ,市场及心理等各种因素的 影响 ,每种股票的价格均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市场上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股票在进行交易。为了从众多个别股票纷繁复杂的价格变动中判断和把握整个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水平与变动趋势,美国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亨利.道第一个提出了平均股票价格指数作为衡量尺度,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如今,世界各国的股价市场几乎都编有股票价格指数,较有影响的除道.琼斯指数以外,还有美国的标准.普尔股价指数(有时记为s&p500指数)、纽约证券交易所票价指数,英国的《 金融 时报》股价指数、日本的经济新闻社道氏平均股价指数以及香港的恒生指数等。股价指数可以为投资者和 分析 家 研究 ,判断股市动态提供信息。它不仅反映股票市场行情变动的重要指标,而且是观测经济形势和周期状况 参考 指标,被视为股市行情的“指示器”和经济景气变化的“晴雨表”。在我国大陆,主要有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

编制股票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

(1)综合反映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2)据此进行因素分析,分析各种股价对股票市场股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3)分析股价长期内的变动趋势。(4)在宏观上,股指可以预测国民经济景气情况和 企业 经营业绩。

(一)股票价格指数的一般概念

1.股价平均数:它是用来反映多种股票价格变动的一般水平。股票价格平均数由证券交易所、金融服务公司、银行或新闻机构编制的,用以反映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行市变动的一种价格平均数。

由于股票市场上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不可能一致,为了衡量由各种股票共同组成的大市整体价格水平和整个市场总体变动方向,一些组织开始编制了股票价格平均数。1981年6月,“道.琼斯公司”的共同创立者之一——查尔斯.亨利.道在《客户午后通讯》上首先发表了一组后来被称为“道.琼斯 工业 股股票价格平均数”,是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价格平均数,一般 计算 步骤是:先选定一些有代表性的样本公司,再通过简单算术平均法,以这些公司股票收盘价之和除以样本公司数得出。计算公式为:

p=(σpi)/n

其中,p代表股票价格平均数,n代表样本公司个数,pi代表第i家公司股票计算期的收盘价。

2.基期:指在编制股票价格指数时,被确定作为对比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是某一日,也可以是某一年或若干年。例如,意大利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指数基期是一年,即以某一年全年股票价格平均数作为对比的基础;标准.普尔500种和400种工业股股价指数则以1941—1943年为基期。通常较多采用以某一日作为计算基期。由于股票价格指数是由现期水平同基期水平相比较得出,因此,基期的选择对指数绝对数大小具有重要影响。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绝对水平大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基数。

3.基数:指股票价格指数在基期的数值。在大多数国家中,基数都定为100,也有定为10(如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50(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还有的定为500(如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有普通股股价指数)、1000(如香港远东指数,加拿大多伦多300种股票价格综合指数)等。基数有大小,对股票价格指数绝对数大小有重要 影响 。

4.点:是股票价格指数的 计算 单位,在采用股票价格平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衡量股市行情变动的情况下,作为计算单位的“点”具有不同含义。在前一情况下,“点”代表的是平均水平的价格单位,是一个金额概念,同货币单位(如元)在类似的含义上运用,如平均价格指数为150点,即意味着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平均水平为150元。在后一情况下,“点”反映的是计算期价格水平相对于基期价格水平变动的幅度,是指“百分点”(或“千分点”等)的意思,一般不能直接同金额概念等同起来,如基期指数定为100点,计算期指数为150点,即意味着计算期股票价格水平是基期水平的150%。但无论在任何场合,“点”总是衡量股票价格行情起落变动的尺度。由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都编制有若干不同的股票价格指数,其选定的基期、确定的基数不同,尤其是计算 方法 的差异,针对不同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与同一股票市场的不同股票价格指数,在绝对数上并没有可比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 经济 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不同股票价格指数变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联运性”,这一点尤其是在1987年10月的世界股市崩溃时得到了印证。

5.股价指数编制的一般步骤:

其编制步骤如下:(1)根据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经济实力、资信等级等因素,选择适当数量的有代表性的股票,作为编制指数的样本股票,样本股票可随时变换或作数量上的增减,以保持良好的代表性。(2)按期到股票市场上采集样本股票的价格,简称采样。采样的时间隔取决于股价指数的编制周期。以往的股价指数较多为按天编制,采样价格即为每一交易日结束时的收盘价。近年来,股价指数的编制周期日益缩短,由“天”到“时”直至“分”,采样频率由一天一次变为全天随时连续采样。采样价格也从单一的收盘价 发展 为每时每刻的最新成交价或一定时间周期内的平均价。一般来说,编制周期越短,股价指数的灵敏性越强,越能及时地体现股介的涨落变化。(3)利用 科学 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计算出指数值,股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总和法,简均法、综合法等,计算手段已普遍使用 电子 计算机技术,为了增强股价指数的准确性灵敏性,必须寻求科学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的支持。(4)通过新闻媒体向 社会 公众公开。为保持股价指数的连续性,使各个时期计算出来的股价指数相互可比,有时还需要对指数作相应的调整。股价指数是一种定基指数,它是以某个特定的年份或具体日期为基期(基期的股价水平为100),将报告期的股价水平与基期的股价水平相比计算出来的百分比率,用百分数或百分点表示,为了避免报告期与基期之间所跨时期太远而带来计算上的麻烦,常先将报告期的股价水平与上一期的股价水平相比求得环比指数,,然后利用环比指数与定基指数之间的关系算出报告期的股价指数,即:报告期股价指数(定基指数)=上期股价指数(定基指数)×报告期股价指数(环比指数),这种求股价指数的方法,叫做连环法。当变更样本或基期后需要对报告的指数进行调整时,也可按此法从新基期往回溯源至旧基期,以保持股价指数的可比性。

(二)股价指数的计算公式

1.加权综合平均法

因为发行量、流通量、成交量不同的股票其价格变动相同幅度,对股市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因此计算股价指数时,通常要考虑到股票的发行量、流通量或成交量等因素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否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股市价格的变动情况,故需要采用加权综合平均法来计算股价指数。根据计算公式所选择时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依同度量因素的选择不同划分):

(1)以基期值(q1)为权数的公式(又称为l氏公式或拉氏公式)

i=(σp1q0)/σp0q0

(算术平均法)

(2)以报告期值(q1)为权数的公式(又称为p氏公式或派氏公式)

i=(σp1q1)/σp0q1

(调和平均法)

(3)同时考虑到基期与报告期数值的理想公式

(几何平均法)

选择不同时期的权数是一个复杂的 问题 ,因为各种指数 计算 公式都会产生偏误,而就指数偏误实质来看,它是指数计算值与指数真实值的差异。人们一般认为,以基期同度量因素为权数的l氏公式未能反映同度量在两个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同时,l氏公式实质上是一个变化了的算术平均数的算法;而p氏公式经过变形后,实质上是一个调和平均数的算法。由于算术平均数在同一资料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大于调和平均数,并且受数列极大值的 影响 大于受极小值的影响,(调和平均数正与之相反);从而导致计算结果与指数真实值发生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型偏误”,即由于使用的平均 方法 不同所致。指数偏误产生的另一种原因称为:“权偏误”,即由于计算权数选择不同所致。

为了准确地反映指数化因素总变动情况,美国 经济 专家i.fisher在1992年的《指数编制法》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理想指数公式,即上面的公式(3);他认为该公式同时满足他本人设想的因子互换测试,时间互换测试和循环测试三种指数测算方法中的前两个。因为公式(3)实质上是一个几何平均算法,而在众多的个体指数中,几何平均法计算的指数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指数测试,并且几何平均数的结果大于调和平均数又小于算术平均数,所以还可以消除指数偏高或偏低的现象。指数偏误是影响指数准确度的重要原因,能够消除这种偏误的指数公式,无疑是 科学 的,但由于fisher理想公式计算复杂,在实际计算中缺乏具体经济含义,在结果上得到的准确性的改进要远小于它在计算中所带来的繁琐,并且当 应用 在股价指数的计算上时,还存在增资、除权及基期修正上的困难。由于以上各种原因, 目前 国内国外计算的各种指数多采用以报告期时点权数的p氏公式进行计算,在后面的股指计算中也将采用p氏指数加权综合平均计算公式。

2.股价指数计算中权数的确定

在计算股价指数的p氏加权综合平均公式中,首先必须确定权数是选择报告期的成交量、流通股本还是总股本。

由于国外股票市场上所发行的股票均要上市流通,因此国外股价指数大都以发行量作权数,如s&p500指数,恒生指数等,此外我国的上证综合指数在这方面也参照了这一国际惯例。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股市的最大特点是“三股并立”,对国家股、法人股是否上市流通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这种三股并重的局面会一直存在,甚至国家股、法人股的比重还会上升,因此在计算股价指数时,必须对选择不同权数下计算的指数序列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的问题进行 分析 。

3.基期修正的方法

(1)基期修正方法的使用

在发生非股票价格因素的变化时,如:有偿增资,新股上市,股票合并,停/复牌,更换采样股票,改变样本容量等情况下,股票的股本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引起市价总额发生变动。这时要对基期市价总额进行修正;目的是使报告期与基期统计口径基本一致,确保股指的连续性和真实性,避免由此带来的股价指数序列出现断裂现象。道.琼斯指数是最早采用基期修正方法的股票价格指数。然而在发生“股票分割”及“无偿配股”等情况下,尽管上市股票数量改变了,但是并未改变股本的市价总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须对基期作修正。

(2)基期修正法的基本原理

当股票市价总值由于上市股票数量的变动而改变时,就应当对原有基期市价总值进行修正,剔除上市股票数量变动所引起的股指变动,单纯保留由于股价变动所引起的股票价格指数变动。即:如果仅仅是上市公司股本结构或数量发生了变化,而股票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则股价指数就不应该改变。因为按照前面的定义,股价指数是单纯反映股票价格变化程度的,应当只由价格一种因素来决定股指变动,而剔除掉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每次基期市值修正以后,就应以该修正后的基期市值来计算股票价格指数,直到再次修正时止。并以最新一次修正的市值作为基期市值来计算股价指数。

(3)基期修正的三种情况及其修正公式:

新的修正后的基期市值z*0=(z*t-1)/(zt-1).z0

其中:z0:表示原有基期市价总值zt-1:修正前一日的市价总值

①采样股标不改变,但上市股本数发生变动

②样本容量不变,替换样本股。(用第n+1只股票替换第1只股票)

③样本容量发生变化的基期修正公式

(a)当增加样本容量时:(由n只股票增加为n+1只股票)

(b)当剔除样本时:(设将第n+1只股票剔除)

这样股价指数的 计算 公式变为:

it=[zt/z*0].i0 i0为基期指数值。

(三)国内外主要股价指数简介

1.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

由美国道.琼斯公司编制并在该公司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上的股票价格指数。简称道.琼斯指数。它是世界上 历史 最悠久股价指数,也是纽约证券交易最权威、最具 影响 力的股价指数。道.琼斯指数的前身,是1884年公布的纽约证券交易所11种铁路股票简均价。1897年,铁路股的采样股种 发展 为20种;并开始计算12种 工业 股简均股价。1928年,工业股发展为30种。同年,道.琼斯公司发明了调整简均股价的除数调整法,并正式用于铁路股和工业股的计算。1929年,18种公共事业股股价平均数发表。1938年,公共事业股减为15种。随后,包括20种铁路股,30种工业股和15种公共事业股的65种股票综合股价指数问世。1970年,20种铁路股改为20种运输股,其成份含铁路股,轮船股和航空股。

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现有四种,即:30种工业股平均股价指数、20种运输股平均价数,15种公共事业股平均股价指数及全部65种股票平均价格综合指数。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第一种指数和第四种指数,它们均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基斯指数为100。

道.琼斯指数以其悠久的历史在国际上亨有盛名,是 目前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股价指数。该指数通过 电子 计算机连续采样,每分钟计算一次,每小时一次,计算迅速,及时,所选用65种代表股票都是举足轻重的。

大公司股票,其行情深受世界股市及国际舆论的关注。但是,道.琼斯指数系按简均股价计算,易受少数股价大幅度起伏的影响,而采取调整除整数的 方法 ,又导致各种股票的相对权数发生人为的变动,此外,随着 经济 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道.琼斯指数的样本股票的代表性已大不如前,若不予调整,将越来越难于充分反映股市的全貌。

2.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

由美国的证券咨询 研究 机构——标准.普尔公司编制和的股票价格指数。它是美国仅次于道.琼指数的又一重要股价指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股价指数。该指数从1923年开始编制,采样股票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33种普通股股票。1957年,样本股票扩增为500种,其中工业股425种,铁路股15种,公共事业股60种,1976年7月,该公司对500种样本股票的构成作了重新调整,将工业股减为400种,铁路股改成运输股并增至20种,公共事业股减少40种,另新增 金融 股40种,这种样本构成一直延续至今。

标准.普尔股价指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为以报告期发行量为权数的p氏公式,故从计算方法上看,标准—普尔股价指数属于综合股价指数,它是以报告期的市价总额为分子,以基期的市价总额为分母计算的百分数,用百分点或“点”表示,其基期为1941—1943年。

标准.普尔股价指数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方法是:先将各种产业部门的股票分成上中下三类,然后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样本股票,所确定的500种样本股票占纽约证券交易所内上市的全部普通股票的90%。标准.普尔股价指数虽然在显示每日内的短期变化方面不如道.琼斯指数灵敏,但由于它是按发行量加权计算,既考虑了不同股票的数量对股价的影响,又无须对折股股票进行调整,而且样本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因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能较全面地反映股市动态的指数。美国商务部出版的《商情摘要》一直把它用为观测经济周期变化的12个先行指标之一。

3.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票价格指数

由美国纽约证券所编制并的股票价格指数。该指数起编较晚,1966年开始公布。其样本股票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内上市的1570种普通股,其中 工业 1093种、运输股65种、公共事业股189种、 金融 股223种。

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包括工业股、运输股、公共事业股和金融股四个分类指数, 计算 方法 为综合法或加权平均法,采用派氏公式,即以样本股票报告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内的交易量为权数。基期为1965年12月31日。每隔半小时公布一次。

纽约证券交易所指数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但采样股种最多、速度最快、且按交易量加权计算,能比其它股价指数更好地显示纽约股市的变化,是投资者经常观察股价行情变动的指示器。

4.标准.普尔综合股票价格指数

是由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反映其选定的所有代表性公司股价行情变动的一种股票价格指数。它是在分类指数的基础上编制的。

5.《金融时报》股价指数

由英国伦敦《金融时报》编制并公布的股票价格指数。它既是反映伦敦证券交易所股价变动的最权威指数,又是世界上较有 影响 的重要股价指数。《金融时报》股价指数主要有以下三种:

1)《金融时报》普通股股指数。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内上市交易的30种工业普通股票计算。样本股票均为英国工业中财力雄厚的大公司所发行,发行量多,在整个股市中所占份额大,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上市公司实力的升降,30种样本股票的成份股也在不断调整。该指数1935年7月1日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是《金融时报》最早公布的一种股价指数。通常所说的《金融时报》指数多指这种。它是伦敦股票市场行情变动的指示器,可以及时为投资者提供股价变化的一般情况和趋势。

2)《金融时报》综合精算股价指数。根据伦敦股票市场上700多种精选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该指数从1929年开始编制。1962年4月10日由《金融时报》接手计算和对外公布,并以当日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该指数采样范围广、统计面宽,可为职业投资者提供整个股市的基本变动情况。

3)《金融时报》100种股票价格指数。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内上市的100家有代表性的大公司股票计算,由《金融时报》于1984年1月3日开始公布,并以当日为基期,基数定为1000(为方便期货和期权交易)。该指数是为了解决30种普通股股价指数代表性不够强、统计面又过窄,而700种综合精算股价指数统计面又过宽、难以快速计算的矛盾而编制的。它通过伦敦股票市场自动报价系统随时采样,三分钟计算一次,能迅速灵敏地显示股市行情的即时变动。

6.联邦德国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指数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编制的反映联邦德国股市行情的股票价格指数。每日公布一次,在联邦德国最具代表性。以1953年12月1日为基期,选定总市场价格额占联邦德国所有上市股票市场总额的75%、主要 经济 部门的60种热门股票作为代表性公司股票(60 blue chp companies),用加权平均数法(权数由该类股票当日成交额决定)算出;以基期数字记为100点,指数通过与基期水平相比较得出。1975年对60家代表性公司进行了调整。到1984年末,60家公司的行业构成情况是:化学工业9家,机构制造业7家,钢铁、建筑业6家, 电子 技术6家,公用事业6家,银行业5家,保险公司5家,汽车制造业4家,其他12家。

7.巴黎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

巴黎证券交易所编制的反映法国私有工商业公司股票行情变动的股票价格指数。以1961年末为基期,记作100点,用加权算术平均法编制,权数大小依该公司市场资本价值总额确定。从1982年起,改为1981年末股价指数为基础,编制新指数。

巴黎证交所股价指数有两个明显特征:(1)代表性公司有257家,其股票市场价格总额占上市公司股价总额的85%,代表性公司限于私有工商业公司,故该指数变动仅反映私有工商业公司股价变动;(2)在新指数中,服务业公司所占比例最多,反映了 现代 经济中服务性行业正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新特征。据1984年末情况,275家公司中服务业有61家,建筑业24家,消费品制造公司36家,资本品生产 企业 36家,资本品生产企业36家,金融业44家,原材料工业24家,食品公司21家,海外公司11家。

8.意大利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指数

意大利商业银行编制的反映米兰证券交易所股市行情变动的股票价格指数。意大利商业银行是意大利十大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米兰;米兰证券交易所是意大利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该指数以米兰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为样本,通过加权平均法求出,每一种股票的权重由其市场价格总额决定;然后再以1972年所有股票市场价格的平部上市有143家,其行业构成是:银行、 金融 公司27家,不动产公司16家,化学、制药公司15家,保险公司13家,工程公司13家,纺织公司12家,冶金公司10家,通讯行业公司9家,食品公司6家,建筑材料公司4家,汽车、橡胶公司2家,其他16家。

9.多伦多300种股票综合价格指数

此交易所是加拿大五个证券交易所中规模最大的证交所,按成交量 计算 该交易所成交的股票价格总额占全加拿大的75—80%。早在1934年以后,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就成为全国最著名股价指数;1977年1月以后开始编制300种股票综合价格指数。该指数以1975年为基期,基期股票平均价格记为1000点,以300种成交量最大的股票为代表性公司股票,将300种股票的每一种股票价格与其上市数目相乘,将这一乘积与基期相比较得出。该指数交易期间每15分钟计算一次。

根据1984年12月的情况,300种代表性公司股票行业构成是:石油、天然气公司60家,金属,采矿公司52家, 工业 公司39家,金融服务公司27家,商业公司26家,消费品制造公司21家,公用事业公司15家,运输业公司13家,混合联合公司13家,其他34家。由于加拿大 经济 发展 同其 自然 资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故300家代表性公司中同资料利用相联系的公司数量占有相当比重。

10.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全部普通股股票价格指数

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编制的反映该交易所股票行情变动的股票价格指数。始编于1980年1月,由于编制时间较晚,在代表性公司的选择上,首先,按公司规模大小选定规模较大的10%的公司;其次再根据公司股票交易是否频繁选定热门股票。这样,代表性公司投票既不是有一定的固定数量,也不把全部上市公司列入,而是在270家左右。代表性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一般占交易所上市股票市场价格总额的90%,能够反映整修股市的行情变动。在计算 方法 上,以1979年12月31日的股票市场价格平均数为基期数,记为500点。现时数由代表性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总额除以前一交易日市场价格总额的值表述为一个指数,股价指数由这一指数与基期数相比较得出。据1984年底的情况,代表性公司共有281家,其行业桅成情况为:银行、金融、保险业17家,食品、饮料、烟草工业23家,建筑材料业20家,零售业14家,医药业12家,运输业12家,工程、电力业27家,财产信托业8家,其他工业64家,资源开采业84家。

11.日经道.琼股票价格平均数

日本经济新闻社按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的方法编制和的股票价格指数。该指从1950年9月7日开始计算,样本股票为在东京交易所内上市的225家公司的股票,并以当日为基期,当日的平均股价176.2日元为基数。1975年5月,日本经济新闻社向道.琼斯公司买进商标使用权,该指数因此而正式得名。

日经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的采样股票分别来自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电力和煤气业、仓储业、水产业、矿业、不动产业、金融业及服务业等行业,覆盖面极广;而各行业中又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作为样本股票。同时不仅样本股票的代表公司和组成成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样本股票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目前 已从225种扩增为500种。因此,该指数被看作日本最有 影响 和代表性的股价指数,通过它可以了解日本的股市行情变化和经济景气变动状。

12.恒生指数

由香港恒生银行编制的票价格指数。1969年11月24日起开始公布,它是香港股市上影响最大,代表性最强的股价指数。该指数以1964年7月31日为基期,基数为100,按综合法(也称加权平均法)计算。原先只编制综合指数一种,它是用样本股票每日的收市价计算的报告期市价总额与基期市价总额相比的百分数,每日发表一次。从1985年1月2日起,恒生银行开始编制工商业、地产业、金融业及公共事业四类股价指数,每隔15分钟公布一次,香港各大报刊均有登载。

恒生指数的样本股票定为33种,分别代表着香港各主要行业中 经济 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 企业 。这样样本股票按以下四条标准来选择和更新调整:在整个股市交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行量足以应付旺市需求;成交额对投资者的 影响 较大;公司业务以香港为基地。自创设以来,该指数已对样本成份股进行过10次调整。 目前 使用的33种样本股票的构成为:工商业14种、地产业9种、公共事业6种、 金融 业4种。通过这33种股票价格的综合变动,即可把握整个香港股市的行情动态与 发展 趋势。

第4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多元线性回归 层次分析法 案例推理 上证指数预测

一、引言

就股市投资而言,辨认市场的运动规律,对将来时刻的股价指数进行预测,是股票市场投资决策的关键。股票系统预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诱人的应用价值,人们一直探索其内在规律,寻找其有效的预测方法和工具。由于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是极为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股票定价方法向着量化方向发展。

Tai-Liang Chen等使用基于Fibonacci数列的模糊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股票进行预测;Melike Bildirici等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扩展的GARCH模型族对伊斯坦布尔从1987到2008年的股票交易进行预测,并且发现经过人工神经网络的扩展会提高GARCH模型族的预测效果;Ping-Feng Pai等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杂交成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组合模型,并且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计算测试发现效果良好;Henri Nyberg使用动态二值probit回归模型对每月的股票超额收益进行预测;冯家诚等提出适用于神经网络型数据挖掘的过程模型,按照选取数据样本、数据转换、网络建模、网络仿真、结果评价的数据挖掘过程,对上证指数走势进行预测,得到了较高的预测精度。

案例推理技术是根据相似性对当前案例进行检索,得到与当前案例最相似的已发生案例,把该案例的结果作为当前案例的结果。本文开发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的案例推理上证指数预测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排除与目标函数相关性低的参数,建立上证指数预测参数集;当使用基于案例推理技术计算案例的相似度时,需要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权值,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案例进行检索,通过案例择优对检索结果进行处理。最终对上证指数进行预测,并且将本方法的预测结果与传统案例推理、多元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果进行比较,给出了结论。

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的案例推理上证指数预测模型的开发及应用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的案例推理上证指数预测模型包括四部分:影响上证指数指标的选取,多元线性回归,案例推理和层次分析法,如图1所示。通过相关性分析,排除与目标函数明日收盘价相关性低的参数,建立上证指数预测参数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参数对目标函数的影响权重,建立比较矩阵;最终采用案例推理技术对目标函数进行预测。

图1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的案例推理上证指数预测模型框架

1.影响上证指数指标的选取

影响股票价格的各个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心理等都反映在其价格变化中,可以将研究影响上证指数运行的各个因素转化为研究上证指数历史价格的变动上,应用技术指标分析方法,对股票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指标值,这些指标反应了股票的规律或内涵,根据这些指标对上证指数进行分析。由于这些指标值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排除与目标函数相关性低的指标,剩下的指标构成了上证指数预测参数集,如表1所示。

2.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当使用基于案例推理技术时,必须计算案例的相似度,而计算相似度时需要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权值。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其基本原理是:目标函数明日收盘价y受x1,x2…的影响,利用选取的数据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

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模型中的参数

…的值,从而确定各个指标对目标函数影响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8-10]。假设比较的 个指标 对目标 的影响,如今日收盘价、昨日收盘价、DEA等对明日收盘价的影响。 每次取两个指标 和 ,用 表示 和 对

的影响之比,全部比较结果可用以下成对比较矩阵来表示:

对矩阵的一致性采用如下一致性比率公式来判定:

其中, 为一致性比率, 为一致性指标( 为矩阵 的特征向值), 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取表2的值。

3.案例描述

从2.1的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上证指数的指标包括:今日收盘价、昨日收盘价、DEA等,这些指标既可能是状态向量,也可能是特征向量,所谓状态向量,指的是该指标取值形式为离散值,如今日收盘价={正常、偏高、偏低};所谓特征向量,指的是该指标取值形式为连续值,如今日收盘价={t|t>0,t∈R}。本文将所有因素同时考虑为状态向量和特征向量。如图2所示。

4.案例检索

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方法计算案例的相似度。设待分析案例为 ,候选案例为 ,案例的特征向量维数为 则案例

和 在 纬空间上的灰色相似度为:

其中,

为案例 和在特征向量的第 个属性上的灰色距离。

为 案例和在特征向量的第 个属性上的关联系数, 为分辨系数,一般取 , 为特征向量的第

个属性的权值,该权值由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

5.案例择优

基于案例推理搜索出的结果是一个根据相似度进行降序排列的案例集,本文的案例择优不是选择相似度最大的案例,而是考虑大于相似度阈值的案例集合。因此,上证指数预测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是匹配案例的相似度, 是匹配案例的实际上证指数, 是相似度阈值,本文取0.75。

三、预测结果

上证指数从2011年2月1日到2011年7月28日一共120个交易日,经历上涨下跌再上涨下跌的行情,本文采用该时段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生成前100个案例(从2011年2月1日到2011年6月30日)为已有案例集,后20个案例(从2011年7月1日到2011年7月8日)为预测案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3所示。根据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如表4所示。根据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出比较矩阵,如表5所示。

模型使用Java编程,预测结果如图3所示。为了验证本方法预测股票价格的效果,分别采用传统的案例推理(未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参数权重和案例择优算法)、多元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股票价格,预测结果如图6,表6所示。由表6可知,本模型预测股票价格具有较高的精度,误差区间在[-5,+5]范围内,本方法为45.0%,其他方法都小于或等于30.0%;误差区间在[-10,+10]范围内,本方法为75.0%,其他方法都小于或等于55.0%;误差区间在[-20,+20]范围内,本方法为95.0%,其他方法都小于或等于90.0%。如果对每天的上证指数波动的预测在±10个点内被定义为预测准确的,那么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的案例推理的预测模型的准确率达到75%,而上证指数±20个点的预测准确率为95%。

另外,案例推理具有检索时间短的特点,案例推理每个案例检索时间大约1秒,20个案例检索只需要20秒左右,而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上证指数预测,需要进行长时间训练,大约需要217秒。下一步的研究将引入宏观经济指标和政策因素到模型中,利用案例推理进行上证指数和个股股价的预测。本模型以天为单位进行预测,改进后还可以进一步以5分钟或10分钟为一个时段对下一个或二个时段进行预测。

四、结论

本文开发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的案例推理的上证指数预测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对上证指数预测指标进行筛选,排除了与目标函数相关性低的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参数对目标函数的影响权重,克服了传统定性分析方法不准确的缺点;通过案例推理对案例进行检索,并且使用案例择优处理检索结果。最后基于同样的数据,与传统的案例推理、多元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比较。

(1)本模型预测股票价格具有较高的精度,误差区间在[-5,+5]范围内,本方法为45.0%,其他方法都小于或等于30.0%;误差区间在[-10,+10]范围内,本方法为75.0%,其他方法都小于或等于55.0%;误差区间在[-20,+20]范围内,本方法为95.0%,其他方法都小于或等于90.0%。

(2)案例推理具有检索时间短的特点,案例推理每个案例检索时间大约1秒,20个案例检索只需要20秒左右,而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上证指数预测,需要进行长时间训练,大约需要217秒。

参考文献:

[1]冯家诚,马锐.基于神经网络型数据挖掘技术的股价预测[J].计算机应用,2009,29:155-156.(Feng Jia-cheng, Ma Rui. Stock price forecast based on data mining of neural networks[J].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2009,29:155-156.)

[2]李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股价预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34(增刊):114-116.(Li Xiang. Prediction of the price of stock based on the BP neutral network[J].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2008,34(Suppl):114-116.)

[3]储小俊,刘思峰.基于新陈代谢GM-Markov模型的股价预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3:43-45.( Chu Xiaojun, Liu Sifeng. Forecasting of Stock Prices Based on Metabolic GM-Markov Model[J].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7,3:43-45.)

[4]Tai-Liang Chena, Ching-Hsue Cheng, Hia Jong Teoha. Fuzzy time-series based on Fibonacci sequence for stock price forecasting[J]. Physica A, 2007,380:377390.

[5]Melike Bildirici. Improving forecasts of GARCH family models with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 application to the daily returns in Istanbul Stock Exchange[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36: 73557362.

[6]Ping-Feng Pai, Chih-Sheng Lin. A hybrid ARIMA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model in stock price forecasting[J]. Omega, 2005,33:497505.

[7]Henri Nyberg. Forecast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US stock market with dynamic binary probit mod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11,27:561578.

[8]Saaty TL.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80.

[9]冯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税收征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2):87-92.(Feng Wei.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Quality of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AHP Method[J].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28(2):87-92.)

[10]林丽,关德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空间信息网管理域划分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1,31(8):2279-2285.(Lin li, Guang De-jun. Management domain division algorithm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1,31(8):2279-2285.)

第5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1.1 课堂教学模式

主要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大量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市场营销学、零售管理学等主干课程产生感性认识。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多数是以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或知名人士为分析对象,由于授课时间限制,对这些案例只能作浅性和表性分析。

1.2 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是以实习为主导,通过学生到校办企业或商场超市或校外企业的参观实习,使学生接触企业,了解并参与到市场营销运作过程中,由于受组织成本高的影响和企业安全管理风险的考虑,实习多流于形式。

2 目前教学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

虽然在上述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也尝试着去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创新素质、实践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但仍暴露出如下两个问题:

2.1 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目标缺失

许多高校的老教师仍固守陈规,过分强调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并完整的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虽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仍认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在工作以后慢慢培养的事,而且对创新素质培养目标重视不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需求[1]。

2.2 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案例陈旧

目前多数教师仍依赖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虽然部分年轻教师响应号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开展了案例教学,但所选案例要么年代久远,要么个性太强,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实训设备和场地有限,实践效果差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趋动下,部分高校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尝试了如“3+1”教学模式,即集中后一学年全部来实训,但由于学校设备投入和场地限制,多数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 模拟培训的教学模式

一个公平社会和公平世界的未来走向,有赖于高效率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手段作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确保消费者满意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与日俱增,由此可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中的重要性。

基于模拟的培训(Stimulation-based Training,简称SBT)是以模拟体验为主的培训式教学模式,不仅注重教学情境模拟,更加注重学习成果评估。模拟是一种人为合成的教学环境,旨在将个人或团队体现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培训是系统的锻炼,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理念、学习原则和学习技术,注重学习绩效的表现[2]。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由讲解者变成管理引导者,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发展和锻炼专业技术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4 SBT教学模式的核心主旨

SBT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诊断和学生学习建议的反馈非常重视,其主旨是“精选案例,扼要讲解,任务趋动”,其中精选案例用于揭示所讲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总结概括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扼要讲解在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任务趋动在于对理论、原理、方法和步骤的巩固,在于强化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应用实践的能力。这三个主旨必须密切配合,才能达到SBT预期的教学效果[3]。

5 SBT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

5.1 角色扮演

如在《团队管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自己组建假想的公司,有领导、部门负责人、员工,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履行着各自的职责,然后给大家布置一个需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项目让大家共同完成,教师可以按每个角色的不同表现给出评价。

5.2 情景模拟

如在《证券交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来让学生模拟公司组建、上市、经营、运作和股票交易等,当然需要在实验室配置交易柜台、中心机房、交易大厅、交易中心、服务中心、银行等模拟场景[4]。

6 SBT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SBT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它更加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这些设计是基于专业技能培训层次的,其主要实施步骤包括:

6.1 学习目的分析

在设计和实施教学前,要对学生学习的范围和目的有个清楚的认识,要考虑和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所需,又要兼顾课程大纲的要求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6.2 学习目标确定

模拟教学应集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上来,这将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指明方向。

6.3 教学任务设计

如让学生作个报告,或让学生展示一下沟通和谈判能力,或让学生完成一份调查表格等等,不论哪种教学任务,最终必须量化到考核成绩上来。

6.4 教学环节设计

这是SBT教学模式的重点,如何设计和选择与上述学习目的、学习目标、教学任务相匹配的模拟场景,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展示和训练相应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环节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又能让教师掌控局面。这是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准备和设计的。

第6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ST公司财务预警综合效益评价

一、引言

公司特别处理的规

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公司法。《公司法》第157、158条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1998年3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对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包括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状况异常的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即公司股票日涨跌限制为5%,中期报告必须经过审计,股票的行情显示有特别提示。如出现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即暂停上市。暂停上市后在第一个半年公司仍未扭亏,证券交易所将直接做出终止其上市的决定。如果公司实现盈利,则可以按程序申请恢复上市。1999年7月9日起,依据《公司法》第134条有关“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持有的股票可以依法转让”的规定,深、沪交易所对暂停上市的股票开始提供“特别转让服务”。2001年2月24日,证监会颁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其中规定,暂停上市的公司在宽限期(通常为12个月)内第一个会计年度继续亏损的,由中国证监会作出其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ST制度实施以来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如何?理论界和实务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它的评价怎样?如何对它进行完善?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研究。

二、ST公司——处于风雨之中的诺亚方舟

ST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群体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ST公司数量快速增多。截至2003年12月16日,深、沪两市共有136只戴有ST帽子的股票,涉及119家上市公司,其中116家是A股公司,同比增长了80%。ST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是由于利润追溯调整后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如*ST星源、*ST江纸等;有些是由于不实资产扣除后,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如ST东方、ST金泰等;有些则是因为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ST麦科特、ST珠峰等;有些是ST公司虽然扭亏但没有满足撤销特别处理的条件而遗留下来的公司,如ST吉发、ST南摩等;有些是由于出现资产遭受重大损失、银行账号被冻结等重大经营及财务异常情况而被ST,如ST信联、ST啤酒花等。针对目前我国被ST公司的情况,陈瑜(2000)对此专门做了一个统计分析。截止1999年底,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曾被宣布为ST的共有67只股票(包括A股和B股),58家上市公司(以下称为“ST公司”),其中,1998年27家,1999年31家,具体被ST的情况见下表:

*

三、ST公司的会计行为和会计政策选择——来自经济人假设的分析

1.经济人假设和会计行为的关系。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按照这种假设,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布坎南,1983)。AdamSmith(1776)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利已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们的基本行为方式是在既定的约束与限制其追求自身的福利,当面对能够带来不同福利效果的种种方案的选择时,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案,而不是相反。我们认为经济人假设同样适用于法人的研究,所以ST公司的会计行为同样也离不开经济人假设的影响。

2.ST公司面临的现实及选择。ST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在证监会更严格的监控下,努力改善公司生产经营状况,以求摘去“ST”的帽子,恢复为正常上市公司;否则,将可能踏进更为沉重的“PT”家庭,进而面临摘牌的厄运。为此,ST公司只能有两种选择,即要么进行公司改革,要么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对前一种,企业常用的方法是资产置换、债务剥离等债务重组措施,但从目前的运行看收效甚微;对后一种,公司主要进行会计政策变更,但由于变更空间有限,企业难以达到目的。

3.ST公司进行会计包装——合理但不合法的选择。WilliamR.Scott认为会计信息生产具有私人动力和契约性动力。基于证券市场的法规政策压力,一些己亏损一年的上市公司为避免被特别处理,或是己连续亏损两年的公司为避免被停牌,在当年实际扭亏无望的情况下便产生了通过盈余操纵“扭亏为盈”,以逃避监管政策所规定的惩罚的心理。我国学者陆建桥(1999)针对亏损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显

示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做出了能显著调增收益的操纵性应计会计处理,推迟出现账面亏损并因此而陷入困境的时间。”并且,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管制与处罚,亏损公司在亏损及前后年份普遍存在着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操纵行为。而且为了达到摘去“ST”帽子的目的,ST公司往往采用各种合法及非法的手段进行包装,如:虚增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制造收入);虚减费用(递延确认费用、费用资本化、潜亏挂帐);关联交易(关联购销业务、转嫁费用负担、转让置换资产、计收资金占用费、托管经营);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改变存货计价方法、改变折旧政策、改变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处置资产损益、股权转让损益、债务重组收益、费用减免、税收减免、利息减免、地方财政补贴和返还等等);除此以外,我国一些企业还常常通过亏损平滑的办法来逃避被特别处理或摘牌的惩罚。亏损平滑指在已经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会在某一亏损年度将以后年度还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在一年内将亏损做大,从而间接为下一年的扭亏为盈提供基础。

四、对ST公司管理的缺陷——对现有制度和方法的反思

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安排不完善是不公正会计行为的外在诱因。不公正会计行为是上市公司、审计机构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所以我们在分析ST公司的上述会计行为不当时一定要结合现行的法规制度的缺陷进行展开。

1.指标规定的缺陷。当前被戴上ST帽子的公司主要是根据公司是否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状况异常,其中财务状况异常指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公司净资产低于公司股票面值。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公司的经营从理论上说最终的结果有三种情况,即亏损、保本和盈利,但实际上只可能有两种——亏损和盈利发生。而亏损和盈利本身就是一个不太精确的值,既盈亏临界点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推导的产物。从计算的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多步式利润表对会计盈(亏)的计算为:销售收入-销售调整额-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收益-营业外损失)-利息费用=净利润(或亏损)。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只要公式左边的任何一项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右边的结论是错误的。而一个上市公司,其涉及左边的事项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庞大的,所以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盈利(或亏损)的答案是无法确保准确的。从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用符号表示只有两种,如果是号即为盈利,如果-号即为亏损(当然等号为保本,在此,不考虑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盈利(或亏损)的

答案是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2.时间标准的不科学。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公司净资产低于公司股票面值将被戴上ST帽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年就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用两年有什么依据,为何不用一年或三年?而且我们有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该公司的影响。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从最初投放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存在一个有效生命的过程。各个过程可分为投放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判断时一定要考虑该公司是处于成长期,还是衰退期的情况。如果是前者,也许盈利的曙光就在前面,也许再过一个月企业就会盈利,但就在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却由于连续两年微亏被戴上ST帽子,结果是本来马上就要迎来盈利的企业,却被一顶ST帽子推向了万丈深渊。当面临这样的结局时,任何一个理性的公司决策人都会要求会计进行财务报表的包装。

五、相关理论的分析——来自财务预警理论的启示

出现ST就意味着上市公司的财务已经出现警情。所以必须用财务预警理论来对之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确定警兆,即要明确警情发生变化时的先兆。警兆包括警气警兆和动向警兆。在财务预警系统中,反映财务风险状况的一般属于警气警兆,而导致财务风险的经营风险状况属于动向警兆。当财务风险处于发作期时,其警兆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财务警兆,如资不抵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存在大额的逾期未付利润;无法履行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重要子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且未做处理;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难以获得开发新产品及其配套投资所需资金。二是业务警兆,如主导产品属于夕阳产业的产品;已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人力资源短缺。三是或有事项警兆,如贴现;担保;抵押借款;未决诉讼;其他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如果上述警兆出现后,相应的警情也就会发生。警情的级别程度就叫警度。财务预警的警度一般分为五种: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在财务风险“发作期”时警兆及评分标准为:有财务预警,则其组成项目各为3分,无财务预警为0分;有业务预警,则其组成项目各为4分,无为0分;有或有事项预警,则其组成项目各为1分,无为0分。如果警兆指标得分为0,则为无警;如果警兆指标0

所以,我们在分析ST公司的风险程度时一定要按照财务预警的理论来进行。正如葛家澍教授(2000)指出的那样“单个汇总的数据不能够充分传递一个主体的财务信息,必须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加以适当分类”。结合ST公司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对ST公司进行评判时也要进行综合考虑。

六、当前国内外财务会计报告综合分析的评述——为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寻求理论支持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

财务系统以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为核心指标,将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分解,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系统,全面、系统、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分解式为:权益报酬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通过以上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杜邦财务分析系统面向外部,以提供综合信息为主,是一种有效的财务综合分析方法。但是,它分别单独观察各指标的变动情况,不能将各指标联系起来分析它们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并不能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

2.沃尔评分法。美国财务学家亚历山大.沃尔于本世纪初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首次提出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沃尔选用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成本/存货、销售额/应收帐款、销售额/固定资产、销售额/净资产七个比率指标,并分别给以权重25%、25%、15%、10%、10%、10%和5%,按确定指标标准比率和实际比率计算相对比率,然后与其权数相乘即可确定企业信用总评分,以此评价企业综合财务状况。沃尔评分法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从理论上证明指标选择数量的缘由、赋予权重大小的依据、某些指标异常变动时如何处理等问题。

3.z计分模型法(Z-scoreModel)。“Z计分模型”(Z-scoreModel)是美国人爱德华.阿尔曼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用以预测企业破产的一个模型。“Z计分模型”的模型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其中:Z——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该模型中的五个变量分别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X1、X4)、获利能力(X2、X3)和营运能力(X5),五个变量汇总反映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大小。一般地说,Z值越低破产的可能性越大,阿尔曼根据美国1970~1973年的计算资料得出:如果z值小于1.81,企业出现破产的先兆,破产的可能性极大;反之,如果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破产的可能性很小;如果Z值在1.81~2.675之间,则是在阿尔曼所称的“灰色地带”,企业的财务状况很不稳定。“Z计分模型”比起我国当前判断企业是否进行ST的做法,应该说要科学合理得多。它综合考虑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力能力和营运能力。这个模型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它没有考虑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同时它完全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但企业的许多具体情况完全用定量分析是不能实现的。

4.我国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国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有三套:一是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1997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三是财政部于近期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我国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企业总评、评价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

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成本费用率等”。财政部于1995年也提出了一套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它包括:销售利税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在这三套体系中,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无论是评价方法、指标内容、还是评价用途均优于前两套体系。但由于该指标主要侧重于国有资本金的效绩评价,同时还存在有待充实、完善的地方。

对此,钱爱民(2003)提出从目前我国来看,有关方面尚未制定出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指标,理论界在这方面结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尚属空白。

七、重新构建ST公司的财务分析框架——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针对ST公司的特点,我们在考虑设计它的评价指标时要注重其评价指标内涵的多维性,包括:广度维指标(将评价的视觉扩散到投资人、债权人、员工、市场及社会等诸多方面)、深度维指标(在评价的层次上,由表面业绩向内部经营挖掘)、远度维指标(就是在评价的时域上,由短期向长期,由现实成绩向未来发展潜力渗透)。

1.建立ST公司综合效益评价。由于投资者对ST公司最关注的是他们的投资是否能够得到保值和增值,所以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是很有必要的。综合效益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按照“客观、公正、综合、规范、科学、全面”的原则,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营运、财务收益、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经营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2.综合效益评价的思路、方法和对象。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针对性强”的基本思路制定,以发展能力为核心,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采取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运用系统论、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实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综合效益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那些连续两年发生亏损,即将被戴上ST帽子的公司。如果评价后,认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同时经营风险不大的话,则可以将这个公司列人观测公司的行列,可以给其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发展。当然,如果经过评价,认为这个公司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经营风险又大的话,则可以对其进行ST,并可以根据上述财务预警的警兆指标计算方法进行警情、警度计算。

3.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设计。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设计一定要考虑ST公司的特殊性,即ST公司的投资者的关注域和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将公司的资产安全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资产营运状况、资产流动状况、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作为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

4.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由评价指标和评议指标两部分组成,评价指标包括三层次的指标,其中资产安全

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资产营运状况、资产流动性、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状况组成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分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反映效益评价的基本情况,可以形成企业评价的基本结论;二级指标下再分若干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是依据公司有关实际情况对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再进行逐一补充,以此形成公司效益评价的定量分析结论。评议指标是指对影响公司经营效益的非定性因素进行判断,以此形成公司效益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在具体进行计算时可根据上述指标在ST公司的判断中所占的重要性确定分值,评价指标占80%,评议指标占20%,评价指标满分100分。根据各个一级指标在其中所占的重要性再进行分配,如确定发展能力评价为23分,它所属的两个二级指标可分别定为销售增长率13分,资本积累率10分,在二级指标下面还可以分出三级指标,总资产增长率7分,固定资产成新率6分,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10分。按同样的思路可将评议指标进行相应的划分和配予分数。

5.综合效益评价的评价报告和结果运用。通过采取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辅助,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业效益评价的综合结论。该报告是由评价工作组完成全部评价工作后,对被评价的公司在评价年度内资产安全状况、资产营运状况、资产流动状况、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判断形成的综合结论的文本文件。它可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正文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描述、主要指标对比分析、评价结论、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等。报告附录包括有关评价工作的基础文件和数据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陈瑜.2000.对我国证券市场ST公司预测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6

陆建桥.1999.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9

葛家澍.2000.论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会计之友,8

李安定等.2004.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警研究,理财者,2

张津.2001.我国上市公司操纵盈余,避免亏损的研究.硕士论文

第7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图像

回顾数学史,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就诞生了log以及sin等基本的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在数学长河的发展中,函数一直成为历代数学家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对象,因此,高中数学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函数的教授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因为函数作为一条重要知识点脉络贯穿了整个中学数学,还因为学习函数及其图像,能够有效地联系数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习惯。

一、函数的生活背景

在当下科技日益发展和社会日益进步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和应用函数,也许大家并不是十分在意,其实函数在所有人的生活背景中出现并且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人们炒股的时候,会不断地查看和分析股票交易图形,这便是最为基础的函数图像;当人们买彩票的时候,也会观察和讨论彩票中奖概率图,这也是一种函数图像;当房地产的价格总览表公布的时候,大家依然会发现这是一幅形状不规律的函数图像。各种各样的图表更是频频映入眼中,出租汽车里程与计价之间就是一种函数关系。还有银行的存款与利息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见函数的重要社会作用。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函数,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函数图像。因此,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原理,借助函数图像了解函数的性质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数学技能。

二、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高中阶段学习和研究的函数一般都是初等函数,包括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将其图像画出并且通过函数图像来了解其性质,是高中阶段函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先认识和理解函数解析式,即掌握概念,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描点或者根据函数的特征画出草图,最终分析函数的性质。当然有的时候是通过定性分析性质之后,做出准确的图像。

通过函数图像我们往往能够研究函数值y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情况,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当x增大时函数值增大吗?

(2)当x在它的变化范围内变化时,函数值能保持在有限范围吗?

(3)函数的图像是关于y轴或原点对称吗?

(4)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周期变化吗?这样的问题即所谓函数的单调性、有界性、奇偶性、周期性。

三、函数的思想方法

学好函数的精髓就是学会运用函数的思想来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以下总结了几大类函数的思想方法。

(1)变换与对应的思想。函数总是有三个元素:定义域、自变量和函数,而自变量的变化总会有函数的变化来与其对应,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变换与对应的思想,因此在研究函数图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求方程log2(x+4)=3x的实根的个数。

一旦画出y=log2(x+4)与y=3x的图像,两图像的交点数就是实根的个数就会很明显得到2个。

(2)构造性思想。往往在高中数学解题过程中,我们会强调构造函数的解法,其实当出现一些类似于函数模型的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运用构造函数的思想来解决,这种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设四次多项式u=x4+ax3+bx2+cx+d,其中a,b,c为常数,当x=1,2,3时u的值也相应等于1,2,3当x=4时,u=p,当x=0时,u=q.求:p+q的值。

解: 根据条件特征可以构造函数,y=u-x=x4+ax3+bx2+(c-1)x+d,由于x=1,2,3时,u=1,2,3,则方程u-x=0,

一定有根1,2,3又由于y=u-x是四次多项式,

y=(x-1)(x-2)(x-3)(x-r),

由y=4时u=p得 p-4=24-6r

由x=0时,u=q

解得 q=6r故得p+q=28.

(3)数形结合思想。对函数的研究不仅仅通过解析式,也能通过图像来考虑。例如,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

-2x+3

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可先将其化为一般形式,再画图求解。也可以将-2x+3与3x-7.看作是两个关于x的一次函数即y1=-2x+3,y2=3x-7,

于是不等式的解集即对应着y10,画出直线y=5x-10,可以看出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上方。即这时y=5x-10>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x>2}.

函数是高中数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实用且贯穿性强,通过函数的学习可以渗透和贯穿到学习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等其他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本文在笔者教授高中数学的实践中总结的些许经验,也许对于函数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希望广大同仁们能够在授课之余多多总结互相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景斌.中学数学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25

第8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数据库原理”课程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 实践环节

1.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它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应用系统。

“数据库原理”课程作为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设计方法,理论性强、应用广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能掌握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方法,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实际工作,是所有任课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大都开设了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并且大都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针对目前数据库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2.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知识模块的组织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完整体现,也是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而知识模块的组织方法则是先进教学思想的体现,它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关系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中心,介绍关系系统的基本原理,理论教学始终放在首位,很少涉及具体的应用,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实践的心得体会而很难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并进一步导致学生被动乏味、兴趣低下。进入实践阶段后,由于理论基础不扎实,学生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致使实践和理论之间严重脱节,更进一步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鉴于内容编排上的问题,我们在介绍完数据库的一些基本概念之后,即对照着某一具体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 2005,介绍关系模型、关系代数和关系数据库语言SQL等内容,同时进行上机实践,这样学生能较早对关系数据库有个感性认识,较好地掌握SQL的语法和功能,并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接下来,针对某一具体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如图书管理系统,讲授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和设计方法。这样让课程内容的组织始终与具体应用相结合,不仅使很多抽象难懂的概念更加具体和容易理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从需求和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教学

现在很多数据库原理教材都是从理论出发,先讲解一大堆的理论,然后才谈及实践。由于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技术的理论性强、抽象度高,因此这样常会导致学生在最初的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感觉被动乏味、兴趣低下、理解困难,一些学生甚至会自暴自弃。并且,这种用理论引出实践的方法也不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规律。的实践论和认知论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力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无限循环往复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过程。因此,从实践引出理论会使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能够让学生首先明白学习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激发兴趣,我们采取了下面的方法。

(1)课程第一堂课,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离不开数据库,如:银行储蓄,火车飞机订票,学生的学籍管理,人事工资管理,等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数据库和我们现代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接着引出一些相关概念,如:信息、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并用实例和类比的方法讲解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实际生活知识做背景,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2)在以关系数据库为例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模型和技术时,选择一个主流的大型数据库系统作为理论教学背景和实践教学平台,如SQL Server 2005。在理论教学讲授SQL语句时,如果干巴巴地列出语句格式和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那么,可以在讲解SQL语句及其使用格式的同时,在SQL Server 2005环境下输入SQL语句,然后让学生观察结果。如果语句出错,则引导学生思考原因:为什么出错?是格式错误,还是逻辑错误?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这部分内容,边讲解边实验。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3)基于问题驱动的理论教学法。在讲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理论一章时,很多学生不明白学习这些形式化的理论有什么用。因此,在讲这一章之前,应先把问题提出来,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数据库的关系模式,你设计的这个关系模式是好是坏?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知道学习这章内容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讲解相关理论,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了。

4.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在数据库原理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过分强调原理和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实验方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既然是原理课,不论对什么学生都应着重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的学时偏少,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讲课也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很欠缺,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目前大部分院校本科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对于这样的学生,数据库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任课教师更应该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能够真正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为日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奠定基础。

由于学时的限制,我们在课程实验环节上做了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除了与理论课相配合的实验课外,我们还在课程结束后的小学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设计。

(1)通过基础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和基础实验需同步进行。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真正理解所学,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对数据库课程也尤为重要。为提高上机质量,教师应首先做好实验课和理论课的衔接关系,实验课最好和相应的理论课同步进行,否则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我们按照教学顺序编写了实验指导书,让学生设计SQL语句并通过上机来验证。结合课程内容,我们设置的实验如下。

建立数据库及基本表:学习使用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 2005,并练习数据库的建立和删除、基本表的建立和修改、数据的输入。

数据更新:使用INSERT、UPDATE、DELETE语句进行数据更新。

数据查询:使用SELECT语句进行数据的查询。

视图的创建与修改:使用CREATE、DROP语句创建和删除视图,使用INSERT、UPDATE、DELETE语句更新视图,体会更新视图的前提条件。

数据完整性:使用PRIMARY KEY、FOREIGN KEY REFERENCES、NOT NULL、UNIQUE、CHECK等关键字定义完整性约束,并通过相应操作验证这些完整性约束,体验完整性约束的作用。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完数据库原理课程之后的小学期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出发,完成一个实际的、基于C/S或B/S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包括:需求调查、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输入、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等。具体要求如下:

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人员为4―5人,组长1名,负责任务分工和总体协调。

分工:每名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人员、数据库设计人员、应用系统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和开发任务,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选择一个合适的DBMS产品,选择合适的应用开发工具,按照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开发应用系统,输入数据并调试运行所开发的系统。

实验报告: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需求调查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数据库设计报告、应用系统设计报告、数据库实施计划、系统测试计划、系统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手册等文档。

考查形式:向教师和其他小组运行演示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提交所有文档。

课设任务书后面可附上参考题目,以供学生选择,如:图书管理系统、网上书店系统、加油站管理系统、医院住院管理系统、股票交易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企业工资管理系统等。

课设小组完成设计方案后,组织全班学生对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评价,各小组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通过后再进行代码的编写。整个系统完成后,每组派代表演示本组所开发的系统。通过集体讨论,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开发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数据库课程设计不仅要用到数据库的知识,而且要用到编程和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应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要提高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积累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由于数据库技术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认真思考,锐意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数据库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巍等.浅谈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计算机教育,2007.11.

[2]黄德才等.“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知识模块组织和教学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1).

[3]施伯乐,丁保康等,数据库系统教程(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第9篇:股票交易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字:网络金融风险电子货币金融监管

网络金融是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交易,市场和监管等到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

一网络金融发展的必然。

网络金融的发展,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决定的。首先,在电子商务体系中,网络金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完整的电子商务包括商务信息流,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个阶段。表现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个方面。银行能够在网上提供电子支付服务是电子商务中最关键要素和最高层次,起着联络双方的纽带作用。可是,网络金融是未来金融业主要运行模式。电子商务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环境,这种新的经济环境需要金融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时金融业又必须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才能获得在未来的电子化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从而金融走向网络化。电子商务使网络交易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信息获得的成本比传统商务运行方式大大降低。表现在资金中介作用被削弱,现现脱媒现象。电子商务的出现动摇了金融行为在价值链中的作用。使传统的金融机构失去了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信息优势。

最后,降低成本。网络金融的巨大吸引力,建交一个金融网络站。可以每天面对数以万计的用户查询和交易而不降低服务质量,同时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BooaAllenHamitor估计:银行处理一笔交易的费用,虚拟形态的网络银行比平均物理形态的分行的成本低100倍。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金融机构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这个网络金融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纵观网络金融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运用于金融产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最初应用范围仅局限于银行体系或局域网中,运用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互联网商业性应用的发展,传统金融开始向网络金融转变。1995年10月,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C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成立标志网络金融业务的真正诞生。网络金融从此开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兴起。网络金融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产物,其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

二全球网络金融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繁荣的网上银行,它凭借低成本,快捷的服务迅速发展。发达国家85%银行已开始网络服务业务,像花旗,汇丰,樱花等世界著名的银行集团都有自己成熟的网络金融部门。

(二)活跃的网上证券业。最近新加坡与澳大利亚的证券交易所通过联网,实现上市股票的相互交易,而香港的证券交易所与东京证券交易所,香港股票交易所,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欧洲一些交易所也借助网络实现了一天24小时的证券交易。

(三)稳步发展的网上保险业。自美国国民第一证券银行首创通过互联网销售保单业务,现美国已有50%的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查询机动车辆保险费率,有30%的用户倾向于网上投诉,英国于2000年建立“屏幕交易”网站,提供七家本保险商的汽车和旅游产品。用户数量以7%速度递增。

(四)电子货币,信用卡等电子支付产品的广泛应用。英国西斯敏银行和米银行1995年开发了智能卡为基础的MODEEX电子货币系统。并在伦敦建立国际总部。并向美国,加拿来大推广了这一系统,大大推动了货币应用。据JUPIRER通信公司统计,2000年,美国联网商业的营业额为73亿美元,其中有一半电子货币,智能卡等支付。

三网络金融实现创新

(一)业务创新

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这种创新在金融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比如在信贷业务领域,银行利用互联网上搜集引擎(SEARCHENGINE)软件,为客户提供适合个人需要的消费信贷,房屋信贷,信用卡信贷,汽车信贷服务;在支付业务领域,新出现的电子账本呈递支付业务(EBPP,ELEETRONICBILLPRESERTNENT&PAYMENT)通过整合信息系统来管理各式账单(保险单据,账单,抵押单据,信用卡单据等)。在资本市场上,电子通讯网络(ECNS,ELECTRONICCOMMUMICATIONNETWORKS)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交换信息和进行金融交易的平台,有了ECNS,买方和卖方可以通过计算机相互通讯来寻找交易的对象,从而有效的消除了经纪人和交易商等传统的金融中介,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

(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任凭余力去拓展业务的战备管理理想,充分重视利用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站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最直接官僚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结构所取代。

(三)市场创新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了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如2000年4月英国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宣告合并,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因为作为公开上市的公司,交易所将可以利用股票资金以更富有的方式与其它的交易所发行体,投资者及市场参与者建立战略合伙关系和联盟。

(四)监管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化合伙两方面特点。一方面,过去的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的传统金融监管政策将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因此,国际间的金融监管合作就成为了网络金融时代监管的新特征。

由网络金融促进的以上的四方面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具有以下四大新特征,表现在:

1虚拟化的服务方式。网络金融的业务虚拟化,网络金融实行一切交易,服务和办公活动无纸网络化,一切的业务文件,办公文件电子化,电子支票,汇票采用数字化方式鉴名实现了使用票据,单证的全面电子化,而交交易信息的传递通过计算机的数据通信网进行,采用数字验证技术和公开密码技术等保证交易的安全可靠,并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往来业务结算。其次,网络金融服务机构虚拟化。金融业可应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络银行等网络金融机构,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或者传统金融机构以现有的专用网络与INTERNET联网,提供服务或设立网站。虚拟化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金融机构的物理结构和建筑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最后,网络金融中的交易媒介货币虚拟化。在货币发展史中,自从几乎没有价值的作为代用货币的纸币代替实物货币,货币形态的虚拟性就开始呈现出来,但此时货币仍有形的实物,直至网络现金,网络钱包等网络货币的出现,才标志着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的来临。网络金融中使用的交易媒介是通过信息网络传输的,反映商务活动和金融活动的信用关系的电子数据。“??”是不受时空控制的光和电。使得货币在反映经济中的信用关系的同时,其虚拟性更加突现,网络货币的流通费用,使用成本低,在计算机的保存的成本也最低。

2,模糊化业务边界。网络金融促进金融交易工具的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网络信息技术使不同金融业务间的信息转换成本大大降低,并为金融机构开展多样金融业务创造了条件,使原来的金融业务存在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分受到很大的冲击,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日趋类似,从而减少了传统金融中各类金融机构针对同一客户的重复劳动,并提供全能型的金融服务,使两者受益。从此,金融业中的原来以业务为主的板块式分工将在互联网上以客户为中心的条纹式业务综合扎取代,信息技术将大大的促进金融混合经营发展。

3,开放的经营环境

虚拟的网络金融机构打破传统金融机构及业务网络的地载限制。使得经营活动突破时空局限。只需设置互联风的终端即可将业务延伸到世界各地。只需开通网络金融业务就可以吸引巨大的客户群体,使得其有能力向其注册地之外向世界各地的潜在客户提供AAA服务,即在任务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365天的,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服务,网络金融的经营者或客户通过各身的电脑终端就能随时与世界任何一家客户或者金融机构办理证券投资,保险,信贷期货交易等金融业务,而在交易中使用的网络货币由于可以摆脱务国货币的束缚(类似金块)而成为国际通行的交易媒介,同时,为市场主体行为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促进金融业务的国际化。

4,透明化的市场运行

获取和处理信息都是有成本的,经济主体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的根源即在于交易费用过高。而实时,快捷的网络金融交易使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从机时使金融市场运行的透明性极大提高,表现为交易信息的传递,交易指令的执行,清算程序及市场价格的形成的透明性,对金融市场交易者而言的市场充分性,公开性。在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上述各方面的透明性较低,证券市场相对则重透明性较大,但仍存在具有特权的经纪人参与信息传递和价格的形成,仍存在具有一定垄断性的清算体系来参与结算。而网络金融由于降低交易双方之间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促使直接交易市场的形成,并使市场价格对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透明的,最终实现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市场的透明使市场主体能够选择更有利的价格,增强价格比较和对经济商和监督能力,提高竞争效率,促使市场交易者在选择金融服务时逐渐以透明度低的传统金融机构转向透明度高的网络金融,但有关交易者本身的信用况况等信息的透明性则有可能逊色于传统金融活动中交易双方的直接面对面的情况。

上述网络金融的特征使网络金融能够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满足个人及企业客户的丰富个性化金融需求。网络金融的发展为各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各国提出了挑战,使各国面临着不同的传统的新的金融风险,上述网络金融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各网络经济金融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的类型和特点。

五网络金融条件下的金融风险

基于前述网络金融的特征,网络金融邮风险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

(一)网络金融技术风险

1,安全风险。网络金融的业务及大量的风险控制工作都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那么电子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就成了网络金融运行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而这种风险不仅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以及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因素,而且来自网络外部的恶意攻击以及病毒破坏等因素。最新的对发达国家的不同行业调查表明,系统停机对金融业造成的损失最大。网络黑客攻击活动能以每年10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其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地进入主机,窃取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更改信息或破坏系统等。我们知道计算机网络病毒是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作案的。传播速度是计算机的几十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刚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染,破坏力强。在传统金融中,安全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的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安全风险导致整个网络中止,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2,技术选择风险

开展网络金融业务必须选择一种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它的运行。而在技术选择上存在技术选择失误的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差导致的信息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有,也可来自于选择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商业机会的巨大的损失。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技术选择失误,只是导致业务流程趋慢,业务处理成本上升,但对网络金融机构而言,则可能失去全部市场,甚至失去生存基础。

(二)业务风险

1,信用风险,交易者在合约的到期日不完全履行业务的风险,网络金融在增加市场运行过程及结果的透明性方面减少了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同时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使用权交易支付双方只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而互不风面。使得交易身份,交易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大,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而对我国而言,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不仅来自服务方式的虚拟性,而且有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而导致的违约可能性,由此可见,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中的信用风险不仅有技术层面的因素,还有制度层面的因素。

2,流动性风险。网络金融机构设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兑现电子货币的风险。风险的大小与电子货币的发行规模和余额有关。发行的规模越大用于结算的余额越大,发行者等值赎回其发行的电子货币或清算资金不足的可以性越大,就我国目前的电子货币,是发行者以既有货币,现行纸币等信用货币所表的现有价值为前提发行出去的,尚不属于一种独立的货币,只是电子化,信息化的交易媒介而已。而当交易者收到电子货币后,并未最终完成支付,还需从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取实际货币。由此可见,电子货币发行者就必须要满足这种流动性的需求。当发行者实际储蓄货币不足时就会引发流动性危机。此外,网络金融的实时,快捷也使参加交易清算的机构更趋向于减少货币的超额储备,从而增大流动性风险。同时网络金融的网络系统的安全因素会引起流动性风险。当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发生故障,或者受到病毒破坏造成支付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支付行为,降低货币的流动性。

3,支付与清算风险。由于网络金融业务环境的开放性,导致网络金融中的支付,结算系统的国际化,从而大大提高国际清算风险。基于电子货币系统的跨国跨地区的各类金融交易数量巨大,这样,一个地区金融网络的故障会影响全国乃至全球金融网络的正常运行和支付结算,并会造成经济损失。

4,法律风险。针对我国网络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和模糊而导致的交易风险。目前金融立法框架主要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如银行法,证券法,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和完善的法律规定。因此,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定经济合同就会面临着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相当大法律风险,容易陷入不应当有的纠纷之中。结果是使交易者面对着关于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5,其它风险风险,如市场风险,利率,汇率等市场的价格的变动对网络金融交易者的资产,负债项目损益变化的影响,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风险。

上述网络金融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使得网络金融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同时,更新,扩充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风险或为网络金融最为基础性的风险,亦即它不仅关系到网络运行的安全问题,还关乎其它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结算风险的状况;基次网络金融具有传统金融所没有或远不重要的特殊风险形式,如技术选择风险,最后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金融就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果,如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国际金融风险发生的突然性,传染性增大了,危坏性也更大。因此网络金融的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也是有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六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控制

(一)大力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目前我国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使用的网络金融的软件平台和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主要以消费行为方式引进。金融企业关注较多的消费技术,而非研制开发和设计技术,其结果是对国外电子核心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金融安全基础极为脆弱。其中绝大部分涉外资金的重要网络都缺少完备的网络安全防范打措施,这种相对落后的信息技术增大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所以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在硬件设备方面声速缩小与发达国这之间的差距,提高关键制备的安全防御能力。我国目前的加密技术,密匙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都落后于网络金融的发展要求,因此应大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这是防范和减少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措施。

(二)健全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体系。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网上金融业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其风险的非行业性和外生性。由于缺乏安全审计系统,金融企业很难发现各种潜在的安全漏洞,特别是因系统配置不断更新而造成的漏洞以及操作系统本身漏洞。那么从金融系统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上防范和消除网络安全风险,搞好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建立专管理和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队伍落实的相应组织。全面清理现行计算机安全制度,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管理新防范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律,加强要害岗位管理,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三)加强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制度建设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已初步制定关于网上证券交易,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立法,但远不能适应网络金融的发展要求。如,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的采用的规则都有是协议,而涉及的责任认定,责任承担,仲裁结果的执行等法律关系难于确定;交易的数字签名也未得相关法律的认可。各银行网上支付标准不尽相同,使用的安全协议也各不相同,增加跨所支付的难度。应当借鉴它国成功经验,在网络金融发展的初期及时制定和颁布有关法律,如在电子交易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保密,禁止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加紧立法,修改《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条文中不适用网络金融发展成分。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只有针对问题有法可依,才能为惩治网络金融犯罪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或许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金融发展中的金融创新,但为网络金融的规范,健康发展是有必要和值得的。

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来规范发展的保障。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为的确定性预期,网络金融的虚拟性会使这种不确定性预期得到强化,不利于网络金融的正常发挥,也会增加法律调节的障碍和成本。网络银行业务在美国得以较快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具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根据最新统计,在发达国家里,企业逾期应收帐款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在5%以上。个人信用体系在我国还属空白。因此,大力培育我国社会的信用意识,客观,公正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使诚信成为我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以减少信用风险。

3,加强金融制度建设。为有效控制流动风险,应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和电子货币的种类进行必要的限制。在确定电子货币发行者时,应当首先考虑电子货币发行的信用等级;并根据其信用等级决定获取发行电子货币的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电子货币的信用等级应当每年进行核定,考核的指标可以选资本金,已发行的电子数量及其余额,流通速度,外汇交易额,准备金和存款保险等。此外要对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特别是发行电子货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进行同等的控制与监控,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要求在中央银行存有相应的准备金,以实现发行者流动性的管理目标。若能将电子货币和传统货币区分开来,分别制定各自的准备金率,更有利于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