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技术设计 创造 实践能力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58

1 通用技术课程中技术实践的重要性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潜力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实践能帮助教师使知识外化,帮助学生使知识内化。学生可以通过技术实践,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满足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的愿望。

在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的作用远大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综合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通用技术学科是增强隐性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对它的两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的学习,学生获得各种基础知识的技术训练,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其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从而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隐性知识,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用技术实践课程的实践不仅是动手制作东西,但动手必不可少。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压迫儿童去吸收,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出现,可能连他自己都要惊叹自己的创造力,其实这也是一种发现问题、制定涉及方案的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 对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解与总结

2.1 运用权威的案例震撼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重新审视创新的魅力和价值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让学生观看春节期间CCTV-10播出的专题节目――走进科学――《我爱发明》,其中播放的发明往往并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有的发明了解决袋子勒手问题的小提手,有的发明了具有照明功能的雨伞等等,影片中展现的发明者有男女老少,让学生感受到人人可以发明,发明就在身边。高中的孩子正是兴趣萌发、思维活跃的时期,影片为学生揭开了创造发明的神秘面纱。学生可以看到一项项发明所针对的问题是如何被发现的,发明者在什么背景下萌发了创造发明的念头,学生也的确从他们的发明中看到了创新的意义和力量;学生也看到了这些实用小发明给发明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人生和命运,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2 在教学中积极立足教材、依托主题开展技术实践活动

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结构与设计,为了展示壳体结构的受力特点,笔者准备了三枚鸡蛋,三个瓶盖,将鸡蛋分别立在瓶盖上,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取一平板放在上面,轻轻将砖头压在木板上,这个试验笔者每年都做,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个试验所用到的材料很简单,鸡蛋给人感觉是脆弱的,但是形成壳体后让人意想不到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所以才出奇制胜。同时,鼓励学生现场“单掌心握碎鸡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由此联系到哪些是壳体结构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来抵抗外力的。这样学生就会更留心身边的实物,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教师的敏感性和探究性被激发了,才可能提升学生对技术设计的兴趣和探究试验的欲望。教师应当随时去关注生活中的技术,通过激发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将其传递给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探究。

2.3 引入竞赛式课堂评价模式

将全班同学按照“组间同构,组内异构”的原则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回答正确加分,有创意的回答加分,评价作品时本组人不投票;破坏课堂纪律的扣分。

竞赛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参与性广,全员参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大有益处。加深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个体自我认识、自我突破,由于评价模式的设定,使小组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让学生更注重小组间成员的合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4 拓展创新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的理念在教师心中的地位时刻不能动摇,在教材中有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易被忽视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对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讲述《技术与设计1》的创新原则一课时,说到创新就是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事物或形式。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创新也可以是一种形式,笔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商业活动中有没有经营方式的创新。课堂上笔者学了一段电视购物卖手机的台词:“全功能,大屏幕,超长待机,听歌,看电影随时随地,这么高端的手机只需要998……”学生印象深刻,理解到位。学生提出了自选超市比以前的柜台销售有创新,方便了消费者,更能给经营者带来利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还提到网购和送货上门的便当等销售方式,还想到了反季节蔬菜的培植方法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创新的视野。

2.5 驱动引导学生,搜集熟悉资源

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成的、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源,但同时也要组织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源。因为,单凭一人寻找资源,一方面是资源的广度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同一风格的教学资源长时间的利用很难激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丰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几乎丧失殆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心实践的精神需要我们去唤醒,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们感受到通用技术课的趣味性和价值感。通用技术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和事有所思考,并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设计就应该是创新的。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通用技术教师长期不懈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技术与设计(1,2)[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技术与设计2》共四章: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讲述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与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注意事项等。

《技术与设计》是继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在高中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的后续,在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通用技术课程的体系性和层次性,而目前实施的《技术与设计》课本已不能满足课程的精神,有必要谈谈存在的问题,规避潜在的误区,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 没有中心

从《技术与设计1》到《技术与设计2》,总的看来,有一定的结构关系,但关系还不是太紧密,即没有“一根线”把整个知识点全面的串联起来,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点一块块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横向的联系,没有结构感。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的技能方面要求较高,有些内容甚至超过绝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章、节、内容跳跃性很大.

一个好的教科书应该从目录上就能看出知识具有良好的结构,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系很清楚。《技术与设计2》里涉及的内容应重新设计到《技术与设计1》的第四章到第八章里。而不是单独的放在《技术与设计2》里。事实上教师在教授《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一章时,肯定会涉及到系统、结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点的。在讲解系统控制时,就可以利用教学与学习体系的案例来说明控制对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为什么要有入学考试,为什么要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为什么要有这么的学科啊等等。

二、 没有平台

从《技术与设计1》到《技术与设计2》,没有一个可以实践的平台,即“示范设计产品”。在这一方面,无锡市曾尝试用“台灯”作为平台,通过需求要设计一个台灯的过程,从中串插技术与设计中的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操作,施教的始终都贯穿“台灯”,从为什么要制作台灯是因为人类的生活需要,到如何构思,即从经济、科技、创新及创意等方面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活跃学生的创作思维;到如何制作好台灯,即从各方面考虑,利用好设计的七大原则,利用自评与他评的方式来检验“平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一些起码的感性知识,即通过先教学生怎么做后让学生做,再到学生思考方案中的不到之处修改及至创新的过程。“一步登天”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平台,让学生理解技术,让学生运用技术,让学生创新技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走进生活。

三、 没有贴近生活

《通用技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技术并不是什么很高新的技术,而是具有一般通识性的生活所需要的技术。当今的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生活中的一些技巧、技术等没有头绪。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走入社会之前进行必需的培训。换句话来讲,学生通过《通用技术》的学习,能够学会生活。

相应的,在实施《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以生活中的例子来示范讲解,比如衣食住行,通过时代的发展而“换代”的各种生活方式,特别是要讲明白为什么要换代。比如说变频冰箱的出现是为了更多的省力和环保;比如说照明中的节能灯也不单单为了省电,还有更自然的接近大自然的太阳光,没有频闪感;比如家庭装修,用什么涂料人没有伤害,又可以经济。

其实,贴近生活不只是《通用技术》的目标,也是《通用技术》的教学手段。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是不行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通用技术》的开设同样也需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用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常听的,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为什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活,生活的快乐是什么等等这些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的话题,让学生和教师“走”到一起,有“话”可说,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 没有“限制”

《通用技术》在高中已经实施多年,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这一问题所有的学校都存在,缺乏上课用的常规教具,教师平时要找教辅资料也很难。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对专用教室、仪器设备有一定要求。从大部分的学校的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来看,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行,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样子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非常不利的。《通用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如果一开始就需要这样的“准入”限制,不利于《通用技术》的实施。

同样,《通用技术》的课程实施并不一定需要这样的设备才能开设的。比如说无锡一中开设的纸桥项目,只需要几张打印纸就能实施,比如说笔者学校开设的陶艺,利用本地区的特色,结合《通用技术》,学中做,做中学,有思有做,学生的反应就很多。诸如此类的还有中国传统项目剪纸、刺绣,无锡市设置的台灯项目等,尽量降低“准入”条件,就越容易利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参考文献]: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方向红出自: 《广西教育·B 》 2010年4期

初探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若干方法严德宝 出自: 《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2010年1期

感悟技术——《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探索 王雪

第3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外在动力;知识内在动力;知识生态;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67;C912.68;C9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20

知识生态是把知识放在系统中来考察知识的内在态势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知识生态的目的是为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寻找更好的社会和技术条件。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牵涉到知识的动力来源问题,知识的动力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社会的需要,即外在动力或外驱力;另一方面来自知识主体自身的需求和渴望,即内在动力或内驱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知识和人才,我国也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前所未有的态度高度重视知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知识生态状况还存在种种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把知识作为功利性目的的实现手段,归根到底,知识备受关注有深刻的生活经济根源,人们顶礼膜拜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知识背后的利益,知识背后,是利益的权衡和博弈。

一、知识的外在动力

知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因素――特别是经济基础的影响,其中,收入差距对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受关注度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是影响知识生态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已经是众目所睹的事实,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根据近些年来《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按照所有制性质来看,国有单位的职工工资水平最高;农林牧副渔业的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最低端。当前,既存在着国有单位的“铁饭碗”,又迎来了公务员这个“金饭碗”,收入差距越拉越大。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往往不是自下而上,即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而多是自上而下,即由政府意志决定利益分配。

自上而下的分配方式事实上难以体现出生产力或科技的水平,因而实际上,在社会生产领域消解了对科技知识的迫切需要。这是因为: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低廉,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致使其没有能力关心知识;垄断性行业(如电信、银行、烟草、电力等)凭借垄断地位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会关心技术的改进,最多的是往往斥资直接从国外进口成套的先进技术设备;西部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使东部地区能够较轻易地获利生存。劳动力价格低廉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很多经济体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是我国经济薄弱性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出口创汇的产业类型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手工业产品、农产品,典型的像温州的鞋业生产,广东的玩具生产等等,都是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着,依靠低廉的价格获取市场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往往又是非常有限的,并且使得企业缺乏研发先进技术对知识的需要的经济动因,从而造成了经济力量的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利益分配格局存在着有失公允的地方,使得各种经济实体缺乏对知识技术的需求,客观上不利于知识的创新及其应用,知识的外在动力被严重地压抑了。事实上,体现知识价值的公正的收入分配能够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加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在利益分配上应该给社会成员提供事实上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为知识的创新及应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不富裕的人也应该能够享受和利用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资源,能够发挥他们的潜能。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教育都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家庭,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希望工程”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二、知识的内在动力

利益分配格局不仅深刻影响了知识的外在动力,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主体对知识的内在动力。知识的内在动力来源是人自身对知识的渴求。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1]3这是知识得以被创造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利益分配格局不仅影响着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主体本身对知识的态度。

利益分配格局对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拉大后,考试制度成为社会层际流动的一条最主要途径。如前所述,我国收入差距拉大,过大的收入差距对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因而,特别需要一种层际流动,来缓解层际差距造成的社会压力。没有层际流动的社会是僵死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层际流动客观上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渠道来实现。在我国,考试是最重要的一条层际之间流动的途径。长期以来,高考是改变身份、境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报考国家公务员的门槛一般也是大学学历。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长期以来在我国却没有“条条大路通北京”。作为一种相对公正的途径,考试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对政府来说,“学而优则仕”,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选拔到人才;另一方面,对个人而言,通过考试可以改变个人境况,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相对发达地区的转变,或者是进入公务员队伍、垄断性行业以及其他高收入行业。因而,考试作为层际流动的一条重要渠道,不仅仅为社会所需要,也被个人所渴求。无庸置疑,考试可以用来作为检验知识、测试能力,特别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的考试承担着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功能使其不断地被异化。从社会层面上看,作为考试内容的知识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工具;从个人角度看,知识被异化为一种工具,一块跳板,对知识的渴求是为了知识背后的利益。这样的功能对于考试背后的知识而言无疑是不应该承受之重,也是不能承受之重。

主体在巨大的利益落差之间作出了功利性的选择。对于主体而言,往往更多的是注重考试的结果,而不一定是知识的获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知识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今天再去追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恐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远大志向真的很难听到了。读书的目的已经日益功利化、具体化为一份好的工作和高的收入。“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确可以并且应该能够改变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但是知识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改变人的外部生活条件,更主要的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和价值。知识是人类独有的理性思维的成果,其不仅仅可用作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且,还具有目的性价值和意义,是人类永恒内在的追求。可惜的是,我们的读书人往往出于功利性目的,仅仅只是把知识作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缺乏对知识的纯粹的热爱,从而造成了科学精神的缺失。

囿于功利性、实用性的目的,必然使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知识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正如苗力田先生在《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译本序言中所说:“所谓科学精神也就是科学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精神。如若把科学当作手段,就会局限科学对普遍原因的探索,损害普遍知识的名声,使它成为狭隘的,肤浅的,短视的,也就永远不会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科学。”[1]3不可否认,技术知识具有实用性,但是如若仅仅把所有的知识都作为实用的目的,无疑把知识庸俗化了,工具化了,而且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当前看来没有实用性价值,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也许就是非常宝贵的知识。就像当年泰勒斯仰望星空时,周围人都看不到星空对于我们的意义。今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我们已经认识到头上的星空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无线广播、卫星电视、气象卫星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都牵涉到星空。当然,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对头上的星空的研究的意义不仅于此,还关系到人类的过去及未来的发展。2007年5月14日,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2]知识,不仅仅具有实用性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纯粹性的目的,知识源自于人类认识外部世界和认识人自身的需要。

当前人们对知识的关注,背后往往更多的是利益的追逐。套用一句老话:在利益面前,中国之大,已难以找到一张平静的书桌。

三、知识的内在结构态势

在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所形成的知识的内在结构态势必然打上了利益的标签,受到了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也绝不否认知识与利益应有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如果要体现在现实中,由于知识的特殊性,其衡量标准要以量化标准来进行才能彰显公正的话,那么知识的衡量标准往往就是通过考试、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大小等形式出现。

知识的量化标准与利益的直接挂钩,使得人们与其说关注知识,不如说关注考试成绩等量化指标。当前以考试成绩、升学率等量化指标作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机制,使得考试成绩、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生源,政府资金拨款以及民间资金的投入,考试成绩、升学率背后隐藏的是利益,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死存亡,不仅民办学校如此,公立学校也是如此。因而,绝大多数学校甚至是全部学校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就只是应对考试,在某种意义上看来,与其说学校是致力于培养人才,毋宁说是致力于培养“会考试的工具”。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机制在现实中引起了一些弊端,考试中的弄虚作假,只注重分数,不重视能力,甚至以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牺牲学生的健康来加班加点,“减负”成为一句空话。在当前我国知识界、学术界包括研究性机构和大学等单位,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与考试相类似的评价机制和背后的利益,使人们只注重论文、专著、课题项目的数量,在利益的强大诱惑下,导致了目前学术界弄虚作假、急功近利乃至剽窃等现象屡屡发生。败坏了学术风气不利于知识的良性发展。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其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相互联系性,其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自然生态的系统,由于社会环境导致的对知识的功利性的过度追求,造成了知识的内在结构态势并不科学合理。这种不合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越来越多,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大,因而客观上需要学科之间,即知识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在我国,由于考试的极端重要性,客观上需要公正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因而考试大纲的知识点必须是相对固定和明确的,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几乎都是如此。各级各类学校都是围绕着让学生能应付考试而教学,忽视了内容本身的系统性。

第二,知识的积累性难以很好地完成。知识凝结的是整个人类的智慧,知识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着积累问题,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在我国,由于主体对知识的功利性利用,知识作为主体实现其功利性目的的手段,一旦具体目标达到,手段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离开学校后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全国每人每年平均书籍阅读量只有4.5本,而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 64 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 55 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 50 本的计划”[3]。知识不仅需要在整个社会中的积累,也需要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积累。目前我国在个人身上终身学习意识和行动的缺乏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及其应用。

第三,知识的共享性难以实现。对待知识的功利性态度决定了主体更注重的是成绩、名次,而忽略了知识的真正内涵。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开始,主体之间往往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激烈的程度可以用“你死我活“来形容,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知识背后的利益使得个人之间,学校之间事实上的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难以做到,往往是相互封闭,这种竞争致使主体间缺乏交流与协作的意愿和行动。知识的主体,往往从小就缺乏协作交流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往往处于各自为战的处境,没有合作创新的理念,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难以形成。现代知识系统越来越庞大和繁杂,客观上需要研究主体的交流与合作,而我们的知识生态环境往往使主体未能从小培养起互助合作的精神,因而在很多需要协作的领域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果。

第四,知识的创新性受到制约和限制。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考试的社会重负要求在考试内容中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人为误差和争议,这样就往往造成了主观性试题的比重较小,客观性试题比重较大,并且所有答案必须是明确无异议的。因而考试的内容主要甚至全部都是客观性的知识,即严密的显性知识。客观化的显性知识在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尚未客观化的隐性知识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知识在其形成初期都是以隐性知识的形态出现,然后经过不断发展成熟,规范化为显性知识。人类的知识中总有些无以言明的隐性知识,没有隐性知识就没有新的发展创造。“科学发现的意义不只是提供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隐性知识,使人们预感到还没有被发现的东西的存在和能发明更多的东西”[4]。当前我国各种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以记忆为主的显性知识,考试的这种导向使得学校教学忽视了对学习主体的隐性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使人的思维惯性已经安于寻找标准答案,寻找既定的答案,从而使创新成为艰难的事。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对于一部分显性知识而言,是否可以应用人类知识和技术的‘黑箱’作用,从而合理地节约时间和精力。现在我国知识主体付出的成本和时间代价太高,效率却差强人意,社会以及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成了制约创新的一个致命问题”[5]。

此外,对知识的量化以及其转化为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基础性知识的淡漠和对应用性知识的热捧。很多知识是无法简单地用数量以及其直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哥白尼发现天体运行规律是没有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的;曹雪芹终其一生,《红楼梦》也没有完成,而大半部《红楼梦》也足以使其成为小说史上最光辉灿烂的著作。我国在知识功利性大环境的影响下,现在过于强调技术知识的重要性,而对基础知识的强调则显得有欠缺。当前我国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往往也是颁发给应用性学科的专家,课题项目的申请也大多以实用型的内容为主,对纯粹基础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视往往不够,而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是无论那个学科领域都无法否认的。正如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方面是颁给基础科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其重视的是基础科研,是整个国际科学界对基础科学研究者劳动的尊重和承认。任何技术都要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研究成果根基之上,没有基础知识研究作为基础,应用知识及技术的突飞猛进是难以想象的。

在当今中国,知识的背后负担的是沉重的社会功能,是知识主体对利益的追逐。只有改变这种状况,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知识与利益的正相关,才能实现知识与技术、社会的良性互动;并且,在任何时代和社会中,知识都绝不应该仅仅用来获取利益,而更重要的是用来塑造和充实人的心智,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真正对知识的热爱的精神。惟有如此,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生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M].苗力田,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赋诗仰望星空 寄语学子关心世界国家命运[EB/OL].(2007-09-04)[2011-09-10].

[4] 肖广岭. 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8):18-21,32.

[5] 陈爱华,孙长虹.从高考看我国知识的生态状况[J].中国国情国力,2007(8):35-37 .

A Study on Knowledge Ecology Through DynamicSources in Modern China

SUN Chang-hong1,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2.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第4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2010年浙江高考是自2006年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的第二次新高考,如果说2009年的高考化学科试题在体现新课改特色的同时更加重视平稳过渡的话,那么2010年的试题在体现平稳过渡的同时则更加重视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十分重视化学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客观题则常规中见新意,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观题除了有机题相对经典以外,其它三题创新力度都较大,整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就试卷特点及2011年复习备考策略谈点粗浅的认识:

1试卷特点

1.1突出时代特征

试题命制充分运用了新的问题素材、知识背景,创设了新的探究情境,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社会中的能源、环境、医药、材料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突出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地位与责任。第7题中联系的是“光导纤维、ABS树脂”等新材料的合成,“核能、太阳能、甲醇汽油”等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低碳排放”的实现,“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等仪器分析的方法;第9题中联系的是正在开发的“车载电池”;第10题中联系到医药中的“核黄素”;第11题中联系到牙膏中甘油的检验;第25题中联系到“汽车的安全气囊”;第27题中联系到染料及农药中间体的合成;第28题中联系到最新的“活性化合物的研究”等等。所占分值超过了卷面的1/3。

通过这类试题的考查,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对STSE的关注,昭示着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这和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的精神是相符的。与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标“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同学们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无疑是相一致的。

1.2彰显学科特色

化学科学有着较为成熟的主干知识体系和深刻的学科特色。2010化学试题中的选择题看似常规,但常规中蕴含新意。如第8题,在元素周期律的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中渗透了结构、性质和用途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第10题,在分析维生素B2键线式的组成和性质的基础上,还包含了H2CO3、NH4+等无机化合物性质的测试;第12题同时测试离子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四道主观大题则对《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各项化学能力作了较为全面的测试。第25题着重测试化学发现思维能力,要求考生经过定性判断、并运用原子守恒思想定量分析推断出几种无机化合物,同时考查学生的化学用语表达能力和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与往年经常考查的无机框图推断题相比较,此类试题更能体现化学学科思想。第26、27、28三大题都考查了学生通过对数据、图像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三个大题各自承担了考查化学主干知识的重要功能,第26题侧重考查化学理论知识,第27题侧重考查化学实验能力,第28题侧重考查有机分析推理能力。

1.3注重课程理念

从知识落点和三维目标的选择角度看,今年的化学试题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这是今年浙江高考化学试题的最大亮点。《实验化学》是浙江省高中学生必学的选修模块之一,今年有多道试题直接选取这一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查,如第11题牙膏中甘油的检验和层析实验,第13题涉及到亚硝酸钠、摩尔盐等,第27题的抽滤等等。同时,试题中有多处涉及到新课程中新增的知识点,如第7题涉及到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等有机物结构的分析方法,第12题中的[Al(OH)4]-, 第13题涉及到亚硝酸钠、摩尔盐,第26题涉及到电离常数、离子积常数等等。此外,试题还十分注重过程分析和科学方法的选择。

1.4体现导向功能

浙江省在国家考试中心给出的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2010年的《考试说明》。从高考试题来看,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各种题型与样卷有较高的吻合度。体现了《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试题在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时,突出了以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今年化学学科试题对今后的高考以及高中化学教学无疑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2011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1)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浙江省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教学定准方向。

(2)教学中一定要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更注重主干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建构主干知识的知识网络。新课改后的高考命题原则已逐渐向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转化,这就是说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尽量避免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查。但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就谈不上。所以在实际复习中,应立足学科,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并构建学科知识点的网络。

(3)应特别注重新课标、新教材中新增内容的学习。如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和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问题、焓变、熵变等内容。

(4)要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想方设法开设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强化实验能力。以教材中的16个实验课题为载体,让学生知道解决实验问题的基本方法、回答实验问题的基本模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知道常规实验的基本步骤。正确评价实验方案(原理、方法、步骤、操作)等。

第5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教学法探索 实践体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其中基础性的知识学习成为教育和教学的重点。Word、excel、flash、网页等知识的学习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学重点。在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新教学理念指导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专业课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主宰世界的时代,人们把不懂计算机技术作为新时期文盲的标志,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人们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职业学校,承担着学生计算机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学生在对计算机的结构、设备、软件应用、功能应用等方面的学习,为就业乃至后期的深造打下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学习树立起信心。在如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无处不在,代替了大量的人工,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中职学生能处理一些文档、表格、动画、网页等基础性知识,对于未来他们的就业就容易了。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晓以大义,正确对待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为未来的就业和升学打下基础。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形成的策略

1.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职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习需要兴趣,而且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相对短,学习活动需要外部环境和手段的刺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就把学生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四个因素之一。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情绪和思维都能和教学活动紧密相连。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的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对Word文档的处理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字体颜色的设置,使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具体内容,进行新课前的导入创新,尤其是网页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采用任务教学法教学。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应用技术,也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软件,从而增加计算机的应用性。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多数是基础薄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应该着重研究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较为普遍的应用。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学习中文输入这部分内容,这是学习计算知识最基础性的内容,如果让学生直接就学习五笔输入法会难住他们,抽象的知识,要求学生记忆的太多,学生学习起来有畏难情绪。但是在教学中,我这样处理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首先我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输入方法将一段文字录入。很显然学生会选择拼音输入法,因为他们都有汉语拼音的基础。这样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自主学习了汉字的录入方法,而且很容易掌握。这样处理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任务同样很轻松地便得到了完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待学生感到原来打字是如此简单和轻松时,教师再推出“五笔字形输入法”这一知识点,再利用五笔输入法将这段文字录入,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任务的明确性使学生学习目的清晰,学习任务明晰。学生在教师演示五笔输入法的展示中,震撼了,原来五笔输入法是这样厉害,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提出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分组学习和多鼓励教学法。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部分学生,教师要多激励和鼓励,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采用小组学习形式,营造氛围,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计算机的应用知识无穷尽,学生每每取得一点成绩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的建构。比如学习电子表格这一部分内容,我给学生布置做一个表格的任务,然后小组学生共同讨论,采取自己认为有效的办法进行处理数据。学生们集思广益,多种方法处理了这些数据。学生做完后,心理感到很满足,这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效果空前好。

总之,提高中职学生计算学习主动性的措施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就业的教学特点,想方设法努力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1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性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最前沿的课程[1]。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的生命现象进行探讨,临床上各种疾病的产生发展都有与之对应的生物化学指标。生物化学是医学、护理等专业的基础学科,与众多分支学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交叉,并衍生出许多新兴交叉学科,例如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学习。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在分子水平阐述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各种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都需要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2]。因此,生化化学与基础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医教协同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医教协同模式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突出医教协同,需要我们将各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实现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构建出完整的教育体系。基于此,要进一步加强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各种疾病在分子水平的病理研究,健全医药体系人才培养模式[3]。

2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现状

高校医学教育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其中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阶段。基础医学教学阶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对医生这门职业的认知和发展潜力。生物化学作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更应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当前我国基础医学教学主要存在的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生物化学的教学地位得不到足够重视。在众多的医学院校中,生物化学仅被列为考查课程,课时较少,并且多和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学科同时开课,导致生物化学的课时被进一步缩减。生物化学在现代基础医学的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生物化学知识点较为抽象和宽泛,然而在非常有限的学时条件下,使得教师不可能有效的完成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很难在有限的学时下对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更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同时也难以满足当下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的迅猛发展[4]。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当前的基础医学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略了学科之间的整体性,知识点较为分散,生物化学作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强调在分子水平探讨发病机制,需要将宏观的疾病症状与微观分子水平指标相结合,更加强调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缺乏实践教学。在众多医学院校中,生物化学多以理论课程为主,然而又是一门知识点抽象、众多的学科。当前的教育,众多高校都忽略了生物化学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吃力,不易理解,长久以往学生对枯燥的知识点学习失去兴趣,更加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第四,考核体系单一。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核往往拘泥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上,并且考试内容较为片面,题型结构设置不合理,记忆性知识较多,应用性试题较少,仅以一次性终结考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科学、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5]。

3对基础医学阶段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3.1提高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阶段的教学地位

生物化学的学习可以有效帮助护理专业、预防专业、临床专业等打下良好基础,帮助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衔接生命组织层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生物化学多作为考查课程、学时较少等问题,我们应适当增加生物化学在基础阶段的学时,各个专业统一配备教学大纲,统一安排课时标准,材和课时内容等,提升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教学阶段的重要地位。

3.2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变革

传统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是按照学科的分类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脱节、内容重复的问题,严重影响的学生对医学的系统性学习。所以改善目前的状况,需要我们将整个医学科目进行衔接,并将重复内容删除。例如,在讲解人类基因组计划、抑癌基因、肿瘤标记物及基因治疗等重要内容时,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联系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也为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并且有利于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建立起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从而为今后的临床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可以将分子水平的新陈代谢作为核心建立系统,从感觉器官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解刨学等课程进行整合,从而可以形成从微观到宏观的教学模式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传授。

3.3完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在基础医学阶段有着重要地位,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对当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首先要开设一部分验证实验,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其次,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在此基础上,还要增添探索性实验,由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规划实验进度,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各种因素,并撰写小论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统筹科研的能力。

3.4完善学生考核体系

为了能够科学、科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利用雨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时掌握学生对某一章节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通过开卷考试、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形式进行考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可以根据专业理论并结合相关案例,让学生书写小论文,既能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医学人文素养。其次,需要适当调整考核结构,减少记忆性知识点的比例,增大应用性试题比例,突出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将期末考试成绩改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两项指标相结合,实验考核包括实验前的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实验结束后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实验结果报告等。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考核结束后,教师需要通过问卷星等手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學生对各种考核方式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不断反思、调整,以使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6]。

第7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已经成为了所有信息技术科目教师共同研究的问题。有效教学模式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首要方法,一节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地谈谈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1.进行教学内容类型的分析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有些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有些是信息技术的软件应用,有些是对各种软件的综合性教学。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态度进行详细的分析,策划不同的教学方案,有的适用于传输式教学,有些适合探究式教学。

2.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老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和思考,策划具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到教材的分析,学生特点的分析,教学环境的分析以及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上的融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连接性,同时老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综合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众所周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制作网页时,老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网页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作品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提前准备好的网络材料,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通过老师的引导,很快就能设计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网页。

三、注重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而有效的提问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老师应当避免提一些简单或者太难的问题,这样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排斥、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只有一些难易恰当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每一个知识点的类型都不一样,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比如:对于一些技能知识的教学,可以采取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由于其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不易学生理解,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形象表达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一些综合性知识的教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自主探究、分组学习、分层教学等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法学教育 教学弊端 课程体系 模拟教学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存在诸多弊端,如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在所有弊端当中,改革法学现有课程体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法学教育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制定。法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上要体现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课程结构上要增加专业课、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赋予学生根据个性、兴趣及社会需要自由选课的权利;在课程理念上应体现培养具有法律精神、法律理念与法律思维方式的人才的时代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五各方面:

1.重视基础技能课教育

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技能课的支撑,法学也不例外。其中,作为工具性的语文、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作用尤为突出。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对法学概念、条文、原理、原则等的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对法律文书写作中的用词是否准确,甚至直接决定着整个司法队伍的办案水平,因此,法学教育应首先重视语文方面的教学。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快捷地查阅各种法律资料,传输数据,使大家的交流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有效弥补课堂讲授的局限,大大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法学教育应重视计算机教学。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外语教学,因为掌握它就可以使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到一国,可以放眼全世界,学习全人类的先进经验,拓宽我们的思维,更便利于与外界的沟通和合作。

2.加大与法律密切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

法律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领域都要由它来调整。因此,只有掌握更多与之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比如,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宗教学等,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政治、经济与法律的关系;才能深刻体会哲学思想在法学尤其是法理学中应用;才能深刻了解法律的历史沿革;才能深刻意识到民族政策、自由的重要性;才能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现有法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法学课程加大与法律密切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这样可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3.重视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课程设置

近年来,侵犯消费者利益、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不赔,“格式合同,霸王条款”,就业歧视,医患纠纷等案件和现象,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人们的切身利益,但往往得不到赔偿和解决。当今社会法律的根本价值应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公。因此,在法学课程设置中,应加强对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不畏暴强,伸张正义的思想和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的意识,使法治更趋人性化。

4.树立法律全球化意识,注重比较法教学

目前,国与国之间政府与民间的政治、经济、民事交往日益密切,国际贸易摩擦和民事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培养学生树立法律国际化意识和解决国际纠纷的能力,注重国际公法、私法、国际经济法及WTO规则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授课力度。同时还要注重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法制的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比较法研究意识,并在必修课或选修课中,增设诸如比较法学、英美法、外国民商法等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新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尝试模拟教学法

传统灌输式教学单调乏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情景学习,进行主动探索、发现,从而获得内心感受,将知识有效地内化的过程,并在学习共同体中强调学习者的自主体验,其核心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场景学习

场景学习是一种使教学场景化的或与场景密切相关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将整个教学元素诸如教学场所、上课时间、教师、学生、讲授的知识点等都置于某种特定的场景中,就像导演编排一场电影一样,每个人都作为一个角色参与其中,使得教和学变得栩栩如生,一改传统灌输教育的单调和沉闷,让每一个概念、理论都能得到生动阐释,让每个问题都能直接“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场景亲自解决问题从而来实际运用知识,达到对概念和原理的认知,进而将教学重点从纯粹教给学生某种法律知识,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场景学习感受如何掌握和运用法律。

2.内心体验

通过场景模拟教学,赋予学生某种角色,通过声光电和现场情景等的多维立体刺激,让其亲身体验整个教学过程,那么,他的内心体验欲望就会特别强烈,学习动力会得到强化,对知识的印象也就特别深刻,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就会表现得更加主动,这对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职业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意义重大。

3.多方互动

目前的知识管理论认为,人们所学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多为书本所阐述的易掌握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包含在书本知识当中且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的潜在的延伸性知识,因此,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而我国传统教育更侧重显性知识的讲授,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模拟教学中,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都以某种角色时刻保持着交流与互动,这对于通过演绎显性知识从而获得看不见的、只能感觉到、并富于创造性的隐性知识更具有现实意义。多方互动交流可以使学生更便捷、直观的获得各类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反思

模拟教学强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追求的不再是标准答案和定势思维,在对问题性质的理解和认识上以及解决问题的途经上,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析;侧重引导学生对活动中彰显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善于自我判断、自我调整,引导学生思维模式朝理性方向发展并最终做出合理选择。

三、结语

法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环节互相配合,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完成。从根本上讲,法学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发掘个人潜能,作到因材施教,发挥个体的比较优势,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培养法学人才,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教育模式。“凡是有利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方法”。惟有如此,法学教育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达到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裕富.论法律职业化教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第9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 。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 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 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 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 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