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

第1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价值;应用路径 一、初中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分析

科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科学知识为沟通载体,以科学素养为培养关键,以能力建构为施教目的,以价值关怀为核心标准的科学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基础上的科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加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托自主思考与合作沟通,增进对科学学科的内在认识,提升对科学知识的质疑反思能力,并逐渐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在教育效果上达到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教学初衷。

二、初中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价值

1.突出学科优势,发挥育人效果

科学学科作为自然世界中真、善、美客观存在的知识化再现,其独特的内容美、体系美所散发出来的感染力,对人的情操道德具有极强的导引作用,对于身心发展尚未健全,生活阅历比较淡薄,形象化思维较强的初中生来说,通过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可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只一味关注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应试老套路,帮助学生以“亲历者”的角色,去对知识的内在纹路进行个性化的再认知,从而推动自己在含英咀华之间,建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激发个人潜能,提高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的载体——大脑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只是一味地忙碌于刻板知识的学习,固化内容的背诵,抽象问题的理解,则容易导致大脑左半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不利于其大脑机能的拓展与完善、个人智力水平的发展,而科学探究式教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感悟、自主体验,进一步从内心生发出对科学知识的喜爱,并且在自身与课本、教师、乃至科学家的跨时空对话中,在手、脑、眼互相协调和配合下,有效促进形象、空间知觉、直觉等有关的形象思维功能,推动学生视野与想象力的拓展,从而为学生的智能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3.落实情感引导,优化心理环境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体系下,学校、家长、自身对考试分数的硬性要求,给心理尚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心理自预能力、调节能力较弱的初中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而科学探究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不是单纯地将重点放在对固化知识的掌握上,而是实现了一种目的手段化的转变,切实将学习者的主观感受,科学素质提升作为实施的基点,充分发挥科学课中所蕴藏的科学精神与人文色彩,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于潜移默化之间,感受到科学知识对自身心灵的启迪与慰藉,从而增强自身抗挫折能力。

三、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路径

1.注重实践探究式教学理念的落实

要想切实令科学探究式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应以初中生的心理表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乐于感知、勤于思考、敏于发现为立足点,以促进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内生性热爱为升华点,强化科学知识的内核是学生对教材的主动认知与主体内化,而不只是简单的科学技能的加载,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其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例如,让学生在学习“物体的质量”中,教师可以以实验的方式,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亲自动手以生活中的物品为参照点,去观察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与环境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帮助学生掌握物体质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物体质量为切入点,真正的接触生活,感受到科学课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课堂的构建

科学的内在魅力之一就源于其独特体验性和操作性,所以不管是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这些外显方式还是学习过程依托学生积极思考而产生的内心感受,都要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特点,引导他们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做起来,在教师为辅,自己为主的阅读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从而实现阅读智能共享,扩大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乐趣,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如,学习“光合作用”这课时,对于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把自己当做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光合作用形成的有关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就有关问题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来点拨升华,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明确与加深对光和作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3.注重形成探究式评价方式的不断创新

科学探究式教学,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情感体验,着眼于此,针对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评价可以有多种方式,除了考试、测验等定量评价方式以外,还有定性评价;除了终结性评价以外,还有形成性评价,将评价重点放在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通过关注学生的参与、交往、情绪状态,来引导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促使学生关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令其从内心真正喜爱科学知识,感受自身参与科学知识的收获,从而为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4.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科学教师所面对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传授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想有效地把握科学教学规律,将科学探究式教学引向深处,并不断实现本地化、现实化创新,就必须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优化自己的教育能力,就必须在知识结构、教学技法、管理艺术等专业知识领域不断更新,以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与美的启迪,达到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促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不断发展的设置初衷。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式;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物理学科的内在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本领,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各类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探究式的初中物理教学首先需要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树立探究物理学科本质的意识,并通过脚踏实地的探索不断提高初中物理学科的成绩,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及其重要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逐步带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立情景演绎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对各类学术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学习,进而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和有关的方法。这种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深入探究物理的乐趣,从而正确地把握物理学科的重要思想观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科学的能力与技巧。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并非最后的结果。同时,这种模式更重视关键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结果的评论,而非繁琐的计算过程及结论。与过去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训练物理知识的学习模式相比,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强调物理学科本质的问题性,在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感。

二、目前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动下,众多初中物理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起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方式。与之前的教学模式相比,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现阶段,部分教师对初中物理学科探究性学习模式目标的认识依旧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教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却无法真正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学生之间没有有效地开展合作。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相对重视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的物理答案,对学生在实际探究过程中的行为关注不够。此外,初中物理教师还忽视了对物理结论的评价问题,要么无法得出科学的评价,要么采用单一的评价模式,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及教学模式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对学科探究的过程与方式,要求学生能够经过自身的讨论、沟通、实践,提出对学科知识的相关论点,同时大大降低了对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进程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通过设立不同的情景,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指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2.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真正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本质。作为学科知识的主要领导者――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物理学科知识的问题。例如,夏天的傍晚天空为什么经常出现各种颜色的霞光?为什么一根小小的撑杆可以帮助跳高运动员轻松的跨越横杆?为什么水会向东流?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生活中的案例,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各种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立不同的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感性认识。比如,教师在教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器,为学生播放各种各样生动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参与感。

3.进行适当的猜测,提出合理的假设

现阶段,众多初中学生都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物理现象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很少有学生会认真地观察各类生活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及时指点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已经建立的知识经验同研究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能够正确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对问题进行猜测和设想。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授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课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看蜡烛、铅笔等物体在平面镜中形成的图像,细心对比成像与实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大胆猜想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及其相关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程度。

4.及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不断进行总结反思

当学生踏入实验教室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应该充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主动去感知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和特有的表现,并对那些能够进行正确操作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让其他学生吸取他们的优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不断的回顾与总结,认真区别那些已经掌握的问题和尚未掌握的问题,重点解决自身已经存在的问题,利用不断缩小试验误差的方式,及时总结和反思各种物料现象。

四、探究性学习模式下需要掌握的若干建议

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依旧存在不成熟、不科学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从部分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做到步步提升。

2.准确为教师进行定位

探究性学习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师只具有辅的功能。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模式,真正让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本质,进而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黄金海,王欣.中学物理教学中探究教学的策略[J].青海教育,2003(Z1).

第3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应用实施

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呢?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与成人的实践是有所不同的,它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考查、实践、探究等开展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活动形式。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个学校系统必须作重大改变,“科学教育的新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践做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下面,本人结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来源特征和能力水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日常的生活经验、常见的自然现象等入手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共识,但又存在一些疑问,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情境,激发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

2.分组讨论,大胆猜想与假设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整个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由于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没有养成对问题进行猜想的习惯。放手让他独自猜想,他会觉得没有方向,思维停滞。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同时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并能更多地接受信息来激活自己的思维。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

3.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

要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这是探究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给出了器材,确定了实验方案和步骤,探究活动准备工作完成了,进入了探究活动实操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逐一各组巡视,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些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应提供示范,帮助其完成实验过程。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对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数据容易忽略。如,“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在测量重力大小时,弹簧测力计没有按正确的拿法,测出的值有偏差却归为“测量误差”而没有在操作过程中找原因。故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结果,根据现象找规律,发现问题及时地在实验过程中找出问题。让每组学生集中数据汇报,分类汇总,进行各组数据比较并且由学生讨论归纳出结论。

5.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验结论得出后,让学生自己及小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估。使学生反思,通过探究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扩大交流范围,使学生能向同学科学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要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评估交流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加以不断修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在实际探究活动中探究过程的七要素不一定要按顺序都用到,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探究类型,灵活掌握

2.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的渗透和融合

3.要正确处理学生发生的错误,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探究活动中展示自己,发挥潜能

4.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独特的优点。充分展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追求――“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

另外,“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师生互动,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多地引起教师的思考,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和心理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1.

第4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一、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要求

1.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性,又要有现实性。

教材知识的主体,是指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对于教材知识主体的把握,有利于认识学科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现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现实性决定了历史学科具有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又要兼具时代气息;既要有历史价值,又要关注当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变化的趋势;既要与教材进度基本同步,也可以把目前史学界的热点、焦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好的题目的设计,能使学生在探讨对现实社会借鉴意义较大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价值的亲身体验。题目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拟。

如“我看武则天”、“西欧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为何不同?”、“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剖析中国科举制度利与弊”、“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究竟是什么”等。

2.必须以兴趣为前提。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感的诱发剂。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也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成功。

如在学习秦灭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意义时,由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但如何让学生加深理解呢?可以让学生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秦国,然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商人,货币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3.必须以“疑”为依据。“疑为思之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所以,探究性问题设计的依据就是“疑”。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从“疑”入手,经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辩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知识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

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

1.具有了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就历史学习而言,收集资料是学科能力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住处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卷,能够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2.初步培养了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5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山区语文;探究式教学;心理协调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山区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因此,只有首先了解并协调好师生课堂心理,才能很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协调

山区中学要实施探究式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山区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探讨和研究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心理。

1.教师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协调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心理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

(1)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山区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山区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课堂结构,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心理沟通最重要,因此教师要适时进行心理指导。

(2)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要克服山区中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的畏惧心理弱点,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方法和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2.学生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协调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

(1)抛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这一点对于山区中学生来说,最难做到。有些学生由于授受式学习而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思考,无法主动独立去探究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高估自己可怕,但低估自己更可怕,克服“我不能、我无法、我办不到”畏难心理,相信自己能行。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语文兴趣。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山区中学生还要改变学习方式,不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讲解,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当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改变之后,学生也应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这样才能适应探究式学习。学生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很多山区中学生语文成绩差,缺乏兴趣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要努力培养语文兴趣。

第6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4-02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并决定从2012秋季学期正式启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科学标准》)指出: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它要求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这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科学标准》同时指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新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探究精神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并要求课程内容在组织的过程中突出“整合”与“探究”这两个特点。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逐步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束缚,努力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训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证据、作出解释和评价、讨论交流的各种过程中,逐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一、对传统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重复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学生的任务就是按照书上的要求操作,教师是实验教学进程的控制者。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实验的重点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看到实验对科学理论的检验作用,忽视了科学实验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理论的探究过程。如果实验只是为学生学习科学理论提供的感性材料。那么这样的实验学生只能简单、被动地跟着教材上规定的内容摹仿,然后得出结论。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有没有不同的结果。学生都缺少相应的思考空间,更谈不上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了。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摹仿能力,而创新能力却不足;机械识记的能力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科学标准》指出,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实验。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它要求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围绕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为此,我们的实验教学应作出相应的转变,将实验由过去的验证结论转变为展示性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实验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暴露出学生在实验中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对新课标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探究实验的结果必须要成功吗?

新课程理论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但是理论是一回事,实际教学又是另一回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四十几个学生探究出来的答案可能会各种各样,但笔者觉得新课程的理念,最主要的是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去探究、去体验。尽管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过去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就有怕学生犯错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发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现象,以为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这节课就不成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想,天下人有谁从来不犯错误的呢?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上千次,最后才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就鼓励大学生要勇于实践,说他在学生时代做实验也经常失败并出事故,他讲了一个关于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笑话,说“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诺贝尔奖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总结出来的。虽然学生可能会失败,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科学实验和研究的能力。成功后,还会激励学生重新提出新的问题,更进一步展开新的研究。

2 实验探究的结果更重要还是过程更重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只看到实验对理论的检验作用,忽视了探究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理论的探究过程。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认为实验只是为了结果,导致学生只知道实验结果,学生没有亲手再做实验,就不能透彻了解科学现象、发展过程,甚至连归纳的结论也是粗浅的。所以理解不深,容易搞糊涂、不会应用,所做的题容易错。但教师说起后,却知道是这回事,这也就是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讲的我都懂,可是一做习题我就不会。原因是只记住了老师讲的知识,却没有理解、不会应用。

所以在讲课时,教师应运用新课程理论,去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问题,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把学生引人探究的佳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论,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3 实验课上是多讲解好还是多设疑探究好?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动脑、动手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而一些老师在上课时,总是怕学生这里听不懂、那里会犯错,经常采用细嚼慢咽式的讲法。老师讲课不仅讲课本上的内容,而且会讲一些学生听课之后容易发生的错误,因此不能用讲课过细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因老师都讲到了,也就不再深刻思考了。在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封闭式的讲法,把各种可能的想法都给学生讲到,并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其实,学生习题做不出来是正常现象,让学生在解题当中碰到困难,然后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智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地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是以自主探究、以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为主,教师当导演。实验探究重视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作出结论的过程。并且,鼓励多种实验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还遗留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备课中设计好了一问一答,即使学生想开去了,我们也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按照课本上的模式讲下去,或按书本上的实验方法来做实验。这样上课,学生的兴趣不高。因为学生对书本上的内容早就看过多遍。虽然还不太懂,但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容易走神。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器具和实验开展活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材上的内容,并不是要让学生被动地全盘接受,它只是提供一些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与活动建议。教材要用一个学期,但是书一发下来,学生就翻过了,所以书上的实例就不新鲜了,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突破教材,上课时一些生活中能辅助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笔者在讲“汽化”一课时,就一个问题:“纸用火能点燃吗?”学生回答:“当然。”“作业本的纸能烧水吗?”学生说:“不能。”笔者随即引导说:“能不能要试验过才知道。”要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一下。学生非常兴奋。再如上人体能导电与安全用电一课时,怎样证明人体能导电呢?人能触电试一下吗?学生回答不能。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人体能导电?学生兴趣很大。讨论最后,只要一个同学用测电笔测着火线,另一个同学用另一支测电笔测前一个同学的脸,两支测电笔都会同时发出红光,就说明前一个同学人体带电。学生实验成功后,气氛非常热烈,集体鼓掌。

第7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 课堂教学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它自己的特征: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注重交流合作;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对探究式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情境中的问题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又需要一翻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使学生找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方向。问题情境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应当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教师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不要把课堂变成教师的绝活表演场,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发展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次式的加减”时,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抓住3x与1-2x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不是同类项,怎样计算3x+(1-2x),为什么可以去括号等疑问,引起学生知识上的冲突,使他们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心理,驱动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了一次式去括号法则后,在练习2a-(3a-1)时要求学生用数学的文字语言叙述,即一次式2a与3a-1的差。学生正确叙述后,教师又故意设“错”问学生:将这段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2a-3a-1可以吗?当学生回答不可以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经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最后得出应该把2a与3a-1分别看成一个整体,教师的故意设“错”让学生感受到矛盾冲突,自然地激起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当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后,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难点,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又孕育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整体的思想,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

二、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做到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使其大胆去发现,“无拘无束”进入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舞台上尽展身手。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营造氛围,发展思维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如果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创新思维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如在学习“设计方案”时,有这样一道题:某旅行社有8名旅客欲去60千米远的机场赶3个半小时后起飞的航班,他们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靠走是来不及了,恰好旅行社有一辆汽车,但该车连司机在内最多能坐5人,已知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你认为这8名旅客能否赶上班机?

课堂上,教师将同学们每四人分一组,要求他们自己设计送客方案,并计算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否使旅客赶上班机。下面是学生设计出的方案,

方案一:汽车先送四名旅客到机场,然后返回旅行社接另四名旅客到机场,用时3.6小时,不能赶上班机。

方案二:汽车载四名旅客与另四名步行的旅客同时从旅行社出发,待送车上的四名旅客到机场后,再回头在途中接到另四名旅客,并将他们送到机场,用时2.8小时,能赶上班机。

方案三:汽车载四名旅客与另四名步行的旅客同时从旅行社出发,送到途中,让车上的四名旅客下车继续步行,汽车再回头接另四名旅客,最后使8名旅客同时到达机场,用时2.4小时,能教充足地赶上班机。

这第三种方案如同一支兴奋剂,使全体学生拍案叫好,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本节课,我们按传统的方式授课,把自己的备课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听得懂,也能接受,但决不能使学生有很深的印象,更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变式应用,深入探究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步步深入,把传统题型向变化题型、应用题型转化,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研究、去以自己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尝试发现根据图形的不断变化之中不变和变的问题,从而发现其规律。这种深入探究性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新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的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实现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发现验证规律,提高总结技能

初中数学的内容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对于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提出的问题,大胆的猜想,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加以验证;同时要组织好学生交流探究归纳出新知识新方法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知识迁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

第8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实教学中: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新的课程标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革,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方式。”这同时也是对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

一、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围绕某个数学问题以学生独特学习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

实质上,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少感到压力,可以自由寻找所要的信息,作出种种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过程,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方向,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二、完善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对策

1.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工作,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

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2.探究性学习要注重思维习惯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教学活动。一题多变,即变换题目的问题、改变题目中的个别条件、交换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等,通过对题目的引申、变化而得到一类新题目。所谓一题多解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地考虑同一个问题,找出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和优劣,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最佳答案。所谓一法多用就是对所学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并且能寻求该方法应用范围的变化,找出该方法应用的规律,让学生在做中逐渐养成探究的习惯。习题要摈弃固有的模式,不以解题作为唯一的途径和目的,教师可以设计规律探究、结论探究、实际问题探究等活动的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探究性学习要使学生学会类比分析。

与穷于解释初中数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类比分析各知识点在理论和方法运用上的相似性。如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教师可让学生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再让学生仿照分数的加减进行分式的加减,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法则,接着在异分母通分的基础上,探讨异分母分式间的通分。这样有利于区别新旧知识间的不同。

4.加强建模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进步和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揭示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一条主线,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数学方法;再如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二元二次方程组、解分式方程都可以归纳为“解方程”问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等,教师应通过引导、构建,使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增强探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进入丰富的数学天地打下基础。

5.注重过程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活动的一点思考

探究式教学目前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是通常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推进探究式教学还存在以下的问题,譬如现有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施行;对于什么样的知识需要采用探究的方式等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容易导致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对教材的合理选择也是一个知道商榷的问题。

总之,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出现,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途径,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学有所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桂蓉.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新视角.科教文汇,2007.11,(中旬刊).

第9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59-01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进行探究,要立足于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通过更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但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还无法有意识的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行为,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造成极大的影响与束缚,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而是以灌输方法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实践表明,这是一种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学生由此获得的认知并不深刻,同时学生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无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因此,教师需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以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全等三角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式,要在深度理解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要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自主探究并分享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提出个人的疑问并通过小组讨论获得解答。通过反复的交流与研讨,学生逐步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正迁移。在小组交流学习中,有的小组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验证,通过假设两个不同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绘制全等三角形。集合了团队的智慧,小组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学生也在小组交流与探讨中相互借鉴,在实践中获得了认知,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行为。

三、发挥学科的实践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简言之,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科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而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用于生活,使其能够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

首先,教师可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生活情境,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初中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去探究与分析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以二次函数的课堂教学为例。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函数是一个非常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多数学生反映自己并不能有效的学习函数,更无法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先讲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运用到二次函数的地方。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时联想到在自己热爱的篮球运动中就运用了二次函数。经进一步分析后学生恍然大悟,篮球飞行的轨迹就是一个二次函数图像,自己可以通过分析高度、距离等元素判定篮球是否可以进入篮筐。

此外,还有学生提出校门口的喷泉也利用了二次函数。在建造喷泉池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喷泉喷出的最大高度以及喷头的位置与角度,需要利用二次函数分析喷泉落地的距离,以此为基础设计喷水池的半径。

基于此,学生认识到初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原本看似无用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人类更好的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这将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问题的习惯,为实践教学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

最后,教师应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善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支撑自身的教学行为,依靠其强有力的表现力提高教学质量。

以图形旋转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使用尺子这种简单的教学工具进行展示,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轨迹与特点。这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师并不能演示出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运动轨迹,无法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获得深刻认知。

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支撑下,教师就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课件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的展示出来。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不同的图形,并通过简单的操作让图形“活”过来,同时利用线条等标示将其运动的轨迹标注出来。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对象,让学生对图形在旋转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深刻的认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的来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育理念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方式。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交流,完善教学策略,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书增.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以上海市F中学数学教师为个案[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