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一体化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32-02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一方面促进学生强健身体,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需从目标方面不断明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同课外之间的联系。同时,应注重开展校外活动。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育锻炼的目的充分达成,体育教学也会更加轻松,按照相应计划开展进行,同时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纪律性,课程结构方面也得到完善。
一体化教学从概念上说,一般指体育教学过程中,课余体育也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促进课堂体育教学。二者相互之间形成有效配合,从而促进任务达成。该教学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课外通过不断加强体育锻炼,同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结合,二者之间不再进行区分,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育课程不再遵循之前概念,而是逐步进行拓展,逐步呈现出一定扩大化趋势。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其滞后效益得以有效凸显。课堂教学方面不再受到束缚,一直延伸和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知识以及技能方面传授。
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现状
现阶段,体育课程普遍面临改革。体育课程不再受到传统局限,而是从健康功能等方面着手。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目标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应实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力求达成终身体育。对于国外来说,部分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必修课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开设课程,但是与此同时,选修课也逐渐受到全校师生重视,比例也得到不断增加。部分国家来说,体育可以说是没有必修课,但是体育具有周密活动计划,能力测试方面具备相应要求。从时间安排方面,普遍较为灵活。
三、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基础
(一)健康第一思想
人类为实现良好的生存,健康才是第一要素,健康才能保障各项事务的开展,才能利于保持长寿。只有将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才能充分适应当前时代。尤其是目前,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纯粹身体,逐步得到领域拓展,心理学层面也要保持健康,社会学角度同样需要健康。尽管目前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善,但是发病率却在升高,从发病年龄方面来看,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秉承健康第一原则,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二)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应充分明确核心思想,力求实现良好的终身教育。学生无论在课内体育还是课外体育,都能积极的终身参与。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加强引导,尤其是广大学生,注重兴趣方面培养,使其形成习惯。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开展终身体育,学生从理论上更加明确,从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实践基础
为充分贯彻一体化教学,应积极构建课外俱乐部。同时,这也属于教学改革一大方向。与过去相比,通过广泛开展课外体育,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尤其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项目爱好存在不同,个人兴趣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学生选择过程中,完全能够自主性选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对于体育将更有积极性,主动进行体育课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能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评价更加到位、更加准确。基于教师角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只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杜绝严格执行等问题,教学同时也更加具备灵活性。广大从事教育一线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需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应努力热爱教学。教学实施阶段,一方面从实践人手,实践方法不断予以创新,理论同样不能忽略,知识传授才能充分贯彻落实。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点
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内课外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彼此之间有机统一。通过课堂相融,优点充分体现。
第一,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于广大高校学生,选择课程方面更加自主,从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自觉性增强。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更高,同时能够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
第二,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课实施阶段,基本知识相对更加明确,同时更加熟悉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体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也得到保障。学生自身角度考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学生也相较以往更加健康成长。
第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学习,生活习惯同样得到改善,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健康,定期按照计划进行身体活动,习惯一旦养成,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与此同时,终身体育角度而言,能够有效提供前提与基础。
第四,对于广大体育教师,个性化教育能够落实,学生能够充分凸显自身个性。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广泛进行特色化教学。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人能力真正得到充分提高。
第五,体育教学资源方面,合理进行配置。通过组织结构方面建立,体育专业课教学不仅充分贯彻落实,体育选修课同样也能得到如火如荼开展。上课过程中,时间安排更加自由,教师辅导更加方便、更加集中。除此之外,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实施。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选项教学
体育教学为贯彻良好改革,选项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选择教师过程中遵循一定自主性,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同样应自主选择。在上课时间方面,也相对非常自由。通过贯彻落实选项教学,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受到局限,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学生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大纲制定更加凸显人性化,教学内容通过加强调整,更加贴近实际。体育教学朝着多方面进行发展,技术方面得到更好掌握。
(二)重视课外体育
体育教学通过改革,更加重视课外体育,体育活动也得到有效开展。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目标确定。运动参与过程中,应制定合理有效参与目标。体育运动学习技能过程中,技能目标也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除此之外,健康目标至关重要。目标为充分达成,体育课堂教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只有注重加强课外锻炼,才能切实起到效果。教学实施得到有效延续,同时实现良好补充。课余生活方面,实现不断丰富。学生还能充分施展自己青春个性,锻炼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三)注重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开发
现阶段普遍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也普遍得到高速传播。只有从网络课程资源方面着手,才能实现信息良好传递,学习需求方面也得到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沟通交流也能顺利进行。通过注重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方面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促进学生更好信息掌握以及了解,基本任务也能得到贯彻落实。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得到自主科学有效建构。发展目标方面,得到有效确立。课外体育学习过程中,应从健康状况方面考虑,监测反馈工作应充分落实到位。
(四)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特色项目教学
只有注重校园精品课程方面建设,才能切实促进教学实现良好改革。精品课程为实现良好开发,一方面应从实际考虑,另一方面把健康始终摆在最重要位置,并力求实现终身体育。除了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应从健身方面充分考虑,同时促进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外实现休闲娱乐。运动项目也应实现创新,注重加强引进。课程方面应不断改革,注重加强娱乐课程不断开发。只有这样,体育课程体系才能得到不断完善。作为高校,需重点突出体育方面自身特色。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积极扮演主体的角色,作为体育教师,积极注重引导。一体化教学为充分贯彻落实,应切实考虑其价值取向。基于社会需要等角度,使学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体育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细节上,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体育项目,并且针对学生的专业、整体身体素质水平、进行相应的教学项目制定与教学计划的调整,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原有的体育基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外体育通常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巩固课堂知识的机会。随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课外活动上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模仿,很多时候可以将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提前学会了,这样就更加优化了体育教学质量。
一、高职高专体育课程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在体育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得高分,与之相反则得低分的现象,同时将多学校的教学视角从少数“体育特长生”转向所有学生,深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完善课外教学活动项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建立多个类型的体育理论和技能辅导的教学点,类似英语角一样的性质,学生可以在其中交流沟通,同时提升个人的体育能力;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常见短板问题:单一的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对其进行练习学习,如果学习的兴趣不高,那么运动的效果自然就差,从而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当学生的个人兴趣被激发后,所学的体育内容就不是被迫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愿意去学,那么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自然而然就有所保证。让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对其身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一定程度上对其社交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另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提升教师知识架构的更新频率和教学水平。当设立了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方面与类型自然就变得更多了,教师在其中占据着引导者的地位,所以对学生主动学习的项目一定要有所了解,信息面要广是一方面,同时还要对项目具有一定的深度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原有的体育项目知识库,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一相对自由的过程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教师可以更贴近学生的体育学习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快速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的探索
为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将体育课程从简单的课堂教学延伸至丰富多样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的同时,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在过程中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通过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学校可以根据高职高专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架构,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体能训练,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比如护理专业,建立“基础课+形体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课堂项目,由于学习的课程比较多,而体育课的时间明显偏少,可以将课程压缩处理,在保证学生的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以指导学生练习为主,经常为学生组织课外的一些体育项目队或单位进行比赛交流,可以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实战,体育项目技能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组织学生参加与众不同的体育锻炼活动,教师进行在指导,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在考核方面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标准,由于地高职高专进行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立,所以考核标准也都不尽相同;但具有的共同点是注重质量、过程,最后才是效果;另外要注重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实际价值、人文价值等因素。
三、结语
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更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良好;加强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并且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和次数明显增多。高职高专在体育课程上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根据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符合了我国现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歆.德州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健美操 教学 训练 一体化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95-02
健美操运动起源于1968年,传入我国是在80年代。健美操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方式自传入我国以来发展迅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充满活力的锻炼形式,广泛出现在高校教学课堂上。在我国的各所高校中普遍将健美操纳入课堂内容,健美操以其舒展的动作和富有激情的音乐博得了高校大学生的青睐。健美操这一新兴的运动项目作为课程内容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诠释。随着健美操课堂教学的进行,相应的校园比赛、校外各种形式的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在健美操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着各自的不足,如课堂上学生感觉“吃不饱”和训练中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等。本文就是在分析当前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与训练的一体化,力求通过教学与训练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教学与训练两者兼得”的效果。
一、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概念
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就是指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堂中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班级组织形式,为这些同学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它也是选拔比赛队员的一种途径。使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有机结合,使教学为训练服务,训练充实教学内容。
二、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也不同。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也要不断更新,当今体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健美操除了具有其他项目教学特点外,还有其本身的特点。健美操基本步伐贯穿教学的始终,扎实的基础和兴趣决定后面的教学,这在每一个阶段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只有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才能到达下一个阶段。健美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队员,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为依托,而健美操课堂的教学又是其基础的基础。因此,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对于教学和训练都起到一个互为补充,相互影响的作用。
三、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的现状
(一)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
健美操作为一门新兴的体育运动,其教学的模式也应处在不断创新中。以往的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消化不了”,教学是为学生服务,因此要根据学生需要探索出适合学生和适合健美操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期末考试老师打分。分数高的学生如果以后没有机会再接触健美操,就意味着毕业后又丢掉了。为学生创造一种课外的延伸学习刻不容缓。
(二)健美操训练模式现状
高校健美操训练,多以整套操训练为主,注重的是整套操动作的强化训练,而对于基本步法,基本身体姿态等的训练存在不足,训练中理论知识的缺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一种训练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运动员动作缺乏一种连贯性,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使学生在训练中对健美操基本技术、技能的理解得不到很好地提升。
四、构建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
(一)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内容
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就是通过不同的班级组织形式将健美操以不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他打破了传统的单班教学模式,采用一种分层分组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授课方式与课外训练得到了完美地结合。这一模式,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对于没有接触过健美操的同学,首先,要把健美操作为一种选项课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从健美操最基本的一些步伐开始教授,一来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对于学生的入门也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在最后的考核阶段,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例如在教会学生基本套路以后,进行队形的变化,或者在规定套路的基础上进行4*8拍动作的创编,并把创编能力加入到考试内容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
2.第二阶段:课外俱乐部阶段。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对于一些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对健美操产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课外俱乐部的学习继续健美操的学习,根据俱乐部不同的内容设置,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水平的健身锻炼课程。
3.第三阶段:作为专项课学习阶段。高校大多在大一开设选项课,到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始专修课程的学习。通过俱乐部的锻炼,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健美操感觉,但对于竞技健美操和专业的健美操知识了解的很少,因此,再回归到课堂进行专项课的学习很有必要。这一阶段,教学通常采用小班授课,以实践为主,中间会穿插理论部分,主要是竞技健美操理论与技术,健美操竞赛与组织等。这一阶段会更加注重强化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这一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园的健美操比赛或者组成一个团队参加省市的一些业余比赛。
4.第四阶段:健美操竞技运动队训练阶段。进入这一阶段,是由前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的一个阶段。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一般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表现力。再经过竞技训练队老师的指导和平时训练,学校出去参加比赛,就不会出现临时选人集训的问题。班级授课阶段奠定了学生良好的基础,课外俱乐部阶段加强了学生对健美操的感觉的培养,专项课学习阶段学生的基本功得到扎实的巩固,其间的一些表演和比赛更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表现力。
(二)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的有机结合
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四个阶段的层层递进,解决了临时组队参加比赛队员基本功不扎实,表现力不够等问题,同时又为健美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继续学习和表现的机会,两者的完美结合起到了彼此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对于培养健美操专业人才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实施训练,在训练中巩固和充实课堂所学,使健美操教学过程和健美操的训练过程相结合,实现教学与训练的一体化模式。
五、小结
本文从健美操教学和课外训练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构建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实施的具体步骤,以期解决健美操教学与训练相脱节的现状,实现教学与训练相互补充,通过教学与训练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教学与训练两者兼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杰淋.对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模式的一些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15-18.
[2]周明,陈敏.对我国高等院校运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81-83.
论文摘要:取得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过程追求的目标。本文根据多年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体会,提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以及布置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边缘技术学科,是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开设此门课程是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思想己普遍被世人接受和采用,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课程内容丰富,以机械及电子相关领域的多门课程为基础,内容抽象又难于理解,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本人不断探讨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多媒体汇集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特殊效果等,它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包含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理解问题的方式,而且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调的缺陷,创造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图表简单且不精确,视觉效果差的不足,增加了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辅助内容,使更生动、形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这门课的序言中,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得出生产、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介绍常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采用了几种多媒体技术,如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直接在投影屏幕上打出打印机和全自动照相机的图片;列举航天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列出了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机和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车的图片……;如列举儿童玩具中会动的机器狗,最尖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直接插入了相应的影音文件;最后介绍和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我直接把刚完成的科研成果照片播放出来。这些多媒体效果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本门课程要研究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再如,在序言中为了直观、生动地说明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通过机器人这个真实产品的应用实例来具体分析。首先通过机器人下台阶、机器人回答主持人问题、机器人跳舞的录像分析机器人要完成任一动作都要由构成机器人身体的框架、四肢和机体内的机械系统、完成信息采入的检测系统、完成信息处理的控制系统、提供动力的伺服系统以及类似于人神经系统的接口协调完成,并很容易得出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由机械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接口设备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进而得出与这五个系统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技术即机械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伺服技术和接口技术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辅助手段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水到渠成,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还如,在介绍机械系统中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如果不采用多媒体形式,许许多多的机构简图必须在黑板上手工画出,由于这些结构图都比较复杂,手工绘制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课堂有效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不准确,影响学生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如果通过扫描仪把这些结构图的图片直接插入PowerPoint文件中,则可以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与原图片一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另外,为了形象地说明某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如滚珠丝杠副,又插入了相关的动画资料,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且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总之,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样一门枯燥单调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
根据该课程的多轮教学体会,很多学生开始兴趣很大,但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丧失了兴趣,课程学习变成了包袱,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进度较快,学生又缺乏实践基础,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问题的堆积,丧失了信心;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照顾到课程系统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大多只针对个别知识点,而教学对象又是没有任何工程经验的在校学生,使得本来富于魅力的知识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内容的堆积,学生感到难以致用,丧失了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实践基础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是课程的难点所在。
高等学校在教学之外还应具备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科研是高校教学的底蕴,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通常以自己的科研实践为案例,变抽象为直观,通过实物样机来理解复杂的结构及原理。在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无论讲述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都以自己的科研课题“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和“嫁接机器人”为例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变为现实中触手可及的真实产品,令学生信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述同步带的工作原理时,直接把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同步带及带轮拿到课堂上,通过实物讲解,易于理解和掌握。再如,讲授步进电机的控制及工作原理时,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步进电机拿到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直接讲述它的工作原理及控制过程并现场编制梯形图。学生见到实物并观察编程过程后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科研项目案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总之,课堂教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丰富的课外作业
学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选题的课外作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压力”,他们就会变得主动起来,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布置了灵活的课外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讲述“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时,由于教材永远赶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布置了“到互联网和图书馆上查到最近传感器”的作业,要求不停留在教材提及的内容,越新越好,弄懂其基本原理。最后,每名同学都查到了很多应用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新型传感器,使学生掌握了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又拓宽了视野。
其次,为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第一次课就布置了“研究一种农业机器人,掌握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这一作业最后是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的,学生找到了几乎所有的农业机器人,如移栽机器人、嫁接机器人、挤奶机器人、西红柿采摘机器人、黄瓜收获机器人等,学生们在分析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面对大部分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信息交流时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局面,全面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未来社会就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圣地,必将毫无疑义地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外语是1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1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自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几XX年的中国传统英语教育方式告诉我们:“填鸭式”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语法轻交际,重文字轻口语,重练习轻听说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然使众多学生缺乏运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能力,导致学生的英语多带有“聋哑症”,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所以怎样采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让英语课堂在师生双边互动交流过程中充满艺术色彩,带给学生1种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感悟美、发现美、享受美和创造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学习英语是1种美的熏陶、美的教育,美的滋润以及美的创造!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教学是1门科学,也是1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1体。” 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是英语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英语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体现与结晶,是每1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所要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1)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语文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语文活动的源头活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有了生活厚重的土壤,有了接触生活的机会,学生的诸多潜能必将得以更全面的发展。
3、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可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致用。语文教学生活化正可以发挥这方面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模式,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思想意识不断成熟的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参与,只有人积极参与了,社会才会更完美,更精彩。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所以,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语文教学生活化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事实上,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情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特点,让每个个体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注重个体的发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为学生展示个性才能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会。
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新的活力,使我们的教育开出异样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是彰显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需要,是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张扬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our demand for foreign exchange and learning, all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offered bilingual courses of various courses for their own situation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raining talents.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as opened many bilingual courses, the "polymer chemistry" is carried out earlier, and it’s a course of more successful bilingual teach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work of this course teaching and some experience in our school, to explore and communicate with colleagues.
Key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Polymer Chemistry; college teaching; teaching experience
?p语教学是高校通过将英语及英文教材以不同比例加入到授课语言及教学内容中的一种授课方式,主要是为强化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追踪科技前沿发展和顺利参与各方面生产、经贸等领域国际交流的能力。[1]双语教学是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为目的的,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贸易、文化等活动必须工具;[2]是为培养高水平复合人才、与国际尽快接轨,而在展开的教学革新尝试,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各类高校均有尝试。[3]双语教学最初是素质教育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探索的突破口,目前已成为很多高校走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经之路,“育人为本”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4]
高校双语教育模式的选择,应从本校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几方面出发。循序渐进地增加英语的比例,合理分配中英文教学内容和重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调整和完善教学安排和方法。通常我国高校的双语课教学有4种开展方式:[5]
(1)渗透型。开始时将少量的适合章节和内容加入课程中,将名词和术语解释作为英文教学必备的环节;逐渐增加英文习题的练习和分析,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英文原版教材的学习阅读;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步加大英语在课上的应用比例,最终达到全英文授课的目的。这种模式,适用于学院、系的整体教学安排朝全英文、半英文授课方向发展的高校和学院。
(2)渐进型。是在低年级主要以强化英语能力为主,在高年级逐步开设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学院或系要统筹安排课程,低年级时加强安排英文能力的提升;高年级开设英文授课专业课。也就是一年级英文课比重大;二年级减少英文课比重,用英文专业课程进行补充;三年级进一步提高双语、英语授课比例;四年级全部采用英文授课。这种与第一种类型的操作方式相似,都是适用于学院、系的整体教学安排都朝全英文、半英文授课方向发展的高校和学院。对学生和学校整体的要求均较高,目前仅有少数高水平大学的个别学院采用了这两种方式。此外还聘请大量外籍教师,保证全英文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3)穿插型。基本采用中文为主的授课方式,在掌握专业课内容要的基础上,对学科进展类、概念类的内容,进行英语讲解并布置英文阅读、自学内容;而对于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要英文讲解,且要通过汉语认真解释,并通过习题和练习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强化。此法容易操作,适应面广,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介绍了该知识的英文表述,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开拓视野。有的高校以英文为主,只用中文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强调和解释,这要求教师有熟练的英文口语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4)选修型。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专业选修课或非专业选修课,对学生不做强制性要求,可以评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进行自主选择。这种课程的开设,可由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负责,也可以由英文水平高的普通教师承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校。
双语教学不是一门课程或某一个教师凭自身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是需要教学管理及师生共同配合,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计划、安排和组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针对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现状,天津工业大学“高分子化学”教学团队面向我校自身特点,制定和适合我校学生的双语教学计划和方案。主要有以下的条件和特点:
1 “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条件
天津工业大学是以纺织及合成纤维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具有很长的历史和较强的研究实力。因而面向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双语专业课程,是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素质和水平的需要,也是延续我校强势学科研究实力、提升研究水平的需要。因而从有机材料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高分子化学”开始,即开设双语课程有利于使学生及早地接触专业的英语知识,接触到学科的国际前沿,为后续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做好铺垫。我校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具备一些特定条件。
1.1 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首先从师资力量看,我校从事“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有6名,全部为具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1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他5名教师也都有在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具有扎实的读写水平和很强的听说能力。教师每年都会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数篇研究文献,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外文使用能力,保证了“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1.2 教材具有广泛的认可度
我们所选取的原版参考教材是在国际上广被认可的通用教材,由George Odian编写的Principle of Polymerization,目前已更新到第四版。该教材从知识体系框架的构筑到细节概念的介绍、铺陈都与我们选用的汉语教材――潘祖仁编写的“高分子化学”,有很好的契合,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无论教师备课,还是学生的参考学习都很容易两相对照,平顺推进。
1.3 教学成果有实际需求
天津工业大学是以化学纤维和中空纤维膜为研究侧重的院校,学校各级都很重视科研发展。每个研究室和相应的教师都需求大量的高素质的研究生和助研工作。每学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本科生进入到教师研究小组去从事科研工作。接触到实际科研工作的学生更能体会到专业英文及其系统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更能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不可少。
2 “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侧重点及办法措施
2.1 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侧重点
双语教学是以英文为载体,传播专业知识的课程,英文中的词汇、语法等都不是教学重点。但英语能力的确成为制约学生顺利学习的最大困难。“高分子化学”是提供对专业最基本理念和认知的课程,因此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要求很高。因而对双语教学的感受也不尽相同,首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虽刚开始对英文授课不适应,但经短暂调整和努力就能进入状态,以英文的思维方式理解概念和理论,这对于其后续的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不能完全跟上教学内容,课后要在预习、复习,对照英、汉教材的区别,努力赶上进度;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长时间的努力仍跟不上双语教学进程,相当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自学汉语教材上,英文课程的内容基本不能理解,最终厌学、弃学。总之,问题的最关键症结是,双语“高分子化学”是专业课程而不是英语课程。如果不能够实现顺利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则达不到改革尝试应有的效果。
因而我们提出,我校的“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要牢牢把握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线,辅助相应的英语表述;使学生尽可能地把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全面了解“高分子化学”知识的脉络和英文描述,为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尽最大的努力。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注重使?W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下,相同知识和认知的获得的路径不尽相同。使学生通过英文内容的讲授,了解近现代西方创新、科研的模式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与国际接轨的创新能力。这种专业为主、语言为辅的教学理念,使“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成为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一个媒介。
2.2 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开设了“高分子实验”和“大型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英文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参加国外知名专家的英文专业报告会,并对报告内容进行总结和整理,消化专业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专业英语的能力,也检验了“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另外也为学生打开国际视野提供交流平台,使其认识到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显然,传统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笔者认为,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为不久的将来我国教育模式的完全转变做好准备。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情况,一下子彻底地转变过来,教师、家长及社会是接受不了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具有有素质教育的观念,行动上有序地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就是一种体现。
一堂化学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化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化学的难、抽象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充分把握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学的宝库,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使课堂松弛有序。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化学,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和化学教师的亲切感。
1.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科学是严谨的,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化学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所以,化学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搬到课堂,如将化学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
2.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是音量有高有低,语速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实现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时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但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强化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在语言艺术方面,还应包括必要的形体语言的配合,教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转身,一个停顿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言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它,使它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3.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一、“研”具体分为“课外研读”和“课内研读”两大环节
1.“课外研读”。实施了语文单元组预习有效性的种种小策略,以“单元组预习过关案”做导航,实行单元预习层层检查、逐级过关的办法,督促孩子们主动学习,具体做法是:(1)自主设计预习性家庭作业。学生根据预习案的内容自己设计预习性家庭作业,这样一来“主动搜集探索式”的家庭作业逐渐代替了原来被动的读写应付。(2)家长过关评价预习作业。为确保预习作业的质量,预习结果首先过家长关,并请家长对检查结果进行合理评价签字。
“课外研读”的有效性解决了学生预习课文的被动性问题,课外预习由原来的要我读、要我背、要我写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背、我要写,并逐渐拓展到要思考、要查阅、要标注,而且惊喜、发现多多。
2.“课内研读”。分为个人独立研读与小组合作研读两个环节。(1)个人独立研读。对于每单元的精读赏析指导课,或是拓展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画出解决问题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背景等展开想象作批注、写体会。(2)小组合作研读。针对个人研读的结果,小组合作交流,倾听同伴意见,取长补短,准备下一环节的展示。
“课内研读”的有效性为后面“展示”环节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学生只要是用心思考了问题,合作交流了结果,后面的展示肯定会精彩无限。
二、“展”即展示学习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结合自己体会以及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对问题的理解。
方法:读段落或者句子,然后可以直接针对这一段谈体会,也可针对重点句段中的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悟。展开联想谈,联系上下文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联系背景谈。谈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不能脱离中心问题。在感悟之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三、“评”包括“单元组学习过程展示”评价和“主题阅读收获大比武”评价两大部分
1.“单元组学习过程展示”评价中有: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针对同伴们的展示,注意倾听并围绕中心点评。评价的规则是:好,好在那里;不好,不好在那里,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示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