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第1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大班幼儿 语言能力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64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Language Ability

in Large Classes and Creative Thinking

JIA Xiaozhe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

Abstract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80 children who come from a kindergarten in He'nan province. MacCarthy child intelligence test scale of words and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for the tool. Using the method of test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ren's of language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 large classes.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ldren's language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ir language skills and fluency, original sco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and flexibility scores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level.

Key words children in large class; language ability; creative thinking

1 问题的提出

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一旦儿童获得语言以后,随着这个中介手段的发展,它对思维发展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①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期,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因此,在各种语言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

创造性思维为:“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四个主要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②已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与言语创造性思维各个因素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③此外,幼儿语言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关系,幼儿语言想象力存在着性别和年龄差异。④还有研究认为,语言领域里的词语联想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显著相关。⑤目前还没有关于幼儿的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本研究运用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探讨幼儿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为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提供可借鉴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选取

本研究在河南省某市选取一所公办幼儿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4个大班中每班抽取20名幼儿。最终,共获得80名被试,其中男生45名,女生35名。

2.2 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对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我们采用《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中的言语分量表来测试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采用托兰斯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选取一张项目1中的素材图,让幼儿看图讲述。题目分别从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上计分。

2.3 计分标准

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言语分量表中的测试都是答对1题得1分。托兰斯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中,流畅性得分为幼儿回答的句子总数;变通性得分依据幼儿所说答案的角度和类别给分;独创性得分依据每个答案在所有样本中所占的百分比给分。反应次数在5%以上给0分;反应次数在2%-5%给1分;反应次数在2%以下给2分,在类别表中找不到的加2分。创造性思维总分为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各维度相加的总分之和。

2.4 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测查法,测试人员根据幼儿在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的语言能力和托兰斯言语创造性思维的得分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和分析

3.1 大班幼儿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相关

表1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P

表1显示,大班幼儿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呈正相关。语言能力与流畅性、独创性得分显著相关,与变通性得分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3.2 不同语言能力的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总体差异

按照语言能力的分数状况,将幼儿分为不同等级的语言能力低中高三组,从表2可以看出,流畅性方面,高语言能力与中、低语言能力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中、低语言能力幼儿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变通性方面,高、中、低语言能力的幼儿表现之间都没有没有显著差异。独创性方面,高语言能力与中、低语言能力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中、低语言能力幼儿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语言能力幼儿创造性思维各维度的具体分析

4 讨论

4.1 幼儿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相关

大班幼儿语言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呈正相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从思维作为一个系统而言,语言实质上是思维的一个重要要素,幼儿的语言学习要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⑥因此幼儿的创造性水平,随着其语言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考虑事物更加全面,思维的可逆性越来越强,言语思维也随之成熟。

4.2 不同语言能力对言语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看出在流畅性和独创性维度上,不同语言能力的三组儿童在流畅性和独创性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变通性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指南》中对于大班语言的要求是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⑦大班幼儿正所谓“童言无忌”,因此在表达方面也“肆无忌惮”,思维比较活跃发散,因此流畅性和独创性差异较大。同时,大班儿童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思维也相对受限制,思考问题的角度基本一致,因此变通性方面差异不显著。

5 建议

(1)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材料,诱导幼儿创造性思维。幼儿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有趣的内容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幼儿讲述的欲望,从而讲出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2)以轻松愉快的氛围,激活幼儿创造性思维。我们提倡探究式的学习,不直接提问问题,而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主张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活动,并采用让幼儿多观察、多思考的方法来获得知识,以此营造创造的氛围,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3)以语言教学的规律,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对头脑中旧形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编而构成的。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意识让幼儿模仿,在大量丰富幼儿感性知识基础上不断总结运用语言规律,使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结合得更灵活多变。

注释

① L.Vygotsky.The Genetic Roots of Thought and Language.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62.

② [美]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3-135.

③ 杜艳芳.小学生言语创造性思维与语文成绩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3):61-65.

④ 连桂菊.3-6岁儿童想象力的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⑤ 李慎秀.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与词语联想能力关系的实验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7.

第2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陶艺活动 幼儿教育 创造性思维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适应这样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除了需要具备必要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外,最关键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虽然一个人的创造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发现用“泥”塑型既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又可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性,通过一团泥塑造成型的过程培养了幼儿的多种能力,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更是功不可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从中得到了一些领悟和体会,共同探讨陶泥活动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

1.营造宽松氛围,诱发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活动氛围的创建固然能潜移默化地给幼儿以美的熏陶,激发出幼儿的创作兴趣。然而我们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其实更应看中的是宽松的课堂氛围的建立。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可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尽情地体验、感受。采用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陶艺活动,除了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乐趣,更能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如在泥塑活动《小泥巴魔术师》中,就采用了多种游戏,有:玩手指、手影游戏,运用肢体动作表演等,小朋友的兴趣可高了。在他们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不是按幼儿的兴趣无目的地瞎玩,而是能及时地引导他们有目的地深入活动,同时又不是呆板地进行活动。在运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的环节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三次表现的机会,在每次表演前都为幼儿留下一定的交流、想象的空间,发现动作有新意的幼儿老师也能及时指出,同时在游戏中老师能引导幼儿由个人游戏到合作游戏、由简单物体到组合较复杂物体,循序渐进地深入开展游戏。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得到了愉悦和满足,最关键的是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幼儿最后做出的物体不再单一、刻板,而是丰富多样、千姿百态、有生气的事物形象,使孩子们真正做到了“玩中学”,成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幼儿大胆联想,活跃创造性思维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联想,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才能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教师有心,就可以成为触动孩子联想的引发物,从而培养幼儿联想的兴趣和习惯,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泥塑活动《可爱的小兔子》中,大部分幼儿掌握了小兔子的制作方法,并且都能表现出小兔子的外形特征。但是我发现他们制作的小兔子都是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表情,毫无新意。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小兔子会干什么事情?有什么事情会让它们感到高兴或难过?”这一问,小朋友们立刻议论纷纷。有的说:“小兔子会采蘑菇。”有的说:“妈妈带小兔子出去郊游,它会感到很开心。”有的说:“小兔子拔了很多萝卜,能美美地吃上一顿,它会很高兴。”还有的说:“当小兔子遇到大灰狼的时候,它会很害怕。”这时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露出了害怕的表情。看到小朋友们能这样积极地参与讨论活动,我可开心了,对他们的想象给予了肯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按刚才的讨论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作品。有了讨论内容作为铺垫,小朋友们又投入到了忙碌的创作中。活动结束时,我看到了背靠在大树底下翘着腿睡懒觉的小兔子,看到了在草地上跳舞的小兔子,看到了抱着一捆萝卜哈哈大笑的小兔子……他们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当一幅幅憨态可掬、情节生动的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都感受到了创作带来的乐趣。

3.利用文学作品,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制作的人物外形特征能基本表现出来还不错,但是在动作、神态上有所欠缺,比较呆板。为了充分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可选择一些文学作品让幼儿欣赏,并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陶泥创作故事情节,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幼儿对制作人物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力后,我们进行了这样一次尝试:以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为背景,在幼儿熟悉故事情节后,让幼儿自己翻阅故事书,观察故事中各个人物的外形、表情、动作等细节。有了这样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我看到了幼儿在分组制作中不再有以前的那种冥思苦想,而是很快就商量好了制作的内容,并且能够进行分工创作,结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各种精彩的画面:皇帝坐在椅子上和大臣们商量事情、仆人帮皇帝换衣服、两个骗子帮皇帝量衣服。最精彩的要数最后的游街情节,这些幼儿在神态上表现出了皇帝的趾高气扬、大臣们的无可奈何和百姓们的惊讶迷茫。虽然他们的能力有限,在服装、表情等细节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但是我感觉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人物的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一举数得。

4.合理评价作品,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第3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在幼儿阶段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提升,还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发挥作用,有利于他们问题意识的形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以一种创新性的角度切入,更加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节奏。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还处于生长和发育的萌芽阶段,他们的思维在这个时期得到训练之后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幼儿阶段的引导对于他们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就具有很大的优势,音乐是一门动态的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样的特征容易给人留下巨大的表现空间和想象空间。音乐的创造、表演和欣赏等环节都充满了鲜明的创造力。因此,恰当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不恰当

幼儿对于音乐的接受在很大的程度上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内容选择上没有做过系统的规划,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音乐大多是某一教材上的儿歌,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打开学生的思维,孩子只是将学习的音乐作为一种知识接受,无法真正进入到思维影响的层面。

2.音乐教育的方式过于传统

幼儿音乐教育还存在教育方式过于传统的问题,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大多采用教唱的方式,让学生学唱儿歌,这样的方式缺乏与儿童的互动,幼儿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因此,这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非但无法起到拓展思维的效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培养创造性音乐教学的方法探析

1.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

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是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第一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固定的音乐教育之外,还要通过大自然和生活告诉他们音乐的魅力,例如,大自然的风声可以成为音乐,敲击桌子的声音也可以成为音乐,鼓励学生通过他们的想象创造美妙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鼓励他们进行创造和改编,敢于向标准发出挑战,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看似是音乐的教学,实际上却完成了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

2.改变音乐教学的形式

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学生与教师分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孩子在这个阶段对于游戏有着特殊的情感,在音乐教育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其中,可以让他们根据音乐的不同节奏和情感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既能够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又能够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真正地投入到课堂之中,完成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创新性的思维和创造力是非常可贵的,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阶段是他们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候,幼儿园的教育要在这个阶段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着更新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质疑和求异的意识,才能够让他们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音乐教育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拓展孩子想象力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用音乐教育,努力让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语言教育;创造性思维;语言能力

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语言获得的最佳途径是创造性模仿:在文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在讲述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从谈话活动中,把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想,通过创造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如何利用语言教育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做创新型教师,增强自身的创造性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伙伴,幼儿的各种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语言活动是最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的作用是显著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会带给幼儿具有创造性的空间。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对教育活动进行多重创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如:“你讲得真好,跟别人不一样。”“你很棒,想象得真奇特……”引导幼儿想得越多越丰富越好。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幼儿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幼儿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会更加亲密。这不仅对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而且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的作用。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表达”的机会。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才能开展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活动,所以,教师需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创新型教师,增强自身的创造性。

二、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中介和桥梁,要能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五颜六色的花朵”“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枝条”。从一年四季中各种天气的变化来观察身边环境的变化,并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在下雨天,让幼儿去观察,然后表达下雨前是谁在预报天气,“小蚂蚁搬家”“小燕子低飞”,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下雨时的地面、树、马路、房子和人们都有什么样的变化?”让幼儿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和句子,并可用比赛的形式看谁说得多,看谁说得好。通过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

三、童话故事是最好的“礼物”,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童话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例如,故事《龟兔赛跑》,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尾。有的说:“第一次赛跑,小兔子赢了,可是它很骄傲,于是当小乌龟不服气地找它再比一次的时候,它躺在路边睡着了,结果乌龟得了第一名。”也有的说:“还有第三次呢……”第三次的比赛中幼儿又加入了新的小动物,又产生新的故事情节。

四、儿歌、诗歌、唐诗是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良师益友”

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先听后模仿,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时,不仅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表达新的意思。如,学习儿歌《秋天多么美》时,有幼儿问棉桃姐姐:“为什么咧开嘴呀?”教师带来了采摘的棉桃,让幼儿观察后说出:棉桃成熟了,炸开了口,可以说“咧开嘴”,好像在高兴地笑了一样。这样,幼儿就能说出:“小树叶飘落,好像在跳舞呢。”又如,在《小雨点旅行记》语言活动中,幼儿边表演边讲述,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还引用了《萤火虫》《小星星》《悯农》《江雪》等一系列唐诗和儿歌,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在朗诵中,幼儿出口成章,在实际运用时,又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些创造,这是教师启发引导的结果,也是幼儿自己经验积累的过程。这些语言活动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互为联系,在绘声绘色的朗诵中,联想、对比、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不断地产生。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应渗透进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幼儿语言的创造性也是这样,它与幼儿自身的潜能一样有待细心的教师进行挖掘。

第5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一、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语言教育现状长期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教师比较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指正,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

2、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教具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图片,还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从而使幼儿创编活动受到局限,教学模式和手段上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真正的情感需要。

3、儿童儿歌、诗歌、的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主要注重认知方面的要求,让幼儿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幼儿的体验和感知经验运用少。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缺乏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主要以封闭式、回忆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空间。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营造宽松的幼儿语言活动氛围,鼓励幼儿敢说、想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多支持、少反对;多鼓励、少批评;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多欣赏、少讽刺。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我们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长期以来,正规、严谨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幼儿自发的个别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形式让幼儿表演对话和情景再现,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幼儿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育时机,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和条件,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3、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借此来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要掌握好提问技巧,坚持把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第6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幼儿 诗歌教学 创造力

幼儿诗歌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首好的幼儿诗歌,对于幼儿不仅可以丰富认识、发展语言、启迪智慧、熏陶心灵与情感,还可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幼儿诗歌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选择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发展幼儿想象力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内部驱动力,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部分。幼儿好奇心强、好学好动,创造性想象不断发展。因此,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该是幼儿感兴趣,比如象大班诗歌《小兔子开铺子》,诗歌的主角“小兔”是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小动物,内容又是诙谐的,能充分吸引幼儿,这样的诗歌就非常受孩子的欢迎,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高。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给幼儿提供的诗歌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而应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的;为幼儿所喜爱的,以及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制定可操作的活动目标,培养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要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诗歌教学目标。诗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而应通过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理解、想象和创新的能力等。比如诗歌《摇篮》的教学目标,既有理解诗歌内容的要求,又有培养迁移能力、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的确定具体而明确。

三、营造宽松氛围,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氛围,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幼儿只有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可预料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心理上才会产生安全感,知道什么行为是老师所希望的,知道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并在活动中进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在诗歌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容忍并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气氛。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浯言表达力有所提高,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发挥幼儿学习诗歌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让每个幼儿都面临的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对其中的问题表现处好奇,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激起的疑问,能激发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有效地把幼儿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进行积极思考。

提问是创造的开始,而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象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像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将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才能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提问,并对幼儿的提问、回答正确与否都积极地对待,从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探索,使孩子拥有创造的源动力。当幼儿因为好奇心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听,让孩子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想法。积极地对待孩子的各种提问,就能在积极发展孩子语言能力、鼓励孩子敢说会说的同时,保护孩子好奇与探索的天性。

总之,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诗歌伴随着幼儿的成长,是幼儿喜爱的精神食粮。教师应在诗歌教育活动中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心去观察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发展幼儿创造思维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田发芽。

参考文献

1.朱细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第7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

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 由侧重艺术表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 转变为开始重视审美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但仍存在过多地注重技能培养的倾向。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运用引导、发现、讨论、思考等方法,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美术教育应本着兴趣是美术活动的前提,观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想象是美术活动的核心,情感是美术活动的灵魂,技能是美术活动的手段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面我就以这几方面来阐述一下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 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动力。首先, 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 对环境的兴趣, 对人与物的兴趣, 对发生在我们周围大小事件的兴趣, 对文学故事的兴趣。当孩子拿起画笔的时候, 才会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去表现。其次,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充分发挥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器官, 让孩子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 了解世界。比如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刺激孩子的嗅觉, 然后通过交流, 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 让孩子摸一摸, 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 让孩子们仔细倾听, 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 让孩子们用手上的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这些尝试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 积极性, 探索欲望。

二、美术活动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

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周围社区自然资源, 让幼儿走出课堂从视觉上和精神上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慷慨给予,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 获取直接的体验。试想, 在明媚的春光里, 一切都显得那样明朗艳丽, 柔和和舒畅, 幼儿带着愉悦的情绪到室外上课, 让幼儿大胆从自然中, 从生活中索取素材,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捕捉力, 也愉悦了他们的心情。提高对周围生活、大自然, 艺术美的感受力。培养儿童细心观察的习惯, 遵循在玩中引导幼儿观察, 观察要有序, 从整体到局部, 从共性到个性, 抓住物象的本质特征。在引导幼儿观察时, 用声情并茂的言语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美的图画中, 并设计相关的问题, 加强教学的目的性, 通着过看、听、说, 加强形象记忆, 发展了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儿童的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好物象的概念, 而是具体有个性特征的物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角度, 多渠道去引导幼儿观察, 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美,使儿童更细致、更深刻, 更具个性的认识事物。

三、情感的表达

情感应是儿童绘画的灵魂, 是儿童绘画语言的归宿。儿童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通过自己的双手去驾驭绘画这一视觉语言, 来表达感情, 如大多数儿童大多喜欢用明亮、艳丽的色彩, 表达自己的喜好, 反映自己创造美好世界的愿望。这种方式对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品德修养, 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审美情趣, 完美的个性是非常必要的。所以, 把绘画的功用等同于文学艺术, 作为抒感,与人交流, 沟通的一种手段, 我觉得是再恰当不过了。

四、必要的技能训练

首先声明自由创造与技巧练习并不对立。我们不提倡对儿童画的内容, 形式等作过多的干涉, 但也不主张任其自然, 放任自流, 在恰当的时候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 可使幼儿沿着正确的轨道探索前进。“字、词、句”是文学基本语言,“多来咪”是音乐的基本语言,“A 、B、C”是英语的基本语言,“1、2、3”是教学的基本语言,“点、线、面”则是儿童的绘画语言, 了解绘画中点、线、面基本元素, 基本语言的相互构成、组织、协调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表现力, 在教学中切实引导他们观察物象间的点、线、面的关系, 来表现所画的物象的大小、多少、明暗、曲直、粗细、长短、方圆等各种形式的对比、辩证统一关系组合, 通过这些非理性指导下的艺术表现, 来表达人类最初的审美本能。可见, 在绘画中, 仅有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 还必须把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否则, 只能是“纸上谈兵”。比如, 在儿童中国画教学中, 首先应让孩子欣赏大量的优秀作品, 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教给孩子笔墨技巧, 有了技能方面的训练, 幼儿可以在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孩子自己的意图, 以某种意义上说, 基本的绘画技能的缺乏会限制儿童在画面上的艺术表达。

总之,美术教育中的自由创造, 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表现的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并不是相对独立, 而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因此, 小班幼儿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为主, 不必在技能和内容上过多的要求和限制, 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绘画游戏, 如玩色、粘贴、印画等, 逐步让幼儿熟悉画纸、画笔、在涂涂画画中逐步发展手眼协调和辩别方位的能力。从中班开始, 在尊重幼儿创作前提下,幼儿应该接触一些最基本的技能练习和作画方法。大班的美术教学应着重于在鼓励幼儿充分感受, 体验周周围环境的基础上, 提供一切机会让幼儿进行自由创作, 在表现情节上有较大的空间。而不是全班同学对着一张范画作机械的临摹。作为家长尽量不要指点孩子作画, 你可以问他画得是什么, 但不要干涉他画什么, 怎样画。教学既可促进能力发展, 甚至使学生绘画能力超前发展, 也可能妨碍能力发展, 对儿童发展才能起到抑制作用。可见, 在教学中发展能力需要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 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一句话, 课前的备课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在课堂中轻松自如, 营造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儿童享受艺术、表现艺术。

参考文献:

第8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幼儿;数概念;思维;教学;培养

数字与数学是幼儿接触最早的知识,也是家长与老师对幼儿启蒙教学常用的内容, 所以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1~3]的培养好坏关系到孩子智育发展,也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基本要求。目前在教学方法上部分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尤其对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培养上滞后于幼儿智力发展速度,客观上带来幼儿对数学理解与认识的不足,限制了幼儿的智育水平的突破。要实现科学教育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抓好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旨在为如何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提供有益的建议和依据。

1幼儿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部分老师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把教育目标仅指向于粗浅知识的传授,且认为知识的传授过程是单向的,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直接把数学知识,概念教给幼儿,并采用集体“上课”教学模式,教师讲概念、幼儿看教具、回答问题、背诵知识,然后是反复练习,巩固,使大部分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突出表现在:教师主要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知识欠缺,对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不够,缺乏对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同时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很少,使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没有很好地将教学活动贯穿于幼儿生活、游戏、周围环境和一日生活中,缺少对差异幼儿个体进行因人施教。幼儿主要年龄偏小、能力偏弱,对数学中的数、形、量、时间、空间的认识理解在概念上,平时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的机会较少,导致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弱。

2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对策与措施

积极为幼儿营造环境,使幼儿从生活、游戏和周围环境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关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使幼儿自觉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为了孩子识数字1~10,就制作了数字连线,例如,绘制多个鱼缸里有不同数量小鱼卡片,让幼儿把鱼缸有多少条小于与其对应的数字用线连接起来;还可以进行在开赛车送小朋友回家,每个小朋友手里拿不同数字,赛车每次挂不同一个或多个数字,数字相同小朋友才可以上车坐车回家。利用此方法教师可以绘制多重实物卡片。如:房子、蘑菇、船、大树、水果等,让幼儿就相应数量实物卡片上粘贴相应的数字,活动还可以倒过来,不同数字让幼儿粘贴相应数量的实物卡片。这样幼儿从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不仅认识了数字,还分清了数字的次序性以及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并从中获得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加强幼儿对几何图形认知学习,幼儿的几何图形的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几何图形是对客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念,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作出辨认和区分,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例如,通过观察和触摸,让幼儿在充分感知图形的基础上,配以说出图形名称,最终达到正确命名图形的要求,同时通过图形和图形比较认识图形,让幼儿区别不同图形的特点,找出两个相近图形的相同点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掌握新的图形名称及其特征。在以上基础上,持续反复巩固和复习对数字与图形认识,并让幼儿找出不同几何形状物体的实物,从而达到从抽象概括回到具体的物体,进而扩大幼儿的视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幼儿学习过程是集体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必须积极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活动,比如:开设《开心超市》区角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的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通过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购买物品的同时,将数学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同时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又学会了与人的交往、协调能力,知道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等等。为了使幼儿对数学不在感到枯燥和乏味,运用语言、艺术等形式通过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利用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旋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针对差异幼儿个体要保护其富有的个性,并与家长互动,共同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计划,必要时进行单独的辅导,确保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其自身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教师改变了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教学实效为关注点,绘制和设计多种多样的操作学具,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课堂强调师生互动,课余强调与家长互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主动地观察、探索、发现、操作等,本班幼儿对数字和数学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明显优于同龄幼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 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7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8-360

第9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比较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进行原文复述,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儿童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力。

3.教学形式上却很少研究幼儿在什么形式下学的最愉快,说话的机会最多;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需要。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例如: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应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兴趣和创造精神。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鉴于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造活动。根据这些特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设置提问的。多用“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这些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长期以来,上课和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的渠道。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

幼儿自发的个别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例:在教学中鼓励幼儿改编和续编故事结局。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把握教育时机,提出讨论问题,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寻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语言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首先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要想让幼儿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使幼儿有话可说。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日常活动中尽量采取小组活动,幼儿三三两两活动、幼儿一对一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氛围中讨论、协商、延续共同关注的话题,自由的交流、学习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