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专业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高专;热动核电;课程体系;研究实践
作者简介:孙为民(1966-),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张玮(1972-),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工程师。(河南郑州450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78-02
一、职业发展状况及背景分析
三十年来,我国核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核电工业大体上经历起步、初步发展、腾飞和持续发展三个阶段。
1995年前可称为起步阶段。期间,秦山、大亚湾核电厂相继投产。1995~2005年可称为初步发展阶段。期间,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田湾核电厂相继投运。然而,由于我国核电体制存在的弊端及认识等问题,已建项目形成了多种堆型、多国引进的局面,客观上不利于我国核电国产化。总体上来说,核电国产化水平不高。2005年以后,称为腾飞和持续发展阶段,即核电大发展的阶段。秦山二期扩建、岭东核电(岭澳扩建项目)、辽宁红沿河核电、福建宁德核电项目PSAR已经审评结束;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开始PSAR的审评;浙江三门核电、福建福清核电、广东阳江核电、山东海阳核电、广东台山核电、浙江方家山核电(秦山扩建)等项目处于PSAR的审评阶段。
2007年,我国“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4%,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亿至2800亿千瓦时。实际上,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可能调高到6000万千瓦,2030年核电比重预计将达到16%。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开设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核电方向专业,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参照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及实践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核电方向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教育的根本宗旨。电力教育必须与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通过对核电工业形势的分析可以发现,核电工业的发展加速,对核电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即年均可达0.5万人左右。作为为电力工业提供人才的专业院校并没有大的变化,为此学生的就业形势将好于上年。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核电方向与核力发电厂有直接关系,专业特色突出,近几年就业形势良好。但因就业面窄,所以电源建设形势对学生就业影响很大。为防范就业风险,此次教学改革中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根据专科学生的培养层次,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切入点,所以我们决定继续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改变毕业生“理论知识强、应用能力弱”的局面,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1.专业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大量调研和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确定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核电方向专业定位(见表1)。
从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核力)发电厂系统分析能力、机组运行能力、事故处理能力、具备(核力)发电设备及辅机的试验能力、(核力)发电设备安装及检修能力、现场组织管理及节能分析能力、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2.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核电方向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核电方向的课程体系(见表2)。
四、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为核心,搞好课程建设
以“电厂汽轮机运行”课程为例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从事汽轮机组运行、热力设备安装、检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导向,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2)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汽轮机组运行、热力设备安装、检修的能力为重点,组织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环节教学。
(3)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实际工程中的汽轮机运行工作任务为基础,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以其工作过程为基础,序化教学内容。
(4)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际工程中汽轮机运行设计项目和设计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
(5)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课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6)“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理实一体。采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讲练结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2.课程设计思路
(1)从知识过渡到能力的培养。把汽轮机结构、原理、凝汽设备、汽轮机调节、汽轮机运行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提出课程的专业能力目标为:一是训练学生进行汽轮机组的启动、汽轮机正常运行与维护、汽轮机组的试验、汽轮机组的停机、汽轮机组的事故预防与处理的技能,培养他们根据工程要求,分析汽轮机的变工况运行特性;分析汽轮机凝汽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分析汽轮机调节保护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操作控制汽轮机运行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行业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团结协作意识,进行沟通与表达训练,学会团队工作。
(2)从“项目导向”过渡到“工作过程导向”。以汽轮机运行能力培养为核心,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实际工程设计项目、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学习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各教学环节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的内容,将课程建设成为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教育于一体的教学平台,使之成为电力类专业的特色课程。
将“电厂汽轮机运行”课程分为五个教学项目,即项目一汽轮机组的启动、项目二汽轮机组正常运行与维护、项目三汽轮机组的试验、项目四汽轮机组的停止、项目五汽轮机组的事故预防与处理,每个教学项目都以实际工程项目、典型工程案例为载体,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保持课程的开放性。一是学习项目载体可以替换。本课程的学习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以目标、内容要求为基础构建学习项目框架。后两个学习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换。二是项目中的案例可以替换。每个项目中有多个案例,教师教学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案例,也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引入新的案例。
(4)合理使用“录像”、“图片”、“仿真”等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汽轮机运行录像、工程图片、汽轮机设备模型、135MW仿真机、200MW仿真机、300MW仿真机、600MW超临界仿真机和汽轮机动画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汽轮机结构、运行的知识,指导学生控制汽轮机运行。
五、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就业导向教学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就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素养,即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新颖的配套政策,鼓励和吸引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应进一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选派教师到现场一线参加工程实践,采取多种措施,作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鼓励教师立足本职工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提高科研学术水平,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合作。
1.措施
(1)以老带新。实行每位青年教师在指定的老教师指导下教学。要求青年教师经常听取老教师的讲课,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讲课经验,尽快提高其教学能力,试讲通过后才能走上讲台。
(2)集体听课。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教研室教师集体听课,对教师讲课的内容、语言艺术、板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案进行评价,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采取进修、提高学历、参加学术交流等措施,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做专题报告,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每学期教师轮流带领学生到发电厂等工地一线实习,并选派教师到学生顶岗实习集中的单位或工地,一边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一边向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习。
(5)提高实践能力。要求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不少于半年,在企业中,拜有经验的技术专家为师,积极学习岗位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到现场学习,参加新技术调研,提高工程意识等。如在2010年暑期秦山二期核电机组建设和调试过程中,组织教师到秦山二期核电站跟踪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6)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到2009年10月本课程组教师均为“双师”素质教师。
2.成效
(1)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认真,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好。
(2)青年教师均到生产单位接受过锻炼或培训,取得汽轮机运行、汽轮机检修、发电机组集控运行等考评员资格证书。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双师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3)聘请在电力企业工作的技术骨干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式教学,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既采用经典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提倡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边讲边练、现场教学、专家讲座等方式教学。如专业课程采用经典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专家讲座等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本职业技能,又在专业领域有较强的超前意识,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采取灵活的培养考核方案
在培养考核方案上,应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不同特点,贯彻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原则,采用学分制教学计划,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教学目标为考核内容,力求按照工程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条件考核学生。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成绩。期末考试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答卷、口试并结合实际操作等。按照承认学生既有能力,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已具备或自学达到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者,经考核认定,可以免修该课程。从而使学生有可能多学其他课程。在考核方案中实行双证书制度,除了学生完成必备的学习任务获得毕业证书之外,还进行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毕业时能获得中级工证书。
八、创建良好的工程实训环境
从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备先进、贴近工程实际的现代化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锅炉实验室、控制原理实验室、热工试验室、喷管实验室、三冲量实验室、热力测试实验室等,完成本专业工程技术类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清洁煤燃烧实训室、电站仿真运行实训室(125MW、200MW、300MW仿真机)、汽轮机振动实训室、热力设备(模型)实训室等在校内建设的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学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与有关电力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依托行业,坚持开放式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技开发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作,开辟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
九、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相配套的适用教材
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点之一是把专业培养目标及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方案通过课程建设去实施。因此,必须开发与其相配套的适用教材,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学校近两年主编了多部中国电力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如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孙为民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核能发电技术》等,教材选题充分考虑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条件、生源素质、工程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及其自学的需要,力图使课程通过其教学完成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这样,仍有一些课程待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教材。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双语幼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2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60 [本刊网址]http://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为了更直观地获得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课程衔接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采用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A院进行实证调研,并且对比分析了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重点对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比较详实和深刻的访谈资料;A院主要是采用“2+2+1”模式的五年一贯制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教学,即2年在中职接受职业教育,2年在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接受教育,最后一年到幼儿园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
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人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
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的衔接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学位论文;研究生;选题;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图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 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图(图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1989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图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图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在体操和田径运动中,与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百分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选题方向 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 研究水平 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 论文的研究方法 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普遍选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学技术、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创新。
2.我国运动心理学目前发展现状
2.1研究重心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
运动心理学的产生是与体育运动学科的发展及需求是分不开的。体育运动不仅包含民众所熟知的竞技体育运动领域,更包括体育教育领域和大众健身领域,是一个多领域、综合性的科学,因此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不能脱离这三大领域的平衡发展,而偏重于某一领域的发展。由于我国在建国之初经济建设任务与竞技体育强国任务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竞技体育运动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头戏,人民对经济建设的需求与认知也大大压抑了对自身健身需求的正确认识,因此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科无论在研究重心还是在学科发展定位上都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从总体上讲,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动机、运动情绪、心理技能、运动员自我运动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研究与理论探讨,并将运动员心理实验干预、心理指导作为运动心理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来进行,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竞技运动领域的研究是主流,体育教育和大众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关注度过低,甚至被长期边缘化,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体育锻炼的心理学问题等社会体育健身需求等方面的心理研究虽有涉及,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落后。运动员个性特征、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等是中国运动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2.2 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整体研究实验科学验证,影响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
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在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三个权威性学术杂志——《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运动心理学家》和《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所发表的近几年的论文,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实验法仍然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当前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更注重实验操作与情境的结合,注重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但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实验法和测量法占居主导地位,仍然停留在实验描述阶段,且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分散状发展,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研究定向。尽管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及研究员在心理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性成果,但由于大多数研究成果尚属于经验的论证而缺乏科学的实验,使得我国的运动心理学无论就研究层次还是学科发展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育实践及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3.1积极摆脱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引进时间和起步时间较晚,仍然有可圈可点的优点。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必须要依存于本国的研究力量积极从内部寻求发展突破,因此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势必首先要突破目前竞技体育领域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
就我国当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竞技运动心理学已经不能完全涵盖体育教育心理学和大众健身心理学,三大领域的研究要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针对性越来越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趋明朗化,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及“终身体育”体育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群众健身意识及保健意识原来越强,对自身的运动心理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社区体育健身必须要加强群众健身时的体育锻炼方法与心态的指导,帮助群众建立并培养正确的健身兴趣与健身习惯,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两个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们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我国在这三个研究方向上仍然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发展情况的完整的、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未将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群众健身体育三个方向做完整区分,交叉重叠较为明显,但由于三个研究方向各自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需要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明确各自的研究方向、目的和任务,满足各自的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不同需要,因此,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三个领域系统化、独立化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3.2 多元化、科学化当前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实现国际研究对接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发展
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全国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专科)的高等院校已达240余所,办学规模已接近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历程较短,许多院校在专业设置初期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等缺乏深入地分析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很多高校在办学和专业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和困惑,办学目标不清晰、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重理论传授轻实践环节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应用型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要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体育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需要的背景下出现的。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石家庄体育学院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依据社会需求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该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状况随时调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办学特色。
三、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创新研究
(一)办学理念特色
在学校的“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紧紧围绕为石家庄和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专业人才而努
作者简介:赵德勋(1981~ ),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与体育管理。
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突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
(二)办学定位特色
作为一所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以“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培养体育健身、休闲和娱乐领域的经营和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推广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了实践教育,凸显了自身的办学定位。
(三)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为了实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学院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为特点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顶岗实习、课内外实践环节、学生外出执裁、学生技能大赛等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既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考核、管理与提高的有机结合。
(四)课程设置特色
1. 部分课程开进俱乐部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体育学院聘请健身俱乐部的CEO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销售管理与实践》与《体适能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同时,还将团课操、搏击操等技术性项目安排在俱乐部,请俱乐部著名私教进行授课。
2. 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课程
为了充分利用其他院系、不同专业的优势和资源,加强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学院与音乐学院合作,联合开设了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课程,在探索人才联合培养和创新培养模式上迈上了新的一步。实现了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共同培养。
3. 另辟蹊径,开设特色课程
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新升本科院校,与其他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比,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具有优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开设一些受欢迎程度高、国内开设院校少,而又非常具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体育项目就成为学院发展的关键突破口。2013年体育学院引进了上海体育学院的花样跳绳项目,目的是为了错位发展,形成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和训练后,该运动队已初具规模,小有名气,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4. 加大实践环节课程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课程,包括专题调研、俱乐部系列短期实践、各专项技术课技能大赛、社区体育调查、校内外体育赛事执裁等等。通过这些实践课程,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了自己理论学习上的不足,进而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教师培养与管理模式特色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体育学院重视专任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实施青年导师制,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和请教,要求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予以指导和引领。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中挂职锻炼。同时,注重加强与体育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去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瑛,王枫.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构建西部特色社会体育专业[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30-33
[2] 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等. 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15-119
作者简介:
关键词:美国大学;本科;体育专业;专业设置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的发展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实现的。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其独特性和科学性。专业的发展与设置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部分,其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最终的效果。综观美国体育专业发展历史,专业设置、发展周期较长,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分化改革发展,其在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创造性地建立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仿效的样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准确描述美国本科体育专业的现状,总结、分析美国本科体育专业设置的特点、优势与经验,反思我国当前本科体育专业设置的不足,并得出相应的启示,以期为改进与完善我国本科体育专业设置与发展提供帮助,为我国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良好开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与借鉴。
1.美国体育专业的发展
1.1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断变革
美国大学体育专业不断发展,60年代体育专业研究方向主要为体育教育,相关专业数量为400个左右,选择体育教育与教练员专业的学生比例高达60%,只有不到10%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到了2010年,运动学与社区健康研究成为美国体育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全美体育相关专业数量已达到1 200个,且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传统的体育教育与教练员专业,超过60%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参加研究生教育。
从1960年至2010年,体育教师专业学生人数由60%降到不足5%,美国体育专业学生专业选择意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在对46所隶属于美国运动学协会(AKA)的大学调查中,绝大多数体育学专业的本科生更倾向于将他们大学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健康方面职业,如运动医师、专业治疗师等,而传统的体育教师、教练等职业的从业率则大大下降。社会发展与体育功能转换,职业选择的需要促使学生专业选择兴趣发生转变。美国体育专业设立之初,以为公立学校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为主要目的,当时,体育教师与教练员拥有大量的就业机会,相关专业选修学生数量多成为必然,当时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作为最适合的专业名称也为大家所普遍接受。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体育观念的不断转变,重视健康已成为当今美国社会大众所广泛关注的热点,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问题与社会成员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如何进行体育锻炼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与身体健康、休闲娱乐、锻炼内容相关的体育专业不断出现,且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就业市场的不断萎缩,学生们对于专业选择的转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对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三所大学的调查中发现,在三所大学的专业选择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与健康相关专业,包括运动医疗与康复、物理疗法工作者、职业治疗师(复健师)和医疗助理和脊椎推拿治疗者等。在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70.5%的大一、大二学生与52.3%的大三转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健康相关方向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2美国本科体育专业的快速发展
1.2.1入学率的不断提高
当前,美国共有865个学院提供体育专业学位教育,70多本期刊出版有关体育专业的研究。本科体育专业是全美发展最迅速的本科专业之一。近年来,美国体育专业学生入学人数快速发展。在一项对46所隶属于美国运动学协会(AKA)的大学调查中,结果显示,在2003-2008五年中,运动学专业的入学率有明显增长,其中本科生增长了50%,研究生为20%,博士生为29%。在加利福尼亚洲,21所招收体育专业的大学2007年秋季的入学人数达到11 300人,比五年前入学率提高了50.5%,而这21所大学总的入学率比五年前只提高了6.5%;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全校的学生入学率比五年前下降了8.7%,而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入学率则提高了26.6%。
1.2.2美国体育专业命名趋同性的发展
2009年分别对Google和PubMed的一项电子调查显示(表1),以运动学(kinesiology)、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活动(physical activity)和生物学(biology)作为关键词的点击次数,相对于生理学这样一个传统的学科名称而言,在体育领域常用的运动学、体育、体育活动的公众关注率相对地较低而且力分散。分散的命名会扰乱公众对专业的理解,造成认识误区,而统一专业名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专业领域研究内容,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对增进公众了解,加强学科的学术影响,提高体育学科学术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美国大学强调大学不仅只有教育的功能,也应具备研究的功能。美国的体育研究学者认为,不应过于强调体育的应用性,也应注意到其客观存在的学术性。只有不断提高体育学科的学术地位,才能获得更多的学术认可,获得更多的课题研究机会和研究基金提供给体育工作者支持其研究,加快体育研究的进步。此外,统一专业名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专业领域研究内容、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对提高专业学术形象和学术地位有重要意义。
美国运动学协会(AKA)将运动学(kinesiology)定义为对身体活动以及身体活动对健康、人类表现、社会和生活|量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身体活动包括人类日常活动、工作、运动、舞蹈、游戏和为了增进健康而做的锻炼、损伤恢复、残疾人和疾病、运动员体能训练、运动员训练和其他高水平体育活动。美国运动学协会对运动学的定义表明了运动学所包含范畴的广泛性,与身体活动相关的都可划分至运动学范畴,这与美国目前专业开设涵盖的广泛性高度一致。使用运动学命名美国体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多机构、研究者与大学的认可与支持。
2.美国本科体育专业设置
2.1专业名称的使用
2.1.1与健康相关的专业命名在美国高校院系中使用频率最高
美国每年由于大众不参加体育运动所导致的相关消费高达243亿至372亿美元,占直接健康卫生保健总开支的2.4%-3.7%。调查显示,在美国如果10%的成年人开始参加规律的健步走,每年将节约56亿的卫生保健开支。由此可见,更好地促使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是增进人类健康的最好方法,相应地促成健康保护及疾病预防相关产业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市场。美国体育健康市场不断发展,对口人才需求量逐渐递增。美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充分适应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健康相关专业的设置,如和健康相关的娱乐、休闲、健身、保健、物理治疗以及大众健身等专业不断涌现。在对858所美国大学体育专业名称的调查研究中,将全美大学体育专业名称按关键词分为七大类,以健康为关键词命名的学校共有261所,占30.1%;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命名的学校共有172所,占20.1%;以运动学为关键词命名的学校有145所,占17%;以锻炼为关键词命名的学校共有112所,占13.1%;以运动为关键词命名的学校有46所,占5.4%;以运动科学为关键词命名的学校有8所,占1%;无法归入以上六类的,如人类表现、身体治疗、运动医疗与康复等为关键词命名的学校有114所,占13.3%。
2.1.2运动学、运动科学(kinesiology)近年来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体育工作者认同为体育专业的统一称谓
Kinesi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两个词“kineis”和“logos”,kineis等同于英语中的“move”代表运动,logos等同于英语中的“study”代表研究。而美国体育工作者将kinesiology解释为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类运动的艺术与科学。运动学(kinesiology)最早于1948年出现,1977年成为全美第一个系别名称。美国运动学协会(AKA)和美国运动学与体育学会(AAKPE)分别对运动学进行了定义与描述,均认同与身体活动相关的都可划分至运动学范畴,认定了运动学所包含范畴的广泛性,这与美国目前专业开设涵盖的广泛性高度一致。
回顾美国体育专业创立之初至今,对于美国专业名称的争议从未停止,专业名称的变换随着时代进步,社会需要与专业的增设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专业名称的演变过程不单单是学院名称和专业设置的简单更改,究其本质是美国高等教育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调整办学方向、变换专业结构、创新专业设置所采取的行动与措施。
2.2专业开设现状
2.2.1分属学院
美国各个学校由于拥有较大的自,可以根据本校特色开设专业,因而各校的专业归属学院上有较大不同。主要分属于以健康为关键词的学院、教育为关键词的学院和以人类科学、应用科学为关键词的学院(表2)。随着大量跨专业学科进入体育专业,体育跨学科特性表现得更为突出,部分院系考虑到原有使用的名称不能涵盖当前的教育范围而更名,或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与其他院系合并。如俄勒冈州立大学学院名称为公共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育与人类个体生态学学院,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人类科学与教育学院,专业调整满足了大学自身发展,涵养生源及人才培养的需要。
2.2.2专业开设
美国大学专业开设丰富多样,主要开设大量的与健康、健美、锻炼、运动科学相关的专业方向,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也多与健康相结合而设置。专业设置数量多,门类细。其中涉及健康、健身、休闲领域的专业方向包括运动学、运动医疗与康复、锻炼科学、身体治疗、(实用)动作科学、社区健康、锻炼与运动科学、健康促进、运动学与健康、社区与公共健康、健康职前培训、健身研究、人体动作科学、健身与营养、预防治疗与健康娱乐、公园及休闲研究等;涉及体育教育领域的包括体育与健康教师教育、体育教师教育、健康与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与体育活动、中小学体育教育与健康研究等;其他领域包括体育管理、体育文化与运动、体育产业、残疾人体育活动、残疾人体育教育等。俄勒冈州立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在运动学专业下又分设出诸多不同的专业研究计划供学生选择(表2)。
2.3美国本科体育专业设置的特点
2.3.1专业设置多样,命名不一
美国大学本科体育专业设置主要围绕健康、体育、运动学、锻炼、运动、运动科学、娱乐休闲等关键词来命名,专业名称五花八门。专业名称命名的杂乱会阻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学科的度、学术地位和被认可程度,美国体育运动协会与美国体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统一体育专业名称。在众多的体育名称中,运动学(kinesiology)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与体育研究者的推崇与认可。
2.3.2专业设置关注市场变化与社会需要
各个大学在专业调整上拥有较大自,适应市场变化,突出学校特色,关注学生需要,结合体育跨学科特性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开设大量与大众健康、健美、锻炼、娱乐休闲相关的专业,表现出美国体育专业设置顺应时代变化,关注市场需求,迎合社会需要。基于绝大多数体育学专业的本科生更倾向于将他们大学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健康方面职业,如运动医师、专业治疗师等,而传统的体育教师、教练等职业的从业率大大下降的就业期望现状,删减体育教师培养的专业开设数量或将体育教师培养与健康学科结合,满足社会需要。
2.3.3与健康相关专业设置呈上升趋势
美国大众热衷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美国大学体育专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体育专业需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吸纳更多的跨学科专业,特别是与一些自然科学及环境健康学结合来服务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的体育专业建设。因而美国大学普遍将本来属于二级单位的体育院系与健康、娱乐、休闲相关的公共社会环境、健康娱乐类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二级学院,而体育专业则越来越多地从属于二级学院成为下属系,或者专业。
2.4对我国本科体育专业设置的启示
2.4.1给我国大学“松绑”,适度给予自,鼓励根据自身条件创办特色专业
美国大学注重“市场导向”和“社会倾向”,拥有较大的自,可以及时调整专业。我国本科体育专业设置注重“政府倾向”,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引导下进行,大学调整专业设置的自由度较小,根据市场需求而开设专业的流程长,往往错过了最佳时机,等我们专业上马,已经落后于市场需求。建议给予大学一定的自,使学校可以顺应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灵活设置专业,新增或调整专业。借鉴美国大学开设专业的个性化,鼓励高校根据本校专业发展需要及办学优势,突出特色,开设或调整专业,可以更好地开展专业外,还可吸引更多的生源。
2.4.2构建专业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互补设置专业的最佳组合
我国体育专业发展最初以培训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因而专业建立之初,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专业唯一的研究方向,随着我国专业设置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专业充实了我国体育专业设置,但体育教育专业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主导性并没有改变,目前我国开设体育教育的专业点有242个,占全国602个开设体育专业点中的40.2%,在所有开设专业中比例最高,这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国大学教育已完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就业市场趋向饱和,学生就业困境日益凸显。借鉴美国大学专业调整的原则,根据市场需要,对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比例适度删减,建议对具有良好专业师资和场馆等硬件条件的专业体育院校或师范类院校,保留体育教育专业,而针对一些综合性大学则建议删减体育教育专业,鼓励它们充分利用跨专业师资使用的便捷性来大力发展非体育教育专业。美国大学体育专业由于隶属于综合大学内,因此对新增专业的师资、教学资源的需求非常容易满足,这也是美国体育专业不断新设专业、调整专业并能较好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的独立体育院校存在专业较狭窄,教师专业水平高但跨专业学科知识匮乏的现状,在新增专业时就不可回避地会遇到各种困难,虽然可借助于外聘综合类大学的教师,及引进相关人才来解决,但效果相对于综合大学而言还是会存在差距。建议尝试构建专业院校与综合大学互补开设专业的最佳组合。
2.4.3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开展
进一步明确与改进专业培养目标,如美国体育教师专业就将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为幼儿园、初、高中培养体育教师,因而专业课程设置中也会开设中小学体育项目介绍、中小学生心理等对应课程,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并没有特别具体而准确定位的专业目标,专业目标模糊,进一步影响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利于人才培B的良好开展。
2.4.4关注大众健康,重视与健康、健身、锻炼、娱乐、休闲等相关专业的全面开展与建设将是我国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关注大众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众越来越注重健康对生活的影响,对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认知,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借鉴美国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的理念,我国体育专业也将呈现出倾向于健康、健身、锻炼、娱乐、休闲等相关专业,以及与健康相关的深入的人体研究的专业发展趋势,而传统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专业培养将会逐渐降温。
3.结论与建议
>> 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小语种专业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去向分析 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小语种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赣南地区药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与思考 小语种高职毕业生就业趋势 数学专业跨专业考研的优势与劣势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浅谈数学专业学生在工科背景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优势与劣势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综合研究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状况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与劣势 非洲的优势与劣势 劣势与优势的转变 保护的优势与劣势 数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20/2013-09-22
[3]吕霄霄.对江苏省外语专业小语种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4]金志茹.论区域性小语种的就业优势与前景[J].海外英语,2013(13)
作者简介:
张育萌(1993~),女,天津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日高等教育比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原则与模式
[作者简介]周学兰(1964-),女,重庆人,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法学。(海南海口571158)曹勋(1982-),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83-02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概念,并指出“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必须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教师的职业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全局考虑,要整体设计,体现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由此,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化、师资培养制度的多元化和教师教育过程的终身化成为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的热点。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而高校体育教育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积极建立政策保障、经济支持、制度建立为一体的体育教师职后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师个体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共同进步。
一、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养的必要性(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新一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响彻大地,关于体育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涉及体育教育的各个层面,例如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体育教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这种新的上课模式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知识储备、教学方式等来说都是个全新的挑战,同时新的课程评价模式和课程结构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型。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教师投入到新的学习征程中。
(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职业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与专长成为教师,乃至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各个高校喊出服务地方经济口号,发展特色专业的今天,与特色专业配套的体育教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新增设的特殊教育专业、老年服务专业等,对这些专业的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教师除了要传授专业的知识与道德外,还需要让这些将来从事特殊教育或者从事老年人服务的学生习得特殊体育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特殊体育学生的教育评估和锻炼知识,老年体育锻炼、保健与康复知识等等。这是在对体育教师传统专业分工基础上提出的更为专业的要求,目前也只能靠体育教师职后培养方式慢慢解决。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要求
加强教师的职后教育或者做好教师的终身教育工作是各国教育的大趋势。从国际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焦点聚集于提高师资水平上,对教师进行职后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主要是以专业的职业教育为主,教师的职后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学历补偿教育。这样的职后教育尽管层次较高、培训制度与激励和保障机制较为完善,却因忽视了教师的专长与爱好,导致执行力不够,职后教育的效果不好。因此,在当今全球教师职后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原则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要能使教师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统一,专业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相统一,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统一,以此适应教学需要,提高其专业能力。针对性和实践性是职后教育培训最重要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针对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知识基础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职后教育应能比传统教育能更加体现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因此职后教育培训中应以学科和技术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或者某交叉学科为重点。一切从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的是直接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方式,不需要过分强调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如在全纳教育提出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全球背景下,高校中那些特殊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也不应对他们关闭体育课堂的大门,体育资源教师的职后培养就成为一个较为重大的课题。对这些教师进行职后教育,主要是针对特色学生这一群体,深化体育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内涵,学习的专业知识包括特殊体育心理学知识、特殊体育生理学知识、特殊体育学生的教学评估知识、特殊体育学生的体育锻炼知识等。需要拓展的专业能力包括:能诊断特殊需要学生身体障碍的程度;能机智、果断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各种特殊情况;能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应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指导策略,进行个别化教育;能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进行辅导;能与专业机构联系,及时解决资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二)实效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