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

第1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供血库的储血,配血,发血与临床输血安全有密切的关系,也是连接血站与医疗机构的枢纽科室。血液的保存质量、血液相容性检验的准确性与正确发放是供血库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血液相容性检验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防止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的关键;足量储血是患者救治生命的保证。济源市供血库担负着全市24家医疗机构的临床供血的重任,如何提高供血库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及时发血,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笔者就加强供血库质量管理浅谈如下。

1供血库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供血库的质量管理范围包括血液的交接、储存、发出及输血前检测的整个过程,目的是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高效,避免输血差错及不良反应。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供血库(输血科)规范化管理步伐与发展的输血技术不相适应,如人员资质不健全,业务用房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关键设备不符合要求,检测项目及方法不规范等,在安全输血方面中存在诸多隐患。加强供血库质量管理,建立一套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供血库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

2.1组织与人员 人员配置和岗位设置依照《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基本标准》。 工作人员资质均具有医学检验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和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上岗资格证。为提高在岗人员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采用送出去培训和站内业务学习、科室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科室每个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质量管理知识等,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相继建立了《岗位管理制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和《工作质量百分考核制度》。通过培训是大家都能胜任其岗位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检测和临床用血保障任务。

2.2 编制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到受血者输血申请及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对储血、配血、发血全过程进行控制。共分4个层次,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文件。《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程序间相互关系,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主体文件。程序文件是承接《质量手册》、引出作业文件的作用。作业文件是供血库工作人员开展某项具体操作、试验操作步骤的文件,使员工的操作指南。包括各类实验标准操作规程、关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供血库相关规章制度,共 58 个。这些作业文件不但涵盖了检验前、中、后所有技术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还对入库、储存、发放做了详细规定,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极大提高了供血库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2.3 环境控制 血库的建筑与设施符合《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规定,满足储血、配血、发血的需求。建立专门的标本接受窗口和血液发放窗口,设配血室、发血室、储血室、办公室、值班室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有效防止室内交叉感染。为保证配血结果的有效性,对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照明等)进行检测和控制,室温应保持在20℃-25℃,湿度应保持在50%-75%,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另外供血库应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保证及时供血。

2.4 设备管理 储血设备和检验器材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储存质量和检验结果,建立了设备的确认、维护和校准等管理程序。对供血库主要设备建立档案,定期进行校验、维护、对仪器的状态进行标识,由固定人员负责关键设备。定期对储血冰箱、恒温循环解冻箱、水浴箱等恒温设备每日监控温度,所用监控温度计由质检部门每年鉴定一次。储血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并做到定期除霜、除尘。恒温循环解冻箱每周消毒剂清洗一次,每月有质控科对离心机转速检测一次、对血库室内空气、台面及储血冰箱空气、内壁做生物监测一次。储血室空气使用动态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管定期进行强度检测,内线、外线电话保证24小时畅通,离心机、显微镜及时维护保养,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安全储血、供血提供保证。

2.5试剂管理 输血相容性检测试剂大部分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鉴定合格,但有些试剂红细胞(反定型细胞和抗体筛选细胞)没有获得国药准字批文,对这类试剂需进行严格控制。质控科对每批试剂的准确度、效价及凝集强度进行质检,抽检合格才能使用。实验室每领一批试剂,要查看质检部门的检测报告,并对所领试剂进行外观检查,如外包装是否完整、外观颜色是否异常,是否在有效期等,在规定的温度下正确储存,有效保证试剂的质量,为进行准确的检测提供必要的前提。

2.6 室间质量评价 室间质评主要控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通过对实验室间的比对来确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活动。我们把室间质评作为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一名有资质的工作人员都能胜任此项工作,每次收到标本后都有其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质控品的检测。通过室间质评检查整体检验能力及实验室每个人员的检验能力,促进检验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从2009年起参加卫生部中心组织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2.7 计算机信息管理 为实现采供血科学化管理,血站与供血库之间实施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实现了血液出入库、患者用血、库存查询等微机化管理,对每个工作人员已授权设置账户及与密码,凭个人密码进行登记、查询、出入库等。微机化输血管理能有效防止人为差错,便于结果查询及统计,大大提高劳动效率,是供血库管理更标准化、规范化。

2.8质量审核 质量审核是采供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在于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如工作人员的资质是否达到要求,检验试剂及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仪器设备的性能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各种记录是否完整、真实等,此项工作由科主任以上专门人员组成的审核小组来完成。规定每周的业务考评、每月的百分考核、半年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查找发现的问题,追查原因,制度措施,不断持续改进。

3 小结

加强基层供血库质量管理,理顺了全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体制,实现了采供血一体化管理模式。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血站管理办法》〔2〕、《血站质量管理规范》〔3〕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4〕中规定,建立完善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突出以上人员、设备、试剂、环境等几个方面的管理,确保各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血站管理办法,2005-11-17

第2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实验室认可;中华骨髓库

为加强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我国部分HLA实验室依据国外认证认可准则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的HLA实验室通过了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认可,有的通过了ASHI(美国组织相容性和免疫遗传学会)认证。实验室认可是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和(或)校准所给予的1种正式承认;实验室认证则是第三方机构依据程序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保证[1]。通过认证认可的实验室具备了按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检测服务的技术能力,可参与国际间实验室认可双边、多边合作交流[2]。HLA实验室通过认证认可的目的是对可能影响HLA检测结果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HL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认可或认证后,表明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与国外同类实验室具有相同的水平,检验结果可国际互认,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本中心HLA实验室通过ISO/IEC17025认可的实践,现将HLA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和认可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HLA实验室认可的意义

统一管理和规范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HLA分型检测及患者检索配型等工作,2001年以来国家红十字总会相继认定了30个HLA组织配型实验室,6个高分辨确认实验室和1个质量控制实验室。目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资料库已突破200万人份,成为继美国、德国、巴西之后世界第4大骨髓库。伴随着中华骨髓库库容量的扩大及移植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华骨髓库和世界范围骨髓库的资料数据互认共享的程度。1次检测,全球承认,减少了重复检测和较高的检测费用,促进了国家之间检测结果的相互认可[3]。作为专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及移植前患者进行HLA分型检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直接关系到临床移植疗效乃至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关乎国际影响。HLA分型检测水平受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测方法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可能影响HLA分型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保证HLA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的质量。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即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4]。建立1个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检测过程涉及的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技术和方法等质量控制,确保其满足检测所需的各种要求。实验室认可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对检测过程的控制来保证检测结果质量。HLA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确保中华骨髓库HLA基因分型入库数据准确性、可靠性与科学性,为组织器官移植成功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按照ISO/IEC17025建立实验室质量体系并有效运行,不仅有利于提高HLA基因分型数据的质量,还能促进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2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

人员素质是保障检测结果质量的首要条件。IS0/IEC17025认可准则从人员条件、包括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资格、岗位授权到监督管理,对实验室人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中心依据准则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明确目标加强岗位培训,制定出各岗位人员资质要求、岗位职责及上岗前培训大纲,确保岗位人员上岗前均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设备及检测项目操作规程的培训,合格后方上岗。每年年初制定各岗位培训计划并按时实施,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评估,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针对不同的HLA试剂厂商提供的试剂,开展检测技术与分析软件培训,使实验室人员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应用标准的方法,对所检测的样品做出准确的结果判断。中心每年依据已制定的程序对各类人员进行考核评定,建立技术档案。实验室人员技术档案是实验技术性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实验室人力资源整体管理情况的综合体现。实验室有效建立并管理人员技术档案,充分开发利用人员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提高质量工作管理效率,由于人员技术档案涉及的信息较多,变动性较大,为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实验室及时更新技术档案相关内容,对人员实施规范有效的管理,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设备设施管理标准化

制定设备管理程序对仪器设备与检测环境进行了详细规定,建立设备档案,每台设备设有唯一性编号、运行状态及检定或校准标识,确保检测结果的溯源性。规范设备的购置、验收、确认、建档、检定校准、使用、期间核查、维护、维修和报废等活动。基因扩增(PCR)仪、基因测序仪及流式荧光检测仪等关键设备授权使用,每年进行1次厂商校准,2次校准期间进行1次期间核查,质量监督员定期监督检查关键设备管理及使用情况,以保证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本中心HLA实验室设置了4个物理空间完全独立的区域,建立了实验室环境与设施管理程序,各区域标识明显,限制实验室人员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做到物品流动,人员流动方向明确,各区域内的检验器材不交叉使用。HLA实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验收。实验室人员严格按预定程序及操作规程处置试验环境,每月本中心质控科对实验室环境进行1次监测。规范的实验室环境与设施管理,保证了检测环境满足HLA检测质量的要求。

4标本管理标准化

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检测前严格监控标本接收标准是保证检测结果质量的最关键一步。实验室编制了标本采集手册,针对HLA基因分型检测项目技术要求,制定标本接收标准,严禁不合格标本进入HLA分型检测流程。HLA实验室的标本来源于各市红十字会组织各地血站所采集的标本,由于采集单位较多,且每位捐献者要采2份标本(1份用于实验室检测,1份转交中华骨髓库国家样品库),2份标本接收后均要深低温保存,标本接收时必须执行已制定的程序,重点核对标本管材质、标本的数量、标本量和外观、标本管条形码标识与《志愿捐献者登记表》上的条形码标识是否相同,只接收符合质量要求的检测标本。HLA实验室标本接收通常是批量接收,接收后为方便实验和避免多次实验使用同1管标本导致标本污染,实验室将接收的实验用标本分装到2mL的冻存管中,为确保分装标本与原始标本的同源性,实验室配置了条码打印系统,将原始标本管条形码用条码枪扫描后打印出分装标本所需数量的同源条码标签,分装标本时一对一粘贴条码标识并分装标本,标本分装后置于编码的72孔冷东盒中后,存入深低温冰箱保存。为方便检索库存标本,实验设计了骨髓库标本管理软件,标本接收后将标本的条形码录入标本管理软件,录入后生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标本保存记录》,该记录含有72孔冷冻盒编号、采样编码、实验室标本编号等信息。分装标本前打印此表,标本分装前后依据本表进行相关信息点的核对。标本分装冻存后将此表存档,以备计算机信息系统瘫痪时依据此表检索标本。按冰箱位置图保存标本并监测标本保存冰箱温度。

5检测过程控制标准化

规范检测标识:标识清晰、准确才能保证样本不混淆,检测结果准确。标识清晰在HLA基因分型工作中尤为重要,HLA基因分型时需要使用几种白色透明的96孔PVC板,有PCR扩增板、杂交板、测序板和读板,如果标识不清晰,就无法区分所加样本。因此,对于不同的板子规定了不同的标记方法,避免误用。识别出7个HLA基因分型检测时的关键控制点并在检测中重点复核:HLA基因分型检测试剂性能验证复核、DNA样本与操作记录表的复核、DNA样本与加样板的复核、产物转移的复核、上机读板的复核、数据分析的复核及数据录入的复核,制定了关键控制点复核记录,记录每1步复核的结果。质量监督员每2周监督检查1次关键控制点控制情况,并及时分析报告监督检查情况。规范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活动是重要的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措施,是实验室对检测过程实施自我监控的过程。为了保证HLA基因分型结果的准确性,本中心HLA实验室制定了检测结果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实验室采取留样再测、人员比对、试剂比对及阴阳性对照试验等方式进行室内质控。实验室在检测待检标本的同时检测阴性、阳性对照样本及质控标本。

6结语

实验室认证认可,推动了全球实验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世界范围内骨髓库对HLA分型检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使实验室依据HLA基因分型检测的特点正确识别检验流程关键环节,通过对人员、设备与设施、检测过程等因素的管理,有效控制关键控制点,提升了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同步发展。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国内HLA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及标准,所以我国HLA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美国组织相容性和免疫遗传学会以及欧洲免疫学会分别建立了1套详尽的HLA检测行业规范及标准,暨ASHI认证标准以及EFI认证标准。我国HLA实验室依据国外专业化标准及规范建立全面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并保证HLA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以及HLA分型报告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拓宽中华骨髓库与世界各骨髓库之间的沟通渠道,但是对于与国际交流活动较少的实验室来说,依据国外的HLA实验室专用标准及规范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评审时经济负担重及语言交流障碍等困难。ISO/IEC17025认可准则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通用的准则,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要求缺乏专业化特点,所以,希望尽快出台适合我国HLA实验室运行特色的HLA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及标准,促进我国HLA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确保HLA检测结果质量,为中华骨髓库及医疗机构提供高水平和高质量的HLA检测服务。

作者:张坤莲 李剑平 单位:辽宁省血液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20,47.

[2]张汉斌,陆家海.实验室认可在微生物监测领域的实践与展望.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4):504-506.

第3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7-01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和重点监控的科室,也是工作人员直接与患者,患者的各类检查标本接触的区域,因此医院检验科必须制定预防监控措施,从各方面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从而对保证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现状与措施分析如下: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医疗有关部门已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各级医院都形成了相应的感染管理科室,但个别医院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或敷衍于检查,未认真执行管理。

少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够,硬件上检验科房屋紧张,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造成作业流程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有的甚至工作区与生活区同在一个区间,从而就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不重视、忽视此现状,都易造成感染的发生。因此,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改进意见。

1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检验科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实验室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培训考核制》《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认识

每位职工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落实《输血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和控制医院的感 染管理水平。对新进人员,实习生,进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学习,不定时期考试和测评。

3建立检验科人员健康档案。

要求检验人员定期在本院或上级医院体验和接种,并有应记录,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以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

4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改善环境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正规化设置,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分别进行管理,增加自我防护的有关设施。

5提高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

控制预防好医院的感染是每位检验人员工作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感染工作重要性,认识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管理和措施,不断提高自己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

6合理正规化对检验科消毒管理

每日对室内空气、门窗、墙、台面、地面进行消毒,并有相应登记,室内各其物品,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不放过检验报告单的消毒,这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非常重要的措施。

7加强医院的废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程序进行分类、消毒、毁形、焚烧无害化处理,并作登记,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各种废弃标本,酶标板等经氟消毒剂,消毒高压灭菌后分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贴好相应标签,由专人回收及处理,对损伤性废物必须用防穿透的利器桶盛放,并做好各类垃圾回收的记录及交接工作,由双方签字。

综上所述,要让每位职工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并不定期组织学习有关预防医院感染各类知识,自觉提高自我防护知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对各项措施和制度不断完善,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检测常规化,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宁尚天,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2):203

第4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61-02

本校是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实验室是学生进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三门实验课实验的场所,而这三门课又是本校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学校培养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故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

一、加强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普遍存在一下特点:

1.自从1998年高考扩招以来,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例如本校药学专业从2002年的2个班级(60人为一个班)已扩大到现在的6个班级,而实验室还是原来的那么几间,增加得非常有限。

2.化学实验课一般均是大一新生刚进学校首先接触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这些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也招一些省外的学生,生源基础有一定的差异,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困难。

3.化学实验室包含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各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与日常运行的管理也是一门大学问。加上实验试剂品种繁多,很多危险化学品有毒、高污染,有的试剂甚至有致癌的危险,因此给实验管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化学实验室管理的措施

基于学校化学实验室的特点和现状,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化学实验室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和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主要平台,为了更规范地管理化学实验室,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措施和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教育厅和学校有关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及时制定化学实验室管理规定,主要包括精密仪器室使用规程,天平室使用规程、综合实验室使用规程以及使用有毒、高污染和腐蚀性强的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等。

规范化学实验室工作和建立可行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师生的实验积极性,使学生实验及教师科研的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做到依法按章进行化学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化学实验室良性高效运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落实责任体制。建立以校、部、化学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将安全生产工作分解到各级部门,专人落实,专人负责,有各级领导监督,有使用记录,并有应急预案。

2.深化专项管理。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很多具有腐蚀性、有毒、致癌等危险品,对危险品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即从购买、使用、回收处置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要专人管理,本校的基础医学部的领导安全意识较强,定期进行检查,每个学期还进行实验室安全隐患应急处理的演练,指导管理人员不断地完善危险品安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等。

(二)科学组织化学实验、优化实验安排

本校共有四间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1、化学实验室2、化学实验室3、化学实验室4),前2间实验室主要安排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后2间主要安排分析化学实验,精密实验室三间(包含一个分析天平及电子天平室一个、分光度计一个及各型号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各型号的酸度计以及旋光仪、折光仪等仪器室一个),综合实验室(主要是教师科研工作)一间,实验准备室兼试剂存放室一间,化学危险品存放室一间。每个学期每个实验室基本要进行药学专业、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二十多个小班(30人为一个班),各专业开出的实验内容、实验课时数、实验节数、试验进度均不一致,故化学实验室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协调好任课教师、实验班次、实验进度等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三)加强化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1.精密仪器室的日常管理:化学实验室涉及的仪器设备品种繁多,主要包括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酸度计、分析天平、电子天平、折光仪、旋光仪等,这些仪器使用率高,实验管理人员要定时经常性的做检查工作,万一发现有异常情况等问题要及时的规范处理,及时保养、及时维修保证各仪器时常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带教老师在实验前要进行预试验,是保证上好实验课的前提。

2.一些平时经常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例如试管、烧杯、量筒、三角漏斗、三角烧瓶、酒精灯、容量瓶、滴定管、滴管、试剂瓶、移液管、比色管、刻度吸量管、熔点测定管、蒸馏瓶、各蒸馏管等,这些玻璃仪器又多又杂,每个实验抽屉里都要配备好,要求学生第一次实验前全部配备好,有破损的及时调换,平时学生实验课时要密切注意动静,一发生破损的情况及时登记并作适当的赔偿等。

(四)实验准备工作的日常管理

我校化学实验室有化学实验技术员一名,负责三门化学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及日常各实验室的管理等工作,虽然有临时的几位勤工俭学的学生做一些零碎的准备工作,但因为做实验的班级多,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两个学期的实验都有安排,故教师的预实验工作一定要自己亲自来完成,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试剂是否失效、试剂的配制是否合理等,对学生实验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1.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实施绿色化学的有效的教学形式。根本目的是要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以前很少进行处理,学生也没有环保意识,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液直接倒入水槽,废渣直接倒入簸箕,这些三废有的有毒、有害等成分,有的还含有剧毒物、致癌物等,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就会污染周边的水质、土壤,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严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并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对实验教学的力度的加大,学生实验的次数成倍增加,如不及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2.正确处理三废,培养环保意识?摇因为酸和碱在化学实验中使用一直较频繁,用量又相对的较大,鉴于这种情况,让实验管理人员专门准备回收瓶,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废碱分别倒入回收瓶,实验员再集中进行处理,一般用中和法法使其PH值达到接近中性为止,后再进行排放到下水道。而对待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无毒的气体,就采取直接通过通风设施排放,对于有毒害的气体,针对不同的性质进行不同的处理。例如,对于碱性的气体(如氨)可用回收的废酸进行吸收中和处理,对于酸性的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同样可用回收的废碱进行中和吸收处理,即一切按照回收废液的化学性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最大程度的保证周围环境不被污染。

3.积极推广微型实验。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用最少的试剂,即使用常规化学试剂的十分之一的用量或更少来做得实验方法,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的微型化。尽可能用小剂量的化学试剂是微型化学实验的核心,不仅仅可以保护环境,而且为学校省下了不少的开销,当然前提是能达到实验的目的,真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实现实验过程污染物的零排放?摇在化学实验中,对部分实验综合起来,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的使用进行重新的设计,将三门化学中有关的2个或2个以上的实验进行组合,让前面的实验的产物成为后面实验或下一轮实验的原材料,这样既避免一些有毒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还可以节约实验用的试剂和缩短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够使学生获奖所学的知识与实验的后处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绿色化学的理念来指导实验,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三、结语

1.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医学院校实验室将不断地扩大,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难度会不断地加大的特点,制定相关安全管理规范,特别是对实验室危险品的规范管理,推动实验室安全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提高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必然。

2.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具体实践内容。

3.参照国家相关的标准,明确化学实验室对危险品以及对实验过程中对三废的处理要求,加强对危险品的使用和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成为学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品规范化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宋玉.浅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5).

[2]宋彬妤.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

[3]刘桂艳,张喜刚.实验室危险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化管理,2011,30(5).

[4]王金玲,谢劲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科学管理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

[5]罗一帆,汤又文.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

[6]刘锡建,除箐利.化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26(5).

第5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摘要】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和重点监控的科室,也是工作人员直接与患者,患者的各类检查标本接触的区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首先应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规范行为。由于检验科每个实验室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临床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痰液、胸腹水、穿刺液、胆汁等,这些标本要经过多个工作人员的手,还要通过多个工序进行处理,这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感染和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消毒及个人防护,按流程处理标本,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1。因此医院检验科必须制定预防监控措施,从各方面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从而对保证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检验科 ; 预防 ; 医院感染 ;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医疗有关部门已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各级医院都形成了相应的感染管理科室,但个别医院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或敷衍于检查,未认真执行管理。许多检验科只重视业务学习,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差;操作时不戴手套、帽子及口罩、检测后标本随意处置、受污染的台面地面不及时消毒,致使检验工作人员感染乙肝、感染性腹泻等情况时有发生。

少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够,硬件上检验科房屋紧张,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造成作业流程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对使用过的抽血注射器、采血针、吸管、试管、离心管、加样器吸头和酶标板等与生活垃圾混合盛放,有的甚至工作区与生活区同在一个区间,自行处置、未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废液不经过消毒处理直接排放,从而就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不重视、忽视此现状,都易造成感染的发生。因此,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改进意见。

1、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检验科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实验室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培训考核制》《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认识

每位职工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落实《输血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和控制医院的感 染管理水平。对新进人员,实习生,进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学习,不定时期考试和测评。

3.、建立检验科人员健康档案。

要求检验人员定期在本院或上级医院体验和接种,并有应记录,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以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2。

4 、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改善环境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正规化设置,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分别进行管理,增加自我防护的有关设施。

5、提高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

控制预防好医院的感染是每位检验人员工作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感染工作重要性,认识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管理和措施,不断提高自己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

6、合理正规化对检验科消毒管理

每日对室内空气、门窗、墙、台面、地面进行消毒,并有相应登记,室内各其物品,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不放过检验报告单的消毒,这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非常重要的措施。

7、加强医院的废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程序进行分类、消毒、毁形、焚烧无害化处理,并作登记,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各种废弃标本,酶标板等经氟消毒剂,消毒高压灭菌后分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贴好相应标签,由专人回收及处理,对损伤性废物必须用防穿透的利器桶盛放,并做好各类垃圾回收的记录及交接工作,由双方签字。

综上所述,要让每位职工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并不定期组织学习有关预防医院感染各类知识,自觉提高自我防护知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对各项措施和制度不断完善,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检测常规化,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宁尚天,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2):203

第6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认真贯彻县教育局和指导中心装备部的工作部署,以“落实、创新、提质”为工作主题,着力抓好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化管理等重点工作,通过强化队伍建设等措施,做到教育技术工作的建、配、管、用四方面的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强教”战略,满足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全乡教育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工作任务及目标

1、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使“模式三”、“模式二”、“模式一”设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2、继续抓好实验教学的管理,加强对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树立各方面典型,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达到:管理组织体系化、建设配备标准化、管理工作责任化、装备使用目标化、规章制度完善化、档案建设实用化。

3、全面落实《宁城县中小学实验室工作检查评估标准》、《宁城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检查评估标准》、《宁城县中小学图书工作检查评估标准》。以点带面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管理规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的应用。

 4、全面开展中小学实验和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考试工作。所有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全面实施操作考试,继续对各校实验室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进行评估。

 5、组织参加上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课、电教录像竞赛课、教育技术成果评优等研究活动。

6、分层次举办实验员、实验教师、电教管理员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培训与考试。

7、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中小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8、加强电教教学、实验教学及图书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指导。

9、根据新《实验管理要求》配齐配足实验操作所需仪器和器材。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育技术工作队伍的建设

1、抓好电教管理员和实验员队伍的建设。保持相对稳定,加强业务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目标意识和效率意识,逐步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的队伍。

2、各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学教研组织和电教教研组织。制定配套的计划、管理、教研、督查、考核等方案,使电教教学和实验教学健康有序的开展。

3、加大对电教管理员和实验管理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专业教师的指导、引领、辐射作用,做到持证上岗并且相对稳定。

4、全面推进校本培训。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师资力量,全面开展校本培训,内容主要为多媒体组合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电子教案撰写和课件制作,教师培训面总体达到90%以上,一般教师学会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撰写电子教案或制作课件。

(二)多渠道融资,确保装备资金的到位

1、确保政策性收费的到位,并做到专款专用。对学校信息技术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2、在装备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发展与经济承受能力、计划与实际需求、普及与提高等关系,坚持够用、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经济实用型装备的研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发挥设备作用,促进教学发展

各校要开放图收室、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室、计算机网络等,为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创设优越的条件,为科技制作、小发明等各类课外活动小组搭建自我体验、自我尝试、展示自我的不同平台。

(三)树立示范窗口,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

1、抓好一中、存中、格蒙、三小、格小、西铺、李铺等校电教规范化管理。

2、广泛开展创建教育技术管理规范化学校的工作,选择2所学校作为样板校,6月份召开“模式三”规范化管理交流会。

第7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关键词】SOP;疾控中心;实验室管理

1标准化操作流程在疾控中心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SOP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的缩写,即标准化操作流程,是指采用统一的格式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其核心强调将相关操作步骤进行量化、细化和优化,实现最优化的操作程序设计。现阶段,我国部分疾控中心仍然沿袭着粗放型、经验型工作模式,严重阻碍了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部分疾病控制业务通常依靠领导的指示和以往的经验惯性地开展,即使是同一项工作也会因为不同人员负责,而导致工作程序和步骤存在差异,所需各项资源差别较大,以至于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随之大相径庭。当前,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已经成疾控中心转变管理现状,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由于疾控中心承担着预防控制疾病、创建健康环境、促进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任,所以其管理工作必须走向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确保各项工作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控制程序作为有力支撑;其二,疾控中心的工作程序和人员配置相对稳定,然而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各种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落实,使各项工作处于全过程监控范围内,实现对工作的细化、量化管理,成为了疾控中心的管理难题,而建立和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一难题;其三,随着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疾控中心工作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疾控中心有必要对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客观、标准、透明的工作程序,主动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以此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自身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标准化操作流程在疾控中心管理中的应用构想

2.1SOP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实验室管理是疾控中心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由于实验室管理关系到检测结果质量,所以应当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对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SOP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先要建立SOP目标,而后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技术性要求和具体操作进行细化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实验室标准操作文件说明;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适当统计技术的操作程序;实验室样品接收登记、筛查检测、检测结果报告、标本送检操作程序;实验室设备仪器保养、维护、校准标准程序;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离心机、酶标仪、洗板机、微量可调移液器的操作程序;实验室消毒、废弃物处理程序;实验室意外和事故处理程序;实验室安全防护操作程序;实验室人员进出管理程序;实验室检测结果保密程序;实验室药品试剂管理程序;实验室检测数据记录、保存程序。

2.2SOP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疾控中心各项业务的深入开展,其对仪器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必须强化仪器设备管理,制定仪器设备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首先,制定仪器设备申购、审批、采购程序,确保仪器设备采购计划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其次,制定仪器设备验收、检验、记录程序,确保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与采购要求相一致,并根据检验资料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再次,制定仪器设备管理、使用、定期检定程序,确保仪器设备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及时维护或更换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

2.3SOP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疾控中心在开展卫生监测、疾病控制、科研、健康教育等业务中形成了大量业务技术档案,大部分疾控中心对业务档案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满足了疾控中心业务开展的需要。为了强化档案管理,构建完整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应当明确档案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职责,制定档案管理总体要求、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指导程序。明确各科室兼职档案员的职责,制定兼职档案员档案收集、归档及科室级业务档案管理程序;其次,建立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结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中对业务材料的规定,以及各科室的业务活动情况,明确各科室的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制定档案归档、立卷、保管、利用、保密程序;再次,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将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培训过程标准化、程序化,对培训结果进行量化处理,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2.4SOP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当前,随着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改革的稳步推进,疾控中心实施以岗定薪、工作量化、业绩考核已经成为必然趋势。SOP不仅能够规范疾控中心各项工作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够为绩效考核创造良好条件。疾控中心可利用SOP作为衡量工作人员绩效的量化单位,以工作人员完成SOP各项规定的质量及数量为评价依据进行绩效考核。此外,疾控中心也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以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自觉意识,并将工作人员完成规定工作的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3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在疾控中心各项工作中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所以疾控中心应当从日常管理和专业工作入手应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并逐步将其应用到事务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中,从而全面提高疾控中心管理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邓连芬.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标准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3).

[2]王莹.疾病控制中心加强管理的举措探讨[J].科技风,2009(4).

第8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食品安全;监测

先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而言,从样品数量、分析周期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标准。现在人工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今实验室的发展。由此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化管理模式中应运而生。其中产生的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作用在各个行业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食品检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LIMS概念及应用

(一)LIMS概念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是通过计算机对实验室各种信息进行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以实验室为中心,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环境、人员、仪器设备、标物标液、化学试剂、标准方法、图书资料、文件记录、科研管理、项目管理、客户管理等等影响分析数据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思想,组成一个全面、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实现分析数据网上调度、分析数据自动采集、快速分布、信息共享、分析报告无纸化、质量保证体系顺利实施、成本严格控制、人员量化考核、实验室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等各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是连接实验室、生产车间、质管部门及客户的信息平台,同时引入先进的数理统计技术,如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累积和控制图、抽样检验等,协助职能部门发现和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严格规范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实现数据的网路共享,对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实验室的全面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二)LIMS的相关应用

LIMS的发展经历了由雏形到成熟的过程。从最开始的设计思路的产生,数据管理停留在手工记录的阶段到经历过商品化时期。在功能完善之后随着网络的发展,有了以Web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使其更方便、全面的应用到实验室中。现如今,其技术应用广泛,石油、石化、化工、制药等使用的LIMS系统,为生产服务;环境保护安全健康类LIMS:环境监测中心、核辐射监测中心、水文监测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已经进入到各行业的分析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一)实验室规范管理

通过实现仪器之间的完全连接,将获得的数据直接输入到系统中达到实验室规范管理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全面管理,资源管理规范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水平。LIMS使实验室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以及无纸化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起较大作用LIMS协助用户管理一切纳入管理目标的对象。包括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文档管理等。文件和档案管理模块向用户提供了各种文档(测试标准、测试方案、操作指导、管理程序等)的管理。在安全管理多用户的环境中.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性.使得所有数据托一个可控系统中运行。在效率管理上,仪器数据的自动采集可以减少手工录入的错误.加快数据传送的速度,统一的样品同样优化了实验室的秩序,减少周转时间。LIMS技术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追踪产品的性能,警告不良质量变化的趋势,房子不合格产品的产生,提高十倍资源的利用并极大地减少了实验室的消耗。

(二)LIMS在食品检验中的数据管理

LIMS的特点在实验室中得到广泛,因为应用记录的实时性是制约系统推广的主要原因,因为无法做到实时电子化记录,实验室往往是纸质记录后输入系统,增加了实验人员的工作量和纸张浪费。运用掌上电脑,借用网络功能,实验人员就可以对数据实时输入、实时传输。而对于得出的数据报告,食品资质认证准则和检验规范都强调档案的完整性、数据不能丢失和改动、档案检索要方便。一份实验报告档案通常包括报告单、样品委托单、样品流转单、原始记录、仪器图谱、报告底稿这些内容。其中委托单以扫描形式、仪器自动生成的图谱以 PDF 格式自动存到报告档案中,其余表单系统自动生成。当一份档案形成后,系统会自动传送到第三方单位进行保管,并建立目录,方便查询。外部评审时,就可以利用 LIMS 查询系统,以打印或电子版模式提供给专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全程电子化不仅仅减轻了实验人员的工作量,更保证了对于数据的公平性以及完整性,对于日后的相关工作有较大意义,同样满足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评审准则。

三、总结

实验室通过建立LIMS系统,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保证了数据传输的速度,为数据的共享提供了便利,在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的同时,并节约其成本。为解决处理大量的食品安全监测提供较多的帮助,体现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食品检验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杰.闫轶亚.陈恺.严寒.陆扬.杨劲.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贵州科学,2012,3(6):74-75.

[2] 段巧玲.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食品检验中的运用初探[J].中国化工贸易,2013,30(10):124-125.

第9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实验室建设 管理体系

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实验室水平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既是高校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环境实验室是综合性很高的实验室,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环境监测实验,对其管理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根据国内外环境实验室建设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保障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行。

一、国内外实验室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对国内外环境实验室的了解,其管理体系主要从管理机制、贵重仪器使用、实验室开放情况和使用制度、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

1.管理机制

各国实验室队伍的构成有所不同,但国外实验室一般专职的实验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效率较高。如德国,一般实验室只有1~2个专职人员。实验室管理路径短、目标明确,管理效率高。而日本高校实验室只聘任少数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准备和收尾工作,充分利用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

2.贵重仪器管理

各个国家对大型贵重仪器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重视大型仪器的规范使用,确保仪器的安全和使用效果。有些国家的高校(如美国)采取“持证上岗”的办法,但在德国,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有机会使用贵重科研仪器,相关实验室也不完全向学生开放。

3.实验室开放和使用制度

国外注重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开放程度普遍较高。如在韩国,除了公共的实验题目做统一的安排,其余时间都是采取开放式管理。既提高了学生创造性能力,又避免了资源的闲置,使实验室的功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4.安全环保措施

国外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措施通常都很到位,总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例如,日本实验室对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实验室规定很多,包括有机溶剂回收;危险性操作贴警示牌。英、法、美等国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防火装置、火警报警器和红十字急救箱等,实验室还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

目前,关于环境实验室建设主要集中于环境实验室设备管理和环境实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环境学科教学实验的设置还在不断完善中。

二、环境实验室特点

各高校的环境实验室有相似特点。以中国石油大学为研究对象,经总结发现,在实验室整体建设和调整过程中,环境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环境实验室房屋布局分散,使用存在不便

环境教学实验室包括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微生物固体废物治理实验等各种专用教学实验室,另外还有配套的实验准备室、仪器分析室等,布局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科研实验室数量相对不足,利用紧张

环境专业目前科研方向多,科研涉及大气污染控制、水处理、固废处理、微生物实验研究等多方向研究,同时,又承担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项目,而目前的实验室配备相对不足,对科研项目的开展造成一定难度。

3.环境教学实验室相对利用率不均匀

以环境监测实验室为例,一学年的使用率为20.58%,加上本科毕业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年使用率不足60%。而实验室利用率最高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半学年,除了常规的教学科研试验外,还要承担本科生毕业设计试验,实验室使用明显紧张。

4.实验仪器、设备使用量大,资源相对不足

常用仪器设备,如天平,红外(紫外)分光光度计、pH计等,使用频繁,数量少,使用率高;有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等)用于多数环境研究实验,有时造成了实验室之间“抢仪器”的状态,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实验进程,也不利于仪器的管理和维护。

5.使用设备、药剂复杂,管理难度大

环境实验综合性强,涉及专业广,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与药剂很多。除了常规的化学实验、分析实验、生物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剂以外,还有很多专用设备及药剂。药剂种类复杂,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危险化学品,还有少量剧等高危害的物质。日常管理工作量大,责任重。

6.实验室人员少,任务重

三、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环境实验室的特点与不足,从学科发展大局出发,初步进行了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及探索。

1.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

针对现在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较少的情况,采取主任负责制,全员参与管理的模式。实验室主任全面主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设专职管理员和实验室技术员(专职实验师担任),负责日常管理,聘用部分研究生协助管理以缓解工作压力。建立教师全员参与实验室管理多层管理机制。避免由于管理人员外出,实验室管理缺失状态,提高实验室运作和管理效率。

2.实验室仪器、药剂管理规范化

实验室的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对于不同的仪器设备分别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对玻璃仪器等易耗品,几乎在所有的实验室都要用到,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量,配备最常见的玻璃仪器,如烧杯等。仪器分类摆放,方便查找,避免浪费。易损耗的仪器及配件,定期检查和补充。

(2)中小型仪器集中管理,专人负责,各实验室按规定借用,用后及时归还,并保证使用过程的维护,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仪器的闲置和浪费。

(3)大型精密仪器,专人负责操作和日常维护,项目较多时,须提前报计划集中使用。

对科研实验室而言,由课题负责人统计本课题使用的试剂及可能用量,统一领取。针对药剂复杂,危险大的问题,对于危险药剂的使用采取全过程控制,做好记录和标识,力争管理规范化。

3.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环境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剂种类繁多,为了方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档案,设置资源共享平台。按不同的类别、用途、属性、编号、登记和输入计算机,建立总账。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从投入运行到借用、调拨、报损、报失、报废等整个过程中所做的分类、登记等工作,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以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利用网络,实验人员可以获取各仪器和药剂信息,不仅可以随时跟踪设备的动态状况,还可以准确地得到设备详细的资料,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登陆管理员界面对权限内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实行动态管理。

针对科研实验室相对不足的矛盾,在保证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利用教学实验室空闲时间开展科研实验,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4.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运作的保障,也是实验室管理水平的体现。参照1992年原国家教委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在学校原有相关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基础上,细化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等,兼顾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编制《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实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等;同时,在实验室计量认证的基础上,扩展质量管理体系,引入ISO9000标准,将使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文件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四、结语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关键,对实验室发展也至关重要。在建立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探索中,我们认识到管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不断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只是第一步,体系的完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同时需要共同努力来支持体系的顺利运行,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使环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仕杰,陈年友.实验室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104-106.

[2]刘杰,付永胜,龚正君.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构想[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24(2):89-91.

[3]高明松.借鉴日本高校实验室管理经验,加强我国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38-139.

[4]Fetting J.Four-year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Germany[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41(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