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1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初等教育学现在已经是一门正在建设发展的独立学科,然而关于其是否有必要成为一门二级学科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为了推动该学科的独立发展,确定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首先需要我们渐渐明确的一个问题:初等教育学要“学”的是什么?即其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初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来说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值得我们思考,而这一点也是其作为一门学科不断走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支撑。

 

一、初等教育学的基本学科概念

 

厘清学科内的基本概念问题是学科建设发展的起点,因此,需要在某些基本概念问题上达成共识和统一,这样才能在矛盾和发展中推动学科的建设。

 

(一)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正在建设发展的二级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之一。但有关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明确一致的看法。同样作为二级学科并且发展逐渐成熟的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很明确地提出将高等教育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很多学者直接借鉴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也应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我们不禁会问,到底什么是小学教育?关于小学教育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针对小学教育的概念性问题,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第一,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第二,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类专业;第三,认为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当中与其他教育阶段平行但具有重要基础特性的阶段。由此看来,不同角度理解下的小学教育也存在着概念性的分歧。那么,如果初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将小学教育作为其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究竟是小学教育这个专业本身还是小学教育这个阶段过程?若以小学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那么与之相关的专业发展性问题应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若以小学教育这个教育过程阶段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在小学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思考;抑或是这两者皆应有所研究。因此,想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首先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问题做出明确一致的界定。

 

(二)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和历史起点具有一致性, 是对认识角度、构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细胞或细胞形态、构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那么,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构成其最基本的、本质的、一般的单位是什么?而这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的最基础的概念。很明显,若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并不适宜。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小学儿童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也秉持一致的看法。因为“立足学生,以儿童为本”是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小学教育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是以“小学儿童”为基点并围绕其展开。而这一点从教师、教学、学校等这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同时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立足点。从我国新颁布的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宗旨,而国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等所颁布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表示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标。因此,小学儿童无疑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单位。

 

(三)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其逻辑体系、研究内容等密切相关。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科学理论,这里不仅强调其理论性,同时更需关注其科学性。科学理论性质的的体现不仅在学科本身,即发展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包括吸收相邻学科的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学等,除此之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成果也应纳入学科的发展之中。其次,初等教育学也应是一门应用理论。因为它还关注小学教育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问题中生成理论以指导实践。

 

(四)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

 

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首先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位置及它在学科体系中与其相关他学科的关系。初等教育学虽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最终发展的明确目标是成为与高等教育学这样的相关学科所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同时,作为教育科学体系当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是其一级学科。因此,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明确与教育学的学科范畴的区别,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内容是促进其学科范畴日益明晰的重要条件。

 

二、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按照潘懋元教授的解释:“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其逻辑起点是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则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单位。因此,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要以小学儿童为起点,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探讨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同时,笔者认为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是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进行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而非“儿童”,这一点是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以 “儿童”为逻辑起点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儿童学,而我们所强调的“小学”儿童则不仅关注儿童,同时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角色身份及儿童参与成长活动的“场”。

 

三、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场、研究角度和相应的一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进行问题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指导思想。研究者借助这样的视角来关注、思考、研究教育理论或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视角,但同时也要在发展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就需要初等教育学的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打开思维、大胆创新,通过学科交叉或迁移,生成新适合于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

 

例如,现在有些学者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生命哲学的方法论等新兴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小学教育进而发展初等教育学,相信这样的指导思想会使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高度。其实,不管是教育学还是初等教育学,它都是一门研究复杂性问题的复杂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都要求其方法论的研究要多元化、动态化。因为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所需要的指导方法论也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不强调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是固定的,但却需要研究者创造出一些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范式,这些范式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初等教育学方法论系统化的基础。

 

四、“元初等教育学”研究

 

元研究是学科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元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则是对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本身问题的研究,而非小学教育当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尚未建立和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笔者认为,尽管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朦胧的状态,我们仍可以借用“元研究”的思路,采用倒置的研究方式推动学科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站在“元初等教育学”的高度来思考初等教育学的理论陈述、理论体系、发展机制、学科构建、进步方法等,以理论的构想来推动实证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以正向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但若我们能够站在另一个更高一层的方法论层面上来指导研究,这无疑会使我们促进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五、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归根到底是建设支撑初等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实证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下面这些问题: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立后需要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研究,研究又是为了什么,所研究的这些成果能否支撑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等等。这些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建设的价值、学科建设的动力、学科建设的核心,以及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和“人”即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的建设都是发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关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明确是促进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日益丰富、日益成熟的前提。

 

初等教育学目前还是一门正在建设发展的学科,然而学科的发展和成熟,一定是在这些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的研究过程中促进和推动的。就目前而言,对于学科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研究者们还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性问题和理论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促使学科的发展走向明朗化和系统化的成熟。

第2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美的鉴赏;数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从教以来,我经历了四次教材变革,每一次教材的变化都督促我成长着,第一套教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计算难度特别大,每次练习学生老师都头疼;

第二套教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这是一套过渡教材,计算难度降低,分析训练难度也不大;

第三套教材是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排较符合学生特点,但个别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内会有些困难,例题指导性有待提高,习题少;

第四套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这套教材首先在书皮面积上增大了,内容阅读上更清楚了,知识的编排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知识的学习更循序渐进,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教材在引导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引导教师注重对孩子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一点上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应用题例题加以渗透,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读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让数学课更突出其数学本质,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千万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只是数学题目难度加大了。

能接触这4套教材,我是幸运的,所以我也更感受到国家对小学教学的重视,教材不论再好,最终还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新课标下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我们所使用的教本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新的课程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及学生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生活化”特点,同时具有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功能。

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也不断暴露出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些问题:1、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我们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3、教学内容的更新、拓展暴露了教师知识的盲点。4、数学课改理念被误读,导致教师学科思维出现乱。面对这些缺失,我们应做些什么?前段时间我拜读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对书中刘加霞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感同身受,相见恨晚,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一、对教材中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所谓“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个“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制、单位 (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怎样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呢?因此在课的伊始我就安排了折纸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表象。这次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对教材中丰富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化归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但其却没有明确的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总之,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引导学生获得公式的同时更能培养孩子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人们给予数学的美誉也非常不同: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多么美的赞誉啊,让人不知不觉的喜爱数学。我们在运用数学时它的主要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概括、不完全归纳等。

四、对数学美的鉴赏

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能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成绩。

数学的基本原则:求真、求简、求美。数学美的核心是:简洁、对称、奇异,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的对称图形感知对称的美;在《圆的认识》中展示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形形的圆,感受圆的魅力。

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第3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感觉统合失调;特点;危害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与特点

感觉统合失调,又被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作为一个中枢神经的系统障碍问题,其导致了外部信息难以在大脑产生刺激,进而不能够在脑组织内有效结合运作。一般来说,正是因为感觉统合失调,所以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个体在认知、学习、活动等多项生活中的情绪出现异常,其举动不同于常人,运动神经、视觉神经、听觉神经都有可能受到破坏。根据我国当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在青少年中较为严重,音乐感觉失调作为感觉失调中重要的一个部分,直接由听觉感觉失调引起,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从音乐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上来看,其失调系统属于听觉失调,直接导致小学学生对于声音环境不敏感,不能够有效、快速地在大脑中完成自我认知与处理。在这样的失调能力之下,学生想要认真聆听周围环境的教诲,保证以集中的注意力来进行声音的识别与判断较为困难,其学习与判断能力不仅会随着音乐感觉失调而逐渐降低,甚至有可能致使自我听力能力受到影响,在未来的生活以及学习中难以正常进行。

音乐作为情绪艺术的一种,能够利用不同的器乐以及声乐来帮助人类调节自我心理情绪,安抚暴躁情感,保证能够以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环境。但是一旦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的音乐感觉统合失调,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辅助手段将会彻底丧失,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少年的不合理情绪不能得到安抚和平复,不利于其未来的身心发展以及心理健康。

总之,以此文章为基础,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设置有效的音乐感觉体统调节方式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巨大危害,促进我国的小学教育乃至高等音乐事业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发展。

第4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068-02

概念教学对于数学学科尤其重要。不明概念,无法学习数学。那么什么叫“数学概念”呢?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一、直观形象,引入概念

可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直观感性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概念时,笔者让学生观察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黑板的上下边缘、桌子及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铁轨等,然后根据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黑板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桌子、门框和铁轨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相互平行的。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二、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充分发挥直观表象作为抽象概括的作用,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来引入概念,弥补抽象思维水平较低的缺陷,有助于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例如,教学“圆环形面积”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再以同圆的圆心,在这个圆内画一个半径小于4厘米的圆,然后动手剪去内圆,留下外圆,得到了一个圆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求圆环形面积呢?”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求圆环形面积的规律:圆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形的概念明确了,新知识的解答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促进儿童乐于探索的愿望。

三、利用迁移,构建网络

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要加强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的教学。所谓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在知识与技能的网络中,那些带有关键性的、普遍性的和适用性强的概念,如加法的概念、比多比少的意义、差的概念、乘法的意义、比的意义、倍的概念等。越是最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抓住这些最基本概念的教学,能使知识产生广泛迁移,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记忆。第二方面,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这些联系,就可以使知识脉络更清晰,知识结构更完整;掌握了这些联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见特殊,便可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机统一。例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但是他们又相互有区别。教师在教学完梯形之后,要对四种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四边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四种四边形的理解。

四、加强训练,学以致用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能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我们在教学“众数”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家公司,经理的月工资是8000元,2个部门主管每人的月工资是5000元,10个工人每人的月工资是1500元,你要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并说明理由。学生将学过的三种统计量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数学”中“用数学”,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概念发展,做好孕伏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概念发展做好孕伏。总之,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将它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运用自如。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要顺利发展小学数学概念,必须从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和学习特点等来综合研究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达到发展小学数学概念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1、分层教育基本概念

所谓分层教学,值得是教师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制定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大化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为重点。分层教学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教学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正视学生的客观性差异,努力创造出最优化的育人环境,充分满足各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选择知识层次、练习难度、学习速度。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出综合素质健全的学生。

2、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正视差异

学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活背景中,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分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视每一个个体的差异,确保学习内容的分层递进,这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2.2缩小差异

体育教学实行分层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缩小差异。体育训练在体育课堂中必不可少,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训练强度上要客观地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素质制定不同程度的标准,合理分配任务,降低整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3、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新型的教学模式,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篮球课,分析分层教学的应用。在小学篮球课上的运球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参与触球运动,熟悉篮球知识,激发起学习兴趣,培养出球感,然后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同将同学们进行动态分层,分为A、B、C三组。

A组同学的学习能力最强,能够开速地理解篮球教材和教师讲解的内容,学习过程善于独立思考,熟练运动技巧,可塑性很强,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加大学习难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更多的新内容。B组同学能够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动作,但是技术能力不够扎实,教师要引导这一部分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置出相关的重难点问题,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分层教学,教师要细心帮助解决问题。C组同学能够基本掌握课堂技术和动作,但是缺乏学习动力,教师对于这类学生重点在于学习信心的培养,在思想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信心,消除学生们的自卑心理。在篮球的传球联系中,教师应该将整套动作分系列进行教学,耐心细致地讲解,适当地进行关心和谈话,了解学生心理和实际情况,实现学生的自我展现和超越。

4、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

4.1激发运动兴趣

分层教育在实现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们学习信心的提升和学习目标的明确,保证了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任务的顺利完成,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当中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十分有益。

4.2提升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衡量一个人体制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学生们整体运动水平的基础。在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们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们充分关心,通过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4.3体现教育公平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升优秀生的教学深度,更要时刻关注希望生的接受程度,并且保证中等生稳步提高,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每一名同学或者是每一类学生群体都要公平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分层教学的模式,就很好地处理了全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实现了互相辅助和共同进步。

4.4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师对每一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练习兴趣的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分层教育法消除了体育课堂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减轻了希望生的心理压力,对每一名学生的心态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也能够针对每一位同学的状况发现学生的进步,全面改善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氛围,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进步。

结束语

第6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培养、深化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制约学习兴趣的因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制约学习兴趣的因素错综复杂,它需要我们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环境经常观察和捕捉。但就教学的共性来说,以下几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1、教师情感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对象又是学习主体,融洽的师生情感,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不断传给学生各种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影响学生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真正懂得这门艺术真谛的老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素质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具有良好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笔者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往往对知识渊博、语言幽默、平易近人的老师比较亲近,进而对他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对能进一步丰富知识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对能用已学知识来探求新知识的内容感兴趣,尤其对“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更感兴趣。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

我们的教育,由于长期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无法摆脱以“教”为中心的思想,这与当代初中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距离。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是他们学好数学的重要心理因素。 为了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不能只当教育者,不能只告诉“应该这样做”,而要以各种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2、巧妙导出新课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

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但重的是要围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上做文章。笔者有幸听过一位高级教师关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一堂课。他并非和盘托出定理,而是先让学生画出数个任意四边形,然后要大家分别把每一个四边形各边的中心顺次连接起来。这时学生不难发现不论原来所画的是何种四边形,最后连成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这使他们感到新奇、惊讶和兴奋。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在变化的现象(各种各样的四边形)中的不变性(连接各边中点所得到的都是平行四边形),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但又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产生了探求其中奥妙的强烈愿望。这时老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便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3、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内动力,而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激发这种兴趣的最好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理解数学的内在魅力。如:数学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枯燥乏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确实有点为难他们,但不记住这些枯燥的概念和性质,在解题时困难重重、寸步难行。鉴于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等编制成题目,汇编制成卡片后,放入“题库”,当众抽签作答,赛出优胜队给予表扬。试验结果表明,其效果令人满意。

4、揭示数学的内在美是深化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本身也是有无穷的美妙。只要踏进了大门,你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趣味的东西。的确,数学是万花筒,它充满着美的生机,如符号美、图案美、形式结构美、不同对象之间的和谐美、思想方法美等等,在教学中,若能把这些美的感受传授给学生,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数学美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5、开展课外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益补充。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巩固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可把学生的潜在智力激发出来,使其在第二课堂内自由飞翔、施展才能。

第7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一、问题的提出

开展教育科研对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目前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困难与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推动教育教学的

发展,笔者对新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情况做了抽样调查,并作分析比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工具为自编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三、调查对象

2008年2月,笔者亲自深入新疆的南、北疆11所中小学校,对随机抽取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

谈。问卷共发放225份,其中城市165份,农村6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为97.8%。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调查

1.学校行政领导对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有关研讨会的态度

中小学教师对其所在学校行政领导对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有关研讨会的态度的认识(见表1)。

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意识(见表2)

3.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常识(表3)

4.中小学教师在公开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情况(表4)

5.中小学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情况(表5)

(二)调查情况的分析

1.学校领导对学校教师进行研究较为支持

从表1统计数据来看,城市有83.3%的教师、乡镇有68.39%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领导对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或研究是支持的,但仍有16.66%城市教师和32.61%农村教师认为领导对教师参与这些活动是不支持或持无所谓的态度的。认为非常支持的城市

教师比例明显高出农村教师14.91个百分点,而认为领

导对教师进行科研持无所谓态度的农村教师比例则又明显高出城市教师17.34个百分点,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城市学校领导对教师做科研的态度明显地比农村领导更为支持,更为积极。

2.中小学教师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从整体来看,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比较好的,无论城乡中小学教师大多都能认识到教师做科研的必要性,其中城市82.3%教师、农村71.11%教师认为教师做科研非常必要,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能意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所在,而其中不乏一些较为功利的认识,城市有17.1%教师、农村有28.89%教师都认为教师做科研有些必要,目的在于评职称,在参与调查的所有教师中,只有1位(占城市比例的0.6%)认为教师根本没有必要做科研。在认为有必要做科研的教师中,城市教师更倾向于科研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农村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教师为评职称而做科研的比例比城市教师高出11.79个百分点。

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常识匮乏

针对这一问题,调查者设计了三个问题,即“您是否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您知道教育科研有哪些方法吗?”、“您知道教育科研有哪些基本步骤吗?”,答题情况不容乐观。无论城市还是乡镇教师在这三个问题中大多都选择“不知道”,而且针对教育科研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基本步骤答“不知道”的比例逐渐增高,如城市教师的比例依次为67.7%,74.6%,80.9,而农村的比例依次为56.25%,73.17%,85.37%。

(1)在填答“知道”的选项中,我们随后设开放式回答,发现填“知道”的教师对于这几项内容实际上都是依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如“什么是教育科研”,有人认为就是“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备课”“备一小时课”“备一小时课而认真教课”“教+学=培养出有用人才”“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情况联系进行分析本学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为主”“如何开发学生能力”“学生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等。而裴娣娜的《教育科研方法导论》中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定义为:“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科学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创造性。”①总的来说,在填写“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的77位教师中,只有5位教师能够基本正确说出教育科研的含义,也就是说其余93.5%的教师都对教育科研存在误解误读的现象。

(2)在“教育科研有哪些方法”这一问中,回答知道的答案有“观察法、引导法”“刻苦钻研”“启发式、合作交流”“刺激法、联系实际法”“校本教研、进修教研、自学研究”等。裴娣娜的《教育科研方法导论》中教育科研方法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按研究的方法或策略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问卷、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②袁振国的《教育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地研究。③依此概念,在57位知道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师中仅有4位教师能说出一部分教育科研的方法。

(3)在“教育科研有哪些基本步骤”一题中,出现了“学校建设、社会教育、国家支持程度”“简单法、深入法”等回答,而袁振国将教育研究过程中的活动列为“确定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④对此问题回答“知道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的39位教师中仅有4位教师能大致说出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

从以上数据统计分析来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常识大多数都不具备或不足,即使有一部分认为自己知道,而从其填写的答案分析,真正知道教育科研的比例只占其中极少数,这对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不利因素。

4.全疆各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水平普遍较低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见,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人数较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篇以上文章的教师,城市占6.7%,农村仅占5.3%;发表文章在3篇以内的教师比例城乡分别占31.1%,9%,而还没有发表的城乡比例分别为62.2%,85.7%,在这一问题上,城市与乡镇教师水平有了明显差距。

5.教师对自己参加教育科研信心不足

调查者设计了“您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的情况”一题,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城乡比例分别为18.9%、30.4%,选择其他三项的教师在城乡都有一定比例,其中“没有承担也不想承担”的比例为5%、6%,而最高比例都集中在“想承担,但能力不足”,城乡比例为40.8%、32.1%,其次为“想承担,但没时间”,城乡各自比例为35.1%和31%。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都认同,但普遍存在对自己参加教育科研信心不足的情况,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中小学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过大的升学压力都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做科研。

五、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对策建议

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大致分析如下: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教师都认为科研是高校教师或专门的科研人员所做的事情,自己只要教好书就可以当好老师了,许多老师认为科研难做甚至神秘,自己难以胜任,因此始终避而远之;自身素质不高: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教育基本理论功底不够深,教育科研知识匮乏,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不强,敏锐性不够等问题;客观条件的影响:如学校评价体制不完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缺乏理论指导、科研资料与科研信息不畅等都会影响教师做科研的积极性与实效。针对以上现状描述与原因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校的后续支撑力量,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科研氛围。教育管理部门及中小学校领导应当积极创设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首先,领导要正确认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不以升学率为衡量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而使教师无力分身做科研;其次,对于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并的教师给予认可与表彰,在学校形成人人都想做科研,人人都敢做、能做科研的氛围;再次,学校可定期组织以教研活动、学术研讨会、科研交流会等形式的研讨活动,即使想做科研的教师了解科研,逐步参与科研,消除科研高深莫测的认识,又可使做了科研的教师的成果得以展示,并从交流中得到提高。

(二)从经费上予以支持与保障

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有专项资金,即每年从教育经费中划出一部分专款专用。目前新疆正值普九关键阶段,虽然从本来就不很充足的经费中留出一笔看似没有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但长远考虑,这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从以往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实现教育科研――教学名师――形成名校,再以名校吸引名师,推动教育科研水平提高,产生良性循环。留出的专款可用于购置科研所需基本设备,教师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及培训,购买与教育科研相关的书籍资料等费用。此外,对于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旦教师教育科研由为评职称被动搞转变为为提升专业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而主动做,教师的创造潜能即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重视教师教育科研培训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新疆中小学教师即使是毕业于师范类学校或师范类专业,在职前也少有专门学习过教育科研方法这门课程的,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专门训练。目前新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已经觉醒,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师做科研的重要意义。但是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仍是少数,能有成果发表的更是少数,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如何做科研缺乏理论指导,想做却又不知道怎么做,因此要开展科研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科研培训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包括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学科教学法、教育基本理念等),以及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一般概念、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方法、科研成果表述的技巧等),其中后者是关键。

(四)在中小学校倡导教育行动研究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新的课题出现在教师面前,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科研素材,这是教师比教育专家更了解教学实际,更容易产生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教育行动研究就是一线教师“为了行动”、“针对行动”、“通过行动”(这里的行动均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而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调整――再反思――再调整如此反复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改善实践的质量,而不是要去讨好教育专家,为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做多少贡献,这对于理论水平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的一般教师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思路。教育行动研究只是一种研究方式,而非具体的研究方法,选择了这种对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的研究方式后,还需采用某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来帮助教师实现行动的改善,科研能力的提高。

注释:

①②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4-12.

③④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6.

参考文献:

[1]杨成林等.六盘水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调查[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79-85.

第8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教育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新性因素;指导学生创新性学习,渗透创新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等等。对正处于智力开发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呢?笔者谈几点感想。

一、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意志

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致力于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数学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意志至关重要。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例如12),一个3位数(例如123),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研究的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辨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意志呢?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把3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

二、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创新性因素,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

1.深入领会大纲的教学目的,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性因素

根据大纲要求,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必须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性因素。如计算数学中的简算、速算方法:对于几个数相加,其间有互为补数的,可以先加;连续数的加法,可以归纳为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的一半;乘以5或25的可以用“五一倍作二”计算等等。创新力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材中应用题教学,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编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通过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等。

2.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课要紧紧抓住创新思维品质的3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着力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要教好数学课,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需要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具体形象性和逻辑性出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数形结合,展现数学美。具体做到:①注重培养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几何图形之前,把曾经遇到过的图形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再认图形,分别认识各类图形的特征和外部关系,提高对图形特征的感受,然后扩大图形感受面,通过收集课本以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还可引进立体图像,让学生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其右脑空间认识的潜能。②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因对概念不清楚或对特殊图形不认识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图形数学题,结合相关内容,选择适合的题目,指导学生严格对照概念观察、识别、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识别图形的兴趣。③动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教学中自制和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或学具,按教学要求进行切、拉、摆、画、叠等操作训练,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三年级第五册教学分数初步知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1/2、1/3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并且能说出为什么形状不同。

在讲新教材时,提前教学生在家动手制作模型,选用的原材料大多是废旧药盒、木棒、牙签、橡皮泥和饮料吸管等。如在讲长方体前,布置学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个长方体。需要指出,完成创新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

(2)直觉思维是创新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直觉思维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这是右脑功能的体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这要给予鼓励,对于结果要予以验证。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3)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讨论问题时,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不能以教师的表情、语气去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是孩子学习生涯中两个重要的基础阶段。教师和家长通过切身体验,发现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的衔接上存在问题。因此,做好过渡期课程学习方面的衔接研究以及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策略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小学低学段中存在的幼小课程衔接问题

1.幼小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需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并不只是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些人把幼小的衔接目标等同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和拓展,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许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很难适应小学课程学习活动,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情绪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每一阶段的发展既体现了上一阶段的特点,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当前的幼小衔接课程很少考虑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

2.幼小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上,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学到了很多知识,幼儿和小学在课程内容上存在许多重复和交叉的知识点,使许多小学低学段学生接受的大部分知识是已经学过和了解的知识,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

3.幼小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特点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加之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完善,其形象思维严重,注意力较差,所以小学低学段的课程活动应当遵循生活化、实践性和游戏化的原则。但当今小学低学段的课程实施只注重形式上的衔接,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剧增,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严重时会产生厌学等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关于小学低学段幼小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目标

对于幼小衔接的课程目标,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与技能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发展。而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其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还未完善,加之幼儿园课程的自由性与个性化的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规则意识薄弱,逻辑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不够完善。所以,幼小衔接的课程目标要根据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重点在于教师选择如何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幼小衔接教育要为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而这些又需要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合理把握与选择上。以小学数学课程与幼儿园数学领域的衔接为例,对于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与数学能力及思维,培养数学兴趣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衔接目标基本趋同,都比较关注动作技能与情感领域目标,而在数学认知领域目标则存在差异。

3.教学方法

每个教育阶段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各有差异,幼儿教师以游戏法和操作法为主要形式,而小学教师选用最多的则是讲授,因此小学的课堂教学使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很难适应小学的课程活动与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小?W低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的课程活动与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