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现实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教育培训;细节;创新;意义
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能让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员工自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适应企业发展新要求的合格人才,也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更好的胜任目前岗位或完成职业规划,担任企业更高职位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企业在新时代、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培训相关人才,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虽然成大事者必须不拘小节,然而,注重细节在很多时候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相反,很多怀揣着“大志”要想远方高山迈进的“大丈夫”,却往往止步于鞋底的一颗小石头。
在教育培训创新方面,注重教育培训的细节,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将通过简单的分析当前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从而对企业的教育培训创新提出一些建议,同时说明注重教育培训的细节,对于企业教育培训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教育培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及其意义
员工的教育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加强对于员工教育培训的效果,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在企业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具体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注重培训对象的普遍性
员工不论职位的高低,工龄的长短,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培训的权力,这是尊重员工教育权的重要体现。诚然,企业的一部分精英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也是企业的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代表。但是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员工,都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综合素质。所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应当注重培训对象的普遍性,在坚持重点培训对象的重点培训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对企业的其他员工的培训。这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也能为企业培养越来越多的精英人才。任何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其他理由,而不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或只对企业的部分员工进行培训,都是不可取的,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
2、科学、合理的增强培训需求
对于员工的教育培训不能够一味盲目的提高其培训需求,要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划、年度中心工作、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岗位工作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也要针对普及性培训和员工的个人培训的不同,对培训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
3、强调培训内容的适用性
任何培训都有着其目的和作用。企业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规划,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所以,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应当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实际技能和工作态度等各个方面,以提高员工胜任其岗位或更高职位、适应企业需求为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有预见性、先进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培训内容,从而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综合素质,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4、培训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孔子提出之后,就一直是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哪怕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重要理念。针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素质水平的员工,进行不同的培训方法,是提高员工教育培训效益的做好方式。有道是“教无定法”,在社会文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无疑得到更好的诠释,可以有更多的现代培训方法可供选择。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可以针对照顾到更多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比如一些高级的管理人员,用局域网、录像、模拟和案例培训,可以得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对于普通的工作人员,使用学徒、授课、交流工作经验、团队学习的培训方法可能更为妥当。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也应当适当采取不一样的培训方法,比如知识培训可以采用授课、师徒教学的方法、技能培训也可以采用录像、授课等方法,能力培训则采用模拟、案例进行培训也许更有效益等等。
5、对培训效果的准确评估
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意义重大。所以,培训工作的实际工作效果,必须受到企业的重视,对培训工作进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衡量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良好的培训评估体系,能够通过了解分析工作岗位、绩效的标准和管理以及各种培训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把培训的效果定性定量的表达出来。
通过了解培训的效果,分析培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使企业的教育培训各种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真正适应企业的发展规划,服务企业的经营战略,为企业发展目标提供更多的动力。
二、对企业教育培训创新的建议
对于企业的教育培训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为企业创造利益,也有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企业的教育培训,应当积极调动一个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切实有效的合理政策措施和成长机制,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大化的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实现员工的价值。
2、教育培训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员工完成其职业规划,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方法手段。所以,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应该是员工被动、消极的接受,企业要让员工正确认识到教育培训对其自身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作用,引导员工积极、主动、合作的接受企业的培训教育。
3、教育培训要注重对员工岗位技能的培训效果。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要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所以在实际的培训教育过程中,不能只讲一些空泛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注重实际岗位技能的训练,必须有针对性,更加要有其实用性。
4、必须针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实际的培训要求,不断的创新培训管理思路和培训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既能够符合当前企业发展培训需求,又能逐步发展成为更先进有效的培训机制的制度,不断的拓展培训管理的思路,才能使企业的培训管理水平真正得到质的飞跃。
5、培训效益管理的创新
教育培训的效益是企业进行教育培训存在的意义,一个合理有效的培训效益评估体系,能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从而真正推动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结束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下还是社会环境下,优胜劣汰都是一个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就是提供这种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最好的方式。而如何使教育培训不断改革创新,并真正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关注教育培训的细节,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和切实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徐世雄.关注教育培训细节 实现教育创新培训[J].中国电力教育,2006(3).
[2] 徐世雄.注重教育培训环节 实现教育培训创新[J].湖北电力,2005(5).
[关键词]自主创新 战略 高校科研
自主创新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所确定的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六大原则之一。自主创新是具有专利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创新成果。自主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要。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为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做出主要的贡献。
一、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主创新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自主创新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战略或发展道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科技创新方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1.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战略。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成功与否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民族尊严、发展后劲。只有自主创新战略的成功实现,国家和民族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自主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人民普遍关注的扶贫、教育、医疗、安全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持,为实现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3.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入世”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仍然依靠简单模仿已没有前途,贴牌生产回报微薄,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要避免受制于人,不做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车间,就必须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不断推进,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改善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对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
二、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途径
实现自主创新是一项关系全局、时不我待的战略任务,需要全面规划、全民动员、全力推进。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途径主要有:
1.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的各种创新方式。自主创新作为一种科技创新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原始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产业。集成创新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指围绕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战略产品和重大项目,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领域的重大突破;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主创新不能封闭起来进行,而应开展广泛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充分利用人类共用的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2.充分发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有利因素的作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自主创新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目标推进工业化、现代化也必须自主创新。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诸多有利因素。从人才来说,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就有105万;从投入来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全球第六位;从学科基础来说,我国已有比较完善的科学布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市场条件来说,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无可比拟,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从制度条件来说,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自主创新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巨大的活力和广阔的空间。
3.不断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自主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保持创新的组织保障。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全民。自主创新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紧密相连。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自主创新,各种小发明小创造也是自主创新。无论是重大突破还是微小改造,都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主创新的载体是各种创新实体和机构。这些实体和机构包括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以及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和技术中介组织等,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自主创新的机制是在政府导向作用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这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高校科研要发挥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高校科研必须以实施和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为己任。
1.高校科研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现代大学不仅是从事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是从事科研提供知识产品的主体,20世纪后的大学更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对社会的主要贡献。在现代大学中,科学研究十分活跃并贴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要将科学研究成果提供给社会,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以自主创新战略作为核心不断地推进。
2.高校科研要与企业相结合。根据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科学创新的主体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校和大学,技术创新和产业的主体则是企业。高校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形成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企业面向社会,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只有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题,提升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实力。
3.高校科研要大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要在高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注意破除那些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式,注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迷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推崇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冒尖、包容个性,提倡竞争、倡导合作,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欲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4.高校科研要以人才为本。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高校要全面实施人才强校的战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战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努力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教师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5.高校科研要有完善的体制。体制催生动力,机制激发活力。高校要创新体制激励创新。要制定各类鼓励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要制定自主创新的奖励政策,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要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要形成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做到不问出身问学识,不重学历重能力,不论资格论水平,不看年龄看成果。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给创新者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自主创新是实现发展的核心。高校必须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宪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J].广东科技,2007年2期
[2]里白: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研究员[J].经济师,2007年3期
[3]吉永华:自主创新根植于求真务实[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1期
[4]程梅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问题及路径选择[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2期
[5]陈畴镛王永丽: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年1期
【关键词】陶瓷首饰;材料;制作;创新
追随到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勤劳和智慧制造出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陶瓷不在是简单的陶瓷器皿,陶瓷在不停的发展,不断的演变,随着绿色环保、古朴、民族风潮的兴起,陶瓷正经历着从器皿到饰品的飞跃,而首饰也经历着从金银器到陶瓷的回归——陶瓷首饰成为首饰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目前,国内的陶瓷首饰制作工艺还处在初级阶段,以“陶吧”模式及院校学生的个人作坊为主。虽然这种DIY的方式能发展人们的自我兴趣,满足自身的成就感,但这样的模式弊端过于“个人”主义,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同时,目前国内陶瓷首饰仍处在手工制作阶段,其首饰个性未能尽致发挥,精细度也不够,也必然影响到与其他饰品的有机结合。因此,陶瓷首饰的制作工艺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亦之必然。
一、陶瓷首饰的种类及制作
1、陶、瓷质首饰
陶瓷首饰制作大致与陶瓷的制作工艺一样,可分为原材料加工、泥坯塑制、施釉及焙烧四大工序。原材料配制后,开始泥胚成型,主要采用手工捏塑。如果陶瓷首饰形体较大、可采用轮制法。坯体修整后就可焙烧,烧制温度和原材料选择决定了“陶”与“瓷”的特点。陶质首饰烧制温度大致在摄氏700℃~800℃左右,而使用一定高岭土的硬质陶土和紫砂土的烧成温度可达摄氏1100℃以上,但瓷质首饰的烧成温度一般在摄氏1200℃以上,高于陶质首饰。同时陶质首饰质地颗粒较粗;而瓷质首饰质地颗粒相对精细,瓷质首饰大多施高温釉,其使用强度也优于陶质首饰。
2、软陶首饰
软陶制作首饰大致与橡皮泥、陶土等制作方式相近,待造型修整后,将软陶首饰放进烤箱低温烧制。烘烤软陶必须把时间和温度控制在理想的状态之下,才能烘烤出完美的软陶作品。软陶土颜色丰富,色彩之间可以混合揉搓,搭配出丰富多彩色泽。软陶土还可以和燃点较高的材料混合运用,例如木材、玻璃、金属等金属、创造出质地各异的陶瓷首饰作品。
3、珐琅首饰
珐琅首饰是在金属胎体表面覆盖类似玻璃质釉彩的陶瓷首饰,是陶瓷与金属结合制成的首饰。珐琅首饰具有金属的光泽和质感,坚硬固实,又有陶瓷的光滑细腻,不老化不变质,既美观又实用。历经千万年光彩依旧,佩戴在身上豪华而又不失个性。
二、陶瓷首饰的工艺创新
1、设计创新
(1)注重构思,反复推敲。
构思是一款陶瓷首饰概念产生的前提。然而很多设计师并不注重构思这个环节,在后期设计中不断调整,最后甚至改变了原始的设计初衷,不是迁就造型的可能性就是迁就烧成与装饰的可能性,因此构思在陶瓷首饰的制作前期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我们就要全面了解材料、创意造型与装饰的预完成环节。首先是选择和创造造型元素,构思草图,反复推敲首饰造型与美感,打开系列创意设计的思路;其次能全方面考虑首饰在装饰、造型、意境等综合诠释,同时可以通过绘制三维造型图稿、着色的效果图来固定构思的细节。
(2)丰富造型,大胆尝试。
每一款陶瓷首饰的造型都应蕴含着它自身独特的视觉效果,都应具有独立的设计方理念和特有的表现形式。它不同于陶瓷制品,绘画图案,其自身的造型特征将对欣赏者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由于陶瓷材料的特殊性,丰富陶瓷首饰造型就必须从陶瓷首饰面的变化、边线设计以及表面装饰的设计中去不断创新,取得突破。
首先是增加面设计内容。造型往往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印象,加上通过光线的照射,使得作品将更加丰富多变,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在作品面的不同表现手法中去得以体现。将分离、相遇、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等设计构成手法灵活地运用到陶瓷首饰面的设计中去,将会使陶瓷首饰的造型千变万化。
最后利用形式各异的材料,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让手工与天然达到一个完美的统一,在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想象,让陶瓷首饰的美感充满自由。
(3)创意施釉,突破传统。
陶瓷首饰施釉的方法很多样,有通体施釉、局部施釉、喷釉、蘸釉、刷釉、多种色釉的结合、釉水流动、人为缩釉等。在坯体表面雕刻出图案、纹饰,或用釉色绘制图案,以达到人们需求的效果。然而我们最常用的是喷釉,因为喷釉能保障陶瓷首饰作色均匀,特别是影青等单色透明釉。同时喷釉也可以进行多种釉色的喷制,具有一种过渡自然的渐变之美。同时画釉形式也比较活泼,可以在喷釉的基础上增加首饰色彩的变化。也可以先点彩之后在表面整体罩上一层透明釉,统一釉色装饰。另外陶瓷生产中所用的釉料颜色十分丰富,主要有颜色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等多种种类。通过上述不同的施釉方法,使釉色在陶瓷首饰表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实践创新;现实意义;效果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基础的监督管理制度还较为薄弱,相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也较为不合理,需要积极开展会计改革工作,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活力和效率,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其工作效果,适应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实际需求。
一、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总体情况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的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我国事业单位中的机制设定和功能定位方面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事业单位直接对公共资源进行充分管理,在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时候具有更高的要求,这时候就需要有先进科学的会计制度作为支撑。当前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制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为: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方面,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更为全面先进的方式,这一点和企业会计工作存在一定差异,当前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方面不够科学。第二,会计处理方面。事业单位对于资产核算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针对于资产的核算方面缺乏更加完善明确的标准。第三,内部控制方面。事业单位开展的会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并且使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制还不够十分的健全,容易给会计处理工作留下一些漏洞,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现实意义
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资产都是国家的总体资产,开展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给社会公众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我国政府在向着服务型政府的方向转变,事业单位同样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服务职能,增强自身的服务效果。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有效管理社会资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对于当前事业单位提供各项社会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开展会计改革,是事业单位有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不断降低自身的行政成本,同时还能够对于行政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同时这项工作还能够对依法治国的方针进行全面落实,提升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事业单位朝着公正、廉洁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会计改革工作,能对单位内部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促进事业单位自身管理工作保持着新鲜和活力。
三、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创新实践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开展复式预算工作
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会计管理工作的体系,积极开展复式预算工作。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建立自身的会计体系时,首先需要对将预算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分类,主要是分为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以及社会保险预算。其次,事业单位还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细化,针对会计数据的各项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有效扩大会计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再者,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之中需要将会计核算和国家财政预算进行有效的统一,针对各项资金的来源、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明确,做好资金申报和划拨制度的全面控制。通过这种复试核算形式的会计体系,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使其发挥良好的作用和优势。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自身的会计体系需要不断根据市场经济变化情况、事业单位发展状况进行改进和完善。
2.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有效防范会计风险
事业单位需要针对会计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有效增强会计制度的实际使用效果。在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积极引入人权责发生制,将每个项目负责人的具体职责进行充分明确,同时还要根据不同项目使用不同的管理制度,比如说本单位实际保留收付实现制等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对各项资金、资源的了解,从而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分配,对开支进行有效节约,对债务进行合理分配。其次,事业单位还需要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全面把握和控制,针对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管理工作设定合理的制度,对负债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对固定资产及进行全面排查,主要是看其实际情况和账面情况是否相符,设置好固定的盘点时间,这样能够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同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报废、收入、盘亏等各项情况进行全面核算,并设计好相应的计价标准,减少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
3.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提升会计监督和审计工作水平。事业单位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该项机构能够有效负责审计和考核各项会计信息,针对内部控制的指标,需要从事业单位内部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保证最后设定的指标能够和事业单位相符合,并全面覆盖。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审计意识,促进每个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事业单位提升自身的内部控制水平,使得该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要积极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水平,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聘用制的方式,录取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会计人员,提升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会计改革工作,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良好效果。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创新实践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开展复式预算工作,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有效防范会计风险,以及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振宇.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新与现实意义[J].会计之友,2013(25):106-107.
一、激发参与性,体现民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我对学会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开放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欢迎发表独立见解;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民利。学生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活跃,不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二、连接情感线,体现主体性
教学信息流向不应该是单线型的师与生,而应是师与生、生与师。课堂上,尽量不批评学生,更不能打击学生。对学习差的同学要体现出足够的耐心,甚至偏爱: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用勇气承认他比老师高明;学生之间的争论也要既充满友爱,又针锋相对,因为争论是对题不对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学生的真诚友好。彼此之间心理相融,感情相同,关系融洽,从而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协调合理,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应氛围,为教学活动“活”起来创造最佳环境。
三、选准动情点,体现创造性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本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感化为自己的情思,从而选准动情点,藉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的心与作品发生共振共鸣状态。这样,学生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参与教学活动。动情点的切入可借助与人物形象,可借助名言警句,使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再创造。
四、用活激情法,体现活动性
根据职业学校语文课本中读写听说的训练过程的特点,激情必用活导、读、讲、演四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变化无穷,但最重要一点就是,好的导入必须动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或煽情动容,或神思飞跃,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听课状态。常用的导入法有写作背景的介绍法、故事导入法、诗歌导入法等等。读,表情朗读。首先是教师的范读要融入以情创造氛围。根据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的基调。要读出感情,读出真谛。讲,要语重心长地讲,教师要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语言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使课文的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讲课的语言语调、语速要因文而异,随文而变,高声快讲,这样才能使学生入耳入脑,产生情感共鸣。演,形象可感的演示,即用直观形式把课文提供的具体的、生动的语言环境再现出来,如幻灯片、课文挂图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强化感染,产生共鸣。
五、让眼、耳、手、口、脑动起来,体现实践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个基本训练过程,我们要让眼、耳、手、口、脑都动起来,各司其职,各尽其用,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多渠道输入信息,使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积极活跃提高感知的精确度,思维的灵敏度。
通过一个月的党史学习,学习了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所经历入党誓词,认识到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个方面的意义就是要增强我们的历史自信,就是看看我们党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自信,才能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要把握历史的规律。学党史并不仅仅是要了解历史上的知识,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借鉴历史、资政育人、以史为鉴。三是要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通过对时代先锋人物故事的学习,他们都在工作中都把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了大爱无疆的大无畏精神,给广大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党史教育的学习,使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人社政务窗口一线工作人员,我们的一言一行、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代表单位的形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坚绝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热本职岗位,敬岗爱业。这是做好窗口工作的基础,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以积极的心态来开展工作,以积极的心态服务群众;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这是做好窗口工作的保证,前来办事的人员有什么困难,窗口工作人员的我们要在爱心的驱动下,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三是微笑服务。在各种环境下,有人高兴,有人愤怒,办事人员多经过长时间的排队,难免有人会夹杂各种不满的情绪,而微笑是每一个人最富有魅力的肢体语言,所以优质的服务和微笑平复每一个群众情绪的最好良药。
一、 我国目前外汇市场状况
出口企业面临汇率风险,自然就有避险需求。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高,金融衍生品丰富,交易主体多样,规模很大,流动性强而且金融创新力强。企业有避险需求根本不用担心工具不够用。但中国实际是,企业仅可以选择远期结售汇和掉期这两个工具来规避外汇交易风险,出口企业大多用远期结汇。据央行2006年2月调查显示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的状况,有91%的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避险,剩下9%的企业则运用外汇掉期或境外无本金交割NDF,几乎没有其他方式。
目前人民币远期结汇定价高,以致出口企业宁愿承担风险也不愿为避险支付高额交易成本。外汇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像有远期结售汇业务银行需要授权,导致一定程度垄断,给客户的价格当然不那么理想。目前银行与客户间远期外汇合约交易币种有限,期限短,交易成本高,还有很大局限,属柜台衍生品不能反向操作,不如期货期权等交易所产品灵活。
汇改后避险要求刻不容缓。央行2005年8月就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改革汇制、发展外汇市场,政策新突破主要表现在:
1.扩大银行间汇市交易主体,放宽准入条件。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的出口企业,亦可进入即期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
2.允许商业银行自主对远期结售汇和掉期定价,意味着企业有一定的谈判空间,可以争取用更低的成本来套保。
3.放开交易期限。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按照自身的风险敞口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或掉期合约,从而避险。
4.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放宽到现在只要有即期结售汇业务和衍生品交易业务的银行通过备案均可开办。市场化程度的增强使企业可选择期限和成本相对适合自身的银行做套保。
二、避险产品创新构想
1.产品简述。鉴于中国目前的避险产品市场不成熟,但企业又有强烈的避险需求,建议银企联合,共同开发避险工具,既可给银行增加商机,还可为企业量身订做套保工具。本文给出一个创新设计:以企业财报为基础的协议避险产品,希望抛砖引玉。
运用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商实行价格歧视可放大生产者剩余。
远期结汇和期货工具都把汇率锁定成一个值,无论是实力雄厚还是薄弱的企业运用这些工具都收到一样的效果,用一定的成本控制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实际上汇率交易风险带给每个企业的损失感受度是不一样的。同样5%的波动,对于边际利润高的企业,似乎没有变化,但利润本来就微薄的企业则面临亏损边界。当汇率走势明显时,企业难以找到交易对手或要支付高额风险补偿,正如目前的远期结汇成本过高。因为银行吃进的只是损失的可能,当然要求高额补偿。以财报为基础,银企共商避险方案,应该可缓解这些矛盾。
产品描述:企业向银行提供财务报表,银行根据报表具体情况分析其亏损边界,事先确定亏损补偿参考值和盈余返交参考值,补偿比例和返交比例。若汇率波动造成汇兑损失对该企业影响重大(汇兑损失占企业税前年利润的百分比高),银行向企业支付大比例的汇率下跌亏损补偿;若损失对企业影响较小(汇兑损失占年利润百分比小),银行仅需小比例补偿。若企业想进一步降低避险成本,可与银行商讨盈余返交参考值。若年终出口利润超过盈余返交参考值,则据合同返交比例,企业让银行分享部分利润。最后由银行权衡该笔交易对自身的利弊定价。利润高的企业,汇兑损失占比小,需银行偿付的汇兑损失比例小,银行收取风险补偿也小;利润本来就低的企业需偿付的比例高,当然避险支付成本也高;若企业愿与银行分享超额出口利润,银行可据这一条款进一步降低产品定价。总的来说实现了差别定价,企业支付的成本降低了,因为银行只需要根据企业必要救济部分进行偿付,且还有分享企业盈利的机会。
2.优势及可行性。
(1)照顾在相同汇率变动状况下不同企业的损失感受程度,让汇率交易风险在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坏的企业和银行三者间更加公平地分散。
(2)银行吃进的风险明显减小,汇兑损失发生后不需为所有企业的全部损失买单,而是据各企业的具体状况有差别补偿,还可分享企业利润。这样消除了银行避险产品定价高的根源,企业可更廉价地为自己的风险套保。
(3)企业实现“与狼共舞”,虽还有风险敞口,但照顾了企业具体财务状况,使避险成本下降,与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整体目标一致。这种安排使好企业和坏企业出口年终利润的反映将更加平稳,减少来自汇市波动的影响。
3.注意事项:
(1)银行进行差别定价,需要对每个企业的利润有较为精确的估计,不致于定价过高而流失客户,也不能定价过低而自己承担损失或过量风险。确定亏损补偿参考值和盈余返交参考值,以及补偿比例和返交比例是整个产品设计的重点,也是银行给产品定价的最终依据。
(2)风险控制把好关,谨防银行业务人员与企业串通。当企业实际损失风险大,而银行业务员隐瞒其风险或低估损失偿付义务,高估利润而收取低费率,到最后让银行承受整个协议过程的损失而得不到相应的风险补偿。因此除了产品定价技术是重点,还要严把人员的道德操作风险。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新能力;历史与现状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5.059
艺术教育的含义从广义上来说是美育的核心,主要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含了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表现和发挥是基于鉴赏、认知和感知程度、想象思维模式等,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学校教育做了相应的改革,新课改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结构包含了强化艺术教育,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目前,不少学校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过来,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艺术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
1.艺术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历史
艺术教育属于教育范畴中的一种,国家注重教育,重点扶持学校的教育办学是由于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或创新性人才,有利于促进国家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1]。创新能力的表现和发挥是基于鉴赏、认知和感知程度、想象思维模式等,从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味着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纵观世界历史上的每一次经济进步发展、工业发展,皆是人类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对事物有着一定的认知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有新发明产生而推动的,概括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就是一部创新史。例如: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塔发明了相对论和分子理论等,这些发明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文化等取得了飞跃的进步[2]。
2.艺术教育及创新能力的现状
目前,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紧密联系关系已被认可,不少学者也发表了许多关于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理论与见解,但是缺乏实际运用的理论案例或指导方法。艺术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影视教育、美术教育等,涵盖范围较为宽广,学校教育者或学术研究者一般指针对某一方面的教育进行研究,缺乏对整体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导致教师难以系统地把握艺术教育的关键,使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具备较为强烈的情感特征,一些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中却忽略了情感教育,导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的作用。
二、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通过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智与德发展,忽略了对学生美的培养,艺术教育发挥的效益作用不大。教师在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例如: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时,教师给出一个涵盖内容广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选择角度进而创作,不给学生拟定标准或设置条框,只要学生的创作内容符合题目意思即可。教师完成课时教学后,可带学生参观相似主题的画展,或参观艺术博物馆,让学生自主进行感知,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或引导学生进入某种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感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参观相关主题画展或欣赏博物馆艺术的氛围中容易得到关于创新性的启发。
2.注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能够主导行为,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感感知能力,注重让学生多方面理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著名交响曲,在不告知学生是何曲名,来自哪位音乐家的作品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情感,学生根据自身感悟的内容与情感进行画面想象,音乐欣赏完成后,让学生用舞蹈或情境方式还原自己想象的画面。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从本质上讲,创新也源于对事物存在不同的见解,创新者通过将独特的见解艺术相结合而使创新具备独创性。艺术教育不但是技能知识的传播教育,更是引领学生体验艺术中饱含的情感,带领学生欣赏美,指导学生理解创造美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艺术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例如:教师在进行影视教育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舞蹈视频,教师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的感受讨论艺术语言的种类与艺术表达的手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观点与视频内容不符合或者联系不大,教师不立刻做否决,而是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错误。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潜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创新性人才始终是社会人才需求的首要。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方能使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佳.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4):50-51.
引言
资源共享和文化传播的进度决定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在网络信息时代,在人民日益上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倡导下,以纸质资源为主要信息资源的县级图书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它的管理和发展需要探索新的方式。
一、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及问题
1.服务资源缺失
作为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服务资源决定了县级图书馆服务职能实现的好坏。虽然现在很多县级图书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着力提升服务资源的共享性,可是受制于财政拨款和过往经验,纸质资源仍然是县级图书馆的主要资源。纸质资源成为很多县级图书馆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的唯一或者说主要途径。另外,纸质资源每年增加的数量也不多。比如有些县级图书馆每年的新书增加量还不到千册,甚至只是增加当年的期刊报纸,不增加书籍。
2.服务素养低下
现在大多县级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多是非专业人士,他们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多是凭借过去经验,很多都不具备管理素养和服务意识。他们无法感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也无法发掘创新新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对待工作缺少热情、缺少创新;对待读者缺少耐心、缺少激情。比如他们很多都是中老年妇女,在家谋个清闲的差事,对待读者时表情呆板、语气僵硬。图书馆管理者也少有对服务者的培训,也鲜有非常深刻的服务理念。由此,由上及下的服务理念缺失造成了他们的服务素养普遍低下。
3.服务方式单一
现在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多是“被动式”的,即图书馆坐立在某个地方,只是一个建筑物等待读者的光临。受制于前文所说的服务素养,他们对待读者大多是机械式的,只是按照馆中既定的借还书流程接待。受制于服务理念,很多县级图书馆缺少宣传工作,服务仅限于管内,少有主动前往社会了解民众所需所想,也不会根据民众需求充实馆内资源。
另外,信息资源缺乏,电子阅览室稀少,也就制约着图书馆的服务方式[1]。他们无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让读者能够广泛的接触到信息时代的产物。
4.服务效能低下
县级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是公共的,是针对县内生活的每一个群体的。但是走进他们,会发现充斥着老年读者,主要是在阅读报刊;中小学生,主要在阅读一些儿童读物。青年、中年读者稀少,这也就反映着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低下,不能提起县内民众的阅读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中青年者外出打工或者本身工作繁忙,前往图书馆读书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图书馆的宣传不到位,提供的馆内资源针对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导致的。
二、县级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对策
1.提升硬件条件
信息时代给所有民众带来的收益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享受信息时代的红利的前提是具 有良好的硬件条件。所以县级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第一步,就是提升硬件条件,尤其是针对信息时代的硬件条件[2]。作为县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深刻分析馆内现状、服务需求和服务目标,制作报告向县级文化部门申请,以获得政府的财政经费。同样,也可以鼓励民众,尤其是发动宣传鼓励企业家对县级图书馆进行捐款建设。硬件条件主要是提升馆内的装修条件,使民众感到舒适、乐于阅读;购买计算机和网络,建立电子阅览室,使民众能够置身于信息时代;购买相应的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扩充藏书,改变以前几年才更新一次的状态。
2.规范馆内管理
服务跟不上的主要原因在于提供服务的个人。所以作为县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手段。以往那种清闲、混日子的服务模式必须取缔。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鼓励竞争上岗。在岗的管理人员需要做到一岗一责,对每一个岗位进行授权管理,并且所赋权限需要与岗位职能相匹配。着重培养资源购进、图书馆间交流人才,以提升图书馆内有效资源,并充分汲取其他馆内的有效经验。奖惩制度的背后必须要有严格的评价监督体系。主要来源于管内管理者和读者两方面,并需要充分重视读者的服务质量反馈,且以此作为馆内工作人员奖惩的依据。
3.创新吸引读者
读者才是图书馆服务的终极对象,读者的数量决定管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可以采用创新方式吸引读者。首先,加大宣传。比如可以通过本地电视、广播等平台宣传;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比如微信、微博等渠道宣传图书馆的新进图书、近期活动等;也可以建立自助图书馆,农家书屋等让民众就近取阅图书。其次,充分了解民众需求,充实馆内资源。不是每一个县的发展状况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县所需要的知识也是有区分的。县级图书馆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县内民众对什么样的知识感兴趣,然后有针对性的配置纸质和电子资源。比如对于江浙一带的商人可能更多的需要管理、商务方面的资源;对于果树种植发达的地区可能需要果树种植经验、方法的书籍。最后,多举办综合活动提升馆内人气。图书馆并不仅仅只能阅读图书,可以举办创意文化服务[3]。比如可以有针对性的举办绘画展、书法展、名家讲座等。借由这些展览讲座,来提升图书馆知名度,同时也可以陶冶读者情操,传播文化,推广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