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

第1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关键词】 精神病;高血压;健康指导

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 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 导致认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在病态心理支配下, 缺乏自知力, 会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而高血压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由于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会出现异常, 因此做好此类患者的健康指导尤为重要, 现将临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5例, 其中男45例, 女40例, 年龄45~70岁, 均有高血压病史, 其中精神分裂症36例, 偏执型精神病20例, 抑郁症19例, 情感障碍性精神病10例。

1. 2 健康指导方法

1. 2. 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神病不仅仅靠药物来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也同等重要[3]。由于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疾病, 会出现焦虑、精神压力大的心理情绪, 大部分患者存在幻觉、妄想的症状, 往往不能主动配合治疗, 加上这两种疾病都需要长期或者终身服药, 会让患者产生心理恐惧甚至逃避, 此时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采取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措施, 间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 指导患者如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改变患者的某些不当心理状态和行为, 帮助患者去适应新的人际交往以及住院环境, 尽力为患者创造适宜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回归社会[4]。

1. 2. 2 疾病知识指导 精神患者缺乏自知力, 对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全面, 甚至采取否认的态度。护士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文化层次制定个性化的指导内容, 向患者讲解精神病和高血压的诱发因素、潜在危险和有效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吸烟患者应劝告戒烟;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整心态, 避免因过度兴奋、激动而诱发血压升高。在连续动态的护理过程中, 根据患者精神症状和血压控制水平来更换宣教内容, 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 以免引起患者反感, 影响治疗和康复。

1. 2. 3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对于此类患者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对病情的稳定和减少并发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能主动配合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护士向其介绍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限制钠盐摄入, 增加钾盐摄入, 少食咸菜和火腿等含钠高的加工食品;教会患者如何计算盐的摄入量、监测体重, 鼓励患者多吃蔬菜, 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 合理膳食, 营养均衡[5]。对于有严重精神症状, 不能主动配合的患者, 采取专人看护, 严格监督。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 取得支持和理解, 让其起到监督和协助的作用。

1. 2. 4 合理用药指导 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自身的特点以及降压药的种类, 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 按时按量服药。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差, 护士应统一保管药物, 认真核对药物, 注意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用法和不良反应, 时刻监督患者服药, 保证服药入胃, 避免漏服。同时认真观察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指导患者如何预防因血压突然降低而发生的跌伤。告知患者突然停药, 会导致突然血压升高, 也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甚至危及生命。

1. 2. 5 适宜的运动指导 适宜的运动, 对于稳定和缓解病情, 有着重要的作用。精神病患者由于某些心理特点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应根据每例患者的精神状态、高血压分级选择适当地运动, 合理安排运动量, 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在患者运动时, 应有护理人员陪同, 指导患者做适量的运动, 防止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 引起血压突然升高, 造成危险。需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应由护士专人看护, 监测血压, 由护士照顾患者生活起居, 避免劳累[6]。

1. 2. 6 病情监测 精神病患者受症状支配, 对病情的关注程度差。护士认真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向病情稳定, 能够配合的患者介绍监测血压要做到四定(定时间、部位、、血压计), 正确表达血压波动时的自我感受以及用药后的反应[7];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 由护士监测患者的血压, 连续、动态的记录血压的波动范围;出院患者要发放爱心联系卡, 包括联系方式、疾病知识、应急措施等, 严重者随访1次/周, 其他患者每2周随访1次, 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病情观察, 血压监测, 保持随时的通讯联系。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85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经过健康指导, 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且治疗后的舒张压(84.2±4.6)mm Hg (1 mm Hg=0.133 kPa)及收缩压(129.4±9.7)mm Hg明显优于治疗前的(96.7±8.4)、(143.5±12.7)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近年来, 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社会竞争激烈, 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加, 精神病和高血压患者逐年上升, 人们对精神病存在偏见, 甚至歧视, 加之两种疾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大部分患者因为精神症状或心理状态不佳, 对药物、饮食或其他治疗方式有所抗拒, 导致病情加重。有效的健康指导, 可以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病痛, 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是减轻病痛, 辅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患者的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 . 精神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

[2] 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22, 230.

[3] 周玉. 中西医健康教育对80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 四川中医, 2014(12):175-177.

[4] 常翠萍. 补肾化瘀通络汤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四川中医, 2014(12):77-79.

[5] 万亚琴, 张翠英. 解毒通脉胶囊佐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30例临床研究. 国医论坛, 2014(6):18-20.

[6] 王鸿艳. 住院精神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3):335.

第2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主要器官。尤其是口服药物由胃肠吸收后即进入肝脏,在肝内的浓度较血液及其他器官中高。由于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容易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了解哪些原因会造成药物性肝损害及如何预防药物性损害非常重要。

何谓药物性肝损害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主要器官,尤其是口服药物由胃肠吸收后即进入肝脏,在肝内的浓度较血液及其他器官中高。由于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即为药物性肝损害。

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

1.为了治疗疾病,服用了肝毒性药物。这种情况十分多见,例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结核病患者使用抗痨药物,脏器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而这些药物恰好都对肝脏有损害。

2.患者自己乱用药。一些人有病不找医生,自己去药店买药,但又根本不了解所购药物的不良反应,买来就用,结果造成肝损害。

3.轻信广告,购买假药。

4.中西药物混合使用。中药制剂中添加了西药,这时再联合西药,服用的药量超标。

容易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哪些

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相当多,中西药物中都有不少药物有肝毒性,西药最为常见的有:1.抗生素类,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大环内酯类药,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等。2.解热镇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等。3.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4.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5.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6.镇静药:苯巴比妥等。7.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丙基硫氧嘧啶等。8.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9.降糖药物:优降糖、拜糖平等。10.心血管用药: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第3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7岁。以“情绪暴躁易怒、胡思乱想伴入睡困难2年”入院。患者幼时乖巧懂事,发病以来性格大变。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怒,入睡困难,甚至整夜难以入睡。患者认为别人都不理解自己,包括父母也有很多事情隐瞒自己,很多人会故意用言语来误导自己。在家中感觉有人在监视自己,与父母关系紧张。会间歇性地出现情绪波动,表现为大发脾气,摔、砸房间的东西。入院时精神检查发现:存在感知觉障碍,被害妄想,被监视感,思维被控制感,意志行为减弱,情感反应不协调,自知力不存在。入院后给予心理康复护理常规。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精神症状仍存在,但较前有所好转,对母亲敌意明显缓解,偶有发脾气,甚至某天因情绪爆发,夺门而出,毁坏出租车。事后护理组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了预见性护理,至患者临床治愈康复出院,未有危险行为发生。患者出院后仍存在不安全感,但被害妄想,思维被洞悉感,被监视感,思维被控制感均已消失。与父母关系改善。自知力部分恢复,认为自身确实存在心理问题。

2护理

2.1心理康复护理常规

2.1.1安全和生活的护理 ①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②注意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③减少外界刺激,做好日常生活护理。④了解病人兴趣爱好,满足其合理要求,鼓励参加喜爱的活动,安排体力活动。⑤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2.1.2心理护理配合医生做好支持性心理治疗和领悟治疗,鼓励其说出对疾病和有关症状的认识及感受。倾听时应对每一述说作适当限制,不要与病人辩论。仅在适当时机(如幻觉减少或妄想动摇时),才对其病态体验提出合理解释,并随时注意其反应。

2.1.3健康教育教会病人与家属有关治疗分裂症的基本知识及如何应对各种危机的方法,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2.2预见性护理

2.2.1提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精神科病房护理的重点是避免发生危险行为,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危险行为常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伤人、自伤、出走及自杀死亡等。

2.2.2根据提出的护理问题组织全科护士学习、讨论并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

2.2.3预见性护理的具体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再根据护理计划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以防危险行为的发生:①做好心理护理[3]。新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缺乏自知力,又对医院环境陌生,故不安心住院治疗,护士应热情、主动地向其介绍医院的情况,使其尽快适应医院这个新环境,主动交流和沟通,使之产生一定的信任感。②努力改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情绪,护士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掌握每个患者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及爱好,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③将有被害妄想、自杀观念及冲动倾向的患者安置在视线范围内,以便于严密观察。

2.2.4对新入院比较兴奋、冲动吵闹的患者可实施保护性约束,并做好其他患者的安抚工作

2.2.5严格病区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对不安心住院及病史中有出走行为的患者应多加留意,以防乘机出逃。对病情相对稳定,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而又不能出院者,护士应定期与之交流,做好思想工作。护士应主动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向医生反映,与医生沟通协商,做到密切配合。

2.2.6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指标及副作用准确判断抗精神病药起效的时间,正确区分药物副作用和精

神症状。

3讨论

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进一步重视,精神疾病的治疗正在逐步从粗放式的模式转变为人性化的模式。因此,开放式的心理病房会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控制危险行为,是所有开放式病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此情况下,实行预见性护理,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心理科开放式病房的必要举措。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常受精神症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患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明显减弱或损失,又表现为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等,因此更易发生危险行为。危险行为的发生又常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随着我国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如何防止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的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精神科的医务人员更是如此。危险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只有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并尽可能避免发生危险行为是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重要措施。本例护理结果显示,经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实施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信“防患于未然”更胜于“亡羊补牢”。总之,预见性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2]谢斌.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危险行为的预测[J].上海精神医学,1993,5(2):130-133.

第4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心理面面观:古今人物心理探析》岳晓东 著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躯体疾病在受到控制,可精神疾病却越来越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介绍,当今世界上前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和强迫性障碍,其中精神抑郁症列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跃升到第二位。为此,专家学者惊叹:“精神疾病时代”正悄然来临,人类已由“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

忧郁与抑郁是心灵枯萎的不同表现

在所有精神疾病当中,抑郁症当是最可怕的疾病。它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人的生活意志,也可让一个人整日生活在高度兴奋与狂躁当中。那么,什么是抑郁症呢?

对此,人们要先分清什么是忧郁症与什么是抑郁症。从医学角度讲,忧郁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它通常由于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体力劳累等引起,包含了失眠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神经性呕吐等病症;抑郁症则属于精神病的一种,通常由于长期的自我仇视及情绪低落而引起,它包含了狂躁症、双向抑郁症等。此外,忧郁症患者还多出现人睡困难,入睡1―2小时后即醒,醒后再难入睡等症状,并伴有坐卧不安、无缘无故的恐惧与焦虑等现象。而抑郁症患者则多出现沮丧、忧伤、自卑、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丧失等症状。应该说,长期的忧郁症会导致抑郁症。

此外,忧郁症和抑郁症患者都很容易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怀疑自己的健康出现不利,并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他们都会产生神经衰弱的症状,如精神疲乏、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学习不能持久,头痛、食欲不振、懒散等等。凡此种种,都使得忧郁症和抑郁症患者活得十分的辛苦,十分的不开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会饱受自杀意念的困扰,感觉生不如死。

总之,忧郁症是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是亚健康状态的突出表现,如不及时就诊会导致抑郁症;而抑郁症是严重的精神疾患,也是情绪障碍的突出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完全摧毁一个人的生活意志与身心健康。

就心理学来说,忧郁与抑郁是心灵枯萎的程度不同,是开心能力的不断下降。由此,维护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本质上就是提高并维持一个人快乐的能力。

怎么预防抑郁症

如何预防抑郁症?这需要谈谈精神刺激与性格特点的关系。有些人自己拥有什么从来看不到,看到的全是生活的不足,整日唉声叹气,郁郁寡欢。有许多证据表明,一个人应付精神刺激的方式与他的性格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应付”有三个含义:

(1)对问题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2)对问题的解决是否恰当;

(3)有了忧郁情绪是寻求社会支持还是酗酒或是滥用药物。

第5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产后抑郁症120例,其中初产妇87例、经产妇33例、剖宫产38例。新生儿男性51例、女性69例,产妇年龄19~38岁,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38例、高中39例、大专17例、本科10例、研究生1例。均无严重智能障碍,精神症状或阳性家族史。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通常在分娩后的2周出现症状。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主要临床表现:抑郁、情绪低落、严重焦虑、自责、经常无故哭泣、失眠、容易疲劳、精神不能集中、紧张、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照顾婴儿失去信心、,经常无故发脾气,严重者有自杀倾向及妄想。

2 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

2.1 性格因素: 性格外向者易于平衡心理,抑郁程度轻微,或时间短暂;性 格内向者遇到不良刺激容易发生精神抑郁。

2.2 生理因素: 

分娩过程中,机体内分泌变化很大尤其是产后24小时,妊娠期间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分娩后3~5天逐渐降至基础水平。有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越大。产时、产后并发症及难产、滞产、手术是产后抑郁的常见诱因。产妇疾病,尤其是感染发热或残疾亦可促发产后抑郁,有经前期综合征者较正常人群发病率高。

2.3 心理因素: 好强、固执、敏感等性格或分娩前后心理准备不足,可造成产妇心理紧张焦虑,从而延长产程导致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过多。部分产妇受传统育儿观的影响,一旦出现心理预期失落,情绪大多转为抑郁消沉;由于分娩前后机体内分泌变化,孕产妇情绪自控力差,外界的微小刺激可能成为强烈的心理应激源,而产后的心身疲惫是其在应对方式上多被动采取压抑消沉的行为;对做母亲角色转换心理准备不足,心理上有失落感;部分个体有幼稚化现象,产后育儿知识及经验不足,产生较重的挫败感。产妇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幸事件又大大的影响其心理。

2.4 家庭及社会因素: 

对产妇而言,最大的社会支持来源于其丈夫。个人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对婚姻的满意度,家人对婴儿及产妇的满意度,产后家庭和睦程度,经济负担能力,婆媳关系的和谐程度,产妇自己的工作取向和孩子照看情况等都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2.5 产科及婴儿因素对分娩方式、分娩疼痛感到恐惧,产时并发症是产后抑郁发病的主要因素。剖宫产对产妇心理会造成更多的不良影响,剖宫产产妇心理压力较大,这可能与疼痛、出血、活动不便、对新生儿的担心等有关。同样,有产时并发症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状明显高于正常分娩者。由于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机体变化影响子宫收缩,使产程延长,导致难产,进一步加重焦虑不安情绪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的发生。不良的分娩结局如婴儿身体畸形、生病、爱哭闹等都会引起产后抑郁;母乳喂养困难也增加了发病的危险性。

产科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可影响和改变产妇的情绪和状态。

3 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与母乳喂养

3.1 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健康教育

建立孕妇学校由专业工作人员讲解妊娠、分娩的知识,自我照顾的方法,特别介绍产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什么是产后抑郁症,其发病机理、原因,如何预防,如何处理等等。指导孕妇练习产前运动;与产妇讨论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指导孕妇的饮食和营养搭配。帮助孕妇了解分娩过程,并对有并发症的孕妇积极帮助其调整心态使其树立信心`减轻紧张与恐惧心理.

3.2 在分娩过程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分娩过程中有92%的产妇有恐惧心理,工作人员态度热情,分娩时的疼痛影响进食,消耗增加产妇处于疲乏劳累状态,生理上的不适应会导致产妇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在全程持续给以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鼓励并帮助产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体力。医护人员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语言是信息传递最好的媒介。用亲切、友善的语言指导产妇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通过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她们处于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减少分娩方式及产时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积极处理孕妇异常情况,尽量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分娩时可根据产妇需求安排其丈夫在场,以减少产妇的恐惧与不安。

3.3 产后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

泌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有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的生理过程,催乳素在泌乳的启动和维持乳汁分泌中起重要作用,频繁吸吮及乳房的排空亦是重要因素。抑郁的产母因神经内分泌的显著变化,影响了乳汁的分泌,同时由于情绪低落,容易疲劳,饮食睡眠欠佳,自认为乳汁分泌不足,不积极进行早吸吮,按需哺乳,影响婴儿吸吮的次数和乳房排空,致乳汁分泌始动时间延迟,乳汁分泌量不足。胎儿娩出后,进行早接触,建立母子感情。通过新生儿的吸吮过程,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并为母乳喂养的成功奠定基础。

3.4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

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可以使产妇心情舒畅。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应加强护理工作的效率,治疗、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落实陪伴制度。过度的困乏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激若,尤其是敏感问题,比如婴儿的性别、产后体型的恢复、孩子将加重经济负担等,应尽可能避免。

3.5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

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正确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气质,往往感到十分困难,这时应积极主动与产妇交流,用心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同情心,主动关心她们,鼓励她们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常向家人及朋友特别是丈夫倾诉,多与其他新妈妈聊天谈谈各自感受。保持愉快心情,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妇自认为无能的心态,运用母亲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婴儿,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提倡母乳喂养好。

3.6 保证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

丈夫应主动协调好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尽可能多陪伴在产妇身边。家庭、社会及其他有关人员应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要耐心倾听其倾诉,使其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消除苦闷心境,感到自己在社会中、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指导产妇注意调整心态,加强产后的生活护理,正确对待和处理产褥期间工作生活的各种变化,尽早融入社会生活中。

第6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

WHO规定的低血糖症诊断标准是:1、具有低血糖的症状;2、血糖≤2.8mm01/L(50mg/d1);3、服糖(即碳水化合物)后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低血糖的表现多种多样,由轻到重可经历三个阶段:

1、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阶段: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软弱无力肢凉手抖、饥饿感、头晕等等。

2、神经缺糖阶段:可出现各种精神异常的表现,如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语增多、思维混乱、答非所问、兴奋躁动、神志恍惚、幻觉等等,此时常被误认为精神病,而贻误治疗。

3、意识丧失阶段:患者完全失去知觉,发生抽搐乃至昏迷,最后变成植物人,甚至死亡。

症状典型的低血糖诊断并不困难,需要警惕的是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的低血糖往往容易误诊或漏诊。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往往没有明显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心慌、出汗、乏力、焦虑,而突出表现为意识朦胧嗜睡多梦、语言不清,不能正确辨别时间和地点,常被误认为是动脉硬化的表现。也有些老年患者。低血糖反应毫无预兆而突然昏迷抽搐,被误认为是“中风”而就诊于神经科。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家人发现患者有言行举止反常,应立即测一下血糖,看看到底是不是低血糖。如当时没有条件测定血糖。也可进食一些含糖的食物(如糖果)或含糖饮料。如果症状缓解,那么低血糖的可能性很大。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1、胰岛素分泌延迟引起的低血糖

在糖尿病前期或早期阶段,尤其是伴有肥胖者,其血糖和胰岛素的分泌不能同步,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血糖高峰时,而胰岛素未达到高峰,当血糖逐渐下降时,胰岛素的高峰却来临而产生了低血糖,患者多在餐后3―5小时后出现低血糖反应。

2、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低血糖

(1)胰岛素剂量过大或病情好转时未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注射混合胰岛素时,长、短效胰岛素剂量的比例不当,长效胰岛素比例过大,易出现夜间低血糖。

(2)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不好,使吸收的胰岛素时多时少,吸收多时可产生低血糖。

(3)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或因食欲不好未能摄入正常的饮食量。

(4)临时性体力活动量过大,没有事先减少胰岛素剂量或增加饮食量。

(5)脆性糖尿病及病情不稳定者,易出现低血糖。

(6)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时。

3、口服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

主要见于磺脲类降糖药,尤其是那些强力长效的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其原因多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后没及时进餐或进食量太少、或两餐间及睡前没及时加餐所致。

4、营养不良、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患者肝糖原储备不足,或肾脏对胰岛素的灭活及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导致低血糖。此外,过量饮酒,特别是空腹饮酒也可引起低血糖。

5、相对性低血糖

所谓“相对性低血糖”,即在治疗糖尿病时,患者原来的血糖较高,注射胰岛素后在短时间内血糖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所测血糖仍在正常范围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糖尿病低血糖的急救

低血糖的处理关键是及时,患者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必须及时处理。无昏迷且能进食的患者可以进食高糖食品,如馒头、饼干、糖果、巧克力等;如果患者服用的降糖药中有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倍欣),其发生低血糖时只能用葡萄糖纠正。15分钟后症状仍不缓解可重复进食一次。重症患者如果已经昏迷,不要给患者喂食,以免发生误吸导致窒息,应采取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一般用50%葡萄糖40毫升静脉推注,同时监测血糖,必要时用10%葡萄糖静脉输注,维持血糖在6~10mmol/L左右1~2天。

如何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应尽量予以避免。低血糖发生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认真寻找低血糖的原因,首先要排除饮食、运动、情绪变化等方面的因素,然后再考虑药物使用是否合理,而不要一上来就减少药量,另外,还要加强平常的血糖监测。具体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时进食,主食应选择干性食物,避免饥饿。流质食物吸收快,餐后血糖升高快,维持时间短,易造成下一餐前的低血糖,而干性食物吸收慢,餐后血糖升高慢,维持时间长。

2、避免饮酒,尤其避免空腹饮酒。

3、运动之前必须检查血糖,如血糖低于5.5mmol/L,建议锻炼前吃4块咸饼干或一个小苹果。

4、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慎用易引发低血糖的优降糖等强力降糖药物,且血糖控制标准也不宜过严,应在糖尿病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第7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关键词】双重督导;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32-02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double supervision of rural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e influenc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 Methods: 75 cases were randomly me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rural living in schizophrenia, to control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medication adherence to patients with dual supervision that hospitals and families of patients with double medication adherence supervision, first in the hospital patients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ment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knowledge family support intervention guidance, after discharge to hospital patients who regularly supervise and control group, only in a patient in the hospital, after discharge drug supervision by the hospital only family no longer interven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survey. Results: patients with dual supervision medication compliance improvement, treatment, symptoms control initiative enhance ideal, the recurrence rate is reduced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Double steering;Schizophrenia;Medication adherence

精神分裂症是我国精神疾病之中最常见、多发疾病,近几年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而且还加重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而症状的控制主要以长期口服药物为主。调查显示[1],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维持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为改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笔者对7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施行双重督导即医护人员对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和服药督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家庭支持的服药依从性督导,结果在改善服药有依从性、安全性方面效果良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从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出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75例,分成干预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平均年龄(27.6±1.92)岁。对照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平均年龄(29.6±1.67)岁。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干预组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双重督导即医院和家庭对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的督导,首先在住院期间医院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服药督导并且还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家庭支持干预的指导,出院后在家庭严格督导的同时医院定期对患者进行督导,包括电话及家访。另外医院还自制患者随访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服药情况、家庭支持等。专业人员根据患者健康档案记录,采用电话追踪及家访的方式,分别于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两个时间段,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随访,并根据调查表内容逐项询问、记录,以期掌握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并从治疗依从性的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教育、督导,使患者能够坚持服药,同时提醒家属完善家庭心理系统,配合专业人员进行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及服药督导工作,防止疾病复发。

1.2.2 对照组:对照组医院仅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服药的严格督导,并且住院时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家庭支持干预的指导,患者出院后的服药督导仅由家庭单方面督导,医院不再进行干预。

1.3 评价指标:“按时按量服药”者评为依从,“药在服用,但未按时按量服用;或未服药”者评为不依从[2]。复况依据监护人提供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精神分裂症复发按照CCMD-3诊断标准[3]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1。

2.2 两组出院后复发率比较:见表2。

3 讨论

表1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例,%)

表2 两组出院后复发率比较(例,%)

3.1 影响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

3.1.1 知识局限:患者对精神疾病防治常识缺乏,对病的概念认知仅限于普通的生理性疾病,对精神或心理方面疾病缺乏认知,患者及其家属有一部份人认为躯体无不适感即是无病否认有病,对疾病的文化信念差异,少数地方容忍病态行为,担心成瘾、致癌、丧失生育;或认为病已治好,不需再服药。

3.1.2 经济条件制约:社会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影响患者依从性,农村由于其特定的原因即形成了其依从性差。患者工作和劳动能力下降致使其少或无经济收入,加上患者要长期服药使家庭支出增加,造成难以承受的家庭负担。

3.1.3 身体原因,症状的影响:患者过于强调夸大人的主观控制能力,认为自己不需服药也会好,也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情感,忽略药物的治疗作用,过多关注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药物副反应存在恐惧和厌恶心理。

3.1.4 自知力缺乏:文献报道[4],50%~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仅迫于家庭的压力接受治疗。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支配下拒绝服药[5]。

3.1.5 与家庭社会相关的因素: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相当匮乏,且农村人群对精神病知识知之甚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都怀有耻辱感和难以接受疾病,所以很容易动摇对疾病的继续治疗[6]。家庭成员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和态度也会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2 双重督导对提高服药依从性有积极作用:复发率的高低与患者能否坚持服用维持剂量药物有关,社会支持系统好者,服药依从性好,复发率低[7],因此,提高服药依从性是现代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8]。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出院后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导致患者不能正常的、按时的、准确的服用药物,从而导致精神症状的复发,笔者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后进行双重督导,指导患者家属如何识别复发的“预警症状”,如何预防复发,怎样给患者进行家庭护理等等,从医院和家庭两个方面对患者服药进行督导。进行双重督导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好转,治疗主动性增强,症状控制理想,复发率明显降低,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吴敏仙,周玲,李焕民等.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42

[2] 朱紫青,张明园,瞿光亚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研究(I)[J].四川精神卫生,1996,9(2):73-76

[3] 中国精神科学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7

[4] MintzAR,Dobson KS,RomneyDM.Insight in schizophrenia,a mela-analysis[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3,61(1):75

[5] 于瑞彦,冯梅,寇子辉.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护理时实践与研究,2008,5(5A):78-79

[6] 付华秀,杨孝忠,姚立萍,等.家庭护理干预对农村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9:4-5

第8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关键词】孕前健康教育;出生缺陷;孕期保健;医学检查;优生优育

婚前健康教育现已成为婚前保健技术服务的法定内容和重要策略,对于优生优育国策的执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婚前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婚检质量、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根据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了婚前保健的法定服务内容,婚前医学检查及咨询和婚前卫生指导。而婚检是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病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的医学检查,既对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指定的传染病、有关精神病等检查。

婚检能够及早发现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与病死率,实行优生优育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等作用。我国每年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加上0~14岁期间出现的先天残疾率共为4%~6%。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残疾儿童80万~120万。目前,遗传病患儿一旦出生后,还没有很好的手段可以根治。所以,遗传病重在预防,我们要采取各种检查手段,以杜绝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按照政府以及相关法律等方面的规定要求,早已积极开展免费婚检工作,实行专人管理工作,检查对象统一检查项目,听讲座,遗传病咨询等全面干预措施,实施二年来随机抽查90例与2008年未进行婚孕前检查产妇90例对比,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P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进行婚检的新婚夫妇随机抽取出90例,年龄20-45岁,文化程度:大学22%,中专(高中)45%,初中以下33%:职业:干部19%,工人43%,个体户19%,农民21%,家务8%。以上资料与2008年首次门诊检查孕产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①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医务人员从事婚检咨询指导工作,将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进行婚检的新婚夫妇建立健康档案,专人管理,婚孕前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婚前性知识教育,婚后生育计划安排,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遗传病和优生优育咨询,孕前检查和影响优生优育可控因素进行孕前干预。②配合政府开展免费婚检工作,广泛开展优生优育的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本地电台、电视台、报纸开辟健康专栏,制作发放宣传手册,使群众有机会获得婚孕前保健知识,认识到婚孕前检查的重要性,提高其自觉检查的意识。③每月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并且要求每对夫妇都听讲座3次,讲座内容:如何预防出生缺陷、医学检查的作用与意义、孕前准备及孕期保健、传染性疾病、遗传咨询内容等。

2 结果

2.1 婚孕前检查疾病结果 90例婚孕前夫妇中有22例检查出异常和疾病,阳性检出率24.5%,其中生殖系统疾病患10例,占11%,遗传性疾病1例占1.1%,传染性疾病5例,占6%,内科及其它6例,占6.7%。婚检要求外的优生优育的检查项目有染色体检查、致畸五联、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性传染病等。通过对婚孕前夫妇家族史的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检测,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检出可能影响优生优育的疾病或异常,积极治疗,根据指导及干预尽量让一切有害因素在婚孕前消除。

2.2 实施免费婚检和生殖健康教育干预 2年以来,加强了优生优育知识的宣教,婚孕前夫妇掌握了更多的保健知识。受孕的生理、胎儿宫内发育的过程等健康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到受孕中最易引起缺陷的时期等醇要知识,吸引了更多的育龄妇女前来听课,尤以文化程度低的夫妇更为认真。学习前后答卷正确率也有所提升,据统计学分析,P

表1:婚孕前健康教育学习前后答卷正确率比较

学习内容

学习前(%)

学习后(%)

孕前保健以及营养

30

96

如何预防出生缺陷

18

93

性疾病防治

26

92

遗传病咨询

30

87

孕前检查项目的重要性

39

94

正常受孕的生理过程

18

89

围产期保健

40

98

性知识和避孕节育

32

86

2.3 影响优生优育因素 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性、遗传因素和不良因素接触,孕妇年龄、居住环境污染、孕期疾病,早期用药、孕期并发症防范等。听课后的夫妇能改变不良因素,禁止吸烟喝酒、不洁性生活等不良习惯,有病治病,保持心身健康。

3 讨论

3.1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彩超、胎儿心电图、妊高征监护仪等先进仪器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大的提高了产前诊断技术水平,这样可以做到产前筛查诊断,早期发现畸形,早期终止妊娠,有效降低出生缺陷。

3.2健康教育干预提高了婚孕前夫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健康教育讲座是很受欢迎的,对学习掌握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教育是最好的途径。从学习前后调杏结果评价,能了解不良生活习惯,传染性疾病,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的内在联系,加强孕期保健,孕期尽量避免接触农药、工业毒物、宠物、致畸药品、合理膳食、增强体质、尽早期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通过讲座,宣传单,一对一的咨询等及时干预,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办法,帮助其作出对双方和下一代健康有利的决定和安排,达到自我健康及孕育优良下一代的目的。

3.3婚孕前检查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出生缺陷最合适的时期,完整的婚前检查包括三个方面:体格检查、婚前性知识咨询、婚后生育计划的安排。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包括孕前防范,孕期保健及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及干预。

综上所述,婚孕前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是婚孕前夫妇落实各项相关全身检查和化验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产检率的手段,使婚孕前夫妇提高了对优生优育的认识,预防出生缺陷,促进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l] 范迎,孙江平,等.婚前医学检查开展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06,3(22):225.

[2] 赵静,刘小宁,吴丽蓉,等.加强孕前医学检查促进优生优育[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308-309.

[3] 杜莉,陈英耀,等.婚前医学检查的作用与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448.

第9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工作模式

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各级人员的重视。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最直接的老师,理应在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该承担起宣传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学生、解决学生问题的职责,有必要探究一套心理健康工作模式。

一、提高个人能力,创造良好班级环境

辅导员应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巧,了解心理问题的基本分级和分类,了解自己所能解决的问题级别;掌握如何鉴别问题学生及如何初步处理的知识。

辅导员应该深入剖析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自我成长,同时用自己的知识、价值观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辅导员需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评奖评优、违纪处理等常规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班级环境;认识学生工作的任何部分的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尽量做到真诚、耐心,公平、公正、公开。

二、介绍基本知识,宣传学校心理工作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工作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可以利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任何机会,分层分阶段地宣传基本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重视了解并正视问题。

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应简要说明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综合发展的影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介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服务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联系方式和地点等。其次,从大二以后,辅导员应逐渐让学生了解常见及异常心理问题的表现,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预防和维护心理健康,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技巧。最后,在平时的活动中,辅导员应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宣传周、电影赏析、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正确认识和参与新生心理测评,提高心理测评的真实可靠性。

三、建立心理档案,健全危机防护系统

根据学校心理测评结果的反馈和个人平时的观察,将班级学生分级管理。一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如精神病、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员应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各种支持工作。二类是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占学生人数的70%左右。这类学生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尚未影响其他方面,持续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辅导员应给以基本的心理咨询,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三类是正常学生。辅导员可通过日常培养,宣传基本心理知识,让他们在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帮助同班同学走出心理困惑。

建立“医院学校院系班级”四级心理防护系统。辅导员应了解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明确自己是四级防护系统与学生关系最密切、最基础的阶段,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将严重问题学生上报心理咨询中心,帮助一般问题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带领全班学生互帮互助。同时,辅导员在班级心理健康工作中,也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委员班干部、任课老师寝室长”心理反馈系统。各级干部协同心理委员从日常观察、课堂表现中收集学生心理信息,上报辅导员,辅导员做出分类处理计划。

四、鉴别问题学生,关注重点学生

心理问题学生的鉴别渠道有:(1)参考学校心理测评的结果反馈。依据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评的反馈结果,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哪些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学生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共同解决;辅导员在学校测评外,可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测评,如学习压力、性格测试等了解班级学生情况。(2)观察学生平时表现。要及时关注迟到、旷课、早退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存在生活习惯、情绪问题,辅导员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动态;辅导员加强与各科老师的联系,了解在上课过程反应异常、行为怪异学生,发言紧张、不敢上台讲话、课堂捣乱学生。(3)深入了解学生动态。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课外活动、寝室生活中,寝室长定期汇报寝室动态,关注孤立、不合群、情绪和行为反常学生,班干部及时汇报学生信息,密切关注其他学生的行为表现,行为反常、孤僻、特别内向、敏感、偏执的学生。

辅导员要善于关注重点人群、特殊时期的心理动向。性格内向、家庭贫困、亲子冷漠、单亲家庭、学习困难、网络成瘾、重大特殊事件经历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极易出现问题。还有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时期和阶段,如大一新生容易出现适应困难、人生目标困惑问题,大二、大三学生容易出现恋爱、人际交往、情绪问题,大四、大五就业考研问题;新生入学、考试来临、考试结束、失恋、大赛前夕、竞选失败、比赛失败、放假前后、考研应试、结业面试前夕。平时辅导员充分利用班干部、心理委员建立心理档案,摸清不同背景学生信息,防患于未然。

五、对问题学生的处理:区别对待共性和特殊问题

通过心理测评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呈正态分布状态,心理非常健康和非常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的学生只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状态。辅导员需要区别处理这些特殊的个体问题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1.特殊问题的处理

对于学校心理测评之后或者辅导员自己鉴别后被判定为或可能被判定为精神病、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积极联系配合学校咨询中心给予学生治疗,定期汇报学生心理动态,做好后期支持工作,如辅导员定期谈心、与家长加强沟通,安排心理委员、班干部、寝室长、亲和力较强的学生与其接近,鼓励、支持其参与班级活动,给予其归属感、安全感,以做好后期康复治疗工作。

2.共性问题的处理

对于心理测评之后显示心理正常或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共同对待,通过班级集体活动来教育和引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1)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团体辅导、课外活动。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开展“赏识你我”的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通过生生之间的互相赏识提高学生自信,正确定位自我目标;“爱你爱我”的主题班会帮助大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与同学、异性及教师各方面的关系;“高校辅导员给大学生的爱情建议”类似的主题班会,站在朋友、老师的双重角度下给予学生感情生活的引导,“你说我看社会不公”等话题的讨论避免大学生对社会产生偏差的认识或激进的态度。团体辅导将心理问题融入集体游戏、活动中,促使个体在集体互动中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于学生心理的维护有着较大的作用。辅导员可以掌握团体辅导的基本知识,利用团体辅导的人际互动的优势,在班级成立活动小组,如人际交往训练小组、自信心训练小组、情绪调控小组、学习提升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使学生在一种融洽、真诚、接纳、温暖的环境中解决共同问题,共同成长。

(2)拓宽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辅导员制订计划,分批分阶段分层次地与学生谈心,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初步解决个别学生的表浅心理问题;有些学生不愿面谈,辅导员可采取QQ聊天、邮件咨询、信件咨询等方式,关注学生博客、空间日志的异常动态,通过飞信、短信发送节日祝福,给学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尊重感。

(3)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贫困生申请奖学金、提供兼职信息,并帮助其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对于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组织干部和其互动,寝室内开展娱乐活动;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开展“一帮一”帮扶活动,形成学习小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学生身边最贴近的辅导员要积极摸索新模式、新途径、新思维,通过建立健全的预防机制、完善的服务机制和快速的应急机制,以发展的思维和创新的手段,统筹安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防微杜渐,把心理障碍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智昱.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5).

[2]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