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范文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

第1篇:清代工艺美术特点总结范文

中国逸笔人物画,习惯上人们称为写意人物画,或水墨人物画。因为称谓的不同,其学术指向也不同。我之所以称它为逸笔人物画,不仅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考虑,而且是从它的表现语言来进行思考的。写意画的中心是“意”,即概括取舍之意,水墨画是从它表现语言命名的,逸笔画则合写意画与水墨画两者之所长,它既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又着重于表现形式,所以它的外延更大,内涵更丰富。

二、逸笔人物画色彩

现代逸笔人物画所用的色彩一般都是以中国画颜料为主,也可以选用水粉画颜料,颜色成分不同,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质与植物质,朱砂、朱、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而花青、藤黄、胭脂等是取用植物的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的颜料,打破了原先的局限性,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都成了经常借用的颜色,甚至和部分水粉色掺和到一起。中国画颜色中矿物质色与粉质性颜色都不易渗化,但却是很容易沉淀的。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但矿物质颜色有不易褪色的优点,画的颜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这样就难以长期保存。

颜料的使用在作画之前就可以把它们一起挤在圆型的调色盘边上,这样调合时比较方便。上颜色的笔一般以专用的兼毫为主,大小各一支就可以。古代逸笔人物画,以水墨为主,用色很少,现在也常用这种方法,如周思聪、王子武的人物画,都是以墨为主,只在人物的皮肤上用点纯净的赭石色调,显得古朴高雅。还有描绘多彩多姿的现代生活用色现在也在逐渐增多,多是由于对重彩工笔画和我国民间及西方绘画装饰色彩的研究,使写意人物画的色彩丰富起来。

用色必须组织好画面上色彩的浓淡、冷暖的对比与和谐。逸笔人物画常常运用空白、疏密来突出笔墨和色彩,笔墨又是画面的基本骨架,所以在构思一幅画的色彩倾向时,必须把黑色、白色、空白都估计在内。一般情况是色彩的强度不可超过墨色的重量,至少在几处主要地方,总是要有几块浓墨压过色彩,这样才能显得比较浑厚。在以墨为主的基础上面,用色要有主色调,如冷色调、暖色调、灰色调、红色调、蓝色调等,以表达各种不同情感和主题的需要。

逸笔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绘画以原色为主,逸笔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逸笔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显得清晰明亮。现代的逸笔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逸笔人物画的原色调比古代的要丰富得多。

逸笔人物画色彩,虽不太讲究明度对比,却很讲究画面的主从关系。一般画面以墨(黑)为主色调,混着使用朱、三绿,这样就不会喧宾夺主,比较生动。有时候为了不让颜色掩盖画的情致格调,可以采用在画的背面设色,这样可增强生宣渗化的效果,使色和墨融合在一起,这是其它绘画所没有的。另外一种就是泼彩法,它是山水画特有的技法,可产生整体而不零碎的效果。它的方法与泼墨或者是没骨画法是一样的。

现代逸笔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调,促进了对复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中国逸笔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但中国逸笔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统一和对比,从而产生丰富而协调的效果。因此一些逸笔画家用色使用水粉(取其浑厚),或用水彩(取其透明)来弥补中国画颜料的不足。

三、逸笔人物画着色技巧

在传统逸笔人物画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固有色之间的界限,目的在于合理地运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协调及最终画面效果。在现代逸笔人物画作品中,人们往往强调色调和画面气氛,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和处理画面的色彩,有的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有的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是仍然需要以所表现物象为依据,尊重物象的整体感受与印象,并养成用色上概念化的习惯。

逸笔人物画着色,反对面面俱到和平均分布,要十分注意留白的地方。例如人物脸部着色,我参照戏剧面谱的特点,额头偏白,下颚部分略为点到即可,两鄂红扑扑,更显得可爱。其它地方也可以如此,如果处处着力,就会吃力不讨好,还不如让它留白,让人有回味的地方。有时为了强调某一亮点,可以即兴在某个部位“碰”一下,就起到“点醒”的作用。逸笔人物画着色讲究浓淡、干湿、透明的效果,其用笔也极讲究气韵生动和笔势及节奏等,有时可以穿过形体,连成一片,因为形体的关系都在,随便你怎么画,都不怕,更会显得作者的用色十分大胆。

逸笔人物画着色既讲究色彩的单纯美,又讲究色彩的浑厚美,所以它常用复色。如人物脸部着色,传统常用赭石,赭石色感沉着大方,上世纪中叶的京派人物画中皮肤也多用赭石,优质的赭石确实很好,但是质次的(如吸管赭石)调墨成色后更暗。我常用赭石、三绿、藤黄、胭脂。朱(朱砂)等,混合使用,这样比单纯使用单色赭石色感更微妙丰富。画女性或儿童的皮肤时,我常用朱、三绿、藤黄等或加白,颜色的鲜艳和沉着,因三绿、藤黄、白的成分的多少而不同。画男性或老人可用赭石加墨、朱加墨或朱砂等。

人物脸部的肤色着色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对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画面需要来处理,可以很单纯,也可以很丰富,甚至留白,或者只在嘴唇、面颊等处着些淡彩;丰富些的脸色即可有冷暖变化,但不要去追求照片或油画的效果,涂色可按结构凸起的“坡面”来用笔,有些地方可让水份自然晕化开去,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手足的着色比脸部要浑厚一些,可趁着还没干的时候用肤色按结构作适当的皴擦烘染,这会更有韵味的。而且人物的脸部和手足的设色要保持统一,轮廓的地方可以在第一遍色还没干的时候加点较深的肤色就可以了。

服饰设色的用笔,原理与肌肤色差不多,就是按衣服结构及衣纹走势用笔,不过不要太拘束了,可以大胆一些,使它的气势通顺流畅。衣着之勾勒与着墨着色在步骤上可以更自由更随意一些,有时可以先着墨(或着色)再勾勒,或只着墨(着色)而不用勾勒,有些衣着上的花纹,可以用色先点画,然后大片涂墨或设色。花纹会时显时隐,比较自然而不会显得生硬。

色彩的功能和笔墨一样,都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一般使用的技巧是勾、皴、染等,其染有凸染(即高染)、凹染(低染)和随线赋染等,其皴擦的技巧和笔墨的使用相同。但反对像工笔重彩画那样“平涂”,而是提倡和运笔用墨一样,涂即是写,写即是涂,每笔都要很清楚。唐代张彦远说:“笔力未遒,空善敷彩,谓非妙也。”清代王原祁也说:“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设色时可视需要,以“高染法”为主,即按照设色对象的物态结构的起伏凹凸关系着色,以表现物象的质感,其方法与渲染皴擦一样,如果需要,也可以采用传统的“随线赋彩”法,来丰富线条的立体感。有时候也可以不必拘泥于个别于形象结构,追求色彩的随意性。例如服饰的色彩,用笔不必太拘谨,不敢让色彩溢出衣服的轮廓线,有时反而有助于体现衣服的质量感和空间关系,以免色彩太干净,而减弱它的表现力。在这一点上正符合徐悲鸿“画宁可脏一点”的要求。

在色彩的使用过程中,它的用色与用墨是一样的:有浓淡干湿、皴擦染的区别;有以墨泼色、或以色泼墨,勾勒、点染等各种技巧;还有“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现代逸笔人物画更是打破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把色彩发挥到极致。它既讲究色彩的情调和色趣,又把“自由抒发为逸”的色彩发挥到极致。

现在,设色技巧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以上所谈的逸笔人物画设色的一些基本技巧,却是最基本的。总的来说,逸笔人物画色彩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它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品味和色彩的感觉,例如李耕先生就十分注意色彩的冷暖搭配和象征意义,用色准确、老到、深沉,故“尊者十有八,大半老颜色”成为他绘画艺术的追求之一。

四、逸笔人物画的最后调整

逸笔人物画的作画过程,是人情感渲泄的过程,然而它也是理性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凡是画得太顺利、一帆风顺,未必是好作品。

调整的阶段,即画龙点睛的阶段。作画的起始,提倡大胆落笔;作画的最后,提倡细心收拾。我们认为调整的阶段是作画的整个过程中最难的时候,一招不慎,前功尽弃,那是常有的事。不过既然有不满意的地方,就要进行加以补充,即使过头过火了,也比放任自流强。李可染先生说:“你觉得该加就大胆就往上加,不怕失败,加坏了,最后总结。敢于胜利,实际上是不怕失败。”所以一气呵成固然是很好,但是如果可以通过调整强化达到更高境界,更会显出作者的匠心和敬业精神。

生宣的特质决定了它只能加不能减的特质,或者采取割补等特殊方法,因此调整的过程其实就是强调的过程,使该强化的地方得到强化,并非面面俱到地再画一次,只要达到主次分明和整体统一就可以了。但凡是名家,无论画面进行到哪个地方,它的整体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

在清代,“四王”的画讲究“静”、“净”的审美境界。中国逸笔人物画虽讲究“静”美,然而也讲究“动”美,这样才能给人鲜活的艺术享受。净是干净,太干净了,一览无余,就缺乏内涵,徐悲鸿先生说:“画宁脏不要净。”就是强调内涵的丰富性。现代逸笔人物画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不净呢?那就是在发挥生宣的特性的基础上,在人作一半,天也完成一半的基础上,发挥逸致、逸情、逸笔、逸墨和逸色,这样才能在保留笔触、笔痕、笔的动势的基础上,讲究色彩的写意性、绘画性与人的性情性。

参考文献:

[1]谢青.怎样画国画[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1.

[2]周积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翟墨总,孙美兰.李可染画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