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河北省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04 [文献标识码] A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自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08年颁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各省市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创新方法工作得以在全国全面展开。
目前,创新方法种类繁多,TRIZ理论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全球的创新和创造学研究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1]。韩国的三星、美国的福特和波音、德国的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应用TRIZ解决技术创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我国创新方法工作也是以TRIZ理论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3]。
TRIZ是俄文Teoria Resheniya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意思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它是上世纪中期前苏联的发明家G.S.Altshuller创立,并由其科研团队发展起来的。Altshuller通过对世界各国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基于唯物辩证法、系统论和认识论,发现了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的背后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有关发明创新问题的基本理论,被誉为解决发明问题的神奇点金术[4]。
1 河北省创新方法推广现状
河北省是我国较早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普及活动的省份,从1999年起就依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创新方法(TRIZ理论)研究,并在小范围推广应用。随着多年连续的支持和积累,在技术创新方法平台、团队建设和推广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有:
1.1 抓人才培养,建设优秀学术团队
河北省科技厅依托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持续支持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开展创新理论研究工作。目前,该团队已经成为一支国内一流且国际知名的学术团队,成为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的重要研究力量[5]。十多年来,檀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传统TRIZ基础上,开展原创性与集成性研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版CAI软件。此外,还将TRIZ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核电阀门、中药机械等产品的创新设计,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檀润华教授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6]。
1.2 抓平台建设,夯实服务全国的技术支撑
在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依托河北工业大学组建了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将面向工程、煤炭、石化、通用机械等为代表的制造业领域开展应用和服务,通过追踪国际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与工程化研究,为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工具,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成套解决方案,为提高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
1.3 抓试点示范,带动全省的推广应用
为深入推进创新方法工作,在2010年开展了河北省创新方法试点市和示范企业的遴选与培育工作。经过组织申报、择优遴选,确定了石家庄市等6个市为创新方法试点市、省科学院等2家院所为创新方法示范院所、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为创新方法示范企业。通过对试点示范单位提出工作任务,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推进创新方法在创新型企业中的应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专利,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其成为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自全省有组织地开展创新方法工作以来,河北省先后经历面、点、线的培训发展过程。先是在全省科技管理系统的普及型培训、地市层面的动员型培训(石家庄、秦皇岛、廊坊),其次是企业的创新工程师培训(新奥集团、长城汽车、天业通联),现在主要进行的是行业的创新工程师培训,已经举办了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河北省创新型企业、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培训,培训人员400多人。
1.4 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统计调查制度
为更加全面把握河北省各地市创新方法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加强创新成果的跟踪管理,河北省建立了创新方法工作统计调查制度。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12年8月开展了全省创新方法工作情况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创新方法工作在河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各试点市和示范企业以及参训企业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5 创新方法应用示范项目
河北省科技厅连续两年设立创新方法示范项目引导资金,引导支持创新方法示范和应用企业对前期培训和应用创新方法过程中产出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应用、推广;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中得以实际应用。
1.6 计算机辅助创新工具的开发
相继开发了单机版和局域网版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现在正在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软件(CAI)设计及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该平台是河北省自主开发的全国独有的创新方法在线工具。该工具将实现创新方法指导的在线实施,为企业技术人员更方便快捷的使用创新方法工具提供服务。
2 河北省创新方法工作面临的问题
企业通过导入创新方法(TRIZ理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7]。我省的示范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同时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社会既有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以及企业原有的研发模式、创新理念、管理惯例也带了一定冲击。在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2.1 全社会对创新方法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创新方法推广工作中发现,新闻媒体对创新方法宣传次数偏少,高水平的创新科普原创资源少,社会大众对创新方法的认知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对于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如何运用创新方法真正实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许多企业管理者还没有切身体会。全社会真正关注技术创新方法的良好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影响了应用推广的深入开展,因而亟须从多种渠道加强全社会对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的认识。
2.2 政府推动工作亟须建立长效机制
各地科技主管部门还没有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的长效机制。大部分地市推动创新方法工作主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而创新方法工作的师资培养、创新工程师培训、企业创新团队的建立、科学工具的研发等都是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创新方法工作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与社会主导迈进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管理与支持来推进这一进程。
2.3 企业文化与创新方法尚需进一步融合
目前,创新方法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引导开展的,少数企业参与其中。大多数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熟悉创新方法的技术人员在企业研发队伍中还是极少数,传统的研发思维、研发流程还是主流。企业在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时,还缺乏一些相应的方案、制度、奖励等配套手段,距离实现创新方法与企业创新文化相融合的目的还有相当距离,真正做到大多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研发设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 对策与建议
3.1 继续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大力提升河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河北省创新方法工作联盟为依托,联合河北省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新技术企业、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行业或专业创新方法培训工作,解决一批企业技术难题,并为企业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针对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人才这一情况,组织引导专家为中小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3.2 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创新方法师资和技术人员梯队。加强人才引进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的良性竞争和流动,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批具有综合交叉能力的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开发创新方法在线工具,并不断充实河北省创新方法服务协作网,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境内外创新方法学术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提供平台;建立技术难题解决案例数据库,并进行深化推广扩散工作。
3.3 帮助企业建立创新团队,并对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果进行专项支持
引导创新方法示范企业在内部建立TRIZ工作室或工作组。设立创新方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并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后续开发和应用,推进创新方法应用成果向现实产品的转化,彰显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显示度。
3.4 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普及
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对青少年的科普宣传,让青少年了解科学工具、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宣传创新方法示范企业的典型案例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人员关注创新方法,从而在全省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3.5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国内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理念、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创新方法理论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于东红.江苏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4-125.
[2]陈宏宇.TRIZ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84-85.
[3]高常青,赵方,吕冰,张大瑞.创新方法推广模式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2,2(3):5-6.
[4]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宋先锋,檀润华创新火种的传播者[J].创新科技,2010(6)38-39.
[6]2008中国创新培训十大领军人物(机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
【关键词】TRIZ理论 优化设计 思考
产品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产品研发或产品改进的过程中注重利用优秀的创新方法,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以纯铜辫子线为例,通过运用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分析现有产品中所存在的问题,挖掘创新的突破点,对产品进行更合理的优化改造。
1 TRIZ理论简介
自从“TRIZ之父”――前苏联发明家兼工程师阿奇舒勒1946年创立TRIZ理论以来,TRIZ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TRIZ理论是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综合体。TRIZ作为一套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通过系统本身的资源解决各要素间的冲突,或者通过已知的信息进行合理科学的推断来解决冲突;TRIZ同时也是一套方法,利用TRIZ理论里面提供的分析模型可有效处理实践中的问题。TRIZ理论通过自身设计的规律和原理,应用创新思维,解决系统中存在的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
2 利用TRIZ理论优化产品设计的案例分析
2.1纯铜辫子线及其应用
纯铜辫子线是由很多根很细的纯铜线编制的像麻花辫一样的粗铜线束,图1为铜辫子线原线见,图2为铜辫子线成品线。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与单根截面积为A平方毫米的铜线或者铜片相比,总截面积同样为A平方毫米的辫子线,电流密度更高,也就是说可以流过更大的电流,或者说流过同样的电流,可以使用更少的铜线;且辫子线具有更好的柔性来吸收这根粗铜线两端连接件的零价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便于顺利地进行装配。纯铜辫子线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有刷电机的碳刷线(见图3)等等。
图1 铜辫子线原线 图2 铜辫子线成品线 图3 电机碳刷线
2.2问题环境描述与原因分析
因为铜辫子线的上述优点,在有刷电机上使用铜辫子线很有必要。但使用中常常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功率几千瓦的有刷电机的铜辫子线在振动测试的时候通不过测试,辫子线根部会部分断裂或者整个断掉。这是因为纯铜线本身强度很低,很细的铜线编织的辫子线很软,而辫子线铜材密度大,质量不轻,振动剧烈的时候,摆动引起变形,不可避免会产生应力。振动得久了,就会出现局部断线的问题。
很显然,如果改动设计,相当困难;如果改动模具零件,需要重新做很多测试。假定设计、各种模具等都已经定型了,各种其他功能试验已经测试完毕且都通过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2.3利用TRIZ理论定义理想解和设计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设计思想是:在同样的外部振动激励下,保留铜辫子线柔软又能导通大电流的优点,同时减小其振动时变形量,从而减小应力,最终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利用TRIZ理论做因果分析,锁定子系统为纯铜辫子线本身。同样的外力,变形减小,应变减小,也就是强度需要提高。而强度提高,势必需要材料变粗,导致材料重量增加,也就是运动物体的重量增加,这又会削弱强度提高带来的优势。也就是说,理想解的基本矛盾是“强度提高”和“运动物体的重量减小”之间的矛盾,提炼出来的基本矛盾对是“强度”和“运动物体的重量”。通过查矛盾矩阵,获得可能的发明原理为“1分割”、“8浮力和反重力”、“15动态最优”、“40复合材料”。经过简单筛选,很容易发现“40复合材料”很适合本问题。“复合材料”简言之就是增加一种新材料,基于基本矛盾“强度提高”和“运动物体的重量减小”考虑,增加高强度低密度材料,结合设计选定符合条件且性价比很高的新材料弹簧钢。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如下:在纯铜线束中加入少许弹簧钢丝或者薄的弹簧钢片,在保持足够柔性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强度,同时只轻微增加了运动物体的重量,从而使得在同样的外力下,变形量减小,应变减小,寿命增加。铜辫子线线束截面结构示意图见图4。
图4 铜辫子线线束截面结构示意图
3应用TRIZ理论的几点思考
应用TRIZ等创新方法,有利于开阔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笔者作出几点思考。
(1)应用TRIZ可使创新过程更高效。一是对于简单明了的问题,可以直接寻找主要矛盾对,直接使用矛盾矩阵寻求方案。二是对于复杂问题,最好划分系统、子系统,进行详细的因果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层级去解决主要问题。例如上面提到的这个问题也能在更高的系统级别解决,只是那样会涉及改变很多零件设计。选择合适的层面去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也是因果分析方法能给出的重要指引。三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有更好的机会找到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打蛇打七寸”、“抓住本质解决问题”……问题最小化,方案最小化,是高效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TRIZ学习应与实际项目相结合。TRIZ理论作为从国外引入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包含了8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系统、冲突矩阵、物-场分析模型、IFR最终理想解、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科学原理效应库等等,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将TRIZ的学习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理论结合实际,利用TRIZ方法寻找技术解决方案,才能更好更快地理解与掌握TRIZ理论。此外,通过TRIZ创新方法成功运用的实例,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关注,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3)应用TRIZ应具备足够的专业领域知识和经验。不管TRIZ理论或其他的创新工具多么强大,使用者自身都需要具备足够深厚而广泛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成功率解决碰到的相关问题。比如应用矛盾矩阵时,通过查表,得到发明原理提示――合并原理,如果当事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也许就不理解合并原理在当前的问题环境中代表的方案是什么,或者误解原理指示的方向,或者是忽略了这个方向。因此,有创新方法当然很好,但不要盲目地迷信创新方法的威力,不要完全依赖创新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丧失了自身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创新方法不是要把创新公式化,而是要多结合实际问题、相关领域知识和经验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韩士德.科技创新也需要“方法”[N].科技日报,2011-01-07.
[2]徐淑琴,王志松.TRIZ理论在产品创新中的应用实例分析[J].广东科技,2014(24):185-186.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1]。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强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引入系统的创新理论教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创新型实践教学策略,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以培养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为促进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的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模块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策略与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TRIZ理论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它使得创新走上了方法学的道路,克服了传统创新方法随机性、无序性等缺点[3-4]。为此,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中引入了TRIZ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TRIZ理论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使机械创新设计从无序的试错,走向了发明原理的类比应用,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设计能力。本文以TRIZ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课程作业为例,介绍TRIZ理论的教学过程及学生对TRIZ理论与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的运用成果,并研究TRIZ理论教学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二、TRIZ理论教学案例
我院在原机械创新课程体系中,针对大学四年级的机电专业学生增设了《TRIZ理论与应用》课程。该门课程紧紧围绕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14个学时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2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际的课题,运用TRIZ理论和CAI软件(PRO/I),学会了对实际的课题进行分析和分解,掌握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论教学部分中,通过贴近生活实际例子类比机电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进而产生概念性的解决方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若干个工程问题,每位学生(研究个体)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各个工程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阶段,首先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系统分析及分解,找到问题的着手点,随后通过方案查询、矛盾分析和发明原理应用,获得概念方案。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课程作业介绍,可以了解学生对TRIZ理论应用过程。作业名称:移动机器人越障能力改进研究。
(一)系统分析应用PRO/I软件的系统分析模块建立功能模型,即按照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性质建立参数化、模板化的移动机器人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模型展现了实现功能的工作原理;表达了各组件间的作用关系;软件自动对不同类别的作用提出“Howto……?”句式的建议。
(二)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利用PRO/I软件提供的RCA(根本原因分析)分析工具,从原因链和结果链两个方向将系统分析得到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层层剖析,通过不断地深究,将问题转变到我们目前可以较为容易解决或者控制的程度。如图2中所示的灰底方块图部分就是根本原因分解图。三轴分析是在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在操作顺序轴和系统资源轴上可以利用的物质、能源、时间等,发现可以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可利用资源。如图2中所示的白色底框的超系统资源部分。总之,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就是寻找矛盾链条并充分发掘解决矛盾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解决方案经过上述问题分解和三轴分析之后,生成一系列具有因果或者其它逻辑关系的问题(howto问题),实现了问题转化链条,针对每一个问题链条,都可以进行相应思考和操作(如搜寻相关解决方案和专利),从而发掘多个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并从中选择难度、技术和工艺较为现实的方向作可行性的研讨,利用TRIZ理论实现对已经简化或者转化问题的各个击破,最终得到用户方案。某位学生经过了问题分析、建模、分解和相应求解之后,形成的移动机器人越障机构的一个创新方案,如图3所示。该双驱动履带结构采用2个动力源,且两动力源均安装在车体内部,分别实现驱动和履带与轮转换的功能,从而可提高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在整个TRIZ理论应用的实践环节中,还适时地组织讨论交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有利于方案的完善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的研究型教学的步骤大概包括:学生接触各类工程资料;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探求过程,将教、学、做融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创造力。
三、TRIZ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TRIZ理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理论、方法和解决方案模型;TRIZ的理论教学实例以再发明的方式展现,用TRIZ路线“再现”发明的方法和过程。因而TRIZ理论为创新教育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TRIZ理论是当代科技创新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体系较为成熟,应用极为广泛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多少世界500强企业所广泛采用,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工具。TRIZ理论所总结的发明方法的有效性也已经被许多现有的发明创造所证实。我校《TRIZ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探索性地尝试了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一学期的TRIZ理论的教学与CAI实训,大多数同学都能突破思维定势,抛弃传统的试错法,而是通过系统分析、问题分解、资源和知识库的利用,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概念性方案。在以往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学生主要利用传统的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或试错法,创新的程度与成败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灵感和经验,当问题的解决方案超出了学生的经验和技术领域时,头脑风暴法和试错法往往显得无能为力。TRIZ理论比传统创新思维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结构化的方法约束创新解的搜索空间,在理想解的指引下,得到创新问题的最优解。因此,利用TRIZ理论求解技术冲突的解法,既方便实用又可提高发明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借助CAI创新训练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TRIZ创新技法,激发创新潜能,以新思维分析问题,以新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会充分利用CAI创新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库,解决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总之,基于TRIZ与CAI的创新方法能够引导和促使学生去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概念性创新方案的产生和创新技能的提升。
四、TRIZ理论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TRIZ理论引入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我国对TRIZ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的推广必须采取有效路径。
(一)设置不同层次理论教学模块基于TRIZ和CAI技术的机械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应贯穿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因此,应该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专业知识增长规律,分层次地开设创新相关的系列课程。可设置3个层次模块,即基础模块、提升模块、应用模块。基础模块。针对基本未涉及专业课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该模块侧重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工程思想的培养,基本上属于理论课程的范畴。提升模块。针对已具有一定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三学生。以TRIZ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创新技法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结合机械专业知识从创新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模块。针对已具有较全面的机械专业知识的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创新理论、创新技法及CAI技术在解决具体机械设计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二)设置合理的实训环节创新教育这条“链”的最难点就是创新实践。为保证TRIZ创新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素质培养型”转变,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置如下实训环节:创新素质训练、创新技法模拟、创新案例分析和创新问题解决等环节。不同层次的理论教学模块中,各实训环节可综合交错。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
(三)合理使用CAI软件CAI技术是基于TRIZ理论,结合本体论、现代设计方法学、多领域科学知识综合而成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合理利用CAI技术及其软件平台,可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前人的智慧,分析和发现技术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将CAI技术融入到创新理论教学中,有利于构建系统完整的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平台。
(四)采用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创造力)为目的,以发现、探索、研究为活动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起着核心的作用。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关键是把各层次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层次”之间的传递性、互补性和协调性。前者为后者打好根基,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深化,做到环环相扣,整个创新教学贯穿成一条线,力求使整个“链”的作用大于各个“层次”之和,最终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
(五)建立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为确保TRIZ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的顺利实施,还需开展阶段性的教学效果评价。可通过模块式的创新技能鉴定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建立由专人负责的学生综合创新素质评价、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评价,为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的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总之,将TRIZ创新教学贯穿在大学本科的教学体系中,构建系统完整的TRIZ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平台,将为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然,创新教育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教育。TRIZ理论在整个创新教育中只是作为基础和核心,而不应该是全部,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人类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源泉。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一个正常、健康的经济不是处于平衡状态,而是不断受到技术创新的干扰。”2006年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从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引进、知识工程、财政税收等方面入手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实现2020年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国家。2014年4月28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与发展。大学课程教育也是提高国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适合新时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当今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与TRIZ理论相结合,对如何提高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二、TRIZ理论简介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缩写,中文译为萃智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该理论是1946年由前苏联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逾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批前苏联科学家移居欧美等国家,TRIZ理论逐渐走向世界。经过近70年的发展,TRIZ理论由最初仅用于解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问题逐渐向经营管理、教育和政治等非技术领域扩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一)TRIZ的核心思想TRIZ理论主要依据如下三条重要原理:(1)问题及其解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及不同的科学领域重复出现;(2)技术进化模式(进化的S曲线和8个基本进化法则)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及不同的科学领域重复出现;(3)发明经常采用不相关领域中所存在的效应。这些原理表明,多数创新或发明不是全新的,而是一些已有原理或结构在本领域的新应用,或在另一领域的应用。
(二)TRIZ的理论体系TRIZ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理论,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术语、TRIZ工具和算法三个方面。
1.术语:学习TRIZ理论要首先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如矛盾、理想度、资源、功能、效应、技术系统等。
2.TRIZ工具:TRIZ理论提出了多种分析方法和工具,概括起来有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规律。创新思维主要是研究如何打破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传统思维定势的阻碍问题。提出了如九屏幕法、智能小人法、金鱼法、STC算子和IFR等创新思维方法。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TRIZ还总结和演绎出一系列用以解决矛盾的实用分析工具,例如技术矛盾、创新原理、物理矛盾、分离方法、物质场模型、标准解法、根本原因分析、功能分析和知识库等。例如针对技术矛盾的矛盾矩阵分析方法就是先从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中找到形成技术矛盾的工程参数对该技术矛盾进行描述,继而借助40×40矛盾矩阵找出推荐的创新原理序列号,从推荐的创新原理序列号入手,结合相关案例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技术系统的进化演变规律,分别是:完备性法则、能量传递法则、协调性法则、动态性法则、子系统不均衡法则、向超系统进化法则、向微观系统进化法则和提高理想度法则。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3.TRIZ算法:TRIZ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描述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为此提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ARIZ算法、九步法和其他一些自己的算法。
(三)TRIZ解决问题的流程面对一个待解决的发明创造问题时,TRIZ的一般步骤是将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归纳转化为TRIZ的一般问题,充分借助TRIZ理论给出的创新工具和方法经过运算之后得出TRIZ的一般解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利库中的实际案例,经过演绎后即可解决问题。
三、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各高校开设该专业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本文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和专业知识能力有待提高国内相当多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继续采用单一的“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手段,忽略了受教育的对象层次和学生的感受,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项目管理这门课,教师不仅要充实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也要走出去和社会接触,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避免教出来的学生存在眼高手低、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两张皮、不接地气的现象。
(二)学生厌学情绪明显现在的大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相对高中生来说大大减轻,学习已不再是主要目标,大学校园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并且各大高校都存在学生上课期间说话、玩手机、看课外书、逃课、睡觉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对于项目管理这门课而言,理论性较强,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从根本上说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四、TRIZ理论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参加多次省级和国家级的创新方法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本文试图将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联系起来,就其中的几条对如何提高项目管理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1.预操作原理:即事先完成部分或全部的动作或功能,或在方便的位置预先安置物体,使其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避免时间的浪费。这条原理联系到项目管理教学过程中就体现在备课的重要性,或许很多教师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如果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那么在讲课时就会很有底气,也很自信。如在讲项目的概念时,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场,列举了学生通常会想到的项目案例,然后设置了折叠游戏环节,旨在让学生在游戏中总结项目的概念,而后给出项目的定义,最后通过两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判断以巩固所学知识,为了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包括课程知识点、ppt制作、课堂时间分配、游戏所需道具等,课下学生反映较好。
2.分割原理:即将一个物体分成相互独立的部分。体现在项目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根据项目管理学科的特点,将整本教材中的内容分割成10个模块进行讲解,分别是绪论模块(主要讲解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整合管理。
3.局部质量原理:即将物体或环境的同类结构转化成异类结构、使组成物体的不同部分实现不同的功能、使组成物体的每一部分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一原理体现在项目管理教学中的运用包括ppt的制作、案例的穿插、授课内容的安排、互动环节、教师仪表等部分。我始终认为:做一个好老师,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优秀。
4.动态化原理:即使物体或其环境自动调整,以使其在每个动作阶段的性能达到最佳。这一原理在项目管理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①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开发、选择、修订和调整适合教学需要的素材、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工具等。②通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相关培训、论文写作和公开课等活动,熟知并掌握项目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③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
5.反馈原理:即引入反馈,改善性能。该原理告诉我们要想提高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不能自以为是,而是应该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在讲完安排的知识点之后,还应留出相应的时间来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对后继的教学进行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课下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如可根据每节课所讲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并在下次课上来总结作业情况。
五、结语
一、资源分析概述
“资源”通常被认为是区域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也可以说资源就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但TRIZ理论中资源观有别于人们已经形成的资源观。
TRIZ理论中的资源是指系统及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能反映诸多系统作用、功能、组分、组成间的联系结构、信息、能量流、物质、形态、空间分布、功能的时间参数、效能及其他有关功能质量的个别参数[1]。可以说解决技术问题的实质是对资源的合理应用,使用技术系统资源是提高理想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具备合理使用资源才能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资源分析的实质就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分析资源,挖掘系统的派生资源,关注系统资源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地组合、配置、优化资源结构,提升系统资源的应用价值或理想度。
一般情况下,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是系统本身就有的,在系统中以方便使用的方式存在,称之为现成资源。但很多时候系统中没有直接可以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某种转化、加工等得到资源,这种资源称之为派生资源。如要解决技术问题需要“冰”,但是在现有的技术系统中没有冰,但是有水,那么可以通过制冷的方式得到冰,以实现在系统内解决问题。
二、资源的类型
TRIZ理论中按照资源的不同属性将资源分为两个纬度,六种类别。两个纬度是指现成资源和派生资源。六种类别是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空间资源、时间资源和功能资源。如果将资源进一步细化,可以分为现成物质资源、派生物质资源、现成能量资源、派生能量资源等。
1.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是指可以构成系统及其周围环境的任何材料或系统产品。物质资源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还包括无形的物质,如空气等。工厂化菌菇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菌种接种到菌包中,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下逐渐成长,最终成为人们可食用的产品。但在菌包接种的过程中,由于接种室无法达到彻底无菌的状态,菌种被感染,导致菌包中其他杂菌生长,接种率下降,菌包浪费严重。在此例中,物质资源包括接种设备、菌包、菌种、自然空气、消毒空气、杂菌等。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可以对接种设备进一步的细化,如接种喷枪、传送带、输送菌种管等,细分后更有利于寻找资源。二是在系统中对主要功能产生有害作用的是杂菌,杂菌也是物质资源,在寻找物质资源时不以产生作用的好坏来评判。
图1 菌种接种过程
2.能量资源
能量资源是指系统及其周围中存在或能产生的场或能量流。通常的能量资源有电能、风能、磁能、动能等。在菌菇接种过程中,能量资源有菌种在运输管道中的动能、设备运转的电能、空气的流动动能等等。
3.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系统中存在或能产生的信息,也就是系统和脱离系统的物质而获取的系统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判断系统的状态,通常系统内的各项参数的变化,如浓度、速度、压力、面积、长度、高度等都是信息资源。在菌菇接种的案例中信息资源有菌种的压力、菌种的流动速度、空气中杂菌的含量、空气的流动速度、空气净化器的速度、菌种在菌包中的生长速度等。
4.空间资源
空间资源是指系统及其超系统存在的未被占用的空间位置、次序等。空间资源通常表现在系统及超系统中存在的某些“孔”状空间、物体的表面、物体的空腔、系统中没有被利用的空间等。在菌菇接种的案例中,空间资源有运输菌种的管道、菌包内上方未盛放物质的空间、喷枪与菌包上方的空间、传送带上方的空间、接种室的空间、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空间等。
5.时间资源
时间资源是指在系统工作之前、工作之后、两个循环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之前未被使用的时间。在菌菇接种的案例中,时间资源包括菌种从喷枪喷出后到接触菌包的时间、传送带运输菌包的时间间隔、菌种在菌包中生长的时间、空气净化器工作的时间等等。
6.功能资源
功能资源是指利用系统内各子系统已执行的功能,对功能进一步挖掘,使现有子系统执行主要功能的同时,能够执行更多的功能。如某些产品的组成由壳体、芯体等组成,为了减少成本,可以进一步挖掘资源,使芯体在执行原有功能的同时执行壳体的功能,或者使壳体在执行原有功能的公式执行芯体的功能,使子系统的功能资源达到最大化、最有效的利用。
三、资源的寻找与利用
1.资源的寻找
TRIZ理论中寻找资源的工具主要有九屏幕图、技术矛盾、功能分析、物场分析等。九屏幕图是系统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寻找资源的一种非常好的工具,它按照时间和系统层次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考虑系统内的资源、超系统的资源、系统的过去及系统未来的资源等。通过九屏幕图的分析,能够将之前忽略的很多资源得以发现和找到。
技术矛盾也是寻找资源的工具,通常在定义技术矛盾时,会确定矛盾的时间和区域,通过矛盾区域的确定,可以首先考虑在操作区域内寻找各类资源,这样更为有效、方便地得到解决问题的资源。
功能分析可以使工程师进一步分清系统层级,梳理清楚组件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组件执行何种功能、归类执行相同功能的组件,尤其是出现有害作用的功能和有用功能不足的组件。通过功能分析,能够清晰地认识系统的运行状态与执行的功能,确定需要执行何种功能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并在已有的系统内或超系统中寻找。
物场分析可以使工程师系统内存在问题的物质―场关系,为寻找物理资源和能量资源找到了突破口。
2.资源的整合与组合
发现和寻找到资源后,一些资源可能达不到解决问题的要求,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好,可以尝试对各类资源进行组合。资源的组合就是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并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适应性、条理性和应用性,并创造出新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在资源的组合过程中,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根据因果逻辑关系链找出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需资源,目的就是把资源同问题联系起来。二是从多维问题中,找出成对的因素,确定关键点,通过多因素综合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资源,目的是把同解决问题相关的资源组合起来[2]。以物质资源与其他类别资源的组合为例,介绍如何进行资源组合。
物质资源与空间资源的组合
注重物质相态的组合(固、液、气、真空、等离子,如对冰、水、蒸汽之间的转化组合)。
多孔材料(固体泡沫材料)、泡沫(气泡)、粉末、混合物、胶质等。
物质资源与时间资源的组合。
频率的增加、减少、恒定、梯度。
间隔的利用。
同时进行(拆分工作同时做)。
提前进行、事后进行。
利用超系统、子系统的时间与物质等。
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组合
废弃物质与能量的组合。
废弃能量或浪费能量与物质的组合。
3.资源的利用与原则
寻找到资源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将资源组合后,需要对资源进行利用。如何利用各类资源,TRIZ理论也给予了提示和要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说明利用资源的原则,具体流程见图2[1]。
资源种类利用原则
物质资源:尽可能利用系统中已有的物质资源解决系统中的问题。
空间资源:最大限度利用闲置空间;利用物体的反面;利用多孔材料(固、液、气);利用微观空间结构;利用同时间的组合(同一空间,不同时间)。
信息资源:尽可能地提高系统感知信息的能力,并将这些信息通过某种手段表达和反馈出来。
能量资源:减少能量损失、缩短能量的流动路径、提高能量的流动速度、减少能量的滞留时间、将有害能量流变为有益能量流、替换更高层级的能量,如M-T-Ch-E-M(-B-L)。
时间资源:尽可能地使工作过程连续,并逐步消除停顿和空闲行程。
功能资源:尽可能地使子系统的功能资源执行更多的相同或不同的功能,提升子系统的多用性。
资源的准备程度
从资源的准备程度来说,首先选择使用现成资源,如果现成资源不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考虑使用派生资源。派生资源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转化成本是否过高、转化后是否引起其他不良后果的发生等。
资源的位置
从资源在系统以及超系统所处的区域来说,在寻找和利用资源时,按照以下路径来操作,即操作区域系统超系统超超系统。通常系统内资源的利用成本、可得性等与超系统相比存在诸多优势,同时,超系统资源的利用很多时候需要对资源进行转化,转化的成本和时间是否为工程师所接受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利用资源时,尽可能地使用系统内资源。首先,在操作区域内寻找和利用,利用技术矛盾可在矛盾区域找相关的资源。其次,如果在操作区域没有找到相关资源,那么在系统内、操作区域之外寻找和利用资源。再次,如果在系统内没有找到相关资源,那么可以在超系统、超超系统中寻找和利用。
资源的属性
从资源的数量上来说,选择的优先顺序是无限的>足够的>不够的。无限的资源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数量上的保证,如空气、光线等。从资源的质量上来说,选择的优先顺序是有害的>中性的>有益的。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利用最小的改变、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最少的利用资源来解决问题。因此在选择资源时,优先选择有害的资源,也就是说如果将系统内有害的资源变为有益的资源的同时能够解决问题是最好的选择。从资源的价值上来说,选择的优先顺序是免费的>廉价的>昂贵的。只有低成本的资源才能够在各项指标中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四、结论与展望
资源分析是TRIZ理论中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资源分析是否全面、准确、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成资源将逐渐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挖掘派生资源将是获得解决问题的关键。
责编/刘红伟
参考文献
[1]曹福全. 创新思维与方法概论[M]. 哈尔滨:黑龙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创新方法研究会.创新方法教程(初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企业培训特点及现状分析
企业培训特点
经过研究,企业培训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按需学习。成人学习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如果培训与现实中知识和技能提升需求联系密切,并能立即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常会吸引学员的注意,主动参与学习。强烈的学习意愿是有效培训的基础,所以,企业员工培训中,激发学员兴趣和动力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必要前提。
(2)多运用以往经验。成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在学习中喜欢用以往的经验与现行的培训做比对,培训中单向传授内容较多时,学习的抗拒力就增大。因此,引导学员在保持“空杯心态”是有效培训的有力保证。
(3)善于在行动中学习。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六个通道收集信息传输至大脑进行分析整合,分别是视、听、嗅、味、触和实践,而这其中又以视觉和实践最为重要。且成人具有记忆能力减弱而思维能力增强的特点。因此,思维与行动结合的体验学习是成人培训的重要手段。
(4)喜欢开放的环境。成人在培训中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在课程交流分享中期望听到更多积极和肯定的评价。如果在轻松、愉悦和友爱的双向交流的开放环境下学习,思维的广度更高,更易于接受与改变,培训效果更好。
以上成人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多元化的培训手段在企业培训中应用的必要性。在培训过程中,多途径的信息传递,能使感官得到多样化的刺激,使学员对所学习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印象更加深刻。因此,综合应用案例讨论、实操演练、小组体验、团体活动、影音图片欣赏、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元化的培训手段,将能够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现状图表分析
目前,企业培训多以常规理论授课为主,但常规的授课方式在授课效果及吸引度上已不能满足培训的需求。大连培训中心拥有多年的办学经验,经历了日志教学和企业培训两种模式,在现代企业培训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大连培训中心55名专职培训师为调查研究样本,采用随堂听课、试讲听课、培训效果评估及培训需求调查的方式,对企业培训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图1为培训中心对专职培训师课堂评分失分情况的统计。通过统计图表分析,失分比例最多的原因是模式创新,也就是说培训师的授课,总体上看还是采用传统模式居多,新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应用不够。
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以及培训现状分析,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这就要求企业类培训要在方法和模式上进行创新。
模型及构建框架
目前在企业员工培训中,可以分为管理类培训和技能类培训。两种培训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就从这两方面入手,对培训新方法、新模式模型及构建框架进行研究。
技能类培训新方法
通过对本次调研样本的技能类课程进行调研,认为技能类培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授课的内容多为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听课者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没有基础或基础稍差的学员,可能理解起来会有困难;二是授课的过程相对于管理类、体验式培训略显枯燥,主要形式是单向灌输式培训,对于学员来说,如果长时间听课,容易失去兴奋点,并且易疲劳;三是大部分技能类培训师授课所用的课件形式基本是由文字和图片组成,某些培训师的课件中经常出现整页的文字叙述,总体上课件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得出技能类培训师的授课平均分是92.85。通过对全部技能类培训师的授课过程和授课课件进行研究,其中讲授的过程以单向信息传输为主、且授课使用课件中使用动画等资料较少,这些课程的平均得分为91.40分,低于技能类授课平均分。而在授课课件中多应用了动画、视频等资料,并且采用了实际的案例来配合授课,同时与现场实际结合比较紧密,这些课程的平均得分为94.55分,高于技能类授课平均得分。以上统计数据用柱状图表示如图2所示。
由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技能类的培训课程中,采用一些如新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可以提高学员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进而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对于技能类培训课程的培训新模式、方法,初步总结以下三种方法:
(1)技能类授课的课件中,应尽量多的使用动画,包括FLASH、3D动画等。对于技能类培训课程,专业性很强,尤其是在讲解某些设备的原理和系统的工作流程时,单纯的语言描述就显得苍白无力。多采用一些动画,比如设备单体的Flas,将整体设备分解成各部分讲解,让学员清楚了解设备的局部和整体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可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对于某些生产流程,比如变电站的倒闸操作过程、锅炉汽水系统运行等,因涉及到的设备多,且流程化程度高,在这时利用动画进行演示,配合语言讲解,就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2)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进行授课。对于技能类培训课程,在讲授某些原理、概念和方法时,如果能够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来说明,并让学员在案例中实际动手操作,就更容易让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理解深度,从而达到好的培训效果。
例如在一次授课过程中,培训师在讲述阶梯电价这个概念时把阶梯电价计算的实际案例拿出来,举了一个家庭一个月用电缴费的实例,带领学员一起计算,通过亲自动手的过程让学员清楚地理解了阶梯电价的概念及其运用,增强了培训效果。
(3)理论讲授与实训室实际设备和系统相结合。在此次调研样本的授课过程中,技能类培训师的理论授课主要在教室完成,采用PPT课件的方式。有些技能类培训师授课的题目与仿真实操结合很紧密,并采用了从仿真系统中截取的图片来帮助学员理解。若把仿真系统启动,同时进行理论讲解和演示,应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对于一些新技术的培训,如果能够结合先进的实训设备,培训也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此次研究的授课中,有的培训师讲授了智能变电站技术方面的内容,其中介绍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智能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等装置的原理、构造,采用了很多图片来说明和增强培训效果。如果能够直接在智能变电站混合仿真实训室,结合真实的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智能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等设备来讲解和操作,就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员加深印象和理解程度,从而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通过对此次调研样本的授课过程和评分结果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上三种能够增强培训效果的模式和方法。还有很多好的培训模式、方法可以应用在技能类的培训教学中,比如还借鉴一些管理类授课的方法,不断总结、挖掘、创新,一切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的模式、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最终提高技能类培训的培训效果。
管理类培训新模式
管理类培训主要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修养,以及与岗位相关的管理知识的学习。本次调研样本管理类课程共30节,课程平均得分93.94分,课程中采用传统讲授模式授课的19节,课程反馈平均得分93.59分,而课程中大量采用体验,互动,游戏,视频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课程有11节,课程反馈平均得分为94.54分。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培训方式与成人培训特点不匹配时,课程效果会出现差别。因此,探索新时期、新形式下全新的管理类培训方法,建立全新的管理类培训模式是开展有效高效企业员工培训的首要课题。
结合成人特点对于管理类培训的新模式、新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升培训效果,促进达成培训目标。
(1)在培训方式上,更多的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分享和互动,达到知行合一的培训目标。
体验式学习就是“在做中学”的培训方式。哈佛教授大卫·库伯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角度对体验式学习做了很多研究和阐述,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通过体验的转化来创造知识的过程。目前,他创建的库柏学习理论,已经被全球的大多数教育界和培训界所认可。在管理培训中,依据库柏学习圈,设计与培训主题相关的活动,培训师引导学员参与项目,使其通过在情境中亲身感受,产生丰富的体验,这不仅有助于受训者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还能对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体验完成后,组织学员积极分享交流体验中的感悟与收获,解析体验中优秀经验,挖掘出现问题的根源,总结和寻求个人和团队提升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达成培训目标。体验式培训形式主要有拓展训练、主题内训等。
(2)在培训环节设计中,运用视、听等多元素感观刺激,把握科学的课程节奏,加强实操培训,保持学员持续的学习关注度,提升培训效果。
现在的企业员工培训,一般一节课的时间都在60-90分钟左右,这就需要对如何持续保持培训学员的注意力进行精心的课程设计。在课程中,加入紧扣课程主题小活动、向学员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发思考,或对学员关心的问题组织讨论等进行互动,讲解精彩的故事与案例,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多方位刺激学员的信息接收通道,从而使学员在学习中保持持续的关注度。在相关的课程中,还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设计案例剧本,交由学员进行策划及编排,进行案例角色扮演,或引入沙盘模拟,使学员在实操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讨论与分享,探究问题的本源,针对问题大家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法方法。这样的课程节奏和实操训练可以充分调动受训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积极有效的培训效果。
(3)在培训模式上,引入咨询式培训模式,以学员为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全面提升学员素质。
在此所述的咨询式培训与传统意义上的对企业进行管理咨询顾问有所不同,它是指在培训课程中,首先由参训学员提出若干目前组织与个人工作中急需提升和改进的问题,然后在培训师的引导和启迪下,深入寻找并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再以分组的方式就问题的实质,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经验,讨论、思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组织全体学员共同制定改进的行动方案,从而达成培训目标的培训模式。培训的主要模式有行动学习、头脑风暴、企业EAP员工培训等。在培训模式上,引入咨询式培训模式,对提升培训效果,解决实际困惑,提升员工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检索;信息技能
作者简介:王延峰(1973-),男,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春秀(1975-),女,黑龙江呼兰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助理馆员。(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98-02
在信息社会里,主动获取并科学评价信息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已将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列入了培养计划,并开设了相应课程,但大量的文献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素养,尤其缺乏文献的收集以及关键信息的评价能力。本文就如何引导大学生主动获取并科学评价科技信息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和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信息素质与信息技能
1.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目前,对“信息素质”最广泛性的解释是“作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能力”。
2.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一词是指寻求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定义任务:了解待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明白所需要的信息和目的,知道任务的轻重缓急;信息查询策略:了解各种信息源,给出评价并确定查找次序;定位与获取信息:确定信息藏址,从信息源中找出信息;信息利用:理解查出的信息,了解信息在满足需求中的特定价值;信息综合:组织信息,提供信息产品;信息评估:评价查找结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
信息技能作为信息素质的重要内涵及外在表征,是衡量和评价个体信息素质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学习、练习和实践得以提高。本文的目的就是想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找出大学生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大学生信息技能现状调查与分析
显而易见,良好的信息技能有助于大学生学业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大量的文献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技能,尤其缺乏文献的收集以及关键信息的评价能力。[1,2,4]主要体现在:信息搜索技能有限、[5]信息搜索方式单一、[6]预期信息技能和实际技能评定之间存在着差距。[7,8]总体来讲,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素养及技能。
1.案例设计
郑州轻工业学院早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新生所开展的图书馆资源介绍,以及以图书馆为主体不定期开展的电子资源使用方法介绍等。自2006年起,学校各二级学院陆续开设了针对各自专业需求的“信息检索”院定选修课。作者于2006年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20学时),讲授对象是大四学生,讲授内容分主要服务于第八学期本科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在具备健全的信息搜索和评价技能的基础上,能够顺利地完成特定科技任务的相关背景知识的收集与评价。
2.样本来源
研究采用课后作业+访谈的方法。调查样本来自于200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专业的227名学生。
对于课后作业,作者首先进行了有效性判定,判定依据:剔除内容雷同的作业;剔除明显不认真的作业;剔除工作由作者带领研究生共同完成。最终确定有效作业167份。
笔者共完成了12组24个学生的座谈。访谈由作者组织进行,研究生记录。每次访谈持续15~20分钟。访谈内容由研究生归纳鉴别,谈话结果数据的整理工作由作者和研究生共同完成。
3.结果分析
总体来讲,本次统计及分析结果与文献[5-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些代表性现象如下:
(1)重视电子资源,忽视纸质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是学生开展信息检索最常用的信息来源,近2/3学生的信息来源于网络。百度是最常用的搜索引擎,谷歌次之。原因是网络使用非常方便,学生通过关键词搜索可以便捷地在网络上搜集到所需要的信息。作者根据学生们提交的电子版作业发现,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剪切”和“粘贴”网站上的内容来完成作业的。
(2)搜索技能单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的搜索技能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把任务直接粘贴在搜索框中,通过浏览几个与关键词匹配的网站,选择性地完成作业;主要搜索策略是关键词搜索,不知道关键词搜索存在着哪些不足,以及其他搜索方式的优点;不知道搜索引擎如何工作,以及搜索引擎如何识别潜在的关联信息;习惯于使用百度百科,尽管有部分学生认识到百度百科是开源的,它所提供的信息并非总是可靠的。
(3)缺乏关键信息的评价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在对检索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评价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检索手段单一,明显偏好网络,对纸质资源普遍冷淡;查找能力差,搜索条目选择不正确,信息来源引用不恰当;缺乏评估技能,无法辨识网站的可信性,甚至没有验证信息的可信性和准确性的概念;缺乏信息间的相互关联与彼此印证,对文献的阅读仅仅停留在信息表面,只为寻求表面上的“正确答案”。
很明显,尽管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信息技能给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但其实际操作技能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技能的方法与途径
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要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信息检索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提高“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
大多数学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的,普遍存在着学时不足、学生不重视的现象。另外,近年来大学普遍推行通识教育,开设了很多选修课,也进一步压缩了“信息检索”课程的生存空间。
“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和汲取知识的技能的课程,它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它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从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乃至国民素质培养的战略需求高度提高“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
2.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大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培养的启蒙作用。而“信息检索”课程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素养和学习创新方法的平台。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目前公认的传授科学知识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将科学研究的诸多属性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地培养与建立。实际上,学生信息技能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很多共同点,包含了许多共同要素:确定任务、制定计划、收集信息、分析并评估信息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信息技能根植于科学的原则和流程。在具体的课程讲授过程中,一个明确的检索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研究过程的具体体现。
3.强调检索过程和信息评价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大多注重搜寻结果而忽视搜索过程,所以事后很少有学生能精确地回忆起他们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不重视或者不清楚信息检索过程。信息检索过程主要包括信息提问的产生、信息标识的形成、检索匹配与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等四个基本过程。从表象上看,检索过程是信息检索提问式与信息集合标识之间的匹配运算,但实际机理较为复杂,它不仅涉及到以用户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信息需求唤醒、提问表达与转换、检索标识的形成和检索结果的相关性与适用性判断,而且还包括对检出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检索过程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及信息技能的锻炼。
调查结果还显示,相对于评价信息内容,学生们更注重网站和资源的可信性。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因为一些网站的域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此外,科技的自身属性也要求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前期的文献检索阶段,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权威性、可靠性、科学精确性和信息来源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进而为后续的科技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积极尝试案例-自主-评析教学模式
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及综合性强是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而“信息检索”课正好具备案例教学的这些突出特点。所以,将案例教学引入“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地尝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先由教师设计讲授典型案例,案例的来源很多:一是教师本人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二是所教学生专业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三是往届本科毕业设计真题或其改造等。然后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构造合适的检索策略,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通过检索、整理、比较、评价、调整检索策略等一系列环节,完成信息检索的整个示范教学过程。接下来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案例,结合专业分班级布置下去,让学生们课后按照所学的示范检索过程,独自完成文献的检索与评价任务。在下次课堂教学的首节课,教师可采用自愿与随机挑选相结合的方式,每班挑选8~10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围绕课题任务,就主题词的选取、相关检索工具或数据库的选择等构造总体检索策略,以及信息的关键评价标准等形成小组的基本观点。小组讨论后,由每组推荐代表陈述说明本小组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并提出检索策略和关键评价标准,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发言,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并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训,可以促使学生们综合运用所学的检索方法、检索原理和检索途径,进行具体的课题分析,扎实地掌握检索知识。这将有助于实现信息检索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效衔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晖.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情报,2006,26(10):73-75.
[2]赖茂生,屈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1):96-104.
[3]Lowe C.A.,Eisenberg M.B.Big6TM skill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A].In:Fisher,K.E.,Erdelez,S.,McKechnie L.(eds).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C].New Jersey: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ormation Today,Inc.,2005:63-68.
[4]Maughan,P.D.Asses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mong undergraduates:A discuss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assessment experience[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1,61(1):71-85.
[5]O’Brien H.L.,Symons S.The information behaviors and preferenc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J].Research Strategies,2005,20(4):409-423.
[关键词] TRIZ;问题;业务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6-2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各企业均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壮大的首要问题来解决。1946年,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S.Altshuller)通过对大量技术专利的针对性研究,抽象出了一种独特的创新方法,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理论,即TRIZ理论。
一直以来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在努力尝试运用TRIZ理论来有效地解决问题。近年来,由于TRIZ理论的日趋成熟,我国在TRIZ理论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然而相对来说非技术领域的TRIZ理论开发与应用还比较落后。为促进TRIZ理论在非技术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本文将以企业流程再造为例,分析TRIZ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
1 TRIZ理论简介及其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1.1 TRIZ理论
TRIZ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大部分,即冲突解决理论,物―场模型分析方法和发明问题解决算法。首先,冲突解决理论包括技术冲突解决原理和物理冲突解决原理。为了解决技术冲突,TRIZ理论提出了40项发明原理,如分割、分离、局部质量、不对称等。同时TRIZ理论提出采用分离原理来解决物理冲突的方法,包括空间分离和时间分离、基于条件的分离、整体与部分的分离等。其次,物―场分析是用符号表达技术系统变换的建模技术。物―场模型分析方法产生于1947~1977年,之后经历了多次改进,每一次的改进都增加了新的可用的知识,现在已经有了76种标准解,这些标准解是最初解决问题方案的精华。最后,对于发明问题解决算法,TRIZ理论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描述得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
1.2 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分析问题、找准冲突、原理解决、对比评价、具体实施。
1.2.1 分析问题包括功能分析、理想解分析、可用资源分析、冲突区域分析。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从完成功能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理想解分析是采用与技术及实现无关的语言对需要创新的原因进行描述,创新的重要进展往往在该阶段通过对问题深入的理解来取得。可用资源分析是要确定可用物品、能源、信息、功能等。这些可用资源与系统中的某些元件组合将改善系统的性能[1]。冲突区域分析则是要理解出现冲突的原因。
1.2.2 找准冲突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是最难解决的一类问题,冲突是指系统一个方面得到改进时削弱了另一方面的期望或表现出两种相反状态。TRIZ理论的目的就是解决冲突,只有找准冲突才能有效地解决冲突。
1.2.3 原理解决是要获得冲突解的方法。有物理与技术两种冲突解决原理。运用TRIZ理论挑选能解决特定冲突的原理,其前提是要按标准参数确定冲突,然后针对冲突从TRIZ理论的40条原理中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
1.2.4 对比评价阶段将所求出的解与理想解进行比较,确信所作的改进不仅能够满足技术需求而且能够推进技术创新。
1.2.5 具体实施就是在前面所有的理论分析工作都已完成且确认无误之后,将其转化为具体实施细节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2 基于TRIZ理论的业务流程再造过程分析
2.1 业务流程再造思想及原则
为了使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首先提出来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思想,并将它引入西方企业管理领域。哈默提出了流程再造的七个原则:围绕结果而不是任务进行组织;让使用最终产品的人参与流程的进行;将信息加工工作合并到真正产生信息的工作中去;对于地理上分散的资源,按照集中在一起的情况来看待和处理;将并行的活动联系起来而不是将任务集成;在工作被完成的地方进行决策,将控制融入流程中;在信息源及时掌握信息[2]。
BPR思想主张以流程导向替代传统的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追求流程的改造和创新,以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绩效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BPR思想,随之在2000年,业务流程再造逐渐被我国国内企业所熟悉并运用。
2.2 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出现的问题
2.2.1 选择再造的时机和条件有误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可以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技术和质量得到提升,因而能产生高绩效和高顾客支持。然而流程再造并不是任何时刻都能进行,更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进行。
2.2.2 流程再造的环节选错,导致整个流程设计失败
失败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其一,由于错误的认识流程中工作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转换关系,导致整个流程再设计与企业目标发生偏离,进而违背了流程再造的初衷;其二,流程再造的构思尚未完善便仓促实施,以至于再造过程中矛盾层出不穷,最终导致局面僵化无法应对。
2.2.3 违背管理中的人本原则
流程再造会产生企业经营机制、企业文化、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这需要很好的领导和组织作保证。企业流程改造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事先没有进行组织成员间的沟通和宣传工作,因而引发某些成员的不理解和抵抗,导致流程再造无法成功实施。
2.2.4 过分看重信息技术在流程改造中的作用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是一种管理创新,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再造追求的是实现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平衡,显然,目前多数企业对于信息技术过分依赖,出现本末倒置现象。
综上所述,流程再造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业务流程再造作为一种创新理论仍不成熟,业界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通用的方法体系,这是阻碍业务流程再造在实践中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下面将TRIZ理论引入业务流程再造,运用TRIZ分析工具和原理解决管理创新领域中业务流程再造过程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小企业流程再造实践环节的改进以及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TRIZ理论在流程再造过程中的运用
TRIZ创新理论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管理创新方法的研究。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应用过程如下:
2.3.1 定义问题
TRIZ在该阶段的主要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表、功能分析和裁减、功能信息分析和理想解等。问卷调查表能够定义问题所处的状况;功能分析、裁减和功能信息分析图与管理领域的业务流程图非常相近,它通过正确定义问题并将流程分解为子流程得到整个流程的定义以及子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转换关系;理想解为流程再造确定理想的目标,作为寻找解决方案的依据和评价方案好坏的依据,可以避免走弯路和折中妥协。TRIZ的这些工具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和确定问题目标以及评价依据的过程。
2.3.2 转化问题
确定了领域问题之后,需要利用转化方法将其转化成TRIZ方法可以处理的标准TRIZ问题。领域问题转化成标准TRIZ问题的过程主要就是寻找冲突的过程。本文考虑到业务再造过程中有人参与的管理创新的特性,确定冲突为包含了主观矛盾的管理冲突。这个过程主要是找准冲突的特点,为解决问题所需用的TRIZ分析工具和原则提供依据。
2.3.3 解决问题
在将问题转化成TRIZ标准问题后,根据冲突的特点,需要分别采用TRIZ的有关原理进行解决。
利用冲突矩阵及发明原理解决冲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顾客资源,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成本。流程再造是根据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企业各项运作活动及其细节进行重构、设定与阐述的系统工程。它是对组织整个工作流程的再思考和再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生产、推广、渠道选择以及售后服务的营销流程;选拔和培训员工、考核评价、合理分配薪酬的人事流程;信用融资、权益融资的资金筹措流程。针对这些流程的管理冲突,可以采用冲突矩阵和发明原理来解决,尽管这些原理是来自于对技术系统的分析,但它们是一种普适性的原理,可以用来解决任何系统的冲突。
利用标准解进行流程改进。标准解是求解冲突问题的一些小窍门,对于每一个标准解都有一些例子对其进行解释,但是目前这些例子主要是技术领域的。为了便于利用标准解求解问题,亟需将管理案例补充进去。另外,为了便于基层管理人员使用这些标准解,还可以对这些标准解进行简化,减少标准解的数量,因为过多的标准解往往会吓退使用者。
利用进化模式和进化路线解决冲突。技术系统的进化模式相对于技术成熟度预测来说在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规律,TRIZ发现的进化模式具有普遍性。比如,进化模式1指出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成长、成熟、退出四个阶段,这与营销管理中产品生命周期非常相似,并且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更进了一步,提出了S曲线族。模式2指出技术系统的演变趋势是提高理想化水平,这是任何事物追求的最终结果,准时制(JIT)生产方式追求的无库存的生产系统以及工业工程的不断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思路均是在提高理想化水平。模式4指出系统朝着增加动态性及可控性的方向发展,这与企业的决策过程类似。
2.3.4 改进与控制
在利用TRIZ工具给出解决方向之后,需要用类比的方法得到领域问题的解。然后针对具体方向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有些定性的问题由TRIZ解直接就能够实施,而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一些定量的工具来帮助实施,比如试验设计等。同时这个计划中还应该包括人、资金、物资等保障因素。任何改进实施之后,需要对其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进行控制。经验表明人为因素是造成缺陷的主要原因,TRIZ的AFD作为一种有效的失效预式,可以有效地预防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期间也可以结合其他创新理论改进组织效果,如标杆瞄准最佳实践就是一种创造性和创新型的有用方法。古典质量管理工具的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以及故障树分析也可作为控制的工具[3]。
3 结论
TRIZ理论不仅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更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套理论工具。尽管TRIZ理论是基于技术专利库提出的,但其基本思想和分析工具在其他领域也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徐曼,袁媛.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
[2]Hammer,M.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104-112.
[3]朱长林,方赓.TRIZ创新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学家,2013(17).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尝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62
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理念,促发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转变。现阶段的高中政治课堂更具开放性和活力,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创新,致使课堂教学有了新突破,其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在肯定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时刻关注教学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少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给不少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扰,甚至动摇了对新课改的信心。笔者认为问题是深化新课改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所以一直坚信新课程改革的道路。因此,笔者结合教学深入研究,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做出几点尝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容量较大的有效策略。而提高教学效率要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入手。因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灌输式”的死记硬背只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实在不可取。只有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交流,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做好指路人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自主学习中摸索出学习方法,自然而然会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课堂容量便可适当增加。这就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课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尝试、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不能沦为“走过场”“表演化”,创新教学要避免浅尝辄止。在学习和运用新理论于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研究各种先进思想理论之间的异同,分析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做法,造成学生只图好玩好看,却“云里雾里”。因此,教师应该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以及研究自身的前提下,去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新理念、新方法并将其改善,使之适用于教学实际。教师一定要具有长远的眼光,注重教学时效性的长期发挥。例如,有教师在学习名师教学时,一味照搬模仿,而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就教学方法的创新而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关注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实现活用教法。此外,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力争实现教法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多媒体技术综合性的功能能够帮助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因此,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使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让课堂更加生动充实,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现如今,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之中,所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助力。在高中政治课堂实现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声音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会相对容易、轻松。值得注意的是,高正政治课多媒体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深入研究高中政治课与多媒体教学的特性,以及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其驾驭、掌控的课堂的能力,才能较好地协调各方,共同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四、以案例分析促进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单凭对知识的讲解,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趣、乏味。而高中政治知识中的概念、规律等,都是基于在实践中长期研究总结而来的。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分析,以案例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讲解和探究,将会推动学生认识的深化。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逐步掌握高中政治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规律。将案例用于教学,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效率;而分析案例对学生学习来说,促进学生的学习由表及里,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突出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是在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分析问题。只要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长期实行案例分析,那么必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既可以将教材中的案例于教学中分析,也可以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五、教学基本环节必不可少
在新形势下,不少高中政治教师更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对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忽视教学最基本的环节。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确保每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首先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让学生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对即将要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浏览梳理,把握重难点知识。在课前预习时,当学生遇到要联系所学知识时,会及时复习回顾。其次是n堂探究活动。教师将重难点知识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先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形成初步的结论。再通过全班展示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学生共同得出最终的结论。教师在最后做一些强调和补充。若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从旁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再次,当堂检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再进一步适当讲解和点拨。让学生在做题训练中将新旧知识融合起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还应该适当拓展。为深化学生的学习,教师还应该在最后一个环节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完善教学的基本环节,将教学内容划分到各种环节当中。在改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的基本环节要格外重视。教学基本环节是教学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同样要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