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学科教育知识与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44—01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教育。但是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含义
美术教育,也被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的不同理解。其范畴主要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设计、摄影、摄像及未来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还包括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及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客观世界的美和表现对美的感受。它涉及到什么是美、审美对象、美在哪里、美与现实的关系、美术形式美的规律……按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DBAE美术教育,即通过美术创作、美术评论、美术史和美学四个学科领域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审美教育,通常被简称为美育,是关于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理论,通过审美创造实践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
二、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术教育虽然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离开了美术教育谈审美教育,就像离开了空气谈植物的生长一样,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当美术教育作为专业技能教育时,它不具有审美教育的本质意义,因为这种美术教育只着眼于学生美术技巧的提高,或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说只是专业技能教育的一部分。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时,美术教育是作为审美教育的途径呈现的。它着重通过美术学习和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显然,这种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通的。
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其欣赏品味,达到心神愉悦的效果的教育。
审美教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通过传授美学理论和审美经验,对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情操,并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的真、善、美的统一,决定了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比较容易与各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之中去。各学科都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各学科教师如果能够发掘并传播这些审美因素,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能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也能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发挥教学阵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熏陶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各学科知识的审美因素。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是无处不在的,只是缺少发现。先生认为,没有一门课程不与美相关,他曾这样说道:“数学中数与数带有巧合之关系。几何学上各种形式,为图案之基础。物理、化学上能力之转移,光色之变化;地质学的矿物学上结晶之匀净,闪光之变幻;植物学上活色生香之花叶;动物学上逐渐进化之形体,极端改饰之毛羽,各别擅长之鸣声;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度;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动;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之人物与事迹;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与左右逢源之理论,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兴趣。”可见,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都不乏审美因素。
三、结语
美是人类的追求和精神归宿。审美教育离不开各个学科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在审美教育中,要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
关键词:美术教学;少体校;教育;学习兴趣
从学科教育的本质上来看,美术与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追溯到两者的理论体系架构内容。经分析,发觉到美术与体育之间的渊源不浅,正所谓“美”“体”不分家,也便是点出了美术与体育两者间的微妙关联。基于此,利用美术教学来增加少体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有可能成立,但还需从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实证结论。
一、我国体校教育体制及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从我国体校教育体制内容来看,少体校的教育重点放在了体育项目的教学上,同时也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实质上,体育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往往把精力都用在了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当然,无可厚非,专心学习体育专业也是一个人所选择的人生,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显现,一个人仅仅具备体育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来提升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基于此,少体校教学的环节中,需要借助除体育项目以外的学科知识教学来激发体育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美术教学刚好能够达成这一目标。
二、利用美术教学来增加少体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实施策略分析
从体校教学现状来看,不得不说的是,有些体育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十分散漫,尽管可能这个学生的体育项目成绩不错,但其散漫的生活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格局。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体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不牢、对学习的耐心不足所造成的。[1]
(一)浅析美术教学对于体育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从人类的“爱美”天性来看,现代人对于“美”的辨析能力以及赏析能力较之以往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这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结果,却也是文化进步的结果。对于美术这一学科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从美术知识、技能中领悟艺术的魅力,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索人生。美术学科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的,又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准备的。[2]
(二)利用美术教学的过程能够增强体育生的学习兴趣
1.激发体育生对美的领悟能力,促使其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实际上,通过美术教学的过程能够令其对学习文化课的态度有所改观,而且,美术教学对于体育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美术教师要能够找到美术与体育的契合点,激发体育生对美的领悟能力,促使其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令学生对专业化的知识技能触类旁通,有了学习新知的信心以后,相信体育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例如,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美术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看到与体育运动不同质专业的美妙之处,从而激发体育生对美、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地、乐观地去探索未知世界,探究除体育运动以外的知识与技能。
2.找到美术与体育的契合点,令学生对专业化的知识技能触类旁通美术课程的设置对于一直以来只沉浸在体育项目之中的年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言至关重要,而且,不仅不会影响到少体校学生原本的体育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反而会促动其更高效地学习各学科知识,加深对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这就像马克思所说过的那样“: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就愈臻完善。”[3]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快速,各类型教育机构对于其自身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问题极为关注,都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实际教学效果。从我国少体校的教育实践过程来看,美术等科目的高质量教学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符合青少年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少体校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体育项目以及文化课,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过硬的运动员。此外,还能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耐心、自信心等,以及提升其审美能力。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鼓励体育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蕾.简析体校学生文化课堂的教学评价[J].运动,2013,05(05):114-115.
[2]翟坤.浅谈如何激发体校学生的学习兴趣[J].搏击:体育论坛,2013,04(04):31-32,50.
关键词:历史;美术;跨学科;美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第八条提出,要“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提倡美育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尤其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强调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科书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人教版教材、岳麓版教材还是人民版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这些图像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信息,有待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挖掘和采集。作为美术教师,笔者在此谈谈历史与美术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历史教师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历史教学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行历史教科书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图像资料。据统计,大象版历史教材中图像资料最多,约880种;其次是岳麓版,达520余种;图片最少的人民版教材中也近450种。显然,历史教材中的图像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些图像资料包括文物、古迹的图片以及大量的美术图片。无论是文物、古迹图片,还是反映美术史的图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都记载了历史,直观地再现了历史,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历史教育和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图像资料对文字内容起到补充、阐释的作用,印证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因此,历史教师正确地阐释和解读美术图片类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而有效开发和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挂图、插图等教学资源,地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如,在讲授苏联卫国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创作的大量战时美术作品。苏联美术家在卫国战争中,为配合苏联抗战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战时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真实、直观地再现了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光辉形象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总之,图片类教学资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美术图片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丰富情感,提高精神素质,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
二、历史学科内容与美术学科内容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课程标准决定了学科教学中侧重点的不同。历史学科中涉及美术的内容注重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对美术的影响。历史与美术的跨学科教学,重在把两门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融合,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综合教学的整体功能,通过两门学科间内容的延伸、渗透与融合,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下的教学案例正是在历史教学中围绕历史与美术学科知识点的衔接而进行的教学尝试。历史与美术学科内容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一:江苏省大港中学的束鹏芳老师,在给高二学生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时,依据高中历史课标要求——“了解”浪漫主义文艺的代表性成就、“认识”或“理解”其时代性,把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分成文学、音乐和绘画三个板块,聚焦“浪漫情怀”的主题,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感受和理解浪漫主义。教学环节的学习行为3:欣赏名作,指出作品名称、作者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教师出示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和《梅杜萨之筏》,请学生观察后描述对画面的感受。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得出: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发出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高峰。教学环节的学习行为5:提问“19世纪上半期的这些文艺作品显露出什么特点”。幻灯片对比展示:19世纪中期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面淳朴亲切、色彩沉静,像照片般写实与真切,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自由引导人民》通过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展现出激越的情绪、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理想的渴望。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束鹏芳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渗透着理解和揭示美术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通过比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幅代表作,提出对浪漫主义文艺的理解需要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人性诉求、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这堂课在历史教学的文化情境中既欣赏了美术作品,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历史与美术学科内容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二:在北京版历史教科书《文艺复兴》一课中,师生可以根据文艺复兴的时代特性研究“文艺复兴三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的郝志红老师在给初二学生讲授《文艺复兴》时,先按照时间顺序欣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世纪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中的圣母像,14至16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圣母像,发现美术表现的变化,接着提问三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哪个时期的作品最能体现人的生命活力。在互动式教学之后,教师提出在14至16世纪,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光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得以再生,引出“文艺复兴”的概念,并提出这一时期美术作品在题材、内容和技巧方面的创新,提出创造性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无论是西方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印象派的创作方法,还是我国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发展,都印证了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对美术家及其创作的影响。以上两位教师的历史教学,用历史学科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美术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和美术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用美术与历史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三、历史教师美术素养与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从课标中可以解读到的是历史教学需要创设艺术的氛围与情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然而,现实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偏重文字部分的讲授,忽视了对美术作品的介绍与解读,加之教材中涉及美术作品的教学图片较少,使学生难以把握美术作品的风格,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进而受到影响。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美术素养,教学方法单一,仅限于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难以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认识历史。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美术的辉煌》一课,内容涉及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主要的艺术流派。教科书较为简略地介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诞生及其特点,列举了大卫的《马拉之死》、安格尔的《泉》等几幅美术作品,而对于作品艺术手法的阐释过于简略。因此,笔者建议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外美术史的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美术学科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紧扣历史课标和教科书,搜集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插图,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配合必要的文字说明进行教学。同时,对于美术史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某一流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教师需要从画家的生平、创作风格、艺术语言的运用、时代审美观念等方面适度讲解,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认识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上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的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生动有趣。
一、实现学科教学过程价值的策略
我们把学校的全部课程教学称为总体教学过程,那么,就美术这一学科来说,就是美术学科教学过程。美术学科是学校的课程之一,它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一定价值,美术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水平,也会美术的传播做出贡献,所以这两种价值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与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状况相比较,加强对我国学生的美术素质的提高,加强美术学科的作用与价值的科学研究,以满足以后对美术人才的需求。
二、形成阶段教学过程价值的策略
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对于教学的研究,一定与它的各个具体的阶段想联系在一起。在美术学科的不同的阶段教学过程,它起到的价值也不一样的,在各个阶段中,教学目标不一样,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对各个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一定会完善美术学科,让其更为系统与完整。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为依据来安排教学内容,然后再在各个年级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过程,面对各年级的学生,我们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智能开发,对薄弱环节加强教学,使美术教学程更为密切地与学生实验联系起来。
三、形成课业教学过程价值的策略
小学美术教材有很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把内容分为欣赏、绘画与工艺,这是本类的课业,课为就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教材分类。这三个课业的功能坐是不同的,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少一个环节,三者共同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共同完成美术素质教育的任务。在这三个课业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当今的美术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比如古今中外最为典范的美术作品就是最好的欣赏内容,通过欣赏了解祖国美术的优秀文化,在欣赏中学会观察,学会视觉形象最为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绘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过程的价值,让学生动手去画,让学生体验,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另外,工艺美术是小学的教学内容之一,这个教学不可少,我们把时间与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做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做的过程的价值,让他们形成动手的能力。为了实现课业教学过程的价值,我们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重视课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教学要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重点突出,难点分明,合理而科学的实施教学。
四、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策略
教学过程实现的场所是课堂,所以说,我们研究过程的场所也是在在课堂上,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到美术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与一定的规律性。由于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和,是在学校的课堂里由老师指导学生,接受知识。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理解教材、认识教材,形成知识,并把知识加以运用。我们在发挥课堂教学过程的价值性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美性原则,让学生授受审美的教育;第二是形成创造性的思维,第三是做好协调关系,要做到讲与练的合理搭配。实施美术教学过程性的价值时,要具有一定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与教学基本功,比如,会运用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等,这都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学会组织语文,学会板书,学会演示等。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与学生和谐相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美术学习;另外,要做好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与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的过程,是以认识知识为基础,调动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形成审美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学要做到寓教于乐,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开发,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要突出,利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启发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价值,让美术教学在过程中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小姝.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
[2]姚晨晖.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24)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将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让孩子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接触相关的美术活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都是以图画、教科书等局限的方式向同学们传递相关信息,把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课程整合之后,老师可利用电脑资源把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方信息进行整合做成生动有趣的课件。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电脑网络等向学生传递学习资源信息,丰富课堂教学,使之更趋于完善,促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也会不断促进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式学习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得以利用,可营造出优化的互助式的学习环境,也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可使不同认知风格及水平的学生得到满足,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可通过互助式学习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比较,通过集思广益,加深对学习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对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同学们可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传递学习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也可加强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使教学难点、重点得以突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美术老师在授课的准备过程中煞费苦心,尤其是对教具的选择上,老师要准备很多的图片等,同时还要在有限的课上四十分钟内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点,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微乎其微,因此在课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教学的质量很难达到理想要求,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变为更易理解与掌握,授课的老师也从原来的“满堂灌”讲课中“解脱”出来,使计算机功能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使技能限制得到突破。传统的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作品会有非常棒的设想与创意,因为技能得到了限制,作品在最后还是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在平时绘画方面技能差些的学生会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心。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之后,创新逐渐取代了传统绘画技能的主导地位。这样也就使同学之间的差异相对缩小,使他们能够大显身手、尽情发挥。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使因材施教得以真正地实现。在我们的教学课程中,信息技术有其先进性,其交互性是明显强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的突出特征,因此也就能够实时地对信息做出反馈,真正使师生之间做到双向交流,加强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同时也能增强互助式学习氛围,因此可以使不同认知水平及风格的学生得到学习知识的满足,真正使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性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美术课程进行改革突破的难点和重点,使素质教育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综合性既是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习范畴的互相融合,也是与其他学科的互相联系结合。而且是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及现实联系起来,美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使学习的内容得到扩展,丰富了教学,同时又使学习途径得到了开阔,使美术学科教学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例如设计、绘画、动画制作等内容。
在美术教学备课过程中,老师可依据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精心制作设计一些教学课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教学。老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简单的电脑设计、绘画等,注重学生的认知理解与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美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打破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局限性,让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例如结合语文、音乐、英语,进行歌曲配图画、插图等。此外也可利用一些材料制作综合手工,比如小面具、小装饰,并进行表演等。同时多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做到主动向他人进行请教,并积极与老师、同学或家长进行合作设计制作。平时要注重收集网上相关有用的学习信息资料,例如:民间的艺术作品、国内外一些著名雕塑作品、世界著名建筑介绍等。对它们分类建立档案,形成资料库,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研究。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很融洽地、多角度地、立体地展示了美术教学的内在魅力与规律,使美术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有机地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相互影响,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组合,使美术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乐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美术教学达到了新的突破。而且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教学的难度也相应变得容易了。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给他们带来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外部刺激,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认知的途径。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强了教学知识的掌握密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使同学们视野得以开阔,并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感观认识,加强记忆,拓展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的智力更好地发展。
信息科技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是教学要素及资源的有机的集合,是运用正确的方法,在相关教育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使教学系统工程中的老师、学生得到完美的协调,教育教学相关的诸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挖掘其可发挥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及高效率的教学。
一、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 拓深新思维 构建新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因此,在目前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二、“新课堂”构建的意义
1.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使课改落到实处。
2.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现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技术,为操作计算机而学计算机,对计算机能帮你干些什么?怎样帮助你学习?还只局限在理论上的认识。有人甚至因为计算机课枯燥、没意思而做小动作、玩游戏。
我们承认每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同样有其局限性。因此,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协调与合作,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改革和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的有效途径,是发挥课程整体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3.改造“旧课堂”的必然选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出现转变。随着课程整合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他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来解决实施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通过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信息、资料和计划,相互间汲取力量和灵感,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协调。再一方面,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其它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三、“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有的学生画出了富有创意的欢乐场面,有的画出了人物画,有的画出了山水画,有一个学生很有耐心,把自己的房间画得非常好,特别是那个色彩,和谐、协调,富有童趣。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又强化了画图程序的应用。
把诸多学科都请进来,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将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流程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的取向。
2.“新课堂”是教材创新和开发的“加工厂”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教育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如将思品课请进来,与班队课整合,那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法制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等。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创新,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3.“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课堂上,学生具有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能从学习操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美术网络资源的运用,我把美术网络资源分为思路型、方法型、知识型和练习型。
美术学科思路型网络资源
1.含义
美术学科思路型网络资源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利用个人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一切有助于提高美术学科教学效率的思想意识及思维轨迹的数字化资源。
2.作用
很多教师有着多年养成的习惯,对于一些新事物、新方法往往不愿尝试,而思路型网络资源的采集和运用,往往可以让教师更快更多地去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与新的学科知识,通过尝试,融会贯通,较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3.类型
(1)专家引领型
美术教育界有不少专门的讨论会,受会议参与者的限制,很多教师都无法参会,但会议中讨论的很多有关美术教育中的新热点、新思考的内容,都会在相关的网站上进行交流,教师通过网站,能及时了解美术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
(2)示范讨论型
教学实录既是一种示范性教学,又能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评论、在线交流,这样的资源是很多教师非常需要的。既看了课,又参与了评论,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反馈信息,这对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很有帮助和启发。
美术学科方法型网络资源
1.含义
方法型网络资源是指美术学科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互联网采集数字化资源。
2.作用
(1)学习兴趣更浓
就美术学科学习方法而言,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教师以及学生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现在的互联网上,有很多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资源,如小动画等,不需要很复杂的制作,只需要一个小小的GIF格式的动画人物,就可以吸引全班学生的眼球。
(2)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学科中,包含了水粉画、水彩画、版画、剪纸等很多比较专业的美术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不可能对每一种专业技能都掌握得很好。因此,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找到相应的资源,如一些讲解绘画步骤的视频,其他教师制作共享的课件,这样就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
3.类型
(1)情境创设型
例如,讲授《美丽的花》一课,可以找一些动画片中美丽场景作为背景,配上音乐。学生们在这节课中不仅仅能学会画出美丽的花,更能充分体验到画画的快乐。
(2)交互活动型
例如,讲授《画太阳》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在学生观看之后,请学生尝试为太阳添上一个合适的表情。从学生最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受到了这个动画的启发,绘制出了更多更生动的太阳。
(3)审美情趣型
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美术课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上,有一些专门介绍画家及其作品的网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浏览这些网站,这样既可以了解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还能看到世人对这些美术作品的评判。
美术学科知识型网络资源
1.含义
知识型网络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所获取的所有含有美术学科基本知识点的数字化资源。
2.作用
(1)有助于完善美术学科知识
美术的学科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除了美术发展的一般历史,还有国内的、国外的著名画家、代表作以及不同时期绘画流派的绘画风格,等等。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美术历史和信息,使我们的美术知识更为完善。
(2)有助于开拓美术学科视界
通过网络资源,我们可以不断了解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多看多学,更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今后各方面的发展。
3.类型
(1)理论型
理论型资源是指那些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美术理论,如世界上比较早的和美术有关的著作,也有像我国南齐时谢赫的著作《画品》。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专题讨论,丰富自己的艺术理论水平。
(2)操作型
操作型的美术网络资源,往往都带有指导性和实践性。这些资源可以是几幅示范步骤图片,也可以是小视频。通过这些资源,可以学到很多绘画的技能与方法,如一些儿童绘画网站上就提供了一些简笔画人物、动物、植物、景物的绘画指导步骤,学生参照这些,也能学到不少的绘画技能。
美术学科练习型网络资源
1.含义
练习型网络资源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能够被运用于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以及能够让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操作,掌握美术技能的信息资源。一般来说,美术学科练习型网络资源包括在互联网上很多共享免费绘图软件,如金山画王、我型我秀等。
2.作用
(1)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可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软件平台,内容丰富,易学易会。学生们在运用这些美术或者说是绘图软件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技能,又拓展了知识面。
(2)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构图、涂色训练,较为枯燥和复杂。通过教学和绘图软件,可以随意调到多种图形进行训练,方便且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意,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用美术网络资源的注意点
由于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在选择、合理运用资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资源获取
网络资源很多,需要教师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对美术教学有用的资源。进行选择时,应注意四个特征。
(1)典型性
网络资源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设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典型意义,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例如,一位画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画出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作品。所以在对某位画家的某一件作品进行欣赏时,可根据上课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生动性
网络资源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动画以及学术观点。总之,形式应该多样,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拓展性
所选网络资源应该有启发性和拓展性,如网上博物馆、网上画廊,网上美术知识宫之类,这些更利于学生美术思维的拓展。
(4)技术性
再好的网络资源,也要量力而行,如果选择的网络资源过于复杂,超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操作性问题,影响教学实施效率。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不同的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呢?笔者决定在画展厅上第一节课。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绘画及工艺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学生,教师在对这些作品一一讲解的同时,把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穿插了进去。对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既增长了学生见识,又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一点对中学美术教学尤为重要,从而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在讲图案设计时,可把它与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家中的沙发靠垫图案、床单上的图案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还可以穿插一些关于颜色的搭配、服装色彩与个人气质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关键词: 中职美术 学习兴趣 教学观念 市场需
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社会培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此,教育部在2013年下发了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做好音乐和美术课程教学的规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从实际看,中职美术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层面说,他们积极性不高,大多觉得这门课程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联系不大,因此根本不重视;从老师层面看,教师受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热情下降,课堂教学缺乏变化,方法死板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无疑对美术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不利。所以有必要针对新时期中职美术学科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加强学科重要性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要引导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就要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所以要告知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重要意义。美术学科是落实美育教育、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一门重要学科。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限制学生美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中职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向成熟,他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同时这个时期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成熟的关键时期。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吸收新知识。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教材和教学,囊括古今中外各个美术领域中的重要成果和美术现象,同时集中表现为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对于开阔中职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他们以后知识面的开拓、素养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
时代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无疑给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遇。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以往的学生之间已经有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实际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根据新时期我国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中职教学的教学目标,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喜欢美术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更多的助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进行教学创新,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大课程信息量,并强化实践环节。例如改变可以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原有的素描、色彩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连接,将原来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进行重组,改变各门课过去各自独立的局面。我们还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通过贯通和相互渗透,减少原来多门课中间的重叠及每门课的罗列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注重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填鸭式的教育对学生是无效的也是痛苦的。因此,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艺术氛围,善于利用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例如设计学期或学年的主题美术活动,如民间美术、建筑艺术、服装文化、陶艺等,让学生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围绕中心主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并在期末举行综合的艺术展示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智和个性,而且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心、责任感和愉悦的身心,使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艺术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化涵养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讲授构图知识、线条美感、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美、艺术美的不同感受,同时使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在脑中构成美,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和生活美。
总之,新时期的中职美术教学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美术专业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了解美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技能,提升自身涵养和综合素养,为自己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李f.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初探[J].中外教育研究,2012(7).
[3]杜卫.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