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分层教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层教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层教学的概念

第1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16-01

数学课的分层教学模式从提出到广泛推出进行教学实验至今已经二十多年的时间,教学实验在全国范围展开多年来,科研成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和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又赋予了数学分层教学的新的丰富内容,也对初中数学课分层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这也是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内容。数学课型一般分为新授课和习题课。本文想阐述如何对这两种类型的课实施分层教学。

1 数学新授课的分层教学

数学课的新授课一般课堂教学重点是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教学,它既有科学性的一面又有教学性的一面,即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身理、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才能打好学生学习概念教学和定理教学的基础。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不能笼统的追求整齐划一,要注意低层次学生的习得水平,对低层次学生要注意合理恰当地“简单化、弱化”数学概念,注重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质,不能把教材中的采用的描述性的语句来定义的概念把它复杂化用语言随意把它拔高,然后再深化它,使之成为为数学的逻辑定义,不要在数学概念的外在形式上花太多时间,更不能把概念复杂化、繁琐化,再次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数学教学重点是关注知识发生过程,从演绎到一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作用。数学的定理教学,教师一般应把握两个方面:

一方面应基本达到作为数学定理知识教学的普遍要求,让学生能够清晰明白定理的条件和定理的结论,定理所要说明的事理以及表述方式,教会学生娴熟的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定理的应用范围并会熟练的学以致用。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数学定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以往所学的数学定理、概念一起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构成数学知识体系,并对某些需要适当拓展的定理作适当合理的外延。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揭示学习数学定理过程中的智力活动,和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智力思维因素,然后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这些活动,以此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智力水平,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数学定理的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各类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教学目标,高级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通常以掌握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以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为主,让其理解数学定理的内涵,中等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主要以理解数学定理的证明的思维过程,仅仅是理解数学定理的证明的思维过程,熟练掌握数学定理的应用。对于低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以了解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着重掌握数学定理的结论和如何应用。

总之,不同的层级水平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有益的认知和知识储备及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新授课按照知识单元的结构,笔者将其划分为“精教导学课”和“互帮自学课”两种类型:何谓“精教导学课”:一般将数学的每个知识单元按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涉及的关键性知识,在设定教学课的类型时一般定为“精教导学课”,而其他比较简单易学的数学知识点或以巩固已学数学知识、知识应用型的课定为“互帮自学课”。何谓精教导学课的分层教学,通过笔者的长期实践,总结出教学过程的六大环节:(1)引趣;(2)精教;(3)导学;(4)巩固;(5)评价;(6)调整。教学中遵循这六大环节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成效有显著提高。

2 数学习题课的分层教学

所谓数学习题教学课通常是指以习题练习教学为主的形式来达成本节课数学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习题教学课与概念、定理教学课相比,习题教学课的教学难度要小些,可是它的成效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乃至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好坏,概念、定理教学课相对权重小些。因为通过数学的习题教学课,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中本人一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教学中对同一例题一题多解,由易到难寻找与各层次学生学习的最佳解法,针对不同例题的多题一解的情况,教师也要细加分析,使学生养成以不变应万变,能随机灵活的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教法得当,可以加强学生对新旧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必有途径。而且还有利于高层次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多题一解的数学题,它是归纳数学的解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法,也是对中、低层次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的最佳方案。

(2)教师通过对同一例题的解题教学,来揭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这对培养学生掌握从演绎到归纳的数学解题思维起到很好的作用。用运动的观点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徜徉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

(3)教师还要有目的,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查漏补缺,随时让各层次的学生掌握应该把握的所学数学知识,最大限度的去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成绩差异是自然的,无论是较高层次的学生,还是较低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随时的给予必要的个别辅导,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数学习得基础上都有进步。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的辅导重点应在强化该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开拓学习数学的视野。对于较低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的辅导落点应放在补缺补弱上,防止所学数学知识的负增长,促进数学知识的转化,习得。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理课;分层教学;基础;动力

开始上C层次这几个班的物理课时,课上得让人难受,没办法把学生调动起来,也没办法把学生吸引过来,他们自己干自己的,自己说自己的好像你这个老师不在教室一样。每次上课中途都得停下来几次,苦口婆心地说,“要努力学习什么的,明年就要高考了,连一个高职院都考不上怎么办?”“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拿什么来生活?难道让父母养你一辈子?”,“说听不懂得慢慢坚持,一点一点地跟随老师就能听懂了,也就有兴趣了。” 但课上得还是力不从心,一眼望去任没有几个人在听,学生任是自己做自己的,或是无所谓的表情,好像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问三不知,老师讲了还不知记下来,提醒他们还半天没反映。上一节课后的感觉是,好悲哀,好吃力也好无奈,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总得想办法让学生学习,让老师看到学生的那份朝气,那份灵气,我不相信这些学生就没了本该属于他们充满激情、充满阳光的笑脸。

如何让这些C层次的学生也能发展?赞科夫认为:教学对差生提供智力活动的机会和可能性最少,他们之所以差就是因为在发展上落后于其他学生,单纯的补课和作业,对改善他们的发展不但没有效果,还会造成恶性循环。提高他们的根本方法:注意发展其智力和个性品质。要使这样的学生也获得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学,即进行分层教学。下面就是针对这个C层次班级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感悟。

1 了解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了解、关爱学生是教育教学实施的基础,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次,有效地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准备不同的课堂内容、进行不同的辅导,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学生失去了“匿名性”,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了解学生呢?从哪些方面了解学生呢?

1.1 了解学生的知识状态: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知识状况不同,就是同一层次班级的学生知识状况也不同。如高二(七)与(六)都是C层次的班级,但是七班的物理成绩就没办法与六班比,而且就七班全班34位同学,每位同学都各有特色,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很好的了解他们,就没办法真正达到分层的效果。

1.2 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C层次班级的学生实际上是学困生,造成这样的结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差,注意力没办法集中、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缺少克服困难的毅力、有的是自暴自弃。所以要分析这些学生造学习物理困难是什么性格造成的,上课才能针对不同的原因即层次进行教学。

1.3 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认识方式、认识水平不同,据了解我们很多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方法还停在初中阶段,只会机械背诵物理概念和公式,不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他们记住的是陈述性知识而不是程序性知识,缺少“真知”所以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一筹莫展、无法下手。因此了解学生分层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

2 培养个性心理品质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内在动力

一般C层次的学生个性心理品质都存在缺陷,分层教学仅仅靠老师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是分层教学的内在动力。培养个性心理品质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2.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入C层次班级,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才会表现出一切无所谓的态度。要对这样的学生分层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学生动起来、要学生自主的学习,所以必须重拾信心。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学生的进步、恰如其分的表扬,要让学生偿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慢慢学生就会发觉自己还行、还真的不错。

2.2 培养学生正解的认识自己:据了解大多学生都不能正解的认识自己,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自以为是,所以学习时,只喜欢去做那些难题、大题,而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物理过程的分析往往忽视。老师根据他们的水平分到C层次班级时就会大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老师针对这些学生的分层教学他们是拒绝接受。

2.3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由于注意力、意志品质的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上课时老师要特别关注,时刻观察,并不停地提醒:这些学生的提醒不是泛泛地说现象,那是没有用的,而是要点名或提问等方式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吸过来。这要求老师每时每刻都得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仅注意自己的讲课内容,还要对课堂上时刻要发生的现象灵活机智的准备问题提问他们。但是这还是一个表面现象,把学生注意力吸过来,听你的课,没解决本质问题,分层教学就没有落实。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注意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分层教学才有内在动力。

3 学法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外在动力

有的学生非常努力、非常刻苦,但就是学不好物理,学习困难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存在缺陷,不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认知能力,分层教学也谈不上效果,所以说学法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外在动力。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呢?

3.1 对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死记硬背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要知道每一个物理概念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有什么适用范围等等。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能力,学习物理就是学习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物理过程并不是凭空想像,而是要建立在一个非常直观的情景中,所以要学会把题目描述的情景转化成直观的图像,然后再进行分析。

3.2 由于认知能力的问题造成学习困难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不是去讲哪些难题,而是创立适合他们这个层次的智力活动情景。在他们能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组织材料,让学生去推理、判断、分析和综合。如:讲《万有引力》这章,在学生理解了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的概念之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就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推导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随轨道半径的变化。这就训练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第3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分层措施;因材施教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较差,知识水平差异尤为突出,特别是像数学这种文化基础课差异更大。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比较适宜采用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一种在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它容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使用分层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新理念。那么,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当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呢?

一、教师要做好分层教学的前期准备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有专业课,传统的全校分层分班不适应,入学时学生是按照中考成绩和个人兴趣特长选择的专业,入学后再分班的话违背学生意愿。并且有些专业可能就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班。因此,可以先按专业分班,然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和入学后摸底测试成绩综合考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组成A、B、C三种类型,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分层的话可能一个学生在数学的C组,但是他对制图感兴趣,制图成绩很好,那他就在制图的A组。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分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学生调换到适合的层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教师要明确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课堂教学分层。A组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A层次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还会进入高复班学习,希望毕业后进入高校深造。因此要求他们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内容外,还在知识的深度和广都上进行拓展,以适应今后的单招考试。B层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要求低于A层次班级,学习积极性一般。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同A层次学生有所不同。在进行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后,很多同学将会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门技能,为以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在基础知识学习上要求对基本内容牢固掌握并有适当的扩展提高,以适应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继续学习。

(2)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分层布置。在布置作业方面要有针对性。A组学生要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上,多补充提高题型,并且这组学生解题速度快,所以题目数量也可以适当增多。B组以巩固基础题型为主线,相同题型改变参量再加强练习,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复习阶段再进行拔高练习。C班的同学要以理解概念为基础,作业也要加强概念性知识的不断重复、累积,要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印象化,主体上认识并能进行进一步知识的探讨。

(3)课后辅导分层。A组学生不能只做书本的题目类型,增加拓展题目的题目练习量,开拓思维为主,多接触新题型。而B、C组级的学生则主要以书本题目为主,能够牢固掌握书本知识就是他们的学习目标。特别是C组,更要以概念性的题目为主线。在订正作业时,A组学生只要给他们答案,完全可以自己理解订正,个别不懂的可以及时个别辅导。B组的学生部分难点的题目需要集体讲解,C组的学生由于题目简单反而错的不是很多,只需要个别订正就可以

(4)采取分层考试。在采取一系列的分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起点自然不同。如果考试要统一试卷,必然对于试卷难度、题量、重点难点分布有偏差。对于B,C组学生也有失公平。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层考试。试卷的出题侧重点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平日学习、辅导、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命题。A组学生理论记忆题目、应用型题目、综合分析型题目可按照正常的分配方式来命题,比例为7∶2∶1;B组在理论记忆题目、应用型题目方面可与A组平行,但综合分析型题目可较A班降低难度;C组则主要以概念应用为主,可适当的加大课本题目的量,真正的以课本为主,以概念熟悉为主。

第4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要性;教学策略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差异,往往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吸收程度不同,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高中数学教学实效难以提高.

一、“分层次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指在学生对数学理解能力、想象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不同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归类,对不同集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接触到更适合自己的讲课方式,有助于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书本中的内容机械地进行头口复述,再配以练习的方式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点,完成教学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探究较少,将重点单一地放在教学的内容上,这种统一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很多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学生容易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对数学的求知欲降低.

二、如何将“分层次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实践教学中

(一)对学生深入了解,划定学生层次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要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就必须先深入地了解学生.教师要通过谈话或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了解,了解每名学生在哪些方面有长处,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短处,通过了解来将学生进行归类,分别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不能单一地依照分数来对学生进行归类,分数并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能作为教师进行学生归类可以参考的依据.例如,在“空间几何体”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提问学生圆锥、圆柱和不规则几何体的三视图,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强弱,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使用这种分类方式,对学生分别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注重教学内容层次化

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其知识面涉及代数、几何、向量、微积分等多个领域,所以,首先,教师要对数学教材知识和教学重点有深入的认识,这样在从事教学工作中才能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在上文提到过对学生进行归类的具体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归为A、B、C、D四类,由于采用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易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加以区分,在提问环节中列举出很多不同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分别进行作答,使得学生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特异性提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圆锥曲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双曲线的概念;2.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二分之根号三,直线y=12x+1与椭圆交与两点A,B,M在椭圆上,向量OM=12×向量OA+123×向量OB,求椭圆方程;3.椭圆的概念及标准方程;4.椭圆图像与双曲线图像的区分.”教师可提出这四个问题分别让A、B、C、D四类学生作答,使得学生能够弥补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不足,使得对数学学习有热情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加优秀,又使得学习较弱、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取得进步,可谓一举两得.

(三)课前预习层次化

课前预习环节也是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重c环节.预习的目的是对新章节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使得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对所学知识点不再感到陌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分层次教学的理念下,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预习环节做一个正确的引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强、学习主动性较高的学生,教师只需让其完成对概念的浏览,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要使得其完成对概念的学习和对例题的探究并认真做好笔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且能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排列组合”一节的教学中,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要重视对于排列组合这一节中例题的预习,可以作为对自己数学水平的拔高,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实际的排列问题.如,菜单上有8种不同的菜,5个人每人任选一种,其不同的选法种数为多少?学生可以尝试解决此类简单的问题,解题思路为菜单上有8种不同的菜,5个人每人任选一种,其不同的选法种数为5人选择不可以重复有;A58=6 720种,如果可以重复有85种.对于想象思维较弱的学生,在预习中只需要对这一章节的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区分概念的不同,并且在预习过程中记录好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教师讲课时可以使得问题得到解决.

三、结语

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接受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弥补自己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总结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分层次教学法.教师利用分层次教学法将学生培养成更加优秀的学生,促使学生共同进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张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4(06):60.

第5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学生分层

以学生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按好、中、差分成3个群体(分别记为C组、B组、A组)。好、中、差学生的比例大致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2桌4人为一组,好、中、差适当搭配,由C组学生任组长,由组长检查学习情况,遇问题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组与组间进行学习竞赛,数学课按组就坐,一个小组为一个活动单位。在小组里,A组学生代行教师的部分职责,对简单问题由C层学生解决,每周的难题由C层学生汇集起来,反馈给教师。

为了消除“标签效应”,消除“差生”自卑心理,分层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人)。分组都是相对的,应根据学生发展实际,有层次的升降变迁,对激励学生上进是非常有益的。要把学生在班内所处的位置的变迁及时告诉本人,鼓励他们由“下”层向“上”层递进。分层是手段,递进是目的,分层的成功,恰恰体现在“递进”之中。

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备课时,要把这节课的知识根据A、B、C三类,将同一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提高。各个层次的目标档次要适宜,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备课时,要使A组学生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具体要求应为:C层学生应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B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A层学生主要掌握基础知识,能回答“是什么”就可以了。

如在因式分解第一课时中目标分层是,A层,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公因式的概念和提公因式法,3)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B层,除掌握A层学生所要求的内容外,能适应简单的变式练习;C层,熟练掌握A 、B两层学生的要求,应会处理公因式是多项式的习题。

分层授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通过课堂获得和培养,为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分层授课是分层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1)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应用概念、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地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2)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3个层次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A层学生,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通常这样安排:A层学生做作业本上的基础题;B层学生在完成作业本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练习;C层学生在完成作业本上基础题外加做思考题,即做一些综合性强,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练习。由C层学生检查B、A层学生的完成情况,再由教师批改。

分层辅导

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对A层学生的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对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促使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对C层学生,可挑选其中的尖子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分层辅导,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避免“陪坐”现象的产生。

分层测试

试卷内容应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可分为A类、B类卷,适用于后进生的试题应以重点考查双基为主,并提前告知测试范围,使他们能够通过认真准备而考取较为理想的分数,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而适用于优秀学生的试题则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能力,使这类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不少数学教师都在实践分层教学,这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个性无疑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法来说,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在实际操作中的方法不当,会使分层次教学收效甚微,甚至失败。在几年的分层次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施分层次教学,如果不开展学生思想动员,使学生对分层次教学正确认识,结果会使部分优等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使部分后进生丧失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引发出强烈的负效应。

2)分层不要只依一次或几次的成绩做依据来划分学生的层次,应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平时成绩、行为习惯、特长爱好等多因素综合起来,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层次。

3)分层次应分而有度,层次分得过死,会加重两极分化。要据情而变,不能盲目地分层,而应实现动态平衡,为了激励优等生不断进取,也可设置更高的层次D层,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4)切忌在平时教学时分层,但在考试时却标准划一,这样不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利于平时的分层教学,不利于评价学生的动态发展,往往使分层教学尝试中途“流产”。

5)分层教学中优化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积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第6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职高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实,且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职高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尝试教学方法改革,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达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对如何具体实施分层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前期准备

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有差异性,尤其在职业学校。由于有专业课,传统的全校分层分班就有点不合适。入学时,学生是按照中考成绩和个人兴趣特长选择的专业,入学后再分班的话违背学生意愿,并且有些专业可能就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班。因此,我们学校是先按专业分班,然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和入学后摸底测试成绩综合考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组成A、B、C三种类型,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分层的话可能一个学生在数学的C组,但是他对制图感兴趣,制图成绩很好,那他就在制图的A组。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分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学生调换到适合的层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课堂教学分层。在课堂教学中,A组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A层次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还会进入高复班学习,希望毕业后进入高校深造。因此,要求他们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内容外,还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以适应今后的单招考试。B层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要求低于A层次班级,学习积极性一般,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同A层次学生有所不同。在进行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很多同学将会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门技能,为以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在基础知识学习上要求对基本内容牢固掌握并有适当的扩展提高,以适应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继续学习。C层次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接受能力也较弱,教学内容上需要比A、B两层次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改进,讲课节奏要放慢,以便于学生理解,并要将生活中的趣味性故事和例子穿插在日常教学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组学生的教学和训练是穿行的。A组同学只要把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着重讲解,就可以让他们做提高题,在这部分学生做习题的同时教师给B、C组的同学讲授新课,讲完之后B组学生做相应训练,老师再给C组学生详细讲解难理解的部分,接着C组学生做相应难度的训练。这时候,A组学生已经把提高题做完,老师给A组学生讲解习题。接着,老师给B组学生讲解习题,并布置相应训练,然后是C组学生的讲解和训练。由于每个层次的知识学习难度和习题难度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做,因此老师上课的时候效率要比以前高很多。对A组学生是精讲多练,对B组学生讲练结合,C组学生只要把概念讲详细,不多做加深和补充。因此,要求老师能够合理安排时间。

(2)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分层布置。在布置作业方面要有针对性。A组学生要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上,多补充提高题型,并且这组学生解题速度快,所以题目数量也可以适当增多。B组以巩固基础题型为主线,相同题型改变参量再加强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复习阶段再进行拔高练习。C班的同学要以理解概念为基础,作业也要加强概念性知识的不断重复、累积,要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印象化,主体上认识并能进行进一步探讨。

(3)课后辅导分层。在课后辅导方面,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提高辅导。复习范围、习题类型、习题难度都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来设定。在系统复习理论知识以后,A组学生不能只做书本的题目类型,要增加拓展题目的练习量,以开拓思维为主,多接触新题型。而B、C组的学生则主要以书本题目为主,能够牢固掌握书本知识就是他们的学习目标。特别是C组,更要以概念性的题目为主线。在订正作业时,A组学生只给他们答案,完全可以自己理解订正,个别不懂的可以及时个别辅导。B组的学生部分难点的题目需要集体讲解,C组的学生由于题目简单反而错的不是很多,只需要个别订正就可以。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可以看出,这样的分层教学辅导,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入学后各班级的优良生比例,明显比刚入学的比例有所提高。

(4)采取分层考试。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后辅导都采取分层方式的基础上,检验教学效果也要采取分层考试的方法。因为在采取一系列的分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起点自然不同。如果考试要统一试卷,必然对于试卷难度、题量、重点难点分布有偏差,对于B、C组学生也有失公平。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层考试。试卷的出题侧重点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平日学习、辅导、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命题。A组学生理论记忆题目、应用型题目、综合分析型题目可按照正常的分配方式来命题;B组在理论记忆题目、应用型题目方面可与A组平行,但综合分析型题目可较A班降低难度;C组则主要以概念应用为主,可适当加大课本题目的量,真正以课本为主,以概念熟悉为主。

(5)分层教学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据观察发现,进行分层教学后,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新奇,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很积极,但是时间一长,在学生之间好像形成一种无形的等级观念,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即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也就是C组的学生会慢慢产生厌倦学习的心理,在潜意识里可能会感到失望、沮丧,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增加积极的教育,让学生理解分级教学的初衷,创造和谐有序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将学习的压力转化成动力。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在分层教学后,各班的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任课教师不再因为要抓课堂纪律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分层教学后,由于制定了与分层教学相对应的课程标准,实施了不同的教学要求,解决了教学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学习状况出发,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教师也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避免在教学上走弯路,使学生能尽快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分层教学的困难

分层教学的提出已经有很长时间,但真正实施的学校不多,有些是走形式,究其原因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克服。一是,课堂教学环节要注重合理设计,要合理安排好各层次教学和训练的时间。在中职学校,文化课的课时安排有限,所以一节课的任务不能拖到第二节课。这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要切实做好预习。二是,学生的分层是根据成绩还是个人愿望。有些学生摸底考试成绩虽不理想,但是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进入A组,这就需要双方沟通。三是加重了老师负担。分层教学后,需要老师从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到考试,都要把以前的内容分成3次,这就好像把原来教两个班分成了6个小班,并且内容各不相同,这需要老师的耐心负责,还要有学校配合的考核制度。

第7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一 分层导进的教学思路

分层导进教学是指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不同层次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种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因学定教,因材施教。

二 分层导进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学生分层

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20%、60%、20%。学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为了减少显性分层的负面心理效应,老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不予公布。学生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教学的依据。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新课标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与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课程与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即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教师根据分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备课,每节课不是备三个教案,而是在一个教案里分三个层次,主要体现在目标、例题、练习作业的分层上。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导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1)按课型确定分层。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不必明显分层,各层都应掌握章节的基本概念、例题、基本技能。对低层次学生要求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提问、辅导、评讲,课外作业和辅导掌握教学基本内容;对中高层学生则要求在教师启发点拨后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

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习的答问、小结、归纳、板书、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与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2)按教学内容分层。例如,对教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的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及延伸等层次内容。

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

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其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和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3)提问分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4)练习、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学习、拓展性学习、综合性练习。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由于各层学生学习到位,纪律增强,因而明显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4.分层测试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综合题,其中基础题量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以两道为宜。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

5.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进行激励调节。同时,教师要针对阶段教学效果作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主要是在分层施教这一环节调整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使“教”适于“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分层导进教学的反思

第一,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越贴近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效果越显著,分层有“度”,递进有“量”。

第8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班级;分层教学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需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到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并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能力提升和学习进步。

一、初中数学班级内分层教学概念

在初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要求,并限制学生能力的发挥。在初中数学班级内实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全体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等实施分层教学,以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分层教学不但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和运用初中数学理论知识的适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班级内分层教学的实践

㈠对学生进行分层

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数学基础,可将初中班级学生分为4层:A层为数学基础好、思维能力强的学生;B层为数学基础好、思维能力普通的学生;C层为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D层为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同时数学教师还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由A、B、C、D层各1人组成,让每组学生在相互交流、辅导和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数学基础好、理解力强的A层学生可向本组其他层次的学生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帮助其理解,进而共同进步[1]。

㈡对教材备课进行分层

在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中,教师需围绕教材内容实施分层备课,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出适合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层次,将教学教材设计为以下内容:对A层学生,可将教学设计为更有难度和更加灵活,使其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能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对B层学生的教学设计:可偏重于容易理解记忆的基础知识,并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主;对C层学生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将知识灵活运用为主;对D层学生的教学设计主要偏向于简单的概括和基础的知识学习,使其能不断向前进,以增强其学习信心。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教学中,对A层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求其能掌握“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将其引申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关系(地球与月球,地球与流星、地球与卫星等);对B层学生,教师只需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了解切线的定义等基础知识,并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C层学生,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总结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即可;对D层学生,教师需反复向其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让其熟记。

㈢对施教进行分层

对施教进行分层的做法为:⑴依据基础实施导学:由情景及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全班学生经简单的问题学习其基础知识,解决其基本的问题;再设计几个导入性、巩固性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⑵开展小组活动:完成基础知识的构建后,从新课导入开始,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教师先确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任务,再要求每组同学进行协作学习;⑶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在完成任务后,老师需引导小组之间实施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从而共同提高;⑷教师对知识进行点拨、总结和评价及矫正[2]。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让每组D层学生负责采取几何画法把函数“y=1x、y=3x、y=5x”的图像在草稿纸上画出来;让C层学生负责采取几何画法把函数“y=-1x、y=-3x、y=-5x”的图像在草稿纸上画出来;让B层学生讲解本小组得出的结论;让A层学生总结反比例函数所具备的共同特征;最后教师再对小组得出的结论实施矫正、评价和归纳。

㈣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难度的作业,如A层学生,可布置难度较大、帮助能力提升和思维拓展性的作业;B层学生在布置基础性的题目的时候,可增加一些提高性和难度性的题目让学生思考;C、D层学生布置的题目主要以基础性的题目为主,主要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理解和巩固。

㈤对评价进行分层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最终保障,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标准的评价,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对A层学生,需采取竞争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B层学生需赞扬其发散思维能力,肯定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C层学生则需肯定其基础知识的积累,并赞扬其善于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学习方法;对D层学生,需多表扬和鼓励其踏实的学习精神,并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因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和数学基础等不相同,因此,数学教师需行分层教学,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体数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分层教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本文在传统的分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导入新知、分层定标;指向明确、分层提问;自主学习、分层练习;合作交流、分层互动;教师答疑、分层评价;复习巩固、分层作业”的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旨在弥补传统分层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1 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把一个或几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若干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实现“利用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发展”的目的。

2《高等数学》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2.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2.1.1 统一方法、统一内容不能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是指每个学生都获得同等机会,并且是适应个体特点的机会去获得学习的成功,以满足其学习需要。学生学习基础、学习需要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就应该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2.1.2 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经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也就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1.3 由于采取这种以教师统一讲授的方式会大大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师生间反馈信息不够,不及时,也会影响教学过程的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生思想、学习上的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影响后续课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

2.2 数学难学是必须分层教学的主观外因

数学是一门侧重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符号语言常常令不少学生 “看得见,分不清,理还乱”。由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更加抽象化、符号化,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和复杂性与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学习方法都有较大的差距,使原来感觉不错的学生也明显感到数学学习的困难,并开始有点力不从心,许多的问题也无法理解。

2.3 学生的差异是必须分层教学的客观内因

2.3.1 性格的差异

学生的性格差异是由他们的遗传因素及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不同造成的。气质类型不同的学生显示出个别差异,教师需要花费不同精力和时间,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他们学习数学。

2.3.2兴趣的差异

兴趣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指向性上不一,学生中有的喜欢代数,有的喜欢几何,有的喜欢计算,有的喜欢证明,有的喜欢理论,有的喜欢实践。第二,广度不同,兴趣面有的宽,有的窄。第三,稳定性不同,有的持久,有的遇困难就退,往往影响成绩。第四,效能不同,有的积极钻研,有的满足于平时课本内容。

2.3.3能力的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稳定个性心理特征。要完成某种活动,常需各种能力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

认识能力是观察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心理能力的结合。学生的学习速度、接受能力、反应水平、理解能力、模仿能力都有不同。为了比较准确地衡量并确定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的差异,心理学家编制了标准智力测验。

②特殊才能的差异

特殊才能包含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科学技术的才能、体育的才能、组织的才能。

科学技术的才能体现在数学学科上,它就是数学才能。学生的数学才能主要是在他们学习数

学知识和解答数学习题的思维特点上表现出来的。迅速、广泛地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以及迅速自然地从正面的思维进程转变到反面的思维进程的能力等,是数学才能一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高等数学》课分层教学的模式

3.1 导入新知,分层定标

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因此,如何导入新知至关重要。所谓导入新知,即对新的数学知识的引入。因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为此,一方面可以以悬念开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以复习旧知作铺垫,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教学目标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提出的要求和做出的规定,亦即对实际教学活动水平所做出的具体规定,以便于贯彻和检验。简单地说,教学目标是确定学生必须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层次化,使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测性,是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第一步。

3.2 指向明确、分层提问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回答对象的指向性,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特别注意B, C层同学的参与面。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导向性,以便因材施教。即A层次学生回答知识综合性高、应用性强、难度大、灵活性大的问题。B层次学生回答一般性稍有灵活性,直观性强的问题。C层次学生回答一般性比较简单、直接出自课本的基础性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提问开拓学生们思路,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各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发挥提问在分层教学中的作用。

3.3 自主学习、分层练习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的学习,强调自我发现。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激发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教师可设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从而更好的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让全体学生异步发展。

使课堂练习与教学目标相协调而分层训练,全方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外延的揭示过程,比理解其概念本身更为重要。对于习题课或复习课来说,如果再采取全班都在同一层次进行教学,那么A组的学生则会感到“吃不饱”,而C组学生却感到吃力。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情形、不同的背景设计出多样化的变式训练题,对数学知识结构给予层层点拨、层层分析,引导各层次的学生从自我“数学现实”中拓展自己的数学空间,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培训数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3.4合作交流、分层互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悠久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仅能产生个体不能产生的合作效果,而且在成员的相互帮助下,个体还能取得各自的成果。合作学获得学业本身的成果以外,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许多 “素质”,如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学会自我评价,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等等,亦即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感,提升情商素养等。

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提倡分组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分层互动一般包括 “学生一电脑”分层互动和 “学生一电脑一教师”分层互动两种类型。“学生一电脑”分层互动要求电脑利用其逻辑分析、模糊判断和穷举功能,对不同学生的输入内容进行分析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高智能的评价和指导。“学生一电脑一教师”分层互动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教师利用教师控制平台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个别指导解决个别问题,小组指导解决几个人的问题,全班集体指导解决群体问题。

3.5教师答疑、分层评价

传统的答疑方式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它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可以实现名优教师现场远距离答疑,克服空间的限制;利用“聊天室”、“留言本”、“E-mail”和“BBS”等网上平台可以实现疑难问题的即时解答。网络答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提问具有随机性、多层性,因此在实现答疑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分层学习的效果评价的重心在于调节各层学习者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即形成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达到分层教学目标规定要求。而经常性的反馈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对学困生学业不良的预防与克服而言,反馈尤为必要。通过及时反馈,教师能够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6 复习巩固、分层作业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的作业是分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据前期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来应付了事。这至少说明了原来课后作业“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出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后做答,扩大学生的参与率。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布置出三种作业。在作业的难度及其目标要求上,对C层学生要低起点、小坡度、以完成基础题 (课后练习)与补缺补差题 (在听课中所反应出的一些问题)为主,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模仿例题会解答最基本的问题即可,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B层学生的起点应略高于C层,坡度略大于C层,难度以例题的简单变式,或者一两个知识点的小综合为宜。要求完成基础题与变式题(课后练习、习题),从中把握概念、掌握解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A层学生则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数学思想和能力培养上多考虑,使他们能独立解决诸如课后习题与复习参考题上的一些综合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200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