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广播电视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研究方法

第1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摘要 广播电台的覆盖率已经越来越广。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广播这一传统的传播方式在我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不容替代的。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电磁波极化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垂直极化的优点已经在实践中被逐步证实。本文着重阐述了广播电台的发射电波的垂直极化方式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优缺点,指出了广播电台发射电波的垂直极化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广播电台;发射电波;垂直极化;天线;电磁波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168-01

0引言

伴随着现代的传播理论与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台的信号传播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总体上看,广播电台的信号传播方式更加的多样化与先进化。在广播电台的信号传输方式更加多样化的前提下,发射电波依然还是一种最为主要的方式。发射电波的典型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其所覆盖的区域内,受众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不会受到来自地点、其后以及设施等各个方面的外界条件的影响。

一些可以随身携带的便捷设备可以在接收广播信息上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比如说可以随身携带的收音机和车在收音机等便携设备。这是广播覆盖优势与接收优势的集中体现。为了更好的服务与社会与群众,广播电台的发射电波的在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上都需要有所突破,尽可能的提高发射的效率与质量,尽最大努力让广大的老百姓收听到信号稳定和传输稳定的电台广播。尤其是在地理环境较为特殊的地区,比如丘陵山地分布广泛的地区,加强广播电波信号覆盖就更重要。因为广播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1]。

1垂直极化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内容

天线的极化是广播行业信号发射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在理论上的定义是天线辐射时所形成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根据这个基本的定义,垂直极化则指的是天线辐射时所形成的电场强度方向垂直于地面,与此相对应的电波就是垂直极化波。但是,垂直极化波还有可能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形成。当电场强度的方向与地面平行时,形成的电波是水平极化波。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电波在传输过程中,经过反射以后,极有可能会造成极化的改变。对于垂直极化波来说,当垂直极化波被光滑地面反射时,极化方式不会发生改变。

但是,对于水平极化波情况则大有不同,如果水平极化波经过光滑的地面反射时,必然会发生180°的相位变化。由于电波的特性,决定了极化传播的信号在贴近地面时所产生的计划电流的方向与质量。垂直极化的方式在大地表面产生极化电流时,不会因为受到来自大地阻抗影响产生热能的影响,导致电场信号迅速衰减。因为垂直极化方式产生极化电流的概率是很小的,这种特点较好的避免了能量的大幅衰减,是信号进行有效传播的可选方式。如果来波的极化方向与接受天线的极化方向不一致,会导致所接收到的信号变小,这种信号变小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极化损失,在实际的操作与测量中我们已经证实最大可相差十几个dB。同时,垂直极化偶极子天线必须悬挂于桅杆或塔身的侧面[2]。

对于中小型调频广播电台来讲,如何在有限的发射功率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的发射电波的质量,以此为选择发射电磁波的极化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向,是一个值得业界人士探讨的新课题。垂直极化的偶极子天线已经在实际的应用与操作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和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这是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架设方便且效率高等优点天线,在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中所体现出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在广播电台发射电波的垂直极化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工程技术手段与流程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不同尺寸的塔身或桅杆上的感应电流进行理论上的计算与分析,以此计算与分析的结果求得总辐射场,然后在求出辐射场的的基础上推导出垂直极化偶极子天线的水平方向性图随塔身截面尺寸及天线距塔身距离的不同的变化规律。更为重要的一个过程是通过对发射塔体改变单偶垂直极化天线场形的实例分析,利用塔身的散射对场形进行赋形,充分利用电磁波的能量,达到理想的覆盖效果。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正在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电波的传输质量在此过程中受到严峻考验。因为电波受到建筑物的遮挡和反射日益严重。在这种大的环境与形势下,垂直极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接受和采用。到目前为止,垂直极化还不是一种被定为正式极化标准的极化方式,但在实践中的应用却是相当广泛的,因为其良好的移动性、穿透性和抗干扰能力是广播电台的发射电波质量达标的关键所在,因此这种极化方式已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垂直极化方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垂直极化波不会受到反射的影响,因此它在反射后不会产生相位变化,不影响接收;第二,在建筑物遮挡的情况下,在这些障碍物的背面一侧垂直极化电波绕射能力比水平极化波强,因此这就会使得贴近地面的垂直极化播场强度更有优势,优于水平极化波;第三,汽车收音机一般采用垂直接受天线,接受垂直极化波时,其方向图是水平方向的,特别是在移动状态下收听时不必调整天线防卫就可保证稳定的接收果,大大的方便里了汽车用户的收听;第四,工业干扰多以调幅形式对广播电台的信号发射产生干扰与影响,收音机内部都设置了限幅电路,能消除调幅干扰,不会混入收音机内;第五,垂直极化的极化损失较小的特点更加有利于收音机的接收。由于当今社会汽车的普及与增加,汽车收音机的接收效果也应该是我们予以充分考虑的问题。

2结论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的数量正在普及,堵车等大量的社会现象使得汽车收音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当今的年代,广播电台的发射电波质量仍然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天线的垂直极化方式是一种可以取得较好的接收效果的方式,我们应该在广播电台的电波发射中不断改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践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工作方法

1前言

广播电视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其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系统越来越复杂,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程度逐渐提升,这就给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工作特征和工作方法。

2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分析

2.1工作压力大

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当前广播电视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如何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特点进行技术维护至关重要。此外,广播电视在播出时间、播出频率、频道数目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一般广播电视节目每天播放时间为17个小时,有的甚至全天候二十四小时进行播放,这就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压力和成本,同时也给维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2.2系统日趋复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广播电视是科技化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播控系统、传输系统等越来越复杂,电视播放的频次、频道的数目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网络化的发展也加剧了广播电视行业的竞争,单频道的播出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这就衍生出了综合性的播控系统,相较于单频道系统而言,综合性播控系统的调度更加灵活,视音频切换矩阵庞大,周边设备齐全,例如同步机、制式转换器等,因此相应的广播但是维护工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难度逐渐增加[1]。

2.3工作量大

广播电视的覆盖体系以及信息传输量与传输系统息息相关,当前传输系统越来越先进,相应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逐渐扩大,信息传输量逐渐提升,这就增加了技术维护人员的维护工作量。此外,我国卫星技术发展迅猛,卫星电视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广播电视的卫星同步传输已经成为其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量势必会迅猛增长,在一次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包含上百个节目,这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工作量。

2.4维护难度大

我国广播电视完成覆盖主要依靠的是电视广播发射、中短波发射及调频等,这些发射系统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射系统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最后环节,对于发射系统的维护至关重要,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射技术还不够先进,使用的发射设备体积庞大且效率较低,这就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发射系统维护的难度[2]。

3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方法研究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有着维护压力大、工作量大、维护困难、系统复杂等特点,这就对技术维护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从维护原则、维护目标、故障发生等三个角度简要研究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方法。

3.1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原则为基础

技术维护原则是保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因此维护人员应当坚持维护原则:①细致性原则:广播电视有着系统复杂的特点,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可能因一些细节产生故障,这就需要维护人员坚持细致性原则,在维护的过程中注重对广播电视细节的检查,以此来避免故障出现或故障扩大,实现维护效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②灵活性原则: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在技术维护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方面较多,这就需要维护人员根据故障特点和故障方面灵活的选择维护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技术维护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③养护原则:为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在广播电视系统正常工作的过程中,维护人员应当加强对相关设备及系统的养护,防患于未然,以此来降低故障发生概率,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稳定。

3.2明确维护目标

只有确定了维护目标才能够保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有效性,当前许多技术维护人员在维护工作中有着一定的盲目性,维护目标确定不准确。因此,应当积极提升维护人员的素质,增加其维护实践经验,这样维护人员才能够在明确维护目标的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和多个技术角度来考虑,以此来保证维护目标确定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故障发生率;此外,维护工作人员在维护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要以避免大型事故出现为基础,对维护流程进行细致的划分,对维护目标进行细致划分,以此来保证维护目标确定的全面性,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最后,维护人员应当对设备使用环境进行优化,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条件,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有效避免故障的发生,从根源上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3控制广播电视的事故发生

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稳定是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控制广播电视事故的发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信息检查:在广播电视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非技术性的故障和事故,非技术性故障也会影响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影响电视用户的观看,相较于技术性故障而言,非技术新故障往往比较容易检查出来,这就要求维护人员要加强信息检查,有效避免非技术故障的发生;②采用新技术: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技术而言也是如此,因此维护人员应当积极掌握新技术、采用新技术,以此来提升技术维护的效率和质量,应用先进的设备来对故障进行排查,来对系统进行维护,降低广播电视故障的发生概率[4];③运行状态检查:对于广播电视系统来说,其设备运行时的状态和故障时的状态往往是有差别的,例如声音上的差别、震动上的差别等等,这就需要维护人员要加强对系统及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查,做好检查记录,以此来为故障判断提供依据,从而在故障发生之前及时进行维护,降低故障发生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对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至关重要,当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有着维护难度打、工作量大、维护压力大、系统复杂等特征,因此维护人员应当积极坚持维护原则、明确维护目标、降低故障发生概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技术维护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够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高晓燕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72台

参考文献:

[1]周兴.分析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与方法[J].科技传播,2014(05):16,7.

[2]赖文婷.论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209.

第3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广播在不断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传播学是后现代媒体的一种。从1988年开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为艺术院校的一门学科,受到各大艺考生的青睐,同时,这类学科本科编制的出现,更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但是,因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仍然处在发展摸索阶段,教学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一、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的教学媒介比较单一化,比如只注重于对电视、网络等的研究,但是却忽略了报刊等文字媒介的发展。

二、教学脱离实际。现在教学方式偏向于虚拟化,使得各大节目都缺少时效性,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意义

(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单单只对物质文化进行追求,还想不断发展精神文化。这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成为精神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着重要发展的一项,遍布在各大行业。例如:记者、主持、影视制片人、经纪人等。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到各大行业任职,这样在人口增多,就业机会变少的现代社会,无疑为其增加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就业负担。

三、传播学视角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新定位

在各个高校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开展虽然有很多方面的好处,但是因为大部分院校的教育方式没有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往往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显得学习这种专业的人很业余。所以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要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精准的定位,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学保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将理论和实践一起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只注重于理论的发展,学生就会空有想法,却无法赋予行动。但是如果只注重于实践,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就会在很多地方吃亏,摸索不到正确的方法。所以,学生在完成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后,马上进入实践,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布置模拟电视类节目拍摄的作业,这样组内的一部分学生可以进行理论知识的研究,制作出剧本等理论方面的内容,然后另一部分再进行拍摄,这部分就是实践类作业。由此看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更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方面娴熟能力,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培养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对创造力要求极高的一个专业,只有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培养,才能培养出更新型的人才。现代社会的很多行业都需要从业者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要给学生看一些有想象空间的影视作品和文字作品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自己也可以参加各项电视类的活动,通过参观现场的工作流程和感受现场的氛围,来激发自己创造性的思维。

(三)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同时发展

传统媒介就是报刊、书籍等。新型媒介就是电视、网络、广播等。现代社会,传统媒介在新型媒介的冲击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不够重视传统媒介的发展。但是传统媒介对新型媒介的发展是具有很多促进作用的。同时这两种媒介的发展和文字是息息相关的,都是以文字作为基础,所以对文字的掌握也相当重要。由此看来,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同时发展是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语

在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的新型人才相当的重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只有进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新型的定位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电视行业的新领域,才能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社会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杨淼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宁.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和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5(5).

第4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

一、引言

“三网”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将三种通信方式进行合作运行,促进业务的融合。“三网融合”的趋势说明了未来的行业发展逐渐形成规范化、统一化的特点,这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人们加强对“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进行研究。

二、“三网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生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在“三网融合”环境下受到了威胁,甚至已经不能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独家版权的优势,而且由于在新时期下“三网融合”趋势加强使得媒体市场变化莫测,对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网络运营商逐渐入驻媒体市场,与广播电视新闻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门槛降低,导致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出现滞后性,给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三网融合”推动了更多的媒体内容生产的发展,削弱了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优势,使得原本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生产不再被受众接受。[1]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度远远跟不上受众的需求,并且当前的一些节目都是从其他国家购入版权再进行创作的,相比网络电视节目的原创性,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能力较低,这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滞后。

(二)视频内容生产带来的活力

“三网融合”环境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视频生产成为创造内容生产的重点方式,并且被媒体行业争相运用。视频生产具有诸多优点,如广泛性、灵活性、高效性等,视频生产的方式为受众提供了新的观看方式,使得人们的选择性增多,为受众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目前,视频生产已经被各大广播电视新闻企业引进,成立了专门团队,针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制作,这种新兴的内容生产方式为广播电视新闻注入了活力,能够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融入新环境中,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满足受众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三)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模式转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逐渐普及,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老年人也对新媒体播放器逐渐感兴趣,这使得由电视、电脑、手机组成的三屏统一局面扩大开来。在“三网融合”条件下,超级内容供应平台渐渐形成,使受众观看节目更为便利,人们能从多个渠道寻找自己喜爱的节目。超级内容供应平台的成立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主要供应模式,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改革。

三、“三网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方法

(一)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

“三网融合”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继续发展,需要广播电视新闻不断创新自我,优化内容生产,精简内容生产,使内容生产达到时代的要求,获得众人的认可。广播电视新闻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在创新优化生产内容时,应该考虑到具体的节目方式和内容,将“受众本位”思想纳入思考范围,通过对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的细致分层,确定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2]我国的电视娱乐性新闻、综艺节目、新闻类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节目的内容生产以贴近受众生活为主。例如,湖南电视台播出的《爸爸去哪儿4》,这档节目已经进行了四期,每一期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由于是亲子节目,受众类型广泛,受到了多数人的喜爱,这使得《爸爸去哪儿4》的收视率居高不下。而电视剧的内容生产需要与当前的生产渠道相吻合、匹配。目前,新媒介已经成为受众观看电视剧的重要方式,无论是从传统的电视播放,还是观看网络视频,电视剧的生产内容都应该与之相匹配。创新广播电视的生产内容,还需要做好广播电视新闻的后期工作,因为录制的节目内容往往不能压缩到一期节目中,为了使受众观看到最佳的节目内容,可以制作多种剪接版本。从最普通的播放版到受众参与版,再到单独情节版,这些剪接版本可以放在不同的播出渠道上,以此来增加节目的浏览量,使节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三网融合”的环境下,需要将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结合起来。生产内容编制能力和优秀的营销方式,是促进电视广播新闻内容生产获得大众支持的重要手段,这两种方法可谓是广播电视新闻“三网融合”的关键。我国在制作节目时普遍利用传统的编制、播出方式,“采、编、播”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业流传已久,这种按部就班的内容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缺乏创造性,缺少吸引力,很难同已经进行“三网融合”的企业抗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改进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生产制作方式,在实践中进行制、播分离方式的探索。制播分离,顾名思义就是制作应该独立出来。例如,当广播电视新闻企业要尝试新节目时,可以从其他公司、企业手中获取资源,然后采用制播分离的方式,提前将节目制作出来。制播分离可以让制作的节目与“三网融合”相呼应,拓宽传播渠道,促使广播电视新闻更好的发展。创新与受众的互动是“三网融合”背景下对广播电视新闻提出的新要求。电视节目和观众进行互动的模式出现已久,但只局限于几个模块,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节目与受众进行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条件支持。广播电视新闻创新与受众的互动是内容生产创新的重要部分,需要广大广播电视新闻企业提高重视。增加受众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能够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和关注度,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三网融合”环境下的互动方式多种多样,最大化满足受众的参与需求,最直接的互动方式是拨打节目热线,而随着微博、微信等软件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用户群体。

(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获取能力

“三网融合”使得广播电视新闻业提高了对生产内容获取能力的重视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新闻业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划。其中,提高内容生产的获取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加强对内容生产的挖掘,加深对内容生产的分析,加大对内容生产的创新,才能让节目受到广大受众的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到青睐。[3]广播电视新闻提高内容生产获取能力,首先要对自身企业有深刻的认识,从实际出发,获取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内容。信息时代下,人们每天都处于庞大的信息数据之中,在观看节目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节目,如果广播电视新闻不能生产受众需要的内容,就会被受众排斥,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长远的发展。反之,广播电视新闻能够选出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内容,就会与受众产生共鸣,逐渐吸引大批的观众,提高收视率。其次,广播电视新闻对生产内容的加工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品节目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不断地调整、编排、加工,这是促进内容生产完善的重要方面。例如,当新闻采编人员获得新闻信息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信息中总结出重要的观点,完善新闻报道,使新闻内容生产更加富有感染力。

(三)提升自有版权优势

“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新闻拓宽了业务渠道,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独立视频网站和软件成为广播电视新闻业竞争的焦点。视频软件的功能性强、优势大。目前,视频生产内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下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证自身的利益,成为广播电视新闻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了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竞争能力,防止其他视频内容生产的恶意竞争,就需要获得自有版权。自有版权能够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的视频生产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提升自有版权的优势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并没有十分重视对自有版权的建设,只有几大央视节目和个别卫视节目对自有版权引起了重视,大多地方电视节目还没有版权保护意识,这使得地方电视台节目始终无法与央视和具备版权优势的卫视节目进行对抗。前几年,江苏卫视制作了《非诚勿扰》,独家冠名播出的版权优势使得江苏卫视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在同时段播出的节目中位列前茅。

四、结语

“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三网融合”环境下,需要广播电视新闻提高生产技术,加快内容生产模式的转变,跟上“三网融合”的步伐,积极地进行内容生产的创新和改革,为受众提供更加新颖、独特的节目。

作者:杨堃钰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参考文献:

[1]葛明驷,何志武.“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目标与路径[J].中州学刊,2014(04):168-172.

第5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 WRAP软件 场强覆盖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77-0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进步,在我国“三网融合”及“村村通”工程的持续推进下,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猛[1]。广播电视在网络规划管理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覆盖范围得到扩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覆盖场强预测是广播电视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场强覆盖预测了解自身区域的覆盖情况,并通过对实际场强测量的研究进行技术的监管和完善[2]。

由于各个广播电视发射台所处地理环境、天线架设高度和性能参数、馈线损耗、发射功率等因素的不同,很难对电视发射天线的服务半径做出统一的规定。到底能覆盖多大范围,必须在天线建成后做认真细致的覆盖场强收测,并绘制成覆盖场强图,以检验电视发射天线系统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若能结合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和地形地貌数据进行精确场强预测计算,可在网络规划及工程设计之初,对广播电视台台站的建设起到较好的指导性作用[3,4]。

1 电波传播场强覆盖预测模型

广播电视发射频段主要使用的是米波和分米波波段,无线电波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空间波视距传播。然而,在实际的传播路径中,该波容易受到地形地物的影响,如山峰、湖泊、森林等。另外,电波散射绕射、多径传播、多普勒效应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得电波场强变化极为复杂,给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场强覆盖的预测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预测电波的传播情况,已经存在的传播模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1 数学推导加经验公式修正

当电波传播路径中的障碍物近似为形状规则的刃峰、光滑圆柱时,可以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到电波损耗的近似解。在实际传播路径上,障碍物的形状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用上述的简单形状进行组合和近似,从而得出整个传播路径上的近似解。这类模型的计算需要有详细的地形地貌数据,运算复杂,但是一般场强的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1.2 经验数据加参数修正

这类模型曲线由大量的实测数据总结得到,再与其他可能影响到场强值的因素结合并做出适当调整。典型的模型有日本的Okumura-Hata方法、ITU-R P.370建议书方案等。由这类模型得到场强数据结果比较稳定,但是只适用于有限的地形。如遇到其他的地形地貌,则会失去原有的精度。

另外,把以前米波和分米波段上用于广播和通讯传播的模型进行融合,将1~15 km的广播电波预测方法与通讯电波预测方法进行对照研究,最后得到了ITU-R P.1546模型。比^于其他模型,它的频率适用范围更大,近距离电波预测的适用范围更宽,更适用于开阔和低起伏的丘陵地区广播电视场强预测。

2 基于WRAP软件的鹤壁市广播电视中心发射塔场强覆盖预测

国内使用较多的频率规划和覆盖预测软件有德国L&S公司的CHIRplusBC(FM/TV broadcast)专业规划软件、法国ATDI覆盖仿真软件、瑞典WRAP频率规划管理软件和中国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院自主开发的频率覆盖规划软件。目前来说,能够支持中国地面广播电视标准的计算软件有WRAP软件和测绘研究院开发的软件。其中,瑞谱(WRAP)软件由瑞典萨博集团瑞谱国际公司(原萨博集团萨博通信SAAB Communication)开发完成,是一款高效频谱管理及无线电网络规划的专业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无线电管理、民用航空、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个领域。瑞谱软件将传统的无线电波传播计算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并集成多种电波传播模型,使得计算精度大大地提高。

覆盖范围(Coverage)计算工具是瑞谱(WRAP)软件系统中使用较多的工具。在WRAP软件中创建天线参数、发射机参数和接收机参数,在河南省鹤壁市搭建广播电视台站,利用鹤壁地区的电子地图,使用WRAP软件进行电视台站的传播场强预测。系统会根据输入的发射台经纬度信息自动计算并生成相应的海拔高度。鹤壁市广播电视中心发射塔高220 m,发射天线采用四层四面偶极板,方向性图如图1和图2所示,天线最大增益为11.2 dB。输入发射机工作频率562 MHz,输出功率10 kW。在覆盖范围计算对话框中,选择计算场强,勾选概率项并设定为90%,表示覆盖范围是信号覆盖可能性为90%的区域。移动台高度填入需要计算的覆盖高度,此处选择2 m。选择下行链路表示计算发射台发射信号能覆盖的范围,使用地形最佳分辨率,传播模型选择ITU-R P.1546。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信号场强的覆盖,预测结果如图3所示。经过以上覆盖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分析后,从场强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在该频道上,电视广播最小可用场强30 dBuV/m以上的区域,覆盖鹤壁全市及周边安阳、濮阳、新乡等3个市部分地区。

3 结语

使用WRAP软件来分析预测一个地区的地面广播电视的场强覆盖情况,对实际的特高频台站建设和频率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抽象的无线电传播直观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通过模拟特高频覆盖范围来选择建站地点,可以避免由于建台位置不合理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仿真分析还是基于理论和经验模型的计算,要得到实际的服务半径的场强值,还需通过实地进行场强测试验证。但是基于WRAP的计算机场强覆盖仿真分析方法,在无线电管理与无线网络规划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晓强.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应用优势及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6(3):234.

[2] 徐红英.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场强预测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4):21.

第6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26-2

一、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中,各学科的发展存在寿不平衡现象

其中有些学科起步较早,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有些本身叉分为若干分支,学科研究向着更加深人的层次、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处于成熟或继续发展期;有些学科正处于初创阶段,趋于形成。广播电视艺术学科领域中的空白点较多,一些分支学科研究者共少。这种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似吸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作宏观思考不够,缺少对学科体系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卜仅仅是从各自所在分支学科出发并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去进行学科建设,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祷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缺乏对学科体系发展的榷休视野和锥体规划。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尚未与新时期传媒业改革问题的研究建立起互动机制,尚未走上同改革实戏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轨道

从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的建设来看,我们实际上遵循了一种“体系先行”的学科建设模式,即仅仅从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学科的建设,往往从学科的知识体系考察学科的发展,对休系作了片面的追求。这种“体系先行”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建设上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使作为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发展客观前提和现实土壤的活生生的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实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对发展变革中产生新艺术形式、艺术手段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并开展全面、深而入和系统的研究。因而从总体上看,在“体系先行”模式下所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有偏于纯理论研究之嫌。这使一些学科的分析跳不出陈旧的框架,无法吸引并得到广大电视工作者的认同和参起来。在改革大潮中难以确立应有的地位。这样,就不可避活动及理论探讨来进行学科建设,才能找准学科的生长点,免地在实践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力,既缺乏解释力,又缺乏指导力和预测力。

(三)广格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般来讲,学科体系的确认标准有三方面:其一,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原理,并正在或已经形成学科结构体系;其二,有专门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术团体、传播活动、代表作等;其三,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以这三方面标准来衡量,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不成熟和完善,虽然确立起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但还应当从深度和广度上积极拓展各门学科的建设。

二、构建广播学学科体系的主要任务

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广播电视业产业化的大的国际国内传媒业发展背景下,广播业不管是内容改革还是经营改革都在快速地推进。广播学既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媒介环境,又要加快学术建设步伐,以便达到指导实践和立足于学科之林的双重目的。

(一)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科的研究客体、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的主要理论、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科的思维定式与研究路线和学科的方法论等。从广播学目前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在传统广播学研究领域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完备性方面还十分欠缺,尤其是在广播的网络化生存、经营与管理、道德困境与公信力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有的研究领域如广播伦理方面还未展开,大部分研究缺乏深度。对于广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即对于广播以声音传播为唯一传播符号的特殊传播规律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传播特征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而合理的学科体系分类既能够促进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能够涵盖学科研究对象实践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一门学科应当如何划分体系,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广播学界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调整和更新。目前,对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分类问题,学术界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同的分类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谢鼎新对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架构的设想基本具备了一门学科建设应有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特征。该设想将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概括为-两大领域、三大模块.,即理论研究和活动(现象)研究两大领域,基础理论、交叉学科和独特内容三大模块。参考其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架构,广播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架构可由下图表示:上图的学科分类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建设应当包括的所有内容,但这种分类方式也难免呈现出一种复杂性的表达特征。如何寻找一种更为简洁和易于让人接受的学科分类方法,学界的讨论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致意见,而按照广播史、广播理论、广播实务、广播工程与技术四大模块的分类方式并结合上图的学科体系分类方法,既简洁和公允,又全面、明晰和严谨,基本上可以描绘出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基本图景。实际上,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各种交叉学科均可以整合进广播理论和广播实务两个板块中去。此外,学科体系建设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在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会有新的交叉分支学科内容的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内容同样可以整合进以上两大板块之内。

(二)加强与广播业界沟通,增强广播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广播学学科特点看,实践性是广播学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因此,重应用、重实践应成为广播学研究的基本取向。广播学应当从纷繁芜杂的实践领域总结发现理论知识并指导广播业的健康发展,进而谋求实践与理论的良性循环。目前,广播学的研究队伍分为相互割裂的三个方面:一是学界研究者。这是目前广播研究的主要力量。但是,学界的研究者们因缺乏实践知识的积累,倾向于从理论到理论式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对于实践热点问题的把握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有时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二是以各地电台为代表的业界研究人员。这些研究者有着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经验,但是往往仅限于就事论事,就经验论经验,无法把实践中的新发现和新经验上升到必要的理论高度,并且存在着严重的规范性与严谨性问题。三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同志。他们往往从政策或监管角度对广播进行研究,但成果相对较少。广播学的学科建设及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相关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的过程。因此,打破研究各界之间的壁垒,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发挥各自的所长,是广播学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应当加大对广播研究的投入。对于广播业界来说,建立相应的广播研究机构尤其是节目、管理的专业研究机构是现代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播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有实力的广播电台应该在这方面先行一步。从目前各传媒类型在这方面的实际动作来看,广播业的科研机构建设明显滞后于报纸、电视等其他媒体类型。而各高校以及独立科研院所、广电协会也应当加强这样的机构建设以为广播学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其次,进行合理的分工。广播业界以及政府管理层在业务操作和行政管理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学界由于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创新方面的优势,应该着力于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再次,应当建立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合作交流平台。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及其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以及其他各类广播学研究刊物和各种各样的由业界、学界所组织的交流活动为广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这类活动研究角色错位、形式大于内容的成分较多,对广播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加以研究探讨。开展以合作为目的的各种广播专门研究,增强学界、业界及政府相关部门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广播学及其学科建设。

(三)完善研究与教学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广播专业人才

第7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 网络安全 技术分析

广播电视台的快速发展使得要处理的数据量日益增加,如何确保这些大批量的数据有效的进行处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广播电视台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的媒介,尽管能够确保数据能够被高效的进行处理,但是现实网络的安全却也成威胁了数据的安全性。为了广播电视台的数据能够有效的进行传输,我们要建立足够强大的技术平台,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网络安全措施,才能够确保广播电视台的数据以及数据处理的过程的安全性。

1 广播电视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满足了广播电视台的现实需要,所以它得到了重要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和范围在不断的进行深入和提高,伴随而至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广播电视台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也可以说网络安全对于广播电视台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意义。网络安全能够确保广播电视台的数据处理和传输的安全,对于广播电视台的数据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措施和方法。我们应当从日常做起,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从细节入手,保障网络的安全性进而对安全性进行逐步提高,让网络安全能够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

2 提升广播电视台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

为了确保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我们除了日常的维护运行之外,还要结合广播电视台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引入先进技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对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安全性提供有效的措施。

2.1 强化物理层的安全管理

物理层指的是数据交换和处理的基本层面,因为物理层与其他的层面相比相对独立,为了能够确保这一层的数据网络安全性,我们就应当特别重视这一层对安全的管理。在广播电视台的日常实际工作时,我们应当建立独立的物理层并且对它建立一套隔离防护措施,只有物理层得到安全有效的隔离,网络的安全性才能够得到满足,整体的网络安全性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对提高广播电视台信息处理的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使用防火墙技术

到目前为止,防火墙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重要手段。防火墙技术主要是将软件和硬件结合在一起,有效的确保数据网络能够不受到不良信息或者黑客的侵入。在构建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安全体系时,我们应当积极使用防火墙技术,让防火墙能够成为我们的安全防线,这样网络的安全抵御能力也能够强一点。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也是我们保障广播电视台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

2.3 密码技术

在数据通信的技术中密码技术是一种十分常用的防护方法,密码技术指的是:用特殊的算法对数据流进行加密处理,独特的加密和解密的手段为数据通信安全保驾护航,是很多广播电视台以及很多公司常常使用的技术之一。我们对广播电视台的数据进行结合实际的数据处理,然后在对需要处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专门算法的加密。密码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保护网络安全的措施,在以后的广播电视台数据的处理时,我们还要对其进行重视和使用。

2.4 虚拟专有网络

虚拟专有网络又称为VPN,是近年来飞速发展起来的技术,有着优越的技术特点。因此我们在对广播电视台中应当对这门技术进行积极的应用,虚拟网络的使用能够确保现实的网络不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或者黑客的攻击,对于整体的运行方式来说,虚拟网络技术具有更强效的隐私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虚拟网络的应用也可以是我们保护广播电视台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2.5 监控检测和安全监测

监控检测和安全监测这两种方法主要是提前检测和监控信息的发送过程,也能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大范围的数据和大量用户的参与威胁到了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安全,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使用监控检测和安全监测这两种方法来确保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安全体系能够更好的建立。

2.6 使用防毒软件

相比杀毒软件来说,防毒软件的防御性更强一些,预防网络病毒的效果也更加显著一些。在广播电视台的实际工作中,应当在网络系统中安装防毒软件和杀毒软件,进而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因此,防毒软件和杀毒软件也成为保障广播电视台网络安全的措施之一。

2.7 综合防范

在上述六个措施的前提下,还要从广播电视台的复杂性这一角度出发,确保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安全的实际需求。我们应当先从广播电视台的工作流程做起,综合上述的六点措施,实现一种意义上的综合防范。因此,综合防范是提高广播电视台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并且对于它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结束语

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台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安全传输与网络技术的安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足够重视网络的安全性,在日常的广播工作中要采用积极合理的网络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广播电视台对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运行,这样能使广播电视台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还能够对广播电视台的网络安全建设起到一个推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ZDNET.网络安全设计中的10大常见错误[J].网络与信息,2010(03).

[2]易平.移动Ad Hoc网络入侵检测与主动响应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王磊.大连市财政系统网络安全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0.

第8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对策

一、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研究背景分析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特别是在广大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管理体制和发展改革的进程也在不断的深入,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新闻媒体传播正能量信息的中坚作用。虽然技术上有所进步,解决了人们群众最基本的收看难以及信号等问题,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技术结构还不健全,整体工程运行项目发展框架还不完整,整体信号质量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短缺,网络线路老化

建设资金短缺,网络线路老化,技术改造滞后在现代化网络信息发展时代,广博电视工程技术必须面向网络化发展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且需要有高品质的网络线路为依托,同时也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为基础。但是在现阶段,从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网络建设方面来看,其建设资金缺乏,没有财政拨款,多数是依靠节约以及日常经费来进行广播电视工程网络的建设,这些往往难以满足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的需求。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传送线路存在光缆以及电缆线路的外露现象,在长期风吹日晒的情况下,这些光缆以及电缆经常会出现破损以及老化的现象,这些都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受到干扰

现在,我县广播电视各类信号传输的中转站主要是卫星,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卫星位于太空,距离地球陆地远,覆盖面积太广,它的容量很大,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太空飞行物的干扰。并且,我县和全国各地一样,普遍利用“点对面”的信号传输方式,加之技术上的不足,其传输的信号自然会受到干扰,而最常见的干扰类型就是电容性耦合、电磁场辐射。

(三)工程中技术人员缺失

在广播电视工程目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高科技含量的技术队伍,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业务技术,也需要有较强的学习力和管理能力,然而,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由于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不足,以及网络化信息处理经验缺失,就导致整体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进程有所延迟,也会严重影响后续的项目发展。

三、广播电视工程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疏通资金支持渠道,整合技术结构,保障硬件供应

面对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国家广电总局以及当地政府加强对资金渠道的开拓以及疏通,保证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资金,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质量。广播电视作为大众精神文化传播以及发扬的主要方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因此必须将广播电视工程资金作为主要行政工作来进行。同时,需要提高硬件设施供应以及保证,提高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材料。包括改造以及升级老旧的电缆线路,可采用新的光纤线路,为了防止线路的破损,需要进行埋深处理。

(二)提高信号发射效率,减少外界干扰

几年来,我县的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干扰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亟待研究或吸收地球站抗干扰的先进技术,以便得到实际应用。现在我们使用的卫星接收抗干扰,主要是在卫星波束间的覆盖范围以及室内外接收天线的覆盖区。虽然有些成效,但是覆盖区域外的信号源还能对覆盖区域内的信号进行干扰,影响收听收视的质量。况且,我们还在使用卫星进行中转传输,卫星距离地球远,覆盖面广,容量太大,在信号传输时受到太空飞行物的干扰严重。现在大部分地区在使用卫星地球站抗干扰技术。实践证明,这种技术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干扰问题,但还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法,它能快速减少和弱化卫星转发器内接收的干扰信号,提高了信号发射效率,稳定了发射功率,减少了外界干扰。

(三)优化工程技术人员素质

任何项目技术要实现整体结构的升级,就要优化升级人才配置和构成框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升级人才引进政策,也要集中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其一,制定有效的发展目标,从思想意识和准也技能方面对技术人才进行专项培养,建立中期以及长期目标,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目标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人才培训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技术交流会,也可以利用义务培训的形式,对于培训内容也要建立有效的考核,以确保项目技术人员能充分内化培训的内容。其二,要充分利用高薪引进机制,强化其专业人才建设工程,集中提升人才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在建立人才信息中心的同时,健全人才审核结构和考察工作,确保广播电视工程建设项目人才结构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上述分析仅是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存在的某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除了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干扰问题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其他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试论广播电视在多媒体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

第9篇:广播电视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 发射台 防雷 雷电危害 接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30-01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防雷,是保障广播电视台节目播出及财产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广播电视台建设、运行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雷击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它对广播电视设施设备,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发射以及接收等都有较大危害。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发射设备的更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由传统电子管元器件发展成为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全固态电路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的防雷与接地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一、广播电视发射台雷电危害方式

1.雷电直击危害。雷电直击危害,是批雷电直接击中地面上的广播电视发射设施、设备或者是相应电力装置,导致直接放电过程中产生电效应、电动力效应或者热效应,造成设备烧毁或电路故障等危害。雷电直击危害的最大特点是释放能量大,放电时间短。击中短时间放电电流可以高达几千安、电压甚至高达数百万伏。据统计广播电视发射台发生雷电直击概率约为10%,雷电直击危害的影响范围较小,但破坏性较大。

2.雷电感应危害。雷电感应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雷雨云层的静电感应影响,与地面雷电区域内的物体发生感应,产生不易泄放的高电压,造成对地面物体的危害,主要针对广播电视发射架等设施;另一方面是在云层发生雷击放电时,产生的极大的雷电流脉冲,与地面较近的物体上感应出高电压或者较大电流,对设备造成危害。在高压架空线路上雷电感应电压可达到300~400kV;在低压架空线路上雷电感应电压可达100kV;一般信号线路上的雷电感应电压可达40~60kV,无论那一种都足以将广播电台发射台相关设备烧毁或者击穿。雷电感应虽然没有雷电直击造成的危害大,但雷电感应危害发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雷电直击。

3.雷电波侵入危害。由于雷电较容易对广播电视发射台周边架空线路或者金属管道发生作用,可能导致雷电波沿着架设的线路或者金属管线侵入到广播电视发射台内部,造成对发射设备、线路的损害。在所有雷电危害事故中,由雷电波侵入引发的事故比例较大。

4.地电位反击危害。地电位反击危害,在雷电击中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避雷设施,并通过避雷设施入地时,由于避雷装置、引下线、接地体的电位会在短时间内升高到数万或数十万伏,对广播电视发射设备或者避雷装置造成危害。地电位反击危害属于次生危害,其破坏性及发生概率要远小于前述几种雷电危害。

二、广播电视发射台防雷措施探析

1.雷电直击危害的防护

(1)接闪器。我们通常所说的避雷针及其变形产品如避雷带、避雷网等,都可以统称为接闪器。对于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发射铁塔来说,本身就是良好的接闪器,但需要在发射铁塔附近的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等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带,并准确校验铁塔及避雷带的防雷保护范围。如果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不要铁塔附近可以优先考虑采用避雷网作为机房等建筑物的接闪器。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一般不超过10米×10米。

(2)引下线。引下线的作用是将击中接闪器产生的电流安全导入大地。一般情况下,引下线不得少于两根,并且要沿建筑物周围呈对称方式布置,目的是均衡抵消下泄电流产生的强磁场,对于两根引下线间距的设置不要超过18米。在引下线长度不够的情况下,需要接长的必须采用焊接方式,要求要采用10厘米的圆钢或者相同面积的扁钢作为引下线。如果建筑物为框架结构,可直接采用建筑物内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使用多根引下线的好处是可以提高防雷装置的可靠性、降低每根引下线的沿线压降,减少侧击危险的发生,可以均衡地电位使雷电流均匀入地。

(3)接地体。接地体是指埋在土壤中起散流作用的导体。一般采用钢管做为接地体,要求直径大于50mm,壁厚大于3.5mm的角钢,或者不小于50×50×5mm的扁钢,最好将多根接地体连接成地网状,地网形装的布置优先采用环形,环形地网的四周接引下线,可在均衡内部电位,有利于雷电流的散流。如果采用垂直接地体,要求一般长为1.5-2.5m,埋深0.8m,地极间隔5m,水平接地应埋深1m,向建筑物外引出长度不大于50m,对于框架结构建筑物可以利用其基础钢筋作接地体。

2.雷电感应危害的防护

雷电感应危害,可以通过电力电缆、信号线、天馈线等侵入建筑物内部设施,虽电力电缆的距离较长,但对雷电波传输损耗却较小,由电力线缆侵入的雷电感应危害较为突出。因此,对广播电视发视发射台建筑物内的设备设施进行感应雷防护时,对电源的保护是重点。虽然雷电感应经过建筑物和设施设备外机壳屏蔽后有所衰减,能量有所减小,但对许多电子设备还是有一定危害的,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设备故障。

3.设备电源的防护措施

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电源的防雷有两条:一是主要电力电缆应有要金属屏蔽层,并埋入地下。二是在电源上逐级加装电源避雷器;即在变压器的高端加装高压避雷器,在低端加装低压避雷器,在交流配电屏和直流配电屏上分别加装交、直流避雷器,实现三级以上防护。

4.联合地网防护措施

如果建筑物及设备与铁塔距离较近,最好将建筑物与铁塔的接地线连接起来,来组成联合地网。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可以将基础钢筋作为环形接地网加以利用。联合地网是建筑物内部所有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共用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要求小于4Ω。联合地网通过合理的布置接地线,能够实现设备间的等电位。

5.设备接地保护措施

对于广播电视发射台建筑物内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都应该接地,金属走线架等物也需要接地,可以采用单点、多点、混合三种接地方式。从设备抗干扰的角度考虑,对于低频设备宜可以采单点接地,高频设备可以采用多点接地,高、低频混合设备可以采用混合接地。接地线要求粗、短、直,并要充分考虑泄放设备短路电流和雷电流的能力。

广播电视发射台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的结构可能各不相同,但防雷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尽力实现等电位。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分流、屏蔽、钳位和接地等,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广播电视发射台防雷方法,但并不就是说采用了上述方法就可以万无一失,还须在防雷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