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

第1篇: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初期是沿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渐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郎群秀在《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领域中,掌握丰富的知识和高级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沿用的专业标准是培养“从事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工作等岗位群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对应的课程体系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我们认为,对于培养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化工操作型人才,仅注重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会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分析判断能力较弱,就业领域和职业发展空间狭小。唐锡海在《技术知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定性》中强调“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需用实践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支撑其具体工作,但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可以忽略技术理论知识的地位”[2]。在教学方面,教师仅局限于自己所授课程教学,多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课堂上老师为主体,采用复习或提问引入式切入新知识点,穿插提问进行互动。教学中老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堂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竞赛等拓展类活动没有热情。学校教学管理上,教师由学生评教,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考查和期末考试,教与学的积极性都不高。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现象,学生数理基础非常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玩手机、作业复制等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如何通过共同的努力将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需要进行系列改革。对此,我们尝试进行了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综合试点改革。

2改革的探讨尝试

2.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文森蒂认为技术知识是多层次的,存在层级。越高层级受社会影响越大,越低层级越倾向于纯技术问题”[3]。韩学军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认为,“专业设置的岗位针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人才规格的多元复合性;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师资队伍的‘双师型’;证书发放的‘双证型’;办学体制的校企、产教结合性都是重要因素”[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职业院校办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职业院校为学的出发点”。因此,我们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展开调查,认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应该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应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培养,使其能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即注重学生职业潜能的培养。为拓宽职业就业领域,我们以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主体,设置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两方向,采取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技能证书并举的双证式就业模式。

2.2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对化工企业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调研分析,并与企业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探讨,我们对专业课程体系重新进行了设计,主要围绕中控岗位和分析检测两大岗位的职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人文素质选修、职业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第二课堂。化工中控岗位的主要岗位要求是通过DCS系统进行装置工艺参数的指示、记录、调节和计算等,进行部分设备的控制和紧急停车;监视生产仪表的运行情况和所有设备的电流变化情况,观察主要塔槽的液位变化,协调各岗位之间的联系;指挥生产的开、停车,并负责对外联系,传达调度的指令;对班组的产量、质量、消耗、安全、环保承担控制职责等。围绕这一岗位要求,设置职业基础课程《化工制图》《化工设备基础》和职业技术课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课程,让学生能识读中控室操作界面上的工艺流程图,理解各工艺参数之间的自动控制关系,看懂各控制点的参数变化,根据设备电机电流的变化情况判断设备的运行状况等;开设核心职业基础课程《化工单元操作》,在提高学生单元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组织化工生产的概念;开设核心职业技术课程《化工生产技术》,侧重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介绍和开停车操作与控制训练,让学生明白化工生产的工艺与操作、控制之间的关联,并能根据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与处理,全面培养学生化工中控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分析检测岗位的主要岗位要求是对企业的产品、中间品及原料进行日常分析;对生产中的指定环节进行监测分析,如气体成分分析、循环水水质分析等;对生产中所需燃料如煤等进行分析等。围绕这一岗位要求,整合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为《基础化学》,夯实学生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理论基础,加大化学实验和实训力度,提升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开设《工业分析》,让学生掌握水质、煤炭、化工、硅酸盐、矿业等行业的分析测定方法与技能。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方面就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构建分析检测模块、化工操作模块、职业技能养成模块与综合能力拓展模块四大模块。构建分析检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分析检测能力;构建化工操作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工单元操作技能;构建职业技能养成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综合能力拓展模块,旨在搭建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第二课堂具体体现为创新训练活动、创业训练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专业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培训五类,在课余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2.3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何应林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需求及其满足》中指出,“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复杂原因在于:第一,用人单位对高职技能人才的动态性‘需要’;第二,用人单位需要高职技能人才能够‘零距离’就业;第三,技能的形成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5]。‘零距离’就业较难实现,但从另一方面对我们的专业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突出和重要。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我们注重教师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使每位专业老师都可以讲授多门课,每门课都能有多位老师去讲授。鼓励老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通过到兄弟院校或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提高老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技能,激励老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生产一线了解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收集企业的鲜活教学资料,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尽可能做到生产与教学的“零距离”。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通过集体听课与评课、协助其参加学院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基本功等竞赛,来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安排青年教师带队指导学生下厂实习,与学生一同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实习讲解,增加企业实践经历;安排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一同参与指导校内外学生技能大赛,提高其实践教学与组织能力;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高级工、技师培训与技能鉴定,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开展校企之间技术研讨、经验交流,促进青年教师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新技术、新观念引入课堂教学。

2.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典型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法的灵活应用。如《基础化学》《工业分析》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设计典型的化验实验项目,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讲授《化工制图》专业制图,采取“现场教学”,对照实训装置现场讲解与测绘,帮助学生读懂化工设备图、化工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路布置图等化工专业图纸。《化工单元操作》(原名《化工原理》)的教学,侧重于“教、学、做”一体化,如讲解流体输送、过滤、传热、精馏等知识点时,安排在实训室现场教学,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边指导学生去做,并提出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我们发现这时的学生能做得很好,学生看到、学到在书本上、教室里所理解不了的东西。讲授《化工生产技术》核心课程时,我们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前期安排有学生企业认知实习,但学生对于工业生产仍然较为模糊,因此,我们以工艺相对简单的复合肥生产作为切入点,通过概要介绍,着重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原料的混配、运输,探究采用哪些设备进行造粒?是否需要干燥?如何干燥?是否需要冷却?如何冷却?颗粒大小是否需要均匀?如何防结块?设备如何布置?等等。通过探究,再结合老师挂职锻炼期间收集的企业生产现场和中控室DCS操作视频,让学生组建起化工生产过程的概念,并对化工工艺和化工自动化生产形成真切的认识。在讲授其他化工典型产品时,则采取“情境教学”,在仿真实训室应用仿真DCS操作界面,按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对应的学习情境,如化工开、停车操作,正常运行操作,事故判断与处理操作等,训练学生在中控室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潜能。

2.5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院大力推行创新实践活动,开设第二课堂,即创新训练活动、创业训练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专业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培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的指导,完成五类当中的三类四项活动。为此,我们组织学生成立纳分子化学社团,定期开展一些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成立了“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兴趣小组,由指导老师定期进行辅导,为参加安徽省高职技能大赛培养和选拔人才,自愿参加兴趣小组的这些学生都很珍惜额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普遍感觉收获很多。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们开展大型分析仪器仿真操作培训、化验操作技能培训等。每个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化验技能竞赛、AutoCAD绘图竞赛、管路拆装技能竞赛、化工仿真操作技能竞赛、大型分析仪器仿真操作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2.6改进教学管理办法

学院成立多个以分管教学领导和院级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督查小组,定期听课(包括实训、实习课),对教师授课情况提出点评和建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鼓励老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培和省培项目学习;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等,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并以此纳入教师业务水平考核之中,作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条件。对学生的评价引入多元化考核,不再只是单一地以期末成绩评定学生,而是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尤其是一些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学生的表现、协作情况和操作结果进行评定。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学分作为毕业评判条件之一。校企、产教结合方面,每年一度安排企业专家来校讲座。讲座人员可以是企业的专家级技术人员,也可以是优秀毕业生,通过他们的介绍,学生和老师不仅了解到其所在企业的生产情况、采用的先进技术,还从中知晓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后与社会磨合的经历,他们的彷徨、痛苦、挫折、失败,以及他们的探索、努力、进取与成功,给在校学生树立了一个标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中,首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要求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实践活动,在最终取得双证毕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作者:周玉琴 单位: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8-20.

[2]唐锡海.技术知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定性[J].职教论坛,2016(3):5-9.

[3]王丽.论工程技术知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我国当前的产业链条虽然已经在向科技密集型产业发展,但在目前的形式以及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着大量的比重,近乎机械化的重复操作仍然是很多职业的职业需求。这种需求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工作流程的制约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经常被使用的身体部位变得灵活发达而没有被使用的部位则渐渐松弛甚至萎缩,各种工作形式对人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一而足。而学生通过在学校职业性体育教育所进行的实用性身体锻炼则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发育同步于职业对体能的需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身体对职业工作流程的身体适应,有效增强了身体对工作影响的抵抗力,防范职业疾病的发生。此外,很多职业对劳动者的身体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测绘、无线电安装等等。体育是一门训练练习者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的课程,每一个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在神经中枢所控制下的大大小小的肌肉互相协调和配合的结果,既有主动肌肉的收缩,又包含对抗肌肉的拉伸,还有协调肌肉的协调,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神经系统对自身肌肉的控制力,提高劳动者完成技术动作的准确度。

二、职业性体育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程度大大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使得很多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多人的配合,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也要求工作者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强的意志与团结合作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给不同的劳动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劳动者的学习和进步。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职业性体育训练往往能够更好的掌握交流与沟通的技巧,为以后的职业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开展职业性体育教育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高职高专院校要改变长期的体育教育单纯强调增强学生体质、树立体育健身意识的观念,应当根据体育教学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导向,并结合自身教育实际,将体育教学的健身、娱乐、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综合到一起,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体育项目锻炼方式,有效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一定水平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急救措施,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高等高专院校的教育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职业性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也要体现体育教育与职业培养相结合的特点。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以培养学生的身体体能、体育知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品质为主,可在前几个学年内进行。第二,着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结合学生职业,对学生进行与其职业需求相关的体育项目训练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育能力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此阶段内容应于后几个学年培养。在国内,大多数高等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多与前两个学期,有些院校第三个学期也有开设,但大多采用的是课内教学,很少有开设课外体育活动,且教学内容多以竞技体育为主,很少考虑到学生完成学业后的职业需求,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在体育课的后半个阶段自觉地进行体育联系。导致学生在毕业时身体素质下降。对于高等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职业性体育教育应当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将课内教学与职业性体育锻炼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育素质为目标,建设高等高职院校体育环境。职业性身体训练的手段可分为一般性练习和针对性身体练习。一般性身体练习指用多种身体锻炼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机能,为以后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创造良好的体能、技能基础。例如,为了培养耐力水平,可以进行有氧跑步;为了提高在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水平,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渐渐地提高身体温度,使练习者的身体在长期的训练中渐渐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针对性的职业身体训练指通过了解在多个程度上职业工作对人体的效果并由此确定对练习者应当选择的练习手段。常见的有职业实用体操,通过模仿职业活动中的动作来达到锻炼练习者所需技巧的目的。在进行针对性身体训练时,要保证一般性训练与针对性训练的统一,一般性身体锻炼是基础,其方式要灵活多样,而针对性训练的针对性强,锻炼方式和手段较少。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针对性职业化体育训练是一般性体育训练的发展与提高,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职业所需的体育技能,他们互相促进,不可分割。

(三)把握好实用性身体训练的途径

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性体育教育要体现职业特点,将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放在首位。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获得其职业所要求的身体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其次,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常见职业病防治教育,讲解必要的卫生保健常识。针对不同行业所造成的易损伤身体部位进行科学安排并合理锻炼,并针对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在工作时候能够通过自我锻炼、自我调整来减少职业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校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纳入到课程教育中来,形成课内课外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体育教学模式,使课内体育教学成为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课外体育锻炼成为课内体育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既发挥了课内体育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利用了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还有效的将学校内的教学资源与社会上的体育资源相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课内所学体育知识的同时通过社会体育活动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在复杂地社会环境下学习工作的持久性和适应性。

四、结束语

第3篇: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

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制订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节约了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有一定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一、分析企业需求

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增进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基础。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经研究发现辽河油田缺乏大量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较高操作技能的电气工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供配电系统运行与检修、自动化生产线维修与管理等工作领域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学院为满足辽河油田生产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办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二、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需求分析,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有一定电气理论基础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电气控制和电器维修领域第一线,从事石油工业电气设备自动控制、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工作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上,主要包括:(1)维修电工(2)电工(3)变电所值班员(4)电气安装工(5)变电所检修工。

三、明确学生能力和要求

围绕培养目标,学院确定了学生所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工作能力,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操作与维修,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根据这些能力,学院对学生提出了任务要求:了解电气防爆防火的基本知识,理解工厂供电与高压设备操作得基本内容,掌握电工仪表正确使用与安装,掌握电控机械零件安装与调试维修,掌握供配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保养。从而培养出了适合辽河油田需求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四、实施人才培养

(一)进行课程开发,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课程开发是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实施手段。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注重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1、职业岗位分析

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群工作情况,依靠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明确就业岗位方向。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中的要素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形成岗位群分析表。在分析岗位群的基础上,确定核心工作岗位:(1)维修电工(2)电工(3)变电所值班员(4)电气安装工(5)变电所检修工。

2、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为,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有触电急救、操作票填写、电气防爆防火操作、电气图识读及测绘、机械零件识图、电工典型计算、基本测量、电工材料识别、电工仪表正确使用与安装、电子产品维修、电控机械零件安装调试、电动机维修、电机控制电路安装调试、电力电子电路安装、变频器装调试、PLC编程设计与安装、供配电设备的安装维修与保养、高压设备操作、保护整定、工厂供电设计、线路铺设、外线作业、组态技术应用、触摸屏技术等。

3、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参照石油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由于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为辽河油田公司的二级单位,本身为企业办学,这就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保证。学院为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双赢关系。学校和企业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实习场地,全方位、深层次地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2007年由辽河油田投资兴建了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购置新的实训设备,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有了自己的实训教室:电工、电子技术、PLC技术、单片机、电机变压器实训教室等,变电运行、电力拖动、传感器实训教室在建。学院充分利用一体化专业教室,模拟岗位场景。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院与曙光采油厂、电力集团达成协议,建立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顶岗实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的职业能力,缩短了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企业反馈信息看,他们的知识、技能都得到了企业的肯定。通过与企业座谈和毕业学生追踪调查,毕业生多数分布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等工作。他们以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用的技术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深受企业的好评。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骨干,并在校企结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引入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有机结合,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引入企业文化,能引导学生尝试对不同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和认同,逐步培养高职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职业意识,团队协作、科学高效的职业能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将使高职学生在职场中立于不败、终身受益。实现企业与学生双赢。

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把辽河油田“继承、融合、创新”的现代企业文化融入办学思想中,立足辽河油区,着眼石油行业,深入实施以用市场链接学院、用知识经营学院、用机制管理学院、用改革发展学院、用创新完善学院的办学理念,在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者简介

第4篇:测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群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下设铁道工程、智能交通、道路与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铁道电气化、铁道通讯、工程测量、工程造价、智能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备等符合交通土建一线需要的多种学科。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土建专业群通过“人才质量求高,教育模式求新,打造品牌求优,专业文化求实”的“四求”战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打造出了交通土建专业的精品。

人才质量――求高

专业发展走势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高校交通土建专业的发展有两个走势:一种是保持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一种是走“大交通、大土建”的路子,与国际接轨。作为铁路运输工科高等职业院校,何去何从?通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学校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一是专业定位应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专科学校交通土建专业在地位上处于本科与中专学校相关专业之间,发展服务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形势及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金字塔人才结构(塔顶为重点院校本科尖子,塔底为中等专业人才)逐步被腰鼓形人才结构(两头分别为重点院校和中等学校人才)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品牌、师资、设备、资金等优势,通过“商业存在”和“境外消费”等形式,将相对过剩的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力量向刚入世的我国转移,与我国高等学校争夺招生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一般专科职业院校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教育竞争与日俱增。

二是基层单位交通土建工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各地方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急需大量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原有的以培养尖子和骨干为主的交通土建工程精英教育,向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大众化教育转变,原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将由接受了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承担。

三是专业建设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交通体系方面,根据交通部制定的交通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今后30年我国的交通建设目标是公路总里程超过300万公里,高速公路8万公里;国家铁路体系方面,铁道部提出至2020年路网总规模达到10万公里,在现有7万多公里的基础上,新增客运专线1.2万公里,其他新线1.6万公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的交通土建专业人才。

四是专业建设离不开学校自身的实际,应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定位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交通、地方、基层、应用技能型”等要点,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河北、依托行业,服务河北、服务铁路,为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能型高等交通土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质量标准

人才定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土建专业群将人才定位在基层一线。科学的质量观应该根据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定义和确定其质量。对于培养面向基层的交通土建应用技能型人才来说,应该在具有较宽知识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与基层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技或几技之长,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综合素质高。

培养计划

对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进行动态优化。

一是专业口径扁平化。按交通土建大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统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上设置教学模块,实行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选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专业或专业模块课程。

二是课程体系优质化。通过“整合、精简、增加”,使课程体系更好地符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如已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课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公路勘测设计”、“城市道路设计”、“高速公路”合并为“道路勘测设计”;将“土力学”、“基础工程”和“桥梁”聚合为“桥梁工程”;将“弹性力学”和“路面力学”课由原来的必修课“精简”为任选课;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是实践能力技能化。从1998年开始,在实习内容中增加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训;在实训课内容中增加了综合型实训、设计型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目前,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安排了实训课或计算机应用实践课,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占教学总时间的40%。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单独考核,成绩单独进档登记,作为学生毕业评级的依据和指标。

技能训练

2000年12月,由河北省劳动厅批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所五年来,在河北省劳动厅及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工程测量工、建材实验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电脑操作工及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其中,铁道工程技术、智能建筑和现代测绘技术三个专业被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技能鉴定“直通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直接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有5000多名学生获得了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毕业中高级工占60%,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养模式――求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模式新,才能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几年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院进行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和两种管理方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3+2”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办学,试行“3+2”的“专科+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三年完成预备技师培养要求,在企业二年综合考评达到技师要求。五年培养计划,方案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统一管理。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到学院预选人员,提出培养目标;学院按照企业的要求变更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对所选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些课程学生直接到企业去,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学习期间,根据实际从事的工作,在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定题目,“真刀真枪”地做。在考核方式上,学院也改变以前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用人单位的绩效考核占30的比重。目前与学院签订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的单位已有15个之多。

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举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在开设联合新专业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如智能建筑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建筑领域的综合应用新技术。学院与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较早开设智能建筑专业。该专业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由此而开展的《校企联合开设新专业模式的探讨》教改项目已被列为河北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省级立项项目。

“2+1”和“2.5+0.5”培养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学院就实行了“2.5+0.5”方案,即学生在基层实习半年,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的教学过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学院还选择了地下工程与隧道专业实行“2+1”模式:前2年在校完成必需专业课的学习,提前预分到工程局结合现场和重点工程实习一年,以熟悉工程,培养能力,最后一年返回学校再予提高,进行针对性毕业设计。

管理模式

“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在“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的管理体系中,政府监督是导向,社会监控是保障,自我监控是基础。自我监督的作用表现为自律、自省、激励,能够更大限度地弥补不足,更正失误、鼓励创新,最终保证教学质量。多年来,学院和各系都专门制定有教学督导条例,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备课、教研室业务活动,学生学习风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质量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检查和指导;在校外聘请了有名望的资深专家对办学条件、教学投入、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等独立地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向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教学目标管理制为基本,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寓于教学目标管理工作中,坚持教学目标管理制度不动摇。通过教学目标管理,进行动态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管理的PDCA循环。在开展教学目标管理活动中,坚持“质量出自计划”的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计划工作放在教学质量管理的首位,通过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在实施中及时加强教学检查(特别是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监控和评价。

打造品牌――求优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影响教学质量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师资。专业建设中最应强调的重点是师资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师”为师资建设理念

从“双师”和“名师出高徒”的教育管理理念出发,学院提出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采取培养、引进、稳定、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师资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采用自培、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加高层次师资规模。截至2006年底,教授达到26名、学科带头人16名,专业带头人30余名。

二是学历结构大大改善。到目前为止,博士后2名,博士8名,博士和在读博士后占教师总数5%,硕士占教师总数的75.6%。

三是双师队伍形成规模。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到2006年底,80%的教师达到“双师”要求,60%教师持有工程师、监理师、经济师、会计师、建筑师、物流师等多种证书。

四是教师的科技成果明显增多。近两年,获得各种奖励56项;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525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80篇(其中被SCI、EI、ISTR收录论文20篇)。

课程建设力争形成“重点群”

在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基本形成“重点群”。具体措施:

一是“测量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课,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法教学和形象教学融思维能力与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工程项目加强实验锻炼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测量工程”、“隧道工程”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二是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系列课,建立“以知识板块为主线,加强工程应用”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保、删、增、合”等措施,使教学内容“精、新、强、宽”,改“整齐划一的教学”为“按大类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开设创新性讨论课,探索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课教学试点等。另外,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理论力学”和“土力学”课程被评为部级优秀课程。

三是对“工程制图”、“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专业基础课除通过开发(或利用)CAI课件(或制作电教片)加强形象教学外,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面上还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工程制图”课教学中融计算机绘图、构形设计与传统的工程制图于一体,按知识模块组织教学;“工程测量”课教学中开展经过劳动部认定的测量工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以新结构、新规范为依据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等新结构的教学。

四是对工程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系列课,以“四新”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法规(规范)为主线,并结合交通土建工程技术经济特点,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五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学校承担的公路、桥梁勘察设计工程测量选题,采取派出去(即派学生到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结合对方的设计任务,由对方派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和请进来(即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来学校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采取答辩检查、毕业答辩、校督导组答辩抽查的室(系)、校三结合的毕业设计检查考核新模式,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以“一流”为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先进水平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交通土建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有亚洲第二、国内第一的智能建筑实训中心,同类院校中水平最高的无线远程道桥健康检测中心,进口了一大批具有当代最新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训中心和建材实训中心也具有先进水平。

校园文化――求实

通过政策导向,合理配置人才

各工程局都承担着繁重的铁路交通建设任务――钻山沟、住帐篷、工作流动性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铁路基建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毕业生基本上面向铁路工程局铁路施工第一线。因此,解决需求与培养输送的矛盾,是学院工作重点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积极推进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导向,合理地配置铁路基建所需人才。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学院与用人单位联系制度,让工程局直接参与招生就业计划的制订。学院成立了由20个工程局和工厂组成的校企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事宜,从而提高了培养针对性和毕业生就业到位率。

二是根据铁路发展与改革需要,根据工程部门担负的任务情况,不断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长线专业有的暂时停招,有的减少招生数量;短线专业则尽力增加招生数量。

三是为工程局单独建立“人才市场”,每年都专门召开只有铁道工程单位参加的“双向选择”会议,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早见面,效果非常显著,“成交率”每年稳定在95%。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在铁路施工第一线安家落户,建功立业,主要得益于严格的实践教学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学院平时对学生的管理培养,注重和坚持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学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热爱铁路建设事业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为祖国铁路建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思想。每年新生一入学,学院就注意上好“三堂课”:一是铁路行业和所学专业教育;二是严格的新生军事训练;三是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校风教育。学院还建立了以铁路各工程局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进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到铁路建设工地同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钻隧道、架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