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改“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开发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作为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时,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一年来,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乡土内容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的课题,进行了一次杏林湾流域水污染调查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事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一、水污染调查活动过程
在整个调查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设计和指导,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调查,并汇报总结。
1.调查对象的确定与指导
教师进行知识背景介绍,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教师设计调查纲要,学生结合实际,根据纲要进行初步记录。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讨论确定最典型和最具可行性的地点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讨论,最终选择“后溪流域的环境”作为全组的调查对象。
学生在掌握理论之后,对调查地进行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汇报,并确定研究调查方法、调查内容、预期成果等开题方面的工作。
2.调查的内容、过程及指导
(1)确定调查内容
根据相关材料的收集情况确定各组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集美月区和杏林湾片区。在课堂指导中,前半段由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后半段则由教师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在对课题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实验的相关器材和野外调查的项目培训。同时,小组进行野外调查分工,分别为记录员、调查员、取水样员等。
(2)调查过程
第一,野外示范性教学。教师利用周末进行野外示范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四个不同地点(坂头水库路口、后溪镇西溪、后溪农场、西亭)作为调查地。本次野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取回的样本进行分析,再根据实地考察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初步的野外调查报告,同时找出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调查问卷和访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好问卷,对当地人和相关部门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无法直接考察出来的材料。此外,指导学生到整治办公室和环保局进行访谈,并对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该过程使学生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则可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鼓励学生结合多种媒介,把调查结果表述出来,例如板报和倡议书,这样,既能展现研究成果,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水污染调查活动反思
1.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见解,并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反思。
笔者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经过设计和多方面考察,使学生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明确调查目标、理清调查思路、端正调查态度,获得了深刻而真实的调查体验,养成了遇问题质疑、对知识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并从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次水污染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学生们对预先设计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解答,并提出改善水污染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一调查研究培养了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收获,从各调查探究小组提出的治理方案就可得到很好的验证。例如,在各小组治理方案中均有一项相同的建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市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把保护水资源落到实处,并要求对破坏水资源的行为予以处罚。个别表现突出者提出的整治方案非常有价值,例如要建设杏林湾大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可以循环再利用。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地调查的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采集和整理信息,并运用到实处,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4.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增进交流与合作
合作意识是当今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分工合作,集中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目标,这是团队精神的最好体现。作为亲自参与的教师,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次调查探究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采取自愿原则,即合作小组由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各小组的工作都是在教师的辅助(指导)下,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决定。通过实地调查探究,一改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旁观”、“旁听”而不参与的被动局面,赋予全体学生主动权,人人参与,共同收获。教师由原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掌控变为指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做到人人有角色、个个有任务,这为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搭建了平台。
第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的过程。小组合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获得体验。专家认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其意识主要通过他人看法的内化和与别人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而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被认可和信任,这就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第三,获得体验和技能。集体研究、团队合作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全组共同努力,来完成研究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诸如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材料,进而分析处理、寻求答案或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学生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也是学生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组员间通过互相帮助,认知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彰显了合作精神。
5.通过全方位评价使学生充分施展创新和创造能力
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老师评价的多维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的表现。通过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和成绩进行鉴定及价值肯定,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及时鼓励,更好地发挥创新潜能和合作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笔者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方面,即平常表现、段考成绩、地理活动。通过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综合能力也增强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则。探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我们根据实情去逐步提高和完善。在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有效合作。有效合作以有效参与为基础和前提,有效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从参与的范围分,有全员参与和部分参与;从参与的表现分,则有内在参与和外在参与。外在参与是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因而也常常受到关注。而另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面对参与的新问题,外在表现并不强烈甚至无反应,然而他们善于沉思冥想,经常一句话会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这是内在参与。在当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往往对前者指导不够,而对后者关爱不足。从参与的过程分,有全程参与、阶段参与。有的学生全程积极参与,而有的学生却只对某一阶段的内容感兴趣,对于其他过程并不关注。从参与的效果分,有无效参与和有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式的参与就属无效参与。参与是否有效,主要看参与者对小组所作的贡献。针对上述诸多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在这方面笔者还考虑不周。
一、在平等、民主的境界中学习
语文课标提倡“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颐和园》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参与解惑、求知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表演时,师生自愿扮演导游或游客,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我也介绍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而且信心十足。师生在教学中情感融洽,气氛和谐,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进行教育内容民主意识的渗透和学生民主思想、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马踏飞燕》的过程就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对课题进行了民主讨论,一个学生认为,马踏飞燕的课题不是很准确,理由是从出土文物的图片上看,铜马风驰电掣,而燕子并没有飞。所以应以“飞马踏燕”为题更好,也有学生认为,燕子不飞早被马踏烂,所以应以“飞马踏燕”为题更好……教学就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充分发挥,此时标准答案似乎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去学习;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以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民主平等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实践体验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移情体验,即主体扮演客体的角色。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心中美好的想象用笔表现出来,还可以让孩子根据故事内容来想象和联想,续编写故事甚至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这样的画,这样的文章,是孩子心灵的感受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气质和活泼的生命个性与灵气。比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用眼观察(看),动口表述(讲),用心思考(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得到了发展。二是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腻”一词的理解,仅凭教师的语言很难道清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味吃杨梅果时的感觉,才能体验“细腻”。
三、在参与,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互助学习和思维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形成良好的班级合作精神。
如我在教学剧本《奴隶英雄》时,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表演的欲望空前高涨,他们自主寻找表演伙伴,自主策划,在场景的布置,人物的装饰,台词的把握,人物的形象都做出了大胆的设想与创新。他们分工合作、分成导演组、表演组、查阅资料组、道具组、由于配合的非常默契,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悟道学法,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学习自身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逐渐会学,无疑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
四、在探究质疑中学习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学完《将相和》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蔺相如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认为蔺相如机智勇敢,识大体、顾大局,胸怀宽广,忠心耿耿,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有一小组的代表在肯定其他人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有着二大过失:一是有矛盾绕道走。当他知道廉颇不服,准备当面羞辱他时,蔺相如不敢主动与廉颇面谈,化解廉颇怒气 ,反而绕道避之,难道他不懂得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道理吗?二是因私损公。当蔺相如得知廉颇“我碰见他,得给他下不了台。”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这岂不有愧于赵王之重托?又怎能对得起自己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肺府之言?”这位同学还继续陈词道:“事实上蔺相如真的让廉颇大骂几句,又有妨?等廉颇骂够之后,自然气消怒散,最终换回强秦“不敢进攻赵国”的局面,这种方法也不错吧!听了这位同学的慷慨陈词,我马上让同学们讨论,这位同学的观点如何?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来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合作式”,还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赞赏学生对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以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目的。
五、在新目标,好习惯中学习
Abstract: Effective mathematics learning activity not only rely on imitation and memory. Practice,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important to students' learning mathematics. Transition of student's study way advocate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cooperative exploratory learning".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exploratory " ways of learning.
关键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exploratory, learning method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进行转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自觉性、积极性、自主性、合作性。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已成共识。为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考。
一、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深层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具体表征。
二、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操作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1)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消除师生间的无形的心灵鸿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 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1)情境创设要基于现实生活。创设情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数学素材要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由此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 (2)情境创设要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用的过程。教师要能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的问题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有利于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决的。 (3)情境创设要利于目标达成。数学素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起到衬托教学内容的作用.教师在选用数学素材创设情境时,不仅要看它是否是现实的、有趣的,更要看它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素材选用的目的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3、适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论,也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评价时间要及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为了进一步指导与改进教学。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把评价经常性的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多次自我反馈的机会,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成为一种习惯。
(2)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生的视角来认识,要以学生个体纵向比较为主,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在同学之间的互评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3)评价方式要多样灵活。评价可以是集体评价,也可以是个体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与自评; 可以是书面形式的评价,也可以是口头形式的反馈。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手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一、营造激情四射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全国特级教师韩军说过:“我有一个大的梦想,就是把语文课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我想,语文是有灵性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思想者,而不是布道者。语文老师的语文气质会影响整个班的语文气质,语文老师是一个激昂慷慨的艺术家,学生也就是一个个热爱艺术的享受者。学生的感情像一座将爆发的火山,语文老师要有创设激情氛围的语文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千年前的《诗经》留给我们生命的痕迹,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诗经》里的每一位作者,带着千年的感动,用我们的激情点燃学生对《诗经》的激情。诗仙太白癫狂时所作的《将进酒》,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伟人的孤独,我们语文老师课堂上就是李太白,我们跟着太白的思路忧伤,我们跟着太白的思路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宣言。一首《山居秋暝》我们就是王维,我们带领学生走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境界,品味唐诗的风韵。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育家李镇西说:“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陶行知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语文的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难题。语文课时最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语文课也是最能合作的课堂,在合作中开拓学习语文的思路。老师要以合作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当中,老师最好从讲台上走下来,以学习者的姿态向学生请教迷惑自己的问题,老师毕竟不是全知全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合作队伍中,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学生敞开胸怀,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老师在合作学习中好比战场上的指挥官,学生好比冲锋的战士,老师既要组织好课堂,又要懂得决策谋划。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只负责提出问题,自己不参与当中,一切由学生把握;有些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合作解答,老师不做点拨;还有的老师选出学生代表,让学生代表替代老师的角色主持课堂。这样几种合作形式看似很民主,把课堂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老师放开不管,这是对合作学习的误解。老师是课堂的第一负责人,老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发自肺腑的尊重学生,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青春的激情,努力让学生在帮助他人,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享受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语文教学就是得学会与学生合作。老师总结的问题要有可研究性,对普遍问题要做到清楚归纳,对个别问题要有针对性,这是师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分出学习小组,老师是总策划,各个组的组长是负责人。组长组织问题的归纳和整合,由组长把小组问题在班上提出。比如让语文合作办报纸,小组每人负责一个版面,让学生出题,互相出题,互相作答,对作文的评价,老师提出规则,小组之间互评,背诵也让组长检查,学生间互查。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的集体智慧的喜悦,学生对语文的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巧设问题,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老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把知识备到,还要备好自己的学生。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式课堂,语文老师容易驾驭课堂,但探究式的学习在课堂是弹性很大,会出现老师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对老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是思考的课堂,老师是思想者,而不只是传授者。老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知识的面也要非常广。有些语文老师不敢让学生在课上探究,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不会回答,在学生面前失去尊严。如果语文老师能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学生给老师解答一个问题,对学生的鼓舞非常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会有所提高。接受式语文教学老师总是把提前准备好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老师很轻松,在课堂上老师主宰课堂,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老师的思想就左右了学生的思想。接受式培养的学生听话,遇到新问题不能迅速反映,对知识也不能举一反三,也不会有多大的创造力。而探究则不然,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对未知世界好奇心学习语文,学生的情感会被激发。学生会为了弄懂一个问题查找大量的资料,会主动和同学合作,向老师请教。探究式的课堂,是思想碰撞出火花的课堂。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再是过去那种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成绩会提高很快。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将其进一步明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一 充分自主,引导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知识的意义的建构。这种建构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取代完成的,只能由学生本人主动建构。充分自主是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在学习中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应在学生充分自主的状态下运作的。
1、 充分自读
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
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之间,把课文读对、读好,只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读不懂的要主动思考、查找疑点,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老师要适时点拨,对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引导。
2、 充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
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可问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单由于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 有效合作,引导共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达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学习者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多。因此,有效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1、 有效组合
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有效组合。①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
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②培养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好工(设立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等,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做到分工明确,人人有责。③对研究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有效安排和选择,使之合理和最佳。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阵图;相当文学家的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相当播音员的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相当小导游的试着讲解着威武雄壮的军阵。
2、 有效互动
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
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对话。但讨论和对话不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
三、适度探究,引导发展
事实上自读、质疑、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学生不同形式的探究,他们在不同层
面上充分利用新旧经验的互动,主动表达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但如果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那么探究会变得高不可攀,意义建构也就无法达成。
1、 适度研读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疏理问题以后,往往把一些
信息量大、触及文本重点、难点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作为研读专题。或自读感悟,或小组互动,或全班合作。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当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后有了正确的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供学生研读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读,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通过研读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人文内涵得到熏陶和感染。
2、 适度求异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了解语文课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二、语文课的任务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性的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高效课堂实施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初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探究思维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为学生搭建一座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怎样确定?教师可设计活动: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
①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②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这一堂课,教师始终让学生自主去尝试。因为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三、深化理论水平,加强学法探究指导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教师面对的学生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陈旧思想,改变以往枯燥、乏味、刻板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更新,努力深化课改理论水平,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切实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中国政区图》一节内容,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效果肯定不佳。若教学时让学生买一块“中国政区图拼图”进行拼图比赛,寓教于乐,动手动脑,那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就不难记住。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探究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拓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
五、采取多种手段,培养探究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学生能否学会学习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须坚持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让其自主合作的探索。寻求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强加于人,在教学实践中,做为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大胆创新,努力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四大改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一、改变自我――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并不意味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下降了,相反老师课下做的工作更多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巧妙的导演下完成的,教师只有改变自我,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自我的改变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思想,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通过对教材的相应裁剪,依据学生学校家乡的实际情况拓展课堂的内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再次,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修养,自觉学习新知识,努力完成知识更新,并通过自身的求知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走上探求知识之路,还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的优点,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教师要完善自我,勇于创新,做好导演做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二、改变学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甚至懒得主动学。怎样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推动他们。帮助他们去学?教师要使学生从意识到实际行动进行再创造。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书本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且独立的见解,在对问题的认知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使学生觉得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 由于问题的未知性,复杂性,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共享知识,共同处理问题,需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使学生在学会独立竞争的同时,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会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成果。再次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独立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满足探究的需要
三、改变环境――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教师要充分营造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首先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其次把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为其提供开放的空间,利用活动课,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立体化,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考团结合作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空间,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精彩的言论,会心的笑声,鼓励的掌声,使知识能力情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改变知识――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如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我也追星”的综合性学习,既是本单元由课内认识名人向课外了解的延伸,又是为了对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予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更多的名人、伟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懂得为人之道,明白成功之道,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情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能力、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由于把学习过程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因学生表现出的不耐烦而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所以很多学生以作业多没时间,或是找不资料为借口,两周下来查阅资料工作收获甚微,没有大量的阅读了解,自然就谈不出什么心得体会,课堂交流就只好照本宣科,读读资料。这次学习活动的失败,使我对活动目标的确定有了新的理解,教师除了考虑教材预设的目标之外,更要考虑学生心中的问题、困惑、见解、经验、兴趣、思维等,它们不仅是学习活动的起点,而且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增长点。教师必须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情感特征的基础来确定活动目标,更要根据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成性的特点,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的。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我们必须站在整体认识的高度,在了解学生实际与需要的基础上,放弃急功近利的教学理念,尊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目标的不断生成性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善于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综合性学习完成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使命的关键。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要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便于形成学习生活化和生活学习化,能直接通达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进入到学生家庭生活的某一领域和感情世界的纤敏之处,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
如七年级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这一主题,这样安排的意图就是考虑到学生刚跨进中学大门,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方式,学生大都有种焦急忧虑的感觉,通过这个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是能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所以这次学习活动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 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3.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了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还要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来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还有好多不足, 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着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着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