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张青(1966- ),女,河南博爱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44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34-02
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人才缺乏,不少地方面临着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表现为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且年龄老化,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比较集中,网络、动漫、游戏、广告设计、会展、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创意、体育休闲和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等。依靠高校为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生代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长效性工作和迟效性的工作。通过高校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产业人才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对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以及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专业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应对和随动机制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偏差,教育者重视宏观普遍的人才需求而忽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期盼学生能“面向世界、走向全国”,却没有注意到特色人才的广泛适应力,不甘心学生在本地从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上不着天: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只能培养出一些“残次”的理论型人才;下不着地:由于不用心,只能培养出一些“不中用”的应用型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要突破其局限,需要作出很大努力。要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尴尬境地,需要地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设计科学的文化产业专业群。
在坚持观念先导的基础上,将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提到极高的地位,使每个教职员工都肯下工夫,在宏观上把握区域文化产业在人才总量、层次比例、学科专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在微观上把握区域文化产业各代表性岗位或技术领域对人才基础素质、技能、专长和特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地方高校应对这些需求的基本原则是要根据区域内文化产业的优势领域、支柱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建设长线专业和优势专业;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急迫需求,灵活建设短线专业和热门专业;根据文化产业主体岗位的普遍要求,重点培养具有文化产业从业定向的学生的素养和特质;根据文化产业具体岗位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部分学生的专长。以制度为保障,将满足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纳入教学单位、专业建设责任人以及专业建设团队的职责,强化专业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之间联动的刚性,降低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思辨性和随意性。
二、科学设计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
地方高校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文化产业专业群,专业群中专业的主干、类型、数量、比例及关联方式等构成了专业群的框架,专业群的框架是专业建设的蓝图和“指导手册”,对具体专业建设的方向策略和措施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科学合理地设计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有利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间的互补和互动,有利于形成学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品牌和优势。
实施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已有的专业及专业优势、师资、课程、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管理体系等。在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中,要发挥学校已有优势,弥补原有不足,高度重视资源共享,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办学的效益,降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成本和投入。二是依据区域内文化产业的结构,文化产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区域性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方向,相应的对人才有不同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不同要求。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设计要立足学校、面向地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布局
文化产业专业集群框架应与区域内文化产业结构特别是与可预见未来的文化产业结构相吻合,相关专业要涵盖文化产业所有的重要领域。在实践中,地方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以追求全面满足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有所侧重,分步实施。其基本原则是务必满足区域文化产业龙头领域的人才需求,满足区域文化产业主体领域的人才需求,满足区域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突出主干
文化产业专业集群中的主干专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培养区域文化产业龙头领域或国家文化产业主导领域所需人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二是办学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一般情况下独立设置,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主干专业在专业集群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其他专业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这些专业列为学校的长线专业,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优先满足其发展需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将其培育成学校的优势专业。
(三)扩大
相对于主干专业,文化产业专业集群中有大量专业为区域文化产业主体领域和相关领域培养人才,它们数量庞大,称之为专业。大多数专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通过专业的交叉、融合和拓展,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二是承担培养其他社会领域所需人才的任务,而不是专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大多数情况下是将部分甚至少数学生培养成文化产业人才;三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能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迅速取得成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领域和相关领域涉及面较广,所需人才在类型、专业和才干等方面也极为多样。地方高校必须通过专业整合,扩大专业数量和规模。
三、突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内涵建设
(一)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界定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的素养、特质和专长。素养体现各类人才的共性;特质体现文化产业人才的共性,也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文化产业的针对性;专长体现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的个性,也体现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的个性,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三者兼顾,同时要特别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避免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果上的同质化倾向。
(二)推进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整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如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等,这些专业人才需要依托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加以培养。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需要多个专业间进行协作,整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激发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内生性成长动力,改变固守成规的惯性,高质量完成交叉、融合和拓展等过程。交叉和融合即将多个原有专业的部分人才培养功能进行重组,在相互交叉的领域内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在必要的情况下建立新专业。拓展原有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内容、手段、过程等方面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延伸,从而具备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功能。
(三)强化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适用性
文化产业相关课程是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交叉、融合、拓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特定素质的主要手段。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数量众多,涉及不同的学科,加强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建设是各学科教师的任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首先,地方高校要建立适用且相对完备的文化产业相关课程体系。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做好查漏补缺,及时进行课程的调整和开发。其次,在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建设中,将科学和实践统一起来,课程的理念、内容和实施要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实用性,在为学生奠定良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努力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再次,强化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的技能化。技能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要借鉴理工科教学中的技能训练模式,提高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应用水平。最后,促进文化产业类选修课程的组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精心选择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构建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课程组合,使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课程组合,而不再是选修单一的课程。
(四)提高骨干教师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的常规工作,对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而言,师资队伍建设还需作出一些特殊的努力:一是解决好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特殊矛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师往往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工作的交流和协作配合。要重视团队内每个教师专业方向的稳定性,保证团队内教师学科结构的完整和合理,避免其他教学工作造成教师频繁改变学术方向。二是全面增加教师对文化产业的感性认识。教师必须深入文化产业实际,形成对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体验,增进文化产业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地方高校要鼓励和支持有关教师参与区域内文化产业实践锻炼,必要时甚至可以让他们以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素质为目的参与区域文化产业经营性活动。三是引导教师成长为既能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又能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学生会干什么,有关教师必须得会干什么”,要将这一目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创新毕业生从业促进机制
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的天时地利,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确立就业创业一体化的观念。务实地在观念上将就业和创业统一在“从业”这一概念中,把就业看做是辅或学习性创业,把创业看做是独立性就业,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甚至对立,避免师生追求就业而忽视创业,也避免师生一味追求创业而产生浮躁心态。二是探索人才培养和招录的一体化。地方高校要积极吸纳区域内文化产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单位资源的基础上,赋予他们在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标准、内容、过程等方面的发言权。同时使用人单位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将招录员工的工作做在平时。三是探索学生实习实训与从业的一体化。地方高校应尽力与区域内文化产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非课程化的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提供便利,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预录、提前入职、延长见习等方式,使实习实训和从业得到统一。
通过加强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适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专业群,转变文化产业人才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状,可提升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馆;作用;社区群众文化
文化馆是指能够供给社区群众生活娱乐、提供大量丰富书籍、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公益性场所。社区群众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同爱好和相似习性的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范围性的局部文化。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首先,需要有能够支持社区群众活动的场地;其次,需要有完整的基础设施;最后还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以便社区群众能够进行相关生活娱乐活动。所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作用是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也是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需求。
一、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一)场所和物资的供给作用
文化馆是国家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物质文化精神需求而设立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事业单位。文化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便文化馆拥有宽敞的活动场所,具有较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收集到较全面的各方面的书籍,归纳、传播了当代前沿的科学知识。所以文化馆的建设应当选用较为广泛和社群群众聚集量多的社区地进行建设,最大限度的包含、辐射每个社区,为社区群众的文化建设提供便利的场所和物资设备。社区的建设较为分散,政府不能满足每个社区内部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物资的重复及时的供给,重复供给不仅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重复供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产能过剩的表现,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如若要求社区内部社区群众自己出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购买多样的文化性质的物资,一方面会加大社区群众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会引起社区群众的不满情绪,引起社区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区。所以,在建设文化馆时,应当考虑文化馆的建设位置,让更多的社区群众能够享受和分享到文化馆所带来的场所便利和物资便利的作用。如此,不仅能够保证充足、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丰富、现代的物质资源的同时,还能解决政府的财政支出问题、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和社区和谐建设问题。有利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服务性作用
文化馆作为事业单位,会有专业性的公职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并具有一系列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促使其规范合理的从事文化馆的开展运营工作。第一,针对文化馆外部公用的活动场地,相关公职人员会有序的进行活动安排,和时间安排,避免场地的重叠使用,使得公用场地能够供给人人所用的同时,不会造成混乱争抢的现象;第二,针对文化馆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专业公职人员会对其进行维修和补充,保证社区群众能够使用到种类多样化健身器材的同时保证各类设备的完整性和使用性;第三,针对文化馆的图书馆,相关专业公职人员会对图书进行管理,方便社区群众进行图书阅览的同时,规范借阅制度,保证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行;第四,针对图书馆的科技馆,相关专业公职人员会对科技馆内部的资料和设备进行整理和管理,对先进技术进行讲解,从而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馆的建立和发展能够为社区群众提供完整的服务,方便社区群众的活动。
二、如何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场地供给作用
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场地供给作用,需要有序适当地加大社区群众的参与度。首先,应当强调文化馆外部公共场地的公用性,文化馆外部场地的使用不仅供于文化馆内部公职人员,也供给社区群众合法使用;其次,规范文化馆内外场地和物资的使用,一方面文化馆的场所、物资不能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并获得相关商业利润,另一方面要保证文化馆场所、物资的有序使用,避免冲突发生;再次,加大文化馆公益性的宣传力度,号召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馆相关活动;最后,文化馆相关公职人员适时策划安排相关的文体活动,促使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增加文化馆公职人员与社区群众的互动环节,引导社区群众科学、有效、合理的利用文化馆资源,丰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
(二)不断完善文化馆的物资供给作用
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标志着文化馆的物资供给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文化馆内部物资的储备和供应。第一,应当保证文化馆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状况,及时修理和更新陈旧设备,满足社区群众的健身、娱乐需求;第二,应当及时增加和换购文化馆的图书资源,保证图书的先进性和多样性,满足社区群众对图书文化的需求;第三,建设和完善文化馆的信息化技术,使文化馆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完整性供给,满足社区群众对科技追求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强化文化馆的物资供给作用,为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积极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性作用
只有完整、系统、周到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到文化馆资源分享的过程中。而文化馆的服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资的服务,二是文化馆公职人员的服务。物资的服务主要强调的是不断完善文化馆物资供给,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物质资源的服务。文化馆公职人员的服务主要是指相关公职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和服务社区群众的具体表现,加强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做到全心全意的社区群众服务,让社区群众能到、想来文化馆来参与相关活动,使之找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三、结束语
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表现,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利用文化馆的场地,不断完善文化馆的物资设备,不断增强文化馆的服务性意识,加强文化馆的服务性能是解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有效方法,也是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城市社区发展
我国城市社区是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产物。目前,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已显示出了重要的基础地位,已成为城市社会各种社会群体组织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共同体和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
城市社区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建设和发展城市社区精神文化是推动城市社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正确认识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发展的关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城市社会、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层组织,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城市社会中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它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城市社会的发展状况。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统一体,是指生活在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相近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习俗传统和群体意识。广义的讲,城市社区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设施、活动场所等物质文化,又包括无形的社区居民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以及生活方式和居民风貌等精神文化。从理论层面看,城市社区精神文化是一个价值概念,是城市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点的价值取向。从实践层面看,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就是城市社区的精神、特色、居民素质、居民习俗等编织而成的社区图景。用简单的话说,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就是形成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意识的生活共同体。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前我国城市及城市社区之所以千差万别,其实质就在于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差异,而城市社区物质文化的根本差异只不过长期受精神文化差异影响的结果。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差异的特质体现着城市精神,体现着城市发展的活力,反映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域性。由于社区首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依托城市社区发展起来的社区精神文化也具有地域性。不同的社区其文化特征不同,尤其是具有民族风情、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社区,其社区文化的地域性就更加突出。二是多元性。改革开放给发展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注入了活力。当前发展社区文化除了大力发展和弘扬主流先进文化外,还要提倡大力发展以为指导的、居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因此,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是当前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不论是老人、年轻人和少年儿童,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应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百发齐放”的城市社区文化。三是群众性。社区文化的基础是群众广泛参与,首先要把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化”放在第一位,脱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而盲目发展社区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活动要与家庭文化、街道文化、科技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教育等有机结合,通过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科技普及、网络咨询、艺术培训等形式,把社区居民充分吸引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减少不良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四是公共性。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之一。如何发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公共服务性,不断满足社区各种利益群体的需求,使生活在社区中的所有公民不被歧视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体系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是未来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缺乏公共性仅仅满足部分居民文化需求,忽视满足其它群体,例如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服务体系,在未来的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加以纠正。五是平等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成果应该平等的面对生活在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不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何种民族、何种年龄阶段的居民。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推动力来之于政府推动,来之于政府财政支持,因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更应该体现平等性。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的公民,为城市社区发展献力献策的社区居民,都应该平等的享受到社区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即使是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六是价值导向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就是社区文化在社区居民中是否具有价值导向作用。社区居民能否在社区中和谐相处,能否形成生活共同体,关键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城市社区文化对于城市社区居民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群众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状态,可以消除社区居民的孤独、寂寞,可以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和诸如公等组织对社区居民的渗透和危害,也可以预防和矫正社区青少年犯罪。
二、城市社区精神文化与城市社区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对于和谐社区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其中,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对于一个地区和城市而言,要具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明信片、自己的魅力,关键要发展文化,树立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意识。因此,四川近期提出,要把文化作为四川实现经济社会“四个跨越”的灵魂。对于一个社区而言,城市社区文化是凝聚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意识的凝合器,是塑造城市社区形象和提升城市社区品位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城市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社区的模范示范竞争实质上就是精神文化建设的竞争。一个社区要具有自己的内在品质,能够真正成为居民心中的生活共同体,关键在于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居民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关键在于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居民价值取向是否具有导向力和影响力。尤其在倡导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及和谐社区建设的今天。
我国城市社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用于居民文化活动的图书馆、休闲健身器材、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室等城市社区物质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是城市社区的非物质文化建设,即精神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过有些社区的物质文化建设搞得很好,很具有特色,很能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多样化的需求,但是社区精神文化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导致社区问题不断:居民对于社区环境意识越来越差,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重重,居民对社区归属意识低等问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社区的文化堕距如何才能消除呢?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推动城市社区建设时,要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社区文化在社区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推动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为内容的社区建设,在城市社区争佳、创优,争创文明社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有必要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思考。
1、归位政府角色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城市社区文化是公共文化,一般是由公共财政投入建设。如社区图书馆、书报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社区学校、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充当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主体、组织主体甚至参与主体,而居民和社会只能充当配角,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只能充当被动的参与角色,只能搞一些小打小闹的、自娱自乐性的文化活动。但是,当前有政府单一承担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其缺陷和不足已显现。一是政府财政的有限性,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上政府的财政投入很难做到大包大揽。二是政府主体参与忽视了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在过去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城市政府充当全能角色,只能导致社会和居民建设城市社区文化的积极性和力量被忽视,导致社会和社区居民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被挫伤。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路,也不能调动社会和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意识。三是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财政上过度依赖政府,阻碍社会资源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从本质上讲,社区本是自治性、服务性的共同体,如何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其主体应该在社区居民,而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在社区发展和社区文化建设中,尽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但是社区自治性的一面仍然不能忽视,否则城市社区快速发展就很难实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只能是满足政府的期望,而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自治不同于行政手段,不能依赖行政指令来调动人们,而只能依赖社区居民的自觉参与。社区文化组织和社区文化活动,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必须树立民本思想,必须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与以前的街居文化建设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推动社区发展时,政府应该归位,在加大财政支持、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同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中来,以提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建设水平。
2、建立能够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机制
目前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多头管理社区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民政部门负责社区的福利彩票文化事业发行和管理,体育部门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明办负责评比社区文明活动,工会开展文化活动向职工送温暖,妇联在社区开展妇女文化教育活动,共青团在社区开展青年之家文化活动,文化局在社区负责社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馆和图书室建设活动,老龄协会在社区开展老龄文化活动等等。这些部门一般说来都是各施其责,各自为政,各有各的“条条”文件作为其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依据。结果导致这种多头管理出现的问题比较明显:一是这些部门很难形成“块块”,很难在社区协调开展文化活动,会出现重复建设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致使社区居民参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二是直接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建设,重各主管理部门面子工程而轻社区居民的文化实际需求,重短期社区文化建设而轻视长期社区文化建设规划。三是很难将社区既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如驻区单位现有的文化活动资源如体育场、活动室等,因为多头管理,导致社区组织、社区居委会很难拥有整合社区内既有文化资源的权力,造成社区内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整合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在社区成立一个综合的文化发展组织和形成能够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一套有效机制,对于社区发展很有必要。社区文化建设应该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应该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民政、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和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积极配合,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使社区居民能够切实享受到社区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
3、展示社区文化个性创新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个性特征,社区文化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性。不同的社区在文化建设上,应该发挥各自社区的文化优点、文化特长,展示自己社区的文化个性。具有文化传统的社区,应该充分展示自己文化积淀,重塑本社区的文化历史品质;多民族友好相处的社区,应该根据本社区多民族的特点,充分发挥各民族文化优势,推动社区多元文化建设。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时应该清楚社区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不可以搞一个模式,不可以错误认识社区居民千人一面的文化要求。城市社区之所以差异很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设施差异上,而更多的是体现在社区精神文化的差异上。社区精神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因此,政府应该提倡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积极引导社区挖掘本社区文化发展优势,推动社区的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4、以人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文化诉求
社区是居民的社区,居民是社区内的居民,有效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诉求,把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使城市社区居民的人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过去文化建设政府唱独角,文化建设内容单一,忽视社会和居民参与主体和忽视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做法,阻碍了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据调查,广州市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社区群众尚未达到四分之一。究其原因,就是政策上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在质量上,许多社区文化形式老套,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要求,或者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充分体现文化对社区居民社会化的功能,结果自然会导致很大一部分部分居民对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兴趣不大,对社区很难形成认同感。比如,当前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由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其文化需求的忽视,城市社区文化体制就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文化诉求,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对于他们而言影响作用较小,这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这就要求,在今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确立社区成员有自主选择社区文化需求的权利,把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文化需求作为开展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把“塑人”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贯穿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始终的主线,并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致力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培育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以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5、重视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各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要求政府投入、居民参与和各界关心,而且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队伍的推动和服务。这就要求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队伍。对于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者,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进行,使他们能够配合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承担起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任务,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此外,还可以吸纳社区内某些文化名人、文艺人才、大学生等各类文化资源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献计献策,这样既可以提高整个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使社区文化工作者的队伍更加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李少惠、王峥嵘:《论城市社区文化发展中的公共行政——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05)。
[2]刘秀英:《社区文化建设“四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05)。
[3]杨梅芳:《论社区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4]杜小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J],《城市》,2005,(05)。
[5]张礼建、李佳家:《论社区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6]熊晓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1)。
[7]童颖骏、胡海岩:《社区文化建设的要义》[J],《社区》,2005,(17)。
[8]欧英利、周柏春:《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界》,2005,(03)。
[9]郑卫民:《试论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5,(03)。
[10]左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1)。
[11]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1)。
OntheUrbanCommunitiesSpiritisticCultureBuildingand
UrbanCommunityDevelopment
HUYONG
(Sichu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InstituteofSociology,Chengdu610071)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65-01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必然包含着社区群众文化繁荣的内容,另一方面,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充分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以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将社区群众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社会的和谐社区。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逐渐增多,如何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克服了所谓“高雅”活动带来的距离感,从而能够吸引群众参与,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当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时,社区群众就可能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推动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开展。
(二)改善社区邻里关系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还起着改善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睦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节奏邹然加快,人们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其他。再加上现在的商品房买卖,邻居和邻居之间可能都不认识,无怪乎很多人惊叹住了多年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这使人产生冷漠感,失去了传统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这样的社区远远满足不了和谐社区的标准,没有和谐社区也就无所谓和谐社会了。群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社区居民以活动为纽带而联系起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开展交流,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促进和睦的邻里关系的建立。
二、和谐社会建设中推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打造专兼结合的社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推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就要加强社区艺术文化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社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实际上,就是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干部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社区干部配备方面,可以酌情增加能够胜任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或者将这些人员抽调到相应岗位上。同时,可以通过文化馆人员提供培训等途径和方式来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当然,对热爱群众文化活动的志愿者等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社区可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培训,提高社区群众活动的整体水平。
(二)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社区群众文化具有公益性,这是由中国特色道路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并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得出的结论。既然是公益性的,社区就要适当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从当前来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但是,红红火火的背后是活动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人才的缺乏等是重要原因。这就为社区管理人员功能的发挥创造了空间。尽可能地为社区群众性活动提供场地和设备,组织人员对群众文化建设活动进行指导,为群众文化活动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
(三)丰富文化活动形式 激发社区群众热情
和谐社会建设中要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要不断丰富社区群众文化形式,持续激发社区群众热情。除了传统的消夏晚会、百场电影进社区等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彩色周末、各种票友会、民间手工艺术大赛等。总之,就是要通过形式的丰富化来吸引群众,而不能固守形式,导致群众的审美疲劳,影响活动的效果。再则,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注意“群众性”,既是社区群众喜欢的,能够接受的,又是社区群众能够以一定的形式参与进来的,要让社区群众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对群众起到激励作用。
三、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牵扯到社区各个成员、各个单位,在良好的政策条件下,各个单位通过某种形式联系起来,共同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区群众广泛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时的活动才是有效的。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够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和谐社会建设是个常态化的工作,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也要持续性地开展,创新性地开展,常做常新,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老年文化文化建设消费市场
中图分类号:TS976.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先或后的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老龄问题成了世界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达1.32 亿,浙江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达58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先于全国13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省份。因此,进行老年文化建设,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对该领域内笔者所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力求总结出一些可行性解决方案。具体讲,首先,城镇社区老年文化的建设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何以发展如此缓慢?怎样改善社区老年文化的建设?再者,城镇老年文化消费市场前景可观,但目前开发为什么难以取得进展?应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来满足老年人的文化消费需求?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以上几个问题进行展开研究。通过对社区老年文化及其消费的调查了解,对我国城镇老年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思考,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二、社区老年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居民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相近或相似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习俗传统和行为模式,是在一个社区范围内相对通行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是为满足老年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老年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年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豁达开朗的精神风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他人又示范引导作用,有利于社区居民道德规范的形成,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
第二,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内在统一的,都是以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老龄工作落实到基层的重要措施
第三,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在建设新型社区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沟通作用,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间相互联系、增进了解的纽带;二是整合作用,老年文化在规范社区行为,实现社区整合方面起积极作用;三是传承作用,老年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视亲情和友情;四是服务作用,社区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可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由于整个社会对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认识还很欠缺,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了社区文化项目特别是老年文化项目的开发。
其一,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无相应制度保障。因各单位、部门、社区成员对社区老年文化工作认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文化建设工作;同时缺乏规范的社区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也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其二,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投资匮乏,建设不够,资源无法得到共享。社区文化事业投资渠道单一,未能充分吸引各类经济主体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一些公益性老年文化事业缺乏资金来源和政策支持;同时,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总体不足,也抑制了社区文化发展。
其三,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创新,且针对性不强。未能针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来开展符合本社区老年人需求的相应的文化活动。
其四,从事社区老年文化服务的人员多为年轻人,且人员不足。由于社区老年文化服务这一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不高,对年轻的就要人群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社会对服务人员的需求很大,但依然难以吸引大量人员,尤其是专业人员的进入。
只有从以上几个问题着手,才能寻找到解决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比如,各级政府要认识到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快社区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社区老年文化事业管理制度;增加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社区老年文化事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和投资渠道;社区老年活动场地实行联手共建,资源共享;从社区老年居民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在社区老年文化建设资金想社区服务人员待遇倾斜的基础上,培养社区文化骨干,并大力提倡志愿者活动等。以此来进一步加强社区老年文化的建设。
三、城镇老年文化消费市场
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消费群体。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16.84%;到2050年,这一比例还将上升至27.77%,人口结构将更加老龄化。同时,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十分充裕,其精神消费的需求会日益升高,因此,老年消费市场原则上说很可观。但是,由于受经济收入、传统观念、资源配置、政策制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开拓,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急剧增长的文化需要。目前,我国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开发,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有关部门对老年消费市场的开发重视程度不够。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消费市场总需求比重将不断增加。但是,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需求,这种严重滞后在产品和服务的范围、质量和满足程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是对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研究滞后。从老年人消费需求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表现在心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如何使老年人从孤独和对青年人的心理桎梏中解放出来,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是针对老年人特点和喜好的产品少。目前,文化市场中,产品开发大都是迎合青年人甚至少年儿童口味的产品,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特点的和喜好的产品。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和曲艺节目极少,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都逐步退出市场。
老年人群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只要紧紧抓住老年消费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对策,合理引导老年人消费,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全可以开发出来。
(一)开发适合老年人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老年人消费特点在我看来主要有这几个,消费观念滞后、消费谨慎、消费能力较弱、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企业可根据老年人的这些生理、心理特点来开拓市场。如推广地方戏曲,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发展老年文化旅游市场等等。
(二)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活动站。许多老年人缺少固定的文化消遣所,精神空虚,现有的图书馆、文化馆、公共体育场所,应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的服务。在社区组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或组建声乐、舞蹈、戏剧在内的老年艺术团,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产业。政府要鼓励指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学校;增加必要的教育场所;开办老年人喜爱的课程,并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教育。
(四)动员企业加盟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开发。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老年文化消费市场的开拓,从老年人文化消费的特点出发,开发老年文化产品与服务。
总之,我国老年文化建设还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老年人自身角度而言,其自我意识与当前社会有些格格不入,比如道德意识、文化意识、消费意识等。从政府与政策角度而言,国家政府各部门对老年文化的建设还远不够重视,投资缺乏,无规范的管理机构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法规。从研究理论角度而言,对城镇老年文化领域的研究还远不成熟,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需人们进一步开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天星 论老年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第1期 2001.3
[2]张咏 对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 沿海企业与科技. 第5期 2005.5
[3]宋惠昌 简论现代社会的老年文化. 道德与文明. 第5期 1999.
[4]张侠 关于丰富老年文化生活的思考.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期 2004.6
[5]刘飞燕 城镇老年文化消费市场探析. 消费经济. 第2期 2005.4
[6]宋丹丹 从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看社区老年文化建设. 菏泽学院学报. 第1期 2009.1
[7]金丰 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新闻天地(论文版). 第7期 2009
[8]姚远 关于中国老年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市场与人口分析. 第2期. 2000.3
摘要:文章以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帮扶社区图书馆发展,丰富农民工子女及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案例,就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有机地与社区图书馆相结合,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探讨,从而达到实现社区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厚植社区居民的生命力、教育力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09-02
在这个社会快速变迁、科技日新月异、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各级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居民身边的社区图书馆,更是门庭冷落,鲜有问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一般大众对图书馆功能的认知仍然不足,社区图书馆未被充分利用;二是因为社区图书馆专业人员、购书经费严重不足,没有自身特色馆藏资源,更加缺乏深入的知识价值与知识服务系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在此情况下,重庆图书馆应时势之需,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协助社区图书馆发展,以寻求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最佳途径。
1公共图书馆助推社区图书馆发展的目标
公共图书馆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助推社区图书馆发展时,应先确立所要达成的目标,并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变而检验修正。一般而言,需达到以下目标。
1.1业务工作顺利发展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采取定期交换图书的方式充实社区图书馆馆藏。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不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尤其是就如何满足社区读者资讯需求进行工作指导,这样就能让社区图书馆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顺利推进社区图书馆馆务工作。
1.2成为社区资讯服务中心
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提供各种文献信息,各项业务工作都是围绕读者这个中心而展开的。社区图书馆作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应结合时代特征和居民文化结构收集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文献视听资料以及生活资讯方面的剪报,以供社区读者不时之需,让社区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资讯服务中心。
2公共图书馆助推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具体策略
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助推社区图书馆发展既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范围,也间接提升了社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举措。
2.1建立合作关系,增强社区文化凝聚力
公共图书馆应依据社区文化特征和居民文化结构,在充分调研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解决社区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而导致的藏书紧缺的困局。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在社区原有组织架构上开展各项活动,如社区老年养生俱乐部、妈妈宝宝活动室、青少年读书会、就业技能培训班等。
2.2协助建立社区图书馆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库
目前大多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处于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况。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经验,指导社区图书馆根据社区文化发展需要,针对社区老人、青少年、儿童、妇女、外籍人士、残障人士等不同对象,以保健、休闲、升学、就业、帮教等为主题,建立相关专长的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库。
2.3建立共享资源服务网络
公共图书馆可依据自己成功举办各种读者活动的经验辅助社区图书馆建立社区资源交流中心、社区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协调作用和中心作用,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区图书馆正常运营、发展的引领者,成为社区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发展的中介者,并通过宏观指导让社区图书馆在摸索实践中自然形成满足居民需求的资源共享型服务网络。
3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助推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实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兴市民逐渐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庆图书馆建立着业务指导关系的新桥社区图书馆就居住着许多农民工。每到假期,新桥社区图书馆就成为孩子们乐而往之的地方,图书馆管理人员在高兴之余也愁眉不展,因为仅有的1,000余册书刊和4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重庆图书馆在得知该情况后,对该社区的人员结构和文化层次进行了调研,发现该社区居民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居民主要由老人、在读青少年和农民工构成,文化需求主要偏向于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重庆图书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以下方式协助该社区图书馆顺利发展。
3.1根据社区图书馆业务工作实况,研定馆藏
基于社区图书馆购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实,重庆图书馆针对该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向该社区配备了简明易懂、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的养生保健书刊、动漫、校园小说和少量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等实用性较强的资源充实馆藏,并定期与该社区交换书刊。
3.2依托志愿者,充实人力资源,协助馆务运作
社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在收集、组织、保存与当地社区有关的图书资料,以供读者使用,所以社区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由于社区图书馆人力有限,很难满足社区居民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有一批能协助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具有相关专长的人员来充实社区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重庆图书馆与该社区图书馆管理人员交流了其招募志愿者协助开展基础业务工作的经验,认为用此种方式充实人力资源,既经济又高效。
2012年新年伊始,新桥社区就开始筹划招募社区假日志愿者。其招募对象是10岁以上且爱读书的学生和尊老爱幼的成年人,有专长的人优先。招募志愿者的海报一出,当天就迎来了几个往年暑假期间常来社区图书馆的熟面孔,还有几个回家过年的大学生。截至招募结束时间,共召集20名志愿者,其中有年幼的小学生,也有学识丰富的大学生,还有在家带岗的刑满释放人员和白发苍苍的老人。新桥社区图书馆结合各个志愿者的简历,在与志愿者充分协商后,举办了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如:让爱读书的小志愿者组织小读者开展“我是故事大王”和“我是读书人,书架我认‘养’”等活动;组织文化层次高的志愿者开展节假日课业辅导;组织老年志愿者与社区居民分享人生智慧的聊天活动;让在家待岗的服刑人员给社区居民“现身说法”等。
由于每位志愿者都各有分工,且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为身边的邻居服务,工作起来特别有成就感,因此其服务的意愿很高。为了收到更好的服务效果,很多志愿者熟练掌握了书刊的借阅流通工作与馆藏分布,其熟练程度甚至高于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于出点子开展读者活动,这些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并付诸实践,其还将读者活动现场的画面通过微博、微信分享给更多的居民,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此外,志愿者的加入让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与读者的关系更加融洽,因为在与读者之间发生冲突时,志愿者比馆员更容易取得读者谅解,久而久之,社区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也更加理解和包容对方。
3.3多样化服务,贴近居民生活,增进社会和谐
本着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应当立足于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一出发点,重庆图书馆与新桥社区图书馆共同制定了符合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项目。
3.3.1送书上门。由于新桥社区地处城市的边缘,房屋陈旧,租金便宜,居住着很多低收入的老人和外来农民工。他们要么是行动不便,要么是迫于生活压力无暇光顾社区图书馆。针对这些人对书刊的需求,新桥社区图书馆结合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不定期地将他们需要的书刊、资讯剪报送到他们家中。
3.3.2帮教服务。新桥社区的居住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者,他们工作忙、文化低,无暇监管子女的学业。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新桥社区图书馆管理人员连同志愿者开展了免费的周末辅导班,帮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此举深受社区居民好评,该社区在2012年还被当地政府评为十佳文明社区。
3.3.3资讯服务。社区图书馆最贴近居民,也最了解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新桥社区图书馆联合重庆图书馆将收集的关于养生保健、科普教育、就业资讯和新兴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共享资源网络、剪报、宣传栏等方式让居民共享。
3.3.4开展读者活动,丰富居民生活。新桥社区图书馆自招募志愿者后,在每年的暑假和重大节日期间,都会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举办读书会、亲子阅读、坝坝舞比赛、老奶奶讲故事、包粽子比赛等生动有趣又贴近居民生活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区图书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社区的凝聚力也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增强,也帮助外来农民工及其孩子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4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发展中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应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将自身的服务经验传送给各社区图书馆,实现以该公共图书馆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网络,并通过多样化服务,推动阅读,从而实现养成市民现代化的资讯素养的目标。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达成该目标,社区图书馆还需积极争取经费,充实文献信息资源;还需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建立社区志愿者人才资源保障库;还需强化资讯服务功能,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让社区图书馆成为居民终身学习的资源中心和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1][ZK(#]甘平.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4).
[2]熊太纯.我国城市新型社区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7(10):140.
[3]李菲,周阳.社区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88.
关键词:河南省;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发展
1河南省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1.1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失衡
目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主要依靠街道社区体协和街道办事处两部门。社区体协下属各类活动小组等组织由居民自发组织管理。有资料显示,坚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年人,青年人最少。从男女比例来看,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于男性。分析其原因:(1)中青年均以求学、创业为主,且因年轻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不高,再加上青年人朝九晚五的的工作、学习习惯,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较少;(2)我省社区内供体育锻炼的场所构成不合理,目前河南省城市社区内体育活动场所多以社区广场为主,而且面积有限,只能满足少数节奏较慢的老年群体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而在某些社区中,年轻人占比重较大,年轻人多喜欢对抗性、竞技性较强的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对场地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的运动方式存在冲突,造成部分年轻人以没有场地为由拒接参加体育锻炼。
1.2社区体育文化组织功能较弱
目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社团大多是群众自发组建,由社团自行管理,且管理模式单一,也没有组织对其进行监管。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对居民参与社区体育运动的组织、指导功能相对较弱,组织形式也没有打破区域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规模分散不够集中、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不够,特别是缺少专职指导员。虽然个别高档社区、街道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指导员,但其开放时间相对有限,且体育指导员大多是某项运动的爱好者,专业性不强。专业专职体育指导员数量缺失严重。
1.3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
据调查显示,我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够。社区成员参与活动的目的也十分模糊,更多的成员是因为看到其他成员参与而参与其中,因为爱好、发挥个人特长而参与的人员较少。因社区成员间存在观望、随大流的思想,主动选择适合自身体育健身的成员较少,因此,有些活动不能满足所有社区成员的健身愿望,由于锻炼方式不正确,健身项目不适合而主动放弃。
1.4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
河南省社区体育的发展刚刚起步,正处在初级阶段,受条件制约社区体育活动的资金来源有限,分配不均。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社区居民各体育组织内部成员的自发捐款或者活动集资,一部分来自社区自身投入,但这些活动经费相当有限,而且对社区活动经费的监管、管理处于空白。受经费限制,河南省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按地域分析,目前,河南省相对高档的个别小区,拥有一定数量的社区体育运动器材、运动场,某些高档小区甚至拥有自己的健身房,除去社区内部配备的运动器材、场所供社区居民无偿使用,大多健身房均是会员制的有偿使用。个别老旧小区因建筑时间长、社区居民老龄化,仅有社区过道供居民使用。而且这些小区因规划不够合理,很难对社区空地进行二次开发利用。高档小区相对集中在郑州等大城市,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陈旧小区较多,社区内部的体育资源很难整合利用。
1.5社区体育文化,无法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受家庭、学校、相近群体、居住共同体、工作环境、大众媒体及各种组织的影响,在社区成员间的互相交流中互相影响,这逐步形成了社区特有的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文化体系形成后,社区居民往往根据个人爱好和参与人数,选择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目前,河南省社区群体体育活动皆以广场舞、各类太极拳等项目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体育活动项目不再以单纯的运动项目为主,逐渐向各类舞蹈、棋类、书画等项目转变。就目前来看,河南省社区体育文化体系形成后,还没有形成有效传播教育的方式,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教育功能较弱,无法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的需求。
1.6地域特色的体育运动内容开发不足
趣味性与竞技性,易参与性与群体配合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年轻人参与到社区体育锻炼中。赛事一般较为简单易行、耗资较少、所需的专业性的知识较低,群众常见的项目或传统项目便于开展,但是由于组织者对体育健身的观念差异及对健身方法的认知面窄,使得本来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及具有地域特点的民俗、民风、民族特点的体育游戏、竞赛难以实施,这使得民众的参与度较低,很难调动社区群众的锻炼积极性。
2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构建
2.1就地域特点发掘体育文化种类
目前,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地处中原,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太极拳广受群众喜爱。但因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指导教师少,目前太极拳运动在河南省只是少数人作为体育锻炼的方式,普及度不够。
2.2大力宣传社区体育文化,扩大其影响力
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社区文化生活。如何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其中,除了社区内部的宣传,还需要发挥电视、互联网、微信群等媒体和新兴传播平台。例如,建立属于社区内部的居民微信群,或建立社区内部网站,通过在上述平台健身信息、体育资讯,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其中,提高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3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比例较大。过去,少数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仅供内部人员使用,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原来的运行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体育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来缓解居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与公共体育场所严重不足的矛盾,使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更合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4健全社区体育文化发展制度
发展社区体育文化体系,单靠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制度的约束,这也是目前制约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瓶颈,而且目前因社区体育运动爆发的冲突日益凸显,这就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文化制度,各个社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对健全的社区体育活动制度,各级管理部门也应对各个社区体育资源的使用时间、使用时声音分贝、体育资源利用、资金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完整的体育档案记录,形成以法治体的局面,促进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向着法治化、规范化道路前进。
2.5建立社区体育文化的媒体路径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人们改变传统思维,运用新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方便、快捷、实效性、互动性强。(1)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原有的社区网站进一步升级,完善,建立自己社区的专业网站,通过网站对居民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引导。城市社区管理部门要利用好“互联网+”,建设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增加社区体育服务的锻炼项目和内容,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2)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和监管力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网络培训或现场培训,并对其服务功能进行有效监管。可以尝试将一些体育品牌引进社区,充分发挥体育品牌传播体育文化的效应,促使社区体育文化更深入地发展。(3)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的物质条件,为社区体育文化健康有效地发展保驾护航。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河南省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来看,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比例最高,参加锻炼的女性比男性的人数多。
3.1.2河南省社区锻炼场所主要以社区广场为主,社区人数多,但面积有限。青年人多数喜欢对抗性、竞技性较强的体育活动。
3.1.3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大多数是群众自发组建,管理模式比较单一,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对居民参与社区体育运动的组织、指导功能相对较弱,缺少专职指导员。3.1.4河南省城市社区的发展正处在初级阶段,社区资金来源有限,高档小区体育资源配置相对于老旧小区要优越,由于河南省城市小区的分布规划不合理,造成城市社区内部的体育资源很难整合利用。
3.1.5社区体育锻炼项目比较单一,有民俗、民风、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和竞赛难以实施,无法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3.2建议
3.2.1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3.2.2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加大社区的宣传力度,扩大社区的影响力。3.2.3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河南省社区体育文化快速发展,满足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促进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3.2.4充分发展有民俗、民风、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3.2.5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原有的社区网站进一步升级、完善,建立自己社区的专业网站,通过网站对居民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引导,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的物质条件,为社区体育文化能够健康有效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安君,王玉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24-26.
[2]褚哲森.河南省焦作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刘湘溶,李培超,李艳翎,等.体育文化建设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5-17.
[4]牟丽平,齐晓安.试论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发展之路径[J].学术交流,2014(6):210-214.
[5]张凯.新媒体环境下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战线,2014(9):185-186.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需求的提升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此,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的有效载体逐渐组建起来,但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特别是一些城市中心区域,而城郊结合部的社区学院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城郊结合部居住的人群虽然完成了从农业到其他行业的转换,但也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对他们而言,迫切需要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和训练新的技能;同时由于社会的经济转型,出现了大量下岗工人,这部分群体也急需解决再就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掌握新的生产技能;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在对物质生活要求不断提升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些社会现状,都对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城郊结合部的社区学院势在必行。
由于各地情况不一样,要建设好本地区的社区学院,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必须根据本社区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特征,做好本地区社区学院的性质定位和基本职能的分析工作。
城郊结合部社区性质定位
从目前社区学院的职能范畴来看,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如职业培训等,要建设好适应当地发展需求的社区学院,必须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定位。
课题开展以来,栖霞区社区学院的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居民生活区、工厂企业、学校街道等居民聚集的地区,通过调查走访、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居民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实际需求,发现本地区居民的主要需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由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还不能普及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后不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这部分社会成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很强烈。
2.对技能培训的需求
企业很多员工往往来自农村、县镇等经济较不发达地区,这部分人群接受的教育相对较少,同时随着企业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企业员工本身的素质和对新产品、新设备要求的新能力越来越欠缺,所以这部分群体对生产技能的培训需求越来越强烈。
3.对岗位职业培训的需求
很多居民在调查时还表示对一些诸如餐饮服务、普通话、会计、心理咨询等职业技能和等级证书考试培训的需求较大。
4.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需求
随着居民对物质生活要求不断提升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很多居民反映,希望能组织各种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5.对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训的需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因此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再掌握一到两门生活技能,如:舞蹈、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才艺。
在认真研究反馈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得出栖霞区社区学院的性质定位:
(1)以坚持办学的高等性为基础,不断完善学历教育功能,以其他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为辅助,保证办学的高质量、高水平,使社区学院成为栖霞区成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
(2)以狠抓教学质量为抓手,强化服务指导功能,有选择地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品牌,完善各类培训功能,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使社区学院成为栖霞区职业培训的平台;
(3)以认真调查、精心分析为手段,调研本地经济发展特征,深层次挖掘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打造学院自身独有的特色和品牌,并初步探索出适合社区学院发挥教育平台功能的体制、方法和发展路径。
(4)以坚持开放性为自身办学特点,逐步实现从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过渡到教育资源对受众的开放,为辖区居民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平台,使社区学院成为辖区居民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5)以联系和沟通为桥梁,争取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提升自身软硬件水平,使社区学院成为功能健全、管理规范、运行科学的教育平台,实现学院自身可持续性发展。
基于以上定位,使社区学院能够立足于本地实际,为栖霞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为有需求的教育受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辖区内居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使社区学院成为辖区文化建设中心,用教育的力量净化社区道德环境,注重公共参与和人文关怀,进而改善和提高社区居民生命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为满足上述定位要求,社区学院需要为所有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学习机会,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开展各种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建立适应就业、转岗的职业培训,以及开发各类教育培训服务系统,从而有效地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为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增加动力。
城郊结合部社区基本职能
基于对社区学院定位的分析,我们得出学院的基本职能如下:
1.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功能
要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一套优质的教育资源。当今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市场上充斥了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媒体,各种良莠不齐的教育资源遍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社区学院应该积极的分析各类教育资源,将好的资源纳为我用,剔除劣质资源,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
2.教育服务功能
社区学院的教育服务功能应该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功能和非学历教育功能。学历教育功能可以以栖霞电大为主体,提供开放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栖霞电大现有本专科共7个专业面向社会招生,但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服务受众面相对较窄,下一步可以通过扩充师资队伍、改善硬件条件等方式拓展招生对象,为学历教育需求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除了开放教育,栖霞电大还有“奥鹏”这一现代远程教育办学形式,有管理、工程、艺术、师范等专业,可以为一些工作繁忙不能参加面授辅导学习的群体提供更多的选择。
3.培训服务功能
社区培训服务功能主要指非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为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转岗技能培训;为有需求的人员提供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为进城务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供培训。
针对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的需求,社区学院应多深入厂矿企业,了解员工的具体需求,如果学院能提供这方面的技能培训,可以迅速开展,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如果某些培训由于师资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存在困难,则可以联系相关单位或职能部门,寻找有培训能力的机构或师资,为有需求的企业和员工提供培训。
对下岗人员而言,迅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是他们能快速找到谋生手段的捷径,特别是一些服务性技能,针对这部分群体,社区学院可以在充分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师资或与其它办学机构合作办学,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他们顺利再就业提供帮助。
如今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会迫切需求一些证书,诸如:会计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心理咨询员证书等,社区学院可以主动积极联系相关职能部门或管理部门实施“职工培训工程”,共同开发适应职工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重点的培训项目,这样的培训项目,对社区学院自身的良性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不断涌入,社区学院应该发挥自身教育培训优势,大力开展转岗、转业培训,让受训人员都能学到一技之长,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学院在做好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有义务也有必要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学院可以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特别是符合本地特色的活动,如:剪纸、灯彩、栖霞龙舞等,不仅可以带动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保存,同时还能够拉近居民间的距离,增进大家的友谊。
一、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物业市场发展的关键
1、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管理理论,其精义在于通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观培育来塑造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人,制定有利于企业价值观形成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使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经营行为、物质环境、员工形象等都一致传达企业价值观,在社会上树立可供识别的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的差别化市场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公司内部管理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价值观推行价值观来实现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德治”。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管理功能,对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行为作用巨大,物业管理人员可以因此提高管理服务的主动性,不断改进管理服务程序、流程、方法、技能,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另外,就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对象而言,物业管理法规不仅仅要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还包括业主的行为。如果我们服务区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十分有限,那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物业管理制度建设本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由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国家、政府的法规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则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提高,这也主要靠我们物业管理公司来做,其实质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宣化、延伸、渗透。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各项法规,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质,才能有效增进社区认同度,从而,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市场竞争的需要。版权所有
物业品牌化是物业公司市场发展的需要。品牌是凝聚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没有品牌支撑,企业的影响力就受到制约。物业管理公司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建设自己的知名品牌。
品牌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品质含量、服务质量、企业伦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外化的结果。品牌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差异识别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
第三,物业的品牌形象的根基,最终落在物业基础管理的服务上,而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服务的技术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的态度与行为上。员工的服务态度与行为怎样,取决于员工对公司、对客户的认识,这正是价值观范畴,也就是企业文化所倾注的领域。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服务质量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旋转舞台
1、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看,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独立行为主体,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自然主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内一切主体的社会责任,物业管理公司不能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自然责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契约,为业主提供优质专业的安全、维修、保养、保洁,这是物业管理的物质层面,属于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范畴。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契约责任。另外,与现代企业打造企业竞争力时重视服务与文化附加值相一致,与物业管理市场对文化附加值的巨大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公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内生的责任,即,对自身发展负责,同时,对社区发展负责,而且重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根本原因。
2、物业管理公司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
从我国十几年物业市场的发展看,在我国物业市场需求结构中,对物业管理的文化附加值的需求占很大比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易于让业主住户对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抱有极高的期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应对市场需求、完善物业管理环节的必然选择。实践也已经证明,那些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物业管理公司,更能为市场所接受。由此,社区文化成为物业管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时的一大偏好。
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物业管理公司毕竟不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而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物业管理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互动,并起到示范和主导作用,在兼蓄个性化的家庭文化、个人行为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社会、社区、企业、家庭、个人利益互惠,共建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伸张与社区文化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从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来看,不着眼于满足社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规律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其在社区的延伸、扩张、渗透,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诱发性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权所有
三、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从整个社区的角度看,物业管理公司只是社区内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包括了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等只是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物业管理只是自己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而已。从政府的角度看,发展社区文化,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社区文化发展上,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一个文化建设主体,与分散的家庭比,有着无可比拟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文化建设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