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护理理论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理论基本概念

第1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护理程序 护生 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ole of Clinical Teaching as Nursing Program at the Core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CAI Chenggong[1], QI Jiling[2], LV Jianmin[1]

([1] Nursing Dpartment,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Hebei 061001;

[2]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process in clinical teaching. Methods Hospital nurs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internship fi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ursing process to assess the aspect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quality, knowledge utilization, operating capacity; raise problems; develop one to one teaching plans and measures to be phased final evaluation. Conclusion: nursing program at the core clinical teach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ursing student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nursing process;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teaching

1 目的

临床带教是指临床护士帮助护理实习生,将学校学到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及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从事护理工作所必备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①护生临床实习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②大部分的护理工作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掌握。③随着临床实习护生带教任务的繁重,实习生带教层次多样化,对临床带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④为了保证带教质量,提高带教水平,把护理程序运用到带教中,旨在提高护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2 方法

2.1 医院护理部重视,努力打造优秀的带教团队

作为教学医院,临床教学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成立由护理部主任挂帅,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教学保证体系。⑤带教老师的选拔严格把关,根据护士的业务水平、理论技能、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教学意识、能力结构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拔,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⑥

2.2 护理程序在带教中的具体应用

医院为护生建立实习档案。护生入科后,带教老师首先对护生进行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水平、沟通能力等方面测试,填写护生评估表,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措施,然后进行一对一的施教,最后做出阶段性评价,完成一项考核一项,在学生出科前带教老师填写鉴定评价表,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完成一个带教程序。接下来与下一科室的带教老师交接,实施下一个教学程序。依此类推,使整个的护理带教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中。

2.3 重视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的健康,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⑦护生在学校学习的是理论上抽象的叙述,没有与病人沟通的经历。老师通过介绍环境设施;人员概况;工作流程;各科病种及护理常规;人文关怀服务理念等方式消除他们的陌生和紧张情绪。⑧教育她们对不熟悉的工作多听、多看、多观察。如新入院患者由于对环境的陌生,再加上疾病的困扰,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带教老师通过入院宣教、带领学生查房,填写住院首页等具体工作,拉近与患者的关系。经常与患者拉家常,以温柔、自然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老师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作风。⑨她们的言传身教能缩短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适应期,对护理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⑩

3 结论

3.1 临床带教中护理程序的渗透对学生树立现代护理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整体护理是形成现代护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它始终贯穿于研究和发展的护理理论以及相关的护理概念的过程中,也是我们解决复杂的健康问题的指导思想。这种模式运用到护理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护理的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包括健康人,护理服务的范畴不仅在医院,而且还包括家庭和社区的大卫生观相适应的大护理观。对学生树立现代护理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临床带教中运用护理程序,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护理程序在临床带教中运用,启发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以往教学方法,围绕护理程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参观医院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护理的四个基本概念,理解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操作时,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法。并将床上檫浴、口腔护理等安排到病房见习,加深了护生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临床带教在方法和形式上相互对应,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在考核方法上,改变了一味强调学生熟记操作步骤,按操作步骤机械地完成护理操作过程的做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将实践考核成绩提高到占总成绩的50%以上,技能考核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选择考核内容。无菌操作强调无菌观念,非无菌操作强调流程的熟练程度。

3.3 临床带教中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一年的实习,护生能够熟练掌握临床护理技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模糊的概念在实际工作加以印证,技术掌握得更牢固;老师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作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护理程序贯穿在整个护理带教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了护理工作的真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她们感受到什么是护理工作,如何工作。因此,护理程序在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对护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 刘化侠.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护理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② 崔霞,戴冬梅.全方位管理临床实习护生的做法及成效[J].护理杂志,2002.19(4):60.

③ 王秀明,邓晓宁,孙梅.新型带教模式在护理实习带教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72-73.

④ 张联蓉,符秀临.床教学中护理安全问题与防范[J].云南中药杂志,2004.25(6):34.

⑤ 李彩侠.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8A):1487.

⑥ 张丽华.临床护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28.

⑦ 王森芹,张莉.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省卫生干部管理学校报,2006.25(1):73.

⑧ 王洁,李慧玲,杨晓莉.高职护生实习期多元化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探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169-1170.

⑨ 贾启艾.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J].护理研究,2010(9):2351-2352.

第2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1压力性损伤的基本概念及主要成因

1.1基本概念

主要是由于身体的局部组织经过长期压迫后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出现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及营养匮乏,造成皮肤正常功能的丧失,从而引发身体组织的破损与坏死。

1.2主要原因

①皮肤刺激:皮肤潮湿与排泄物的刺激;②压力:包括剪切力、摩擦力及垂直压力,其中长时间的垂直压力最易引起压力性损伤;③体温变化:在患者出现高热与组织受压时,更易导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④营养状况:过度的肥胖及水肿,更易造成压力性损伤[2]。

2传统压力性损伤护理模式及误区

2.1传统护理模式

传统护理模式以干性愈合理念为核心,在对2期及以上的压力性损伤患者进行护理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压力性损伤部位的清洁与干燥。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隔绝空气后的局部吹氧法,原理是利用纯氧对创面处厌氧菌的生长进行抑制,有效提升创面组织的供氧量,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有氧代谢。此方法还有利于创面的进一步干燥。此外,其他常用方法包括干纱布填充及使用烤灯等。然而,大气氧含量的上升不利于患者新血管的增生[3]。同时,干性愈合方法的换药时间较长,且换药过程中,在取下纱布的同时,易造成伤口的二次开裂,从而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2.2误区

主要误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使用消毒剂消毒伤口。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患者认为,只要有细菌存在就会造成创口感染,故选择使用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部分患者认为,保持伤口的干燥可有效降低伤口感染发生率。因此,往往选择涂抹红汞和甲紫,从而造成伤口结痂下脓液的瘀积,不利于伤口恢复。②气垫圈的局部使用。部分患者认为,压力性损伤的主要成因是由于局部身体组织受到压迫,故往往选择使用橡胶气圈与气垫圈将出现压力性损伤的部分垫起来,希望缓解身体组织受压程度。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橡胶气圈会产生热气并导致局部的血液循环受阻,造成静脉充血与水肿现象的出现[4]。另外,橡胶气圈的使用,往往会阻碍汗液的顺利蒸发,从而对皮肤造成刺激。③烤灯的局部使用。很多患者在治疗与休养的过程中,采用烤灯对创面进行烘烤,希望确保创面的长时间干燥,并促进创面修复。然而,频繁使用烤灯在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升温的同时,也加强了组织细胞的需氧量与代谢速度,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缺血与坏死。④对受压皮肤进行局部按摩。大量患者选择对压力性损伤部位的组织进行按摩,希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创面恢复。然而相关资料显示,身体组织在受压后变红属于皮肤的正常保护性反应,如果皮肤持续发红,则证明软组织已受到相应损伤,此时按摩不仅无益于皮肤的修复,还会造成软组织的二次损伤,进而加重病情[5]。

3湿性愈合理念治疗压力性损伤的相关理论依据

3.1湿性愈合理念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湿性愈合理念主要指通过在护理过程中创造与生理状态相接近的湿性愈合条件,促进肉芽与皮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速度,从而有效促进伤口的愈合[6]。21世纪初,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文件中,已将该理论划归为处理伤口的标准方法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应用此理念,在压力性损伤的治疗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近年来,湿性愈合理念在我国逐渐开始推广,但应用范围相对较小,整体上仍处于一个发展的起步阶段。

3.2理论依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湿润的环境有助于促进生长因子释放,而这些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有助于刺激细胞的增殖。②湿润的环境有助于提升表皮细胞的迁移速度。③新型敷料可创造出低氧环境,有效调节创面的氧张力,从而促进新血管的增生。④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白细胞功能的进一步增强。⑤湿润的环境有助于保护创面的神经末梢,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8]。⑥湿润的环境有助于保持创面的恒温,从而促进组织的生长。此外,该环境下没有结痂生成,从而有效规避了创面的二次损伤。

4湿性愈合理念的临床应用

4.1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主要有以下三种:①湿性愈合理念配合康复新液联合进行的湿敷治疗。采用康复新液对具有炎性的浸润期压力性损伤进行持续湿敷,取得了良好效果[9]。康复新液是对美洲大蠊进行干燥处理后的虫体提取物,具有养阴生肌与通利血脉的作用,在压力性损伤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对于创面的刺激,从而加快创面的修复速度。②湿性愈合理念配合水凝胶的涂抹治疗。采用山莨菪碱加地榆炭粉与庆大霉素,将其和水凝胶混合后涂于创面,涂抹完成后,再向创面覆盖透明膜进行防护,治疗效果明显,对于Ⅱ期以上的压力性损伤患者尤为适用[10]。③湿性愈合理念配合龙血竭等药物的联合治疗。在对伤口进行有效处理前提下,湿性愈合理念配合龙血竭等药物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从而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并降低相应的治疗费用。其中,龙血竭的主要原料是龙血树,成分属于一种血竭树脂鞣醇及树脂酯的混合物。该疗法简单易行,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11]。

第3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生;情景;教学;素质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晨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黄戈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1.

第4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护理;人文;人文关怀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2-02

有句外国医学名言是 这样说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这当中都包含着医护人员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古来有之,当今世界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医学也跟着进步,护理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凹显出其重要性。我们的先人虽然注意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始终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来。

1.护理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1.1护理的定义。护理的概念是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nurse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原为养育、保护、照料等意。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认为“护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响的最佳环境”。当时的护理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认为“护理是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认识,美国护士M-arthRogers在生态学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论的影响下,认为应该重视人是一个整体,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1966年美国Virginia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下的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内容是护士对病人现存疾病的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评估,依据护理理论确定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概念提出护理要作为医疗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执行医嘱,护理的发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视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注重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上各项护理定义各有其重点,也有一定局限性,是与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可根据时代的进展对护理下定义,因为护理的内容、目标、对象等总是不断变化的,护理的内涵也总是依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却是可以确定的。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促进健康 。护理目标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2护理学的定义。目前对护理学概念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学有了很大进展,对护理学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说:“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说:“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护理专家林菊英说:“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护理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和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究竟怎样定义护理学呢?许多护理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近有些护理学者认为“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1]。它以自然科学和会科学为基础,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2]。”我认为此定义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护理学。护理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质属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护理学的任务:①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②着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预防疾病。③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联合国主管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3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护理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远古时代)、家庭护理(古代)、宗教护理(中世纪)、医院护理(中世纪末)、近代护理(19世纪中叶)、现代护理(20世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是南丁格尔创建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护理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可概括的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阶段,此时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为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致命弱点是只关心病人局部的病症,以协助医生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病灶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因而护理从属医疗,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会中良好的适应状态” ,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改变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护理的研究内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复,护理的工作场所限于医院内,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各国健康保健人员的努力方向,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

1.4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由大夫担任护理工作,一人任两职。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当时的护士大多是外国人,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护理并成为护士,但那时的护士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护士。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护士队伍壮大,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护理出版物增加 ,护理研究日益发展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人文关怀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英语中人文即是humanism,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 易经 》中 贲卦 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颐 《 伊川易传 》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大都采用辞海中的解释。

2.2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关怀(caring,又称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4]。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 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人性论、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成熟起来。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人道主义的伦理意识和精神最重要。因为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等等,都需要护士的人道伦理意识作为前提,尤其是当护士单独从事某项服务时更需要良好的伦理意识加以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一样。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专家称,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人文素质要求现代医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感、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8]。

3.护理人文关怀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提出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3.2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内涵、核心内容。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9]。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0],简单说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11]。具体来说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9]。

3.3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展及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更为理性,更加全面。护理学作为一门逐步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集中体现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国人文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实践的发展 社区护理:下世纪护士将从医院走向各级初级医疗保健场所; 健康教育: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各专科护理 :面对和管理更加复杂和危重的病人。二、护理教育的发展 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和增加护理教育的多样性形式; 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开业护士的培养 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研究的发展:出于广泛深入开展的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理论的发展:应用护理理论,检验和发展护理理论 。

总之,人文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必须人文护理。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护理即是以人为本的护理[12]。我国的人文护理才刚开始起步,我们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刻苦耐劳的精神,向别的国家学习。我相信人文护理将在我国迅猛发展,人文护理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谭斌.浅谈临床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407-1408.

[4]段红梅.人文关怀体现护理质量提高[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93.

[5]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008,02:11.

[6]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7.

[7]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16.

[8]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l2.

[9]计慧明. 护理人文关怀新进展.现代护理报:2009.

[10]王斌全.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概念[J].护理研究,2003, 17(1): 2.

第5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护理理念;人文关怀;人文素质

护理理念中的人文关怀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是将抽象的护理理念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创建浓厚的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是统一护士的服务理念,仪表,修饰,行为和服务规范标准;精神文化是护理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面貌[1]。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个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2]。

1 护理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性的重要性

1.1 护理学以人为服务对象,是富含人文关怀的学科 自从南丁格尔开创了现代护理新时代起,护理工作就以其“照顾、人道、帮关系”的内涵深入人心。“人、环境、健康、护理”形成了护理理论的4个基本概念,人是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实施护理工作的主体。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护理的服务范围从治疗扩大到预防,护理工作从单纯的为患者提供身体和心理的照顾扩展到为患者、家庭、社区提供生理护理,心理咨询与疏导,健康指导与教育,护士角色扩展到健康教育的指导者,精神卫生和心理支持的提供者,个体和群体健康的管理者,护理对象家庭以及和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者,健康保健团队的协调者。

1.2 现代护理的整体观注重对生命的内在质量的关怀和人格尊严的完善,使护理理念中的人文关怀性更加突出 整体护理的人文内涵的核心是:护理工作首先要尊重人,关爱人。如果抽掉这个现代人文关怀的核心,再完善的整体护理程序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而无法达到优质护理效果,进而阻滞了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如果把以人为本为目的,以人为依托的整体护理比作是一颗优良的树种,那么人文关怀则是使这颗理想树种生长,壮大,结果的土壤和养分[3]。作为护士,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言行,把自己选择的护理职业道德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就是人文护理[4]。人性化护理行为的内涵包括对人信念的支持,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重视,人性化护理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体系,即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影响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在整体护理工作中,要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护士必须善于从不同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并能不遗余力的满足他们的需要,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事[5]。

强调人性化,知识化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更好的完成“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的21世纪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有助于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还拥有了“社会和文化权利”,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的高级护理人才。因此高超的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是整体护理不断深化的体现[6]。

2 护理理念的人文关怀性要从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开始

2.1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7]。现代的人文本质实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与精神。人文素质是人类文化所体现出的最根本的精神,在护理实践中,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8]。护理工作作为最有人性化的最能体现美学特征的工作,其中的深蕴内涵就是人本主义精神。关注人性的自由与提升,注重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为人类的心灵归属寻觅精神家园,是当今人文精神的一般文化主题,也为护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文化上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定位。

2.2 护理人员培养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从对疾病的诊治转向对全社会人群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呵护,护理工作才真正走向了对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护理人员的培养中应切实培养自身独特的人文情怀与关怀性,我们培养的护理人员应是既具备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态与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思想、道德、内涵,并能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认识人的群体的精英。护理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是个性丰富,富有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统一的复合个体。科学的进步与人文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一定阶段是相容的,人对生命健康的追求以价值的完备实现为平台,在求真、趋善、求美的价值过程中,体味了和谐、实在、全面发展的生命存在[9]。现代护理教育的主旋律应该是“育人”而非“制器” [10],培养自身的素质、修养、气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这些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与教育的本质与核心,这应是现代护理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所在。

3 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3.1 整体人文环境的缺乏 医院在建设过程中,更多的重视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与应用,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也成为了衡量医院实力的一个标尺。但是这种忽视医院文化的做法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抱怨的最多的不是医院不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而是没有一个宽松舒适的就医环境,大医院人满为患,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临床护理未能体现“以患者为本”的理念,被动、机械地执行医嘱,淡化忽视对患者的生活照护、心理护理、康复指导,加之护理人力资源的相对缺乏使临床护理人员强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11],一切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承诺将无法落到实处。

3.2 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重视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知识教育,人文科目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形式上课程设置有不合理,学科门类不齐全与不科学的情况;在内容上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知识,忽视预防,保健,康复内容;课堂讲授上重视疾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教授较少,存在把医学基础,护理,人文知识割裂开的局面。

3.3 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 现在的课堂教学仍然以老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的讲授式为主,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只靠课后的见习远远不够,人文课程的老师常常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护理教师又缺乏丰富的人文知识,使得学校的人文课程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校中也无法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 学习评价的尺度单一 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却忽视情感,精神运动领域的目标评价是学习评价中的主要问题。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应付考试和检查,而不是自我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修养的提高。当学生进入临床与工作之后,发现所面对的新环境与自己理想中的不一致,在工作中受到挫折或不平等对待后会产生消极应对的情绪,无法爱岗敬业,这一点在本科护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个原因归根到底是重知识和技术,轻能力和修养的结果,如何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情怀,以人道,关爱之心投入工作,奉献自己,这正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护理教育应让学生明白,护理专业是即具有挑战也面对压力的工作,学生在挑选专业时,把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视为一种谋生的职业(vocation),还是终身发展的事业(career),这对其在专业生涯中的发展至关重要。

4 培养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性的途径与方法

4.1 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外现。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更是广大师生直接参与精心培养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进一步社会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特殊作用。用校园文化熏陶,引导,激励,鼓舞学生可以把各具个性,各有追求,持不同价值取向的成员凝结为一个整体。

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鼓励学生选修人文课程,参加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合并给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应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优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兼容并包,弘扬中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实现医院制度与医院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是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医院活力的内在源泉,是医院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其中的护理文化是护理组织在特定的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准则。营造医院护理文化氛围提升服务文化的水准已成为各医院竞争的焦点,服务是竞争的主战场。因此,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转变,本质就是文化的转变。医院应该从改善就医环境入手切实满足患者的要求,病房设施体现人性化,建立方便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舒心病房,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婴幼儿就医的绿色通道,提供社区上门服务,远程网络会诊,从而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赢得患者,形成本院特有的品牌与优势。

4.2 树立创建护理服务品牌意识 品牌是特色,服务和质量的综合,具体体现在精湛技术+先进设备+舒适环境+周到服务+人文关怀,从而感动患者吸引患者。做到以优良的技术让人放心,优质的服务让人称心,优美的环境让人舒心,做到患者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自己满意。营造这种氛围最重要的是每位护理人员自觉的人文情感和人道伦理观念。

4.3 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西医护理教育中设置祖国医学特色课程,体现教育本土化。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丰富的院校课程设置,开发有利于学生日后在国外就业的课程,如护理法学,精神心理学,人际沟通,宗教学,民族文化学,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才需要,加强对护理专业课程文化研究,突出人才的专业特色。

4.4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主流,然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授课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的责任不是将知识强迫灌注给学生,而是着力引导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美学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强迫人去接受或吸收外界的知识,而是如何使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发展与完善”。Rew等认为文化能力是4个方面的有机组合,即文化意识,敏感性,知识,技能,分别对应情感、态度、认知、行为4个纬度。因此要使学生达到个性的解放,人的价值及个体的发展的目的,就要在生活中的点滴细微之处发展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如设置“机械通气患者人文关怀效果观察”、“结肠镜检查患者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观察”的课程,通过模拟、访谈、观察、观看DVD等方式收集资料,增强体验。

5 结论

总之,研究护理理念中的人文关怀性的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培养护理人员和护理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使护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营造关心、关怀和爱护患者的职业文化,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改进护理服务方式,更新护理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建凤.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护理文化建设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17.

2 俞吾全.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纬度.新华文摘,2001,5:35-36.

3 王伟智,王红,胡容,等.深化整体护理是理念与行为变革的过程.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16.

4 王斌全.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概念.护理研究,2003,17(1):2.

5 刘瑞霜.不同患者的护理观察要点.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1):502.

6 邓行爱,郑广珍.给与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

7 张蕾.论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科学进步与对策,2002,(10):182.

8 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315-334.

9 张亚男,林彦山.论现代护理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护理学杂志,2004,19(1):28-30.

第6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蒙医护理;亚健康;调查验证

【中图分类号】1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07—02

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和疾病之间所存在的过渡状态,也称为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生活节奏、工作和学习压力及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亚健康人数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大城市脑力劳动者的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然而,针对脑力劳动亚健康多发的状况,目前还没有系统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文献分析了导致亚健康发生的原因,并给出初步预防措施。近年来,循证护理和蒙医护理得到较大发展,但二者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结合循证护理与蒙医护理理论,提出亚健康脑力劳动人群循证蒙医护理方法,并通过调查问卷验证的方式证明了所提出理论方法的有效性。

1 循证护理与蒙医护理

1.1 基本概念

1.1.1 循证护理理论循证护理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现有的有价值且可信的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以及正确应用结果,结合患者主观愿望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制订的适合患者个体需要的护理方法。

1.1.2 蒙医护理 蒙医护理是以蒙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三根与七素之间的关系,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从个人卫生、环境卫生、衣食起居护理、疗术护理,禁忌及服药护理等方面对患者实施护理的方法。

1.2 区别与联系

1.2.1 循证护理和蒙医护理的区别蒙医护理以个人经验为主,以高年资护师指导、经典蒙医理论以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辅;循证护理则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和现存最好研究证据的紧密结合。在护理过程中,蒙医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循证护理则以病人为本。针对某项治疗或护理措施的有效性问题,蒙医护理主要依据中间指标或替代指标,而循证护理关注终点指标,即死亡率、致残率、生命质量及病人的主观感觉。蒙医护理可由个人操作完成,循证护理则需要团队协作,如护护协作、医护协作及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

1.2.2 循证护理和蒙医护理的联系循证护理和蒙医护理均重视临床证据和文献理论依据,只是在层次、角度及目的上存在差别。

循证护理和蒙医护理均重视整体观,蒙医护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生理机能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循证护理的整体观则表现在实证、临床经验及患者意愿的完美结合。循证护理和蒙医护理均重视患者个体差异,根据患者自身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循证或蒙医护理方法对其进行护理。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起源于西医,重视实证和诊治量化、标准化、客观化及微观化,蒙医护理理论则起源于蒙医,以整体化、宏观化及主观判断为主导,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2 循证蒙医护理方法

循证蒙医护理是指以循证护理为主,以蒙医护理为辅的护理新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寻找现有最合适的科研成果,将其与蒙医护理方法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根据患者的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及主观愿望,制订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法。下面我们将循证蒙医护理应用于大城市科研人员的亚健康护理中,验证其有效性。

3 亚健康脑力劳动人群循证蒙医护理

脑力劳动人群是亚健康高危人群,其工作特点和心理因素是亚健康高发率的主要原因。脑力劳动人群常常处于严重睡眠不足状态,此状态可使人出现精神紧张、失眠、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等亚健康症状;竞争激烈、快节奏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职称晋升等导致脑力劳动人群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工作效率下降、挫折感增强、食欲下降、脾气暴躁、易发怒等亚健康症状;另外,久坐不动、久用电脑也会引发视力疲劳、腰部和下肢肌力失调、心功能减弱等。

针对脑力劳动人群的上述特点,融合循证护理和蒙医护理,制定出其亚健康状态循证蒙医护理方法如下:

①查阅大量国内外亚健康治疗与护理文献,寻求最佳方案;

②在此基础上,增加蒙医护理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将两者有效融合,增强亚健康护理的有效性。蒙医护理方法包括: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亚健康症状的特点,采用因人而异、因时制宜的辨证配餐方法;起居护理:办公和家庭环境尽量做到肃静、干净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且每天要保证最低6小时睡眠时间,工作要劳逸结合;心理护理:以和蔼可亲的语气引导病人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保持心胸舒畅、心态平和、乐观愉快,从而治疗或抑制三根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的亚健康;时序护理:根据气候变化、季节交替,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避免外部侵袭加重亚健康状态。

③通过调查问卷、电话或面谈等方式,了解被护理人员的主观意愿,告知他们护理的全部方案、过程细节及其负面影响等,根据被护理人员的要求适当调整护理方案。

4 调查问卷验证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针对北京市5所科研院所的500名科研人员,采用自制的“科研人员健康状况及工作满意问卷调查表”进行抽样调查。所选人员男性为70%,女性为30%,护理干预前后各发放问卷1次,每次500份。

具体调查方法:发放调查表之前,先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有关亚健康状态的起因、危害及防范措施的知识培训,然后对表中内容进行讲解指导,要求认真填写,并回收已填调查表;然后分析调查问卷,对被调查群体进行循证蒙医护理1年,再发放第二次问卷并收回,对比两次调查结果,验证所提出循证蒙医护理理论的有效性。两次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500份和496份,两次调查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数据易看出,通过循证蒙医护理干预后,亚健康科研人员人数明显减少。

5 结论

本文在详细分析我国脑力劳动人群工作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其亚健康状态,融合循证护理与蒙医护理理论,提出一种循证蒙医护理新方法,采用调查问卷验证的方式证明了所提出理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对科研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曹田梅,张庭基,张李兴,等.非体力劳动者睡眠时间与亚健康调查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2,25(3):52—54.

[2]张正霖,张艺馨.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健康危害及预防措施[J].陇东学院学报,2011,22(2):141—143.

[3]陈广娣,张燕平,王旭山,等,循证护理在亚健康护理人员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6):34—36

[4]田玉智,贺彬.殷秀伟.循证护理在高职高专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7):35—36.

[5]何克志.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程序[J].护理学杂志,2002.17(12):945—947.

[6]于法,赵迎春,高霞.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病人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31—32.

[7]王梅兰,王兰英.浅谈亚健康状态的蒙医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7,4(11):35—36,

[8]董连荣.蒙医护理发展现状及其思考与展望[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10(4):45—46.

[9]李高娃.蒙医护理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1(1):44—45.

第7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1.1组织护理人员全员系统培训

1.1.1更新理念,转变态度打破传统观念,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护理人员多认为患者只有在出现不能忍受的剧烈疼痛时候,才有必要给患者进行止痛治疗,而忽视了提前镇痛的重要性,并且过分担心麻醉镇痛药的成瘾性。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疼痛理念已更新,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在临床上凸显其重要地位,消除疼痛是患者基本权利,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转变理念,关注患者疼痛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爱。

1.1.2进行全面系统培训考核提供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疼痛知识教育来提高护士疼痛管理水平,聘请疼痛管理专家及药物镇痛专家授课,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疼痛基本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护理措施、骨科疼痛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镇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镇痛泵的管理、各种疼痛护理记录单的应用等知识进行培训。

1.2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我科成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护理工作计划、实施、评价与整改。护士长在病区疼痛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组织以疼痛管理为主题的护理业务查房、病例分析、小组讨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等,深化疼痛管理理念,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实践能力。护理责任组长由病房业务骨干担任,参与到护士培训计划中,同时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和处理本组护士的疼痛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沟通,协助护士长工作。协助医师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的原因、类型;教会患者准确表述自己的疼痛;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史,为患者提供全面护理;观察患者疼痛的进展、疼痛治疗的效果及使用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1.3制定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流程

1.3.1疼痛评估患者入院2h内对其进行首次评估,疼痛评估的量表主要有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其实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使用的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合而为一的长海“疼痛评估尺”,分别向患者解释疼痛评估尺的使用方法。护士随身携带“疼痛评估尺”。制定与落实疼痛评估的频率、方法及规范化疼痛问询方式。在患者入院时使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具体项目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部位、性质、原因、疼痛评分、持续时间、睡眠影响情况、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护理措施和护士签名。在患者入院2h内完成首次评估,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此后每天9∶00进行疼痛评估。对于手术后患者采用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对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患者分别每1,4,6,8h评估1次;另外对于疼痛评估≥5分者,报告医师,给予镇痛处理后再评估1次,然后每4h对患者进行1次评估。

1.3.2疼痛干预疼痛干预护理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药物镇痛。非药物措施包括:(1)环境护理。嘈杂烦乱的环境会诱发和加重疼痛。因此将患者安置在舒适整洁的病床上,室内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适宜的室内温湿度能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紧张心理,减轻疼痛。(2)护理。正确的和制动是止痛的最好方法。骨折初期局部疼痛往往非常明显,且活动时加重,合理制动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局部软组织损伤。抬高肿胀的肢体,并保持外展中立位,有利于改善血循环,起到消肿止痛作用。(3)骨折早期合理使用冰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热敷患肢可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局部血供,减轻疼痛。(4)指导患者疼痛时听音乐,音乐疗法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减轻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通过慢呼吸运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引起疼痛及松弛紧张,达到控制疼痛目的。我科多模式镇痛是在神经阻镇痛泵或静脉镇痛泵的基础上联合静脉、口服用药。当疼痛评分≤3分时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为4~6分时,实施非药物、弱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非药物、强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干预措施,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1.4针对患者及家属疼痛教育

1.4.1转变患者及家属疼痛理念患者及其家属在疼痛控制上对疼痛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伤后及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害怕麻醉镇痛药对伤口愈合影响或产生的毒副作用,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转变患者理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疼痛对机体是有害的,疼痛是可以避免的,从而让他们主动配合疼痛治疗。

1.4.2落实疼痛护理教育措施在患者入院、术前准备、手术回房时,责任护士、管床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病房张贴疼痛尺,病床边悬挂彩色镇痛小贴士,内容涵盖疼痛对人体的危害,疼痛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非药物治疗措施,常见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每月开展疼痛护理教育课堂,强化患者无痛理念,能够熟练使用疼痛评估尺,鼓励说出疼痛的感受,掌握疼痛护理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1.5评价指标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病房开展前后,对患者采用长海“疼痛评估尺”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6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创伤骨科病房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意义临床工作中,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主诉之一,创伤、手术、术后固定与特殊、功能锻炼、特殊治疗等均可引发疼痛。在常见的疼痛强度评估中,骨科疼痛的级别较高,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已经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关注,因此合理、及时、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康复。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强化护士疼痛管理理念,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非常重要。

3.2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均为急性疼痛,即为最近产生并可能持续较短时间的疼痛,通常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但急性疼痛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从而影响患者康复,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由于疼痛因素存在,患者往往惧怕功能锻炼,活动减少,伤肢血流减慢,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延长住院时间。在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后,通过制定疼痛评估流程,能够正确规范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规范化镇痛药物使用,制定患者疼痛护理管理流程,使患者能够在疼痛耐受情况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更好地促进患者伤肢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节省费用,缩短平均住院日。

第8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说课;高职护理教育;《护理沟通与礼仪》

说课是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在授课之前,针对所授科目说课程性质、任务,说课程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法等[1]。说课能帮助教师更好的熟悉课本,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更能提高学校教研改革的实效性和教学质量[2]。

我校依据高职教育理念于2010年开始对护理专业的部分课程进行了重构和解构。其中,《护理沟通与礼仪》作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3]被提出。此课程是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为了让教师将职教理念融入到此门课程中,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好此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特在课程讲授的开始对学生就所学科目进行说课。

1.《护理沟通与礼仪》说课的主要内容

1.1课程性质

《护理沟通与礼仪》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属于护理专业素质拓展学习领域的专业课。是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中必考科目之一。

1.2 课程任务

《护理沟通与礼仪》的任务是培养护生良好的礼仪素养,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指导下,塑造良好的职业礼仪形象,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的整体需要。

1.3 课程目标

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护理服务观念,提高护患沟通交流技巧,为让学生初步具备护士的职业素质,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护理岗位对护理人才的能力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从能力、知识、职业素质和态度三个方面分别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适宜的自身形象;能在各种护理工作区域中恰当应用各种沟通技巧,进行护患间的有效交流;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护理工作和日常社交活动中,塑造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为了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护理礼仪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及各种沟通的技巧。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沟通态度、优雅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尊重患者、同行,最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达到素质目标。

1.4 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护理沟通与礼仪》与《护理学导论》等课程同属专业相关课程,可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旨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前阶段学习的人文素质等课程为它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它亦为后阶段的《护理基础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传染病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的实施铺垫了良好的个人基础,是学生后期从事临床护理实践,提高沟通能力,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整体需要的重要基础。

1.5 学情分析

此课程教授的对象是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此层次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前阶段高中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理论根基较为扎实,且他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对课堂理论学习较忽视,但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高中三年的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行方面有一定的脱离。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应注重因材施教,将教学与自学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机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塑造出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

1.6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沟通技巧;各种基本礼仪、护理礼仪。

难点:将各种沟通技巧和基本礼仪应用在相应的情境中;各种沟通技巧和基本礼仪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1.7 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形成专业认知。(2)模拟教学,培养专业能力。(3)现场教学,学做真实“护理人”。(4) PBL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5)讲授法:对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1.8 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效果。(2)通过数字化信息资源,拓展教学课堂。(3)开展情景剧竞赛,促进技能培养。(4)建设护理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1.9 考核标准与方式

《护理沟通与礼仪》课程考核包括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1.9.1 学习效果的考核:采用过程评价(30%)和结果评价(70%)。

(1)过程评价:根据出勤、听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和参与课堂讨论、实训活动情况及礼仪竞赛等进行综合评价。

(2)结果评价:开卷考试、灵活多样,旨在检验学生对护理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相关礼仪知识的能力。成绩采用等级计分制,分别为优秀、优良、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等。

1.9.2 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教、教学检查、同行评价。

2.方法

依据三年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剖析课程,于第一次授课时对学生进行20分钟的说课。通过自制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7名授课教师和随机抽调的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2.1教师问卷分为两部分:个人一般情况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效果三内容三程度的比较。共发放问卷7份,回收7份,有效卷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学生问卷分为两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和课程目标、课程重点、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四内容三程度的比较。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卷49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

3.结果

3.1 说课前后教师教学设计的比较(详见表1)

3.2说课前后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详见表2)

4.讨论与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说课既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目的性,从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掌握本领。

4.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和教师备课的质量

说课让授课教师在上课前熟悉所教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处理,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找到适应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通过说课,还可以引导教师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从而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4.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说好一门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语言的组织及表达能力。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收集素材,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用语言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在无形中扩充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表达能力,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通过老师对整本教材的剖析,能清楚整本书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和掌握好本领;并针对难懂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如:学生对《护理沟通与礼仪》中“化妆术”这节内容很感兴趣,在上课前便翻阅教材做好了预习工作),为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4.3说课时的注意事项

课程说课是放在了本门课程第一次上课时前20分钟内完成。这要求教师要合理把握和分配时间。将说课的重点放在“课程任务、课程目标、重点与难点”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有一大致认知。若说课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畏难心理,不利于课程的学习。另外,课程说课的形式是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的一次改革,学生对这种形式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说课时应牵牵把握课程标准,生动说课,忌“读”课、“背”课,如此才能让学生明白所学课程在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和实际可行性。

综上所述,说课使教师对所授课程有了全面、深度的理解,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中能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水平;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确定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职业实践能力。说课作为一条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4],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体现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理念而言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丽丽.谈如何使说课更深刻生动[N].学知报,2010,03(16):B03.

[2] 温冬晓.浅析说课与说课活动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155-156.

第9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范文

1次专科护理查房,指导社区护士正确运用

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估,并演示压疮预防的正确,示范对家属及陪护的健康宣教。对已转诊给社区的压疮未愈的出院病人和已经发生压疮的家庭病床病人,邀请富有经验的医生或护士演示换药方法、无菌敷料的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④建立医院—社区压疮联系网络:在医院与社区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医院压疮专科小组建立公共文件夹,及时将压疮治疗护理前沿知识、压疮典型案例与社区护士共享;社区护士对压疮护理的相关问题,也可通过QQ群、医院信息网络随时咨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第二步骤:提高病人、家属及照护者压疮预防意识及讲解相关知识。①查阅压疮相关文献,关注卧床老年病人年龄、居住环境、照护者与病人关系、照护者压疮知识了解情况、饮食类型等危险因素及院前压疮发生的严重程度、部位等特征,制定社区卧床老年人压疮预防的图文并茂的健康小册子,健康小册子内注明与医院、社区的联络方式。②结合压疮危害性、预防院前压疮发生的必要性及老年卧床病人院前压疮预防的相关措施,制定社区护士对压疮高危人群病人、家属及照护者的健康教育指引。③社区专科小组和压疮专科小组每月在各个社区内进行2次的压疮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并发放压疮预防的健康小册子。④医院建立社区卧床老年压疮高危人群病人的三级管理机构及家庭—社区—医院防治网络,社区家庭为第一级管理机构,由照护者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第二级管理机构,由社区压疮联络护士负责;压疮专科小组为第三级管理机构,由压疮专科小组组长负责。家庭、社区、医院科室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建立紧密联系,随时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快捷、动态掌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⑤建立卧床老年病人QQ群,及时掌握卧床老年病人的健康状况,随时解答病人家属的问题。第三步骤:社区护士对所管辖的社区卧床老年人,每个月至少运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对病人进行动态评估1次,按照健康教育指引对病人及照护者进行健康宣教,并建立此类人群的压疮健康档案。第四步骤:对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评定为压疮高度危机和严重危机的病人,社区压疮联络护士、压疮专科小组成员每月上门访视1次,一对一指导,循环、循序渐进地讲解,确保高危病人、照护者、家属了解压疮带来的危害,掌握基本的防治压疮的护理知识,杜绝导致压疮发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病人或病人照护者、病人家属已了解压疮造成的危害,掌握压疮的护理知识并能落实到位,压疮专科小组成员则终止家庭访视,所在的社区护士每个月继续评估访视病人1次,病人出现病情变化随时访视。1.2.2调查工具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应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社区卧床老年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包括病人的感官知觉、活动度水平、移动度、营养情况以及皮肤对于潮湿、摩擦和剪切力的反应6项评定标准。总分6分~23分,15分~18分为轻度危机,13分~14分为中度危机,10分~12分为高度危机,≤9分为严重危机,积分越低压疮的风险越大。1.2.3资料收集在社区护士建立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健康档案前1周,研究者首先培训参与调查的社区护士,使他们了解调查的目的、方法。通过指导区别压疮和其他类型的皮肤损害及观看照片等形式区分各期压疮的标准,掌握病人皮肤的评估方法。所有资料的收集统一由培训过的社区护士完成。社区护士运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评估卧床老年病人压疮风险,对老年卧床病人的皮肤进行评估后拍摄图片资料,将压疮风险评估结果及压疮数量、部位及分期记录在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健康档案资料内。1.2.4质量控制①我院每年均进行全体老年人的免费健康体检,社区护士利用老年人体检机会,将遗漏或新增的卧床老年人纳入干预对象,并建立健康档案,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②利用医院与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压疮专科小组定期对社区护士建立的高危压疮人群健康档案资料进行督导,保证健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同时,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每月至少下社区家庭督导社区护士对卧床老年病人压疮预防工作1次,保证压疮预防工作的正确有效开展。③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是医院压疮预防、治疗护理的核心组织,由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压疮专项管理专科进修护士、科室高级责任护士组成,肩负着全院压疮监管、随访、指导工作,为全院压疮病人及疑难伤口、造口病人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促进病人康复,有丰富的压疮评估、预防及治疗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能高质量地完成对社区护士的培训及对社区护士评估、预防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的质量监控。④数据录入SPSS13.0后、统计处理前,复核校对,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核对,确保准确性。1.2.5评价指标了解健康管理前后我院管辖的7个社区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率情况及院前压疮发生的部位、严重度。1.2.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独立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机分别收集2012年9月13日(预防性健康管理实施前)和2014年3月7日(预防性健康管理实施后)社区护士建立的卧床老年人健康档案资料,比较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院前压疮发生情况。2.1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率比较(见表1)2.2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严重程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3.1院前压疮的预防性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的发生率

从国外文献可以看出,社区护理发展完善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院前压疮的预防工作主要由社区护士与家庭医生完成。而在我国,当前的社区护士仍存在着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社区需要的问题[2]。在本研究中,充分发挥护士在提高院前压疮防治护理效果的主导作用[3],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是指挥棒、是统筹安排者,他们负责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丰富社区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对压疮高度危机和严重危机的人群进行重点预防性干预;而社区护士是重要的执行者,是减少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的重要力量。表1可得出,本课题通过医院压疮专科小组的监督指导及社区护士脚踏实地、高效地执行,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的发生明显降低(P<0.05)。

3.2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社区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发生严重程度均以Ⅰ期和Ⅱ期压疮为主

表2显示,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院前压疮发生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的严重程度,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均以Ⅱ期压疮、Ⅰ期压疮为主,它们分别占34.0%(50例)、24.5%(36例)。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Ⅲ期、Ⅳ期院前压疮构成比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施干预后,Ⅲ期、Ⅳ期院前压疮发生例数为0,这与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压疮专科小组和社区护士及时有效的干预,导致院前压疮未向严重程度发展有关;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在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院前压疮形成的严重程度均降低,且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社区护士、病人及陪护均对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辨别不清,对此两期的压疮严重程度重视不足,导致发生率高。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社区护士、病人及陪护均能够辨别并认识到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严重程度,而采取及时的干预治疗措施,从而使发生率降低。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有3例、不可分期压疮有2例。其中3例病人家属经济困难,不肯就医,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社区护士及医生上门为病人进行治疗;有2例病人及家属坚持认为不是压疮,不配合就医,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对病人进行定期的入户随访,采取积极的预防恶化的护理措施。

3.3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社区卧床老年病人院前压疮的好发部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