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范文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

第1篇: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作业 有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42-02

作业,就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政治作业具体来说,体现在“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升”、“教学信息的交流”三个方面。

一、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程标准、教材、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着浓重的应试色彩,注重作业对知识的巩固,而忽视了作业所应具有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目前政治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大概有“繁杂,重量不重质”、“盲目,目标不明确”、“死板,没有挑战性”、“一刀切,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批改简单”,“师生间信息交流失真”五个方面。

二、有效教学和有效作业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以下三重含义:①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来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同样,有效作业也可参照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可以理解为一种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作业。

三、提高政治作业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题目的精编与精选

现今教师的政治作业自主设计还很少,作业的来源往往依托于各类教辅。尽管教辅练习知识点全、面广、形式也多样。但是,统一编印的教辅练习是不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差异的,教师只是简单笼统的布置,而不关注课时教学的差异,不顾及班级差别、学生层次的差异和个性学习需求,显然达不到完成作业的目的。此外,教辅练习这类作业往往只能呈现学生学习的结果,很难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探究过程;学生完成作业也绝大多数是各自为阵,缺少团队合作的过程。总之,完全依赖教辅练习来布置学生的课后政治作业缺乏学习的有效性,难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因而,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争取能够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作业,弥补教辅练习的不足;另一方面,立足现实,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从浩瀚的题海中精选出适合自己学生的作业,使作业具有典型性、系统性和启发性。

2.作业的类型和形式

政治作业的选编,基于作业布置的理念和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作业布置方式有“分层作业”、“多样化而有趣的作业”、“专题作业”三类。

作业布置应该在难度、数量上有不同的层次和梯度,以适合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即为分层作业。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选编的作业资源库,进一步将作业划分为三个层次:Ⅰ类、Ⅱ类和Ⅲ类。Ⅰ类是基础题,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题目,比较简单,以巩固当天新知识为主要目的;Ⅱ类是提高题,在基础题之上做一些变式和引申,增加难度;Ⅲ类是选做题,难度较大,或是对知识挖的比较深,或者涉及学科交叉,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能力。

多样化的作业则是从横向上扩展作业布置的类型和空间,提高作业趣味性。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传统的纸笔作业重在训练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推理能力,而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要给在其他智能类型上有优势的学生一个舞台,多样化的作业是必要的。采取“学生备课”、“知识抢答”、“课外实践”等作业的布置形式更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

专题作业即围绕一个重要知识点展开,尤其是围绕时政热点选取的题目多样化,层次分明,现实性强,意义重大,要求在教师监督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份“小试卷”,区别在于完成难度降低、完成时间减少,是为了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思维灵敏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而设计的,类似于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片段练习,这类题型也是每年中考的重难点。必须花一定时间来练习。比如,2012年中考湘西州最后一道分析说明题:

材料一:近年来,“中国创造”让世人刮目先看:探月“嫦娥”、入海“蛟龙”、中国“高铁”等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材料二:2012年3月31日湘西州矮寨特大悬索桥正式通车,该桥在设计施工中创下四个世界第一。

(1)上述材料中各项成就的取得是我国实施什么战略的结果?

(2)科技的本质在于创新,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你怎样勇担科技创新的重任?

3.作业的批改

政治作业的批改应与作业的布置相挂钩,由于每一类型的作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批改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分层作业的批改应该采用全批全改、样板作业批改的方式进行。全批全改是指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既批又改”的模式展开批改,不仅指出对错,还要指明错误在哪里,并且做适当的批注;提高题的批改只需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选做题则重点关注学生灵活性的解法。样板作业批改是指教师在一对多的情况下,每次只对其中一部分人(样板)的作业进行重点批改,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将这些样板作业张贴出去,其他学生可根据样板作业查问题找答案,不能掌握和理解的习题,就由样板作业者充当教师进行讲解,其中面批的对象要轮换进行。

在多样化作业的“批改”中,教师采用当面“批改”,在同学面前给学生言语鼓励,对做的特别好的发给奖状或者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同时,对学生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专题作业的批改以“学生自我批改、互相批改”的方式进行,以便学生了解各自同学的学习情况和减少老师作业批改负担。

另外,批语应当起到情感交流和激励学生的作用,不使用“差”、“笨蛋”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词语,应真诚而中肯,多用鼓励性和指导性的批语。特别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如此。课代表在作业批改前或者批改后进行信息收集,将学生不懂的问题反映给任课教师,以方便老师讲评。

4.作业的讲评和后期管理

第2篇: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30-02

一、引言

课程作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教学媒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无论在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着一些急需改革和完善的方面。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内训练与综合实践结合,构建符合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对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探索”这一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深入的研究,就是为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和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培养过程方面,都应做大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构成人才培养系统重要元素的课程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也直接影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培养学术精英,到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渐进发展过程。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叉与集成,诞生新的产业、行业与职业,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高度交叉与集成的新知识、新技术,从过去的学科中划分出来,成为复合体,很难再用过去的学科知识归类和定义。应用型高等教育直接对接职业技术岗位,其专业本身是无法用我国的学科概念去归类和定义的。很显然,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也不能用过去学科体系下划分的专业来定义和描述。因此,一种全新的、以职业技术岗位所需、紧密联系和依托地方支柱产业及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我校以冶金行业为背景,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因此,遵从主要的行业需求特点,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定位。

受到精英教育和以学科定位划定课程的传统模式影响,以“知识输入”导向设置课程,其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即在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基本规律基础上,致力于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领域。学科至上理念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现实需求,更不考虑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其师资建设自然也是只注重和强调学术研究能力,不考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强调科教结合、科研至上,不考虑与企业合作,走产教融合的建设发展之路,等等。“知识输入”导向的课程设置弊端日益显现:内容重复,脱离实际,方法呆板,远离应用。由于精英教育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现行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合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知识整体化就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补充。其含义并不是说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由学校教育完成,并对学科知识进行简单机械的糅合,要求学生一并学习和掌握的,而是要求我们教育者,充分认识整体知识的价值取向和知识特点,并同教育对象的特质进行有机整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树立“整体知识教育观”。“整体知识教育观”是区别于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的知识分割性的教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的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知识整体化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系统性理论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对于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带有工艺及工程技术理论和实践需求的特征。主要需求知识面和知识体的整体性,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组合,这充分体现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同时组成课程的元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且对实践环节的要求更多更深入更重要;还要有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将各环节、诸单元、多方法的优化组合和调控,能使课程教学过程具有更加有效的功能,也充分显示其系统性。

(二)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层次性和影响性

知识整体化强调个体知识和方法不是孤立的。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是在横向将课程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链接、融合和优选,在纵向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内容有机结合并延伸到专业应用领域,环环紧扣,相连无隙;在其课程系统的边缘,拓展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应用领域,显示出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的关联性、层次性和影响性。

(三)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的运动性、发展性和开放性

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强调课程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封闭的,充分体现出运动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该理念和思路将课程系统作为开放系统,不断与社会环境有信息交流,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新应用,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并建立开放且有效机制,主动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科研和专业大赛,充实内容、优化形式、改进方法和求得发展。

(四)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知识整体化理念和思路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在本思路将传统的理论课程有机地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将课程内的理论教学内容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将课程与课外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程与校外的企业实践相结合。突出优先考虑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教学质量,将课程与多种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凸显创新性。

四、基于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的策略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基础要牢,理论要实,专业要通,实践要多,应用要准。因此用系统论的方法对课程进行定义、充实、改造、调整、优化和整合,使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知识整体性”原则,即基础和专业的融合,机理和实验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课内和课外的融合,教学和实训的融合,学习和创新的融合。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知识整体化

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越来越走向整合,即在广博基础上的专精。因此,高校课程结构必须实现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合理结合,在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同时,也要强调知识的适用性、广泛性及知识整体化。

(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知识整体化

必修课程是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质量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是照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个性发展需要而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知识整体化是解决学生共性与个性、打好基础和发挥特长、激发学生好奇心、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执著的开拓能力;满足学生的职业兴趣及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系统集成,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知识整体性、学科交融性和学生个性要求,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教学矛盾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支撑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及拓宽专业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知识整体化

教师的教学主导思想和教学方法要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讲得过细,强调过多,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树立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创新性实验。将实验内容与工程背景、科研项目相整合,同时注重实践性课程形式的综合化和科研化,与理论课程的并行推进、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

(四)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的知识整体化

将课外课程进行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的有机结合。把课外教学环节作为补充和延伸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更富有层次,使其规模化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基于知识整体化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理论创新。做到了即以技术逻辑为理论基础和以能力导向为理论基础的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检验。转变视角,着眼于培养专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培养学生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通过基于知识整体化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环节创新。重构了课程内容体系,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了考核评价体系。大胆对传统实践教学环境进行重构。国内各大高校应该把如何使课程的内容整体化、综合化作为突破口,使传统课程之间的条块零碎和彼此独立的局面消除,从而促进内容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秀忠,雷传平,任旭芳,等.关于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5,(3):44-45.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3]欧捷.先见森林 后见树木――思想政治教学从“碎片化”向“整体化”的转变[J].新课程导学,2014,(33):8-9.

第3篇: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五进”;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立体平台

[DOI]10.13939/ki.zgsc.2016.23.202

如何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各高校孜孜不倦探索的目标。教育家邝邦洪教授在继承中外优秀传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时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不断与时俱进和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凝练形成了适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进”育人理念,该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使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1“五进”内涵

所谓“五进”就是指:“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

1.1进课室

课室分为课堂与教室。《辞海》对教室的解释是“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对课堂的解释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来源,作为学生必须进好课室,掌握好基本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对大学生来说“进课室”就必须认真聆听老师对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聚精会神上好每一堂课。课前须对上课内容做好充分预习,课中对老师的授课能做到理解透彻,课后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反复温习与实践。下课后能自觉到教室做作业、复习、看书、自习或与同学讨论有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只有正确理解何为真正意义上的“进课室”,才能掌握好所学专业的精髓。

1.2进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现状及其对未来的需求,通过搜集、整理、保藏和提供书刊资料等来为广大读者服务。对大学生来说,它是知识之源,良师益友,是终身学习的场所。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学者,毫无例外地都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图书馆”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巩固知识点,提升自身素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人们都把图书资料看成一种“国家资源”,是无形的财富,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同材料、能源,是科学技术三大支柱。[1]对于大学生来说,图书馆是除课室之外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1.3进实验实训室

实验实训室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的主要教学场所。实践教学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而理论又是指导实验的最好依据。实验实训教学既能使大学生更形象生动地掌握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1.4进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是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身体锻炼的专业性场所。拥有强壮的体魄,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充足的求学精力,也为青年学子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体质。为此,大学生应该常进“体育场馆”,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健强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

1.5进社会

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精髓所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是一个大学堂。通过“进社会”,接受社会实践的磨砺,才能了解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条件,才能学有所用,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每一位大学生必须让自己拥有立体的人生,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技能,而且还要有大格局大梦想,更要有积极的行动。[2]大学生通过进社会活动,将课堂延伸到社会,这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无论是“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馆”,还是“进实验实训室、进社会”,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2“五进”理念推动营销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五进”育人理念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简单地说就是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建整体的培养目标体系,然后通过单独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逐一落实各实践教学环节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3]

2.1深刻理解“五进”内涵,转变人才培养思维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五进”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学习间接知识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两大任务,但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高峰阶段,是大学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知识能量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长期作用。

2.2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结合“五进”之“进实验实训室”的要求,构建校内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内实验实训有助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形式。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让学生受到最基本的营销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需要,通过校内实训可以就某一技能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生产经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3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按照“进社会”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大学生,深入研究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分析“90后”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创建东方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活动,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引导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在高等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五进”育人理念、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

此外,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业务技能。

3用“五进”指导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3.1全面整合实践课程,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深入理解“五进”的深层次含义,使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得到全面整合,包括整合实践课程、实践内容、实践模式。实践课程的整合可以通过项目课程的组织来实现,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程,也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来组织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当课程内容以工作项目或者问题为中心而被组织时,课程内容就与工作任务、查找问题解决办法紧密相关,这样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或者回答问题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3.2整合实践教学各资源,强化实践过程管理

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强调各项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利用。这里所说的整合利用,就是将学校各种实践教学资源视为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促使各项实践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与课程教学设计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优化,最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这既可以提高教师利用资源的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有效、高效地使用资源,同时又可以发挥整个实践系统优势,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或者浪费。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学校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修订和出台一系列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要求与规范、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规范及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与整体评价等标准,切实履行好指导、检查、监督、监控、引导、协调的作用。

3.3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分为两个部分:过程评价与控制、结果评价与控制。营销类各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应以过程评价与控制为主,通过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验实训实际状况,确定评价要素与指标,在此基础上设定量化评定指标,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完整、可行,自成体系,然后用该体系对教师、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与调控。

3.4注重“双师”教师在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从教育目的来看,拥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更好地构建专业特色。在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发挥作用,“双师型”教师会选择与课程结合紧密的、综合性强的多题量课题。这可加强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以便学生在新的层次上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双师”教师培养可以充分体现“五进”内涵。

第4篇:政治科技创新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涉外护理 英语教学 资源引进

[作者简介]李文艳(1962-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ESP教学;李跃军(1964- ),男,吉林长春人,白城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等方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机会越来越多,这使得医护类的服务越来越国际化,为了能使我国的医护专业培养与国际化趋势的要求同步,从而减少我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医护类服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促进我国护理专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内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市场的就业率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全面引进国外优异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和提高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与国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同样的竞争力,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患者都能友好沟通和积极合作,增强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市场的就业机会。

一、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涉外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涉外护理专业成为了国内各大医护院校的热门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到国外求职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一片良好。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涉外护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涉外护理工作的需求,语言成为影响涉外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的最大障碍。我国涉外护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英语教材的选用问题。现在对于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来说,学生在校学习多数是基础部分,主要是人文、社会、政治等方面,词汇量大,文章长。但是对专业英语的理解却是一片空白,基础英语的内容和专业护理没有任何关系。据调查,多数英语学习者都停留在哑巴英语的层面,在临床护理实际应用中的能力更是普遍较低,无法与服务对象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这对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出国之后从事护理工作很不利。因此,选择和编写与护理专业相适应的教材是目前涉外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2.英语课程的设置问题。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在近年来开设的,专业课和共同课的课程的设置都尚在探索阶段,专业需要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差距正在调整,语言与专业技能之间的有效配合正在形成,课程设置还缺乏针对性与科学的规划和安排,无法满足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需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英语课程的设置还不能满足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不能提高其英语能力。

3.职业院校生源的素质问题。目前国内的医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有本科生、专科生和中专生,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高考的对口生,甚至有高考落榜生、高中辍学生及初中毕业生等。这类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外语水平低。对于像这样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会存在很大差异。甚至随着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可能退步。

4.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一些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能准确地表达和解释护理专业所需的术语。同时,个别护理专业的教师本身英语水平亦不达标,甚至无法胜任护理英语的教学。此外,师资不足,教学理念、手段落后也是制约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原因。课程如何设置,怎么教,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心中没有整体的构架。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学生只要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可以通过自学学习专业英语的内容。但是,这些教师的想法已脱离了专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而是应以实用型人才和培养特色为主,兼顾知识的广泛性,单纯的基础阶段教学并不能体现专业特色。专业英语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息息相关,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为她们将来临床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性

1.西方发达国家护理人员短缺。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儿童的出生率迅速下降,护士短缺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高层次临床护理人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在英国,虽然护理专业人员的工资和福利都非常优厚,但每年仍然有10万左右的职位空缺。在美国,目前的护理职位空缺大约有30万人,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50万人。护士的需求在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其他国家也是非常大的,由于护士的缺乏,许多医院都不得不减少病床数量,甚至因此而关门倒闭的。与国外大量的需求相对应的是我国每年护理专业毕业生在不断地增加,国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国际护理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广大的就业机会,很多专门的医护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都相继开设了涉外护理专业,这些毕业生既具有非富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是国际护理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非常的广阔。

2.在国内医院就诊的外籍患者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国内居住、工作和生活,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到国内医院看病就医。因此,顺利与国外患者面对面的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准确回答病人及其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获得病人的理解与合作是我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熟练掌握外语,才能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桥梁,才能及时获得宝贵的临床数据,才能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为外籍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3.英语有利于医学护理专业学术交流。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医学研究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需要与世界先进的医学科学相互融合,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护理经验也需向国际上推广,要求我们的医护工作者能很好地与外国专家直接交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各种学术会议和科研成果所使用的都是世界通用的英语,许多医疗科技创新项目和先进成果都是用英文报告。因此,我们的医护工作者要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推广自己,将先进的医护技术和成功的护理经验介绍给更广泛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好英语。

4.便于进口的医疗设备使用和药品识别。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医疗保健设备及技术的引进越来越多,进口药品的数量和和种类也越来越多的。而这些医疗设备和药品的说明书,所使用的都是一些难懂的专业医学术语,生僻枯燥,乏味难记的单词文字更令医护人员费解。因此,只有好好学习,熟练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才能准确地使用和维护这些医疗设备,更好地发挥进品药品的做用,了解和掌握服药后的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三、通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提高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水平

1.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本质上讲,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开展教育活动的目标和看法,具有长期的坚定性和一致性,对其他的认识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并且愿意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一理念。所谓的教育改革关键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在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水平提高的改革中,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因为只有理念的深层次变革是改革的本质所在,它不仅关系到改革的方向与效果,同时也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是国外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以法律制度来规范就业岗位,根据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来选择对应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是由企业专家制定的,提高学生一般能力培养与岗位特有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种教育应着眼于培养与就业有关的一系列关键能力。我们通常是基于知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甚至一些英语教学大纲就是由简单的词汇和知识点堆砌而成。衡量和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通常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多少来判定。因此,在我国学习英语是一件非常单调和枯燥的事情,所进行的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不能把所学习的语言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而只是成为考试的答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做到运用自如,不能成为自己工作过程中的一种能力。这种现象产生的本质就是我国的教育理念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我们学生所学习的语言不能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国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肯定不再会发出“英语无用”的抱怨了。

2.引入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水平评估几乎采用的都是考试制度。学生们平时不好好学习,等到期末考试前集中突击,甚至通宵达旦,死记硬背单词和句法,等考试一结束,一切都恢复往常,所学所记通通忘掉,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结果是只有成绩没有能力。国外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应用,而不是对学习结果本身的评估,强调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考评方法的综合利用,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的结果也更能反映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授课前就让学生了解该内容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考核测试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侧重考核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护理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将所学习的每一句英语都能应用到护理工作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利用英语完成护理工作的技能,将教学效果评估与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解决护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枯燥的英语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护理专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都与专业能力的提高联系在一起,与今后工作联系在一起。

3.引入优秀的交际教学法。一直以来我国学术界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合理运用交际教学法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是以语言交际和语言运用为目的的教学理论,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有些空洞,缺乏具体内容,难以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不利因素的存在。解决这一教学方法在我国运用的关键问题在于提供真实和实用的学习材料。在我国传统教学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有自己专用的教材,老师在教学大纲的统领下,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堂教学工作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系统掌握,便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掌控和规划之中。这样的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是井井有条,但这种在学习开始之前就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严格规划下来,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缺乏应有的解决措施,也大大削减了课堂使用资料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吸收国际优秀的交际教学法,必将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4.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利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外语学习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达到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目的,比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小组游戏等都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外语教学中更要强调合作学习,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增加学习者运用语言的机会。学习者不仅需要使用语言表达自己,还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并随之做出反应。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合作学习的更多使用将会是一种趋势。而且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他们总是强调一点:要创造环境使学生很舒服,很自信。他们说: 学习应该是轻松的,只有轻松地学习时,你才能学得更多。学习应该是有趣的,只有你觉得有趣的情况下,你的大脑才会打开大门,迎接新知识。这个逻辑关系不无道理,如果能牢记这个逻辑关系,我们的教师就会经常想办法动脑筋并慢慢地实施,去为学生创造良好舒适的英语学习气氛,采纳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肯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总之,在我国传统的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师资和教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目前外语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的现状,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在涉外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以能力为本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基础的先进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吸收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将其有效地引入到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促进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使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熊莺,李纯,李继.引进国外TESL优质资源,探索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广西大学学报,2006(1).

[2]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4).

[3]伍小飞.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难点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4]秦博文,王海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