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网络传播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传播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传播模式

第1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关键词:公益组织;网络传播;Web2.0;STSF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13-03

朱莉•费希尔(Julie Fisher)在《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中指出,公民社会的力量,与公民和国家之间起作用的中介组织的数量有关[1]。法瑞藤(Farrington)早在1993年就公益组织与公共领域和个体领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称公益组织为“第三领域”,其作用就是为公共领域和个体领域“缺失的沟通”[2]搭建起桥梁,与其说是民主的发展,不如说是通向组织多元化的途径。信息时代中“所有的组织都是信息组织”,信息成为组织传播的核心要素,尤其在实现公益组织与外部资源对接中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环境下,公益组织的网络信息平台,既是对外传播的基础平台,也是外界了解该公益组织的窗口。本文以NGO2.0地图为例,引入STSF模型探讨如何使政府、企业和基金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公益组织,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物力、人力及财力支持,建立公益组织、基金会、网络信息平台之间的信任与互动关系。

一、需求客户引发网络传播模式转变

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等六家单位开展中国公益2.0项目,开始探索用Web2.0应用为中国公益组织提升其信息传播能力。

考虑到2009年公益组织的网络使用条件普遍不高、工作人员技术、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研究人员首先考虑的是研究国内外的CMS,基于Ning的社会网络服务平台(SNS)。虽然SNS社区适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但草根公益组织本身的群众基础较薄弱,再加上SNS社区的公益氛围不足,所以就难以吸引到更多的用户来使用。

随后,随着中国公益2.0项目组与公益组织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多,部分公益组织在网络技能得到提升之后也迫切意识到搭建公益性网络平台的重要性,项目组基于其需求,为公益组织规划“官方网站”或营销平台、财务系统等网络平台,如拯救民勤[3]的“沙漠植树”项目融合了大量Web2.0的意识与技术,将虚拟植树与实际植树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这类规划受制于开发的技术能力和巨大的差异性,很难落实为项目。

最后,中国公益2.0项目反复调研需求,认为公益组织在募集资金、组织推广、志愿者招募等业务模块的需求一致。这就为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2.0的思维与实践的方式,让公益组织与社会主流的资源进行对接,特别是企业CSR(企业社会责任)资源。在研究国外案例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Ushahidi的Web2.0应用,进而塑造成Ngo2.0地图()的原型。

Ngo2.0地图搭建了公益组织与企业CSR之间的桥梁、推动公益组织与企业CSR的彼此理解与交流互动、增加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能性,进而促使NGO获得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机会、资金或物资的捐赠、志愿者服务等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资源。从2010年11月推出至今,已有公益组织和企业的报道1064条,平均每天报道数4.77条,在这些报道中有NGO需求170条,企业CSR资源793条。

NGO2.0地图的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不断扩大知名度,吸引新用户,同时维护与老用户的关系互动,提高用户信任度和忠诚度,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在NGO2.0地图运营中引入互联网商务应用中的STSF模型,不仅能够解决平台吸引新用户、维护老用户的目标,而且通过四个阶段的营销策略可以获得低成本、快速的反馈,进而评估网站的传播效果。同时在营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收集与NGO2.0地图有关的意见和信息,以此提高信息整合能力,设计更好的传播策略。

二、NGO2.0地图运营过程中STSF模型的应用

(一)基于STSF模型的运行概述

STSF模型是企业互联网商务应用中的一个模型。NGO2.0地图利用该模型,就是指在Web2.0传播环境下,首先让用户找到我们(search),进入我们的网站,对网站有充分的认识和体验;其次需要得到用户的信任(trust),这样用户才能选择我们(select),并且完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好用户关系,让用户能够忠诚于我们(follow)[4]。

中国公益组织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开展各种公益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机构经费资源短缺是易遇到的难题。部分公益组织开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试图通过互联网募集资源的效果并不理想。NGO2.0地图则根据这一实际需求来搭建Web2.0平台,一端面向希望获得资源的公益组织,另一端面向有志于提供资源的企业CSR,实现双方在平台上的需求对接,而这些都需要有用户的参与才能正常运营,所以引入STSF模型,按照用户在互联网上找到NGO2.0地图、信任NGO2.0地图、选择NGO2.0地图以及忠诚NGO2.0地图的过程来实施网络传播策略。

图1公益组织网路传播STSF模型

(二)搜索阶段

在海量的信息和不计其数的网络空间里,用户搜索信息主要依赖搜索引擎,如何能让用户快速有效的找到其相关信息就取决于NGO2.0地图在搜索引擎营销策略以及网站页面设计的吸引力。以“中国公益2.0”、“NGO”、“企业CSR”等作为关键词则方便了用户寻找目标网站。在网站的设计上则强化NGO2.0的CIS形象,内容组织和标识呈现相统一,保证网络传播时的一致性。NGO2.0地图还可利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好看簿、优酷视频网等公共网络平台,在上面发表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情况,不仅提高了网站、公益组织和企业CSR的口碑,也增加了与用户沟通的渠道,增加被用户找到的机会。

在以受众搜索为导向的同时,NGO2.0地图运营人员可启动“反搜索”操作,即通过搜索引擎、博客搜索工具、SNS社交网站等搜索有关NGO2.0地图的相关信息,“聆听”外界对该网站的讨论和意见,包括有哪些组织和网站用户在讨论该网站、在讨论哪些内容。通过这一阶段的搜索,NGO2.0地图不仅可以收录一定数目的有用搜索引擎和搜索工具,发现在自身领域里最有影响力的推广工具,而且可以跟进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最新信息和话语权,为网站的下一步推广打下基础。

第2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病毒 传播模型 探测 预防研究

网络时代在突破了传统信息传输地域限制的同时,也给网络用户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网络病毒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作为基于网络上的新型病毒,其传播媒介是在网络环境下大范围的成本,破坏力极大。为此,加强对反病毒技术的研究,通过对病毒特征字符等进行有效识别,避免网络病毒疫情的迅速蔓延,都需要从网络病毒的传播机制及模型上来改进预防策略。

一、网络病毒传播模型的分析

对于基于网络架构的病毒传播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互联结构环境,依据一定的用户操作,以某种方式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可见,对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分析需要从网络结构的特点来着手,通常情况下,拓扑学上将网络环境分为随机结构环境和同构混合环境两种。对于随机结构网络,主要是针对网络中的各个用户在网络环境中的分布特点来定义的,这些个体都是网络环境中的某一节点,只对整个网络的部分节点造成随机性关联;对于同构混合网络环境,其网络上任意一节点都与其他节点具有关联,也就是说当某一节点方式病毒感染,很快会传播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节点。

(一)随机结构环境中的网络病毒模型的传播模式

从随机网络环境来看,对于本类型网络病毒来说具有感染的随机性。我们以Email传播为例,当摈除具体的网络传播细节,单独考虑用户在Email的随机性,可以通过离散模型来构建网络病毒的传播环节。即某一随机事件会影响到任何一个节点;在某一空间域或时间域内只能与之相关的时间域或空间域具有相关性;在同一空间域内发生的概率比要高于不相关的空间域。也就是说,当我们对随机结构网络病毒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时,对于网络空间内的某一节点或用户,其所带来的带病毒邮件的感染率要高于其他空间的比例,病毒发作引发的被感染用户的数量与其相关的节点说具有较直接的关联。由此可得,对于该网络模型下的网络病毒的发作特点总结如下:一是网络病毒引发的病毒危害与其数量及发散次数成正比;二是被感染用户的感染系数随着病毒扩散次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因此在反病毒防御系统中,应从多种途径来遏制电子邮件等载体的传播,并对其内容进行过滤,尽力减少随机网络结构的病毒感染范围;同时在病毒特征扫描及监控中,应加大对外入侵病毒的检测,做好内部防御。

(二)同构混合环境下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型的分析

从同构环境的模型分析来看,对于同构主要是连续的的网络结构,该模型遵循生物学病毒传播的机理,可以有某一个节点与网络互通中个N个节点发生关联,从而在这种环境下,每个网络节点与其他节点都存在大量随机性的关联。可见,对于同构型网络环境,其网络病毒在传播模型上可以表示为:网络中被感染用户在病毒发作时会对整个网络的其他用户带来威胁,并在传播数量上与同构网络用户数直接相关。对于健康的网络节点,其在网络病毒传播中所占的比例与带病毒节点相比更具威胁性。

二、网络病毒预防模型的构建研究

从网络病毒传播机制及方式来看,对于网络病毒的预防应该从不同网络环境下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针对网络病毒疫情特点,及早发现请病毒特征码,并将网络结构与网络规模进行划分,使其构建成多级多层次的子网,以便于对各网络进行探测点的设置,及时预报网络疫情信息,并强化对网络联网协防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可量化探测子网模型

对于整个网络结构的划分上,应该遵循探测视图原理,以网络资源的共享为基础,实现对整个网络进行全面的交换式规划,以代替传统网络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对于子网的划分上范围不能太大,必须能够实现对子网内各探测点进行有效监控,能够从子网的视图管理上建立可量化的探测模型,以实现对网络病毒的有效预警。如借助于对边界疫情的分析,可以对网络结构中的各子网出入口进行病毒探测;结合网络病毒疫情影响因子,利用网络可用性来改善网络结构中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安全交互,特别是对各网络中任意节点信息的检测与分析,能够从影响网络病毒安全上减少不同疫情的影响指数,从而实现对出现网络病毒时,能够从子网的监控中来遏制病毒的自由扩散。因此在本模型构建中,对于探测点的选择与规划要立足全局,避免盲点及不可控范围的出现,能够从网络边界疫情探测中科学规划子网,有效阻止网络病毒疫情的传播。

(二)构建可扩展带宽网络探测模型

对于不同网络带宽下的网络环境,其网络病毒探测模型的动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适应性特征,也就是说,对于某个探测点应该采用集群式结构方式,并能够发挥其可伸缩性,如SPMD模型,以增加处理节点,提高网络硬件的处理效率和能力。对于集群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应从数据分流 和并行处理上来着手。一方面在数据分流中,对于接入的各项数据需要进行均衡的划分,并能够从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上发挥带宽优势,集群系统的并行能力是保障数据理想划分的关键,一要从节点机的均衡划分上,保障负载的均衡;二要从TCP连接上确保数据分流的双向性;另一方面在TCP/IP协议分析及应用中,对于数据划分策略的选择,应该从传输层上结合集群系统特点来均衡划分,并确保各过滤点对与之连接的双向数据流能够进行有效过滤。

三、结语

对于网络病毒传播模型的分析,从模型中来反映病毒的传播规律,并从网络病毒传播机制上,针对病毒的特点及影响构建有效的预防模型,以增进网络安全运行的有效性。可见,针对网络节点的安全状态的检测与过滤,对被感染节点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抑制其蔓延更是强化网络安全机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韩兰胜,陈伟,韩淑霞.网络病毒传播模型中的两个问题[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9).

第3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控制模式 最优控制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 信息组织 技术控制

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是一个技术平台。网络信息技术是保证网络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到了传播的每一个层面,正是这种网络技术才有了网络传播的诞生。所以,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管理技术虽然较之因特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控制而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从这个背景出发,作者打破学科界线,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避免了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1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控制主体向控制对象施加一种主动影响或作用,使控制对象保持稳定状态或者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自罗伯特·维纳(RobertWiener)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被许多学科广泛吸收,丰富了各自的理论体系,管理学也不例外,管理学用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来分析管理控制,一方面使管理控制更具理性认识的深度,另一方面,由于其更现实、更具体,从而又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形象地揭示控制论的内在机能。本论文所研究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应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正如文献[1]所述:以书目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控制,实际上是以文献信息流的书目控制为基础的多层次控制,属于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而且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

2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目标决定控制方式,有什么样的控制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系统控制中控制的目的不同、控制的对象不同、系统的状态不同,所选用的控制方式也不同。同一个控制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系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控制方式。这种复杂的关系,就决定了管理控制方式与模式具有多样性。因此,研究和了解控制的形式与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式与模式,对于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研究的总体框架,打破学科界线,把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技术,归结为“标记语言”、“网络协议”、“分级与过滤”、“计量评价”、“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网络安全”、“网络编目”、“数字图书馆”等技术集群,与控制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馈控制”、“共扼控制”、“最优控制”等多种同构映射的对应关系模式。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3最优控制模式:数字图书馆

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着重于研究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技术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之集大成,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级过滤、分类索引,信息安全,用户界面等。另外,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是最尖端的、综合的,因此也是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数字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复杂的信息类型和信息服务转换相对一致的界面,提供给读者。可以利用简单的信息技术,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技术;可以引入全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技术,甚至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技术;可以通过遵循某些协议标准达到一定程度的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对信息资源要设定版权属性,对多媒体对象添加数字水印,对用户也要进行一定层次的认证;也可利用信息家电、手持式个人信息设备发送信息,提供服务。

数字图书馆集所有网络技术于一身,使多种网络信息技术控制模式融合于一体,扬长避短,使整个网络控制巨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因此,作者将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中最优控制模式进行研究。

3.1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

数字图书馆与因特网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和访问机制,但两者在信息资源的控制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不难看出,相对因特网而言,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经结构化了的、加以标引和组织过的巨大信息库。如果把Internet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无墙图书馆,广义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就是要优化Internet的信息存储结构,提供一致的检索接口,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单一的、有组织、有结构的信息集合,实现跨仓储的无缝查找。

3.2数字图书馆信息控制原则数字化信息

资源库与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信息组织与控制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和处理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3.2.1选择性原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将所有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收藏体系。

3.2.2多维揭示原则。信息是多维的,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借助现代技术,表述多媒体信息特征的能力较传统的图书馆先进了许多,如图像、声音信息的全面揭示等。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与检索效率也是传统图书馆技术无法比拟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

3.2.3非线性组织原则。非线性信息组织是依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组织模式,文本的非线性信息组织,同样将信息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超文本技术是这种信息组织方式的现实模式。超文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CD--ROM和互联网文献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检索效率。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非线性信息组织应该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信息组织方式,超文本技术应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标准技术之一。

3.2.4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线,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特别是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标准化更是维系图书馆网络的基础。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是其主要内容。数据格式是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结构的描述,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所公认和遵守的统一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数据描述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基本特征的一组代码体系,只有数据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才能实现用户和系统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标引语言的标准化主要是指用来描述信息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以及检索要求的规范性语言。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发展,规范控制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都建立起规模巨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并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

3.2.5完备性原则。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已突破了信息媒体的限制,将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整合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对于特定信息对象范围的收藏是完备的,这是完备性原则的第一个含义。另一个含义是,数字图书馆将整合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使得数字化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在存取层面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完备性,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也将融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对象中,是将传统图书馆的资料(印刷型和非印刷型资料)与数字化资源的一种整合。

3.3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控制的评价指标图书馆的服务性与网络技术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它兼顾传统与现代,既负有历史使命又具有现代感。数字图书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获取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整个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人们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催生了数字图书馆评价这一领域。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数字图书馆领域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3.3.1数字资源内容评价体系。a.信息收录范围。相对于其他的组织方式,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渠道更多。从国际上的实例看,数字图书馆的对象来源已远不止将现有的已出版的资料数字化,而是扩大到包括数据集、网页、教学材料、试验数据、博物馆物品、出版社的原始材料、对专家用户追踪所得的信息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完备性:指主题数字资源建设是否完整。

其包括揭示层次、信息类型、信息源两个方面。全面性:指上网的印刷型文献和电子资源是否涵盖特定学科范围、主题领域的主要资源;是否达到数字图书馆目标读者所需求的90%以上信息内容。包括数据库的检全率和检准率,专题情况的完备率等指标。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但不拘泥窄有的、单一的学术内容,并且大量利用互联网上具有信息支撑作用的资源。除文献资源外,还应包括政府信息源、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企业网站、科研机构网站等几类信息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源,具体包括: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公共服务信息;政府部门工作信息。

b.信息质量评价。权威性:数字资源建设是否有知名组织和专家支持。如网页内容或数据内容的作者、提供者、维护者是否有相关专业人士参与,数字资源的创办者是否有较高的声望,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核心电子全文期刊收录比例,权威出版物收录比例。独特性:也称唯一性,指数字资源内容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别人无法获得的资源,这是评价数字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各类数字图书馆使自己的信息服务立足于众多因特网资源站点的根本。

多维性:对信息的揭示是否是多维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多维的信息揭示便于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如文字信息可以从作者、题目、出版商等多种角度来反映该信息的特征,而声音信息可以从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揭示。针对性:指数字资源创建的目的性。如数字资源是否明确定位,是否有明确的用户对象,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满足面向对象的专业需求。准确性:指信息内容是否科学、真实和客观。如专业概念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信息来源是否一一标注,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差错率是否高等。新颖性:指信息资源更新频率。网络数字资源的传播速度很快,信息资源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信息的内容更加新颖。现代信息更新率的迅速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必要性,信息的时效性也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重要性。重复率:指不同资源数据库的重复比例。数字资源的质量评价因不同资源类型其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及电子图库的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3.3.2技术标准评价。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标准化、描述的规范化、组织的有序化、利用的方便性、传递的快速性、技术的兼容性、搜索的准确性、检索途径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等。

描述的规范化:每个数字信息对象是否被分配了惟一的识别符或名称?它必须独立于其存储位置且长期有效。技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索引方法,将来开发数字图书馆信息的检索工具就会非常困难,势必出现针对不同的揭示方法制作不同的检索工具的混乱局面。

在数据著录格式方面,其数据库是否不仅支持已有的国际标准(如ISO2709,MARC)和国内标准(CNMARC),而且支持最新的RDF和XML格式。

通用性: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这些信息的来源也很广,有的在数据库里,有的则存放在光盘上,有的存放在磁带机上。数字图书馆要撇开信息的类型差异,统一将它们作为数字对象进行组织。对任何一个信息单元的检索都可带动其他若干信息单元的搜寻,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

整合性: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是数字化信息的组织者,同时也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机的集成,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能否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组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进性:是否利用各种自动化处理技术,包括自动标引、自动文摘生成、自动篇名生成、自动分类等?由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规模如此庞大,完全依赖手工分类与标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尤其需要在自动化标引与组织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集成性:是否能够较好地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如何保存和管理海量数据是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

易检性: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检索。海量数据的搜索效率(包括多语种搜索、图像搜索、语音搜索、智能搜索)与速度是衡量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效果的重要指标。

安全性: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过程中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3.3.3形式评价。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有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设计方便用户浏览和查询的浏览器非常重要,其界面友好程度、功能设计、版权保护和计量方法均可以作为数字图书馆技术评价指标。前文中已多次提到,故不再重复。

3.3.4用户反馈评价。

a.登录人数。登录人数多反映网站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大多数人有一定帮助,往往网站都会在网页上随时显示人数。

b.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使用专用软件来测定文献被下载的次数,这正如传统文献的评价指标——被引次数一样,反映了文献的利用情况,次数多则说明文献的利用价值高。

c.用户与网站的直接交流情况。用户往往在使用电子图书馆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与网站组织者联系,反映网站的利用情况,指导网站进一步完善。

总之,数字图书馆评价是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面对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评价交互活动。针对具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者和建设者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目标制定自己的评价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由于美国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制订自己的信息社会发展计划,以求得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网络时代,谁最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掌握了先机。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若失去了信息控制权,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就会在无形之中受人所制。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实现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防御有害信息的攻击破坏,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数字图书馆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终将成为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控制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将是解决网络传播中“网络信息传播不平衡”以及“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等诸多宏观问题的最有效的或者说唯一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4结语

第4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他指出互联网作为新的技术群和产业群的飞速发展,极大地缩小了我们之间的时空率,使得我们居住的星球变得越来越小。而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横空出世,正在引起广告营销重播的深刻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交互作用下,当今世界经历了几番结构调整、产业供给和流程的再造,世界产业链正出现两大高端,一是产前研发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获得知识产权占据技术的制高点。二是产后营销打响著名品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从市场获取丰厚的回报。

正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一样,互联网正在引起营销传播的重大创新和革命性变革。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今年我国网民的总数已经达到4.2亿规模,互联网普及率攀升到31.8%,信息化的冲击波席卷全球。

第5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广告传播效果研究虚假泡沫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把大量预算投入到各种网络媒体中去。然而,最近几年,来自企业一线的市场数据却显示了对这一趋势的质疑和反思。

一、用泡沫数据与大众媒体真实数据相比。凸显大众媒体弱势

一位真实用户拥有多个虚拟账户,用户被重复计算多次,显得网络媒体用户比大众媒体受众数量多。以腾讯为例,2015年QQ注册用户9.3亿,月活跃账户8.53亿,最高同时在线账户2.41亿。事实上,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才达到6.88亿。这相当于每个网民拥有1.35个QQ账户。这种状况为描述某个网络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增加了难度:不同尺度下的用户存在量级差别,即注册用户、活跃用户(在线用户)、并发用户(同时在线用户)数量往往相差一个量级。一些尺度下的用户数量和流量是夸大的,网络媒体往往用存在泡沫的虚假数据和大众媒体不含泡沫的真实数据相对比,凸显大众媒体弱势。

2016年9月,Facebook透露其过去两年,用户观看视频的平均时间被人为虚增,虚高程度可能达60%-80%。原因是Facebook只将观看量超过3秒的视频列入“平均视频观看时长”(AveraqeDurationofvideoViewed)这一指标。时长不足3秒的视频观看均未计算在内,因此平均数虚增。再比如,从受众基数分析,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4岁及以上的电视观众总人数达12.82亿;201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8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这意味着,网络1%的使用率只相当于电视0.54%的收视率。受众基数小,使用率高;受众基数大,阅视听率低,只拿使用比率来对比,毫无疑问,大众媒体是吃亏的。

二、真实注意力与虚假注意力

由于一个真实用户可以存在多个账户、生成多重网络身份的现象存在,而且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实现并发(一键推送多个网络媒体),一份真实注意力随时随地会被放大成N倍,N-l倍的注意力则成为了虚假注意力――真实注意力是有限的,虚假注意力则是无限的:中国13.7亿人,全球70.6亿人,每人每天24小时,这是全球用户真实注意力总和的天花板。媒体运营中,如何识别真实注意力和虚假注意力,吸引真实的“根”注意力,则成为关键;媒体竞争中,谁占据更多的用户真实注意力,谁就更有价值。在大众媒体数据统计里,受众注意力都归属于真实注意力;在网络媒体数据计算中,用户的真实注意力与虚假注意力交织在一起,真假难辨。2011年,全球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ACNielsen)对12万名美国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或智能手机用户进行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70%的平板电脑用户,68%的智能手机用户和35%的电子阅读器用户会边看电视边用网络设备。”

三、注意力碎片化到一定程度,就只有点击,而无注意力

互联网发展产生了大量注意力增量,这些增量大多都是碎片化注意力,用户注意力在三个层面上被“撕碎”:

第一,互联网子形态不断演进,像桌面(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第二,每一类互联网子形态对应多个媒介生态系统,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苹果的IOS系统、谷歌的Android系统、亚马逊的Kindie系统。第三,每一个媒介生态系统都对应着多种智能终端设备,像苹果的iPhone、iPad、iwatch。任何网络媒体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必须逆向拼合这些用户碎片化注意力。在注意力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我们需要洞察注意力质量。

注意力质量与三个因素呈正相关:一、注意力总时间长度(不同份数注意力总和);二、每份注意力的时间长度;三、每份注意力时间段内的媒介独占性程度。即注意力总时间长度越长(5分钟比4分钟注意力质量高),每份注意力的时间长度越长(1个5分钟比5个1分钟的注意力质量要高,因为可以容纳更加多样化的内容,比如新闻和广告),每份注意力的媒介独占性越高(不同时使用其它媒体)。注意力质量越高。

在时间场域中,人们在同一时空里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人的注意力分配呈现“多道并发性”,人的行为变成“多任务系统”,这种趋势在桌面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阶段更加明显,移动终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一心二用”“一心三用”,就像计算机并行处理多道进程一样,注意力碎片化趋势明显。与整块化注意力相比较,碎片化注意力属于劣质注意力,细碎到一定程度,就只有点击,而无注意力。

2016年1月,媒体研究公司Lumen在300个消费者的笔记本电脑上安装了眼球轨迹追踪相机来收集可视数据,探求用户在上网时究竟在浏览什么内容。该研究共记录了三万分钟的相关数据,以15000份网络广告为基础建立起了相关证据。研究发现,只有44%的网络广告能够被用户观看到,只有9%的广告获得了超过一秒钟的注意力时长,只有4%的广告获得了超过两秒钟的互动时间。这表明,广告商在网络上的广告投放很多时候都无效。进一步把报纸与网络的传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纽约每日新闻》纸质整版广告会被88%的读者阅读,平均阅读时长约为2.8秒,而网站上广告牌形式的广告只有38%的用户观看,平均时长约为1.5秒。总体而言,纸媒广告中约40%的广告阅读时间都超过了一秒,网络广告这一比例仅为9%;四分之一的纸媒广告阅读时间都超过了两秒,这一比例几乎是网络广告的六倍。

四、用户非“人”而是“机器”:程序化点击欺诈

程序化点击,一般是利用机器人,不断变换IP、Cookie甚至设备ID等来伪装威不同的“用户”去刷广告页面或点击广告。先关注一个营销事件:2016年3月,全球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宣布放弃AtlasDSP产品,而专注于更具前景的原生、视频和移动广告上。DSP即Demand-SidePlatform,程序化广告购买平台,Facebook之所以放弃DSPT品,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平台上75%以上的流量,居然是假的,它是由劣质广告和虚假机器人流量组成的。百度的《2015搜索推广作弊市场调研报告》指出:百度推广每天监测并过滤千万量级无效点击,其中S%为人工作弊,49-65%为机器作弊。美国网络安全公司WhiteOps在最新的《2015年机器人流量(BOT)广告欺诈研究报告》中预测,由于非人类产生的流量,广告商和企业将损失72亿美元。其中有49%,也就是一半的广告商因为机器人流量产生的广告欺诈,损失在2s万美元到4200万美元之间。整体看来,每家广告商平均损失达1000万美元。

五、流量劫持

客户原本想访问A网站,但是中间有人用技术手段,使实际打开的是B网站,或者在打开A网站的同时又被强行打开了C网站,这些利用技术手段调整用户访问结果的行为就叫流量劫持。从背后技术分析,从开机瞬间或者鼠标点击之后,流量在用户系统中流过层层节点,在路由器的指引下奔向远程服务器,在所有流量可能路过的节点往往都埋伏着劫持者。这种现象,对广告主是灾难性的,大量广告费打水漂儿,根本无法抵达目标用户;对流量劫持者则是暴利,仅凭借恶意技术手段就可以获得海量注意力,并通过贩卖攫取巨大利益。

六、广告屏蔽

在大众传媒行业,广告安全抵达每个受众的每个环节是通过一系列市场契约连续保证的(比如频道付费落地有线网、杂志在列车车厢、飞机客舱免费传阅等),中间没有风险敞口,广告屏蔽是违法违规的;但在互联网行业,广告抵达用户的诸多环节分别都由不同网络媒体独立操控,商业目标互相冲突,风险大量出现,广告屏蔽甚至成为一种产业:像AdSafe、AdblockPlus、Admuncher、Bloxy、360全卫士、金山卫士等等。2002年成立的广告屏蔽软件鼻祖AdblockPIus,一直秉承“广告必须死,用户体验至上”理念,曾经号称拦截所有广告,2016年9月居然也要开始销售“非干扰性”广告。

PageFair和AdobePrimetime2015年度联合报告显示,全球共有1.98亿的月活跃用户使用主流浏览器插件屏蔽广告,同比增长41%。尽管1.98亿仅仅是全球互联网用户的6%,但却造成了218亿美元的广告支出损失,占全球广告支出的14%。“”

七、僵尸粉丝与群

根据传播类型划分,映射大众传播的“媒体型”网络媒体,发展主要依靠粉丝数量,吸纳粉丝的数量是判断自媒体含金量的主要标准,在这中间,如何确定“真实粉丝”和“僵尸粉丝”数量及其比例,是测试其真实价值的重要指标。2013年,广州一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大数据挖掘,测试分析新浪微博大V们的真实粉丝率,结果发现:越是粉丝数量多的重量级大V,真实粉丝含金量也越低。很多娱乐明星、社会达人的微博真粉率属于“稀土部队”,反而,一些公信力较高的知识分子真实粉丝比例却相对较高:罗援、马前卒、和菜头在70%以上,贺卫方、马伯庸、吴法天、司马南等也都维持在60%左右。测评结果还显示,不少商业媒体机构的真实粉丝率也偏低,如全球搞笑热门排行榜粉丝1015万,真粉率为0,05%。相反,一些政府机构和官方媒体的真粉率却较高――平安北京粉丝7lO万,真粉率13%;南方周末粉丝630万,真粉率51%。

僵尸粉丝大量存在的背后,是黑色产业链。2016年9月29日,微信官方调整后台接口,技术屏蔽了刷单工具的操作,导致微信公众号刷流量工具崩溃,造成一些平日轻松可达数万阅读量的大号,瞬间大幅缩水被打回数百、数干的原形。僵尸粉丝泛滥,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成为网络媒体发展中挥之不去的阴影。2015年1月,全球社交网络巨头Twitter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文件披露,在其2.84亿用户中,有2400万用户只是自动挂在Twitter平台上,并没有在该平台上做任何事情。这些“寄生虫”式的僵尸用户约占总用户数的8.5%。

2016年5月,清华大学、康奈尔大学、腾讯公司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了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47万+的微信群、2亿+的微信用户、6亿+的好友关系和200万+的邀请记录,研究发现:1.每天约有230万的微信群新创建。2大约25%的微信信息,来自于群对话。3微信群的生命周期,很大程度取决于设立时候的社交目的:例如事件驱动的群组相对于经常聚会的朋友群,有更高消亡的可能性。4微信群可以分为长期群和临时群。其中40%的群在一周之内变得默默无言,30%的群能够存活超过30天。5.长期群往往拥有较大的规模,而临时群的规模往往在100人以内。根据以上总结:事件驱动的群组,不仅拥有较小的人数规模,而且倾向于僵尸沉默,甚至消亡。

第6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我国网络传播人才的进程

大体说来,我国高校网络传播人才培养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把网络技术引入网络传播教学,探索传播艺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传播人才培养方式。网络传播学虽然属于文科,但与其他文科不同的是。它既具有与实际业务结合的实践性,又具有运用先进设备和手段的技术性,是不折不扣的“文科里的工科”,是典型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因为如此,传播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很早就被纳入了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中1998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其制定目标就是要把学院建成为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科研基地。199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科院100个重点学科,很大程度上表明当时人们在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

第二阶段是网络传播理论和应用研究阶段。网络媒体是新型媒体,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也面临着传统媒体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很多教学和科研机构相继把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列入科研课题。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开始了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际节目与交换理论研究、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传播理论方面给网络传播的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以指导。

第三阶段是探索出与实践相结合、与业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国内著名的新闻传播学院系纷纷迈出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网络新闻人才的关键一步。2002年9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明确地提出了“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紧随其后,由天津市政府信息办、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北方网三方共同投资创办了网络新闻教育机构――天津科技大学北方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年12月29日,由南京大学和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

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已经认识到不能仅靠创办一个网站或实验室来培养网络传播人才了。他们更多依赖已有的新闻网站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华网合作,将新华网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

与此同时,新闻网站本身也建立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和人才培养,如千龙网成立国内第一家网络媒体的企业研究机构――千龙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五大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就联合培养新型网络媒体人才、合作建设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实践基地签署了合作意向。新闻网站除了与高校联合,进行储备人才的培养外,还积极对现有网络新闻工作者进行在职培训,主要是培训和提高互联网技能。

网络传播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现状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高校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与网络媒体的实际需求在素质上和技能上有差距。而网络媒体更看重从业人员在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更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能够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能使用常用的网络语言和编程语言制作出简单的信息系统,能够具有良好的美术编辑功底并可以制作出精美网页的工作人员。而这方面的课程不仅需要文理兼通、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在我国严格学科划分的高校里面通常很难开出这样的综合课程。

其次是网络媒体尚未建立完善的员工自我培养机制,媒体业务只能靠员工自己摸索,相互学习。现在大多数网络媒体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本行业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不能向员工提供系统的网络传播方面的知识培训,也没有建立起这种学习制度。新员工到岗之后,主要靠老员工带和自己学习,素质提高比较慢,知识结构不完整,也不系统。

还有是社会力量主办的网络传播专业技能培训欠缺。现在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还不是由国家和网络媒体主导的职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高校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数量有限,所以整个网络传播人才供给状况不太好。由政府和网络媒体主导培训机构培养了来的网络传播人才具有系统化,专业化、周期短,实践性强的特点,但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不足以改变网络传播人才队伍供给现状。

今后的网络传播人才培养必然要走多渠道培养,与实践相结合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培养方式应该由“新闻传播学+网络技术+经营管理学”的学院培养模式转向“课堂教学+实验室培训+新闻网站学习”的学院与网络媒体联合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会列加贴近网络媒体的实际需要。

第7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网络传播趋势下河北文化的发展机会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可以推动河北文化的发展

互联网因其具有跨媒体性、跨地域性、多向互动性、非线性海量传播的特征,使之正日益成为各类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方式。网络传播的这些优势都对推动河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网络传播可使河北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它不仅可以囊括所有的媒体形式和内容,还能对这些传统媒介形式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传播的多媒体化。网络还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向互动传播。与传媒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多向互动传播。依靠网络媒介传播文化,将通过开展这种多向的互动交流,进而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网络传播可实现河北文化营销体系网络化

网络可以实现文化的非线性海量传播。网络传播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且传播内容也是无限的。因此,依靠网络进行文化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优秀的河北文化资源呈现在受众面前,进而提高河北文化传播的效率。

网络传播趋势下河北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注重河北文化传播的网络研究

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学术界要试着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河北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跟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传播尤其加大对河北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

(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河北文化的品牌网站

目前,河北省还没有专门的文化品牌网站。因此,短期内可以积极开通有关河北文化的微博或微信账号,将现有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网站资源予以整合,打造出一个迅速、覆盖广泛、信息全面的河北文化网络咨讯平台。从长远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信息量大、更新便捷的品牌性网站,广泛宣传河北地域的文化,以此为契机让世界认识河北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多了解河北及省内各城市,彻底改变那种只知“大佛寺”不知“正定”的模糊观念。

第8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力;策略

网络传播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的能力、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传播方式的整合力、传播技术的更新力以及传播对象的主体动力。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必须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重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构建“三贴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多向互动传播方式、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引导机制及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受众的“主体化”地位。

一、传播主体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

要选择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控制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进程、引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话语、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技术,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1.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更新传播观念,提高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这里的传播主体,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人,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也包括其他的任课教师等。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进行教育思路的创新,需要他们根据实际及时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需要他们掌握更多的网络传播知识,还需要他们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主导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在网络传播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把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进程的设置和掌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话语的创新和运用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是多样的、进程是曲折的、话语是复杂的、技术也是有难度的,受教育者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只有把握好他们的需求,选择好内容、设置好进程、运用好话语、掌握好技术,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传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能够在课堂与受教育者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与学生互动,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网络传播素养,不断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提升熟练驾驭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的能力,即内容选择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话语引领能力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兴趣,并实现与其之间的互动。

二、传播内容的吸引力:构建“三贴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开展,要更多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教育内容从枯燥到丰富的转变,使得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1.传播内容要“贴近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要立足于鲜活的实际和时展的现实需要与当前时代相结合,反映客观实在,使传播内容更多地体现时代性,与实际生活相接近。对此,传播主体必须要结合我国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把社会中的各种真实的事例通过网络载体平台与受教育者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们对社会、制度、法律以及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不应只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它更应是把实际生活和当代特征融入进去;教育者在选择网络传播的内容时不仅要准确,关键是要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增加吸引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2.传播内容要“贴近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要与高校师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融入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内容。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不断发展,受教育者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越来越多,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影响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接近,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明辨是非,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网络传播环境本身是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只有最大程度地接地气、生活化,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独具吸引力,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被大学生所接受。3.传播内容要“贴近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充分把握高校师生脉搏,了解高校师生愿望,说高校师生想说的话、想听的话,构建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传播体系,使其话语可亲可信、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必须要能够反映高校师生的本身状况,被他们所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改变“假、大、空”的问题,必须要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群众基础上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受教育者是网络传播的关键,效果的好坏就取决于能否与群众相接近,能否被群众所接受。网络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已经“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1](P33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贴近高校师生实际生活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够吸引更多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才能得以提升,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传播方式的整合力: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多向互动传播方式

教育者必须要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多向互动传播方式。1.多向互动传播方式是时代之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即学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只有建立起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才能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传播方式,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普遍使用,使得高校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消失,打破了过去教育者的一言堂,使其和学生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消除了学生们的排斥和被动心理,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更是使二者间的思想交流更为真实和顺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互动性,传播主体失去了以往获取知识的优先权和垄断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做法,注重对于受教育者的话语引导,实现主客体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而不是采用硬灌的方式去教育。同时,教育者要经常与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了解学生需求,也了解最新的网络社交技术,以及时地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传播方式,让学生更便利、更有效地接受教育信息。2.多向互动传播方式是现实之要。在当前,网络传播盛行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只有“把单向灌输的认识活动转变为全面开展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把只注意教育者的单方面活动,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共同活动”[2],才能改变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工作方式,实现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从而把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多向互动模式。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教育者由信息传播的主体转变为受教育者主动接受信息的指导者、促进者,由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多个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使得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自由的选择信息,二者之间实现了多向交流的新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应用,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即时通信工具,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互相讨论,沟通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的关系。

四、传播技术的更新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引导机制

传播技术影响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播技术的适时更新和与时俱进是网络传播力构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技术,发展网络核心技术,强化技术监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机制监管。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需要先进技术支持。网络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网络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必须不断地创新网络技术。对网络技术的较高应用能力,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当前,高校学生获取的各种信息,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网络媒体。然而,网络传播又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快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更新替换。只有创新发展网络技术,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良好传播条件和环境。有了网络先进技术的支持,才能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信息的管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控制需要先进技术支撑。要不断创新和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安全防护技术,强化网络管理,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的监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发挥好监督者的作用,又要尽好技术员的职责,运用最新网络技术加强对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的监管,控制信息源头,抵制不良思想的传播,避免出现师生言语失范的情况,做好舆情的引导工作,打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要针对网络传播中的不良信息进行控制或删除,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或者屏蔽,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传播环境。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监管系统,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健康规范地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力。

第9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

网络传播对音像业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音像业的积极作用。

首先,随着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音像制品的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模拟信号正在被数字信号所取代,音像制品的载体也逐步由磁带、录像带过渡为CD、VCD、DVD等光盘形式。尽管如此,音像制品仍然需要特定的载体,发行销售环节中仍然需要仓储和物流,即使采用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仍然需要实物的流通,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网络传播并不需要仓储物流,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音像企业利用网络的这种优势,可以改变音像制品的营销模式。借助网络传播进行试听、试看、预告片播放等营销活动,容易和时下的话题结合。网络丰富的表现手段,也为这种宣传提供很好的前提条件。

其次,网上原创内容可以为音像业提供新的选题,可以很便捷地转制到光盘等音像载体上。有些选题由于已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往往能够一面市就成为畅销产品。

再次,网络所具有的互动功能,也是传统音像业无法企及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传播,观众可以适时地对网上音乐和影视作品进行评论,可以与演员、导演进行在线交流,而音乐和影视作品受欢迎的程度也可以通过下载次数的即时统计得到展现。音像企业利用网络传播反馈的信息,调整经营策略,改进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网络传播还能促进音像产业链整合。在2005年底,红遍大江南北的超女李宇春和张靓影的第一首单曲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数字发行。实际上,从彩铃到数字发行、网络音乐下载,这些新形式都是为音像产业当中的上游内容找到了新的应用空间。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这些新生事物具备了改变整个产业链条的可能性,它们使音像产业的上游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或者可以说,这些新生事物使得音像产业价值链上的利益有了重新分配的可能,促进了产业链的整合。

二、负面影响。

大多数音像企业认为,网络下载对本来就萎靡不振的音像业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网络传播加速了盗版的盛行,另一方面,网络下载也大大冲击了音像制品的现有市场份额。

购买盗版光盘、磁带等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网络下载甚至是完全免费的,这使得对网上盗版更加防不胜防。一些个人网站和部分机构网站,毫无版权意识,肆意转换、复制、传播并未得到过授权的音像制品的内容。目前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签约的网站不过几十家,即便算上与唱片公司、国际唱片业协会签约的网站,数目也并不多。保守估计,在推行网络下载的网站中,侵权率至少在50%以上。而影视作品的侵权行为,更是泛滥。

同时,由于数字压缩技术革新和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MP3的流行,使得网络下载风行一时。消费者多了一个更便捷的选择,那么传统音像制品的市场就势必要受到挤压。更有甚者,所谓主打歌集锦几乎涵盖了数张唱片的精华,这无疑给音像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三、启示和对策。

网络传播音乐、影视的兴起,有其必然性,因为网络传播速度更快,使用更便捷,价格也更低廉。网络传播的受宠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音像业不应该把网络视为敌人,不能进行盲目地抵制。网络传播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要求,是无法逆转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无视网络大潮的到来,不能迅速融入其中,就会被淘汰。音像企业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接纳网络传播,利用网络传播,发展网络传播,促进传统音像业与网络科技的融合。

与此同时,政府对非法的网络传播要加紧采取措施,并加大对合法网络传播保护力度,尽快制定出相关法规,给这个新生事物创造一个良性的生存环境,让这个新生事物与中国的音像业一起健康地成长。

电子商务对音像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起源于北美,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影响着各行各业。它是一种崭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电子商务与音像业的融合,为音像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电子商务对音像业的正面影响。

第一,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商品流通包括商流、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对企业来说,商品流通的时间越是等于零或接近于零,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获利就越多。电子商务便可以缩短环节,减少商品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从而全面降低商流费用、物流费用、信息流费用和资金流费用。音像制品进入电子商务模式就不必在多级分销中被层层加价,正版价格将会逐渐降低,在市场竞争中会更具优势。

第二,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寻找增长点。传统的音像零售业受到地域、营销成本的限制,不可能覆盖市场的所有地域,但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可能进行音像制品交易。这样,一些县、乡等五六级市场,都可以得以开拓。

第三,可以打击盗版市场。在网上进行销售的音像制品易于行业监督,且成本、价格与盗版制品不相上下,可以更为有力地打击盗版。比如,许多商家的电子商务网站,相当一部分音像制品售价仅仅10元左右,对消费者非常有吸引力。像《七剑下天山》、《手机》、《理发师》、《无间道》等精装版,都达到了一定的销量。

第四,加速传统音像企业改造。电子商务改变了音像业的销售渠道、交易方式、售后服务等,为此传统音像企业将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商业模式,于是一些全新的、实力雄厚的、管理科学的新型音像企业将不断涌现。

第五,规范市场,促进游戏规则的建立。音像电子商务需要良好的网络技术、金融服务、物流体系等相配套,因此,必将促使一个规范有序,遵守统一规则的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二、电子商务对音像业的负面影响。

音像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但实践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盗版音像产品在网上仍然无法消除;音像电子商务企业之间不合理的价格竞争,造成市场动荡不稳;整体音像电子商务市场存在着“一窝蜂”现象,不太注重企业规模,忽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等。

三、启示和对策。

我国已经加入WT0,中国企业将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国外的一些大型音像公司,将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受到海外音像业的冲击已是必然。国内音像企业能否在网络时代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形成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制胜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改变经营观念、规划企业发展,在国内站稳脚跟,同时积极扩大与海外的文化交流,通过互联网扩大我国音像产品的影响力,建立海外中华民族文化音像产品的销售网络,使我国音像产品迅速进军国际市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音像制品电子商务活动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力度,规范音像电子商务的经营行为,提高全民销售正版、抵制盗版的意识。同时,给予音像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比如音像制品17%的增值税是10年前制定的,而音像制品早已从“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了,税率可否适当降低,以缩减经营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真正建立起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音像企业。

网络传播与电子商务背景下音像业的发展趋势

网络传播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使音像业必然会朝着以下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与传统音像业之间并不矛盾,网络传播不可能完全取代磁带和光盘,传统音像制品在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情形下,仍然是无可替代的。互联网与传统音像业之间可以互为补充,从各自的角度和功能出发,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它们将,互相取长补短。

“内容为王”是文化传媒业永恒的真理,音像业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积累、成熟的市场营销渠道和运作经验,一旦网络传播音乐、影视内容的运营模式成熟,音像企业将迅速进军网络传播业,并将凭借自身的优势快速崛起。

互联网是无国界的,电子商务带来的是跨国贸易,网络传播带来的是全球传播,而音像业的发展也日趋国际化,音像业将借助互联网加快国际化进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