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

第1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34-03

2002年SARS爆发,2011年3月东北农大多名学生感染布鲁氏菌病,10月中南大学实验楼火灾,这一系列事故再次引起社会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特别室生物安全的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硬件)和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软件),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

一、高校实验室特点及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

1.高校实验室特点

高校的生物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从事医学、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和研究的院校。普通高校实验室具有下列特点:①生物安全级别低,多数属于BSLl和BSL2级;②生物安全相关设施较少,生物安全意识较弱;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开放,高校实验室人员较多,流动较大,难以管理。一个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再好,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也难确保其安全。

2.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调查

以问卷形式,随机调查了193名不同专业学生,包括医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等,所有学生均接受了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调查问卷设计15个问题,每个问题均统计正确答案,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学生对微生物基本技术(5、6、7、8)掌握较好,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1、2、3、4)、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12)、废弃物处理原则和方法(13)、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急救知识(15)几方面内容掌握较差,反应了教师在注重基本技术教学时,忽视了生物安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同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非常希望得到系统的、全面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二、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改革

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意识到生物安全对保障教学和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生物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管理和教育改革。

1.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我校由相关学院领导牵头,各实验室主任为核心,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及预案的启动、终止、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及应急救援保障等进行详细的编制,预防我校重大的、突发性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加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管理制度体系

对我校实验室的各种菌株、有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等进行详细的登记、建档和妥善保存。编写《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手册》,对具备生物安全隐患的种类、存在状态、自然感染途径、实验室操作所致非自然途径及预防等进行阐述。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危险标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和完善各种记录制度及奖惩制度等,从源头进行防微杜渐,预防和控制生物安全危害的发生。

3.加强对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目标和我校生物安全调查问卷结果,我校选择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医学检验专业2007级学生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改革试点,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绪论、各种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临床实验生物安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等内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讲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注重基本操作技术、急救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合格证书,允许进入实验室,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4.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网页,积极营造生物安全氛围

根据我校教学和科研特点,结合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形势和要求,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网页,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我校生物安全制度和取得的成绩,监督存在的不足,表扬生物安全优秀个人和单位,以网络为平台在相关院系营造一个人人关注生物安全的氛围,并自觉实践实验室生物安全。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我们以医学检验专业2006级作为对照组,未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选择医学检验专业2007级作为实验组,进行详细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分别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考核60分,主要为客观题,着重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实践考核40分,主要侧重考核基本技术,包括基本操作方法、职业暴露的处理、废弃物的处理等生物安全基本技术。对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明显好于未经过培训的学生,x。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和分析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倡科技兴国,鼓励高校师生开展科学研究,高校之间科研实力的比拼与排名,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的考核、职称晋升,研究生博士生的扩招及素质的高要求,使得科研业绩的权重在逐渐增加。因此,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增强防范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但目前国内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摸索。

第2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网络教学;构建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17-02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社会,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当今全球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并且社会生产活动都无法离开计算机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的技能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技能水平已经作为职场普遍要求的一种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在计算机能力培养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注重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使计算机实验教学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技能够适应社会职场的需求,培B出高素质人才、同时持续提高高校自身的教学水平。计算机实验室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极为重要,教师、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有章可循,在安全管理制度下,实现实验室安全。下面就学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1 计算机实验室网络构建

计算机实验室网络构建起来的平台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运用这种校园网与局域网的网络相结合的网络结构,实现校园网与局域网的网络化分层管理。为了不同专业计算机实验,设有实验室局域网络系统以及独立的分部实验室。首先是能够按照运用不一样的网络管理模式对各个实验室的实验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管理;甚至对每位学生上机操作适时查看。使管理效率更高,管理更加简化。当然带来网络维护任务更加艰巨、且网络安全运行更加重要,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要求更高[1]。

1.1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信息化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与兴趣,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进行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采取先进的网络化等教课方法,在网上可以自主选择课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多接触到计算机行业发展与现状,从而毕业后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更快地融入日新月异的社会。

全自动管理与监控课程信息,记录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数据和实验成绩,详细记录、分析、统计、存档,有效做到按制度、规章办事,避免人为因素,实现智能化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实验中心网络监控系统。计算机实验教学需要一个良好学习、操作环境,而网络智能化的管理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建立局域网,采用直连等方式,达到远程监控的目的[2]。

1.2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安全

在校园网与实验室教学局域网两套系统并行中,在教学时,学生只能够使用实验室局域网络服务,这样学生上课过程中注意力就不会被分散。在开放的时段,开放系统启动,确保网络教学能够规范和灵活地开展。计算机中心局域网络,需要拥有中心服务器。对资源实现共享,管理者可以对各级服务器进行运用。采取对数据库进行备份的方式,保证网络的安全性[3]。

要重视计算机实验室局域网建设和维护工作。因此计算机实验室要重视局域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计算机使用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和电子资源共享;计算机实验室应该定期检查IP地址是否存在冲突和错误等问题,再者,减少由于网络共享带来的黑客的网络恶意攻击等问题。保证实验室网络的安全运行。

2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

2.1组建不同专业实验室项目管理模式

在高校进行不同专业计算机实验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对每个学期的所实施的基本项目进行全面性管理,要对于每个学期完成不同实验项目的结果进行全面性科学分析与总结。同时通过教学软件可以实现系统性的检测模式管理实验课程进行的相关内容。从而,为整个教学内容的进展提供跟踪性的服务,从根本上实现网络化管理的最终安全目标[4]。

2.2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与安全管理制度

要高度重视并认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要想尽办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并降低其安全管理中问题的发生,并且要制定出一套正确、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形成安全适用的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管理制度,大大提升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实践服务。

计算机实验室的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极为重要,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规范广大师生使用计算机及安全管理人员的行为,按照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师生在上机的过程中以及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按制度来进行操作,师生、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在安全管理制度下,实现实验室安全[5]。

2.3 注重建立实验室安全规范

通过制定实验室安全规范,可以有效地提高防范灾害与快速应对灾害能力。例如,每个实验室必须配备两个以上的防火器,并且要定期更换;防鼠、防盗、自然耗损等意外灾害产生时要保证有序、有效的应对;在规定周期内,实验员要参加各级各类安全培训,并且制定相应的事故处罚条例,以杜绝安全隐患[6]。

要根据实验室各专业教学实际要求和实验室建设目标,逐个学期不断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同时落实好各层级实验室管理责任;责任具体到人,各级人人把关,形成一张责任安全大网,让隐患无处可逃。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各级管理部门应作为一项严肃的日常工作,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责任人要有记录、有档案,在实验室日常不间断检查评价过程中,才能有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有序圆满执行[7]。

3结束语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与作用。在构建和管理实验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因地制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发挥特色,构建好、管好和用好计算机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发展中,高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一起努力,把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景涛.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管理分析[J]. 云计,2005(6):106.

[2]张铭.教学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多方位改革方案[J]. 信息与电脑2016(4):220-221.

[3]赵爱玲,崔朝军. 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2012(5):39-40.

[4]张小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 实验室科学,2009(4):99-101.

[5]张志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 黑龙江科学,2015(6):102-103

第3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心理安全;安全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09-04

一、引言

在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中,安全管理工作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和重要性。在高校连年扩招以及部分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许多高校的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不但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和投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传统的教学实验室相比,开放型科研实验室承担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双重任务,由于使用频率高,人员流动性大,配备设备贵重,数据资料集中,并且通常大量存放和使用化学危险品等,管理不善导致的仪器设备事故(包括操作人员不规范操作引起的损坏及运行中伤人、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的火灾等)、危险品事故(使用不当致实验者受伤、违规外携流入社会等)频繁发生,因此其安全管理工作日益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保证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如何使安全管理更加细致到位是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起因来看,事故的发生跟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否有效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有密切关系,并且和相关人员在特定情形下的判断、应变和沟通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非单纯的设备、技术或制度问题。自从美国的工业安全先驱海因里希提出了“海因里希88-10-2比例(Heinrich's 88-10-2 ratios)”的概念――即8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因素,10%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仅有2%是因为不可控因素――以来,研究者们达成共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1]。统计数据也显示,约有80%的安全事故都跟人的行动有直接关系,实验室安全事故也不例外,所有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都有可能形成安全隐患并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可见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超越精良的仪器设备、全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技术,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安全管理工作也应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来展开,而人的思维及心理主导行动,在科研开放型实验室这样一个聚集了各个层次的人才,又集中了各类危险因素,并承担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各类检查评估和参观展示任务的场合,应用工作场所安全(workplace safety)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估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心理感和行为安全水平,关注实验室的心理安全氛围,将对有效进行安全管理、增加团队凝聚力、提升管理和科研工作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对实验室人员的关注和要求,更多是以专业和技术资质方面的考量为主,很少涉及心理和心理安全方面的内容。大量研究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文献也都是从更新设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等方面分析,很少有系统地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针对高校开发型科研实验室人员的特点对安全工作进行分析和整理。本文拟从实验室中的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和实验室人员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两个方面对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这一特定的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工作场所安全包含两块内容,即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感:行为安全(如安全绩效),是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心理安全感是关于个体在工作情境中对于人际风险后果的感知,它是一个认知型的概念[2]。具体地说,安全心理学,研究的是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内容有:意外事故中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等;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身体条件、工作经验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的研究;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职业适宜性检查等。心理安全感,如上所述,是指一种人们能够在其中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氛围,即员工认为在表达自我时,个人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的感知,它可以影响个人的工作参与度和动机,当员工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安全感时,他们就会做出更高的工作参与[3]。以下将通过这两个概念,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二、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的内容包括:研究分析人们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岗位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状态,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安全防范措施。针对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人员流动性大,配备设备贵重,并且通常存放化学危险品等的具体情况,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整理出以下这些容易发生实验室事故的心理类型:

1.侥幸:出于对自身或环境的盲目自信,虽然明知某些行为可能造成危害,但仍然做出违反安全规定的举动,把保证安全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是形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例如,个别实验室人员因场地太小而占用消防通道堆放物品,认为只要不使用明火一般不会发生火灾,消防通道不一定用得上,但没有考虑到电路电器老化等也是火灾隐患;或为图省事一次性领入大量化学危险品存放,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些不损坏包装容器就不会出事,但没有考虑到化学危险品本身也有有效期限、包装容器本身也有老化等问题,实际上极易引发不必要的危险。

2.疲劳:包括体力上、心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疲劳。例如连续加班加点、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身体不适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疲劳。人在疲劳时,身体机能下降,感官敏锐度变低,应急和判断能力随之下降,容易低估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对突况的应对措施考虑不周,甚至出现严重错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3.省能: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寄望于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多的事情,虽然初衷无可厚非,但如果忽视了安全工作流程,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容易导致安全事故。例如,为保证人员安全,实验室为化学危险品操作了配备了专用设施,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指导流程,但个别学生或技术员在使用化学危险品时,为了方便,不使用指定的设备,不按规程操作,也不佩戴相应个人防护用具(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PPE)。

4.逆反:是一种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叛逆心理。由于安全管理中教育、沟通方式不当,不能使相关人员客观冷静地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而产生对抗心理,引发冲突,采取消极的态度或错误的方法应对安全问题。例如,为了保护操作者人身安全,实验室规章制度中对进入实验区的着装有严格要求,实验区域不允许穿短裤、短裙、凉鞋等以防因体表暴露而导致的化学危险品不慎外溢、泄露时造成伤害,但有时因说明解释不够充分,被部分实验人员视为对个人自由的不当干涉,和管理人员之间产生矛盾,甚至采取避开工作时段进入实验区的对策,增加了自身的风险。

为减少或杜绝上述这些不利于安全的心理状态,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上改进工作,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环境和氛围:

1.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及时校正和维护仪器设备,尤其是保证高使用频率的仪器设备正常运转,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导师或负责人应随时关注学生或技术人员工作量和心理压力,避免操作人员因工作压力,造成紧张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引发安全事故。

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注意区分不同实验人员的个性心理,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要进行安全准入培训,在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过程中,对仪器操作和危险品操作进行技术培训,有条件的可指定熟悉实验室环境和操作的技术人员或高年级学生对新进人员进行传、帮、带,并由管理人员随时巡视,通过再教育纠正容易发生危险的行为和习惯。

3.严格管理化学危险品,专人保管、按需领用。对初次领用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指导,使其能够在发生污染、外溢/洒等意外时及时正确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实验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影响。严格管理还能有效防范恶意外携而导致的社会不良事件发生。

4.通过对实验室环境的设置,不断从外部强化安全教育,例如在实验室的污染区、化学危险品储存区、消防逃生通道等张贴数量足够的醒目标志,配备充足的安全设施,如消防用品、洗眼喷淋装置、急救箱等。在每一台仪器设备前张贴安全操作规范,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和化学危险品泄漏演习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监控设备确保工作处于有效的监督审查状态。

5.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可尝试多种途径和多种宣传方式。除了常规的集中学习、个别教育,也可以通过发送微信、开发测试安全知识的移动端软件,或不定期举行一些安全知识趣味竞赛,使安全知识更加容易获得。此外,鼓励不良事件无责呈报,对主动消除和上报安全隐患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使安全操作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安全操作成为相关人员内在的动机,形成大家共同维护实验室安全的氛围。

6.由于实验室岗位的特殊性,在招聘和选拔员工或安排工作岗位时,也可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量(职业适合性检测)进行初步筛选,如:将具有事故倾向性格的人员调离有危险的工作,谨慎选择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人员,将具有亲和力、擅长沟通的人员安排在培训新人或经常需要沟通交流的岗位上。

总而言之,在一切的生产、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提高人员的安全素养,能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为安全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三、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人员的心理安全感

在利用安全心理学原理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和建设的同时,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心理安全感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起到巨大的影响。波士顿大学William Kahn教授提出,心理安全感能够促进人们对工作的专注。而且,在一个已经形成了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的团队内部,成员们的心理安全水平更高,更容易提出质疑[3]。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相关人员包括了管理人员、本校师生、客座研究人员、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各种来访者,不同的人员需求和目标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差异。管理人员比较熟悉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专注安全管理和制度维护;专职技术员熟悉特定仪器的操作、实验技术、试剂性质等,更关注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和实验流程的正确性;学生和研究人员可能更清楚研究课题的背景和设计思路,关注实验结果和预期的差异,但不完全了解实验室的各种规则和注意事项,不了解实验室的仪器环境。所有这些人之间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安全的氛围,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为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但心理安全感不是靠命令或规章制度能够建立或改变的,而是通过不同岗位的人员之间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各个团队的领导模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贯穿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以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之间的关系为例。理想状况下,管理人员以理为主,以管为辅,更多时候致力于各种流程和规范的建立、维护和改善,并不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人员实行从头到脚式的管理;而实验人员在一个井然有序、规范清晰、各种资源使用都有明确流程的环境下开展研究,除非遇到突况,也不需要和管理人员进行太多额外的沟通。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管理人员日常忙于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和突况,对制度和流程的整理往往限于年终总结或应付评估检查,许多时候并不乐于处理额外的意见或批评。实验人员中,有些过于谨言慎行,由于担心在资源使用上被“卡”,对管理人员敬而远之,即使被征求意见,也只说优点,不提缺点;也有一些完全不理会规章制度,做事随心所欲,遇到问题再去搬请导师/科室负责人出面协调。这些都是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不利于在实验室营造开放沟通的氛围,也不利于研究的开展。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准入培训、日常指导等工作营造开放沟通的氛围,表明愿意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的态度,实验人员需要明了一切规章制度目的都是调整人际关系,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制度本身也可以不断改进。在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之间应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为建设心理安全的氛围,领导,特别是中层领导,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一个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中,通常存在多个不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组,由各自课题负责人领导,管理人员又另成一组,由科室负责人管理,对上一级管理部门负责。这些科室和课题组负责人对实验室心理安全具有最重要影响,他们决定着实验室内各团队相互交流的基调。当遇到安全问题时,如果负责人的态度是支持性、指导性的,团队成员就会感到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会更倾向于建言献策。相反,如果负责人的态度是否定性、惩罚性的,就会降低团队成员的心理安全感,阻碍成员们的合作和贡献。为了提升心理安全水平,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团队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在团队内部,负责人应鼓励大家有错误就呈报,鼓励每一位成员提供自己的见解,并表明尊重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意见,感谢团队成员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不同的团队之间,课题组和管理人员之间,也要形成友好合作、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养成及时沟通的习惯。从而在开放实验室内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并有利于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相反,如果相关负责人行为专制或者过度防御,容易导致实验室整体心理安全感下降,影响团队内部成员以及各团队之间分享观点,更不用说检查或上报错误了,这种情况下,一些事故隐患或不良事件会在当下被掩盖起来,并逐渐叠加,形成越来越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最终爆发事故。为避免为这样的情况出现,可通过以下这些措施,建设心理安全的环境。

1.负责人通过参与具体的研究项目或安全工作,使自己易于接近,以此鼓励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和交流。由于有负责人的参与,当团队成员遇到具体的困难或问题时,他们更容易公开地说出来。切忌负责人高高在上,以对团队成员发号施令的态度行事,造成隔阂,不利于相互之间沟通交流。

2.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负责人如能公开承认面临的困境,而不是试图掩盖或直接无视,并表明虚心求教的态度,更能鼓励团队成员提供专业知识、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3.对待失败或错误,负责人要从建设性的、富有成效的角度和相应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勇于担责,而不是推卸、批评指责。通过表明宽容和积极的态度,鼓励大家正视错误和失败,并从中学习,提炼出经验和教训,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可整理成文用于案例分享,以利于问题的解决,走向成功。

4.积极地看待失误不代表放弃问责,事实上当发生过失行为时,负责人越能及时划清责任主体,团队成员越能感到心理安全,相反,对危害安全的错误行为不加处理,只能增加成员的侥幸心理,不利于团队心理安全建设。所以当涉及安全管理的流程或仪器有任何疑问时,决不能忽视不管。同时,当必须处分某人时,应向大家清楚地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并让大家知道,这是一视同仁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会理解这是为了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标的必要措施。

5.邀请参与:无论在管理人员还是各课题组,都有定期举行例会的习惯。在这类会议上,让团队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更有利于分享个体成员所拥有的有价值的、原创性的知识。

6.在许多情况下,因为担心批评会带来负面作用,团队成员们会尽量避免互相批评,尤其是针对负责人进行批评。为避免这种情况,既可以鼓励大家使用直白的语言,也可以在必须表决或征集意见的时候,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四、总结

参照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每一起工作场所发生的严重事故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可见:事故的发生都是多个隐患和漏洞的叠加;同时,如上所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实际操作层面,再先进的设备,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无论是利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还是努力建设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心理安全,都是为了提高相关人员行为安全,减少安全隐患,支持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品质。目前,随着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实验室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室的硬件、制度、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但近年来实验室相关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涉及到消防、化学危险品泄漏、生物安全事件等多个方面,并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从更新设备、健全和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和加强安全教育等角度分析问题,也有少量从行为安全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但针对相关人员在开放实验室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安全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4-10]。人的心理活动对工作表现的影响极大,在实验安全工作中,与其说相关人员都与设备、试剂、实验对象等物打交道,还不如说都是在与人打交道。因此,在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注重对相关人员的心理情感的认知和协调,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气氛,不仅可以激励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科研和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也是实现安全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充分认识和掌握安全心理学和心理安全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能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作用,为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良好的环境,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http:///wiki/Herbert_William_Heinrich.

[2]Amy Edmondso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3]Kahn,W.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4):692-724.

[4]郑东伟.构建学生安全员参与的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4,(12):169.

[5]刘霞.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2015,(1):154-156.

[6]黄飞,张慧风,胡立双,赵海霞,胡双启行为安全管理在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30-236.

[7]任颖.模糊综合评价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186-190.

[8]应窕.浅谈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建设和管理[J].山东化工,2015,(44):111-113.

第4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风险源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54-03

1 引言

教育部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中明确指出:“实验室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之一,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验室应成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和科学启蒙园地。”

近年来随着教育装备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大城市中小学普遍建立计算机实验室,且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或已经实现网络化教学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学校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等需求。

计算机实验室发展的同时,对管理、维护特别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也提出新的要求。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面临的问题一般表现为“三多三大三易”:设备多,软件多,使用人员多;使用人员流动性大,耗电量较大,管理维护工作量大;病毒容易传播,设备及电路容易老化,个别设备损坏容易被忽略。同时,计算机硬件及周边设备对环境的洁净度、温度、湿度和防电磁干扰都有较高的要求[1]。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实验室的工作在中小学中重视不够,管理者往往更注重硬件设备的扩充,而忽视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管理方法制度落后,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的情况多有存在。

本文试对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探讨导致这些风险的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2 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安全风险源识别

识别风险源是任何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风险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h境污染 计算机实验室人员集中,机器集中。人的呼吸和计算机设备的运转释放的气体会在空间有限的计算机机房内滞留并产生污染。此外,计算机实验室内学生吃零食、抽烟的情况亦有发生,由此产生的食品垃圾、水、烟蒂和烟灰等,会严重影响实验室环境卫生,进入电脑键盘、显示器、主机以及地板等部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易带来设备安全运行隐患,缩短使用寿命。

失窃风险 计算机设备价值较高,设备内部各板块的分离、高集成度和无螺丝化的发展趋势更为盗窃提供了便利[2]。除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盗窃外,计算机实验室还可能面对部分学生拿走鼠标、键盘和硬盘等部件的风险。一旦失窃,不仅造成实验室的财产损失,影响实验室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造成技术和资料的外泄[3]。

火灾风险 计算机实验室用电负荷较大,超负荷运行、电源线路老化都容易产生火源,为清洁而设置的隔层地板、窗帘等室内附件则是火情蔓延的介质。此外,在机房内吸烟也是火灾隐患的源头之一。

硬件损坏 实验室中计算机硬件损坏的原因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外部可能是因为实验室长期电压不稳、设备损坏导致的突然掉电,或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内部则可能是实验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操作不当,违反有关规程,从而造成计算机损坏。

软件损坏 软件损坏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实验人员安装或卸载软件系统过程中操作不当;学生在实验室中使用移动设备,带来很多感染病毒;学生随意访问恶意网站,导致机器感染木马和病毒;还有个别好奇心强的学生把实验室的保护系统作为攻击目标,利用各种方法解开硬盘保护,设置BIOS密码、更改系统配置、破坏注册表等,从而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使用。

3 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分析

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部分中小学的实验室处于从属地位,管理层及师生对计算机实验室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对实验室使用和管理者的安全教育存在很大不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度性的、充分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3]。

由于认识不足,一些中小学根本就不开展针对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即使开展,也是内容贫乏、形式单一、考核要求不高,远不能达到教育培训的目标。安全教育不足的消极后果必然是师生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一方面,中小学校的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差,工作消极,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实验室的使用者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导致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故障率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4-7]。

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 由于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很多中小学都缺少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缺少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如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安全管理工作只能由行政人员兼任;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的指派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指定,甚至安全员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负责哪些内容;一些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生搬硬套,缺乏考查和论证,容易与实践脱节,还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制定,内容不够严谨、细致;一些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沿用很多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更新或修订[8];或对已有的安全规章制度不执行或选择性、应付性执行,导致安全隐患日益增加。

实验室建设中存在安全隐患 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学校在建设计算机实验室时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实验室的布局与设计缺乏完善的评估和论证,使得建成的实验室利用率低、扩展性差,各方面设施不够全面,从而为改建、扩建带来难度,也埋下安全隐患。还有一些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是由教室或其他用途房间改建而成,有些房屋设施陈旧,线路老化,且改建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消防、环保等安全条例,导致安全隐患多。此外,一些学校对安全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足,必备的安全设施缺失或者陈旧,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提高[9-10]。

实验室管理跟不上发展 中小学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等问题[9,11-12]。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都很快,这不仅要求实验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也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很多中小学对这一问题、对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人才配置不足、管理体制落后、奖励与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都会导致实验室管理及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4 加强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加强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培训 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为98%,这说明人作为参与实验室活动的主体,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因。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行为的管理,除了通过规章条例进行约束,让参与者本身具有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动,才能“防患于未然”,让安全事故从源头上得到遏制。

理顺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中小学应在全校层面明确计算机实验室相关主体的责任,避免责任人交叉、责任人缺位、责任不明等问题。主要领导对全校安全负责,负责统筹安排学校的安全工作,确定安全管理和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批准实施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实验室主任对本实验室安全负责,负责执行学校相关安全规定,指定安全检查员,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整改漏洞等;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负责定期检查设备使用情况,确保实验室门窗、水、电等设施的安全,做好安全记录,及时上报安全问题等。同时,要设立以安全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管理岗位,安排专人负责,而不再依靠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职负责。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及时排查安全漏洞 开展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和抽查工作是有效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手段之一。首先,中小学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检查的内容包括规章制度是否齐全并上墙,安全责任制是否健全,是否有应急预案,安全问题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有相应的操作规程,消防器材配备是否合理,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实验室卫生状况是否达标,等等;检查的形式包括安全负责人的日常巡查,实验室内部自查自纠,部门经常性检查,学校全面安全检查,各学校间交叉检查,教育部门定期抽查等。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责任意识,促进安全氛围的形成。

加强实验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 转变观念,重视实验室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和给予实验室人员在人才培养、待遇、科研立项等方面同其他人才的同等待遇;完善实验室在职人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专职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应面向不同层次的实验室人员,并重点解决中小学实验室队伍中部分职工学历较低或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明确责任、择优聘任,鼓励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实验技术、安全教育方式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制定和执行考核评价体系,设立安全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将安全管理考核评分结果与职工的业绩考核、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及时补充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为验室队伍注入活力。

借鉴成功经验,加大科研力度 目前,实验室安全已逐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成果。我国中小学校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应积极利用现有的成果,在技术层面,更新知识水平,采用计算机安全的新技术,消除不安全因素;在管理层面,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推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大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研究力度,建立符合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和监控体系。

5 结论

计算机实验室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安全、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风险源的识别和安全对策研究能够对症下药,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风险,完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更规范、更高效地做好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仍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覃毅.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1):62-64.

[2]夏玉宏,孙玉珂.论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3):121-122.

[3]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81-84.

[4]谷长栋,房迪,王育萍,等.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78-180.

[5]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3.

[6]吴林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10-11.

[7]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81-84.

[8]赵赤鸿,武桂珍.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浅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3(3):321-323.

[9]张定贵.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18):51-53.

[10]王枫,严加平,竺建伟.上海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现状调研[J].上海教育科研,2016(1):44-49.

[11]赵旭.关于中小学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1):186.

第5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近几年来云计算已在IT行业中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其虚拟化技术和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可用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本文是继发表在《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杂志中《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优势分析》一文之后构思的关于研究云计算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文章,目的是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

目前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利用何种新技术、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1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部署

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采用资源集中部署和平台集中管理技术,并在虚拟化资源池的基础上建立的计算机实验室。对虚拟化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实现云存储、虚拟化、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以及在线学习等多种功能,从而实现多层次和多种类实验支持。

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所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都是在云端运行,学生和老师只需通过使用计算机和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连接到云端就可以获取相应的资源或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这些终端设备不用安装相应的软件,只需要能通过浏览器连接到云端即可,这些终端设备也不需具备很高的硬件配置,只需要能连接互联网,并且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输入、输出功能即可。在云环境下机房管理员只要对云进行管理,在云端对相应的服务进行快速配置,这种集中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地减轻房机管理员的工作量。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实验室架构图,如图1所示。

2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实验室的架构

1943年,IBM董事长托马斯・沃森自信地告诉人们:“我想,五台计算机足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这句话在云时代将得以实现。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将不再是购买足够量的独立的且配置很高的计算机,而是在云环境下进行建设当前时代下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

建设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我们不需要把软件和数据放在本地计算机中,而是将软件和数据都放在云端,由云数据中心提供软件和数据存储等服务。用户只需要订制所需要的云服务,登录后就可享用订制的服务。根据云计算的三个服务层次,并结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2.1 虚拟资源池

虚拟资源池是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把相同类型的资源构造成“同构”或是近似“同构”的虚拟资源集合。虚拟资源池可以有效地屏蔽掉物理资源的复杂性,实现将物理资源转化为逻辑资源。此外,虚拟资源池还可以通过调用整合过的物理资源来实现降低维护管理的复杂程度有效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目标。

2.2 物理资源层

物理资源层是具备物理意义的资源(如计算机、通信线路和存储器等)集合,把这些资源集合联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云计算环境中,需要共享的资源主要有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当中,所需要共享的物理资源有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存储设备和路由器等设备。云环境也是通过这些物理资源共同构成的。

2.3 云客户端

云客户端是能够为云计算应用的相关用户提供了规范的、统一的接口,在云客户端中,浏览器(如IE浏览器、Firefox浏览器和Safari浏览器等)最为普遍和常见,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云客户端便可访问云中的资源。云客户端对于系统的硬件要求不高, 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中,只要将云客户端安装在每一个实验室的计算机终端设备中即可。

在云环境下,我们可以在最低硬件配置的本地终端机器的环境中实现对云平台中的资源进行访问。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大型数据库系统(如“Oracle”或“Sql”数据库)进行调用时,学生可以通过云客户端来安装这些程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使用云客户端把自己的作业进行有效的存储,需要时可直接登录即可下载或者继续完成已存储在云客户端的作业。

2.4 云管理层

云管理层的主要功能如下:云资源管理(对虚拟资源池中的虚拟资源进行管理)、云平台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登录验证管理、网络安全管理、访问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和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负载均衡管理(按照一定的策略并根据资源的状态进行负载均衡工作,主要包括任务调度和进程迁移等工作)和云数据管理(主要完成通过对云中的用户数据、实验数据、资源数据、软件数据和系统数据等数据进行加密和处理工作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3 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管理、设备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规范。建设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既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并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大容量存储空间。把云计算技术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整合的高校计算机等硬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出版社,2010.

[2]姚琨.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优势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5):201.

[3]许元朋.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计算机类实验室建设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报,2014(03):84-86.

[4]杨龙军,陆洪毅.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计算机硬件远程实验室实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2):72-76.

[5]张趁香,朱旦晨.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案优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05):28-30-35.

第6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内涵;创新途径

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设置的科学合理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的影响着实验的建设以及相应的投资效益的发挥,并且对于实验室的工作管理人员积极性以及管理质量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实验室应该对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保障实验室能够达到管理的目标。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我国的发展做贡献。为了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培养创新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就需要创新,实验室需要具有创新理念的实验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应的教学以及管理,以此才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高校实验室应该为实验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水平,保障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管理思想没有与时俱进

当前,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是充分的强调目标管理以及量化管理,以致于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很少关注人的需要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认为管理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没有形成相对平等的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实验室队伍不稳定现象的发生,从而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速度以及创新的整体水平。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生时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这样也会影响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协调发展。

2.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高校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机构,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其功效,当前高校实验室重复建设严重,人员分散,投资效益比较差,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教研室和实验室相对来说是独立的,不利于实验室教学的日常管理,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和适应高校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需要,应该建立高效的实验室工作管理模式。

3.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效实验室相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其制约着实验室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高校落后的设备建设以及缺乏相应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能够很好的为实验室的发展做贡献。实验室缺少相应的管理新机制,对于管理人员的缺少相应的关怀,这样就会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会影响到实验室管理的质量。

三、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有效措施

1.人员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了充分的调动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人员少,相应的工作量大的时候,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对面临的情况有一个很深的了解,使其明白想要改变现状只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实验室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以实验室的发展作为努力的目标,大家应该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一边,将实验室未来的发展作为自身要努力的目标,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共同的将相应的工作做好。

2.实验教学队伍的创新

当前时代的实验教学只是依靠某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其需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学队伍来共同努力,有效的配合才能够将实验室教学工作做好。所以就应该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学队伍,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从中地到快速的发展,将实验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实验室项目建设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建设实验项目的同时,还应该组建实验室教学的团队,以此来共同的努力,促进实验室工作的良好顺利进行。

3.设备仪器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了保障实验室的一起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应该对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按照实际使用的情况,建立相应的设备仪器管理统计的项目,对于设备仪器的使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提升设备仪器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以此来适应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4.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

实验室工作的前提就是安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就会被忽视,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建立安全第一的责任制,明确好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应该先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让其能够了解到实验室相关的安全事项。对于实验室内的设备和仪器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检查和维护,保障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故障。

总而言之,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应该按照上级相关的规定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以此来提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校良好的发展。

第7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

1实验室安全内涵及安全教育的要素

安全从最开始的应对危险环境的经验之举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安全科学创始人之一张潜提出安全的科学概念是: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人体、安全设备和安全社会构成了安全3因素,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构成安全的4因素。虽然研究者不断对安全要素进行修正,但其构成基础都是基于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几个基本要素[3]。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后的损失[4]。实验室安全也是一门科学,它重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保障师生员工的实验安全技术,以及研究教学科研中实验风险所导致的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止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5]。高校实验室药品种类多、设备复杂、参与人员范围广、层次不同且流动性大,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护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6-7]。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事故的成因入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和物2方面原因引起的[8]。博德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9]。根据高校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从最根本的人的要素出发,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指导安全学习和安全行为。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并利用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的传播[10]。安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物,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试剂、仪器、设备、机电、环境等,也要着眼于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的安全理念、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11]。通过将安全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员工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之树立牢固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良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行为方式。

2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比较

2.1国外实验室安全教育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开展较早也相对成熟。现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制度和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其安全教育特点。

2.1.1重视程度高,法律法规相对完善

欧美高校不仅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与具体的要求,还建立许多规范的安全培训机构,对安全培训严格监管。20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普遍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开设安全类工程专业。1938年纽约大学成立了安全教育中心,率先创立了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英国是推行国家职业安全健康考试制度较早并较为系统和先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10]。

2.1.2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欧美高校中一般安排具有安全专业知识或者经验的人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授直接负责本课题组实验室的安全,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并承担主要责任。

2.1.3安全教育培训课程种类多

欧美一流大学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丰富。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实验室准入培训,并设计不同组别或者主题的培训内容,准入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公开、自主选择性强。例如哈佛大学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辐射安全、危险品运输、机器工具使用培训等。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发了74项安全培训课程,也分为化学、生物等不同的主题。

2.1.4教育形式多样

欧美一流大学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普遍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准入教育形式有网络培训、课堂培训和实验室现场培训,剑桥大学安全管理部门职业健康安全服务一年拟提供26次培训,包括2次网络自学,24次面授。

2.1.5安全教育管理比较严格

欧美高校不仅实行了严格的培训和准入制度,还非常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环节加入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例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将安全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2],而在剑桥大学的学生手册中,有专门关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介绍。

2.2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

19世纪60年代,西安矿业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安全相关专业,但此后,安全专业的教育规模一直未能扩大,直到1983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仍只有4所[10]。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13]。

2.2.1教育和管理重视程度低

我国很少有高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并且大多数安全教育课程也仅仅是在院系层面较分散的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完善的体系。学校对安全教育缺少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育缺乏全过程的跟进和管理[14-15]。

2.2.2师资和教材资源不足

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安全课程的主讲教师,而开设安全课的高校,师资队伍也多以兼职为主,学生对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师资的评价远低于其他课程[18]。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覆盖面及深度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16]。

2.2.3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很少在人才培养的层面对安全教育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能力的阐述。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掌握消防知识等显而易见的安全知识上,没有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认识。

2.2.4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缺乏融合,课程结构不清晰[17]。同时,我国安全教育课程中工程技术方面课程较多,各行业通用知识较少,课程方案在不同院校间差异较大[18-19]。

2.2.5教学方式不灵活

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20]。同时大多数安全教育以理念灌输为主,学生对未知危险和隐患缺乏实际体验。

2.2.6对教育效果评价不够

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实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但是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安全教育进行跟进和效果评价。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教育,需要长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

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通过国内外安全教育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基础薄弱,还不成体系,在众多方面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水平进行整体提升,构建起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3.1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结合安全的本质和要素,以及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3.1.1人本理念

安全的主体是人,安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人的思想意识直接相关。因为界定安全与否的条件是人的身心状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因此安全教育需要从人的思想观念出发,使之有明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全教育需要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以此为基础指导其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3.1.2学科交叉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由于安全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事故的发生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事故的安全科学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属性[4]。安全教育涉及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注意安全通用性知识的提取。

3.1.3信息量大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理论繁多零散,信息量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安全知识有清晰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同时由于安全知识的属性不同,对于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定要采取差异化教学,利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1.4全程化

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培训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和教育,因为每一种设备或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安全隐患,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搭建起安全教育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

3.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安全教育体系是指将保障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要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1]。但是对于体系的组成要素,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并没有清晰的阐述。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想、内容、保障、运作和评价5要素[22],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领导、制度、内容和环境4要素组成[23],也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保障和评估5要素组成[21]。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看法,以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与管理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6要素,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效果评价和组织管理这6个方面融合起来,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3.2.1教育目标立体化

造成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员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缺乏。鉴于安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更是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实验室安全怀有敬畏之心,有意识地提高安全素养。因此,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与防护技能、安全意识与价值观3方面进行立体化设计,培养出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安全技能、较高的安全素养于一体,具有完整安全人格的人。

3.2.2教学内容结构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安全教育应该设计系统的课程结构,使其便于教学和管理。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成通识类与专业类,还可以根据安全的要素对安全知识进行主题或者模块分类。无论哪种分类,都需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课程内容单元短小精悍,便于自由组合。同时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3.2.3教学手段信息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种类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该保证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将MOOC等在线教育方式[24]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25],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设计成虚拟现实,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探索,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的掌控能力。

3.2.4教学资源多元化

由于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将校内具有安全经验的教师集合起来,开发适合本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形成设计型资源。同时充分结合社会力量,聘请具有安全经验的专家,引入成熟的教学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MOOC网站,形成应用型资源,构成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集中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2.5教学效果可视化

因为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受教育者范围广且层次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开发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既可以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又可以直接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跟进与管理,将教学效果可视化,为教学评价改进提供依据。

3.2.6教育系统平台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构建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服务和管理,打造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将教育涉及的人、事、物都进行有机的管理,才能够实现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育体系的有效性。

4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是教育的核心,没有课程就谈不上教育。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具体设计和推动,带动安全教育整体发展。

4.1课程内容设置

4.1.1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可以从安全要素中人的要素出发,设计不分专业、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从学校层面整体设计,包括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危险源识别、技术安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性。同时从安全要素中物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过程接触的危险物质不同,因此安全教育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各个专业,形成专业类课程,比如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其次,安全课程又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课程又可以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知识类侧重理念的学习,技能类侧重实操教学,素养类侧重安全价值观的塑造。素养类课程可以有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安全产业与经济等。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可以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分类,这种课程结构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构建起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够判断每门课程的性质,方便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

4.1.2学习方案

将安全课程内容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教学方案、计划学习内容和学时要求,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整体,每个学习者都学习一定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鉴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复杂性,为了使学生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学时,明确必修的课程数量和类别。比如通识类的可以在知识类、技能类和素养类至少各选择1门,至少选够4个学时。专业类的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重点选择技能类的课程,也至少选够4个学时。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学生所做的科研实验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每个实验室也应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设计4个学时。这样可以从学校、院系、实验室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而课程时长也保证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除此之外,在规定选课要求的时候,需要因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安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工作人员。比如对教师来讲,不仅需要学习安全知识,还需要学习安全管理,对于在实验室进行较多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其实践性更强,需要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

4.2教学模式的设计

较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方式进行输出。在安全教育的每个过程环节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平台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别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同时满足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学习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4.2.1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混合

可以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原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线上课堂传播。线上课堂可观看视频、PPT课件、论坛信息、线上测试、线上实时视频会议、线上提问、线上教师答疑等。线下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传递安全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实操性强的培训课程。线上教育方便知识的学习,线下学习方便技能的训练和素养的培养。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增进交流,从知识、技能和素养多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4.2.2虚拟现实与真实场景教学相混合

虚拟现实的课程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实验和操作环境,增加安全技能,增强安全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可以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成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适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可以有:危险源识别、安全事故的教学、危险设备操作、消防应急演练、急救与应急处理。但是也需要注意利用虚拟现实时,学习者在对同一方案进行操作时,每一次出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定式思维,面对其他复杂环境判断力降低,因此需要将真实场景的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对操作简单的实验可以采用真实场景的教学。

4.2.3网络平台管理与教师监管相混合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跟进的教育,需要对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价。安全教育需要将教师传统的监督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在线学习的学习者,可以看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习的完成度、测试结果、对某门课程的重复学习率等,对在线学习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开发在线教育平台管理系统,可以集成安全教育学习资料、网络考试系统、学生的学习记录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模块,在安全教育的每个环节做好管理,为安全教育顺利贯彻做好保障。

第8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实验室 安全管理 硬盘保护卡 虚拟机 ftp服务器

随着高等信息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到各高校。高校计算机网络机房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的扩大。主要承担着学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设计上机和学生的自由上机任务。因此,良好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促进学校教学现代化的进程,可以为管理人员减少很多繁琐的工作,提高机房的利用率,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

1 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重视机房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而事实上机房管理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计算机机房管理牵涉面广,技术难度大,事务杂,许多机房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较大,包括机房的日常软、硬设备维护,网络故障排除,机房的防火、防盗,学生日常上机安排等等。而且各个实验室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不统一,安装软件的版本不统一,这就要求机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维修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排除故障。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必须努力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素养,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掌握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1.2计算机设备遭到损坏的问题

1.2.1自然损坏

首先,从高校的近年来的情况看,生源扩招严重,而相应的实验设备配给严重不足,导致计算机实验室大部分都是满负荷运行,因此机器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一般机房总会不固定地出现几台计算机处在维修过程中,计算机的软硬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

1.2.2使用不当,人为损坏

机房计算机安全管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也难免出现人为损坏。具体情况主要是:有些学生上机时暴力操作,导致键盘鼠标损坏;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导致机房病毒泛滥;学生有意或无意使用删除命令、格式化命令、修改c m o s参数或注册表,极其容易发生文件被破坏而导致系统崩溃;对网络感兴趣的学生喜欢改动windows的设置,如修改网络的配置和标志,导致机房的局域网发生故障;污染机房环境或导致计算机短路;私自移动机器,将计算机碰坏或将硬件碰松。

2 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安全系统的机房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前提。计算机实验室在管理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员、设备、财务、安全等,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教师守则》、《学生实验操作守则》、《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实现对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使他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规章制度应上墙且置于明显之处,并认真进行学习,切不可当作一种摆设。随着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以下常规工作必须坚持:(1)要认真填写工作日志,教师要认真填写上课纪录。(2)学生上机时须按学号入座。(3)机房应保持整洁有序。(4)学生须遵守机房制度,爱护机房财物,严禁私自移动机器,对恶意破坏机器设备、危害机房安全者,将追究其责任。(5)机房内的公共设施、不准带出机房,不准挪作它用(6)机房内必须注意防火防电,课后必须断电,关好门窗。

3 提高计算机软硬件安全管理与维护的手段

3.1 硬件方面

制定周密的硬件检查与维修计划,每天都要对实验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查清故障原因,及时处理解决,如须更换部件,及时上报申请购买,是并做好相应的维修记录,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转,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计算机防盗应给予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硬件设备丢失情况时有发生,应提高警惕,加强防盗安全管理,最好在实验室安装电子监控设备,以不出现盲点为佳。对于计算机等箱式设备进行加锁管理,将鼠标线、键盘线显示器线等连接线路一并锁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不允许擅自动用设备,并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同时做好上课记录登记,完善工作日志,为将来.信息查询提供参考依据。

3.2软件方面

3.2.1系统维护

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超快,配置越来越高,硬盘保护卡必须配备,也称硬盘还原卡,是在计算机内插入一块硬盘保护卡。它可以让电脑硬盘在病毒、误改、误删、故意破坏硬盘的内容等非物理损坏的情况下,恢复到最初的样子。它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放在被保护的分区内,支持多盘保护;具有网络对拷功能,开机自动连线来完成网络对拷及ip自动修改功能。我们只需做好一台电脑的系统,然后通过网络对拷的方式就可以轻松的将机房内所有的机器系统都完成。硬盘保护卡在学校的网络机房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基本上达到了“一卡无忧”的目标,极大的减少了机房的维护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杜绝了学生在机房使用自带的u盘或者登陆有病毒的网页等情况造成维修维护机器中毒,或误操作等出现的问题。

3.2.2针对多个操作系统的安装、维修维护实验课的安全管理

我们可以在虚拟机中进行破坏性比较大的操作系统安装、维修维护实验。

由于虚拟机对应的仅是真实主机上的一个文件,在虚拟机中进行的任何操作都不会破坏现有的硬盘分区和数据,这保证了原系统的安全。我们在现有的操作系统上安装上vmware workstation 6.0虚拟机软件,生成一个虚拟机,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与真实环境几乎相同。学生可以对虚拟机硬盘进行格式化,安装系统,进行相关配置cmos参数,网络参数。在ftp服务器上提供各种操作系统的镜像文件,包括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redhat linux 9等操作系统镜像文件。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安装时可把这些文件下载到本地硬盘,通过虚拟机的虚拟光驱装载镜像文件来安装操作系统。虚拟机里的全部信息只包含在宿主机的一个文件夹里,所做的任何操作对宿主机都没有影响。

3.2.3作业的管理

对于高校网络机房,经常需要大量的文件传输,由于windows xp提供的共享数目只有十个,而且共享时不好控制权限,因此在网络实验室必须架设一台文件服务器,一般采用ftp的方式对文件进行传输。

serv-u是一种在windows中被广泛运用的ftp服务器端软件,安装方便,设置简单,硬件设备无需特殊配置,从实验室中任意指定一台机器,在原有的windowsxp系统上安装即可。并直接把对ftp的访问设置成快捷方式放到桌面,即快捷,又提供了人性化功能。用户在网络上的任何一台pc,利用快捷方式通过ftp协议与服务器连接,进行文件或目录的复制、移动、创建和删除等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并且可以在一台机器上设定多个ftp域、限定登录用户的权限、登录主目录及空间大小等,功能非常完备。比如设置一个ftp服务器,将教师和学生的文件分类存储,并设置适当的权限。满足师生的上传和下载。限制学生用户的权限,学生用户对于教师的目录,只可下载,不能修改、上传;对于学生目录只可上传,不可下载,这样可实现下载教师资料、提交作业又防止作业抄袭。对教师用户设置有相对多权限,利用ftp服务器可分发教学资料,收集作业。

3.2.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能提供如屏幕广播、远程遥控、屏幕日志、声音广播、双向对讲、多人会话、网上聊天、屏幕回放、黑屏肃静、锁定电脑、点名签到、消息、文件等功能,使教学更直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实时传送教师或某个学生的电脑画面到某组或全体学生的电脑屏幕上,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还可以让某个学生进行示范,效果比用投影仪演示更好。

3.2.5网络控制与病毒防护

现在大部分机房都具备访问internet的功能,试验室管理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路由器的设置来实现对外网访问的控制。可以将教师机设置成允许其永久访问外网,而学生机则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实时调配。对于病毒的防护,即使安装硬盘保护卡,系统中也要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更新病毒库。补全系统漏洞。

总之,网络计算机环境实验室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笔者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浅谈了网络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借鉴与学习其他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使高校网络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为广大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艳华.计算机机房的科学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9(3):55-56.

[2]张杰. 实战多操作系统与虚拟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02.

第9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硬件实验室;软硬件;安全;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验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学科建设和教学工程正常运行的保障[1]。如何有效发挥实验室的积极作用,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和平台为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将是决定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功关键[2]。而硬件实验室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设备型号多、复杂度高和维护难度大等特点。科学规范、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与维护,以更好的使用状态服务于师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结合自身多年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管理经验,以我们学院的硬件实验室实际使用与管理角度,谈谈看法。

1硬件实验室管理内容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是要出效益、出教学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益。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复杂的管理会导致操作难度大,管理成本高[3]。因此,硬件实验室管理必须秉承科学、系统和高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微机、实验设备、投影、网络等软硬件的管理与维护,以及实验室使用人员、环境与安全管理等内容。

1.1软硬件管理

硬件设备管理与维护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能否有效运转,也影响着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软硬件设备的日常使用与维护,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目前我们学院建设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室内基本布局,如图1所示。实验室配备有31套实验设备,每套包含有微机、硬件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等设备。另外还安装有投影机、黑板等教学设施。配备储物柜,用于存放微机配件、实验箱配套的实验模块、示波器表笔、电子元器件等物品,方便取用。1)为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使用,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实验室采取定期维护与随机维护相结合的管理策略。定期维护是根据每学期的实验课程安排情况,选择课余时间对软硬件设备进行维护,时间固定,频率是每周一次;随机维护则是根据实验设备使用情况,对随时出现故障、影响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若条件不允许或者维护难度较大,则在其它时间进行维护。这种维护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实验设备数量比较有限、实验班级人数较多等情况。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故障率高、稳定性下降等问题,以及设备使用率高、实验学时增加等情况,都必须提高维护频度,尽量做到及时维护,以满足实验对设备的需求。同时,在每学期实验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大检修,对软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护。2)硬件管理维护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5]。实验室硬件设备有微机、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投影机、网络设备及线路等,这些设备都需要做日常维护,出现故障时要及时维修。微机除了做好各种故障的维修之外,需要定期对机箱内部进行除尘,以延长微机使用寿命,提高工作稳定性。实验箱的维修,是硬件实验室的管理难点,其具有工作原理复杂、维修难度大等特点,对管理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除了将故障的实验箱返回厂家维修、积极寻求厂家技术支持之外,还需要管理员能动手对实验箱常见故障进行维修,比如芯片、电源、模块的更换等,以提高维修和管理效率。示波器主要检查开机、标准波形、面板各功能旋钮、表笔是否正常等方面。万用表除了检查开机、表笔是否正常之外,需要注意电池是否有电、使用时间、有效期等方面的检查,避免因电池漏液腐蚀电路造成损坏。投影机每学期需要进行除尘维护,该项工作管理员可以进行,或者联系商家售后进行。出现投影显示效果模糊、画面暗、影响观看等情况,需要更换投影机灯泡。投影机注重科学使用和保养,避免长时间使用投影机,关机后待散热完毕后再断电。网络维护方面相对简单,定期检查交换机和网线,出现水晶头金属触点氧化,水晶头需要重新制作,提高网络可靠性。做好硬件维护维修工作之外,结合期末全面检修及下学期本实验室课程开设情况,利用期末时间申购备用件,以便维修时使用更换。常用的备件如微机硬盘、电源、键盘、鼠标等部件,实验箱用的电子元器件、芯片,示波器表笔等。3)软件维护实验室除了做好硬件维护维修之外,还需要做好软件的维护工作。浅谈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管理叶宗海(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332)

1.2人员管理

在实验室使用管理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新理念。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引进“人本管理”,其核心要素是“人”,它将“人”的创新能力作为其核心价值,把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当做管理的最高目标,注重“人”的发展[7]。实验教师、学生是实验室的主要使用人员,管理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和沟通工作,避免出现误解与埋怨。由于硬件实验的特殊性,实验教师需要用硬件实验室进行实验准备和备课等工作,实验员需要做好实验协助配合工作;实验过程中,辅助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做好实验指导工作。同时,硬件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实验室使用人员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学生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使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师生间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比如,要求学生实验时对号入座,做好设备使用登记,对恶意破坏、偷盗硬件等行为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对带食品进入实验室、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要进行劝告批评。

1.3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这项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责任重大。用电安全一直是实验室的重点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用电安全,管理员要经常检查线路、空气开关是否有破损、发热等现象,发现异常后及时联系电工维修。禁止学生操作电源开关,在相应位置设立警示标志。遇到雷电等特殊天气,暂时关闭实验室总电源,防止遭受雷击[8]。几年前在我院曾经发生过实验室被雷击事件,造成多台交换机和微机损坏。在实验室关闭前,确认所有电源均已断开,做到人走断电。定期检查窗户、防盗门是否正常,定期检查灭火器压力表和生产日期,保证在关键时刻能正常使用。由于硬件实验室安装有静电地板,需要注意地板有无塌陷、松动等情况。除了实验时要求学生严格对号入座、做好使用登记之外,还需要在学生实验结束时,检查硬件设备是否完整无缺。实验结束时,实验教师与实验员需要维持秩序,避免学生进出时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

1.4环境管理

实验室的环境问题是不应忽视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一是,实验室卫生问题,每周定期组织一至两次实验室大清理,做到实验室卫生整洁,这项工作主要是由管理员组织实验室使用班级和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二是,定期检查实验桌椅是否有损坏缺失情况,及时更换与维修,检查窗户是否会漏水、阳光照射等情况,及时报修与安装厚窗帘进行遮光;三是,定期检查日光灯、风扇、空调等设施工作状况,空调需要定期清理与加制冷液,确保实验室温度在合理范围,给师生一个舒适的实验环境,保障实验设备正常使用。

2结语

以上从软硬件设备、使用人员、环境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结合我们学院具体情况做了初步探讨。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管理,是一项严谨、细致和科学的工作,需要实验教师与管理员结合当前实验室发展形式,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结合高校自身实验室情况,总结适合的管理方式,以更好的实验环境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

【参考文献】

[1]曾荣华,罗一帆.探索综合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开放和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4.

[2]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271.

[3]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53.

[4]董爱武.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7.

[5]张文平.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问题探讨[J].煤炭技术,2012,31(1):252.

[6]宋京红,陈晓东,王军涛.计算机公共机房硬盘保护卡的应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20(4):16.

[7]刘凤泰.关于实验教学改革的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