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7300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开展已有十年了,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似乎还不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我和本校的其他几位历史教师以辅导高一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课题,以期尽快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高一年级确定6个课题作为研究案例:《关于兰州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走进西固清真寺》、《时期的兰州》、《兰州小吃不“小”》、《丝绸之路》、《临夏花儿》。课题来源是学生自报与教师推荐相结合,在课题资料收集、调查访问、撰写论文以及课题展示等环节,教师都积极参与,并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这6个课题在学校参评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之后我们对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的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真实想法,通过对他们的调查,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有所提高。

“学生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中,自己感兴趣占63.8%,受同学邀请仅占36.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研究性课题有浓厚的兴趣。“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大家讨论的结果仅占40.4%,老师提示占59.6%。说明学生在确定课题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76.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与平时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方式完全不同,仅有23.4%的学生认为方式差不多。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已感受到它与常规学习的差异。76.6%的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研究性学习,23.4%的学生用时2个月。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制约,开展一个课题难度大、周期长。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76.6%的学生家长不置可否,仅有23.4%的学生家长予以支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更多注重学生的成绩,对挤占学习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很难认同。

74.5%的学生认为完成课题比自己想的要困难,而25.5%的学生认为比预想要容易。说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准备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对学生是个很大的考验。85.1%的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认同,而14.9%的学生并不认同。说明较多学生已经认可、接受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85.1%的学生认可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开展的必要性,而14.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说明较多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协作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实践经验,因而比较认同。“你认为目前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存在哪些困难?”困难主要有:缺乏兴趣、家长不支持、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研究内容肤浅、没有足够的时间、经验不足(不会写论文)、搞形式主义。“你认为高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参与不积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认为是缺乏兴趣,缺乏经验与自主研究实践的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不够,不重视,时间不足,担心影响学习,小组成员不团结和家长不支持。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一、坚持学生自主发展基本原则。突出校本文化特色

坚持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过程设计均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并在活动中力求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尝试,自主探索,把“自动权”“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情境中探索。学生的发展变化正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当关注的核心素养,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在课程专题内容选择上必须突出校本文化特色,开发本土资源,坚持以校为本的教育情境与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课程理念。语文研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精神为目的,以开发符合本校学生和当地教育特殊需求的课程方案与资源为保障,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和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生存能力需求,所以选择的课题要适合学生的志趣,有利于促进其发展。

在《感受陇东道情皮影》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了解皮影、尝试制作并扮演戏中角色,在感受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在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观察、动手制作、扮演等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形成对本土文化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习惯,以“发现”为线索。“在做中学”

在发现知识方面,研究性学习应当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习惯,以“发现”为线索,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鼓励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而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则抓住契机引领学生发展知识、发展自我,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在现场观察、亲自制作、反复动手操作,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就是要突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就是要改变语文教学单一的纸笔手段从而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发展智慧。

在《感受陇东道情皮影》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过老师、皮影艺人、戏迷嘉宾的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和观察,对家乡的戏曲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课前积极走访民间戏曲艺人,积极收集皮影制品、寻找音像材料。教学活动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表意见积极勇跃,充满了对家乡戏曲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参与”是本专题研究教学活动的命脉,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开放的时空和自主展现才能的机会,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从而充分地感悟到亲历的收获,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乐趣。

三、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与情感变化。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审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与情感变化,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设法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分享学生的成就感。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觉、果断、坚毅、自律的良好意志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搜集过程体验与情感变化的形成性资料,注意在情感态度变化的前后对比中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审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因为形成审美体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体验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生发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对研究材料中所蕴含的美感的把握,是对研究材料的意象、意趣、意境、意识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审美体验具有陶冶情操、涵养气质、诗化品格、飞扬心灵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点拨、引领学生的审美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陇东文化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关文人创作、群众创作的歌谣以及建筑、绘画、雕刻、民间剪纸、刺绣等,都贯穿着人们对美的发现与创造,让学生鉴赏理解,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家乡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四、突出语文课程的言语实践特点,大力倡导交流合作和总结反思

在言语实践方面,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当突出语文课程的言语实践特点,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并提升听读说写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和学生相关的生活、自然、社会中的语文学习问题,研究过程所接触的是言语文本,研究过程所展示的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而成果又是学生的言语产品,如果研究性学习始围绕言语实践展开探究活动,就正好突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中学音乐;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特征,以学会学习为目的,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其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学生真正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来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创作欲望,锻炼实践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对于音乐专业技能技巧课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则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说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开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把钥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修定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

一、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1.通过研究来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学生在一起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地获取许多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了解到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于公元前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及时联想到在文学中所说的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甚至有同学提出中国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柳永的一些词——“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有所认识。

2.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潜能的开发

研究性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时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实践与经历,学生获得了各种丰富的体验,获得了大量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内隐知识,这种体验的积累会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

3.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

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构建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 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会在某些方面进行知识的积累,对有关信息进行关注,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具体到音乐课研究性学习而言,注重选题的趣味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首先考虑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哪个方面感兴趣,然后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设计具体的课题。我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的选题中就充分利用学生爱好流行音乐这一特点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另一种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两种都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进行课题实施中我将两种选题方法分别对学生进行了尝试。首先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尝试,因为在学习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产生了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所以学生才能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3.组织研究与实践体验阶段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研究性学习 障碍 对策

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障碍

1.传统的教学观念,扼杀了学生个性,阻碍了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进行。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的狭小范围,难以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特点,压抑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扼杀学生的个性,阻碍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2.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阻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师生距离,使得学生对老师有很大的陌生感。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作为主体走出课堂,面向生活,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传授”、“教导”和“接受”,因此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然而长期以来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还是政治教学过程的控制者,造成教与学脱节,教决定学,这种教师代替学生主体地位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进行。

3.老师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指导,以及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行。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不少政治教师的角色一旦定位,便会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政治学科的壁垒之中,不再或很少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往往涉及课内外、校内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因而政治教师仅凭政治科的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4.如何正确处理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地位,影响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进行。

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受高中会考、高考的牵制,只重视课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从动态角度引发学生追踪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感受创造的喜悦。研究性学习课程恰恰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生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如何建立研究性学习和高中政治课程的关系将直接影响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正常进行。

二、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1.必须转变观念,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做指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广大政治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针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分析热点问题,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政治教师要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指导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实施过程要依赖许多信息资源,并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关心现实,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不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尤其是注意涉猎科学、艺术、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4.摆正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位置,正确处理政治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关系。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求知欲 研究性学习

实际上,在数学教材中,存在很多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例如,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的证明、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等。抛物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理,直线倾斜角的探究,斜率的研究等都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教师可以以相关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己开展探究活动,在亲身经历中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的魅力。

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是以某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教导学生直接参加探究过程,逐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原本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完成了一章知识的学习,学到新的数学定理与公式后,就会面对新的数学问题。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实就是鼓励学生独立地找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内容,亲自感受数学情境,体验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学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能够为我们渗透探究式学习服务,有助于为研究性学习指明方向。在新课的教授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迫切想要知道问题的结果,从而大大增强求知欲。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变为“问题中心”,搜寻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开展探究活动,让数学课堂转变成展示问题的场所,成为辨析与讨论数学问题的平台。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研究问题的强烈求知欲专心听讲,科学有效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大脑神经就会处于紧张的状态,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中,对课堂上记忆的知识印象就比较深刻。

二、在数学开放题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数学试卷中的开放题集中体现了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开放试题的解答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开放题的设置展现了形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展示了解答者的实际应对状态。数学开放题的讲解有助于因材施教,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数学的满足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开放题应当融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并发挥作用。

开放性试题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树立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是新时代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数学开放题是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开放性与人性化,有助于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推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社会实践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得与素材研究的渠道与方式。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事物,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亲历整个过程,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倡导理论要联系实际发挥作用,重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环境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问题、科技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重大问题。因此,教师要指导并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亲自感受社会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对于高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务必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常情况下,其中包含三个方面能力,即发现、提出、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的能力;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有助于增强满足感与自信心,提高创新能力,在实现中感受研究数学的趣味,在分享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理论结合实际开展探究式学习。

教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式,牢牢把握课本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生、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从中贯彻渗透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创新,开展研究型课题,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技能与研究能力。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指导学生学会简单的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师要提倡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结合教材的内容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倡学生积极开展问题谈论与辨析,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树立质疑意识;倡导学生自觉地探索,促进问题的解决。

新课程改革着力强调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足,克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教育弊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提倡并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爱上数学研究性学习,体会到学习无穷无尽的乐趣,提高参与热情,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不仅能够帮助解决数学问题,更能够帮助实际的生产、生活,有助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及时解决。例如,运用数列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购房、购车分期付款等问题的解决;运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有助于社会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的解决,等等。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尊重教学规律,遵循科学,改进教育方法,推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要充分了解数学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让课堂充满启发、探索、创新元素,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提高自我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孟子就曾提到学习要有主观能动性,要自主研究。随后,张载、朱熹等人也主张学习要自主,这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类似于今日的研究性学习思想。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世界各国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教育目标。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研究性学习作为实现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各国的广泛推崇和倡导。

其次,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协助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

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与接受性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给出结论。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力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过程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几大特点。

一、自主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教师给以一定的引导后,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发挥他们的潜能,通过自己的方案来进行实验,探索问题,在个人和小组的努力下,得出实验结果,这样,学生真正被放在了主体地位,解决问题的重任落在了学生的肩上,让他们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成了他们自主学习、积极研究的动力,从主观上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另一重要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要求学生的答案一定要和教师的一样,一定要正确,关键在于学生思考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各种问题,教师不会因为提出的问题“不够深刻”而干预他们,因为提出问题是创造的起点。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小组合作,分析优化方案;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问是相互渗透的,而且,知识也源于生活,所以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也是开放的;同时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即知识获取的渠道也是开放的。

三、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而不是单纯地坐而论道。学生的亲自参与是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得出结论、分析论证、评价反思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实验操作。实践不等同于操作。这样的实践意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及科学研究过程,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表现为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研究性学习。

2.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学生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料子,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研究性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3.研究性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有的学生怕麻烦,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问题或困难吓倒。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遇阻而受挫,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5.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较差,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6.在小组性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导致无收获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所提的要求过高,学生因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受挫。

2.教师为求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求快,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以至在质的方面“夹生饭”,学生因没有学习成功感而受挫。

3.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所用方法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学因素,使得学生受挫。

三、鉴于上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拒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研究性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一开始训练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深,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性学习,以求质的发展。

3.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5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4.既要放手也要引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探究性教学中提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这种放手绝对不是放羊。放羊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受挫。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者和帮助者,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受挫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 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2 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4 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源;评价体系 ;导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63—01

研究性学习是—种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及分析与解决问题。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成为“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在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摆在每一位高中教师面前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中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很难把握的学习方式。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则需要一大批研究型教师。但事实上,高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一夜之间涌现出那么多的研究型教师,同时,也难以对所有的教师都进行深入的培训。教师一般对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轻松驾驭,但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广大高中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要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当前,很多高中教师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应当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具有相应的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储备,应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并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适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二、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尽管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所认识和接受,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教材却很少,相关课程资源也不够丰富。即便学生可以在课外搜集资料,但获取资料的途径主要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文字的东西,学生对实物资料接触较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做到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结合,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充分探究、交流与合作,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完善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

1.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及感受,而不仅仅是结果。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整理和保存。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束后,将其与研究成果一起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2.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学业评价之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并存的。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业的评价中,学校应主动进行导向性的调整,切实落实好必修学分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的认定工作,不能只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在课表上而未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