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第1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以课程编制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际,构建了学科研究对象清晰明确、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棍念术语规范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

1问题的提出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一6年给)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的试行,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学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就成了高等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

以高等体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献法

收集、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在国内体育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学课程方面的文献40余篇(部).

2. 2. 2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解决研究效度及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重、课程内容构成问题.效度查验见表1.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 1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的确定

依据1997年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操作化为6个子目标并确定其权重(见表2).

3. 2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上述学校体育学课课程目标下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科研四个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是:C(1)学校体育学总论;C(2)学校体育教学;C(3)学校体育锻炼;C(4)学校体育训练;C(5)学校体育竞赛;C(6)学校体育管理;C (7)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学课程具体内容与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贡献度)、各具体内容之间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总的关联指数)的关系见表3.

根据课程编制理论,对T值和D值均较大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应该做优化考虑,并应保证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和D值均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s)和C(,)应该做淡化考虑,并应减少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较大而D值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c6)要注意加以保护,因为这一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对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的处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关于子目标的可实现度信息,即各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性指数(尸值).计算结果如下:P(1)=14. 4707 , P ( 2)=14.4118,P(3)=14.6471,P(4)=12.4706,P(5)=12.8823,P(6)=12. 8825.这说明若将课程内容Cc3>剔除,则有3个课程目标的P值较小,即P(4) = 12.4706,P ( 5 ) =12. 8823 , P ( 6 ) = 12. 8825.这些课程目标实现可能性会进一步削弱.因此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C(3)应保留.

3. 3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按照篇章节的结构构建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见表4).

3.4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特点

第一,明确了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具有兼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并侧重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第二,结构更加合理.在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成上,篇、章、节的结构被普遍认可,并一致认识,以学校体育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和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篇的结构更合理.

第三,内容更加完善.从细节的内容上看,对原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材统一归为体育教学过程一章;在学校体育学的总论篇,增加了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篇,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内容.从而使内容体系在更加完普的基础上全面更新,逻辑层次更加严谨.

第四,概念、术语规范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统一使用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概念,克服了以往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等概念使用上的不规范现象,从而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在概念、术语使用上更符合逻辑学基本要求.

4结语

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是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培养基础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改革.

第2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育部2002年8月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努力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要求[1]。199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永州境内的瑶族人口在全国瑶族总人口中约占20%,是湖南省瑶族人口最多的地方[2]。可见,永州的瑶族文化历史悠久,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并没有被世人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失去了实用价值。永州中小学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欠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文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永州市区中小学瑶族体育文化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旨在开发该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为丰富该地区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献出绵薄之力,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近几年变化不大,一直是老面孔的竞技项目或是自由活动,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改动和认识较薄弱,大多数的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改变,很少有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挖掘和开发新的适合该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学生需求的体育项目。目前永州市中小学常用的体育课程项目,项目内容最多的是新兴体育项目,其次是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最少的是改造后的运动项目。说明永州市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主要来自外国的体育项目,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很大。新兴体育项目中,最受欢迎的是篮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篮球、乒乓球主要是男生比较偏爱,而健美操主要是女生比较偏爱。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拔河、丢沙包、跳绳是学生们普遍喜欢的。改造后的运动项目也非常受小学生们喜爱。但由于受到其他主项科目的影响,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占用了,特别是在偏僻的小学和高考班中,一个学期下来,可能就几节课的时间用来上体育课,而且个别学校甚至未配备专门的体育教师,而是由其他的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体育教师一职,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 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2.1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永州的瑶族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瑶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样,他的传统体育项目也颇具特色,值得我们开发与利用。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民族民间体育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很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永州市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们要开发与利用的关键与重点。它比较有特色并且易于在中小学开展的项目主要有:人龙、长鼓舞、木棒球(瑶语称“毛莱球”)、瑶拳、瑶舞、舞龙灯、抢花炮。其中长鼓舞于2008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正式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拳、瑶舞、舞龙灯广泛流行于瑶族民间。

以上几种运动目前只是偶尔在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中小学中有过开展,但持续时间并不长,也没有被广泛的利用与推广。在永州其他地方,特别是市区几乎看不到这些项目的影子,而这三个项目在开展过的地方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玩,娱乐性和健身性强。

2.2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由于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大多数的学校大量引进了西方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健美操等等,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将这些项目于本地区、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条件和需求相结合,进行相应的改造,以至于开展效果不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很高,再加上体育教师的不专业性和教学方法的枯燥和不灵活性导致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因此,各所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现有十分丰富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低年级与高年级应区别对待,可激发大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我们对体育项目的改造工作应是在本校和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否则改造不成功或不完全,改造后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2)大众性原则。是指我们改后的与体育项目去掉学生不感兴趣的重复、竞技性强的成分,使其适合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学习。(3)健康性原则。是指改造后的项目应去掉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力的成分,包留能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成分。(4)区别对待原则。是指改造后的器材,场地设施适合考虑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身高等特点。

2.3 新兴体育运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每个人都喜欢新鲜的东西,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亦是如此。由于新兴运动项目的随意性、易学性、休闲娱乐性等特点而受到大量人群的追从,己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内容。

永州地区的中小学对体育课程的投入力度不是很大,体育场地设施不是很完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田径场,只有几个简单的乒乓球台,场地器材简单、陈旧而且数量有限。对于这种情况,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如街舞、瑜伽、有氧舞蹈、踏板操等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块干净的空场地基本就能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们遇到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项目,兴趣也会极高,自然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添置一些器材,如:瑜伽球、哑铃等,让孩子们手中拿着一些小器材,一方面,他们的积极性会加倍提升;另一方面,这些器械操的练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永州市中小学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并不理想,该地区有很多可开发与利用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包括具有该地区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对现代体育的改造以及新兴体育项目的的开发利用。其中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长鼓舞、人龙民族特色极为浓厚,值得我们开发与利用。现有体育项目的改造工作需要体育教师及学校领导花费较大的精力、智慧和勇气,使其更加适合我们的学生学习。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很适合于在一些体育场地设施有限的学校进行开展,但是对体育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他们不断努力的学习。但不管开发哪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都或多或少需要政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积极,如果连基本的体育课程时间安排和体育教师的配置都不能满足的话,所有工作都将无法展开。

【参考文献】

第3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一、小学体育课程增加健美操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1.满足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入健美操教学内容,能够为当前体育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学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并非只是学校建设的不完善,而是体育课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学生人数较多,且安全问题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引入健美操教学,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可。开展健美操教学,不仅降低了教学场地与设备设施的要求,还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基础。此外,健美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缓解学习压力,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2.迎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健美操教学能够使小学生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改善呼吸系统机能,以此来作用于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有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乐于模仿的天性,使其在接触健美操教学之初,就能对健美操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师动作的模仿来锻炼身体,并通过对动作的记忆来强化思维能力,促使小学生身体动作更加协调,使其在享受健美操动作与音乐之美的同时,实现对心灵的陶冶,并提升审美能力。

二、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有效途径

1.增设独立的课时

基于阳光体育的号召,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需要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引入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单独课时的设置来提升对健美操教学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健美操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结合体育课程体系的实际设置情况,对健美操课时进行科学设置,并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

2.以健美操作为课前热身运动

在传统的体育课中,每当展开运动之前,学生一般通过基本的热身动作放松身体,进入运动状态,如以广播体操进行热身,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热身活动开展不到位。而将健美操设置为课前热身运动的一部分,则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通过简单的组合动作就能起到热身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热身效果也较好。

3.以健美操来创新训练形式,丰富训练内容

第4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语文学科教学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

从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设“各科教授法”伊始,语文学科教学法历经多个阶段,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目前这门学科仍没有摆脱困境,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科教学法是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统摄与整合作用,有助于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和提升。笔者依据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实习指导经历,认为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师范教育课程。目前语文教学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矛盾。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中的教育专业课程历来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加教育实习。有教育门类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却很少设置二级学科中的相关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在实际教学中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关系不密切;教学法课程关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但又与教育学、心理学联系脱节,甚至有些内容相矛盾。多数高校沿用一贯的老三门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三门,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严重背离,很难起到促进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纵观国外师范教育,可以发现美国的师范教育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师范性和学术性得到了强化;而我们的师范教育在改革过程中恰恰相反,学术性没有增强多少,师范性却被弱化了。二是教学法课程和教师被处于边缘地位,课程比例过低。我国高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可概括为:比重小、内容窄、课时少、实用性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科学课时量仅及1/4。这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师范生教学常规和基本功不过关,导致师范生难以被接受单位接纳。根据多年的实习带队,发现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中有以下问题:教学目标游移不定,教学内容轻重不分;教学过程失控无序,教学思路混乱不清;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口语颠三倒四,教学板书杂乱无章;课堂教学目中无人,教学过程机械死板,缺少灵活变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反应了师范教育中的问题,尤其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常规不过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学革新。

首先,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针对师范生增加教学论和课程论课程,或者把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调整为与学校教学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心理理论;同时加大课时量,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为此安顺学院选择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和陈奇、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满足课程革新的需要。这两部书改变了一般心理学的体例,内容上重点围绕教学展开,对师范生掌握教学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方面,我们选择了课程论、教学论的一些理论课程。诸如李方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使师范生从理论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紧紧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压缩和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顺序上灵活运用,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编排次序,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要联系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达到引导师范生从理论上明确,从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过关。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师范生掌握普通话、硬笔字和简笔画三种功夫。这三项基本技能由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公共课来完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奠定学生基本功,在课程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课程内容来训练。学生掌握了理论后,主要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训练,公共课教师和教法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训练及评估。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教育简史、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理论及语文教学理论,使师范生打下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另设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主要训练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技能,采用科研式教学和微格教学。科研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行为。培养科研意识,就是要把所有教学活动科研化,提高目标和行为的档次。培养科研方法与科研行为,主要是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结合,在模拟教学中科研式备课、科研式讨论、科研式小结,同时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微观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总之,科研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指导了高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技术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技能,再逐项培训,这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控制的、易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一般包括六大步骤:1)理论学习和研究;2)技能分析示范;3)微格教案设计;4)微格实习记录;5)小组观摩评议;6)教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踏实地走上中学的讲台。

要强化学生教学职业技能,光靠72课时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每个学期为学生开设活动课(每周两节)。活动课上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综合化,突出师范性、实践性,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依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认识,将技能训练分为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单项训练内容主要有教案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堂评价、课件制作等等。综合训练主要有整篇课文阅读教学训练和写作教学训练。训练的方法主要有观摩评议法、模拟训练法、自主操作法。每次活动课的训练内容由教师安排,开始先模拟教学片段,进行单项训练,继而模拟整堂教学进行综合训练,每次训练留些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单项训练阶段侧重学生某项技能的掌握,而综合训练阶段则要求在单项训练基础上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促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整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在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

第三,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学校要为此设立业务联系交流的平台,中教法教师必须深深扎根于本专业教学系的土壤之中,以此为基点,向下将触角伸向基层中小学,调查研究,向上敏锐地捕捉教育理论与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之中,如此方可根深叶茂。语文学科教学法教师一旦脱离了本专业教学系,作为一个“局外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如身在其中那样全面真切地感受和了解本专业教学的状况和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对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起到协调沟通、整合统摄的作用,势必造成学科教学法教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研究不同程度的游离与错位。重视教育实习作用的发挥,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彩排和预演,学科教学法教学只有通过教育实习的实战演练,并根据情况查漏补缺,才有可能提高实用效果。目前教育实习的举步维艰和困难重重,成为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发展的瓶颈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和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语文教学法课如果不走出课堂,不面向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人中学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和体会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育见习。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去教育见习。教育见习时间最好能够每周固定一个下午,分配在定点学校并固定班级,每班二人,为期一个学期。本人认为这样的见习时间,肯定比“走马观花式”的一星期见习效果要好。教育见习内容是观摩中学教师的现场教学,看教师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语文教研组活动,旁听乃至参与语文教研组说课和教学评议等。通过教育见习,让学生与中学语文教育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了解教学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教学职业技能的提高。

第二,教育实习。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地技能训练的一种最有效、最具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教育实习期间,学生应做好以下下作:1)备课;2)听课;3)上课;4)作业批改与课后辅导;5)试题编写与评改;6)班主任下作。其中上课是最关键的,如条件允许,高师生可以多进行这样的上课实践活动。不过,课后应虚心听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同时,教师应加强督促检查,把各项实习指标落到实处。实习告一阶段后要进行分析、总结。

第三,教育调查。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进行教育调查,调查的内容可以为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优秀语文教师的优秀之处等。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调查统计法、访谈法等。通过教育调查,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对象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今后走出校门更快地适应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体育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4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331-04文献标志码: A

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现状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作出规定,即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4种类型[1]。2002年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作出调整,对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规定,使得高校体育课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使得体育课程的设置出现多样性和综合性[2]。体育教学内容在传统项目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圳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开设竞技类、保健类、娱乐类3种类型共23个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南京理工大学开设超过30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修;清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40多个项目供同学们选择[3]。但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健身类内容匮乏,与社会体育脱节[4],体育课程的设计强调体育学科自身的逻辑与规律,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体育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高职体育课程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劳动者。实践操作是高职毕业生工作的主要特征。现行与普通高校雷同的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为了顺利地掌握职业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体适应劳动活动所必需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教学效果和在独立生产劳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的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手段,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高职体育课程具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条件。

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与选择

2.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依据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体育必修、职业相关体育必修和选修内容。基础体育必修内容选择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是与个人自主锻炼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内容从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发展、体育态度、心理发展5个方面为学生后续身体锻炼和健康发展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身体活动”这一课程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参与身体锻炼的行为和意识,发展终身体育能力,为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健康服务,体现体育课程的健身特色。职业相关体育必修内容以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对身体发展的特殊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专业类别的不同,设置各专业选择的必修课程内容体系。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体育视野、增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兴趣。结合社会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特点,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3个选修课程内容,力求反映社会体育开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突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联系。

国内高职教育有3年制和2年制2种模式,其中3年制高职学生的第3年基本在校外进行专业实践。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结合高职院校学制时间的特点,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为2年。一年级为基础体育必修课;二年级第1学期为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二年级第2学期为选修课。高职体育课程开设时间、内容组合见表1。

2.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

2.2.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素养、专项运动技能和职业身体训练3个模块的内容。体育文化素养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发展的基本原理,认识体育运动对个体身体、心理及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5]。专项运动技能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某一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和练习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学生独自锻炼提供素材,发展学生终生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内容为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类运动项目。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同时在体育选修模块中分设专项技能提高、野外运动和水上运动3个子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主要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多样性,与现今社会体育运动项目的连接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职业身体训练模块的设计是从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出发,目的在于协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相关身体素质训练、职业相似动作技能训练、职业相似环境适应性训练和职业要求身体形态训练。学生按专业类别限定学习。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见表2。

2.2.2与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2.2.2.1体育与职业实用身体训练

高职教育是技术型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特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突出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为了顺利地掌握职业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必然是高职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发展学生适应生产劳动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在独立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能力,这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即为职业实用身体训练。通过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劳动重要的身体能力,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的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手段,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

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有:1)职业相似身体运动技能练习;2)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形态和姿势不良影响的职业实用性体操和运动项目练习;3)职业相近环境的适应性练习。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采用一般体育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以及根据职业活动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发展对于职业生产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2.2.2.2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构想

俄罗斯1993年公布的普通学校学生综合体育教育大纲中,根据8类典型的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分别提出了体育训练的主要手段,改善各类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身体运动、身体体能和心理素质,提高机体对将来工作所面对的各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6]。我国高职院校对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内容还少有涉及,现行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与普通高校雷同,高职教育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特点不鲜明。综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身体运动技能(操作技能)、身体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素养的要求,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分为4大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锻炼,见表3。

车间操作类设备操作、检测、装配工业自动化,汽车检测维修,机械加工,机电工程等动作灵活性,动作精确性动作速度,反映速度,注意力转换能力乒乓球,器械体操,田径投掷,器械健身,保龄球,注意力游戏

户外活动类导游, 勘测员,港航管理员,建筑监理员旅游,楼宇,工民建,港口管理,航运管理,城市园林等平衡性,攀爬能力,体能,跳跃能力,应急能力野外生存,野营,游泳,攀岩,军事体能训练,体操技巧运动

办公管理类会计,文员,设计开发人员会计,设计,行政,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腰背力量,肩带力量,注意力集中能力羽毛球,网球,拓展训练,下肢力量训练,集体项目练习

办公交往类接待, 翻译,演艺人员文秘,外语,营销,艺术,表演等身体形态,个性气质,交际能力形体训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瑜珈,时尚体育项目

3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紧抓体育课程的主目标,体育课程的超学科目标是在实现课程主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意设计的身体活动内容达成的。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分类,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2大类。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体育相关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2个方面。体育课程以学生承受一定负荷的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表述课程内容时采用认知内容和活动内容的方法分类,认知内容包括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活动内容包含技能练习内容和锻炼内容。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是学习的结果,是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与他们对应的课程内容表述为活动内容。在组织内容时,应在体育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设计中安排发展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活动内容。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4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实现

布卢姆等人将学习领域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学习3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低层向高层发展,低层目标是高一层目标的支撑。高校体育课习惯于被区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实践课又区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结合布卢姆学习分类法和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特色,把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3类:认知内容、技能内容和锻炼内容。认知内容和技能内容是学习内容,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主线索;锻炼内容包括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练习,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体育态度目标和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手段。

在课程理论领域,课程的实施不仅是预先设定的内容付之于实践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课程参与者之间在教学中“互动”“对话”的过程[7]。体育课堂教学只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课余体育活动等方式达到体育课程目的。由于体育教学在课程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谈及体育课程实施时,主要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的实施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要努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践过程。家庭的参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将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带来了机遇,为高职体育注入活力。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贯彻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体育知识模块和运动技能模块的学习为教学计划制订的发展顺序,在教学计划中结合专项教学的特点穿插体能练习的内容。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的练习活动要依据课程体育态度目标和心理发展目标的要求,设计活动的组织和练习形式。锻炼活动内容的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强化学生职业相关身体素质和机能是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的本质功能,应合理设计职业体能训练路径,避免简单的动作模仿,注意动作技能的迁移性,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

锻炼活动的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因而锻炼活动内容的处理必须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比如,在羽毛球步法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下肢力量练习,安排较大强度的练习。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又能发展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锻炼内容的空间应延伸到课外,进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相对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当有限,而体育态度和心理发展课程目标的达成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因此,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课程情意目标的实现是必须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

[2]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国家教育部,2002.

[3]杜光宁,赖炳森.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2):80-82.

[4]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3):61-66.

[5]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24-128.

[6]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8,15(7):74-75.

第6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1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确立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总是和学校教育的总目标相脱节,致使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和我国的教育目标不能充分的保持一致,跟不上时展的需求。目前由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任务繁杂而宽泛,特别是一些共性的目的任务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与论证,以至个性被共性所掩盖,使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和本质特征未能在教学目标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近年来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一直都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论,因此使体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确立在改革的大潮中举步为艰,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非本质的加加减减,冲破不了传统的目标体系的束缚。其二、在课程的改革中,特别是在确立体育课程目标时,我们没有跳出局限在本系统内“坐井观天”的研究格局,没有能很好借助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并深入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观察现实,分析问题,并在事物的具体关系中归纳、概括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其三、多年来,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没有很好地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协调起来,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和社会的发展相脱离的现象。那么我们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呢,1996年国家教委在下发《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方案》中强调,实施“方案”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体育课程的实施关键是赋予学生“全方位”体育的(身体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生活教育)教育。明确指出要建立一个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以育人为宗旨,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此“方案”为课程目标的选择和建立提供了依据,并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确立了改革基本的大方向。因此,在当今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紧紧把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体育与健康”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惯穿于始终并得以充分的体现。第二,在选定与确立课程目标时,要超越体育专业的狭隘的视野,借助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从外部给予整体的关照。第三,我们要将社会的需要及学生的愿同课程上标结合起来,突破“经典”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课程目标的选定与确立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群众、自然与社会、今天与未来统一起来,以寻求建立体育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最佳途径。

2对课程内容改革发展思路的把握

现在的素质教育、健康体育的思想,虽然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得以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创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许许多多好的课程改革模式。因为,仅就目前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有以下二个因素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首先,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传统的重“智”轻“体”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人们的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还需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二,从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软件,还是从硬件来讲,要想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现有课程模式,是非常困难的,不现实的。因为,“经典”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了几十年,课程的设置与建立都是围绕着“竞技体育”思想来圈定的,其中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及课堂环境的建设。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对课程内容改革思路及尺度的如何把握是非常关键的。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一个成功的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改革的运行机制必须是不断完善与更新的,并逐步达到一个设定的目标。所以,要想对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其改革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什么样的“量”与“度”的改革(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学校体育中“健康体育”理论还不尽完善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学校体育中进行“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如何合理地进行学校体育课程的调整与改革,如何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保持系统性的不断更新,这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开展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要想成功地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从教学实践方面来看,其目的就是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尽可能快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健康教育找到一个可操作、可推广、可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目前我们体育工作者对课程内容改革思路的把握,是课程改革是否有成效的策略与方向性的问题。

3多种教育形式的整合

四、五十年前,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靠课本和课堂。而如今学生的大量知识与能力越来越多地来自于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如今的课程概念已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狭隘框架。扩展到活动课程、社会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广阔领域。当前各国在课程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家庭、社会共同体、各类课外活动和交往,尤其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能力和情感态度,并努力在课程体系中实现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这三种不同教育形式的整合。面对目前这样多种教育形式课程发展的趋势,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将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体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此以为,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建立一个课程与教学双向拓展的观念,在课程改革中克服过去单纯学科中心主义、学生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的偏颇,逐步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将原来狭隘的学科课程扩展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社会一体化的广义课程体系。逐步开始探讨实施从外在的知识向学生心理结构转化的过程和规律,并据此设计出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范畴体系中大量出现和使用活动、交往、内化等新范畴,全面展开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探讨。

4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根据培养目标对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科学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它包括课程设置、确定各类课程的比重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等等。它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从对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研究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对学校课程结构改革重视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认为应该从制约课程的三大要素中考虑课程设置,即社会需要、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的三大要素。回顾过去,在近几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基本原理和教学理论方面,对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的研究。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人们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看法发生的很大的改变,认为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更新课程内容和形式,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们怎样构建调整合理的课程结构,使之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改革目标相适应呢?本文认为,这里关键在于打破课程建设中的分析框架,建立多向立体的系统课程结构,其要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在课程体系构成上,要课程结构为一个系统,围绕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从整体上考察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建立合理的考察结构,形成最佳组合,以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益;第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找出课程门类的结合点,用一个体系加以贯通,以解决现代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趋势与学校体育课程过分分化之间的矛盾。要通过课程的集约化和集成化,以有限的课程门类来覆盖日益扩展的知识领域,包括日益增长的知识量;第三,是课程结构的优化,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优化上。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以发展能力为主线,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着眼于内容的价值。价值高的课程内容,一般具有理论性、基础性、典型性和—定的难度。学习此类型课程内容,能使学生有较深的参与度,从而便于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p#分页标题#e#

第7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

1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开展的情况

对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进行调查发现:普通高校的开设内容共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速滑、滑雪、游泳;从开设项目的数量看,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涵盖面较为狭窄,基本上集中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在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根据的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的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从普通高校冬季开设课程的数量和分布看,普通高校冬季的开设项目未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邵锦梅等对河北省体育课程开展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河北省普通高校开设项目较多,覆盖面较为广泛,涵盖了篮球、足球、田径、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定向越野等。张启迪等对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认为:四川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以足球、田径、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户外运动、游泳等项目,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与其他省市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项目较少,基本只能局限在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体育课程的开设面较为狭窄,虽然普通高校开设了其他地区未开设的滑冰和滑雪,但是通过对高校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这些特色项目虽然具有一定的诱惑性,但是黑龙江地区的气温令人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冰冷的寒流超越了内心兴趣动机的所需。对吉林省地区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吉林省高校冬季开设体育运动项目与大相径庭,为了发展区域特色运动项目,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学生参与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项目,但是效果却微乎其微。与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开设的研究结果也一致,也处于我们所描述的现象。

2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最重要着力于对体育教材内容的开发,体育教材内容是冬季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虽然冰雪项目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主要教材内容,但是仅凭滑冰、滑雪体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长期反复的学习容易造成学生厌恶心理,不利于冬季体育课程的开展。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主要从体育课程资源中的场地和器材、体育师资、体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开发。2.1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策略。对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中体育场地、器材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难以满足冬季体育课程实施的需求,室内体育场地的限制,造成大部分的传统体育课程仍然需要的室外进行,但是由于大雪的覆盖,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和排球场等场地被大雪所覆盖,在冰雪面上进行体育课容易造成学生摔倒受伤,但是,体育课需要开展就需要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开发。我们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高校对体育场地进行开发策略通常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停止正常体育课程的实施,改为跑步,跑步的场地设在校园;第二种为体育课组织学生对体育场地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场地进行体育游戏;第三种为租赁室外的社会的体育场馆,例如:滑雪场、滑冰馆、游泳馆等。2.2体育师资的开发策略。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冬季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加凸显了教师的师资能力。我们之前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中的师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师资结构不容乐观,师资性别比例不协调,男多女少,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专业技能偏向传统体育项目。为了保障冬季体育课程的实施,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着师资结构的调整和构建。而对体育师资进行开发的策略主要采取外聘教师授课、临时代课和其他专业技能教师担任教授的形式进行。目前,由于大部分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认为体育教师是万能的,一个体育教师可以教授任何体育课程,不需要对体育师资进行培养,但是随着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部门开始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由于长期的历史造成了较多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本没有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和培养,而再次对体育师资进行培养和建设就要重新开始,而为了解决当务之急,只能采取外聘、临时代课和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的策略来进行。但是,大部分学校的都表示,下一步对体育师资的开发策略将从招聘教师和培训教师的途径进行。但是可能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实现。2.3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策略。调查结果显示:普通高校的开设内容共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速滑、滑雪、游泳,从开设项目的数量看,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涵盖面较为狭窄,基本上集中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但是传统体育课程在真正进入冬季后很难去实施,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停课现象,造成冬季体育课程不但不能正常进行,而且相对于学生来讲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但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高校在秋季学期开始前,学生按照正常的体育选项课内容进行选择,进入冬季后,体育选项课的内容基本停止,开始进行冰雪运动项目课程的学习,但是,基本都以滑冰、滑雪课程为主,所以高校在对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通常采用在气温聚降前按照教学大纲的中的教学进度快速进行,在进入冬季频繁下雪的时段后开始讲体育课程内容转向冰雪运动项目,但是往往在课程与课程衔接之间间隔将近两周时间,而这两周的时间恰好是地区进入严寒和下雪的时段,滑雪场和滑冰场刚要开始建立,而在这两周的时间内体育课按照正常的教学进步无法实施,冰雪项目还没有场地。随着对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高校也采取了对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对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存在两种,一种为进入冬季严寒天气后,将正常的课程内容改为雪地项目,例如:篮球课改为雪地橄榄球,足球改为雪地足球,田径项目改为校园定向越野等等。另一种为进入冬季严寒天气后,正常的课程内容停止,上社会的速滑馆或学习自行浇筑的速滑场地以及社会的滑雪场等进行冰雪项目的学习。2.4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策略。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部分,对整个教学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按照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来讲,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讲解、示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授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能力。在高校冬季体育课上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等方法不适应低气温下的教学环境,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学生受到寒冷的侵袭,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导致教师的讲解、示范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冬季体育课程中教学方法通常会与以往的不同,通常会采用与学生一起做动作,在动作中不时的去提醒学生关键技术动作的要领,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去查找所学技术动作的要领,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进行逐一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熟练程度进行评分,并将所得分数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3小结

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主要从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四个途径来进行。对传统体育项目、东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东北特色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项目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例如,将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与东北地区的环境、气候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开发雪地足球、雪地篮球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滑冰、滑雪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到高校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冰噶、推雪橇等运动项目引入高校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参与冬季体育课。使体育教师结构的最优化、体育教师知识的交叉化、体育教师专业的多元化的开发和利用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策略。将体育教师进行再学习和培训,主要学习与自身专项运动项目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例如: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育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理论知识上渗入运动医学和心理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练习活动中融入社会学和管理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现有体育场地进行有效的改建、通过相关材料制作简易器材以及借助天然地理环境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物力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例如,场地方面:将篮球场用白色的胶带按照羽毛球的场地进行粘贴改为羽毛球场地,供羽毛球课进行,在校园中划分一片空地,下雪后学生将清扫的雪全部堆积在该空地上,可供雪地足球课进行。器材方面:可将废旧的篮球或足球的内胆作为实心球来进行教学。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将校园作为定向越野课的课堂。

作者:娄全亮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晓峰.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8):94-96.

[2]许世岩等.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J].中国学校体育,2003(4).

[3]赵振浩.通化市中学冬季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1.

[4][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保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8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课程内容标准是依据课程领域目标,在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目标(如水平目标)后,用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方面,对如何达到某一具体目标(学习结果)进行描述[1]。课程内容标准不是规定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对知识点或某项运动技能做具体规定),而是将具体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对学生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2]。国际课程整体改革所制定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中包含着几个具有内在关联的体系,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标准体系和课程表现标准体系[3]。例如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描述课程各领域具体目标,并依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含有284条内容指标的课程内容标准体系,详尽描述了中小学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应能达到的基本要求[4-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颁布,以下简称《纲要》)从5个方面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在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2个层面进行了设置[6]。但是,没有依据这2个层面的课程目标设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10多年来,顺应国际课程整体改革趋势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之势,始终影响并推动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也毫无疑问地引发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者对现行《纲要》的质疑与思考:高校体育课程是否要划分学习领域,如何划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与内容标准体系应怎样或如何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机衔接等等问题。正是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笔者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基点,研究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框架[7];以《纲要》中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为蓝本,依据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理论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理论,对大学体育课程学习领域和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发现:大学体育课程学习领域可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由5个领域目标,共17条具体目标组成[8-9]。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从包含有48项指标的内容标准框架中,筛选出5个领域共30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指标[10]。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考虑到筛选出的指标只是专家们的意见,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而大学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一线体育教师对筛选出的指标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是否认同?为此,本研究意欲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做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以期研制出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认可的、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为下一轮制定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文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江苏省44所本科以上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的一线公共体育教师。

2)确定85名专家。其中,21名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简称“教指委专家”);23名211高校(江苏、上海和浙江)从事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或负责教学的公体部主任(简称“公体专家”);41名211高校(江苏、上海和浙江)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公共体育教师(简称“教师专家”)。

1.2 调查方法

1)方法。

(1)调查:对一线公体教师就“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进行问卷调查。

(2)比较:将一线公体教师的反馈信息与前期采用德尔菲法第2轮正式征询结果[10]进行比较。

(3)德尔菲法(专家调查):编制“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征求意见调查问卷,向所选专家以信函的方式进行2轮正式征询。

(4)数理统计:所得的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肯德尔分析、方差分析等。

2)实施步骤。

(1)编制“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一线公体教师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前期德尔菲法第2轮正式征询后筛选出的具体内容标准[10]。发出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74份,有效回收率为87%。在有效回收问卷中高级职称43人(24.7%),(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2人)、讲师105人、助教26人;年龄27~56岁;博士5人(2.9%)、硕士53人(30.46%),其余为大学本科;专业工作年限3~28年不等;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体育学所有二级学科。

(2)汇总教师们的反馈信息,并将反馈信息与前期采用德尔菲法第2轮正式征询结果[10]进行比较后,筛选和确定具体指标,形成“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征求意见问卷(一)。

(3)第1轮专家正式征询:发放“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一)共85份,请所选专家在背靠背、互不交流的情况下对问卷所列指标进行取舍式选择。回收问卷84份,有效回收率98.2%(缺教指委专家组1份问卷)。汇总专家的意见整理成“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二)。

(4)第2轮专家正式征询:发放“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二),共84份,请参与第1轮正式征询的专家在背靠背、互不交流的情况下对问卷所列指标再次取舍选择,并对保留的指标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5级层次给予评定,以获得专家和教师对各指标的认同程度,即评价主体一致性信度。回收问卷78份,有效回收率92.86%(其中,教指委专家19份、公体专家22份、教师专家37份)。根据选择结果最后形成具有一定内容效度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线公共体育教师与专家对各项指标认同差异检验

以筛选出的30项指标作为主要内容,向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的一线体育教师进行调查,所得结果与第2轮专家正式征询结果[10]在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检验教指委专家、公体专家和一线教师对5个领域30条指标的认同差异,从而确定“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问卷(一)的内容。由结果(见表1)看出,教师与专家间对心理健康领域(NXJ)中第7指标(NXJ7)、社会适应领域(NSS)中第3指标(NSS3)的认同呈极显著性差异;对社会适应领域中第2指标(NSS2)的认同,教指委3组专家间(理论组、公体组、技术组)呈显著性差异;对身体健康领域(NSJ)中第7指标(NSJ7)和NXJ7的认同,公体专家间(综合性大学组、专业院校组)呈显著性差异;对运动参与领域(NYC)中第4指标(NYC4)和NSJ7的认同,教师间(综合性大学组、专业院校组)呈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提示,无论是专家与教师之间、不同类型的专家之间,还是来自不同类别院校的公体专家和一线公体教师间,对5个领域30项指标中的绝大多数的认同是一致的。

将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事后简单效应比较发现,在运动参与领域指标的认同程度,综合性大学教师高于专业院校,教师高于公体专家;在运动参与领域,专家高于教师;在身体健康领域,综合性大学公体专家、教师高于专业院校;在心理健康领域,专家高于教师,综合性大学公体专家高于专业院校;在社会适应领域,专家高于教师,教指委理论组专家高于公体组、技术组专家。这一结果突出地说明,专家与教师、不同类型专家间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深层次理解上存在差异。依据检验结果,将教师与专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的指标(NXJ7、NSJ7、NSS3)剔除,确定27项指标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一)的具体内容。

2.2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评价主体信度

一般而言,具有较高信度的评价,其评价主体内部就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在步骤2得到“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后,于步骤5的第2轮正式征求意见中请专家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得到评价主体一致性信度的肯德尔和谐系数。结果表明(见表2),专家在第2轮正式征询中,对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问题上达到了具有显著性水平的评价主体一致性信度(W=0.628,χ2—近似=75.89,P<0.05),说明专家和体育教师皆认为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用来指导和考量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依据。由此也说明该指标体系是比较可信的。

2.3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效度

内容效度一般是用所能评价的属性与评价设计者所要评价属性的相关程度进行估计的。当无法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或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数学分析也无法确定其有效性时,“内容效度比(Content Validity Ratio,CVR)”是对评价指标效度进行评定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12]。本研究选择内容效度比来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效度进行分析与评定。CVR=-1表示所有的评价者都认为某指标不当;CVR是负值,表示认为某指标适合的评价人数不到半数;CVR=0表示评价者中认为某指标适合的人数一半对一半;而当CVR=1则表示所有评价者都认为某指标内容很好[9]。本研究依据第2轮正式征求意见中,专家和教师对每个指标的取舍情况,计算每个指标的CVR用以评定指标效度。结果显示,有24项指标的CVR均在0.5以上[12](见表3)。这24项标准指标最终形成了“大学体育课内容标准指标体系”。

2.4 教指委专家、公体专家、教师专家对各指标的层次认同分析

为了解各个领域中各项指标间是否存在重要性层次,将问卷调查中对最终确定的24项指标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5级层次的评价,采用平均数(M值)的95%置信区间统计。结果(见表4)发现,教指委专家、公体专家、教师专家对24项内容标准的认同趋于一致。3组人群均认为NYC1、NYJ1、NXJ1、NSS1指标是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标准。将平均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后,可见5个学习领域中各项指标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尤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等3个领域较为突出。从各项指标的平均值(M值)排序发现,3组人群对24项指标的认同程度相对一致,除身体健康领域,其他领域都有M≥4.0的条目,即3组人群均认为NYC1、NYJ1、NXJ1、NSS1指标是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标准指标。据此,本研究将24项指标划分为3个层次:即非常重要的标准指标(M≥4.0)、重要标准指标(3.5≤M≤4.0)和一般标准指标(M≤3.5)。最终得到具有3个层次(非常重要、重要、一般),共24项指标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见图1)。

3 讨论

前期采用德尔菲法得到的5个领域共30项具体指标[10]是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的专家观点,蕴含着当代国际和国内体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要求。然而,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最终的实施者是广大的一线大学体育教师。因此,本研究将得到的30项具体标准指标对大学一线体育教师做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专家征询结果做了比较。同时,为了观察不同类型的教指委专家之间、不同院校的公体专家之间、一线体育教师之间对所得指标的认同程度,本研究在3种人群内部又做了检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有20项标准指标得到了专家与教师的一致性高度认同,说明本研究拟定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符合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要求、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以及专家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理解的。有7项标准指标的差异源于3种人群内部,说明来自理论组、公体组和技术组的教指委专家、综合性与专业院校的公体专家和教师,对这7项标准指标的理解因其体育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教指委委员)、因其所在学校的性质和学生培养方向的不同(公体主任和教师)而存在差异。实质上,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恰恰是这7项存有分歧的标准指标,体现了将要建构的内容标准体系的“和而不同”[13]。本研究保留了这7项标准指标。有3项标准指标 因在教师与专家之间存有极显著差异而被剔除。得到含27项标准指标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

再次采用德尔菲法对由教指委委员、公体主任和一线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2轮正式征询。征询意见结果显示,教指委专家、公体专家与教师专家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存在着显著的评价主体一致性信度,该体系中有24项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0.5,且达到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均认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能够用来作为指导和考量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依据。

本研究得到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只是基于理论的逻辑分析和对未来实施者的主观认同调查,尽管体系中各具体标准的筛选与最终的确定来自于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结果,但其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仍有待于在未来的具体实施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 朱伟强. 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彭建敏,杜超. 体育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0(3):81-83.

[3] 郭太玮. 体育课程导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7.

[4]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9-92.

[5] 季浏.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2-15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普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2002.

[7] 郭太玮. 构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框架的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04.

[8] 郭太玮,潘绍伟. 关于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4(1):110-113.

[9] 郭太玮,潘绍伟. 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的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76-80.

[10] 郭太玮,潘绍伟,季浏.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指标[J]. 体育学刊,2012,19(2):89-93.

. J Occup Rehabi,2008,18(2):389-400.

第9篇: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范文

所谓边缘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也有人将其解释为:边缘化即“处在远离核心层的边缘地带,由于位置与核心层拉开的距离,决定了它在事物运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减弱、功能衰退.甚至呈现出可有可无的状态和趋势”。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学校教学中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严重短缺,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体育课陷入可有可无、常被挤占的尴尬境地,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在学校教学中的可有可无现象界定为学校体育边缘化。

1. 学校体育边缘化的成因

1.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足

当前我国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还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发展目标。应试教育为主的条件下这也是一些中小学的发展必然趋势,学校以教育为本。在这些校长看来学校每年考上几个重点高中?几个重点大学? 但体育不属于高考中的科目。因此,体育在中国当今教育中得不到一定的地位。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体育课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但实际上,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低年级基本上还能够保证,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则比国家规定少得多,部分体育课被挤占甚至挪用了。这样就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也为了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1.2 体育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资源的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本文中所指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设施资源是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基本资源。设施资源的优劣、多少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的实施能否健康发展。但由于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分配到学校体育的经费就更显不足,设施的年更新率必然较低。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国家专项投入的体育经费由于支配权不在学校,常常造成有限的经费投入并没有根据具体学校的体育特色需求来支配,使得经费使用效率不足。

1.3 体育课程内容陈旧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知,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比例最稿的是田径、足球、篮球,由于受到师资和场地的影响,武术、体操、轮滑、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开设率较低。由于开设项目的单一,是学生认为从开始读书以来,所上的体育课内容几乎差不多,而一些教师为了应付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几乎一成不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古板的模式。

1.4 体育课程评价制度滞后

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关系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为: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效果。

然而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还是单一的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忽略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素质的评价。评价方式也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所占比例极低,甚至根本没有引入这两种评价机制。这种单一的体育考核标准,使教学过程脱离实际,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过程学习的情况。

1.5 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

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已经成为影响学校体育运动发展的严重因素,也是形成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和教师教学能力等。例如,体育运动技能的优劣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而且身体素质的优劣在体育课中最明显,这也会造成一些学生因身体素质的较差而产生逐渐惧怕体育课,逃避体育课,讨厌体育课。再如,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基础、行为言行、教材的选择处理以及教法的运用,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体育课的兴趣。

2. 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主要对策

2.1 保证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例

学校体育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最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由于体育并不是高考项目而导致在学校教学中被忽视或被挪用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应将体育也纳入高中毕业考试,并设置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各级教育部门应严格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中对个学龄阶段的体育课时数的规定,是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时间得到保证。

2.2 加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设施资源开发离不开必要的财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财力支持系统,在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应该积极争取相关体育项目的开展,以改善学校设施状况。或动员社会、企事业和个人的力量支援学校。学校自身也可以因地制宜,做一些安全、小型和实用性强的自制器材,以走出当前学校体育器材严重缺乏的困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2.3 开发校本课程,挖掘乡土教材

“校本内容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和主体,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长期的体育文化积淀,传统优势体育项目,整合学校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学生和课程专家、社区人力资源等,结合学校教育条件、体育课程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鉴别、选择、引入、改编、整合、创新等活动,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体育课程内容。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任何一个地区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能替代的,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专家搜集、整理、挖掘地方特色体育内容,形成乡土教材,供本地各中小学选择开发。

2.4 调整体育考核内容,丰富体育考试形式

加大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方法的考核比重, 将课内考勤、课外活动等结合起来,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练习的间隙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则忽视了对学生基本体育知识的传授,过分地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这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技能考核采用菜单式多项选择、段落考核方式;理论考试采用开放形式,注重知识、方法的运用能力,倡导课下查询、课上答疑等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贴近学生生活。

2.5 树立学生信心,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成功的体育课,教师能够恰当的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把体育教学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哪些身体素质较差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树立信心,最终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锻炼成为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师也应通过特有的能力和魄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更应注重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要求、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符合学生心里、生理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