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角度的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静物素描;教学方法;体会
对于大学美术教学而言,学习素描的基础就是静物素描,只有奠定良好的静物素描功底,才能保证后续相关素描知识的有成效掌握。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基础的静物素描一般是使用铅笔对静物的轮廓进行绘画。然而,由于静物素描操作比较困难,与油画相比,缺乏斑斓的色彩,因此,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鉴于此,老师在开展静物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简单后复杂,由浅及深,引导学生逐步学习静物素描相关知识,真正掌握静物素描。
1欣赏图片,解析线性结构
想要提升学生的静物素描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具备欣赏图片、解析线性结构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画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对线性结构的认识和掌握。线性结构指的是将物象的具体结构通过线条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美术功底不深的学生而言,很难准确分析物象的线性结构。所以,老师应该将图片赏析的模式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并以身作则,将自身的分析方法做为学生模仿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能够通过对线条关系的观察,掌握更扎实的静物素描功底。比如,在进行蔬菜、水果相关内容的写生与临摹时,老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渠道,提前搜集与蔬菜、水果有关的图片,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投影设备将这些图片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进行颜色、角度、明暗度等内容的赏析。在对蔬菜、水果进行分析时,老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分析蔬菜、水果在不同的角度、光线下,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与自己之前画过的蔬菜、水果相比,加重线条明暗度、色彩等因素的控制,能够使蔬菜、水果的特点更加鲜明。此时,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专业的总结,构成蔬菜、水果的线性结构大部分是由曲线组成,一小部分为平直的线性结构。所以,我们在进行蔬菜、水果素描时应该注意,要将其具有的特点在结构上明确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学,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如何分析蔬菜、水果的明暗度,解析线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将其他蔬菜、水果的图片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其他蔬菜、水果的线性结构特征进行独立分析,并鼓励学生将两种水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长此以往,学生的静物素描能力必然能够得到强化[1]。
2练习线条,掌握手腕力度
当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和掌握静物的线性结构以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动手创作[2]。针对构成静物素描的基础元素而言,线条是不可缺少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想要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静物素描,必须能够准确把握线条的粗细和轻重等特点。而想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线条的这些特点,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对自身手腕的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比如,在进行器皿、陶瓷相关内容的写生与临摹时,老师可以将瓦罐、果盘作为学生练习线条,实现掌握手腕力度的目标。在静物素描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将瓦罐、果盘素描的图样先呈现给学生,由于组成瓦罐、果盘素描的花纹结构具有的粗细和深浅具有多元化特点,因此,学生只需将瓦罐、果盘的轮廓大致画出,然后参照素描图样上的花纹进行练习和模仿。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虽然瓦罐、果盘的花纹深浅、粗细各不相同,但是想要将这些线条花纹明确区分开,却具有较大的难度。此时,老师就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学生手腕的力量不够,对铅笔的掌握不够灵活,当我们的手腕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时,画出的线条和花纹颜色比较浅、比较细,当我们的手腕处于比较用力的状态时,画出的花纹和线条颜色比较深、比较粗。然后老师让学生动手尝试一下用力握笔和不用力握笔的不同感受,并鼓励学生感受手腕力度变化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反复的联系和不断的尝试,就能根据老师给出的瓦罐、果盘素描样本,初步进行线条区分绘画。长此以往,学生手腕控制铅笔的灵活性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提升自身静物素描的能力[3]。
3尝试临摹,了解明暗关系
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静物素描相关基础知识和技巧以后,就可以学习物象整体结构的绘画,也就是对静物的整体进行素描。在此环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如何使学生能够明确掌握怎样才能使物体在一种颜色中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感觉。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这一目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静物整体临摹,明确了解线条明暗的关系和变化。在静物素描教学中,物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色调的明暗变化,通过明暗色调的变化,将物体的轮廓形状充分呈现在人们面前。此时,采用临摹的方式,将其他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学生进行临摹[4]。比如,在进行酒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相关内容的写生与临摹时,老师首先要将静物素描中明暗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技巧详细讲述给学生,保证学生对静物素描的明暗结构有明确的了解。然后,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酒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作为静物进行临摹,在临摹过程中体会和感受酒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明暗结构。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醒酒器、铅笔、桌子做为临摹目标,然而,创作出的素描作品比较死板,缺乏生动性,经过老师的指导能够了解。原因出在学生没有把握好醒酒器、铅笔、桌子的明暗关系。比如,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详细分析原作品,在进行桌子临摹时,桌子背面部分的颜色相比较于桌子正面的颜色应该比较深,这样,才能将纹理存在于桌子内层的特点展现出来,并且将桌面部的明暗度提亮。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再次对桌子进行临摹,必定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尽量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物件进行临摹,增强临摹品的吸引力[5]。综上所述,根据以上针对静物素描教学方法与体会,展开的详细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刚接触静物素描的学生美术功底比较弱,因此,指导学生学习静物素描切不可心急,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在静物素描课堂上,来时要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当学生对具体的构图产生思路以后,在逐步培养学生静物素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体会、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具备自信心和成就感,必然会对静物素描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静物素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龙.静物素描教学方法与体会策略[J].中国商论,2017,(11):10-12.
[2]徐画梅.详述静物素描教学方法与体会[J].当代会计,2018,(03):49-51.
[3]郑淑珍.静物素描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J].中国商论,2017,(36):114-116.
【关键词】家具设计;美术绘画基础;美术基本功;创作思维;分格差异
高职院校中的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三大构成、建筑制图、居室空间设计等专业课程,都与美术息息相关,换而言之,美术的教学好坏或是实际落实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以及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本文借助家具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探究并分析,并依此作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参考。
家具设计不是一门简单的专业课程,也是与多学科相关的并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美学、机械学、人机工程学、营销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家具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它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之一。因此,全国有很多高校或是高职院校也纷纷增设家具设计专业,并且,虽然各高校或是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各有不同,其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都认识到绘画基础教学是家具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主要切入点来,结合自己的相关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的家具设计中的美术绘画基础教学方法作出一些探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画基础教学对于家具设计专业来说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绘画基础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素描、色彩、速写等,这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也是在家具设计教学体系中最为基础性的绘画教育课程。之所以这么重视绘画基础性教学是因为:
从起源看,家具设计源于工业生产;从特点上看,家具设计有着艺术的性格。这就决定了家居设计在保证工业化设计和制造的基础上一定要保留其应有的艺术性,即:艺术特色。而这种艺术特色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中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具体来说,在家具设计的草图或是效果图中,如何将所涉及的家具以一定的具有美感和特色的具体视觉形态展现出来是作为家具设计人才首先应该具有的素养。从美学角度上可知,具体的视觉形态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造型来体现,而造型能力的培养和具备又最终是通过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来实现和保证。因此,绘画基础课是家具设计专业的基础中的基础,是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侧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本专业乃至在今后就业过程中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二、如何来进行家具设计中的美术绘画基础教学
家具设计具有介于艺术与技术之间这样的特点,一方面,绘画基础课应为专业提供基础保证;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家居设计中的美术绘画基础教学又与纯绘画专业的教学中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如何来进行家具设计中的美术绘画基础教学”确实是我们应该深思和不断改进的。
第一,想要处理好绘画基础课程与家具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就需要首先了解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对于家具设计专业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教师对于所教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美术基础水平要有所了解。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教师才可以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将其以最为恰当的方式来展现给学生,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更加有效的进行落实。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去落实美术基本功的训练,这主要包括素描、色彩、速写等训练。这些美术绘画中的基本功对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重要作用。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今后的家具设计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而速写练习能使学生迅速掌握物体或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速写训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地掌握造型能力,这也是家具设计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可以使设计人员在灵感来临时迅速记录下来或是看到什么好的东西迅速记录下来。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三,在教师强调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需要强调和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过程这个问题,因为家居设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专业,其所面对的潜在客户是需要得到与众不同的效果或是具有自己特点或是特色的设计。可以说,家具设计人才应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这种创造性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落实的。因此,老师在进行绘画基础课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例如不同风格的美术名作图例、美术发展史所涉及的重点美学思想等,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在发散性和探究性思维中从事这个专业的学习和设计。教师要放弃传统教学中约束课堂的条条框框限制,鼓励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理念和知识积累都要进行加强,激发和引导其学习中的“悟性”和“创造性”。
第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家具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落实。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不断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使绘画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保证,而并非只是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为了避免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专业教师既可将单纯的素描教学转变为专门针对设计的素描,将绘画色彩的教学多侧重在装饰性色彩这个方面。并且为了更好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加大学生在室外写生的训练,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第五,教师在绘画基础教学中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在风格方面的关注。由于家居设计这个专业本身需要一些文化底蕴,虽然家具设计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家具设计本身时需要文化支撑的,不同文化背景中对于家居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具体来说,教师在绘画基础教学中的写生或是创作中,要引导学生以不同风格来设计家具图纸。这就需要教师在绘画基础教学中多多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可以以幻灯片的形式来向学生介绍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也是绘画基础课的一个有机部分。例如,德国家具设计风格历来严谨、理性,以功能性为首选;意大利讲究家具设计与生活方式和品质的结合,突出和强调优雅与浪漫的气息;日本的家具设计则是处处体现出高科技与传统的结合;而中国家居设计则是将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渗透到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着现代性、时代性气息,让两者的结合得到最完美的结合。
综上所述,美术基础教学对于家具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绘画基础的专业培训。只有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家具设计与绘画基础课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正确把握家具设计基础教学的客观原则,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自己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更加优秀的家具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曹辉.浅论职业美术教学中创造性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水平。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当前我国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来的,这样使得小学美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绘画艺术技巧,不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创作和创新能力。第二,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由于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常常牺牲学生的美术课堂来讲解其他文化课程,占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使得小学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升初中的激烈竞争下,许多学校为了赢得更好的荣誉而取消美术课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动手实践空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进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
2.小学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2.2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2.3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3.总结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绘画课程 培养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绘画教育处于不断发展探索阶段,诸多实验性的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正在探索、创新和完善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各种绘画技法与应用规律,还应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关绘画理论知识,启发学生自身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把握绘画学习中的规律性并逐渐将规律正确、独立地用于绘画创作中。这就要求教师授课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讲究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拓性,把握好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关系。笔者以提高绘画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在近几年的实验性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下几点教学方式。
一、共性阶段的教学培养方式
此阶段为高校一年级夯实基础时期,是所有美术专业学生所要经历的共性阶段。要较扎实地完成这一阶段,需要在教学中强调以下两点:
(一)通过示范与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绘画专业技术、技法得到提高。具体实施是根据每位学生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指导,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对知识的吸收并转化为创新的能力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的放矢的启发性教学,课堂示范这一教学方式与内容也应力求针对具体学生进行指导。
(二)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开设的课程及其所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优化各绘画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有序课程的学习获取更多绘画专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认知学习的规律,合理的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经过优化后的绘画课程设置具备以下三点内容:
1.符合绘画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在明确绘画课程教学总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规划课程阶段性培养目标。包括进一步完善课程的阶段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体系,不断更新陈旧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等。根据为达到阶段性目标所需完成的详细教学重难点等内容在每个阶段罗列出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使教师与学生不断更新原有的绘画实践与美术理论认知,在深度与广度上发展自身专业素质。如增加绘画临摹课程课时量,通过直接向绘画大师学习,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宽阔且高的专业观察角度,提升学生的专业审美评判能力。
2.改变原有绘画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的状况,在注重绘画教学专业侧重点安排的同时注重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多样化。在原有绘画专业学科基础上增强学科建设,建立起一个层次多、类型丰富的课程设置。具体包括拓宽学生绘画创作的题材范围,增加创作的兴趣点,将细微常见且易于把握的生活题材发掘、提炼出来,作为训练创作主题,如在绘画专业课中,除原有的基础静物、人物、人体、风景写生等课程以外加入静物创作课程。课程设置的优化也使整个教学环境适合学生专业方向的深入发展。再如,对于与绘画技法紧密联系的美术理论知识的扩充,“‘重实践、轻理论、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一直以来都是很多美术专业存在的客观事实,简略单一的理论课程内容加上重复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思维僵化、没有开拓意识”①。所以,教师在绘画实践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相关绘画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任课教师应帮助学生将诸多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加以熟知,包括使学生了解绘画作品中每一步技法得以实现的本质原因,理解作品背后深刻精神内涵,甚至感悟相近年代画家作品中的互相影响力,知晓其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技法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获取过程相得益彰,在熟练掌握绘画技法的同时补充未知的理论知识,而一定高度的理论认知又支撑着整个绘画习作与创作。长期坚持美术理论与专业绘画技法并重,可以令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法更有效地相结合,并为提升整个课程教学水平服务。
3.转变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学中,大多以任课教师的审美为准则,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这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而在学生自主型教学方式中,除了采用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示范法,还可通过绘画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启发、开拓学生自主思维。通过一系列学生自主型技法训练,使学生拥有系统学习与自习能力。即使教学后期,学生脱离教师的全程指导亦能独立运用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学术问题。
二、个性阶段的教学培养方式
本时期是共性阶段后的一个高级阶段。绘画专业学生进入创作环节,需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在各自创作中凸显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创新性的一种体现。
(一)教师通过这一阶段的授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出基础扎实而又富创造能力的学生。学生绘画作品创新力度的提升既依赖牢固的基础知识,又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学会跳出原有的纯理论的桎梏局限,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随着绘画专业课程的深入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表达语言,即学会“有破有立”。
(二)鼓励学生多做相关绘画专业理论知识点的研究与总结,并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使实践始终建立在一定高度的理论基础之上,实践与理论始终相辅相成。
(三)专业中不同绘画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认知积累的良性循环,最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拥有完整且个性化的审美能力、理论修养以及个人绘画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创新力,是当今的教育模式的重点与趋势。
三、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实践
讲求教学共长。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对教师而言,应注重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不断更新,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科研成果质与量的提高,以求科研理论带动教学实践,及时将当下新的研究成果、观念、思维传达给学生,实现科学理论与实际教学实践的共同创新与发展,充分发挥绘画教学中科研理论对具体教学的指导与探索的导向作用。
总之,我们应继续丰富具体课堂实践内容,探析绘画教学课程中的各种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并及时加以转化、提升为理论认知,实现教学共长。继续探索高校绘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绘画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课堂传授进行推广应用,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美术人才而继续努力。
注释:
关键词:文化史;内容处理;方法优化;教学创新
受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影响,加之高考很少考查文化史内容,高中历史普遍忽视文化史教学。再加上历史教师自身驾驭这部分知识也有相当的难度,使得文化史教学比较混乱。我们的历史教师大都是在传统的专业知识下培养出来的,与课改的专题教学差异很大。要适应课改首先要求教师打破通史体系,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历史。专业困境的出现,使历史教师难免步入两个极端,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天马行空”不知所云。具体表现在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自我消化,或者教师指导学生以列表等形式要求学生归纳这块内容众多、繁琐的文化史知识。当然,也有个别多才多艺的历史教师会根据自己喜好开出文化艺术鉴赏课,向学生讲解文艺作品的内容、技巧、特点等。尽管历史教学内容广博庞杂,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需要教师有效处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争取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善于教学取舍,提高教学效果
1.取舍教学目标是前提
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内容多讲,反之少讲或不讲。例如在专题七的第二节近代生物学部分主要介绍了人类起源的几种说法,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对这一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是这样要求的: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了解人类对生命起源认识的基本历程,了解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科学与宗教的区别,了解人类认识不断提高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和表现。由此在授课过程中,人类起源的几种认识,近代生物学的几位代表人物林耐、施旺、哈维、巴斯德和他们每个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略讲,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学习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作用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有效处理这节课中的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使教师有的放矢,控制课堂灵活自如。避免了满堂灌和重点知识不清晰的问题。再如专题二第二节《中国的古代艺术》介绍了古代艺术的五种形式: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按照这一标准音乐、舞蹈可以略讲,书法、绘画、戏曲要重点讲。这样就避免了长篇大论讲非重点,越讲越糊涂的状况。
2.取舍教学重难点是基础
教师善于根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来区分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有关的,有利于突破难点的多讲,反之则少讲或不讲。例如专题七第四节《向“距离”挑战》。课程标准规定:重点是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难点是将人类时空观念变化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结合。显然汽车、飞机、计算机和网络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重点内容,再与学生自身生活经历,感受相结合是难点。便可围绕其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可将剩下的那部分感觉困难的知识“电磁波原理”“有线电报与无线电报的区别”等略讲,只要起到帮助学习理解重难点这一中心即可。再如专题八第一节《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其重点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和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及艺术价值。难点是:结合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并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本节课总体来看以文学为重心,对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便可略讲,使得感觉教学困难的音乐乐曲鉴赏和绘画作品鉴赏难度降低,而以多媒体为载体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则更加便利,拿捏有度,便于分析。
3.取舍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关键
历史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师应该善于根据教学方法进行取舍。当然,这一取舍是相对的,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定后,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学内容的裁剪和选择。例如使用联系现实法,可以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当中去感受文化史的魅力、内涵,并认识到学习文化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对文化史产生乐学、爱学的情绪。例如讲中国的戏曲艺术时,很多学生可能会觉得戏曲太老土,而且他们平时几乎是不欣赏戏曲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当今深受大众喜爱的李玉刚的表演来感受到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结合的魅力,进而生发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认可,并认识到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继承,与时俱进。再如使用讨论法时,可以选择带有关键性问题的内容,重点突出的组织学生讨论。在印象主义绘画部分可以实施这种方法,学生之前对塞尚和凡?高有一些了解,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作品,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进而归纳总结出印象主义绘画产生的背景这一重点。
教师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实现学习过程的主动构建。当然,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图片时,要选择那些易制作成图片,并能帮助学生学习重点知识的内容,其他内容可以少用或者不用图片。例如近现代绘画艺术部分,不同时期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和作者可以用大量图片加以展示说明。通过视觉冲击来掌握某一时期绘画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再如使用视听媒体时,则选择那些易于制作、下载或易于借助视听工具表达的内容。在学习近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就可以播放从浪漫主义音乐到摇滚乐这个阶段所有音乐流派的代表曲目,在聆听中发现区别,提高认识,升华知识。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知情意行
一、古诗教学“知情意行”的内涵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孔子提出“学思行并重”的教学方法,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思考、行动应并举。荀子认为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亦突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方法论,即教育、学习、行动要充分结合。这些理论思想是各位教育家们教育实践的伟大结晶,突出了教学由知到行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知情意行”一词源于心理学中人的道德行为辅导模式,“知”即对事物的认知,个体观念;“情”即情绪、情感;“意”即意志、决心;“行”即具体行为。这里,笔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综合角度出发,将“知情意行”这一概念引入古诗教学,对古诗教学中的“知情意行”有新的见解。
(一)所谓“知”
本文中的“知”,主要指古诗中蕴含的知识。笔者从学科角度出发对小学古诗中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绘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关于数学的知识。如《山村》中含有十个数字和“里”“座”“枝”等量词;《江南》中有东、西、南、北方位知识;“欲穷千里目”、“危楼高百尺”等诗句中含“千里”“百尺”等计量单位等。
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浮力知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光的折射知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化学相关知识等等。
关于音乐、绘画的知识。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关于琴、笛、琵琶等乐器的的知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关于色彩以及绘画中的透视学原理知识等等。
关于社会、人文的知识。如《元日》、《清明》等诗中关于除夕、清明等节日风俗的知识;《敕勒歌》、《望天门山》、《泊船瓜洲》等诗中关于塞外大漠、江河湖海、名山圣水的地理知识;《塞下曲》、《示儿》等诗中关于历史战争的知识。
(二)所谓“情”
诗主要是表情的,诗词中的“情”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小学古诗题材以山水田园、边塞羁旅、亲友离别为主,传递的诗情相对浅显却丰富多姿,悲愁苦闷、喜恋欢愉、愤懑感慨等情感耐人寻味,或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或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喜爱,或抒“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叹,或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等。诗之所以让人动容,正是因为情感的真切流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所谓“意”
“意”即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①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一首诗的生命和精魂。意境的生成基于丰富的意象群,把握意境需充分了解意象。意象有来自自然的、生活的,也有人类创造或虚构的。小学古诗中的意象不胜枚举,包括天文地理、神仙鬼怪、建筑、器物等。意象的不同组合建构出丰富的意境,展现出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意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把握意境。
(四)所谓“行”
“行”即具体行动,是知、情、意结合与相互作用后的终极产物,是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具体实践。古诗教学中的“行”在于将诗中积极的知识、情感实践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可进行劳动实践;“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可进行勤学惜时实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进行勤俭节约实践等。实现“行”,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最高要求。
二、小学古诗“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
(一)授以“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②是教师、学生、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难以独自与文本进行对话,需要教师指导才能进行。古诗具有高度的简缩性与凝练性,对小学生而言,诗中的大部分知识是相对陌生的,这将影响学生对诗歌深意的把握及系统学习。因此教师应加以指导,提供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架。
1.讲授法授知
讲授法主要适于低年级学生。低年段学生处于诗词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一些必须掌握的音、义、律等难以理解,这就需教师讲解。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应读“xiá”,教师应稍作讲述,之所以念“xiá”,是因为按照古代音律,压“a”韵,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指导法授知
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③古诗中大部分知识,都可通过此法进行教学。在上新课前,教师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古诗。通过阅读课文、参考书或网络查询等方法了解诗体、创作背景及诗中描写的某些事物的知识等。如讲授《石灰吟》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讲授《元日》、《清明》等诗时,可先让学生了解除夕、清明的相关习俗等。
3.讨论交流法授知
讨论交流法即针对某一话题,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通过相互讨论、启发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古诗教学中,此法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含有关于乐器的知识,学生可交流讨论,分享自己所知的乐器的相关知识。在此,讨论交流法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进行互补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容得以完善与扩充。
(二)感以“情”
诗歌教学要达到高效,关键靠情的感化作用,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记忆的唤醒,实现学生、教师、诗人的三情交融。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1.景以生情
有些诗歌是对自然或生活场景的直接描绘。这类诗歌与学生生活场景贴切,能直接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讲授《村居》时,教师可播放春天杨柳轻飞,莺歌燕舞的视频,唤起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记忆与感受。同时可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说说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与感受。诗中生动的场景配以视频和学生的表述,直接激发学生对有趣的放风筝活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读以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④通过读培养语感,深解诗意,进而领悟诗情。教师要注意采取恰当的诵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如于谦的《石灰吟》,整首诗可谓意浅情长,因此可通过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体悟诗人无惧无畏、坚定豪直的气节。
3.想以领情
情感的通达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事物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空间即越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供丰富而贴切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教师可提供北风呼啸,孤雁哀鸣的音频或视频材料,让学生先从听觉、视觉上感知悲沉的景色,同时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如亲人远行,同学离别等,想象诗人与挚友分别时的伤悲,通过移情想象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4.画以传情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诗亦是一幅生动的画。可以说古诗教学亦是绘画教学,因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为诗配画的方式展开教学。以诗中的意境与情感为基准,学生可大胆创作。如教授《江南》时,可让学生画一幅“鱼趣”图,活泼机敏的小鱼嬉戏于青翠的莲叶间的景象便跃然纸上。教学《书湖阴先生壁》时, 学生亦可通过创作一幅青山绕田、鲜花傍房的“乡间庭院图”来具体感受。通过画作,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其饱含的情感似乎一下从画卷中流溢出来,直接传达给了学生。
(三)辅以“意”
每首诗都是一种意境的展现,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露情感。意境教学能辅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古诗,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意象的挖掘与赏析,体味作者的“诗心”,把握作品中的“诗情”,从而更加真切的理解与内化字里行间的知识与情感。
1.音乐诗画,创设意境
音乐、诗画借助其独到的感染力,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表情达意的作用。音乐能在听觉上吸引学生注意力,诗画则能在视觉上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两者在古诗意境教学中有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但学生仅仅读,很难进入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情境中。此时,可辅以古曲《送别》,以凄婉的音乐营造离别的不舍意境,朋友即将远去的情调很自然地就蔓延开来。又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可出示一幅《春意图》,古色古香的画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可让学生边朗读边欣赏画卷,并找出诗、图中的物象,再进一步想想图上还有什么没画的,你觉得该怎样画更恰当呢?这样,学生兴趣激增,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画卷所创设的意境中。
2.倾听诵读,引发意境
诗歌起源于劳动的歌声,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适宜于吟咏、朗读。因此可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吟咏创造气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让学生倾听老师朗诵,或自己有感情的诵读,同时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瀑布就像天上的银河从高远的空中落到了人间的情境。学生通过诵读,透过自己的声音,似乎听到了一泻千里的瀑布撞击大地的声音,进而感受到诗人对瀑布壮观景象的赞叹。
3.想象联想,扩充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简缩,加之其夸张、拟人等创作手法,给教学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古诗中描写的景象,发挥学生想象,扩充意境。如李白《夜宿山寺》就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寺中楼宇的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想象,这山究竟有多高呢?站在这高耸入云的危楼之上,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进而扩充出丰富的景象:巍巍古寺屹立山巅,此时站在楼的最高层,似乎伸手可摘到星星、触摸月亮,寂静空旷的灿烂星空让人心旷神怡,但我们却都轻言细语,唯恐惊扰了天上仙人的美梦。这样,简单的两句诗,通过联想想象,更加引人入境。
(四)持以“行”
持“行”,即秉持行动。在教学中渗透行动,以行动促进教学。持行以使诗歌的内在价值外显化、直观化、实践化。古诗持以“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行”的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教育性,寓教于乐;饱含科学性,使人信服;富有趣味性,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1.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基础持“行”
古诗中饱含诗画美、音乐美、哲理美等多种元素,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鉴赏玩味,如带领学生体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词句美;欣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画卷美;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哲理美等等。通过对古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领悟美、鉴赏美的能力。
2.以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为基本持“行”
诗情的传递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性灵,使学生的情感并不断丰富、完善。小学古诗中以爱国之情、亲友之情、喜物之情占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情感教学。如《游子吟》中对母亲为子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浓厚的朋友之情;《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中对桃花的喜爱赞美之情等。通过情感熏陶,教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朋友互助、学会热爱自然与生活等。
3.以完善学生品德人格为导向持“行”
古诗词中有很多素材能用以对学生进行品德及人格教育。如王冕的《墨梅》,可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梅花的形象,确立以梅花的“不折不挠、坚贞不屈”为学习榜样,教育学生秉正自身人格;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可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中提炼出“轻言细语,勿扰他人”品德形象,教育学生在同学学习、教师工作时注意轻言轻行,尊重他人。通过分析诗歌中或具体、或抽象的形象,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
4.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持“行”
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讲授《村居》后,教师可组织一次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在学习《乡村四月》之类的田园诗后,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次乡间行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风貌,体验一下乡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乐趣,提高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
总之,古诗教学中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四者并重。古诗教学倡导“知情意行”,既顺应了新课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知情意行”教学也是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全新探索。
参考文献
[1]陆靓霞.虚实相生的意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6期.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色彩、文字等于一体的特征,让多媒体教学具有了直观化、可视化、形象化的优点,将之运用于小学园的美术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创设更加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堂,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动脑能力,促进教学的先进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好美术,就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好美术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更是为了以这门学科为引子,引导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之中去充分地激发潜能,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美妙的感受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为了让学生学习画小动物,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动画,如时下比较受小朋友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教师将动画片带进课堂后,学生就显得十分有兴趣,然后观看动画,试着去画一画动画中自己喜爱的动物。学生以观看动画刺激自己的学习兴趣,思维变得更加自由,富有创造力,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显得更为积极,对于自己平时比较喜爱的动画人物绘画也感到十分有兴趣。很多学生还进行了私下的讨论,天真的话语充满课堂,让整节课变得更有意义。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多媒体的一些声、画、图像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运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具有乐趣,也激发了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3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得到发挥,是进行美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小学园教育中,本着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进入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生活之中,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传达给学生以不同的信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学习兴趣去感知知识、认识美术,多种角度去感知美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去进行自己的创造,在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促进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个性化发展。如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了树林里的小鸟,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看到屏幕上各种神态的鸟儿,有的在聊天,有的在觅食,有的在整理自己的羽毛。学生在自己的感受下,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可以去画出自己心中的鸟儿的身姿。他们独自的体验和认知让他们拥有不一样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都以自己的想象去进行绘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差异化特征,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想法去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美,感受事物的特征。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感受,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以绘画、想象的方式向每个人展示自己的不同之处,体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4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作为小学园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学着去欣赏事物,欣赏别人的作品,感受别人的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感受美、鉴别美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去感受好的作品所展示出的风格。对于小学园的学生而言,他们还过于幼小,因此在展示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专业和复杂地去进行介绍和解释,应该尽可能简单地、易懂地解释给学生听。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以及梵•高的《吃土豆的人》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画作进行展示并对作者的作画目的、作画年代以及这些名画家的生平事迹作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这幅画是描述了什么,画家本身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和情绪下作了这样的画,这对于学生欣赏画作想必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如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西方的圣人耶稣和出卖他的犹大最后一起共进晚餐的故事;而梵•高先生画的《吃土豆的人》讲述的是在矿井下艰难工作的人们只能拥有很少的食物,画的是在吃着土豆的一家人的故事。这些画作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提高对它们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对画作的喜爱程度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画作的欣赏能力和学习兴趣。
5以多媒体构建生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传统美术教育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过分依赖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将学生的主动性作为激发学习的有效媒介,并从课堂知识、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引导上,实现多媒体在强化学生主体性上的积极作用。如通过对各类建筑图片和雕塑视频的引入,让学生从视觉上来感知实物的形状、特征,由此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带领学生从中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多媒体素材的渲染下,更好地从中来把握美术创作的艺术魅力,教师也可以从课时的安排上来优化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同时,利用电脑绘画来表现艺术创作,让学生从自身的手工绘画与电脑绘画的对比中感知色彩、线条的变化,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美术创作建立在绘画的基础上,而对于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则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创作实践中渐进积累。结合电脑绘画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于求知欲较强的低年级学生,以多媒体来展示美术课堂的魅力,更能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育人环境。多媒体作为教育技术,教师在应用中要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欲,要从课堂氛围的活跃上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力,而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来代替美术课堂教学。在美术课堂知识的展示与实践中要善于发挥多媒体的形象优势,从中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兴趣,增进对美术审美活动的逻辑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
6结语
放飞思维,点燃艺术火花
加德纳博士曾说:“中国的教育认为艺术应该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是以后的事,而美国教育者认为教育开始就是要刺激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力,相信到以后需要基本能力时,他自己会掌握的。”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中西这种教育观念局限性日益明显。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是需要的努力方向。我在十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中,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
我家孩子今年上一年级,从幼儿园开始,每周六都到我辅导的校级美术兴趣小组玩。看着别的孩子画画,他吵着要纸和笔,一个人边上画画涂涂。每次画完之后,他总是很自信地对我说:“妈妈,看我画得多好看!能得一百分吗?”虽然只是涂鸦,我也要夸奖:“画得真棒!真有想象力!”鼓励他、激发他对美术的兴趣,能一直这样画下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总是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与鼓励。孩子暂时不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孩子厌学心理,减退画画的兴趣。每当对他说“你画得真棒”时,他总会扬起手中的画让其他同学欣赏。时间长了,他画画的兴趣越来越高了,但是从不喜欢别人为他规定画画的具体内容和绘画形式。我会在他画好之后,给他提一些建议,所以他总能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异想天开,画出真情实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也说过:“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真实情感的体现,所以孩子们就应该有“奇思妙想”。
有一次,兴趣小组活动,要求学生画一幅《海底世界》的画。怕孩子们没有素材,我就准备一幅范画,大多数学生参照范画来画,也有的学生问我:“老师,不和你画的一样可以吗?”我告诉他们:“可以不参照范画,你可以根据自己见到的海底世界或听过的故事内容加上你的想象去画。”他们一个个很兴奋,胸有成竹,拿出笔在纸上画了起来,画的比以前更投入。不一会儿,一张张海底世界的画面展现在面前,构图很好,想像很丰富,画面内容很有个性。各种各样的鱼,姿态各异:有的在嬉戏,有的在自由自在的游,加上拟人的手法,它们表现得栩栩如生。海底礁石被画的奇形百状,各种海草形态万千。一幅美丽的海底世界画面展现在眼前,我看了这些画,心里非常高兴,其他老师看了也赞不绝口,孩子的创造力真的不容小觑。对儿童说来,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
每个学生在美术创作上都有闪光点,倘若教师不注意引导,有时就会使这些灵感磨灭。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注重儿童审美的特点,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唤醒感受,表现真实生活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如在教学《原色、间色》时,大部分孩子掌握原色是哪几种颜色、间色是由哪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这些知识之后,我带领孩子们做这样的练习:在黑板上随机画出孩子们熟知花卉和水果,让孩子们根据所掌握的原色与间色的相关知识,指出哪些图案是原色,哪些是间色,并且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给图案涂上颜色。结果却和想象的大不一样,很多图案不再是事物本身的颜色,而是五颜六色的。此时孩子们表现的却是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但教师不能否认他们的感觉与理解。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
学会创造,流露真实情感
多年来,我在辅导学生绘画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平时让他们多欣赏,多观察,多想象、多创造,激励大胆表现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内容,真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通过实践,我从教育孩子绘画方法上认识到辅导孩子进行绘画创作,应该大胆地让孩子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能用“像”与“不像”来评价作品的优良,更不能用成人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成败。无论画的怎样,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情感,都应该给予肯定,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学生发挥了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还可以通过办画展,让学生感觉“我能行”“我画的最棒”,从而增强了学生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动画专业;微课;教学辅助功能
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各大高校和中小学的教研人员逐渐在课堂上应用这一形式。微课以“微”为特征,短时间、碎片化成为其显性标志。从教学形式上来说,微课具有诸多优势,如针对性强、无时空限制、可反复观看等。因此,微课非常适合作为主体教学体系的辅助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研究化学习提供条件。我国动画教育源于20世纪90年代,动画教学从无到有,在逐步摸索中慢慢形成体系。在大多数高校,动画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分班授课、分段授课的传统模式;二是分方向、由导师负责的工作室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形成了有效互补,既具备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又为项目化学习提供了适当的平台。如今,微课的出现,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之外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辅助型教学方式。以往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工作室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学互动”,而微课则把重点放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上。微课从学生自学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条件,创造出主体教学之外的辅教学平台。
一、微课对于动画课堂教学的辅助
微课对于动画专业课程的教学辅助功能,体现在其对动画课堂教学的辅助上,对动画课程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程中相关内容的补充具有辅助作用。高等院校的动画专业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动画制作的各项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动画教学中知识点纷繁复杂,学生不仅要学习很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众多的实践技能,如软件操作、绘画制作、拍摄以及工艺创作等。这些知识内容的传授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依靠学生在课堂之外利用大量时间反复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制作相关知识点的微课,甚至是相关课程的系列微课,将主要的、关键的或者是学生较难在短期内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在教学网站平台上提供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在自学中得到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可以预先得知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后复习中,对于自己未能掌握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思考和练习。其次,动画教学中常用案例教学法,经常涉及很多动画作品,教师往往需要用作品进行演示,然后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解。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播放作品占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作品也不可能完整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学生容易专注于作品的剧情,而忽略了应该关注的知识点,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让学生带着学习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心态解读作品,微课能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一些微课可以在阐释知识点之外,以问题作为出发点,以与知识点相关的大型习题作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问”中求“学”,从经典案例中得到启发和灵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自己带着问题学习。
二、微课对于动画实训实习类教学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