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

第1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关键词:地市广播电台媒体 综合优势 现实困境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74-02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城市广播电视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成长壮大。在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城市广播电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中央、省、地、县四级广电媒体并存的格局中,地市级广电媒体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无法与中央及省级媒体相提并论。现行广电体制中,受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地市媒体的网络只能在有限的区域内覆盖播出,相同的节目制作采购成本,不对等的产出效益,成为地市级广电媒体发展中无法跨越的一道鸿沟。地市广电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发展压力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审时度势。对地市广播电视业进行系统分析,探索科学的发展战略,开创新的发展格局,逐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大解放广播电视业所蕴藏的生产力,从而促进广播电视产业高速发展,并对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的综合优势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弱势地位,是相对于中央及省级媒体而言的。对于一个区域市场,广播电视与同城纸质媒体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1.地市广电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形象直观等特点,同纸质媒体相比具有明显优势。首先从媒体的品种来看,纸质媒体的品种单一,而广电媒体在声、屏、报、网四大领域均可涉足。其次从区域覆盖面来看,广播电视的混合覆盖率一般都在95%以上,而地市报纸发行量都不大。再次从发展趋势来看,纸质媒体市场份额下滑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广电媒体既可以巩固现有的强势地位,还可以利用传统优势,在新媒体的市场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

2.地市广电媒体在节目制作和内容选择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更符合当地百姓口味的产品。虽然以规模和经济实力而论,地市广电媒体没办法与中央或省级广电媒体同等竞争,但能够顺应区域市场的特点。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地域贴近性,具体节目制作过程中能体现本地的新闻性、和本地民众的参与性和服务性。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地市广电媒体如果能够扬长避短,利用区域优势,充分挖掘本地的新闻资源,就能够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制作出适合本地受众口味、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闻大餐”。可以用话筒和镜头记录社会现实,以真诚平和的态度,朴实通俗的语言,强烈的现场画面冲击力,生动感人的细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百姓心灵互通,真正实现以媒体影响力推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一理想的目标。同时,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耳目喉舌”,地方广电媒体也能够更具体贴切地履行广电媒体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舆论监督,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地方电视和广播面临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日渐丰富的频道和频率资源。由于推进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一般市民可以收看到100多个频道,对地方频道构成了强大的压力。从理论上,数字电视可以传输500多套节目,如果节目资源足够丰富,频道品种日趋多样,地方频道的竞争对手将越来越多。

1.受地域局限覆盖范围小。在中国特色的媒体结构中,广电媒体的覆盖范围往往取决于其行政级别。中央电视台覆盖全国市场没有任何政策障碍,省级电视台可以通过卫视走向全国,而地市广电媒体只能面向区域市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级市,由于辖区居民购买力强,广电媒体的经济实力仍然可观。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由于受覆盖范围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局限,经济实力则相对较弱。

2.爱体制束缚,事业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一直以来,因为广电媒体特殊的“喉舌”作用,在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宣传、事业、管理三位一体,以事业性质为主,事业产业不分的管理体制。以管理新闻宣传的方式管媒体、管传播、管事业发展,甚至管产业经营,对产业功能的认识和开发都不充分。广电媒体是重装备、高科技、高投入、高消耗的产业,其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地市广电媒体,由于财政投入极为有限,自身创收能力不强,事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援。

3.因机制不活面临人才瓶颈。长期以来,由于很多地市广电媒体在用人上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近亲繁殖严重,造成一方面人员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人才却寥若晨星。一些“人才”由于不满意于地市广电的收入水平和发展环境,在条件成熟时往往会跳到更高的发展平台,地市广电则被动地成为中央或省级媒体的“人才输出基地”。“人才”的引进机制和“人口”的退出机制是地市广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有价值的,让一个“人才”和一个“庸才”在同等条件下熬工龄计算工资,这事实上就是对“人才”的不尊重。但由于历史原因,地市广电的用人结构非常复杂,有正式的,有合聘的,有栏目聘的,还有临时的等等。“做事的拿钱少,不做事的拿钱多”在很多地市广电成了见怪不怪的事。地市广电改革的局部盘活机制已不是难题,而全局盘活机制,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还有赖于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推动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也就是说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地市广播电视一方面要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努力为地方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保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策信息及时传播,确保地方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从而确保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1.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栏目品牌化和节目本土化,把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打造成区域第一强势媒体。广播电视品牌,是媒体品质和价值的标识化体现,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的重要标志。广播电视品牌的特点是社会性强而稳定性弱。因此,地市广播电视媒体打造广播电视品牌的关键是建设品牌栏目,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打造地市广播电视的品牌栏目:首先,必须对栏目的受众进行定位,并根据受众定位来决定节目的风格和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广告商;其次根据受众需求,用受众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栏目进行人性化的包装;再次,在栏目的播出时段上要处理好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的关系,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的同

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最后,要保持栏目的新颖性,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进而巩固栏目的品牌地位。广播电视本土化战略是城市广播电视以内容生产和服务上的地方特色来满足地域意义上的当地受众。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其本土影响力、本土资源和。上文化,这三个优势也决定了本土化战略的内涵。实施本土化战略,实际上就是要努力抓住当地受众群体非常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及相关信息的心理。本土化要求在广播电视服务中做到:第一,必须加大力度改进会议报道,少说套话和空话,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强化广播电视新闻的民生意识和平民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多报道与普通市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事;第三,根据当地文化和受众需求,打造本土化品牌节目,如适度地推出方言类节目等。具体说就是要加强新闻本地化制作,围绕政府的工作要点,搞好日常性宣传报道;另外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最新动态,增强策划意识,强化立体思维,做好新闻事件的本地化解读,将新闻做深做透;还要关注民生新闻,把目光转向城市里最广大的基层平民百姓,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倾听他们的诉说,感受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呼声。

2.顺应城市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完善自身的媒体品种结构,打造属于地市广电自己的网络媒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要求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国务院连续三年将广播影视数字化纳入了国务院工作要点。2006年,李长春、曾培炎、陈至立等分别到深圳、杭州、青岛视察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数字化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成为国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求在实现城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中,努力做到群众接受、用户满意、社会支持、平稳转换。地市广电媒体要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确保公益,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走本地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逐步实现双向、交互、多功能、多业务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照法律推进网络整合。走共赢发展的道路。

纵观中国传媒,对网络开发的重视程度似乎广电媒体不及纸质媒体。有一定实力的报纸或报业集团都建有自己的网站,有的甚至不惜投入巨资用于报业的数字化改造。相比较而言,报人对未来发展的危机感显然要强于广电人,因此,他们对新媒体的来临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而新媒体最有可能冲击的市场,恰恰与广电行业密切相关。如IP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等,技术难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一旦政策壁垒获得突破,对传统电视市场的冲击是可以预见的。地市广电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媒体,并不单纯是一种“装潢门面”的行为,所以完善自身的媒体品种结构,让视频、音频信号实现网上传播,在网络上开展新业务,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这才是地市广电打造网络媒体的战略思考。

第2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高校广播影视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我国广播影视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首先结合实际,走不同的发展路径;二是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体系,三是尽快实施广播影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广播影视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3-02

近年来,广播影视专业招生人数大量增多,招生专业不断丰富,形成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热潮,为全国传媒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员,并推动了广播影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上,我国高校广播影视教育事业已具相当规模,并处在逐步规范、稳步前进的发展道路上,但在办学过程中,各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高校广播影视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办学经费和实验设施的紧缺

我国不少高校在广播影视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实验设施和办学经费紧缺的窘境。总体上,我国很多高校所配备的广播影视实验设施缺乏。广播影视实习相关的很多设施学校没有,电视、广播方面的实习设施不完备,无法涵盖广播电视制作的全过程,不能对学生实践需求进行满足。甚至有的学校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却没有任何配套设备。

(二)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偏差

首先,我国高校广播影视相关专业,大多依附中文院系,教师多为中文相关专业,导致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错位。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错位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业界需求。

此外,当今传媒科技日新月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与网络媒体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传播科技体系。面对广播影视现在的新兴媒体与未来发展的主流媒体,诸如“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如何根据学校现状进行调整?”等问题都迫切需要高校寻求切实的解决办法,而大部分高校领导与决策层缺乏敏感性与前瞻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三)专业设置的局限性

由于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偏差,在具体的专业设置上,我国广播影视教育明显存在着诸多局限性。首先表现为“网络新闻”、“网络传播”教育的缺失。网络早已作为“第四媒体”崛起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基于网络的巨大发展潜力与新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广播影视教育应拓宽视域,涵盖“网络新闻”、“网络传播”专业。

另外,在专业设置上大部分高校存在“重电视、电影而轻广播”的倾向。部分高校仅有极少课程涉及广播领域,一些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广播影视编导”有“广播之名”而无“广播之实”。

二、广播影视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结合实际,走不同的发展路径

在开展广播影视教育上,综合性大学与中小型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途径。

1.综合性大学

针对广播影视教育总体上规模较小、师资匮乏的现状,可考虑将具有较好办学条件、较高办学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经过统一协调,把相关优势专业整合,通过联合、改组等途径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并改造、调整专业结构,统筹安排师资、实习基地和教学设备,共同培养学生,合作研究课题,大规模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集团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构建广播、电视、电影“强强联合”的全方位教育体系。

2.中小型学校

中小型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小型学校较综合院校的办学形式、定位更加灵活,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结构。中小型高校的广播影视教育应把目标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强调实践能力,立足为地方服务,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形成按当地广播影视人才市场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体系

承担广播影视教育的各高校,应对就业形势有科学预测与深刻洞察,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名额,制订出科学、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使人才培养结构与业界人才需求结构的比例保持平衡。

现代传媒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及媒体操作规范日益趋向科学化、规范化,都必将使人才面临市场激烈的竞争,对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条件不充分的高校,应适当压缩招生比例,以免供大于求,形成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尽快实施广播影视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我国高校应具有国际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信息交互意识,继续利用互联网及书刊等渠道,大量组织研究人员翻译、介绍国外前沿理论资源,并逐步推行“双语教学”,或通过联办国际会议、图书资料交流、合办教育机构等方式来加快广播影视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争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

继续推进中外合作k学,把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精品课程和教学方法移植到各高校。

此外,应充分利用“国际电视节”等国际化资源,加强广播影视学科与国际电视节的联系,争取与知名参展机构合作办学或共同承担各类合作项目,在实践中培养适应现代媒体发展的创新型、国际化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单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5-6+36.

第3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关键词】制播分离;“复制”困境;发展悖论

制播分离,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的过程中,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播出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譹?訛。这种模式“复制”自西方,因此厘清“复制”中中西传媒的制度性差异,是更好推进制播分离的必要环节,本文就制播分离的中西方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导致的中国式“复制”所遭遇的难题进行分析,试图对当下制播分离改革作出一份独立而“旁观”的解读。

一、推行制播分离的环境性差异

在中西方不同的传媒制度和理念中,制播分离的具体诉求不同,而环境因素的不同给我国对制播分离的“复制”带来一系列影响。

我国新闻传播业从媒体资源,到经营手法,再到利益享用,都带有一定的行业垄断特征。为促进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加快改革进程,实现主体功能转化,调动发挥广播电视产业的潜能,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加速产业化进程,、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了一系列相关通知和领导的讲话,对广播电视产业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做法给予了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也对各地电视产业改革的步骤和做法,进行了明确的引导。制播分离成为我国电视业系列改革的重要抓手,成为产业改革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而在西方,电视媒体实行制播分离的做法则早已有之,以美国为代表的媒体商业经营机制,其节目流通基本通过买卖进行,是典型的商业市场行为。而英国的媒体既有BBC这样的公营媒体,也有商业媒体,无论哪种媒体,他们推行制播分离的背景和“改革”的诉求则与我国有着不小的差异。

英国被认为是最早推行制播分离的国家,其委托制作模式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英国独立广播委员会宣布,要求旗下电视台委托独立电视制片人的节目数额达到全部播出量的25%;1988年,该委员会又发表了《独立电视委托独立制片人制作节目的规定》;1990年,《1990年广播法案》的第16条要求所有第三频道、第四频道、第五频道的持照人,每年使用委托独立制片人的节目数量不少于播出总量的25%。?譺?訛这促成了一定程度上英国的电视业制作和播出的分离。

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短暂的非经营性运作之后,马上进入到商业化运作模式,以企业的方式经营媒体。但是随着人们对媒体的公共属性的认识逐渐增强之后,逐渐开始认为媒体的拥有者是在使用其占有的公共资源赚取自己的利益,应该受到限制。因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美国司法部指出,广播电视网对电视黄金时间的控制近于垄断,判决它们退出娱乐节目制作,除了新闻节目和时事节目之外,禁止电视网全部地或部分地拥有节目版权。从此,电视网被迫遵守一定的限制,承诺:1.不再在国内发行任何节目,也不在国外发行自己制作的节目;2.在播放其他地方制作的娱乐节目时,限制自己获得的利润比例。”?譻?訛这一规定实际上促成了美国电视业商业模式的转变,它意味着电视媒体不再能够垄断所有的经营利益。通过节目制作和发行的利益多方均沾,来保证媒体的公共性质不被滥用和遭到侵害,法规促成了美国电视节目的制作分别由电视网、各种辛迪加公司和地方台来共同完成的模式,而电视台基本只承担新闻、咨询类的节目制作(占25%左右),其余节目则由各种辛迪加公司和一些地方台来提供。

从制播分离的历史背景来看,西方的制播分离与我国目前推行的制播分离虽有类似的做法,但无疑更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诉求,相比起制播分离在我国的政策导向话语来说,西方的制播分离则更多地秉承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西方新闻传播理念中的相关话语。

在这些思想的共同作用与影响下,西方传媒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乃至公众,认为媒介的垄断性经营损害了公共利益等,必须要予以纠正。因而英美国家相继出台了限制媒体垄断、促进多元化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从而开始了西方国家电视业的制播分离。

二、中国式“复制”困境与发展悖论

考量中西方电视制播分离的开端与演变历史,不难发现中西方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道路的不同、中西方新闻传播理念与体制的巨大殊异、中西方制播分离模式的基本诉求不同等差异的存在,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目前中国电视界的制播分离改革中必然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首先是媒体体制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制播分离的最终目的的不同。我国的制播分离实践中,具有产业性质的诸如电视剧、娱乐节目以及其它与意识形态关系较为松散的节目的制作权,与新闻、宣传、舆论节目的制作权进行分离,在剥离出去的部门,实行产业化经营,创造和提升节目制作产业的利润与效益;而同时有关部门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新闻舆论宣传的指导和管理,由电视台来对这类节目进行制作和播出,保证了这类节目的政治导向、意识形态性质,保证了我国新闻媒体宣传性质的延续。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制播分离则更多地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自由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诉求与理念,强调以多元化的声音表达促进社会责任的实现,强调节目制作成本的降低和媒体利润的最大化。

在执行层面,西方的制播分离模式是建立在其体制下的,与其长期以来推行的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且还有各种法律条文和行业规范作保障。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制播分离多由相关部门主导推进,这样的推进又与现阶段的政策密切相关,而政策的一贯性是否能够保障制播分离各方得以顺利发展和壮大,是否能够切实稳定地保护市场,则需要拭目以待。

第4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媒体融合的时间拐点已到来

从传统媒体进军新兴媒体的发展阶段看,传统媒体已经经过了建设新兴媒体阶段、与新兴媒体互动发展阶段,正在迈入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阶段。

从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看,媒体融合已经上升到党和国家舆论生态安全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今年4月14日,中央召开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对传统媒体进行战略转型升级、实现全媒体背景下的发展壮大做了重要部署。

从发展趋势看,2013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较2012年增长了36.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广播电视行业2013年的广告收入增幅却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融合的时间拐点已经到来,城市广电媒体必须准确把握大势,顺应形势,积极构建全媒体融合发展格局,提升核心竞争力。

城市广电媒体面临的困境和融合发展的有利因素

目前,城市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行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萎缩。一是新兴媒体抢走了年轻观众。根据易传媒平台2012年12月17日~2013年1月17日的数据,我国6亿多网民中,19~30岁的年轻人浏览网页的高峰时间从上午9点延续到晚上12点。二是受到央视各频道、省级卫视和省级地面频道的强烈挤压。

2.广告经营困难。尼尔森网联全媒体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在四级电视媒体集团的广告花费同比增长的情况下,唯一低于广告市场同比增长均值的就是城市台集团。究其原因,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国内工商企业广告投放减少。二是药品广告减少。三是酒类广告减少。

3.创新能力不足。受资金、技术、地域和人员结构老化等诸多限制,城市电视台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4.支出加大。商丘电视台现有500多名职工,每年的工资福利支出超过3000万元,有限的收入被大量的人头费占用,用于设备投入、硬件建设的资金很少。

但是,推动融合发展,城市广电媒体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一是媒体融合的体制得以清除。目前我国城市广播电视大部分进行了两台合一。2009年6月,商丘电视、广播合并后,行政部门减少、部门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壁垒拆除、管理体制灵活,行政效率提高。

二是广电媒体具有地域技术优势。从与城市平面媒体竞争的角度看,广电媒体的受众群和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大优势。

三是媒体融合的资源配置优化。除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外,商丘广播电视台还对合并前的新媒体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商视网、商丘电台网合并成商广网;创办了商丘新闻网、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开发了“无线商丘”手机客户端;充实了商丘手机报;开通了法人微博;还新办了报纸与户外广告公司,拥有多种传播媒介。

找对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商丘广播电视台重点在广播与电视、广播与新媒体、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从运行效果来看,商丘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广告经营得到了扩展,经营性收入实现了增长。

1.进一步扩大新闻报道影响力。在新闻宣传中,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实现了良性互动,扩大了影响。例如在“商丘好人”系列报道中,商丘广播电视台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组织全媒体联动宣传。2013年12月中旬,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张晓华在危难中救人不留姓名,获救者家属欲通过商丘交通广播进行寻找。于是,我们以交通广播为主导发起了“全城寻找爱心好人”活动,电视记者及时跟进,网站、微博、微信即时互动,整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商丘广电媒体始终引导着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掌握了本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

2.进一步提高名牌栏目知名度。商丘广播《行风热线》栏目是有着13年历史的河南省广播名牌栏目,拥有庞大听众群。2013年8月,我们打通了广播、电视两个渠道,实现该栏目广播、电视直播,商丘新闻网、商广网、手机客户端同时提供在线直播和节目回放,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3.进一步彰显广告经营竞争力。媒体资源打通后,我们积极推行多媒体一体化运行的发展战略,以媒体联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建立起“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实现”的媒体融合新机制。我们推出了全媒体套餐服务,套餐在广告价格上实行折中折、优中优、惠中惠。套餐大受商家欢迎,2013年商丘广播电视台全年总收入4700多万元,其中,电视创收比上年增长23%。今年3月和4月我们组织的集体婚礼、房展、车展3个重大活动,利用广播直播、电视直播、广告时段回馈、网站微博微信新媒体推送、广告公司的户外宣传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包括汽车经销商、房地产企业、建材厨电、酒类、餐饮、金融等多门类、多行业的200多个商家参与,实现经济收入400多万元。

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和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和中央级、省级媒体相比,城市广电媒体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人才建设、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在改革中继续探讨摸索,下大力气解决。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城市广电媒体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建设的网络媒体无法和中央媒体网站及商业网站抗衡,一些城市广电媒体从业者在推进新兴媒体的进程中思想认识不到位,满足于现状、患得患失,存在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或者用办传统媒体的方法来对待融合发展,没有跳出传统媒体的思路。

二是人才短缺。对众多城市广电媒体来说,人才短缺是当前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新形势下,如何拿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办法,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是摆在广电媒体管理者面前的大问题。

第5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关键词 农广校;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44-01

众所周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学历教育工作,二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学历教育是根本,农民培训工作是工作的重心,农广校的定位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民。农广校有完善的办学体系和灵活的授课机制。现将农广校在教学、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优势和农广校建设对策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优势

在我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国家、省、市、县、乡村5级办学网络,体制比较健全,而且有远程教育优势,学员可以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自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设的专业表现出时代性。此外,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高等院校联办大专、本科班,这是对教学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通过中专、大专、本科学历教育,为区域输送了大批人才[1]。在农民科教培训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具有较强的优势,具体有以下几点。

1.1 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运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让农民在田间地头以及休息时间接受教育。学校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统一规范教材,教材充分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最能体现时代性。讲课多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同时利用中央电视第7套节目,播出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利用中央、省州的农民教育网络,实现互动交流。

1.2 人才优势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一批扎根于农村的农业专职教师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他们熟习农村工作,懂得农民需求,熟习培训流程和内容,可将复杂技术简易化、实用化[2]。

1.3 良好的服务优势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扎根于农村,可以经常性地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工作,并亲自指导农民,不需要农户天天到学校接受学习或培训。采取农闲季节多培训、生产季节多指导的灵活教学培训方式,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3]。

2 农广校发展对策

2.1 立足当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农广校在全国有2 000多所县级分校,它们的发展关乎到农广校整体发展质量。但是由于基层校基础不同,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应争取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对农广校工作的支持,扩大农广校知名度。吸收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国家提供的中职教育机会,与培训项目捆绑进行招生,扩大队伍和招生规模。加强学校办公设施建设,推行办公自动化。

2.2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品牌学校

要加强教学管理,如中专、专本科函授教育,不流于形式,要让学员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加强教师业务培训,鼓励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农广校是农民培训的主力军,教师应及时想农民所想,需农民所需,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于农民,使农民满意,打响学校品牌效应[4]。

2.3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给学校的教学、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如利用中央七套的农业节目、中央校的卫星小站、五级办学网络体系等优势,拓展教育培训环节。

2.4 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新跨越

2.4.1 创新培训形式。在办学宗旨不变,培训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变的条件下,拓宽办学思路,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灵活的办学方式,狠抓主线(农民科技培训、技能培训)、突破长线(中专学历教育)、办活短线(联办大专及本科),增加办学效益,弥补财政投入资金的不足,在发展中求生存,不断提高办学实力[5]。

2.4.2 创新培训机制。在充分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重点是整合民办教育资源,唯我所用,以我为主,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广泛利用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合作办学,利益分成;面向市场,开放办学。

2.4.3 创新管理机制。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强调财政支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功能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一切效益看效果,实行培训任务、培训质量与培训经费双向挂钩等目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6-7]。

3 参考文献

[1] 张明福.新形势下弥勒县农广校办学的困难与对策[J].云南农业,2011(2):50-51.

[2] 坚持农业广播阵地将科技知识和教育信息送到农民身边[J].农民科技培训,2011(1):12-14.

[3] 李磊,王群生,屠新红,等.河南省市县农业领导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需求调研报告[J].河南农业,2011(2):64,31.

[4] 陈瑜慧.县级农广校在农村职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思路——以资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0(6):117-120.

[5] 邱强.发挥农广校优势,培养新型农民[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0(12):81-84.

第6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三网融合不断推进,

广播电视面临新形势

随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面临着新的形势,遇到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分流了广播电视受众,向广播电视提出严峻挑战。随着宽带网络、3G移动网络、流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用宽带接入网络的用户群体迅速增长。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微博用户超过2.7亿人,都远超过了有线电视用户数。网民中30岁以下的占69%,这意味着电视观众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此外,网民上网的高峰时段之一,正是电视观看的黄金时段,与电视收看形成了强烈冲突。这些都充分说明,网络新媒体正在严重分流电视受众,对广播电视形成了严峻挑战。

(二)IPTV发展迅速。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城市名单,至此,三网融合已经从初期的小范围竞争与融合,得到较大发展。电信、联通在大力进行城市光网的改造,同时也开始加紧部署IPTV业务。据统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在2012年公开的IPTV终端招标数量就达到了620万台,这意味着停滞已久的IPTV业务将走上加速发展的道路。目前,全国已发展2800多万IPTV用户,并正在以每天数万用户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三)OTT TV将成为互联网电视发展方向。OTT TV是近两年兴起的互联网电视应用业务,是继IPTV之后的受到广播电视台、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互联运营商、电视机生产商共同关注和推动的新应用。2012年,广电总局向上海广播电视台发放了335万个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编号,批准了百事通200万个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客户端编号,成为第一个获得百万级OTT客户端牌照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与新媒体运营商,这也标志着中国OTT TV得到了实质性推进。

(四)高清互动电视正在打造有线电视网络的核心竞争力。自2009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等实施高标清同播以来,国内高清电视频道已经近20个,更多的电视台正在不断推进高清化制播。2011年,全国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基本上将高清互动电视作为推广终端,把高清互动电视打造成为有线网络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以来,甘肃、陕西、南京、广东、吉林、天津、广西、广东、重庆、上海等地区的高清互动业务也都进行了新的部署和发展。

三网融合与网络新媒体形势下

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考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网融合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既给广播电视造成冲击与挑战,同时也给广播电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三网融合催生了新的广播电视传输渠道,其中IPTV和OTT TV就是典型的应用。这是广播电视在传统无线传输通道和有线传输渠道之外的新渠道,而且还很有可能是不需要自己投资建设和缴纳传输费的通道。这也将是广播电视扩大覆盖能力,提升影响能力,增加新的创收能力的新渠道。二是随着电信宽带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和提速,网络互联视频节目的需求激增,这正是广播电视部门的强项和优势。

(一)整合、优化、完善、建设适应新媒体需求的综合媒资系统。节目内容是我们广播电视部门发展新媒体,满足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新媒体终端收看需求,以谋求新的发展的重要资源。河北电台、电视台已经开启了各自媒资系统的初步建设,但这是保护和抢救型的第一步工作。若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和作用,用于新媒体发展,还需要加大投入,把分散的系统整合,把媒资系统的功能完善,还要结合IPTV集成播控平台、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建设,建成适应各类新媒体终端需求的综合节目制作、播出与分发平台。

(二)大力发展和完善高清电视。随着有线电视网络发展、高清互动电视推广、电信宽带网络发展和人们对高清节目体验的进展,再加上制作、编播、播出设备逐步高清化或高标清兼容,高清时代即将很快到来,高清很快就将取代标清,这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因此,我们应加快推进高清发展,加大高清节目的制作和积累,推进标清频道向高清频道转化,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半数以上,甚至更多的电视频道实现高清播出。

(三)建设和优化网络广播电视台。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并不单单是为传统广播电视增加一个播出与传输渠道,更重要的是传统广播电视实现转型的战略布局,是发展新媒体的内需。但是,目前已经开播的省市级网络广播电视台都面临着资本缺乏、内容单一、用户体验满意度低、专业人才匮乏等发展困境,阻碍了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一定要引入和培养具有互联网精神的专业人才。在人才配置上,要克服由技术部门、技术人员建设和运营的现象,配备专门的管理、宣传、节目、经营和技术人员,真正把网络广播电视台作为一个“台”来建设、运营和发展。另外,若要把网络广播电视台做强做大,单凭电台、电视台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牌照为无形资产,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引入巨额投资,完善技术平台,优化分发网络,购买具有吸引力的影视剧和大型综艺等各类节目,合作共赢,共同打造网络新媒体产业。

(四)做强IPTV平台,强化其媒体属性,全面推进,综合发展。IPTV集成播控平台是广播电视面向各种网络、各种应用终端的总台,要注意和把握从技术平台建设、节目内容集成(甚至直接生产)、牌照申领、对外(传输网络和智能终端)合作推广等方面综合建设,综合发展。还要注意强化新媒体部门的媒体属性,把我们的网络广播电视台与IPTV等新媒体业务和部门从职能定位、工作任务、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打造成更具有媒体属性的新媒体部门。

在新媒体建设中,新技术起的是尖刀班、突击队伍的作用; 新的节目、新的内容和新的应用,应该是新媒体建设的目的和主力军。媒体 最终都是节目和内容,新媒体体现在新技术的引领带动作用上 和新的节目形态上。

第7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中图分类号:TN94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06-01

1.新媒体技术与广播

所谓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新在哪里,首先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个人认为后者更重要。单纯形式上革新、技术上革新称为改良更合适,不足以证明其为新媒体。理念上革新是新媒体的定义得核心内容。至于市场上那些以是否具备互动性来界定新媒体与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观点。是否具备互动性,是个别性问题,不具备普遍意义。个人认为可以以个别性识别新事物,但是不可以其来定义事物。

当然新媒体技术应用最多的领域是广播电视领域,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来讲,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广播电视技术的一种优势。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特点对广播电视技术子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下进行科学化的开展。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新媒体技术在广播中的发展情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等都在迅猛的发展,同时也给广播电视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对于这样的形式,怎么才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总结,通过对广播电视的优势的发挥,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根据对无线互联网用户的调查,截止08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就已经达到了2.98亿,也就是相当于22.6%。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计算机拥有数量已经超过了66.2台。甚至宽带用户已经达到2.7亿人次。手机上网的人数更是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3G、4G网络的应用,这些都标志着手机流媒体传输技术在产生不断的进步和质量的飞跃。这也是促进新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甚至是其他领域的重大进步。

3.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意义

新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的数字化伴随网络化的进步,同时跟随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促使了广播面临数字化的信息的挑战。网络文字,声音,视频获取和传播是非常容易的,这也恰恰避免了传统的广播收到资源,频率等的限制,影响听众的数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发展为全球化。尤其是现在出现的网络广播,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音频,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为传播平台提供良好的资源。还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使得网络广播的听众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各种形式的网络广播也是相继做出新的特色来吸引听众的耳朵。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网络广播当然也具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随着各种终端接收设备的不断普及,受众在参与广播电视的活动也越来越少。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互动性的交流平台,恰恰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性听广播的弊端。网络技术平台提供了一个听众与传播者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同时,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选择节目的内容和节目的形式,不仅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利。还不会收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历史内容的查询,回顾,现在还可以实现对自己感兴趣的广播的内容进行下载,做到及时的收听。

其次,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播覆盖面不会受到时间,点地的限制。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听广播。只有存在互联网,就可以听到想听的内容。

最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还为视频广播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实现信息大量的传播,还能够实现快速、方便的特点。视屏广播也改变传统收听广播的方式和形式。

例如,某省市的广播电台,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在领导的支持下,对播出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将信息时代主流技术,数字技术,网络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于广播中,再次创造了广播的建设意义。

第一,建设全面的数字化的播出控制系统,不仅具有专业化的数字化的调音台,音频矩阵,专业设备,还具有网络化路由器,数字音频接口等核心设备设施,为播出的信息创造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的同时,做好信息的备份和还原。在系统的应用还采取了国内外的先进的广播台的建设和发展技术,在业务需求和数字音频广播,数据广播,网络广播等各个新媒体业务方面进行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本人所在的单位还建立了一套及广播电台,生产,运营和管理未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为现在广播提供力网络技术平台支持。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将多媒体技术,数字新媒体技术应用其中。有效实现信息丰富的广播电台的发展需求。业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协同办公,还能够有效实现业务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及时共享,对于网络信息,广播内容集中化的管理等。同时系统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应用效果。

第三,建设了数字化音频,视频卫星传播系统。包括转播车,车载广播制播设备,车载卫星系统,地面卫星系统等众多辅助控制系统。为数字音频,视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整个数字化,网路化的控制播放系统的建成,使得广播技术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功。也是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典型的应用。

4.总结

伴随着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由于广播在信息多元化的现在社会,需要建立快速独特的信息获取方式,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不同的媒体与不同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需要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的传播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够在多媒体技术竞争中,通过广播信息技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够科学化的发展广播事业。

参考文献

[1] 荣建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青年记者. 2010(03)

[2] 左艾甫.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播电台改革与发展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 朱佑龙.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广播新闻发展困境与突破. 郑州大学 2013

第8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关键词]农村广播网 发展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51-01

引言

广播网作为一种主要的传媒载体,目前已在广大农村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随着“村村通”广播网工程的实现,农村广播网又有了跨越式发展。农村广播网的发展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乡镇广播网很多都面临无法搭建的困境。加快发展广播网农村地区建设步伐是各地刻不容缓的责任,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条件的束缚,在农村地区不同的地形环境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容易一些,但是对于山地而言,加强广播网的建设时遇到的难度较大。因此发展农村地区广播网事业,是普及广播网工程的重要环节。

一、 农村广播网的现状

(一)农村广播发展滞后

当前人们的信息意识不断提升,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很多地区的广播网的发展不够,因此与人们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一些乡镇站苦于没有资金因此使得各项工作无法开展,一些基层的站点又缺乏发展意识,只把眼光盯在乡镇所在的集镇上,没有把广播网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组等,使得广播网的覆盖范围不够大,很多人依旧接受不了广播信息。

(二)经济投入不足

在农村广播网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地区广播网事业的发展。由于缺乏权威的综合部门与农电等相关部门协调,因此使得广播网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的支出的成本费用较大。广播站自身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建网,因此使得基层的广播网只能向较近的农户区和比较集中的农村用户延伸,使得很多偏远地区的广播网络建设没有得到落实,很多群众根本收听不到广播信息。

(三)人员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人事体制问题的制约,致使对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广播网的专管人员的管理难以到位,进而影响了对整个广播网的维护管理。由于没有编制,很多基层广播网的人员没有纳入到实际的单位管理中,因此使得一些基层广播站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实际的福利问题得不到解决,比如并不能解决这些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实际问题。因此使得广播电视部门很难对这些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考核以及培训,因此使得广播网络工作中的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而且这种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也会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对于广播队伍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二、 农村广播网的发展策略

广播网的传播比较便捷,相对于电视而言,其成本也要低一些,因此受到农村地区群众的欢迎,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这是加快农村广播网发展的有利时机,同时,加快农村广播网发展,让群众能够听到广播,能够从广播上了解到外部世界的更多信息,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责任。针对农村广播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促进农村广播网的快速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农村广播网建设的重视

农村广播网的建设是帮助农民获得各种信息的有效渠道。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该要确保各地的群众都能获得信息,加强广播网的建设是广电部门的一个基本责任。广播电视事业既具有政治属性,同时也具有产业属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才能加快人户步伐,搞活产业经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农村广播网的建设,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更应该要加强对广播网的完善,使得广播网络能够覆盖更多的地区和人群,从而使得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完善、通畅。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要主义,广播向农村网络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但农村的情况很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需求程度千差万别,短时间内联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差异也很大,因此不能急功近利,应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接受度进行循序渐进的建设。

(二) 加强对广播网建设的经济投入

农村广播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对此,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农村广播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在经济上采取帮扶办法,是促进农村广播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上级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基层广播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为各个基层的广播站提供器材、设备、工具、车辆、技术力量等,从而使得广播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可以得到满足,同时也有技术人员的配备。各种设施和人员准备完成之后,可以由乡镇广播站组织施工,逐步扩大广播网覆盖面,让更多的村、组、农户能看上广播网。另外,还应该要加强社会力量在广播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力量对这一工作的投入,从而使得农村广播网建设可以累积到更多的资金,促进农村广播网络的不断完善。

(三)加强广播站的管理

第一,加强广播站的日常事物管理,是促进广播网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大广播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力度,把各项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落实到各个岗位上,形成事事成规范,岗岗有职责的规范化管理格局。并且要加强责任制度的建立,让具体的人员能够对自己岗位上的职责进行确定,从而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完善。要将人员的工作考核与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挂钩,从而促进各项工作可以顺利推进。另外,还应该要加强档案及财务管理,建立健全的农村广播网技术档案和用户管理档案,一方面要加强对用户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的维护,确保用户正常收听到广播。总之,使乡镇广播网真正步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第二,加强人员的统一管理。自九十年代以来,不少地方的广播站下放到乡镇管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乡镇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广播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对人员的积极性的调动,从而使得基层广播站的工作人员能够对广播事业贡献出更多的力量。比如可以把乡镇广播电视站收归县局统筹管理,实行人员统一使用、事业统一规划建设、资金统一调度、财务统一核算的统一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规范农村广播网发展,同时便于形成合力,使得广播网进村入户的速度不断提升。同时,在统一管理之后,还加强了对人员的激励,根据县级广电人才管理的总体规划,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配套改革,即实行站长聘任制、全员聘用制、末位淘汰制、岗位绩效工资制等,使得农村地区广播站的内部工作的运行机制可以更加完善,并且解决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保障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广播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农村广播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广播网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对策予以解决,以让更多的群众更早地听到广播。比如加强对广播网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广播站的管理,从而使得农村广播网的覆盖面积更加全面,惠及更多百姓。

参考文献

[1]涂利祖.农村广播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05)

[2]凌智勇.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0).

[3]游本根,裴爱军.农村有线广播面临的新情况及相应对策[J].广播电视信息,2002(13).

第9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一、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到的困境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播放渠道,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并没有结合新媒体自身优势,无法吸引受众,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按长远发展看,不利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稳定运作。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的出现,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运用,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融海量性、共享性、个性化等特点于一体的新媒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观看节目,同时还增强了受众与节目的互动性。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节目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平台、途径以及播出范围也加大了节目监管难度。电视新闻节目只有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准定位,通过借助新媒体,及时做出创新,才能确保电视新闻节目稳定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

1.电视新闻节目主题要突出。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借鉴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比如通过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来引出某个新闻事件,对事件进行主题化报道,吸引受众。尤其是对新近的新闻事件、热点话题进行全方位报道,注重剖析与探索新闻背景和细节,从新闻事件中感受人情冷暖,保证新闻内容更加具备针对性,也就更能吸引更多受众,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的覆盖面。同时,通过升级打造主题节目内容,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内容共享。比如一些民生新闻、突发新闻、网络热点、生活秘笈等,往往受观众青睐。可以通过与新媒体部门,在新闻的采编播流程上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新闻策划,打造符合电视和网络风格的新闻节目,通过内容共享的深度融合,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

2.电视新闻节目报道多样化。电视有独特的声、画和文字立体信息传播优势,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丰富,五花八门,电视新闻节目通过报道多样化吸引受众,综合运用记者现场报道、解说、同期声、字幕等多种表现形式。在众多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利用新闻采编专业队伍和自身的媒介资源,采集高水平新闻。

3.电视新闻节目技术要创新。受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大多时间固定,受众群体单一,存在新闻缺失。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少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做出了适时改变,对一些重要新闻,进行重复播报,弥补了以往的新闻缺失,中央电视台其中的新闻频道这一点就做得很好。电视新闻要注意吸收新媒体的成功之处,相互适应,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开展制播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确保新闻在采、编、播的高质量生产。信息技术下,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各种编辑软件的出现,为制作精细化新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多元化发展策略

1.传播互动 媒介互融。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成为现实,过去单向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闻传播活动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以及信息反馈等内容。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新闻信息的创造者,要想提升受众收看新闻的兴趣,必须吸纳受众参与到新闻话题中,加强互动。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核心,实现信息传播的飞跃,可随时随地享受到视觉盛宴。电视新闻节目如果要大步跨越,就必须全面创新。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借鉴新媒体的优势,让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向着特色化发展。

同时,利用新媒体,收集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反馈,提升观众的关注度,也是了解新闻节目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完整的传播链必须涵盖发出人、信息、信息载体及接收人。所以,重视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是实现电视新闻节目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融合性改革可以借鉴一二。比如,在新闻节目中,可以适当开展新闻评论,通过连线的方式将受众与新闻评论员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探讨,提高受众参与的积极性。

2. 打造品牌创新报道。在互联网大潮中,电视新闻节目日益多样化的新环境下,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渠道、观念和人才等方面陷入了多重困境。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立足新媒体技术下,打造优势新闻节目品牌进行实践探索,从新闻栏目品牌发展的角度,转变理念,借势媒介融合,建立新闻采编播报道的新思维,对新闻理念、报道形式、节目形态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以新闻品牌立台;开展多样化、多类型新闻节目编辑,实施多思路的编辑举措,努力提高电视新闻质量,倾听民生,保持新闻传播的准确性,用最真诚的态度对观众进行感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