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体制的定义范文

广播电视体制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体制的定义

第1篇:广播电视体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新媒体;数字化;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产业化项目是我国“十五”计划的12个重点项目之一,2003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了《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四个阶段,从直辖市、省会市和计划单列市到市地级市和县分层次逐步推进,最终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激活了广电有线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更为广电传媒提供了新的赢利模式,即“广告收入+收视费+增值服务收入”。这就从根本上变革了过去以广告为主的经营模式。

数字化是广播电视诞生以来所面临的最大的技术变革、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数字化对于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技术创新,更是一次深刻的全面的变革,全方位推动着城市广播电视的产业升级、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给城市广播电视的传播理念、业务形态、体制机构的影响意义深远,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城市广播电视发展的最大内在动力。

一、什么是广播电视新媒体

新媒体定义包括两个层面:从媒体形态讲,新媒体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从传播形态讲,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结合广播电视的特点和新媒体的内涵,可以认为广播电视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具有大众传播特点的、有一定权威性的新的传播媒体。比如,有线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有些广播电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比如楼宇电视,在传播方式与服务方式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也是以广播+广告的盈利模式来支撑运营,有些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数字电视不同形态,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

二、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

作为新生事物,新媒体更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据统计我国互联网视频用户已经突破1.7亿,其中30岁以下占到75%,相当多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在网上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节目的习惯,诸如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涌现,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快捷和个性,同时也让传播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冲击。下面,将着重介绍几个近几年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形态。

1.有线数字电视

在2003年我国启动了有线电视数字化试点工作,自2007年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2500万户,已有60多个城市完成了整体转换,有线数字化已经势不可挡。有线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也从单向转移到双向、互动、多功能上来,以杭州、深圳、青岛等地为代表的一批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已经开展了诸如视频点播技术、信息查询、在线游戏、远程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增值业务,有线数字电视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率长点。

2.地面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有两种接收方式: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

移动接收方式通常被称作“移动电视”,移动电视目前主要用于公交电视上,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的功能。

固定接收方式因为牵扯面广、影响大,国家的政策规划是以无偿提供义务性的公益服务为主,总体来看仍属于技术试验阶段,只有深圳、北京等地进行了高清地面数字电视的试播。

3.移动多媒体电视(CMMB)

CMMB可以充分满足流动人群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都能实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能够实现手机、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的随时随地的接收,终端数量有望超过电视机和计算机,是具有广泛发展前途的新媒体业务平台。调查数据表明72%的手机用户,90%的MP4用户和70%的GPS用户希望消费使用这个功能。

近年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迅速,移动多媒体全国运营主体目前已初步形成,国内现有272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信号,31个省完成了运营支撑系统建设。广电总局组建了全国业务的总公司,其下有19个省、市、区地方广播电视成立了省级直播室,产品呈现系列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已生产出包括手机、GPS、车载电视等几十款接收终端,并与中国移动集团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

4.IPTV

IPTV是我们通常说的交互网络电视,也就是通过互联网络,尤其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媒介服务形式,电视机用户是IPTV的主要受众。IPTV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其互动性,超出了电信网和广电网的范畴,是三网融合的典型代表。截止2007年底,广电总局向上海文广、央视国际网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等4家广电机构颁发了IPTV的全国性运营牌照。各家广电机构通过跟电信机构合作,不断发展IPTV业务。以上海文广为例,上海文广通过跟上海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在上海开发了20多万IPTV的用户,目前上海成为中国IPTV商用用户数最多的城市。

三、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困境及对策

近几年来,广电充分发挥在内容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媒体,不但占领了新媒体的宣传舆论阵地,也使新媒体业务开发为广播影视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条,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

1.因地制宜,本土创新

对城市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在信息的传递和流动方面与国家级、省级广播、电视台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既然城市台在国际国内大消息的传递不具竞争优势,那么本土新闻的传递和流动则更应成为城市广播电视媒体的“镇台之宝”。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应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充分利用所处地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本土新闻,关注当地最新的消息和事件,突出快、准、形象、深度、做好民生新闻是其中的关键。

城市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利用传媒影响力,发挥传媒优势,加强与本土广告商的合作,以发挥本土广播、电视台的覆盖面和对象年龄层消费距离的优势,牢牢抓住独一无二的本土地域优势;同时,要抓住三网融合这一良好契机,开发各项新媒体增值业务,获取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

2.更新运营模式,打通媒体产业链

内容资源是广电传媒最大的优势。然而在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初期,由于收益分配模式不健全和用户的短缺,内容商积极性低,资金的缺乏,导致城市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中内容的匮乏。因此,在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弥补节目内容缺口成为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城市广电积极整合节目内容资源,创新节目内容形式;充分发挥媒体资产管理平台的作用,深化整合电视、广播丰富的视音频资源,提供视音频网上直播和按需点播服务;进一步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合作,实现节目形式和内容的深度开发,提供更多与新媒体使用操作、传播环境和技术支撑方面相适应的节目内容;抢占市场,创新互动增值服务。

对城市广播电视而言,不光有内容的支撑,还要以新媒体作为技术平台,真正实现产业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内容、渠道、实业的共赢。以北京电视台为例,北京电视台网络电视品牌,北京宽频早于2006年设立高收视率节目轮播频和特色节目专区,以互动视听、网络与电视联动为特色,网络与电视联动为特色,为广大受众带来新的网络电视体验。2007年2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拿到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式手机电视牌照,着力建设自有品牌的手机流媒体集成运营平台“京视新视界”,此外,北京电视台全面整合全台电信增值业务,实现专业化品牌化经营,京视传媒联手华友世纪,成立新的电信增值服务公司―京视无线,为北京台各类栏目、电视剧和大型活动开发提供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杂志等系列增值业务,开发具有互动增值业务开发价值的电视节目。北京电视台采用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品牌运营、产业链接、市场驱动的联合发展模式,成为规模经济较强的地方传媒产业集团,其运营模式可为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借鉴。

3.健全媒体融合的技术保障

对于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来说,技术可谓是行业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掌握了技术也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动权。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新媒体发展的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为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

4.发挥品牌资源优势

与电信运营商相比,城市广电传媒在新媒体业务层面、资金层面处于劣势,而长期以来作为城市主流媒体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的公信力和美誉度,是作为市场主体的电信运营商所不具备的。因此,城市广电必须以自身品牌资源为主导,以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有机结合的投入方式,与电信运营商展开对等合作。当前的业务开发必须在发挥广电的品牌优势和内容优势基础上,以网络层面的互联互通、业务层面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的统一协议标准为重点,有效控制市场前端、终端,增加城市广电传媒在新媒体经营开发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M].新华出版社.

第2篇:广播电视体制的定义范文

三、英国:作为公共领域平台的传媒价值评估

既然完全按照市场逻辑设计的多样性指数(DI)的测量被美国的规制机构证明为不可行,那么,公共领域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还有没有进行评估的可能?按照哈贝马斯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公共领域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关于话语的问题,以及话语与人类认同建构、行为动机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制度结构、社会关系形式的问题,以及我们称之为公众的话语和行动领域的社会功效问题。①这样,公共领域的分析传统所致力于的政治问题就有了两面性。也就是说,对于公共领域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进行评估,一方面,作为建构社会认同工具的话语,体现为对内容多样性的测量;另一方面,作为建构民主政治交流平台的传媒,体现为传媒行动远离政府和市场势力干扰的程度。显然,这两方面的工作从理论上说可以作多种尝试,事实上也有多项研究对此作过探索,但是,难度是很显然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寻找到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和测量方式。

在英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广播电视规制部门作了另一个方向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下面,结合BBC与独立研究机构Human Capital关于BBC价值的评估方法,探讨对传媒公共利益实现程度的评估和测量。

历史上对BBC存在价值的评估和考量有过多次,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和社会对于传媒产业放松规制的吁求以及对BBC存在价值的质疑,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BBC自身都希望有一些富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各自的观点。1987年由内务部委托进行的对BBC1和BBC2实行收视费的可行性评估,这次评估的结果认定执照费方式优于收视费方式,因为后者作为一种把受众当作消费者的经营模式将造成明显的社会福利损失;1990年,伦敦商学院的Andrew Ehrenberg和Pam Mills对BBC进行了一次价值评估,他们对观众是否自愿支付一笔收视费以及愿意支付多少收视费问题进行调查,最后结论是执照费比收视费更合适,而且应该提高执照费以使BBC可以按照受众意愿制作更多高质量的节目。最近的一次是无线电通讯处(Radio communications Agency,现已并入Ofcom)对于BBC的价值评估,这次调查将所有地面频道一揽子考察,对比其与所有卫星频道的节目相比,受众的支付意愿。

在社会效益的测量和评估方面所作的多种尝试中,权变评估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CV)近年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并被认为是对某一媒体价值进行量化研究的有效手段。CV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设计的问题构建假设市场(hypocritical market),直接询问受访者在公共物品数量或质量变化的情况下为避免或实现这种变化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以此作为依据评估该物品的价值。西方学者曾经用CV方法对英国BBC、加拿大CBS等公共广播机构做过评估,结果在较大范围内被接受。由于传媒的政治效果或社会效益往往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所以,CV方法在传媒价值评估时如何充分考虑到多种社会效果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和测量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同时,CV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既要符合福利经济学的经济原理又要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效度和信度。

在BBC的价值评估报告中有这样一个类比:有两个孩子A和B,A来自一个富裕人家,每次都在海外度假;B的家庭不算富裕,从来没有出国过。如果给他们提供一次去法国旅行的机会,儿童B也许会比儿童A愿意付更低的价钱,但是他可能认为更有价值。如果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广播公司提供这次旅行,它将选择儿童A,如果是BBC提供的话,它将选择儿童B。也就是说,CV测量的目的就是要衡量BBC提供的服务在激发潜能、开发心智以及促发灵感方面所具有的价值。②

因此,研究者认为BBC的总价值应该包括BBC 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即BBC 所带来的民主、文化、教育和社会方面的整体效益。于是,研究者划分了BBC受众的双重身份:消费者――公民。BBC总价值是当受访者作为“公民”,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思考时对BBC的价值评估, 而BBC消费价值是受访者作为“消费者”对BBC 进行的价值评估。通过CV方法的测算,BBC的总价值约为60.85 亿英镑,消费者价值约为53.94亿英镑,两者都远高于BBC目前的年执照费总收入27.98亿英镑。也就是说,如果BBC废除执照费制度,引入每月13英镑的订阅制,那么总福利损失则约为30亿英镑。

为了获得公共广播价值的准确评估,调查者区分了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1.满足个人追求自我偏好而产生的价值:主要考量的是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获取产品以最大化了的个人效用。它与消费者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产品可以通过非市场机制获得。

2.外部性:反映的是在满足个人偏好之外的价值损益。外部性可以定义为任何外在于模型的效果。

3.消费者:这个概念考虑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怎样决策以获取市场销售的资源。

4.BBC的总价值:这是当被访问者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时,对于BBC价值的估值。它同时包括消费者价值和公民价值。

5.公民:这个概念把人看作是属于一个他为其纳税,并通过诸如公共机构和民主程序等非市场机制获得资源配置的主体。在CV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否通过BBC总价值中减去消费者价值而得到公民价值。

经过这样的转化,原来难以衡量的社会效益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变成了可以用单位货币表示的价值,这样从理论上说,似乎可以用同样的指标对公共广播和商业广播进行比较了。因此,CV在公共广播电视价值评估领域中有比较重要的两个应用,一是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估算个人作为消费者(或以家庭为单位)对公共广播电视节目的支付意愿(WTP),根据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同公共广播电视目前的执照费进行比较,衡量倘若取消执照费制度对整个社会而言是福利的损害还是增进;二是对公共广播电视总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

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公共广播还是商业广播在提供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过程中,因为产品的外部性而产生的社会影响依然没有获得有效的评估。而且,即便承认CV评估方法的有效性,有一个问题仍然未能解决,那就是对广播电视的长期效果――如涵化效果、知沟效果等的价值评估无法通过受众调查来获得,这一点可能会是长期困扰规制者和被规制者的共同难题。

四、对规制本身的成本收益评估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对规制改革的兴趣不断增长,从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大规模放松规制的市场自由主义政策大行其道到规制经济学、政治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者们对于传统规制理论的批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规制影响认识的深化。因某些部门的“自然垄断”对国家的社会利益或战略利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受到规制的理论已不再被认为是有效的。尤其是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规制成本对经济的影响。当前学界普遍认为,规制更多屈从于政治权力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压力,并非完全出于提高经济效率这一目的,多数情况下,规制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规制都在放松,许多国家的民众强烈表示对诸如环保、公共卫生和安全标准等领域实施强有力规制。收入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对规制关心度增加的原因,随着消费者变得更加富有,他们需要更多的使人愉悦的环境,如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以及更佳的公共卫生设施等,而且政客们也在力图寻求更为有效地提供公共品和服务。

而就美国的电信产业规制成本的变化来看,有关研究表明,美国在实施规制改革的1970―1990年期间,广电业与通信业的政府规制机构――FCC的年度运行费用虽然每年仍有增长,但增幅已从1970年的88%下降到1990年的12.5%。同一时期,由于美国放松了规制,仅有线电视业就增加了4亿―13亿美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意味着社会净福利的增加。

注释:

①[英]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第3篇:广播电视体制的定义范文

关键字:体育文化产业;时代优势;发展策略

引 言:

体育文化属于一种软实力,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体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其发展长期以来缺乏创新,未能对其文化、经济效益进行完全挖掘,未能对其蕴含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对体育文化产业的性质、时代优势进行思考,关于发展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给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带来一定有益的思考与启发。

一、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

体育属于一种文化,体育不会直接带来,这点与其他精神文化,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体育文化是以体育活动为依托,所以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带来物质消耗,也需要制度、精神上的支持与交互推动,所以可把体育产业看成一种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以体育无形资产为中心,属于连接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媒介,体育文化产业是借助无形的体育精神与有形的体育活动、体育物质以此来获得物质与精神价值的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产业。

产业的衡量标准在于其能否产生可供交换的产品,在体育文化范畴内的体育科技、体育传媒、体育旅游、体育健身等提供的服务就是可进行交换的产品,也是一种可进行消费、进行交换的具有一定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商品。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可以定义为:以体育无形资产为核心,把体育与文化、体育精神与体育物质进行有机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

二、体育文化产业的特征分析

体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而且体育本质为文化,体育的核心意义在于其文化,所以体育文化产业的服务与产品比较特殊,从这点可以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区分。体育文化产业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体育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文化是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核,体育文化产业首先要满足人们的文化方面的需求,所以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体育文化产业还具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性质,所以可以提供多个就业机会。随着体育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作为一种服务行业,体育文化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逐渐扩大,这些都极大拓宽了就业渠道。而且,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扩大和体育文化产业有关的其他行业的就业渠道。

2.体育文化产业属于影响比较大的高产值产业

体育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工使得体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一独立行业,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独特的作用。随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各种体育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将会大幅提高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产值,此外,作为一种无烟工业,体育文化产业能源消耗极少,造成的污染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小,这些都有助于体育文化产业逐渐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而向着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属于一种能够持续发展、可以长期存在的新型产业。

3.体育文化产业属于国际化产业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规则性,而且体育运动也具有很高的国际化发展,体育运动的国际性使得体育产业也具有同样的国际性。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必然会突破不同国家限制,从而成为一种全球性质的经济活动。此外,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会加快人才的国际流动,增强体育赛事的国际竞争性,体育服务与产品比较重视国际化市场,而且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金融活动国际化性质也更加明显。现阶段,跨国体育文化企业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影响越来越大,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方式也逐渐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全球化、垄断化、集约化趋势现已相当明显。

三、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优势

由上述可以分析可以看出,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也逐渐重视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时代优势。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文化产业获得显著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体育文化产业坚实快速发展的基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发展在于推动创新、增强活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体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在2001年超过200亿元,2002年超过250亿元,2003年已经突破了307.30亿元,而且增长率也越来越大。随着文化体制逐渐深化改革,我国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动漫业、网游业等文化领域产业甚至呈指数发展,而且未来几年,这些产业都会获得新的增长空间,此外,文化产业的结构会逐渐技术化、资本集中化。另外,我国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也出台多项政策保护文件。所以,在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应当抓住机遇,建立产业实体,获得更快更好发展。

2.我国体育文化资源丰富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丰富预备资源。在全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每个国家体育文化中传统性、民族性、趣味性都将是各国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优势。例如:巴西的足球文化、美国的橄榄球文化、日本的相扑文化等,这些都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我国从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属于体育文化资源大国,而且我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运动明星,都是世界文化领域中鲜亮的人文景观,例如像姚明、跳水梦之队、中国女排等都可以作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宝贵开发资源。

3.体育消费观念发生积极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强化,现代体育运动观念、消费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逐渐进行体育理性消费。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在健康咨询、体育锻炼方面的有关知识与信心接受能力越来越强,更多的人愿意进行体育相关消费。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体育运动、体育消费具有更高的认同性,超过90%的高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健康投资的必要性,其中超过60%的高级知识分子认为健康投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现阶段在我国,体育消费、健康消费成为全民共识,健康投资、健康储备等新型体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4.体育基础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

我国以体育竞赛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娱乐业等为主的体育基础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这些体育基础产业的规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在生产力较难进行突破的条件下,企业只能在企业文化上寻求增长的突破点。例如,我国安踏、李宁等品牌纷纷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优秀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我国福建、浙江一带,也都已经形成体育基础产业集群。因此,体育基础产业与体育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对体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既促进了基础产业发展,对其文化自身也是一种突破与合理延伸。

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时代优势,在现阶段,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保障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文化产业

在文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文化的竞争也逐渐激烈,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是一项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地位与价值投入足够重视。首先应该明确,体育文化产业是研究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形式进行概括与提炼,具有对体育文化现象进行深加工的功能,体育文化产业的首要功能是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重点在于满足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因此,其具备较强的意识导向与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体育文化事业,不能仅仅从经济效益考虑。

2.完善市场机制与法规建设

体育文化产业涵盖广泛,而且还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这都对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文化体制需要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因此,现阶段需要及时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关于体育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与模式,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此外,在相关法规政策方面要建立健全,需要结合我国实际,而且还应该顺应国际体育文化产业与体育市场的发展潮流,从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品牌培植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文化产业对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体育文化人才,从而满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此外,还应该重视人才的国际引进与交流活动。除了人才培养外,还应该重视品牌的培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要获得大的发展,优秀的文化产品就需要进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竞争,这就需要建立知名度较高的体育文化品牌。因此,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应该拓宽思路,在打造世界体育文化品牌的同时注重保持民族特色,并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使我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束语

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起步阶段,但作为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阳光产业,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在社会文化传播、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观念,培植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扩展商业模式,尽一切努力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们物质与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承喜,付春晖.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3,6.

[2]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张英,王凤春,王海恩,王玉珠.体育组织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6,8.

[4]侯丽萍,商洪林.浅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心理学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