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1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知不觉过去好几年了,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收获,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一些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可有可无,大部分体育课程内容以竞技项目为中心,体育教学过于关注技术性教学,导致大部分学生体质的下降;大多数学生讨厌体育课而喜欢课外活动;学生害怕竞争,缺乏合作精神也屡见不鲜等等,当然形成这一结果有许多外在原因,但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本身确实存在不少的弊端。

 

体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体制环节,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这些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疑惑不清、悬而未解的问题。如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时常发生错位;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内容项目化、专业化。课程改革如不敢面对这些问题,那么将难以走出困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针对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困惑不清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专家访问,找出主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问题,对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2.2研究方法2.2.1调查法

 

针对师范体育教学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进行了专家走访调查。

 

2.2.2文献资料调研

 

根据近10年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献,为本文讨论与分析提供理论资料。

 

2.2.3逻辑分析

 

依据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思路。

 

3讨论与分析

 

3.1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又是课程目标的研究。从我国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现状来看,对课程目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的主要问题:(1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各层次目标经常发生错位现象,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与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清楚;(2对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重视程度不同,课程目标的科学性方面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而课程目标的人文性方面的研究却经常被忽视、被边缘化。

 

3.1.1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与各层次目标的关系

 

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各层次主要包括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目标、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目标3个层次。由于我国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理论课程研究比较晚,所以,以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代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或以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目标代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错位现象比较普遍。而在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课程理论研究还不深入,课程目标经常与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混为1谈或发生借位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相对于目标错位来说,各层目标上移的现象更是普遍,如果不区分各层次目标的特点,无论哪_层次目标都是抽象的、宽泛的,那么,经常会导致学校体育形式化或内容选择的不确定性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运用的随意性。对于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经常只认识到上层次目标对下层目标的制约性联系,往往忽视下层目标对上层目标的调整、改造的关系,也会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脱离实际,使学生失去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可见,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各层次目标定位不清,或发生错位及上移,或对其之间关系不明,都将会使体育教师从茫然变成随意,使学生从心理上远离学校体育,起不到目标的层层渗透的指导、规定、方向性的作用。因此,对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与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各层次目标的关系的深入分析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3.2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

 

由于我国长期客观存在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的影响,所以,对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对教材内容研究的不多也不深入,结果常常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过分依赖在教学中解决。我们都知道有许多问题表现于体育教学中,但往往其根源症结是在体育课程里。现阶段突出要着手研究的师范体育课程教材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分类和体育课程教材管理体制两方面。

 

3.2.1师范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分类

 

目前,师范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尚没有合理的科学分类,常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实践内容处于无为无奈的“多难”境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课程实践内容不能合理科学的分类是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劲。

 

学校体育课程中,实践部分内容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进行的分类,其主要意义是有利于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传授竞技运动,实现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的“三基”任务,对于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来说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很难指导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面对众多课程实践部分内容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有效的取舍及创造。

 

3.2.2以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人为中心对体育教材内容进行分类

 

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活动应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而分类必须为目的服务。为了增进学生健康,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应把体育活动与健康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揉合在一起,而不是健康知识与体育活动内容的拼凑,更不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来对体育课程实践部分内容进行分类。

 

透过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人或社会的关系,可以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进行分类的方式,以人为中心,根据与运动时所面对的客体不同对体育课程实践部分内容分为自身操作运动、操作器械运动、群体互动运动。

 

3.3课程体制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决策权属于课程管理制度,多套方案是课程体系,前者核心内涵是指设计的实施课程的权力,后者是核心内涵旧指学科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方法。课程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合称为课程体制。

 

4结论与建议

 

4.1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各层次目标经常发生错位,所以师范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应首先明确课程目标特点及其与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4.2人文性与科学性是师范体育课程目标的双重属性,重视科学性忽视人文性容易引导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偏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轨道。

 

4.3师范体育课程教材改革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对课程实践内容重新分类,推行教材“审定制”,突出教材特色。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1-0089-04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E. Reform, P.E. teacher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re won’t be any reform of the course without the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 efforts. In the process of exploiting the School’s course, P. E. teachers’ work is extremely important which determines the result of it. School lead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s to see that to what degree the teachers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course. They also should encourage th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and the experiments of the Course Reform. In order to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ity and make the P.E.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course to become mature , they also need to help the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and find out the motivation of the course reform.

Key words: P.E. teacher;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s course; course exploitation

体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把体育课程与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考虑。如果仅仅站在体育课程的立场来设计课程改革而忽略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对独立性,可能会失之偏颇,甚至严重脱离实际。同样,仅仅站在体育教学的立场谋划体育教学改革,又往往会看不出问题的本质,难以找到有意义的突改口和生长点。

学校体育课程能结合实际可打破传统的课程框架的束缚,也能极大的拓展了体育教师教育活动空间。就体育教师而言,校本课程改革其本质区别在于:“能够卸除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正是这些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待教师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1]。从这层意义上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无疑是对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

1 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大多是从单项、单科改革开始的。单项、单科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进展.但由于缺乏整体结构上的规划,它们的成效十有限,无法带动整体体育教学状态上的好转,特别是有些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体育热情的提高和

学生能力的发展。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纷纷提出整体性体育教学改革的话题。这时已开始触及许多体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核心――“教什么”或“学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或“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现在又提出“健康标准”,但由于广大体育教师长期以来没有课程的权力和意识,不可能也不太愿意去动课程,只能把教学改革限定在“怎么教”的范围内,整体性教学改革始终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由于课程权力的缺乏和课程意识的淡薄,整体性教学改革后来却转向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侧重于怎么设计教案、怎么复习旧知识、怎么讲解新知识、怎么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怎么把握教学节奏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生,他们怎么感受、怎么反应、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十分注重形式化的设计,按照预定的目标、预定的内容、预定的进度、预定的环节、预定的方式、预定的时限来展开。却恰恰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现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做出即时的判断和处理。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困惑、疑问、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2]

20多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不但没有能够实现改善体育教学的初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体育教学感到更加迷茫。事实上,在教学领域里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恰恰是一个范围更大的课程问题。站在教学的立场来看待这些问题,往往不容易看出问题的真正症结在哪里,也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办法。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来看,就会发现,许多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主要不是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在课程设计时就有问题。

学生不喜欢学习,没有学习的愿望,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出了问题,体育教师把学生教得不喜欢学习了。其实不然,学生不喜欢学习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老师教得不好,如果所教的这些东西本身就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等不相干甚至完全相反的,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学生不喜欢的。更不用说有些东西连体育教师自己都不推崇和不喜欢的内容,却不得不硬塞给学生,学生怎么可能会喜欢,怎么可能会有学习的愿望呢?像“素质教育进课堂”、“主体性教学”等说法,初一听是个教学问题,而实质上却是一个课程问题。如果课程本身就不是按素质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思想来设计的,那么要在教学层面上实现“素质教育进课堂”、“主体性教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实现,至少会非常困难,对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是过于苛刻的要求。

所以,20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许多重大的教学问题,往往都牵涉到课程问题。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教学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之所以没有能够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无法与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加以推进,始终都在教学内部探索教学改革的出路。

然而,在一个课程权力高度集中统一、课程权力的表达只有自上而下的单一通道的刚性课程框架内,教学改革缺少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它成功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限定了。由于,统一的课程一旦确定,必须从上到下地贯彻执行,如果这一课程本身有问题,或者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学校和体育教师仍然必须执行。刚性课程框架在技术上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评、达标等督导机制将整个教学一步步引入“讲――练――考”的单一模式。在这个刚性课程框架面前,各种教学改革的努力都会显得微不足道。那些声称“主体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却对课程末作任何调整甚至根本都不关心课程设计问题的学校,其教改成果是难以令人信服的。[3]

2 体育教学改革呼唤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意识

以往课程权力集中在少数专家和机构的手中,由他们决定统一执行的课程。但相对于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而言,少数专家、机构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经验和智慧,都不可能照顾到千差万别的学校和学生差异,所以课程的适应性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一个课程权力高度集中统一、课程权力的表达只有自上而下的单一通道的刚性课程框架内,理论上是不允许学校和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改动的。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在课程设计阶段就已经预先设定的,大多数体育教师是很难超越的。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教材和体育教师必然成为教学的中心。相应的教学方式只能是“体育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练”,体育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

随着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学校体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但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程实施,“新标准”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教学目标、任务”问题,一味的“兴趣”、“娱乐”,有失体育意志、勇敢、人格的培养过程。课程实施是建立在具有体育目标、任务和本校的各种条件基础上的渐进的过程。因而课程改革必须尽可能地对课程及其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充分理解课程所可能涉及的各种复杂因素。我国地域辽阔,学校重多,各自条件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决不是一个模式可以统摄的。 因而,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突出各省市、各地区、各学校的个性。根据自己的条件,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进行创造性的改革。[4]学校文化作为一个内隐的而又强有力的因素成为课程实施的基本背景,是制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课程的实施需要引起学校文化的自觉与重建的努力 这既是学校体育改革活力之所在。也是新体育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把学校体育改革工作落实到一所一所具体的学校中去,发挥学校在改革中的创造性。而不是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学校的体育改革,而是要深入下去,从调查研究入手,脚踏实地,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进行学校体育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只有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制约本校体育发展的条件,研究学校体育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朝哪些方向发展和可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不同条件来确定各自的发展和改革方案。校本课程凸显学校体育个性,并不否定学校体育共性。也决非是排外,拒绝学习外来经验,恰恰相反,学习外来经验,是完善和发展校本课程之必需。但一切外来的(省内外与国内外)的经验,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与自己的个性融为一体,改革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那种“人云亦云”、“人改我改”,生搬硬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说明的。所以,每一所学校体育的发展只能是在本校中进行,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总体效益,是以一百多万所大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效益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就孕育在一百多万所大中小学体育改革的个性之中。[5]

教学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我们的教学改革很可能站在教学的立场看是有意义的,而站在课程的立场上看时就可能意义不大甚至没有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的重要意义在于提示人们,课程设计决不只是少数专家和个别权威机构的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有课程的视野,站在课程的立场来审视教学改革问题。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体育教学改革对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意识的呼唤,课程的不断改革进程应该是广大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不断普及和提高的过程,也是提升体育教师自觉的课程意识必经途径。

目前,体育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课程意识的缺乏,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长期忽视课程研究的状况密切相关。并在教学中表现出狭隘教学意识。直到今天,一提到课程改革,许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教材要变了。把课程看做就是教学内容,或者顶多是学科,甚至就只是教科书。的确,课程改革必然导致教材的变革,但教材的变革决不能等同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涉及更为根本的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它要比教材改革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深刻得多。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如果用课程论的视野来审视教学实践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有些可能是教学本身的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课程问题或课程设计的问题,对于课程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教学改革或者教材改革是很难完成的,应该从更大范围的课程改革入手才有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在刚性的课程框架内及狭隘教学意识中,体育教学目标基本上是确定的,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狭隘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完成这项活动的过程如何才能引人入胜。在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狭隘教学意识可能更为关注掌握“双基”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

从课程的立场看,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的越多越好或者学的越多越好,“只见分数不见人”,忽视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全发展,很难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特别是考试分数的获得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相反,后者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当我们考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时,原先我们深信不疑的许多教学改革,其意义很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就有可能重新选择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而此时,我们的课程意识就会凸显出来,教学改革才更加有可能对课程改革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3 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以往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特点是由研究人员或专家设计改革方案,进行开发和传播,再由广大教师接受研究者的思想和理论并付诸实施。[6] 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被消解了,他们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统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一种狭义的缺乏主体的“双基”“成为教和学的客观对象与目标,体育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

这样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展开的,即专家提出规划、思想、理论等,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把它们变成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是被动的和机械的,缺乏参与意识和机会。体育课程改革设计者的角色是研究者和理论家,而作为体育实施者的体育教师则要把前者的理论变成实践。“教师如果对课程的事情仅仅成为一种人的角色而不是工作的积极分子,这就不会对工作提供什么有力的推动。”[7] 因为体育教师的实践被外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所控制,而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这样的改革不可能使广大教师获得应有的力量。由于两者缺乏有机联系,以及体育教师自身经验,知识结构等差异,结果体育教师对这种课程改革往往持否定态度或反应冷淡。课程改革是极其复杂的行为, 任何课程改革若把教师排除在研究和开发之外,缺乏专家主体与体育教师主体间的合作、交流、融合,结果只能使课程改革走向失败。

体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不管教育理论或教育政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有很大的自,他们决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他们就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等作出最重要的决定。因而,任何课程要能够发挥其效能,都必须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建构。教师很难说是某些别的理论的消极承受者。[8]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实际上都存在着对原有规定课程的不同程度的选择,而经过选择后的课程内容,成为课堂上实际运用的课程内容。[9]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取舍是客观存在的,对课程经常性的选择和修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的。通常情况下,这种行为决定于体育教师本身非常个人化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与状况,但现存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特点往往使课程的变革并没有成为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大部分是出于自发的。课程的改变仍然是比较被动的,它因体育教师个体而异。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增减和修正,在自发状态时,仅仅是基于教师本身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能力包括知识能力等,所以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以如何调适教师个人与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适合于自身的教学状态为目的。

既然体育教师对于课程实施是随时随地都在以他们自己的判断在改变着课程,那么把这种行为由自发引向自觉与自主,是发挥体育教师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所依据的真实理由。同时,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因体育教师个体而异的自发行为导向自觉,就在于这种行为非常依赖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那么努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才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事实上,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丧失,不仅否定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主观属性,也否定了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共同的生活过程和人生过程的现实性,而且最终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甚至滑入“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处境十分尴尬,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经验,见解,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学生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这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允许它合法地进入课程,特别是进入教学过程,否则,学生就被排斥在课程与教学之外了,如果教学过程成了游离于老师和学生真实人生之外的“虚拟生活”,学生们不可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个教学过程,一旦缺少了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与感动,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学生、老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在表达各自的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师生都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有当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如果,体育教师只知道“课的存在”,而没有“课程”的意识,就谈不上课程的开发能力了。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应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是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在课程改革中应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在一起,体育教师不单纯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生者和研究者。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中小学校实施,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没有教师或学生也就不会有课程改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斯腾豪斯宣称:“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10] 可以说学校教师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学校应随时关注体育教师的课程参与情况,鼓励体育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的改革实验。使他们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课程改革寻找动因,进而引导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报,2002,10,5第四版

[2] 郭元祥.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 教育研究,2003,(6):35

[3] 吴刚平. 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J] . 教育研究,2002,(9):61

[4] 李保强. 试论特色学校建设[J]. 教育研究,2001,(4):71

[5] 闻 听. 必须突出学校体育改革的个性[J]. 学校体育,1988,2 卷首

[6] [7][8 ] 丹尼斯. 劳顿等著. 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05,217,204,192

第3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高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是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健康教育”的思想,审视现行体育课程,我们认为目前高校体育课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和体质教育观还比较盛行,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再次,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竞技运动、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了进一步拓宽体育与健康课程内涵,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都将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为此,本文就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技能、体育锻炼方法、培养终身锻炼习惯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由于受竞技化思想的影响较大,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和技能教育中完全走出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没有进行改革和调整,绝大部分学校没有随着生源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教学目标仍停留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上,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我们意识到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我院体育教师分头对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和高职院校在校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以及对我们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建议。我们从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为我们对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二、高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多参照本科模式

未能很好体现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色,高职体育向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转变的关键问题是要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课程理论新体系,没有对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基础,没有对健康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实施条件的透彻理解,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改革,都会造成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混乱,使健康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

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环境和场馆设施缺乏

高校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大部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有相当一些院校的场馆不能充分向学生开放,有的院校甚至连健康诊断和体质测试与评价的仪器和设备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等基本教具都还很缺乏,这根本保证不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环境的优化,对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有很大的困难。

三、高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

1.把握新的课程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它超越了单一的学科范畴,建立了身体、心理、社会整体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结构,涉及了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具有基础性、实用性、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

2.转变传统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体育健康课程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有关体育的多因素、多层次、多难度的动态复合教育过程。教师应确立三个观点:其一,服务的观念;其二,主导主体的观念。其三,面向全体的观念。这样,在课程建设中,应考虑的主要是针对学生,如果我们一味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势必会挫伤那些因先天因素不足影响运动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少学生甚至练一辈子也达不到“及格”标准。所以课程建设应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健康教育为中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懂得如何去拥有健康体魄,培养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使学生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不断的示范,学生听机械的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忽视了教学相长的基本规律,所以,教学往往是“劳而无功”。目前,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实现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高职体育教学要探索和尝试多种方法,如采用“主动型”教学模式。通过精讲多练结合,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能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现在的体育学习重在学生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课堂上都要学生积极参与。

4.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氛围

通过构建体育学习的校园环境,与体育沙龙、体育社团、体育讲座、报告、体育演讲等活动相结合,由体育教师和体育协会等带头组织,强化学生课外体育相互交流。很多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对这种教学作了一些探讨。我们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从中获取了一些宝贵信息。首先,是要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因为大势削减理工科专业的体育课时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趋势。所以,要保证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必须保证其体育课时量。其次,是这个教学改革也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大力支持。这个专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功了,高职院校其它专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也受益非浅。希望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一起探讨。

四、结论

体育课程改革促使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体育健身项目,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开发和满足学生自我锻炼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提供机会,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形成一个融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终身体育为一体的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思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6).

第4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角色转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观念也有了很大突破,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及其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也给我们的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体育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结合相关理论和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体育教学谈了几点看法。

1.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体育课,体育教师都是采用集合――讲解――示范――练――一纠正――再练习的模式来作为教学手段,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要跟老师学什么就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课堂上采用音乐、游戏等手段,增加学生兴趣。我还增加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课堂上充满了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一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体力、创新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例如,在示范课《动物狂欢》时就利用体育游戏来教学。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取食”、“消灭害虫”、“拯救森林”:遵循儿童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既使身心得到承受外部环境压力的锻炼,也使身心压力得以向外释放,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了解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堂课得到专家和同人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在游戏中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也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2.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训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是对学生人格的无情摧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无情扼杀。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努力创设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同时,要明白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引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崎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导毳,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学生才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体育。相信的学生一定会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体育课也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了。

第5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23-01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并明确指出:“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1]学生体质健康素质越来越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濮阳县教育局本着“阳光体育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在全县范围内推出体育“1+X”课程体系。

一、濮阳县中小学体育“1+X”课程现状

濮阳县教育局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倡导学生“阳光体育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指导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运动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特对濮阳县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专门出台《濮阳县中小学“1+X”体育课程教学实验指南(试行)》。然而“1+X”体育课程在中小学校推广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制约,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场地设施的制约等。

二、制约“1+X”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

1.教师专业素养方面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1+X”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目前濮阳县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完善,加之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大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得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创新方面严重滞后,使得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与“1+X”体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难以满足“1+X”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2.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经过前期对濮阳县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严重不足,有的中小学校并未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有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担任体育教师的工作,还需担任其他文化课程,大大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量。“1+X”体育课程体系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需要体育教师掌握R档奶逵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体育教师掌握多门体育专业技能。另外,初中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上好体育课程,还需要完成体育中考的任务,无形中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

3.基础设施更新缓慢

体育基础设施是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程开展的质量,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直接反映了学生体育课程开展的情况。通过对濮阳县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调查走访得知,濮阳县中小学校可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运动器械较为陈旧,且存在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体育课程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较差,体育课程开展流于形式。濮阳县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出的“1+X”体育课程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有专门的运动场地,还需要有专业的运动器械,而现阶段的基础设施更新远远满足不了“1+X”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

4.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

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政策法规,还是濮阳县教育局推出的“1+X”体育课程,都是从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为出发点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1+X”体育课程在宏观上促进了濮阳县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其推进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让“1+X”体育课程成为一种形式。

三、结语

“1+X”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一种新形式,通过选一个运动项目为学校的特色运动项目,并开设X项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濮阳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重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体育教师学习交流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体育运动新环境。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关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小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业外,还需要拥有健康的身体,为更好地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顺利进行,为国家的长久发展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我们应重视中小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并将它作为当前国家发展的大事。

第6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艺术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健美操

一、艺术院校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在不同院校当中,都开展了有关健美操这一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在整个教学的内容表现上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教育教学辅助内容、理论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内容等等。其中,理论课程则是整个课程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后期的调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构建了以理论为基础这一课程教学内容,其中包括健美操的概念、锻炼方式等等。整体来说,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对知识的传授都是相对较为浅显的,学生很难真正了解健美操的状态,而且更难以将理论运用到后期的实践当中。从健美操的实践课程进行分析,健美操这一实践课程对后期健美操课程的教学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教育教学内容上主要融合了拉丁健美操、器械健美操等等,虽然在许多内容上都将竞技健美操融入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中,但是从整个课程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都能够针对相应的竞技等级予以规定,虽然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也会将一些实践教学融入健美操的运行当中,但是,这不仅仅是其中所表现的重要部分,大部分普通高校在整个教学内容上都难以满足国家的要求,而且整个教学也相对较为单一,并且缺乏一定的多元化表现特征。

二、影响艺术院校健美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中学生这一因素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很长时间的教育影响,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大多非常重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自己身体进行训练,学生针对自己专业课程学习的态度很积极也很端正,但是在整个健美操的课程教学当中,学生大多认为健美操在自身后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因而在整个健美操的学习过程当中都很少投入太多的经历,这也是影响整个课程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所在。在从学生后期的学习情趣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针对健美操早期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虽然对健美操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伴随着后期的学习进一步开展,学生大多会不断厌烦健美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慢慢丧失兴趣,难以自主的对健美操课程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对健美操整体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许多,例如: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授课方式、环境特点等等。在整个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受到我国传统课程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学生往往会非常注重整个考试的结果,进而导致学生在后期对健美操的学习失去兴趣。

(二)教学当中教师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人物,也是课程教学当中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在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考核以及后期的设计等方面,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个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尊重学生后期的现实需要以及作用。由此,健美操的课程教学者,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位领导者,在课程教学当中要用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努力地去参与整个课程教学当中,真正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并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三)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管理性因素

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管理因素同样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内容。健美操教育教学质量就是运用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对健美操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进行调和,有效地对不同的锻炼内容进行控制,完成教育教学未来的发展目标,管理制度在这当中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硬性需要,但是也需要与其他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不然更加难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在健美操的课程教学当中,需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标准,规范整个教育教学的具体开展措施。

三、针对艺术院校健美操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对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健美操的课程教学当中,需要不断优化整个健美操的教育教学内容。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充分依据学生以及学校当中的基本条件,在充分对健美操当中的基础知识以及技术能力进行掌握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位技术性强的专业人才,在现有的教育教学纲要表现上,整体角纹单一,需要在这一发展基础之上去丰富整个教学内容,并且安排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努力去拓展相应的知识,丰富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展现健美操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健美操课程理论知识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理论的教学,针对学生健美操专业基础知识需要进行重点对待,进而保证这些基础知识能够在未来的实践过程当中进行融入,深化理论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而保证学生后期的学习效果。在健美操这一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的健美操基础技能进行训练,而且还需要依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求,设计出更加具有趣味性的一种教育教学内容,保证在整个教育教学内容上去调动学生独有的积极性和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还需要结合目前的流行元素,增加时尚因素,进而发挥学生独有的创造能力,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二)对课程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在艺术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一致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针对健美操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当中,需要依据学生以及学校在现实发展当中的情况。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流程以及教育教学人物,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对健美操课程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许多,由此不能够运用相对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针对发展过程当中的不同教学任务、教育教学对象,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而提升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在提升课程教学的综合能力方面,需要充分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了解,编创更加符合学生自身优点的健美操,在健美操课程改革后期的教育教学当中,需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并且从理论的发展之上进行分析,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就会转变成一种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

(三)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

第7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论为依据,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合理的教学评价为手段,调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拓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观和体育能力与习惯。

1引言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并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战备任务,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任务,而且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兴衰的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师范先行”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也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园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状问题分析

绝大多数高师学生能够认识到师范院校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但高师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近半数的学生并不喜欢现行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喜欢参加体育课外活动,这反映出当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存在脱节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体育教学思想偏颇

我国幅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决定了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指导思想上仍是重智育、轻体育,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身心需要,使得学校体育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学生有兴趣要学,没兴趣也要学,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而忽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

2.2体育课程设置都是一个模式

现行大纲中的规定教材,大都是竞技体育内容,把竞技体育项目看成是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忽视了那些场地、器材及相关条件要求不高,方便易行、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显著的促进身心健康效用的体育锻炼方式。

按照高校体育大纲规定的教材和学时分配来看,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比较困难的,要达到动作完全正确很难做到。此外的内容上与中学教材内容也有不必要的重复,使得教材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其教学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竞技训练,体育课成了“运动训练课”,这种枯燥乏味的模式教学,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局面。

2.3体育成绩考核标准过于统一

凡是体育大纲上的教材内容,在考核上考统一动作,订同一标准。这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必须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核缺乏客观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脱离了学生实际,使体育教学形成了为达标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3对策与建议

3.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面向2l世纪,学校体育的改革应立足于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这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各类人才的体能。没有健康的体能,就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因此,学校体育应以培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真正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要更新被动体育教学观为主动体育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充分理解和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学全过程,即主动地自觉地体验体育教学中的真正快乐,对体育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动机要求,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价值所在,通过合理的自我体育实践,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2拓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培养目标

3.2.1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新师资健康的身心观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新师资健康的身心观是高师公共体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在应试教育中,升学率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而升学率容易造成教育中的“短视功利现象”,在应试教育下,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非常严重。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社会生存素质等6个方面的内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自从体育课程被纳入学校教育,它便以运动为手段,实践着“育体育心”,实现“育人“的目的。体育课程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发展情感、锻炼意志、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扩展学生的社会交往、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造就受教育者的个性。体育对人的影响是直观和深刻的,同时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具有其它学科不具备的潜移默化的特殊教育功能。因此,懂体育、培养健康的身心观,对于“素质教育的新型师资”来讲非常重要。

3.2.2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新的培养目标模式

据多项调查反映,全民健身运动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社会体育辅导员。全民健身运动离“家喻户晓,人人参加”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高师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他们这种特定的未来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社会号召力。而高师院校具有培养体育专业师资的资质,因此完全具有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和培养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

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一个身体健康、有终身体育能力的大学生,而应拓宽高师体育的培养目标。把“高素质的新型师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的培养目标模式。这不仅对于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实际的导向作用,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无疑是最有力的支持。高师学生以这种双重的身份投入社会生活,不仅有益而且也非常急迫和必要。

3.3高师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论

3.3.1主体教育

近年来,主体教育理论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热点。主体教育就是启发、发展、构建人的主体结构的教育。主体教育倡导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自我教育能力。主体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是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其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第三是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问题。

体育课是寓教于乐的活动课,体育教学的意义是“精讲多练”,育体育人。主体教育理论是育人为本的理论,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对于高师学生、未来教师来讲,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尤其重要。因此,以主体教育理论作为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指导十分恰当。

3.3.2吸引教育

吸引教育是最近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理论。所谓吸引教育是一种比喻,一种“研究的探索如何将学校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的教育理论。是一种旨在探索在2l世纪学校教育的新型教育理论,现在引起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在众多学校广泛实践。

把吸引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理论引进体育教育实践,是非常及时和难得的。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倡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大背景下,吸引教育的出现尤如”及时雨”,可以帮助广大体育教师明确应该如何行动起来,而不总是在“填鸭式”、“放羊式”或“半放羊式”之间长久地迷茫下去。我们主张以主体教育理论,结合吸引教育理论,共同指导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3.4综合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

体育成绩考核评定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世界许多国家侧重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只从最后的体育成绩来衡量体育教学,这种衡量没有实际意义。要注重从体育角度看待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幅度,这就是体育过程评价。将两种评价结合起来是一种体育课程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

3.5改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完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

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硬件”条件,良好的运动环境和场馆设施能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增强教学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物质保证。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量增大,因此,进一步改善体育场馆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完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第8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在推进基础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地区。长期以来国家政府部门,体育工作者更多的把注意力投放在城市学校、大众体育,忽视和淡忘了农村学校体育。

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很好,接受外来思想较缓慢,致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学校只重视考试科目,忽视体育教学,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低下,一些陈旧的观念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影响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调查中发现:81%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72%的学校领导都表示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83%的基层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状况十分混乱主要是领导不利,学校体育领导小组名存实亡。表现为体育课随意被侵占,挪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无法保证;课余训练与竞赛制度不完善;受到其他课程的冲击;体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概念混淆;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同工不同酬。河北省保定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情况不容乐观,有关部门应加以注意。

在调查中发现将近六成的学校能够保证两操的开展,这个比例不容乐观。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大多开展早操的学校都采用跑步的方式,这种方式简便易行,起到了早操应有的作用。然而开展课间操的学校一般采用做中学生广播体操的方式,最新的中学生广播体操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学生学习该广播体操有一定的难度加上中学体育课的课时有限,由此导致学生学习不够熟练,再加上学校在开展课间操期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大多学生做操只不过是“指手画脚”,“花拳绣腿”而己,根本起不到课间操应有的作用。对那些没有完全开展和开展早操或课间操的学校调查发现,这些学校之所以不开展,一是因为学校无足够场地,二是学校过多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对一位体育教师的访谈得知,“课间操由于学生要下楼,大量学生在楼梯上造成拥挤,极易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学校干脆禁止开展课间操”。其实学生下楼拥挤的情况可以通过组织人员维持秩序来解决。但学校却采取了一些消极的措施,其状况令人担忧。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所以,要从河北省保定市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探索河北省保定市农村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河北省保定市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制定符合当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胆探索适合本土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的发掘自然与本土条件,创建本土特色的体育教学。总之,认真分析和思索河北省保定市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相信河北省保定市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少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5(10):1-2.

[2]印新华.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J].2008(3):2-3.

第9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基于这一认识,对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联系最密切的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等问题进行恩辨,并就教学改革提出构想。

一、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学校体育学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是重点研究学校体育,特别是中小学校体育一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联系最密切,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为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格体育师资,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一》学校体,学课程的定位问魔

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师范生常常对学校体育学课程产生一种不合理的期望,期望它能为自己提供实际的行动策略,告诉他们“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学校体育学课应区别于体育师范生的技能训练课,不能期望学校体育学课解决体育师范生教师职业家养培养中的所有问题。为此,应构建一个包括学校体育教育原理与方法(即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技能和体育教育实践(即教育见习与实习)等在内的学校体育教育类课程群,各司其职。

长期以来。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中,对学校体育学课程“实用性差”、“轻视教育技能训练”的指责不绝于耳,并且似乎成了占压倒多数的一派意见,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究竟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它能解决什么间题?这涉及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学校体育学应该是以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重心、以情境中的体育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性综合学科。由于对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程的定位不准,期望不当,直接导致了这门课的功能和价值难以实现。因为“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设计、实施和评价各个活动环节的重要指导原则。对课程改革者来说,课程目标是设计新型课程的首要一环;对教师来说,课程目标是施教的依据;对学生来说,课程目标是引导学习的指南;对一般社会和教育人士来说,课程目标是评估教学质量的准绳。”

目前的学校体育学,一方面被人们期望成为“万能”的学校体育学,因而不得不背上了过于沉重的翅膀。另一方,它自身(更确切地说,是从事学校体育学教材编写与课程教学的人)也不愿意放弃它在学科分化以前的地盘,既想解决各种体育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又想解决各种体育教育实际问题,因而心甘情愿地继续背着沉重的翅膀。总之,无论是被迫或者是自愿,学校体育学都承担了太多它本不应该承担的任务,致使其本身的任务完成不好,并有被逐渐销蚀的危险。额外的任务当然更难以胜任。我们认为学校体育学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解决各种实际操作与技能问题。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学科,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体育师范生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以及运用学校体育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体育教育现象、体育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价值问题

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它是千百万人教育实践的历史总结.它所揭示的规律总是远远超过个人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任何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其终身的经验也不能达到教育理论己经达到的高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理论对中小学教师的价值也日益凸显。重视与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我国,现有的许多体育教育理论至今仍被批评为脱离实践,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专家的体育教育理论常常被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不少体育教师认为这些专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现实一无所知,不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由于教育工作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工作,不少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人,也的确是主要靠经验的摸索和积累而获得成功的,因而实践工作者很容易出现经验主义倾向。现实情况表明,第一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脱离理论、拒绝理论的倾向十分严重。

因此,究竟如何认识教育理论及体育教育理论的价值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待教育理论的态度。美国S"D·布鲁克菲尔德(Stenhen D.Brookfield)认为,对实践者而言,理论具有如下价值:(1)帮助教师识别自己的实践。 (2)可以冲破熟悉的束缚。自己的实践就是一个封闭圈,通过对这个圈子之外的观点、活动和理论的学习,我们开始理解自己工作的哪些特征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哪些特征具有一般性。(3)可以代替我们的同事。(4)可以避免形成“集体共识”和理智上的停滞。(5)把我们的实践定位在社会情 境中。不进行经常的和认真的理论文献的学习,我们会很容 易沉浸在一种实践的实际困惑之中,我们会在问题中苦苦 挣扎,被一些具体间题所折磨。

也就是说,教育理论及体育教育理论对于体育教育实践或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直接的实践工具,而在于增进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实践的理性判断和反思批判能力。这一点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本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为什么会出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脱离理论、拒绝理论的倾向呢?这与我国乃至世界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

迄今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普遏理解还是技术的观点,师范教育中技能的训练还占着统治地位,在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技术观点也是占压倒性的呼声。我们并不否认,对师范生应该进行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而且这类技能的训练也最容易在短时间内看到实效。但是,当这种技术观点成为师范教育领城的主导思想甚至成为惟一指导思想的时候,这种纯技术的师范教育将使得教师们的视野日渐狭窄,思维能力日渐迟钝,理解能力日渐衰退。于是,教育机构成了工厂车间的流水线,教师成了流水线上的技术操作员,学生则成了等待加工成标准件的物料。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自己却缺少了一个“灵魂’。我们同意美国学者A"W·库姆斯(Arthur w.Combs )在《师范教育的新设想》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师范教育不该被看成一件‘学会如何教’的事情,而应该被看成造就一个教师的过程。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我们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我们的体育师范生真的不需要教育理论与体育教育理论的武装吗?我们不这样认为,特别是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角色必须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我们的体育师范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诚然,我们注意到了体育师范毕业生的 教育教学技能不足,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在阻碍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深人进行的一个重要因家就是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低,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落后,对国内外一些成功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只知道依样百葫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克隆的只是其外壳,而不知其精位所在。如有的教师看了一堂主题教学的体育示范课,就以为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就是都该采用主题教学法了,这就是教育理论素养低的表现。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绝不是仅仅靠模仿一些技能技巧就能达到的,必须加强教育理论修养。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们面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的社会和更加复杂的教育情境,需要为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寻求一种理性的基础,依赖 常识和狭隘的经验就能搞好教育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三》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材体系的实用性问题

学校体育学的“实用性”又该怎样理解?在教材中又如何体现?是否增加教材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操作性、技能技巧性和事务性等内容才叫做具有“实用性”,才体现了“实用性”?我们以为,学校体育学的“实用性’并不等于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具体实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目前所说的学校体育学教材理论脱离实际,我们的理解是: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封闭任化、缺乏创新;教材内容空洞、抽象,脱离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未能充分地吸取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教育技术和新兴的边缘学科的新成果,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缺乏对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的关注;教学方法与手段未能体现现代化。一方面,日益频繁而且日见深刻的体育教育改革实践呼唤着教育理论与体育教育理论的指导,师范生也期望通过教育学与学校体育学的学习,提高自己对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诸多问题的理性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学校体育学教材对上述要求的摸视,一直不变地自顾自地空谈什么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这种陈述方式,同体育教育家和体育教育实践者对于体育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如此一来,学校体育学被指责为理论脱离实际,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师范生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教育理论?他们需要的不是空谈什么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而是能够用来分析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问题,解释自己体育教育行为的教育理论与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只有这样,学校体育学才能真正贴近体育教育实践。因为,任何体育教育问题背后都隐藏着理论,任何体育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理论的支撑,区别只在于教育者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体育教育理论的价值或说“实用性”在于帮助教师对身边的学校体育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体育教育工作,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学校体育学教材的编写宜以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重心,通过多种学科视角(同时又不失学校体育学的学科特色)反映我国的体育教育实际。

需要强调的是,加强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实用性”,或者理论联系实际,并非指单纯地大量引用教育实例,而是指要注重对体育教育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作理论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间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体育学内容“如果缺乏理论分析,越是实例化,它在学生将来的教育实际工作中运用的价值就越小,学生将来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的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也不可能因此而得益。”

三、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

《一》学校休,学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应该介绍国内外新的学校体育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介绍最新的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自80年代初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课程中分化出来之后,我国己经编写出多本“学校体育学”教材,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 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虽然这些教材在不断修订,也有一些新的教材被出版,但由于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些教材的内容己经相对滞后。因此,学校体育学应紧扣学校体育改革和科学研究的脉搏,增加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介绍新的教与学的方法,要将学校体育最新的理论和观点融人到学校体育学教材的每个具体内容中。

增加学校体育的一般性原理与课外体育原理的内容。目前,在学校体育学教材中,重视体育教学原理,轻视学校体育的一般性原理和课外体育原理的问题相当严重。从教材篇幅上来看,学校体育的一般性原理与课外体育原理的内容太少,从有些学校体育学教材有关的理论描述上来看,学校体育的一般性原理和课外体育的原理通常也是围绕着体育教学原理来展开的,而学校体育中更探层的、带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原理诸如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功能、学校体育的环境与资源、学生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等问题却未能在其中反映出来、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是否会造成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之间的混淆。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引用案例教学。学校体育学是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功能在于解释与解决学校体育教育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而案例教学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有效方法。学校体育学正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且授课对象大多是缺乏体育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范生。现在的学校体育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教师书本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简化成了记笔记、背笔记和考笔记,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是对大量定义、经验或事实的机械记忆)被当做教学的最终目标,这种教学既缺乏师范生的积极参与,也缺乏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这种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虽然记住了书本上的知识,但在面对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时却缺乏必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或直接取之于实际的生活情境,或以教育教学中的真实事件为基础根据教学需要加工而成它为师范生提供一个个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真实情景。分析案例是一种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缩短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它能使体育师范生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加深体育师范生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发展师范生综合运用学校体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体育师范生的体育教育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使师范生在课堂上的角色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学习方式由知识记忆变为思维训练,由简单模仿变为方法创新。这有助于师范生形成一种重要的教师素质一理性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这种 培训教师的新模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改革传统的大学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学校体育学课程本身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注人式教学方法,在这种形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容易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跟我练”的教学方法。因此,要让未来的教师在教学中改变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除了让他们在大学里学习有关知识外,教师更应在“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教学中现身说法,让他们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地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体育师范生的教师对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彻底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注人式的教学方法只应适当地选用,研讨式、指导式、交流式等等教学方法应占主导地位,以便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里面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还很多。

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学生教学”意识的培养,因为当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出色的教师,就应斌子他教师的角色,当他以教师的角色扮演时,就会发出教师的思维和语言,但我们的教育总是把学生放在被动吸收,绝对服从的位!上,因此学生只能成为教学的“奴隶”。这种角色扮演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代替被动,以发展学生成为教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而非单单是掌握几种纯技术技能而已。

3)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本身的重新思考的结果,英国学者}B}}Y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的产生首先依赖于一种新的学习群体的产生,合作学习的价值要高于教师教学,因为它所建立起来的学习机会最适应学生认知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把个人从集体交流中隔离开来,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中应增加合作学习特色,由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在课外共同搜索资料,分析编辑,并且参与小组课堂教学,合作辩论等,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强调课内外相结合教学。课内外相结合是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在学校体育学的新教学模式中,也要十分重视课内外的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主动搜集资料,分析观点,编辑内容,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素材和做好充分准备,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小论文,做专题作业等,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改变体育师范生平时不读书的习惯,不上图书馆、资料室查资料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以共同提高教学质最。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课程评价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以便能更好地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校体育学课程评价应立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