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家债务危机后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债务危机;货币政策;经济部门;资产市场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01-01
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的债务危机。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谁都知道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会轻易过去,但谁也没有想到第二波冲击是以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
一、荣辱与共的欧洲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2010年起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伴随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2010年2月初以来,从迪拜到希腊、再到欧元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包括之前陷入危机的冰岛等欧洲经济体接连不断地遭遇了巨额的债务问题,正在影响着尚未完全复苏的世界经济。欧洲债务危机是以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为契机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09年底,希腊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超过其GDP的1 10%,财政赤字超过了其GDP的12%以上①(根据欧盟的规定,政府债务余额不能超过GDP的60%,当年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主要成因
种种迹象显示,早在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欧洲就已经出现了债务危机的种种迹象,美国的次贷危机只不过进一步加速了其暴露与爆发的速度。众所周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为了调节经济良好运行所能采纳的两个重要调剂工具,宽松的财政政策往往会伴随紧的货币政策,反之亦然。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导向与调节机制不尽相同,通过松紧搭配的各种组合,这两种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有效地对经济运行实施调控,进而达到既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欧元区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欧元区各国运用经济政策发展本国经济的空间与能力。
(一)在欧元区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以后,区内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跛足”的现象;再加上是由统一的欧洲央行控制货币的发行,区内各个国家就只能单一地依靠实施财政政策来发展经济。
(二)由于欧元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如希腊、意大利、土耳其等南欧国家在经济体制与运行方式上都与英、德、法等西欧国家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国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就逐步表露出来了。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既没有特殊的地域优势,自然资源也不丰富,更不具备领先的创新技术。有鉴于此,德、法等经济发达国家自然而然就垄断了欧盟对外出口的绝大部分的份额,强国的发展优势与弱国的发展劣势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也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三)尽管实施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当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只能靠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救助,欧洲央行却无法对单一的国家实施救助,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有效地解困机制与救助机制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欧盟与欧元区的决策机制极为复杂(所有的救助行为都需要经过各国议会的一致批准,重大问题决策还要经过所有国家的全民公决并且一致通过才能确定),面临突如其来的危机,作为一个“拼凑在一起的”整体的欧元区是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并制定出有效地应对策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多米诺排骨”似地危机爆发现象了。
三、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冲击
欧洲债务危机多来自于政府负债过多,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需要政府继续扩大赤字。面临危机,欧洲各国只能选择收缩政府支出,才能避免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同时,欧洲债务危机的出现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果尚未远去,经济持续复苏的势头还不知能否持续,甚至有可能被推迟,进而会延缓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
(二)高度关注贸易逆差背后的问题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617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1%,一季度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减少76.7%。3月份,我国出口11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增长66%,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这是自2004年5月以来,我国外贸首次出现的月度逆差,这一反常现象确实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为了对突如其来的迪拜债务危机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本刊记者特地连线多位国内知名经济学家,请他们对此次迪拜危机的前因后果进行点评,以帮助投资者理清思绪,认清大势。
迪拜危机缘何而起?
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认为,迪拜世界偿债危机不是一个突然的事情,世界对迪拜这样一种扩张性和炫耀性的投资方式,多年来都有争议。在经济景气的时候,有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导致商业上的成功,但在金融风暴中,发生财政危机“不是特别奇怪的事”。
迪拜爆发债务危机有多方面的原因,华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房地产过度开发。
多年来,在迪拜,工地遍布全城,而且动辄“世界最高”、“世界独有”或者身价百亿的项目。为了实施这些项目,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筹措投资资金。而迪拜房地产业也在疯狂的“举债运动”中积累了大量泡沫。经济景气时,泡沫往往会被不断上涨的房价掩盖,可金融危机袭来后,来此投资和旅游的外国人数量锐减,不少豪华酒店失去了客源,许多在建大型项目因付不出工人工资而被迫停工,当地房价和租金出现大幅缩水。然而除了房地产,迪拜又没有相应的实体经济作支撑,最终必然导致资金链断裂,出现偿付危机。
其次,迪拜近年来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在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迪拜的投资出现严重亏损,也给债务危机埋下隐患。2007年,迪拜世界公司斥资51亿美元,购入美国娱乐业巨头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后来,米高梅的股价一度从当时的84美元降至16.8美元。
而迪拜执行的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也使此次迪拜的债务危机“火上浇油”。从去年到今年,美元的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高达两位数。美元的贬值引发迪拜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此次债务危机的“帮凶”。
迪拜世界会不会成“雷曼第二”?
既然危机已经发生,投资者更加关心的问题是:这场危机到底有多大的破坏力,是否会形成新的全球金融危机。
清华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对记者表示:“从根本上讲,迪拜不是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迪拜世界这个公司不是一个金融公司,没有发行大量的金融工具,不会引起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后果。不能因为迪拜的债务危机就否定全球经济恢复的基本态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则罗列了迪拜危机与雷曼的6点不同,以论证迪拜只是一场局部性的危机,不会改变全球的大趋势。
第一,迪拜债务只有几百亿美元,而雷曼当时管理的资产达几万亿美元,两者规模相差悬殊。
第二,迪拜危机在沙漠上,封闭,不开放。雷曼破产在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非常开放,辐射、波及范围宽广。
第三,迪拜只是债务违约还款延期,而雷曼则是资不抵债破产清算,两者性质不同。
第四,迪拜的债务链非常短,只会影响到相关的银行和建筑材料供货商。而雷曼是次级债危机,次级债的债务链非常长,所以波及面很广。
第五,中国、美国、欧洲、日本这四大经济体现在的救市政策还没有淡出,还是往上推的力量,这和去年雷曼破产时的情况不一样。
第六,雷曼破产发生在衰退的中后期,往往就像斜坡上的石头,滚动时惯性放大。而迪拜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初期,是由下往上的力量,不会影响趋势。
陈东琪总结道:“此次迪拜危机表现为延期偿还债务,而这种债务危机,其杠杆率较低,传染性不强,因此破坏力也非常有限。”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则对记者表示:“目前迪拜债务危机还处于进行时,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还很难说。但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这不是一场新的金融危机的开始,而是全球资产泡沫破灭的‘迟到后果’。去年雷曼破产只是一个引爆点,危机背后的原动力是全球的超高杠杆和衍生产品,这才是真正引爆金融危机的炸药。而在迪拜危机中,目前我们只看到引爆点,却看不到炸药。但危机能否控制在局部范围内,是否会进一步扩散,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第二,这场危机可能会对前几年还很兴盛的伊斯兰债券造成较大影响,因为目前三分之一的伊斯兰债券都由迪拜发行。这场危机维持时间越长,对投资者信心的伤害越大,最终将会影响阿拉伯世界企业的再融资。”
全球股市缘何大跌?
显然,目前大部分主流经济学家都对迪拜危机的影响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但为什么它对国际金融市场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呢?
著名经济学家易宪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去年金融海啸后,尽管各国的金融市场开始逐渐恢复,但不少投资者早就成了惊弓之鸟。只要国际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一定会以逃为上策。特别是在信息交流如此迅速、网络世界如此发达的今天,更是为这种惊恐之状提供了条件。因此,当迪拜债务危机的消息公布于世后,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也是十分正常的。
记者也发现,在新浪网关于迪拜债务危机的调查中,受访者中认为迪拜危机警示金融海啸尚未远去的高达七成,同时也有六成受访者认为迪拜危机会像去年雷曼兄弟倒闭一样,产生恶性连锁效应。或许经过了雷曼事件后,许多投资者对市场、企业和政府依然怀有强烈的不信任感,不相信号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会在短短一年内结束。
对中国有何影响?
这场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远大于实际影响的迪拜危机对中国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从实体经济上看,影响似乎十分有限。易宪容对记者说道:“危机发生后,立即有不少内地金融机构及相关产业的公司出来声明,它们与迪拜世界没有业务关系。事实上,尽管内地有些公司可能与迪拜世界有一定业务关系,但是这种业务关系的交易量一定不会很大,而且所涉及的公司也不多。”
从虚拟经济上看,影响同样不大。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表示:“最近几天股市大幅暴跌,我的理解不是迪拜危机。不是银行增发,主要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和政策两大板块出现了一定的错位。”贺强认为,今年股市主要靠政策支撑,而政策的退出应该是经济全面向好的时候,但现在还没有到,有人担心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发生变动,这才是最近股市大幅下调的真正原因。
给中国敲响警钟
尽管此次迪拜危机或许不会成为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也很有限,但这并不代表迪拜危机与我们无关。事实上,这场源于房地产市场过度投资的债务危机给眼下同样高烧不退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敲响了警钟。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对记者表示:“目前凡是房地产行业尚未出现泡沫破裂的国家,都应该对此警惕,这其中也包括中国。”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同样指出,在当前国际经济体系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应警惕资产泡沫风险。
【关键词】美国债务危机;原因;影响;启示
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不断上升,物价上涨,2010年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余额为13.58万亿美元,GDP占比约为94%,同年年底一举突破14万亿美元。2011年2月22日,在可供发债余额仅剩2180亿美元的时候,美国国会未就提高上限达成一致。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终于触及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使得依靠对外举债的度日的美国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但是伴随着美国信用级别被国际权威评级机构从顶级AAA下调至AA+级,意味着美国债务危机虽然短期不会发生,但是违约风险越来越大。本文将对其成因、影响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出写启示。
1.美国债务危机的成因
首先,美国债务危机源于美国不断恶化的政府收支状况。国目前的巨额政府债务是十多年来财政预算赤字的结果,长年的收支赤字只能够靠政府发行债券来融资解决,美国的国债规模只能越积越大。200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债务国的时候,其对外负债额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2%,然而2010年,该数值飙升到了96%。财政收入是一国对外清偿债务的主要来源,而据数据显示,在美国成为最大债权国的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赤字已高达4770亿美元,而2010年,联邦财政赤字增至1.3万亿美元,预计2011财年的赤字规模将达到1.65万亿美元。债务的激增和支付能力的匮乏使得美国联邦政府数度提高公共债务上限额度。
其次,美国债务问题实际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常年高额的财政赤字使得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次贷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了这一局势。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为抵御经济系统性风险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手段来刺激经济,救市开支巨大,财政纪律松弛,控制赤字不当,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严重超标直接引发了此次危机。
最后,美国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是政党政治。国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国内政治,是因为民主和共和两党在是否提升债务上限的问题上持不同立场,这是导致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美国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代表行政提出预算分案,但是预算方案要经过代表立法的国会批准才能生效。由于选举方式。选民基础和任期长短的不一样,可能造成总统和国会属于不同的政党,形成“府院之争”。债务危机出现时,每个政党为了本党的一己之私,以债权人为人质,为本党争取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政客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讨好选民,做出不理性的承诺,导致债务上升。
2.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
(1)对美国的影响
1)影响美国经济秩序,拖延经济复苏
2011年美国约有三万亿国债到期,财政部只有重新发行三万亿美元国债,才能实现财政收支的正常运转。三万亿美元国债到期后,原来的持有者是否会继续持有这些债券取决于美元的走势和债券收益率。如果美国债券遇到买家数量下降和价值重估,必将导致未来融资收益率的上升和融资成本的加大,使得其债务成本急剧攀升。,为了能够继续筹集资金,文职退休和残疾人基金相关资金将无法全面支付,为使财政部有余力赎回现流通的国债,只能暂停政府证券投资基金的再投资,并发行新债。同时,美国政府将停止或推迟军人津贴、社会保障和医疗补助、债务利息以及失业金的发放。这将使美国的经济秩序和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内需的增长受到极大影响,将使美国的复苏之路愈加曲折。一旦危机爆发,美国的利率水平将被推高,经济复苏因此会受到影响,甚至将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2)美国债务评级被下调,影响投资者信心
国际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5日把美国信用评级从顶级的AAA级下调至AA+级。这是美国信用评级首次遭“降级”。美国债务评级下调导致美国融资成本上升摩根大通预计,评级下调可能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升幅高达70个基点,美国政府每年要多付1000亿美元利息开支。同时,房利美、房地美等许多和政府相关的部门机构评级也将被下调。除政府和相关机构融资成本上升外,抵押贷款、学生贷款、汽车贷款等市场贷款利率也均将有所上浮,进而影响消费信心,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投资者脆弱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目前信用违约互换(CDS)市场已经反映出不确定性增多的隐忧,美国债券(CDS)在最近几周已大幅上升。
(2)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动荡,道琼斯指数和摩根的亚太指数都大幅下跌。债务危机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由于美国在国际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爆发债务危机,致使恐慌情绪在全球蔓延,这使得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从而推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形势。第二,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将美国长期信用评级由“3A”级降至“AA+”级,在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与猜疑情绪。第三,美国国债被包括各国政府在内的世界投资者大量持有,美国政府债务风险的增加,将会造成美国国债价值缩水,甚至迫使投资者做出资产结构调整,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市场动荡。此外,美国政府违约将严重损害国家信誉,造成国债贬值,推高利率。一旦投资者大举从美国撤资,全球金融市场将形成海啸。
(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将面临损失。中国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2008年9月以来,中国就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2011年5月中国再度增持73亿美国国债,持有份额达约1.16万亿美元。一旦美国发生债务违约情况,我国的损失将是最为惨重的国家之一,损失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已经到期的债务不能足额偿还;另一方面,对于未到期的债务,危机爆发,导致国债价格下跌,我国拥有的债券债权面临流动性差,变现风险加大。
2)美元贬值增加输入性通胀风险。近些年中国的民众一直忍受通货膨胀的压力,加上目前美国公共债务规模仍在不断膨胀,美国政府又缺乏有效的措施解决预算和债务双重上涨的问题,增加了债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元贬值或弱势美元的趋势将长期下去,由于国际贸易、原油、金价等统统都是以美元作为结算工具的,所以美元的贬值必然造成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势必会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影响。
3)人民币继续升值。一方面,一旦美国债务危机爆发,国际货币美元必然大幅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未实行自由化汇兑,所以人民币必然对美元大幅升值,而美元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其他非美元货币将贬值。另一方面,美国为了救市,大量发行货币和实施零利率政策,加速美元升值,两方面相互作用,导致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依靠廉价货币政策和低人力成本的经济模式必须结束。对中国经济结构构成挑战。
3.美国债务危机的启示
此次危机虽然没有爆发,但是我国应认真分析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采取措施降低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同时抓住此次危机给我国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发展我国的经济。
(1)适当减持美国国债。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美元贬值的趋势已定,贬值过程中直接导致我国拥有的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价值缩水。因此我国要适当的调整外汇资产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方向,虽然调整过程会面临不同的困难,但仍然要抓住机遇适时调整,向非美元资产方向转变,重新划定,美元、英镑、欧元、法郎、日元等,要有适当的比例,一旦美债发生变故,不至于损失惨重。
(2)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防范美元贬值风险。我国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是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匹配。在美国、日本、欧盟出现债务危机和潜在债务危机的情况下,我国采取的汇率制度无法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人民币处于被动的状态。我国应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回避外汇被动风险,抑制货币发行的冲动和人民币外升、内贬的状况。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人民币与外汇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洁,崔集.美国债务危机给中国经济局势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分析[J].时代金融,2011(8).
[2]齐浩.美国债务危机――一场民主政治的危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8).
[3]刘友法.美国债务危机及其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11).
[4]吴秀波.美国债务危机的形成与影响分析――兼析中国应对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7).
[5]陆洋.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1(8).
[6]张锐.美国债务危机的经济学猜想[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7).
早在2010年12月,我就预计葡萄牙将步希腊和爱尔兰的后尘。然而,葡萄牙政府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还几次出面表示“葡萄牙不需要外部援助”。葡萄牙政府本打算自行通过一些紧缩政策方案来解决债务问题,但都没有获得葡萄牙议会通过。
葡萄牙政府踌躇许久才决定对外求援,实在是很不幸的一件事。毕竟,在总理苏格拉底辞职之后,其葡萄牙没有能力单独代表这个国家与欧盟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商救助方案,而是必须拉上反对党一起共同协商这一问题。如果葡萄牙与反对党无法就救助方案达成共识,葡萄牙很可能没有其他任何办法为6月15日到期的债务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虽然欧盟做出了各种努力避免在欧元区发生债务违约,但一旦葡萄牙国内无法达成共识,整个欧元区将不得不直面这一后果。
这种情况是所有欧元区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包括一直对救助计划持审慎态度的德国。在欧洲,德国的经济形势最为强健,德国政府的财务状况也相对较为良好。在任何欧盟的救助计划之中,德国所要承担的资金份额都是最多的。因此,德国人也特别担心他们的资金被用于资助那些在财政方面“缺乏纪律性”的国家。德国人还担心欧洲中央银行最终将那些经济“弱国”的政府债务货币化。作为对国民心态的反应,德国政府就一直坚持要给救助计划附加上严格的条件,并劝说欧洲央行不要购买欧元区经济“弱国”的债券。
虽然先后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但葡萄牙、希腊和爱尔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不相同。葡萄牙陷入危机的原因是其经济长年处于低增长的状态,而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葡萄牙的私人和公共领域都进行了过度的借债,最终无法偿还。相比之下,希腊的问题是往届政府过度的财政赤字,并最终导致了公共债务问题;爱尔兰的问题则是私人为了购买房地产而进行了过分的借债,导致了现在的银行系统危机。
但是,对这三个国家来说,却面临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如何在削减公共开支的情况下去刺激经济更快增长,从而解决债务问题。这一任务十分艰巨,要想获得解决只有依靠增加出口。不过,在本国货币不能贬值的情况下,要增加出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爱尔兰来说,这还有可能做到;但对葡萄牙和希腊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三个国家解决危机的前景也各不相同。对爱尔兰来说,基本可以保证避免遭遇债务重组,葡萄牙则大概有50%的机会。而对于希腊而言,债务重组恐怕将是无法避免的厄运。一旦希腊发生债务重组,将对希腊经济乃至欧洲货币联盟的治理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投资者们将意识到,欧洲货币联盟内的债务也可能存在违约风险,而这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是欧元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及危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欧元区此次深陷债务危机彰显了在信用基础上欧元与美元的差异,暴露了欧元区在财政体制方面的弱点。此次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预算机构,无权调动各国财政,只有欧洲中央银行,当一国对外举债时只能由本国财政作担保。但是任何一种成熟的货币都需要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共同“保驾护航”,央行能提供流动性,而财政部能处理债务。当危机袭来时,欧元设计存在的这种机制性缺陷暴露无遗。欧元区17国只是一种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财政政策依然被各个国家所掌握;在机构设置上,只有欧洲央行,没有统一的欧洲中央政府。形象地说,欧元是在“一条腿走路”,而不是“两条腿走路”,成员国难以同时运用货币和财政两种手段来协调一致地解决经济问题。
第二,银行业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加重了人们都欧元区经济的担忧,经济发展下降,消费、投资受到严重影响,国际资本的撤离,都将严重影响着欧元的稳定性以及欧元的币值坚挺程度。从表面看,欧元区债务危机是由于希腊等国政府丧失偿债能力而造成的支付危机。但在这些国家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巨额金融救援后,危机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时恶化,是因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银行业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如果真的造成欧洲银行业危机(因为银行有大量的风险敞口),那么主要表现在银行业流动性枯竭、融资困境等方面的银行业危机和银行自身的危机放大效应、欧洲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这些欧洲银行业的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其救助欧洲债务危机的能力,欧洲银行体系还会和债务竞争融资资源,所以使得债务危机更加严重。
银行业由于处于危机之中,必然会收紧信贷。这样一来,债务国家的实体经济几乎难以得到来自银行等金融部门提供的信贷,如果银行这个融资渠道关闭的话,对欧洲实体经济的打击将不言而喻(因为欧洲企业75%的融资渠道来自银行),无法复苏和振兴的经济便更加加深了债务危机。
有的人会想,既然银行对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如此重要,可以由政府出面去救助银行,银行再满足欧洲企业的融资需求以期能帮助欧洲经济复苏,事实证明这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因为政府如果去救助必然会加深自身的财政负担,极易引起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其国家信用评级,造成的后果就是融资成本压力再次上升,那么债务危机将雪上加霜。
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无法复苏,无力承担债务,离开了这个大环境,欧洲银行业的复苏将非常困难……如此恶性循环,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都会深陷泥潭。
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的恶性循环就使我们有理由担忧欧元的稳定性,欧元是否会崩溃,欧元今后如何发展。
二、欧元的前景分析
1、欧元是否会消失
首先,欧元的形成是欧洲众多政治精英和有识之士面对欧洲内忧外患的理性选择,对于自身力量有限的欧洲各国来说,也是其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的最优选择。欧元模式的形成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遭遇了很多的挫折和危机,但毕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这些政治精英和有识之士一定会竭尽全力维护欧元,不让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
其次,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不仅法德,欧盟多国都表现出强化一体化进程的政治愿望。欧洲央行等都在竭力的救助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所以说,虽然货币的统一也同时带来了许多矛盾,但这些问题随着各国经济趋同状况的好转、欧洲央行驾驭统一货币政策能力的提高以及欧洲政治统一步伐的加快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回顾欧洲一体化建设历程,欧洲发生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挑战的时刻,往往也是推动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契机,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便构成政治意愿的凝聚剂、催化剂。而只要拥有足够强大的政治意愿,欧洲一体化建设必定会在曲折中前进。将来随着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逐步建立一个与单一货币政策相适应的单一财政政策,最终克服单一货币政策的二元结构性问题,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后,一些反对欧元的声音主要源于欧元未给各国带来预期的好处,尤其是最近的债务危机。其实,把罪责全推给欧元是不公平的。近年来老成员国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症结在于这些国家高科技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高福利制度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存在等,改革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无论欧元是否存在,对于欧洲各国政府和民众来说,改革的难题都是迟早要面对的。
再次,欧元依然具有长期竞争力。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之前,人们关心的并非是欧元的问题,而是美元币值的稳定性。美国常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以及巨额的财政赤字,都使人们担心未来的“美元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还出台了长期实施“零利率”的政策,这更增加了人们对美元的担忧。当前欧元走低并不是表明了美元的安全性,仅仅是欧元在短期内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而产生的波动,从长期来看,欧元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不会因为债务危机而完全消失。
最后,从欧元的退出成本来看,既包括畅销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作者、著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曼昆提出的菜单成本,即由于一国汇率选择改变引起汇价波动和贸易结算菜单相应调整而导致的效率损失成本,也包括重建货币的成本,而后者无疑将是相当庞大的,不仅需要时间、信心的长期投入,也需要资源、储备的巨额耗费。当初在组建最优货币区时,欧盟理事会之所以毅然选择创立一种新的货币而不是使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永久固定,就是为了通过增加退出成本而提高欧元的稳定性。就这点而言,欧元消失的可能性也几乎是不存在的。还可以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及各方采取的援助措施上可以看得出欧元区当局对维护欧元的决心。
由此可见,欧元不具备退出货币舞台的充分理由,欧元将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我认为,就欧洲的现状来说,欧洲债务危机要得到彻底解决,欧元区经济尽快走出阴霾并取得长足发展,增进财政和政治一体化是不错的选择,而增进财政和政治一体化的最佳方法是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政府,领导各国政府,独揽税收和财政大权,能够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并支持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预算集中,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有限的、不会触发道德风险的保险机制。总之,当前欧元运行中的困难和阻力会迫使欧盟一体化的支持者们想方设法另辟蹊径,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寻求新的妥协和改革之路。
2、欧元未来汇率走势
从经济基本面来说,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目前欧元区处于一个改革的紧要关头,改革势必带来阵痛,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美国正在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经济基本面可能好于欧元区。所以从这个因素考虑欧元短期内可能贬值,但长期一旦欧元区的改革获得成功,欧元会再次走强。
另外从07年底到目前,美国一直保持0.25%低利率,所以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好转,美国可能会提高利率,所以从这一方面说,近期内也可能导致欧元走低。
从汇率政策方面说,02年以来美国大多数时间一直在奉行弱势美元的政策,所以说随着各方面的好转,美元为了维持其霸主地位,不会一直放任美元走低,我觉得美国可能会开始实行强势美元的政策,美元可能走高,相对的,欧元可能会走低。
从心理因素方面说,近期由于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元会走低。
但从国际收支和国际地位方面说,长期来看又有理由支持欧元的走强。所以欧元美元汇率走势要看这些因素的博弈情况,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认为欧元兑美元会在近期贬值,但远期随着欧元区进行改革的成功、国际地位的提升、对自身挑战的克服,欧元远期必将走高。
3、欧元美元共存VS欧元替代美元
从欧元产生之日起,其未来的国际地位就备受关注。它能否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现有格局,是与美元共存,还是将和美元分庭抗礼,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或者干脆取而代之……这些问题既带给人们种种预期,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只有先分析目前欧元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才能进一步预测出欧元日后的国际地位。
我们主要从国际主要货币外汇交易量所占份额、国际外汇储备中各币种所占份额、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汇率体系中欧元的国际地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国际主要货币外汇交易量中欧元的地位
表1是2000年来国际主要货币外汇交易量占据的份额情况。在2001年欧元的交易量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占了37.9%,到了2004年下降到37.4%,下降了0.5%。同期美元的交易量份额则下降了1.9%,大于欧元的下降幅度。从2004年到2007年间,由于国际结算货币币种的继续增加,使得美元、日元、英镑等货币的外汇交易量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欧元确保持了37%的交易量份额,仅下降了0.4%。2007到2010年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美元的外汇交易量所占份额有所下降,欧元却上升了2.1%。整个阶段中,美元的交易量一直呈下跌趋势,而欧元整体却呈上升趋势。
表1 国际主要货币外汇交易量所占份额 单位:%
币种 2001年 2004年 2007年 2010年
美元 89.9 88.0 85.6 84.9
欧元 37.9 37.4 37.0 39.1
日元 23.5 20.8 17.2 19.0
英镑 13.0 16.5 14.9 12.9
瑞士法郎 6.0 6.0 6.8 6.4
总额 200 200 200 200
数据来源:BIS(2010).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10
表2 所有国家外汇储备中主要币种比例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U.S. dollar 71.1 71.5 67.1 65.9 65.9 66.9 65.5 64.1 64.1 62.1 61.5
Euro 18.3 19.2 23.8 25.2 24.8 24.1 25.1 26.3 26.4 27.6 26.2
Japanese yen 6.1 5 4.4 3.9 3.8 3.6 3.1 2.9 3.1 2.9 3.8
Pound sterling 2.8 2.7 2.8 2.8 3.4 3.6 4.4 4.7 4 4.3 4
Swiss franc 0.3 0.3 0.4 0.2 0.2 0.1 0.2 0.2 0.1 0.1 0.1
Other currencies 1.5 1.3 1.6 2 1.9 1.7 1.8 1.8 2.2 3.1 4.4
数据来源:IMF ANNUAL REPORT2011,Appendix Table 1.2
(2)全球外汇储备中欧元的地位
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元在全球的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71.1%(除2001年和2005年之外)一直下降到了2010年的61.5%,而欧元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却从2000年的18.3%(除2004、2005、2006年有微小下降之外)上升到2010年的26.2%(见表2)。
(3)国际债券市场中欧元的地位
欧元在所有金融市场中,对国际债券市场产生的影响和起的作用是最大的。欧洲大陆在欧元发行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发债历史,只不过各国的债券市场是割裂的。欧元诞生之前欧洲最大的德国债券市场仅是美国债券市场规模的四分之一,且欧洲各国对外发行的债券也大都以美元计价。但是,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01年,国际债券的未偿付余额已经占到全部债券的31.9%,同期美国为51.4%,可以说欧元诞生之后,一开始便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债券交易货币。随后到04年,大家逐渐从心理上接受欧元之后,以欧元为面额的债券发行快速增长,欧元所占份额赶上并超过美国的36.9%一度跃升到46.8%,2007年这种趋势继续,以欧元为面额的债券所占份额继续提升,占到了48.9%,而以美元为面额的债券所占份额却继续呈下跌趋势,降至34.9%,虽然在10年欧元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美元的份额,可以说,欧元当之无愧成为了国际债券市场上的最重要的标价货币。
表3 国际债券的未偿付余额 单位:万亿美元,%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数量 份额 数量 份额 数量 份额 数量 份额 数量 份额
欧元 1.12 27.3 2.3 31.9 6.21 46.8 10.54 48.9 11.8 46
美元 1.96 46.9 3.7 51.4 4.9 36.9 7.53 34.9 9.72 37.9
总额 4.18 100 7.2 100 13.27 100 21.56 100 25.67 100
资料来源:Statistical Annex,BIS
(4)国际汇率体系中的欧元的地位
国际汇率体系变革主要表现在不同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变化,因此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变化是研究欧元对国际汇率体系影响的重点。欧元诞生之后,欧元区外有54个国家不同程度的将本国的汇率体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欧元挂钩,其中有35个国家的唯一基准货币或者锚定货币是欧元。除此之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把欧元规定为法定货币。
长期以来,美元都在国际上占据着霸权地位,使美国有恃无恐的滥发美元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并用美元的不断贬值来掠夺全世界。欧元的诞生,使其成为了制衡美元的有效手段。坚挺而稳定的欧元在一定的货币金融领域上牵制了美元,挑战了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这样也就迫使美国货币当局更为严格的执行稳定美元的政策。欧元与美元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牵制,使得整个国际汇率体系愈加趋于稳定。
4、结论
以上几个方面都表明了现在的欧元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次强货币,将来随着欧元区各方面整合速度的加快和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其国际地位还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因为欧元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欧元区强大的经济贸易实力等。
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欧元和美元在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还有国际货币的历史惯性(货币地位的变化往往要迟于经济地位的变化),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的影响不可小觑,所以近期来看,欧元想和美元平分秋色将难上加难,那么也必然是替代不了美元的.
然而由于既作为国家货币又作为最主要官方储备货币的美元同样无法摆脱“特里芬难题”的困扰,这个与货币所在国经济实力无关的货币自身规律决定了未来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随着欧元区货币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消除,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欧元逐渐赶超美元也不是不可能。(需要指出的是,欧元与美元间的竞争并不是一个要拼个你死我活的决战,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欧元不可能取美元而代之,因此二者间竞争将导致的最大可能性是走向合作)。
欧元与美元在近期必将共存,但从长远来看,欧元将有可能取美元而代之。
参考文献:
[1]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2]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3]Statistical Annex, BIS Quarterly Review.
[4].
【关键词】欧债危机 金融 应对策略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危机,在使金融业等虚拟经济受到打击的同时,也使实体经济遭受到重创,很多国家因此陷入到危机之中,发生在希腊、冰岛的债务危机就是这场危机的一部分。为应对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这些措施虽然短期缓解了衰退,但却大幅增加了财政负担。之后,世界经济形势逐渐复苏,以希腊为起点的欧洲债务危机却扩散开来。危机苗头出现后,国际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危机国家的债务评级,加剧了投资者和公众对危机的恶性预期并产生了恐慌,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酿成当前欧洲多国的债务危机。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在其他地方产生过大影响,却单单对欧洲留下“后遗症”,这与欧洲国家本身的制度结构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欧洲的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统一,使得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更为复杂,出台耗时过多而错过时机。并且各国的税收制度不一致,导致了经济的泡沫化,并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由于需求不足而出现破裂。
二、欧债危机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直接影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欧债危机影响了欧洲金融行业的发展,因为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欧元区债券,若欧债危机恶化,银行资产负责表也会恶化,引发银行业危机。又因为政府是银行的最后救助人,银行业务的恶化,会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加重,赤字增多,加深市场对欧元区国家信用的担忧,使得政府不得不走下坡路。金融业与政府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而难以停止。
欧洲的债务危机不仅威胁到了欧洲的金融行业,而且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危害。欧元区各国债务的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到市场。此外,处于欧债危机中的各国政府财政恶化,融资需求大幅提高,在对公众资金的集中过程中,极有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 “挤出效应”,投资减少会对产出造成不利影响,阻碍经济的增长。
(二)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欧债危机给欧洲经济泼了冷水,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欧债危机仍在持续与发展,可能会使深层次的危机爆发。一旦政府违约,这样将会产生多米诺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银行由于政府违约的先例也可能违约,并且可能会由于政府的不守信造成致命的打击而破产,进而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影响欧洲的整个经济发展形势。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目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必将恶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
欧债危机可能会促使新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就世界经济形势来看,欧债的发展给美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美国为应对危机很有可能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这样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并且会有大量热钱继续涌入市场,从而催生资产泡沫,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中国应对欧债危机的政策
由于欧债危机影响巨大,要认真分析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采取较为正确的政策措施应对它,才能使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调整经济结构
从经济的增长动力来看,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经济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一旦产生外部压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来全力维持经济高速增长,这样以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环境污染为代价,导致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提高商品高附加价值,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创新自主品牌,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这是应对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必由之路。
(二)扩大内需
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贸易对象,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展导致欧洲经济低迷,并且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都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欧洲市场需求大幅缩减,对我国贸易出口的需求必然缩水,这样影响了许多以欧洲为主要出口对象的企业的经营发展,使之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由此看来,扩大内需以降低对外需的依赖势在必行,并且我国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要对自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利于中国出口行业的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管,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债务
金融业始终处于金融风暴的中心,在危机中受到最大冲击,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难以预料,因此,我国应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管及对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在监管金融业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严重,应在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分税制改革,通过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机制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
(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控
欧元区国家无限制地使用宽松政策酿成严重后果,说明了实施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大幅削减赤字的紧缩政策会加剧社会动荡,而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进行的大规模扩张政策也只是饮鸩止渴。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政府的债务规模也要与经济的承受能力相协调,才能使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逢民.欧债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土地置换;高校;债务危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比如教育质量滑坡、失业、沉重的高等教育成本等。以高等教育成本为例,它不仅给中、下阶层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让高校自身也背上了巨额债务。据统计,到2011年底,高校债务最高评估已近万亿元。本文将对高校土地置换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高校土地置换政策
土地置换即在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土地级差将土地交易并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策略。高校土地置换有两种形式:一是卖掉位于市区价格相对较高的老校区地皮,获取土地级差收益;另一种是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获取的土地,拿出一部分用于市场化的商品运作。2010年l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解决债务。
二、高校土地置换的原因与发展困境
1、高校土地置换的原因
20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短短几年间高校便累积了巨额债务,形成原因主要划分为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地方政府发展政策、高校发展政策、银行逐利等四大类原因:
(1)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来看,高等教育扩招、本科评估、多校合并等政策带来了教育资源重组的高昂成本,同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又严重不足。
(2)从地方政府发展来看,地方政府以发展地方性高等教育作为增强地方竞争力的举措,甚至以建设高教园区来拉动经济,带来地方经济的短暂繁荣与发展。
(3)从学校发展来看,高校发展理念出现偏差,追求高校间规模竞争,过度发展基础建设,加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预警机制,造成高校非理性贷款,造成了巨额债务。
(4)从银行逐利来看,校银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银行的逐利行为,银行往往在与学校没有进行偿还能力约定的情况下,就假定国家财政兜底,形成利益合谋,甚至“求”着高校贷款。
2、高校解决债务危机策略
我国高校解决债务危机的策略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
(1)要求政府扩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相对较低,扩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以扩大政府财政投人化解高校的债务危机同样也具有挑战性。
(2)进行多渠道筹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弊病之一即是教育经费来源的单一性。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渠道融资能力较弱,这主要源于政府管制,短时期难以改变。
(3)加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包括了加强银行贷款管理;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改善高校预算管理能力等方面。但是,这是一种长效机制,短时期内很难获得大量资金,难解燃眉之急。
(4)进行土地置换。土地置换不同于其他策略,由于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合法性、可持续性和差异性等多个方面,以下对此展开论述。
3、高校土地置换的发展困境
(1)合法性困境。高校土地属性大部分属划拨土地,《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需要“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高校显然不可随意出售、交换和赠与其土地,更不能将卖地所得用于偿还债务。但是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规章,高校利用土地置换解决债务危机具有国家性政策的合法性。
(2)可持续性困境。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依靠土地转卖与出让来获取高校经费不具备可持续性,不能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长效机制。即使土地出让所获取收益能够一次性或基本解决高校债务,也无法成为高校发展的长期经济来源。
(3)差异性困境。土地置换所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取决于被置换土地的市场价格。不同地区的高校土地具有不同的市场价格,其可以出让的土地规模也具有差异。因此,在高校土地置换中所获收益真正用于偿还高校债务的资金具有差异。
三、高校土地置换的建议
1、注意事项
(1)现行的土地置换只是模糊性条文,缺乏实施细则。高校土地置换要防止不同权力群体间的利益博弈。公办高校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土地收益应全部纳入地方国库,然后再进行返还。以规避高校土地置换决策者之间的逐利行为,防止不同集团的利益瓜分,需要对土地置换进行充分论证。
(2)防止市场对高等教育文化侵蚀。客观而言,中国急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中国传统式精英式高等教育带了较大冲击。高校以出卖具有文化传统的老校区实现经济收益,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中国百年高等教育校园文化造成伤害。高校土地置换需要在经济利益与文化保护之间做到平衡,有效维护社会利益。
(3)高校土地置换的范围。高校土地置应进行一定的规模控制,否则会导致土地的过度出让,影响高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地方政府曾经以“赠地”的方式帮助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高校为了解决债务危机,把学校土地进行出让将带来教育发展的长远损失。
2、高校解决债务危机应建立长效机制
(1)市场化途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引入市场竞争。从某种角度来说,高校债务问题是中国大学实现去行政化的好机会。管理部门可以考虑采取将高校的债务进行资产拍卖、对高校进行企业化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办学等举措,将高等教育进行市场化运行。
(2)改革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首先,现行的高校制度有着规模扩张的需求动力。一方面,学校的规模与层级决定着领导者的行政级别。另一方面,在按学生数量拨款的财政体系下,学生规模意味着学校获取的财政拨款规模,同时按照经济学的规模效应,规模大可以节约成本,因此无论是985高校,还是高职专科院校均纷纷扩大规模,短时期内规模的扩展意味着发展资本的巨大投人,从而形成巨额债务。其次,现行的高校制度致使资本扩张的直接责任者缺位。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于学校决策者具有行政性特征,承担责任的主体不明。虽然国家赋予高校管理者对高校资产具有一定的权限,但是又缺乏对其的监管机制,决策者往往不会对高校贷款行为充分评估债务后果。决策人本质上不会对资金的使用真正负责,导致了高校资金管理与使用中的低效、腐败、滥用、误用等不良现象。
(3)我国高校属于公立性质,操作者实施高校贷款的假设条件即是政府财政兜底,缺乏法人实体意识的高校管理者不断推高了贷款的非理性。高校解决债务危机需要从根源上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革新,理清教育部、财政部、地方性财政等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校董事会制度等。
(4)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高等学校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建立科学的贷款资金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保证贷款资金的专款专用。建立与完善高校财务预警机制,降低贷款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教育研究,2002.
2、常歆.依靠“政府买单”化解债务危机—— 以高校债务危机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l.
危机四起,愁云满布
欧、美、日
此番债务危机,搅扰得全世界都不太平。不独欧洲,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亦饱受债务危机的折磨。
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近来焦灼的欧洲,政府虽然不乏挽救危机于水火的坚定决心,但是都穷于招数,统统地将居民部门债务和金融部门债务转化成了政府公共债务。然而,套用当下的流行语――债务无论转(化)与不转(化),它就在那里。况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未必强过私人部门。这无疑是无奈的缓兵之计。更甚的是,发达世界债务城门失火,又殃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它们的通胀风险高烧不退。
发达世界的债务危机并非从天而降,危机发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经历了一场大动荡:柏林墙倒塌,苏联和东欧剧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结束,“一超多强”的格局逐渐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初露端倪,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在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借助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国际大分工格局进一步形成,借助跨国公司在全球建立起来全球产业链,各国产业转移十分迅速。发达经济体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制造业产业的物质生产和资本投入,甚至高端研发和设计都被转移至国外,而本国内部,则出现后来经常提到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这场债务危机时刻提醒人们:上一场金融危机并未销声匿迹,正变幻为另一种面目迫使全世界面对。同时,债务危机又以千疮百孔的姿态昭告天下:多年来这些国家的消费模式、居民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存在的致命伤害有多么巨大。
“生产性”与“空心化”,
几家欢乐几家愁
产业空心化,丧失生产性是欧、美、日难逃危机厄运的根本原因。金德尔伯格曾专门指出,一国的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当年,作为世界经济霸权的英国遇到过,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与丧失“生产性”有很大关系,而今天的美国也正在遭遇这一问题。美国在金融危机后,极力实施“再工业化”,想重新夺回本国在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少贸易逆差,增加就业,其本质就是为恢复自身经济的“生产性”。
经济丧失“生产性”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拟经济和债务经济。如果再加上过度福利化及其他因素,在外部冲击下,债务经济将会面临更大困难。正如当前处于欧洲债务风暴眼的希腊。希腊也曾在2003~2007年创造经济年均增长4%的纪录,但其增长一是靠国内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拉动,二是靠欧元区内部提供的廉价贷款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信贷消费拉动,“生产性”产业对增长的贡献几乎没有。
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环境恶化,希腊原有的增长模式无法维系,国家只能靠举债度日,债务窟窿越来越大,危机爆发不可避免。反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由于坚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都安然渡过这场危机而毫发无伤。
错配的制度框架,一部配合
松散的破机器
由欧央行统一行使的货币政策和国家分而治之的财政政策,这一搭配在欧元区成立之初就在遭到怀疑和诟病。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安排忽略了成员国差异化的经济水平,经济政策无法充分协调,各成员国调控经济时,由于不能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只能过多依赖财政手段,结果发生严重问题。比如希腊政府,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挽救经济,不得不扩大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结果赤字更加严重。一般国家应对高额负债的两大法宝是贬值和通胀,而希腊等重债国却不能够利用货币政策减轻债务负担。
欧元区就像一部零件不配套的机器,吱嘎作响地运行,几近散架。
金融防火墙,
火患未除反烧连营
早在一年前,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就曾联手打造金融防火墙,企图用7500亿欧元化解欧元区重债国的困境。但到如今,欧债危机没有平息,反而以火烧连营之势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经济体蔓延,法国债务问题也浮出水面。
最近,欧盟成员国又扩容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到1万亿欧元,并杠杆化其资金来巩固金融防火墙;让希腊有序违约,为其债务减记50%(约1000亿欧元)。
但是,新的救助方案仍不遂人愿。构筑的金融防火墙没有阻止危机向法国的继续蔓延,法国近期面临评级下调的风险。债务危机除了从债务国向债权国传染外,重债国之间还存在“交叉感染”,金融防火墙形同虚设。
欧洲也需要“改革开放”
欧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维护欧元,必须进行激烈而痛苦的结构调整。但是,这会损害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人的当下生活、福利乃至前景。希腊、英国、澳大利亚、美国这些老牌的发达经济体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在现代民主体制的约束下,政治家很难也不敢下定决心推行国内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所有的国家都需要“改革”、“开放”,在国内经济结构上改革,在国内政治体制上改革,在对外经济交往上开放,在对外贸易以及移民等政策上开放。
成立财政联盟看来是维护超货币的必然趋势。目前,欧洲必须推行深度一体化变革。与统一货币政策相对应,欧元区必须成立财政联盟,提高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反思这场危机,美国和日本虽然都债台高筑,程度甚至远胜欧元区,但它们没有成为债务危机重灾区的原因在于拥有统一的国家财政,不会在救助与否的问题上纠结,拖延救助危机的时间。而在欧洲,成立财政联盟是一个长期目标,组建财政联盟的期限远远赶不上欧债危机恶化的程度,并且推进财政联盟也有可能遭遇部分国家上交财政的抵触,建设财政联盟的道路漫长而艰难。
退出机制对于欧元也很重要,至少在表面上要允许并且不限制。现在看来,欧洲政治家仓促的扩大欧元区是有问题的,经济同盟毕竟不同于政治同盟。由于欧元区成立时没有设计退出机制,退出欧元区的程序和后果一直都不明朗。实际上,希腊等重债国退出欧元区存在极大风险。退出欧元区的国家,虽然可以通过运用贬值等货币政策提升经济竞争力,但金融市场仍将持续恶化。市场对其更加失去信心,市场融资成本必将出现大幅飙升,债务违约可能性加大,极易引发银行倒闭潮。希腊的问题,绝非欧元造成的。如果欧元区核心国家要求希腊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欧元的困难,但也会大大降低欧元的信誉。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一种情景。对欧元区来说,将重债国抛弃,虽可以阻断危机蔓延,但如果处理不当,欧元区就可能解体,欧元也存在崩溃风险。舍欧元而顾欧盟,可能是最坏的一种情景。
欧元现在是希腊和其他15个欧洲经济体共同使用的货币。到2010年5月末,欧元对美元汇率比年初下降了超过15%。2010年5月上旬,欧盟联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两项大规模的救助计划,一项是针对希腊,另一项是针对遭受类似债务危机的其他欧元区成员国,包括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尽管如此,欧洲地区的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却没有稳定下来,5月中旬前后一度十分危急。市场上许多参与者大量抛售欧元,甚至还有传言说,一些大国的中央银行也打算减少欧元资产,人们对欧元前景的看法很悲观,有不少人在谈论“欧元的陨落”,一些人甚至还预言欧元将会因目前的严重危机而解体。
欧元会解体吗
自欧元诞生之日起,国际上就一直存在着对欧元作为地区统一货币的可持续性的怀疑。众多怀疑者中不乏诸如乔治・索罗斯这样的人。每当欧洲地区出现什么意见分歧、国际争端或者民众街头游行等事件时,怀疑的声音便响亮起来。
这一次,在希腊债务危机层层升级、希腊政府与欧元区以及联邦德国和法国的分歧意见公开化后,认为欧元已开始动摇并在可见的未来将走向瓦解的看法更是流行起来。
有的人甚至设想了欧元走向瓦解的路径:首先是希腊宣布退出欧元区,接下来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成员国因承受不了来自欧元区的束缚而举行全民公投并步希腊后尘;再接下来,德法两个欧元“轴心国”意见分歧日益加深而自愿选择“离婚”。
仔细考虑一下问题的实质,其关键在于:面对希腊债务危机,欧盟和欧洲中央银行与希腊之间是否能达成并实施一个有效的救助和债务重组方案?或者说,希腊是否会最终同意接受由欧洲中央银行主导的并附带严格的希腊政府财政调整条件的救助方案?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欧元陷入一场前所未见的生存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从法律角度看,2006年通过的《里斯本条约》(也称《欧洲联盟宪法条约》)规定了成员国有退出欧盟或欧元区的权利,只要能给予欧盟两年的提前通知并满足若干义务条件。之前,在欧元推出的时候,欧洲官方文件说各国加入货币一体化进程是“不可逆”的,意指不允许成员国退出。现在看来,欧盟在这个问题上后退了一步。但实际上,在退出问题上给予成员国更多的自是为了巩固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和民主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待希腊是否会选择退出欧元区的问题就需要分析希腊民众如何看待欧元带给他们好处。
的确,从2009年末以来,一方面,希腊政府加紧与欧元区进行救助方案的磋商,并在国内酝酿财政调整措施;另一方面,希腊国内民众多次爆发大规模街头游行,抗议政府的紧缩政策。从示威者的要求看,他们的矛头很容易就转向了欧元区。希腊政府完全可以告诉国内民众说,是欧元区提出了财政紧缩的苛刻要求。
但是,从两个方面看,希腊民众对希腊政府财政紧缩计划的激烈抗议活动并不必然表明对欧元区的支持在希腊国内已经显著减弱。首先,抗议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来自公务员部门,他们是财政紧缩计划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这个部门在希腊尽管十分庞大,但毕竟也是希腊全体民众的一个小部分。其次,从过去的民意调查资料看,希腊民众对欧元区的支持度在欧元区各国中属于较高者,而且与其他一些经济发展程度接近的国家相接近,例如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这显然反映了一个倾向,即在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程度越低,其民众越倾向于认为加入欧元区能获得较多的好处。正是由于希腊政府和民众的加入热情,2001年希腊才得以成为欧元区的第十二个成员国。
从经济上看,希腊出口市场的46%在欧盟区内,这个比率高于其他许多可比的欧洲国家。在欧盟范围内,希腊与其他几个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成员国一样,从欧盟那里得到了许多“政策性补贴”。如果脱离欧元区,希腊经济将遭受更加严重的冲击,而且其长期经济前景很可能变得更加黯淡。
希腊国内的诸政党在欧元和欧元一体化问题上也有许多共识。他们中很少有人打出“反欧元牌”。这一点,希腊和其他一些南欧国家一样,而与瑞典、丹麦等国有着重要的区别。
因此,最有可能的前景是,希腊选择接受欧元区提出的财政调整方案,继续做欧元区成员。在这过程中,一些局部性动荡和挫折也可能出现,但最终结果是希腊不充当脱离欧元区的先例。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希腊势必经历痛苦的调整,其经济增长在近一年内将难见起色。但是,只要接受欧元区的救助和调整方案,欧元区对希腊的支持就很有可能在现有得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客观上,希腊债务危机及其所伴随的成员国与欧元区关系的紧张还会给欧元区带来其他一些深刻影响。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影响是,如果针对希腊债务危机的调整措施成功推进并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欧元区内部财政政策的协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希腊债务危机正是一个货币区内存在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少协调性财政政策的一个后果。有鉴于此,欧元区今后将更注重财政政策的协调。也就是说,希腊债务危机可能促进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与合作的加深。
另外,希腊债务危机也可能促使欧元区放缓外延性发展进程的节奏。欧元区的“等待名单”上现在有多个国家,不仅有前面提到的西欧和北欧国家,还有东欧国家。显然,经历这场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会汲取教训,更加审慎地对待申请国,适度提高新成员国的入门条件。
欧元汇率会跌落多少
欧洲经济因希腊债务危机而出现新的动荡。一些人将希腊比喻成“欧洲的雷曼兄弟”。毫无疑问,近两年欧洲经济增长将出现显著的放缓。受到希腊和其他欧元区成员国债务危机直接冲击的欧洲金融机构,尤其是若干大型综合性银行机构,将被迫或多或少地收缩其信贷扩张的步伐。而且,在危机救助问题上,欧盟或欧元区的政治体制显然与美利坚合众国有一定差别。前者在决策上需要更多的协商,更加费时费力;后者尽管也有众议院和参议院两层立法机构,但总统拥有的决策权在速度和效率上是现行欧洲体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与美国相比,欧洲的危机应对进程将会有更多的曲折,时间上也将长久一些。
至于欧元对美元汇率的近期前景,现在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欧元会下降到1欧元换1.20美元的水平;另一种是欧元会下降到1欧元换1.10美元的水平;第三种看法比较悲观,认为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会变到1比1的水平。
从历史上看,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曾出现过几次大的波动。在1999年初和2004年至2005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比1.2;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在1比1及其以下。2001年是欧元对美元汇率最低的时候,1欧元换不到0.9美元。
纵观历史,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在希腊债务危机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欧元对美元汇率实际上处在历史上的高位,最高时(2008年7月)1欧元换1.57美元;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期间(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欧元兑美元数急剧下降,其下降陡度超过了2010年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时期的情形。也就是说,希腊债务危机对欧元汇率带来的冲击小于此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且,目前欧元兑美元数还远远高于历史上的低水平。
更重要的是,看待欧元汇率的走势需要联系到欧元区的国际收支平衡变动情况。根据已有的数据,即欧元区经常帐户差额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中,欧元区整体上保持了经常账户顺差,最高时(2004年)顺差绝对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其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超过1%;但在个别年份,例如2000年和2008年以后,欧元区有显著的经常账户逆差,其中,在2008年的逆差绝对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其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达到-0.8%。
将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历史和欧元区国际收支平衡的变动历史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大体上说,在欧元区出现严重的经常账户逆差时,当年或次年欧元汇率就走低;在欧元区维持经常账户顺差时,欧元汇率基本上处于较高水平或保持升高趋势。
通常,汇率变动对经常账户平衡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著地表现出来。因2010年上半年欧元汇率下降而带来的欧元区经常账户顺差增加效应很可能在2011年上半年得到统计数据的证实。如果这样,欧元汇率的稳定趋势到那时便会明显起来。也就是说,在那以前,欧元汇率继续出现一段时间的严重波动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掉。国际外汇市场上汇率短期波动的幅度和时间长度相对不容易被预测。
稍看远一点,比如说2010年末2011年初,欧元兑美元数很可能会在1比1.1左右。这个预测的依据不仅在于欧元区经常账户的平衡会随着经济复苏而有显著改善,还在于作为欧元区重要贸易伙伴的美国将继续出现显著的经常账户逆差。
欧元走低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影响
欧盟或欧元区现在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经济减速肯定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总体上说是暂时的,而且不会太严重。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市场。
欧元汇率走低,比如说从2010年初的1欧元兑1.45美元下降到2010年下半年的1欧元兑1.10美元,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若干不同方面的影响。
首先,欧元汇率走低意味着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图1显示2002年初以来人民币与欧元及美元的汇率走势。可以看到,在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大体保持稳定并有小幅上升的同时,人民币与欧元汇率有着显著的波动。2002年初及其以前的一段的时间内,1欧元仅换7人民币元,是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形。但自那以后,欧元换人民币数在波动中趋于增多,即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在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也出现过显著升值,即在2004年初到2005年末、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以及2010年上半年这三个时期中有显著升值。最近这次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即从1欧元换10.2人民币元到1欧元换9人民币元,尚属于“相对温和”的一个情形。
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很可能继续对欧元升值。这不仅是因为人民币对美元可能升值,还因为欧元对美元汇率在目前水平上还将继续下降一些。也就是说,1欧元换人民币数可能达到8.0左右。
这个汇率水平,肯定会给中国对欧出口企业带来相当的财务压力。但也正如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那样,这种由汇率变动带来的财务压力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过,而且当时的压力程度比现在还大许多,因此,国内企业总体上应当有能力应对。
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在客观上还会有助于欧洲企业,尤其是欧元区企业对华出口,即中国从欧洲的进口。中国与欧盟及欧元区的双边贸易会倾向于平衡。但中国对外贸易总体上的顺差局面还会继续。
人民币对欧元以及对主要国际货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抑制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爬升势头。国内通货膨胀主要与国内需求形势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走势有关。如果人民币升值,进口物品,尤其是进口原材料的人民币价格会相应降低,从而给国内市场的价格上涨带来一个缓冲,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