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1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艺术类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文章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从教学、活动、咨询、危机干预四个方面探讨了艺术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艺术类高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艺术类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艺术类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面,由于艺术院校独特的校园氛围和艺术类学科专业特点,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带有明显的自身特性。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学艺术的学生通常家境殷实,独立意识强烈,崇尚艺术自由、行为自由,性格开朗,喜爱交际,喜欢表现自我,勇于尝试,相对而言就业压力也没有非艺术专业学生那样大,应该鲜有心理问题。一些以艺术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中也确实发现艺术类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类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也正在逐年提高:情绪化、个人主义倾向、集体意识薄弱等不良心理,学习上重专业轻文化的不良观念,以及社会实践中接触负面现象形成的错误的功利化、实用主义的不良思想正在侵蚀艺术类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如果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正向引导,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到艺术类高职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才能构建更加适合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通常采用“灭火式”做法,注重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这是在短期和小范围内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从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首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挖掘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略显乏力:艺术类学生一来表演性较强,喜欢把心理问题隐藏起来,异常语言行为等也很少表露在外;二来他们把艺术史上一些心理异常的艺术家视为偶像,在行为与创作上刻意模仿这种病态心理与病态思维,使得艺术高职生的真正心理状态很难被识别;其次,艺术类高职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若过多地关注弥补工作、忽视对大部分学生的正向心理促进,则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因小失大”。艺术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着眼于建立一个以促进与发展为主、咨询与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点针对艺术类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帮助其开发潜能和优化心理素质,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学生心理,使每一位艺术类大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有效运用心理调适方法,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提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构建艺术类高职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根据其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从而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重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艺术类高职院校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方式。从发展性模式出发,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有其自身的特征。从教学目标来看,艺术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把优化艺术高职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使命。从内容设置而言,艺术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符合艺术高职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心理特点,从成长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心理发展阶段所关注的问题切入,探索适合艺术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标准化、模块化、规范化。例如,自我意识与发展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管理、时间管理、求职心理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注重形式和资源的多样化,探索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施教者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向更深层次的活动课程和体验课程方向发展。例如,利用校外机构资源开展生命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专题活动;开展感恩课堂,情绪体验课堂等分享式体验式课堂。

2.2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

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以发展为目的开发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针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心理特色活动。例如,每年以“525”活动月为契机,开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竞赛;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每年秋季针对全体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开展提高适应性、协调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等。形成制式化、常规化的心理健康活动模块。其二,把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打造艺术特色心理健康活动品牌。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开展艺术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方面有着自己的天然优势,在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完善个性发展。例如,结合专业艺术特点,开展诸如“实践大舞台”“心理健康宣传画汇展”“心理健康摄影比赛”“心理剧展演”等贴合学生专业兴趣的活动,在实践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种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专业系的自主作用,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常新。

2.3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注重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忽视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个案及团体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对以往关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艺术类高职生的个案咨询以短期咨询为主,且多是发展性问题,主要涉及人际关系、生活规划、学习管理、情绪管理等。要切实完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体系,在个案咨询方面,需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教学及心理咨询水平为来访者提供专业、有效的咨询服务,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及发展障碍;在团体咨询方面,根据艺术类高职生的共性发展性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另针对学生需求,还可拓宽咨询渠道,进一步利用院级心理健康中心网站,微博、社交工具等,让学生可以更加及时、便捷地寻求心理援助。

2.4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的作用。成立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有效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正常开展,负责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人员、经费、设施、培训、宣传等问题的落实;设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机制化、常态化。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微博、社交网络(如心理健康微信群、QQ群),配合传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折页、宣传灯箱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求助意识;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培训,充分发挥院系、班级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联络员等的作用,通过日常观察、交流等手段,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在危机干预过程中要注重反应迅速,处理得当,制定适合的干预方案,有效对待处于不同心理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一旦危机事件不幸发生,要及时进行事后干预,对危机对象周围受到心理影响的同学,特别是已经实施了自杀行为的学生周围的同学采取相应的安抚措施。另,根据笔者在艺术类高职多年心理危机处理经验,心理危机学生背后,往往或隐藏着同样存在心理危机、心理问题的家长,将对家长的干预引入危机干预体系中,重视对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及有效引导,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在及时化解危机、解决危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防止危机事件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气,但更需要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思路、途径、内容与模式,我们还将进一步摸索和研究,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实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张丛丽 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门学泳,雷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5-48.

[2]张明霞,李桂凤,李颖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理论模式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8):104-107.

[3]邱开金,周晓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5):1259-1261.

[4]史琼.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11-113.

第2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Web;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89―03

一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成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网络为载体,构建一个功能性强、互动性好、易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种科学、先进、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对预防、排查、预警、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庆师范学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始建于2009年,是安庆师范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建构一个先进的、通用的、面向全院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网络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拓展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入。

二 构建基于Web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

构建基于Web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旨在运用网络技术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网络化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和处理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传统的教育手段改变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上登记、建档、统计、查询等工作,建成一个质量高、效率高、信息化的教育与管理系统,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专家、年级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互助组织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教育机制,以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其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服务对象上看,它既面向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专家、年级心理辅导员,为他们提供心理学知识、学术论文交流,心理教案参考,心理咨询手记、国内外心理教育动态报道、学生心理档案等资料;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提供心理教学视频、心理阅览室、心理测试,提供心理学专家主持的个别咨询和专题讲座等。

其次,从服务功能上看,它是一种自主、自助式的心理教育。对想获取心理学知识的同学,有心理教师的在线课堂及相关资源;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有专家主持的在线辅导;对想深入了解自我的同学,有心理测评及分析系统;对想参与朋辈交流的同学,有参与式网上互助平台。

第三,从服务内容上看,既可查阅各类心理学资料,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心理辅导课教案、咨询手记,心理书刊、音乐、心理影视等。又可进行互动交流式心理辅导,心理状况的自测及结果分析。还可了解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态。

三 基于Web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成及功能

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基于Web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由存储式自助服务平台、参与式互助服务平台、智能式心理测评服务平台等三个相互关联的信息化平台构成,每一信息化平台都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服务内容。其结构可用图1表示:

1 存储式自助服务平台

存储式自助服务平台是整个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此平台会以大量的“存储”为基础,以动态网页、心理黄页、搜索引擎和大量链接作为技术支持,扩大“虚拟库存”,以方便“用户”各取所需[3]。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

(1)资料类服务。资料类服务主要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方便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即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上网,为大学生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开辟新途径。具体来讲,资料类服务有以下内容:①心理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心理教师教学的视频、课件、教案、训练内容等。②心理书屋。主要包括有关心理学的著作、文摘、资料、研究动态,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各种有益的心理学知识,把握心理学科研究动态。③心理调适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传授预防、调适的技巧和方法,使大学生能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或预防。④优秀心理影视。介绍优秀的心理影片,使学生们通过观看积极健康的心理影片,加深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完整把握。⑤心理健康讲座。请心理专家或心理教师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解决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⑥典型个案研究。通过典型个案的分析,使具有相同心理体验的学生获取相关的心理知识,进行心理调适技能的迁移,对其自行缓解轻微的心理失调具有一定的帮助与启发,以便及时地把心理困惑消灭在萌芽状态。

(2)检索类服务。检索类服务是一个具大的“虚拟库存”。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知名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排行榜。主要介绍、引导学生浏览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健康服务类网站,使学生获得有关心理健康维护的知识。②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包括全国各声讯台的咨询电话、精神门诊的地址、电话和部分咨询专家的联系方式。③设置动态网页扩大链接面。整合网络心理资源,分门别类地把心理学的各类网站、网页综合起来,方便大学生自由选择。

(3)自便式服务。设置搜索引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输入搜索项目,内容自便。这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具个性化的服务平台。

2 参与式互助服务平台

实践证明,网络打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参与式互助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学生通过网络上的交互平台,与朋辈群体、心理教师、心理专家进行毫无顾忌的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得到及时的指导,及时缓解、减轻、消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困惑,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参与式互助平台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点―点互助模式。这是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网上个体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个性化问题开展的服务。既包括点-点朋辈互助,也包括点-点专家引领。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E-mail、QQ等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利用网站设立咨询服务台,由互助组成员或专家轮流值班,进行在线个体咨询辅导。

(2)点―面互助模式:这是BBS技术支持下的论坛和社区建设。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BBS技术支持下的主题论坛和社区建设。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等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生活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倾向性心理问题,开设论坛主题或开辟主题社区,让学生有选择的进入论坛,如果对该主题感兴趣,就可以参加讨论,如果不感兴趣,还可以退出。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形成关心某一主题的学生群体,也就形成了同质性团体。通过网络交互式论坛,同质性团体中的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二是BBS技术支持下的自由论坛建设。在此不设主题,不须注册,完全随机,给参与者以充分的自由,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渠道,一个自言自语自助的机会。

3 智能式心理测评服务平台

智能式心理测评服务平台一方面为学校建立分级管理的学生心理档案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为有特殊测量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性、高质量的心理测量及分析服务,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为其进行生涯设计及人生发展提供参考。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心理健康测量与分析。该平台融合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通过让用户选定心理量表和特定问卷,系统根据用户提供的答案测定其心理问题的类型和程度。其中,模型库中包含基于各种心理量表、问卷及其诊断的步骤和方法建立的模型, 数据库则包含用户填写的量表、问卷的结果,以及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建议。决策支持系统组织协调多模型运行输出初步测验结果。由于人的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基于模糊逻辑分析框架的心理量表的测定往往只能反映问题的某个侧面,并且缺乏对非结构化问题的处理,不够完整与准确,因此必须建立心理量表之间、典型设问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建立推理知识库, 由专家系统测评得到更为全面可靠的结果[4]。心理测评专家服务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2)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该平台能为首次登陆用户建立普查档案。适合高校每年对入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普查建档。高校利用各院系的学生机房、微机实验室,统一组织新生登陆注册。注册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及常规心理测试,前者包括一般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状况、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与心理困难等方面,后者包括基本心理量表的测试结果。系统能够对档案各项内容实施单项查询与组合查询、统计并输出结果。该系统的实施既可方便检出存在明显心理倾向的学生,又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跟踪式咨询服务。

四 反思

基于Web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将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界限,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的预警功能,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将大大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网络维护、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因此,学院在使用和推广基于Web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同时,如何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是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玲,缪盛.基于网络的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平台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7,(6):42-46.

[2] 张兰生.“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验研究阶段报告[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36-38.

[3] 龙朝阳,刘琴,易菲.基于Web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平台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63-65.

Construction of Web-bas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SONG Zhi-yingFAN Li-gang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01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se network technology to manage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constructed the system of Web-based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is system integrated store-style self-service platform, participatory mutual service platform, and intelligent-styl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service platform. By using this syste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Moreover, the system will raise the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informationizational level of the education.

Keywords: Web;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第3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大学生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6

1 前言

近年来进行的众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往往超过20%,高于其他群体。同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相对薄弱,体系尚未完善。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1]。国家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陆续推出多个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逐步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紧迫性。根据教育部2002年4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在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课堂讲授、咨询和辅导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以及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具体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自我管理、处理压力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人格发展等[2]。

2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2.1 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特点理论研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蓬勃发展也矛盾躁动的阶段:一方面,生理心理发育基本成熟却又充满弹性。大学生由于不断的接触到新理论新思想以及全世界各种不同的风俗、文化、潮流等,其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变化发展中。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尚浅,面对问题的时候还不能够成熟冷静的应对,容易处于焦虑状态。并且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种信息爆炸性呈现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贫富差距变大、人际关系越趋复杂等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压力源。研究表明,大学生需要应对的压力源繁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创伤性事件几大部分。这些压力源可能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包括有环境适应不良、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能造成抑郁症、严重失眠、躁狂症等[3][4]。

2.2 关注特殊群体和领域

2.2.1 把握新时代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

目前,大学校园里已经几乎全部是90后。90后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个性的一代,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就需要与时俱进,了解90后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上,90后大学生在宠爱中长大,少遇挫折,所以他们表现出假成熟,追求独立而依赖性强、喜欢尝新而抗压抗挫折能力弱。在情感上,他们情感张扬而爱憎分明,内心其实是渴望理解和关注。在思想上,他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长大,能方便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信息,科学知识人情世故均有涉猎,因此他们较早社会化。在认知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善恶观,敢于表达对事物的善恶美丑对错的观点,但容易武断,有激情而难持久[5]。有鉴于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内在和实际需要出发,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问题和观点的逻辑关系和推导过程陈述清晰,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切实了解整个思维过程,同时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2.2.2 认真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研究表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普通大学生,他们更加容易体验到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感受,而且更加情感压抑,缺乏情感依恋对象和倾诉对象。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评估更倾向于严重化,也就是说贫困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创伤。贫困生在获得的社会支持上明显少于普通大学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人际交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主观感受上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6]。这是由于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往往背负着更大的期待,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大的压力。首先,他们出身贫苦,家庭经济改善的期望和责任往往就落在他们身上。家人几乎倾尽所有供他们读书,期待他们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所以他们比他人更坚强也更脆弱:坚强是因为他们会更早地承担起责任,努力读书,为家人付出;脆弱是因为他们往往失败不起,万一他们在耗尽家中大部分财产后找不到工作,面临的将会是濒临崩溃的绝望。其次,进入大学后,他们会直接面对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如此大的冲击在尚未成熟的他们身上特别容易激起各种不良情绪。如果这种心理反差不能及时得到调适,这些贫困大学生或者产生行为对老师和学生造成伤害;或者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抑郁不振、严重自卑等心理问题[7]。

2.2.3 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表现出以下特点:希望在竞争中以实力取胜,却缺乏足够的信心。大学毕业生需要直接面对市场,自己择业的同时也要被市场选择,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社会经验的缺乏又让毕业生难以适从:或者自信不足害怕失败,或者不好意思与同学好友竞争,或者担忧竞争不公平,或者想要报答父母之情压力巨大,或者自身充满理想憧憬却发现现实非常残酷难以接受。总之各种因素都使得毕业生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这种情况下亟需要学校的关怀引导[8]。

2.3 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3.1 继续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第一,针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团体干预,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障碍。第二,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第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2.3.2 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属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压力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大学生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和同学。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其重要[9]。

2.3.2.1 朋辈辅导

研究表明,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强。朋辈心理辅导员既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也锻炼了自己,有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心。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除了朋辈心理辅导外,还可以进行朋辈学业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组对辅导,使得学生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尽快找到支持,避免由于学业暂时未能跟上导致的焦虑和失落,从而把学业心理问题杜绝。

2.3.2.2 继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

目前,高校中普遍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由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负责,为有需要的学生解决问题。应该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同时定制完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并严格遵守。包括保密机制(学生在咨询中心的咨询内容全都是保密的,非得学生许可,不得将相关内容转告他人,即使是学生家长)、转介机制(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的个人心理问题如果较为严重,超出学校所能的范围或者需要长时间治疗的问题都要转介到相关专业医疗机构)等[10]。

3 小结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建设完善中,应该继续向以下方向努力:关注学生内在需要、化治疗补救为预防辅导、化健康辅导为潜能激发、从个体辅导到团体辅导到立体型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工作队伍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2]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3]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2.

[4]邓慧娟.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6]史玉军.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7]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05.

[8]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9]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第4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强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动地适应,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在合作与和谐的氛围中,开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局面。提出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发展到现在的不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人才。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个人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三,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是现在的,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

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需要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大型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心理图片展示活动、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建构积极、活跃、健康的校园氛围,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件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沟通、对话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有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断互动,在沟通、交流、互动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和大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要在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中,体现沟通、对话、交流、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第一、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交流互动能够学到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学习和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自己或求助于他人进行很好地处理。

第二、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虽然已经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但还未真正接触过社会。他们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的佼佼者,但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学学的课程知识,更需要在父母、家庭的帮助下,在和家长的沟通互动中,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

第三、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接受各个科目门类的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与教师会自己的沟通对话。在沟通对话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多

的学习成长。

第四、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媒体尽量摒除负面新闻的传播,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人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东西,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很多负面的新闻报道最能博人眼球,而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看得人相对较少。鉴于此,需要媒体在沟通对话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媒体环境。

第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水平。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如此,在学生、家长、教师、媒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协作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莉萍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教育心理研究.2012.04

[2]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社会科学.2008.12

[3]郑孝莲.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理论前沿.2014.06

第5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66-01

1 思考背景

1.1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或是根本不敢面对中考的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反映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或无学习动机;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克服力弱;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和求职择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存在,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社会交往萎缩,异往上的行为偏差,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网络交往失度失范等等。

1.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的中职学校虽都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设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单纯地以咨询代替教育;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上存在误区,甚至认为两者完全是一回事;不能正确认识心理教育的培养、开发、预防和补救的关系等等。所以就免不了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睡成片、咨询室来访者寥寥无几、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1.3 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中职学生的生活当中,使其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事情,是促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和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它的研究必然能够解决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乐观的现状,必然能有效改善当前中职生的心理亚健康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所以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具有广泛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2 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的实施策略

2.1 完善师资

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需要对教育因素进行科学整合,这就依赖于教育者素质的整体提高,其构建的基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以及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应掌握的操作技能训练,并且强化进行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特点开展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逐步熟悉和胜任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建立、健全心理档案

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要从实际出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才能事半功倍,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是最基础、最具体的现实依据。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应分为两大部分:“基础测试”和“职业定向测试”。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职业能力测验”两个量表或者是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省心理学会研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测试》软件都很具有实用性。

2.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就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等。

2.4 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在团体辅导方面,通过讲座、报告、专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教育和心理健康训练,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个体心理辅导的方式除了设立心理咨询室以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每个学生都来源于不同的家庭,生活于不同的环境,个人的遗传素质、生活经验和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个别心理辅导能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能弥补团体辅导的不足,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可以有效地增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媒体,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发挥特长,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树立自信心,锻炼意志品质。真正在生活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

总之,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迫切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体系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和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它的研究必然能够解决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乐观的现状,必然能有效改善当前中职生的心理亚健康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通过研究和实践归纳和总结出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有广泛推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耀威,徐钟庚.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2] 裴利华,李芳.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J].教育探索,2008(11):118-119.

[3] 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4):64-69.

[4] 江光荣,林孟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46-50.

第6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93-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教育内容。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潜能开发、着眼建设性和未来希望感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的健康幸福、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等良好心理状态和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标本兼治”,即解决心理问题与培养健全心理素质相结合。因此,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表1所示的几个部分: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第7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课程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61-02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开展二十几年了,从无到有,从少部分高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到绝大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规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人担忧的现实是: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各种心理疾患。[1]2005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范围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大学生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怎么了?

根据笔者近五年的工作经历和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访谈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在于:(1)个别咨询工作的重点在“救火”而不在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上。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如因失恋产生的情感问题,学习不良导致的自卑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等(这从高校咨询机构的咨询登记表中可以看出,此外从高校网站讨论区学生留言也可得知)。由于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真正帮助求助者实现长期目标——完善人格,较为困难,学校心理咨询常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无奈现象。另外,由于个别咨询往往是一对一进行的,受到人员、场所、时间的限制较多,不能帮助大多数没有问题或问题较轻的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2)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课程性质不明、课时不足(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20~30学时)和选修学生较多、班级规模过大等因素使得该课程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像一些讨论、参观、见习等教学方式,由于费时过多而被省略。这种学生“教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的被动学习模式忽略甚至抹杀了教育创新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个体心理健康这个充满主观体验的领域,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但违背了学生心理成长规律,而且已经构成了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的瓶颈。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3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等。[4]从教育部连发的两个文件可见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想使心理健康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既达到学生对心理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目标,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构建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课程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引喻为“一段教育进程”。[5]迄今为止,课程有四种价值取向:课程即教学内容、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学习活动。随着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看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课程观。大课程观突破了传统上“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也突破了“教学(论)与课程(论)二元独立模式”,形成“课程(论)包含教学(论)”这一新型大课程观模式。[6]大课程观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既然是“教育活动”,就必然现实地而不是抽象地包含着和关涉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种成分。[7]大课程观认为:课程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的成功和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经验和体会,并把学到的心理调节技巧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门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要求我们在课程构建时以学生为本,突出其活动性、实践性。一是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如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压力等。二是课程组织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如案例分析、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三是课程评价的活动性和实践性,观察活动中的参与度、测评人际交往能力、制定与实施学习计划等。

三、大课程观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一套复杂的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共性问题而进行的相应心理素质培养与干预的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

(一)体系特征

1.课程目标:将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年龄特征相结合,贯穿“适应”与“发展”的原则与线索,并充分考虑各年级的实际需要。

2.课程特征:发展性和训练性相结合。“发展性”体现在,对于各年级面对的共性心理问题设计辅导方案,在克服问题和困难的集体活动中使每个人的心智都得以成长;“训练性”体现在,团体中成员可以自由地进行试验,去观察、分析经由团体所表现的资料,去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当成员尝试改变时,可以从团体中得到反馈,就地练习改变,进而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

3.作用机制:把团体辅导、专家讲座、心理健康课程、个别咨询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关键在于通过团体动力作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鼓励学生把心得转化为行动,由行动-小变化-大变化-突破、成长,使学生由内而外产生积极变化。

(二)课程结构

第一,该课程体系由两个静态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和三个动态的作用系统、活动系统和评价反馈系统构成。其中,静态系统既是动态系统的基础,对其具有指导性,也是动态系统的作用依据和对象;而动态系统的运行又反过来影响静态系统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静态系统中,目标与内容两个系统是依次递进、逐步具化的,同时目标又对内容具有决定意义。动态系统中,评价反馈不仅要影响静态系统的完善,而且对活动系统的运行也具有监控调节作用;另外,动态系统中的“活动系统”也是为静态系统中的“内容系统”而服务的,以其为依据和对象。其具体说明如下图。

1.目标系统:由心理素质培养中“适应”(生活、学习、人际)目标与“发展”目标(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两条主线构成。大学生在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上的适应,不仅反映了其个体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2.内容系统:根据常年学生工作的经验,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目标和年龄特征为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学习风格、情绪控制、自我意识、恋爱、挫折应对、就业择业等。

3.活动系统:整个操作模式是层层递进的。首先以班级基层单位的团体辅导为基础,力图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进而通过心理健康课和专家讲座进一步改善学生思维模式。对部分问题严重的同学进行深层次的团体咨询,如果在心理咨询师指导的团体中不能化解,则进入个别咨询。这样不仅使得团体辅导惠及了大多数同学,而且缓解了高校咨询师不足的难题。

4.作用过程:本操作模式作用机制分为表层的活动过程和深层的心理过程。通过策略训练、反思体验等教育环节,在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学生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从活动中重组认知,改变行为,最终得以巩固、形成心理品质的自我发展过程。

5.评价反馈:在本模型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评价反馈体系,无论是目标的协调、内容的整合,还是辅导活动的设计与阶段发展,都会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团体活动的客观评价相结合,以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为重要依据,反馈、调整、完善以达到最佳的实用效果。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前提。为保障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的大课程观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应当给该课程明确的定性与定位,高校要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需要一套严格而完整的管理与激励制度,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专业辅导员、校团委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各尽其责、有机协调。

参考文献:

[1]夏玉荣,余吉生.论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类型、特征及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22.

[2]刘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1-5”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2009,(08):56.

[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4]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5][6]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模式

作为心理教师兼辅导员的我发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处在青年中期,学生心性比较浮躁,也是生理和心理矛盾的多发时期。有资料显示,50%左右的高职高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同时,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侧面反映了当前各个学校的心理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和提高。本文主要从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三大体系: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干预体系等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打造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精英团队。

1.在校领导、学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成立学校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强化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这是做好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首先,组建心理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设立心里咨询部门,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其次,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如各个系学生主管、老师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提高领导和老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重视,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领导和老师更好的掌握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和制度的水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到广大的学生当中。例如,可以组建学生心理小组,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关怀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并能够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及时反应给辅导员,以避免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强化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是司法类院校,针对我们学校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应该以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利用校园网系统对全校学生做心理普查,根据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分析和评定划分心理健康和亚健康和不正常的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好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时刻对比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情况,也为接下来的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对于有自杀、暴力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第一时间预约并予以开导和处理,以便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保证周边同学的安全。

2.在对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有了宏观的了解后,心理工作室为核心,学生主管和学生处一起研究打造适合学生的、高效的、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的思想道德课程,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打好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二者同等重要,不能忽视一方而重视另一方,只有将二者合理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开展“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在活动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 动。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心理 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电影 赏析、展板宣传、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等,大 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再次,编写心理健康 教育教材,开设“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 系学”等公共选修课,并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 后,开展职业测评,使大学生了解自己。为了搞 好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与咨询,在二年级使用“霍兰 德职业能力问卷”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让大 家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即了解自己到 底重视什么、喜欢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从而帮助学生在毕业求职择业时做出科学的选择。

4.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利用网络平台覆盖面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点,帮助学校做好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知识”、“咨询指南”、“校园心理”、“心理测评” 等多个栏目,是学生们乐意去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有效地解决方案,在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愿面对面咨询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他们可以往 咨询员信箱发邮件,由咨询员为他们做网上咨询。

三、建立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和干预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 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检测、评估和快速反应意味着对学生深入的关心和了解。

1.各班应选举心理素质好的同学担任心理委员,并能够及时的将同学的心理问题反映给辅导员,是辅导员做出及时反应和对问题同学的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每个学生中去。

2.对于有自杀倾向、暴力倾向、抑郁症、精神分裂等高危人群的动态进行实时的关注,并适时予以管理和正确的辅导,主动预约同学进行心理访谈,对其给予有效有心理干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3.关注弱势群体,加强个别辅导 把降级和退学群体、网络成瘾群体、失恋群体、 性心理困惑群体、特困生群体这五大群体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危机群体,给予重点关注。

4.要建立多渠道信息平台,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存在要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积极的予以干预。辅导员要联合心理健康委员,积极掌握和处理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准确的实施正确的心理援助方案,在各个班级形成早发现、早评估、 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第9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长效机制

0引言

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以及大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定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以下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简要探讨。

1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开始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效果仍然不足。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安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水准方面有待欠缺,这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第二,高校一般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课程设置方式,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主要为一学期一次或者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契合度并不高;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是会主动来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大学生并不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就业压力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以及私人感情问题等等,这些压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策略

2.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首先要求高校能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了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需要高校能够以多种形式如讲座、专题报告、课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要专门整理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类别的书籍,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让学生在接受教师健康教育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95后学生特点),然后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2.2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学校能够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让大学生随时能够主动接受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现心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位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各校应该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主动找咨询机构内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安排了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内容,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也能够一对一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需要教师重视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较为生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渐放松自我,在课堂结束后也能够自发向师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从而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参考文献

[1] 佘少华,李姜南.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1):34-36.

[2] 赵君,王灿平,李真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70-172.

[3] 董炯华.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