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

第1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关键词 :评价;课堂教学;一体化;实践;研究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是指“教学”和“评价”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升而服务。

一、评价中的奖励与批评

1.1 奖励与批评的对象。

1.1.1 评价以事为主,以人为辅。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这是有道理的。教师之所以奖励或批评某个学生,其实质是因为该生做了某事,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借助事件本身来评价学生,若撇开事件主体,单纯地机械地评价学生的是非,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其他同学,都会造成一种只关注学生所获得的教师表面评价,如奖励的荣誉感、惩罚的负罪感,而误解了受到评价的真正原因,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1.1.2 评价事件时,宜以动机为主,结果为辅。一般情况下,教师是在事件结束或出现某种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时才给予学生奖励或批评。从表面上看,这是自然的。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也常见,所以当我们具体评价时,应将动机与结果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自我反省的过程,切忌以结果为标准来奖励或批评。

1.1.3 评价人时宜以集体为主,个人为辅。教学中,奖励或批评某个学生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前者众人不服,后者个人不服。例如:教师表扬某学生打扫卫生认真时,其他学生会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教师批评某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时,他会觉得其他同学也有这种行为。这就体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学校班级中,每一个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集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当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时,首先应看到集体的力量与责任,先评价集体的得失,在集体的氛围中再评价个体,是学生有清醒、客观的认识。

1.2 奖励与批评的性质。

1.2.2 评价的价值标准应当是集体的价值观念,而非教师个人的是非标准。无论对人或对事,教师都应该从集体的利益出发,以集体的价值观念去评价,不得将奖励或批评随意化、个人化,滥用教师“权利”。教师评价仅仅是起到一个仲裁者的作用,代替集体执行而已。

1.2.2 评价态度应当客观公正。作为教育者,教师评价一个学生应当慎重,因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批评,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的话会让学生兴奋不已,充满信心:“你糟透了!”“你真笨!”会使学生一蹶不振,更生厌学厌世心理。为了对学生负责,维护评价的教育性,教师应当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学生,让当事人口服心服。同时,无论是奖励或批评,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对学生的挚爱之心,概不偏袒、滋爱品行好的学生,也不歧视相对而言较差的学生。

1.2.3 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仅仅是一时一事的评价,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所有方面,更不能代表学生的将来。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可以让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发挥潜能。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持积极慎重的态度,不要轻易下结论 。否则对学生的精神和积极性会带来打击,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以奖励为主,批评为辅,奖励时适度,批评时也要讲究艺术。

二、重视对学生答问的评价

2.1 借助体态语言,正确传递信息。

2.1.1 眼神,即眼睛“说话”示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答问时,教师一般应双目注视学生,流露出柔和热忱的目光,让学生感到你注意他,他是全班的中心,从教师的目光中,学生感受到热情、赞许、鼓舞和喜欢,以便大胆、顺利、正确地回答完问题。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目光切忌过于严厉、责备,使学生失去答问的信心;也不要虚晃,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

2.1.2 身势,就是身体呈现的样子,即人的整体姿势,学生答问时,教师一般应该身体向这个学生前倾,辅以适当的手势,或侧耳倾听,或点头微笑。利用身势,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正饶有兴趣地听着呢。以鼓励学生热心回答,同时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师生间的心理同步效应。

无声评价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关键性第一步。只有当学生在你的鼓舞下将他所要说的都顺利地说了,教师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学生答问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借助眼神身势等一系列体态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答问的尊重和关注,切忌漠不关心,豪无表情,或者学生在问答时干别的事情,如擦黑板,看参考书,关门等。

2.2 运用口语进行评述。

2.2.1 瞬时评价。就是指学生答完某个问题后,教师立即给予评断。一种方式是教师直接评价。这种的评价一般应以表扬激励为主,客观公平,肯定正确方面,指出不足,即使学生答错了,也应表扬其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且不可对答好的学生眉开眼笑,对答不好的学生冷嘲热讽。评判的语言也要注意感彩,如“很好”“真不错”等。另一种方式是学生评价,教师综述。这主要是训练学生辨别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学生答完问题后,另外请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学生间相互评头论足,既了解答者的水平,也同时了解了听者的思维状态,可以说一举两得。

2.2.2 延缓评价。即有某些值得思考,有多种不同答案的问题,学生答完问题以后,教师推迟评价。一种方式是引起争议,激发思维。另一种方式是引向课外,开阔视野。学生争强好胜,喜欢争辩,有时各执己见,争执不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争辩,很可能出现一些教师预料不到,又无法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课堂教学效果,不能不懂装懂,最佳的途径就是将评价延缓到课外。一方面教师重新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尚未明了的问题到课外书籍中去探讨,寻求答案,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2.3 评价标准多元分层化。

第2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体育 保健课 运动处方

我国《体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自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中放宽体检标准,学生群体中体弱、残疾的人数不断增多,体育保健课的开设就成为在校特殊群体的必修课,也是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院自2005年开设了保健课,主要是太极拳、保健气功、保健穴位按摩等课程,以保健学、生理学、健身气功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结合医学院校自身优势,尝试采用以医疗保健、体育疗法、心理教育和运动处方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院大一、大二年级保健班病残弱学生76名。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目标

我院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目标是:讲授医疗体育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运动处方,对学生进行恢复锻炼指导,增强学生体质,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恢复和提高身体运动机能,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调控能力,提高学生对康复保健课程的认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终保障无法正常参加体育选项课的学生顺利结课。

三、体育保健课模式实施步骤和运动处方的制定

1.体育保健课模式实施步骤

(1)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新学期学生选课分班过程中,学生根据身体状况选修保健课,根据学生提供的医学检验证明,进行初步的健康分类评估。然后,在病残弱学生进入保健班后,再次发放健康状况调查表,建立保健班学生病历档案,以便详细地了解学生病残身体情况。

(2)对身体素质进行等级划分

对病残弱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评估,按“伤、残、病”性质分为“损伤型”、“残疾型”、“病症型”三大类。其中,“损伤型”主要病症是骨折、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残疾型”主要病症是先天性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症型”主要病症是心脏病、高血压、手术后遗症及各种内脏器官病症等。我校2005年以来参加体育保健班76名学生中,“损伤型”13人,占17.1%;“残疾型”27人,占35.5%;“病症型”36人,占47.4%。这些学生不能与正常学生一样上体育课,如果勉强跟正常班上体育课,既达不到健身目的,也影响了该科目的成绩,重修的现象也较多,对其学业造成了影响。

2.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

(1)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配方

根据病残弱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配以医疗保健即医院用药治疗为主和体育疗法即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瑜伽、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练功十八法、推拿按摩等手段,并根据不同的疾病、病情,选择疗法与强度。如慢性膝关节炎,以内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悬钟,三阴交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太极拳练习等。

(2)根据体质情况配方

根据病残弱学生体质情况,采取健步走、毽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广播操、徒手操、跳绳、游戏等体育锻炼方法。如速度、耐力、力量素质较差的病残学生,配以:①健步走:50m快,50m慢,重 2~4组,强度以心率110~130次/min为宜。②持续跑:800~1000m,强度以130次/min为宜。③力量练习,俯卧撑6x3组,原地纵跳6x3组。

(3)保健课运动处方的实施

根据教学大纲和病残弱学生具体情况,我们在2年共4个学期课教学中,前3个学期以体育疗法主,运动处方为辅,最后一学期以运动处方为主,教师辅导、监督为辅。体育保健课时间为每周两节课共90min,在完成大纲要求、基本技术、技能学习的前提下,30min实施运动处方,由教师监督完成。课下我们根据病残弱学生身体情况,要求他们体疗每次不少于20min~30min,身体素质练习每周2~3次。

四、体育保健课考试项目、内容、方法和标准

体育保健课考试内容应全面反映体育保健教学的效果,反映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康复、保健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及康复效果。

考核项目与内容:体育理论和实践。体育理论部分:基本理论和保健理论;实践部分:广播操、徒手操、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气功、瑜伽、八段锦、练功十八法、推拿按摩点穴法、常见疾病防治法、乒乓球、羽毛球、毽球、跳绳等。每学期酌情选择以上考试项目和内容。

考核方法、标准与成绩评定:体育保健课每学期都进行考试。理论部分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统一命题、闭卷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30%;实践部分每学期的考试以2―3个项目为宜,进行两次考试,以最佳一次的成绩记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30%;学生康复效果评定,每学期由校医院出示证明、教师观察考核认定、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来综合打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20%;学习态度、锻炼意识、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10%;出勤情况是体育保健课学生成绩评定重要的依据之一,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10%。

五、结论与建议

康复保健课教学内容设置合理,项目广泛,与病残弱学生的主体需要紧密结合,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通过对病残弱学生实施运动处方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状况水平、保健处方知识、运动素质水平等,提高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指导病残弱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通过康复保健课程,病残弱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健身理论和方法,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了自己的疾病,掌握了体育锻炼中自我监督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能够改善和恢复肢体和心理上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立与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运动处方在保健体育课中的教学与运用,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基础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健身理论知识,有良好的讲授、组织能力,学校应有专职的保健教师。

体育保健课的考核在全国尚未出台统一的评分标准,各省、市、各高校可根据本省、市、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项目和评分标准进行考试。对保健课教学要有严格的检查措施,以保证备课教案、授课内容、教学进度等能够符合既定的要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登高.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海平,腾青.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

第3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1.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管理队伍,不管是指导老师还是学位的任课老师,都是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这就造成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行,所以,研究生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教学的方式,要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应用型的人才和复合型的人才。

2. 灵活安排教学课程。

将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在临床实践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时间来安排学习时间,缩短六个月的学位课程集中学习的时间,安排合理的学位课程时间,以保障临床课程的时间需求。

第4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关键词:工程制图;高校课堂;学生中心;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54-02

一、引言

传统的《工程制图》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连续教学时间大于等于40分钟,“讲”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认为自己“讲”了很多知识给学生,后续课程的使用及工作中却发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多少。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也一直致力于在“讲”上改,改革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1]

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1所示。该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两周后平均学习保持率(还能记住多少内容)的高低取决于其学习内容获得方式。由图可知,学习保持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而我们通常采用的“老师在上面讲(包括图片、动画、模型展示等),学生在下面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最多可记住讲授内容的30%。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还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三、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是指让学生出现在教学活动的前台,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来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1987年Arthur W. Chickering和Zelda F. Gamson提出了后来被广泛认可的《大学教育良策的七条准则》(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2],其中包括:鼓励师生密切接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主动学习;给学生及时反馈;确保学生作业时间;传达对学生的高期望;尊重个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该准则可指导教师如何通过一系列课堂设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一步步地实现主动学习。

1.作业前置,带着问题上课。讨论式学习是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想在课堂上实现有效讨论,学生必须在课前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将新课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将其导入3道左右的典型习题中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下次课前提交,计入平时成绩。此环节保证了学生在课前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自学新课基本内容,确保后续的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2.课堂讨论,解决问题,内化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精细化、精密化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方便讨论,要求学生在教室的座位相对固定,一学期内不变。我们按座位前后将学生分为每6人一组(同时尽可能兼顾学生同一宿舍,方便课后讨论),并配备一套表达工具(60X40白板一块、白板笔一支、板擦一块)。课堂出现问题开始讨论时学生移动椅子,围坐在一起,通过在白板上画图各抒己见,并最终达成一致。学生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内化了所学知识,体验到了极大的成就感,这对其学习的鼓舞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组内互助,共同提升。组内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高低不一,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当堂的知识要点,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依据“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原则设计教学手段,随机抽取组内成员(甚至可以特别要求掌握程度较低者)上台用白板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质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激起小组内互帮互助的热情,掌握程度好的学生会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点拨,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弥补教师不能在课堂内对每位学生一一指导的不足,使有需要的学生都得到及时的指导,还可以使“教”者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共同提高。

4.课后纠错,巩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在课上给出上次作业的正确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进行改错。这种被动地接收,学生过后就忘,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的错误会多次重复出现的原因。高效课堂的课后纠错是让学生相互挑错,挑出各自作业中的错误并改正,直至改到正确为止。这其实是课堂讨论的课后延续。对同一题目反复修改和理解的过程,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

5.评价模式多元化。《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对机类学生更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绘图能力。而传统的评价模式相对单一,一般只考虑由作业和出勤构成的平时成绩和卷面体现的期末成绩,且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重偏大(一般在70%左右),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懈怠、,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将精力花在平时,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突出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将小组成绩、课堂测试、课前作业、课后作业等都纳入了平时成绩之列。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表1所示。

课堂测试是指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已学过的教学内容测试1~2题,时间20分钟。学期内测试8~10次,最后计入平时成绩的测试成绩是去掉2次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由于可以去掉2次最低分,学生可不必纠结于一次成绩的好坏,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下次测试[3,4]。

6.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实施效果分析。我校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相关改革和研究,目前已对《工程制图I》和《工程制图II》两门课程分别在12个课堂进行教改实践,结果显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出勤率平均达到96%,比传统教学模式时提高约20%,学生作业量减少(40~50)%,期末卷面平均成绩提高绝对分值14分,这些数据表明,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四、结语

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大学教育良策的七条准则为主要依据,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跟进等方面阐述了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法,并针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引入多元化评价模式,以各项具体评价引导和确保高效课堂各环节的顺利实施。

经试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实际推广难度不大,各组只需配备一套讨论展示工具(白板、白板笔、板擦)即可。高校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投入非常大的精力课前精心梳理知识点、设计习题、课后批改登记各评价项的成绩,而这些工作在传统的工作量考核中又很难被计入。同时,实施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但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和摸索,相信都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顾敏.“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1).

[2]Bloom,B.S.,editor,1956,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New York,McKay.

第5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信息化;理实一体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全方位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推动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1.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育资源, 优化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育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2. 课程特点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是我校电信专业的专业知识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实际应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让学生充分掌握射频识别技术并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及射频识别应用系统设计实践技能。《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教学容量较大、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实用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高技能要求的应用型理实一体休课程的教学,因此,教学组老师结合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变教学理念、课堂形态、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努力为学生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提高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 信息化教学实施

在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院教学条件、信息化技术和课程特点,信息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智能化的考勤管理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智能又非常实用的技术,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也是物联网应用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为充分将课程特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式点名的考勤方式,以射频卡门禁系统的考勤功能实行智能化考勤,刷卡进教室上课,刷卡下课,刷卡的时间记录表作为考勤情况依据。智能化的考勤方式不仅提高了考勤效率,充分运用了课程知识,也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现代企业考勤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

3.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室

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室是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最主要的教学平台。网络教室集成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广播式理论教学、实时视频、辅导答疑、电子举手、课堂监控管理、双向对讲、作业提交等课堂教学功能。多功能信息化的网络教室提高了课堂教学和管理的效率。

3.3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课程教学中适当运用动画、视频、图像等方式阐述射频识别技术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如针对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以视频形式展现各种应用案例,生动、形象、智能化、高科技的智能化应用方案,学生在感叹技术魔力的同时,对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有了具体的了解,在憧憬未来美好的智能化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多功能的网络教学平台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学校网络平台建设了课程网站,把课程所有教学资源数字化并上传网络,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可供学生课下自主选择所需知识展开学习。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学习资源,还可以进行学习导航、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的有效学习。

3.5丰富的教学专业软件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是理实一体休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进行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系统是典型嵌入式系统,系统的设计要借助多种专业软件辅助教学。运用Proteus软件智能化原理图设计功能设计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系统电路,并利用其丰富的器件资源和虚拟仪器功能进行电路仿真,仿真中可随时调整和修改元器件参数、电路形式,学生能亲自动手进行电路设计、元器件接线、参数设定,边仿真、边测试、边调试、边分析,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照,不断深化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运用Keil uVision4软件提供的C编译器、宏汇编、连接器、库管理和一个功能强大的仿真调试器等功能进行软硬件开发,提供一个整洁、高效的环境来开发应用程序。运用UltraEdit 软件编辑文本,智能的语法及函数结构错误提醒功能,可同时编辑多个文件,可配合Keil uVision4软件程序编辑功能。运用Flash Magic软件进行在线程序下载,方便快捷。丰富的软硬件开发软件的使用,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也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的实践动手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4. 结束语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信息化教学变革了教学观念,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缺陷,其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智能化的考勤、高效率的网络教室、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专业化的教学辅助软件,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施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当然,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也要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振源.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

[2] 周巍.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室内空间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3] 孙国福.汽车教学中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20)

[4] 王雪,李敏.信息化技术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

[5] 冯筠.射频识别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国电子商务.2012(6)

第6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校本研修是指在学校内,立足于教师教育实践,着眼于教育教学研究,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一种融教、研、训于一体的活动。它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一,校本研修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小,可以得到基本的保障。其二,校本研修随时性、针对性的特点有利于及时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大提高研修的时效性。但由于观念和意识上的偏差,学校和教师对校本研修的内涵理解不够到位,校本研修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未受到足够重视。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内体育学科校本研修的现状调查,发现目前校本研修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校本研修内容零散。部分校本研修缺少必要的规划和计划性;同时,规划和计划不够细致,不能体现阶段性内容的主旨特点;没有建立长效的校本研修机制,校本研修往往只停留在工作计划与责任分工阶段。

二是校本研修组织形式单一。一般以教研组长牵头为主,组织教师进行开课、评课等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研修过程中缺少反思与总结环节,不利于组内成员专业水平的迅速发展。

三是校本研修时间受限。目前体育教师周课时数超常,加上体育社团、运动队、比赛等工作,要承担的工作量很大,校本研修的时间难以完全保证,往往应付了事。

此外,由于优质教师资源分布不均,多集中在一些区、市级重点学校,所以很多基层学校有研修需求的体育教师苦于没有优秀的领军人物,使得校本研修无法进一步深入开展,研修质量大打折扣。

鉴于此,从校本研修的广度与深度方面进行充分挖掘,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完善校本研修的内涵和组织形式,将有利于促进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度。基于松江区内体育学科校本研修的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阐述通过构建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不同外力与内力共同作用的多维一体校本研修支持系统切实提升校本研修实效的路径。

二、构建多维一体的

体育教研组校本研修支持系统的策略

校本研修虽然是以校为本,以本校教师为主的一项集体活动,但它不应是一所学校内的“封闭式”的活动,而应具有开放性、多维性。

“多维一体”是指由教研员、领域专家、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校际联盟等支持者组成的,为教研组的发展及组内各个成员专业发展提供切实支撑的个人与团队力量,能更好地满足校本研修发展需求。基于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构建“以校为本,以组为本,以人为本”的校本研修支持系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寻求的研修行为过渡,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自主学习型组织转变,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思想,从区层面转向区域层面、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谋求来自各个层面不同对象的帮助与支持,以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形式,做到“小规模”“大效应”,真正落实、完善校本研修的开展。

1.教研员搭桥。教研员要发挥组织领导与桥梁作用,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实际情况与需求,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策略:一是要了解本区内体育教师的特长,发现典型,使其各尽其能,并且要根据不同教龄和职业阶段,给予不同的帮助;二是教研员除了传达各种政策,进行专业引领外,要更多地亲近一线教师,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三是利用教研员人际网络的优势,为基层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牵线搭桥,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2.领域专家点拨。科研兴教、科研促教,科研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基层学校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上存在一定难度。比如有的教师虽然有科研需求和科研设想,但是通过科研方法总结和反思教学问题的能力依然有限。为此,领域专家着重于专题讲座与学科前沿问题探讨,为校本研修提供理论支持。策略:一是教研组邀请学科专家来基层学校举办学科讲座,让基层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动态;二是以科研课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科专家帮助教研组开展科研工作,在摸索和实践中使一线实践者真正向研究者的方向迈进。

3.骨干教师主导。骨干教师应发挥其教学上的优势与特长,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把握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策略:一是骨干教师定期进行公开课展示活动,言传身教,帮助其他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二是骨干教师进行现场诊断与指导,听课、评课、再上课,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探讨、学习方式改变研究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三是基层教师听骨干教师上课,课后点评示范课,重点讨论骨干教师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教学理念。

4.自主学习探究。自主学习是校本研修的内在驱动力。教师要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不同层面人员的支持帮助,提升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策略:一是教研组制定组内成员学习计划,有明确目标,并予以监督,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二是教师要经常性地记录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好问题积累,主动寻找外力的帮助与支持;三是课前、课后进行常规性的总结与反思,适时地将一些教学经验用科研方法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第7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理工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环境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而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比较严重的专业不对口以及就业难的问题[1,2],因此,在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时必须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对环境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员素质要求。针对社会对环境类专业人才岗位需求,明确岗位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分解核心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3,4],强化职业技能,建立“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5-7],以增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8-10]。

1、专业定位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因此,我们以立足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较宽、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企业、环保机构、质检部门、大型工矿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从事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设计、污染物治理过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具体目标。

3、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对环境类的岗位需求和对环境类人才的素质要求。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针对社会岗位需求,确定核心课程,分解核心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岗位为平台”的、独具特色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等环境科学专业传统课程,同时增设了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结构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环境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将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建立“理工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培养,我们的学生既能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又能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物治理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极大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扩大就业范围。

(2)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强应用”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剖析,形成了 “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系统设计了“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强应用”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在不同阶段,分别对创新基础、创新方法与技能和创新精神进行了有效培养。

一体化是指培养体系。系统设计“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实验课程体系;以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分类、分步实施,形成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系统培养体系。

多层次是指能力层次。能力层次表现为实验技能层次、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层次、应用创新能力层次;创新层次表现为创新基础、创新方法与技能、科研思维的养成和创新精神。

强应用:在各个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应用,学生的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等均以应用性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重实践性,强化操作能力

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加大应用性课程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在强化基础实验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专题研究与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力度。如为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将工程制图与CAD设为专业基础课程,并将其调整为上机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技能培训和案例教学等环节。将课程实验、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4、人才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特在任意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城市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管理》、《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工业环境管理》等课程。并将课程《还教学导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以增强学生对环境专业的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坚定专业方向,这与北京大学堂孝炎院士主持开设的课程《环境问题》不谋而合。

5、实施效果

我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构建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经过2006年、2008年和2011年三次较大规模修订,我们已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按照新模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很受社会欢迎。学生先后有15个班集体受到了市、校级表彰,400余人次获校级奖励,500余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培养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文理学院十佳青年等一批优秀学子。获“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特等奖2项,重庆市二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银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重庆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欢迎。近5年来,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全校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基金项目:重庆市环境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重点项目;重庆教育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特色项目建设;重庆文理学院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6):108-109.

[2]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第四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秦剑,崔宝秋.以岗位为平台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锦州师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2010,12(2):48-49.

[4]郑仕远,宋仲容.“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构架下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79-84.

[5]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80.

[6]朱启红,夏红霞,宋仲容,等.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82-84.

[7] 张永利.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0,(30):547-549.

[8] 丁武泉,王书敏,宋仲容,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室开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8(6):62-65.

第8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上述众多的研究都提出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在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采用的案例零散、相互间无联系,导致各课程各环节各自为政,不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思维的建立和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且大多数教材所提供的工程案例,直接采用结构软件计算结果,计算过程和施工图简略,无法为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需进行手工计算的学生提供有效参考,不利于学生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本文将对钢结构课程案例设计及以案例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一、案例设计

(一)案例的设计原则

以案例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中,案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在进行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前提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首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能基本涵盖教学大纲中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其次,要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每个案例要向学生传授哪些理论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工程问题、能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考虑[3]。

2.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通过以案例为主线的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就能进行常规钢结构项目的结构设计。而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及适用规范都会有所不同,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通常只能对常见结构体系的设计进行讲授。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结合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选择具有广泛应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

3.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本文所研究的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对钢结构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所选案例首先在内容上应具有完整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整体设计思维意识。其次,所选案例在难度上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开始课程学习之前,对钢结构一无所知。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往往较复杂,不仅包含大量的背景信息和前提条件,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过于繁杂庞大的项目容易让学生找不到方向和重点,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应符合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可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适当简化后作为教学案例。

(二)钢结构课程案例设计

以笔者所在学校(应用型本科)为例,钢结构理论课程主要开设钢结构设计原理(32学时)、钢结构设计(32学时),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1周)和毕业设计。设计原理课程内容重点是构件(轴心受力、受弯、压弯和拉弯)设计、焊缝连接设计和螺栓连接设计;钢结构设计课程内容重点是普通钢屋架单层厂房设计、轻型门式刚架结构设计、多层钢框架结构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榀钢桁架的设计;毕业设计选题为轻型门式刚架结构或多层钢框架结构。

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案例所肩负的任务是要将钢结构所有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和绝大部分知识点串连起来,使各课程间相互联系和衔接得更加紧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过渡得更加自然,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各课程各自为政、例题零散相互间无联系、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状。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工程实际应用的广泛性,确定三大案例,如表1所示。表1钢结构课程案例案例名称案例内容案例1:某钢屋架设计(角钢桁架)基本资料;支撑布置;荷载计算;内力计算;杆件设计;节点设计;施工图案例2:某单层仓库设计(门式刚架结构)基本资料;结构布置;围护结构设计;抗风柱设计;支撑设计;檩条设计;墙梁设计;刚架设计;施工图案例3:某多层试验楼设计(多层钢框架)基本资料;结构布置及材料选择;构件截面初选;荷载计算;内力计算;荷载效应组合;构件截面设计;节点连接设计;施工图案例的编写应注意:(1)计算过程要详细。在实际工作中,结构设计计算通常由软件完成。但为加强学生对基本设计理论的理解,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中,一般要求学生手算为主、软件计算为辅。案例的计算过程应尽可能的详细,尤其在荷载取值、内力计算、荷载效应组合等方面,这样才能给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提供有效参考。(2)施工图应达到一定深度。钢结构施工图具有符号多、标注多、节点详图多等特点,与之前学生熟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在表达方式、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与案例配套的施工图应达到一定深度,以便于学生在识读、模仿绘图的过程中掌握钢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内容及常规表达方法。

二、以案例为主线的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一体化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赫尔巴特说:“如果缺乏背景经验,任何新的感知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在对以案例为主线的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案例这条主线,把钢结构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和主要理论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工程案例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处于真实问题的情境之中,并带着问题设身处地地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式的学习,在获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体验职业思维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钢桁架、门式刚架、多层钢框架三大案例为载体,开展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由于同一案例往往涉及不同章节甚至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把握主线、实现课程间的融合衔接是关键。同一案例用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其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原理课程关注的是案例中单一构件、节点在内力已知情况下的截面设计和连接设计;设计课程则侧重于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完成整体设计思路的构建;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考、模仿案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实现对前两门课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案例为主线的教学实践

以案例为主线开展理论教学,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单独的案例教学活动。由于受学时限制,传统案例教学中很重要的课堂讨论等互动环节很难充分的开展。如何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把握好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节奏,达到理论知识实现应用转化的最终目标就成为关键。基本思路是:基于案例中呈现的问题,以问题解决为指向完成理论教学。主要过程是:(1)问题铺垫:基于案例背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需解决的问题(做什么);(2)理论讲解:针对案例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基本设计理论知识的讲解(怎么做);(3)实践应用: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案例相关问题(怎么用)。

通过案例构建真实的实践氛围进行基本理论的讲授,以案例阐述理论,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学了可以做什么,怎么做”,体验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减少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感和迷茫感。

(三)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依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对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最有发言权。根据教学改革拟达成的目标,对学院2010级、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不具名问卷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2010级、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调查问卷结果实践证明,通过以案例为主线的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收获在于,学生在“提出问题”与“寻求解答”的交互中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案例”与“理论”交叉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基本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换。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将零散知识逐渐系统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应用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同时,教师在案例预设、教学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也不断成长,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9篇: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time division;lea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164-03

0 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传授知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时间能否被有效利用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必须合理有效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大量的研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提出了五个影响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五个因素的落脚点都是教学时间[1]。布鲁姆、哈尼施费格等学者构建了范围逐渐由宽变窄、递进嵌套的教学时间理论研究模型[2]。郭道胜等人提出用“黄金分割”原理指导教学时间的分配,将课堂时间分为:45×0.618=27.81分钟和45×(1-0.618)=17.19分钟两部分,其中27.81分钟为一节课的黄金分割时间[3]。智德慧提出了四种有效提高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4]。邵伟德等人把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分为教师活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并根据体育课密度测量的要求,把体育课堂时间简化地划分为: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与学生休息三个部分[5]。通过对所查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以往学者仅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进行研究,并没有提出合理科学的课堂时间划分方法,并且文献对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也涉猎较少。

高校体育课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6]。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着教师所教内容多而杂;教学方法套用专业化模式;学生课堂锻炼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本文将以某高校一节体育课为例,利用生产线平衡的理论和方法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优化,并结合精益管理的思想对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时间提出几点策略。

1 高校体育课堂的时间划分与时间分配

企业生产中,通常用平衡率这一量化指标来评价一条流水线平衡性的高低,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设备的利用率,并限制着生产线生产能力的提高[7]。生产线平衡率越高,生产线的整体工作效率就越高。

本文以某高校一节网球课为例,将每个课堂动作类比为生产线上的每个工序,通过计算动作饱和度和整节课的平衡率,找出当前课堂时间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改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

该高校体育课的授课时间为90分钟,以教师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时器记录每个动作作业时间。表1为测定的动作作业时间及作业饱和度(每个动作的作业时间占节拍的比值,用来衡量每个动作时间的利用情况)。

根据平衡率的计算公式:平衡率=各动作作业时间合计/(最长作业时间*总工序数)*100%,求得该节网球课的平衡率为:

平衡率=90/(9*23)*100%=43.48%

由表1的数据可知,目前该节网球课存在着课堂时间规划不合理,课堂动作作业时间饱和度不高以及课堂效率低的问题。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现采用工业工程中ECRS(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原则进行改善,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表2为课堂动作改善对策表。

通过生产线平衡的理论、方法得到改善后的该高校网球课课堂动作作业时间以及作业饱和度如表3所示。

根据平衡率的计算公式求得优化后该节网球课的平衡率为:

平衡率=90/(15*9)*100%=66.67%

经过改善,作业饱和度、课堂平衡率明显提高,意味着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2 基于精益管理方法的高校体育课堂时间划分策略

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努力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冗余、不增值的部分和活动并予以消除,优化各种增值过程,达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目的[8]。高校体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其课程的重点更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体育素养,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锻炼方式和习惯。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堂时间划分问题,采取精益管理策略如下:

2.1 推行准时制教学

准时化生产的基本概念是:在必要的时刻,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准时制教学是准时化生产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教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对教学安排进行科学设计,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创造性。比如讲授网球课,教师应在第一节课时调查好每位学生对网球这项运动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于初级层次的学生主要讲解网球的来源、基本发球、接球动作等知识,对于中级层次的学生主要讲解网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击球技巧,对于高级层次的学生应为其讲解对打实用技术。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既可以使学生们学到网球的相关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课程学有所得。

2.2 采取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五个特点,即:全面性、全员性、预防性、服务性和科学性。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做到因人施教,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应在每节课后都进行考核,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比如网球课,教师可以让有一定网球基础的同学帮助那些初学的同学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初学的学生尽快掌握课堂所教动作,也可以增强每个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2.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实现成本的最低化、效益的最大化是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最终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就是要关注仅有的上课时间的效益。例如网球课,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突况预案,在上课时规范课堂秩序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带到不同的场地进行练习,尽量避免发生因学生受伤而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

2.4 倡导柔性教育

柔性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柔性需求而采用的,它强调培养和开发学生应用能力的柔韧性与灵活性。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习惯,形成科学的运动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时刻学习和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其运动量,以激发其更多的运动潜能;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应以激励为主,为其设定较容易达到的目标,从而激发他的运动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