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

第1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 应用经济学科;社会适应;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31-02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以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1],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经济学科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之外,更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可见,应用经济学科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经济学科本科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作为突出实践教学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科,该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的设计、实施来培养和提升学生良好的适应环境素质与利用环境的能力,成为该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截至2012年9月,“CNKI学术文献总库”收录的以“大学生社会适应”为主题的论文共295篇,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10篇,硕士论文46篇。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概念、影响因素、维度与测量、现状及成因等,内容丰富,但却鲜见基于某一具体学科领域的深入探讨。为此,笔者基于安徽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状的实证调研,从学生、教师不同角度,分析目前应用经济学科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借鉴。

2 调研问卷设计

为了详细了解应用经济学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课题组以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该专业在校大学生及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随机发放形式,力图真实掌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以及教师的评价。课题组分别在财政学专业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学生中随机发放了26、24、40份学生问卷,教师问卷11份,合计收回问卷101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达94%。调研问卷涉及学生观念和意识、学习和工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1],共计21个问题。以下文中数据除特别标注外,均为此次调研数据整理所得。

3 应用经济学科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3.1 观念与意识

调查显示,调研样本中有超过1/2以上的学生较为明确社会发展对应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他们首肯学习知识的能力是最基本、最应该具备的;其次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在调研样本中有2/3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应用状况。这表明多数应用经济学科学生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本专业学习和发展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始注重自己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约有58%的学生能够主动选修专业实践性课程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仍有超过1/3的学生积极性不高,这与教师问卷中反映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是相吻合的,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与学生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有5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流于形式;74%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专门供学生进行创造实践活动的环节和时间。可见,如何科学设计实践教学,达到和满足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和需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2 学习与工作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对专业教师的授课方式基本适应,但有17%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独立解决。调查结果还显示,有57%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并做到活灵活用。教师样本中,也有近1/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试目的性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弱,并且为数不少的低年级学生不清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盲目考证。这种盲目从众,实际是摒弃了大学生对个人、对他人、对人际关系应有的基本社会认知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2]。

从教师问卷中发现,学生们面对“空闲”的大学生活,游手好闲的并不多见,高年级学生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形下,多数能为即将面临的岗位提前做准备;部分低年级学生也在努力寻找一些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反映出大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在逐步增强。

3.3 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

目前,经济学院主要是通过鼓励本科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这个平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前基本过着二点一线的生活,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能力,不仅独立生活、学习能力较差,而且独立处理学生、师生关系的能力也不足,面对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难以独自应付,经常求助于家长[3]。

调研结果显示,有22.6%的学生在人多的时候会感觉不自在;14.3%的学生不能有计划、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生活费,其中有1/4的学生对学校的食宿条件难以适应;有45.5%的教师反映学生很少主动与其就学习问题进行交流。

4 基于实践教学提升应用经济学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

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教育目的,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便于推广等特点[4],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如何根据应用经济学科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通过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调查结果表明,安徽大学财政学专业目前的实践类课时低于总教学时间的30%。因此,首先应该加大学生实践课时的比例,补充实验课的授课时数。同时,还应该充分调查了解社会对应用经济学专业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业人士,针对行业企业中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将这些技能结构和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5]。

4.2 夯实学科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组织与实施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社会实践,能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6]。目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已经在校外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但主要是为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忽视了本科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加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为本科生提供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对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能力具有短期意义和长期效应。

4.3 建立实践教学激励与评价制度,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整体素质

实践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最为基本的环节,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单纯介绍书本内容,要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易理解,并有利于知识的实际利用。但是做到上述方面,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重要保证。从调研分析来看,安徽大学应用经济学科专业教师由于平时缺乏实践机会,自身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对于实践教学课程,许多教师都不太愿意承担此类课程。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激励与评价制度,创造机会并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社会实践;同时,基于教学的实效性、合理性,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做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衡量和判断,提高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2]。进而实现实践教学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5 参考文献

[1] 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 吴迪.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5):136-139.

[3] 胡利娜,马靖芳,武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179-180.

[4]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第4期:评判体育教师教的质量――如何评教师

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国家教材实施教学,但具体教得怎么样,学生学会了吗?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监测?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如果监测工作做得不好,将动摇体育学科的根本。

第5期: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来自体育教师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法与手段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教法与手段各异。课堂教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规划“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力的提升?其方法与路径有哪些?

第6期:如何改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障碍――体育教师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

很多老师对现状不愿进行改变、不知怎么改变、不想突破现有问题、想变没有环境支持,多数老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带坏了一拨年轻人。教学质量除了聚焦教师、课堂和学生外,外环境、大环境、大教育观更重要。改变教师的现状需要在观念上、行为上提出有效且有吸引力的措施。

《实案选登》栏目

第4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跳跃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水平五:挺身式跳远。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跳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立定跳远;(2)蹲踞式跳远。

4.各水平段跳跃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5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走、跑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跑的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快速跑、障K跑。水平五:耐久跑、途中跑。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跑类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快速跑;(2)弯道跑。

4.各水平段跑类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6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排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排球垫球方法。水平三:排球垫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排球(技术运用)。水平五:排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段分析类:排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排球垫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教研园地》栏目

《教研园地》栏目是教师进行教研的主阵地,本栏目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其基本点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切入点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2017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稿件来源分为约稿和自然来稿,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积极投稿。一线教师投稿的字数为2000~4000字。

第1-2期:何为教研,为何进行教研

针对区域、片、校、组谈上年度个人方案、计划、实施及参加培训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作为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教研,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何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结合年度计划、方案等提出探讨的问题、建议或向专家求助。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校本研究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例谈校本教研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让校本教研保持高效、发展的态势。一线教师可以结合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从操作层面谈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尤其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谈如何应对、反思、改进、提升中、高考体育策略的点滴体会等。

第3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中职教学;AutoCAD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38-02

顾名思义,生本教育就是从学生及生命角度展开的教育。它是一种教学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及价值观

通过前文内容阐述,我们已经对生本教育理念的大致定位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一教学理念是时展条件下教育领域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主要内容及价值观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观客观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且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需求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科学优化;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上应以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为基本方向;生本教育理念下严禁短期教学行为的存在,应鼓励学生从分数课堂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将整个教学过程变为“人的课堂”。

2.评价观。生本教育理念中的评价观,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鼓励,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积极性的养成,并且在学生日渐成熟的阶段中,利用评价的重要作用,树立学生的成长信心,采用正面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3.教师观。在生本教育理念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更是灵魂的塑造者及生命的牧者。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应以开发学生潜力、拓展学生视野的宽度和广度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本能力量的调动,不断进行自我发掘及自我认识。

二、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基本现状及生本教育引入的积极意义

AutoCAD课程是模具、数控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AutoCAD课程已经成为平面产品设计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及工具之一。但是就目前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来说,效果似乎并不理想,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传统教育方式不同,生本教育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对AutoCAD课程的参与兴趣。比如,在中职AutoCAD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之前,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收集,如将专题制作融入到具体教学中去等措施,调整教学流程,提升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参与热情;生本教育理念在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除了对学生课程参与兴趣产生影响之外,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及学习主动性来说,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中职AutoCAD课程生本教学,是站在学生的位置对知识教学进行设定,不仅会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会将学生的潜力以及特长等方面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从上文相关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本教育理念在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同时也是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交易转变的重要措施和途径,针对目前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价值观,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对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呢?

1.收集信息,构建以生为本的中职AutoCAD课堂。通过前文相关叙述,我们已经清楚了解到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AutoCAD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的观点及意见进行收集和整理,再根据AutoCAD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初步设定;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好能充分利用分层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查漏补缺,各个击破;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建议灵活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专题学习等,通过不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AutoCAD课程教学的参与兴趣,并且还能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综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提升;除此之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吸收和拓展,激发学生大脑的思维潜力;最后就是课程收尾环节的有效处理,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在课程结尾的环节,教师最好以探究题目的形式,与学生分享一些生活中与AutoCAD课程知识相关的实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2.转变考核方式。就生本教育理念在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有效应用来说,除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学生”化的设计之外,还应从传统以分数为基准的考核方式中解脱出来,采用鼓励性的措施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和动力。比如,对一章节知识的考核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考核的部分融入到实践操作的环节中去,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考核,设计不同的实践题目,让学生进行随机抽选,在完成相关操作的基础上,在最后评价的环节,教师应综合考察学生操作的整个流程,其中包括运用AutoCAD技术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学生的处理速度、处理的准确率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传统考核模式的枯燥性和乏味性。

3.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素质的提高。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本教育,教师还应对自身教学能力及素质进行提升,从而保证中职AutoCAD生本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坚定不移地沿着生本教育理念的宗旨走下去。首先,要想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行拓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其次,教师还应对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吸收,结合自己教学的特色,择优而处,综合提升自身教学的张力和灵活程度。

三、总结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学生及生命角度展开的教育,它的基本方向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教学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针对现阶段中职AutoCAD教学中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落实课程教育改革要求的重要措施。在利用生本教育理念对中职AutoCAD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及意见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再根据AutoCAD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其次,除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学生”化的设计之外,还应从传统以分数为基准的考核方式中解脱出来,采用鼓励性的措施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和动力;最后,教师还应加强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的提高,争取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作出积极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燕,张俊容.生本教育下的“素质本位,能力核心”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东莞长安职业高中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10,(02).

[2]柴军应.生本教育思想内涵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3]雷道金.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肖莉.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第4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为了学校研究,在学校中研究,基于学校研究,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解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变教科研活动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不能指向学校自身问题解决的倾向;

(二)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三)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改善我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原则和过程

(一)基本原则

1、“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2、“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理论假设。

3、“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学研究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二)基本过程

结合我校现状,初步设定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经历以下几个基本过程。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总结和反思……

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和提出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设计操作办法,并在实践中实施操作。同时加强教学中的反思,要更加清醒的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进一步清理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经常有意识地问一问自己,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是否得当?这次课自己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最突出?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才能做到?这次课上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等等。

上述所设定的四个基本过程构成了我校校本教学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以一个学段、一个学年为单位,也可以以一个单元、一节课为单位。

五、校本教研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和管理,成立校本教研指导小组。

校长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以骨干教师为龙头成立教研组,按计划深入年级组、班级组听课、评课,力求做到融教研、科研、调研为一体。逐步成为校本教研的主力军。指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徐继艳(校 长)

副组长:石丹(教学校长)

成 员:葛淑娟、申玉梅、王志华(教导主任)

赵涤阳 王静、裴彩虹、管春英、郭娜、张春雨、张静、杨楠、孙丽杰、王勃、腾小丽。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素质。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全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组织教师通过先进的媒体收听收看专家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2、继续挖掘自身资源,开展各类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活动。

3、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狠抓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4、创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全体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并作为教师年度教研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构建“合作备课+相互观课+反思型说课+参与式议课课+领导评课”的合作发展型教研模式从而增强校本教研的时效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层次和水平。

(三)改进和完善集体教研制度,提升集体教研的质量。

1、确保校本教研的时间。继续坚持每周二下午为集体教研时间。

2、拓宽校本教研的内容。采取同伴互助,结合课例开展合作研究办法,将“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融为一体。

3、改进校本教研的形式。采取“多人上一课”与“一课多人上”等课例研究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集体的作用。

(四)加强校本教研的宏观指导,不断提高管理指导能力。

每学期各教研组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一个主题,各教研组按组开展小组专题教学活动。围绕专题全组共同研究,人人做课,相互观摩,随时研讨,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相互交流的研究氛围。

(五)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凡在校本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学校纳入年终考核积分。

2、立足实效,建立保障机制确保落实到位

(1)组织到位。学校形成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负责抓、教研处具体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评价与奖惩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第5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由点到面、由实验到推广的关键时期,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制度保障;是实施 “ 科研兴校 ” 策略、建设学校办学特色和提高学校品质形象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对于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校本教育研究的内涵

校本教育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研究策略,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而提出来的。在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并没有 “ 校本教育研究 ” 这个概念。近年来,人们对校本教育研究进行了理论框架的准备和实践操作的探索,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校本教育研究仍然是新生事物。为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校本教育研究的科学内涵就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英文中的 “school-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是指 “ 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 ” 。其研究对象是基于学校的所有问题,不仅包括教育教学问题,而且包括与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就其研究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课题是由专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的专家主持;只有当研究课题涉及中小学时,与其相关的中小学教师才参与其中,而教师的这种参与呈显出被动的特点,难以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对校本教育研究内涵的认识,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有所不同。自 20 世纪 60 年代 “ 教师成为研究者 ” 开始在欧美兴盛到 1975 年 L .斯腾浩斯 (L_Stenhouse) 提出 “ 教师即研究者 ”['' 的概念, ‘ 教师行动研究引起了教育界的特别关注。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引用并实施 “ 教师行动研究 ” 。特别是自 2001 年 9 月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 “ 科研兴校 ” 的热潮, “ 校本行动研究 ” 、 “ 教师即研究者 ” 成为课程改革十分响亮的口号。随之, “ 校本研究 ” 、 “ 教师行动研究 ” 、 “ 教育行动研究 ” 、 “ 教师研究 ” 、 “ 校本教育科研 ” 、 “ 校本教研 ” 、 “ 校本教育研究 ” 、 “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 ” 等概念和有关校本教育研究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纷纷问世。

何谓 “ 校本教育研究 ”? 我们在给 “ 校本教育研究 ” 下定义时,必须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 “ 校本 ” ,意即 “ 以校为本 ” 、 “ 以师为本 ” 、 “ 以生为本 ”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 为了学校

“ 为了学校 ” 是指学校应成为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改革措施等都要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课程改革工作重心的下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强调校本教育研究,也就是学校教育研究要回归学校、回归教师,要求我们从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成长出发,把研究视点从课程的框架、体系转向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置于校长和教师反思、研究、改进的视域 ( 涉及校本教学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主体研究四大范畴 ) 之中,以使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到实处,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变革和发展。 2 基于学校

校本教育研究的对象直接产生于学校:校本教育研究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基于学校文化重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活动。为了学校发展所制订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均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教师是校本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校本发展的主力军。 3 在学校中

校本教育研究必须植根于学校的现实生活,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所有教师认同并参与其中,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 为了学校 ” 、 “ 基于学校 ” ,必须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促进学校的个性化、校本化、特色化。由此可见,校本教育研究即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开展的教育研究活动。需要强调的是,校本教育研究绝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范围内的研究活动,而是以某学校为中心连校成片、全方位、网络化、开放式的研究活动。

综上所述,校本教育研究是指中小学校从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校教育者为研究主体,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所进行的研究活动。校本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手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校本教育研究的特征

校本教育研究的特征,归根结底是由 “ 校本 ” 所决定的。 “ 校本 ” 的基本含义 ----“ 为了学校 ” 、 “ 基于学校 ” 、 “ 在学校中 ” ,也正是 “ 校本 ” 所赋予的科学内涵,它亦决定了中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1 本土性与针对性

校本教育研究立足于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 发现问题一确定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 ” 始终是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式。校本教育研究是在学校进行的,因而 “ 问题 ” 凸显了校本特色。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切实解决学校客观存在的、具有本土性的一些问题,这是校本教育研究最基本的范畴。

要把校本教育研究落实在常规的学校教研工作之中,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常规教研工作。常规的学校教研工作如教学研究 ( 包括备课、听课、评课、教学观摩等 ) 、经验交流、学术报告、教师论坛、学术年会、论文评优等,都要采取以校为本的研究策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注重研究的针对性。相对于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教育研究工作来说,课题研究也应遵循以校为本的原则,选题要小而具体,凸显针对性和操作性,切忌贪大求全。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而在于能够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校本教育研究活动中追寻并偏爱那种 “ 贴身式 ” 的 “ 微型课题 ” 研究。 “ 微型课题 ” 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为自己而研究;以行动为引领,为行动而研究;以经历为载体,为经历而研究;以表达为需要,为表达而研究。微型课题研究不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它针对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它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立项,问题何时发生即何时研究;它无需固守 3 年或 5 年的研究周期,问题在何时解决,在此时自己就可以结题,呈显出一种 “ 短、平、快 ” 的研究形态。

校本教育研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外加给学校的一项任务,而是学校工作份内之事。与学校外部的校本教育研究热潮相比,中小学内部对校本教育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学校把校本研究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寄希望于上级部门或有关专家提供现成的操作办法和具体指导;有的学校把校本教育研究与提高教育质量对立起来;有的教师对校本教育研究存有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校本教育研究如何实施 ? 笔者认为,校本教育研究的操作模式应该在学校内部生成,在教师的实践和探索中生成;校本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应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构建和完善。 2 主体性与多元性

校本教育研究的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但为了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专业引领,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度,中小学教师仍需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建立持久而固定的联系,因而研究人员具有群体性和多元性。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校本教育研究制度的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小学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必须以研究者的角色去思考和解决课程改革实验中的诸多问题,这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决策和反思、研究的能力。教师参与校本教育研究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思考、讨论、改进后形成研究设计;亲历和参与研究过程。

建立一种立足于学校的校本教育研究制度,以促进教师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课程改革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的引领,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亦离不开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由此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主体的群体性和多元性。 3 现实性与实效性

转贴于 校本教育研究把追求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提倡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研究的价值角度来看,校本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完善自我、专业成长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建立新的秩序,对教学常规和管理常规进行改革。比如,为了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哪些教学常规应该改进 ? 教学管理如何变革 ? 学校中人与人、学科与学科、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 等等。当前,学校一级的教育研究尚缺乏基本的制度规范,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营造一种有利于每个教师发展的氛围,构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研讨和共谋发展的研究机制,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师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困惑和问题依然不少。部分教改实验区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相当部分实验区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国家级或省 ( 市 ) 的培训,所接受的 “ 通识培训 ” 、 “ 学科培训 ” 往往层次较低,效果不佳。另外,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教学层面的问题,如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给校本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切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以校为本的、富有实施策略和活力以及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机制和制度,就成为广大中小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由此,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呈现出现实性、实效性的特征。 4 开放性与发展性

校本教育研究主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以实现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宗旨,着力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采取案例研究、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等研究形式,注重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进修培训相结合;通过教师的 “ 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一再实践 ” ,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 “ 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 ” ① 校外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育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可以确保校本教育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这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三校本教育研究的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需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做支撑。当前,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构建校本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和支持性环境体系,中小学校必须切实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强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积极搭建校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注重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狠抓教研队伍建设,着力为校本教育研究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l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校校本教育研究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中小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让教师参与其中。校本教育研究制度一般包括教研活动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片 ( 区 ) 协作制度、师资培训制度,等等。 “ 教研活动制度 ” 强化 “ 思、评、议 ” 的实践范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开展自我反思、 “ 一课三议 ” 和 “ 三课一评 ” ;坚持日有回顾,周有反思,月有总结,学期有汇报。 “ 教学管理制度 ” 要求做到每周有一次教学后记,每季度有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有一节研究课,每学年有一份经验总结、《 “ 课例 ” 研究报告》或论文。 “ 片 ( 区 ) 协作制度 ” 注重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切实加强片 ( 区 ) 学校间的合作与互动,开展集体备课、 “ 课例 ” 研讨和课题研究,发挥教研活动基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 师资培训制度 ” 着力为教师提供充分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学习、观摩、考察活动,学校要尽其所能为校本教育研究提供所需的经费、场地、专用教室等。建立和创新与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本教育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是教育研究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2 强化校本管理

立足学校,从 “ 外控式管理 ” 转向 “ 校本管理 ” ,从控制、协调转向开发、促进,着力增强校本管理的实效性,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育研究的环境支持和组织保障。全面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一是要建立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管委会,加强对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活动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片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由片 ( 区 ) 学校教科室主任组成,统筹、协调和组织片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的经验交流活动和研讨会,充分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片 ( 区 ) 的枝 I 本教研资源,为片 ( 区 ) 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讯服务;三是要建立校本教育研究领导组,由主管校长牵头、教科室主任或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和管理,总结、推广校本教研的经验;四是要建立学科校本教育研究小组,规划学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县 ( 区 ) 、学校两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组的研究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督促教师自主进行自我反思,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3 搭建交流平台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是校本教育研究的 4 个核心环节。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及良性运行,有赖于教师、校际和片 ( 区 ) 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帮互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把县 ( 区 ) 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的 “ 土专家 ”[4] ,让其担当专业引领的重任。专业引领主要表现在由观念先行转向实践可行,由观念的 “ 通识培训 ” 转向学科的 “ 技术培训 ” ,以使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 “ 沙龙 ” 、学术园地、虚拟教研网络平台等形式,在学科组内开展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推进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之间的同伴互助,注重对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交流、探索和体验;用案例推介服务于学校,把案例推介作为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服务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通过抓案例、讲案例,强化案例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用典型案例来提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对新课程的全面反思,不仅要对新课程的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新课程的理论进行反思,努力缩小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断发展和完善新课程的理论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县 ( 区 ) 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片 ( 区 ) 教研室应成立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通过举办教导主任论坛、组织现场观摩研讨会等,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着力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 4 注重督导评价

对于校本教育研究的高效、有序开展,督导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督导评价为杠杆,加强督导评价,转变职能,建立和创新相对开放、教师广泛参与的共同决策机制和制度,促进校本教育研究评价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从督导评价入手,更新教研评价观念,注重 “ 人本评价 ” 、 “ 开放评价 ” 、 “ 动态评价 ” 、 “ 服务评价 ” 和 “ 发展评价 ” ,有效地推动校本教育研究,切实保障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县 ( 区 ) 教育局每学期、每学年要就校本教育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项督导,学校要把教师在校本教育研究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和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对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重点应放在校本教育研究的整体推动与发展、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品质的提升和特色建设等方面,以促进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 5 狠抓教研队伍建设

第6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优化教研制度,议选教研负责人

完善的制度是园本教学特色化实施的保证,因此,幼儿园要结合本园实际优化园本教研制度。首先,要结合幼儿园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在规划时要考虑到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其次,要科学制定出园本教研活动的时间,每周都要有一个长久坚持不变的时间组织园本教研活动,如果有特殊情况发生与教研活动存在时间上冲突时,要改变教研的形式,比如,确定主题后通知教师,撰写教研材料,并要求教师在下次例会中结合自己的教研材料做汇报发言;第三,幼儿园要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要结合教师和幼儿园的需求,为教师订阅、购买相关书籍、音像资料等,同时还要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并定期邀请名师来幼儿园做教研活动讲座;第四,要提升管理质量,每次园本教研活动开展时,每位教师都要做到记录规范,能够在制度的约束下,良性运转。

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基础上,教研负责人的选用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教研负责人就是每次教研活动中的组织者、主讲者、管理者。在传统教研模式中,教研负责人是由幼儿园领导来确定的。一般是选用综合能力较强的老师,其他老师基本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舞台,不可否认,各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师是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标杆,但是,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在教研活动的参与中得到内化的。基于此,我们要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目标、形式等选用教研负责人,让每位教师都能发挥所长,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立足实际,找准教研环节

要打造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特色,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就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找准幼儿园教研活动开展的切入点在哪里?首先,要把教研内容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把教研内容与提升办园质量的目标结合起来;把教研过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联系起来。找准了这些切入点,幼儿教师的教研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充分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这样的教研过程才能使教师乐于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

确定主题,促进教师成长

幼儿园园本特色的打造不能忽略各种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交流、讨论、座谈等。对此,幼儿园的教研负责人,要重视引导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推进特色化的进程奠定基础。讨论问题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确定对话主题的研讨 在这类研讨中,教研负责人结合主题设计问题,让教师围绕问题展开研讨。教研负责人在教师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教师的兴趣点以及每一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并挖掘共性的话题;同时,教研负责人还要在教师的对话互动中,关注教师的困惑,找出解决的办法。比如,我们幼儿园确定“阅读区环境创设”主题研讨中,教师畅谈了自己对阅读区的创设意义、创设方式等方面的见解。教研负责人对老师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总结、提升,总结了阅读区环境创设的重点要素。

结合教学案例开展讨论 教研负责人可以通过观摩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录像等,写出教学案例发给教师并组织教师开展讨论,使教师与教学案例形成互动,教研负责人要和教师一起挖掘案例中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找到教学案例研讨的重点,并引领教师讨论。比如,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对《小魔术师成长记》进行了录播,将问题与案例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化、生动化的讲解,深化了教师对问题的理解,知道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自由发言式研讨 幼儿园教研活动,追求的是园本特色与师生共同发展,在教研研讨中,教研负责人要做到面向全体教师,让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存在差异的教师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因人而异,将对简单问题的发言机会留给那些教学经验不足、自信心缺乏的老师,让他们在发言中逐步锻炼自己的能力,把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业务能力较强、敢于创新实践的老师,起到以强带弱的作用,促进全体教师的进步。

第7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 教研组长;引领;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 G472.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51-04

校本教研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认真观察各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深入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活动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意外收获”。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校本教研到底是什么?校本教研如何才有实效?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该如何引领校本教研?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活动计划不周详

学校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都会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计划,绝大多数学校也都进行了检查;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计划仅仅是工作安排而已,主要是教学进度的安排,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进行有效引领和统筹安排。在教育方面尤为欠缺,校本教研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教育学生,好像这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这些明显暴露出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校本教研收效甚微。

2.组织管理不得力

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在进行校本教研的时候,普遍是在打“无准备之仗”。首先是传达学校和本年级的一些工作安排,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总结一下上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请发言人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家针对这个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三就是由教师提出练习册上哪些习题需要研究,大家一起谈一谈,查查资料。最后就是说说下周的教学进度,大家简单说说就宣布结束。从程序上讲,工作好像做得很不错,但我们认真观察其效果,不禁会问:这样的校本教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大成效?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到底是如何参与的?对他们的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实际上,除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布置之外,发言人的设计,基本上没人认真听,他们谈自己看法的时候也就随便说说,倒是讨论具体习题的时候还有点收获,有时还会出现活动中“大会小会一起开”的现象。

3.研究问题不突出

校本教研中研究氛围不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研究问题不突出,没有具体的研究问题,所以,教师也就只能就事论事,基本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到底哪些问题值得在校本教研中研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重点如何落实?难点如何突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训练如何处理?课后作业如何取舍?对后进生如何辅导?等等;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本阶段有哪些学法需要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等。因为研究问题不突出,造成大家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漫无边际的谈论,实效不好。

4.检查督促不到位

大家都能认识到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督促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措施。虽然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活动是否准时开始,人员是否到齐,是否提前结束,检查一下记载表上的信息是否详实,程序是否合格等,这些能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目前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检查督促仍不到位。

5.评价体制不健全

对校本教研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多数学校没有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做的好点的就是通过检查,期末总结一下;再好一点的就是简单地评选一下,颁发一个优秀教研组奖状。这些点到为止的做法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没有达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而有效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明确提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对于怎样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我校做了很多探索,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他们去引领本组的所有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校本教研的引领

1.科学规划,计划周详

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首先要对本学期、本学年、中学三年的整体校本教研进行科学的规划,这就包括理论学习、教学进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教学改革、学生学法等方面。组长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流程(模式)、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等;要根据本组教师的水平与特点,确定理论学习的方向、教育科研的关键、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等。这些规划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采取层层递进的原则,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师德和规范开始抓起,教育科研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的操作思路。

在整体的规划制定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绝不仅仅是工作安排,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能力,确定本组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措施。从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学生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应该指导学生哪些学法、教育科研的重难点和解决办法等,最后才是确定教学进度及每周的中心发言人。组长只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就能未雨绸缪,校本教研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强化学习,确定方向

学校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一般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而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这些骨干教师也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要求组长们加强学习,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确定好教师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准备好相应的学习材料,在每次校本教研活动时,首先进行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的引领式学习,可以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同时通过共同学习,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建立学术争鸣的氛围。组长们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如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学科专业杂志等。

这些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都能促使组长们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作为组长,在引领教师学习、反思之前,自己必须先学习,先反思,明确教育教学的重和难点,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明确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计划等。

3.细化措施,落到实处

作为组长,要解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学生辅导等一系列问题,要细化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研究上可以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课堂训练题和考试题可以采用细目表协作模式;教育科研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的方法;教师培养可以采取“导师、助教”制;学生辅导可以采用“四定”操作程序等。现就这些措施进行简要的阐述。

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因为很多学校一个年级的班级有很多,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而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多数都担任了高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他们在校本教研中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对任教低层次班级的教师针对性就不强,甚至还会误导他们,这就要求校本教研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也必须开展分层研究。集体研究主要研究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进度等年级教学的统一问题,而分层教研是同一层次的教师针对本层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讨教学目标、教材的处理、作业和训练的取舍等问题。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至少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分层教研,同时在教师安排上也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中都要有“领头羊”,让他们对本层次的教学工作负责。

细目表协作模式。课堂训练的效果比学生作业的效果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但很多学校所采用的课堂训练题不是随机拼凑就是原题“下载”,质量普遍不高,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就是校本教研中不重视,一般就是随便委托一位老师找一套试题就了事。细目表协作模式是要求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先根据确定的训练内容制订课堂训练的双向细目表,然后将出题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让他们根据细目表的要求去选择或编写习题,最后由负责人统一定稿。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提高课堂训练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训练效果反馈教师出题的水平,提升教师的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在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在校本教研中开展教育科研,组长首先应同大家一起商定本组要开展的课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选择一个小课题。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感受研究,喜欢研究,组长就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要让研究工作制度化,注重研究的过程,应用研究成果,达到“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理想效果。

“导师、助教”制。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很多学校用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也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包办婚姻”现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选择权,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鉴于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个性特征比较突出,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教研组长负责下的“导师、助教”制就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向全体青年教师公布有资格成为导师的名单,在青年教师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在此基础上再让导师进行选择,解决了“包办婚姻”的问题。其次,明确了“导师和助教”的职责和学校的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等,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上课之前应该将教学设计交导师审阅签字以后才能上课,要求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制度。第三,让部分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担任其导师的助教,在业务素质达到学校要求以后才能上讲台。经过这样的改革,许多青年教师都感到:这种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学习自和选择权,效果比较好。同时很多导师也从这个活动中感受了“后生可畏”,“迫使”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定”的学生辅导模式。教师辅导学生时,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应该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四定”辅导工作。每学期开始,组长都应该根据学校和本年级的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安排好辅导人员和地点,明确辅导的内容,同时对教师的辅导工作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督促。这样才能提升辅导的实际效果。

4.系统管理,注重帮扶

对校本教研的管理涉及三个方面,即学校、年级和组长,在这三者中,组长最为关键。根据校本教研的特点,组长应该实行“菜单式”管理模式,年级应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应该采用“引领式”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要注重帮扶,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

“菜单式”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组长应该制定每次活动的“预案”,即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大致内容,特别要明确校本教研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教师的活动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这样就能改变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漫无边际的情况。

“插入式”管理模式。因为对校本教研的细化管理,特别是工作安排还是通过年级进行的,但年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了事务性管理的层面,对于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知之甚少。为了提高年级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可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就是年级组织成立校本教研督导组,深入各个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年级组。这个督导组可由本年级的教学骨干和教研组长组成,既可监督,又是学习,形成年级校本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引领式”管理模式。对于校本教研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向,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常规》、《校本教研的考核规定》、《教育科研考核和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教师发展规划》、《优秀教研组考核评选办法》等。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如校本教研的示范和观摩活动、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优秀教研组长的汇报活动、先进教研组表彰活动等。

5.过程引领,科学评价

因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为重要。无论是组长、年级组还是学校,都要注意校本教研的过程,注重对过程的监控和引领,同时注重评价,以评价促实效,而在校本教研的评价上要注意科学性。组长的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引领教师的发展;年级应该以奖优罚劣为主,引领各组和谐发展;学校应该以科学考评,树立典型为主,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过程的引领要以活动为载体,组内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如何管理班集体”、“如何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等专题进行研讨,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会、青年教师的成长畅想等主题活动。年级可以利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会、质量分析会等机会通报各组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表彰优秀教研组。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评细则,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学校在考评教研组时要实行适度的捆绑,如年级的教学成绩捆绑到年级的每位教师,各学科的成绩捆绑到该学科的每位教师。同时实行民主测评,科任教师由学生进行测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由组员测评,年级领导由年级教师测评等,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在考评的基础上,学校应该树立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引领校本教研蓬勃发展。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年级和学校的引领必不可少。要让校本教研真正起到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只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下实招,才能见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一文.何为校本教研[J].宁夏教育,2005(4).

[2]李敏.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何灿华.校本教研究竟难在哪里[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4]郭敏嘉.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第8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

1。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基本要义。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校际校内教育教学研究。

2。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重大作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课堂教与学方式改革与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正确认识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本教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校本教研的定位不准,校本教研的实效不高等。

二、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研专业品位

4。学校是校本教学研究的基地。要把校本教研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研究的问题应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长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把校本教研融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要深入研究校本教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提供保证,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要走进课堂,参与教研,组织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检查、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管理。

6。教务处、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执行部门。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提出各学科校本教研的课题;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实施校本教研配套的制度和评估方案;针对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讨课题小型化,形式多样化,成果实用化的校本研究模式;积极督促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检查计划和制度执行情况,考核评价教研组、备课组工作。

7。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要把校本教研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校本教研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8。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部门要积极承担应有的专业支持和引领职能,切实承担起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服务、指导、研究和评估;要认真研究校本教研工作的策略和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理论和专业支持;要积极组织、协调区域间、校际间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成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9。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带头作用。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通过个别辅导,随堂听课指导,开设示范课,展示研究成果等活动,带领广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起到带头和辐射作用。

三、创新校本教研,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

10。校本教研要立足解决学校内部教育教学问题,要采用问题征集——问题研究——行动解决——反思结果的模式。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长效运行机制;要根据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调研专题,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科研部门特别要深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滞后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帮助学校制定改进措施。

11。建立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机制。各学校要将校本培训与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结合起来。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并搭建展示专业成长的舞台,使各层次教师均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提高。要积极主动邀请专业教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2。积极探索教科研的校本化途径。把教育科研课题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各学校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与发展阶段,选择并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多元的校本教科研形式,切实提高教科研质量。

13。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和引领。教科研部门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切实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通过教学设计、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片段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体现思学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设校本课程和教学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14。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充分认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要积极倡导学校之间、教师群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逐步形成充满活力与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四、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

15。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为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研究制定促进校本教研广泛建设和深入实施的政策;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在经费、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和切实保障。要针对本地区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改进的意见。

16。充分发挥各级教科研机构的枢纽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县、片区、学校四级教研网络,形成以市教科所为中心、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学校为基地、教研片区为纽带的教研新机制。

17。切实加强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教研执行部门的建设和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形成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处、教研室为管理中枢,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18。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各县(市、区)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督促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第9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发展;课堂反馈;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是以研究学校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学习与反思;建立在学校内部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的机制;组织教师共同研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调动一线教师教育创新的积极性。

人们常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哪我想问的是,老师呢?我个人认为就是那些美丽花朵的护理师。当然了,护理师也分为高、中级,甚至是业余的,花朵能否健康成长关键看护理师了,也即是老师。因此要想让这些美丽的花朵茁壮成长,怎样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在学校管理中,以校本教研的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推动学校的快速进步,必将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成功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机制体制,运作校本教研

本年度一开始,以教研室为中心,以学校教研组为基础,依据本县教育发展前程,以确立“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整体提高”的教研思路为基本要求,围绕“一课、二上、三讨论”的实验框架,建立“以校为本”为运行机制,通过自上而下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为牵引,以学校自主教研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起学校,各教研组的积极性,教研主体的重心逐步下移,要求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人意识不断强化,让校本教研的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新的教研文化逐渐萌生。

构建“一课、二上、三讨论”型校本教研方式。

“一课、二上、三讨论”型校本教研模式的拟定,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即是一节课,二上即是在不同的班级分别上,三讨论即一讨论是上第一节课前,备课组先认真讨论,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详细到具体内容;二讨论是上完第一节课后,但必须在上第二节课前进行讨论,讨论优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完善,以求第二节上完美;三讨论是上完第二节课后,组内进行再一次的讨论,总结,完善,最后各班进行推广。当然了,两节课之间必须留出充足的时间讨论,完善。“一课、二上、三讨论”型校本教研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模式,能促进各个任课教师专业的发展,为年青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二、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独立备课是提升能力,增强积聚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是备课的拓展,延伸,是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离开了集体备课,独立备课那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对于刚进入课改年级的教师采取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引导式的集体备课,让这些教师掌握备课要领,领悟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抓准新教材的知识点,把握新教材的重难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尽快进入角色。

基本流程:个体钻研――写出个案――专业引领――完善教学设计――教师运用――课后交流――形成反思日。有了这一套教学流程,我坚信只要教师认真地去按照流程不折不扣地完成,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堂反馈信息是校本教研的另一直接高效形式

先授课的教师把课堂上所讲所练时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本组,本组再进一步分析,教研,找出应对方案,可以有效避免类似问题在另一个班级重复出现。例如,在高中一年级下半期,出现了what的用法,我们都知道重要,也是高考常考题型。在教研中,着重阐释了what的用法,组长让我们作为重点去讲。有一女教师讲what的用法,用了一节课,最后处理练习时,仍旧大面积的错。当然了,对于教师来说,what用法很简单,却令学生很是茫然。下课后,这位教师气冲冲的来到办公室,郁闷了一通,最后我们决定仅仅让学生去感悟,搁浅不讲,留到高二再议。试想,国家之间尚可搁浅不议,我们又何尝不可呢?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何必去讲呢?当然了,这位老师的及时反馈为我们其他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为学生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也不至于使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也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反馈信息直接达到了授课高效性。

四、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习惯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五、以校本教研全力拓展教师专业成长渠道

以校本教研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实践智慧的提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既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也是有差异的成长中的人,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需要教师通过个人实践,同伴协作,在职研修,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全力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渠道,实现教师自主、能动、开放、有目标、有规划、有特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