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的临终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

第1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老年患者;临床护理

人文关怀旨在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需求、权利以及价值进行关注和关心,既在生活上照顾患者也在治疗康复方面对患者进行专业指导,能够使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本次研究特就人文关怀在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46例,男性患者占54例,患者年龄范围居于63至89周岁,平均年龄为76岁,主要罹患前列腺增生、慢性支气管炎、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具体如下。

1.2.1热情迎接患者 护理人员应穿戴得体,举止大方,热情迎接患者,向患者介绍护士以及临床医生等,带领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以消除其陌生感。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对患者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等进行深入了解和把握。

1.2.2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 做好病房的卫生清洁工作,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在厕所、浴室以及病房内安装扶手以及张贴防滑标志等降低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2.3用药指导 由于器官功能出现衰退,对老年患者的药物吸收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患者进行用药前,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用药史以及病史进行充分把握,向患者讲解药物功效、性质、剂量以及服药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减轻患者的恐慌[1]。

1.2.4情志护理 不论老年患者的经济实力、家庭背景以及文化水平的高低,护理人员都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体贴关心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通过播放音乐、视频等形式及时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2.5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需要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充分摄入,叮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均衡膳食。

1.2.6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通过下棋、散步、打太极拳等不同活动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2.7基础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鼓励能够自理的患者适度运动,加强健忘、痴呆患者的生活护理,对重症卧床患者进行口腔护理,降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

1.2.8出院指导 于出院前向告知患者定时定量吃药对于改善其病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讲解病情以及功能康复训练方面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着全面的了解,提高治疗积极性和康复信心[3]。

1.3疗效评价标准 制定老年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病房环境、沟通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服务态度等10个方面进行调查,每项10分,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比较满意:50-79分;不满意:50分以下。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结果

对照组21例患者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占42%,12例患者满意,占24%,8例患者比较满意,占16%,9例患者不满意,占18%,护理满意度为82%;观察组27例患者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占54%,16例患者满意,占32%,5例患者比较满意,占10%,2例患者不满意,占4%,护理满意度为9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下降罹患各种疾病的几率较高,由于性格、文化水平、经济条件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个性以及心理方面的差别较大,为了满足患者合理的护理要求,稳定患者情绪,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对患者的个性以及共性需要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满足其身心需要。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陆春姑,谭静.人文关怀在老年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J].医学信息,2012,11(30):174-175.

第2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临终;临终关怀;现状;对策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它主要是有专业临终护理团队给老年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目的减缓临终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使临终患者比较有尊严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慢慢增加,临终关怀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社会及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大部分还是以家人照顾为主,社区护理人员按阶段的探访老人,使其能安稳的度过人生的最后路程。我国的居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晚并缓慢,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老年人的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为我国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研究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临终患者的状态分析

(一)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临终患者常见的心理有:1、态度积极,对治疗抱有希望。2、不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病情。3、比较愤怒,脾气暴躁,报有敌视态度。4、整个人比较忧郁,常有轻生的想法。5、有的能接纳事实,正面面对自己的病情。6、有的希望实现人生最后的愿望。

(二)临终患者对护理的需求特点。1、渴望医生护理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自己,自己的疾病能被治愈。2、渴望自己的寿命能延长一些。3、渴望自己的病情能用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4、渴望在治理中能减缓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疼痛。5、渴望家属能陪伴在身边。6、渴望有安静的环境进行安养。7、身体实在不能承担痛苦的时候渴望采用医学的手段加速死亡。

二、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目前的现状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社会背景。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始于1980年后期,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方式:临终关怀的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顾关怀。据统计到202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据有关调查大部分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都希望老人选择居家临终,传统孝道的教育都希望患者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由此看来,这种现状加速了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美国国的死亡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我国就对这种忌讳的问题不曾提过,连谈论都是禁止的。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思想上的禁锢,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知晓人生的生老病死规律对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临终关怀资金来源有限。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立没有盈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相当困难的,而国外有慈善捐款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的。我国政府专项是很少的,仅依靠民间筹资还有一些慈善捐款。然而大多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不盈利的,规模范围比较小,机构很难运转下去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将具有更大发展潜能。

(三)我国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培训知识,护理人员也常常陷入临终关怀理念和传统死亡观念的矛盾中。护理人员只有克服恐惧这种心理,走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困惑,才能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正视面对死亡,正视临终关怀的理念,与患者以及家属共同度过难关。

(四)我国的医院模式。1、大部分医院是以营利性目的,患者常常有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仍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2、现在的医院有极少的临终病房,床位比较紧缺,只能给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不能大范围的进行医治。3、医院里的患者比较多,提供的床位数量有限,只能建议患者回家休养。老年患者怕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这种现状的发生正好给社区居家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优势。

三、我国关于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的建议

(一)提供干净并且舒适的居住环境。1、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内的布置要符合老年人的心里特点,视觉上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的气氛。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安心养病。此外家属能更好陪伴患者,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并给予信心,降低临终患者对死亡恐惧。2、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定期对老人口腔进行护理,提供干净卫生的餐饮,老年临终患者大都以流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定做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食欲。3、提供干净卫生的换洗衣物。要及时给老年人换洗干净的衣物,保持好老年人的卫生,换洗干净舒适并且透气的衣服。4、在给老人做基础的护理时动作要缓慢,语言要温柔。适当的给老人翻身,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以此希望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身心上的折磨。

(二)多给予患者关怀。大多数老年人患者受疾病的长期困扰,会有抑郁的现象消极厌世,这时候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呵护。护理人员要多指导家属,及时观察患者脸部的表情变化,从医学方面讲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整个过程。根据患者的行为,护士可以这样做:1、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病情,不勇敢面对,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苦,鼓励患者说出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使其得到缓解。2、对愤怒期的病人,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感情得到发泄,缓解病痛。3、对于不正实自己病情的病人,要找到患者平常喜欢的事物,感情得到转移,正确面对现实。4、在协议期,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此时家人是最大的精神寄托,要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心愿,让患者不能留下遗憾。

(三)做好患者家属心理准备。在老年人患者临终阶段,要及时地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尽量缓解患者的心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让老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旅程。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长时间的悲痛会导致家属身体承受不了,因此对家属的护理应该做到: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已经离开的事实,分担家属承受的痛苦。然后,耐心倾听家属的哭诉,使其情绪得到宣泄,减少家属的痛苦。最后,鼓励家属开始新的生活,要面对现实,转换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好好的生活下去。

(四)临终关怀主要是以家庭照顾为主。在居家护理中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这样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照顾老人,又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的亲情。居家临终护理的社区医生护士要定期去有老人的家里进行上访,看看最近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掌握老人的情况。大多数临终关怀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社区医生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需要怎样更方便细心的照顾患者,并且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 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

[3] 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

[4] 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9(3)

第3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 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护理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及护理策略探究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的政策建议与思考 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 现代化背景下南通市市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 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经验引介 浅析老年人居住环境模式与设计理念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的实践与体会 社区老年人群居家护理与保健的分析探讨 护理队伍对老年痴呆病人居家照料者情绪的影响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老年人“居家”的舒适高度 老年人的“居家”舒适高度 适合老年人的居家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刘雪琴. 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 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3): 54-55.

[3] 石瑞君, 孙丽娜. 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 护理学报, 2009, 16(19): 26-28.

[4] 马强. 老年介护简明读本[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2-15.

[5] 王海蓉. 日本老年介护保险与护理服务介绍[J]. 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1): 77-78

[6] 任远. 生产性老龄化社会是未来发展梦想的基础[N]. 新闻晚报, 2013-06-01(4).

[7] 周萍. 中国介护事业发展中护理人员的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14): 1262-1264.

第4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照料;需求意愿;制度要素;服务实现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068—05

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我国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数量在逐渐增加,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达3600万人。据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体的19.5%;分城乡来看,我国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城市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分别占77.1%和61.8%。①根据相关测算显示,2010年我国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为1287万人,而到2050年则可达到3331万人,接近2010年的2.6倍。②由此,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将显得日益突出,需要国家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进行制度安排。长期照料服务制度涉及到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权益关系,关系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其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庞大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已经从家庭内部走到社会层面。目前,家庭照料、社区照料和机构照料的多元照料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意愿的分析,对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进行整合,寻求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递送的有效实现路径,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一、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意愿:

差异性与阶段性

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需求大体分为生活照料、 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生活照料主要涉及洗衣做饭、送餐(外卖)、帮助洗澡、打扫卫生、接听电话等日常衣食住行方面的帮助;医疗护理主要涵盖陪同看病、巡诊、康复训练、健康档案管理等医疗帮助;心理慰藉即是为缓解老年人精神孤独而陪其聊天、为其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服务;而临终关怀则主要是让老年人在去世前后获得人性化和尊严之类的服务。

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四种照料服务的需求数量、种类和供给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规律性变化,表现出差异性与阶段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存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数量随之增多,需要的服务种类随之变化,同时其所倾向的服务供给方式也在变化。具体来看,65岁以下的老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不多,大多能够生活自理、精神自娱,因而一般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65—75岁间的老人,除鳏寡孤独病残外,在对物质生活照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多的同时,对社会交往、文娱活动等精神服务需求更大,以获取心理慰藉为主,因而大多倾向于居家养老,以期在社区中获得友情,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75—85岁间的老人,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慢性病患病率和残障率猛升,对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产生很大需求,而这些服务相对更需要适当的集中供给,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集中养老方式;85岁以后,大部分老人已经到了寿终年龄,对各类服务的需求达到了顶点,尤其是临终关怀和医疗护理服务,因而倾向选择医院、疗养院等能够提供此类临终照护的场所(见图1)。

总体来看,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功能的下降,其需要的长期照料服务必然会越来越多。与年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身体残障率的上升,由此催生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迫切需求。根据我们对陕西省466位老年人的实际调查,有一半(49.9%)的老人表示自己有慢性病或身体有残障,有超过一半(58.0%)的老人表示自己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医疗护理成为老年人的首位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33.4%。生活照料服务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27.9%。此外,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的照料需求也越来越大。调研显示,随着老年人离、退休后远离工作岗位和原来的同事朋友,老年人普遍觉得生活无聊,精神孤独,对精神服务的需求成为老年人的第三大需求,占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27.4%。一些高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接近寿终,儿女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因而这些老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也在增长(见表1)。

说明:+号多少表示需求强弱程度。

二、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体系构建:要素整合

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是随着年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要想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就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基于要素整合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有效满足,关键在于围绕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目标进行要素整合,实现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的制度要素包括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这些制度要素只有在实现高效整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实现长期照料服务的规模经营和集聚效应;也只有在这些制度要素之间进行资源整合,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才能够得以构建与完善。基于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差异性,老年人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细分为如下内容(见表2)。

在照料内容方面,需要完善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为主的多样化长期照料服务项目内容体系。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恶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就需要针对老年人的具体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为其提供量身打造的长期照料服务,需要丰富长期照料服务的项目内容体系。

在照料方式方面,要努力构建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元主体长期照料服务供给方式格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对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在种类和数量、倾向选择的服务供给方式上不尽相同,因而需要有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到服务供给中,以满足每个老人的不同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呼吁孝道回归,维持和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努力发展社区养老,完善相关设施和制度,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高素质专业照护人员;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官办民营、民办官助、自发慈善等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应协调发展,为具有不同需求意愿的老人提供有效的长期照料服务。

在照料管理方面,需要从资源优化、流程控制、质量保证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与强化。在当前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规划社会照料服务网点的设置和每一个网点的人力、资金、基础设施等配置,针对老年人群实际需要调整社会照料资源的城乡、地域、社区、机构布局,从而实现社会照料资源的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长期照料管理的整个流程,保障社会照料资源高效递送到需要的老年人身上。此外,还必须严格养老服务质量监督的相关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来规范照料活动,同时制定科学的基层照料活动的考核指标,定期考核服务质量,以有效保证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质量。

在照料技术方面,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探索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社会物联网。通过通讯手段、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服务资源之间、服务资源与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联接与交流,做到物物相连、物人相连、人人相连,从而实现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及业务的高速、高效流通。在这样一种高智能的物理技术支撑下,实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长期照料管理的改善,提高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最终更有效地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供便利,提升其生活幸福度。

在照料文化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敬老、养老的“孝”文化,为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同时,家庭养老的维系关键在于“有子女且子女有给付能力”。一旦老人没有子女或者有子女但子女给付能力不足,家庭养老便变得极为脆弱,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也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国家还要对子女或亲友为长期照料老年人的大量付出进行基本补偿,以缓解由此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③。

三、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实现路径:

多元合作与秩序达成

基于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和照料文化等要素整合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在于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多元合作共赢秩序的达成。改革开放以来,养老领域的政府责任逐渐淡化,偏重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权益,公立养老机构逐渐减少,市场化的福利性机构和社会自发组成的慈善组织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受城乡户籍、经济差距、工作类型等影响,当前我国老年人获取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途径和方便程度存在不均衡现象,长期照料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存在差别。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均等可及是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有效实现的中心环节,也是构建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理想与目标。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等主体的多元合作和共同发力,通过多元合作达成利益相对均衡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供给的合作秩序,从而实现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高效、全面和可持续供给与递送。

第一,政府应树立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领域的主导责任,通过多种措施搭建和巩固长期照料服务平台。当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建立并不断完善新型的养老保障体系,以更好地服务老人尤其是困难老人。政府要尽快出台并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相关制度政策,加大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财政投入,要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保证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质量。政府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搭建的平台具有基础性的奠基作用,只有相关的法规、制度与政策先行,才能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第二,在政府搭建好平台之后,社会各方在一个规范、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良性自主发展,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长期照料服务。我国老年人养老面临收入不足、人员缺少、设施落后、精神孤寂等问题,说到底是因为长期照料服务的供给主体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供给。这在造成照料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阻碍了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满足。因而,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通过倡导社会志愿服务,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出资、出力、出策,促进慈善机构的发展和志愿服务行动的便利进行,丰富我国老年人照料服务的供给形式。

第三,大力培育老龄服务市场,促进老龄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照料资源的规模化整合和老龄服务的产业化,达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常态化供给。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因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同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收入减少,有的甚至陷入贫困,这意味着这些老年人难以承担昂贵的长期照料服务费用。因此,老年人的多样化的需求成为养老服务市场及其服务价格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保证老年人获取照料服务公平性和相对均等的可及性。一方面,提供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企业应有所赢利,这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照料服务常态化供给的动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赢利应控制在较小赢利的范围内,从而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无微不至的长期照料服务。

四、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具体

政策建议与措施

1.多途径增加老年人收入,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相比于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料的筹资来源多元化,包括长期护理保险、企业年金、私人购买年金等,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设计的保障计划和产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的恶化,老年人医疗保健开支随之上涨,加上经济波动、物价上涨等因素,老年人抵御经济困难风险能力低。因此,必须逐年加大对老年人养老的财政投入,适当集中公共财政资源,形成相对稳定、充裕的财力优势,确保财政上一定的投入比率和逐年递增。建议将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投入同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幅按一定比例挂钩,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动态增进机制。另外,在大力发展经济、逐步加大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投入的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建言献策,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④。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增加老年人收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拮据问题,为有效解决老年人长期照料问题奠定经济基础。

2.政府须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促进老龄服务事业发展

财政和税收等各方面政策对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使得老年服务社会化长期停滞于初级的福利性和示范性阶段,比如一些“规划(纲要)”或者“指导意见”,并未形成强力保障的法律或制度。各级政府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工作尚未有足够的认识,相关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正式规范、稳定持续的法律、政策或制度。这种非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措施的实施效果,难以有效支持老龄服务事业的发展。而要实现“老有所养”,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社会责任,为长期照料制度提供必要的底线保障。政府必须制定和完善老年长期照护政策,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参与老年长期护理事业,新办和支持老年护理机构设施,对照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⑤,为我国老龄服务事业的发展规划好全局。

3.积极引导,调动社会各方共同致力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供给

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社会各方协调合作,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是老年人长期招聘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家庭、社区或者养老机构中的一方,无法有效解决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难题。要想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必须集中多方力量,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事业中。当前,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提供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完善现有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制,规范各类长期照料服务供给主体的运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同时,应通过积极引导与支持来促进社区、养老机构等的规范运作与管理,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达到长期照料服务的规范化供给,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⑥。

4.引入竞争机制,努力满足老年人差异化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

老年人需求种类和等级的差异性要求社会能够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长期照料服务。这就需要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资源的供给领域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将部分服务通过市场途径予以提供,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产业链,促进长期照料服务产业的全面繁荣,实现老龄服务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只有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方资源投入到长期照料服务中,开展灵活、不同专业等级的服务,建立科学的长期照料需求评估体系,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才能实现长期照料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努力构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既要注重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等提供的正式照料服务,也要重视由亲属、邻居、朋友、保姆等提供的非正式照料服务;既应包括为基本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提供补救性照料服务,也应包括为减慢老年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提供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服务⑦。

5.加强对老年人的引导教育,塑造健康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旨在倡导世界各国消除老年歧视现象、树立积极老龄观⑧。但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受到冲击,老年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老年人缺乏乐观向上、积极适应并参与社会的积极老龄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生活幸福度的提升。鉴于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包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档案、开设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老年人精神疾病的管理网络、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等,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同时,努力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进行社会交往,鼓励社会各领域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机会与平台,帮助老年人实现其价值。应努力在社会各领域更新风气,大力弘扬中华敬老爱老传统美德,为关爱老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老年歧视现象。只有在社会中塑造全新的健康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才能实现老年人的晚年愿望,真正提升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第5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一、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老年人的收入日渐丰裕,后顾之忧减少,加之中国尊崇孝道的传统文化影响,使得老年人子女也愿意为其父母的生活起居掏钱,让父母安享晚年生活。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消费群体,国人正在走一条“中年积累、老年消费”的路子。老年人群体经历了一个由贫穷型向富足型、由衣食型向文化型、由家庭型向社会型、由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的过程。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养老市场没有实现同步发展。我国老年消费市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这个市场存在着太多的空白,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很多商机有待开发。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约为6000亿元,而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则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二、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决定了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需求的多样性

根据我国实际,中国特色的老龄服务体系是以老年人自我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居家服务、公寓服务和日间照护服务为主体,院舍服务为支撑,邻里服务和志愿服务为补充的养老模式。这是符合我国老龄人口多、家庭依赖性强、人文氛围浓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不足以提供高福利的国情决定的,是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吻合的。这种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必然会催生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老年产业是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商品、服务和信息的产业。国家发展养老产业的原则是: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和从事老年用品的生产。这将给有先见之明和开拓精神的企业,以及围绕养老经营的行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问题和新机遇并存的客观背景下,善于抓住先机并在渐变的市场中主动出击的企业,将会抢先找到下一个致富的金矿,能够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企业,也会在顽强坚守的调控瓶颈迎来转型升级的黄金时代。通过产品的纵深设计、配套的系统规划、服务的多样提供,在服务老年人的事业中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投资养老服务业和生产老年用品将是一片蓝海

我国养老市场存在太多空白,一方面是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企业在中青年人的消费市场中竞争激烈,如果有识之士能够独辟蹊径,转向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的生产上,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开拓出一片蓝海。

——投资养老机构天地宽广。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是国家大力促进加快发展的行业。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这一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但现在仅有不到300万张,缺口达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可谓空间巨大、天宽地广。

——临终关怀市场一片空白。随着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患绝症的老年人需要到专门的医疗护理机构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需要生活护理、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和临终关怀,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我国专门针对患绝症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医疗护理机构数量相当有限,远不能满足老年人临终关怀的需求。

——老年医疗保健市场前景广阔。对于老年医疗器械市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20~30年还将全线飘红。以呼吸机为例,美国居家无创呼吸机一年销售200万台,而目前我国年销售量仅有10万台左右。

——老年用品市场容量巨大。包括日常用品、运动品、健身品、礼品饮食、服装鞋帽、化妆品、健身器材、保健用品、老年玩具、文房四宝等相关产品的多个领域。国家鼓励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大力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既可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也为商家提供了商机。

——老年教育商品紧俏。各地老年大学普遍爆满,老年教育需求旺盛,但老年学校紧俏,难以满足老年人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的愿望。

——银发旅游方兴未艾。很多老年人都有着浓厚的旅游兴趣,他(她)们有时间、有积蓄、有兴趣,希望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希望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但目前市场缺乏适合老年人旅游的旅行社、旅游线路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旅游需求。

——文化娱乐市场潜力巨大。老年人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目前老年人的休闲场所、手段和设施相对比较缺乏,不少老年人对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并不满意,亟待大力开发多层次、多领域的老年文体娱乐活动场所。

第6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19-03

2012年4月至5月,笔者作为中荷社区卫生合作项目第五期学员赴荷兰进行为期两周的考察和学习,了解荷兰社会概况、福利政策、健康保健体系等。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全科医生工作站、医院、学校、康复中心、老年公寓、老年护理中心和养老院,跟随当地护士到患者家中开展家庭护理(home care)。现将荷兰卫生保健体系、家庭护理特点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启示,介绍如下。

1 荷兰养老护理模式

1.1 荷兰的医疗保障体系

荷兰实行的是全民医保,每个荷兰公民都必须参加基础医疗保险,每人每年交纳基础保费约1 100欧元,然后保险公司负担患者的全部医疗费用。基本保险包括基本医疗、牙医、助产、救护车服务等方面。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用支付保险费,享受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险。

1.2 荷兰的医疗卫生体系

荷兰的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础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和医院保健。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包括家庭医生、过渡期保健和家庭护理。荷兰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由以下人员组成:家庭医生(GP)、牙科医生、药剂师、助产士、营养师、理疗师、口吃治疗师、家居照料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1]。

家庭护理是荷兰初级卫生保健的特色,有组织的专业化家庭帮助和家庭护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社区护理的主要内容是在患者家里提供各种技能性的护理,还包括健康教育和指导、营养卫生服务、妇幼卫生服务、残疾人及老年人的照料等。通过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为居家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从生活起居到医疗服务,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护理团队会去患者家中打针、发药、提供皮肤护理、导管护理、造口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如此良好的服务使得荷兰的老人不愿进养老院,因此荷兰的家庭护理开展非常普遍,也做的非常细。

1.3 完善的养老体系

1.3.1 护理中心

荷兰的老年护理中心没有显著的机构标志,是没有围墙、开放式的服务机构。护理中心布局合理、环境舒适温馨、色彩鲜明平和,装饰别具匠心,充分考虑到老人的性格特点和喜好。老年护理中心允许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居室、走廊、活动室等地方进行装饰,营造了温馨的居住环境,避免老年人产生离家的焦虑和孤独感。

中心不仅为老人提供了一应俱全的护理、康复设施,同时还模拟社区生活环境,如开设了超市、礼品店、理发店、咖啡馆等,这些服务设施不但能够为中心的老人服务,同时还面向社区开放,周围居民可以自由进出中心,共享各类资源,便于机构内的老人与社区居民保持正常交往,减少和避免老年人与社会隔离的现象。

1.3.2 养老院

荷兰的养老院都配置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设施设备,包括转移卧床老人的护理提升车,帮助行动不便老人洗澡的洗浴椅,方便下肢残疾人员活动的电动助行器等,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需要,而且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每周有牙科医生去养老院为老年人进行口腔保健,并定期为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使他们的口腔护理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更好的为老年人进行服务。

2 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老年护理服务面广量大。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方法主要有:护理程序服务、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和健康教育[2]。服务内容以老年慢性病护理为主,还有定期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心理辅导、健康知识讲座[3]。

依据服务提供对象和场所,我国社区老人长期护理分为家庭式、机构式和社区-居家式三类[4]。

2.1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分为非专业与专业两种[5]。非专业家庭护理是以家庭为单元,由家人或朋友对老人承担经济、生活和精神慰藉的全部责任。其照护的内容源于医护人员的指导或书籍媒体[5-6]。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子女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老年人难以得到足够的照料,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长期护理方面的负担也日益加剧[6]。专业的家庭护理主要由医护人员承担,强调“以家庭为中心”。不仅要调动家属参与照护的积极性,而且把家庭作为护理对象,发现家庭中诸如健康行为习惯、沟通、角色以及应对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护理[5]。目前我国尚无专职的家庭护理机构和管理部门,主要以综合医院为技术后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管理[7]。目前,人们对家庭护理的认识比较模糊,业内人士对家庭护理的服务内涵和发展思路尚未达成共识,家庭护理行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也还未确立[8],目前开展的家庭护理主要就是社区的家庭病床。

2.2 机构式长期护理

目前我国老年护理机构的体制和形式各不相同,有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年护理院、老年服务中心等。然而,老年护理机构对服务对象照护的分级制度不规范备受争议。长期护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分为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特别照顾服务三大类,实践中一些机构往往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康复、保健等服务没有得到重视,缺乏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加上老年护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都严重影响并削弱了老年护理机构服务的整体水平[6]。

2.3 社区-居家式护理

社区-居家式护理的场所主要在居住的家庭和社区。服务提供者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解决老年人不同的服务需求。服务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服务和精神慰藉。常常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服务平台,由经过培训的社区护理人员承担工作。由于目前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居家式护理管理体系。

3 荷兰经验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启示

3.1 加快专业护理人才培养

我国老年家庭护理主要由社区护理人员承担,培养一支合格的社区家庭护理队伍是促进家庭护理发展的当务之急[9]。家庭护士不仅仅只是会简单的护理操作,还将负担起护理管理、护理评估及诊断,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家庭护理[10]。因此,加强护理队伍的培养,改善社区护士工作条件,提高社区护士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是老年护理事业发展的关键。

3.2 制定老年护理的工作标准和制度

借鉴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护理管理体系与制度,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和质控标准,如服务对象准入和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标准流程和收费标准等。建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质量标准、操作规范,使护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逐步形成完善的社区护理网络体系,利用信息化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只有规范家庭护理的各种行为,才能使家庭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11]。

3.3 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要加强家庭护理服务模式及付费方式等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尽早出台老年护理相关保险制度,从而使护理人员更好的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11]。闵行区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的目标,指出要探索以法定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护理保险和劳务储蓄性保险为必要补充的老年护理保险体系。实现广覆盖、多层次的老年护理保险格局,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3.4 开展家庭临终关怀服务

让生命享受最后一缕阳光,有必要扩展居家临终护理服务项目,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需求[11]。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开设舒缓疗护(临终关怀)病床,并根据服务需求提供居家舒缓疗护(临终关怀)服务,使临终患者得到温馨的舒缓疗护,缓解其家属的心理压力。

3.5 建立家庭护理中心

建立社区家庭护理中心符合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12]。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合作医疗的启动及上海市老年护理保障计划的推行,为满足公众基本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充分利用辖区内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独立的家庭护理中心,形成覆盖整个社区的护理服务网络,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专业的家庭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13]。

参考文献

[1] 包春蕾. 参观荷兰社区护理有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5): 76-77 .

[2] 赵文婷, 唐四元, 张锋, 等. 从国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8): 1056-1057.

[3] 李焱明. 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J]. 全科护理, 2009, 7(8C): 2247-2248.

[4] 宋梅, 李贞, 唐俐玲, 等. 社区护理发展中的伦理学思考和对策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1): 68.

[5] 孙菲, 徐燕. 我国家庭护理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护理杂志, 2006, 23(1): 42-43.

[6] 宋怀宝, 徐青松. 打造符合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模式的新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3): 370-371.

[7] 葛一音. 国内外家庭护理现状及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18): 1704-1706.

[8] 曾友燕, 王志红, 周兰, 等. 国内外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 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5): 9-27.

[9] 康丹, 李敏. 我国老年家庭护理发展现状与启示[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7(3): 122-124 .

[10] 张晓萍, 厉瑛, 王志红. 日本家庭护理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护理学杂志, 2008, 23(11): 74-75.

[11] 马彩梅. 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发展现状概况[J]. 甘肃医药, 2011, 30(2): 125-127.

[12] 吴亚君, 陈国伶. 社区家庭护理中心项目计划和实施的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3): 79-80.

第7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病人 触摸护理

当今在美国医院护理中心正兴起触摸疗法解除患者病痛。触摸,顾名思义,是触及人体肌肤,对其按摸,是一种非语言交流形式,属于简便实用,且历史悠久的医疗技术,对患者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老年病人实施触摸护理效果尤佳。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老年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趋势,我国是众多老龄化国家之一。老年护理不仅局限于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尚需从深层次的情感护理入手,富有同情心,病人乐于接受的触摸护理,此种护理能增进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使他们身心愉快,舒适和放松。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对老年病人触摸护理进行了探索。

一、老年病人触摸护理病例

2009年1——12月份,我在重庆市忠县忠州镇第二人民医院对38例老年病人实施了触摸护理。在38例老年病人中,女性26例,男性12例,年龄 60岁—92岁,其中干部、知识分子 10例,工人 4例,农民及无业者 24例,大部分患者有不同成度的恶性肿瘤, 60 %以上的老人已丧偶。

二、老年病人触摸护理方法

让病人取舒适的,保持病房适宜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操作前,护士面带微笑,用平静、缓和的语言先和病人聊天,诱导放松,然后在病人的面部、头部、四肢轻轻按摩,肩部做环绕按摩等,2次 /d ,10——15min/次。对于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老人,可采用握手、拍肩、手上游戏等方式接触,还可以采取音乐与触摸相结合的方法。

三、老年病人触摸护理探究

1、 触摸在护理中被视为人的基本需要,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节人的循环系统,使心率由快趋于正常;血压由高趋于平衡,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在姑息治疗中,舒缓的触摸在让病人感到舒适的同时,又促进了交流、沟通[1]。

2、 触摸护理是临终关怀的有效方法。面对死亡,护士的临床技术可能显得毫无用处,此时对于病人,护士的爱心远比护理技术更为重要。[2]触摸护理能获得临终病人的信赖,减轻其孤独和恐惧感,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亲切感,帮助他们在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在充满人性的温暖气氛中充实地、安祥地、尊严地离开人间。

3、 对危重老年病人触摸护理,能同时体现对病人家属的关怀。因为危重老年病人的家属有沉重的思想负担,实施关爱性触摸护理,能使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支持,使他们精神不垮掉,为病人及其家属在情感沟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触摸护理不但能满足危重老年病人心灵上的需要,维护他们的自尊,也使其家属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爱护,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帮助临终病人平衡、宽慰、坦然面对死亡。

4、 触摸护理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奉献自我,同时提供对患者良好心理的慰籍与支持,适时满足患者自身舒适与安全需要,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5、 触摸护理方法简单,易做,效率高,无副作用,在临床辅助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总之,历史悠久的触摸护理技术,在当今时代仍能为人类健康服务。让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医德,满怀爱心,对老年病人实施触摸护理,让普天下的老年人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吧。

参考文献

第8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第9篇:老年人的临终护理范文

“在某个城市的远郊,我和老伴有一个房子,房子边上有一个平静的港湾。面对港湾的大厅有落地的玻璃窗,透过窗户我们能看到清静的沙滩,吹来的海风撩起落地的窗帘。

“房子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种着姹紫嫣红的花,夕阳照到院子和大厅里,异常美丽。房子里有大大的厨房,我和老伴可以早上去买新鲜的面包和蔬菜,烹饪自己喜欢的美食。我和老伴最好有三个孩子,一个在亚洲,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洲,这样我们随时都有理由去看他们,去看世界……”

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多么惬意、自得其乐的老年生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诗人海子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远郊的海滩,风景、气候宜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吵闹,重新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不愧是理想的养老之地。但是,并非每位老年人都有幸在此养老,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愿意如此养老,或许,有人依然留恋城市的繁华,有人喜欢“四世同堂”般的家庭氛围……

总之,养老方式不止一种,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出路”。

1. 家庭养老

这是中国最为传统的一种养老模式,时至今日,仍然被普遍使用,主要流行于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一般来说,主要是儿子、女儿或侄子等亲属),对其提供赡养服务。

这种模式,适合那些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而且子女又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还有适当的闲暇时间,有精力和意愿照顾父母的老年人。

其优点是舒适度比较高,且成本低,不过,在子女的上班时间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一旦发生意外,家人和邻居若不能及时发现,可能会耽误救治时机。

2.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对养老福利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老年人仍然居住在家中,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

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另外一种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这种模式,适合那些有一定自理能力,不愿意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却没有子女提供照顾,或者即使有子女,子女无暇照顾的老年人。

其优点显而易见,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家中,享受自由和隐私安全。此外,在一些需要帮助的事情上,诸如吃饭、就医、维修等,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尽可能得到方便。

3. 机构养老

所谓机构养老,指的是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养老院是最典型的养老机构,此外,还有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只要定时交纳规定的费用,老年人就能获得护理、食宿和照料。

随着老龄化人口增加,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供人们选择的养老院种类也越来越多,可以选择经济实惠但舒适度一般的公立养老院,也可选择费用较高却更为舒适的私立中高档养老院。

无论何种养老院,老年人的安全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遇到突发事故时,还会有人及时将其送往医院。

尤其在一些提供24小时护理的养老院,更是可以获得专人照看的“私人保姆”。

4. 高级养老社区养老

这是一种在国外普遍流行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入住到养老社区,可以获得从最初的退休享乐到最后临终关怀的一站式终生退休养老服务。

养老社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集居住、饮食、健身、医疗、康复、学习、交友、娱乐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老年社会。在这里养老,老年人会快乐优雅地老去,让生命更有尊严。

一般来说,服务层次与收费水平往往成正比,在养老社区养老,需要缴纳数额不菲的“会员费”,或者买断养老专用产权房。

面对养老社区的高门槛,大部分的老年人,只能站在门外望一望,却无力抬脚迈入门槛之内。

5. “候鸟式”养老

这是近年来悄然盛行的一种养老模式。随着季节的变化,老年人如同候鸟一样,转换到不同的地方,冬天可以选择去温暖舒适的南方,夏天到清凉宜人的北方避暑,因为吃住都在养老院,消费水平比单纯旅游便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