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小农经济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农经济的发展

第1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制度;需求;供给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6-0082-03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需求的分析

(一)类似国有银行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不具备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势

金融运行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加以集中并转化为有效投资,如果收入已开始就集中于某个部门或由某个部门统一配置,金融机制便无存在之必要。此种是中国农村金融长期被抑制的深层原因。如前所述,为了解决建国初期的困境。迫切需要将农村资金调到城市国有经济使用。农村金融成了为城市及其工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虽然应从隐功能角度看,是有效的,但农村金融的资金配置功能受到了很大的抑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控制农村金融的成本越来越高,遂实行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但商业化后的国有银行并不具备为农村服务的优势。因为:

1、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与农村资金需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

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比较强烈的主要是农户和中小乡镇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与他们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首先是规模不对称。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的大银行相比,已经是非常之大,而农村企业都是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合作中会出现规模的不对称。其次是成本收益不对称。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往往数额较小,批量较多、比较零碎,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则偏好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批发业务,规模过小的业务所带来的微薄收益尚不足以抵消过高的成本支出。再次是所有制不对称。国有商业银行贷出去的资金,如果是给了国有企业,即使收不回来,毕竟都属于国有资产,追究起来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如果是贷给了非国有的客户,一旦收不回来,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银行负责人都不好交待。因此,体制问题也阻碍着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发放。

2、类似国有商业银行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在农村一般不拥有信息优势。这是因为,①即使它在地方上设有分支机构。其经理人员也会经常调换,使得其对地方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②即使这些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能够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很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经营透明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信息不具有“公开性”(Publicity)。中小企业经营信息的这种非“公开性”使得在贷款出现问题时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很难向其上级解释;③由于资金庞大,故大型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现实情况是,商业化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已成为事实。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的需求

1、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一般都较小,资金实力薄弱,无力单独承担较大项目的融资和满足较大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因此,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都应将自身定位于“为农村中小企业、农户服务”,时间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浙江台州市路桥区的泰隆和银座两家民营信用社占有当地存款总额55%,赢利也相当可观。原因是这两家信用社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自己的空间,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

2、在金融市场上,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对银行的选择往往以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一般情况下都从临近的银行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受选择面的限制。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对中小金融机构有较高的忠诚度,这就保证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稳定的客户源,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利润。

3、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角度看,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因此,他们最能利用地方以至社区内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低成本了解到地方上农户、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这一金融服务的障碍,比较适合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容易和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除此以外,由于社区内农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次违约,有可能导致以后的不被信用和被社区成员看不起,违约成本较大,所以,对其贷款的偿还率显然要高于大型金融机构,也为农村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我们发现,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成为解决我国农村融资困难的有效方式。不仅如此,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证明,在目前它也是最佳的方式。

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部门的融资需求要支付额外的信用评估与监督成本,他们合乎逻辑地偏好于与资本密集型的大规模信贷需求建立联系,因此,农村产出的特质与小型金融制度更为贴切。正式金融机构在乡村和小城镇开办分支机构的费用,往往与由此引起的业务不相适应,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的退出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二、国家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制度供给的推进

在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中,金融体制改革的取向、深度、广度、速度和战略选择等基本取决于政府权力中心的意愿和能力。但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国家作为一个理性的经纪人。其并不是完全依照制度均衡与否和需求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进行制度创新,而是在有限条件下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因而金融制度的供给仍取决于国家效用函数中的成本收益分析。那么,按照国家的效用函数,它是否会提供这样一种制度供给呢?张宇燕和何帆(1998)的研究表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变革都有着深刻的财政背景,财政压力决定改革的起因。改革是国家主导性的制度变迁,而国家主导改革的初始动机,首先是为了提高或至少维持国家的义理性水平。如果义理性水平可以保持不变,国家的政策大体上不会变动。在边界稳定的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义理性水平将逐渐下降。这可称为国家义理性投资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义理性水平的下降迫使国家不断提高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持续增加的后果是引起财政收支的缺口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最终出现财政压力。

财政压力反过来会导致国家义理性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为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国家开始寻求改革。当面对财政压力时,国家采取了“甩包袱”的办法。首先,既然公共产品过多是国家财政危机的直接原因,那么面对财政压力,国家直接作出的政策调整恐怕就是减少国家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数量,以此节省财政支出。必须指出的是,国家“甩包袱”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某些权力的下放。国家之所以甘愿下放权力,是因为

经过利弊权衡,认为符合国家的效用函数。

前面对农村经济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目前城乡二元经济差距增大,农民收入增幅持续减缓。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压力,而且,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激化,而作为占中国人口56.1%的农民,将极大地影响国家的效用函数。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瓶颈,却是农村金融。上述证明,为工业化优先发展积聚资金的国有商业银行,已完成历史使命。而作为大型金融机构,商业化的改革,并没有使其成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农村经济的小规模。内生出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制度的需求。在长期的金融抑制政策下,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被认为是非法的而得不到承认,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将有可能满足农民更多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吉林梨树、陕西西安的案例表明,一旦给与农民恰当的机会和资金满足,农民会爆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和热情,相应的小型金融机构也会获得良好的收益。

从目前看来,建立农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确认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性,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因为它给改革的参与者们带来了旧体制下没法获得的净收益。①社区银行或者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组织的建立,大大拓宽了农民融资的渠道,使农民能够及时采用新机器、新技术,加强教育投资等等,按照舒尔茨的理论,新机器和新技术的采用,必将带来农村生产收益率的提高,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获得基于新产品、新技术采用,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税收收益,减轻了对农村补贴的财政压力,而且将解决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的问题,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扩大而带来的社会矛盾,从而赢得广大农民和市民的衷心拥护。③农村金融的此种改革并没有要求市民支付任何改革成本,相反地他们能直接享受到农产品供给多样化所带来的多种便利和收益,甚至他们在农村的同胞和亲戚们的生活状况改善还能减轻他们的额外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所以他们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直接和间接的受益者。④地方政府是一个具有与国家不完全相同效用函数的经济利益人,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将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加速地方经济发展,在对地方考核主要以经济业绩为主的体制里,地方政府具有主动争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创设的动力。而且,在改善农村融资环境过程中,如山西临汾,大大改善了各级干部与农民群众关系。甚至由于一些新兴的致富项目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发家致富的机会,因而他们也不会反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创设。⑤作为地方金融组织本身,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的控制政策,一直处于非法状态,政策风险较大。民间金融合法化政策,使其能光明正大地开办业务,能够长远规划自己的业务,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因此,他们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受益者。

第2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是保供给。继续创建稳定的国家粮食储备库绿色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食品安全;努力提高鲜活农产品的自给率,确保鲜活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结合地域特点生产效益产出比高的农业新产品,提高农业产品的经济价值。

二是保安全。加快推进符合国家要求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严把源头污染关和市场准入关;加快“三品”农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基地面积,切实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三是促增收。农业生产仍然是团场许多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切实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创业、致富工程培训力度,积极引导职工发展符合城郊资源优势、具有较高比较效益的特色产业,促进职工增收致富。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含金量越来越高,农业功能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所以,兵团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将继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突出科技支撑,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团场地处奎屯市城郊,是个环绕奎屯市周边典型的城郊团场,由于奎屯市的发展和周边团场企业的相继入住,土地等资源数量有限,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改变“一花独秀”的生产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以“基地+协会+市场”的运作模式,突出经济发展链条,培育特色品牌。贯彻落实好团场作出的“东种植、西园艺、中畜牧”的战略区划,打造基地产业化链条,积极开展“以少数人种多数田,以多数人种少数园”,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着力改造中低产耕地,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经营,提高耕地利用率,使团场的耕地达到寸金寸银的效能。

二是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建立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职工使用“绿色”农用投入品,切实减少肥料、农药等使用量。

三是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积极营造成片经济林、生态林和公益林,巩固和提升森林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养殖小区,优化养殖环境,实现畜禽粪便、稻麦秸秆无害化处理,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三、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团场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应对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团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职工增收任务艰巨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城郊团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是加大规划引领。立足城郊团场地理、信息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具有城郊优势的设施农业、林果花木、蔬菜大棚(食用菌)、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着力引导优势农业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向农业园区集中,努力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东种植、西园艺、中畜牧”基地产业化,促进团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机遇,加快农业载体建设。积极整合包装农业重点项目,借助奎屯市商贸物流、天北新区等招商平台,大力吸引“三资”投入开发农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提高团场农业整体发展实力。加快培植壮大一批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强势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积极整合农业资源从生产联合走向加工、流通联合,提高农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延伸附加值,促进职工增收致富。

三是完善服务体系。稳定充实各级农技推广队伍体系,加快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加快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建设,提高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的应对能力,努力实现动植物疫病防控全覆盖。加快连队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加速网络向连队延伸,为职工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四、最大化地利用好七师大发展的机遇

借助奎屯市的区位优势和七师打造胡杨河市的契机,在奎屯市通往胡杨河市的所经之道,建设农业经济观赏走廊,实现吃、住、游、玩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业的经营模式。团场全覆盖两个市之间的广大区域,在未来发展的几十年里,大量的人力、物资、信息、资源等都将由奎屯市经过一三一团而向下发展,昔日的粗放管理要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大田陆地种植要向设施种植发展,土地产值要从以“亩”为单位向以“平方米”为单位来计算,真正实现城郊团场的“寸土寸金”。

第3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1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意识不足

由于受多年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下,虽然,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在政策上及资金扶持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是还没有足够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职能授权不明确

虽然基层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处理的事物较多,但是没有足够的授权,导致在履行很多职能时,无法贯彻到底,甚至在很多时候遇到尴尬的情况,无法处理。例如:在清理村级财务时,遇到违规问题,没有权力处理;发现违反农民减轻负担规定时,同样无权处理;农村集体资产处置方面,包括租赁、承包、转让、拍卖等,存在很多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无法介入的地方;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村干部经济审计时,也由于没有相应健全的制度规定,导致无法有效开展。这些情况的出现,给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造成很大困扰,工作局面变得很被动。虽然现在有一些法律法规作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保障,但是在真正进行工作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些不健全、不完善、不明确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

1.3管理队伍建设不足

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管理工作人员是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水平的关键,因此要确保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也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既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也没有思想上的认识,也缺乏工作热情,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1.4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是村级组织负责农村资金管理,但是,我国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的情况,也就导致所得费用的减少,从而造成集体资产的损失。很多农村财务不公开、不透明,也造成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村干部缺少理财的概念,很少接触理财的信息,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导致对现有资产只会保存,不会投资,也使资金的回报率很低。这些情况都是资金管理不规范的体现。

2发展建议

2.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中央、省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领导,要经常督促其抓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使基层干部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要大力进行宣传,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营造全民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氛围,重点宣传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义,从而提高大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也要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加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

2.2明确职能,加强制度管理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主要有2部分工作,“3大管理”,这部分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3项指导”,这部分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服务业务。在目前颁布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赋予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一些行政处理和经济处罚权,需要明确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同时要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及农村干部的审计、农民负担监管管理等方面出台一些细则,以便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更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目前很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无论是农村土地承包、村级财务管理还是农民相关补贴等都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起来没有制度可循,也就造成很多工作没有很好的进行。因此,为了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要制定出符合工作实际情况的日常工作制度,使日常工作得到更好地规范。

2.3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考核上岗,对于业务能力差、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工作人员坚决辞退或重新学习考核,只有具有资格的人员才能上岗工作。定期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既包括业务知识的培训,也要包括思想政治的培训。

第4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在发展农业的现实实践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低碳发展有很大差距。很显然,只有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只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出、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有生命力;只有用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的理念武装管理者头脑、制度指导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并在现代农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二是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由此可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出十多年前使用的农药成分;农膜使用率大幅提高使耕地中留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农膜残片,造成土壤污染;乡村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监察和治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农业经济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发展了生产,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三)低碳农业经济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形成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又要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转变四个观念

1.经济观要转变。发展农业经济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进行,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农业经济活动,才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为支撑的经济,而不是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的经济,这就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观要转变,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2.价值观要转变。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仅要把它看做造福人类的资源,而且还需从可持续的角度,让它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发挥作用;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生产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含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以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从而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构建低碳型社会。

4.消费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农业的人员的消费观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相平衡、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以及注重保健、环保。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二)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还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农民,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教育,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物质和能源,经过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输出产品,没有利用的物质被丢弃,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而且利用率低下;末端的“废弃物”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活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三是让民众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能够维系生态永不破坏、环境永不恶化,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自觉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巨大漏洞,自觉改变那些看似细微却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总之,通过宣传,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概念家喻户晓,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让低碳农业经济的各类形态大家清楚,让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促使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低碳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要突出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继续在巩固发展“三品”基地,在提高“三品”品质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尽可能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做好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低碳高效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施肥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体系,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必需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实践和技术理论支持。

(四)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当前,由于农村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资源浪费大量存在。目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很小;家庭用能主要是薪柴、秸秆等对环境威胁很大的非商品能源,这与世界能源结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的低效能源结构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因此,要加快清洁、先进的煤炭转换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发电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掌握新技术手段,并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试点;把天然气开发作为农村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同时将全国性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大力加快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

第5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 现代农业 循环经济 发展对策

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粗放式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使得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为低下,并且还严重的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当 今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十分紧急的任务。但是,我国在向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促进和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现今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正确认识

虽然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导致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的占有量相对较低。并且,伴随农业粮食生产安全相关问题的出现,以及人们对于粮食需求量的增长,最终造成了在农业发展中过分强调量的增长而忽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都认为,现今中国农业发展正在稳步前进,现在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为时过早,并且会得不偿失。同时,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认为,若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资金的前期投入过于巨大,并且在短期之内可能会无法获利,从而打消了生产发展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比较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因为生活较为贫困,认为最为重要的便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与增收,他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愿望并不强烈。

(二)缺乏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长远科学的规划,但是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这一规划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受到各方重视的时间较短,也没有正规的规划体系来指导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推行、落实,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力度也不够。而农业循环经济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依据作为基础。比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经济、自然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息息相关,并且还关系到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的每个环节,涉及到各个地区、各种产业以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所以说一些相关的经济理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关技术研究等至关重要。虽然这些在发达国家中都已经得到重视与解决,但是还在处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国,有很多领域是农业发展中还没有涉及的。在我国,正是因为没有科学、深入的调研,缺乏长远、正规的规划体系作为指导标准,使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技术的制约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其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生产条件也受到较大的限制。相较于我国工业的发展而言,我国农业发展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十分落后的,并且相关的科技水平也较低,使得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技术的制约。多年以来,我国中央以及地方地区的财政对于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以及科技研发、服务水平都较低,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农业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成果应用严重脱节,更难以形成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正是因为农业先进技术的缺乏,农民即使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大都是以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以及实施。

二、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要想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普及以及快速发展,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农村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以及教育。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深深的扎根于农民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的认识农业循环经济的价值和发展趋势,增强他们的主动性与自信心。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宣传,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明确我国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面对的诸多困难以及挑战,了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威胁,理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以及基本的措施。同时,面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一定要切实的改变政府以GDP增长为目标的政绩观,从而更好地带领地方政府官员,既重视该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也重视农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应指标。比如说,将农业产品投入的结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加入到政绩考核的指标当中,引导区域循环经济的逐步发展,加快生态农业的开发力度,让农村地区摆脱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增长中“有增无长”的状况,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及发展规划

要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且保障这些规划能够切实的贯彻落实,需要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进程[4]。从规划操作的层面上看,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以及公众的基本责任与义务,从而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中资源保护的有关政策,健全农业生态的有关补偿机制,从而带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那些已经出台许多年且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要及时的进行修订与完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要根据中央制定的法律来完善自己的地方性规章制度,从而提高相关法规的针对性以及可行性;各级政府还要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建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并确保专项资金能够稳定持续的增长;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开展的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可以给予直接的投资或者补贴。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的鼓励农民发展与本地区农业相适应的低碳经济,利用环保以及循环农业的相关技术来发展种植业或者养殖业,对于这些农户,在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方面可以实行优惠,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或者奖励;地方政府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区域政策,从而让这些政策整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效应。

(三)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

要想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就一定要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至今为止,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对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农业循环经济中科研人才的能力培养,制定相关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争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人才。除此之外,一定要建立起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科研投入以及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以及推广机制的建立,建立起范围广、技术高、多元化的投入与推广体系,从而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科研经费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以更好的贴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需求,但是若是要大幅度的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科研经费的投入,仅仅依靠于政府是无法满足的,所以还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方式进行创新,让其走市场化的道路,鼓励以及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入到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当中,充分的调动社会各类成员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拓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如充分发挥农业循环经济科研示范基地、农业领域龙头企业以及循环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循环经济科技推广当中的示范相应和扩散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来。

三、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对于农业的生产质量和发展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坚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信心和信念,加快农村地区先进的、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密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保证我国农业能够协调、稳定、整体以及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哲.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

[2]马丁丑,王文略,马丽荣.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诊断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

第6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林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75-02

1 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的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支持

为了促进农民与市场的联接,掌握不断发展的新科技,推动林业生产力不断提高,逐步健全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支撑是十分重要的。

1.1 建立技术培训体系,加大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

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各林区建立林产品生产、加工新技术的培训体系和生产示范基地,对农民切实需求的新技术进行培训和示范,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林业生产的技术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1.2 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建立林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为适应入世后必须面对国内、国际2个市场的新变化,必须尽快建立主要林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以引导农民选择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降低林业生产的经营风险。引导农民树立品牌,重视专利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扩大国内外市场[1-2]。

1.3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

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大多数乡镇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向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信息、林产品供需信息等,促进订单林业、合同林业的发展,降低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3-4]。

1.4 加大营销力度

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服务,建立林产品销售、储运和保鲜服务体系,为林产品储运、保鲜、质量检测和检验、木材检尺、等级分装等建设基础设施。组织包括各种林农协会的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发展林产品营销企业、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分散生产、集中营销的合作网络。从为农民提供分享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环境和降低交易费用2个方面,间接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减轻农民负担

2.1 在“减负”上下功夫

一是要在法律上规范农民合理的税费负担;二是依法建立公开、透明的税费征收程序和使用监督机制;三是应从法律上界定加重农民负担等行为的法律责任[3-4]。减轻税费负担,对于刺激林业发展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近几年,江苏等地规定对企业实行包税制等优惠的经济政策,对企业育林基金和农业特产税实际收取比例为2%左右,林农负担要比老林区轻80%~90%,对林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加大林业税收调控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大税收调控力度,引导资金向林业投入。对培育资源、生产原材料的农民减负,同时增加消费人群的生态建设义务。建议取消木材生产环节的消费税,在加工环节征收低税率的增值税,在消费环节开征消费税,以补助生产者培育森林。对加工利用木材、竹材的企业,允许用于造林抚育的资金减免所得税,让企业用所得税减免留下资金发展森林[3-4]。

3 改进采伐管理,变消极管制为积极管理和服务

3.1 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

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 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3-4]。

5 参考文献

[1] 吕彪,王东升,张伟.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62.

[2] 朱南红.肥西县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62,165.

第7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小农经济;三农问题;小农制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己达8亿,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不仅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正视并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农经济问题再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从已有的关于小农经济的研究和论述看,如何定义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需要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如何改造?这些疑问在学者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争论进行整理综合,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农经济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一、关于小农经济定义的争论

要研究小农经济问题,就要清楚小农经济的定义。而在对“小农经济”含义的认识上,目前学术界存在很多的分歧。有的学者所说的“小农”只是指自耕农,而不包括依附农和佃农(刘昶,1981);有的学者则把经营地主也包括到“小农(经济)”中去(黄宗智,1986);还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类同于现代的“家庭农场”,并对“小农经济”这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赵冈,1994)。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到的小农经济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马克思从批判的角度对小农经济进行研究。他认为小农经济是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累,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可见,马克思强调了小农经济在所有制基础、组织形式、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规模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者分析小农经济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对小农经济一词进行解释。该书指出:“小农是居住在乡村并在土地上工作的人,在经济学里,‘小农’一词有时在较为狭窄的意义上用来指小农民(佃户或小自耕农),而不是农业劳动者或很大的地主。小农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在这种经济里,主要由佃户和小自耕农来耕种”。

以前苏联学者恰亚诺夫为代表的劳动—消费均衡学派认为,小农家庭以满足消费需要为首要生产目的,劳动供给与消费满足之间的均衡是决定其生产投入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因素。恰亚诺夫认为,在生产力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条件下,农民家庭农场长期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奥多·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则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提出了一种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追逐利润的农民经济模式。他们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农业如同在特定资源和技术下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对价格反应灵敏,其生产要素的配置行为也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小农经济是“贫穷而有效率”的。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为小农提供现代生产要素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而农民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则完全可以保留下来。

我国学者对小农经济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李根蟠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小农经济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二重性经济。其本质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不同程度的所有权。”

朱筱新认为:“小农经济,是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观念意识及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伏明认为:“所谓小农,是一个与‘大农’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它的生产规模小—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与一个人或组织是否拥有土地及拥有土地的数量无关…这就是说,无论是地主、自耕农还是佃农,只要其生产规模小,以小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即是小农经济。”

通过对小农经济概念的综述,可以发现:马克思最早提出小农经济的概念,其关注点集中于所有制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探讨,他较为准确的概括出那个历史时期小农经济的特征;恰亚诺夫的理论产生于当时苏联特定的社会环境。他迷恋农庄传统,提出了劳动—消费均衡模式;舒尔茨的理论则建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他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对小农经济问题进行阐释。恰亚诺夫与舒尔茨的观点虽不相同,但他们从生产动机的视角来分析小农经济的研究思路对后来学者的研究有所启示。李根蟠、朱筱新等学者都强调小农经济的内部结构,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户家庭经营的二重性特点。李根蟠的概念对小农经济的制度基础也有所涉及。

综合上边的分析,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情或体制环境、不同的分析视角,对小农经济的定义存在争论是必然的,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动态的、比较的分析才能得出合适的小农经济的定义。

二、关于小农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争论

第8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稳步推进,国内外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为关注。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我国应经抓住机遇,努力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率保证我国农业的经济的不断增长。努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与效率,以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在我国农业方面的信息化应用,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 农业信息化

农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有限,但是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的最高性发挥出来,反而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提高我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率以及运用新时代信息技术恰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从而以高生产率、高水平、高质量作为标准来有效并长远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

1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缓慢,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从我国发展农业经济以来,从单位产量上看是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国农业单位产量低,发展缓慢,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速运行的状态。农产总量很高但人均农产品生产量却很少成了我国农业出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从劳动生产率上看,我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是美国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十分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就要改变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落后现象。

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现有形式的有效政策,以乐观的心态,从容的面对,控制现有耕地的减少,合理的分配劳动力,使农业中劳动占有耕地数量相对增加。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率低下的问题,发展高效率农业,增加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量,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

2 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就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的种植业技术水平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的需要。而科技水平则包括科技进步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水平,如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必须从多方面去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不足与弊端,才能达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终目的。要做好农业科技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2.1提高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这是一种基础性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可以有效的发展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2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

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2.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

推广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2.4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 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培养要靠,特别是要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所以,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3 提高农业信息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农业可以依靠信息的时效性及时准确地进行判断种植和销售。解决消息封闭,出产和销售的区域化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导致了各项工作长期处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现状,我国应该加快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条件,特别是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数据库应该以各级行政单位为标准,建立每一级信息数据库机制,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利用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农业灾害防止工作与管理工作。在减少因自然原因农产品产出量损耗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单位生产量。

完善信息数据并统筹各级农业管理机制共同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加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和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我国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能够间接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多元化,从而达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近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4 结语

在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减少生产耗费和生产占用是提高农业经济的目标,同时也是推动或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效益。依靠农业科技从容应的对挑战,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塑造一批现代农业武装和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快捷、有效地传播、从而实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永杰.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01).

第9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

中国式小农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的小农经济是延续制度而来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集体土地的承包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按人口均分。为了做到公平,集体分地时,一般都按远近、肥瘦搭配,因此形成了当前中国农村典型的“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且地块分散的中国式小农经济现状。

农户经营面积小而分散,个体农户不仅难以面对市场,而且难以维持基本农业生产条件。分田到户时,中央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当时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农民个体的积极性,二是村社集体的积极性,村社集体层次的经营可以缓解个体农户在基础性生产条件获得上的困难。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后,村社集体退出农业生产环节的事务,个体农户必须独自解决面对市场和维持基本生产条件两方面任务。为了生产方便,在有些农村地区实行所谓“划片承包”,即尽量将一户经营的土地集中在一片以内,这样可以方便农业生产,比如灌溉和机械化耕作。

“划片承包”所要解决的仅仅是土地分散不连片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小农经营规模小的问题。然而,即使要解决土地分散不连片的问题也非易事。全国真正为了农业生产方便而进行“划片承包”的耕地估计不超过10%。之所以无法划片承包,是因为中央政策强调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划片承包”会触动既得利益结构,既得利益受损的农户就可能借中央土地政策反对调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集体再调整土地进行“划片承包”以方便小农经济的生产,就更加不可能。

“长久不变”不只是强化了土地既得利益,而且使得那些已经脱离土地进城的村民仍然可以占有土地。实际上,这些进城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城市。但他们一般不会将土地卖掉,而是将土地使用权流转出去。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户也仅是在既有土地上使用土地,任何人包括村社集体都无法为了生产方便而重新调地。随着越来越多村民移居城市,为方便生产而进行土地调整的难度就更大,土地就越是零碎,也越是无法有效经营。

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即使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中也有相当部分仍然依赖土地收入,即他们还要将土地留作将来进城不成功的返乡退路(保险)。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中国农村农户经营规模不可能得到迅速扩大。如果说目前农户经营规模是“户均不过十亩”的话,三十年后,中国农村户均经营规模恐怕也就20~30亩。大农经济、规模经营,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当遥远的梦想。任何试图建立在大农经济和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农村制度设施和政策措施都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立足中国目前小农经济的实际来制定农村政策。

之所以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及中国小农兼业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当前中国农民家庭收入的构成具有明显的兼业特征,且这种兼业是建立在代际分工基础上,一个家庭同时在城市务工和在农村务农,因此同时有务工和务农两笔收入。年轻人外出务工,年龄较大的人在家务农。因为既有务农收入又有务工收入,这个农户家庭就可以获得超过温饱的生活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代际分工来实现兼业,就使年龄比较大而不再适合城市生产线工作的农村劳动力仍然能够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一对六十岁的夫妻完全可以种“户均不过十亩”的土地,而且,他们可能只需要三个月时间就完成全年的农业生产。他们又因为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展开(春种秋收)而获得了劳动的权利,劳动的期待,劳动的喜悦、快乐和充实。

在城市,老年人通常不再是有效劳动力。而在农村,由于农业机械化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对体力要求并不高,农业具有生产性和休闲性的双重特征,老年人完全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并获取农业收入。这就使中国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其实,小农经济不仅具有生命力,在目前中国发展阶段,其还具有更多宏观层面的意义乃至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的方面。

中国式小农经济的优势

具有竞争力的农业。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农业是相当有竞争力的,尤其是粮食生产上,中国农业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主要表现是价格比较低,其背后则是生产成本低。这很好理解,因为中国农业具有相当自给自足的成份,中国农业主要劳动力是中老年人,且农业是与休闲结合在一起的,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计劳动力投入成本。而实际上,中老年人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人进城也是不容易找到高收入工作的。

中国低劳动投入成本的小农经济,为中国抵挡美国式大农提供了相当有力的基础。而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小农则无力抵挡美国大农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韩国农民更为激进,台湾牛肉案可以引发政府政权危机的原因。

低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因为中国农户家庭有务农和务工的两笔收入,且农村生产费用低,农户可以通过土地获得部分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比如自己种蔬菜、喂猪养鸡,及自留口粮,从而使得农村生活成本极低,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就低。有了务农收入,进城务工的收入多少就不是太大的问题,年轻人进城务工的收入就可以用来满足更多其他需要。

因为有务农收入,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低,中国就可以为外向型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就可以有极具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就可以从全球化中获益,从而成为全球化中不多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无论美国如何向中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只要中国农村仍然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就可以继续从全球化中获益,就有可能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因为农业的低成本,廉价农产品就使得整个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下降。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人均收入低于2美元/天为贫困人口,则同样是2美元/天,在中国比在一般的发达国家和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要生活得好得多,因为中国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很低。在日本、韩国,西瓜等果蔬都是奢侈品,有一位日本教授到我所在的研究中心访问,我们用西瓜招待他,他说这是他今年第二次吃西瓜。并非他不喜欢吃西瓜,而是在日本,西瓜太贵吃不起。笔者到韩国访问时,一盘牛肉竟要800元人民币,可见其食品价格之高。

正是中国农业的低成本和低价格,使中国丰富的农产品为城市人提供了有保障的廉价的食品,并因此为城市人提供了健康的饮食。即使中国城市的贫民阶层也不至于因为买不起食品而挨饿。

美国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政府为农业发展发放了足量的政府补贴,才使得美国人粮袋子和菜篮子比较丰富,而在土地资源较少的韩国和日本,因为农产品价格太高,以至影响了国民的饮食。相比之下,中国在人均耕地如此之少的情况下可以为全国人民提供如此丰富廉价的农产品,实在是一个奇迹。

农业不仅是生产劳动,同时也是休闲方式。中国的农业不仅是经济的一种,而且是休闲的一种。对于被工厂生产线淘汰的中老年劳动力来说,在并无有保障的体面收入的情况下,若仅仅依靠国家的最低生活费,或极少的养老金来维持温饱的状态,实在是对个人价值的破坏。现代社会是丰裕社会,工厂生产线有能力凭社会中少数人的劳动而为整个社会提供最低生活所需。但劳动是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人生意义,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民窟中,相当部分人没有工作,只能靠乞讨和救济来获得温饱,他们这样的人生就没有了尊严,缺少了体面,也就没有了价值。而中国农民即使五十岁以上,在城市已经不好找工作,他们也可以回家种田。春天播种,播下的是焦虑也是希望。他们随着庄稼的生长而忙碌。忙碌中收获充实,焦虑中收获希望。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来换取劳动果实。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进行生命意义与价值生产的过程。这与完全依靠外来救济是两种完全不同境界的生活。

显然,中国小农经济意义重大,问题是其是否可以持续。

应对小农经济发展困境的出路

来自土地的收入对农民很重要,小农经济很重要,问题恰在于,当前因为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太小且分散,单家独户的农户无论是面对市场还是维持基本生产条件都过于弱小。应对这种困局,可能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发展大农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经营,而一旦有了经营规模,农户面对市场和基本生产条件,就会有能力得多。这种大农经济及规模经营的实质是美国式农业道路;二是在保持小农经济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农协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体系化改造,从而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在生产上专业化,在市场上体系化。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遵循的模式;三是走中国特色小农经济之路,继续保持小农经济,但为小农提供社会化服务。

大农经济和规模经营模式。大农经济和规模经营显然是以农民大量流转进入城市为前提的。但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假若我们不希望中国城市到处是规模巨大的贫民窟的话,我们最好不要贸然通过土地流转将那些不能在城市体面生活的农民赶到城市而不能再回到农村。而在农民没有大规模转移进城、农民收入还要依靠务农收入时,小农经济就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中国不可能发展大农经济,这本来只是一个常识,但政策部门却常常忘记这个常识,地方政府甚至经常性地通过半强制性措施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以实现规模经营,比如成都的例子。学界和政策部门似乎都喜欢现代农业,认为小农经济是落后的,是迟早要淘汰的,迟淘汰就不如早淘汰。

综合农协模式。与美国式大农场主农业不同,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农村至今仍然是小农经济。为了解决小农经济规模太小而无法与市场对接以及无法单独解决基本生产条件的问题,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通过综合农协来将小农经济联结起来。在政府的支持下,综合农协具有相当的力量来组织小农,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小农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比如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机耕、灌溉等系列服务,农户只从事专业化种植。综合农协同时为农民提品的销售。因为全国农协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农协就具有相当大的垄断市场的能力,具有相当的农产品的市场定价权。“综合农协+小农经济”可以称为体系化农业,体系化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对农户的专业化组织和对市场的相对垄断。

综合农协的好处是,因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组织,综合农协可以为小农提供强有力的生产服务,小农可能获得较好的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综合农协可以为小农经济生产的产品提供市场。

但是,综合农协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因为专业化种植,小农经济被组织到农协中,农业高度专业化和高度分工,离开综合农协的体系化的服务,小农经济就无法生存。因此,比如韩国,农民并不能真正做到自给自足,他们的专业化生产是为销售而生产,可能反而使自己无法获得基本的农业食品;二是农协通过对市场的高度垄断,而使农产品价格高得离谱,以至于出现如前所述日韩国民消费不起自己国家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甚至农民也买不起非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的情况。这是相当严重的情况,因为这一方面使农产品卖不出去,一方面又使消费者消费不起。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就可能造成极严重后果;第三,在WTO的背景下,面对诸如美国、中国廉价农产品的冲击,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然会组织起来反对,这就是WTO香港回合谈判时韩国农民强烈反抗,和2009年台湾进口美国牛肉会使政府陷入政治危机的原因。不仅如此,农协还会向政府施压,以强化农产品国产运动,以及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抑制外国农产品的销售和消费。

当然,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目前都已是相当发达的经济体,其农业人口数量很少。国家主体已是城市社会市民阶层。即使如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农协模式仍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使其农业问题更加无解。在中国大多数人口仍为农民的情况下,综合农协模式能否解决中国小农经济的问题,或解决的问题与带来的问题谁更多,显然是需要仔细思量的。

在一次讨论会上,有学者认为三农问题很好解决,只要粮价涨100倍,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先不说在目前WTO的框架下,中国能否让粮价涨100倍,就是可以涨,其后果是什么?是城市人不再消费得起粮食,是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是农业照样无效率,是国家的主要资源都用于生产粮食而无法发展城市,是“中国制造”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彻底丧失,中国的外贸极大幅度下降。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经济陷入混乱。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式小农经济模式。显然,中国的小农经济是相当独特的,可以称为中国式小农经济,其核心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消农业税前,由于国家向农民收取大量税费,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紧张,“双层经营”中经常出现村社集体侵犯农民利益的问题。取消农业税之后,国家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而是通过制度安排来避免村社集体对农民利益的侵犯。

这个时候,仍然是小农经济,但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国家下拨财政支农资金来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公共品,另一方面通过为农民提供相对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乡村两级的农技、水利、畜牧和农机服务,中国的小农经济就可能通过农户家庭内的代际分工,通过兼业,及通过农业生产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的生命意义的生产(劳动价值论),来获得旺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