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各个高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及学生英语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为了切实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以中文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英文思维角度掌握同样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从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从质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鉴于此,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改革,将ICBE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该模式如何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构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
1.ICBE教学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做中学“,并通过学生在相关技能或活动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依据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以及当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创新相融合,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ICBE(Innov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将ICBE教学模式贯穿教学整个环节,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2.厘清“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风能(兼顾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管理、保护与监测修复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物理海洋学、工程学、数学及环境学、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环境科学导论”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两种语言角度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达到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学模式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3.1“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材改革
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校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广泛调查,结果表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志愿考进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他们的第一志愿专业。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在第二学年四级通过率平均达到90%。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四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能胜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中文教材授课发现,第二语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度不够,学生在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口语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课时,选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该教材是国际上比较经典的环境科学导论英文书籍,书中各个章节语法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还有小结,容易掌握每章重点。
3.2“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32学时),不可能讲授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开发技术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重要教学知识点的专题讲授,突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的讲授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侧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海岸带人口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海洋在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废物倾倒、濒临物种、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原有教学内容章节中列举的案例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案例及最新发展趋势均需要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微信等方式,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案例、新的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搬到课堂,从而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认识度,增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表1 “环境科学导论”所授内容一览表
3.3“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跟踪检测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自开课以来,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来评定,且平时作业一般都来自于教材,并无任何难度。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教学考核问题,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阶段性测验的手段跟踪检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一学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好地掌握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常用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3.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侧重了解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蓝色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动力,培养出全面、创新、有责任感的新型海洋环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比例
当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很多老师已经彻底遗忘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板书”练习,黑板字不堪入眼。绝对的多媒体和绝对的“板书”教学都让学生生厌,如何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之间的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介绍一些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表述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演示理论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形象又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环境科学词汇选择“板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和拼写。
3.4.2互动式教学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最新研究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制作PPT,并在讨论课上由每个小组讲解,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无缝沟通的学习氛围。讨论课上,每个小组上台双语演讲,其他同学双语提问,教师适当点评,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点赞,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3.4.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对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教学还引入一些野外参与和环境行动、环境竞赛参与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展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课期间,我带学生参观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资源环境保护处,了解这两单位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在研项目和日常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课堂之外,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海资121学生组织的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蓝色海洋,保护环境”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活动。海资131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环境保护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一些学生在参与这些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存在性、实际解决途径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深刻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今后学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受课题经费的限制,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QQ群构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在该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基本材料如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及考核说明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授课材料如教学PPT(以PDF格式上传)、全英文教材的扫描电子版、课外阅读材料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材料如分组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或国内外网站、制作PPT技巧、国内外环境科学导论相关开放或精品课程视频等材料。学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随时与我沟通、交流,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基于QQ群构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为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种网络平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以上提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学大纲开始修订之日起实施,将全英文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完全体现;此外,考核方式还体现了教学过程检测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阶段性测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竞赛等活动)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期末总评统计结果表明:本班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针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让每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班级有71.4%的学生已过英语四级,35.7%的学生已过英语六级,89.3%的学生都认为“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有必要开设双语课;82.14%的学生认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选用的教材合适,71.43%的学生同意“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设置阶段性测验,71.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64.3%的学生喜欢教师设计的学生分组、查阅文献、PPT制作、双语演讲等教学改革环节;100%的学生都喜欢教师为这门课设置的参观实习;82.14%的学生很满意教师对该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学生参加过环境类的社会实践或竞赛。以上数据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分析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建议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资英语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增加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全英文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问题。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需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担任“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为32,一般8周就结课;学生在短短8周时间里需要掌握课内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的环境专业词汇量,课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
结语
“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是唯一的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一切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还有待更多的教育者进行实践和探讨。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淮海工学院这样一个普通高校实施《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通过更多教育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一套规范的双语教学模式,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考核方式的认定。
【关键词】海洋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且已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中。它强调的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海洋环境的友好不污染,海洋资源的节约不浪费。其理念是强调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以及不会对后人的生存发展环境造成危害。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如下:
1.1海洋经济与环境保护统筹发展。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粗放式超高速发展,会造成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海洋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污染会阻碍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环境没有污染之前,就要做好海洋经济和环境保护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同的是,只有在环境和资源做到了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而严重依赖于海洋资源的高消耗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且污染环境,已经不符合时展的绿色要求。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一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来优化生产作业,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只有做到低消耗高产出才能够减轻环境与海洋资源的负担。
2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节约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要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能够持续进行为前提,不能因为一味的强调海洋环境保护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要以环境所能承受的净化范围之内为原则,最大化的减少环境污染。做到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统一而不是对立。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同样,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又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好短期和长期的利益,才能解决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国成为海洋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大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海洋食品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海洋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恶化,海洋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参照《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我国2005年的海水未达标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区域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以及锦州湾等,其中部分靠近大中小城市的水域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环境污染不仅导致了海产品数量减少而且深受污染。这种受污染的海产品又被运到厨房上了餐桌,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污染水域的海滩遭到废弃,相应的旅游业发展也受到了阻碍。面对日益污染的海洋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传统的靠牺牲环境还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现实,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因此,实施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各国迫在眉睫的任务。
4 行政干预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好处
4.1 消除企业在海洋贸易中的壁垒。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各个国家敏感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各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也从以往的内部管理向外部管理发展。很多国家为了控制海洋环境的污染,制定了相关限制进口的措施。因此,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从过去的非关税壁垒发展为绿色壁垒。因此,只有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才可以让企业在海洋经济贸易中争夺话语权,消除相应的绿色壁垒。
4.2 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通过行政干预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末端治理污染模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清洁生产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的解决涉海工程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4.3 促进涉海工程企业治理环境污染水平的提高。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涉海工程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在环境管理时,要自觉的通过方案设计、工艺流程检查以及评审等管理手段将海洋环境保护当作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目标。企业应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自我约束,通过管理评审等企业内部管理办法来提高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
5运用法律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 优化对海洋资源和环境功能的划分。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并协调好各个方面的主导功能,从功能上对海洋区域进行划分。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综合考虑勘探海洋资源的分布量以及海洋当前的环境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区域进行功能上的划分,有效并恰当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5.2 减少企业排污量,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相关的行政管理单位要对污染源直接排入海洋中的企业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研究控制近海区域的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在海洋环境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坚决抵制“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做到排污负责制,谁污染谁就要负责治理等。督促企业研发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海上作业,引进一流技术专家及知名管理人才对生产线进行优化,做到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化的减少的污染物的排放,对那些偷偷排放污染物或污染物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坚决查封,做到一旦触碰底线和违反规定的要零容忍,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实现海洋环境的保护。
5.3 全方位检测海洋环境,建立相应的海洋自净区。我国海洋面积大,孕育着大量的生命,其在自然变化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对海洋中的废弃物可以进行稀释、氧化还原以及降解等自净活动,这是海洋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建立相应的海洋自净区域用于控制污染物的乱排放和总排放量,实现定点监测。此外,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对污染区域要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做到在海洋自净能力范围内,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4 倡导科学海上作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利用,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海洋资源被浪费从而污染了海洋环境。另一方面导致了海洋资源的过渡消耗从而出现资源枯竭活减少不能支撑海洋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积极倡导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化的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5.5 建立健全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细化各个现有法律中的执法内容。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让行政执法部门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做到有法可依以及执法必严等。只有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细化,才可以有效的进一步规范涉海企业作业管理,减轻海洋生态负担,确保海洋的生态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6 结论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同样,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污染为前提。要统筹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从整体规划海洋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协调规划好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统一发展。让海洋环境在得到保护和有效的改善后,能够有力的支撑起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从传统的对立状态转变为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局面,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成为海洋大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纪明,程娜.可持续发展技术观下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
护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3,3:110-114.
[2]陈祖军,谭显英,韦鹤平.论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J].水资源保护,2001,1:7-10
关键词:科技发展;海洋开发技术;海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2—01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一)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海水盐度差等所蕴藏的能量,人类的发展必须照顾到环境的制约,海洋能源以其清洁能源的优势也成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海洋资源以其污染少、能量高、蕴含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著称,一度被称为清洁能源。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海洋中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而现阶段人们常说的海洋能开发利用是指把海洋能转化成电能的转化利用[3]。其中潮汐能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中技术与成效均相对成熟的能源。应用已经建成的潮汐能水电站已投入使用,并获得电力。
(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从可食用角度出发。海洋中鱼类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海藻等其他海洋动植物也可成为人类的粮食来源,逐步成为海洋生物开发热点之一。除此之外,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在逐步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所特有的一类化合物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海洋生物药的研发得以重视并发展[4]。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海洋是构成我们生存的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可能,并在逐步的实现中,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成为各国的科技发展重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待自然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才是一条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利于人类后世的理念,亦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路。在开发利用海洋时也应时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海洋开发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使之持久的为人类服务,进一步真正的实现海洋开发持久化。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经济;海洋强国
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广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并不十分充分,海洋经济发展依旧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十报告着重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这不但表明了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表明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因此,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尚不统一。其中,基于对其价值导向的考量,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以人海和谐相处为主题,以科学开发为重点,以增强海洋意识为导向,以保护海洋环境为支撑,以科技和管理创新为驱动,全面改善人类海洋开发利用观念、方式的一种文明形态。基于对其内容体系的思考,有学者认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实现人、海和谐共生,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并认为其主要包括意识、行为、道德、制度、产业五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自然观的研究视角,也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来维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自然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所建立的一种保障人、海关系健康发展的文明形态。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涵盖了一套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它既非一味地强调海洋开发,也非单纯地强调海洋保护,它最终寻求的是一种“人与海”协同发展,“经济与环境”双重并重的最佳平衡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它既有利于人类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无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长久稳定,并能使二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在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状态下,对其资源、空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从而推动海洋经济的循环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形态,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则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意识、环境、产业和管理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1、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落后
我国早在古代就已提出“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但在传统生态意识中却极少强调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虽然,近年来“维护海洋生态稳定”的呼声开始在国内有所增强,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落后的现状。首先,传统海洋意识中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落后观念仍根深蒂固,以“利本位”为主导的对海洋资源的疯狂开发和捕捞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次,海洋环境保护的群体意识并未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上升到应有的水平,“置身事外”的心理依旧使内陆居民对于内陆污染源通过河流污染海洋的现象熟视无睹。最后,公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长久以来对于海洋生态的漠视和无知,使得大多数公民既缺乏与海洋生态破坏者作斗争的勇气,又缺乏参与建设的热情。
2、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尤其是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据《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我国,不仅海水富营养化,海洋生物物种锐减,海洋生态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部分近岸海岛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纵观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史,发展初期也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而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的主导下,这一现象则显得更为严重。对其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内陆地区产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临港工业、海滨旅游业等沿海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水、废物,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化工物品运输所造成的泄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海洋污染的三大主要源头。
3、海洋资源开发不合理
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然而,随着对各项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严重,在我国长达1.84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当中,已有超过一半的海岸线已成为人工岸,已严重威胁到了海岸生态链的稳定,同时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同样致使海洋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填海造陆等海上工程来扩展海洋发展空间的做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特定海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往往造成生态的恶性循环发展。此外,海洋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均衡,也造成特色海域的优势难以发挥,致使海洋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4、海洋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海洋事业起步较晚,管理制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尽管我国部分海洋法律已经对海洋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由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往往致使我国的海洋法令难以维持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管理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由于权责不清,不但降低了部门联合执法的行政效率,同时也使得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次,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惯性思维下的海洋管理,往往更习惯于对传统海洋事务的处理,而一旦发生诸如海上漏油等突发事件时,则往往表现乏力。最后,尚未形成有效的追责机制。由于相关处罚规定并不明确,管理部门在对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进行界定和处理时,往往缺少相应的追责机制作为保障。
三、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不但是自然生态观的现实实践,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属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范畴[8]。因此,在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探究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全面提升生态意识水平
充分发挥“意识先行”的积极作用,面向全社会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宣传力度,争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民海洋生态意识落后的现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积极宣传“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中心思想,使公民从心理上充分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开竞标、广告招商等方式将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外包”给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打破传统地域限制造成的公民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置身事外”的消极局面,使得内陆地区的居民能够在积极参与建设的同时共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2、引入科学有序的环保机制,综合治理海洋环境污染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中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的惯性思维,不断强化海洋生态污染治理。建立河海污染防治一体化机制,在内陆重点流域加强环境监控,严格控制化工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对于不符标准的排污企业应及时予以警告。改变传统“重陆轻海”的思维定式,对陆地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处理,避免陆地污染源对海洋环境造成间接破坏。建设海上生态保护示范区,及时处理海洋突发性污染事件,对特定海域生态环境进行重点保护。始终坚持走“科技兴海”之路,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新式防污治污设备,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
3、增强科学开发能力,统筹规划空间产业布局
改变传统海洋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依据“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对海洋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不断提升综合开发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淘汰原有的污染重,产业效益不高的海洋产业,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矿产开发、绿色能源利用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合理规划沿海地区发展,避免开发项目对同一地区过度与重复的开发,充分利用我国海岸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效能海洋经济产业链条。科学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针对不同海域的资源状况,采取集中与适度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科学开发海岸线资源、海岛旅游资源以及海洋渔业资源,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开发。
4、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创新海洋管理机制
树立“依法治海”的法治意识,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划分部门权限,积极加强海洋管理创新。明确立法主体,加强立法交流,从多个层面入手制定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法律,确保其系统性和连贯性。创新部门管理机制,明确部门权限,加强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多部门、跨区域的海上联合执法。健全海上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工作人员专业训练,完善环境监管配套设施,提升对突发性海洋事件的处理能力。明确海洋生态破坏的追责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恶性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曹英志: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16(1).
[2]杜强:推进福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3]俞树彪:舟山群岛新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2(1).
[4]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4).
[5]马彩华、赵志远、游奎:略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
[6]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
[7]罗新颖: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5(4).
关键词:蓝色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点;切入点;对策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等。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总量持续上升。但总的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呈粗放型发展,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山东和上海,2008年三地区总计占到全国海洋产值的53%以上。其次,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最后,不同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区域海洋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
二、加速发展蓝色经济的必要性
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海洋是维护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上升到国家层面,是一个国家海洋发展的“蓝色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一,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6%(按可比价计算),200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广东、山东等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均超过3000亿元,天津、海南等沿海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3。海洋经济已跃升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在海洋经济总量取得飞跃的同时,海洋经济的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据国家海洋局2008年2月15日的《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介绍,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1%,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11%。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151万人,比上年新增加就业岗位191万个。2月22日,国务院批准并印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将目光转向海洋经济,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把海洋作为陆地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产业,几乎都与海洋产业相关。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都是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海洋产业的每一次发展总是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创新。当前,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带领下,船舶科技发展不断取得突破。通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部分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海洋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业、海盐精细加工业等。
第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改善民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有利于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速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岛、海洋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第一,以更宽的视野调整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们深刻领悟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长三角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放眼长三角、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以“更宽的视野”审视各地海洋。坚持“跳出海洋看海洋,立足海洋求发展”,借鉴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辩证分析各地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和现实劣势,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在经历渔业经济为主、旅游经济为特色、工业化起步等发展阶段以后,逐步把工作重点从“渔、港、景”调整为“港、景、渔”。
第二,明确产业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我国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根据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优势、现实开发能力,可以将海洋产业划分为先行性产业、主导性产业、骨干性产业、发展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依据各地区海洋的实际情况,突出各个时期的海洋产业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洋主导性产业。我国各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可以发展成为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市场前景看好的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能够带动配套项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发和国内外联合开发,做大做强油气综合开发业,这是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发展先行性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大力推动骨干产业――滨海砂矿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发展。
要创立我国海洋产业的品牌,打造我国海洋产业的“航空母舰”,将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综合开发的系列产品很多,应重点突破创精品。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和环境独具特色,要建立有品位的综合性强的能吸引大量国内外客源的旅游项目。各地海洋渔业要重点规划、重点建设暖水性水产苗种产业带和对虾、罗非鱼、鲍鱼、石斑鱼、珍珠等五大精品水产品生产基地,着重在质量安全和环境监控整治、金融信贷业、信息网络业、科技教育业和经营管理业等产业环节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创新特色鲜明的名牌水产品,以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
第三,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化进程,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区域率先发展,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经过不断调整完善,提出了“二、三、一”产业发展思路。在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上,要坚持“转型、发展、培育”,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现代渔业等产业,加快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第二产业方面应重点培育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临港工业快速扩张提升,促进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大力提高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方面应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探索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第一产业方面应努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做精做优传统特色渔农业,积极发展休闲渔农业。
从我国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分析,我国各地海洋可以建设四大海洋开发基地,即渔业开发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油气综合开发基地、材料和医药等海洋综合开发基地。建立综合性的开发基地,就是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走产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培植一批市场优势明显、品质特征突出的产品,狠抓产品的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市场开拓,从市场、流通、原料、加工、包装、运销、信息、金融、服务等全过程实行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加快产业化进程,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并通过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分散的个体生产活动拉入产业化的产业链之内,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群,不断拓宽国际国内市场,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
第四,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海水养殖业和增殖业时,首先应根据环境容量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养殖污染。通过渔业资源增殖保护、以热带水产品及环境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核心形成监测网络的渔业环境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三大体系的建设,促进渔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油气综合开发业、海洋旅游业、滨海砂矿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洋药物加工业等海洋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都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测、严格管理、以法治海等措施,求得海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加大监视监测力度,有效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状况。同时,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进入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对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的整治力度。
第六,加强领导,建立省海洋经济发展协调组织。做大做强海洋优势产业,构建海洋产业化体系,创立海洋产业的品牌,实现海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海洋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组织协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涉及到全省国土环境资源、建设、交通、科技、旅游、工业经济信息、地质矿产、食品医药、能源、水务、气象、安全生产等多个相关部门。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速海洋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应成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协调组织。
第七,深化海洋体制改革,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机制。从我国情况看,目前我国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编制机构、职能设置等多个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求,因此应当着手研究海洋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使我国海洋经济和综合管理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第八,进一步关注渔区民生诉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海洋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考虑到多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和谐渔区建设。要认真解决涉及渔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推进征用海域滩涂补偿和困难渔民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养殖污染损失补偿机制,明确事故认定、损失核定等责任及有关补偿标准与办法,使渔民损失得到合理的补偿。参照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安置政策,将被征用、占用水域的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DB/OL].news.省略,2011-04-01.
2.晏维龙.启动蓝色经济引擎[N].人民日报,2011-01-10.
3.张传胜.立足打造亿吨大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N].南方日报,2011-07-31.
1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认知
随着人类用海活动的增多,对海洋空间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时间”和“空间”因素在海洋管理中的重要性[1],尤其是在用海程度较高的欧洲,逐渐建立并开始运用了海洋空间规划[2]。1.1海洋空间规划。从科学术语定义看,海洋空间规划是以动态演化着的海洋空间为基础,以探讨海域的特征和规律为依托,协调人与海洋空间之间的关系,对海洋空间的演化提出各种层次的策略,并付诸实施和进行管理的过程性活动[3]。该定义强调策略性,即要达到的目标和愿景;强调过程性,即通过规划手段变成空间现实;强调尺度性,即从大尺度海洋空间到小尺度微观海域空间,本质上都是一体的,均属于人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不同尺度部分。从规划管理定义看,借鉴欧洲区域/空间规划、欧洲空间规划制度概要、欧洲区域间计划对“空间规划”界定[4],可认为:海洋空间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平衡海洋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空间保护和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和合理布局的管理决策,是海洋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政策的地理表达;寻求从海洋空间上合理组织人类用海活动,寻求可持续发展下平衡的区域发展和健康的海洋环境。海洋空间规划应强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用长远和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海洋空间的开发和保护;强调海洋综合管理的观念,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强调海域或区域海洋的观念,承认海域差别和区域海洋发展的不平衡,采用相应的措施、政策共同发展,[5]。海洋空间规划的实质是对海洋空间利用、行业政策协调和政府海洋管制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6]。1.2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现代汉语词典》中“体系”的释义,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作为科学术语来讲,“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共同引导、预判、协调并完成人海关系相互作用及海域演化过程,具有逻辑一体性和秩序性的综合公共管理体系[7],是立足于海洋空间,探索人海关系作用模式,在其基础上对海洋空间的演化提出策略并付诸过程,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策略和调控体系。海洋空间规划体系不是各海洋空间规划的简单加和,而是按照某种结构相互组织、整合,形成层次关系并呈现出特定的秩序,是一系列对海洋空间的作用关系总和。这种内在结构化作用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是横向的衔接关系,有的则是纵向的对接关系。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内部各要素、各层次、各分系统之间协同配合,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秩序性和持续性等特点[8]。从制度角度看,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的,具有一定逻辑组织关系的管理制度集合,是海洋空间发展与资源环境管制的基础性机制集合,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制度[3]。
2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一种规划体系的框架模式可能是历史总结和归纳的文明产物,也存在对未来发展状态和时空发展要求的理性假设。构建海洋空间规划体系,需要认知和探索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时展要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2.1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空间规划体系是我国8大生态文明制度之一,是我国规划改革的主要任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首要任务是“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作用,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和推进“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要求和实施载体,统筹各类海洋空间性规划,全方位、全海域、全过程协调海陆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深化海洋资源科学配置与管理、严格海洋环境监管与污染防治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2实现海洋空间科学开发保护的基础。海洋空间规划是各类用海活动审批与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工具。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以海洋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导向,实施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理顺我国现有多类海洋空间规划及同一类海洋空间规划的多级规划,避免规划内容冲突,分级落实各级规划在海洋空间开发与保护中的内容要求,发挥海洋空间规划对海洋科学开发与保护的基础性作用,纠正现有海洋规划侧重围填海盲目扩张和海洋经济增长的不合理需求,约束和引导海洋空间及海洋资源开发向科学适度有序利用目标发展,保障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2.3推动海洋空间利用协调发展的举措。海洋空间规划承认海域差别或区域海洋的不平衡,是国家海洋空间发展的基本指南和全域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集聚开发、空间均衡”的发展理念,通过大尺度海洋空间到小尺度微观海域空间的层层海洋空间规划协调引导和约束,纠正过去和当前忽视海洋资源环境影响的做法,将海洋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决策的依据和规划编制的前提条件,以不同海域或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作为海洋空间发展的“指挥棒”,用长远和广阔的视野来诱导和倒逼各地海洋经济发展优化和转型,实现人海和谐,促进形成全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安全新格局。2.4提升海洋空间治理能力的途径。海洋空间规划是海洋空间治理与决策的重要手段。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简政增效”的执政理念,实施海洋空间规划事权的边界划分与再分配,构建明确的海洋空间规划逻辑体系,包括各海洋空间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避免规划内容重叠、缺位、“碎片化”及“朝令夕改”,明确各级海洋空间管理事权,理顺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管体制,实行海洋空间规划“一张图”审批、统一审批依据,简化行政审批、完善工作程序和方法,从而提升国家海洋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
3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长期或中期的海洋空间战略、不同空间尺度下整合各行业政策的协调方法、处理海洋空间利用问题的海洋治理过程。其构建应满足海洋空间治理的需求导向,体现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意志和国家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3.1体现海洋生态文明意志。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总体上要对国家海洋总体格局、重要的海洋资源及空间发展问题进行调控。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的要求,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应体现“海洋资源节约利用、海洋水产品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导向,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突出强调“海洋空间用途管制”和“海洋生态红线管控”的治理手段,推进实施围填海总量和自然岸线保有率的用海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定性(性质)、定用(用途)、定量(规模)、定位(位置)、定序(时序)的“五定方案”治理措施,遵循海洋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海洋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海洋社会制度的可容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海洋空间布局合理性的5重约束条件的目标效益最大化[9]和“慎填海、不污海、少占海”的保护意识,合理安排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明确海洋开发和保护“两个边界”,实施海洋空间规划全覆盖,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3.2体现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包括海洋空间治理组织系统的现代化和海洋空间治理方法方式的现代化,是法治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成应与海洋空间治理组织系统形成对应关系,依据现有海洋治理层级和国家空间规划层级要求,实行三级行使权责的体制,体现“于事简便、于法周延”的原则,打破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形成海洋空间规划控制序列。国家以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制定重大发展战略和空间约束指标,以战略决策为主;省级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主,较为明确、细致地分配和设定管辖范围内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以及海洋开发和保护边界,上落实国家战略约束指标,下安排市县微观管控需求,承担承上启下和省级宏观管理需求;市县为执行落实者,突出“多规合一”,以“细致化”和“可操作”为原则编制综合海洋空间规划,强调规划的综合性和实施性,注重海洋公共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保障上级规划目标的落实,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规划,国家、省二级监督,市县一级执行”的框架组织。海洋空间治理方法方式实行“层层监管、重心下沉、有据可依、各司其职、权责清晰”的现代化行政管理机制。
4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福利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要对生物多样性、当地社区利益、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某种贡献,并且具有教育和认知的功能。海洋生态旅游既是感受、体验、欣赏和研究海洋生态景物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主题贯穿于始终。
(一)丰富而独特的海洋资源环境是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海洋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海陆交界和大陆近海海域、海岛所形成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特,区域特色明显。海洋生态旅游就是利用海岸、水体、岛屿、冰川、入海口等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具体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休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海滨(岛)旅游区游憩、休闲与度假,巳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时尚。从经营上讲,海洋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对海洋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直接消费。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素质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以海洋生态环境消费为主要目的的海洋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热点。中国海域辽阔,区域海洋特色明显,从南到北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提高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海滨(岛)所具有的天然、优美、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是海洋生态旅游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海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兼具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生态旅游的内涵来看,它更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是一种健康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活动。正是由于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保护性”和“持续性”,所以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只有生态旅游活动才能把旅游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巳,同时这种影响又伴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呈倍数的增加。在海洋生态旅游中,无论是近海度假、观光、游览,还是海岛观赏、研究、教育等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由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在表象上、在短期内不明显,因此这种干扰和破坏也极易被忽略和被掩盖。特别是一些海洋自然旅游保护区,由于地处远海荒岛,生态系统单一脆弱,环境承载力极其有限,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给当地环境带来很大扰动,甚至导致一些自然景观的丧失,如鸟岛不再是鸟的乐园,海滨彩石被游人“洗劫”一空。
二、正确处理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
海洋生态旅游与其他生态旅游活动一样,在发展之初都曾经被称为“无烟工业”但是,随着海洋生态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旅游活动,游客人数激增,纷至沓来的游客远远超出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加之旅游规模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也超出了海洋环境的自我平衡与净化能九给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许多从事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环境一旦被开发出来就可以永续利用下去。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害的,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持不作为态度,只会误导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甚至进一步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才能最终实现动态平衡。那种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考虑的“经济中心论”和主张对环境实行绝对保护的“生态中心论”,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都是不可取的,实践中也不可能存在“零破坏”和“零污染”的纯粹保护性旅游。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要禁绝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条件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洋所蕴含的独特的、原生态的环境条件,是海洋生态旅游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旅游价值所在。因此说,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过程中,包括在生态旅游具体项目和具体线路的设计与选择中,对环境的原生态应当充分地加以保护,做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事实上,旅游业本身就是依附自然禀赋和人文脉络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特别是海洋生态旅游,其与环境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来支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只会造成海洋生态旅游的难以为继,进而丧失海洋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并最终导致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的衰落。因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实现海洋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目前海洋旅游开发经济利益大于环境利益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以保护为前提,以适度发展为原则,在保护中科学发展。
第一,以保护为前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永续发展。保护海洋旅游环境的目的,在于促使海洋区域生态系统保持或转化为良性循环状态,为海洋生态旅游,以及海洋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必要的保障。在保护的前提下,要防治结合,树立“防重于治”和“源头治理”的环境管理理念,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加强海洋旅游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海洋环境管理能九约束各种不当开发行为和旅游消费行为,防止旅游景区出现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二,以适度发展为原则。要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发展有序”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统筹考虑旅游景区及周边区域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当地居民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科学、严谨地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设计。特别要尊重海洋生态系统规律,对生态脆弱、环境敏感区和珍贵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应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分析相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生态旅游产品,限制游客规模和流量,严格控制旅游活动,杜绝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经营行为的发生。
第三,在保护中合理发展。在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有效监督,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者、游客和旅游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中来。同时,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确保旅游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保证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地实施行政、经济、技术与教育等手段,实现海洋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运用行政手段,落实海洋环境管理
第一,从实施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入手,采取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对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旅游规划的编制阶段,主要是对旅游开发、经营和消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价,从而落实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管理,为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保护性开发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并为实施环境管理提出标准和具体要求。对与海洋生态旅游相关的一些项目,如设立旅游观光区、开发相关旅游资源、划分自然保护区域、防治污染和生态建设方案等,都必须建立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二,在对海洋旅游资源环境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实际调查和评估海域、海滨和海岛的环境容量,从而明确旅游开发区和旅游项目的环境目标要求,选择确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保证海洋生态旅游中环境质量的高品位和原生态特点。第三,制定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的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法规和政策,加强环境行政管理,健全海洋环境管理体系。明确环境目标与责任,监督检查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率,坚决制止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严格控制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
(二)强化技术管理手段,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首先,海洋生态旅游战略管理的科学决策,离不开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如利用遥感技术服务于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以对大面积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对海洋环境状况进行周期性监测等,以便及时了解海洋资源环境的退化、污染和被破坏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止和保护措施。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存储、查询、显示各种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信息,并能为海洋生态旅游管理、决策、规划等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其次,在海域、海滨、海岛的生态化管理中,一些环保技术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利用生态技术治理生态旅游造成的某些污染问题。采用污水处理技米在景区隐蔽处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对固体废弃物则采用回收利用技术,根据废弃物种类不同分别采用一级资源化技术和二级资源化技术;采用新型生态环保材料进行景区景点和基本设施建设;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充分开发利用旅游区的太阳能和潮汐能资源,等等。再次,海洋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现代高新技术在海洋生态旅游及其环境管理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科技投入仍然很少,高新技术介入程度不高。同时,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要加大海洋生态旅游科技投入,对景区景点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能源节约技术、信息化灾害防治、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等技米要加大攻关和推广力度依靠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旅游景区环境保护
经济手段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管理手段。第一,变革海洋生态旅游经营机制,充分调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主体的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划定专门海区(岛)生态旅游区控制游客人数,并采取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价格”策略调整景区景点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海洋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得以落实。第二,按照政府及有关区域海洋规划,应尽快将海洋生态旅游规划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地方财政在年度计划中相应地增加海洋生态旅游环保投资安排。同时,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各级税务部门将征收的相关旅游经营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职能管理部门,专项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合理收取环境保证金和自然环境恢复保护费,坚持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谁保护”的管理原则,依法实施、合理使用。第三,要加快变革与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投资机制确保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中环境保护资金的落实和投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应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加入,引进利用各种资金,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对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资助,形成众多投资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保证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四)重视海洋生态环境教育手段
[关键词] 海洋强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经济 广东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089-05
[基金项目]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强国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编号:201405029);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基金(1609)。
[作者简介] 杨黎静(1985 ― ),女,福建莆田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经济与管理;钱宏林(1957 ― ),广东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管理;李宁(1980 ― ),河南郑州人,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室,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经济。
一、 广东建设海洋强省的优势
广东毗邻港澳,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桥梁,地缘优势突出。“湾区”特征明显,具有“六湾区一半岛”①,是多元文化融合与合作的平台。随着CEPA 等深入实施,跨行政区域、跨界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进一步加深。加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自贸新区的助力,未来广东将以湾区为核心,扩大区域共同利益,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
广东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3倍,岸线长度占全国的1/5,居全国之首,港口岸线资源丰富,适宜建港的海湾200多个。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港为枢纽港的港口运输体系,全省生产泊位码头数、万吨级以上泊位数均居于全国沿海省市首位。截至2014年底,全省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二,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广东港口群在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此外,广东海洋生物、旅游、矿产等资源相当丰富,沿岸海洋能开发潜力巨大,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排序中居首位,海洋资源存量指数也远高于其它沿海省市。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体制发育良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及其配套体制,为海洋经济的市场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者,广东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工作,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战略,并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率先在全国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二、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现状
海洋政策不断完善。广东先后签订、出台了《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以及相关配套实施方案,带来了大规模海洋建设项目的规划以及海洋经济建设的全面启动;又率先在全国编制《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广东省财政厅和海洋与渔业局还联合的《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相应的财政政策保障。此外,广东沿海9地市纷纷制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意见或实施方案,旨在助推海洋强省建设。
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广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796亿元,连续20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3%。同时广东海洋经济在地方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近三年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5.7%,高于同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目前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为首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如图1),五大支柱产业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海洋产业结构已呈较为合理的“三二一”模式,进一步拉大了与其它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
海洋科技能力不断增强。广东的海洋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果转化初见成效。2014年广州南沙成为全国第六个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此外广州、湛江还被确定为国家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全省海洋科研机构(含中央驻穗机构)数量约占全国的1/7,居沿海各省前列,其中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多家海洋科研机构。此外还有中山大学等部分院系参与海洋科研和教育工作,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和强大的海洋科研力量,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部分高校还设立海洋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在粤涉海科研机构成立海洋高新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启动建立国内首个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公共服务平台。近两年共争取国家支持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专项扶持资金5.58亿元,引导社会投资超过20亿元,重点开展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装备等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海洋生态文明不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基本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宜林海岸线绿化率达94.6%。开展重点湾区海岸整治修复,陆源入海污染防控力度加大,启动美丽海湾建设,初步实现还海于景。截至2015年全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总数达10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4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涵盖河口、海岛、珊瑚礁和海草场等生态系统。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数量也居全国沿海之首,珠海横琴、汕头南澳、湛江徐闻更是纳入了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此外,广东还将与海丝沿线国家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合作,在国外建设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站9个,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污染物监测与控制等联合研究。
海洋公共管理及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东在海洋管理方面建立相关的组织领导机构,确立了联席会议等统筹协调机制,有序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建设,先行探索海砂开采海域使用市场化配置、区域性集中集约围填海开发管理模式,推进“海域使用直通车”试点。海洋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组织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海洋灾害影响评估和警戒潮位核定,启动建设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及部分海洋气象浮标站,部分沿海地市建成三维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应用、海域使用移动监视监测和三维海底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三、广东建设海洋强省面临的挑战
海洋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双重压力。目前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海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各种累积性环境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滨海湿地减少、海洋生物群落退化等,环境调控和修复的速度滞后,近岸海洋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此外海域、岸线等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也不高,自然岸线被截弯取直,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污染物加速在海底积聚,海岸生态、景观价值严重损耗,也减弱了抵御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和有效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严重制约着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差距明显,许多成果距离产业化目标尚远,缺乏海洋高新技术创新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对海洋产业的贡献明显不足,缺乏大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制约海洋强省的建设。
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高。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统筹协调,沿海产业结构雷同,出现部分低水平重复建设及无序用海争夺,无法发挥区域竞争的正面效应。与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产业结构还存在有较大差距,急需深度调整,其中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海洋主导产业没有形成优势突出、相互关联的格局,产业集聚度不高,尚未形成整体规模优势。珠三角与粤东、粤西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资源过度开发与闲置并存。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不足,粤闽台、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实质内容不多,不利于海洋强省的建设。
参与次区域合作圈力度不够。广东政府在区域发展策略上对东、西两翼的重视不够,导致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不足,不仅使粤西地区错失发展良机,也给参与东盟次区域合作形成一道无形壁垒,阻碍了对相关次区域合作的深度参与。对东盟的研究较缺乏,尤其体现在参与相关次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在政府层面对东盟区域合作热情不足,力度及层次也不够,相关针对性政策比较缺乏,这与广东―东盟彼此的经贸份额、地位较不相称。
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广东尚缺乏具有高度权威的综合管理机构对海洋事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监督及服务,相关涉海部门职能交叉,用海项目仍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效率。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已严重滞后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海洋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理有待提升,海洋资源市场化管理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岸线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海洋事业综合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水平不高等。由于目前缺乏开展海洋综合管理的配套管理办法及相关经费支持,也尚无海洋综合管理专项资金,未能通过强有力的海洋宏观调控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战略构想
根据《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中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定位并立足于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优劣势,未来广东省海洋强省的建设目标应该是:2015~2020年广东省真正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跨越,至2020年全面实现海洋强省建设;至2025年,全面完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自贸区建设等历史重任。
海洋强省的具体目标应包括:
――海洋基础设施和基础领域加快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实现“五通”①要求,达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标准;
――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3%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海洋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区域海洋发展协调度明显增强;
――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陆源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能耗达到0.4以下,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二类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
――海洋科技贡献率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科技投入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
――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环境监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理等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海洋文化发展迅速,文化考古、遗址修复、海洋展览、海洋影视等各类海洋文化业态得到充分发展,全社会对海洋的认知度得到明显提高。
五、广东建设海洋强省路径
(一)运用政策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稳增长
首先,在当前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广东自贸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利用金融创新引导海洋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机制。其次,应该大力发挥政策优势,强化海洋生态资源和海洋灾害治理,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广东建设海洋强省获得国家前所未有的支持,大规模海洋建设项目的规划以及海洋经济建设的全面启动,都有利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
(二)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
通过不断地提高海洋高新技术在海洋科技中的比重,加强海洋科技的人才投入、集中力量进行知识、技术、集成创新,不断完善科技转化与服务平台,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才有助于海洋经济的升级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进程。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涉海科技基础,推进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海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如2015年广东成立的首个海上丝路协同创新中心,充分整合了全省科技创新力量,不仅在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学术研究上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而且积极拓展多边海洋合作,提供社会服务,为海洋强省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统筹产业竞争与次区域合作圈发展
注意突出特色,集中重点,发挥地区优势,建立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特色鲜明、错位竞争、合作双赢的现代蓝色产业发展体系。首先,需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强各产业在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及合理配置,通过提升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带动粤东、粤西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其次,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发挥临海区位和资源优势,带动腹地对外开放,发展地方特色海洋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并努力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资源依赖型产业的比重。再次,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积极推动构建粤港澳、粤桂琼、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统筹次区域经济圈之间的产业发展关系,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共拓,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主力省,争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
(四)坚持海陆联动实现共赢发展
以优势海洋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也要进行海陆统筹,改善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条件,发挥港口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全面的开放格局,以点线带面,利用湾区推动城镇化建设,统筹海陆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城市群,带动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共赢发展。
(五)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人海和谐
首先,应构建海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推进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逐步实施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修复示范工程,积极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在海草、珊瑚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合作,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其次,要打造高质量的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各地开展港湾整治和生态修复,开展海岛陆域生态修复、生态廊道修复,建设亲水平台和海洋观光体验园、红树林公园,并在美丽港湾内推动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自然岸线和生态敏感海域的保护,制定港湾生态容量。再次,结合城镇化建设,优化国家级渔港、美丽港湾和幸福渔村建设,打造海洋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滨海城镇,打造一批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海岸景观带。最后,树立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海洋”、“美丽广东”,实现广东海洋强省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文刚、黄小珍、刘沛.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J].2014(2).
[2]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J]蓝海经济,2015(1).
[3]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2015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R].2016年.
[4] 杨黎静.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财政思路与对策――以广东为例[J].地方财政研,2013(11).
[5] 张莉.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9(8).
[6] 杨黎静,谢素美,王平.广东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现状与使用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5(9).
一、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原则
为了避免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四大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当前我国各旅游景区(点)或相关单位在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过程中需要首先以市场需求为杠杆,只有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品价值。
(二)个性化原则
旅游景观能够吸引旅游的关键点就是要有鲜明的个性,这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灵魂。然而,现如今,我国依然有许多景区存在着旅游项目开发雷同、旅游产品开发单一、旅游方式单调等问题,现已成为各地区旅游开发工作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想要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就必须要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尽量突出地域性、文化性等差异。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要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上,正确衡量开发区生态资源的重要性,确定合理旅游环境容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综合性原则
主要包括开发内容、开发形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以实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统一。
二、当前我国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各地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重要作用
随着旅游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大,许多旅游城市都开始注重旅游文化深度的进一步开发,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基础设施得到深度开发
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该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成熟与否。以海东市为例,该市极为重视景区基础设施的深度开发,强化旅游交通(辅助旅游的“六纵六横”公路网络)、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接待、周边综合环境配套、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开发等多个方面的建设。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该市共计实施此类旅游项目达到35项,共完成投资7.6亿元,且争取到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250万元。不仅如此,海东市还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举办许多享誉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来拉动当地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不断研发和壮大本地区特色产业,例如互助盘绣、化隆回绣、循化博艺黄河石等,有力的提升了海东市旅游文化内涵。
2、统一营销,凝聚旅游品牌
虽然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区接待游客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但是许多地区在景区(点)建设上依然难以实现“多点合力”。事实上,结束“满天星”状态,避免各自为战是实现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山东淄博市为例,该市整合规划了全市旅游资源(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50家),不仅提出了“齐风陶韵•生态淄博”的旅游品牌口号,更是逐步结束以往单打独斗的旅游营销策略,以本地区旅游主管部门为媒介,统一对外宣传,并策划统一主题,以整体关注度来提高本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对外竞争力。
3、突显特色化、体验性
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产品较多,旅游者的选择性增加。各旅游城市势必需要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特色,以增加旅游吸引力。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为例,该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对自身旅游产品文化进行了合理定位,并深度挖掘旅游特色,以体验性旅游为核心,不断深化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潮阳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对此该区旅游部门深入挖掘海洋旅游市场,并结合“海洋文化、潮汕人文、华侨文化”三大主题,打造旅游海洋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潮阳区海洋资源形成了五大平面(内海、外海、滨海、海滨、海滩)和三大立面(海空、海面、海下),开辟了包括“海洋农庄旅游”、海滩旅游、海滨旅游等平面旅游特色,以及海空水上滑翔伞、海面快艇、海底潜水等全方位立面旅游特色。不仅如此,该区针对不同的旅游项目还设置了文化体验、立体式海洋体验等多种体验形式,使得旅游产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中国传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极为宝贵,许多旅游城市也开始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业。以信阳茶文化为例,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茶俗文化开发。包括客来敬茶、客云顶上茶、亲朋送茶、香茗献茶等。茶馆文化开发。例如元贞茶社、龙潭茶馆等都极具文化特色。禅茶文化开发。例如净居寺禅茶的“净”、灵山寺禅茶的“灵”。茶艺茶道开发。这种深度开发茶文化的旅游文化开发形式深受旅游者的追捧,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二)旅游文化深度开发重要意义
综上可见,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
1、有利于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凝聚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将会大大提高该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资源价值。例如上述提到的山东淄博市、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等,其在合理规划自身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统一营销或者体验式营销的方式让顾客产生旅游需求。这种“人本主义”的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持续发展性。
2、有利于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