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教育心理学
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范畴 贡献 局限性
自创建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学一直存在争议。1987年美国心理学学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的界定认为,“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有关人类的学与教的理论,以及由理论衍生出来的和能增进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内容、计划、策略和技术”[1]。尽管国内外专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得知: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2]。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想成为一门类似于物理学的“纯科学”,所以受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研究取向的深刻影响,教育心理学也放弃了原有的哲学研究取向,转而走上科学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变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转变,心理学中一些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主要范式。长期以来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3]。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验证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包括严格的抽样技术(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量化的资料收集技术(如问卷法、实验法)和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学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过于狭窄,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客观性,重视观察、实验、测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学。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观的、外部可观察到的现象,把人的心理机械化、生理化、动物化,重视外显行为的描述,排斥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忽视人的主体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种元素主义的倾向,把完整的、系统的心理肢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倾向,要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使心理学成为精密严谨的科学[5]。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成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类学、人种学以及其他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动,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且客观,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既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也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立下汗马功劳。心理学各学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提出各自的学习理论,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派别——联结学派;德国的苛勒等通过对黑猩猩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这一早认知学习理论[6]。
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心理学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抛弃哲学思辨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把人类复杂、高级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盲目、简单的学习[7];把学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探索看做是机械、被动的信息输入和加工过程;将人脑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程序运算等同[8]。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心理学需要学习教育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室条件下人类学习的经验和规律不能一成不变地推广到现实的学习中,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过程远比在实验中呈现出的要复杂和多变,现实中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也更加纷繁复杂,不容易控制。
三、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归纳起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学对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那样系统和深入,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其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缺乏紧密联系。教学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种行动。教师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情况时,很难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教学和管理理论。而且,人是最复杂多变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组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班级,因此,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教学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班级,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断改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小结和展望
总体来说,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贡献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改善了实际教学情况。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与创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因此,应尽量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10]。继续保留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例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更丰富,操作更为经济和便捷。
2.对研究内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身心统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认知等心理成分进行探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单个成分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未能在开放的、多维的框架中探讨各种成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将来的研究应呈现出多因素的动态整合趋势,综合考虑认知、动机、情绪、态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试图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论[11]。
3.理论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主张在重视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讨。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应构建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10]。理论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应用实践是用这些心理学理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有关问题,二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红川,王耘.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4]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6).
[5]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胡韬,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新取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9]王沛.教师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心理学:贡献、问题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9,(7).
[关键词] 心理学;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是教育过程当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推动了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二、教育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不断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行。[1]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多元课程设置等等观点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具体到实践中,教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青少年德育、美育心理的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教学心理与课堂效率的研究等等方面。这些研究,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等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所有问题的解决答案,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当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育活动当中,要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让学生实现自我实现。[2]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培养思想上、专业上全面发展并且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3]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要扩大教学领域,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3.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尊重、关心学生,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4]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灵活、开放的创新教育环境。其次,教学方式要多层次、多样化,创新化。最后,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四、发展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转变。学生主要的受教育时期是儿童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恰好也是他们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怎么样让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需要从个体心理发展与心理适应的角度来给予研究和指导。
1.教育教学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德育工作、美育工作如何展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和开发智力,如何安排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等问题的回答都要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6]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当前,大中小学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和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更加关注的问题。
3.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比如关于情感发展与情感教育、校外环境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健全人格以及生涯规划、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心智进化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五、讨论
除此之外,还有认知心理学关于大脑工作原理和对学习、记忆、认识功能的研究;生理心理学对视觉、听觉、运动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研究;语言心理学对语言记忆结构和语言学习模型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学生人际关系和个体社会化的研究。随着心理学的新进展、新范式、新概念、新方法的产生,必将会对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俊,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J].心理科学, 2005, 28(6):1418-1420.
[2]胡敏.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21(3):86-87.
[3]程健康.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探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6(4):6-7.
[4]张 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11(5):208-209.
[5]程爱梅.论现代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7(2):138.
[6]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4(3):214-21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军校教学;激光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42-02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特点和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景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实现高等院校(包括军校)三大社会功能和应用适应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的心理学依据[1,2]。立足心理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来达到对知识掌握的过程。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军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激光技术课程为例,尝试和探索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军校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教育心理学在军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任务,其重要目的是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求新、突破、开放和超越是对军校教育的重要要求。作为军校光电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激光技术》是激光装备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员应用激光原理和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激光类装备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军校学员逐渐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此前提下,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思维和理念已无法满足军校学员的心理和知识需求,故而必将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凡是教学效果好的,一般是符合学员的心理活动状态;凡是失败的或教学效果不好的,往往也都是没有遵循学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军校教学实践,可以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二、教育心理学在军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来提升教师、指导学员,了解学员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军校教学质量是当前军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量沟通和调研表明,目前军校学员多为90后,并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自尊心强、好面子,同时,渴望得到关注;(2)由于对第一任职需求认识不足,没有就业压力,又被限制考研等原因,部分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3)三年级学员已经初步了解第一任职需求,对军事装备内容格外关注;(4)信息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习惯网络交流和学习等;(5)军事训练较多,课下复习时间少,知识前后衔接困难等[3-5]。针对学员以上特点,我们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员学习动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皮格马利翁效应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该概念旨在教师对学生有积极良好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就会有明显提高,从而证明教师的期望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1,2]。根据这一理论,作为军校教员,我们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
针对90后学员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关注的特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心理上的尊重,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首先,面对学员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手段,积极正面引导,少批评、少指责;其次,尽快记住每个学员的名字和特点,并在提问和点评作业时直呼其名,这样,让学员觉得你是真正注意到他,不是表面文章,学生才会接纳你的想法;再次,发自内心地关心学员、爱护学员,对于学员确实存在的毛病,可以在作业点评时提醒他们,既解决问题,又不失他们的面子;另外,遇到有学员因病2次以上不能上课,我们需要及时为他们补课等等。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上述措施的确可以满足学员心理特点,激发学员内在学习动机。
(二)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员学习主动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认为,在教育和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2]。这些思想对于军校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于解决军校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和关注军事装备这两个特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针对部分军校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例如,在《激光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首先,通过提问、讨论和参与演示实验等传统方式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其次,根据学员知识结构,合理设置疑问,引导学员从思维上,主动参与思考。这样,无论从形式,还是思维上,都是以学员为中心,从而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思维主动性。
针对三年级军校学员已经逐步了解第一任职需求,格外关注军事装备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将军事装备融入教学。其具体方法:一方面我们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将军校学员真正关心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激光武器和激光装备这一“军事应用背景”贯穿始终,充分突出军校基础课程教学的军事应用特点,不断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将后续激光装备课程中用到的知识,反复强调,提前帮他们做好铺垫。这样,学员时刻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得以发掘。
(三)采用新颖教学手段,激发学员好奇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人和其他很多高等动物都具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巴特勒曾经做过实验:将猴子放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内,墙上开两个窗户,分别涂有黄色和蓝色。每打开一次蓝色的窗户,就可以看到实验室里人的活动30秒。猴子很快就学会辨别这两个颜色,不停打开蓝色窗户。对打开窗户这一反应的强化被认为是好奇心的满足。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员好奇心的有效方法[1,2]。
针对90后学员信息化程度高、接收新实物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手段上,就可以与时俱进地引入能够促进学员学习的所有方法和手段。例如,我们利用Matlab软件,构建了多款GUI仿真平台,可以将理论与仿真结果实时呈现。另外,针对激光设备体积大,调试困难,不易搬进课堂的特点,我们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突破传统理论课程对实验演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网络虚拟实验引入课堂教学。这样,既可以增加学员对知识的形象认知,又可以让学员与后续实验课程前后呼应,同时,还有助于学员课下自主学习。在板书的书写方式上,我们也选取一些更为恰当的凝练方式,比如思维导图和图表等,从而清晰呈现整节课的思维过程,便于帮助学员理清脉络,记忆内容。
(四)运用正向迁移理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习迁移早就为人们所熟知,我国古人就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之说。孔子亦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都是指学习迁移现象。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迁移,特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实践表明,学习迁移对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
针对军事训练较多,课下复习时间少,知识前后衔接困难的特点,我们利用正向迁移理论,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达到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的目的。例如,在《激光技术》课程中的调Q技术一节中,教材内容按照概念,原理和方法安排,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困难,原因在于该知识与以往知识结合不紧密。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激光测距机的研制过程为主线,逐步引导学员利用前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在激光测距机的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言:首先,利用军校学员熟悉的武器装备和战争实例,引出调Q技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员利用《物理光学》的知识,分析激光测距的原理及其对脉冲激光的要求,得出调Q的目的;接着,通过引导学员分析前面学过的普通脉冲激光的产生机理,找到调Q的突破点――调振荡阈值,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调阈值与调损耗、调Q之间的关系,得到调Q的原理和要求,进而概括调Q技术的概念;再接着,利用学员前面所学的损耗机理和《光电技术》课程中光开关的知识,逐个分析调Q的方法;最后,在总结电光调Q特点和本次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引出下节课内容。
显然,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始终以先修知识为基础,故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进行前后衔接和运用,产生有效的正向学习迁移。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对于军校教学的影响毋庸置疑,军校教员也应该将课程与教育心理学紧密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均为军校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针对新时期90后军校学员特点,分析了在激光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手段,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军校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付建中.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朝阳,李巧玲.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的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 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1.理解基本概念:对教育科研方法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一些概念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
【关键词】教育 心理学 人性观 发展趋势
一、当前社会中人的本性探析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在远古时代产生意识之初,人们就开始以自己为认识社会、自然以及一切生物的对象,人们将自己定身为凌驾一切生物之上的物种,并将自己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因此,自从人类开始具有意识之后,每个人都便注定具有自己独有的人性特点。儒家代表人物孟轲主张“人性善”,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而在其日后的生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不同,而导致了人们逐渐发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从而使得社会中的每个人的人性都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相信人性本恶,其主要代表就是我国的荀况的性恶论。荀况认为,人一旦出生,就欠了上辈子的债,这辈子将用一生去弥补上世自己所犯的一切过错,因此,人的一生就应该用来做善事。除此之外,还有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杨雄的性善恶相混论、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等等。但是无论哪种认识,都是从侧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中,进一步探讨人性的问题,就成了目前各个国家相关人士所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教育心理学:要想在本质上彻底弄清“人性”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彻底的弄清“人性”与“人的本质”到底存在哪些不同,二者虽然有着一些相关性,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区别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不同主要在于“人性” 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 不涉及其他的“类”。人具有的特性其他“类”可能也具,有而“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特征,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础,它必须涉及其他“类”,只在能和其他“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才能称得上是“人的本质”。
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分类探析
1.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派人性观分析
在1950年之前,行为主义思想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心理学相关人士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行为主义思想中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一生都具备一定的倾向性,周围环境与自身行为的发展都对将来这个人的发展与人性塑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自身表现出来的生物进化论与物种衍生发展不仅了人类的意识,还使得行为主义变得越发缺少现实意义。虽说行为主义不是完全的人性的正确反映,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与人性塑造的。
在整个行为主义的发展中,我们不能完全说行为主义是反人性的,但是它也具有非人性的一面。这是由于在当时的行为主义中,把动物学习行为与其他方面的各种行为研究,应用到了人类的人性研究中,这种片面性的研究迁徙不仅忽视了人为的潜在意识影响,还忽视了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等等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行为主义学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中认知派的人性观分析
作为整个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派,其主导思想是诞生在行为主义将动物试验应用到人类身上并且严重忽视了人类社会心理与众多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形成的,因而该学派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活动都是人类理性的行为,是有尊严的,不能单纯的将动物的思想行为实验应用到人类的人性分析中。认知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人性认识从长期的行为主义认知的束缚中拯救出来,带给了人们新的研究希望。
从认知派的人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所有人为活动以及社会活动都是人类理性的活动,都是合理的,即使有些人可能当时做出了非理性与非合理性的行为,都可以追源溯根的,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而单纯的将动物的行为主义应用到人类行为主义中,不但会使得人类的尊严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与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整体性科学研究。除此之外,认知学派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是没有“主体间性”的,这种主体间性主要就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与社会交往的一个过程。认知学派这种孤独不完整的人性观分析,使得它在未来的发展中,遭到了人本主义的攻击与反对。
3.教育心理学中人本学派人性观分析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主要的思想研究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讲究万事均以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为主,主张教育心理学在研究人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为活动的特点,并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人性观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研究人类的活动经验、价值以及各种人类精神文明。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人性观思想的提出,使得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产生了各个方面的强烈反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心理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即人的情感、勇气、自尊、自信等方面。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顺利提出不仅使得教育心理学的所有研究回归到对人类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活动,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再加上,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儿童天然性本质的重视,更加使得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人性观点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然而,人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虽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由于其自身过分强调人类以及个人存在的价值,使得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易走入极端――不加反省地将个人主义的全部当成了人类声明的全部,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由于过于注重发展自身的价值,而失去了“自我”与社会必然的真实联系,使得人的生命“ 本真” 完整地显露。
三、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的取向探析
1.教育心理学在进行人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整体性,让人真正“成为人”
我们从上面教育心理学的各类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时代或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工作与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性观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一个国家教育工作者能够足够重视发展国民的智慧、身体以及道德,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性的发展,不仅能够最大程度提高自身国家的国民力量,还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市场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发展。然而,在当前的个别民族教育中的一些学校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人的某一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导致在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缺陷,使自身的人性观发生了偏离。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进行人为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整体性,让学生在知识、科技以及技术得以最大发展的同时,其自身的精神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从而在本质上使学生都具有一个特有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整体,使得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具备更完善的人性观。真正的教育活动应让人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被分解的零件, 让人感受到存在的价值,能够正确的自我认识, 真正“ 成为人” 。
2.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人性观的过程中要使广大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观与特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的教育过程,不仅要最大程度符合教育的本质,还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一个特定的教育模式,从而在本质上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让其在社会中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社会活动与社会交际能力,从而在本质上提升人与自然的“法律”。另外,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工作也要逐渐适应“自然教育” 工作,即遵循人作为自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进行积极的适应, 发展人的天性与身心,并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在人类生活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还要积极面对人生,真正在现实的活动中学习人与人的交际经验,从而使得自己的身心都能够得以最大程度地发展。
3.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要求人们必须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本质
一个真正健康、现实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都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具备更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此类人群不但具备良好的心智能力,还具有一个相对健康的人格特征。但是由于每一个人所能够接受的教育与日常生活均是不同的,使得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个体,虽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其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缺陷,这种缺陷不仅使得这类人群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还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其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当前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回自己”,只有这样不断发展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还要充分探索与调动受教育者的心理积极性,发现受教育者具有的潜能, 确定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 为现实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四、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发展方向探析
教育心理学工作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其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学理论,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社会思想潮流、经济以及科技知识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一些主流教育心理学家也逐渐发现,在各个高校以及其他部门顺利开展教育心理学工作,不仅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顺利提升学生以及各方面人才的心理健康,还能让其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性观,使其能够向着更为健康的人生发展。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还呈现出以下基本趋势:理论观点的多元融合;研究设计的质量结合;研究情景的生态化;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了解以上趋势,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不仅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还可以充分调动出一个人心理内在的潜在的自我心理,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一个人的人性观。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而言,其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研究整个人群的分类,它是信息的加工者,不但能够最大程度探索与培养一类人群的“人性”,还能使人的肉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惠. 时代背景:理解主体性教育的一把钥匙[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
[2]赵 艳. 论主体性教育的时代性[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08) .
[3]窦 坤,刘新科. 人性假设与教育理论建构[J]. 宁夏社会科学, 2010(02) .
[4]韩栋娟. 人性关怀与学生的个性发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7) .
[5]霍海洪. 主体教育理论:现实挑战与因应之道[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 .
[6]施吉峰. 化学学科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5) .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心理学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47-02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然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摸索,笔者尝试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学习组织者、情境创设者、过程引导者、资源提供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等角色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真实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若干具体问题,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蕴涵于具体的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线索即主线。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中心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任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地收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能够有效地获取他人帮助,展开协助与会话。
二、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为将来从事教育实践所必需的学生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一)思想观念落后
教育心理学既然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都会开设,且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考试科目之一。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应地,任课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二)教学方法陈旧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重视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理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投影等工具进行板书和演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心理学课程,专业名词多且知识点分散,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相对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纸上谈兵的理论,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心理学对自身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更不用说如何利用应用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单一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更要重视应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纸笔考试,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应用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这样的目标导向,反过来推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然要采用的还是理论学习。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正如现代语言学博士H.H.Stern指出“没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学教学理论而教授语言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是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随着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拓展及今后的就业留学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浓厚,对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缺乏明确目标,学习上非常被动,学习习惯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较强,不敢开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难度。
二、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是由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著名教育家华生、斯金纳等。其主要贡献是对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对学习的规律、动机、实质进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及学说。如斯金纳曾提出“操作性条件作为一科学系统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对促进世界传统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发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说,与当时的联结说形成对立。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学者贾德、布鲁纳、奥苏泊尔等。该学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领悟、认知———发现科学学习说”理论,肯定了认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现代认知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相对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及马斯洛。此学习理论基于自然人性论,主张人格或人的自我实现,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熏陶及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曾说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学习模式为自发学习,马斯洛在《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中指出,个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来源于自我压力。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
(一)运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刺激———反应为原理的机械性语言操练,即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然后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无论是强调语言机械训练,认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的听说法,还是把外语学习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强调图像和录音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达到语言习得目的的视听法,都频繁用到听、说这两种输入和输出的技能。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说等手段积极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用情景法和交际法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自己英语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重新建构自己新的认知体系。而人们进行阅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理解;二是借助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再加工达到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各国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知识,拓宽视野,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学生词汇量不够的短板。另外,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影响教学效果。
(三)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及由此所产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环境,敢于表达自己,勇于改错,主动表现自己,最终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态等内容。诚然,英语学习好坏与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于英语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养学生集体的观念,互助合作;培养师生和谐的关系,教学相长。只有多管其下,英语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论干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与学习者需求相关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实现,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并不均匀,起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量先大后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此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知识,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英语学科来说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期望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激励,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可以大力鼓励学生,给予正面表扬,多注重进步的方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良性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积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理论,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孙丽娟.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高职英语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3,02.
[3]张子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讨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信息化,2013,05.
[4]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王琦.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53.
[6]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高师钢琴教学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iano Teaching
FAN Jingjing
(Art Institute,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Liaoning 110168)
Abstract Piano teaching is a complex activity, not only on the skill, professionalism of art, but also a test of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each player.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as great advantage in training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promotion rol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o piano teach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university teaching position in the piano and application two aspects.
Key wor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llege piano teach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高校学生的钢琴水平差异很大,而高校在钢琴教学中作品涉猎面很广,这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钢琴教学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起重要作用,影响学生情绪及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反应,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1 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钢琴教学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学生对教师的感觉具有主观性。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案例的实践中显示,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影响对钢琴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更多地鼓励他们,学生们会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有天赋,自己的钢琴演奏努力得到了认可。这将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音乐方面内在潜力的挖掘。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某些同学不重视,甚至过多地批评和歧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会在演奏时情绪紧张,造成怯场。当这种心理压力长期存在时,会让学生进入自卑-怯场-自卑的恶性循环中。
2 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2.1 正式教学前,应从思想和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是由于自身在钢琴方面具有较高的天赋,本身对钢琴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有些学生是迫于升学的压力,或者父母的压力选择了钢琴专业。这就需要在教学前引导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热情和细致的工作,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引导学生们把这些能力迁移到钢琴专业的学习上去,培养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和责任心。要从学好钢琴专业对学生的生活及以后的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上,阐明学好钢琴专业的重要性。指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上来把握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培养学习学习钢琴专业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赏析,鼓励学生创造有自身风格的音乐表现手法。
2.2 学习的同时,要学会思考,举一反三
在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教授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扩宽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从发散的角度思考问题,强调逆向思维的作用。在钢琴课堂上,要抓中心,多提问,多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反复练习的经典曲目,在每一次的练习中,要强调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音乐表现力的反复体会,感受每一次细微之处的进步,在钢琴演奏技术上精益求精。对同一作品,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用生动的语言和作品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2.3 避免机械学习,要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因材施教,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劣势,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到扬长避短。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喜好去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演奏风格的作品,在学习方法上,根据学生反应的快慢和接受能力,挑选不同难度的曲目,在演奏技巧上和艺术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特别是在舞台上,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演奏心态,积累经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在讲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调动自身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17页)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4 学习的关键在于主动性,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自我调节能力是学生心智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要在认知上有学习钢琴的兴趣,能够认识到要学好钢琴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的练习,只有熟练的演奏技巧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表演中的怯场现象,提高音乐表现力。教师要在学生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一定的练习对象,把自己完全投身于音乐情感的感知、理解和领悟中,培养他们在钢琴演奏中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同时,要通过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心底认同钢琴在表现音乐内容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好的演奏技术是成为一个好的钢琴师的必要条件。从心理上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的练习技巧。
2.5 注重学生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临场演奏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学生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演奏时如果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会造成怯场现象,学生会在舞台上不知所措,造成自卑心理。这就需要在钢琴学习之初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从技巧上、艺术上做了全面细致的准备,就会产生自信心,达到艺高人胆大的境界。
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态度。不仅要纠正学生一丝一毫的错误,做到精益求精,而且要帮助学生探索乐曲的风格的内涵。在乐曲的反复练习中,不仅要勤于动手,更要积极思考。要避免满堂灌的模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己思考的空间。要帮助学生改正粗心和懒惰的习惯。想办法引导学生专注地倾听自己的弹奏,要让学生意识到理解并融会贯通后的音乐才能更打动人和吸引人。同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要让学生懂得欣赏真正美好的、表现人类高尚情操的音乐。因此,学生们一定要用专业的态度去演奏每一首乐曲。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戒骄戒躁的心理素质。
在钢琴演奏这种复杂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细致地教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习不仅是发生于学生头脑内部的认知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在学习中,需要我们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高校钢琴专业学生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师生间互相信任的关系,用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良性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