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变电运检一体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变电运检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分析;培训;实践;发展

作者简介:罗艳娟(1972-),女,云南大理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副教授;周宏宇(1981-),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62-02

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多年来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发、输、变、配、调五大专业。而变电专业又发展为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专业。变电运行是供电企业主要的生产运行单位之一,担负着变电站日常运行管理工作,[1]而变电检修[2]是维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最基本的保证。所谓变电运行人员主要指的是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巡视、倒闸操作与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而变电检修人员是指从电设备维护与检修的专业人员。对应着变电运行与检修两个专业,各地有着相应的劳动组织构进行管理,并按照以上两个专业分别从安全工作规程、运行规程、检修规程、调度规程等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为保障快速发展的电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在构建“大运行、大检修”体系中提出在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简称运维一体化)。[3]所谓运维一体化,[4]就是改变传统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由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C、D类检修)业务和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运维一体化有效整合了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工作,成功地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益。[5]

一、国内外变电运行与检修模式分析

发达国家电网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对澳大利亚越网公司、英国国家电网公司、新加坡新能源电网公司等国际先进的电网公司调研发现,这些公司普遍建立了扁平化的设备运维组织体系,电网运行实行集中监控,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合一,设备专项检修工作实现社会化,电网企业生产核心业务精简而高效。

我国电力系统形成的现有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开的模式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主要是历史上我国电网基础薄弱,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运行倒闸操作频繁,生产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技能人员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电网有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2万亿千瓦·时,是1980年的14倍。总装机容量达到9.66亿千瓦,是1980年的14.6倍。改革开放以来变电容量的飞速发展带给变电专业的深刻影响令人关注,值得深入研究。

二、我国电力系统运维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变电专业面临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变电站数量大量增加。据初步估算,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35千伏变电站数量达到了25000座以上。二是变电站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35千伏及以上具备无人值班条件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比率超过80%,而且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推进,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提升。三是变电设备的制造运行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变电设备的平均使用寿命从过去的不足10年提升到20~30年,变电设备可用系数也达到99.9%以上。四是变电人员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技能水平仍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近年来新进电力系统的变电人员原始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大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但由于变电站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电设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内容与模式难以适应电力系统对工作技能的需求。五是变电运行人员数量普遍紧张。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变电站人均运行人员数量不足3人,一些企业反馈变电运行人员严重不足的比例高达78%以上。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我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电网企业现有的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开电力运维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员工的人数与业务素质等方面均不能满足需要,但基本的文化程度是具备各类技能提升的基础,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借助社会化力量,缓解人力资源矛盾。

三、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有资料显示,未来20年我国用电需求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研究表明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10亿千瓦、14亿千瓦、19亿千瓦,分别相当于2010年的1.5倍、2.1倍、3倍,期间变电容量将继续大幅度增长,因此变电专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对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用2~3年时间逐步实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80%的运维单位由变电运维班(站)统一负责实施设备巡视、倒闸操作、带电检测、维护性检修业务,以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并确立了“确保安全,稳步推进;培训先行,素质提升;合理引导,激励保障”的工作原则。以上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无疑是积极主动的,将有利于国家电网迅速适应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创造先进的变电运维管理模式,大大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劳动生产效率,值得相关电力企业借鉴。

四、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研究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主要分为有人值班和无人值班模式。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平及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无人值班的比例将高达90%以上。变电运行的模式大部分也已由有人值班变化为一个维操队负责多个无人值班变电站区域集中运维管理模式。实施运维一体化变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调整专业管理模式,在现有区域维操队的基础上调整充实现有的检修人员,形成运维一体化的运维班组,按照能力的发展逐步实施运行与维护一体化各项生产任务。而现有的模式是一项生产任务,首先是运行人员完成倒闸操作,然后交由检修人员实施检修工作。因此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对原有的运行人员开展变电检修技能培训,对原有的检修人员开展变电运行技能的培训。需要指出的,受制于变电运维人员的基本素质与主要精力限制,所谓变电检修技能的培训主要指维护性检修技能的培训。所谓维护性检修指无需使用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传统意义上的小修)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而专业化的检修(大修改造类)则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来完成,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来源于电力系统内部专业化的综合检修机构及社会化的各大设备类型厂商。通过以上的变革形成了我国电力系统变电运维一体化、检修专业化的新型劳动组织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的专业化与精益化管理水平,满足我国电力系统特别是电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五、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实践经验

变电运维一体化主要思路、目标、原则及任务的提出确定了变电运维一体培训的主体内容。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主动适应运维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从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开始,多年前就开展了无人值班改造、变电运维一体的劳动组织模式创新与主要内容的理论与实训等实质上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良好效益,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适应湖南主电网的快速发展。总结运维一体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带电检测部分,主要掌握红外测试、主变铁芯接地电流测试、SF6电气设备气体检漏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一次检修部分。主要掌握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及辅助设备、漏电保安器等一次设备检测与维护知识与技能。三是二次检修部分,主要掌握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各类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修改、保护装置程序升级与更新、故障录波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以及二次专业化特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三是变电运行部分,主要掌握倒闸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异常及处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变电运维一体的推广过程中培训工作所获得的主要经验如下:一是运维一体化的开展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二是运维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确定运维一体的主要任务与核心工作内容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进行运检双能的培训。把过去检修专业人员培训成为运维一体化专业人员的难度要比预想得要低。运行人员经过培训也能迅速掌握维护性检修技能。四是经过运检双能培训后将原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按适当比例编在同一运维班组工作,通过结对子、互帮互学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五是确定运维人员技能等级。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重新定义岗位工种,综合原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继电保护专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立一至六级“运维工”工种,确定能力规范和岗位岗级。六是运维一体化培训的难点是熟悉各类运行与检修的制度要求,并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七是在一些快速发展地区,因基建投产或设备改造导致倒闸操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受人员精力影响,继续维持运行与检修专业独立设置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各地区因按照差异化原则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

六、变电运维一体化发展展望

要迅速建立运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需要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电网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展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发展,须着力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快速提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智能水平,提高调度远方操作能力,大力运用计算机程序化操作、一键式操作等技术手段把运行人员从繁重的倒闸操作任务与高风险的防误操作中解放出来,为快速推进运维一体化提供技术保障;二是要建立运维一体化专业发展规划,确立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逐步要将简单的维护检修能力发展为具备有较高级的设备状态诊断与检修消缺能力;三是开展运维一体的专家队伍建设,建立运维一体的多层次技能等级标准,并建立起技能等级标准与不同复杂程度的运维一体任务之间的关系,稳步推进运维一体化向更高技术层面发展;四是修改完善现有变电运行与检修管理规程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支持和规范运维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五是开展针对性的运维一体化模块化培训,满足现有转岗人员与新进人员的培训需求,并支撑运维技能等级标准的发展与完善。

七、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生产需要的人力资源将进一步紧张。变电运维作为电力系统核心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要求广、工作作风要求严,其承担的任务将更加重要,必将成为保障我国电力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宏,张怡.供电企业变电运行专业培训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

[2]马野.浅谈变电检修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1,(8).

[3]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

第2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110kv变电站 自动化系统 安全运行

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都在不断的、迅速的发展,处于这一背景下,人们几乎已经摒弃了传统变电站在工作时采用的方式,逐渐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变电站这种新的工作方式。而技术人员在使用新方法与新技术时,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过渡,因而在此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为了使自动化系统应用于变电站时产生的安全问题得到克制,就必须加强对 110KV 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创造出一个安全与稳定的变电站工作环境。

1 110kV 自动化变电站的特点

1.1 自动化调整过程安全

变电负荷调整、电量报表以及电压调节的等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调整功能直接的完成调度,而不是需要等待下达命令,再由执行人员进行加操作,从而使误操作的可能性大大的减少了,增加了变电运行的可靠性。

1.2 信号采集功能便捷

在使用传统的变电站系统时,想要实现信号采集,需要进行常规的测量、信号。控制以及远动模式。而自动化变电站中全站的管理、监控与远动功能都是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的,而不再需要以往传统的变电系统操作模式,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对全站进行测量、同期、设备状态信号监视、防误闭锁、信号报警以及计量等工作。

1.3 继电保护功能相对独立

自动化变电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装置是按照被保护的电力设备单元进行独立设置与运行的,由相关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直接进行电气量的输入,动作进行以后会通过输出节点对跳闸线圈施加作用。通讯接口设置于保护装置中,并接入站内的通讯网,使监控系统与被保护信息的有效畅通提供了保障,同时保护功能不与通讯网、监控系统存在联系。

1.4 经济可靠性

由于自动化系统采用了分布式的结构,所以可以实现用连接电缆对每个间隔中的一次设备就会同相对应的二次设备进行一一对应的连接,而间隔中仅用通讯媒介进行联系,以此来避免每个间隔造成相互之间的影响,这样即使在局部出现了故障,也不会使整个系统在运行上受到波及,进而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保障。其次,由于合理分布了采集系统的传输密度与传输距离,使二次电缆的利用得到了有效的减少,进而使大量的成本得到了节省。

2 110kV自动化变电站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运行管理模式未更新

现阶段,自动化变电站虽然得到投入运行,但是在仍然存在一些变电站依旧采用传统的变电站值班方式,并不能使自动化变电站具有的优势体现出来。另外,还有一些变电站采用“无人值班”的模式进行常规的变电管理工作,这样无疑会在自动化变电站的工作中埋下安全隐患,导致经常发生一些难以掌控的局面。

2.2 实时数据突变成零

自动化变电站在运行时,监控后台机上显示的实时数据会每隔一段时间突变成零,而且就算观察了电流与电压曲线也不会有任何规律性发现。这种情况大多数可能是因为测控单元装置而引起的。其次,事项查询的分类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存在,在对历史事项进行查询与对比时经过会有很多不方便的情况存在。

2.3 双机系统切换问题

自动化变电站使用双机作为监控设备,通常状态都是以串口通信为主体,用以太网加以辅助,从理论角度思考,这样可以保证主备机一直处于正确的状态,而不会发生停机的状况。然而实际共组中,经常会在切换时发生两台通信机同时变成备用值班机的情况,最后发生死机的情况,而无法实现数据的刷新,以及遥控功能的操作。

2.4 保护监控系统事故以及预警音响信号问题

监控系统在自动化变电站中起到对保护监控系统发生的事故以及预警影响中信号功能的控制作用,因此,后台的监控机一旦出现故障,那么保护监控系统事故与预警影响信号将直接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的运行。值班人员将无法得到处理事故与故障的信号,也就使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3 对110kV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提出的建议

3.1 运行管理模式的更新

现阶段自动化变电站在其运行管理模式上通常是无人值班与少人值班这两种,同时,人们在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认识上并不统一,一般都会用无人值班变电站来为自动化变电所命名,但是实际上这种形式并不恰当,较为可行的运行管理模式应当是少人值班模式。

3.2 自动化变电站设计上的改进

应当按照原电力部农电司曾提出的“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为建议原则,对110KV自动化变电站在设计上进行改进,并且坚持以“小型化、户外式、造价低、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为发展方向。在二次设计时,一定要简单、直观的显示出变电站现场对母线电压、电流,以及主变温度运行的参数,进而方便值班人员的监控。对常规变电站在预告事故与信号方面的功能予以保留,便于值班人员及时发现设备异常的情况,对事故进行及时的处理。

3.3 对常规变电站进行自动化改造

在对常规变电站进行改造时应当以一次设备为立足点,将一次设备向无油化的方向进行改造,对二次部分的设计要以自动化为要求,用“四遥”集成模块保护代替电磁式继电器,通过RTU柜将变电站中的各种信号传递到调度中心,简单、直观的显示变电站现场的主要参数,方便值班监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都在不断的且迅速的发展,处于这一背景下,人们几乎已经摒弃了传统变电站在工作时采用的方式,逐渐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变电站这种新的工作方式。但是由于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尚不完善,因而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是只要我们只要致力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找到最好的解决措施,就一定能使其在运行过程中变得更加安全,进而为我国电力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俊明.如何加强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的管理[J].电力建设,2012(6):162-163.

[2]段科峰.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管理的研究[J].电力建设,2013(6):42-43.

[3]张儒,胡学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与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2).

第3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大检修”体系;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应用

1.前言

在传统生产模式管理中,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属于不同单位,二者独立运作,分开管理,尽管传统的变电站运检管理模式,可以保证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但是,这种运行检修管理模式存在职责界限不清晰,工作时间长等问题,传统的运检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集约、经济和高效的运行检修管理新模式。为了改善这一管理模式,变电站推进了“大检修”体系的改革,使运行维护与检修逐步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变电运行维修人员利用这种管理方式,将设备的检修、运行和巡查等有多人工作变为单人工作,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也提高了变电所的工作效率,进而健全了变电运行、维护、检修的管理模式。

2.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概述

2.1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变电于心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变电运维工作效率;第二,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培养多方面人才[1]。

第一,采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变电运维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担任维修检查工作,及时发现运行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晶鑫文体清除。而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解放共走人员工作时间,提升变电所设备运行检修质量和效率,进而降低电网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变电运维人员根据运维业务的需求将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作出调整和改变,让检修人员到变电运维站工作,以便促进变电运行、维护、检修、保护等工作的融合,从而实现变电运维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释放劳动力最大化的目的。第三,变电运维一体化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优化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新环境适应能力、上岗操作能力等都需要有所提高。因此,变电站应该培养和吸收这类复合性人才,以便促进电网精益化发展。

2.2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要求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包括:一,安全第一。即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推进过程中,首先,必须立足于系统可能会出现风险和安全隐患,以便提前做出工作计划。其次,要健全科学管理体系,明确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职责,严格规范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行为,以便保证变电运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合理配置设备资源。由于变电运维一席话的开展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以期,为了保证运维工作的顺利进行,设备的质量问题尤为关键,因此,变电运维人员必须顶起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与维护。三,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由于变电运行维护的主体是人,因此相关人员的操作技能以及处理突况的应变能力十分重要。四,采用分层推进手段。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应该从低压到高压、不带电作业到带电测试逐步展开,以便通过差异化的阶梯培训,提高缤点运维人员的工作水平。五,以激励的方法进行工作评估。只有适当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才能提高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

2.3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现方式

为了实现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首先,变电运维人员应该按照专业进行工作整合融合,并依照工作的性质进行工作人员的整合以便增强变电运维人员之间的合作,实现运维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例如:将原本进行检修的工作人员分配到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模式中变电运维班组中。其次,变电站应该遵循一个岗位多种职责的管理模式,对通过培训受到资格认证的变电运维人员开展多种专业的工作,为发展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奠定基础。同时,变电站还要优化工作人员的值班模式,合理安排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出现因为加查作业和责任重叠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3]。最后,变电站应该组间一支独立的班组,专门负责日常检查、维护和测试工作,以便实现运维一体化的统一管理。除此以外,变电站还要从变电站的现场环境和工作周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的设置变电运维工作,以便保证工作效率。

3.优化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的对策

3.1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变电运维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一岗多责工作模式带来的风险。由于在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职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个工作人员可能同时担任设备检测员、设备操作员、设备维修员等多种工作,因此,会导致工作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功效效率降低的现象出现。另外,由于当前的变电运维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有部分变电运维工作人员对设备结构的认识不到位,无法同时担任多个工作职能,进而导致运行维护缺失现象频繁。

第二,变电运维人员思想转换带来的风险。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变电运维工作人员常常要进行多个工作角色之间的思想转换,因此,工作人员的思想可能会随之产生一定的转变,这给日常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技术支持不够带来的风险。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给变电运维工作人员带来了工作新要求,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多个专业的工作经验,还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受一岗多责工作模式的影响,变电运维工作人员无法同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效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2优化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对策

针对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变电站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优化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4]。

第一,变电站应该健全约束机制。变电运维人员作为工作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应该加强权威监督部门的把控,强化监管措施,将工作职责落实到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上。为此,首先,变电站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便约束变电运维人员的行为,使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业务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其次,变电站应该通过定期抽查的方式,严格把控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变电运维工作的监督人员应该根据检修标准进行监督,以便保证变电运维工作的质量,保证变电运维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后,变电站应该立足于变电站的经济效益,定期考核变电站的相关部门工作,以便确保变电运维人员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变电站的功效率,保证变电站的经济效益。

第二,变电站应该强化变电运维人员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一岗多职工作模式的影响,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明确鉴定标准,严格要求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为此,变电站可以开展培训班,定期培训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变电运维人员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从而提高变电运维人员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其次,变电站要强化变电运维人员的一体化思想意识。为此,可以通过开班公开讲座的方式,使变电运维人员深刻认识到一体化工作管理模式的优势,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最后,变电站应该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变电运维人员的薪资待遇,有效地降低变电运维人员的顾虑,从而激发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质量。

第三,变电站应该优化内部结构,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首先,变电站应该定期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充分掌握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水平、操作技能、应急能力等的实际情况,以便根据变电运维人员的工作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进而通过培训提高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而在开展培训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以便促进变电运维人员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然后,变电运维人员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以便遇到突况能及时作出反应,寻找合理科学地解决措施,进行问题清除,保证变电站工作能顺利进行。最后,变电站应该建立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可以让相关部门领导及时了解工作状况以及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从而对工作任务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工作人员之间互相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从而通过交流丰富自身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的要求更为专业、更为严谨,因此,变电运维人员应该转变观念,从思想、技能、工作经验等多角度出发,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保证变电运维工作的质量,进而优化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另外,变电运维人员还要从工作效率、人才培养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健全工作管理约束机制,强化一体化思想意识,进而优化管理模式,保证电网工作能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波.“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34):74-75.

[2]张寰.“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J].科技与企业,2015,22(14):57.

第4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73-01

导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电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变电设备正常供电,必须加强电网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和检修管理,通过实行变电设备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减少变电设备检修重叠工作,提高变电运维工作效率,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1 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概念

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是对电力企业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的一种重大变革,电力企业通过实行变电运维一体化,能够有效利用一切资源,包括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等,优化整合变电检修业务的专业素质、安全控制、人力资源消能以及生产质量, 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以及检修职责。 在电力企业变电管理中,通过应用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能够将集控中心分为电网调度以及监控管理两个部分,从而加强变电站巡视管理以及维护管理,促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根据实践分析,电力企业通过实行运维一体化管理, 能够同时进行变电设备检查以及一般性维护,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提高电力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员工思想不稳定

电力企业实施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多年,大部分职工也都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对新型的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比较陌生,内心具有一定的反抗情绪。而且,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时间等,很多职工思想比较守旧,新模式下很可能出现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引发员工的不满,进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员工心理变化的恶性循环。

2.2 对人员的要求高,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系数增大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以后,变电站的运行与检修任务同时落在了运维人员的身上,增加职工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强化了职工的工作职责,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很可能引发其他安全事故。在现场的运行、检修工作均是劳动强度很大,工作耗时相对较长的工作,比如停电、做安全措施等工作往往就要一两个小时,一体化后的运维人员在工作中同时要承担运行和检修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这样造成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增大,工作时间长,从而导致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系数增大。

3 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分析

3.1 实施运维职能融合一体化

运维职能一体化指的是在运维中心和班组中实施变电运行业务以及维护检修,统一运维管理,将具体的运维管理工作实施到班组工作中。 在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中,需要加强职能培训,有效融合各类运维资源,使得运维班组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业务专业知识,提升检修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承担变电运行维护职责。

3.2 职工在单位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和认可

运维一体化实现了维护和运行人员及工作的有机融合,两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个人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充分发挥和利用。

3.3 实施技能和业务融合一体化

变电设备运维技能和业务融合一体化对于原有的业务流程以及运维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的要求比较高,为了确保变电设备的平稳运行,必须保证运维管理工作人员能够达到较高的技能水平,这样才能与相应的业务相融合,促进变电运维业务的稳步发展。对于融合变电运维技能和业务,在变电设备运维管理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设备运维管理目标,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促M运维合一。 在此工作中,需要有效协调运维操作以及检修工作,由统一运维管理工作人员完成设备检修维护全过程,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业务全面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人力资源储备基础,促进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4 实施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措施

4.1 加强对运维人员专业培训

变电设备运行维护一体化难度较大,因此,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随着变电设备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运维工作经验已经很难适应现如今工作实际需要,对此,需要加强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 促进变电设备运维管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以及工作水平的提升。另外,由于现如今变电设备运维工作强度越来越高,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升运维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待遇,制定并实时奖惩制度,提升运维管理人员工作热情。除此以外,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变电设备运维理念,创新运维管理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变电设备运维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4.2 加强安全和协调工作

在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工作中,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建立并完善规范化、标准化安全管理模式,明确运行维护检修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技术监控及现场管理等工作,合理安排各个班组日常工作。另外,还应该做好协调工作,对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运检一体化管理,提升工作人员技能水平。

4.3 加强管理工作

在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具体应用实践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结合传统工作模式,从安全、人力资源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宏观管控,有效的保障运维一体化工作的顺利有序的进行。当前运维一体化管理主要涉及以下管理问题:第一,对当前运维任务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分阶段的进行相关工作的移交,以保证工作顺利实施。第二,制定工作实施的具体细节规程,对运维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加以明确,以确保各项操作都严格遵照各项管理制度。第三,为了快速有效的整合运维工作,应将部分运维人员分派至运维站中,明确职责,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

5 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电力企业发展迅速,电能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行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变电设备检修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应该加强对运维人员专业培训、强化安全和协调工作,同时还需要制订相应的运维管理标准,并严格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提高变电设备运维和检修工作效率,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玲玲. 变电运维一体化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研究[J]. 电气应用,2015,(S2):420-422.

[2] 周淑芸. 变电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J]. 企业技术开发,2015,(35):47+49.

第5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电网;变电站;运行监控;可靠性

1.前言

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的运行监控模式由过去的有人值守逐步转变为集中监控,监控员负责受控站设备的监视工作,主要包括事故、异常、越限、变位信息,监控员应全面掌握各受控站的运行方式、设备状态、异常信号、电压水平、故障处理等情况,定期对受控站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和缺陷。异常发生时,监控员应对异常信号、时间等重要相关信息做出初步分析,通知运维人员现场检查处理。当监控系统发生异常,造成受控站部分或全部设备无法监控时,应通知自动化人员处理,并将设备监控职责移交给相应现场运维人员,同时将情况汇报上级调度。在此期间监控员应对该受控站加强监视。本文通过对监控运行的几点研究,希望对提高地区电网监控运行可靠性有所益处。

2.实现调控一体化

成立调控中心实现调度监控合署办公的初衷就是通过调度与监控的融合最终实现理念最为先进的调控一体化,即指由调度人员司职监控或由监控人员司职监控范围内的设备调度来实现监控与调度的一体化。调控一体化的实现将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极大程度地保证了调度、监控、操作的和谐统一,缩短了调度命令的传达转化时间和过程,减少了事故、异常情况处理时间,有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

当前监控值班人员除了掌握传统变电运行值班人员的工作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如下能力:(1)必须掌握电网设备的状态,包括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仪器仪表读数、二次保护动作情况等。当前监控班可以监视到一次设备中开关和刀闸的遥测、遥信数据。调度人员下达调度命令前常常需要及时确认一次设备状态,尤其事故处理时,监控人员需通过监控画面及操作记录进行判断,确保信息的及时可靠。(2)具有快速汇报事故、协助电网调度处理电网事故的能力。一旦发生电网事故后,监控人员要能够及时从大量监控信息报文中对事故情况做初步判断并将重点信号筛选汇报,保证调度员接受到的信息对于判断事故全面而有效。同时还需协助调度员进行简单操作对事故进行初步控制。(3)具有核查调度操作票的能力。各级调度操作预指令的下发,需先通过监控人员核对,再转达给操作人员。在预指令下发的工作流程中,监控值班员是调度和操作人员之间沟通的纽带,起到解读、释疑、协调的作用,因此监控值班员应该具备读懂调度操作票、理解操作目的、确认操作可行的能力。(4)具有通过现有监控设备,判断缺陷程度,指挥现场人员检查设备的能力。监控人员在发现异常信号时,需先通知运维人员到现场进行核实,查明故障原因。此时作为监控人员应能够正确指挥运维人员检查对应设备,对可能存在的异常逐项排除,最后对存在的缺陷进行定性,并按流程进行上报。(5)具有调整全区无功电压的能力。监控员负责监控范围内全部变电站的母线电压和功率因数的监视,能够通过调节主变分接头及投切电容器进行无功电压调整,实现规定电压曲线,确保各监视点的电压保持在合格范围以内。

3.管理模式的转变

当前大运行模式最终目标是实现调控一体化。它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原有的变电监控以及变电运行管理进行全面的分离,并将相应的监控业务以及调度业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结合,由此来进行对于电网调度以及电网监控的一体化管理的实现。目前状况下,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较为先进,且具有较大的优势。它能够使电网故障处理的效率以及日常的操作效率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高。(1)组织结构上,在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中,调控与变电站两级建制,结构扁平。而在集控站管理模式中,调度与集控站各为独立建制,形成调度、集控站、变电站三级结构较为复杂。(2)业务流程上,在调控一体运行管理模式中,变电站监视与电网调度于一体,可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变电站信息,若对信息产生疑问,可随时回溯,为快速判断、处理提供条件;操作指令由调控直接下达给变电站,环节少、效率高;事故处理时,由调控进行隔离故障、转出负荷的操作,提高应急处置效率。而集控站管理模式由于调度与监控分离,存在诸多问题,如变电站信息需经变电站监控员汇报调度员,延缓了调度员处理事故的速度,调度可掌握的信息量较少,产生疑问时需向监控问询,增加了事故处理的反应时间。(3)值班制度上,调控一体的人员集约化管理不仅使工作量合理安排,还解决了变电运行人员长期以来超时工作的问题。由最初常规站的两班倒,到集控站的三班倒,再到集控中心四值三运转,最后达到调控一体化的五值三运转,极大减少了夜间值班次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了有效贯彻。(4)业务专业化,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下,调控中心电网监控、变电站综合监控业务走上专业化道路,变电运行人员有更多精力专注于巡视和操作,专业化管理提高了电网运行队伍的整体水平。每个运维班都有多个正常巡视组、计划操作组及应急处置组,分工更加细致,有效应对高峰时段的多项工作及大型检修,并大大提高电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4.监控与调度的配合

(1)当电网发生事故时,监控员首先应将变电站设备的双重编号向值班调度员进行报告,然后值班调度员令监控员通知运维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运维人员到达现场经过对设备检查后,应将事故发生的时间、设备名称、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动作情况、线路测距、故障相等向调度员及监控员报告清楚,如果是线路跳闸(包括重合闸重合良好或重合未出)应该迅速通知输电运检工区人员进行事故查线,然后值班调度员根据现场的事故情况做出进一步的处理。(2)当变电站的主变或线路发生跳闸时,如果造成另一台主变严重过负荷,调度员可以根据拉路序位,对监控员直接下达拉路命令,已消除主变过负荷,也可以采取拉有自投的110KV线路。(3)当变电站主变及主变刀闸发生过热时,调度员应根据现场测温的温度情况来决定是主变及主变刀闸坚持运行还是减负荷或者是将主变停电,首先通知县调值班员将主变所带的负倒出,如果是过热严重不能坚持运行,应直接向监控人员下达直接拉路命令,然后再将主变停电。(4)如果是线路刀闸过热严重或者是放弧严重,值班调度员应立即命令监控人员在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并列倒方式的方法将线路负荷倒出,然后再将线路停电。(5)当220KV变电站主变跳闸,110KV系统失去中性点后,调度员及时向监控员下达合上运行主变的220KV或110KV中性点的命令。

5.总结

本文通过调控一体化,监控管理模式和监控与调度配合等方面的初步研究与讨论,对提高地区电网监控运行可靠性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微机防误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本文研究在调控一体的工作模式下,采用具有智能防误分析、自动化的流程控制、交互性约束等技术手段,形成一套具有调度下令约束、调控遥控约束、操作队现场操作防误的统一工作平台,使调一体化操作智能防误系统更趋完善。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 微机五防 防止电气误操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不断完善,以及国网公司“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重点推广背景形式下,目前调控一体化防误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一门新的重点热门研究技术。通过调研,国内对调控一体化防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专门针对调度操作票的研究,即专门研究针对调令的安全校验和调度操作票的流程管理的纯软件系统。二是专门针对集控防误和站端防误的研究,即单纯依靠设备闭锁的防误系统,不与调度系统发生联系,不具备电网防误功能。

1 提出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智能防误分析、自动化的流程控制、交互性约束等技术手段,形成一套具有调度下令约束、调控遥控约束、操作队现场操作防误的统一工作平台,设计完善的调控一体化操作智能防误系统,将调令智能防误分析、智能操作票管理、流程控制、遥控操作约束、变电站防误闭锁等功能集成于一体,实现从调令开出、分解到执行的完整、闭环的安全校核与智能防误,利用技术手段“人机联合把关”,及时准确的识别和处理故障,提高调控一体模式下的智能化水平,使调度、监控、现场操作工作更为安全、高效,推进调控一体模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1.1 系统数据来源

系统数据主要包含图模数据、实时数据、虚遥信设备状态等,实时数据是通过与EMS系统接口,获取受控站所有实遥信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等)的状态,图模数据是利用EMS系统提供XML文件的电网模型和SVG图形进行模型和图形的同步和转换,并且由EMS系统每天凌晨主动发送全部电网模型和SVG图形一次。虚遥信设备(地线、网门)状态信息是通过与变电站防误系统连接,获取相关设备的状态信息。

1.2 与调度系统通讯

调控一体化防误系统放置Ⅰ或Ⅱ区,与EMS(Ⅰ区)系统同属生产控制大区,只用防火墙采取逻辑隔离即可。

防误服务器与调度系统采用双机双网的方式通信,防误服务器与调度系统可使用104、CDT等部颁规约或其它协商规约进行通信,实现接收调度系统遥信、对调度系统通讯闭锁等功能。通信框图如图1。

1.3 解决问题

将调度防误、集控防误、变电防误集合在同一平台下,设计完善的电网防误系统,建立以调控中心防误服务器为主的多层次防误闭锁架构,为调控一体化操作提供完善的防误闭锁解决方案。

在调度下令、调控遥控操作、现场操作的各个环节加入防误分析,实现从调度指令开出、分解,到具体操作执行,全过程防误。所有操作均与调令技术关联,实现完整、闭环的安全校核与智能防误,避免误调度、误遥控、现场误操作的发生。

具备与调度系统信息交互功能:接收遥信,遥控闭锁,以及基于61970建模的CIM电网模型和SVG图形转换共享。将变电站地线信息上送调控中心,补充调度系统对现场信息采集,并作为防误分析的条件,避免调度和现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操作。

2 操作模式

2.1 调控席防误工作站操作

调令可由调度系统开出,再传给防误系统,或在调度席防误工作站上进行模拟预演验证,或直接在防误系统的调度席防误工作站上进行模拟预演和防误判断,防误验证通过后,再分解下发给监控席、运维中心、变电站。

2.2 监控席防误工作站操作

调控中心监控席防误工作站可接收调度指令票,并根据调令开遥控操作票,开票的同时进行模拟预演和防误判断,通过防误逻辑判断后,按操作顺序依次对受控站遥控闭锁装置下达解锁操作命令,实现操作目的。

2.3 运维中心操作

运维中心防误工作站可接收调度指令票,并根据调令开执行操作票,开票的同时进行模拟预演和防误判断,通过防误逻辑判断后,可直接传票给电脑钥匙,然后操作人员拿电脑钥匙去受控站操作。

2.4 受控站操作

2.4.1 遥控操作

受控站可按调令进行分解,开出具体执行操作票。具体操作步骤为:操作人员接受到操作任务后,在受控站防误主机上模拟预演操作票,模拟预演结束后,当遇到断路器或隔离开关操作时,受控站防误主机对遥控闭锁装置下达解锁操作命令,遥控闭锁装置解锁成功后,受控站监控后台按照遥控操作的步骤进行操作,遥控操作完成后,再由受控站防误主机对遥控闭锁装置下达闭锁操作命令,恢复闭锁。对整个操作序列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操作结束。

2.4.2 就地操作

对于手动操作设备的刀闸、地刀、临时接地线、网柜门均采用机械编码锁、电编码锁加装相应的闭锁附件(锁销、地线桩、地线头、门把手等)实施闭锁。

2.4.3 检修操作

首先在运维中心防误工作站或受控站防误主机上进行模拟预演,开出检修票,拿电脑钥匙对手动设备进行就地解锁,对于电动设备,防误系统把检修票中的电动设备的控制回路自动解锁,电脑钥匙回传后,防误系统自动恢复对检修票中的电动设备的控制回路的闭锁。此功能可以防止检修完毕后进行传动试验时,在调控中心、受控站、就地传动错设备,避免了误操作。

3 结语

本文研究“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和操作模式的变化,分析了新模式下防误系统需要发生的改进,并提出了解决思路,设计出了“调控一体化”下的微机防误系统,在整体上构建“调控一体化”操作智能防误平台,防止了电网误调度和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提高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智能化水平,使调度、监控、现场操作工作更为安全、高效,推进调控一体化模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

王国宁(1964-),男,安徽省巢湖市人。大专学历。现为马鞍山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工区主任、工程师。

薛为浩(1983-),男,江苏省南京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马鞍山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工区技术员、工程师。

盛月强(1964-),男,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大专学历。马鞍山供电公司运检部助理工程师。

第7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电源;IEC61850监控系统;变电站

1 引言

站用电源是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基础,随着变电站综自踊程度的越来越高以及大量无人值班站的投运,相应提高站用电源整体的运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站用电源始终需要立足于系统技术来研究和发展,根据实际问题、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思路。现有站用电源在资源整合、自动化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结构紧凑、经济可靠的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传统站用电源现状分析

传统变电站站用电源分为交流系统、直流系统、UPS、通信电源系统等,各子系统采用分散设计,独立组屏,设备由不同的供应商生产、安装、调试,供电系统也分配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站用电源自动化程度不高。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各子系统通信规约一般不兼容,难以实现网络化管理,系统缺乏综合的分析平台,制约了管理的提升。

2.2经济性较差。站用电源资源不能综合考虑,使一次投资显著增加。

2.3安装、服务协议较难。各个供应商由于利益的差异使安装、服务协调困难,远不如站用交直流电源一体化的“交钥匙工程”模式顺畅。

2.3运行维护不方便。站用电源分配不同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由变电人员进行运行维护,UPS由自动化人员进行维护,通信电源由通信人员维护,人力资源不能总体调配,通信电源、UPS等也没有纳入变电严格的巡检范围,可靠性得不到保障。

3 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

变电站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是使用系统技术,针对变电站站用交流、直流、逆变、通信电源整体,根据实际问题、发展现状提出解决方案的站用电源系统。

根据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设备》(DL/T 1074-2007 )的描述,电力用一体化操作电源的准确定义应为:将直流电源、电力用交流不间断电源(UPS)和电力用逆变电源(INV)、通信用直流变换电源(DC/DC)等装置组合为一体,共享直流电源的蓄电池组,并统一监控的成套设备。

3.1系统组成

根据一体化电源的定义可以知道,站用一体化电源系统由交流电源子系统、直流电源子系统、通讯电源子系统、交流不间断电源子系统(电力用UPS、逆变器)和总监控器组成。每个电源系统互相间提供工作电源,自上而下实现级差配合,形成整体的站用电源系统结构。每种电源独立为子系统,独立监控,子系统通过总监控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实现各子系统之间无常规二次接线。总监控器触摸屏动态显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实现信息数字化网络传输。

3.1.1交流电源子系统

交流电源系统的两路交流进线由两台站用变引入,两路交流进线通过两组ATS开关给交流母线供电,交流母线采用单母分段接线,即1#所用变电源带Ⅰ段交流母线、2#所用变电源带Ⅱ段交流母线,当某一电源故障时ATS开关动作,故障电源所带的某段交流母线由正常电源来供电。

3.1.2 直流电源子系统

直流电源系统的两路交流进线引自交流电源两段母线,直流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每段母线带一组蓄电池和一组充电机,两段母线间设置母联开关;

3.1.3 通讯电源子系统

通讯电源系统采用DC/DC变换器模块,变换器模块直流电源分别取自直流电源系统的Ⅰ、Ⅱ段母线,每组通讯电源各带一段母线,DC/DC变换器模块采用热插拔组件连接,可实现在线热插拔,实行N+1冗余备份,通信电源与直流电源共用蓄电池;

3.1.4 交流不间断电源子系统:

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电力用UPS、逆变器),直流进线电源分别取自Ⅰ、Ⅱ段直流母线,交流进线电源、旁路电源及维修电源分别取自交流电源Ⅰ、Ⅱ段母线,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由多台电力用UPS模块直接并机组成,电力用UPS模块采用热插拔组件连接,可实现在线热插拔,实行N+1冗余备份,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与直流电源共用蓄电池。

3.1.5 总监控单元:

总监控单元是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监控、测量、信号、和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可采集每个电源子系统的运行信息,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一体化站用电源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同时把这些信息通过IEC61850规约上传至站用站后台监控网络。

根据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不同,一体化电源系统组成也不相同,为此一体化电源系统结构也不相同,由一体化电源系统结构形成的监控通信网络构架也有区别。

根据一体化电源系统组成结构情况,将各个功能单元模块化,每种电源作为一个子系统,分别设置监控器(35KV/66KV变电站各电源子系统共用一套监控器),每个子系统中分别设置多个功能模块,如交流进线模块、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检测模块、馈线状态监测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充电模块、绝缘监测模块、蓄电池巡检模块、通信电源模块、UPS模块等;这些功能模块与系统的监控器进行信息交换与传递,并受其监控。子系统的监控器又与总监控器进行通讯,使整个系统汇成一体网络,由总监控器汇总信息通过IEC61850规约传输至后台,进行统一监管:

3.1.5.1对站用电源的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3.1.5.2对站用电源自动完成性能的月检、季度检、年检工作;对各个电源子系统的运行状态按要求形月报表、年报表和柱状图;对关键功能单元的检测数据形成曲线图;

3.1.5.3对站用电源实现程序化控制;

3.1.5.4采用以太网传输,将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数据上送,存储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中,通过管理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WEB;

3.1.5.5运行维护人员根据需要和各自权限通过IE浏览器登录系统数据服务器查看站内各电源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及历史运行数据,实现对站内各电源系统的在线集中监测,各地电源专家可通过密码在网络上浏览站内各电源系统的各项数据报表,以此为依据来会诊本电源系统内出现的问题。

3.1.6 一体化电源监控模块

一体化电源监控电源模块作为总监控单元,是一体化电源监控、测量、信号和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能根据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对整个系统实施控制和管理,存储整个站用电源数据,按IEC61850标准通过以太网接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与调度自动化终端的通信及一体化电源系统的远程维护管理。一体化电源监控模块即使故障,也不会影响各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其特点如下:

3.1.6.1总监控模块可对各子电源系统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3.1.6.2总监控模块采用分级控制,即设置不同的权限,防止对电源系统的误操作;

3.1.6.3总监控模块采用两种通讯方式:1.保留传统的通讯方式,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2.增加数字化网络接口,通^IEC61850规约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相连,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的要求;

3.1.6.4总监控模块主画面显示一体化系统及各子系统的结构图;

3.1.6.5总监控模块主画面动态显示系统主开关的状态(分/合闸、脱扣);

3.1.6.6总监控模块主画面动态显示各功能单元的运行状态(正常/故障);

3.1.6.7在总监控模块主画面触摸要查看的功能单元,即可进入该功能单元的子画面,查看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

3.1.7监控系统概述

当前电力系统中,对变电站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方便变电站中各种IED的管理以及设备间的互联,就需要一种通用的通信方式来实现。应运而生的IEC61850提出了一种公共的通信标准,通过对设备的一系列规范化使其形成一个规范的输出,实现系统的无缝连接。下面就一体化变电站中几种常用的通信方案进行一下简单的概述。

①方案一

该方案特点是只加装一台总监控,与后台连接只有一根电缆。

不改变现有监控(子监控),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由于中间环节(子监控)的存在,所以增加了发生故障的几率。

数据的完整性、实效性差。

与IEC61850标准的要求(互操作性)差距较大。

如果总监控出现故障,那么整个电源系统的信息都无法上传。

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是依靠总监控完成。

系统内总线无仲裁、节点故障自动退出等功能,某个单元故障有可能造成总线瘫痪。

②方案二

该方案最接近IEC61850标准的要求。

取消所有的子监控,可靠性高。

数据的完整性、实效性好。

任何一个子监控故障,不影响其他监控上传信息。

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是依靠站控层完成。

与后台的连接电缆多。

投资成本高,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③方案三

该方案是综合了方案一、方案二的特点。

充分利用目前计算机发展的技术,硬件功能软件化。

使用动态数据库技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实效性、一致性。

由于取消了子监控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监控机故障,将使得与其管理的那部分设备信息无法上传。

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是依靠站控层完成。

基于目前变电站的建设情况,对于本站我们采取第一种监控方案,实现简单、连接方便。但以上各方案都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我们针对这些不足和缺陷提出改进方案,具体如下(以方案一为基础)。

④方案四

如果将电源系统内的R485总线网络改为CAN总线网络,增加一台总监控与原有的监控互为备用。提高总监控的冗余。

该方案有以下特点:

利用CAN总线多主系统的特点,总监控双机互备。

利用CAN总线的仲裁、故障节点自动退出等功能,解决了系统内总线瘫痪的问题。

通信速度快,效率高,数据的实效性较好。

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是在CAN总线这个层面上完成。

同样由于中间环节(子监控)的存在,所以增加了发生故障的几率。

4 结论

一体化电源的设计使用,避免了直流蓄电池及充电装置的重复配置,节约了占地,节省了投资,交流电源系统与直流电源系统一体监控,实现站用电源安全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将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设备》DL/T 1074-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年.

第8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点赞――

“三大培训”趋向深入,实干成就目标

2013年对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公司实施以“实用、实效”为导向的新一轮三年素质提升工程,实现全员培训整体转型的启动之年。自“5.20”全员培训工作会以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各单位、各部门立足基层、广泛发动、积极开展,大力推进“三大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理念和风气得到积极转变

以实用实效为导向的“三大培训”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贯穿培训全过程,从单纯看文凭、评职称的本本现象转入了重能力、学技术的再学习氛围。抓业务抓培训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显著增强,尤其是各单位积极开展大规模一线技能人员岗位能力考评,较好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岗位成才的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量化测评、逗硬考核、成果运用全面实施,以工学融合为基础的以工促学培训方式为员工岗位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遏制部分全民员工贵族化倾向奠定了基础。

责任体系建设基本成形

上下统筹、分层分级的“三级培训体系”和科学规范的培训管理体系更加清晰,角色定位得以明确。培训中心承担了全员培训的组织管理责任,专业部门以专业教研室为依托逐步担负了专业队伍建设责任,基层单位落实“谁用工、谁培训”的责任意识显著增强,专业支撑单位专业带头的责任和作用也得到了有效发挥。

培训配套支撑得到有效加强

通过“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机制、员工技能达标培训强制约束机制、骨干培养激励机制,员工岗位任职内部认证机制”等四个机制的落地实施,激励约束得以保证,为扎实开展培训提供了机制支撑。通过实行“存量资源共享、生产培训一体”,推行“开门办班”,集系统所有资源为培训所用,采取“自培、统培和委培”三种方式相结合,以专业支撑实施单位打造专业实训分基地,优化万州、长寿、永川、江北、市区5个培训分中心现有资源,建立以配电运检、电力营销等为主导的实用型实训设施等系列举措整合培训资源,为培训有效实施提供了资源支撑。

培训效果逐步显现

各供电单位以生产一线技能人员为重点,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完成变电运维、配电运维、配电检修、调控、二次等岗位的培训46838人次。培训中心以国网专业竞赛调考为抓手,以考促学,先后完成运检、调控、营销、财务等专业集中培训20个班次,共计5516人次。各专业教研室全面推进了计划的14个项目、197人的骨干委托培养。此外,近642名职工通过转岗培训,顺利达到了新工种上岗条件,有效盘活了人力资源存量,人员配置得到了合理优化。

2

难忘――

“三大培训”年检考评成绩优异,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3年10-11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重点组织实施了“三大培训”年检考评工作,公司层面累计年检考评2670人次,合格2575人次,合格率96.45%。

骨干培养考评

运检、调控教研室分别对变电运维、直流、继电保护、自动化、带电作业等四个专业采取理论考试、实作考评和技术问答、专业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对106名参训学员的综合考评,合格105人,合格率99.06%。

专业培训考评

营销教研室对35家供电企业营销专业技术岗位人员419人分用电检查、电费电价管理、营业、电能计量、客户服务、营销稽查、市场及需求侧管理等7个专业进行了内部岗位资格认证考试,合格412人,合格率98.33%。

调控教研室对35家供电企业、检修公司调控、方式计划、继电保护、自动化、调控安全等五大专业技术岗位共171人进行了岗位能力测评,合格164人(80分及格),合格率95.9%。

2013年10-11月考评情况一览表

类别 专业 年检考评人次 合格人次 合格率

骨干培养 变电运维 26 26 100%

直流 15 15 100%

继电保护 36 35 97.22%

自动化 20 20 100%

方式计划 1 1 100%

带电作业 9 9 100%

专业培训 营销类上岗资格认证 419 412 98.33%

调控类上岗资格认证 171 164 95.90%

技能培训 调控类 916 880 96.07%

运检类 1051 1013 96.38%

合计 2670 2575 96.45%

技能培训年检

按照公司全员培训工作的总体安排,2013年10-11月,公司人资部牵头,运检、调控专业教研室联合培训中心,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开展了“变电运维”“配电运维”“配电检修”“继电保护”“自动化”“调度”“监控”7个专业生产技能人员的年检考评工作。

(1)制定标准强化实用导向

年检考评以贴近生产实际,分应知、应会两部分进行,应知考试按照专业分类梳理必备知识点,应会部分按照现场一致性原则确定实操要点,形成统一标准题库。

其中:运检类“配电运维”“配电检修”专业的考评侧重工器具、仪器仪表的正确规范使用、登杆与杆上作业能力”;“变电运维”以正确填写操作票考评为基础,侧重倒闸操作流程、事故处理流程,设备巡视标准化作业等实作技能的考评。

调控类“继电保护”专业按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四个电压等级分别考评,重点考评现场安全措施布置、保护装置调试、二次回路故障排查的能力。“调度、监控”专业重点检验运行人员电网运行操作指挥和事故处置能力。“自动化”专业按主站和站端人员分别考评,重点考评主站及子站系统调试、运行、检修及应急处理等能力。

整个考评以应知、应会“双通过”作为衡量生产技能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合格的标准。

(2)客观公正组织年检考试

公平确定抽检人员。运检类“变电运维”“配电运维”“配电检修”三个专业在各单位申报自检合格的在岗长期职工人数的基础上按照15%的比例随机抽选。调控类“继电保护”“自动化”“调度”“监控”4个专业采用应知考试全检、应会考试按照15%、20%等不同比例视频形式随机抽选。所有抽选人员均由公司人资部在系统中核查后确认。

严格挑选应会考评人员。各专业教研室从公司兼职培训师和基层单位专业骨干中挑选具有专业影响力的人员随机组成专业考评组,并严格执行本单位人员考评“回避”制度。

年检组织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培训中心精心组织安排,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本次应知考试的命题、制卷、阅卷、统分过程以及应会考试的全过程进行了录音录像,确保抽检考评的公平、公正,客观、真实。

(3)两级把关确保培训质量

公司采取“先基层自评、后统一抽检”的方式,双重把关传递压力,形成了动力,固化了氛围,较好地确保了培训效果。

基层单位在公司指导下自主开展技能培训,以“理论+实作”检验培训效果,本年度规定的7个重点专业自评平均合格率96.3%,公司按比例抽检基层单位自评达标人员,重在检验基层单位抓落实、抓实效、抓逗硬的力度和考评的真实性。

3

展望――

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在坚定加速转型中前进

以“持续提升”进一步加强责任主体建设

公司将进一步厘清“三大培训”任务界面,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以考评、考核为抓手,坚持“持续提升”,实行培训考评常态化,不以一次性考评定终身,实行培训成果追溯制,采取循环考评的方式,每年对已通过考评的人员进行抽检及复测,始终保持培训的动力和压力,持之以恒地打造技能达标、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

以“对标管理”进一步加强培训组织体系建设

以“课件开发率、教材制定率、专业队伍参培率、专业人员考评合格率”等指标建立专业教研室对标体系,不断加强专业领域内教材标准化和考评标准化建设;以“培训设施建设和使用、培训任务承担、兼职培训师贡献”等指标建立培训分中心对标体系。把对标成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年度业绩考核,加强专业教研室和两级培训中心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及功能。

以“内部培训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源整合

以培训计划编制为龙头,深入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按场地、设施、师资分类,制定各类资源的使用和需求计划,逐步建立健全内部培训市场。通过加强兼职培训师的使用范围和调配,发挥兼职培训师在内部培训市场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试行制定内部取费标准,大力推行各类资源的有偿使用,通过以培训项目为支撑,以培训中心为平台,强化培训经费的归集,从资金上保障专业教研室和分中心的运行、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单位积极发挥作用,并按工作成效及考核结果给予分中心和基层单位一定的奖励,切实整合培训资源。

以“培训全过程评估”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管理

切实优化培训方式,强化以现场为主,以实际应用为主,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培训方式,切实优化培训时间安排,根据专业工作特点,以新设备出厂、安装、验收、投运和迎峰度夏、春检、秋检实际,合理安排关键结点培训时间,一是缓解工学矛盾,二是抓关键黄金时期。切实加强督导检查,完善片区督导组的职责和工作机制,把日常督导和培训“回头看”有机结合,加大考核和抽查力度,督促各专业、各单位按要求完成全员培训工作。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加强专业培训和骨干培养的考勤考核,实行定期反馈,定期通报和成绩公示,切实加强“培训效果评估”,按照“员工、送培单位、培训机构、支撑机构”四维度开展培训效果评估,确保培训质量。组织开展秋季培训大检查,开展培训项目“回头看”,查找基层单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整改计划。

以“员工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培训结果应用

把培训成果作为员工发展的前置条件,将培训与薪点工资制度改革有机结合,对技能、专业、骨干培养合格人员实行分档认定、分级积分,让员工培训成果在工资分配上得以体现,以岗位内部认证考评制度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双师型人才队伍,打通技术技能职业生涯通道,实现员工“培训、考核、分配、发展”一体化。

以“资源共享”切实开展网络大学建设工作

第9篇:变电运检一体化范文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宁夏银川供电局列为配网自动化、调控一体化建设试点。一年过去,这一智能目标已经清晰呈现。

调控一体化,发挥集约运行优势

10月13日,在新落成的银川供电局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大厅中,调控组组长金萍正和监控人员一起密切关注着从各个变电站反馈回来的各类信息。从调度到调度控制,多出一个词也就意味着多出一项重要工作,金萍坦言,这让肩上的压力增加了。“以前银川市的220千伏变电站都是有人值守,每站都有专门的监盘人员,调度控制中心一成立,全部监控工作上划到调控中心,这使调控中心在电网运行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但是这样节约了人力,实现了组织层级的扁平化,发挥了集约运行优势。”金萍说,“银川共有9座220千伏变电站,加上调度中心,以前至少需要10个人进行电网监控,现在集中在调控中心,只需两个人。”

调控中心也同时带来工作流程的变化。银川供电局的主配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由“调度控制中心+变电运行维护操作站+配网运行检修中心”构成,调控中心在原调度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后组建,实现电网调度运行与主、配网设备监控一体化,对银川整个电网实施监控和调度。与传统的“调度中心+有人值守+操作队”相比,新模式将之前“省调对变电站”“地调对操作队”“省调对地调”“地调对变电站”等等繁复交叉的工作流程,全部改为“省调对地区调控中心”和“地区调控中心对操作站”,流程一目了然。

功能的拓展,自然提出了对人员综合素质的新要求。银川供电局采用的是考试竞争方式增加调控人员。曾经从事过变电站值长、技术员、站长等岗位的赵永峰,就是通过层层选拔和考试,凭借对变电设备的熟识成功赢得调控中心主网调度副值这一岗位的。对于岗位的变化,她说,这让她对电网的了解从站拓展到网,从点拓展到面,既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丰富了个人知识面,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调控一体后,银川供电局将全部220千伏变电站有人值守通过综合自动化改造变为无人值守,各站的值守人员被全部归整在一齐,加上原有的110千伏操作队,组成了银川、新城、掌政3个运行维护操作站,每站管理3座~4座220千伏变电站和8座~10座110千伏变电站及若干35千伏变电站。

这个改变的最大优势是“减员增效”,银川供电局变电运行工区副主任金英杰认为,“可以集中调配人力资源,今后新增变电站也无须再增加运行值班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据统计,银川供电局在实施主配网调控一体化后,运检人员实际减员达到30.97%,每年可节省人员、车辆等运行成本900余万元。

金英杰举例说,以往各变电站间存在忙闲不均现象,有的站很忙,有的站没活干,但是值守在本站,“清闲的无法去帮忙碌的,想帮也去不了”。如今成立运行维护操作站,人力被集中调配,便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而且还降低了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根据测算,变电运行维护操作站实现四值一班倒后,每人每月劳动工时将减少60小时。

“新运行模式对个人成长更有利。”金英杰说,“以前变电站值守人员死守一个站,设备的熟悉程度仅限于本站,现在到了操作站,就能够掌握辖区内全部设备,知识面自然得到拓宽。”

主网如此,配网的运行维护也正在适应革新。据银川供电局有关人员介绍,银川局正组织建立配网运行检修中心,将城市三区的3股14个班精简为一支配网运行检修队伍。不久的将来,更加集约化的配网管理模式将实现,因配网规模不断扩大造成的配网运行人员不足的矛盾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配网自动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线路跳闸,线路上非故障区域的居民将可能感受不到停电的发生,因为从故障发生到故障隔离,只是一瞬间的事。这不是神话,这是配网自动化。

这在今天的银川市金凤区,已经实现。在一处城市环网柜前,该区供电局副局长罗青向记者介绍起环网柜中新添置的设备――配网自动化终端,一个俗称DTU的长方形箱子。“传统的配电网设备自动化水平不高,出现故障后,用户需要拨打95598客户服务热线反映,由95598服务人员通知检修人员到现场核实,查明情况,才能开展故障排除工作。进行配电自动化改造后,报警信号经DTU可直接传输到配网调度中心,并显示故障点,网络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快速隔离故障点,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整个过程一般只需要3秒~5秒,甚至更短。”

对于故障区域,停电时间也随之缩短,因为“抢修人员不用等待95598的通知就可以直接到故障点进行处理”。

“是配网自动化改造,让我们拥有了实时掌握故障的能力。”罗青不无得意地说。即便对于故障区域,由于在故障发生时调控中心已经掌握故障点,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罗青说:“以前95598接到报修电话会说很快派抢修队前去抢修,现在,95598的回答就可以变成:我们正在抢修中。这就是目前智能电网带给城市居民最直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