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耕文化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体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特点。自然环境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传统村落的建筑样式,南北方虽然都是传统农业社会,但地理、气候、地质不同,南方要么地处沿河地带,临江而建,多石木结合,以石夯基、以木建房、以瓦遮挡,多一、二层厅堂式住宅,顺水流向依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水乡如画的村落景致;而丘陵地带则傍山靠地,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多吊脚楼和富有民族风情的村寨。北方传统村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和北京,历史上,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带是农耕文明最昌盛的地方,即使是今天,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在三产中仍占据约1/3的比重。传统村落必有其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山西和北京所代表的北方村落特点,它们形成了中原风格的传统村落,孕育了传统村落里的文化。目前,对中原的村落研究少之又少。虽然中原的村落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不及江南的诗情画意,从北方来讲,则少了几分家族式聚居氛围,但通过研究,从中能看出中原传统村落对中原璀璨文化的承载是以不同于南北两种风格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基于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传递出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解、方式方法都存在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一)损毁的速度快于保护的速度。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目前还在减少。如果不对传统村落保护量身定做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法规制度,别说是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也会因为保护措施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消失。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毁指村落建筑经历风吹日晒雨淋虫蚀等自然现象造成的部分损毁或全部损毁,属于传统村落消失的不可控因素。传统村落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环境:一种地处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文化交流频繁之地;还有一种散落在相对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人口流动性小、文化交流稀疏。前者从自然性角度考察,损毁的可能性极小,而后者则因地势地形、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村落容貌自然性恶化,后期不能及时修补,不少自然村落悄悄地消失了。但相对于自然性损毁,社会性损毁的破坏力度远不止此。之所以用社会性损毁而不是“人为”性损毁,是在将传统村落视作一个微型社会,在其与村落外的大社会碰撞时做出的选择这一角度界定的。包含当前学者关注的几大问题:1.村落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导致村落消失这种现象在偏远(山区内陆的传统村落)村落普遍存在,青壮劳力离开土地,留下妇孺老弱守着村落。外出人员的离去,既切断了与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连接,也切断了他们乡愁的根,对失去农耕后续力量的传统村落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毁灭。2.自然村落合并导致村落消失一份来自《2016年山东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山东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996—2013年,山东省城市建成区外乡数量从1022个减至89个,行政村数量从8.3万个减至6.5万个,自然村数量从9.8万个减至8.6万个,许多村庄呈现“空心化”态势。比较小的几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大的行政村,几个小的行政村合并成更大的行政村,如此既能节省管理成本,又为农村扶贫脱贫提供自然条件。在合并自然村时若不注意传统村落的重要性而盲目合并,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3.现实生活迫使村落居民迁出导致村落消失村落原居民迁出村落,并非出于本意,但又迫于生计不得不迁,迁出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却无法保留住原有的生活样态而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或“空壳”化,使其成为一种展示品。然而,被记住的乡愁恰恰是嵌入当时那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并滋润着原居民,并非从外部强行灌输,这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极易采取的便捷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旅游开发,观光采摘,再辅以各种名目的采摘节、娱乐节就是在做留住乡愁的大文章。这给人们留下一个现实困境:如何保持村落居民物质与精神两种财富的平衡?(二)保护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流失。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而保护不当等人为破坏行为则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流失。一种情况是对传统村落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执行实施,缺乏科学的判断和衡量,一味“求新”,搞大拆大建,将传统的建筑拆除而后兴建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美其名曰“古镇”“古村”。设计者茫然不顾南北地域差别,一律沿用江南白墙黛瓦、花园庭院。另一种情况则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违规开发村落,搞成“千村一面”的旅游景点,将原居民整体迁出村落,另选地址安居,甚至租用原居民住回原村落,扮演着以往的角色。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被打破,继而形成的历史性的村落也难逃其掌,尽随“落花流水去”。(三)缺乏专业人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目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各省纷纷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挂牌明示。而地方传统村落保护,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参与。不少地方的政府为了追求GDP与开发商合作,盲目对传统村落乱开发、滥开发,而政府把管理权让渡于开发商不再过问,只管收税。到头来,开发商怎么开发、如何保护都不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受害的是传统村落。专业人士参与的保护不再是单纯的开发式保护,而是具有研究性质的保护,目前这一块仍是短板。(四)各省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不够健全。2014年4月25日,国家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旨在防止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修建性破坏现象,高屋建瓴的指明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向、尺度、惩罚、监督等细节,确保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然而,全国传统村落分布范围广、历史跨度大,具备传统村落保护价值的省份和地市应尽快制定适合本省、本市的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五)传统村落居民对传统村落的认识有待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相对于村落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城务工人员更希望留在城市。许多打工子弟乃至他们的下一代,已在城市扎根,脱离农耕文明时间与定居村落的意愿成正比。对于留守村落的居民而言,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现有生活水平是最紧要的事情。然而,村落的现有建筑、文化等却成了他们达成诉求的障碍,他们不关心传统村落问题,不关注保护问题。传统村落文化不仅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家风传承、家族荣誉、个人理想等人文精神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正是村落里走出来的人世世代代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通过兼顾保护与管理,实现“乡村记忆”的美好愿景。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
文化是“历史性的存在”,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即是要保护村落的历史。如果说建筑物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历史文化要素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既要保护生命线更要保护灵魂。如此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乡村记忆。(一)澄清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科学规划。澄清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科学规划,如表所示,领导干部决策层更希望对乡村建设做科学的调查、预判和设计方案,美丽乡村建设首要的是具备科学的规划。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首先要吃透城镇化的主旨、目的,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市、本乡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兼顾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好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是一种特色,是开启特色小镇建设、宜居乡村建设的便利之门。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防止保护措施的雷同,比如美丽乡村建设的“千村一面”。政协代表冯骥才提出不少传统村落因为“空巢化”和“全面旅游化”变得面目全非,正朝着“千村一面”的雷同化方向发展。这里的雷同不是村落历史景观的雷同,而是村落保护的措施雷同,为增加收入、展示历史文化,统统趋向于搞旅游开发。这里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村落经济来源是否困难无以为继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搞旅游,但不意味着所有方式的旅游都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有些低端旅游只会破坏村落的文化和环境。2.旅游是否是唯一的来源诚然,旅游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快方式,也是最佳宣传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方式呢?社会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空巢化”问题的是否有交集?传统村落保护能否成为解决农村“空巢化”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可行途径呢?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下最现实、最直观、最具体的载体,利用好传统村落“历史性存在”的价值主体应是上述难题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之一,对“留住乡愁”“乡村记忆”都是最鲜活的实践。3.是否所有“节庆”都有文化乡村旅游热衷于打各种“节庆”的牌子招揽游客,于是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相亲节”“花卉展览节”“美食节”等纷纷亮相。直观下,这些似乎都是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深层的却是缺乏对文化的真切认识和真情实感。文化不是需要深层次的挖掘。(二)健全完善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传统村落顾名思义因传统得名,这些村落经历无数风雨,具有浓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由于村落建筑(自然景观)取材和设计与现念存在一定差别,如何妥善保护、维修和管理是研究传统村落的前提,即自然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目前为止,大部分省份还未意识到本省的传统村落的意义和价值,未意识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在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乃至农村发展的趋势中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最基本的法律条文。首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条文中需明确传统村落的归属。化解居民与村落保护的矛盾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需要从法律上给予澄清,以现实的物质或精神手段给予解决。其次,制定严明的奖惩规则,对保护有力者施以褒奖,对破坏者进行严惩。破坏行为包括对有形和无形文化的破坏两种。再次,综合平衡招商引资项目,拒绝对传统村落的人为破坏。让古村落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得到善存,精神形态的文化得到传承。最后,严格落实国家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尽快落地成法。各地市尽快拿出本地市的法律条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统筹解决修缮资金难的问题。传统村落的维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传统村落的建筑和自然景观都是历史遗存的,一旦损毁,修缮资金不是小数目。况且缺乏专业的工匠从事修缮事宜。另外也要注意,不少传统村落大多闭塞、落后,居民掏钱自行修缮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也有学者反驳现在保护思维中的“亮化、绿化、硬化、白化”,在这方面投钱反而是舍本逐末,还不如保持原有的风貌,还原农耕生产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延续传统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修缮资金的浪费。(四)加大技术人才的梯级队伍培养。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有形无形中,有形的需要专业工匠进行维护,而现在的青壮年热衷于脱离农村入住城市,现有的工匠手艺传承成了文化传承的难题。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样面临尴尬局面,传统的酿酒、打磨、雕刻等手艺在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照下,日薄西山。传统酿酒方式,纯手工加工工艺的丧失就是传统生活的丧失,传统文化又从何谈起?加大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更要注重梯级队伍的培养,做到上传下达,代代相传。(五)传统村落管理的创新思路。从管理模式上看,大部分采用招标旅游公司开发,未开发旅游的也在酝酿旅游产业。诚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需要借助旅游的方式,向外界宣传,让游人通过参观、体验的方式带走传统文化。但旅游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村落管理权和资金支配权,应属于开发公司与村落居民一起管理,而不是全部交由开发公司。让居民参与,一是提高居民参与保护的意识,二是挽留居民增进对村落的依赖,三是对开发公司的开发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四是对投入与收入资金有支配权。针对传统村落的“空巢化”和“亮宝式”现象,应广泛征询社会意见,激发社会合力,使社会群众由看客变为参与者,这其中更要注重听取原居民对村落保护管理的意见。本地政府应起到统筹、规划、监督作用,发挥史料馆、文化站的作用。目前山东省枣庄市各村还不具备编纂村志的能力,只在各区统一编纂村名志。下一步应加快补齐这个短板,尽快组织人手编纂村志。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村的简介、村名由来、何时建村、是否搬迁、村中姓氏;建筑样式、年代、村中景观(河、湖、溪、水库、沟渠、山、林、庙、寺、学校以及医疗);经济来源,靠什么维持生计、生产方式;文化,村中名人贤士,高学历人士,人口流动等。把村落由来和变迁一一记录成册,以便研究和管理。传统村落蕴含着和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交往艺术,人与社会的共生关系等,人们到传统村落感受的不仅仅是乡愁,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作者:王桂娟 徐铁权 单位:枣庄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周斌.缙云河阳古村落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正月,春寒料峭,桃李竞相绽放。江口县迎来2015年项目建设观摩会,旨在让全县干部拓展视野,促进交流学习,找准差距,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2014年,全县GDP预计实现33.32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总收入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20%;全社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1亿元,同比增长2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72元,同比增长13.9%。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66.47万人次,同比增长49.3%;旅游总收入36.14亿元,同比增长25.3%。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17.5%。
这组数据见证了江口县发展的速度。近年来,江口提出“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依托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业,走上城镇园林化、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的发展道路。
强规划重特色
“抢晴天、战雨天、点着灯泡当白天。”走进闵孝镇提红村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一幅幅宣传标语映入眼帘。
施工现场,一幢幢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将提溪土司城紧紧围住。木工师傅忙着安装水车,挖掘机轮番作业,建筑施工队忙着粉刷、砌墙……处处涌动着抢时间赶进度的建设热潮。
依托杭瑞高速与安江高速在此交汇,江口着力发展匝道经济,规划建设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占地面积0.83平方公里,是集特色农产品加工、土司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其中又分为土家民族风情园、移民安置、绿色食品加工、沿河步道观光等7个区。
项目自去年5月启动实施以来,目前已完成土司广场、土司大门建设,正在进行生态移民房外墙装饰,田园风光、水体景观等正在建设中,已完成投资约4100万元。
“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项目以土司文化为主题,融入乌木之乡文化元素,将土家农耕文化与建设、乌木元素融为一体。各乡镇(街道)加强规划,找准文化定位并通过点、面结合带动全县旅游发展。”江口县委书记袁刚在项目观摩会上说。
近年来,江口县围绕“梵净江口・佛光之城”城市形象定位,完成第三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10.7平方公里的县城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风貌设计方案。并完成县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老城区400亩旧城改造规划方案,正在编制县城景观亮化规划设计方案。
2013年,江口对县城进行了新一轮的控制性规划,从县城往西南规划了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产城一体;从县城往北沿太平河方向发展,实现景城一体,确定“城景一体化、产城一体化”思路,坚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南高北低、南居北旅”的城市发展理念。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么,路网就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脉。
为打通城市血脉,江口县先后拉通象狮大道、梵净山旅游大道、小磨王隧道等城市骨架路网。建成梵净山公园、北门河公园、龙井广场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坝上片区、江城国际、江上明珠等项目建设,园林化城市雏形初具。同时,以农村集中建房为契机,各乡镇(街道)找准文化定位,形成“一乡镇(街道)一品牌”,将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完美融合。
强产业重示范
走进怒溪镇骆象现代高效农业(扶贫)茶叶产业省级示范园区,刻有精美图案的观光亭矗立眼前,园区内2条单轨运输车正在作业,放眼望去,修剪整齐的茶园犹如一张张绿地毯铺满整个山头。
近年来,骆象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有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面积1.3万亩,可采茶园面积7500亩,幼龄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茶叶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
骆象村村民肖仕明在妻子因病去世后,负债累累。为供两个孩子上学,2010年肖仕明用政府免费发放的茶苗和肥料,在自留地上种了几亩地的茶。2014年,茶园进入采摘期,仅卖4次明前茶就收入3000多元。
2013年,以骆象茶园为核心区,以太平、坝盘、德旺、闵孝、民和12万亩茶园为辐射区的“江口县现代高效农业茶叶产业示范园区”被列入“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园区”。此外,烤烟、葡萄、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在全县遍地开花,形成“山上栽果栽茶,山下种菜种瓜”的产业发展格局。
“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园区”殊荣的获得,凝聚了江口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为全县发展茶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更加坚定了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观摩,要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技术指导,不断提升茶叶品质,不断挖掘茶文化,做大做强茶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江口县委副书记、县长黄霞说。
强加工重生态
2014年9月,江口成为全省10个取消GDP考核的县之一,与其“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保住青山绿水是政绩,是荣耀,更是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2011年,该县按照“产业聚集发展、产城一体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面积11.3平方公里的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努力打造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和城市新型功能区。园区按功能布局分为产业聚集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产业聚集中心位于园区中部区域,主要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制药、特色旅游工艺品及新型建材;物流仓储中心位于园区南部区域,主要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文化创意、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同时承担园区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功能;公共服务中心位于园区北部区域,主要布局行政配套、公共服务,系产业集聚区、物流区与县城的连接区。园区引进了一批旅游特色产品加工、仁发山野菜、生物苗药、玉带石加工、好巧婆风味食品加工、格耐诗太阳能、一人服装等无污染企业,围绕梵净山做足旅游特色产品加工“文章”。
此外,立足石材资源优势,江口县在怒溪镇规划建设石材产业园区。2013年,江口大地石材落户石材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00余亩,总投资3亿元,分三期建成矿区石材开采、厂区流水线建设等。目前已投资1.2亿元,完成麻阳溪村石榴花200余亩的矿区开采基础准备,4条生产线的厂房搭建和场地硬化等,2014年8月8日,第一条生产线开始投产试运行。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与当今的市场需求相比,乡村生态旅游为市场提供的产品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推陈出新,走向精品化,规模化。
一、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个性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方面共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农家乐形式,游客亲自参加农耕活动。
第二类是地域风情文化形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旅游乡村。
第三类是开发旅游农业形式,带游客参观农业的发展成果,向游客讲解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或者利用农业与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活动。但这些开发只是单一的依附于乡村原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开发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大多数都是没有特色的单调活动,旅游产品主题不明朗,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
(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
乡村生态旅游必定要开发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对乡村生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乡村环境的意识,忽略了乡村环境的最大容忍度,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日渐下滑。由此,想要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必须根绝破坏乡村自然环境的行为,以避免环境被破坏后难以恢复。
(三)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
如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并且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便导致旅游区开发混乱、没有科学依据的建设、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利益上各行其是,缺乏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无人承担,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再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形式
(一)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形式的旅游,因此管理形式应与传统旅游管理形式相区分。仅仅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展的可持续。想要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需要在管理上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够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包含了整个农村生态产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文明的生态建设和不断发展列在首位,利用法律和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限定乡村的最大载客量,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达到当地居民共享旅游业经济的目的。
(二)规划在发展建设中先行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完善旅游的整体规划。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划方案,只是盲目开发旅游景区,最终会将旅游景区严重破坏。因此,旅游景区必须在科学调查的前提下开发,遵循自然性和生态性原则,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以游客的满意度提升为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可实施的规划方案,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从自然方面考虑,充分将人与自然融合;从社会方面考虑,创造出最利于生态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局面。
三、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一)不能以一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科学系统地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对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找到其发展的共性,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对其进行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要充分体现其特色,要发展具有文化魅力和民族个性的旅游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其中寻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发展。并尽可能的激发游客的需求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地域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剪纸;数字化;建筑
1简洁、抽象的庆阳剪纸艺术
中国剪纸艺术的原始形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以前,其材料多为金、银箔、皮革、绢帛和植物的叶片等,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材料上镂刻花纹,汉代后,便宜实用的纸张逐渐成为民间剪纸的主要材料。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为1500多年前的北朝剪纸,当时,这些简洁概括的剪纸被发现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在当时,剪纸作品就被广泛用于民俗活动,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对鬼神的敬畏。经过千年的发展,民间剪纸逐渐走向成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以地域风格可分为南派、江浙派、北派等,南派以广东佛山、福建、湖北沔阳为中心,江浙派主要以扬州、浙江为中心,而北派主要以河北蔚县、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庆阳为中心。其中,甘肃庆阳剪纸古拙神秘、厚重质朴,与国内其他剪纸类型相较,独具特色。庆阳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庆阳剪纸发展、传承得益于原生态文化的土壤,其剪纸艺术作品更多的保留了原始图腾崇拜的传世纹样与象征符号,质朴、天真、神秘。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作品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商业化社会中,其应用不乏优秀经典的案例,但更多的不问由来的抄袭与照搬,剪纸艺术被随意的、廉价的、高效的用于商业活动中,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被忽视,很难引起我们的精神共鸣。
2剪纸艺术的数字化发展
在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托于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剪纸作品的传承注重于对“心”意的关怀、表达、传递,剪纸作品作为“心”意外在的物质形态,往往是神秘的、心领神会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波兰馆设计在众多展馆中脱颖而出,剪纸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强烈诉求的愿望无论中外都是如此的一致,世博会波兰馆以剪纸艺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设计手段给人们以不可言说的、触及灵魂的震撼。人们由此反思,中国的剪纸艺术是否也可以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而获得全新的发展空间。国外的剪纸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欧洲剪纸、美国剪纸、日本剪纸等。日本剪纸艺术与中国剪纸艺术有着相近的文化源流,早在近代,日本剪纸就已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仅在视觉形象设计领域取得佳绩,日本艺术家、建筑师亦开始探寻建筑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与方法。西方剪纸与中国传统剪纸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剪纸由剪影发展而来,早期剪纸注重对现实景物的描绘,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与绘画性,后期则倾向对图形构成及色彩的关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数字技术的进步,剪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的设计界对此作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上世纪末,随着图形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计学得到了迅猛的进步,现代图形图像技术被广泛的用于设计工作中,中西方设计师将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尝试不同领域的设计实践。其中,视觉传达领域设计作品首先为大众广泛认识。剪纸作品或被直接采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或被现代设计语言以元素的形式融入设计作品中,形成新剪纸作品。如早在上个世纪末,美国将剪纸与邮票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剪纸艺术的现代化。随着视觉传达 艺术的普及,艺术家开始思考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将现代剪纸艺术实物化,如爱尔兰艺术家将现代设计图形与剪纸的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作品制作以手工制作与计算机激光切割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超高精细度的剪纸作品。图形图像的数字化使得剪纸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3数字化剪纸在中外建筑设计中的实践
在古代中国,剪纸的使用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剪纸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建筑内的装饰、美化,最常见的就是将剪纸贴在窗框、炕围、墙壁、门扇、顶棚等处美化生活、抒感。也有部分建筑设计将剪纸作品艺术形象及表现方法与建筑装饰构件结合起来,创造出剪纸作品的新形象,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漏窗、隔断等,镂空的装饰构件与光影相结合,形成了虚与实变化的空间,这种虚实的变化极具个性化、文化性、符号化、时代性,为设计师广泛喜爱,将其应用到空间设计中,与灯光照明相结合,营造出多维的视觉空间。近代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传入中国,传统建筑逐渐消退,中式空间不再成为唯一的建筑模式,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在这些建筑表皮及空间界面上,我们有时可以看到镂空、雕刻的设计手法,但多是局部化、直白的、或风格不明的混搭。剪纸作为传统技艺之一,其抽象简洁的设计语言,使其成为建筑界的设计语言之一。近年来,国内的设计师或尝试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直接将剪纸图形或元素移入建筑空间中或建筑界面上,对于剪纸元素不做过多的改变,剪纸依附于建筑物,作为建筑的装饰而不是建筑的本体出现。如佛山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方案采用中国传统剪纸设计元素。在地铁出入口的玻璃外立面上装饰具有佛山风格的剪纸,这些剪纸作品由剪纸技师手工制作,选用《舞龙》、《舞狮》、《扒龙舟》等传统图案和具有地域特征的风景名胜作为装饰题材,极具传统特色与地域文化,使旅客对当地的建筑名胜有了直观的了解。简洁、直白。而另一些设计师则大胆尝试,采用非实物化的设计方法,保留建筑基本形象、结构等元素的基础上,将剪纸艺术与现代工艺、现代材料相结合,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2010年世界博览会广东馆位中国馆馆内,占地仅有600平米,广东馆借鉴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广东骑楼建筑外观为图形,以代表广东潮汕、佛山民俗的传统剪纸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金属薄片镂空,以LED灯作为光源,从内部透射,光线从金属镂刻的空隙中透射出来,形成靓丽变幻的空间氛围,展现了当地的市井生活场景,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同时,技术化的处理手法保证了制作的便利性、精确性,采用计算机技术,将所需要的剪纸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在设计中便于修改调整,便于重复制作,不仅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节约了时间。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剪纸与建筑的融合的最佳状态应当是自然天成的,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形成灵魂深处的共鸣。2010年世界博览会韩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在展馆设计中都将剪纸元素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美轮美奂、独具民族风情的建筑空间。韩国馆采用韩文字母作为建筑结构框架,在合成树脂外立面上镂刻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作为建筑表皮,并辅助灯光照明,散发着浓厚的韩国文化气息;俄罗斯馆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展馆外形借鉴古代村落,由12坐塔楼和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象征生命之花、太阳、世界树根部,塔楼色彩由白、红、金等三色构成,塔楼造型形似折叠的不规则纸盒,顶部镂空,象征着生命力的生长与活力,夜幕降临,璀璨的光芒从建筑镂空部分喷薄而出,绚丽辉煌;然而,在众多展馆设计中,波兰馆对剪纸艺术、民族文化、建筑艺术的诠释更令观者震撼。波兰馆整体造型简洁,材料和空间采用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的民间剪纸作为设计元素,突出建筑的空间感与体量感,建筑整体就犹如经过切割、拼贴的不规则的、布满镂空花纹的巨型剪纸经过多次折叠后呈现在观者面前。波兰馆倾斜的坡面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空间趣味,同时,倾斜坡面镂空的板面结构也实现了雨水的收集与引流,建筑整体不设采光窗,光线通过建筑表层材料的镂空部分,穿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在馆内交织变幻、明暗错落,进入展馆内部,给人以轻松、梦幻、神秘的情感体验及无限的想象。设计师认为在当代图形语言普及的今天,视觉体验与沟通形式占据主导地位,观者的直接体验将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波兰馆为临时馆,展览结束之后进行拆除,原有建筑材料回收,因此,建筑设计使用了便于安装和拆除的结构形式,传统的剪纸材料被环保、低碳、易于数字化加工的石膏板、厚岩棉、彩钢板、拼花木板等墙体材料代替,充分阐释了“人类,创造力,城市”等概念。
4庆阳剪纸数字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剪纸艺术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应用,不但开拓了建筑设计的表现语言,也使得剪纸艺术在现代商业化社会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我国南方的潮汕、佛山、江浙等地的剪纸艺人已经开始了自我创新之路,即在剪纸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自觉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在保留传统剪纸图形与样式的基础上,积极寻找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剪纸艺术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对剪纸的题材、造型、表现方法、材质等做出改变,使之符合现代生活的心理与物质需求。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将剪纸艺术与建筑结构、空间界面设计等结合起来,营造出现代化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建筑外观与结构。庆阳剪纸与广东剪纸有较大的差异性,不似其剔透雅致、金碧辉煌,但其粗狂、神秘、质朴、简洁的特性与建筑艺术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庆阳剪纸用于环境设计有其先天的优越性,其图形众多、题材广泛,在具体设计中,应当提取与设计对象主题相关的剪纸素材,加以简化、抽象化,使之具有更强的代表性、概括性。近年来庆阳剪纸也被用于公共空间环境中,如西峰区公共候车亭的设计将庆阳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抓髻娃娃镂刻于候车厅的立面上,稍作抽象化处理或不作抽象化处理,新候车亭相较原有的候车亭虽然更具地域特性,使人眼前一亮,但设计过于直白,缺乏体验性。庆阳剪纸的数字化将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保证。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已成为现代图形技术化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以其特有的精确性、简明性和高效率使得传统剪纸艺术在当代赢得了生存空间和拓展空间。随着新材料、新工具的应用,庆阳剪纸亦会获得创新方法、创新途径、创新价值的提升。剪纸来源于原生态的农耕环境中民俗活动,又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而在现代社会中,剪纸进入大众消费流通领域后,其社会功能性、时间性及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剪纸以文化符号的形象出现。而符号性使得剪纸艺术的计算机图形化、数字化成为可能,浩如烟海的剪纸图形将被储备于数据库中,剪纸图形将以符号的形式获得重新的设计组合而形成新的图像、图形。而这些数字化的图像、图形与现代精密仪器相结合,将可以被无限复制,这将使得建筑建造的周期与成本大大降低。庆阳剪纸成长于农耕文明的土壤,其原生态的发展、传承离不开相对封闭的乡土环境,传统民间技艺与美学思想尤为宝贵,但局限于传统的创作与传承方法,加之老艺人相继离世,乡镇的城市化、农村的空巢化,遗产保护的难度不断加大,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可逆转,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剪纸图形的数字化使剪纸艺术的现代化成为了可能。
作者:高明醒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庆阳剪纸的原生态价值[J]文艺研究2007.2
[2]公淇.从剪纸到建筑表皮空间造型要素的转译[D].长春工业大学,2016.4
[3]金一歌陈新华.浅谈现代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J].包装世界201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林特色,环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C40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造个性鲜明的环境文化景观,既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也是师生安心做学问的需要,又是承担社会教化和风气转移的需要[4]。高职环境文化是指融有高职精神文化要素的校园规划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绿化美化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是高职人对象化活动的结果。高职环境育人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构成校园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形象与蕴涵其中的文化神韵,对置身其中的高职人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其体验到事物的美好,从而扩展到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热爱[1]。
1、研究背景
我国大部分高职是在建国前后的中专基础上升级形成的,当初所建的校园在如今存在着校舍、教学等设施不足和不适用的问题。我院由原农林水三所中专合并而成,自然形成三块版图。经过13年建设,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三校区办学的格局基本未变。这要求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和改造传统的功能区,使校园环境具备人文特色和多层次的交往空间,营造富有活力与特色的校园形态[2]。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只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尽量避免祈求完美的“大手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农林水专业特色,把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六化并蒂”(绿化、美化、彩化、亮化、香化、净化)、文化底蕴深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1.1、三个校区一盘棋,掌握景观大框架
根据现有校区功能布局,构建“一馆四区九圈十三组群”文化框架。①一个综合展馆,以展示学院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文脉。②四个文化区:分别为南校中心区、南校北区、西校区和北校区。其中,西校区以四个分院专业背景为基础,集中展示我国农林文化内涵。③九个文化圈:即学院综合文化圈、广场综合文化圈、文体综合文化圈、水韵文化圈,农林文化圈、正禾或饮食文化圈、医药文化圈,旅游文化圈和人文管理文化圈。④十三组院系文化群:力求突出各自专业特色并形成活动中心。
1.2、传承创新理念文化,凸显农林水特色
理念文化是学院传承创新的灵魂,既是高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又需要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①发展目标: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②校园精神:照准目标,矢志不渝。③校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校旨:裕德强能,安家报国;校训: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校铭:内方外圆,严己宽人。④校蕴:农林之本,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农业、林业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林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融山水气概之路,汇人文大观之楼
山川河流、广阔天地、中华沃土是农林水孕育之源,也是农林水人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以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等对楼宇道路命名,充分既体现了道法自然、路为人创,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之理念;更契合了“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①西校区楼宇:新图书楼命名乐农楼,取乐于学农、立志献身农业,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奏乐给力之意。旧U字形教学楼命名为林和楼,体现农林共生、环境友好、生态和谐之意。原图书楼、实验楼分别命名物竞楼、天择楼。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体现农林特色。②西校区道路:南北路从东往西以人类和农业始祖的名字命名为路、伏羲路、炎黄路;东西道从北朝南以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命名为天山道、昆仑道、秦岭道、南岭道、秦川道。
2、研究依据
2.1规划设计原则
以建设集功能、生态、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校园为原则[3]。①功能为先的原则,首先以方便师生使用为出发点,营造可进入式开放景观空间,细化步行及车行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情感交流空间。②生态保障的原则,充分利用并保护好校园雪松、法桐、国槐等大树群落,因树设景观,整理微地形,创造出自然式园林景观。③彰显人文的原则,体现杨凌后稷农耕文化景观特征,突出学校“农林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内在特质,使学校展现清新自然、蓬勃向上的自然绿色风貌。④艺术浓郁的原则,融合道路、内庭、大树、台阶四大景观要素,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建筑包容景观,景观烘托建筑”的特色,打造自然优美并有厚重感的校园环境。
2.2赋予人文内涵
校园人文景观主要是指被赋予一定人文色彩的物质景观。对于当代高职生来说,坚持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充分肯定人的行为及精神、尊重和维护人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设计来表现出高尚的人文精神,是高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人文景观往往与重要人物、历史事件有很大联系,因而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影响力,使大学人在人格上得到陶冶[1]。校园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表达一定的人文内涵[5]。空间序列的变换表达了人对动态审美的需求,在规划严整的校园中适当采用灵活的景观布局方式能够反映校园环境活泼的一面。校园环境小品是增加校园文化韵味的重要手段,它能切合校园环境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地美化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
2.3 塑造个性文化
高职校园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浸溢着特定的高尚、高雅的精神文化内涵,无不发挥着育人的作用。特色的校园文化跃然展现,就成为校园环境文化的源头活水,随历史而常新,随时代而升华[8]。个性化就是自我认同,反映高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其永恒的生命力[6]。①彰显校训,或是借助建筑或雕塑在空间中的量势来予以彰显;或是与入口结合也较为常见。②丰富多彩的绿色植物,不但是校园景观形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还能激发不同的感受,塑造特色的文化韵味。③利用色彩所具有的视觉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映来增强人们个体高职独特性的认识。如与居民区或村镇相邻的高校色彩可选择偏暖色调,以获得明朗、近人的感觉;对于接近绿化防护林或隔离带的高校,其色彩选择应考虑深绿色丛林所带来的背景颜色。
2.4展现农林本色
纵观世界院校著名景观,凡是有特色被人称道的校园景观,一般都存在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一个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容易被人们记住[9]!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以及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加以提炼、概括,有意识地运用形式美将其与园林要素组合成为景观作品,可以使学子们在追寻过去那些高尚品德的同时,传承一种民族艺术美,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12]。一是配合专业教育,引导爱农思想,创设良好氛围,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教育[10]。特别是赵瑜的榜样也应该景观化,引起学生的持续兴趣。二是突出农林主题,发展观光农业,校园内的景点、环境小品、标志物等都可以农林主题为素材;良种选育区营造农田林网,在田间、地头上种植一些高大的遮荫树,将绿化与防护相结合,突出田园式自然风光[7]。三是创新素质教育,积极服务“三农”,应该通过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三农”。创造性地、积极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村社会问题、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问题[10]。
2.5 彰显学科特色
高职的学科文化是对学科的不同认识和界定。学科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是知识体系演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为分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建制[13]。在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关于本学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等一系列观念形态的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不同的高职学科分类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高职校园规划建设应按学科群进行分区布局,以强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征。因此,校园景观应该反映该校园的专业学科特色,形成不同的校园专业文化景观。
3、研究实例
西校区环境文化景观的改造与整合为“一苑、二轴、三圈、四广场”(见图1):
图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景观改造平面图
3.1一个养生文化苑
该苑位于林和楼东侧(原有大门位置),在充分利用原有大树的基础上,北侧绿地(医院门前)按照五行图案设置药圃,并以五行景观串联为一体。南侧绿地以竹带为背景,点缀梅花,和原有松柏构筑岁寒三友景观意境,铺设自然回环游步道,随机设置“琴、棋、书、画、茶”五艺景观,片状点缀花卉。既是医药文化景观轴的配套活动中心,也是教职工养生、修心的清静之地。
3.2 两大景观轴,三组文化圈
①景观主轴东大门秦岭道乐农楼秦川道运动天桥,为西校区景观主轴,并以乐农楼为界,顺势分为两组文化圈。东轴为农林文化圈,以现代亮丽的雕塑景观与自然古朴的实物形式交相辉映展现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构筑新形势下对农林高职人才的特殊需求,激发师生对农林的强烈兴趣;西轴为正禾文化圈,在构筑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轻松地游园活动之中慢慢品味勤劳节俭的美德。东西两轴文化圈相得益彰。②景观副轴林和楼西侧为原有老校区的景观轴线,构筑医药文化圈(中西结合、四医托福),在旗台处设置巨型葫芦(福禄)成为景观构图中心,在四周四块绿地中分别设置中国四大名医雕像,并散布西医的代表景观,构成中西结合、为民造福的主题寓意。
3.3、四组分院活动广场
①动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主大门南侧,在利用原有微地形的基础上,以树丛为背景,以草坪为基调,以成群的牛羊马动态景观为主景,以花镜为前景,将来人的视线引向兽医院。②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南侧,以麦冬草坪为基调,以堆砌假山与塑山为楼基边界景观,以双色材料的方圆广场为平面构图中心,以自然流畅的园路园桥为纽带,以原有五株毛白杨为休闲场所,为学生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休闲活动之地。③生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生物实训中心南侧:以五色土花坛为构图中心,以环列的五组“五谷景观柱”为竖向主景,以柱间的四组“扇面农业耕作景墙”为立面主景(展现传统农业的工艺流程),以“田园格子”彩色铺装为基调,以造型果树与景观花卉为陪衬景观,充分展现传统农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④药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北侧,以螺旋型双色向心铺装广场为基调,在螺旋线上从外向里、渐次升高排列二十四组节气景观柱(顶上设置现代精细药物技术的代表),中心为生物分子螺旋结构的景观明珠,寓意攀登药物科技的艰难历程。
5、结论建议
高校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场所,环境文化的滞后势必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道德养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1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职校园绿地景观在文化特色建造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12]。多年实践表明环境文化建设有三难,一是独特的创意很难设计表现出来,二是优秀方案很难建造出来,三是好不容易施工了又管护不到位。特别是农林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持续发展,一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专家团队,二是邀请有实力的园林景观企业,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入细化,再招标选择企业按图施工。三是成立学院文化建设小组,对上能理解领导的意图,对下要能把握设计施工,以保证质量。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个性所在。在构建高职环境文化中价值观是环境文化的核心, 它所确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信仰, 能够激发起广大师生员工为理想奋斗的激情和忘我工作、学习的精神, 促使大家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标[14]。
说明:本文得到学院党委曹毓刚书记、院长邓振义教授的深情关怀,分管学院文化建设的任得元副书记和分管后勤绿化的王周锁副院长的具体指导,以及党政综合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的大力配合,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陈祺(1964--),男,陕西泾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邮箱:,手机:13572555978
期刊邮递地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生态环境工程分院园林工程教研室,邮编:712100。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11、12
[2]刘颖,张键.重塑老旧校区的校园空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1
[3]徐建林、刘晓明.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3(7):98-99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42-45
[5]赵丽芳、熊燕.人文内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J].中国园艺文摘,2013(7):118
[6]朱凯.大学城中凸显高校个性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8
[7]裘鸿菲.高翅.吴雪飞.撷校园文化 创环境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0
:62
[8]郭贵春. 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
[9]肖妍玎.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J].三江高教,2012(8-2):56
[10]于长志等主编.农业本科院校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162-163,202-203
[11]陕西万象灵动环境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设计方案,2012.8
[12]常俊丽,王浩.大学校园绿地文化景观的传承--以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94
论文关键词:皤滩,千年古镇,森林景观,规划设计
1、古镇实地背景
皤滩古镇位于仙居县城西边,距县城约25km,地处永安溪上游的南岸并紧靠溪流。古镇分上街和下街两个行政村,镇政府位于上街村。35省道在镇北边穿过,交通便捷,距桐江书院景点不足2km。古镇座落河谷平原,但土地资源紧缺,只能利用镇旁、水(溪)旁、路旁零星空闲地用于绿化。古镇附近的古树名木、残存小面积的森林植物群落加以改造利用,形成微型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提倡节约理念,处理好绿地生态景观、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功能的关系。保护好现有绿地,合理配置树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为生态旅游(村民)提供休闲、健身、娱乐场所。
2、森林景观设计理念
2.1 尊重自然
森林景观设计尊重古镇现状,设计结合自然,遵循自然式、地域性、保护性、补偿性的生态理念。在景观改造中尊重地区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利用乡土植物,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尊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1、2]。
2.2 因地制宜
贯彻森林乡镇节约型用地理念,最大限度节约自然资本,在满足人们合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以植物为主体、充分发挥各树种的优势、适地适树,使各种效益达到最大化[1、2]。
3、与环境紧密结合的设计方案
森林乡镇建设以花、果及丰富的植物资源,适宜的绿地面积,达到美化古镇,改善气候的作用。片植香花、果树和保健树种,营造森林氧吧,让人们享受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原有场地中的山水元素的合理利用,以乔、灌、草植物为主体,水为要素,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观效果。由花、果、水、山构成的景观、亲近自然,在翠绿碧水河畔,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佳境[1、2]。
4、设计思路
4.1 护镇林带
在古镇外围营造10-15m宽的片林或林带,地势较高处选用樟树、深山含笑、桂花、广玉兰、白玉兰、杂交马褂木、石榴、枇杷、银杏、樱花、厚朴、夹竹桃等树种。在低洼积水地段选用池杉、水杉、桤木、落羽杉等树种[3]。苗木规格:苗高2-2.5m,土球直径:35-40cm。栽植配置:2×2m,栽植密度:2500株/hm2。栽植穴规格:50×50×30cm,拾除穴内石块。土壤条件差的地段加客土。推广应用全冠栽植,不截干截顶,只对二级侧枝进行剪除,适当剪除过密处的一级侧枝,调控过长的一级侧枝[4]。常绿阔叶树摘除85%以上的叶片,每个小枝条留1-2片叶子即可。较适的栽植时间:11月-12月上旬、2月上旬-3月上旬。做到苗正,适当敲实土球外围的松土。在高温、干旱时段做好浇水保苗工作,台风过后及时做好幼树的扶正和加固。2-3年即可恢复幼树正常的生长量,5-7年初见成效。
4.2 35省道至古镇景区入口处的绿化
在35省道至古镇景区入口处的通道二侧,选择桂花、银杏、樟树、广玉兰、白玉兰等树种,按2-3m距离开挖大穴,土壤贫瘠、浅薄处加客土栽植,苗高2m左右,地径粗3cm以上,带土球移栽。在入口处四周,选用红花檵木、山茶花、樱花、红枫、栀子花、石榴红、海桐、黄杨等花灌木,构建小面积公共绿地,或孤植、丛植桂花、银杏、广玉兰、白玉兰等乔木,改善入口处景观。栽植技术、时间、管护等同上。
4.3古镇景区内改造
利用古镇内空置地,设计微型绿地,配置乔、灌、草,孤植或丛植桂花、石榴、樟树。规格稍大的场地铺上当地生命力强的草皮。零星空地见缝插针式栽植桂花、樱花、茶花、石榴、栀子花等,起到点缀之效。保护好镇内古树名木,修建护栏,栽植荫性花、草。
4.4奔切山森林景观改造
奔切山为一座小孤山,位于千年古镇景区与桐江书院景区间,北临永安溪;南边35省道从小孤山脚穿过;东边为敬老院;西边为一古寺院。总面积约3hm2左右。现森林植被为天然马尾松林,林龄不一,林木个体大少各异、高低参差不齐,林中阔叶树稀少,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也有林间空地、荒芜农耕地。拟在小孤山从南往北修一条100cm宽的游步道,铺设石阶,在山顶建一个凉亭。在游步道二侧栽1-2行银杏、桂花、樟树、枫香、木荷、合化等树种,按2-3m配置栽植。苗木规格:苗高2m左右,地径粗3cm以上,带土球,土球直径35-40cm。在凉亭四周栽植夹竹桃、山茶花、樱花、石榴、木槿、红花檵木、栀子花等。在林间空地和荒芜农耕地栽种枫香、木荷,栽植配置:2×2m,苗木规格:苗高50cm以上,地径粗0.5cm,根系发达,无严重机械损伤。栽植时间、栽植技术、管护等同上。在郁闭度大于0.6以上的林地,伐除幼小马尾松个体,过密处适当伐除部分中等木,促成阔叶乔灌木生长,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森林景观效益,形成小型森林公园。
4.5岩石陈山绿化改造
皤滩镇政府位于岩石陈山脚下,该处为荒芜农耕地和马尾松残次林,这与千年古镇景区的反差较大。荒芜农耕地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选用枫香、木荷、湿地松进行造林。造林配置:2×2m,初植密度:2400株/km2,苗木规格:枫香、木荷苗高50cm以上,湿地松苗高25cm以上;枫香、木荷地径粗0.5以上,湿地松0.3cm以上。造林穴规格:40×40×25cm,捡除穴内石块、草根。木荷栽植时摘除85%以上的叶片,但不能截顶[5]。做到苗正、根舒、适当敲实、壅土到幼树根除部。郁闭度小于0.4以下的林分,每隔3m割出一条1m宽的造林带,造林带内保留阔叶乔木树种,按2m株距开挖造林穴,其选用树种、苗木规格、造林穴规格同荒山、荒地。栽植时间:2月下旬至3月上旬。
4.6永安溪南侧滩林景观改造
千年古镇景区、奔切山、桐江书院景区均位于永安溪南侧,滩林景观效应与千年古镇景观效益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应于改造。在荒滩、荒地选用湿地松、枫香、池杉、水杉、木荷、樟树等树种,在低洼易积水的地段选用池杉、水杉、落羽杉、桤木、乌桕等树种[3],该地段苗木规格:苗高100cm以上,地径粗0.8cm以上,根系发达,无严重机械损伤。地势稍高地段要求各树种一年生苗木Ⅰ级苗以上。卵石滩地选用湿地松造林,其他土壤类型的地段,采用多树种配苗法混交造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景观效应。其余栽植时间、栽植配置、初植密度、栽植穴规格、栽植要求等同岩石陈山绿化改造。
永安溪南侧河柳、枫杨残次林改造,由于天牛的危害加上采伐的不合理而出现较大面的残次林。伐除残次林中无继续培育意义的林木,对干形较好的阔叶树个体进行修枝,修枝高度不超过占全树的1/2。选用池杉、水杉、桤木、枫香、湿地松进行林下补植造林。采用不规则造林配置,即见缝插针式造林。湿地松宜于林缘处或空旷地栽植,池杉、水杉、桤木、落羽杉适用易积水地段造林,其它树种则应林下补植造林。
栽植时间、栽植穴规格、栽植技术、苗木规格同本章节及岩石陈山绿化改造。经改造后形成湿地森林景观。
5、小结
①千年古镇森林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物种的生物学、造林学和景观学统一和谐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在不同地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常绿树与落叶树混交,形成四季美景,季相鲜明,给人一种愉悦的视觉享受,提高古镇旅游品位。
②充分利用现有的古树名木、森林植物群落、镇旁山体的改造,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提高森林质量,形成稳定性较强、物种多样,异龄复层林。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使森林布局较合理。栽植果树达到观赏和经济收入兼有。珍贵用材树种的选用,达到一林多用的效果。
③古镇森林景观改造后,使奔切山、桐江书院与古镇景点成一条线。永安溪南侧滩林景观形成后,增加了古镇旅游观光点,使到古镇旅游的人有较多去处,开辟垂钓、休闲、娱乐、观光、野营等项目,拉动地域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新洲,卢建国,节约型园林景观的营造—马鞍山花果山公园景观规划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2):130-133。
2、朱惜晨,蒋春,黄利斌,苏南水网地区自然型村庄绿化模式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1):135-138。
3、段晓梅,周庆宏,云南湿地公园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2009.23(4):70-80。
凤翔泥塑凤翔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泥制工艺品之一,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色彩上以红、绿、黄、黑为主;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人物、动物的性格特点;装饰纹样上多以花鸟虫鱼、祥禽瑞兽为主,特别是坐虎、狮、牛等动物,深受群众喜爱。凤翔泥塑作为具有美观效果的室内装饰用品主要有两类,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件和摆放类,有社火马勺脸谱、挂虎、坐虎、牛等[5](图2~3)。
面花又称花馍、礼馍,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其造型多样,装饰精美,可作为人们生日祝寿、嫁娶、走亲访友等活动的礼品,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在造型形式上,无论是盘馍上点缀花鸟虫鱼的贴花型和插花型,还是动物题材的单纯造型(图4),均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意蕴,寄托人们的真实情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社火马勺脸谱社火马勺脸谱为陕西民间所独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马勺即水瓢,是旧时民间舀水和取粮食用的工具,一般采用桐木、柳木制作而成。社火马勺脸谱即绘制有陕西社火脸谱图案的马勺。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多取自神话传说中的正义人物,并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6],采用云纹、火纹、水纹(图5)等不同纹饰的组合,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人物的五官部位和肤色,强调色彩对比,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在陕西民间,多将马勺脸谱悬挂在厅堂居室,多取其辟邪、求祥之意。
石雕陕北绥德被誉为“石雕之乡”,民间的石雕工艺历史悠久。石雕中最常见的有镇宅的石狮、柱础、抱鼓石等,其上都有浮雕或阴刻石纹。富裕讲究的家庭,多在抱鼓石的鼓面、柱础等上雕刻狮子滚绣球、蝙蝠、牡丹、祥云等装饰,反映出宅主希冀全家幸福美满的心理。
木雕陕西传统民居中的木雕艺术独具特色,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陕西,木雕艺术主要集中在隔扇、窗棂、匾额、梁枋、雀替等建筑构件上,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的形象和审美价值。木雕的装饰题材涉及花卉果木、祥禽瑞兽、人物以及大量的吉祥组合图案,如“五福捧寿”、“双凤牡丹”,以及充满农耕生活情调的装饰图案卧牛、奔马等。
砖雕在陕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砖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在陕西,砖雕艺术广泛应用于建筑门头、影壁、土地神龛以及侧墙等重点部位[7]。砖雕的装饰题材广泛,思想内涵丰富。如:象征吉祥富贵的狮子、麒麟、牡丹、芍药等图案纹样;蕴涵求取功名思想的“一路连科”(鹿、莲、荷)的图案纹样等,充分体现出宅院主人的心理诉求和文化修养。
布堆画布堆画是陕北延川地区具有鲜明地域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其雏形来自婆姨们打补丁的针线活。渐渐地,人们在缝制新衣或其他针织品时,缝缀上一些吉祥图案,表达出一种对家人祝福、对美好生活祈盼的心理诉求。人们以此为借鉴,以棉纺织土布为原材料,以民间传说、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绘出图样或剪出样品,然后依样配料配色,在底布上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造型丰富、意象生动、极具地域特色的布堆画(图6)。
皮影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光影传播艺术,而皮影戏偶则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陕西皮影在取材上以牛皮为主,造型上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广泛吸收了陕西民间画、剪纸、社火脸谱等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8],而且采用了大量在木雕、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广泛使用的龙凤、牡丹、芍药、祥云等吉祥的装饰纹样,既丰富了皮影的造型,又反映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和民俗心态(图7)。
陕西民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陕西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富有深厚的内涵和表现力。一方面,可将剪纸、木雕、刺绣、面花、泥塑等传统的民间技艺加以提炼,应用于设计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民间技艺不加提炼和改造地直接应用于陕西民俗村等以旅游为特色的农村景观设计和室内展示设计中。如:陕西凤翔六营村的“民俗主题小院”,家家户户院中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室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剪纸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剪纸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带有剪纸元素的隔断、灯具、家具等[9],是一种艺术符号,更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言和地方文化。如图8所示,设计师提取了剪纸元素中的红色,又提取了剪纸的造型来装饰座椅,给现代造型的座椅营造了浓浓的文化韵味;镂空的大幅剪纸墙壁装饰,把整个空间装饰得大气、喜庆(图9)。
刺绣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刺绣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刺绣工艺和装饰材料相结合,如领绣刺绣将手工刺绣技艺嫁接到墙布上,营造出室内高贵大气的奢华感(图10);二是将纯刺绣以装饰画或屏风、隔断的方式作为室内的陈设艺术品来表现现代装饰艺术。
面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在陕西,面花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已经逐步由过去的“吃”转为现在的“看”,成为稀罕的民间手工艺。但面花的保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障碍:面湿了会发霉,干了又会干裂碎掉,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面花的转型势在必行。一些捏面花的手艺人,尝试用泥代替面,将面花的创作形式和题材用于花瓶、日用器皿,如茶具、酒具、咖啡具等陶制品的设计中,使其在室内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陈设装饰品,起到点缀空间的作用,使人从中享受美的意境和情趣(图11)。
泥塑、社火马勺脸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泥塑、社火马勺脸谱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大胆夸张的造型和高纯度的色彩,传达出特有的视觉信息,在装饰设计时,可直接用于室内作为独具特色的欣赏类工艺品陈设,亦可将凤翔泥塑中比较典型的十二生肖动物造型形象加以提炼和改造,并借鉴凤翔泥塑独特的色彩语言———大红大绿等对比色的应用,设计并制作出造型新颖的动物泥塑的工艺品(图12),将其用于室内陈设的艺术品,可以起到调节室内环境色彩的作用,成为室内陈设设计的点睛之笔。社火马勺脸谱艺术亦可作为陶瓷类家居饰品、室内装饰的设计元素,如花瓶、瓷盘、茶具、壁龛设计等(图13),成为室内美观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品;或将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马勺隔断设计方案用在餐饮环境的隔断设计中,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厚的陕西民俗文化韵味,还有祈福、纳祥之意。
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陕西传统民居木雕艺术以其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效果,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空间很大。带有步步锦纹、冰裂纹、灯笼锦纹等装饰纹样的窗棂装饰、木雕构件装饰的室内天花、隔断屏风、摆设于室内供人欣赏的木雕工艺品等,在美化室内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体现出一种文化韵味(图14~15)。
布堆画、皮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陕西的布堆画、皮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色彩搭配作为室内装饰的设计元素,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如以布堆画、皮影为题材的壁挂类陈设形成室内“软雕塑”,对室内气氛、意境的营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在屏风、家具表面饰以皮影艺术元素的彩绘图案(图16),用于酒店、宾馆等室内环境的隔断屏风或家具陈设,在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映一种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
石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石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空间内大幅石雕壁饰,形成室内的视觉中心;另一类是石雕陈设品,其中最为典型的“磬石文具”杂件作为石雕中的陈设小品,常被置于书桌或案桌之上,作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雕刻品,能够体现个人的喜好,营造室内环境的情趣;而石狮多用于宅院或某些公共建筑的入口两侧,起到装饰门厅的作用,也取其驱邪除恶的守护神之意。
结论与建议
重视陕西民间艺术的传承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蕴涵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资源。其中凤翔泥塑、民间刺绣等多项民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发掘陕西民间优秀的艺术资源,并将其提炼、重构或直接应用于现代艺术创作领域,不但能够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而且能够借助设计艺术的手段传播陕西民俗文化,保留并传承民间有价值的技艺[10-12]。
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民俗文化旅游村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使得陕西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大省,如果陕西各民间艺术之乡能够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将民间艺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进行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建设,势必会提升乡村旅游氛围和文化品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3-14]。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文化 环境 塑造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进入新时代,人们逐渐开始追求城市的象征,城市不在是满足于原来的功能,而是成为具有了很强地域特色的标志,因而出现了城市设计理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设计方案,文化特色等等综合性的工作。总体而言,城市设计就是城市精神与文化之魂的塑造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城市设计的范围或规模,可大可小,从整个城市三度空间架构的制定,到地区内外部空间的安排,甚或一条街道弄巷的改善,一栋历史建筑物或地区的保留、维护,以及一个纪念碑、一棵树的设计安排,都可包含在城市设计的范围内。它不但处理建筑物个体与个体间。同时也处理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的关系。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城市设计实扮演着联系城市计划与建筑设计,协调整体的重要角色。
二、城市设计的内容与任务
城市设计的内容是: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为主体对象,以城市物质环境形态以及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感受为中心,既要考虑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游慈、出行等各类活动的要求,又要考虑到符合人们对环境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等诸方面的要求。如可居住性、易识别性、私蔽性、活泼性或肃穆性等环境气氛,尺度、比例、层次、序列、对比、变化、场所感等审美要求。城市设计的内容随设计范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城市设计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区域、整个城市,小到一排灯具甚至标志物。概括地说,任何规模的环境形态的改变或土地开发利用,都需要进行城市设计。但城市设计范围的重点是:城市和社会的综合环境。
城市设计的任务根据不同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工程设计,如住宅、商业中心和公园等;二是系统设计,如公路网、照明系统。一组标准化的标志物等;三是区域或城市设计,如研究地区土地利用政策,建设新城,改建旧城区等。
城市设计是多层次的。城市设计过程应贯穿在规划设计的各个层次,即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建筑群布局乃至小品设计等,所有层次上都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三、城市设计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物质要素,在实现预定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达到各种设施功能相互配合和协调,空间形式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统一领导下进行多专业的总体设计;另一种是在统一设计纲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专业设计,然后进行综合。这样就要求从事城市各种工程设计的人员,都自觉地按照城 城市设计的总体意图进行各自的工程设计。
进行现代城市设计除了学习、借鉴传统的和现代的优秀实例以外,尤其应该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生活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予以解决。重视功能,包括人的流动和交往,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城市的物质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舞台”。正如设计舞台必须了解戏剧一样,设计城市必须熟悉和研究城市生活,并对理想的城市社会有所探索的追求。适应时代,是城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汽车时代的道路景观设计与马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群众性活动的公园、广场与为少数人享用的古代私宅园林,在设计方法上也迥然不同。城市设计者要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的城市体型环境。
四、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塑造
城市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缩影。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大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实力。纵观当今世界,竞争不仅是经济力量的竞争,更是文化精神的竞争。一个新兴的经济型城市,如无文化底蕴,至多是一架经济机器,发展动力显然不足。国际上的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等,之所以能百多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引领时代新潮流。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 城市的特色文化重点在于建设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而建筑设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城市设计的问题,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它对整个城市的形态、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结构往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上,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从物质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都关注实体(Mass)、空间(Space)以及两者关系,它们在城市建设范围中有着显而易见的重合,并呈整体连续性的关系。建筑立面是建筑壳和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这个大范围内的"内壁"。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同时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表现方式和展示。城市设计,就是城市精神与文化之魂的塑造。其应着重表现城市文化、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城市建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城市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
城市文化的塑造是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城市设计需要为城市特色提供完整的方案和指导性方向,需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1、宏观层面
(1)天然环境,天然环境的主要特点/组成部分,天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理和视觉景象质素上的直接及间接影响,配合天然环境和景观。
(2)人造环境,城市环境,加城市特色及创造高质素环境以促进城市景致,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视觉景物的适合性及显见度,景观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协调,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地方特色的增强, 与历史文物环境的协调。
2、中观层面
(1)天然环境, 对天然景观在地理和视觉景像质素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人造环境,地点的合适, 与现有观景廊的关系,对光线透射和空气流通的影响,与街道模式的协调,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与地区文物的协调,对四周环境的影响。
3、微观层面
(1)天然环境,在功能上与天然环境的配合,与当地天然景观的配合
(2)人造环境,适当配合街道环境和功能,方便行人的环境,人本比例和提升质素,空间感的建立 应用范围 城市有本身的发展需要,所采用的城市设计概念,均须切合城市的需要。因此,城市设计指引不应作出过份严紧的限制和规定,而是造就有创意的设计。城市设计也应以每个城市需要塑造的文化特色和园林景观为指导,进行城市街道,景观,建筑,文化等个方面的设计。
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城市设计随之也就成为摆在建筑界的一个新课题。做为当代的建筑师,有责任,同时更有义务,用自己的智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找出一方良药,让城市在我们这一代健康地成长起来,并为后人的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经济体系不同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另外,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且应认真考察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他们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村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
本文用农村商业银行指代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中小股份制涉农商业银行,从而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另外,本文也将购买理财产品的消费群体界定为农业人口。
1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从笔者的工作体会出发,目前的发展困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需要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
1.2 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村商业银行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的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
3.1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到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2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3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参考文献】
[1]胡左浩,蒋方明,余伟萍.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以及作用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