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

第1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新闻摄影 特征 思想性

一、 新闻摄影的特征

我国新闻学界对于新闻摄影的定义,即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而从摄影的角度而言,新闻摄影应该是如实展现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摄影术和图片内容,是以某种设备进行新近发生事实影像记录的过程。

(一)本质属性

1.机械与记录

 摄影的本质属性是机械性的。摄影最早的流行,是用来纪念被视为家族成员的个人的成就。在至少有一百多年来,结婚照几乎像规定的口头表述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结婚仪式之一,伴随着家庭生活,用以记录和陈述“历史”。相机的独特构造,使其顺应其制造者最初的本意,从一出生起,就担负着某一特殊的使命和作用,并有且只有一个作用: “复制历史”,而这一历史,恰恰在多年后,成为极有价值意义的证据和留念。相机所拥有的记录特性,使照片成为这一特性的附庸,具有了象征性。在数码摄影时代,记录性本质已经为新闻界所广泛承认,新闻摄影,就是用这一点讲述新闻事实,辅以文字更多的形象内容,保留视觉“证据”。使新闻相对客观、形象。

2.侵略与固执

相机的每次使用,都包含一种侵略性。从传播意义上讲,图片的本质记录,并不是真实和客观的。信息的传播过程是双向的,即摄影师向受众传递某种图片信息,受众接受和理解该信息。即便摄影者没有任何主观的引导与偏差,在受众眼里看来,图片并不只是单纯的再现。苏珊?桑塔格认为,图片所包涵的信息,正是其侵略性所在。

因为在摄影记者眼中,想要表达的图片信息往往是“理想化的”,所以在其进行的摄影过程当中,将一种自我主观的理解强加给了图片本身,紧接着在图片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强加给了受众。大多数时装和动物摄影,把被拍摄对象理想化的影像方式是普遍存在的,这也并不亚于所谓以质朴见长的作品,比如集体照、较荒凉的静物照和一些人物的脸部照片。有时候人们的思维会把整个世界当做平板上的一般,图片拍摄虽然是立体成像的,但是其信息并非立体。快门争夺的是时间瞬间,也是所谓长枪短炮的侵略斗争。

3.主观与隐喻

摄影师需要充分把握和理解拍摄对象与所拍图片内容效应的结合。也就是说,摄影师拍摄的人可能是甲,但是拍摄出的图片有可能并不能充分地与“甲”的本质特点相对应,也有可能被受众理解为某种特定状态下的“甲”。每一次由机遇和时间固定的快门,记录下的是当时的状态,而不是永恒的。它暗含着下一刻即将发生的事实,也有可能是摄影师的某种主观表达。所以这也正是摄影的“隐喻性”所在。而且图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拥有了双向性,受众这一方的理解,并非能够完全和恰到好处地掌握摄影师的本意,更不用说夹合着摄影师意向的图片信息。

(二)基本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所需求的基本特点。新闻摄影追求真实、客观。用图像信息更好地展示新闻现场要素,也是在“读图时代”发展下的受众要求。信息真实准确、可靠可信,是作为新闻报道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数码摄影推广之后,新闻的摄影的真实性成为了顽疾。在我国,近年来关于新闻摄影真实性的案例层出不穷,“藏羚羊、 “华南虎”事件给中国新闻摄影界敲响了警钟。

2.时效性

图片信息的传播力之一在于其所占有的时效性。目前新闻摄影界对时效性的要求更加倾向于突发性新闻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本身的跨文化、跨行业得以达成,大众化摄影,使得只要拥有摄像头的手机用户,就可在突发新闻现场拍照上传,得以更好实现这一“时效性”。

3.典型性

新闻摄影的典型性源于其图片本质所具有的局限性。图片较文字而言,虽然直观形象,可是相对局限,不能用一张或者几张图片告知受众所有的信息量。而文字则具有这方面的天然优势。所以由点及面、以小见大是通常拍摄新闻摄影图片的思路特征。拍摄者力求图片内容为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这一典型性,极有可能使图片本身具有误导性质,使新闻信息有所失实。

4.现场性

现场拍摄是所有新闻摄影所具有的物理属性。追求现场感也是摄影记者追寻图片真实性、客观性的必要方法。现场感有助于图片信息内容的更好表达,形象、客观的现场感,能增强图片本身的冲击力与艺术性。

二、新闻摄影的思想性

1.行走与凝视

新闻摄影的思想性,首先在摄影者本身对自我和拍摄对象的认知上。摄影与拍照是不同的,拍照可能更立意于物理概念上。而摄影者,更好比是一个“旅行者”,而非“旅游者”。所有的新闻摄影记者,都应该是一个拥有自我“凝视”的旅行者。旅游者会把自己见到的感兴趣的东西都拍下来,但是旅行者则会考虑更多的东西,会以更加朴素和真实的方式按下手中的快门。就像前者会拍更多的风景照,而后者则会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感动然后再拍摄下来。

新闻事件本身有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结合新闻内容的背景和文化环境,找到一个最佳的凝视就一定能拍出令人感动的图片。练就这种凝视的摄影师,往往都是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行走在各个地方。摄影对于新闻摄影记者而言并不能仅仅成为一项“工作”、“任务”,而是要融入生活,成为摄影记者自己的“一部分”。新闻摄影本身对于现场感的要求在新闻任务体制下是有一定矛盾点的,但是以旅行者的心态塑造摄影师的凝视,是有必要的。出色的摄影师应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知识,他们是在用手中的相机去著写文章的。对待新闻摄影,记者的功底并不是在操作相机上,而是在对于摄影对象的选择、最佳机遇与瞬间的把握上。永远不要停下的脚步和追求,是每个摄影记者应有的素质。

2.纯粹的摄影

第2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价值;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201-01

从狭义上来说,“播”与“说”是当下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两种基本传达形式。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播新闻”方式相对传统,就是借播音员之口传达给听众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是播音员尽量清晰准确地传达记者在新闻稿件中所要传达的意图,并通过播讲者对稿件的再创作将新闻事件传达给听众。而“说新闻”则有一种后来者居上的姿态,其亲切随意、拉家常的形式更能拉近播音员与听众的距离,这种独有的亲民优势从诞生之初就迅速走红,一直发展到今天,“说新闻”栏目俨然已覆盖全国各级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几乎普及到了大多数的新闻节目,甚至有很多原先是“播”为主的新闻节目被“说”新闻所抢滩,所取代。

然而,“说”真的可以取代“播”吗?

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外公外婆有习惯在每天清晨六点半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当熟悉的片头旋律响起,我就知道,该起床了。于是一边下楼到天井洗脸刷牙,一边听里弄里街坊人家的收音机此起彼伏地传出同一个声音。那时候并没有听懂那些收音机里传出的“国家大事”,但是那美好的声音却深深地留在了记忆深处,让人十分依恋和向往,至今回味无穷。试想在那个年代里听到的不是“播”新闻,而是时下所盛行的“说”新闻,不知道我以及跟本人有相同记忆的人对于这类节目的印象还会不会如此深刻呢?

播音学界曾把新闻、通讯、评论的播音当作播音员的三大看家本领,谁能掌握好这三大本领,谁就理所当然称得上最优秀的播音员。而播音的美,绝对不仅仅在于一字不错地念完就大功告成了,语言的流畅只是表层的感受,播音的美感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不仅指声音形式,更含有思想感情,以及播音员所传递出的对于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正如哲学家丹纳对于有声语言艺术的深刻认识:“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1]

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曾参加东方卫视“2009华语主持高峰论坛”,当谈到新闻节目主持人时,他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陈鲁豫:“我非常不喜欢由鲁豫开创的‘说新闻’风格,这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台应有的态度。新闻一定要用‘播’的,庄重、严肃、可信,把新闻节目搞成茶馆说书,那是非常不好的。”[2]。众所周知,赵忠祥的代表作《动物世界》,无疑是对节目传播艺术美与知识性融合的最佳诠释。虽然不是新闻节目,但在播音技巧上是十分类似的,也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在有声语言的技巧运用上,赵忠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把握文字内韵、倾注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从吐字行腔方面阴柔低缓,扩展其细腻、流转的美,从快中显慢、动中求静的张弛相间到气韵连绵,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从语气的明暗虚实相承到抑扬顿挫的转换,形成起伏跌宕的旋律美。所有这些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画面、音乐一起,共同营造了《动物世界》节目整体的意境美。《动物世界》是一部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的电视专题片,它所展现的画面多是表现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自然形态,正是因为有了耐人寻味的解说,才赋予这部片子深邃的意境和内涵。播音学专家张颂教授曾在《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一文中指出:“让播音语言内涵与声音形式的变化进入有机融合的深处,使广大听众、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进入无限的空间,既获得众多的信息,又获得情操的陶冶,只觉得信息是美的,信息显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声音欣然走进敞开的心扉,息息相通,没有滞碍。这是一种境界,是播音艺术的最高境界。”[3]把文艺创作中的“意境”引入播音主持创作,是播音学与美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化合、融合,而绝不是混合、缀合。

艺术本相通。有一位知名画家曾说:“如果把创作与基本功比作火与水,轻视基本功的人常以远水不能救近火为理由,不想下苦功,可是为了救火,没有充足的水源是断然不济的,急功近利最多只能解决一点燃眉之急。”张颂教授也曾说:“播音不同于日常说话,它有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的特点。”现在,有一些不曾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基本功训练的年轻的播音员,语言偏而塌,而恰恰是这些人对播音学传统的理论不屑一顾,他们崇尚出新出奇,喜欢标新立异;认为自然的东西就是个性。殊不知,没有播音理论基础、没有传统播音艺术支持的创新只能走入怪圈,所谓的个性实质上就成了不规范。事实上,真正的传统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固定的样式,精神需要注入新的生命,才能充满活力和得以延续,新闻播音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脱离生活,只会将听众推远。因此打好基本功,在坚实的基础上革新与发展,对现时代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十分必要的。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消息类新闻一直是保留书面语特征较多并最长久的传播语体,这种特殊的书面语体的口头对应性实践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播报方式,在播音创作中,我们这样界定“播报”这种语言样态:“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见张颂《关于新闻传播的思考》)。这里的“字正腔圆,呼吸无声”强调的是保证消息传播清晰所应具备的用气发音的基本功;“感而不入,讲究分寸”是新闻节目应遵循的客观性,真实性特点对播报提出的要求;“语尾不坠,语势稳健”是适应新闻传播的“新鲜感”和“权威感”所必需的;而“节奏明快,语流晓畅”既反映了消息类新闻语体所固有的特征,又是受众对新闻播音声音形式听觉上的审美要求。形成以上消息类新闻播音的播报式的语言样态,首先是播报的语言样态源于消息文字稿的语体特点。消息类新闻写作历来结构严谨,布局紧凑,语言精练,以书面与风格为主,播报的声音形式当然应与稿件风格相一致,其实国外的消息播报也同样具有“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的特点。另外,无论从新闻信息传播的角度,还是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角度,播报的“准确,清晰,迅速”是传播者也是受众的共同要求,而“播报式”的语言样态恰恰能较好地体现这种要求,此外其他各类信息,如股票行情、证券指数、商贸信息、文体信息等也大多采用播报的语言样态,这也是因为“播报”这种语言样态实际上符合简洁明快的传播特点。[4]

在口语化播报方式盛行的今天,播音界泰斗张颂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有声语言幽眇难知,它是一项注重内心体验与能动创造的工作,由新闻与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哲学与美学四大科学支撑,同时又有着学科独立性。谈就业中华文明宝库,对语言的研究,古代有《声类》《四声韵略》等等,现代有《语音史》《音韵学》等,但语音篇章中还没有一页关于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研究,因而这里有一片广阔的土地。我们要心无旁骛地研究,那是值得我们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张颂始终强调:“新闻播音员不是一群没有出息、一味照稿念的传声筒。”他说:“同样一段话,我有多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仔细听绝对能揣测出、感受到其中内涵。邢质斌他们全是在自己理解下,用敏锐的思维反应把握政策分寸,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局限性,哪儿有创造?他们一直用声音在一个局限的空间里翻跟头,这就是创造。”[5]

“说新闻”固然符合时展的要求,但播新闻也自有优势,对于有些稿件来说,“播”就比“说”更合适,而在现阶段新闻的播报方式上,是可以做到“说”“播”兼具的,有时可以以“播”为基础地“说”,也就是说,“播新闻”与“说新闻”可以共存共荣的。“说新闻”的主持人在平时更应该加强学习,打好坚实的播音基础,再根据题材的需要作相应的改进,才可以将新闻节目做得更好。

注释:

[1]引自丹纳《艺术哲学》30页

[2]《上海青年报》2009年6月10日

[3]引自张颂《论播音艺术》87页

第3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模糊语言 新闻

目前,模糊语言学研究中较被广泛接受的是Joanna Channell所提出的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确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特点就是模糊的。”

新闻是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因此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对变动的客观世界的报道需要借助一定的符号载体,口头和文字语言是最常用的传播符号。而要准确、真实地传递事实,就需要语言的表述与客观事实之间高度吻合。但是,由于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的变动是无限的,精确的语言难以与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一一对应,有时需要借助模糊语言来传递事实信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一、语言的有限性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符号,而符号对意义的表达则不可避免带有抽象和多义的特点,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不同语种的语言数量不一,各语种的词汇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和人类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以及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相比,人类始终没有足够的语言符号与之相适应。正如W・宣伟伯所言:“符号作为载送意义的工具,当然不够完善。符号自个人经验中抽绎出,但没有一组符号能够传达出一个人的全部感觉,无法表达他内心发生的一切情况。”“除了占比例很小的专有名词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一一对应的,除此之外,每一个语言片段(包括词、短语、句子、段落)都是具有相似特点的诸元素的集合,所以带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从而造成语言表达的局限性。”

例如:“狗,是大概念,黑狗是小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人的区别,中国人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

二、提供适量信息

与情报、报告、汇报、档案等其他反映事物变化的信息相比,新闻具有真实并且迅速的特点。要做到迅速真实地传播信息,单就新闻的语言来讲,就要做到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最重要的信息,这些最重要的信息能够保证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取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在消息写作中,最重要的信息包括5个W和1个H,而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中国新闻奖参赛作品要求,报纸消息一般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消息一般不超过4分钟,并规定“倡导短新闻,在同等条件下,短小精炼的作品优先。”这些最重要的信息,我们称之为适量信息,即能够让受众在最小的阅读代价之下获取关于事件的最基本的信息。

提供适量信息是我们在信息交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只要把客观事物最明显的特征标志出来,就可以满际需要,达到交际目的,没有必要把客观事物的所有特征都精确地传递出来。所以,语言模糊性的存在是言语交际的需要。作为言语交际的类型之一,新闻当然需要模糊性语言。”

请看一则消息的导语:“不少家长日前向记者反映,开学后市面上就出现了很多带香味的文具,担心使用这些香味文具会给孩子健康带来影响。昨日,记者调查了朝天门批发市场和学校周边多家文具店发现,香味文具很畅销,专家表示,香味文具不少是用工业香精调兑而成,对人体有害。”

导语中的“不少”、“很多”、“多家”、“畅销”等都是模糊用语,特别是数量方面,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却没有影响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在这则新闻中。受众关注的重点不是到底有几家文具店在销售这种香味文具,而最关心的是这种香味文具的危害,关心的是这个事件的性质。在消息正文中,记者准确给出了受众需要的这些适量信息。

“本报优生活顾问团专家、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黄晓岸表示,香味文具是因为使用了香精,一些劣质香味文具使用的是化工香料,这种香料含有苯和甲醛等。长期使用这类香味文具,会造成孩子慢性苯中毒,引起造血和免疫机能损伤,甚至可能会成为白血病的诱因。”

由此可见,这则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并没有对新闻事实产生任何影响,反而由于记者舍弃了对某些准确数字的追求,既节约了采访时间,又能够使得新闻重点突出。

三、概括性事实需要模糊语言

新闻事实包括具体事实和概括性事实。新闻报道应该既具体又概括,重要的事实要写得具体,一般的事实要高度概括。没有具体事实的详细描写,空话连篇,读者不能获取有用信息;没有概括性叙述,事无巨细,点滴不漏,新闻冗长,没有重点,读者没法看。因此,新闻写作应该做到概括与具体的有机结合,而概括事实需要抽象的模糊语言。传播学家施拉姆也指出:“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听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内改变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谈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困难地从简单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上来,并在必要时能够再回到原来的形象上去”。

在科技消息《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中,有这么一个段落:

“科研人员潜心攻关,通过创新系统体系结构和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课题研发取得重大成果,使系统峰值性能达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内存总容量98TB,点点通信带宽每秒40Gb,共享磁盘容量为1PB。”

对于体现这一科研成果价值的具体事实――系统峰值性能采用了精确语言,而对于科研人员攻关的过程,则采用“科研人员潜心攻关”、“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等模糊语言来处理,既高度概括了事实,又不影响受众对背景材料的了解。

四、有助于受众理解事实

新闻写作既要真实客观,又要生动形象,这样才能增强可读性。比喻、比拟、通感等模糊辞格的使用,往往能使新闻报道变得具体可感,风趣幽默,提高新闻的通俗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等专业性较强领域的报道,精确的数据和科技术语,虽然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但是,由于很多事实超越了受众的认知范围,反而不利于受众理解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恰当的模糊语言,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科技消息《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中,为了使读者对这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记者运用了比喻的模糊辞格。

“‘天河一号’1天的运算工作量,人们使用1台普通计算机需要160年方能完成;磁盘可存储13亿张1兆大小的相片,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2台“天河一号”互相传输的话,1秒钟便能下载40多部高清晰的电影。专家认为,“天河一号”具有高性能、高能效,以及高安全、易使用等显著特点,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文中“一台普通计算机一天的运算量”、“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一部高清晰电影的文件格式大小”都是模糊的,但是和精确的科技数据同时使用,却能让读者从身边可感的事实入手,理解了这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高性能、高能效。

五、有助于精确表达事实

新闻反映的是人们对变动的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产物,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记者对很多事实的认识具有模糊性。一方面,客观世界存在大量模糊不清的人、事、景和因果联系。客观世界中有许多事物,“在类与类之间的差异是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其中界限是不十分明确”。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模糊性,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语言学家张乔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人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的态度、信心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当新闻传递具有一定程度模糊认识的信息时,就要用到模糊语言。这种模糊的陈述反而精确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模糊性和准确性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模糊中蕴含着准确。

在消息《武大专家:我国成“产业”》中,在说到的数值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根据电子商务淘宝网论文交易销售额前20名商铺的数据,可计算平均每次论文交易花费649元。沈阳称,他与多个网站的销售人员进行过聊天,证实网站‘浏览购买比’一般为2%-6%。通过公式‘平均交易费用×每天浏览网站的人数×浏览购买比×365(天)’,计算可知互联网网站论文交易2007年度销售额为1.8亿元一5.4亿元。如果加上电子商务网站销售、即时通讯销售、校园广告销售论文以及收入,该‘产业’年交易额还是相对保守数据,具体数值难以估计。”

第4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电视节目主持人 体态语 副语言 传播 表情手势

电视,是视听艺术,表现在画面、声音等诸多方面,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种种传播手段中,除语言符号外,主持人的目光、手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符号能真实地传达无声语言的情感,渲染环境气氛、增强节目的感染力。也正是基于此,电视节目主持人信息表达的方式与载体的多元性是广播节目主持人无法比拟的。后者仅能通过有声语言一种方式来传递信息,而前者对于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机听到主持人的声音,通过主持人的语言叙事来揣测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可以通过画面看见主持人的神态和动作,通过主持人的肢体语言丰富自己对语言叙述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产生全方位的感受。这些专属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传播手段就属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范畴。

“体态语”也称之为“态势语”,同样也是表达主持人情感意图的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尽管体态语属于“副语言”的范畴,但在实际的主持过程中,尤其是在当今电视节目多元化,主持人个人风格魅力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的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体态语言理解为“附属的语言”,认为其可有可无。恰恰相反,体态语言在电视节目主持中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独立作用。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重要性

体态语使主持人向受众传达的信息更加丰富。在节目主持中,因为画面的局限性使许多东西不能很直接明了地告诉受众,只能以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来表现。甚至有时候,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东西比语言符号表达得更丰富。美国研究体态语言的专家伯德惠·斯戴尔估计:在有两个人传播的局面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传送的。这就是说,通过语言传播的含义不超过35%。有声语言固然是最为先进的传播符号,但是毕竟是人为设计的,其容量和作用是有限的。非语言符号是不能抛弃的,人类进行语言传播的同时,不可能消除非语言传播。进而言之,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同于传统电视节目播音员,不是对着台词照本宣科,而是要对节目现场氛围的掌控能力、随即应变能力、和观众和嘉宾的沟通能力等有着更高的要求。比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张丹丹,她每次节目开始前总是先跟观众笑一笑,打个招呼,一个简单的体态语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为接下来的语言沟通开了好头。反观许多初上镜的主持人在使用肢体语言时没有仔细斟酌,或眉毛乱跳,给人感觉轻佻;或双手下垂晃来晃去,给人感觉不自在:更有甚者频频地变换手的位置,给人紧张而不安定的感觉。由此可见,在现代电视节目传播中,体态语发挥着独立乃至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表现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直接传达主持人最真实想法,带来事半功倍的节目效果。善于运用体态语,能够显示出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效应的深度、力度及其美感。

二、主持人体态语在电视节目中传情达意的意义

电视节目也是关于时空的艺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同样要配合电视节目的需要,在完成节目信息的叙事过程中,兼有叙事的时间艺术和空间塑造的双重功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具备时间叙事的功能。无论是连贯的叙事时问,还是错乱的叙事时间,时间的转换都是电视节目情节推进的重要手段,电视节目正是利用这种对时间叙事的处理,来完成某种审美意蕴的暗示和传达。而参与其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配合节目的需要,进一步将这种审美意蕴明确地传递和表达出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可以配合主持人的口头语言和电视节目的其他声画手段进一步强化节目最终的目标和追求。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一期题为《丧钟为谁敲响——南非首次非种族大选在即》的节目。主持人讲完开场白“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南非一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这里我们不用去说南非的黄金以及钻石的储量占世界的多少,我们还是先请看一组南非的镜头……”以后,转过身去,镜头便从他的肩头迅速推到大屏幕上,音乐声中,山鹰在翱翔,越过高山,飞临乡村、城市……然后主持人转过身来,再次面对镜头说:“南非的确很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却经历了一段种族歧视的黑暗年代……所幸的是,从今天开始算起,再过整整二十天,南非将消灭种族隔离制度。”以大屏幕画面为主体的一个转过身去,一个转过身来,代表着南非历史的冰火两重天。这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肢体语言与主持人口头语言以及大屏幕的完美结合,达成了节目整体的时间叙事目的,给节目内容创造出更多的意境。这说明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能够在节目中描画出神来之笔,参与时间叙事任务,具备时间叙事的功能。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还具备空间叙事的功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肢体动作,以视觉活动的方式出现在镜头上,表现着最为丰富、鲜明、流动的画面,展示了观众难以感受和体会的内心世界。例如:《艺术人生——秦怡专辑》那期节目,按照栏目组的策划方案是:节目最后给嘉宾过80岁的生日,先把蜡烛点起来,然后把蛋糕分给大家,吃完就结束。当节目进行到这个环节时,朱军总觉得心中有一种情感没有表达出来,于是,他没有受预定方案的约束,而是根据现场气氛非常真情地对秦怡说:“秦妈妈,我能代表所有爱你的观众拥抱你吗?”得到秦怡的同意后,朱军和秦怡有了长达半分钟的感人拥抱。这个拥抱既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之情,抚慰了一个伤痕累累的老人的心,又把节目推向了,带给了观众更多的心灵回响。

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对自身体态语言的巧妙运用,能够同时具备空间叙事和时间叙事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既可以并存、又可以互动,为观众编织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中国达人秀》节目中,非常可爱的七岁小女孩唱完参赛歌曲《忐忑》后,未获得晋级。当周立波说出“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时,小女孩情绪失控,当场哭了起来,伊能静坐在主席台上安慰小女孩说:“笑一个,好不好?”这时,主持人程雷走上台来,单膝跪下拥抱小女孩,并用手帕帮她擦拭泪花。不再孤立无助的小女孩终于大声地对评委和场下观众喊出“再见”,程雷温和地给了小女孩一个鼓励的亲吻后抱起小女孩走下台。主持人此时此刻几个简单的肢体语言在时间叙事上连接两位参赛选手的演出,在空间叙事上表现出了一名主持人的人文关怀,举手投足间化解了小女孩的痛苦,弱化了比赛的残酷。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涉及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感受,是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紧密结合的视觉叙事艺术。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同体态语言的实际运用

体态语大致上由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身姿语言等三个部分组成,而我们所讨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表情,它意味着这些动作表情是有意义的,是重要的节目表达符号。下面我们来分别看看,具体到每一种体态语在节目传播中的运用。

首先来说说体态语中最为直接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表情。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来传递、交流。而主持人的面部表情最能反映其情绪,也传递给观众节目内容所需表达的意境与观点态度。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言语,表情语在体态语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德惠斯戴尔认为,正常人的面孔能做出25万种不同的表情。由此可见,表情是所有非语言符号中含义最丰富的一种。在一档谈“人民币再次降息”的访谈节目中,金融专家面对主持人谈降息的原因时,主持人时而低头作记录状,不时还翻动桌子上的稿纸,或将视线从专家的时点上移向摄影机镜头,似乎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觉到他既注意了观众又对权威的谈话进行了思考。

表情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主持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比如,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实况,节目中都出现过这样的画面: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中国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在场的主持人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五角星红旗,欢庆胜利,祝贺北京申奥成功。他们欢喜雀跃,相互拥抱,喜极而泣。这种真实、生动的面目表情深深感染和触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激发起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不同的节目类型也决定着主持人选择不同的表情体态语。如少儿节目《大风车》,主持人针对少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其表情应较为夸张、幅度大;新闻评论类节目,如《焦点访淡》、《新闻1+1》等,风格较为严肃郑重,表情也应具有端庄、沉稳的特点;新闻性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中就要把握好表情分寸,如果表情过于丰富,则会使人怀疑新闻真实性和可信性。

再来说说手势等肢体动作语言。可以说,手势是主持人在节目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体态语。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在主持《开心辞典》节目的时候,有很多经典的手势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例如王小丫的介绍手势结束后,恢复成翘大拇指的手势搁置于胸前,而后指引选手进入答题桌时,她只需在翘大拇指的动作基础上,将四指伸开即可。如在讲解海水结的冰晶为什么是淡的时,她一边说一边做手势:“其实答案是这样的,就是说海水结了冰分成三个部分”,一边双手伸开并拢,再分开握住,然后伸出左手三个手指头。当她说到“开了一个好头,请听题”,她又握住右手,接着张开伸向前方。这些手势不仅让选手更便于理解,也能展现出她的个性风格。由此可见,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肢体语言叙事为观众提供了无限想象的可能性,同时也创造了多重的空间意义,带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主持人在实际手势语的运用过程当中,应该符合“适度”、“需要”和“美”的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指的是手势忌“多、乱、杂”,比如有些主持人板砖式或切西瓜式的动作就显得杂乱又刻板。所谓的需要,是根据内容需要来设计动作,老艺术家曾说的“凡出一指必有所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美的原则,指的是运用手势时要和整体姿态配合密切,例如在交谈时应少用双臂抱在胸前这样的封闭性姿势,新闻节日中也尽量不要使用过多的夸张手势,而例如《非常6+1》节目中,主持人李咏带动全场观众的气氛使用的标志性“6+1”手势,就与节目浑然天成,既加深了观众印象,也树立了个人风格。

体态语中的身姿语言最常见的是站姿与坐姿。一个主持人想要表现出得体雅致的姿态,在节日中传递环节信息,打造出节目风格和个人魅力,首先要从得体的站姿与坐姿开始。比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中,主持人孟非的站姿就做到了既挺拔端庄,又给人轻松亲切,让人没有距离感或做作的感觉。双手也会是常有一些变化,但大多数时候只是自然地垂直于身体两侧,拿着手稿,这就很好地树立出一个沉稳成熟的“盂爷爷”形象,给年轻的男女嘉宾一种信赖感。再有,比如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主持人陈鲁豫在主持节目中,总是和嘉宾拉家常一样并排坐在沙发上,姿势挺拔优美,非常漂亮。稍微侧一点身的角度也更方便交流,但鲁豫的坐姿从来不会给人过于僵直严肃的感觉,双手既没有冗余复杂的动作,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放在膝盖或者腿上,有时会双手十指交叉抱膝,有时毫不掩饰地一手撑在沙发上,一手遮住嘴巴大笑,同时身体向后倾斜,真实自然地“行随情动”,根据嘉宾的话语内容,像普通观众一样去倾听,一样自然而然地喜怒哀乐。再比如,央视四套的卢琛、凤凰卫视的曾子墨在坐姿上就有意采取前倾的姿态,既保持了新闻播报的端正与信赖感,同时也给人以亲切感。可见,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姿,都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传递视觉信息,表达情感的有力体态语言,它时刻影响着观众的收视情绪,也必须遵从于节目的类型,才能给节目以及个人加分,否则,再精彩的有声语言也会被不合适的姿态语言毁于一旦。

在实际的电视节目主持过程中,所有类型的体态语运用起来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我们不能把它们单一化、程式化。体态语的运用必须尊重一些原则与规律,其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原则如下:

第一,与节目配合。主持人要时刻注意运用体态语过程中,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宗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对象,还有不同的录制环境,观众在收看不同的节目时会有不同的心理和审美标准。面对种种“不同”,主持人的体态语也应随之有所调节和选择。例如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当导师要从两位选手中选择一位晋级时,主持人华少采用的体态语就是站在两位选手中间,伸出左右手分与两位选手十指相扣,紧紧地将手握在一起,这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也体现出人文关怀,与节目当时的气氛非常吻合。

第5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论文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职业教育改革中,作为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时代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必须跟上时代节拍,与职高教育的特点相符,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一、职高语文教育的现状

在职高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无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当代职高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和提高职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职高语文教育的现状并不能令人乐观。

1.职高院校对语文教育的定位存在误区

许多人包括有些职高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针对某一职业,让学生学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毕业后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认为职高教育不是高等教育,是培养的工人。因此,作为一名职高院校的学生只要学好学会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就算完成了教育任务,实现了育人目标。而作为非专业课程的语文教育是无足轻重的,甚至是多余的。把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对立起来,人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文、史、哲以及各类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保证科学素质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基础作用,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进步和成长。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明显不足,有些专业把语文课作为选修课,有的以应用写作课代替语文课,或者干脆不开这类课程。

2.学生缺乏叶学习语文的兴趣

虽说语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品味、素养,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对文章的条分缕析而忽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与把握,使得语文课堂失去活力,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现在的职位需求,一是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二是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和外语的普遍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跟着市场需求走也是无可厚非的。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计算机和外语的学习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职高院校开设语文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类职业正从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高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的生产操作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即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且组织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台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机器。如果说知识教育,技能实践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事,那么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语文教学有助于让学生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它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加强人格修养、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及文明礼仪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心灵与行为得以改变。

笔者认为,在工科类的职高学院中,语文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出现,这样我们教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实践证明,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会产生困难和障碍,这种困难和障碍会影响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学一点语文类课程,对工科类职高毕业生是大有好处的。在文科类或经济类职高学院中,语文类课程应该是必修课,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懂一些语文常识,受一些民族文化的熏陶,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必定大有裨益。在综合性职高学院中,更应该给语文类课程以应有的地位。要防止那种只懂技能而没有文化的培养方式在职高学院中泛滥。经验证明,当职高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以后,他可以解决饭碗问题,但不可能有更大发展。只有那些既掌握了一定技能又接受过人文知识熏陶的职高毕业生,才可能在成才之路上走得更远。

三、职高语文教学应采取的改革举措

1.教学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职高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中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国家有统一大纲安排和要求,对于语文能力的检测有完整的思路和体系。对于职高院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相应的要求,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对不同的专业不能搞一种模式,而要围绕专业特点。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到语文教学内容对各专业均适用,也要考虑到各专业的区别:如文秘专业,对应用文要求较高,往往单独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语文课程中就不必再讲述相关应用文的知识了;旅游专业对口语要求较高,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要加强口语技能训练,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些教学内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表现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内容不同的取舍选用。

2.职高语文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具有选择性,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伙伴。教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职高语文教学着力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美感角度把握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精神,使学生产生个人体验,从而达到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就应不时以学生的反馈意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并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灵活具体地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完善激励制度,有关的研究表明,强化比惩罚更有效。对行为进行惩罚常常倾向于只能获得暂时的抑制效果而不能发生长期的转变,而且受惩罚的对象容易对惩罚实施者产生反感,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所以对职高语文教育管理者来说,建立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局面,对职高语文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3.加强语文教材的建设

笔者以为职高高专的语文教材应本着“巩固、提高”的方针来选编教材。如果学生认为教材很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或者未来的工作目标,无疑学习积极性就会高许多,教者也轻松得多。由于各职高院校的状况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一本可以比较通用的语文教材,尽管各职高院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曾编著了各自使用的语文教材,但由于人力物力的困乏,无以从大局上考虑教材的广泛适用性,所以自编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主张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编著职高类的语文通用教材,同时也积极支持各院校编著与自己学校特色相关的教材。

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利用互联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实用性教学,以适应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职高语文应做一个新信息的收集者,做一个时代的代言人。教新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抄报、模拟新闻工作直播、进行调查、新闻评议等,让学生了解新闻工作的意义;口语训练时,可以模仿生活场景进行交谈、模仿应聘等。另外,科学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融合。诸如朗诵会、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切实的作用。在活动中应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实用性的和谐统一,使语文能力成为提职高业能力的内在基础,成为职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方面,加强语文教师校内外的比赛或交流,便于取长补短,拓宽视野,增强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活力,真正表现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鲜明个性和时代风采。

第6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语言 声音 意识焦点 体态语 语言功能 意义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在人类文字没有发明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头语,也就是语言的声音进行交流。语言作为人类交际思维的工具,贯穿于人类说话的全部活动。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达信息和创作文艺等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声音。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以声音作为物质外壳,表述某种特定的内涵的思维与交际工具。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表征为言语语言,即是通过声音和文字进行交流。在这里详细表明声音表义的两种途径,并引进体态语的概念,通过两者的对比清晰可见声音表义的优势;最后通过语言的各种功能着重阐明声音表义的实用意义。

一、声音表义的途径

语言用声音表义生成的词语,基本有两大途径。一是拟声表义,用事物的声音表示那个事物。如:哦―鹅,呷――鸭,叽―鸡,喵―猫,布谷―布谷(鸟)。但是拟声表义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毕竟可以拟声的事物太少,普天之下的事物那么多,所以不可能都采用拟声表义的方式,也就是说拟声表义不是通途。那么就会涉及到第二种表义途径。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人类经过漫长的历程,终于解决了发音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的是声音和意义的对应、联系,这样才能实现告知的需要。人类对外部世界事物的感知的“东西”都会储存在人类的大脑里,同时人脑将其加工。那么当人类想要对其他的人表达自己的这部分精神意识内容时,就需要借助于声音,将某种声音和自己的某种精神意识内容相对应、联系起来,在这里人类的意识焦点这把手电筒就为其创造了条件。人类的意识焦点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为外部感知的事实牵引。当人类将这部分外部事实移入人脑并进行感知时,人的意识焦点这把手电筒就照亮了这部分精神意识内容;二是为人脑思考的对象所牵引。当人类集中思考某一对象时,意识焦点就会聚焦在人脑正在思考的对象上;第三是漫意识状态。这个时候意识焦点是游移的,在人脑繁杂的精神意识内容里,意识焦点不知道会聚焦在哪件事物上,当意识焦点同时聚焦在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上时,人类的语言便产生了。这两个不相关的内容就是声音和意义。例如:当人类的意识焦点聚焦在声音“baba”上时,也同时聚焦在了人类精神意识内容里的“爸爸”,这个时候声音的“baba”就用来表达和告知我们精神意识中的“爸爸”,当某人发出声音“baba”时,其他人就知道他表达的意义是“爸爸”。这部分就是声音表义的第二种途径,也是最为主要的途径。随着意识焦点更快更多的同时照亮两样不相关的东西,声音和符号的联系和对应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人类的语言变得更为高级和复杂。声音表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二、声音表义的优势

语言作为人类进行相互交往、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媒介或手段,在交际过程中表征为口语和书面语。同时还有其他的表义方式,如体态语。所谓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具体而言是指人们借助表情、姿态、手势、肢体动作、视觉接触、触摸、闻嗅等进行相互交际的非语言交际符号。

体态语交际表现的劣势一是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地域、民族、种族、文化等因素都决定着相同的体态语却表现不同的意义。尽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体态语已经有了相互吸纳、互相融合的迹象,但是中西方在体态语上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相同的手势、姿态、表情、动作等表达不同的含义。体态语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容易引起歧义,容易给交际带来不便。但是通过语言的声音交际就不会存在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达。因为声音表义其中之一途径――拟声表义,语言不通,但是通过惟妙惟肖模仿发出的声音,可谓普天之下的万国通语。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广为通用的就是使用双方都熟知的第三方语言,所以说利用声音交际是最便捷最通用的交际方式。

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却诉之于听觉。体态语这种依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行,黑暗或是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行。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到阻碍。用体态语交际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手,这时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情,说话用嘴,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做事情,两者可以同时进行。由此看来声音是最适合人类的告知形式。因此,在人类交际的需求下,人类身体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类的发音器官逐渐成熟,人类的语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声音表义的意义

语言是通过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语音、文字)赋予外部世界的事物、事件以及人类的体验和情感以意义的。语言的功能按照语言学家奈达(Nida)的说法,就是指其心理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在语言的两大功能中,我们可以看到声音表义的意义。正是声音表义赋予了语言的各种功能。

(一)语言的心理学功能:(1)命名功能。这是指语言被用作标识事物或事件的手段。例如,人们最初看见一只狗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叫什么,人们只是知道它是欢蹦乱跳的事物,这会在人脑里留下形象。通过声音表义的第二种途径我们知道当意识焦点同时照亮两个不相关的事物,那么这个事物经过约定俗成就被赋予了意义,即分别给它们命名以示区分。语言的声音使得大脑里各种事物混杂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使我们知道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名称。

(2)陈述功能。 这是指语言被用作说明这些事物或事件之间所发生的关联的手段。例如,我们看见草原上一群马在吃草,我们想把它表达出来,我们就会说:“马儿正在草地上吃草。”草地上的牧马人跟我们打招呼:“嗨!你们好呀!”我们回答:“谢谢啦!”回去后我们可能会有把此事告诉家人的心里需求。于是,我们就会对家人说:“今天我们去了草原。在那里我们受到牧马人的热情欢迎。马儿正在葱绿的草地上吃草。我们眼前是一派美景:蓝天、白云、绿草、骏马。太美了!”我们通过声音来陈述整个事件,进而表达我们内心的情绪。

(3)表达功能。这是指语言被用作表达自我情感和主观感受的手段。例如,当人们听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或传闻或看到令人惊讶的事物时,人们可能会说:“天啊!”;当人们遇到或听到可怕的事情感到惊慌时,人们会说:“太可怕了!”。正是由于声音表义我们才可以将语言的表达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语言的社会学功能:(1)人际功能。这是指语言被用作维持或改善人际关系的手段。例如,亲密朋友的聚会上,人们会说:“来吧!让我们开吃!”此时语气轻松随便,不拘礼仪;在就餐时,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人们会说:“给我来点汤!”这是自家人无须讲礼节。以上在交际过程中体现的语言的人际功能,都是通过声音表义得以实现的。

(2)信息功能。这是指语言被用作传递信息的手段。广义上说,每一个人在说话时都是在传递某种信息。例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这是通过语言的信息功能阐明声音表义最明显的例子;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每天都向大众传播无计其数的新闻消息,这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发挥的极致。语言通过声音发挥的信息功能使我们能够记住过去,应对现在,预期和规划未来。

(3)祈使功能。这是指语言被用作指令的手段,如命令、请求、建议、规劝等。如:孩子乞求母亲:“妈妈给我买个玩具好吗?”这种商量带着撒娇的口吻可以软化家长的心理,最大程度的使小孩的心愿得以实现;妻子规劝丈夫:“不要吸烟了,对你的身体不好。”听对妻子殷殷关切的话语,丈夫自然会下定决心戒烟。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通过声音表义发挥语言的祈使功能,势必会影响、支配或引导受话人的行为举止。通过声音表义传达的语言的祈使功能,最能体现说话双方的相互关系。

(4)述行功能。这是指语言被用作宣布行为或事件的手段。说话人的讲话内容与受话人密切相关,直接决定或导致受话人身份地位、社会状况或机遇的变化。如:婚礼上,证婚人向新婚夫妇以及众人宣告:“你们正式结为合法夫妻。”通过证婚人传达出的这句话是神圣的,也是婚礼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语言都是通过声音发挥它的述行功能,通过声音表义我们得以了解说话双方的社会现状。

(5)煽情功能。这是指语言被人们用作煽情的手段。如:慈善活动组织者的语言可以触动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解囊相助。通过视频短片或是亲身经历讲的小故事,使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相声或小品演员的语言可以引发受话者的开怀一笑而忘记烦恼。总之,在这种种场合,语言都可以通过声音表义发挥其传情、煽情功能。从而使交际双方能够更好的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使人们的人际交往更加的顺畅。

当然声音表义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一些劣势:有声无形。在人的感觉系统中,占第一位的是视觉,听觉远不如视觉来的实在又具体;转瞬即逝。声音传播的方式是依照时间流程展开的线性传播,时间短促,几秒或是几十秒,因而转瞬即逝。听话者很难记忆说话者的内容;无法存留。声音表义的内容很难重复阅读和查阅,不可保存,这在应用的广度上会有相应的限制。尽管声音表义存在以上诸种劣势,但是和其体现出来的优势比起来,实在是很微不足道的,所以声音表义仍然是人们交际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方式。

总之,语言的声音犹如音乐一样变幻无穷,除了上述提及的语言功能多样性中体现的声音表义的意义外,声音表义在日常生活中亦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语言学家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小孩学习母语以及成人学习外语时候,先掌握语音的效果好于先掌握词汇和语法。可见,声音表义在生活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言使用更加得体,用词更加恰当,人际交流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10.

第7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电子邮件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学

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利用,电子邮件成为了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与此同时,它也可以成为开放远程英语教学中一个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利用电子邮件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备受英语教育界的青睐。电子邮件通过灵活快捷的网络通信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真实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讨论的机会,对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E-mail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优势和理论依据

胡壮麟认为,电子邮件是种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进行交际的,可以提供给英语学习者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

进行交际和讨论,会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实际运用英语的兴趣和能力。顾佩娅指出E-mail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E-mail是一种集文本的助思考功能和机辅通讯的交际功能为一体的计算机辅助交际工具。电子邮件在口语和文字这两种长期以来被认为对立起来的表达方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Chun,1994: 30)。(2)E-mail在机辅条件不仅给人们提供相互联络上的便利,而且给社会各团体间的交流会带来更多的机会。(3)E-mail可以跨时空地进行相互交流,并且为远距离学习者,特别是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师生可以摆脱距离的束缚,真正地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跨越时空的快捷和便利。(4)因特网和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为E-mail的信息传播可以提供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使其内容更接近真实的生活,再由于电子邮件独特的非线性联系的管理特点使信息的查询和索取会变得更加简便而且神速(顾佩娅,1997: 1)。美国机辅语言教学专家Mark Warschauer根据从事机辅英语教学的经验,在他著作的E-mail For English Teaching( 1995)一书中阐述了E-mail运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主要理由:(1)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培养远程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使用E-mail的过程会涉及到其它知识的学习,涵盖计算机的操作、信息的探索和获取,而且涉及到正确恰当运用特殊的电子通讯语言文体等。(2)E-mail非常便捷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自然交流的极好的语言环境的机会。在很短时间之内,学生可与远距离的指导教师,包括世界各个角落的讲英语的本族人或其它英语学习者进行个人对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群体等各种形式的联络。(3)E-mail将会为英语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经历,方便国内外的语言教师间的经验成果交流,信息资料共亨以及各种教学科研合作,使开放远程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从顾佩娅所指出的E-mail的通讯本质和Warschauer总结出的几点应用理由,不难看出,E-mail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非一般课堂教学所能创造的开放互合作环境。在机辅语言学习环境中,E-mail式的书面交际明显比一般课堂口头交际提供了更多注意语言输入和计划输出的机会( Long,1991)。

二、E-mail应用于开放远程英语的教学实践

1.电子邮件的快捷、互动性在开放远程英语教学中可以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传统的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习惯性地按照老师的提出的要求刻板地安排篇章,语言往往显得单调、呆板。网络可以将学生从传统写作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以E-mail作为交流媒介,学生可以把那种传统的被动写作操练变成一种探索和激励式的语言应用实践方式。教师可以利用E-mail来监控个别或群体学生的写作过程,会使学生作文批改更加科学、迅捷、合理。同时,利用E-mail教学将把学生习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优点发送给学生,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通过E-mail给学生写作任务与要求更会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如果拥有一个班级通讯录,教师就会很容易地把电子邮件发送给通讯录里的每位学员,而且快捷、准确。学生也可以把草稿或大纲发送给指导教师和班级其他同学,大家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自由交流、互相启发,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集思广益,可拓展思路,激发灵感。

学生初步完成自己的写作稿件后,利用电子邮件发送给学生小组,互相审阅,进行修改和补充。这种利用电子邮件的教学方式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检查邮件来抽查合作小组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必要的督促、辅导,可以提醒学生修改英语作文的思路和方法。如检查学生的文章是否切题;要点是否突出;内容是否连贯,布局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晰;检查有没有语法错误;有没有拼写及标点符号错误等。 教师把完成的文章可以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写作的得失。教师可以及时根据本人掌握、收集学生作文中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和典型错误在课堂上进行讲评,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逐步提高。

2.在开放远程英语教学中,用电子邮件辅助课堂教学,加强与学生交流

首先,使用电子邮件可以作为一种布置和检查作业的重要督导措施。老师通过电子邮件把布置的作业或发放的通知以群发形式发给全班每位学生,可以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也有助于老师在课后的作一些补充说明。其次,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作业后,适当的电子邮件可以帮助老师进一步更好地分类管理学生作业,这就像是教师的小型数据库,老师可以按以科目、班级进行分类,按名字、日期等排序、检索,对将来作业的批改,学生学习进展的分析都更为有效。学生也可以按老师的方法管理自己的作业。第三,老师不仅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适当的联系,同时,学生们之间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开讨论问题,交流信息。如果他们有问题,发邮件向全班同学咨询,这将会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对老师来讲,与学生进行电子邮件的互相联系,更容易进行批阅作业,自己的反馈意见也通过邮件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很短时间之内看到教师的批阅来改进自己的写作缺陷。世界上最着名远程教育的模范――英国开放大学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很多利用邮件进行,学生的作业老师随时通过英特网展现给来访者,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的。

3.在开放远程英语教学中,用电子邮件进行课堂外的交流,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辅助跨文化交际教学

在远程开放的英语教学中,E-mail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外的邮件交流更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电子邮件是实现课外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首先,可以订阅一些英文免费电子刊物,由于互联网上的英文刊物枚不胜举,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先选择适当的刊物订阅,然后转发给学生。就像选择《21世纪英文报》等一些通俗易懂的英文材料,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次,利用新闻讨论组进行交流,新闻讨论组一般是网上的论坛,注册很容易、便捷,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收阅网上的论坛帖子,阅读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讨论组成员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参与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积极参与这种真实的使用语言的机会。另一项利用电子邮件的活动是参加国际笔友活动,辅助跨文化交际教学。利用E-mail进行国际笔友活动,与外国学生利用E-mail交流时,学生不仅学到有关英语国家的许多的文化、社会、历史知识,同时也会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介绍给外国朋友,进行双向交流,非常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利用E-mail的交流学习,学生逐渐懂得许多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的风俗习惯,使他们能逐步学会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交往时所产生的文化冲突,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将电子邮件有效应用于开放远程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调动起来,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电了邮件应用于开放远程英语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写作教学、跨文化交际教学,实现合作式小组学习。为开放远程教学中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展示了一个新的平台,是一种效果突出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手段之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为优化英语教学环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广大开放远程教育的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因此,不断发掘网络辅助教学的潜力,发挥电子邮件辅助开放远程英语教学的功能,并辅助其他方式的语言技能的培养相配合使用,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Chun,D. Using Computer Networking to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active Competence.System,1994,22(1):17-31.

[2]胡壮麟.开发电子邮件的研究功能[J].现代外语(增刊),1997,(97).

第8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喜欢独处、足不出户、听一整天音乐、热衷游戏、依赖网络,这种生活习惯实际上是与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及有着一群特殊的人群密切相关的,对于这样一批常年或者说终日习惯于在家中“沉寂”、习惯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轻人,网络将其定义为“宅人族”。

事实上,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SOHO族,到现在已经逐渐被接受的“宅人族”,社会分工的不同带来的是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不仅仅是整日在家中上网聊天、听歌、玩游戏,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家中利用电脑进行创意设计、文稿撰写、策划方案等工作,甚至有媒体分析认为,宅居生活预示的是一些群体未来5到10年的生活方式、文化品位和消费形态,虽然他们的需求与普通消费者有明显区别,但其数量及消费能力已经成为能够影响社会的消费群。

可以想象,伴随着“宅居时代”的愈演愈烈,针对这个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和服务将是一个利基,当企业真正把握好这个利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或许企业就将获得另一片“蓝海”。

宅人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宅人族”这个称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

最初,日本将一些热衷动漫、游戏、软件等文化的人士称为“御宅族”,而“御宅男”的最初含义是“ACG的过度狂热者”,就是特别沉迷于美少女类的成人动漫或者游戏的男子,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对某特定事物的爱好极端偏执且不与人接触而窝在家里的人”,而“宅女”则是相对于宅男的女性版本,形容一群不愿为吸引男人眼球而展示、打扮自己,不愿为了高职位而奔波工作、走放松路线的女人。所以,简单地从性别方面划分,宅人族可被分为“宅男”和“宅女”两类。

后来,台湾也开始“宅男”这个词,并将一些在家里常不出门、穿着不修边幅、爱玩网络游戏等人群归类为“宅男”,事实上,这与日本最初的“御宅族”是有些差别的。

伴随着网络及口头的传播,“宅人族”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由于中文的“宅”字意义基本等同于“家”,后来,大多数人认同了“宅人族”是爱待在家中、习惯于独处、不喜欢与外界接触的一类人群,而“懒散+自由+执着”,似乎也都是赋予在宅人身上的形容词。

宅人族从何而来?

首先必须看到的是网络的发展。可以说,现在的网络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依托于网络,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千里之外刚刚发生的新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取想要的资料,同时,也让更多的一部分年轻人体验和交流他们认为的时尚、品位、价值和追求,当然,更不可忽视的,是依赖于网络便捷的灵活的交流方式,使很多年轻人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与人交流,而厌倦真实社会的交流方式。

另一个原因是宅人族的成长环境。对于以80后、90后为主力军的大多数宅人族来说,独生子女的背景使得他们一方面受到长辈更多的关爱甚至溺爱,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相对孤独,社会接触十分缺乏,更少有机会独自与人面对面交流,而网络自然而然成为其对外交流的主要模式。

独特的心理需求则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小在一个关爱多于历练、称赞多余批评、个性多余平庸的背景中成长,许多宅人族的心理追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长期的网络生活使得他们的特长无法在实体世界体现,他们更注重于追求舒心自在、工作休闲两不误,以及充满创意的品质生活,喜欢享受“一个人的寂寞与美好”,而同时,当他们执着于某一项内容时,就强烈地希望自己成为该领域的达人,并获得同龄乃至更多人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不断在虚拟世界里追求更高的成就,成为很多宅人族的生活目标。

不可否认,日本“御宅现象”更应该是一种商业经济集体炒作后产生的社会群体表现,在它背后牵系着太多厂商眼中的经济利益,而非真正的社会文化体现,但到了中国,这种御宅现象已经有所改变,“御宅”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因此,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他们或许很难理解宅人族这种独特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我们只能说,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思考方式下,有不同的举动是完全正常的,况且,事实证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宅人族开始在“宅居”过程中寻找到“掘金”之路,而这种生活方式同样能给社会带来价值,给自身带来更好的生活。

宅生活

由宅族发起建立的社区评论网,日均浏览人次可接近300万;通过在网络上的沟通交流,由宅人发起的团购活动可涉及到中南美的咖啡豆和非洲的辣椒;当某个产品受到一些宅人偶像的推荐时,这个产品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获得惊人的销量……事实上,宅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新时代市场背景下极具竞争力的“利基市场”。

正如曾一度备受关注的SOHO族一样,宅人族与普通人士的最大分野是,工作、生活、玩乐,甚至与人交流都不再切割,办公室与居家合而为一,网络和电话则成为他们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甚至连用餐买衣服这类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通过网络邮购或电话定货搞定,这种生活方式与大多数人的不同,注定了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理解信息角度与多数人的差异。

在生活方式方面,个性和时尚是宅人族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有自己独特风格、思维方式,以及具备新奇性、可以相互追随仿效的,是对个性和时尚的统一要求,这与近几年出现的“非主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然,与备受指责的“非主流”不同,宅人族的时尚和个性涉及面不仅局限于着装打扮,而是在其为人处事、与人交流、思考方式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东西,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接受信息方面,生活轨迹型媒体是宅人族最常见的媒体。如果按照媒体接触率排序,网络、电视应该首当其冲,这其中,网络还可细化为论坛、社区、聊天室、游戏、博客等多种平台,而电视则主要以娱乐节目、肥皂剧、综艺报道等为主,在宅人族看来,主流的官方媒体反倒是被抵触和反感的对象,因此,进行全面的品牌传播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而在心理需求方面,渴望被关注几乎是所有宅人族的心愿。不要以为不喜欢社交的宅人族就不喜欢热闹与喧嚣,事实上,宅人族的安静只是体现在网络之外,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宅人族会肆无忌惮地发表感言、提出看法,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以此达到被关注、乃至被推崇的目的,这与一些热衷通过网络游戏达到更高级别以吸引其他人关注、通过不断更新个人网页以获得更多人浏览和点击率一样,其目的都是冀望以此获得在虚拟世界里的被认可、被注目。

可以说,宅人族只是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群中一个普通群体,只是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会和自己圈子里有共同爱好的人无说不谈,但在“非宅族”面前则常常表现得很低调,感觉是不善言谈,过着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用不着别人评价的生活,并懂得如何寻找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伙伴。

总之,宅人族可能是最安静的一个群体,也可能是最热闹的一个群体,可能是最时尚的一个群体,也可能是最落后的一个群体,不同的环境、个性、思维和处事方式,是造就这种生活“矛盾”的主要因素。

宅营销

按照菲利普科特勤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中,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事实上,根据宅人族的特性,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块市场称之为“利基市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外,企业在确定利基市场后,往往是用更加专业化的经营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并以此为手段在强大的市场夹缝中寻求自己的出路,而在人口庞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围绕宅人族进行利基市场的有效开发和挖掘,或许就将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的购买生活用品的习惯是去大商场、超市或者专卖店,到这些地方购物的好处是基本能满足自己需求,一些生活用品基本可以在这些地方购买,而对于足不出户的宅人族来说,选择一个类似“一站式”的购物网站,不仅更方便,同时也更安全。所以,对于宅人族而言,便捷才是硬道理,不仅仅是网上交易、货物配送的便捷,在一个网站能够满足多项产品购买需求,同样是决定其是否在该网站购物的重要因素。

除了便捷,产品的质量同样是宅人族看重的因素,对于宅人族而言,网络的便捷和方便的在线交流是货比三家的基础,某个品牌产品质量如果不那么好,很快就会通过网络瞬间传递,反之,质量好、信誉好的商家,也会被宅人族们免费宣传,对于宅人族而言,动动鼠标、打打键盘,某款产品的好坏便一目了然了。

伴随着国内网络事件营销的发展,一种通过“病毒式”事件进行网络产品推广销售的手法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最初在2005年,一个“教你如何吃垮必胜客”的帖子一度在网络疯传,从表面看,发帖人似乎对于必胜客产品高昂的价格表示不满,故而向大家提供了如何只用一个盘子就可多盛食物的“秘诀”,最终的结果是,冲着这种前无古人图文并茂的“盛装食物法则”,必胜客客流量飚升,而消费者也觉得自己“赚到了便宜”,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商家。

除了必胜客,不得不说,王老吉也是网络营销的高手,在其为“5.12”地震捐助1亿元后,一个正话反说的“封杀王老吉”的倡议帖同样得到了网民的响应,“要喝就喝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成为网络流行语,直接煽动了网民的购买热情,使王老吉多个终端出现断货现象。

第9篇:口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农民 信息需求 农村信息化 新农家村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正处在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农民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已成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决定性评判标准。农民信息需求得到实现和满足,有助于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增收,有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为了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现状及存在问题,2013年8月,笔者深入到长春市合心镇新农家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合心镇新农家村位于长春市西北部长白公路15公里处,属城乡结合部,是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主要以种植苞米、大棚瓜果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作为长春市近郊农村,新农家村交通便利,农民获取信息方便,在优越的区位条件下,探究新农家村农民信息需求状况及存在问题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此次调研为期两天,共发放236份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为87.30%。在被调查对象中,男女性别比例均衡;年龄集中分布在18~60岁之间;职业多以务农为主,占总体的61.10%,其次为务工,经商、办厂等比例较小;文化程度大多是高中以下(包含高中)文化水平,占总体的88.48%,文盲及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例较小。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被调查者进行实名调研。问卷收集完毕后,主要采用EXCEL2010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二、新农家村农民信息需求现状分析

(一)农民信息需求内容分析

根据表1可得,从排序上看,新农家村农民主要的需求信息为农副产品市场信息(价格、供求)(79.13%)、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信息(68.93%)、农业科技信息(66.50%),致富经验(53.40%)排在第四位,体现出了农民最为关注的信息趋向。近些年来,新农家村农民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除了基本农业信息,他们关注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样化,农村社会已经有从传统保守思想向现代开化文明转化的趋势。对于政策信息,国家政策与法规、国内外大事分别占51.94%和7.77%;对于就业信息,农资劳务市场用工信息占23.79%,技能培训占14.56%;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因此对于技术类农业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低于文化娱乐(6.80%);新农保在农村的实行,使得人们的医疗卫生意识加强,在被调查的农户中,约占80%的人群会选择生病后就医,对于医疗卫生信息,所占比例为26.21%,处在第8位。通过对新农家村农民收看的电视节目进行分析,也可发现,收看新闻、娱乐节目的比重提高,人们的信息需求多样化特点明显。

(二)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分析

目前,新农家村农民信息的主要获取渠道仍然是传统的人际网络,亲友、邻里间的口传(83.01%)以及当地干部口头传达(72.33%)是农民获取信息最为直接和简便的渠道,但是在走访过程中,部分农民表示通过人际网络获得的信息与实际信息相比存在偏差、滞后,甚至错误的情况。彩色电视的普及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减少了人际网络获取信息的局限性,但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信息。电信传媒(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由于其方便快捷、迅速及时的传播优势,越来越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少农民表示其资费过高,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15.05%),但其并未普及,仅限少数农民使用。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报刊图书杂志获取信息已成为寻常(25.73%)。政府行为的信息宣传在农民获取信息方面也占据了82.04%的比重。新的传媒工具的崛起,使得收听广播和收音机的农民人数下降。专项讲座(技能培训等)开展效果不佳(19.42%),通过其他方式(农业经纪人、涉农企业、本地农技推广站、农业科技示范户)获取信息,效果显著(70.87%)。详细情况见表2。

三、新农家村农民信息需求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民信息消费能力不高

新农家村农民信息消费能力不高,农民购买报刊、书籍月平均消费大都在20元以下,占总数的93.2%;只有6.8%的农户购买报刊、书籍花费超过20元。此外,在问及是否愿意花钱购买农技书籍、聘请农业专家进行知识讲座时,仅有一小部分农民表示愿意。大多数农民还是不愿意在获取信息方面进行投资。

(二)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

新农家村农民信息意识相对以往已经有所提升,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农民表示信息在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通过多渠道获取他们关注的信息如农产品价格信息、政府惠农政策、国家法规等有助于改善生活,提高自身修养。但是,由于农务繁忙,受经济水平限制,加之长期以来,新农家村农民精神生活贫乏等因素的局限,农民的信息意识还是相对浅薄,信息需求不够强烈。在被调查的206户农户中,只有46户表示会经常通过电视、网络、电信传媒等渠道获取信息,101户表示偶尔会找寻信息,剩下59户表示不会主动获取信息。在以专项讲座(技能培训等)方式获取信息方面,仅有40户表明有接受培训的意向,且有203户选择接受培训的时间不超过7天。免费的农业专家知识讲座更是无人问津。

(三)农民获取信息缺乏保障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可得,在新农家村,仍然有14户未安装有线电视,占总数的6.80%;15户农户无移动电话,占总数的7.28%;158户没有电脑,23户有电脑但是不能上网,25户有电脑且可以上网,仅占总数的12.14%。由此可见,新农家村信息获取的最大障碍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农民获取信息缺乏基础设施保障。

四、新农家村农民信息需求提升的对策分析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满足农民信息需求的物质基础。对于新农家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上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对新农家村交通道路、通讯设施等的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户户通电话、互联网建设,改善新农家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力量对新农家村进行投资,利用民间力量的扶持,进一步完善新农家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正确培养农民的信息观念,全面提升农民信息素质

首先,对服务于新农家村农村信息化基层干部进行再教育,提升其信息服务态度与服务技能,使得他们增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其次,加强对新农家村农民的教育培训,改变农民对信息的传统看法和认识,逐步提升其运用信息的水平和素质。

(三)提高农民信息需求强度,增加农民信息消费支出

信息需求是引发信息消费的重要动力。政府可以通过培养农村信息化科技人才和农民信息员、建立农村信息合作组织的方式,利用农村信息化科技人才和农民信息员进行知识讲座,言传身教,引导和带动农民提高信息需求强度,从而刺激农民信息消费支出。

五、结束语

农民是农村信息化的最终受益者和使用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农民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实行的农村信息化才能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所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和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现状。采取多种渠道满足新农家村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提升农民信息满意度,有助于改变新农家村社会面貌,有助于推动新农家村成为示范村中的领跑者。研究农民信息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早日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樊志伟.近十年我国农民信息需求分析[J].情报杂志,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