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第1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余训练

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作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一项特殊组织形式与活动,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提倡青少年身心健康,我们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水平,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老师深刻思索的问题。

1.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1.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

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1.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

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1.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

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2.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

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2.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2.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严格运动员竞赛参赛制度,确保竞赛的公平。

第2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新课标;难题;对策

一、农村学校开展体育新课标教学的难题

1. 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不够,存在差异。

处于山区的学校,学校的规模小,在校学生100来人,几十人甚至不到10人的都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教育的投入,制约着学校对体育教学条件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教师及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的学校对安全教育的理解不透,贯彻执行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学生存在夸大安全教育现象,使体育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2. 农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正日趋下降。

学生的学习目不明确,未能将学习与自身需求相结合,未能将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意识相结合,导致态度不端正,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体育锻炼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不够持久,一遇到困难或对没有兴趣的体育项目就放弃锻炼;学生总评的身体素质偏低,自信心不足。

二、解决难题的对策

1. 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育锻炼,使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意识、独特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及生活经验等潜在因素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2. 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但是,开发和选取的内容应当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爱好,并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同时,还要努力寻找和创造与当地自然地形相适应的体育活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教学的设计多增添一些体育比赛的氛围、游戏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能将文化课的压力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学生的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交融于运动中,这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更积极的意义。

4. 组织课余的体育竞赛,促进体育课堂教学。

这里所指的课余体育竞赛是校内的,包括单项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拔河赛、毽球赛等)、班级对抗赛、友谊赛、表演赛等等。这些竞赛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带给学生无比的快乐和吸引力;同时,这些竞赛的竞争性,又能让学生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比赛的胜利,去充分发挥个人的身心的潜能,表现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再次,这些竞赛的集体性与教育性,磨练了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学生坚持终身体育就有了精神上的基础。

5. 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

在肩负着培育后一代的历史重托下,教师更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应该调节好内部心理世界的自我与他我、主我与客我、现实状态中的我与理想状态中的我等关系,培养美好、完善、健康的人格,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合理处理好“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摆正位置,坚定立场,抵住诱惑,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单位:潮州市潮安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湘年.教师的职业追求[J].广东教育(职教),2010,(9).

[2]赵小林,王卫国,张振华,费宏涛.河北省农村乡镇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3]潘孟良.用文化引领前行[J].广东教育(综合),2012,(2).

[4]耿培新,李志刚.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教学,2005,(5).

[5]韩英灵.以学生为本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J].体育教学,2005,(5).

第3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1、中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实操性相对较强的教学科目,在实践运动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较好地舒缓学生的压力,这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帮助,而在中职教育中这种作用尤为明显。首先,因为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且对于学习的厌恶心理相对较强,因此,极其需要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调剂,帮助学生缓和对于学习的厌恶心理,调节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素质;其次,中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数在毕业以后就需要步入到社会当中从事相应的社会生产,因此,学生的压力不仅仅来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来源于就业的压力,难免会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情绪中。通过体育教学的展开,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再次,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又因为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相对较强,因此,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更为欠缺,这就更需要通过教学的展开塑造学生的观念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网络飞速普及和大量应用的时代,每个人都处于信息的洪流下,而网络规制又不够健全,导致了网络上的信息和观念质量良莠不齐。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吸收率极高,但因为缺乏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欠缺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容易会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和诱导,而体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可以传输相应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方法,更可以在实践运动展开的过程当中引入对学生的德育实践,对于学生的思想塑造、身心发展可以起到较高的帮助和影响。也正因如此,体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影响更大,更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2、体育训练和竞赛的联系和影响分析

2.1、联系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组成中职体育教学的两个重点部分,两者有着明显的联系,同时两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效益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从联系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体育训练的展开可以为体育竞赛更好的开展奠定基础和保障,让体育竞赛开展得更加激烈,更具有实际教育效益,而通过体育竞赛的展开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端正训练态度,让体育训练的实际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则需要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既促进学生的身体体魄有效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展开让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到引导和塑造。

2.2、影响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常规项目。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教师所讲述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在锻炼的过程当中有效地了解体育运动的要领;同时体育训练的有效展开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除此之外,中职学生本身的兴趣特点也决定了体育训练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而体育竞赛相较于体育训练而言对于中职学生的吸引力更高,体育竞赛大多属于竞技类项目或者是对抗类项目,在体育竞赛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在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训练方向,优化自己的训练方式,通过不断调整来提高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有效展开对于中职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提升有着较高的影响,同时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有效地磨练学生的品质,实现对于学生的德育培育,有着较高的教育效益和教学影响力,对于中职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可以起到较大的帮助。

3、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现状分析

3.1、过多关注理论知识传输

现阶段,在中职体育教学当中对于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给予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因为中职体育教师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师都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理念过于明显,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过多关注理论知识传输而忽略了实践的配合,或者完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开来。很多中职体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体育训练项目,而体育竞赛的开展次数也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并没有通过训练来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的要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因为个人的操作不规范,导致身体出现损伤或者训练效益大幅降低的情况。这种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了中职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实际效益并没有充分得到激发,对于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也较为有限。

3.2、忽略了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德育教育价值

德育教育是现阶段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学单位都提出了“树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论,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当中倡导在各门学科开展的过程中都融入德育教育,展开对于学生的观念塑造和思想培养,尤其是在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强化德育教育、展开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就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无论是体育训练还是体育竞赛的开展都没有涉及到过多的德育教育内容,致使体育教育的综合效益大幅降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3、训练和竞赛项目设置不够合理

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为现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标准,教育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完成知识和概念的传输,更需要从思想和能力上做出有效的引导和塑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好情感基础和能力基础,而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终身发展都涉及到了一个关键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始终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在对教育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兴趣问题。就现阶段的中职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来看,无论是训练内容还是竞赛内容的设置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与学生的兴趣契合度相对较低,无论是训练内容还是竞赛内容都大多以跑步为主,设置得较为单一,因此,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给予的关注度越来越低,逐渐丧失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说明当前教育实践还无法为学生的终身锻炼和终身学习提供保障,需要进一步做出优化和改良。

4、中职体育训练和竞赛的开展方式分析

从学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而不需要体育中考分数的限制;其也不属于高校,不会有大学生体质测试等标准。因此,中职学校在体育运动上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中职院校的体育训练重视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的两方面:一方面是教的主体,即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为学生指点迷津;其二是学的主体,即学生。近年来,学生整体的体质水平不高,且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在国家、政府、学校的大力建设下,体育课程得到逐步落实,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是学习体育训练的重要一点,学生的训练态度松散、随便,不能清楚认识到体育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只有经过系统完备的体育训练才能够在比赛中少失分,多得分。以排球运动员为例,一个成熟的排球运动员,至少要经过12年的前期训练。从身体、心理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方能成为冠军。

4.1、丰富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丰富的训练方法,训练方法越丰富,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运动兴趣的来源,是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最根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完成某项活动的基础与基石。学生本身的体质水平较低,便容易出现学生的体育活动问题,而身体有问题,则缺少了体育锻炼的机会,则形成了恶性闭环。想要打破这种闭环,从根本上还是要从体育训练出发。有问题以及受伤的队员或者学生,我们进行对应的心理辅导,强化其心理的柔韧性以及坚韧性,为学生或者运动员在比赛中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此外,从训练本身出发,结合受伤或者不健康的学生具体部位,比如学生的上肢受伤,可以进行下肢力量的训练,如果下肢受伤,可以进行腰腹的训练以及上肢手臂的训练。保证训练方法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变化中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从体育训练与竞赛来看,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激励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塑造法、目标导向法等方法。以任务驱动方法为例,任务驱动法主要包括问题型任务、技能性任务、创新型任务、比赛型任务、作业性任务。以问题型任务为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锻炼与联系,在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向老师提问或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达到解答问题、解决任务的目的。问题的发现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技能性的任务来让学生学习一项素质,或者是多项素质,以上肢技能为主、以下肢技能为辅的组合性练习,比如小推车素质练习,俯卧撑素质练习。比如在排球项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小推车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上肢手臂力量以及腰腹力量,当然更主要锻炼的是腰腹的力量。在排球项目中,上肢手臂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以助跑、起跳、空中击球的方式,将球击入对方的场地,击球力量与速度的大小,与运动员本身的弹跳高度、手臂力量和腰腹力量息息相关,速度快的大力球更加具有攻击性。或者是以下肢技能为主,上肢技能为辅的组合性练习,比如篮球训练中常用的鸭子步练习,游泳项目中的蛙泳等。中职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比赛型任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还是以排球项目为例,排球比赛能够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教师通过合理的安排比赛任务,根据运动技能项目合理的制订比赛规则,而学生们通过完成比赛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在比赛的过程中享受比赛的乐趣,同时参与比赛即完成了任务,学生们得到身体上的满足,即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心理上的满足,即赢得比赛的喜悦感。但是需要教师精准的、合理的设置比赛任务,比赛的方式包括个人的小比赛,也包括双人的比赛、正常的排球对抗赛等。以排球为例,可以进行两方打比赛,一方六人,以25分为例。那么小的比赛,我们可以设置个人比赛,如,在排球的垫球活动中,一个人最多可以连续自己垫球多少。或者以时间为限制,连续垫球垫多久,以排球落地为时间结束;或者是双人的对垫练习,两个人能垫多久;或者是三人的对垫练习。以传球为例,两组人员可以设置高度,隔空对传,也可以通过设置传球远度来进行比赛,还可以通过中间的隔网进行隔网传球。以两组人员为例,两组学生隔网对传球,先落地的组即为输。

4.2、注重情感塑造,提高综合效益

现阶段,我们进行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情感塑造和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学训练与比赛中既有开心也有伤痛。情感塑造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即师生情;生生之间的情感,即生生情;还有队友情等。在体育竞赛中,有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团体项目,单人项目中,教练和队员之间的默契较高,脾气秉性也较为协调,教练能够为运动员提供较多的帮助与关怀。在双人项目或者团体项目中,比如,龙舟项目、排球项目、足球项目等,都需要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团队能力的培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帮助。在进行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游戏,以及在教学训练活动和竞赛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技精神以及学生的规则意识。除此之外,运动项目活动设计应当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做出相应的调节。在运动项目设计的环节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比如教师在明确训练重点和竞赛重点之后,以动作的重难点或者以运动规则为核心,让学生们自己去设定训练内容和游戏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之后,学生便想要主动地拓宽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后也会自主地参与到运动当中,为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情况的过程当中,有效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训练过程当中遇到的困境,调整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向,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研究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加强生生交流。从而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情感塑造为落脚点,综合提高运动训练的实际效益。

4.3、提高训练竞赛针对性,落实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先把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分层,教师可以在学期授课之前开展体能测试,然后根据学生们的体能成绩,将学生们划分成A层、B层和C层,然后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划定相应的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教师也可以通过分层的方式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平衡,根据学生的总体人数划分小组数量,明确小组人数,并且明确每个小组中A层学生数量、B层学生数量和C层学生数量,让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相等,体育竞赛更加激烈,体育训练也会更具有针对性,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5、结束语

从中职体育学生的训练来看,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需要从训练方法入手,以基本素质训练为基础,以实战比赛为训练目标,以竞赛结果为直接导向,以情感培养为辅助,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可实施的、全方位的训练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海涛.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策略探析[J].体育风尚,2020(08).

[2]李越.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5).

[3]洪建.简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关系[J].运动,2017(01).

[4]俞倩.体育训练与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中),2016(12).

[5]张冠英.探究中职体育训练与竞赛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1).

[6]刘景裕.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与竞赛社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6).

[7]吴合斌.山西省中学课余篮球训练与竞赛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6.

[8]赵晶.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第4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学校; 体育; 教学; 竞赛; 训练;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31-02

体育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一贯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体育尤为重要。

学校体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校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就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论述如下:

一、体育的教学管理

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是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必修课,为此,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好体育课。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大力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

1. 教学副校长直接主管体育教研组的教学工作。

2. 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体育老师进行体育教学。

3.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

4. 学校要保证必要的体育课程时数,每周不少于2课时。

5. 体育教研组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年度体育教学计划和进度,体育老师写出每学期的体育课授课计划。

6. 体育教研组分别制定出:①体育老师的岗位职责。②体育老师的教学规范。③学生上体育课的教学常规。

7. 学校定期检查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8. 学校对体育进行教学工作量的考核。

9. 学校应保障体育老师有必要的业务学习,业务进修的时间和机会。

10. 制定出体育老师的奖惩条例。

二、学校早操,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是学校日常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学生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的主要措施,对目前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青春期,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如果每天都能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既可以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也可以消除学习的紧张度,调节课余生活。为此,加强对早操,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很有必要。

首先,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要有时间保证,学校要把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安排纳入日常的作息制度。

1. 体育教研组要切实安排好体育老师的辅导。

2. 班主任,辅导员要督促和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

3.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体育骨干的作用,把学生的出勤考核工作搞好。

4. 为了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体育教研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出借体育器材。

5. 体育教研组对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场地要合理安排调度。

6. 体育教师组要积极做好《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工作,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和上报。

7. 体育教研组要与校医务部门紧密配合,定期为学生做健康,体质检查,建立起学生的健康卡片。

三、学校各种竞赛活动的管理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促进体育锻炼更好地展开,学校要定期组织好一些有益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队等。校体育工作委员会,每学年可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制定出体育竞赛计划(包含教职工),纳入到学校总的工作计划中去,有步骤的实施,每项竞赛活动都要有专人负责,集体配合进行。

制定学校的竞赛计划一般可依据下列原则进行:

1. 学校的体育竞赛项目不能脱离学校的客观条件,要具有可操作性。

2. 体育竞赛项目不能脱离学校的客观条件,要具有可操作性。

3. 组织,编排工作要简便。

4. 联系学校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

5. 体育竞赛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

对于召开学校运动会等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一定要成立专门的组委会,组委会一般由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按功能可以分为:竞赛组,宣传组,后勤组,医疗救护组和保卫组等。各组应按职责进行倒计时的准备,全力以赴,确保运动会等大型体育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应明确以下注意事项:

1. 全体人员一定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

2. 参赛人员要遵守体育道德,尊重裁判,遵守比赛时间,不无故缺席或弃权。

3. 严防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

4. 确立必要的奖惩的办法。

四、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赛的管理

学校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一方面要反映出学校的最高体育竞技水平,另一方面还要表现出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不但要努力提高队员的运动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队员具有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坚强意志以及团队合作,珍惜荣誉的思想品质。这都需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来实现。为此,要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1. 选拨队员一定要把好思想品质关,运动成绩突出,思想品质端正的同学才能进入校运动代表队。

2. 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一定要用课余时间,不能影响队员的学习。

3. 训练和比赛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队员不得随意缺勤,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好训练和比赛任务。

4. 教练员要加强与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联系,及时了解队员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争取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支持。

5. 选配好运动队的队长,培养好骨干,能使他们协助教练员开展工作。

6. 对思想品质好,取得好成绩的队员,要报请学校给予奖励。

五、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

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为全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服务的。因此,维护,保养,使用好体育场地,器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学校也应对此加强管理。

1. 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为体育专用,不得随意的侵占或挪作他用。

2. 在学校的建设规划中应包含体育场地的规划。

3. 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学校的公有财产,学校应配备专人负责管理。

4. 体育教研组队学校的所有体育场地,器材都要入账建卡,制定出报损和赔偿的制度和方法。

5. 学校的行政,后勤部门要配合体育教研组定期维护和修理好体育场地,器材等。

六、学校体育经费的管理

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体育经费是学校的一个正常的行政开支,应纳入学校总的经费预算。学校每学年,每学期都要给体育教研组下达经费使用的指标,已确保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体育经费的管理工作,使之能节约,合理的使用好体育经费。

1. 对体育经费的使用要有一个常年的规划,既要确保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善必要的体育条件,又要量力而行,从长计议。

2. 建立正常的体育经费使用的申报制度,体育教研组应定期申报体育用款。

3. 凡购置大型体育器械,设备和修建运动场地,必须立项申报,经费到位后要专款专用,以确保体育固定资产的投入。

4. 对所有购置的体育器材都要造册记账,并要有专人负责,账目清楚。

5. 所有体育经费的使用都必须符合财务制度。

第5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是科技兴国的根本动力。青少年体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国民整体水平,关系到国富民强的兴衰。从197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心理、机能和素质的研究”开始,我国先后于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共组织了6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动态观察和研究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为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发现大多学者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很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加以分析,为研究青少年体质健康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个体、家庭、学校、社会。

陈玉忠在《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中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体质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目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属于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还是被科目繁多的各种补习辅导所占据,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是忽视了强健的身体是孩子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

张大超等在《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中认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成效、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课堂的落实情况、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开展情况都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青少年体质健康对策研究

学校相关部门要提高对体育课重视和支持程度,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管理职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要引导、督促教师积极学习《新纲要》,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体育课教学,协调工作,为体育课教学服务。

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积极宣传和引导,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体育课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学校要加强体育课教学的研究工作,积极与外界的先进经验进行交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体育课教学。

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努力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改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使体育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扩充场地、器材设置,使之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加大学校课外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强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促进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学生身体健康与人际交往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6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1)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2)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3)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2.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1)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代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稗益。 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2)改革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学生的特长。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第7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1建立一支学生裁判员队伍是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在我国是一项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娱乐活动。由于其简易有趣,且活动方便,从而吸引了各年龄层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普通高校,篮球可谓当代青年大学生最为关注和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普及程度之高,远胜于其他运动项目。同时,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篮球社团,并以社团为单位自发组织训练和比赛。但随着近十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屡创新高。根据教育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2230万人,相比2000年556万的在校生规模翻了逾4倍。在升学率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情更是有增无减,赛事活动日趋频繁。在此条件下,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线体育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愈来愈重,根本无法满足学校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裁判工作的需要。但可喜的是,在各高校青年篮球爱好者中,不乏具备一定篮球技术水平和篮球基本知识的学生,为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巨大魅力所感染。而且,他们每个人对篮球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与激情,希望能够在篮球场上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风采。假如利用课余时间,从他们当中选拔和培养一批品德高尚、业务过硬的学生裁判队伍,势必将成为校园篮球主题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由此,既能缓解教师裁判人力的不足,同时也可提升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增进他们对篮球运动的理解,更可切实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高等教育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的需要。

2如何选拔学生篮球裁判员

2.1应了解学生的道德作风及个人修养篮球裁判员是球场上的法官,其主要职责就是要保证比赛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在选拔学生裁判员之初,应将学生的道德作风及个人修养作为首要筛选条件。篮球是一项身体接触、力量对抗都十分频繁的运动,且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双方利益争夺非常激烈。这就要求裁判员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公无私的职业精神,在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力求做到执法公正、准确无误,绝不能有丝毫偏袒心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判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已趋于成熟和稳定,为了能够建立一支恪尽职守、作风优良的学生裁判员队伍,应优先考虑在道德和品行上表现较好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

2.2应注重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体能篮球裁判是一项脑力与体力并重的工作,学生在具有甘于奉献精神的前提下,其身体条件还应满足一些具体要求。在篮球比赛中,裁判员作为比赛的法官,必须不断调整和移动自身的位置观察比赛,以便准确地掌握场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做出公正的判罚。这就对裁判员的身体机能和体能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选拔学生裁判员时,应考察其身体各方面生理机能,内容包括视力、身高、体重、速度、耐力、反应等,这些都将直接关系到其日后能否胜任临场裁判工作。

2.3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由于在临场工作中,裁判员要承受不小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而且一般来说,个体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差异较为显著。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心理素质水平的考察也十分重要。一名合格的裁判员需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在激烈的竞赛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适宜的兴奋性和紧张度,不能随场上情况的变化而起伏。同时,注意力需高度集中,对场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场上出现的任何情况,对关键场次关键球敢吹敢判。

3如何对学生篮球裁判员进行培养

3.1重视学生裁判的职业道德教育篮球裁判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公正执法,而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构成了篮球裁判员的基本道德素质。当比赛中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裁判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则为准绳,公正地做出判罚。如果执法不公,就违背了裁判的职业道德,而失掉了准确,裁判工作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因此,首先应使学生牢记在临场的执法过程中必须保持公正、不偏不倚、认真对待比赛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情况。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作风严谨,态度和蔼,果断而热忱。

3.2切实掌握规则理论的要义教师应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规则,重点解答疑难问题,并利用电化教学设备使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有一个直观形象的理解。规则是临场裁判员执裁的唯一依据,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研究规则、理解规则和通晓规则的解释。此外,在规则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介绍现代篮球技战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以使学生在临场执法中,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技战术打法有所心理准备。

3.3规则理论需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基本掌握篮球规则的理论知识后,可通过教学模拟比赛组织裁判实践。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场上裁判的跑动路线、选位方法以及鸣哨的技巧,熟练使用裁判手势。其次,通过模拟特定比赛场景的方式,锻炼学生临场裁判的能力,培养场上意识,并可在实践中派遣有经验的教师同场进行演练和指导,使学生不断丰富裁判经验,以期最后达到独立执裁的水平。

3.4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执法水平由于篮球运动具有快速多变的特点,不仅要求裁判员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判断能力、手势和鸣哨的协调配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关键比赛中,现场观众人数较多,气氛热烈紧张,尤其在比分接近的情况下,更需要裁判排除干扰、秉公执法。这就需要裁判员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多吹、多看、多思考。在学校举行的各类篮球赛中,组织裁判学习中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担任裁判工作,通过正式比赛的锻炼,提高判罚的准确性和控制比赛的能力,逐步达到独立完成比赛执法任务的水平。

3.5由裁判员向篮球竞赛组织管理者的过渡为了提高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结合篮球裁判员的培养,当裁判员的业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可适时安排他们承担校内各级比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管理等工作。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逐步由单纯的裁判员向竞赛的组织管理者进行过渡。

4小结

第8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运动竞赛;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38-02

一、引言

运动竞赛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比赛的总称,它是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项目(或某些身体运动)为内容。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之一。近些年来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等理论的导向下,普通高校校园运动竞赛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竞赛项目上,引进了一些游戏和娱乐性项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也在校园得到传承,这些引进和特色传承项目充分调动了学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素质教育的深入,时代给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给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受经济条件和信息滞后等因素影响,其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满足学校师生的体育需求,很难实质上推动素质教育。笔者以地方高校咸宁学院为例,对其目前开展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咸宁学院开展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探析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改革思路,为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地方高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体育运动竞赛的相关书籍,以及地方高校开展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相关活动资料,为本研究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发放问卷,问卷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运动竞赛目的、运动竞赛频率、运动竞赛项目等,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0份,回收率97%。

3.访谈法。面访了咸宁学院运动竞赛主管领导与运动场地器材管理中心管理和工作人员,针对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场地器材的管理和利用以及维护,目前我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等一些问题进行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访谈及调查问卷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现状。①组织现状。据调查所知,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主要包括:由体育委员会和工会举办的每年一次的校级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和排球联赛等;由团委会组织各个协会举办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各项联赛以及各个院系之间的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由各院系团委会组织的班级体育联赛、各院系间的友谊赛以及师生对抗赛等。在上述比赛中,每年一次的全校运动会(2010年以前称田径运动会)以及定期举行的院系间的体育运动联赛,相对其他形式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而言,校方比较重视且投入较大,规模和竞赛规范性方面都是其他形式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难以达到的。据调查显示(表1),有73.2%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竞赛,22.5%的学生基本上没参加过,4.3%的学生不了解,原因主要有:没兴趣、怕成绩不如人、我根本不知道有比赛以及组织不规范等,这说明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与宣传有待规范和加强。

表1 学生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竞赛情况统计一览表

②项目设置现状。据调查显示: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人群以男生为主,占68.2%,女生仅占31.8%。其中从参与项目的人群分布看,篮球占40.4%,田径占17.8%,网球占11.8%,排球、足球、健美操依次排列(表2)。篮球以其攻守转换变化快,彼此对抗激烈,技巧性要求高等特点吸引较多学生的参与,且男生占主要;田径运动会每年一次,规模影响大,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多;网球作为校园新兴项目,受学生喜爱。由此反映了学校校园运动竞赛在项目设置上有所弊端,适合女生参加的项目太少,且有些偏向于竞技性,这就只有占学生人数比例较少的体育尖子能够参加,无形中把绝大多数的学生拒之在赛场以外。这样就不能使“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等理论充分体现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因此,应对学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项目设置进行更新和积极引进新兴项目,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表2 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统计一览表

③可利用场地器材的基本情况。咸宁学院的体育场地包括3个标准田径场,1个综合训练馆,3个室内运动场地和近百片的室外球场,场地配备相对齐全,其中以篮球场为最多。通过对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满意度的调查表明,有85.5%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有10%的学生认为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有4.5%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原因主要两点:其一是中心校区西区运动场地的建成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运动需求;其二是学校室内运动场馆的建设不健全,场地利用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严重,遇到下雨天学生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运动。这也是目前咸宁学院运动场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种运动需求的主要原因。

表3 学生对校园体育运动硬件设施满意程度统计一览表

④管理机制。咸宁学院目前在对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不少改善,但在竞赛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工作上还是有些缺乏。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竞赛监督,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竞赛问题,例如运动竞赛出现的打架斗殴、运动员代表罢赛和请“外援”等诸多情况。目前现有的管理机制只有奖励政策和一些纸质上的处罚规定,而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却没有相应的惩罚和硬性的管理方案。这不仅使比赛的公平、公正性难以保证,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心理和身体方面受到伤害,更加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等理论。

2.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改革思路。①打破旧观念,开创新体系。咸宁学院2010年全校运动会就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它在我校首次尝试将趣味运动、健身操、啦啦操等项目搬上了运动会上,这样不仅吸引了大量喜欢运动的学生参与,而且平时不怎么爱动的女生和老师也参与到其中。因此,我们应将这一成功尝试推广到其他的大型运动比赛场,如在篮球比赛中场休息时间跳啦啦操和健美操等,也可以在篮球比赛中增加“定点投篮”“运球障碍跑”和“远距离投篮”等拓展项目。总之,我们在逐渐施行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注重健身、淡化竞技,增添融健身、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体系。②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认知度。高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宣传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咸宁学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就要加强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宣传力度,利用校广播台、校报、海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工具对其进行准确的而及时的报道和宣传。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办法及操作流程应形成文字性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对其加大宣传。这样才能保证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健康、稳定、有序地进行。③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融入到学生生活中。为了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及“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让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这一整体,化分为部分,使学生更加能够充分快速地被吸收到这个整体中。例如:将一年一次的校级运动会和各种大型校园体育竞赛化整体为部分,把有些竞赛内容划分到每个院(系),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进来,不参加竞技性的项目,就参加大众娱乐型的;不参加个人项目,就参加集体项目;不参加比赛,可以参与后勤保障和啦啦队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是不参加比赛,也感受到了赛场氛围,真正实现了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解决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参与人数不多、性别差异大等各种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不一味读死书,学会劳逸结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园里体育运动竞赛,让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真正融入到学生生活中。④完善校园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针对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的缺陷与不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强化监督管理体制,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参加运动竞赛的运动员进行认真、仔细、严格的审查,对于“打架斗殴”“冒名顶替”的行为一经发现,核实后从严从重处理,确保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公平、公正性;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充分明确各个竞赛组织机构部门的职能,对于那些设立了却不做事的部门人员应在总结会上进行点名批评,对于那些而造成重大事故的部门人员应追究其相应责任,确保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强大的后勤保障作用。

四、结论

1.咸宁学院开展的校园运动竞赛的项目类型较少,并没有其他一些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让参加校园运动竞赛的学生对其产生不信任感。

3.几年来咸宁学院运动竞赛在竞赛项目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项目走进了校园,开展贴近生活的集体性项目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尹章豹,张鹏.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6):93-95.

[2]杨远波.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10-113.

[3]李悦悦,王建.普通高校校内运动竞赛现状及改革思路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08,(7):88-89.

[4]余富光.学校运动竞赛改革的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2004,(1):52.

第9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

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较高,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惯,使孩子养成任性、怕吃苦等不良习惯,而田径运动恰好又是一项又苦、又累、需要较大毅力才能完成的体育运动,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小学田径训练,作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思考,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重视:

一、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

田径作为奥林匹克家庭中最庞大的“家族”,田径历来是各届奥运会的关注焦点,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运动竞技水平,田径成了一种标准。田径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跑、跳,投,速度、弹跳、力量等,凡是运动科学所涉及的部分,在田径中都能找到,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运动,起源生活,作用于生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田径运动作为各项运动的基础,也现代奥运会主要竞赛项目,具有极高的竞赛价值和欣赏价值,深受大家喜爱。因此,我们体育老师,首先自己要对田径运动要热爱,要深度熟悉田径运动各项目,包括竞赛的各项规则、欣赏水平等。然后,通过体育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田径运动的特点、竞赛形式、竞赛规则、田径运动的小故事、名人轶事等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对田径运动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 ,增强团队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的孩子生性大多好动,平时参加的活动较少,对体育活动大多学生都抱着浓厚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参加。但是长时期体育专业训练,大部分队员都觉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和的训练,又非常辛苦。如何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是老师们感到棘手的问题。除了做一面鼓励,表扬之外,我们通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是:

1.展示体育魅力

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枯燥、乏味的小学田径训练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训练内容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谨防挫伤队员积极性,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运用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田径训练的挑战性。在校内通过墙报、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浓厚的内涵,及对他们身心及社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满足他们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

2. 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

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小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谈何训练?为此,在学校内经常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学生从事体育竞赛后,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们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他队员为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同时也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让有天赋的学生向田径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好苗子补充,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3. 寓“训练”于“玩”之中

比如让参加中长跑的队员进行一次‘‘越野”比赛,看谁是“越野小能手”,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感受到体育训练的挑战性,又提高了训练成绩。老师在秒表上做做“手脚”。“送”一些成绩给队员,让他们尝到训练的甜头,每次训练的成绩不断的进步中,而且是“捷报频传”,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常常都以一个获胜者姿念出现,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树立队员间的团队意识

加强队员之间的凝聚力,让他们为能成为田径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彼此之间能相互鼓励,“快乐着彼此的快乐,幸福着每个人的点滴进步”,让他们“要我练”为“我要练”的快乐气氛当中。

三、选好运动苗子,建立梯队模式

成功选材就等于训练成功的一半,有好苗就有出成绩的希望。因此,教师应时时处处留意,并及时做好记录。我们在平时工作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选取其中素质较好的苗子进行重点关注对象,并认真记录,询问学生父母身体特征,到达中年级后,及时对其进行初步培养,通过专业项目,测试学生在哪方面有突出素质。

四、加强多方合作是农村小学田径训练的有效开展的最佳途径

1.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为了训练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也难免会或多或少占用一些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其它各科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两者产生了矛盾。

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小到影响训练队的生源问题,大到影响学生的终身。本着“一切工作为了学生”这一原则,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而努力。这里体育教师与各班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协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们与家长、任课教师要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队员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训练,健康地成长。

2.拉近师生距离,提高队员思想认识

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相互信任的。作为体育教师,体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运动的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对他们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在田径训练队中,我们要致力营造一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换位思考,获取家长的支持